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本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现在也被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选拔中用于对人才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采用9个道德价值上互有冲突的两难故事,让被试者在两难推论中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并说明理由,科尔伯格对被试的陈述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出30个不同的道德观念维度,如是非观念、权利义务观念、责任观念、赏罚观念、道德动机与行为后果等等。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
由此发现: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观点。
品德具有个体的主体特征,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个体主动地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这一发现对于思想品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思想品德有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律,而且表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不是简单合一的或同一的,而是对立统一的。
这反映了人们对品德认识的方法论上的转变。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的应用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
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
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
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科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
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
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的理论。
下面是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点。
水平1: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转载]资料: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测验—汉斯偷药原⽂地址:资料: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测验—汉斯偷药作者:邢春道德两难故事测验—汉斯偷药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October 25, 1927 – January 19, 1987)美国⼉童发展⼼理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反响。
科尔伯格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的是促进学⽣道德判断能⼒的发展。
他根据⼉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了很⼤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童的道德判断⼒。
科尔伯格欧洲有个妇⼥患了癌症,⽣命垂危。
医⽣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它法,利⽤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了。
这是⼀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系列问题,让⼉童讨论,以此来研究⼉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个⼈的⽣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 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 ⽔平阶段道德推理的特点不该偷的理由该偷的理由前习俗⽔平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他事先请求过,⼜不是偷⼤东西,他不会受重罚前习俗⽔平2以⾏为的功⽤和相互满⾜需要为准则如果妻⼦⼀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寻烦恼,冒险偷药如果妻⼦⼀向对他好,海因茨就应关⼼妻⼦,为救她的命去偷药习俗⽔平3以⼈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取向做贼会使⾃⼰的家庭名声扫地,给⾃⼰的家⼈(包括妻⼦)带来⿇烦和耻辱不管妻⼦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负责。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运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 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
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
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
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科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
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
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的理论。
下面是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点。
水平1: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
你说啥是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呀?就好比有个故事,海因茨的妻子病重,只有一种药能救她,但这药特别贵,海因茨根本买不起,那他应不应该去偷药呢?这就是个两难的境地呀!咱想想,要是不去偷,那妻子可能就没救了,这得多痛苦啊!可要是去偷了,那又违反了法律和道德。
这可真让人纠结得不行!这不就像咱生活中有时候遇到的那些难事儿嘛!有时候真的是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咋选。
就像你在学校,朋友让你帮忙作弊,你要是不帮吧,怕朋友不高兴,以后不理你了;你要是帮了吧,那又违反了考试的规则,对其他同学也不公平呀!这是不是也挺两难的?科尔伯格就通过这样的故事,来看大家在面对这种道德困境时会怎么选择,然后把大家的道德发展分成了不同的阶段。
这多有意思啊!你再想想,要是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都能很清楚地知道该怎么做,那这个世界不就简单多啦?可生活哪有那么容易呀!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抉择。
比如说,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没座位,你让还是不让呢?让吧,自己可能就得站一路;不让吧,又觉得心里过意不去。
