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各章练习题答案.doc

教育学各章练习题答案.doc

教育学各章练习题答案.doc
教育学各章练习题答案.doc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过程。(13)

2.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36)

3.元教育学是以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37)

4.梅伊曼、拉伊是实验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38)

二、判断题

1.从词源上分析,中文中的“教育”一词的意思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强调外塑。(错,4)

2.从词源上分析,西文中的“教育”一词含有“内发”、“启发”之意。(对,4)

3. 自然界、动物界对人的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对,6)

4.师傅带徒弟,师傅什么也没教,但徒弟很机灵,在看师傅做的过程中学到了师傅的技艺,

这也是教育。 ( 错 ,6)

5.纯粹的身体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对 ,7)

6. 教人偷盗、教人诈骗、教人说谎,也是教育。( 错,7)

7.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实现的功能,而隐性功能则是主观愿望之外产生的意外结果。

( 对 ,19)

8. 工具论认为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 对,23)

9.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指教育促进社会的进步。( 错 ,25-26)( 我不确定 )

10.布鲁纳是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错,37)

PS:1. 培养 - 灌输 6. 教育 - 教唆 10. 布鲁纳 - 布雷钦卡

三、单项选择题

1.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

( B )(12)

A. 神话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2.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这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

( C )(11)

A. 神话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D )(11)

A. 勒图尔诺

B.达尔文

C.沛西·能

D.孟禄

4.原始社会的教育处于 ( A ) 阶段。 (13)

A. 非形式化教育

B. 形式化教育

C. 制度化教育

D. 现代化教育

5.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处于( B ) 阶段。 (14)

A. 非形式化教育

B. 形式化教育

C. 制度化教育

D. 现代化教育

6. 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的依据是( B )(20)( 翻不到 ..)

A. 教育作用的对象

B. 教育作用的方向

C. 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

D. 教育作用的内容

7.( A ) 将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19)

A. 默顿

B. 柴野昌山

C. 吴康宁

D. 杜威

8.在教育史上,意味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被看成是近代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是

( A )(30)

A. 《大教学论》

B. 《师说》

C. 《教育漫话》

D. 《爱弥尔》

9.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是 “现代教育学之父” 或“科学教育学的莫基人” 的人是 ( B )(31)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拉伊

10. 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 ( D )(30)

A. 《普通教育学》

B. 《大教学论》

C. 《教育漫话》

D.

《爱弥尔》 11.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赫尔巴特的

( A )(31)

A. 《普通教育学》

B. 《大教学论》

C. 《教育与文化》

D. 《设计教学法》

12. 教育家洛克重要的教育代表作是 ( A )(30)

A. 《教育漫话》

B. 《国家教育论》

C. 《教育论》

D.

《世界图解》

13. 强调以实验的方式研究教育问题的教育学流派是

( C )(35)

A. 实用主义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 实验教育学

D. 批判教育学

14. 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等观点的教育学流派是 ( A )(36) A. 实用主义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

实验教育学

D. 批判教育学

15. 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C )(36)

A.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填空题

1.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是舒尔茨 。(48)( 我不确定 , 有人认为还有一个 " 贝克尔 ", 百度是 " 舒尔茨 ", 课本上还有一个 " 沃尔什 ", 自己翻书判断 ..)

2. 教育万能 理论将教育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途径。

(43)

3. 筛选假设 理论是视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 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 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理论。 (50)

4. 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表现在 传递 - 保存 文化、 传播 - 丰富 文化、选择 - 提升文化、 创造

- 更新 文化。 (65-66) 二、判断题

1. 全球化社会的到来要求教育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

( 对,70)

2. 社会的信息化使得提高信息素养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 错,75)

3.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划分论”。 ( 错 ,52)

PS:2. 提高信息素养 - 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 3.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 克拉克科尔

三、单项选择题

1.( B ) 以谋求教育从制度上、思想上摆脱政治行为或政治信仰的干预为主要诉求。

(44)

A. 教育万能论

B. 教育独立论

C.

劳动力市场划分论

D. 筛选假设理论

2. 提出人力资本学说的人是

( C )(48)

A. 桑德伯格

B. 恩格斯

C.

舒尔茨 D. 马克思

3. 认为教育不单是一种消费活动, 也是一种投资活动, 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生产的经 济的效益的理论是 ( C )(48) A. 教育万能论 B.

教育独立论

C.

人力资本理论

D. 4. 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的是

( B )(54,56)(

A .人口

B .政治

C .生产力

D .科学技术

筛选假设理论

我不确定

)

5. 制约着教育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的是( A )(57)

A.政治经济制度 B .生产力水平 C .科学技术 D .人力资本

6. 决定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的是( C )(59)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生产力水平

C .文化

D .人力资本

7. 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这种功能称之为( A )(65)

A .教育传递—保存文化功能

B .教育传播—交流文化功能

C .教育选择—提升文化功能

D .教育创造—更新文化功能

8. 以下哪项不是教育的经济功能( D )(65)

A.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 B .知识再生产

C .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

D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66)

人口一般是指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的群体。教育的人口功能是指教育对诸如控制人口数

量、提高人口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 减少人口增长; 2. 提高人口素质; 3. 改善人口结构; 4. 促进人口流动。

2. 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影响。(72,57)

一、经济对教育的促进。 1. 教育目的; 2. 课程与教学; 3. 考核与评价; 4. 师资能力; 5. 教育制度。二、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1. 经济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 3. 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 4. 经济发展制约教育内容的手段。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政治与教育的关系。(54-55,63)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 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2)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制度。(3) 制约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力。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 维系社会政治稳定。(2) 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1. 通过教育普及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2. 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3. 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2.结合实际,谈谈知识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影响。(72)

(1)教育目标。 (2) 课程与教学。 (3) 考核与评价。 (4) 师资能力。 (5) 教育制度。

(PS:最好自己看一下课本, 然后按点分开讲几句~)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填空题

1.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

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 (88)

2. 教育中的个体因素主要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 (100)

3.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04)

二、判断题

1. 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的高峰,这反映了学生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错 ,91)

2.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 对,100)

3. 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对 ,101)

4.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发展。( 对 ,98)

5.狼孩的案例充分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由后天环境决定。( 错,100)

6.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对 ,101)

7.社会化是更高层次的个性化。 ( 错 ,112)

8.在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对 ,112)

PS:1. 顺序性 - 不均衡性 5. 决定 - 制约 7. 反了

三、单项选择题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A. 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B.

C. 提供客观条件

D. ( A )(95)

主导作用

决定作用

四、名词解释题

1. 人的发展 (83)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

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

2. 个体社会化 (109)

身心两方面发

个体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社会规范,

指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进而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发展和完善个人的过程 . 。

五、简答题

1. 简述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89-93)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人的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它呈现出一种没有断续和飞跃的连续性。”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不仅是连续的过程,而且还是一定的顺序性。在生理方面:由头部到下肢,由中心到边缘;大脑皮

层是由枕叶 - 颞叶 - 顶叶 - 额叶逐步发展的;在心理方面: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由无意注

意到有意注意,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等。因此,教育一定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顺

序性,切不可拔苗助长。所以,在教育中,我们一定要遵行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否则,不但

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将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指出:“发展的逻辑存在于发展的序列之中。”一般认为,人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这里年龄阶

段的上下限只是大致的规定,没有绝对的意义,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营养水平的提高,年龄阶段的划分有后移的趋势。

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

一些不同的特征、面临着不同的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就要根据各个阶段的

特征展开,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所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们应展开不同的教育和

教学,千万不要违背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特点,把小学生当作中学生进行教育,把初中生当作高中生进行教育,最终学生不但难以掌握正在学习的知识技能,而且还会产生不愉快的心理

