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

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

戏曲

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

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还出现了富连成班(1904年,叶春善筹组,在北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年成立于北京)、昆曲传习所(1920年,穆藕初创办,在苏州)

锡剧、沪剧、扬剧、淮剧、楚剧、黄梅戏以及评剧、越剧等地方小戏迅速发展提高。

评剧由河北“对口莲花落”于东北“蹦蹦”合流而成。农民剧作家成兆才创作了近百个剧目,《杨三姐告状》轰动一时。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做了很多改革创造,白将评剧带到上海,扩大了影响,一跃成为全国性大剧种。

越剧,二十世纪初由浙江嵊sheng县多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初为男演员组成的“的—班”,进入上海后,吸收其它艺术表演经验,改革原有形式,改称“绍兴文戏”,后女班盛行,又称“女子文戏”。女班“四季春班”影响最大,有袁雪芬、傅全香等。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改编演出《祥林嫂》,反响强烈。

说唱

以老曲种不断成熟、新曲种不断产生为发展特征。

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已有刘、张、白三个流派,三十年代白凤鸣创立苍凉悲壮的“少白派”,骆玉笙创立抒情宽厚的“骆派”。

山东大鼓进入城市后,吸收吸取、小曲唱腔,有了新的面貌。三十年代为“四大玉”昌盛时期,谢大玉在京津沪演唱多年,录制不少唱片,扩大了山东大鼓的影响。

河南坠子民国初年传入北京,继而传到津沪等地,遍及全国。形成乔清秀的“乔派”、董桂枝的“董派”。

苏州评弹清末进入上海,随着广播、唱片的传播普及,进入了鼎盛时期。形成多种流派风格纷呈的繁荣局面。夏荷生的“夏调”、祁连芳的“祁调”、蒋月泉的“蒋调”、杨振雄的“杨调”、朱雪琴的“琴调”、徐丽仙的“丽调”等。

四川清音原来流行于农村乡镇,三十年代进入成都、重庆等大城市,李月秋在创腔、演唱方面有很大影响。

器乐

主要体现在民间社团、地方乐种、艺人的创作和演奏等方面,另外,合奏比独奏发展更快。

当时出名的民间社团有天韵社(1911年)、大同乐会(1920年上海郑觐文发起)、今虞琴社(1934年)等。他们经常研习、演奏,也整理改编传统乐曲,做出突出贡献。大同乐会柳尧章以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其中出现了吴畹卿、沈肇洲、汪煜庭(以上均为琵琶)、周少梅(二胡)、杨宗稷(古琴)等著名演奏家

发展较大的地方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弦管、汉乐、北方吹歌等,通过各自乐社活动进行发展,进入城市后通过各种媒介扩大影响,积极传授技术培养人才,编印曲谱,改革乐器,保存发展了传统乐种。

江南丝竹民国初年,在江苏、浙江的中小城市盛行,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发展格局。用琵琶、二胡、扬琴、三弦、笛、笙、箫以及鼓、板、木鱼、铃等,曲目有八大名曲《欢乐歌》、《行街》、《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云庆》、《四合如意》。

广东音乐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清末民初广东的戏曲乐队、街头艺人、农村“八音会”等常常演奏戏曲过场音乐和民间小曲。早期琵琶主奏,辅以筝、箫、三弦、椰胡;之后出现“五架头”硬弓组合,二弦、提琴(似板胡的中音乐器)、三弦、月琴、横箫;吕文成将二胡改为钢弦,定弦提高四度,琴筒夹在两腿之间,扩大把位,获独特音响效果,1926年首次使用高胡,获极大成功,广东音乐风格、特点有了很大变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此后出现“三件头”软弓组合,高胡主奏,秦琴、扬琴。吕文成创作改编近二百首乐曲《平湖秋月》、《步步高》等。名家还有严老烈《旱天雷》、《连环扣》,丘鹤俦《娱乐升平》、《狮子滚球》,何柳堂《饿马摇铃》、《赛龙夺锦》,以及何大傻、尹自重、易剑泉等。

为民族器乐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一些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江苏无锡人,精通二胡、琵琶,留给后人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堪称精品。杨元亨,河北人,擅管子、唢呐,有《小二番》、《放驴》等。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由清末康梁“变法维新”上书开办新式学堂开始,他们鼓吹乐歌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强调乐歌课的重要性,庚子事变后,清廷1904年颁布学堂章程中认可开设乐歌课,当时称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为学堂乐歌。直至1923年改称“音乐课”,逐渐不用“乐歌”一词。

内容大多反映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也有对少儿进行一般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在当时具先进意义。

基本是填词歌曲,曲调大多来自日本欧美流行歌曲,用民间曲调不多,创作曲调的更少。

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当时青少年深刻影响,还给中国音乐带来一种新的集体歌唱形式,为后来群众歌咏运动打下基础;使西方音乐形式包括乐理、记谱、唱歌、乐器等得到初步传播,促使中国音乐界思考如何建立新的中国音乐文化;还造就一批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传播现代音乐文化的音乐家。

沈心工上海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音乐教育,编写大量学堂乐歌。《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革命军》、《竹马》,自己作曲的《黄河》。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词意浅而不俗,词曲结合好,容易上口。

李叔同天津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绘画、音乐,编辑出版我国最早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回国后从事教育,1918年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一生在美术、音乐、书法、篆刻、戏剧、诗词等方面颇有建树,影响很大。编写乐歌大多是咏物写景的抒情作品,《送别》《西湖》《忆儿时》等,自己作曲的《春游》,文辞优美,富有意境韵味,词曲结合流畅自然。

曾志愍min上海人,致力开展普及音乐的活动,创办上海贫儿院音乐部;编写学堂乐歌,《练兵》、《扬子江》等;编写出版音乐著述《乐理大意》、《歌唱及教授法》、《乐典教科书》、《音乐全书》、《和声略意》等。

专业音乐教育

新型音乐社团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年成立,会长蔡元培,导师肖友梅等,出版期刊《音乐杂志》。1922年改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中华美育会,1919年,吴梦非、丰子恺等发起,在上海成立。成员大多为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曾出版会刊《美育》。

国乐改进社,1927年,刘天华等发起,在北京成立。出版不定期刊物《音乐杂志》,对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创作有一定贡献。

早期音乐教育机构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6年)。

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1927年成立于上海,蔡元培倡导支持,肖友梅牵头组建,蔡任院长,肖任教务主任,标志中国专业音乐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29年奉命改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肖友梅。

