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详论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 稳定关系的途径

详论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 稳定关系的途径

详论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 稳定关系的途径
详论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 稳定关系的途径

详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途径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

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

1 引言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20多年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铸就辉煌成就,也得益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这三个论断深刻表明,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三个重要支点,缺一不可。江泽民同志强调,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因此,要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并强调这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实践证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在今天的世界与国内环境以及未来前沿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毫无疑问的继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国家可以更为适应于国情国政,适应于全球化的的世界,我国要不断的发展前进,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短中长期的目的,我们需要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以实现改革与发展,使我国可以更为强大繁荣强大。

2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合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将要进入新世纪之际我国的政治体制还需更为改革,以使得我国在在新世纪能更适应国内,国外的需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快。1998年由朱镕基主导的政治体制改革更为精炼,国务院部委机关精简到29个,特别是国企与政府规划生产形式的脱离,使经济的发展更开放,能够在市场经济下更好的参与竞争。2000年末我国国内生产总值8万多亿元,至2009年上升到33万多亿元,十年间翻了四倍。在新世纪里我们面对着诸多的因素,我国经济依然高速发展,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改革体制是成功的。特别是07年以来世界经济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由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市场泡沫的破裂,金融资金链的断裂使得美国经济严重下滑,由此世界经济受到重创,我国因为主要向发达国家地区的产业外向出口经济模式,特别是一些沿海中小企业主要出口至欧美等发达国家,所以07年08年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是我国经济依然是高速增长,0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07年增长9%,物价总水平涨幅得到控制,财政收入6.13万亿元增长19.5%粮食连续五年增产,总量达到52850万吨,进出口贸易总额2.56万亿美元增长17.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24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民居民纯收入4761元实际增长8.4%和8%。

而且08年我国经历了5?12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以及神七载人航天飞行等重大事件。在所谓的后经济时代我国经济在振兴恢复之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09年的成绩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巨大贡献。我国GDP达到35万亿元多,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粮产5.31亿吨。

这些可喜的成绩再次说明我国改革的正确性。而这一切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我国有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必须明白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不可能取得的。如果经济不能发展,那么国家就不能强大,所谓的强大就是要在世界上有必然的地位,以及可以维护国家安全,主权独立,反过来才可能国家安定,政治安定,经济得以发展。同样只有国家强大才会有相对的世界地位,才会可以维护国家的发展,才能有主权独立。

3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基本经验的总结

中国20多年经济转轨和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理论的战略思想。这个战略思想包括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放在首位。邓小平精辟的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2)要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改革与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是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技术基础”。(3)要改革和发展,就必须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到当前我国实现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中的诸多现实问题,处理好这个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实践证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必需的社会环境,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影响方方面面的安定,使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失去人民的拥护。

中国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选择“渐进式”改革模式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在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上,中国选择了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不同的道路,没有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没有谋求一步到位,而是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模式。渐进式改革模式可以避免社会震动过大,在保持社会稳定条件下推进改革,使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约束在社会和公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可以较好地处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实现平稳的经济转轨。这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中国选择的渐进式改革模式表现在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特点是:第一,先从计划经济体制比较薄弱的农村起步,再逐步向城市推进。第二,先在一段时期内实行价格“双轨制”,逐步并轨后实行市场价格。第三,先在东南沿海一带开放,取得经验后再推向沿海、沿边和内陆地区。第四,所有制改革先对国有经济进行调整提高,在调整中发展非国有经济成份。第五,先对国有企业改革采取放权让利等政策调整,再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第六,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再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来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2良好的社会环境,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保持政治稳定。在所有稳定中,最关键的是政治稳定。二十年来,尽管在某段时间内曾发生过不安定的问题,但总的说,我国在政治上是稳定的。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有三条:(1)政治路线稳定。不断克服来自“左”和“右”的两方面干扰,特别是“左”的干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2)领导核心稳定。尤其是顺利实现了第二代领导核心向第三代领导核心的平稳过渡;在处理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也比较得当。(3)基本政策稳定。尤其是类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大的政策保持连续性。

第二,保持经济稳定。根据这些年的实践,能否保持经济稳定,主要防止出现以下三种局面:(1)严重的经济衰退和伴随而来的高失业率;(2)恶性通货膨胀;(3)金融秩序混乱甚至金融危机。