体验,甚至害怕和逃避学习。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而且每一阶段的发展又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

两个方面:第一是指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有的阶段发展快,有的阶段发展慢。

第二是指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生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甚至接近成熟,而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状态。

正是由于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教育一定要了解人的这一生长发展规律。当代许多心

理学家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研究不同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探明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认为,在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内,环境和教育对智力发展影响 1 年的效果,会超过其他时期

8-10 年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了解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并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力度。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由于受教育、遗传、环境、个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的人在统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同的。

不仅不同的人在统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是不同的。此外,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也是不同的。

因此,教育就必须紧紧围绕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这一特点,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

展,使他们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得到挖掘,从而成为学有专长、富有个性的人才。

(五)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每个年龄阶段都会表现出一些基本的特征。但随着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的改变,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

的。

针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特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掌握每一个年龄阶段中那些

比较稳定的共同特点,按照这些共同特征,确定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防止从主观愿

望出发,任意地规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可变性特点,教育者也

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这种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措施,切不可死抱住传统不放,只有这样,才能促

进人的身心发展。

2. 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94-102)

一、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人的个性差异进行了铺垫。

(一)遗传素质与人的身心发展可能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遗传所获得的机体,也就无所谓人的发展。

(二)遗传素质与人的个性差异

遗传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个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受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

(三)遗传素质与人的发展阶段和过程

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阶段和过程,只有党身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条件,才能为学习知识提供可能。

(四)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发展

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但遗传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前提,它不决定人的最终发展结果。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

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社会

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主要包括被人改造的自然、人们之间的交往

活动、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是巨大的。

三、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因素主要指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理想、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身体素质、个体特征等。个体因素的核心是人生态度和价值理想。教育学中的个体因素主要

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

(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人的发展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意识,它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所以,人从来都说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人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也进行着改造和选择。

环境对人的发展只是外因,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实践活动与人的发展

人的主动能动性的发挥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的。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基本途

径,正是通过活动,才使人的发展由潜在性因素向现实性因素转变。活动过程是一个内化和

外化相统一的过程。个体通过活动可以不断地接受外部的要求,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推动自身不断地发展。因此,活动使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

(三)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遗传、环境、教育等只是为个体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这些条件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最终完全在于个体本身。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忽视个体因素的作用,则会造成个体发展的异化,最终阻碍个体的发展。

为充分发挥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者必须牢固树立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信念,让受教育者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实现。当然,让受教育者进行“自我

教育”,并不等于教育者可以放任不管了,所以教育者必须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度”。(PS: 这是作业时候的样子, 自己删减分点回答, 然后拓展讲几句好了~)

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填空题

1.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认为,人性是美好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

是培育人性。 (132)

2.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是以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为出发点,以社会物质生产和科技

进步为中心的关于教育目的的功利主张。(133)

二、判断题

1.教育目标是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错 ,119)

2.教学目的是国家统一制定的。 ( 错 ,119)

3.教育方针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的根本依据。( 对 ,123)

4.教育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

在。 ( 对 )(129)

5.教育的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是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

在。 ( 错 )(130)

6. 在现实生活中,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都是不足取的。( 对 ,131)

7.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对 ,131)

8. 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 对 ,131)

9.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和谐发展理论。( 错 )( 翻不到一样的内容 ..)

10.我们强调“五育并举” ,就是说在教育实践中对五育要平均用力。( 错 ,143)

11.强调个性发展,就必然否定全面发展。( 错 ,143)

12.尽管对素质教育的定义并不统一,但基本精神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都强调全面发展、

全体学生、主动发展、开发潜能等方面。( 对 ,147)

PS:1. 反了 2. 或是教育家理想中的 4.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 而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和理性, 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5.社会本位论否定个人的存在和价值11. 应是一致统一的

三、单项选择题

关于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 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143)

B.个性是每个人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客观存在的各种差异而形成的各不相同的个性,

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143)

C.全面发展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144)

D. 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是每个人同样的发展。(144, 不等于平均或平面发展)

四、名词解释题

1.( 广义的 ) 教育目的 (118)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主要体现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质量规格、身心素质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 教育方针 (123)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的根本依据。

五、简答题

1. 简述个人本位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目的观的基本观点。(129-131)

个体本为论目的观:(1) 教育目的的个体本位论坚信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就是真善

美的体现,主张应以个体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求为

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129)(2)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为人文主义、用很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所继承和发展。(130)

社会本位论目的观:(1) 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主张教

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促进个人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 (130) 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2) 社会本位论否定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认为个人只

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理论看到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但否定了教育目的同时也受个人兴趣、爱好等制约的可能性。(131)

(PS:两个目的观点论均以各自的第一点为主, 自己翻书判断一下..)

2.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39-140)

(1) 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 培养“劳动者”。 (4) 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5)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3.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应注意的问题。(143-144)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必然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以下

问题: (1) 正确处理“五育”关系,科学设计教育活动。(2) 正确认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

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潜能。 (4) 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第五章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是封建教育制度下与官学并存的高级形态的私

学。 (181)

2.战国时私学大盛,一些诸侯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以公室养士为官办教育,其中以齐国设于稷下的高等学府“稷 (qi)下学宫”最为著名。(178)

3. 欧洲中世纪期间,一般的世俗封建主对文化学习和道德品质的陶冶不甚重视,仅注重武艺与社交活动的训练,这种教育在教育史上通称为骑士教育。(翻不到..)

4. 根据教育制度的选拔分层功能,可以将学校教育制度分为单轨制学校教育制度、双轨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分支型学校教育制度。(194)

二、判断题

1.只要有黑板、课桌椅和教师的场所就是学校。( 错 ,165)

世纪 30 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安德烈. 帕罗特在两河流域上游的名城马里发掘出了一所房舍,

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掘的世界上最早的学校。( 对 ,173)

3. 在世界教育史上,中国是学校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对 ,177)

4.分支型学制最早出现在英国。 ( 错 ,195)( 翻不到 . 说是苏联为代表 , 百度是 " 苏联 ")

5. 苏联的学制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分支学校教育制度。( 对 ,195)

6.随着学校教育的扩大和民主平等观念的普遍化,会出现双轨向分支、分支向单轨转化,阶

级性精英主义式向平民化平等主义式转化的趋势。 ( 对 ,195)

PS:1. 基本功能未达标 4. 英国 - 苏联

三、单项选择题

1.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比较引人瞩目的原始教育机构( D )(170-172)

A. 青年之家

B. 宣教广场

C. 养老机构

D. 辟雍

2. 学校最早出现在 ( B )(173)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现代社会

3. 我国古代学校的基本发展脉络不正确的是( A )(177-182)

A.原始社会:学在官府 (PS: 原始社会 - 西周 )

B.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学在四夷

C.汉唐宋:官私并存,相得益彰,宋书院蓬勃发展

D.元明清:官学、书院渐趋衰落,启蒙教育主要由私学承担

4. 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 A )(194)

A. 双轨制

B. 单轨制

C. 分支制

D. 中间型学制

5. 后来被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单轨制,最早产生于( C )(195)

A. 中国

B. 英国

C. 美国

D. 日本

四、名词解释题

学校教育制度 (192)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主要指学校

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五、简答题

1. 学校的产生须具备哪些条件。(167-169)

(1) 生产力的发展。 (2)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3) 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累积。 (4) 国家机器的产生。(PS: 最好自己看一下课本, 然后按点分开讲几句~)

2.简述书院的特点。 (184)

(1)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完善自我。 (2) 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自由争鸣的学风。 (3) 注重学生自修和教师指导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4) 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