这些学校都接受蔡元培“美育”主张,通过艺术培养高尚情操自由个性,达到改善人生改善社会之功效。以传授西洋音乐为主,参照欧美教育体制,也设国乐课程。

专业音乐创作

萧友梅,广东中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德国,回国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组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国立音乐院,罗致高水平教师黄自、青主、应尚能、周淑安等,采纳西洋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又结合国内实际,设立本科、师范等以及作曲、键盘、器乐、声乐、国乐等专业,编写教材,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宗师”。他创作许多各种体裁的作品,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江花月夜》,大提琴《秋思》等。管弦乐《新霓裳羽衣舞》是根据白居易诗意揣度唐代大曲模式风格创作的大型器乐曲,在曲调、和声上力图突出民族风格。1920年《卿云歌》,是辛亥后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赵元任,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1915年创作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是目前所见发表最早的中国钢琴曲。还创作了很多歌曲《卖布谣》、《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西洋镜歌》、《老天爷》及合唱《海韵》。多选用“五四”时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新诗,有强烈反封建的民主爱国精神,作为语言学家他很注意声调、音韵的特点,吸收民间音乐语言,优美流畅,口语化,具鲜明独特民族风格。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1927年成立我国第一个以民乐改革为宗旨的“国乐改进社”。他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三首琵琶独奏曲以及练习曲、合奏曲等。他的二胡音乐,不仅保持二胡特色,而且在演奏技术、创作思维上借鉴西洋乐器和西方音乐手法,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带来新的风格和时代气息。他的创作都是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编写练习曲参考了钢琴、小提琴的教学经验,改变过去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培养许多名家,形成我国第一个独具风格的二胡学派。还对二胡进行了改进,记谱法、定弦法提出自己观点。推广二胡音乐,多次在音乐会上演奏,录制唱片。在他多方努力下,二胡以高超演奏技巧、丰富艺术表现力成为现代民族乐器重要的独奏乐器。

黎锦晖,湖南湘潭人,创办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后改名明月歌舞剧社),是红极一时的歌舞团体。热心儿童歌舞创作,写了十二部儿童歌舞剧、二十四部儿童歌舞表演,《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可怜的秋香》广泛流传。抓住儿童心理特点和兴趣选择题材构思情节,剧情发展适合儿童理解力,歌词通俗易懂,接近口语化,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吸收一些民间传统曲调,探索新的戏剧化音乐形式。

王光祈,青年时代曾组织“中国少年学会”等著名社团,留学德国,改学音乐是为了达到音乐救国目的。他是最早运用比较音乐学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主要著作《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千百年间中国与西方的音乐关系》、《欧洲音乐进化论》等。

黄自,江苏川沙人,早年留学美国,毕业作品管弦乐《怀旧》,是我国音乐家创作较早的交响乐,是美国交响乐队演出的第一部中国作品。1929年回国后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务主任和教授,培养出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以及丁善德、谭小麟等一批音乐家。他创作许多高水平的音乐作品,艺术歌曲《点绛唇》、《南乡子》、《花非花》、《玫瑰三愿》、《思乡》,爱国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根据白居易诗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他的创作,作曲手法娴熟、构思严谨、意境刻画清新典雅、鲜明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是主要特征,在探索和声、复调手法民族化方面有独到见解。在和声学、音乐史等方面有相当数量的理论著述。他的努力,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青主(廖尚果),广东惠州人,留学德国,回国投身北伐革命,1927年以“著名共党”被通缉而“亡命乐坛”。1930年出版我国近代最早音乐美学著作《乐话》、《音乐通论》。就音乐的本质、特殊性、功能、民族性做了系统论述,提出音乐是“上界的语言”。他还写了很多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古典诗词谱曲,《大江东去》《卜算子》。

丰子恺,浙江崇德人,音乐、文学、绘画方面有广泛影响,编译的音乐书籍有《音乐入门》、《音乐十八讲》、《音乐的听法》、《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等。

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将优美民歌旋律以对位处理,流露一种中国式的田园诗情和意境,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杰作。后来他的创作主要在电影音乐,如《秋水伊人》、《四季歌》等民族风格浓郁的抒情歌曲,还创作《嘉陵江上》、《游击队歌》、《垦春泥》等抗战歌曲。)刘雪庵(创作著名的抗战歌曲《长城谣》、《流亡三部曲》,抒情歌曲《红豆词》、《飘零的落花》,民族风格浓郁、旋律优美,广为流传。另外也为一些商业影片作曲,写了《何日君再来》、《早行乐》,当时产生不好影响。)、陈田鹤(《采桑曲》、《江城子》)、江定仙(《静境》、《岁月悠悠》)。

后人称贺、刘、陈、江为黄自的“四大弟子”。

革命音乐的发展

工农兵革命歌曲

随着北伐胜利挺进,工农革命蓬勃开展,产生了革命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国民革命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歌》、《五一劳动节》、《农会歌》等。

1927年南昌起义后,共产党建立根据地,用歌曲发动群众、宣传革命,当时流传《当兵就要当红军》、《十送郎当红军歌》、《共产儿童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

革命音乐团体

高尔基戏剧学校,1933年成立,是我国最早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文艺干部的艺术学校,校长李伯钊,在艰苦条件下,为工农红军、民主政府培养了很多文艺干部,配合斗争进行创作和演出。

蓝衫团,1933年成立,少共中央局发起,共青团员组成的文艺团体,负责人李伯钊,推动根据地的群众文化活动。

八一剧团,以此为基础在瑞金建立了工农剧社及各地分社。

战斗剧社,在贺龙领导的红军中成立。

左翼音乐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34年由聂耳、田汉、任光、安娥、吕骥等成立上海左翼剧联音乐小组。介绍宣传苏联革命音乐和马克思主义音乐观,参加当时进步电影、戏剧如《渔光曲》、《桃李劫》、《风云儿女》、《扬子江暴风雨》、《放下你的鞭子》有关活动包括作曲,向市民教唱革命歌曲、传授音乐知识、组织群众性的声势浩大的歌咏活动。

1936年为有利于组成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动解散了左翼文化组织,左翼音乐工作者纷纷加入救亡音乐行列。

抗日救亡音乐

1931年“九一八”后,当时音乐院校有抗日歌曲创作,如黄自《抗敌歌》、《旗正飘飘》,左翼音乐运动也有优秀抗战歌曲创作,如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

1935年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上声势浩大“一二九”运动,抗日热潮日益高涨,出现以上海为中心的救亡音乐团体,刘良模的“民众歌咏会”,聂耳、吕冀的“业余合唱团”。京津沪等学生组织的歌咏团,走向中小城镇、农村、前线。推出一大批抗战歌曲,孙慎《救亡进行曲》、冼星海《救国军歌》、孟波《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吕骥《保卫马德里》、张寒晖《松花江上》、任光《打回老家去》、阎述诗《五月的鲜花》等。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推向高潮,纷纷组织战地服务团、演剧队、歌咏团,走向前线和内地。1938年武汉处理“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成立专管抗战宣传的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冼星海、张曙负责音乐工作,武汉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歌咏大会。这个时期抗战歌曲有麦新《大刀进行曲》、贺绿汀《游击队歌》、刘雪庵《长城谣》、张曙《丈夫去当兵》、冼星海《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与此同时,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群众歌咏运动也在深入开展。另外,在海外也广泛开展。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中国有史以来空前广泛的群众爱国音乐活动,发挥了巨大的鼓舞动员作用,促进了革命歌曲的创作和群众歌咏活动的发展普及。

聂耳,云南玉溪人,1931年考入上海的明月歌舞团,1933年参加左翼音乐运动,是主要骨干。从1933年开始音乐创作到1935年逝世,创作了三十七首歌曲,大多为电影、戏剧的插曲。

