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

主备:王继超审核:侯丙锋授课时间:学案编号:19 班级:姓名(小组):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

§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

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

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备考说明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报刊、影视通讯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不同时期的变迁。在2013年的高考复习中,要注意在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体变化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时代背景),要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形势和政治生活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还要注意运用文明史观及社会史观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并辩证分析评价。如以文明史观梳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由封建落后到走向近代文明的历史进程和特点;以社会史观梳理近代以来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等。

§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

(2)难点: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原因及启示

【问题导读单】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衣、食、住、习俗

(1)衣:①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生活;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青睐。③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式裙子。

(2)食:1)传统饮食——中餐:南方饮食:米饭、海鲜;北方饮食:面食、肉类;满汉全席;中餐的八大菜系。2)变化——西餐: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的出现

(3)住:特点: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

(4)习俗

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2 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后

食简单丰富“菜篮子工程”

衣朴素五彩缤纷,款式色彩多样

住拥挤追求舒适:1995“安居工程”习俗节约风尚兴盛休闲娱乐多样

原因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影响;②近代中国政治运动的推动和影响;③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4 影响我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因素: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③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④国家政策的影响,党和政府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从吃、穿、住等方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⑤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这种变化的趋势是:由以往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面向世界;由过去封建传统天下逐渐走向近代、现代化。反过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在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变革的同时,也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工业化、近代化、民主化方向变革。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 交通运输

(1)轮船运输: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垄断了中国的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2)铁路交通:①清末: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②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③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④民国:进展缓慢;

⑤新中国: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3)公路交通: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筑路技术也传入;民国时期,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汽车制造厂、公路网、公路大桥、城市环线、轨道交通等)

(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

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2 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在中国: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涉及)

(2)电话在中国

时间成就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3 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加快信息的传递,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注意: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一方面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 报刊业走向繁荣

(1)出现: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中国丛刊》《万国公报》;

②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2)发展:①随后,报刊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报刊业呈现繁荣局面。

②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

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呈现繁荣局面,除了党报外,出现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

2 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诞生:①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③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④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进步影片;A、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

B、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1934年);

C、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发展:①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

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电视

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互联网的兴起和影响

兴起: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影响:称为“第四媒介”,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四重点难点解析

1 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原因及启示

△原因:①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社会秩序安定,人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②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进步。这是推动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③国家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近代社会生活巨变的延续。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在城乡普遍发生,而且更深刻更彻底。⑤受国际环境影响。特别是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中国社会受到很大冲击。

△启示: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继续实行“科教兴国”战略。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世界接轨,努力发展国际间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2 影响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①工业革命的成果及技术传入中国的推动;②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而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③政府的提倡和推动;④列强基于侵华的需要,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⑤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重大变化

①第一次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②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③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消失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证的。

④第四次大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4 近代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差异大的原因:(1)政治上,中国主权虽然遭到破坏,但对中国农村的直接影响并不大。(2)经济上,虽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但开始

仅限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没有立即对内陆的广大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3)文化上,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农村相对封闭性的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4)交通上,农村往往比较闭塞,人口流动性差,新信息、新事物传入比较慢。

5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即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特征:(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2)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1)技术:引进——自制自研。(4)对象:平民化、普及化。(5)进程:先慢后快。(6)种类:海陆空。

影响:(1)交通工具的变革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3)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

6 准确理解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A互联网的影响:①积极: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②消极:不良的网站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

B采取的应对措施:①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作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②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社会、教师等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的利用互联网。

7 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影响:A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B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C对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8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和认识

规律特点:(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演进。(3)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认识:(1)从动态演变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2)从空间上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9 认识四大媒介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含义:四大媒介是指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四种信息传播媒介。

影响:(1)从媒介的本质功能看,可以使民众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2)从其娱乐功能看,可以给民众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3)从其联系功能看,可以加强民众间的交流与沟通。(4)可以扩展人们的视野。(5)可以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

【问题生成单】

1.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离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两者的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