第三,除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外,还针对就业问题、民族问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保持社会稳定。保障老百姓从改革中得到实惠,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邓小平反复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并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检验改革得失成败的三大标准之一。因此,今后我们要继续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既要大力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又充分考虑各方面对改革的承受能力,把握好三者的力度和相关联系,以保证社会和经济的稳定。

3.3压倒一切的方针,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二是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再就业和农村扶贫工作的同时,用很大力气解决拖欠职工工资、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三是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努力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重点整治了一些地方治安混乱的突出问题。

4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发展本身要做到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要求在发展外部处理好发展与动力、环境方面的关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而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而要改革开放,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是改革开放的机遇和保证;而要实现稳定,又必须以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来支撑。由此,改革、发展、稳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三角互动关系,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改革、发展、稳定,任何一边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目标的实现。

把改革发展稳定联系起来的是它们的结合点。要保持改革、发展、稳定这个三角关系的良性互动,最重要的是确定并维护好它们的结合点,这是使三者实现

内在统一的关键。确定并维护好了结合点,才能使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合理、稳固有力。改革、发展、稳定都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它们的结合点也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分为根本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局部利益衔接根本利益,眼前利益通向长远利益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 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 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七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的全面性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1)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改革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发展。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为此,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要坚持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的工作原则,要坚持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工作重点。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唯有把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文化事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所有的改革和开放,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然而,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就难以推进,发展也难以实现。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复杂,既面临大好机遇,也遭遇严峻挑战。只有团结一心,保持稳定,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确保稳定,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确保确定,才能渡过改革难关,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为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稳定,才能妥善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我们应当明确,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而前提只是改革和发展所必要的社会条件,并不是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所以,不仅应当创造和优化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且应当在和谐的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稳定不是稳而不动、稳而不变、稳而凝固、稳而停滞,更不是改革的止步不前和发展的无所作为.而是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稳定,也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前进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动态性稳定,是一种可控有序状态的发展性稳定。。实践证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总会产生和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解决不好,社会就出现不稳定的因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仍然落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还不发达、工业化基础薄弱、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城乡差别和个人财富差别较大、就业压力较大,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改革和发展中容易出现不稳定因素的社会原因。然而,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不能只靠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手段,也不能只靠政策和法律,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靠改革和发展,即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增加社会财富,通过社会财富的增加来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事实上,哪些地方和单位改革搞得好,经济发展快,哪些地方就繁荣和稳定。反之,哪些地方改革搞不好,经济发展慢.矛盾就多,问题就大。随着矛盾的激化和问题的积累,就必然会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和现象。所以,要实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就必须深化改革,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系 【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最早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到今天,可以说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样一些观念,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然而,怎样把“大道理”付诸实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泽民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全党工作的大局,系统地分析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第一,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定是发展和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2.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 要坚持以改革作为发展的基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现在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也仍处于攻坚阶段。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根本措施,但在推进过程中不仅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摘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进改革政策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引言: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

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改革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而确保改革和发展则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政策,改革各项政策、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其次,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党,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总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任何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近现代历史上多次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长期处于发展缓慢、停滞乃至倒退的境地。因此,发展问题,对中国来说尤其重要。只有加快发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们才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才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取得了精神文明建设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总体小康想全面小康过度的阶段,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改革攻坚阶段,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社会等各领域内的改革,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原则,总揽全局,使所做的一切,都能为社会的进步国家变强大做出贡献 关键词:发展、改革、稳定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1、改革、发展、稳定的作用 1、1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江泽民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就必须坚持发展。 2、2改革是动力 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3、3稳定是前提 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江泽民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按照这一方针就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稳定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的水平,实现稳定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综合国力,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民

