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材梳理-王滨1

教材梳理-王滨1

教材梳理-王滨1
教材梳理-王滨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下面就这册教材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说明,以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

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 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小学阶段,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往人们认为,它既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又是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素材。同时,人们普遍认为,这部分内容概念集中,比较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由于以往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联系实际的素材不多,学习这部分内容,既需要学生理解并记忆一些概念,又要求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一定的推理、判断。所以,学习过程显得比较枯燥。因此,这部分内容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内容。

本套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主要的依据是《标准》的要求和所提倡的理念。“在《标准》中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有所降低,明确在1~100的自然数中认识有关的概念和性质,并且这部分内容不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出现,在教材的编排中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散到数的认识和计算中去。”(刘兼孙晓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第20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意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使得上述两单元中相关内容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下面几个特点:

(1)精简教学内容,突出基本概念教学。①不再以整除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与倍数,而是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乘法算式得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和经验,对整除的含义能够清晰的理解,不出现整除的定义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不再出现“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②“分解质因数”和“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材中,“分解质因数”及“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是作为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安排的,因此,“分解质因数”一直作为必学内容编排。而在本册教材中,由于允许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失去了其基础知识的作用,因此不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只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介绍。

(2)增加了直观和联系实际。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于形式化,一系列的概念引出,似乎都与现实生活无关;从概念到概念,似乎都难以直观。而小学数学的大多数教学内容的引出都注意从实际引入,注重提供直观支柱。因此,本套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尽量联系实

际,内容的呈现、展开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例题和习题,都增加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和插图;用铺地砖的问题情境引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等。这样的处理便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关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3)增加探索性和开放性。例如,“3的倍数的特征”的得出,“做100以内的质数表”,找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过程,等等,都体现了放手让学生探究,鼓励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了拓展性和知识性。内容精简之后,出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考虑,教材在相关教学内容之后,利用“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栏目,安排较多的拓展性知识作为阅读资料提供给学生。例如,介绍完全数(第14页)、互质数(第83页)的概念,奇数和偶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怎样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第81页)等,以丰富学生的数论知识,激发继续探求的欲望,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探索数学持久而稳定的兴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样的编排使因数与倍数教学的教育价值得到扩充与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与数论相关的最基础的知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实际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逻辑思维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2. 改进认识分数的编排,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还注意采取下面几个方面的措施:(1)加强直观,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里,引进分数概念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数比较抽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分数也比较少,因此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教材的编排比以往更重视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体会、理解有关知识。例如,“分数的产生”提供古人测量与孩子分物的两幅直观图,帮助学生感悟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分数的意义”则通过直观插图,从两个方面说明1/4的含义(可以表示一个物体的1/4,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的1/4),在此基础上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揭示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2)对部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或精简。其一,分数大小比较与通分结合在一起教学。其二,将以往“约数与倍数”的部分内容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即: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与约分编为一节,同样,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编为一节。这样的调整,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迁移,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认识的螺旋上升。

(3)加强开放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不再采用唯一的、固定的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改进了过去只介绍单一的一般算法的做法,还介绍了把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的方法。这样的编排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加强联系实际,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如前所述,有关分数、整除的知识都比较抽象,本套教材特别注意联系实际,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入手探讨新知识。例如,无论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引入,还是约分、通分的给出,教材都创设了适当的现实问题情境,进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得出数学方法,揭示数学与现实

世界的联系。这样编排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图形的变换”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教材的编排,首先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例如,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先让学生复习轴对称图形和画对称轴,再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从而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

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其次,加强直观教学图形的特征。例如,图形的旋转的教学,让学生观察钟表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认识它们是怎样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第三,设计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不仅设计了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还设计了需要学生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的探究活动。例如,让学生判断某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图案的特征,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和“剪开”,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则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从认识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立体图形方面的最基础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观念,为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在以往的教材中,这些部分内容的编排往往侧重于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本套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变化是,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例如,每种图形的特征,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为学生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又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方木块拼摆长方体,通过对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教材编排还加强了联系实际。例如,从现实生活素材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图形;在介绍了容积概念后,还介绍了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在练习中适当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如第32页第6、7题);等等。这些新的变化使以往知识容量大且比较抽象的这一单元,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开放的教学空间。

4. 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关于统计的教学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教学新的统计知识——众数,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找出数据的众数,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其二,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

在教材的具体编排上,一是注意与先前学习过的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新内容。例如,众数的含义是通过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得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二是注意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和方法的价值。本册教材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

面,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更好地体会统计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5.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之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与前面几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仍然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数学广角”单元以及数学综合运用活动中,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设计了“粉刷围墙”和“打电话”两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如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次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探求欲望,此时需要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同样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本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1)提供丰富的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爱好的素材。

考虑到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等因素,本套教材注意选择知识内容深刻、内涵更丰富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例如,“图形的变换”单元,呈现了大量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美丽的事物和图案;数学综合应用“打电话”、数学广角“找次品”等,都蕴涵了优化的思想方法,这些简洁、巧妙的解决问题策略体现的是数学方法。“数学在使人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门类媲美”。(M. 克莱因)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稳定的探索数学的爱好。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仍然注意采用阅读材料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一些有关的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如安排了 14个“你知道吗?”6个“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了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家的故事等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概念,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1~20各数的因数个数有什么规律的活动,从而为理解

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再如,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让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找质数的一般方法“筛法”。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出,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出长方体中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再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教材展示了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本册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新教具和学具,供参考。

1. 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教师和学生收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的实物,如药盒、牙膏盒、火柴盒、化妆品盒、积木等。教科书第145、147页还印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可让学生剪下来贴在厚纸上,然后制成长方体和正方体。

2. 演示分数用的教具教师可以自制演示分数用的教具,制作的方法是:用硬纸板做两个大小相同而颜色不同的圆,顺着一条半径分别剪开,将两个圆从剪开的地方互相交叉放在一起,并使它们重合(如下图)。教学时,教师转动一个圆,可以演示不同的分数。在圆周上,可以画出刻度,表示1/2,1/3,1/4,…