这也是个小小的两难呢!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看到自己内心的想法和道德观念。
它让我们知道,原来道德不是那么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有很多复杂的情况和选择。
那我们该怎么面对这些两难呢?这就需要我们多思考,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
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还要想想长远的后果。
就像海因茨偷药,也许能救妻子一时,但他可能会因此受到惩罚,以后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我们也要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的道德观念可能都不一样。
也许你觉得对的事情,别人不一定这么认为呢!总之,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道德和自己。
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思考每一个选择的后果。
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它可有着大用处呢!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让自己在面对那些两难问题的时候,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呀!。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两难选择的哲理实验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测验。
1、x的爸爸对他说他可以用他自己挣的五十元钱去夏令营,但后来他爸爸又改了主意,并要他把钱上交。
x告诉他爸爸他只挣了十元并准备用那剩下的四十元去夏令营。
在走之前,他把整件事告诉了他弟弟。
这弟弟该不该把哥哥撒谎的事告诉他爸爸呢?2、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xxx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xxx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xxx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问题:这丈夫该不该这样做呢?起初,科尔伯格找了72个分别为十岁、十三岁、十六岁的男性少年儿童,每个年龄组有一半来自中上层家庭,另一半来自中下层家庭。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是看孩子们怎么回答。
他们是这样回答这些问题的。
xx,十岁,回答问题1我想x告发他哥哥是对的,不然他爸爸要生气打他。
但是不说也可能是对的,因为说了他哥哥要揍他。
xx,十三岁,回答问题2那确实是药剂师的不对。
他那样做是不公平的,想要高价,看着别人死。
那丈夫想要救他的妻子才那样做的,任何人都会这么做。
我想法官不会把他关进监狱,法官会全面考虑,而看到那药剂师是要价太高了。
xx,十三岁,回答问题1如果我不说哥哥的事,我爸爸以后发现了,他就不会信任我了。
但我说了,我哥哥就不信任我了。
但我情愿哥哥不信任我。
x治,十六岁,回答问题2我不认为那丈夫应该那样做,如果那药剂师有权定药价的话。
我不能说那丈夫所做的是对的,尽管我想人人会为妻子那样做。
看来他是情愿为救他妻子进监狱。
在我看来他这么做是有正当的理由,但在法律看来他是错的。
我只能说这么多了。
随后,每隔3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是由德国哲学家柯尔伯格(W.D. Ross)提出的一种道德困境。
该故事描述了一个人面临在两个道德选择之间做出决定,无论选择哪个都会导致不良后果的情境。
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常常涉及到道德的冲突,让人在选择中陷入困境,无法做出完全正确的决定。
以下是一个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的例子:
故事:一个人正在逃离一座燃烧的大楼,可是他发现他的朋友还被困在了楼内。
如果他决定救出朋友,那么他有可能导致自己也被困在火中;而如果他选择不救,他会感到内疚。
在这个故事中,无论这个人怎么选择,他都会面临道德冲突。
如果他选择救出朋友,他会冒着生命危险,但他的行为可以看作是道德高尚的;而如果他选择不救,他可以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但他可能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权利冲突、义务和责任等道德观念的思考。
这些故事对于个人道德决策的探讨和道德哲学的讨论提供了有趣的案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是一位信奉道德伦理学的高级顾问,他的工作是解决世界上最复杂的道德难题。
有一天,科尔伯格遇到了一个让他苦恼的困境,这就是著名的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位女士去医院接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术,这个手术很成功,但她需要服用一种非常罕见的药物来维持生命。
这种药物只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瓶。
就在这个女士需要使用这个药物的时候,另一位重要的病人也需要这个药物来保住生命。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药物必须分配给其中一位病人,因为只有一瓶。
两位病人的情况全都很糟糕,但是,他们的病情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优先级。
如果这位女士得到这个药物,她有很高的几率复原,但如果这位重病患者得到药物,他可能会活下来,走出病痛。
科尔伯格在面对这个困境的时候,感到无法做出决定。
他知道他必须做出一个道德上正确的决定,但是这个决定似乎没有正确答案。
他面对的问题是:应该把这瓶药水分配给那位病人?科尔伯格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他首先回忆起伦理学的原则,包括人类关怀、正义、善良等等。
他同时考虑到实际情况,比如这两个人的年龄和家庭状况。
但是,他发现这些规则不能帮助他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没有一项原则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科尔伯格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不完美,但是是最好的选择:把药物分成两半,一半给那位女士,一半给那位男士。
这虽然似乎不太合理,但是它确实是一种平衡两者的方法。
科尔伯格的决策解决了这个道德两难的问题,他对人类道德问题的研究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伦理学规则无法完全解决道德问题,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来解决困境。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
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
道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
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
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
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
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