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王晶晶)第11章
- 格式:ppt
- 大小:682.50 KB
- 文档页数:64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的知识,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层面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最新学术成果的配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使学生既具备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熟悉组织行为学相关基本概念和原理1.1了解组织行为学相关概念1.2 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与方法课程目标2: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实践奠定基础2.1了解个体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2.2了解群体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2.3了解组织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教学目标:(1)理解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了解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2.教学重难点:(1)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3.教学内容:(1)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4.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比较、案例。
5.教学评价:思考组织行为学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价值。
第二章个体差异1.教学目标:(1)了解个性理论和行为;(2)了解能力理论和行为;(3)了解价值观理论和行为。
2.教学重难点:(1)个体行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2)个体行为的理解对管理者的启示3.教学内容:(1)个性理论和行为;(2)能力理论和行为;(3)了解价值观理论和行为。
4.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比较、举例分析。
5.教学评价:利用“大五”模型测试一下你自己的人格特征,分析结果并讨论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第三章工作态度和行为1.教学目标:(1)掌握态度的含义和构成;(2)了解典型的工作态度;(3)了解典型工作行为2.教学重难点:(1)态度的含义和构成;(2)典型工作态度和行为。
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看法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样知识,采纳系统剖析的方法,研究必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进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展望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集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3、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四个模块之间的关系4、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初期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意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5、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6、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7、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步骤三个基本步骤:概括综合、演绎推论,查验西拉季和华莱士的六个步骤:①弄清要研究的问题②查阅与某种行为问题有关的理论和信息资料③形成假定④选择正确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展开研究工作⑤实质察看、测试和实验⑥解说研究结论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察见解、检查法、个案剖析法、实验法、心理测试法、情形模拟法。
9、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优弊端察见解长处:简易易行,所获取的资料真切,能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工作要求弊端:花销时间多,得所资料难以量化,被察看者难以接受和讨厌检查法长处:弊端: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剖析1、人性假定的 4种基本看法“经济人”假定,“社会人”假定,“自我实现人”假定,“复杂人”假定,2、 X 理论①多半人天生懒散,躲避工作②多半人胸无弘愿,不负责任,宁愿受人指挥和领导③多半人无目标,需强迫、处罚迫使努力工作④多半人工作是知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要金钱奖赏⑤人可分为两类,被管理和管理者3、Y 理论①憎恶工作不是一般人的天性②外面控制和处罚不可以促进人们努力工作③一般人能够肩负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④人群中有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问题的创建力⑤职工会自觉将自己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联合一同⑥人的智力不过获取了部散发挥4、人性假定的发展脉络5、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①学习是成立条件反射的过程②心理学研究的是能够丈量的刺激和反响③行为源于后天学习④刺激影响行为6、个体行为的基本特色①目的性②自主性③社会性④连续性⑤长久性⑥可塑性7、卢因的集体动力论研究集体中各样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过程的理论8、个体行为规律9、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经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想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的综合反应过程。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资料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01-0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004/1-1)参考答案: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系统内部的成员,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并不是研究一切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而是研究组织系统内部的人的行为的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不仅研究组织的成员单个个体行为,而且研究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研究组织的沟通方式、决策过程、组织结构、工作设计、组织文化和变革等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影响。
01-0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004/1-1)参考答案:组织运行过程表现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目标的过程,组织成员的行为又是个体与群体、组织系统交互作用的产物,组织行为学就是以组织系统内部个体、群体、组织及其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01-0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004/1-1)参考答案:组织行为学是应用性的学科,它的根本的目的是把研究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去。
因此,无论是研究个体行为、群体行为还是研究组织设计、管理伦理和工作压力,最终都是要为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方法、策略和成功模式,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高组织运作效能。
第二章、组织的外部环境02-01.管理伦理及其内涵(031~032/2-4)参考答案:管理伦理是企业在通过提供产品或获取利润的全部活动中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及其对外部伦理规范的反应。