3. 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 dm3模型,容纳1 L、100 ml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 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 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 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 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 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 约分...............................................4课时左右

5 通分...............................................4课时左右

6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培训提纲

整体内容分布:

(一)数与代数(三)统计与概率

1.因数与倍数统计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四)数学思想方法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广角――找次品

(二)空间与图形(五)综合应用

1.图形的变换 1.粉刷围墙

2.长方体和正方体 2.打电话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一、教学内容

轴对称

旋转

欣赏设计

数学游戏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编排特点

1. 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学建议

1. 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

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2. 本单元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属于整数知识范畴《数的整除》版块。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

1、因数和倍数

2、 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要求

(1)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2、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探索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3、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

三、新旧教材的对比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约数”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

对整数的认识,整数的乘、除法运算及意义都有较长时间的经历。

五、编排形式、内容及知识点

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及关系

因数和倍数例1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偶数

2的倍数的特征

2、3、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质数和合数

例1 找100以内的质数

六、教材建议与畅想

本单元建议6课时左右

因数和倍数

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如果能借助学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学生获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动的、有意义的。具体做法:

(1)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能不能举一道简单的乘法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摆法表示出来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以4×3=12为例,4×3=12,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4是12的因

数,3也是12的因数。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根据“4×4=16、400÷16=25”这两个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此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明确了3个概念:①当两个因数相同时,通常只需要说出或写出一个。②能够根据算式灵活的说出因数与倍数的关系。③因数和倍数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2、“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非常容易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及除法算式中的倍发生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估计学生出错的现象,用大量的判断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1)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说“×是×的因数”时,两者都只能是整数。

(2)“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如我们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们在求一个数的倍数时,运用的方法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这里的“几倍”都是指整数倍。

(3)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根据因数和倍数的定义,0是任何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任何非零自然数都是0的因数。但是考虑到以后研究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如果不排除0,很多问题无从讨论,如讨论0和5的最大公因数既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数学意义,再如,如果把0考虑在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0,这样的研究没有任何价值。因此,教材指出本单元研究的内容一般不包括0。

以上3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需要告知学生,用习题进行辨析,只需要告诉学生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专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3、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或几个倍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和有序的找倍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成功的教学表明,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生成新的看法。下面以例1的教学为例:

(1)出示例1,学生独立找18的因数。

(2)将学生赵的因书写在黑板上后观察室不是全部都找到了呢?

(3)在让学生找出100的因数?回顾刚才的过程,你觉得要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有什么诀窍?

(4)通过对话、讨论,让学生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要有序的一对一对的找及尝试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5)通过观察18和100的因数发现每个数因数的特点。

(6)生活中的数学知识“360度的优点”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直角等于90度,一圆周角等于360度。可是你们知道吗?从前,法国人曾将一直角定为100度,这样一圆周角就是400度。但是后来却没有能行得通。这是什么道理呢?一圆周角等于360度又有什么优点呢?②我们先来找一找360和400的因数各有多少个?③原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360的因数比400的因数多,多9个。一圆周角定为360度,当我们需要计算一圆周角的几分之一时,可以在23种情况下得到整度数。

3、关于寻找一个数的倍数例2的教学与例1相似,从无意识找到有序找,最后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大量练习沟通因数与倍数的关系,拓展知识。例如:完全数的介绍和

4、温馨提示

(1)p13做一做p15练习二1、2、配合第1课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个游戏:

在纸上写下你的学号数的所有因数,在这些数中,因数的个数最少的是几?(对“1”)虽然“1”是因数个数最少的一个数,但它却又是最受欢迎的一个数,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除了“1”以外,你觉得还有哪些数比较特别的?(找的过程中让学生既明确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又感受到了这些数因数得个数个不相同,为后面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奠定基础。)组织学生分批退场(请学号数不少于三个因数的同学先退场;请学号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同学退场。)

(2)p15练习二3、4、5、6配合第2课时,可以补充一组判断题

5是因数,10是倍数。

一个数越大,它的因数个数越多。

一个数的因数一定小于它的倍数。

因为0.3×10=3,所以3是0.3的倍数。

2、3、5的倍数的特征

1、在教学

2、5的倍数的特征时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很容易发现,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归纳,教师重点指导学深观察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在运用2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自然数分类介绍偶数和奇数的概念时。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在这儿需要作一个特殊说明,因为0也是2的倍数,因此0也是偶数。

3、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很可能凭借前面的经验,过多地关注个位,因此没有前面那么顺利。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发现特征。具体做法:

(1)利用p18 表格,找出3的倍数,做上记号。

(2)观察表格,有什么发现?(3的倍数在表格中的分布大部分是斜条的)

(3)观察每一斜条的数有什么特点?(数字之和是一样的)

(4)这每一个和与有什么关系?(是3的倍数)

4、温馨提示

(1)p17做一做p18做一做p20练习三1、2、3配合第1课时。

(2)p19做一做p20练习三4-11配合第2课时。

第5题,学生有可能会计算,要明确题中的“很快”。由于妈妈买的是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1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是5元1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第10题,可以先把从4张卡片里取3张所能组成的所有三位数列出来:430、403、340、304,450、405、540、504,350、305、530、503,435、453、345、354、534、543。罗列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采用有序的思考方式,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第11*题,是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偶数和奇数的性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来理解。

(3)补充:寻找9的倍数的特点

质数和合数

1、在质数和合数的含义教学中。注意加强因数和质数、合数的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并对后面即将学习的公因数、公倍数作铺垫。我的做法是:没有沿用人教版以往直接让学生找自然数约数的个数设计教学,而是采用北师大版的“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教法,让学生动手拼一拼,能拼出几种长方形的实例,讨论“当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时,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什么情况下,小正方形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的讨论……引导学生研究这些“个数”与拼成长方形的关系,概括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让学生经历质数与合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质数与合数概念形成等知识的本来面目,使学生深化对相关数学知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讨论一下正方形的个数为1时,能拼成长方形吗?那1是质数还是合数就自然解决了,从而形成了自然数的另一种分类方法。

