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发展中医药条例

山西省发展中医药条例

山西省发展中医药条例
山西省发展中医药条例

山西省发展中医药条例

(2013年9月29日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独特作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发挥本省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并将发展中医药事业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管理工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中药

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中医药有关工作。

第五条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投资、捐助、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或者中药企业。

第二章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时合理设置中医医疗机构,并按照下列规定建立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一)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设置中医医疗机构;

(二)在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并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设置中医病床;

(三)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具有资质的中医药从业人员;

(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所)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合并、撤销或者改变性质,应当经省人民政府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的用地面积、业务用房和医疗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等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标准。

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八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类中医医疗机构。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等方面与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第九条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发挥中医药特色,吸收和运用现代医学诊疗技术,提高中医诊疗技术水平,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第十条具有中等以上中医专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可以运用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开展诊疗活动。

第十一条中医药从业人员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

鼓励中医执业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服务活动。

鼓励高等、中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第十二条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应当具备中医药基本知识以及运用中医药知识、技术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注册在村卫生室(所)的中医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或者掌握中医药知识技能和中药材识别能力的乡村医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并保证用药安全。

第十三条省人民政府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中医院、中医重点专科和名中医评审制度。

第三章中药与中药产业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按照有关规定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延伸中药产业链,培育和发展中药特有品种和晋药品牌。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支持开展药用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的繁育、人工种植养殖以及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和良种繁育,支持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建立中药材交易信息平台,促进规模化生产经营,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立中药信息库和特有、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

第十八条支持运用传统工艺炮制中药饮片、生产传统剂型中成药。

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发安全、有效、简便的中药新药或者中药新剂型。

鼓励运用中医经典处方、中医经验方研制中药制剂。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剂,应当依法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和制剂批准文号。未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经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或者药品生产企业配制中药制剂。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经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在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以及中药研制、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规范中药进货渠道,严格验收中药质量,建立药品档案。禁止使用假药、劣药。

第四章教育与科研

第二十一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医药高等教育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中医药教育和科研水平,培养中医药高级人才。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中医药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

鼓励不具备相应学历的在职中医药从业人员参加学历教育。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作为师承教育的指导老师带徒授业。

鼓励医疗机构培养、引进名中医药专家、中西医结合专家。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中医医疗机构和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推广和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西医药从业人员学习中医、中医药从业人员学习西医,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科技工作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并设立中医药专项,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支持中医药产学研相结合,鼓励跨行业、跨学科中医药科学研究。

省人民政府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中医药科学技术研发体系和评价体系,完善中医药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广、应用中医药科技成果。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保障其业务用房、仪器装备、技术人员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八条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对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方法研究,开发和应用中医药新技术、新成果。

第二十九条鼓励申请中医药专利、注册商标、地理标志、药用植物新品种权和中医药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对不适宜公开的工艺和方法等,可以采取技术秘密的方式实施保护。

中医药秘方、经验方、专利技术和其他科研成果受法律保护,可以依法转让或者许可使用,也可以作价入股。

第三十条开展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和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评奖等活动时,应当成立中医药评审、鉴定组织,并吸收中医药专家参加。

第五章保障与促进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涉及中医药时,应当征求同级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设区的市和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置中医药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中医药管理人员。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国家和省对中医医疗机构的优惠政策,制定有利于促进其发挥中医药特色服务的补偿办法,提高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工资经费补贴标准。

第三十三条实行政府指导价的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由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医疗服务价格应当体现中医药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中医药应急体系建设,加强中药储备,发挥中医药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和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

发生灾情、疫情等突发事件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中医药专家研究提出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确定的治疗用处方,由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提出申请,经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配制成医疗机构中药制剂。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中药老字号、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中医药和确有疗效的民间诊疗技术,给予重点保护和扶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总结和传承名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保障和改善其工作条件。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一)在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交流以及促进中西医结合等方面成绩显著的;

(二)捐献或者发掘、整理、保护有价值的中医药学术文献以及有特效的处方、诊疗技术的;

(三)带徒授业成绩显著的;

(四)长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医药工作成绩显著的;

(五)资助、捐助中医药事业有突出贡献的;

(六)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其他突出贡献的。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针灸、推拿等中医诊疗项目、中成药、中药饮片和定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支付范围,并按照国家规定适当提高报销比例。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规范中医药服务行为,依法查处非法中医药活

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保护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中医医疗机构的医疗秩序。