他创作的群众歌曲,反映工人阶级生活斗争的较多,《开路先锋》、《大路歌》、《码头工人歌》,是我国第一个准确刻画工人阶级形象的作曲家;爱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表现中国人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革命精神。他的抒情歌曲《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飞花歌》、《梅娘曲》等,反映人民的苦难和不平,尤其是备受压迫剥削的劳动妇女。他的歌曲在表现内容与艺术形式上都体现了时代精神和革命趋向,有鲜明民族风格、强烈时代气息,成为大众心声。

他实践了音乐如何为劳苦大众服务,如何塑造被压迫阶级音乐形象,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借鉴西洋音乐技术。他被誉为中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奠基人。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早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国立音乐院,留学法国,1935年回国后即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主要骨干,1938年去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0年派往苏联,病逝莫斯科,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代表作《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九个乐章,用朗诵、乐队加以贯串,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音乐发展有严密的内在统一性。吸收民间劳动号子、对唱形式,又借鉴西方多声部合唱技术,具中国传统音乐风韵、新时代特征、史诗性和交响性,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对后来大型合唱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国统区与沦陷区的音乐

新音乐社,1939年由李凌、赵枫为代表的进步音乐工作者组织成立,出版月刊《新音乐》。

中华交响乐团,1945年5月在重庆成立,中国自己组织的具一定水平一定规模的管弦乐团。

台湾交响乐团,1945年12月蔡继琨筹划建立台湾第一个大型交响乐团,并出版了台湾第一个音乐刊物《乐学》。

四十年代国统区音乐,以声乐为主,讽刺歌曲是颇具特色的形式,揭露社会的黑暗,对民主自由的新社会的向往。如舒模《你这个坏东西》、费克《茶馆小调》、宋扬《古怪歌》、孙慎《民主是哪样》、罗忠熔《山那边呦好地方》等。抒情歌曲有宋扬《苦命的苗家》、《读书郎》、汪秋逸《淡淡江南月》、谭小麟《鼓浪矶》、林声--《满江红》等。此外,黄源洛的歌剧《秋子》、丁善德的钢琴作品、陆修棠的二胡曲《怀乡行》、刘北茂的《小花鼓》较有影响。

重庆国立音乐院“山歌社”,对一些民歌进行创造性加工,深受欢迎,陈田鹤《在那遥远的地方》、江定仙《康定情歌》、谢功成《绣荷包》

马思聪,广东海丰人,少年留学法国,三十年代回国,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家和有影响的作曲家。小提琴曲有《摇篮曲》、《内蒙组曲》(其中的第二乐章-思乡曲是他的成名作)、《第一回旋曲》、《西藏音诗》、《牧歌》,民族风格浓郁,常用自由变奏。他还写了交响乐《山林之歌》,以及大合唱《民主》、《春天》、《祖国》。

谭小麟,广东人,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留学美国,回国后在母校任作曲系主任,他的音乐淡泊清秀隽永,室内乐《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二重奏》、《弦乐三重奏》、《浪漫曲》,无伴奏合唱《正气歌》,民乐合奏《湖上春光》,还有艺术歌曲《别离》等。

江文也,台湾人,少年时到日本读书,成为日本较有名气的作曲家、歌唱家,多次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是有国际影响的中国作曲家,1938年回到北京。创作了管弦乐《台湾舞曲》、《孔庙大成乐章》,钢琴曲《北京素描》、《十六首断章》、《北京万华集》以及根据民歌、古曲、古诗词创作的声乐作品。

抗日民主根据地与解放区的音乐

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成立于延安,院长吴玉章,设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各系,短期培训和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一批文艺干部包括安波、李凌、马可、卢肃、张鲁、梁寒光、刘炽等

成立了边区音乐界抗敌协会、边区音乐工作者协会、抗日军政大学合唱团、延安合唱团等艺术团体。

在艰苦条件下,出版了《边区音乐》、《歌曲》、《民族音乐》等音乐刊物。

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研究,冼星海《民歌研究》、吕骥《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安波《秦腔音乐》等。出现一批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整理加工并演唱推广的新内容的新民歌,如《东方红》、《绣金匾》、《生产忙》、《拥军花鼓》等。

音乐创作

大合唱作品有冼星海《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郑律成《八路军大合唱》、吕骥《凤凰涅盘》、安波《七月里在边区》、沈亚威《淮海战役组歌》;

歌曲创作有马可《咱们工人有力量》、《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郑律成《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延水谣》,李劫夫《坚决打他不留情》、《歌唱二小放牛郎》、《狼牙山五壮士歌》,吕骥《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曹火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李伟《行军小唱》,徐曙《晋察冀小姑娘》;

器乐创作有瞿维的钢琴曲《花鼓》、马可的管弦乐《陕北组曲》、贺绿汀的《森吉德玛》。

秧歌运动

秧歌是北方农村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新春时在广场上表演,分大场、小场。秧歌剧是小场秧歌,两三个角色,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小戏,音乐大多采用当地民歌、戏曲、歌舞的音乐。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工作者掀起深入工农兵、深入生活、向民间学习的热潮,次年春节鲁迅艺术学院师生以及边区都组织秧歌队走上街头,举行规模浩大的演出活动。在传统秧歌基础上,加进新时代思想内容,吸收陕北民歌、戏曲的眉户、道情、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成为新秧歌。随解放战争节节推进和不断胜利,推向全国。

影响较大的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

歌剧《白毛女》

由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

①通过音乐细致刻画剧中人物形象,使之性格化、戏剧化;

②广泛吸收民间音乐,作为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基础,喜儿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杨百劳用山西民歌《捡麦根》;为体现喜儿在戏剧情节不断变化的性格需要,用戏曲音乐创作手法使人物性格得到多层次展示,“北风吹”在《小白菜》基础上变化,表现她的天真活泼,“哭爹”吸收哭调散板拖腔,表现她极度悲痛,“我要活”吸收秦腔悲调和散板的节奏特点,吸收河北梆子音乐特点,表现她由悲到愤再到恨的情感变化。

③吸收西方歌剧创作经验,如独唱、伴唱、重唱、合唱的穿插运用,音乐、歌唱、说白、表演有机结合。

通过歌剧这种外来艺术形式反映我国社会现实生活,将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创作出符合我国人民欣赏习惯的中国式歌剧作品。是我国歌剧的典范,标志歌剧创作达到了新的水平,被称为“新歌剧”。此后,延安产生了很多新歌剧作品,罗宗贤等《刘胡兰》、梁寒光等《赤叶河》等