2、从一张100以内的数列表中,寻找质数的过程,这一环节要用去了课堂中较多的时间。必须使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寻找质数的过程。有的会一个个去寻找质数;有的在寻找了几个后发现了规律,用排除合数的方法迅速寻找,当然也有一些孩子一开始也有无从下手。当学生探索完后,教师要向他们介绍了古代数学家的“筛法”,可以先筛出除2以外的2的倍数,再筛出除3以外的3的倍数,想一想一只要筛到几?是的学生深刻理解100以内的质数表。

3、教材把分解质因数安排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供学生阅读参考。但教师在教学是还是要作为知识点讲授,因为是今后学习其它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技能。按照图表的形式把合数分解成质数相乘的形式转化为短除法,重点讲短除法的方法。然后介绍分解质因数的作用,例如:找一个较大数的因数,使学生明确分解质因数的作用。并告知学生这一方法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广泛运用,为学生留有悬念。

4、温馨提示

(1)p23做一做p25练习四1、2(让学生说明理由)3、配合第1课时,补充一组判断题

一个非零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质数+质数=合数

所有质数中只有一个偶数

三个相邻的自然数中必有一个是合数

A有三个因数,A一定是合数

(2)p25练习四4、5及歌德巴赫猜想的介绍配合第2课时,补充几个解决问题。

一个数是30的因数,同时又是2和3的倍数,这个数是多少?

有56朵花:至少再买几朵,正好平均每束是5朵?要使平均每束3朵,至少要拿走几朵?平均分成几束,每束至少2朵,共有多少中分法?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

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 本单位的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同时,按照《标准》的要求,新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2.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本单元非常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图形和概念的认识,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安排了让学生说出纸巾盒、数学课本、粉笔盒等的形状、长、宽、高等练习。(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在各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都注意学以致用。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时,安排了计算俱乐部四周要安多长的彩灯线等练习;在学习表面积时,安排了大量的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物体表面积的内容。(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如计算拼插奥运墙所用积木的体积,为“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选取合适的容积单位等。即巩固了所学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

做充分的感知准备。在学习容积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体积单位,就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通过比较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由比较物体的长度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面积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想到比较物体的体积应有统一的体积单位,由此引出体积单位。又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 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这部分教材根据以往教学实践的情况,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如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再如,由于体积和表面积等概念注意从各方面来进行认识,所以体积和表面积不再安排例题进行对比。

教学建议

1. 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感受到物体占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计算公式。

3.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2课时进行教学。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 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

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六节,各节的内容的编排体系及其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

从上面的图示,不难看出六节教材的内容所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

首先,第1节分数的意义和第3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第2节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分数意义即分数概念的引申;第4节约分、第5节通分则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最后一节沟通了分数与小数在表现形式上的相互联系,得出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整个单元的内容,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的递进发展关系。

其次,在第1节里,分数的意义是学习的重点。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这里引入了两个新的概念,即单位“1”与分数单位。至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则是从分数的现实来源和数学内部来源两方面来帮助学生深化对分数的认识。

在第2节里,先通过三道例题,引入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三个概念,再通过例4,解决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问题。

在第3节里,先通过例1,得出分数基本性质,然后通过例2,在运用的过程中加以巩固。

在第4、5节里,先引入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再讨论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约分、通分的概念和方法。

显然,在第2、3、4、5节内部,同样显现出由概念到方法的逻辑关系。

2.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本单元教材的主要改进有以下几点。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考虑到分数概念比较重要,又比较抽象,有必要通过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背景,来帮助学生形成分数概念,理解它的含义。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数是用来表示量的。5只兔、5个人,这些量的共同特征,可以用自然数5

来表示。也就是说自然数是一个量(兔、人)与另一个作为单位的量(1只兔、1个人)的比。

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量,除了上面例举的,由一些单位量合成的,可以用自然数表示多少的量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可以分割的,无法用自然数表示的量。例如,用一根作为单位长的木棒(米尺)去量一条线段AB的长,量了3次还有一段PB剩余。

这时,运用自然数就只能粗略地说,这条线段长3米多一点。要更精确一些,就必须把度量单位等分成更小的单位,来度量余下的那条线段。比如把1米一分为四,则每等份叫做“四分之一”米,记做1/4米。这就引入了形如1/n(n为大于1的自然数)的分数。假如使用度量单位14米去量图中剩下的一条线段PB,量了3次恰巧量尽,那么PB的长就是“3个1/4”,记作3/4米,这样就又引入了形如m/n (n为大于1的自然数,m为自然数)的分数。历史上,分数正是为了比较精确地测量这类可以分割的量而引入的。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分数的引入是为了解决在整数集合里除法不是总能实施的矛盾。比如,2

÷3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计算,引入分数就能记作2÷3=2/3。当然,这种抽象的表示方法也有它的实际意义。例如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2/3块饼。

在本单元的第1节里,教材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分数的现实来源。

在引出分数概念之后,教材又通过分蛋糕、分月饼的实例,抽象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悟,有了分数,就能解决整数除法除不尽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从数学内部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分数的来源。

这就为拓宽学生的认识,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素材。

(2)约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我们知道,在小学数学中,约数、倍数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学习分数服务的。但在以往的教材中,两者各自独立成章,学完后,学生还不知道学了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用,只能对一组组整数单纯地练习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而且,这些知识集中在一个单元里,概念多,而且抽象,不利于分散难点,逐步消化,也不利于认识的螺旋上升。