毛概第七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毛概》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思考习题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我国政治局面混乱,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从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3)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这种革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4)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简述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顺利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体讲起来,就是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问题,深刻把握社会稳定形势,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努力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特别是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找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努力避免因为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要改进我们的工作,完善工作制度、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工作成效,把握群众意愿,对群众赞成和拥护的就坚持实施,对群众不满和反对的就要及时纠正。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让群众全面了解国情、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部署,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加以解决,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既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要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学习中心:北京大学远程教育广东教学中心江门教学点 分数:_______ 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 育作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课程名称邓小平理论 年级2014年秋 专业层次专升本 学号14380941010 学生姓名戚素文 2014 年12月3日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姓名:戚素文学号:14380941010 内容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度的阶段,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改革攻坚阶段,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 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社会等各领域内的改革,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原则,总揽全局,使所做的一切,都能为社会的进步国家变强大做出贡献。 关键字:现状改革发展稳定 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习近平领导下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国内贪腐现象大力打击,追击外逃贪官,严肃整顿党风党纪,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还是要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因此,要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并强调这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 实践证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事关全局。 首先,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紧迫性和其重要性。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12个重大关系。这12个重大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来说是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意义的12对矛盾。其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又是全部矛盾关系中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关系。而党的十五大报告更是直接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完整版)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重新思考、辩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革发展稳定哪个重要?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现在一些人当中存在一种流行的误解,认为三者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其中稳定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理由是稳定压倒一切。这种误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的是维稳摆在首位,为维稳而维稳,以维稳为借口,消极对待、甚至抵触和反对改革。 其实,从系统的观点看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这其中,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因此,对于三者的关系,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加以把握,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偏废某一方面。 还应该指出,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排序,改革被置于首位,是有其道理的。因为,从三者的内在逻辑来看,改革是源头。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稳定。由此可见,“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因果链:因为有改革推动,才实现了发展;因为有发展成果,才实现了社会的稳定。但现在某些地方却倒过来了:“改革―发展―稳定”,变成了“稳定―发展―改革”。片面强调稳定,忽视发展,阻挠改革。我们需要的稳定,是积极的稳定。回避改革,掩盖矛盾,只能维持短暂的稳定。如果不改革,矛盾积累之后将会报复性地爆发,将会对稳定造成极大破坏。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深水区”,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改革勇气,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度”。首先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改革不是小打小闹,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种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正如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更要看到我们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其次要把握好发展的速度。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时不我待,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再次要把握好社会的可承受程度。因此,我们的改革必须保持社会主义的

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是总揽全局的首要问题。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当代最主要的三个问题,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实现三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协调、系统推进,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那么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首先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具有统一性。发展与稳定是事物运动的两种不可分离的状态。在人类社会中,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中,发展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进行的,当一定的体制成为发展的障碍时,就须通过改革来排除障碍,为发展扫清道路,因而改革成为发展的手段和动力。另一方面,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又是进一步改革的基础。另外,发展能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稳定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保障。 其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存在对立性或相斥性。发展与稳定本身就存在着矛盾。从二者的表现特征来说,社会发展要求“动”,社会稳定要求“静”,当然这种“动”与“静”是可以协调起来的,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趋向,因而具有一定的互斥性、对立性。从现实看,我