2.中国妇女在古代和近现代的不同际遇,反映了社会文明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妇女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丈夫死了,“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全书》)“问,妻可出(休)乎?”程子曰:“妻不贤出之何害?”(《性理大全》)宋代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德”逐渐盛行。《颜氏家训》主张“妇女只许粗识柴米鱼肉数百字,多识字无益而有损也。”《女儿经》:“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足,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礼仪》材料二见右图: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一中古代妇女

受到种种压迫的具体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妇女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哪些不同的主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革命派、民主主义者和新中国人民政府在妇女解放方面作出的贡献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 拓 展 训 练 单 】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2.(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4)右图介绍

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 .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 .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 .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3.(2012年江苏历史,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4.(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

(图6)。这反映出( )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②教材编撰者

倡导人性向上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

著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5.(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7)史学家傅斯年

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

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A .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 .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6.(2011年江苏高考9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

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7.(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6题)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

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8.(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

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

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9.(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6题)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10.(2011年江苏高考7题)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

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

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 (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18)生活中有许多说法抹不去的记

忆,在我国供给短缺的年代,人们买粮食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粮票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没有地方粮票

B.纸币票样上的人物形象通过木刻手法表现

C.纸币票样所示的人民币票劵采用我国多民族文字

D.粮票同人民币一样在使用,因而是一种货币

12. (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4)从古诗词中可以窥见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与

下列诗句依次对应的活动是

1弄假如真无比空,吹嘘全在一丝风2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3双枝需组履平地,楚黄州人擅此技4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A.放风筝赛龙舟踩高跷踏青B.荡秋千游泳赛跑踏青

C.荡秋千游泳踩高跷登高D.放风筝赛龙舟赛跑登高

13.(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4题)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

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

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佛手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14. 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

者停滞,入者价贵”。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

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①商品价格日渐下降②市场上洋货流行③思想观念逐步解放④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

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 B.“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C.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D.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16.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

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17. 伊朗门事件、克林顿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其他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屡屡被曝

光,这突出反映了

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出现曲折 B.政府完全处于公民的监督之下

C.第三次科技革命负面影响增大 D.报刊、网络和电视等媒介监督作用增强18.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腿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

19.《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记载:“梳一东洋头,披一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的发展

C.近代西文思想的传播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20.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些称谓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观念的影响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领袖的个人决策 D.底层民众的呼声

21. 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此时他能够:①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②

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上海阅读《时务报》④到广州吃西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2.“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23.下列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①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④②③D.①②④③24.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

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化的趋势

B.自由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5.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C.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26.关于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世纪末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B.20世纪初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C.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D. 中国首条航线北京——上海航线开通

27.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

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

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

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下列

分析有误的是: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D. 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

28.历史照片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是再认、再现历史的宝贵资料。右图所示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有:①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②上海的电车极有可能是引自西方国家③该照片的拍摄不会早于20世纪初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

29. 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

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30. 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欧风美雨的影响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服饰质地的不同④服装款式的差异

A.③④B.②③C.①②D.②④

31. 2010年11月12日,新民网发表“省钱省力省时间,网络购物方兴未艾”的新闻。新

闻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包括

A.中国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增强节俭意识 B.互联网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应用

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网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

32. 《申报》曾刊登如下公告:“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

者以违法论。”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

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俗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五四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33. 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

“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

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②男女平等的观念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④救国必

须要依靠女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34.《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由于陈

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启迪民众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5. 我国休闲活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休闲方式,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民国时期:戏曲、逛游艺场、电影、集邮、聚赌、茶馆

B.新中国初:卡拉OK、蹦迪、健身、泡吧、电视、收藏、旅游、探险

C.“文革”时期:体育、交谊舞、集邮、电影、样板戏、喝咖啡

D.改革开放后:看样板戏、唱语录歌、跳忠字舞

36. 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不同年代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A. 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

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

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

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

婚姻习俗

37.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

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 .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 .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 .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38. 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

一时谣诼纷传,谓将遭雷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上海市民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39. 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

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C.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40.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90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

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1.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

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42.(2012年上海历史,39)妇女与教育(12分)

材料一: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学校地点特色

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上海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材料二: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43. 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

材料二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嘉靖《太康县志》材料三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材料四某省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

会现象。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国货”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该省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第五单元(14--16)课