中国音乐史重点

1学堂乐歌 清末明初时期我国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教唱歌曲,西方乐歌的先进性就在于新的新文化思想理念,它的主题有:“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振兴实业”“提倡女权”“主张共和”等等方面,它的主要创作方法是“依曲填词”。 2秧歌剧 秧歌剧是利用秧歌形式表演故事,形成的一种新的歌舞剧——秧歌剧。“秧歌剧”主要指小场的秧歌,一般只有两、三个角色,可表演一些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小戏,秧歌剧的音乐大多是采用当地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音乐等。 3沈心工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作者,著名的启蒙音乐教育家,曾编写大量乐歌作品,特点大多是为儿童所写,能够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创作,词意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词曲结合得较好,很容易上口,例如【男儿第一志气高】、【革命歌】、【竹马】,作为音乐教育家,他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民国唱歌集】(4集),又重新修订并精选了82首歌曲,汇编成【心工唱歌集】,【新编音乐唱歌集】对我国近代作用。 4【毕业歌】 【毕业歌】是聂耳1934年为电影【桃李劫】创作的主题歌。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歌词是自由体新诗,音乐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情绪发展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号召力,在影片中出现在青年学生毕业前夕大家欢聚在一堂时唱出,影片结束由此唱出,表达了我国的青年学生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爱国热情,为我国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5黎锦晖 他是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为改革学校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而热心从事儿童歌舞创作。20年代他共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以及数量众多的歌曲、舞曲等,特别是他的儿童歌舞音乐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可怜的秋香】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其后的数十年一直在全国广泛地流传着,为我国歌剧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6王光祈 政治活动家,音乐家,是中国在欧洲第一个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的音乐家。王光祈的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是他的“少年中国”的社会理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音乐学领域的具体实践。最早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进化论】、【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千百年间中国与西方的音乐关系】等

中国近代音乐史分析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 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 戏曲 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 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还出现了富连成班(1904年,叶春善筹组,在北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年成立于北京)、昆曲传习所(1920年,穆藕初创办,在苏州) 锡剧、沪剧、扬剧、淮剧、楚剧、黄梅戏以及评剧、越剧等地方小戏迅速发展提高。 评剧由河北“对口莲花落”于东北“蹦蹦”合流而成。农民剧作家成兆才创作了近百个剧目,《杨三姐告状》轰动一时。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做了很多改革创造,白将评剧带到上海,扩大了影响,一跃成为全国性大剧种。 越剧,二十世纪初由浙江嵊sheng县多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初为男演员组成的“的—班”,进入上海后,吸收其它艺术表演经验,改革原有形式,改称“绍兴文戏”,后女班盛行,又称“女子文戏”。女班“四季春班”影响最大,有袁雪芬、傅全香等。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改编演出《祥林嫂》,反响强烈。 说唱 以老曲种不断成熟、新曲种不断产生为发展特征。

2015教资考试复习必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2015教资考试复习必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五)1、沈心工编配的学堂乐歌有(《体操—兵操》)等;创作的学堂乐歌有(《黄河》)等。 2、李叔同编配的学堂乐歌有(《送别》),创作的学堂乐歌有(《春游》)等;他曾出版中国第一个 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 3、“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笛、箫、笙、鼓、板、木鱼,扬琴。 4、箫友梅音乐创作中代表性歌曲(《问》)、大提琴曲(《秋思》《春江花月夜》)等。 5、《怀旧》是黄自的管弦乐作品。 6、歌剧《白毛女》运用民歌素材塑造人物形象,如喜儿的主题音乐是河北民歌(《小白菜》)而发展。 7、施光南的代表作品有年: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歌剧(《伤逝》)。 8、80年代影视歌曲中,有充分发挥民族调式特性音色彩的歌曲,如(《绒花》);有运用传统作曲手法的歌曲。如(《我爱你,中国》);有西北摇滚风格,如(《少年壮志不言愁》)。 9、学堂乐歌:是1898年—1919年约20年间,中国新式学校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它引进 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之通俗、典雅的新型歌曲。“学堂乐歌”本应称“乐歌”,因它产生在学堂,故都称“学堂乐歌”。虽其后冲出学堂走向社会,但称谓仍未改变。 10、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是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与明清时的“十番 锣鼓”有着紧密联系。“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等。在农村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加多面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在城市以文人演奏居多, 演奏手法即兴、协调讲究韵味,旋律多加花,故风格优雅华丽。现在泛指的“江南丝竹”即属此类。 11、广东音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由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发展成独立演奏 的器乐曲。早期乐曲音符较疏、节奏也少变化。后经过演奏家们的改编创作,使旋律流畅、轻快,出现多种装饰音型,富有较强的娱乐性。曲调来源除粤曲外,还吸收古代词曲及其他乐曲。前期伴奏乐器以二弦为主,后期以高胡为主。 12、秧歌剧:是在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基础上,综合吸收当地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 以及话剧、舞蹈等音乐与表演形式而创作。秧歌剧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page] 13、简述歌剧《白毛女》? 答:1945年4月,在延安成功上演了由贺敬之等人编剧、马可等人作曲,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作品通过“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的传奇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 处于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的农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他们紧跟共产党、推翻旧世界的决心。该剧在音乐创作上创造性地吸取了民间音乐,并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使该作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戏剧性,成为我国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是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歌剧《白毛女》吸收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调,其中着名的唱段有《北风吹》《扎红头绳》《我要活》《太阳出来啦》《杨白劳》《大红枣儿甜又香》《哭爹》《十里风雪》等。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一、填空: 1.1927年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规模较大、制度较健全的独立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________________,1929年后更名为____________。 2.学堂乐歌《黄河》是著名音乐教育家____________根据诗人____________的名篇自己作曲的作品。 3.《春江花月夜》上世纪30年代由“____________(组织)”的柳尧章等人根据琵琶曲《____________》改编而成的著名民乐合奏曲。 4.____________是1927年刘天华等人在北京成立了一个以收集、整理、研究和创作民族音乐的社团组织,当时还编辑出版了刊物《____________》。 5.三十年代青主编写了两本美学性的音乐论著,是《________》和 《______》。 6.在赵元任的作品中,要求恋爱自由、要求个性解放是他创作的重要题材,其中以艺术歌曲《________________》和合唱曲《__________》在当时影响较大。 7.歌剧《白毛女》中主要人物的主导主题是根据民歌的音调创作的。如喜儿的主题吸取了河北民歌《____________》的音调;杨白劳的主题吸取了山西民歌《____________》的音调。 8.20年代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有《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9.刘雪庵早年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期间曾师从作曲家,作有《红豆词》和等歌曲。

10.《旗正飘飘》和两首合唱作品,堪称黄自抗战歌曲的姊妹篇,其还作有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等作品。 11.在评剧发展的初期,农民剧作家________曾为评剧编写了近百个剧目,如当时在北方群众中轰动一时的《______________》。 12. 《大路歌》是作曲家创作的一首劳动歌曲,其还作有《铁蹄下的歌女》、等抒情歌曲。 13.在黄自的创作中,合唱和艺术歌曲的创作是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和成就的,如《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 14.聂耳在电影《风云儿女》中创作了两首著名的电影插曲《________》和《________》。 15.民间艺人华彦钧在二胡、琵琶的演奏上都有相当高的造诣,他为我们留下了二胡曲《______________》和琵琶曲《____________》等六首独奏曲。 16.1927年刘天华等人在北京成立了一个以收集、整理、研究和创作民族音乐的社团组织叫“____ ____”,当时还编辑出版了刊物《_______》。 17.歌曲《渔光曲》的曲作者是______,《大刀进行曲》的曲作者是_______。 18.三十年代青主编写了两本美学性的音乐论著,是《________》和 《______》。 19.1927年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规模较大、制度较健全的独立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________________,1929年后改名为___________。