们发展中国家以改革为必要条件的发展,目的是实现现代化。这就意味着必须改革某些曾经长期稳定存在的事物。因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速度显著加快,这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同样,稳定对发展也存在着制约性、排斥性。如果把稳定绝对化,就会制约甚至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所强调的稳定,是要保持一种有秩序、有规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态势,一种安定、团结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环境。一般地说,改革与发展的对立性、相斥性大体上表现为两类矛盾。第一类矛盾是经常性的矛盾。一般表现为,由于物质条件的有限性,对改革和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应该兼顾而又难以兼顾的矛盾。当经济增长盲目追求高速度,过多占用财力物力时,就必然使改革的经济环境偏紧,回旋余地很小,从而导致二者矛盾激化。第二类矛盾是过渡性矛盾。它要随着“两个转变”过程的完成才逐步消失。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两个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许多方面不能一步到位。这就必须采取一些过渡的形式,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如前所述的新旧体制、新旧发展战略相互交错和摩擦而形成的改革和发展之间的多种多样的矛盾。此外,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方面的改革不能配套推进,这也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稳定对改革的制约性或限制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原有的社会稳定机制与社会各方面的具体制度之间已经形成固定的机制性联系,我们要改革原有体制,必定会受到原有机制的制约。其二,社会稳定机制对改革所带来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必定会作出迅速而强烈的反应。对改革所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改革,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是为了发展,而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而发展又不可能是平衡发展,这样改革和发展就会涉及到稳定的问题。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积极寻找有利于我国经济政治建设的更加优秀的模式,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矛盾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向前,向前,向前! 第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改革是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 第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这是我们在建设道路中经过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没有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那么就算你有再多的改革计划,也没有条件让它实现,计划也只能夭折。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随着社会的进步,利益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改革发展涉及的利益越来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比如我们采取的致富战略并不是实现同步富裕,因为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争取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不能因为改革和发展会引发社会不稳定而不坚持改革和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改革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是要注意各方面的协调。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 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是总揽全局的首要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在目的上表现出统一性。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三者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表面上的或暂时性的冲突。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实现三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协调、系统推进,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统一性 1.发展与稳定的统一。发展与稳定是事物运动的两种不可分离的状态。在人类社会中,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条件,稳定与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依存。 2.改革与发展的统一。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中,发展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进行的,当一定的体制成为发展的障碍时,就须通过改革来排除障碍,为发展扫清道路,因而改革成为发展的手段和动力。另一方面,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又是进一步改革的基础。两者也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可以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应该有利于解决发展中提出的紧迫问题。另外,发展能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在改革过程中,保持生产有较好的发展,我们深化改革的风险就小得多。”发展能为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增强改革的承受能力,从而减少改革的风险,增强人们对改革的信心和热情,使改革顺利地推进。 3.稳定与改革的统一。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稳定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保障。从改革的一般经验来看,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改革措施并使之有效地贯彻实施;从改革的主体力量看,只有维护人民群众稳定的基本生活秩序,使大多数人具有接受改革的稳定的社会心理条件,改革才有厚实的群众基础;从改革的实践过程看,只有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改革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同时,改革对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指向的是现实社会具体制度中不完善的因素,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建立促进社会稳定的机制,可以说,改革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可见,改革与稳定两者之间也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 二、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对立性或相斥性 1.发展与稳定的对立性或相斥性。发展与稳定本身就存在着矛盾。从二者的表现特征来说,社会发展要求“动”,社会稳定要求“静”,当然这种“动”与“静”是可以协调起来的,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趋向,因而具有一定的互斥性、对立性。从现实看,我们发展中国家以改革为必要条件的发展,目的是实现现代化。这就意味着必须改革某些曾经长期稳定存在的事物,如原有稳定的体制、观念等。许多研究现代化问题的学者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社会的不稳定。因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速度显著加快,这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发展对稳定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封闭型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会引发一定程度的社会不稳定。以社会各方普遍关注的“民工潮”为例,据统计,8亿农民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2亿人,跨省流动的超过3000万人。由于缺乏有效的分流和管理措施,他们大多盲目地涌向大中城市,对城市造成巨大压力;夹杂在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分子数量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其二,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过快,也将助长社会不稳定因素。尽管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但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效益差、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多年积累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就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方面的政策都不变,如果有一方面的政策脱离总体而发生了变化,就要使总体失去平衡。那么,如何从总体上考虑整个政策的各个方面都不变呢?邓小平指出:“总的讲,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1页)在这四个“不变”的基础上,邓小平又指出:“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以后五十年政策不变,包括我们写的基本法,至少要管五十年。我还要说,五十年以后更没有变的必要。香港的地位不变,对香港的政策不变,对澳门的政策也不变,对台湾的政策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五十年也不变,我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政策也不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5页)可见,邓小平从战略高度、从总体上考虑并制定了“四个不变”的方针。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了: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以后五十年政策不变,对澳门的政策也不变,对台湾的政策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五十年也不变。可见,邓小平同志讲到的这不变的几个方面,就基本上构成了我们整个政策的总体的各个方面。而构成政策总体的各个方面又按照辩证法的规律普遍联系和发展着。其中,若有一方面脱离整体而“变”了,都要影响其他方面。例如: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则不能逐步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而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主人公的地位若不能从制度上、法律上得到有力的保障,即不能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则只能以党代政,靠行政命令、长官意志办事,这就会严重地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也要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而若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会得到充分发展,其结果,就不能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就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种种不同的角度,论证要“不变”就要从整体上考虑政策的各个方面都不变的理论的正确性。在这里,不再作繁琐的论证。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构成我们政策主体的各方面的政策中,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于一九九二年初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页)实践证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特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三者相互关联。 所以,讲政策不变,应该是整个政策的总体各个方面都不变,其中一个方面变了,就要影响其他方面。而各个方面都不变的条件是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 二、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问题上,稳定是为了发展,发展又促进了稳定。但应强调的是,发展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离开了发展的稳定不是真正的稳定。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曾指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这样,邓小平就既指出了稳定与协调的相对性,又指出了发展的绝对性。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发展与稳定的问题,属于运动形式的问题。而切合实际的、适度的、较高的发展速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形式。什么叫适度?邓小平在一九九○年三月指出:“适度的要求就是确保这十年能够再翻一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4页)接着,邓