问题探究答案

1. (1)不矛盾。材料一中的离婚群体主要是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材料二中则包括全体国民尤其是农民阶层。

(2)因素:①小农经济在农村占据主导地位;②传统道德观念浓厚;③民主思想在农村的传播有限;④妇女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⑤民众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下。

2.(1)信息:政治上:男尊女卑,无政治权利。经济上:依附男性,无财产权继承权;文化上:无受教育权;婚姻上:从一而终,无幸福权;社会上,无地位和独立人格;身心上:被迫缠足,一夫多妻。

(2)主张: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宋明理学家(二程、朱熹)提出“失节事大”的纲常名教;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说教,肯定寡妇再嫁。

(3)贡献: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革命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民主主义者: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中国:土地改革,妇女同样分得土地;颁布法律,男女平等平权;实行普选,当选人大代表;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工作和国家管理;扫盲运动,摆脱愚昧落后;宣传贯彻婚姻法,婚姻自主。

拓展训练答案

1—5 CBDAC 6—10 BDCBD 11—15 CADCA 16—20 BDBDB21—25 CDDBC 26—30 BCCDC 31—35 DBCDA 36—40 DDCDA 41 B

42.答案l: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

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

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

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

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

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

答案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

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答案和参政意识,提高

了妇女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

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

答案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答案4:没有基于材料回答问题

43.(1)观念:材料一,提倡等级、崇尚节俭;材料二,逾越等级、追求奢华。

现象: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的风气;封建制度的衰落。

(2)崇尚洋货:西方列强入侵,洋货大量涌入;西方工业产品优势;工业文明冲击。

倡导国货: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思潮;民族工业发展;民国政府倡导。

(3)变化:由重温饱到重健康、舒适;由重物质到重文化、教育。

原因:改革开放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城镇居民收入增加。

(4)经济水平、政府政策、社会风气、文化传统、居民收入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间概念的划分,如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1949——至今) 注: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社会,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式。 第一篇: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第一章: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 (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优势的地位。(2)、政治: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其社会结构特点: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法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3)、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专制。 世界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冲破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操纵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的基础解体,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障碍。 (4)、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中国社会不统一。 (6)、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2)、新兴的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出现。中国的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五四运动前达到200万人。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是:受压迫重——革命性最强;集中——容易形成战斗力;来源于农民——容易形成工农联盟。 (3)、中国资产阶级也是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主要是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转化而成。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的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答案要点 综述:风去变幻的八十年 ⒈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②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步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⒉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①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主要的是前者。 ②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③基本特征: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所有制仍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民族资本主义很弱小,且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地方割据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受三座大山压迫,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⒊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①历史任务:独立解放和富强富裕 ②相互关系:只有争取前者才能为后者实现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客观上:列强的入侵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促使中国封建经济解体,刺激了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中国人民在这一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和痛苦,中华民族以百年的耻辱和贫弱为代价换来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而且这一代价的付出是别无选择的,是侵略者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虽然在外国侵略的刺激下产生了资本主义,但其因受到外国侵略的严重制约而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条件和可能,始终无法获得正常的充分的发展,使近代中国形成了殖民地色彩浓厚的畸形发燕尾服的经济体系,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附庸。 所以从结果来看,西方的侵略并没有将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宁艳梅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考情分析 (一)考点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3年12考,05年全国II41题) 2、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3年0考) 3、大众传媒的发展(3年5考,主要以选择题呈现) (二)命题规律 1、重要考点的考查频率较高,主要集中于服饰、 剪辫、礼仪、妇女地位、报刊等。 2、本专题与现实热点的联系主要集中于社会时尚的变化,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时尚变化的规律。 二、复习策略 1.明确一个主题,认识四次变化。近现代的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处于巨变之中,这决定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就是“变”。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的四次巨变,中国近现代生活也发生四次变化。 2.把握两个视角。一是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放到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大背景下去学习;二是从社会生活角度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演进。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考纲解读:掌握三个内容。 (1)掌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及其原因. (2)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知识梳理 ◆合作探究一:近代以来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征? (一)、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⑴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中西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掌握的程度,具备的能力。初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加上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新潮、开放,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开发教材的伸缩点,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教育。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印发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部分资料。 学生准备: 1、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采访社区的老人,了解当时社会变迁情况。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和图片等。 (二)教学过程