第三十九条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应当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中医药名义从事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宣传活动。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中医药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省人民政府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合并、撤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改变其性质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以中医药名义从事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宣传活动,扰乱社会秩序或者骗取财物的,由有关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违法活动;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条例自2013年10月11日起施行。2001年5月19日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山西省发展中医条例》同时废止。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对安徽省中医药现状的分析

3对安徽省中医药现状的分析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来SWOT这种分析方法后,SWOT分析法便在各行业中流行起来,事实证明,该方法在分析一个企业或一个机构面临的环境以及自身的优劣势时确实有独到的优势,下面试用SWOT分析法这个工具来分析安徽省的中医药事业,并对其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3.1Strengths——优势 古老的徽州大地——安徽,物华天宝,山川隽永,人杰地灵,有着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历史上安徽在中医药界享有盛誉,有着非常大的成就,直到今天,安徽省在全国各省份中,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还处于前列,因此,有着独特的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3.1.1良好的中医基础 安徽省的中医药事业在历史上一直走在前列,诞生了一代名医——华佗,华佗在外科手术上有了里程碑式的创造,对麻醉的研究也是颇有心得。遗憾的是,华佗毕生的研究成果没能很好的继承下来,尽管如此,华佗的故里——亳州,却因为他的存在,而在民间有很好的中医药基础。除了华佗外,安徽历史上还诞生了许多颇有影响力的名医,如徐春圃,汪机等医学大师,明代的汪机,他是新安医学的杰出代表,其一生著述颇丰,共著有医书13种,现有8种,后人称之《汪氏医书八种》,其代表作《石山医话》铸就了滋补培源派基础,堪称中医脾胃学派的里程碑式著作;徐春圃编纂的《古今医统大全》100卷,被誉为中医界十大全书之一,被全国中医界誉为“医宗之孔孟,方书之六经”,明隆庆二年(公元1563年)徐春圃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民间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人医会”,据初步考证,此亦是世界最早的民间学术团体;古老的徽州大地卓然成医者近千人,撰集编著医籍约729种,如此众多的医家群体和大量的医籍在中国任何一个地域均属罕见。堪称医学“首富”,故得到了“新安医学”的美誉。人们只要谈起安徽省的中医药就会想到“南新安,北华佗”这句话。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得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得重点任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健康得需求,建设小康社会,指导我院中医药创新发展工作,进一步加快我院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结合实际,特制定《***中医医院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 一、形势分析 中医药就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得过程中积累 得宝贵财富,其有效得实践与丰富得知识中蕴含着深厚得科学内涵,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得繁衍昌盛与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得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得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以满足时代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得中医药医疗保健需求,就是历史赋予我们得责任。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战略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类健康服务得根本宗旨,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得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得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证实、阐明中医药得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与中药技术水平,通过知识创新

丰富与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与医疗保健模式,加快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高我院得医疗保健与重大疾病防治水平,确立我院在传统医药得优势地位,为人民群众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2.基本原则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得基本原则,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继承与创新并重。继承就是中医药发展得基础,创新就是中医药发展得动力。要在系统继承中医药得学术思想与宝贵经验,保持中医药优势特色得基础上,切实加强自主创新,挖掘中医药得科学内涵,丰富与完善其理论与技术体系,进而提出医学整体发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 ——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中医就是中药应用得指针与开发得源泉,中药就是中医医疗保健得主要手段。中医中药相互依存得关系就是中医药学得显著特点。坚持中医中药在临床、科研与生产实践中得整体性,要注重从中医临床研究中发现问题与探索方向,重视中医基础研究得作用,强调以临床疗效为基础得中药基础与应用研究,中药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服务,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3.战略目标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得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得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得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得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最早得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得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得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得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得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结构上得整体联系、功能上得相互协调、病理上得相互影响、诊断上得整体诊察、治疗上得整体调节)、人与环境得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得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得一种完整得过程。症:疾病得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得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得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得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得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得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得原因、性质、部位与正邪之间得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得结果,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得机体得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得病机变化,采用相同得治法 (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得、变化得,发展得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得静止得、僵化得观点。 1、生理上得恒动观“动而不息”就是自然界得根本规律 2、病理上得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得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 中医学得学科性质与特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得交叉性、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得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得综合性 中医学体系得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与反证、心法与顿悟 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得极微细物质,就是构成宇宙万物得本原或本体。 气一元论得基本内容:1、气就是构成自然界万物得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得特性气机:气得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得运动