谐的人文环境相结合。

3.简述学校变革的趋势。 (203-209)

制度化教育的划一性、封闭性带来的种种弊端,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因此,学校在阶段上以及类型上,都在进行着重大的变革,以期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 一 ) 学校阶段的变革。 (1) 幼儿园纳入学制体系。 (2)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3)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 二 ) 学校类型的变革。 (1) 职业技术教育的勃兴。 (2)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PS:最好自己看一下课本, 然后按点分开讲几句~)

第六章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一、判断题

1.将教师比喻成蜡烛,其实并不妥。( 对 ,221)

2. “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只要有一桶水”这是现代教师必须扮演的角色。( 错 ,222)

3.将教师比喻为工程师,是将教师复杂的工作简单化,把活生生的工作对象物化,容易造成教师不能因材施教,不能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作出恰当的调整与变化。( 对 ,222)

4.学者必定为良师。 ( 错 )

二、单项选择题

1. 以下哪项属于现代教师角色定位( D )(222)

A. 蜡烛

B. 工程师

C. 园丁

D. 研究者

2. 作为一名专业人员,以下哪项不属于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 D )(228-229)

A.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B.精深的学科知识

C.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

D.建筑知识和园艺知识

三、简答题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225-226)

(1)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2)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3) 教师劳动的协作性。 (4)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5)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四、论述题

联系实际,论述现代教师应扮演哪些角色(222-224)

授业传道者、研究者、管理者、引导者、课程开发者、心理医生。

教师角色是一个不断丰富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角色还将不断发生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化不是自动发生,而是要教师主动改变观念并在现实中不断地完成一系列的自我超越,在自我超越中寻求自我实现的自信与肯定。

(PS:以第一句为主,最好自己看一下课本, 然后按点分开讲几句~)

第七章学生及其成长

一、单项选择题

1. 以下哪些不属于学生的本质属性( C )(253-254)

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B.学生是完整的人

C.学生是心理问题很多的人

D.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以下哪些不属于学生的时代特征( D )(256)

A.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期提前

B.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加大

C.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

D.心理问题减少 (PS: 应为增多 )

3. 以下哪些不属于学生享有的权利( A )(270-271)

A. 遵守法律法规 (PS: 这是义务 )

B. 受教育的权利

C. 生存权和身心健康权

D. 人身自由权和受尊重的权利

4. 以下哪些不属于学生应履行的义务( A )(272)

A. 保持身心健康 (PS: 这是权力 )

B.遵守法律法规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C.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D.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 良好师生关系有何意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B )(273-274)

A.有助于提高教师威信

B.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C.有助于师生心理健康发展

D.有助于优化校园文化

6. 以下哪些不属于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A )(274-275)

A.学生害怕教师

B.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C.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D.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二、简答题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53)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3)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274)

(1)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2) 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3) 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三、

论述题

结合实际 , 谈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79)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 了解和研究学生。 (3)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八章课程与课程改革

一、填空题

1. 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认为,任何层面的课程设计都必须回答的四个问题是: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 (297-299)

2.泰勒认为,以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作为“筛子” ,对初步的教育目标进行筛选,而确定精确的教育目标。 (298)

二、判断题

1. 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对 ,300)

2.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否定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 错 ,303)

三、单项选择题

1.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是 ( B )(297)

A. 勒图尔诺 B . 拉尔夫·泰勒 C . 沛西·能 D . 孟禄

2. 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认为,确定初步的教育目标的来源不包括( D )(298)

A. 学生的兴趣需要 B . 当代社会生活 C . 学科专家的特点 D . 教育哲学

3. 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302)

A. 斯腾豪斯 B . 拉尔夫·泰勒 C . 沛西·能 D . 杜威

4.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所倡导的教师应遵循的“过程原则”,不正确的是( D )(302)

A.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B.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教师应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

C.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无须达成一致意见

D.探究具有争议性问题的主要方法是灌输式的讲授

(PS: 还有一点: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对学习的质量和标准负有责任。)

四、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308)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

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

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

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九章教学理论与模式

一、填空题

1.斯金纳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理论。 (329)

2.布鲁纳提出了著名的发现学习法。 (332)

3.罗杰斯发展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335)( 有人觉得是 " 以 " 自我 " 作为教学理论发展的逻辑生长点 ,", 自己翻书判断一下是哪个吧...)

二、判断题

1. 到了当代,人们一般认可: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对,321)

2. 斯金纳主要基于动物行为的研究得出学习理论,忽视了学习过程中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的重

要性。 ( 对 ,330)

3.发现学习法就是对人类未知世界的发现。( 错 ,332)

4. 在发现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忠实地执行之前提出的解决方案。( 错 ,333)

5.发现学习法倡导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错 ,332)

6.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教学理论被称为指导性教学。( 错 ,335)

7. 模拟训练学习是通过让学生模拟真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解决过程,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应用于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之中。( 对 ,338-339)

8.个人型教学模式是从个人的角度发展而成的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类

模式。 ( 对 ,347)

PS:4. 忠实 - 灵活 5. 外部 - 内在 6. 指导性 - 非指导性

三、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 翻不到 .. 百度是 " 学记 ")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

2. 程序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 B )(328)

A.华生 B .斯金纳 C .布鲁纳 D .罗杰斯

3. 对程序教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D )(329)

A.对于当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都具有重要启发。

B.从对提高人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的角度看,显得比较合理。

C.程序教学最适合的是结构良好的学习任务。

D.只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社会性,忽视了学习的个体化过程。(PS: 社会性和个体化反了) 4. 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 C )(331)

A.华生B.斯金纳C.布鲁纳D.罗杰斯

5.发现学习法的提出者是 ( C )(332)

A.华生B.斯金纳C.布鲁纳D.罗杰斯

6. 非指导性教学最基本的原则是( A )(336)

A.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信任他,不能把学生

当成“敌人”倍加提防。

B.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定课程计划、管理方式。

C.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 ,包括他自己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

资料,社会实践活动等。

D.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真实、相互关心和理解的良好氛围。

7. 以下哪项不属于非指导性教学原则( C )(336)

A.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至于学习的内容(即学生学到什么)是次要的东西。

B.应该用自我训练取代外部训练。

C.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由教师做出。(PS: 教师 - 学生自己)

D.促使学习以一种更快的速度更加深刻地进行下去,并且更广泛地深入学生的生活与行

为之中。

四、名词解释题

1.发现学习法 (332)

发现学习法就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发

现,更为重要的事学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所作的“再发现”。

2.教学模式 (338)

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组综合性成分,这些成分能用来规定完成有效的教学任务中的各种活

动和功能的序列。据此,利用某一种模式,人们可以将教学活动或过程化解为某些关键要素

或成分,并借助其简化的、微缩的发生研究与探讨有关的现象。数学模式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行为系统型教学模式、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社会型教学模式、个人型教学模式。

五、简答题

1. 斯金纳认为,良好的程序教学需要包括哪些基本要素?(329)

(1) 学生做出积极的反应。(2) 小步子。 (3) 对每一反应作出及时反馈。(4) 自定步调,学习者按照个人情况确定学习进度。(PS: 第二点自己翻书补充一下...)

2.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法的基本要素有哪些?(332)

(1)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 (2) 探究解决方案。 (3) 灵活组织外界提供的信息。 (4) 灵活而执着地追求问题的解决。 (PS: 自己翻书补充一下 ..)