现在,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内容安排在讨论约分之前教学;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内容安排在引进通分之前学习。从而将两部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学了就用,既能减少单纯的枯燥练习,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整除性知识的教学改革。为了配合这一改革,约分与通分不再合成一节,而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与约分编为一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编为一节。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在本单元中,无论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引入,还是约分、通分的给出,教材都创设了适当的现实问题情境,进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的概念,得出数学的方法。这些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本单元中,比较重要的内容精简处理与编排调整,在前面揭示单元内容结构与联系的图示中,

已有所显示。这里,再择要作些说明。

其一,分数大小比较,不在第1节中单列一段,而是充分利用前面学习分数初步认识时打下的基础,把有关内容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这样既进一步简化了第1节的内容,也有利于发挥学习的正向迁移作用。

其二,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这是因为根据课程标准,今后的分数运算中将不含带分数,所以无须再掌握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技能。考虑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容易看出这个假分数的大小在哪两个整数之间,从而有利于数感的形成;把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是化简某些计算结果的需要。所以,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内容,仍然保留,但也作了简化,合在一个例题中予以解决。

教学建议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如前介绍,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作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示,数形集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示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2. 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比较1/3与1/2的大小,有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由此得出1/3可能比1/2大,也可能比1/2小,还可能和1/2相等。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直观,而没有及时抽象。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3. 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在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但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4.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0课时进行教学。

1. 分数的意义

(第60~68页)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三段,即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第一层次“分数的产生”。通过测量与分物,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第二层次“分数的意义”。通过举例说明1/4的含义,它可以是一个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四等份中的一份,引出分数概念的描述,并强调了单位“1”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这里,实际上是揭示了分数一个方面的意义,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三层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再通过两个实例,由计算1÷3和3÷4概括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为0)的商。

如果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看作部分与整体的比,那么这一关系也可以看作两数相除的商。而两数相除的商可以小于、等于1,也可以大于1。因此,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更深刻、更概括地揭示了分数的一般含义。

在这一节中,教材安排了两个练习。其中练习十一用作巩固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读写,以及分数单位的意义;练习十二主要用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建议

1. 通过揭示概念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教材的内容载体,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又富有相当的趣味性。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注意通过揭示概念产生的现实背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认识。因为这三个知识点是完整分数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们本身又比较抽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这过程中获得感悟,自己建构这些概念的意义。

3. 本节内容可以安排4课时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 分数的产生。

编写意图

教材设计了两幅插图。前一幅插图,表现了古人度量物体长度时遇到的困惑。他们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测量石头的长,每两个结之间的一段表示一个长度单位。发现这根木头长三段多一点。于是在旁记录的人提出疑问:剩下的不足一段怎样记。这个情境比较形象地揭示了在测量物体时由于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而产生了把一个单位等分成若干份再量的需要。后一幅插图给出了两个小朋友分一个西红柿、一块月饼和一包饼干的情境。通过这两个实际问题,揭示了产生分数的现实需要:在进行测量或分物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有了分数,这些结果就能准确地表示出来。通过测量与分物的实例,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建议

(1)教学前一幅插图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教师再做必要的解释,如绳子上打结的一段,表示长度的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出示按图中那样打结的绳子,边演示、边说明测量的结果是3段多,以帮助学生理解图中“剩下的不足一段怎么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这里,只要理解测量的结果,往往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来表示就行了,可以不展开,找出解决办法。

(2)教学后一幅插图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说出两个同学遇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平均分,把分得的结果填在课本上,并交流。如果有学生提出,这些结果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应予以肯定。

(3)小结时,可以针对两个实例,指出测量、分物时,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表示。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应客观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教学时还可以简单说明,分数产生得很早,最初人们只认识一些简单的分数,如一半,三分之一等。像现在这样完善的分数读写法和四则运算,是经过很长的时间才逐步形成的。

这里,教材为了描述分数产生原因的完整性,还提到了“计算时”的需要,可以留到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再讨论。

2. 分数的意义。

编写意图

(1)教材首先由小精灵提出问题: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然后通过插图,从两方面说明,1/4可以是一个物体,如一张圆形纸、一张长方形纸、或一张正方形纸的1/4,也可以是一些物体,如一把香蕉(4根)、一盘面包(8个)的1/4。

在此基础上,教材分两个层次加以概括。首先指出:“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然后再指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第62页的“做一做”,画有一堆糖,有12颗,同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求学生看图写出这堆糖的若干份之几。这一填空练习,既是对上一页分数意义描述的具体化和巩固,又能为紧接着学习分数单位提供具体的实例。

(3)紧接着“做一做”,教材给出了什么是分数单位的描述,并要求学生说出“做一做”中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4)在第62页上,教材还采用“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了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2000多年前的中国,以及后来的印度、阿拉伯人所用过的各种分数表示方法。这些多种多样的表示方法或记号,可以让学生体会分数表示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历史面目,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建议

(全国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教材梳理册子 必修一

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言实词 1.多义实词 (1)鄙 (2)许 (3)说 (4)辞 (5)微 答案:(1)把……当作边邑/边远的地方/浅陋,见识少,眼光短/自谦之词;(2)答应/表处所,地方/赞同/表约数;(3)通“悦”,高兴/陈说/杂说,一种文体;(4)推辞/告别/推脱;(5)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暗暗地/稍微,略微/低贱,卑下。 2.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秦伯说.( ) (4)失其所与,不知.( ) 答案:(1)“已”同“矣”,了;(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高兴;(4)“知”通“智”,明智。

3.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 (2)行李 ..之往来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 (3)共其乏困 .. 今义:疲劳 古义: (4)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今义:妻子 古义: 答案:(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2)出使的人;(3)缺少(的东西);(4)那人,指秦穆公。 4.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越国以鄙.远( ) (3)既东封 ..郑( ) (4)与郑人盟.( ) (5)越国以鄙远.( ) 答案:(1)名词作动词,驻军;(2)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3)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4)名词作动词,结盟;(5)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 1.以 2.而