教资考试复习必备近现代音乐史

教资考试复习必备近现 代音乐史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2015教资考试复习必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五) 1、沈心工编配的学堂乐歌有(《体操—兵操》)等;创作的学堂乐歌有(《黄河》)等。 2、李叔同编配的学堂乐歌有(《送别》),创作的学堂乐歌有(《春游》)等;他曾出版中国第一个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 3、“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笛、箫、笙、鼓、板、木鱼,扬琴。 4、箫友梅音乐创作中代表性歌曲(《问》)、大提琴曲(《秋思》《春江花月夜》)等。 5、《怀旧》是黄自的管弦乐作品。 6、歌剧《白毛女》运用民歌素材塑造人物形象,如喜儿的主题音乐是河北民歌(《小白菜》)而发展。 7、施光南的代表作品有年: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歌剧(《伤逝》)。 8、80年代影视歌曲中,有充分发挥民族调式特性音色彩的歌曲,如(《绒花》);有运用传统作曲手法的歌曲。如(《我爱你,中国》);有西北摇滚风格,如(《少年壮志不言愁》)。 9、学堂乐歌:是1898年—1919年约20年间,中国新式学校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它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之通俗、典雅的新型歌曲。“学堂乐歌”本应称“乐歌”,因它产生在学堂,故都称“学堂乐歌”。虽其后冲出学堂走向社会,但称谓仍未改变。 10、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是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与明清时的“十番锣鼓”有着紧密联系。“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等。在农村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加多面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在城市以文人演奏居多,演奏手法即兴、协调讲究韵味,旋律多加花,故风格优雅华丽。现在泛指的“江南丝竹”即属此类。 11、广东音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由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发展成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早期乐曲音符较疏、节奏也少变化。后经过演奏家们的改编创作,使旋律流畅、轻快,出现多种装饰音型,富有较强的娱乐性。曲调来源除粤曲外,还吸收古代词曲及其他乐曲。前期伴奏乐器以二弦为主,后期以高胡为主。 12、秧歌剧:是在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基础上,综合吸收当地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音乐与表演形式而创作。秧歌剧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page] 13、简述歌剧《白毛女》 答:1945年4月,在延安成功上演了由贺敬之等人编剧、马可等人作曲,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作品通过“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的传奇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处于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的农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他们紧跟共产党、推翻旧世界的决心。该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点 第一章、鸦片战争一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一、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P4——P12 答:1、新民歌的发展; 2、说唱音乐的发展; 3、戏曲音乐的发展 4、民族器乐的发展 二、简述京剧的发展脉络。P15 答:1、道光年间,以“皮黄腔”为主的京剧已初步形成。 2、京剧唱腔是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合套成为一个声腔系统,因成为皮黄腔。在徽调和汉调的基础上,京剧艺术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吸取其他剧种的营养,音乐表现即通俗又精美。因而深受各个阶层观众的喜爱,并日益显示出自身的艺术优势。 3、仅同治年间,京城内职业戏班多达50多家,涌现出大批著名的演员,并拥有从平民百姓至王侯将相的众多观众。在自外地流布的过程中,京剧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遍及全国的各大城市,遂跃居为称尊剧坛的全国性大剧种。 ★第二章、学堂乐歌 {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三、学堂乐歌的基本内容P32 答: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 3、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军歌”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四、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P59 答: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期中国音乐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迫使当时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从主流地位上走下来。学堂乐歌的音乐大部分来自外国的现成曲调。学堂乐歌运动有如下意义: 、1、通过学堂乐歌的创编、教育运动,使得20世纪中国的新型新型学校普及音乐教育体系全面建立。 2、第一次大规模引进西方音乐。 3、学堂乐歌所开创的新音乐传统以及这个传统产生的新音乐成果形成了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更进一步的新传统。 4、通过学堂乐歌的教唱运动,使得现代文化观念得到广泛传播,较为全面的实现了寓教于乐。 5、中国音乐创作群体的主题意识开始萌动。 A.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旧曲填新词 B.代表人物代表作:《中国男儿》、

中国近代音乐史2

贺绿汀创作的《森吉德玛》和马可创作的《陕北组曲》是很好地运用西洋交响音乐技法和鲜明民族风格来表现我国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 歌(话)、舞剧、秧歌剧音乐概述 歌剧是一种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我国的歌剧艺术在发展中借鉴了我国宋、元以来的戏曲形式和西洋歌剧之所长,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歌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在延安“秧歌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像《白毛女》等一批歌剧作品,把中国歌剧音乐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儿童歌舞剧 我国的歌剧创作,最早出现的是黎锦晖以儿童歌舞剧为主的一批作品。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月明之夜》、《小羊救母》、《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和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可怜的秋香》等; 黎锦晖简介 黎锦晖因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工作和推广“国语”活动,把自己的热情和关注投入到了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活动中。他创编的十几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大多都反映了“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黎锦晖的作品基本上是由自己编写脚本及歌词,他善于通过儿童的生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选择题材、构思情节。例如,在《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作品中,他以“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向儿童诉说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在《月明之夜》里则通过“嫦娥下凡”的故事宣传了人间生活要比神仙世界更加幸福美好,从而反对了封建迷信;在《神仙妹妹》、《小羊救母》等作品里则表达了只要勇敢、机智、团结就可以以弱胜强的思想;在《小小画家》里则批判了封建的、反科学的教育制度,宣传了个性解放思想;而在《最后的胜利》这部作品中,作者则力图通过儿童歌舞剧这种艺术形式直接对北阀战争进行了歌颂。其CN作《麻雀与小孩》,竟发行到18版之多,可见当年流传的盛况。他的《可怜的秋香》、《小小画家》等作品,也都普遍流传在当时中小学生中,在对中小学生在思想品德上给以“美”的影响和培养儿童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对当时中小学音乐教育有很大影响。 《麻雀与小孩》是他的CN作 《小小画家》艺术性最强 思想性最强的作品要属《可怜的秋香》。 30年代的中国歌剧 作品有《洪波曲》(任光作曲)、《农村曲》(向隅等作曲)、《郑成功》(郑志声作曲)、《荆轲》(陈田鹤作曲)、《军民进行曲》(冼星海作曲)、《松梅风雨》(张肖虎作曲)、《面包》(沈醉了作曲)、《天鹅》(邱望湘作曲)、《上海之歌》(张昊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观音》、《孟姜女》、《杨贵

中国近代音乐史练习题 (7)

1 绝大多数工农革命歌曲的创作方式是。 、旧曲填新词 2 北伐战争时期产生的《工农兵联合歌》是选取学堂乐歌《》的曲调填词的。 中国男儿 3 1926年“求实”编印的《》中介绍了许多以外国革命歌曲填词的改编曲。革命歌声 4瞿秋白的《》是我国工农革命歌曲中留存的唯一的创作歌曲。 赤潮曲 5 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中明确指出:应成为革命宣传中有力的武器,革命的文艺必须与结合、为服务。 1、革命文艺 2、政治 3、群众 6 “”是我国最早的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文艺干部的艺术学校。 1、高尔基戏剧学校 7 革命根据地最主要的音乐形式是和。 1、革命民歌 2、工农红军歌曲 8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了“”,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他们以文艺理论为指导,以的解放为目标,热情开创了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马克思主义 3、工农劳动大众 91932年9月周起应(周扬)翻译的《》(美国,佛里门著)对苏联社会主义革命音乐的发展和意义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1、苏联的音乐 10 年春,、安娥、任光、聂耳、张曙等在上海成立了名为“”的音乐小组,又名“”或“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 1、1933 2、田汉 3、苏联之友社 4、中苏音乐学会 11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了主题歌《》和插曲 《》。 1、聂耳