全国2009年01月自学考试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真题

全国2009年1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B) 1-3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C) 1-15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1-6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4.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D) 1-11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B ) 1-19 A.经济技术落后 B.社会制度腐败 C.思想文化保守 D.军事装备落后 6.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B ) 1-20 A.林则徐 B.魏源 C.龚自珍 D.王韬 7.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2-26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玕 D.石达开 8.太平天国在1853年冬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 ) 2-25 A.《天朝田亩制度》 B.《十款天条》 C.《原道醒世训》 D.《原道觉世训》 9.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A ) 2-31 A.江南制造总局 B.马尾船政局 C.天津机器局 D.湖北枪炮厂 10.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A) 2-32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11.谭嗣同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D) 2-35 A.《新学伪经考》 B.《变法通义》 C.《日本变政考》 D.《仁学》 12.严复将英国人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的前两章翻译为( A) 1-21 A.《天演论》 B.《穆勒名学》 C.《原富》 D.《法意》 13.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C ) 4-57 A.《孔乙己》 B.《药》 C.《狂人日记》 D.《阿Q正传》 14.《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是( C) 4-61 A.李大钊 B.陈独秀 C.陈望道 D.毛泽东 15.1925年国民政府将所辖各部队统一改编为( C ) 4-70 A.国民军 B.东征军

中期 检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中期测验卷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9分)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者是() A.龚自珍 B.林则徐 C.洪仁玕 D.魏源 2、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战略失误导致北伐失利 C.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D.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3、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野蛮屠杀和平居民的地点是( ) A.大连 B.旅顺 C.平壤 D.花园口 4、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是: A、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D、1790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5、英国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的条约是: A、1842年《南京条约》 B、1860年《北京条约》 C、1858年《爱珲条约》 D、1895年《马关条约》 6、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林则徐 D、魏源 7、由李鸿章管辖的清政府海军主力是: A、广东水师 B、北洋水师 C、南洋水师 D、福建水师 8、标志着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俄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9、太平天国后期担任军事指挥的青年将领( ) A.杨秀清、石达开 B.萧朝贵、冯云山 C.陈玉成、李秀成 D.石达开、韦昌辉 10、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占我国北方大量领土的国家是( ) A.日本 B.俄国 C.德国 D.英国 12、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半殖民地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13、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是( ) A.《四洲志》 B.《定国是诏》 C.《应诏统筹全局折》 D.《天朝田亩制度》 14、左宗棠开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 A.湖北织布局 B.继昌隆缫丝厂 C.福州船政局 D.发昌机器厂 15、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 ) A.山东 B.直隶 B.天津 D.北京 16.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洋务派 D.义利团 17.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 B.《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18.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的旗号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自强” C.“扶清灭洋” D.“求富” 19.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其理论特点是()。 A.把西方基督教教义同中国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B.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C.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20.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开始于()。 A.金田起义 B.永安整顿建制 C.洪秀全东乡称天王 D.定都天京 21.太平天国运动面对着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所不曾有的新情况,“新情况”是指()。A.尖锐的阶级矛盾 B.满汉地主阶级的共同镇压 C.内讧导致力量削弱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22.下列太平天国的诸活动中,能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洪仁王干的《资政新篇》 C.严惩外国侵略者 D.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23.“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出自()。 A.《资政新篇》 B.《海国图志》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梳理型教案1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梳理型教案1 【课程标准】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导入4)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完整word版)答案版2009年01月自学考试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真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09年0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课程代码:0370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答案)章节-页 更多自考资料请百度搜自考一点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B ) 1-1-3 A.美国B.英国 C.日本D.俄国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C ) 1-2-14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 1-2-6 A.日本侵略军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 4.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D ) 1-2-11 A.《中国丛报》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D.《万国公报》 第 1 页