3.焉 4.其 5.之 答案:1.连词,因为;介词,拿,用;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介词,把。2.连词,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3.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疑问代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之。4.代词,指代“使者”;代词,指代“那件事”;代词,自己的;语气词,还是,表商量。5.代词,他们,指秦军;结构助词,的;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三、文言特殊句式 1.夫晋,何厌之有( ) 2.以其无礼于晋( ) 3.晋军函陵( ) 答案:1.宾语前置句;2.状语后置句;3.省略句。 四、文言句子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3.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4.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必修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写的时代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先前的教育模式已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不能适应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我国先后进行了多次较大的课程改革。据我们比较近的是:(1)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2003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验)》颁布,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按照《纲要》和《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国中学生物教材采用“一标多本”的方式编制。目前,经国家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共5个版本: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河北版、山东版。每个版本具有自己的编排体系和特色,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版本,“一标多本”让使用者有选择的权利。 二、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将内容划分为6个学习模块,由3个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和3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组成。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内容的内在联系。因为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所以说是相对独立的。但我们可以看到从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内容安排上是从细胞研究到生态系统研究,有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编排趋势,而且必修三的学习必须以必修一和必修二内容为基础。选修模块的学习必须以必修模块为基础。所以说模块之间同样存在相互联系。必修三是必修一和二知识的延伸,是选修内容的基础,是高中生物知识框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内容结构分析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纵向看这六个部分是以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样一个层次结构进行安排的。横向具体内容则以各层次稳态的维持为主线展开的。模块首先从单细胞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进而引出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再由内环境引出稳态的概念,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之后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不仅人体的内环境存在稳态,而且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保持稳态,随即将稳态的概念延伸至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外界的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要维持稳态就必须进行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经常协同发挥作用,具体是怎么协调的呢,本章特介绍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植物主要通过激素调节,生长素的发现揭示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呢?还有没有其他植物激素呢?在本章会一一解答。 从个体水平看,生物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而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

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归纳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3、缺了几块砖的方法 缺了(8 )块

4、沿虚线折一折,它变成正方体。 其中①号面与( )号面相对。 方法:中间隔一个 ①对③,②对⑥,④对⑤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1、计算方法 11-9=□ 方法一:破十法 11-9=2 先算:10-9=1,再算:1+1=2 方法二:想加法算减法 11-9=2 因为:9+2=11,所以:11-9=2 方法三:连减法 11-9=2 11-1-1-1-1-1-1-1-1-1=2 2、解决问题 (1)选择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

解决问题需要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例: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 分析:两个条件是14只鸡和公鸡有6只。 问题是母鸡有几只? 干扰信息:5只鸭。 14-6=8(只) 口答:母鸡有8只。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减法)例1:小华有12个苹果,小芳有7个苹果,小华比小芳多几个? 12-7=5(个) 口答:小华比小芳多5个。 例2:小华有12个苹果,小芳有7个苹果,小芳比小华少几个? 12-7=5(个) 口答:小芳比小华少5个。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要求:会填和画表格,自己能给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的标准一致,分类的结果就一致。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1、 45、46、47、()、()、()、()、() 10、20、30、()、()、()、()、() 三十五接着数5个数是()、()、()、()、() 2、10个一(),10个十();我是由8个一和3个十组成(),我是由5个十和8个一组成();我是79,我的前面是(),后面是();我是85,比我少3是()。 3、五十二写作(),三十七写作();89读作() 68读作(),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起。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 4、比较大小 (1)先比较十位,十位大的数就大。 例如:34○58 (2)十位相同再比较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 62○69 5、学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和少得多等语言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如:18比16多一些,16比18少一些; 99比10多得多,10比99少得多。

中考化学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三 物质的化学变化 课时13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019-2020年中考化学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三物质的化学变化课 时13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河北中考的必考内容,分值为2~4分,均在选择题中考查。结合常见的生活现象以文字叙述的形式考查物质的变化。预计xx年河北中考以文字叙述的形式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可能性较大。 河北8年中考真题演练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xx河北中考1题2分)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西瓜榨成西瓜汁 B.铝块压制成铝箔 C.石蜡熔化成蜡油 D.玉米酿制成酒精 2.(xx河北中考8题2分)下列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用食醋清除水壶中的水垢 B.鸡蛋清受热凝固 C.用滤网除去水中的菜叶 D.面包发霉 3.(xx河北中考8题2分)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铁丝弯曲 B.西瓜榨汁 C.食物腐烂 D.灯丝熔断 4.(2011河北中考8题2分)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拧干衣服 B.写粉笔字 C.燃放烟花 D.粉碎废纸 5.(xx河北中考8题2分)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酒精的蒸发 B.食物的腐败 C.金属的冶炼 D.蜡烛的燃烧

6.(xx河北中考10题2分)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给轮胎打气 B.粮食酿成酒 C.铁水铸造成锅 D.过滤粗盐水 7.(xx河北中考10题2分)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水通电分解 B.物体热胀冷缩 C.手机电池充电 D.植物光合作用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8.(xx河北中考8题2分)如图所示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 ,) ,) ,) 9.(xx河北中考10题2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 B.钨用于制作白炽灯丝 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10.(xx河北中考12题)下列对科学知识的应用错误的是( ) A.铁由于导热性能好,用来做暖气片 B.铅锑合金由于熔点低,用来做保险丝 C.甲醛由于有防腐作用,用来保鲜食品 D.洗洁精由于有乳化作用,用来除去餐具油污 中考考点清单 物质的变化(高频考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梳理及检测