生化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唾液淀粉酶应属于下列那一类酶( D ); A 蛋白酶类 B 合成酶类 C 裂解酶类 D 水解酶类 2.酶活性部位上的基团一定是( A ); A 必需基团 B 结合基团 C 催化基团 D 非必需基团 3.实验上,丙二酸能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但可用增加底物浓度的方法来消除其抑制,这种抑制称为( C ); A 不可逆抑制 B 非竟争性抑制 C 竟争性抑制 D 非竟争性抑制的特殊形式 4.动物体肝脏内,若葡萄糖经糖酵解反应进行到3-磷酸甘油酸即停止了,则此过程可净生成( A )ATP; A 0 B -1 C 2 D 3 5.磷酸戊糖途径中,氢受体为( B ); A NAD+ B NADP+ C FA D D FMN 6.高等动物体内NADH呼吸链中,下列那一种化合物不是其电子传递体( D ); A 辅酶Q B 细胞色素b C 铁硫蛋白 D FAD 7.根据化学渗透假说理论,电子沿呼吸链传递时,在线粒体内产生了膜电势,其中下列正确的是( A ); A 内膜外侧为正,内侧为负 B 内膜外侧为负,内侧为正 C 外膜外侧为正,内侧为负 D 外膜外侧为负,内侧为正 8.动物体内,脂酰CoA经β-氧化作用脱氢,则这对氢原子可生成( B )分子ATP; A 3 B 2 C 4 D 1 9.高等动物体内,游离脂肪酸可通过下列那一种形式转运( C ); A 血浆脂蛋白 B 高密度脂蛋白 C 可溶性复合体 D 乳糜微粒 10.对于高等动物,下列属于必需氨基酸的是(B ); A 丙氨酸 B 苏氨酸 C 谷氨酰胺 D 脯氨酸 11.高等动物体内,谷丙转氨酶(GPT)最可能催化丙酮酸与下列那一种化合物反应( D );

生物化学各章练习题及答案

生物化学各章练习题及答案

生化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加入高浓度的中性盐,当达到一定的盐饱和度时,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__________并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____。 2、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_______。 3、____RNA 分子指导蛋白质合成,_____RNA 分子用作蛋白质合成中活化氨基酸的载体。 4、根据维生素的溶解性质,可将维生素分为两类,即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是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体内运输的主要方式。 6、糖酵解在细胞的_____________中进行 7、糖类除了作为能源之外,它还与生物大分子间识别有关,也是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碳骨架的共体。 8、脂肪是动物和许多植物主要的能源贮存形式,是由甘油与3分子_____________酯化而成的。 9、基因有两条链,作为模板指导转录的那条链称 _____________链。 10、以RNA 为模板合成DNA 称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糖的有氧氧化: 3、必需脂肪酸: 4、半保留复制: 三、问答题 1、蛋白质有哪些重要功能?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2、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3、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4、半保留复制:双链DNA 的复制方式,其中亲代链分离,每一子代DNA 分子由一条亲代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组成。 三、问答题 2、DNA 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答:按Watson-Crick 模型,DNA 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 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 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 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3、怎样证明酶是蛋白质? 答:(1)酶能被酸、碱及蛋白酶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氨基酸,证明酶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2)酶具有蛋白质所具有的颜色反应,如双缩脲反应、茚三酮反应、米伦反应、乙醛酸反应。 (3)一切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如热、酸碱、紫外线等,同样可以使酶变性失活。

生物化学实验思考题

生物化学实验思考题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生物化学实验思考题 1.可用何种颜色反应鉴别酮糖的存在? 间苯二酚反应,在酸的作用下,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 2.α—萘酚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糖在浓的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其糠醛的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3.菲林试剂和本尼迪凯特氏法检验糖的原理是什么? O沉淀。它们都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能使还原糖氧化而本身还原成红色或者黄色的Cu 2 4.何谓纸层析法? 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的分层层析法。 5.何谓Rf值?影响Rf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纸层析法形成的纸层析图谱上,原点到层析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影响Rf值的因素有: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 6.怎样制备扩展剂? 扩展剂是4份水饱和的和1份醋酸的混合物。将20ml和5ml冰醋酸放入中,与15ml水混合,充分振荡,静置后分层,放出下层水层,漏斗中的则为扩展剂。 7.层析缸中的平衡剂的作用是什么? 平衡剂起到使纸上吸附的溶剂达到饱和。使物质在展开剂和纸层析上吸附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而进行分离。 8.通过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呈色反应实验你掌握了几种鉴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方法?他们 的原理是什么?

四种:双缩脲反应;茚三酮反应;黄色反应;考马斯亮蓝反应。 (1)双缩脲在碱性环境中能与Cu2+ 生成紫红色化合物,蛋白质中有肽键,其结构与双缩脲相似,也能发生此反应。(2)除脯氨酸、羟脯氨酸和茚三酮反应产生黄色物质外,所有α—氨基酸及一切蛋白质都能和茚三酮反应产生蓝紫色物质。(3)含有苯环结构的氨基酸,如酪氨酸、和色氨酸,遇硝酸后,可被硝化成黄色物质,该化合物在碱性溶液中进一步形成橙色的硝醌酸钠。(4)考马斯亮蓝G250有红色和蓝色两种色调。在酸性溶液中,其以游离态存在呈现棕红色;当它与蛋白质通过疏水作用结合后变为蓝色。 9.什么是酶的最适温度及其应用的意义? 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称为酶的最适温度。可以利用这一原理指导工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益。 10.什么是酶反应的最适PH?对酶的活性有什么影响? 酶催化活性最高时反应体系的 pH 称为酶促反应的最适 PH。PH过高、过低都会使酶促反应的速率下降。 11.什么是酶的活化剂? 指能够与分子上的一些结合,使酶活力提高的物质。 12.什么是酶的抑制剂?与变性剂有何区别?本实验结果如何证明酶的专一性? 指与分子上的一些结合,使酶活力下降,甚至消失,但不使变性的物质。区别:酶的抑制剂不会使酶发生变性,而酶的变性剂会使酶的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酶的专一性证明: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在淀粉和蔗糖中分别加入有活性的淀粉酶和蔗糖酶后,两者均产生了还原性的糖,与本尼迪凯特试剂反应产生了砖红色沉淀,而其他的条件下均没有还原性糖的的产生,进而说明了酶的专一性。(答题时可以详尽的描述) 13.何谓碘值?有何意义?

最新《环工原理》部分课后作业及答案

第一篇 第二章 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2.1 某室内空气中O 3的浓度是0.08×10-6 (体积分数),求: (1)在1.013×105 Pa 、25℃下,用μg/m 3 表示该浓度; (2)在大气压力为0.83×105 Pa 和15℃下,O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1)理想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摩尔分数值相等 由题,在所给条件下,1mol 空气混合物的体积为 V 1=V 0·P 0T 1/ P 1T 0 =22.4L ×298K/273K =24.45L 所以O 3浓度可以表示为 0.08×10-6 mol ×48g/mol ×(24.45L )-1 =157.05μg/m 3 (2)由题,在所给条件下,1mol 空气的体积为 V 1=V 0·P 0T 1/ P 1T 0 =22.4L ×1.013×105 Pa ×288K/(0.83×105 Pa ×273K )=28.82L 所以O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08×10-6 mol/28.82L =2.78×10-9mol/L 2.2 假设在25℃和1.013×105 Pa 的条件下,SO 2的平均测量浓度为400μg/m 3 ,若允许值0.14×10-6 ,问是否符合要求? 解:由题,在所给条件下,将测量的SO 2质量浓度换算成体积分数,即 3396 5 108.31429810400100.15101.0131064 A A RT pM ρ--???=??=??? 大于允许浓度,故不符合要求 2.6 某一段河流上游流量为36000m 3 /d ,河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为3.0mg/L 。有一支流流量为10000m 3 /d ,其中污染物浓度 为30mg/L 。假设完全混合。求: (1)求下游的污染物浓度; (2)求每天有多少kg 污染物质通过下游某一监测点。 解:(1)根据质量衡算方程,下游污染物浓度为 1122 12 3.0360003010000 /8.87/3600010000 V V m V V q q mg L mg L q q ρρρ+?+?= = =++ (2)每天通过下游测量点的污染物的质量为 312()8.87(3600010000)10/408.02/m V V q q kg d kg d ρ-?+=?+?= 2.7 某一湖泊容积10×106m 3 ,上游有一未被污染的河流流入该湖泊,流量为50m 3 /s 。一工厂以5 m 3 /s 的流量向湖泊排