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B ) 1-3-19 A.经济技术落后B.社会制度腐败 C.思想文化保守D.军事装备落后 6.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B ) 1-3-20 A.林则徐B.魏源 C.龚自珍D.王韬 7.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2-1-26 A.洪秀全B.杨秀清 C.洪仁玕D.石达开 8.太平天国在1853年冬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 ) 2-1-25 A.《天朝田亩制度》B.《十款天条》 C.《原道醒世训》D.《原道觉世训》 9.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A ) 2-2-31 A.江南制造总局B.马尾船政局 C.天津机器局D.湖北枪炮厂 10.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2-2-32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11.谭嗣同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D ) 2-3-35 A.《新学伪经考》B.《变法通义》 C.《日本变政考》D.《仁学》 12.严复将英国人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的前两章翻译为( A ) 1-3-21 A.《天演论》B.《穆勒名学》 C.《原富》D.《法意》 13.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C ) 4-1-57 A.《孔乙己》B.《药》 C.《狂人日记》D.《阿Q正传》 14.《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是( C ) 4-2-61 A.李大钊B.陈独秀 第 2 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 答案(中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集(选择题) 中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党的五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D.党的四大 2.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工人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会议是() A.党的一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D.党的四大 3.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A.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B.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4.1927至1949年,统治中国的是() A.清政府 B.北洋政府 C.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政府 5.1840年以来,清政府举借外债,主要是以()等为担保的。 A.田赋徭役 B.关税厘金 C.关税盐税 D.车船税 6.1925年国民政府将所辖各部队统一改编为() A.国民军 B.东征军 C.国民革命军 D.北伐军 7.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8.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 A.认清革命性质 B.认清革命发展前途 C.认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 D.认清革命的发展过程 9.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 )。 A.戊戌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0.中国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在( )。 A.辛亥革命以后 B.五四运动以后 C.北伐战争以后 D.南昌起义以后 11.近代中国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仍然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2.1919年-1949年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 B.封建经济 C.官僚资本的垄断经济 D.社会主义经济 13.导致国民革命失败的最主观原因是 ( ) A.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失误 B.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 D.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革命 1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 ) A. 护国战争 B. 五四运动 C. 五卅运动 D. 北伐战争 15.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力量不包括的是() A.工人 B.民族资产阶级 C.农民 D.小资产阶级 1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A.封建革命 B.农民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17.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领导力量是()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8.中国政府废除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时间是() A.1919 B.1927 C.1937 D.1943 19.不是三座大山的是() A.无产阶级 B.外国资本主义 C.本国封建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20.1919年到194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是() A.无产阶级 B.封建阶级 C.农民阶级 D.资产阶级 21.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项选择题总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项选择题练习题汇总 1、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A 、救国救民 B 、民主 C 、打倒军阀 D 、还有青岛 E 、科学 2、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发生的主要战役有( ) A.淞沪会战 B.忻口会战 C.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3、在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争执的焦点问题是( ) 5、康有为系统提岀变法维新理论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 《天演论》 C ?《孔子改制考》 6、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有( ) A 建立新式海军 B 创办军事工业 C 创办资本主义企业 D 创办新式学校 10、 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是 A 、谭嗣同 刘光第B 、康有为 杨秀清 C 、林旭 杨深秀 D 、杨锐 康广仁E 、梁启超 邹容 11、 以下关于中央红军长征的表述,正确的有 A.红军被迫实施的一次战略转移 B.突破四道封锁线后人员损失过半 C.在陕北吴起镇同红十五军团会师 D.历时1年,穿越11个省E ?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一起穿过草地 12、 20世纪30年代,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的国家有 A 、法国 B 、德国 C 、加拿大 D 、日本 E 、意大利 13、 下列活动与陈独秀无关的是 () A.创办《新青年》 B.指导和推动五四运动 C .岀席中共一大 D. 1920年初开始考虑成立中国共产党 E 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4、 下列为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的有 A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岀 B 洋务运动的刺激 C 清政府放宽了设厂限制 D 民族资产阶级收回利权运动的斗争 E 工人阶级的壮大 15、 中共一大确立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成员有 A 、毛泽东 B 、陈独秀 C 、李大钊 D 、张国焘 E 、李达 16、 解放战争进入决定性阶段,人民解放军发动的几次大的战役有 A 、百团大战 B 、辽沈战役 C 、渡江战役 D 、淮海战役 E 、平津战役 产主义的速度 18、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的作用是 () A 提高了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 B 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C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加强了各阶 层人民的团结E 有利于与国民党相抗衡 21、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对共产党的方针是 A 、剿共B 、防共C 、限共 D 、溶共 E 、反共 22、长期与共产党合作的民主党派有 A 、民革 民盟 B 、民建 民进 C 、民促 社会党 D 、农工党 致公党 E 、九三学社 台盟 23、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E.《五口通商章程》 25.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 B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开始传播开来 C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一帆风顺的 A.政治问题 B. 军队问题 C.解放区政权问题 D. 宪法问题 E. 停战问题 E. 豫湘桂战役 《变法通论》 E .《仁学》 E 选派留学生岀国深造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200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课标内容】 ①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②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③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近代邮政的开办,电 报和电话的使用;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娱乐新时尚;大众传媒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 成在了解信息、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了解产生这 些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 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 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的结果,是历 史发展的要求。 ②树立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变革的背景、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西方生活习俗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领先世界水平,但是,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随着列强的入侵,紧闭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显示幻灯片杜牧《过华清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导学生思考。 中国古代最快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什么?请你估算一下当时用这种工具 从广州到西安最快要多久才能把荔枝或者军情送到。 学生体验后,教师指出:到了清末,这种状况有了改观,新的交通工具、通讯 工具开始出现。 2、自学课文,说说近代出现了那些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3、学生讨论归纳: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比传统交通、通讯工具的优势。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讲解: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使用驿站和民信局作为传递信息的机构。这种 传递方式就普及程度而言都远不如西方邮政。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的变革带 来邮运工具的革命,使得近代邮政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电报和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新型通讯工具能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和范围,因此,对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片明确:新的交通、通讯工具更快捷,也更能为大众服务。它的出现,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近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4、新的娱乐方式 ①设置问题,比较分析。你知道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有哪些?近代又出现了那些新的娱乐方式?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娱乐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的绝大多数娱乐方式在近代中国已经出现,并逐步成为新的时尚。 (二)大众传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届重要会议内容电子版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届重要会议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届重要会议内容 (重点关注:红色字体的会议) 1.一大(1921.7)《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一大立党,二大立纲) 2.二大(1922.7)半殖半封;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民主纲领:消内乱,打军阀,建和平。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共和国;提出了最低纲领(找到了革命的对象),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三大(1923.6)①国共合作,党内合作,②提出"真正的平民政权";③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左"右两种错误倾向---陈右倾,提到但没有做斗争献:提出党的奋斗目标 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②国共合作的基础:新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核心是民权) 4.四大(192 5.1)讨论问题:①无产阶级领导权;②工农联盟 [功绩]:①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②国民党分为左、中、右(扩左、争中、反右);工农运动;③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5.五大(1927.4)纠正陈的机会主义(对待农民问题的错误)没有真正改正提出"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族独裁制"。五大实际上并没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6.八七(192 7.8)提出枪杆出政权;纠正陈右倾;总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秋收起义 7.三湾(1927.9)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指挥枪原则”;组织、政治、思想建军,