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梳理及检测 高中语文必修一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百舸(ɡě)峥嵘(zhēnɡrónɡ)遏制(è)彳亍(chìchù)颓圮(pǐ)皮辊(ɡǔn) 荇菜(xìnɡ)笙箫(shēnɡ)火钵(bō)团箕(jī)瓦菲(fēi)缒(zhuì) 戮力(lù)骨髓(suǐ)忤逆(wǔ)濡缕(rúlǚ)瞋目( chēn)拊心(fǔ) 淬火(cuì)创伤(chuānɡ)箕踞(jù)飨士卒(xiǎnɡ)翌日(yì)骷髅(kūlóu) 鲰生(zōu)卮酒(zhī)彘肩(zhì)杯杓(sháo)喋血(dié)浸渍(zì) 游说(shuì)弄堂(lònɡ)阙秦利晋(quē)长歌当哭(dànɡ)舔舐(shì) 携带(xié)拜谒(yè)涟漪(yī)不惮(dàn)变徵之声(zhǐ)翌年(yì) 水门汀(tīnɡ)拷绸(kǎo)缜密(zhěn)玉玦(jué)横亘(ɡèn)漫溯(sù) 菲薄(fěi)攒射(cuán)殒身不恤(xù)褴褛(lán lǚ)籼米(xiān)锭子(dìnɡ) 二、根据拼音填写字词 桀ào(骜)liáo廓(寥)lì(莅)临qiú(遒)劲 àn(黯)然租lìn(赁)hān(酣)畅yǔn(殒)身不恤 niǔní(忸怩)不安chìzhà(叱咤)风云和ǎi(蔼)偏tǎn(袒) zhì息(窒)jú子洲(橘)目zì尽裂(眦)pánshān(蹒跚) hūn腥(荤)刀zǔ(俎)婆suō(娑)作yī(揖) 斑lán(斓)荆jí(棘)chóuchànɡ(惆怅)liáo落(寥)门fēi(扉) 三、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峥嵘岁月(不平凡)粪土当年万户侯(视……为粪土)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颓圮(坍塌)寥落(稀少)出离愤怒(超出)黯然(忧伤的样子) 玄色(黑色)菲薄的祭品(微薄)微漠的悲哀(依稀,淡薄) 惩创学生的武功(惩罚,惩治)到中流击水(游泳)谁主沉浮(主宰) 指点江山(评论)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长歌当哭:原意指用写文章代替哭泣;当,当作。 捶胸顿足:形容非常焦急,懊丧或极度悲伤的样子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死亡 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 1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 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内容要点:共三点。1.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2.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3.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014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 各单元教材梳理

MODULE1 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Task :writing a brochure(小册子、招生简章) 一、Reading 重点句子: ●Every room has a computer with a special screen,almost as big as cinema screen ●The teachers write on the computer ,and their words appear on the screen behind them ●Ms Shen’s method of teaching is nothing like that of the teachers at my Junior High school ●We do this in a fun way ,with spelling games and other activities ●I like her attitude very much,and the behaviour of the other students shows that they like her,too ●In other words,there are three times as many girls as boys 二、Grammar 语法 Revision of the present tenses Adjectives ending in -ING and -ED The Present simple tense :一般现在时 Indicating :A permanent state of affairs A habit ,or something you do regularly Something which is always true (e.g.scientific facts)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现在进行时 Indicating:That something is taking place at this moment That something is taking place in this period of time(e.g. this month,this term,this year) -ing form :describes things :-ed form describes people -ing form :describes the people or things that cause the feeling:-ed form tells us how people feel 三、Cultural corner American school system: Secondary school:grades six to twelve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US usually covers seven years) High school:ninth to twelfth At the end of twelfth grade→receive the high school diploma→go to college The school year; 1、September through December 2、January through May Long summer vacation Start school at 7:50am ;finish at 3pm All kinds of after-school activities

新高中英语必修三教材分析_英语_教材分析_人教版

欢迎阅读 人教新课标模块3教材分析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应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 每个单 ( ---采用发 以上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解读。下面,我们将从教材的使用者的角度,结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学生对教材的反应情况,主要针对模块教材整体,从模块和单元知识结构,模块和单元内容发生发展过程,模块和单元知识学习意义,模块和单元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四个方面浅略地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以期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更好地掌握、运用好英语课程标准。 Ⅰ、模块和单元知识结构分析

Unit 1单元涉及的要点是:(一)了解世界各国的节日、含义、由来与民俗;(二)学习有关节日和民俗的词汇,如:have fun with , custom , religious 等;(三)掌握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中的词汇用法;(四)进一步复习、巩固运用请求及感谢的表达法;(五)掌握一些情态动词的用法。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节日”,单元各项活动的设计都围绕着一些中外节日的主题进行。“热身”(warming up)部分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表格填充。学生要在表格中的三个空行里填充中国的三个节日名称,日期(时间)、庆祝的内容。“读前”(Pre-reading)部分通过若干个问题考查学生对节日的认识。“阅读”(Reading)部分由五篇小短文组成,其中四篇带有小标题,它们分别介绍古代节日的起源、亡灵节、纪念名人的节日、丰收节、春天 要求 容组成。2选 完 尝 “趣味阅读” Unit 2本单元涉及的要点是:(一)合理饮食、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与饮食文化;(二)如何给予劝告、提出建议;表达同意与不同意以及如何就医;(三)掌握情态动词ought to 的用法;(四)本单元所出现的词汇的用法;(五)如何正确处理矛盾、解决问题。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健康饮食”。教材通过讲述王鹏和雍慧开饭店的不同风格、经营的不同菜肴以及顾客对不同食品的不同反应,反映了现代人对饮食的关注和对时尚的追求。这样的编排有别于惯常所采用的分类说明的介绍方式,读起来引人入胜,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情节中轻松学习健康饮食的知识,领悟膳食平衡对身体健