其内涵包括:管理伦理是关于企业及其成员行为的规范;管理伦理是关于对他人利益会产生影响的行为的规范;管理伦理是关于企业及其成员的善与恶,应该与不应该的规范及其认识和反应;管理伦理是企业在既有的社会伦理基础上,根据既有的社会法律和行业规范,关于正确处理企业及其成员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系列规范和行为判断标准。
02-02.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032/2-4)参考答案:一个组织的文化是有若干要素构成,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每个要素的影响。
其中,对企业文化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共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形象与形象性活动。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李兰201217910426、刘锦201217910424)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性:个体、群体、组织。
2、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4.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前者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后者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2)理论基础:前者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后者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
(3)学科性质:前者行为科学;后者心理科学。
(4)形成背景:前者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年正式命名,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后者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1914)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
5、一般模型(OB模型)(1)三个自变量: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2)五个因变量: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第一节知觉与人际知觉(杨阳201217910418)一、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感觉是事物刺激感觉器官后在大脑里形成的直接反应,是感觉器官传达到大脑的有关激源的信息,能够从某一方面反映刺激的事物,感觉有外感觉和内感觉之分。
)(二)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1、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2、相对性相对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3、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就对象的特点来说,制约知觉整体性的有:连续、接近、封闭、相似等因素。
(1)连续性规律:将对象看成是有连续性的事物的倾向。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著前言1、本份资料整理的是《组织行为学(第14版)》每一章节的部分重点内容,并不全面,仅供参考;2、全部内容皆由作者根据课本一字一句敲打出来,非网上搜寻资料。
如有错漏之处,欢迎指出及补充~~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对比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资料一、判断题01.受聘于耶鲁大学的美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于1912年发表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并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02.乔治·埃尔顿·梅奥,通过霍桑试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在西方心理学界他被公认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管理心理学的先驱。
03.行为科学成为对企业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员工的需要、动机、个性、情绪、态度,特别是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04.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正式开始用“组织行为学”代替原来所用的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等名称,使得组织行为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05.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在论述企业社会责任时将其区分为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两个部分,认为一个企业只要履行了经济和法律责任,就算履行了社会义务,而社会责任则是在社会义务的基础上再加上道德责任。
06.远程办公可以使组织跨越地理位置的限制,与掌握关键技能的工作人员保持接触。
07.信息技术在办公场所和生产场所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强度,带来了工作效率,而且对于员工的生理和心理也不会产生副作用。
08.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虽然它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但与管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心理学等邻近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09.心理学探讨的人的个性是指把人看成一个综合的整体,反映一个人之所以成其为自身而区别于他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的综合,其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0.由于文化的不同,人们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学习潜力,不同的生物节律、反应时间和对挫折的忍耐力。
11.群体的个性是由与之有接触的群体中的成员们塑造的,也是由个体对群体这个统一体的认识塑造出来的。
12.研究表明,内控者与外控者相比对工作更不满意、缺勤率更高、对工作环境更为疏远、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更低。
第二章态度和工作满意度态度:是对物体、人或事件有利或不利的评价。
态度反应了我们对事物的感觉。
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大要素组成。
认知不协调效应:个体感知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态度,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不一致现象。
调节变量:对态度中所包含的关系来说,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是态度的重要性、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可提取性、社会压力的存在以及人们是否拥有过类似的态度。
主要的工作态度包括: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度和组织承诺。
工作满意度描述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情感,来源于对工作特点的评价。
工作参与度衡量了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并认为工作业绩能够证明自身价值。
组织承诺指的是员工认同特定的组织和组织目标,并且希望扮演组织成员的角色,组织承诺包括三个维度,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
其他重要的还有感知组织支持和员工敬业度。
心里授权:员工对工作环境、工作能力、工作意义以及工作自主性的影响程度感知。
第四章人格和价值观人格特征:一个人行为稳定的个性特征。
一个人在很多情况下都显示出这些特征时,我们就将其称为该人的人格特征。
MBTI指标,人格测评工具:人们可以分为外向者或内向者、感觉者或直觉者、思维者或情感者以及决断者或知觉者。
大五人格分析大五人格模型中各元素:外倾性、随和性、责任性、情绪稳定性以及经验的开放性。
大五特质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模型:情绪稳定性——减少消极思维和消极情绪、减少过分警觉现象——提高生活和工作满意度以及降低压力;外倾性——人际交往技能更强、更多社会优势以及更善于表达情绪——提高绩效、增强领导力以及提高工作和生活满意度;开放性——更好地学习、更有创造性以及更灵活自主——提高培训效果、增强领导力以及更灵活地适应变化;随和性——更受人欢迎、更加顺从并遵守规范——提高绩效并且减少工作异常行为;责任心——更多的努力和毅力、更多的自律以及更有条理和计划能力——提高绩效、提高领导力以及有助于基业长青。
与组织行为学相关的其他人格特质:核心自我评价,马基雅维利主义(权术主义),自恋,自我监控,冒险倾向,A型人格以及主动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