8.六大(1928.6莫斯科)没收一切土地,依靠贫雇、联合中农;批判王 "左"右倾和陈右倾 9.古田(1929. 12)人民军队的建设问题。 六届四中全会(1931年1月)王明的左倾占统治地位,主要表现有: 1)在革命性质上:混淆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把反资和反帝并列 2)在革命形式上: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 3)在革命道路上: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4)在军事方面:军事教条主义,用所谓的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10.遵义会议(1935.1)①讨论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问题(注:没说政治路线问题)(政策问题-瓦窑堡;思想问题-延安整风;作风问题-七大);②确立毛泽东的领导核心;③是幼年党向成熟党转变的标志。 11.瓦窑堡(1935.12)①中共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将"工农共和国"变"人民共和国" ③无产阶级和全民族(两个先锋队) 12.洛川(1937.8)全面抗日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独立自主原则)无产阶级领导权;减租减息解决农民问题 13.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总结抗战经验,纠正王明右倾投降主义;毛提出"马克思中国化" 14.六届七中(1945.4)《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历史经验;确立毛泽东思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建党学说重要内容(思想建党);世界观和党性(作风建设);整风处理党内矛盾;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15.七大(1945.4)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第一次总结;确立毛思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有关西式服饰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有 ①民间仿效西式服装之风开始萌动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进行改革③民国政府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④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普及很快 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3.维新派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教会的宣传 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D.民族危机的影响 4.辛亥革命对改革近代习俗起到的作用有 ①民国政府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新式服饰迅速走向中下层民众②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③民国之初,为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④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不缠足会草例》,促进了不缠足运动的开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关于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下列正确的是 ①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发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6.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洋务运动军事工业 C.洋务运动民用工业 D.官僚资本企业 7.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 A.自建的胥唐铁路通车 B.自己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C.民国时期把商路的建筑权收归国有 D.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修建铁路 8.下列关于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重大事件,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①京张铁路建成通车②中国近代航运业的诞生③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④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①③ D.③①④② 9.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强的侵略②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有识之士的推动④西方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10.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②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 A.①正确,②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11.互联网的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①打破常规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知识迅速、便利地传播②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娱乐方式③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④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