苏教版高中必修三教材梳理

苏教版高中必修三 本册教材由“祖国土”、“号角,为你长鸣”、“文明的对话”、“寻觅文言桥梁”四个专题组成,每个专题由2—3个课文板块构成,前三个专题最后均单设一个写作板块。全书共25篇课文,其中10篇为选教课文或自读内容。 一、知识系统 1.形式 写作知识单独设成一个板块,附在专题最后集中指导。除此之外,其他知识均分散在课文、助读、练习中。 2.内容 字音、字义、词语、语法、句式、修辞、读书方法、朗诵技巧、文体知识、写作知识、文学文化知识 二、练习系统 1.练习的名称 文本研习、积累与应用、写作实践、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其中第二专题《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课文右侧设置“对话栏”,对诗歌关键字句进行提问。 2.练习的内容 记忆性题型约占14% 理解性题型约占63% 拓展应用性题型约占23% 三、助读系统 2.插图 扉页有八张彩图,其中三张是照片、五张是画像,五张是人物肖像、两张是景物、一张是书影。 除扉页外,其余插图均为黑白。“祖国土”、“号角,为你长鸣”、“文明的对话”、“寻觅文言桥梁”四个专题大标题下,均有一幅和题目内涵相关的素描图,“文明的对话”是人物画,其他三个均为风景画。 在随文插图中,第一专题:《祖国山川颂》有一幅配合文字描述的风景人物素描。《肖邦故园》有一幅肖邦故居的外观素描。第二专题:《老王》有一幅老王的素描。《离骚》有一幅屈原的素描。第三专题:第一板块后面的“问题探讨”最后一题有三组图片两两比较(共六张),第一组为民居照片,第二组为女子照片,第三组一张是古代儿童画,一张是现代儿童照片。 3.阅读(自读)提示 全书扉页有“致同学”一栏,从四个专题各自内容的角度,对全书做出整体

2021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版专用教材梳理 必修一 Word版含答案

第一部分教材复习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言实词 1.多义实词 (1)鄙 (2)许 (3)说 (4)辞 (5)微 答案:(1)把……当作边邑/边远的地方/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自谦之词;(2)答应/表处所,地方/赞同/表约数;(3)通“悦”,高兴/陈说/杂说,一种文体;(4)推辞/告别/推脱;(5)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隐约/稍微,略微/低贱,卑下。

2.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秦伯说.( ) (4)失其所与,不知.( ) 答案:(1)“已”同“矣”,了;(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高兴;(4)“知”通“智”,明智。 3.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 (2)行李 ..之往来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 (3)共其乏困 .. 今义:疲劳 古义: (4)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今义:妻子 古义: 答案:(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2)出使的人;(3)缺少(的东西);(4)那人,指秦穆公。

4.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越国以鄙.远( ) (3)既东封 ..郑( ) (4)与郑人盟.( ) (5)越国以鄙远.( ) 答案:(1)名词作动词,驻军;(2)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3)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4)名词作动词,结盟;(5)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 1.以 2.而 3.焉 4.其

5.之 答案:1.连词,因为;介词,拿,用;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介词,把。 2.连词,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 3.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疑问代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之。 4.代词,指代“使者”;代词,指代“越国以鄙远”那件事;代词,自己的;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代词,他们,指秦军;结构助词,的;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三、文言句式 1.夫晋,何厌之有( ) 2.以其无礼于晋( ) 3.晋军函陵( ) 答案:1.宾语前置句;2.状语后置句;3.省略句。 四、文言句子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3.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4.邻之厚,君之薄也。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1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一词多义 1.说?????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②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③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④鲰生说. 我曰 (游说,劝说) 2.辞???? ? ①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②停数日,辞. 去 (告别)③不辞. 劳苦 (推托)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借口,托词)⑤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审讯)

3.鄙???? ? ①越国以鄙.远 (边邑,把……当作 边邑) ②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境)④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②微. 行入古寺 (帝王或高官便服 私访)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隐隐约约地)④烟涛微. 茫信难求 (迷漫而模糊)⑤微.风鼓浪 (轻微)⑥但微.颔之 (稍微)⑦周室卑微. ,诸侯相兼 (地位低) 5.若?????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连词,如果)②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 (好像)③余悲之,且曰:“若. 毒之乎?” (代词,你)④曾不若. 孀妻弱子 (及,赶得上) 6.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②敢以. 烦执事 (介词,拿,用)③越国以. 鄙远 (连词,表顺承)④焉用亡郑以. 陪邻 (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⑥阙秦以.利晋 (连词,表目的)⑦以. 乱易整,不武 (介词,用)

高一语文上学期基础知识梳理课本必修一

高一语文上学期基础知识梳理课本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 橘.子jú百舸. gě寥廓 ..zhēng róng 遏.止è遒.劲qiú .. liáo kuò峥嵘 寥廓峥嵘遒劲遏制风华正茂 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杰出的诗人。词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 《相信未来》 灰烬.jìn 笔杆.gǎn 瞳.孔tóng 惆.怅chóu 轻蔑.miè嘲讽.fěng 脊.骨jǐ不屈不挠.náo 灰烬摇曳曙光笔杆瞳孔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矿藏.zàng 闪烁.shuò震颤.chàn 战栗.lì憎.恨zēng 栖.息qī倔.强jué诞.生dàn 撒遍倔强金碧辉煌 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食指早期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 《十八岁和其他》 迷惘.wǎng 炫.耀xuàn 沉湎.miǎn 眷.恋juàn 溺.爱nì抹煞.shā遨.游áo 翱.翔áo 迷惘炫耀晨曦沉湎眷念杂夹溺爱惆怅干涉譬如抹煞急噪慈祥摭拾轻率鞭笞洋溢涉猎琐碎 废寝忘食引吭试啼 《我的四季》 磕绊.bàn 汗流浃.背jiā感慨.kǎi 企.望qǐ挣.脱zhèng 愚昧.mèi 干瘪.biě锈钝磕绊孕育懊恼淘汰落寞敷衍怨天尤人 入不敷出 张洁,作品《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别获1978、1979、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电视剧《有一个青年》获全国优秀电视剧评一等奖。《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召.唤zhào 厌倦.juàn 蒙.蔽méng 藐.视miǎo 恪.尽职守kè吮.吸sh ǔn 钦.佩qīn 教诲.huì驱使蒙蔽废墟啮噬 鬼迷心窍妄自菲薄战战兢兢完美无瑕 《我的五样》 斟.酌zhēn 水泵.bèng 雏.形chú纤.细xiān 忐忑 ..tǎn tè抉.择jué瞠.目结舌ch ēng 奢侈.chǐ商榷.què思忖.cǔn 苟延残喘.chuǎn 墓冢.zhǒng 骨骸.hái 斑斓妥帖逻辑勾销执著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 2., 该著作也是探寻、 思想。 世纪、西学为用”的思想。 .在 维新变法期间,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5.梁启超 6.严复于1898。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 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9、1903年,章太炎 。 二新文化运动 1 2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4 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 5”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 6 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7,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 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0) (2)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2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 3、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