《生化分离工程》思考题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何为生化分离技术?其主要研究那些容?生化分离技术是指从动植物组织培养液和微生物发酵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2、生化分离的一般步骤包括哪些环节及技术?一般说来,生化分离过程主要包括4 个方面:①原料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常用加热、调PH、凝聚和絮凝等方法;②初步纯化(提取),常用沉淀、吸附、萃取、超滤等单元操作;③高度纯化(精制),常选用色谱分离技术;④成品加工,有浓缩、结晶和干燥等技术。 3、生化分离工程有那些特点,及其重要性? 特点:1、目的产物在初始物料(发酵液)中的含量低;2、培养液是多组分的混合物,除少量产物外,还有大量的细胞及碎片、其他代物(几百上千种)、培养基成分、无机盐等;3、生化产物的稳定性低,易变质、易失活、易变性,对温度、pH 值、重金属离子、有机溶剂、剪切力、表面力等非常敏感;4、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高重要性:生物技术产品一般存在于一个复杂的多相体系中。唯有经过分离和纯化等下游加工过程,才能制得符合使用要求的产品。因此产品的分离纯化是生物技术工业化的必需手段。在生物产品的开发研究中,分离过程的费用占全部研究费用的50 %以上;在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分离与纯化部分占总成本的40~ 80 %;精细、药用产品的比例更高达70 ~90 %。显然开发新的分离和纯化工艺是提高经济效益或减少投资的重要途径。

4、生物技术下游工程与上游工程之间是否有联系? 它们之间有联系。①生物工程作为一个整体,上游工程和下游工程要相互配合, 为了利于目的产物的分离与纯化,上游的工艺设计应尽量为下游的分离纯化创造条件,例如,对于发酵工程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如果采用液体培养基,不用酵母膏、玉米浆等有色物质为原料,会使下游加工工程更方便、经济;②通常生物技术上游工程与下游工程相耦合。发酵- 分离耦合过程的优点是可以解除终产物的反馈抑制效应,同时简化产物提取过程,缩短生产周期,收到一举数得的效果。 5、为何生物技术领域中往往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第二章预处理、过滤和细胞破碎 1、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有那几种方法? 目的: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加快悬浮液中固形物沉降的速率;出去大部分可溶性杂质,并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以后处理的相中(多数是液相),以便于固液分离及后提取工序的顺利进行。 方法:①加热法。升高温度可有效降低液体粘度,从而提高过滤速率,常用于粘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流体。控制适当温度和受热时间,能使蛋白质凝聚形成较大颗粒,进一步改善发酵液的过滤特性。使用加热法时必须注意加热温度必须控制在不影响目的产物活性的围,对于发酵液,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可能造成细胞溶解,胞物质外溢,而增加发酵液的复杂性,影响其后的产物分离与纯化;②调节悬浮液的pH 值,pH 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电荷性质,适当调节pH 可以改善其过滤特性;③凝聚和絮凝;④使用惰性助滤剂。

生物化学第一章蛋白质习题含答案

蛋白质习题 一、是非题 1.所有蛋白质分子中N元素的含量都是16%。 2.蛋白质是由20种L-型氨基酸组成,因此所有蛋白质的分子量都一样。 3.蛋白质构象的改变是由于分子内共价键的断裂所致。 4.氨基酸是生物体内唯一含有氮元素的物质。 5.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分子中都含有不对称的α-碳原子。 6.用凝胶电泳技术分离蛋白质是根据各种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和电荷不同。 7.蛋白质分子的亚基就是蛋白质的结构域。 8.在酸性条件下茚三酮与20种氨基酸部能生成紫色物质。 9.蛋白质变性是其构象发生变化的结果。 10.脯氨酸不能维持α-螺旋,凡有脯氨酸的部位肽链都发生弯转。 11.蛋日质的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该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的。 12.胶原蛋白在水中煮沸转变为明胶,是各种氨基酸的水溶液。 13.蛋白质和酶原的激活过程说明蛋白顺的一级结构变化与蛋白质的功能无关。 14.利用盐浓度的不同可以提高或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 15.血红蛋白比肌红蛋白携氧能力高.这是因为它有多个亚基。

二、填空题 1.20种氨基酸中是亚氨基酸.它可改变α-螺旋方向。 2.20种氨基酸中除外都有旋光性。 3.20种氨基酸中和分子量比较小而且不含硫,在折叠的多肽链中能形成氢键。 4.20种氨基酸中的一个环氮上的孤对电子,像甲硫氨酸一样,使之在血红蛋白分子中与铁离子结合成为配位体。 5.球蛋白分子外部主要是基团.分子内部主要是基团。 6.1953年英国科学家桑耳等人首次完成牛胰岛素的测定,证明牛胰岛素由条肽链共个氨基酸组成。 7.测定蛋白质浓度的方法有、、 8.氨基酸混合物纸层析图谱最常用的显色方法是 9.用紫外光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依据是所有的蛋白质分子中都含有、、和三种氨 基酸。 10.1965年中国科学家完成了由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的人工合成。 11.目前已知的蛋白质二级结构有、、、和几种基本形式。

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I 篇 习题解答 第一章 绪论 简要概述环境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学科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酝酿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从零星的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与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环境学科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展,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而且各个学科间又互相交叉和渗透,因此目前有关环境学科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方法。图1-1是环境学科的分科体系。 图1-1 环境学科体系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图1-2 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环境工程学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 生态修复与构建技术及原理 清洁生产理论及技术原理 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 环境工程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 废物资源化技术 环境学科体系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