2、义勇军进行曲 3、铁蹄下的歌女 12《码头工人》是聂耳为舞台剧《》所写的插曲。 1、扬子江暴风雨 13 1935年2月22日,上海部分爱国学生、职工和市民自发组织了一个业余歌咏组织“”,该组织在上海救亡抗日歌咏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民众歌咏会 14 1936年4月,吕骥、周巍峙等人提出了“”的口号。 1、国防音乐 15《新编“九一八”小调》的曲作者是。 1、吕骥 16“”简称“三厅”,这是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建立的一 个以体现共同领导抗日的统一战线领导机构。由任厅 长,任艺术处长,任艺术处主管音乐的主任科员。 1、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 2、武汉 3、国共合作 4、郭沫若 5、田汉 6、冼星海 17《丈夫去当兵》是创造的新的歌曲体裁——说唱性的。 1、张曙 2、叙事歌曲 18电影歌曲《渔光曲》及民族器乐合奏曲《彩云追月》的曲作者是。 1、任光 19《大刀进行曲》的词曲作者是。 1、麦新 20《五月的鲜花》的词曲作者分别是和。 1、光未然 2、阎述诗 21《松花江上》的词曲作者是。 1、张寒晖 22 1938年1月17日在武汉成立了音乐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 1、中华全国歌咏协会 23创作的《》在齐尔品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中获头奖。 1、贺绿汀

近现代中国音乐家重要知识点汇总

近现代中国音乐家重要知识点汇总 (1840-1919年)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 (1919-1949年)王光祁、丰子恺、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黄自、青主、聂耳、任光、张曙、吕骥、麦新、贺绿汀、冼星海、郑律成、 刘天华、华彦钧、马思聪 (1949年以后)丁善德、李焕之、朱践耳、吕其明、辛沪光、何占豪、陈钢、马可、李遇秋、羊鸣、晨耕、生茂、吴祖强、杜鸣心、施万春、 严金萱 一、1840-1919年: 沈心工:原名庆鸿,号叔逵,笔名心工,上海人。 编写乐歌:《革命军》、《竹马》、《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 高》)、《黄河》等。 编写三集《学校唱歌集》是我国最早出版的学校唱歌集之一。 曾志忞:号泽民,又名泽霖,上海人。 编创学堂乐歌,如《练兵》、《游春》、《扬子江》、《海战》、《新》、《秋虫》 等。积极撰写音乐论著,《乐典教科书》是我国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而 系统的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李叔同:原名文涛,又名岸,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 留日期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 乐小杂志》。 主要歌曲有:《送别》、《采莲》、《春游》、《留别》、《西湖》等。 二、1919—1949年: 王光祁:注重音乐理论研究,著有有《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纲》、《对谱音乐》等十多部著作。 丰子恺:善于通过流畅的文笔、深入浅出的生动语言,叙述音乐史,分析音乐技术的理论问题。

萧友梅:字雪朋,号思鹤,广东香山人(今中山)。 1927年,在蔡元培等支持下,在上海创办第一所高等学府——国立音 乐院。 赵元任: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主要作品有歌曲《卖布谣》、《教我如何不去想他》、合唱曲《海韵》等。黎锦晖:主要作品有《麻雀与小孩》、《明月之夜》、《小小画家》、《神仙妹妹》等12部儿童歌舞剧。 《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谁和我玩》等20多首儿童歌舞表演。青主:广东惠阳人。 30年代初音乐理论以青主影响最大,出版了我国近代史上较早的两部 音乐美学著作《乐话》(1930)和《音乐通论》(1933)。 作品大多抒情性独唱曲:《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苏轼词)、《红满 枝》、《赤日炎炎似火烧》等。 黄自: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 主要代表作有:管弦乐《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清唱剧《长恨歌》 (歌词十章刘雪庵,黄自作曲七章)。 合唱曲有:《抗敌歌》、《旗正飘飘》 歌曲有:《玫瑰三愿》、《热血》、《九一八》、《南乡子》、《天伦歌》等。聂耳: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生于昆明,云南玉溪人。 其一生短暂共创作37首歌曲和4首民族器乐合奏曲。 主要歌曲有:《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女性》、《义 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卖报歌》等 主要乐曲有:《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 任光:浙江嵊县人。 主要作品有:《渔光曲》(同名电影插曲) 救亡歌曲:《打回老家去》、《高粱红了》、《别了皖南》 电影插曲:《月光光》、《新莲花落》、《大地行军歌》 歌剧:《台儿庄》 张曙:主要作品有《保卫国土》、《芦沟问答》、《丈夫去当兵》、《日落西山》、

中国音乐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音乐史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计20分)1在远古社会中,诗歌,音乐,舞蹈三者溶为一炉,不可分离,所以古代文献中常把音乐写作( );2到周代时,周的统治者把从黄帝开始之周代的由各代所制的乐舞,统称(" "),用于宴飨和祭祀活动中;3《诗经》中的"国风"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北方黄河流域以秦声为主以( )为代表的民歌;一类是长江中,下游以周南,召南为代表的民歌;4春秋,战国时代,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圆篇》中对乐律学提出了(" ")的理论,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 )的律学理论;5到汉武帝时,西汉进入到全盛时期.(" "),公元前112年西汉政府设立了在我国音乐历史上有名的音乐机构———( );6 "相和歌"的另一种含义是一种歌曲的演唱形式.它最早为无伴奏的(" "),以后发展成"但歌",一直发展到由( )相和歌;7北魏的太武帝在统一北中国以后,曾大量接受了先进的汉族音乐文化,( )在这个时期利用鲜卑族民歌曲调,填新词"凡一百五十章",叫作(" "),也叫"北歌".8《声无哀乐论》是我国魏晋时期的一篇 ( )著作,全文是用"秦客"问(" ")的对话形式写成;9隋,唐时代,一些经过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提炼的民歌中的一些好的曲调,经过文人的选 择,( ),加工,并用新词配曲的音乐,叫做(" ");10工尺谱是以记写音乐符号的(" ")而得名的的一种记谱形式;11姜夔的词体歌曲现保存有( )首,这些作品都附带乐谱(工尺谱),这是仅见的宋代( ),对于我们考证,了解宋代音乐的情况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12唱赚是唐,宋时期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曲本叫( )其音乐范围很广,既包含传统的艺术歌曲,也有当时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13弹词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艺人,其中以乾隆年间的苏州艺人王周士,嘉,道年间的( ),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尤为著名.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计10分)1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作者是: a(嵇康), b(陈康士), c(郭沔)2见诸记载的琵琶曲《楚汉》最早演奏者是: a(成玉), b(汤应曾), c(张雄)3《弦索备考》的编辑者是: a(荣斋), b(华秋萍) , c(王猷定)4《乐府传声》的作者是:

音乐史之最、第一。----知识点归纳

学校 ★1919年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筹办的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是最早的专门培养艺术师资的中级师范学校,分高等师范和普通师范两科。 ★中国最早的一所由国家兴办的,较为正规的高等师范专业音乐系科是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与体育专修科成立于1920年,1924年改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专修科。 ★北京大学音乐专习所建立于1922年,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设本科、师范科、选科。 ★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于1926年成立于北京。 ★北京大学管弦乐队创立于1923年4月,是由中国人组建的第一个较正规的西洋管弦乐队。★我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是创办于1927年11月的上海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是我国自办的体制和规模较为完备的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29年7月改称“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我国第一个大型的新式音乐社团是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我国最早出现的艺术师范学校是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19年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筹办) ★1929年7月成立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前身是国立音乐院,创办人是萧友梅。 ★世界上第一所弱智儿童学校建于1816年。 ★世界上第一所聋童学校创立于1770年,学校设在巴黎。 ★在我国近现代,第一所盲校创办于1874年。 ★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从而以“学堂乐歌”为特征的学校音乐教育起源是在1903年。 ★1938年4月10日正式成立与延安的一所综合性的高等艺术学校—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是抗战初期由毛泽东、林伯渠、周恩来、成仿吾、艾思奇、周洋发起,系主任先后由吕骥、冼星海担任。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经过历史不断累积,不断丰富并沿袭至今。 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度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何老凤、郭大妮、黄大妮、王小玉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武生,杨小楼。 学堂乐歌:是什么: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意义: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堂乐歌基本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墙欺凌的爱国精神。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代表性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后。3配合向中小学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所谓的军歌。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代表作秋瑾作词的《免女权》等。5鼓吹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6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7鼓吹忠君,尊孔等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如陈颂平的《尊孔》。 学堂乐歌基本形式: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但是,对于这些歌曲的编写,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歌调配以我国自编的歌词给以填配而成的,而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以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来编写的更少。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沈心工: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名庆鸿,字叔逵。心工是他作歌、作曲时用的笔名。沈心工也于1902年4月赴日本,与鲁迅同期进入设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在日本,给了沈心工最大触动的,是明治维新以后在学校教育、政治宣传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乐歌活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沈心工当时的第一首习作。此歌后来在国内广为传唱(初名为《体操--兵操》)。作品:沈心工的乐歌题材较为广泛: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黄河》、《从军歌》、《爱国》等;有直接鼓吹国民革命、歌颂共和新政的《革命军》、《美哉中华》等,有提倡男女平权,重视科学的《女学歌》、《电报》《纺织》等。他所编乐歌,多数是儿童歌曲。由于他长期担任教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唱歌要求有较深入的观察与了解,因而善于描写儿童生活中所接融到的一些事物,使儿童感到亲切。他也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所作歌词浅而不俗,简明易解。他选用曲调比较注意音乐语言的生动性和儿童特点。如他所编的《体操─兵操》、《赛船》、《竹马》、《铁匠》等乐歌,在学生中广为梳传。由他作曲的乐歌还有:《黄河》、《革命必先格人心》、《军人的枪弹》、《采莲曲》、《今虞琴社社歌》和《辍悼歌》等6首,以《黄河》一曲影响最大,此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真挚感情。 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他的作品大部分代表的歌曲,主要集中在他回国后任职示范教学期间,如,《春游》《送别》》《莺》《归雁》《西湖》等。此外,有不少是触景生情的个人抒怀之作,如《早秋》《冬》《月夜》等。 曾志忞:号泽民,上海人。其实他也是20世纪初最早(1901年)赴日留学的热血青年。起初他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很快就被日本明治维新后活跃的新音乐生活所吸引。到了1903年,在学习法律的同时,他又进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西洋音乐。沈心工在东京组织的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 新音乐:新音乐是指晚清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 2.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指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3. 传统音乐: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中国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歌舞音乐,器乐以及根据这些艺术传统新创作的音乐。 4. 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其代表剧目有《邓霞姑》,《洛神》,《宇宙锋》以及由他编演的《木兰从军》等爱国戏。他发展、创造了新腔,与青衣的“花衫”行当相融合。这种新的唱腔和表演为主要艺术特征的京剧艺术流派被称为“梅派”。同时他对京剧的伴奏音乐也有改革(加入了二胡和月琴)。他的表演艺术被誉为可于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西特相媲美的表演艺术体系。抗战八年蓄须辍演,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5. 周信芳:浙江人。曾编演了《宋教仁》和《四进士》等爱国剧目。他的表演风靡南方,世称“麒派”。 6. 富连成班:由萧长华,叶春善等人在北京主持。其存在的四十余年间培养出了大批经过传统京剧艺术教育的演员。为京剧艺术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7. 评剧:评剧约于1910年由河北莲花落子与东北的“蹦蹦”河流而成。1935年定名为评剧。其代表剧目有《杨三姐告状》。 8. 越剧: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的嵊县一带,故名。起初是男演员组成的“的笃班”。后入上海发展改称绍兴文戏。1936年后,女班盛行,时称女子文戏,约在此时开始以“越剧”为名。近代以来的代表剧目有“雪声剧团”的《祥林嫂》。 9. 河南坠子:是由河南的道情与“颖歌柳”“三弦书”等合流而成的。是歌唱性较强的说唱曲种。以乔清秀的“乔派”和董桂芝的“董派”为代表。 10. 江南丝竹:是中国的传统器乐丝竹类的重要乐种。原先主要流行于苏南、浙江一带,近代在上海获得大的发展,并进一步扩大其影响,成为全国著名的乐种。 11. 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在近代获得迅速发展,令人瞩目的乐种。最初流行于广州。20 年代,开始采用粤胡(后称高胡)主奏,辅以扬琴,秦琴的“三件头”为主的形式。代表作有吕文成的《平湖秋月》,颜老烈的《旱天雷》等等。 12. 二泉映月:由民间艺人阿炳(华彦钧)所作,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曲采用江苏民间音乐材料写成,运用多种二胡弓法和不同的力度变化,细致地表现了饱尝生活艰辛的社会底层人民悲怆的心情和倔强的性格。此曲采用两个基本曲调多次变化重复的结构,具有古代唱赚的近代双主题变奏的特色,在近代新生的民间器乐曲中是极富创造性的。 13. 新民歌:近代新民歌的音乐大多采用群众熟悉的本民族音乐(如传统民歌、戏曲、说唱、器乐和部分古典歌曲)填词或编配而成。这些新民歌以传统民歌音乐填词者为多,其填词歌曲有曲调不变或基本不变一类,也有曲调根据歌词需要作部分改变的。前者如《盼红军》,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音乐史提纲 一、人物 “四大名旦”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沈心工音乐教育家,出版了《心工唱歌集》,代表作《体操——兵操》、《黄河》等。 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参加组建了我国早期的几所音乐教育机构,1927年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代表作《春江花月夜》、《新霓裳羽衣舞》、《问》、《南飞之雁语》等。 .中国歌舞音乐的开拓者是黎锦晖,他创作的《毛毛雨》是我国近代第一首流行歌曲青主:音乐学家、作曲家,著有音乐美学论著《乐话》和《音乐通论》,代表作《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等。 聂耳:作曲家、音乐活动家,是左翼音乐活动的主要骨干,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 刘雪庵:作曲家,曾创办抗日音乐刊物《战歌》,代表作《长城谣》、《飘零的落花》、《何日君再来》等。 任光:作曲家,曾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代表作《渔光曲》、《王老五》、民族器乐合奏《彩云追月》等。 丁善德: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曾在巴黎音乐学院留学,代表作《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序曲三首》、《新中国组曲》、《春之旅》等。 江文也:作曲家,生于台湾,曾留学日本,代表作《台湾舞曲》、《孔庙大晟乐章》、《汨罗沉流》、《乡土节令诗》等。 马思聪: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代表作《内蒙组曲》、《第一回旋曲》、《西藏音诗》、《牧歌》等。 谭小麟:作曲家、琵琶演奏家,曾赴美留学并师从作曲大师欣德米特,代表作《彭浪矶》、《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弦乐三重奏》等。 马可:作曲家、音乐学家,代表作《白毛女》、《南泥湾》、《陕北组曲》、《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他还长期进行有关民族音乐和冼星海的研究。 吕骥: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活动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新编“九一八”小调》、《保卫马德里》等。 刘德海:琵琶演奏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代表作《草原小姐妹》、《天鹅》等。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备考)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1、黄自 答: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1924年赴美,先后在欧柏林大学、耶鲁大学学习音乐,1929年获音乐学学士学位。同年归国,1930年起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并兼教务主任。1935年发起创办上海管弦乐团。1938年病逝于上海。其贡献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三个方面。音乐教育方面,他承担的许多音乐理论课程在中国属第一次开设,培养出一批专业作曲人才;音乐创作成果丰硕,体裁、题材广泛,代表作品如歌曲《旗正飘飘》、《玫瑰三愿》、清唱剧《长恨歌》以及器乐作品《怀旧》等,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音乐理论方面则有论著《和声学》、论文《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以及多部音乐教材留世。 2、《玫瑰三愿》 答:艺术歌曲。龙七词,黄自曲,作于1932年,发表于1933年出版的《春思曲》。作品分两段,第一段以叙事性手法表现玫瑰花平静优雅的神态;第二段展示其人格化的三个愿望,表达了对青春的珍惜、对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作品音乐形象鲜明,和声语言丰富,形式严谨,笔调冼炼,风格清淡典雅而又富有内在激情,体现出浓郁的古典文化精神。此曲堪称黄自的代表作品,至今仍为女高音的常演曲目。 3、贺绿汀 答:贺绿汀(1903—1999),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湖南邵阳人。自幼受民间音乐熏陶,1923年考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科学习。1927年创作《暴动歌》,是我国最早创作的工农群众歌曲。1931年考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理论作曲与钢琴。1934年,以《牧童短笛》一曲获得了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作品比赛头奖,开中国风格钢琴曲之先河。同年开始为进步影片配乐。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演剧一队,赴前线宣传,创作的《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抗日题材歌曲广为流传。1943年抵达延安。建国后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等职,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逝世于上海。 4、《牧童短笛》 答:钢琴曲。贺绿汀创作于1934年。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段体结构,首尾两段以优美质朴的民歌式主题旋律,通过复调手法,营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中段采用主调织体,活泼欢快的情绪与前后两段抒情主题形成对比。该曲虽采用传统的民族调式,但在复调、和声手法的民族化上具有创新意义,并在1934年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活动中获得头奖。《牧童短笛》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堪称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5、《游击队歌》 答:抗战歌曲。贺绿汀作词作曲于1937年底,次年改编为四部合唱。全曲四个段落,起承转合,结构严谨;节奏丰富生动,富有特色的小军鼓节奏型贯穿全曲,高度集中洗练;旋律多为级进,抑扬起伏十分流畅。