安徽三甲医院简介讲解

安徽主要医院重点科室简介目录 安徽省立医院 一、神经外科 (2) 二、中医肿瘤科 (3) 三、心血管内科 (4) 四、血液科 (5) 五、妇产科 (6) 六、心外科 (7) 七、耳鼻咽喉科 (8)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皮肤科 (10) 二、风湿免疫科 (10) 三、心脏外科 (11) 四、肾内科 (11) 五、泌尿外科 (12) 安徽中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风湿病科 (14) 二、感染性疾病科 (14)

安徽省立医院 国家或省属重点专科 一、神经外科 安徽省立医院于1962年成立神经外科治疗组, 1970年神经外科从普外科中独立出来,1983年成立安徽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协会,同年被卫生部指定为全国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培训基地。目前我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安徽省首批“115”创新团队,承担全国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培训任务,承担安徽医科大学临床神经外科教学任务,是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生培养点。 A、疾病诊疗范围 我科收治神经外科疾病广泛:1.颅脑损伤;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3. 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锥体外系疾病;6.癫痫;7.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8.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9.头皮和颅骨疾病。 B、我科在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1、运用国际最先进的神经导航和术中超声导航及功能性磁共振定位,开展脑功能区肿瘤及深部肿瘤切除术,定位精确,肿瘤全切除率高,可以做到影像下肿瘤的等体积全切除,大大降低了术中的副损伤,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2、运动障碍性疾病立体定向手术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全国大量帕金森病、舞蹈病、疼痛、精神疾病病人解除了痛苦。 3、利用最新引进的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可最大限度的提高面神经保留率,达65%以上,避免术后面瘫的发生。 4、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有微创,出血少的特点,术后95%以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可以完全消失,很少复发。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就是中医学?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与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就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就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成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 成 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理论作基础的,虽然我们认为护可能早于医,因为,原始人生了病,开始并没有医药,只有他的亲人照料他、看护他。后来有了医疗活动,但有关护理方面的知识均散在于各医家的著作中,没有护理专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皇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实为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和汇编。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基本学说有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治则学说等。同时也论述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知识。 《神农本草经》与用药护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和《内经》一样,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秦汉以来

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全书共分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本书概括地讲述了君、臣、佐、使的药物学理论,另外还有药物的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理论,对药物的配伍、组成方剂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对临床护理观察药效和毒性反应也有指导价值。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本书强调服药护理、饮食护理对疾病的作用,并创建一些护理技术。 华佗-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的名医,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以外科著称。首创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其在古代气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猿、熊、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名叫“五禽戏”,使头、身、腰、四肢等各个关节都得到活动。认为“人体欲

中医学概论新选.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国家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08.11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期间中医药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极具历史意义的五年,中医药发展国家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中医药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作用更加突出,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升,“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中医药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

和机制”,《中医药法(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进入最后立法程序,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中医药发展领域的专项规划。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大幅提升,为中医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中医医疗资源快速增长,中医医院增加到3966所,每万人口中医医院实有床位数增加到6.0。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馆、国医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普遍建设,96.9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97%的乡镇卫生院、80.9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0.28%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5年完成6531.5万65岁以上老年人、2777.7万0-36个月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任务,目标人群覆盖率分别达到41.87%和53.59%。中医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较高的收益,放大了医改惠民的效果。 中医药科研迈上新台阶。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我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突显了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建立起以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重点平台的临床科研体系,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病的临床科