生物化学课后答案_张丽萍

1 绪论 1.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解答:生物化学主要研究: (1)生物机体的化学组成、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功能; (2)生物分子分解与合成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表达; (4)生物体新陈代谢的调节与控制。 2.你已经学过的课程中哪些内容与生物化学有关。 提示: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 3.说明生物分子的元素组成和分子组成有哪些相似的规侓。 解答:生物大分子在元素组成上有相似的规侓性。碳、氢、氧、氮、磷、硫等6种是蛋白质、核酸、糖和脂的主要组成元素。碳原子具有特殊的成键性质,即碳原子最外层的4个电子可使碳与自身形成共价单键、共价双键和共价三键,碳还可与氮、氧和氢原子形成共价键。碳与被键合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的性质,使得碳骨架可形成线性、分支以及环状的多种多性的化合物。特殊的成键性质适应了生物大分子多样性的需要。氮、氧、硫、 磷元素构成了生物分子碳骨架上的氨基(—NH2)、羟基(—OH )、羰基(C O )、羧基(—COOH )、巯基(—SH )、磷酸基(—PO4 )等功能基团。这些功能基团因氮、硫和磷有着可变的氧化数及氮和氧有着较强的电负性而与生命物质的许多关键作用密切相关。 生物大分子在结构上也有着共同的规律性。生物大分子均由相同类型的构件通过一定的共价键聚合成链状,其主链骨架呈现周期性重复。构成蛋白质的构件是20种基本氨基酸。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相连。肽链具有方向性(N 端→C 端),蛋白质主链骨架呈“肽单位”重复;核酸的构件是核苷酸,核苷酸通过3′, 5′-磷酸二酯键相连,核酸链也具有方向性(5′、→3′ ),核酸的主链骨架呈“磷酸-核糖(或脱氧核糖)”重复;构成脂质的构件是甘油、脂肪酸和胆碱,其非极性烃长链也是一种重复结构;构成多糖的构件是单糖,单糖间通过糖苷键相连,淀粉、纤维素、糖原的糖链骨架均呈葡萄糖基的重复。 2 蛋白质化学 1.用于测定蛋白质多肽链N 端、C 端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基本原理是什么? 解答:(1) N-末端测定法:常采用2,4―二硝基氟苯法、Edman 降解法、丹磺酰氯法。 ①2,4―二硝基氟苯(DNFB 或FDNB)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2,4―二硝基氟苯(2,4―DNFB )反应(Sanger 反应),生成DNP ―多肽或DNP ―蛋白质。由于DNFB 与氨基形成的键对酸水解远比肽键稳定,因此DNP ―多肽经酸水解后,只有N ―末端氨基酸为黄色DNP ―氨基酸衍生物,其余的都是游离氨基酸。 ② 丹磺酰氯(DNS)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与丹磺酰氯(DNS ―Cl )反应生成DNS ―多肽或DNS ―蛋白质。由于DNS 与氨基形成的键对酸水解远比肽键稳定,因此DNS ―多肽经酸水解后,只有N ―末端氨基酸为强烈的荧光物质DNS ―氨基酸,其余的都是游离氨基酸。 ③ 苯异硫氰酸脂(PITC 或Edman 降解)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异硫氰酸苯酯(PITC )反应(Edman 反应),生成苯氨基硫甲酰多肽或蛋白质。在酸性有机溶剂中加热时,N ―末端的PTC ―氨基酸发生环化,生成苯乙内酰硫脲的衍生物并从肽链上掉下来,除去N ―末端氨基酸后剩下的肽链仍然是完整的。 ④ 氨肽酶法:氨肽酶是一类肽链外切酶或叫外肽酶,能从多肽链的N 端逐个地向里切。根据不同的反应时间测出酶水解释放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按反应时间和残基释放量作动力学曲线,就能知道该蛋白质的N 端残基序列。 (2)C ―末端测定法:常采用肼解法、还原法、羧肽酶法。 肼解法:蛋白质或多肽与无水肼加热发生肼解,反应中除C 端氨基酸以游离形式存 在外,其他氨基酸都转变为相应的氨基酸酰肼化物。

生物化学各章练习题及答案

生化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加入高浓度的中性盐,当达到一定的盐饱和度时,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__________并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 2、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_______。 3、____RNA 分子指导蛋白质合成,_____RNA 分子用作蛋白质合成中活化氨基酸的载体。 4、根据维生素的溶解性质,可将维生素分为两类,即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是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体内运输的主要方式。 6、糖酵解在细胞的_____________中进行 7、糖类除了作为能源之外,它还与生物大分子间识别有关,也是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碳骨架的共体。 8、脂肪是动物和许多植物主要的能源贮存形式,是由甘油与3分子_____________酯化而成的。 9、基因有两条链,作为模板指导转录的那条链称_____________链。 10、以RNA 为模板合成DNA 称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糖的有氧氧化: 3、必需脂肪酸: 4、半保留复制: 三、问答题 1、蛋白质有哪些重要功能 2、DNA 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3、怎样证明酶是蛋白质 4、简述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化学催化剂的共性及其个性 5、什么是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6、遗传密码如何编码有哪些基本特性 简答: 2、DNA 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3、怎样证明酶是蛋白质 4.简述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化学催化剂的共性及其个性 5、什么是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6.遗传密码如何编码有哪些基本特性 一、 1、减小;沉淀析出;盐析 2、核苷酸 3、m ; t 4、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 5、蔗糖 6、细胞质 7、蛋白质;核酸;脂肪 8、脂肪酸 9、有意义链 10、反向转录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2、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3、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4、半保留复制:双链DNA 的复制方式,其中亲代链分离,每一子代DNA 分子由一条亲代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组成。 三、问答题 2、DNA 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生化练习题(带答案)

第一章蛋白质 选择题 1.某一溶液中蛋白质的百分含量为45%,此溶液的蛋白质氮的百分浓度为:E A.8.3% B.9.8% C.6.7% D.5.4% E.7.2% 2.下列含有两个羧基的氨基酸是:D A.组氨酸B.赖氨酸C.甘氨酸D.天冬氨酸E.色氨酸 3.下列哪一种氨基酸是亚氨基酸:A A.脯氨酸B.焦谷氨酸C.亮氨酸D.丝氨酸E.酪氨酸 4.维持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C A.离子键B.疏水键C.肽键D.氢键E.二硫键 5.关于肽键特点的错误叙述是:E A.肽键中的C-N键较C-N单键短 B.肽键中的C-N键有部分双键性质 C.肽键的羰基氧和亚氨氢为反式构型 D.与C-N相连的六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E.肽键的旋转性,使蛋白质形成各种立体构象 6.关于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B A.天然蛋白质分子均有这种结构 B.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都具有生物学活性 C.三级结构的稳定性主要是次级键维系 D.亲水基团聚集在三级结构的表面 E.决定盘曲折叠的因素是氨基酸残基 7.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特征是:E A.依赖肽键维系四级结构的稳定性 B.在三级结构的基础上,由二硫键将各多肽链进一步折叠、盘曲形成 C.每条多肽链都具有独立的生物学活性 D.分子中必定含有辅基 E.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 8.含有Ala,Asp,Lys,Cys的混合液,其pI依次分别为6.0,2.77,9.74,5.07,在pH9环境中电泳分离这四种氨基酸,自正极开始,电泳区带的顺序是:B A.Ala,Cys,Lys,Asp B.Asp,Cys,Ala,Lys C.Lys,Ala,Cys,Asp D.Cys,Lys,Ala,Asp E.Asp,Ala,Lys,Cys 9.变性蛋白质的主要特点是:D A.粘度下降 B.溶解度增加

生化各思考题

第七章、代谢调控 1、什么是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简称代谢,是细胞中各种生物分子的合成、利用和降解反应的总和。一般来说,新陈代谢包括了所有产生和储藏能量的反应,以及所有利用这些能量合成低分子量化合物的反应。但不包括从小分子化合物合成蛋白质与核酸的过程。 生物新陈代谢过程可以分为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 2、什么是代谢途径?代谢途径有哪些形式。 新陈代谢是逐步进行的,每种代谢都是由一连串反应组成的一个系列。这些一连串有序反应组成的系列就叫做代谢途径。在每一个代谢途径中,前一个反应的产物就是后一个反应的底物。所有这些反应的底物、中间产物和产物统称为代谢中间产物,简称代谢物。 代谢途径具有线形、环形和螺旋形等形式。有些代谢途径存在分支。 3、简述代谢途径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常温常压、有水的近中性环境。 由酶催化,酶的活性受到调控,精密的调控机制保证机体最经济地利用物质和能量。 代谢反应逐步进行,步骤繁多,彼此协调,有严格顺序性。 各代谢途径相互交接,形成物质与能量的网络化交流系统。 ATP是机体能量利用的共同形式,能量逐步释放或吸收。 4、列表说明真核细胞主要代谢途径与酶的区域分布。 代谢途径(酶或酶系)细胞内分布代谢途径(酶或酶系)细胞内分布 糖酵解胞液尿素合成胞液、线粒体 三羧酸循环线粒体蛋白质合成内质网、胞液 磷酸戊糖途径胞液DNA合成细胞核 糖异生胞液mRNA合成细胞核 糖原合成与分解胞液tRNA合成核质 脂肪酸β氧化线粒体rRNA合成核仁 脂肪酸合成胞液血红素合成胞液、线粒体 呼吸链线粒体胆红素合成微粒体、胞液 胆固醇合成内质网、胞液多种水解酶溶酶体 磷脂合成内质网 5、三个关键的中间代谢物是什么? 在代谢过程中关键的代谢中间产物有三种:6-磷酸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A。特别是乙酰CoA是各代谢之间的枢纽物质。通过三种中间产物使细胞中四类主要有机物质:糖、脂类、蛋白质和核酸之间实现相互转变。 6、细胞对代谢的调节途径有哪些? 调节酶的活性。这种调节对现有的酶进行修饰,使酶的活性发生变化。这种调节一般在数秒或数分钟内即可完成,效果快速而短暂,因此是一种快速调节。 调节酶的数量。这是通过增加酶蛋白的合成或影响酶蛋白的讲解速度来调节,这种调节一般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作用缓慢而持久,因此调节的速度比较慢。 调节底物的水平。这种调节主要是底物从细胞中的一个区域运送到另一个区域,一般是通过膜的选择性通透进行调节的。