(完整版)03708近现代史纲要自考历年试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自考真题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段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名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答案】A 【解析】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考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2、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答案】B 【解析】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选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考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3、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长沙战役 B.北伐受挫 C.天京事变 D.安庆失守 【答案】C 【解析】1856年9月,天京事变发生,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后败亡。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转折点,它大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造成了严重危机。 【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4、太平天国后期,洪仁轩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盛世危言》 【答案】C 【解析】太平天国后期,"干王"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作为统"筹全局的建议。《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改革与建设方案,但有个致命弱点是通篇未涉及农民和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5、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及答案汇总(精)

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D A.《新学伪经考》 B.《变法通义》 C.《日本变政考》 D.《仁学》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 A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 召开的重要会议是【D】 A:中共六大 B: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04年至1905年,为了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是(D) A:美国与俄国 B:美国与英国 C:英国与日本 D:日本与俄国我国的科 举制度正式废除于A:1905年 B:1906年 C:1907年 D:1908年(B)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由比较积极地抗战转向消极抗战的标志是(C) A: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国民党五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 D: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重要会议是(B) A:瓦窑堡会议 B:洛川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1937 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关于抗日的基本主张的会议是( C A.瓦窑堡会议 B.中共七大 C. 洛川会议 D. 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 1940年,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战役是(D) A:平型关战役 B:雁门关战役 C:阳明堡战役 D:百团大战抗 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是(A) 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 D: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1961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uot;调整、巩固、充实、提高&uot;方针的会议是(C) A:中共八届五中全会 B: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C: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D: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通过了(B) A:《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B:《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 D:《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一方面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鸦片战争以后, “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出现唯利是图、讲排场、比豪华、及时行乐和攀比等现象。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不仅成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为他们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他们往往通过出版书刊、开办学堂、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和鸦片吸食者收容所等机构,来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并对各种陋习加以批评,鼓励人们劝诫鸦片、提倡天足,并反对纳妾。除此之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2.特点 (1)地域差异大: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最早开始于革命党人和社会的开明上层人物,并逐渐向一般的平民百姓转移。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缓慢: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不尽相同: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多种多样: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二、近代民俗变迁的符号象征意义 就近代民俗象征符号而言,多样性与融合性、近代性与古代传承性、世界共同性与民族性,构成了转型时期民俗象征符号体系的时代特征。 1.近代民俗象征符号的多样性、融合性特征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多样性指的是民俗象征符号样式的多样性,不仅有中国传统民俗的象征符号,而且又有西方民俗的象征符号;融合性则指近代民俗象征符号中的中西融合、传统与近代共生的特征。这典型地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 2.近代民俗象征符号的近代性、世界共同性特征体现着近代转型期的社会进步。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二是西方近代工业文明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三是近代市民社会崛起,近代市民群落大规模出现。 3.近代民俗象征符号的民族性特征,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期民族文化传统的顽强延续性。民族性特征,指的是民俗象征符号的内容、式样都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从先辈那里传承的那部分内容。中国传统文化适应了近代世界环境,而且其核心内容并没有因为适应而被丢掉,反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世界文化的“中国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