全身熏蒸仪 - 安徽省中医院

熏蒸床参数 1、电源电压:A C220V±22V 50Hz±1Hz 2、额定输入功率:2000W 3、舱温:室温~99℃可调(60~99℃为煎药温度) 4、时间:0~99min可调 5、舱体摆角:0~38°±2°可调 6、药水锅最大容积:3L 7、臭氧消毒总功率:220V、14W 8、舱体内药汽温度与治疗时间由微电脑控制,并有过热保护功能; 9、配有独立的控制操作台,整个设备机电分离、安全可靠; 10、治疗舱外壳采用双层食品玻璃钢制成,应用液晶屏幕显示温度、时间、水位; 11、高智能软件设定汽疗熏蒸程序、动态检测温度、时间及水位; 12、Mp3音乐播放功能(配备2G U盘); 13、漏电保护、双重温控保护、自动控温、自动定时功能; 14、露头式全身熏蒸,上盖设有手孔,手可伸出活动(读书看报、饮水等);坐位高低电动可调,适合身高(1.5m-2.0m)体位方便可调(坐姿、半躺、全躺);给治疗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呼吸及视觉环境; 15、自动上水、自动补水,设止防干烧装置; 16、配备多功能花洒淋浴头,可随心所“浴”,供患者洗浴,也可用来清洗舱体; 17、自动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1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设备推荐产品; 19、产品通过IS O9001、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售后服务: 1、整机保修不少于2年,提供终身定期预防性维护保养次数,每年不少 于3次; 2、提供完整的使用手册及说明书一式两份,安装时院方验收; 3、请详细说明设备易损配件及配套耗材、器械的价格,验收合格后10年内保证供应,如不提供,视为免费供应; 4、免费提供人员培训; 5、提供相同型号产品在安徽省内三级医院用户清单; 6、招标文件、投标人投标响应提供的技术参数和英文原版Da tashee t翻 译件(进口设备)作为设备验收的依据。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 1 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2 “罢极之本”是指(肝) 3 “内燥”病变,多见于(肺) 4 “太仓”是指(胃) 5 “胃之关”是指(肾) 6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心藏神) 7 “阳盛则阴病”,主要是指阴虚阳亢而言是否正确(错) 8 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肺脾) 9 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什么(从足走腹) 10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之间什么关系(互根) 11 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水) 12 被称为“仓廪之官”的是(脾胃) 13 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着作是(皇帝内经) 14 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 痛等证。 15 不分布于下肢的经络有B任脉 16 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肺脾肾) 17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足少阴经 18 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血能载气) 19 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是否正确(正确) 20 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是否正确(正确) 21 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什么(肺的呼吸功能) 22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是否正确(正确) 2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走串,易袭阳位等) 24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B.调节血量D.贮藏血液E.防止出血) 25 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是否正确对 26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27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有(疼痛、收引等) 28 滑脉的主病有(食积、妊娠等) 29 患者日间经常汗出,活动后更甚,此为(气虚,自汗) 30 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伤津) 31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气”的哪些作用有关(升降出入) 32 津液耗损可以导致血瘀病变是否正确(正确) 33 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卫气) 34 具有协调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肺肾) 35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易流行) 36 两侧头痛属(少阳) 37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季节性、地域性等) 38 咯痰白而清稀者属(寒痰) 39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40 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41 得神的表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基本特点 时间:2015年5月6日地点:六楼会议室主讲人:姜艳华 主讲内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 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自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大成,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6、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 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 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 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诸多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研究成果,经过反复探讨,提出了许多创见,

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安徽

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安徽在指导老师合计:45 人 序号姓名批次省市单位专业 1 巴坤杰 1 安徽省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科 2 周楣声 1 安徽省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中医科 3 尚志钧 1 安徽省 4 胡翘武 1 安徽省安徽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5 郑景岐 1 安徽省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6 程亦成 1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科 7 王乐匋 1 安徽省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科 8 戴家鼎 1 安徽省安庆药业有限公司中药 9 李济仁 1 安徽省皖医弋矶山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科 10 尚志钧 1 安徽省皖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11 陈可望 1 安徽省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12 程道南 1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 13 周夕林 1 安徽省 14 王乐陶 1 安徽省 15 李业甫 2 安徽省安徽省中医学院中医科 16 丁锷 2 安徽省安徽省中医院中医科 17 尹莲芳 2 安徽省蚌医附院综合性医院中医科 18 赵谦 2 安徽省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中医科

19 戴勤瑶 2 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中医科 20 罗庆道 2 安徽省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中医科 21 周玉朱 2 安徽省安徽省中医院中医科 22 徐经世 2 安徽省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3 韩明向 2 安徽省安徽省中医院中医科 24 赵忠仁 2 安徽省安徽省濉溪县中医院中医科 25 杨干亭 2 安徽省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科 26 高复安 2 安徽省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27 马骏 2 安徽省安徽中医学院二附院 28 孔秀娣 2 安徽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科 29 孔昭遐 2 安徽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0 丁莲蒂 2 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31 张杰 3 安徽省安徽中医学院门诊部(国医堂)中医科 32 窦金发 3 安徽省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中医科 33 张炳秀 3 安徽省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中医科 34 张克连 3 安徽省淮南矿工二院综合性医院中医科 35 徐经世 3 安徽省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36 周宜轩 3 安徽省安徽省中医院 37 曹恩泽 3 安徽省安徽省中医院中医科 38 梁文珍 3 安徽省安徽省中医院中医科 39 赵荣胜 3 安徽省安徽省安庆市中医院中医科