中国近代现代音乐史---复习必备

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是1898年—1919年约20年间,中国新式学校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它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之通俗、典雅的新型歌曲。“学堂乐歌”本应称“乐歌”,因它产生在学堂,故都称“学堂乐歌”。虽其后冲出学堂走向社会,但称谓仍未改变。 2、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是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与明清时的“十番锣鼓”有着紧密联系。“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等。在农村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加多面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在城市以文人演奏居多,演奏手法即兴、协调讲究韵味,旋律多加花,故风格优雅华丽。现在泛指的“江南丝竹”即属此类。 3、广东音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由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发展成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早期乐曲音符较疏、节奏也少变化。后经过演奏家们的改编创作,使旋律流畅、轻快,出现多种装饰音型,富有较强的娱乐性。曲调来源除粤曲外,还吸收古代词曲及其他乐曲。前期伴奏乐器以二弦为主,后期以高胡为主。 4、秧歌剧:是在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基础上,综合吸收当地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音乐与表演形式而创作。秧歌剧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 5、毛主席诗词歌曲:是50、60年代前后艺术歌曲的典型代表作品,他是1958年毛泽东诗词公开发表后,作曲家们纷纷为其谱曲而产生的。毛泽东诗词容量大、内涵深,作曲家们以极其认真严肃的态度,以真挚热烈的情感,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表现,所以这些歌曲品位较高。因创作的时间集中,数量多,且又多数歌曲较有影响,它同“文革”时期创作的同类歌曲.已初步形成一个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问答题: 一、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答:1、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 2、传播西方音乐,对新音乐的形式、普及、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3、开创中小学音乐教育,形成早期的音乐教学法、音乐教材、音乐师资队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3)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彭丽 一、教学目的 《中国音乐通史》是音乐专业本科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中国自远古至今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中国各时期音乐发展的一般历史知识与突出成就,进而吸取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力求全方位、多手段诠释音乐历史,为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1949,以1900~1949为主。 教材:《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汪毓和编著 三、教学时间:一学期,每周二学时。 四、考试:听、写等形式的综合。 五、课堂要求:多参与,主动思考。 概述 一、历史分期: (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分界点: (二)近现代与当代的分期: 二、本世纪上半叶历史发展的特点 三、本时期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

第一章“五四”前的音乐发展情况 第一节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一般认为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这里主要涉及:戏曲、说唱、民歌、歌舞、器乐及依传统新创作的音乐。发展情况非常复杂,在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地位。近代史重点研究新音乐,即现在的专业音乐,传统音乐方面是缺陷。 一、戏曲音乐(主要介绍京剧、评剧) 1、旧剧改革 参考音研所59年编“参考资料”第二编1919~27第一辑。共有言论18篇,重要的11篇。开始在1917~18的“新青年”有9篇,点到京剧的糟粕,引起争论。 三方面意见: (1)胡适、钱玄同等人的观点 (2)张厚载的观点 (3)中间态度 2、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3、评剧的历史 二、说唱音乐 一般分五类: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1、犁铧大鼓(山东) 北口:老北口──赫老凤;小北口──新调、郭大妮、黄大妮 南口:前期──黑白妞王小玉姊妹;后期──四大玉。 2、京韵大鼓 刘宝全、白云鹏等人为代表,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和创造。 3、苏州弹词的流派简介 三、民歌与民间歌舞 多是反映现实生活,此时民歌不能代表整体民歌特点,也说明不了这时民歌在内容和体裁上有多大发展。新民时期出现了新民歌。 四、传统器乐 1、民间社团 (1)天韵社 (2)大同乐会 重点听赏:《春江花月夜》 2、广东音乐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