最新环工原理思考题!答案

十一章 第一节 (1) 快速去除污染物的关键是什么? (2) 反应器的一般特性主要指哪几个方面? 指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状态、混合状态以及质量和能量传递性能等,它们取决于反应器的结构形式、操作方式等。 (3) 反应器研究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 什么是间歇操作、连续操作和半连续操作?它们一般各有哪些主要特点? 1.间歇操作:将反应原料一次加入反应器,反应一段时间或达到一定的反应程度后一 次取出全部的反应物料,然后进入下一轮操作。 间歇操作的主要特点: (1)操作特点:反应过程中既没有物料的输入,也没有物料的输出,不存在 物料的进与出。 (2)基本特征:间歇反应过程是一个非稳态的过程,反应器内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3)主要优点:操作灵活,设备费低,适用于小批量生产或小规模废水的处理。 (4)主要缺点:设备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每批的操作条件不易相同,不便自动控制。 2.连续操作:连续地将原料输入反应器,反应产物也连续地流出反应器。 特点: (1)操作特点∶物料连续输入,产物连续输出,时刻伴随着物料的流动。 (2)基本特征∶连续反应过程是一个稳态过程,反应器内各处的组成不随时间变化。(反应组分、浓度可能随位置变化而变化。) (3)主要优点∶便于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反应程度与产品质量较稳定。 规模大或要求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的场合,多采用连续操作。 (4)主要缺点∶灵活性小,设备投资高。 3.半连续操作:原料与产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为连续输入或输出,而其它成分分批 加入或取出的操作。 特点:半间歇操作具有间歇操作和连续操作的某些特点。反应器内的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5)什么是空间时间和空间速度?它们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分别是什么? 空间时间:反应器有效体积(V)与物料体积流量(q v)之比值. 空间速度:单位反应器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物料的体积流量. (6) 一般情况下,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状态会对反应结果产生影响,为什么? (7) 根据反应物料的流动与混合状态,反应器可分为哪些类型。 理想流反应器和非理想流反应器;完全混合流(全混流)反应器和推流反应器。 (8) 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它通常用到哪几类基本方程? 基本内容: 选择合适的反应器型式;确定最佳的操作条件;计算达到规定的目标所需要

生化各章节重点及复习题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单选题 1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成分为 A 蛋白质 B 核酸 C 糖 D 脂类 E 酶 2以下属于营养必需氨基酸的是 A 天冬酰胺 B 谷氨酰胺 C 酪氨酸 D 赖氨酸 E 丝氨酸 3镰刀型红细胞性贫血是哪种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与异常 A 乳酸脱氢酶 B 淀粉酶 C 胰岛素 D 肌红蛋白 E 血红蛋白 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分子结构的不同在于其 A Cα B Cα-H C Cα-COOH D Cα-R E Cα-NH2 5氨基酸排列顺序属于蛋白质的几级结构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E 五级 6维持蛋白质α-螺旋的化学键主要是 A 肽键 B 二硫键 C 盐键 D 氢键 E 疏水键 7一般蛋白质分子中二硫键断裂,生物活性发生的变化是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丧失 E 略有改变 8肌红蛋白分子中比较多的二级结构是 A α-螺旋 B β-折叠 C β-转角 D 无规卷曲 E 以上均不是 9蛋白质的紫外吸收峰OD280测定的基础主要是由于含有以下什么氨基酸? A 色氨酸 B 谷氨酸 C 苯丙氨酸 D 天冬氨酸 E 组氨酸 10蛋白质的变构效应常发生在具有几级结构的蛋白质分子上?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超二级 E四级

名词解释 1酸性氨基酸 2中性氨基酸 3肽键 4寡肽 5二硫键 6构象 7亚基 8α-螺旋 9β-折叠 10变性 问答题 1大分子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分子结构特点是什么? 2试描述蛋白质分子各种空间结构的定义与特点。 3蛋白质分子中二硫键的存在与作用是什么? 4试小结蛋白质分子中α-螺旋的结构要点。 5β-折叠与β-转角有何不同? 6概述二硫键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分布与重要性 7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什么? 8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什么? 9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试叙述其分子机制。 10蛋白质变构效应有什么生理意义? 核酸结构与功能 单选题 1.核酸分子中储存,传递遗传信息的关键部分是: A.磷酸戊糖B.核苷 C.碱基顺序D.戊糖磷酸骨架 E.磷酸 2.关于核苷酸生理功能的错误叙述是: A.作为生物体的直接供能物质B.作为辅酶(基)的成分C.作为生理、生化调节剂D.作为核酸的基本结构成分E.以上都不对 3.关于ChargaffDNA组成规律不包括: A.同种生物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B.异种生物的DNA碱基组成不同 C.碱基成分随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D.嘌呤含量等于嘧啶含量 E.碱基有互补对应关系

生化思考题

\ 第一章 蛋白质化学思考题 1、组成蛋白质的AA 有哪些根据R 基的极性如何对其进行分类 根据R 基的极性分: 非极性R 基氨基酸共9种,均为中性AA ,疏水R 基AA 。包括甘氨酸、丙氨酸、 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和甲硫氨酸(蛋氨酸)。 极性R 基氨基酸共11种,均为亲水R 基AA 。根据R 基在生理pH 下带电与否分: (1)不带电荷的极性R 基AA :共有6种,均为中性AA 。 包括丝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 ) (2)带负电荷的极性R 基AA :共有2种,均为酸性AA 。 包括天冬氨酸和谷氨酸。 (3)带正电荷的极性R 基AA :共有3种,均为碱性AA 。赖氨酸、精氨酸和组 氨酸。 2 、什么叫pI 有何生物学意义 pI : 氨基酸 蛋白质中的常见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共20种。 蛋白中的稀有氨基酸:只在某些蛋白质中存在。 非蛋白质氨基酸:细胞、组织中有,蛋白质中无。 &

当氨基酸主要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时 ' (或所带的正负电荷数相等,净电荷等于0,在外电场作用下既不向正极移动,也不向负极移动) 所处溶液的pH值就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当溶液中pH = pI时,AA净电荷为零; pH > pI时,AA带负电; pH < pI 时,AA带正电。 a、可据此利用电泳及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和蛋白质。 b、等电点时AA的溶解度最小,易沉淀,可据此利用等电点沉淀法分离氨基酸和蛋白质。 . c、等电点时由于净电荷为零,AA在电场中不移动,可据此利用等电聚焦法分离氨基酸和蛋白质。 3 、什么叫Edman 反应有何生物学意义 Edman反应(氨基酸与异硫氰酸苯酯的反应) 氨基酸的α-NH2与异硫氰酸苯酯(PITC;苯异硫氰酸酯)间的反应。可用于鉴定多肽或蛋白质的N-端氨基酸。 意义:测N-端;测氨基酸序列;测肽链数目。 — 4 、什么叫肽肽单位肽平面二面角