中医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精)

中医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6-------2020) 为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充分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创中医院建设和事业发展新局面,完善中医医疗保健体系,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五年发展规划。 1 五年建设与发展纲要 1.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为标准,体现“仁爱、诚信、敬业、奉献”的服务理念,从实际出发,坚持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医疗、教学、科研的同步发展。 1.2工作目标 1.2.1完成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业务用房的需要。 1.2.2再创建1~2个省级重点专科。 1.2.3申请并完成1~2个市级中医药科研项目。 1.2.4中药饮片、中成药处方占门诊处方的比例每年提高2个以上百分点,到2020年基本达到60%以上。 1.2.5完成中医药人才的新老更替和储备,使中医人才配备更加合理、完善。 2 任务及措施 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 2.1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 2.1.1制定具体措施,坚持以中医为主,重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年度计划

2.1.2落实政府扶持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政策,建立新形势下方便群众的诊疗模式 2.1.3重点培养中医重点专科和中医药人才,并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2.1.4每年进行一次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的调研分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2.1.5对中医药特色指标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分析,并制定解决措施 2.1.6制定行之有效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鼓励及考核制度、考核指标、绩效方案 2.1.7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人员交流、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制定制度、培训方案等具体措施 2.2队伍建设方面 2.2.1按国家有关规定合理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并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 2.2.2医院领导和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经过省级以上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并要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2.2.3制定并逐步完善中长期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和规划,制定有优化中医药结构、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的年度计划并实施 2.2.4组织并实施学科带头人及继承人的选拔与激励机制 2.2.5完善师承教育计划和措施的落实工作 2.2.6完善医师的定期考核培训、达到有关要求的比例,并建立中医药专业人员技术档案,记录要完整

第一章 护理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护理学的发展史 一、A1型题(第1~62题): 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世界上第一所正式护士学校创建于 A.1860年,英国 B.1888年,伦敦 C.1809年,英国 D.1860年,德国 E.1890年,圣多马 2.我国的第一所护士学校创建于 A.1907年,广州 B.1865年,湖南 C.1921年,上海 D.1922年,北京 E.1888年,福州3.中国护理界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最早名为 A.中华护士会 B.中国护士会 C.中华护士学会 D.中华护理学会 E.中国护理学会 4.南丁格尔就读的护士学校是 A.圣托马斯医院护士学校 B.凯撒斯威斯护士学校 C.克里米亚护士学校 D.沙弗诺城护士学校 E.佛罗伦萨护士学校 5.南丁格尔著有 A. 《医院札记》 B. 《护理》杂志 C. 《护士进修》杂志 D. 《护理研究》杂志 E. 《中华护理》杂志 6.护理专业化开始形成于 A. 医院护理 B. 自我护理 C. 近代护理 D. 家庭护理 E. 现代护理 7.中华护士会成立于 A.1835年广东 B.1888年福州 C.1909年江西 D.1921年北京 E.1922年上海 8.自1964年起,中国护理界的群体性学术团体改名为 A.中华护理学会 B.中华护士学会 C.中华护士会 D.中国护士学会 E.中国护士会 9.1948年,WHO对健康的定义不包括下列哪项 A.躯体没有疾病 B.有完整的生理状态 C.有完整的心理状态 D.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E.有社会适应能力 10.“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者是 A. 罗伊 B. 恩格尔 C. 奥瑞姆 D. 马斯洛 E. 莉迪亚 11.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由于南丁格尔的努力,使伤兵的死亡率从50%下降到 A. 4% B. 2.2% C. 4.4% D. 5% E. 2% 12.国际红十会首次颁发南丁格尔奖是在 A. 1907年 B. 1910年 C. 1920年 D. 1953年 E. 1912年 13.国际护士节定于 A. 南丁格尔诞生日 B. 南丁格尔获奖时间 C. 南丁格尔去世时间 D. 南丁格尔创办第一所护士学校时间 E. 以上都不是 14.中医理论“三分治、七分养”中的七分养实质是 A. 护士 B. 护理 C. 护理患者 D. 护理教育 E. 护理改革 15.明代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 扁鹊 B. 李时珍 C. 孙思邈 D. 陈子明 E. 华佗 16.我国护理事业的兴起是在 A. 抗日战争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鸦片战争时期 D. “五四”运动前后 E. 解放战争时期 17.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药方》,宣传和首创了 A. 消毒技术 B. 饮食技术 C. 导尿术 D. 观察病情 E. 以上都是 18.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特点是 A. 医护双方是合作的伙伴 B. 重视整体、忽视局部 C. 重视高等护理教育 D. 护理从属于医疗 E. 实施整体护理 19.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特点是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精)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002-04-22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为此,政协委员李连达在去年政协会议上提出0875号提案《关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案》,就发展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一、政协0875号提案的主要内容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主席曾多次指示:“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全力推进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 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