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1

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稳定和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根本上讲,解决民生问题,要靠发展,没有发展,稳定只是暂时的。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是我们不能动摇、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基础,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也干不成,发展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正确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考验。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稳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干部、群众中存在的种种思想认识问题,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学校政治稳定,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上水平、创一流,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习邓小平同志“稳定压倒一切”的论述,充分认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社会稳定,他指出:“在中国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小平同志所讲的稳定,是指政局稳定、政策稳定、社会稳定。小平同志运用矛盾统一性的原理,阐述了稳定与改革、发展的关系,指明了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只有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才能人心稳定,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小平同志根据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抓住稳定这一决定性的环节,从事关改革、发展的成败上指出了抓稳定的重要性。 目前,我校已进入综合、配套、全面改革的新阶段。由于改革不仅仅是对传统体制的革新,而且也是一次利益的大调整,势必会有来自多方面的干扰,各种不安定因素也会急剧增多。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学校“上水平,创一流”就会受到影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将被破坏。一方面,必须把改革作为推进我们事业和各项工作的动力,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加速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深入解决体制、机制转换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从而适应学校持续向前发展的历史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决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把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紧紧围绕为学校“上水平、创一流”这个中心,针对干部、教师、群众、学生中的思想认识和实际问题,理顺情绪,讲清道理,化解矛盾,稳定大局。领导干部要敢于正视矛盾,深人实际,调查研究,与广大群众多交流、多商量、多探讨。与群众交流、调研的过程,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实是求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面对面互相提高认识,互相教育疏导化解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稳定:稳定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的水平,实现稳定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综合国力,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法制程度。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改革是动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江泽民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就必须坚持发展。 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政治不稳定,那么就无法进行改革,就不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那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落空。 稳定,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没有前途的。这一点邓小平同志一向坚定不移的。他明确指出:“一切反对、妨碍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不堪的因素都要排除。”“只有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根据“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做? 第一,进一步确立为发展而改革,以发展统领改革的思想。中国的现实和所处国际环境不允许我们停下发展搞改革,放弃发展就是放弃改革、放弃稳定,因此要尽量发挥并举战略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努力降低并举带来的负效应,始终保持利大于弊的格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只要有利于发展,都可以利用、试验、尝试。但必须把握好保留下来的旧体制因素的演变方向以及新体制因素在体制转型期间的发展趋势。着眼于长远,在发挥各方面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时,防止演变为今后改革和发展的障碍。 第二,抓住时机,适时加大改革力度。中央已经确立了经济发展的阶段,并制定了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改革政策和改革措施,现在需要抓紧落实。把握好改革与发展的协调,要树立不断改革的思想,一个时期有利于发展的形式,不一定永远有利于发展,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时,就要及时进行改革,既不要将过渡形式固定化,也不要否定起过历史作用的过渡形式。在改革中不断进化,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论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结课论文 论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 黄丹妮 汽车与交通学院 汽电1001班

论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 黄丹妮 内容摘要: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稳定就一直是人类努力谋求的一种社会状态,它既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走向兴盛的根本前提。当代中国走向强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改革和发展,这已成为当代国人的共识。而当我们再次反思历史就会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发展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当前改革的领域进一步拓展,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现代化事业正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因此,保持社会稳定显得尤为重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保证社会快速、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改革发展社会稳定前提 正文:《管子?正世》中说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这说明只有始终保持社会稳定,才能求得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始终保持社会稳定,才能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始终保持稳定,才能完成祖国统一,进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前车之鉴犹未远。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使得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管理体制僵化。这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而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们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已有的差距,反而进一步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良机。正所谓,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环顾世界,像是伊拉克、巴以地区等动荡不安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难以保障,又何来的改革发展? 而前段时间引起热议的钓鱼岛打砸抢烧事件,也值得我们深思。全国各地都先后出现了类似的暴力打砸抢烧事件,西安的万人大游行引起交通阻塞,大量日系车被砸,甚至一些名称接近日语的店铺都无法幸免。长沙的平和堂商店被游行队伍中的部分狂热分子攻击,部分商品遭到哄抢,青岛的一家日系车4S点也向外吐着熊熊大火。上海不少日系车被损坏,苏州的一些日式餐厅也被打砸。冒烟的街区,翻倒的汽车,脸孔扭曲的人。这些都不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景象,而更像是可怕的蒙昧图景。游行途中,一些不法分子混入游行队伍中,打着爱国的旗号,煽动过激行为。这种不理智的爱国游行,不仅钓鱼岛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就连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无法保障。社会不稳定,人民就得不到安宁,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社会不稳定对改革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么,社会稳定又给改革发展带来怎样的有利条件,天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