20XX环工原理思考题!答案

十^一早 第一节 (1) 快速去除污染物的关键是什么? (2) 反应器的一般特性主要指哪几个方面? 指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状态、混合状态以及质量和能量传递性能等,它们取决于反应器的结构形式、操作方式等。 (3) 反应器研究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 什么是间歇操作、连续操作和半连续操作?它们一般各有哪些主 要特点? 间歇操作:将反应原料一次加入反应器,反应一段时间或达到一定的 反应程度后一次取出全部的反应物料,然后进入下一轮操作。 间歇操作的主要特点: (1)操作特点:反应过程中既没有物料的输入,也没有物料的输出,不存在物料的进与出。 基本特征:间歇反应过程是一个非稳态的过程,反应器内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主要优点:操作灵活,设备费低,适用于小批量生产或小规模废水的 处理。 主要缺点:设备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每批的操作条件不易相同, 不便自动控制。

连续操作:连续地将原料输入反应器,反应产物也连续地流出反应器 特点: (1)操作特点:物料连续输入,产物连续输出,时刻伴随着物料的流动。 1 / 12 基本特征:连续反应过程是一个稳态过程,反应器内各处的组成不随时间变化。(反应组分、浓度可能随位置变化而变化。) 主要优点:便于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反应程度与产品质量较稳定。规模大或要求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的场合,多采用连续操作。 主要缺点:灵活性小,设备投资高。 半连续操作:原料与产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为连续输入或输出,而其它成分分批加入或取出的操作。 特点:半间歇操作具有间歇操作和连续操作的某些特点。反应器内的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什么是空间时间和空间速度?它们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分别是什么?空间时间:反应器有效体积(V与物料体积流量(qv)之比值. 空间速度:单位反应器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物料的体积流量. (6)一般情况下,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状态会对反应结果产生影响,为什么? (7)根据反应物料的流动与混合状态,反应器可分为哪些类型。

生化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1].

生化实验讲义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淀粉的提取和水解 1、实验材料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答:生化实验的材料选择原则是含量高、来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从科研工作的角度选材,还应当注意具体的情况,如植物的季节性、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等,动物材料要注意其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素质和生理状态等,微生物材料要注意菌种的代数和培养基成分的差异等。 2、材料的破碎方法有哪些? 答:(1) 机械的方法:包括研磨法、组织捣碎法; (2) 物理法:包括冻融法、超声波处理法、压榨法、冷然交替法等; (3) 化学与生物化学方法:包括溶胀法、酶解法、有机溶剂处理法等。 实验二总糖与还原糖的测定 1、碱性铜试剂法测定还原糖是直接滴定还是间接滴定?两种滴定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答: 我们采用的是碱性铜试剂法中的间接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间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缺点是在生成单质碘和转移反应产物的过程中容易引入误差;直接法的优点是反应原理直观易懂,缺点是操作较复杂,条件剧烈,不易控制。 实验五粗脂肪的定量测定─索氏提取法 (1)本实验制备得到的是粗脂肪,若要制备单一组分的脂类成分,可用什么方法进一步处理? 答: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2)本实验样品制备时烘干为什么要避免过热? 答:防止脂质被氧化。 实验六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1、在等电点时蛋白质溶解度为什么最低? 请结合你的实验结果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加以说明。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时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分子间因碰撞而聚沉倾向增加,溶液的粘度、渗透压减到最低,溶解度最低。结果中pH约为4.9时,溶液最浑浊,达到等电点。 答: 2、在分离蛋白质的时候,等电点有何实际应用价值? 答: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与分子间因碰撞而引起聚沉的倾向增加,所以处于等电点的蛋白质最容易沉淀。在分离蛋白质的时候,可以根据待分离的蛋白质的等电点,有目的地调节溶液的pH使该蛋白质沉淀下来,从而与其他处于溶液状态的杂质蛋白质分离。 实验七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1、如何用纸层析对氨基酸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定? 答: 将标准的已知氨基酸与待测的未知氨基酸在同一张层析纸上进行纸层析,显色后根据斑点的Rf值,就可以对氨基酸进行初步的定性,因为同一个物质在同一条件下有相同的Rf 值;将点样的未知氨基酸溶液和标准氨基酸溶液的体积恒定,根据显色后的氨基酸斑点的面积与点样的氨基酸质量成正比的原理,通过计算斑点的面积可以对氨基酸溶液进行定量测定。 3、纸层析、柱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层析各有什么特点? 答:

第五章 酶习题--生化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酶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酶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体内所有具有催化活性的物质都是酶B.所有的酶都含有辅基或辅酶C.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都具有立体异构特异性 E.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并加速反应的进行 2.有关酶的辅酶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与酶蛋白结合紧密的金属离子B.分子结构中不含维生素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C.在催化反应中不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D.在反应中参与传递氢原子、电子或其他基团E.是与酶蛋白紧密结合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3.酶和一般化学催化剂相比具有下列特点,例外的是 A.具有更强的催化效能B.具有更强的专一性 C.催化的反应无副反应D.可在高温下进行 E.其活性可以受调控的 4. 酶能使反应速度加快,主要在于 A. 大大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B. 增加反应的活化能 C. 减少了活化分子 D. 增加了碰撞频率 E. 减少反应中产物与底物分子自由能的差值 5. 在酶促反应中,决定反应特异性的是 A. 无机离子 B. 溶液pH C. 酶蛋白 D. 辅酶 E. 辅助因子 6.酶的特异性是指 A.酶与辅酶特异的结合B.酶对其所催化的底物有特异的选择性C.酶在细胞中的定位是特异性的D.酶催化反应的机制各不相同 E.在酶的分类中各属不同的类别 7.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是 A.酶分子的空间构象B.酶的电泳行为 C.酶的活性中心D.酶的基因来源

E.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8. 在心肌组织中,哪一种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含量最高 A. LDH1 B. LDH2 C. LDH3 D. LDH4 E. LDH5 9. 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区别是 A. 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以进行的反应 B. 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C. 缩短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 D. 具有高度特异性 E. 能降低活化能 10.关于活化能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初态底物分子转变为活化分子所需的能量 B. 是底物和产物能量水平的差值 C.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程度与一般催化剂相同 D. 活化能越大,反应越容易进行 E. 是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过渡态时所需要的能量 11.酶与一般催化剂具有下列共性,例外的是 A.同时加快正、逆反应速度 B. 不能改变反应平衡点 C.降低反应活化能 D. 反应前后自身没有质与量的改变E.由特定构象的活性中心发挥作用 12.金属离子作为辅助因子具有下列作用,例外的是 A.稳定酶蛋白活性构象B.中和阳离子 C.参与构成酶的活性中心D.连接酶和底物的桥梁 E.中和阴离子 13. 在形成酶-底物复合物时 A. 只有酶的构象发生变化 B. 只有底物的构象发生变化 C. 只有辅酶的构象发生变化 D. 酶和底物的构象都发生变化 E. 底物的构象首先发生变化 14.有关酶蛋白或辅助因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蛋白或辅助因子单独存在时均有催化作用 B.一种酶蛋白可与多种辅助因子结合成全酶 C.一种酶蛋白只能与一种辅助因子结合成特异性的全酶 D.酶蛋白参与传递氢原子或电子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