安徽省著名中医及民间中医名录

安徽省著名中医及民间中医名录 1、李济仁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现居安徽,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 人生简历:1931年,出生于安徽省歙县;1943-1948年,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汪润身等,并临证随诊;1949年,在歙县小川开业行医,任所长;1955年、1958年两度被选派到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学习;1959年,参与筹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970年,转入安徽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工作;1972年,调至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工作;1990年,成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 学术成就:带领学生还原了668位新安医家和400余部新安医籍的原貌。提出“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制定辨治顽痹四法,创立效方验方 ,他突破家传囿规,进行开放式的医学传承,成为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他讲究立言,带领家庭乃至一个博士团队,著书立说,传承发展新安医学。 培养了一个博士团队。 2、江永生,生于1943年,泸州医学院针灸教授,莫桑比克总统保健医师。

专科特长:针灸、按摩、刮痧、拔火罐等方法治疗。 3、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厚岸乡查济村存仁堂有个六十多岁的刘老中医。切脉相当准,比如只要受过骨伤或动过手术不管在身体什么部位距现在有多少年都能准确的说出来,他就是切和望,都极少问诊就能确定病因说出病症。他知道很多地道的药材,比如雄老鼠骨头,灶心黄土,生铁落等等很多看起来很神奇但是很普通的东西,仍然坚持为每一位病人根据病症或蜜或盐或酒炒等制药材,而且医德高尚,药费很低。 4、安徽省凤阳县清塘乡代庙存西门张队民间中医张之中。 5、蔡长福,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温兴韬

医院中医药工作十三五发展规划

医院中医药工作十三 五发展规划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医院中医药工作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中心任务和始终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坚持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和医院发展总体思路,全力促进我院中医药工作发展,制定我院中医药工作“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医院工作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市卫计委规划编制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中心任务,围绕医院工作的总目标,始终着眼于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实现医院又好又快发展,深化健康促进医院的建设,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 建立健全鼓励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以科技创新带动医院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强机制建设,切实落实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丰富载体、创新形式、实施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我院中西医结合在防病治病中的优势。 (二) 促进中医药事业总体发展目标 1、到“十三五”期末,使我院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更为完善、服务流程进一步优化、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起科学的中医药监督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把中医药工作与健康促进医院工作紧密相结合,努力实现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目标。让中医中药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2、我院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我院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医务人员比例高、学历水平较高、技术服务能力较强。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惠及人民群众,到2020年底,争取成功申报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3、提升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病治病能力。做好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将我院薪火传承工作提升到新水平。 到2020年底,我院中医药人才队伍将进一步壮大,人员结构趋于合理。中医药工作在促进我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十三五”时期重点工作 (一) 调整和优化配置医院中医科室及专业 我院是《济南市医疗卫生专项规划》设定的六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提高管理水平,强化医院管理,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适应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是区域医疗中心的职责。为建设好区域医疗中心,将调整和优化配置中医科室及专业。 1、恢复中医病区 1) 为强化中医中药服务临床,恢复中医科病区的设置。设25张病床。 2) 中医学科专业设置 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内科、心脑血管病、针灸、推拿。 共计6个专业。 3) 中医科开展诊疗技术 门类齐全的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着 (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着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着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 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一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一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的整体联系、功能上的相互协调、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诊断上的整体诊察、治疗上的整体调节)、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正邪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的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采用相同的治法 (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 1.生理上的恒动观“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中医学体系的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与反证、心法与顿悟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的极微细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的特性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的 运动产生的宇宙中的各种变化。 3、气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 阴阳: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具有普遍性与相对性(阴阳的无限可分性、相比较而分阴阳、阴阳具有相互转化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