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4、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1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传社会主义思想。 5、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加试】——(c) (1)使中国人民找到了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 (2) 想基础。

2019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材梳理语文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材梳理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材梳理一、注意下列成语的音形义及用法 望眼欲穿金碧辉煌似水流年自以为是历历在目恪尽职守汗流浃背不毛之地自怨自艾面面相觑望眼欲穿至高无上妄自菲薄无可非议瞠目结舌逊了一筹水落石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吾日三省吾身锲而不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息息相通视而不见 望洋兴叹生吞活剥生机蓬勃广大恢宏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概莫能外魂牵梦萦 良辰美景情不自禁忐忑不安铩羽而归流连忘返寄人篱下流离失所低徊欷虚 安土重迁根深蒂固离乡背井方兴未艾休戚相关风雨同舟按捺不住万籁俱寂 青天碧落莫名其妙直截了当绿林好汉回光返照喷薄而出热泪盈眶惊世骇俗 不绝如缕正襟危坐一叶扁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杯盘狼藉拔地而起毛骨悚然 饿殍遍野耳濡目染春风得意衣锦还乡

一蹴而就得天独厚中规中矩百无聊赖恼羞成怒博大精深浑然一体招摇过市一如既往俯拾皆是患得患失斤页 1 第 斤计较众目睽睽全神贯注煞有介事饥肠辘辘唯唯诺诺洗耳恭听奉为圭臬凤毛麟角至高无上雌黄月旦噤若寒蝉见仁见智杌陧不安物力维艰借书一郗踌躇满志彬彬有礼苟延残喘束之高阁灯火阑珊 劳燕分飞仓皇失措巧言令色家喻户晓战战兢兢安然无恙不可理喻倘恍迷离 前仆后继不可思议微不足道 二、注意下列字的音(多音)形(形近)义 遒烬摭甫瘪敷榷啻犄骸跬驽锲贻戕爿箓黏遁惦谧瘠怆秆矫绮讪褪啜塍篱乾坤咤祭寥谪轫蕞梓徙烁苍颠簸惶躁馨权夯摹茗蛰阜篷喧恣诳垭攫霭淖瘅蓦炫剌窈窕斫箕觞惬慵徜徉啮甄噬厮泓嗥迸蒿具熠匝召潜偌 屏粘模泊着色徊藉翘兴龟宿藏攒觑培杆供给颤强似尽刹纤混 三、注意下列文学常识 荀子、韩愈、老舍、郁达夫、苏轼、徐志摩、屠格涅夫、川端康成六艺古文运动

高一英语模块3课本单元单词整理

高一英语必修3课本单元单词整理Unit 1 take place 发生 beauty n. 美;美人 harvest n. & vt. & vi. 收获;收割celebration n. 庆祝;祝贺 hunter n. 狩猎者;猎人 starve vi. & vt. (使)饿死;饿得要死 origin n. 起源;由来;起因 religious adj. 宗教上的;信奉宗教的;虔诚的 △seasonal adj. 季节的;季节性的ancestor n. 祖先;祖宗 △Obon n. (日本)盂兰盆节 △grave n. 坟墓;墓地 △incense n. 熏香;熏香的烟 in memory of 纪念;追念 Mexico n. 墨西哥(拉丁美洲国家)feast n. 节日;盛宴 △skull n. 头脑;头骨 bone n. 骨;骨头 △Halloween n. 万圣节前夕;诸圣日前夕belief n. 信任;信心;信仰 dress up 盛装;打扮;装饰 trick n. 诡计;恶作剧;窍门 vt. 欺骗;诈骗 play a trick on 搞恶作剧;诈骗;开玩笑poet n. 诗人 △Columbus Day 哥伦布日 arrival n. 到来;到达;到达者△Christopher Columbus 克利斯朵夫?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 gain vt.获得;得到 independence n. 独立;自主independent adj. 独立的;自主的gather vt. & vi. & n. 搜集;集合;聚集agriculture n. 农业;农艺;农学agricultural adj. 农业的;农艺的award n. 奖;奖品 vt. 授予;判定 △produce n. 产品;(尤指)农产品rooster n. 雄禽;公鸡 admire vt.赞美;钦佩;羡慕 energetic adj.充满活力的;精力充沛的;积极的 look forward to 期望;期待;盼望 △carnival n. 狂欢节;(四旬斋前的)饮宴狂欢;嘉年华(会) △lunar adj. 月的;月亮的;阴历的Easter n. (耶稣)复活节 △parade n. 游行;阅兵;检阅 day and night 日夜;昼夜;整天 clothing n. 衣服 Christian n. 基督徒;信徒 adj. 基督教的;信基督教的 △Jesus n. 耶稣 △cherry n. 樱桃;樱桃树 △blossom n. 花 vt. 开花 as though 好像

2021高考英语总复习第一部分_译林版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Units 1-3

高考总复习第一部分译林版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一Units 1-3 Unit 1School life Part 1 输入必备知识——词句通关 语基狂背 No. 1 狂背单词//////////////////////////////// Ⅰ.单词语境记忆 1.an enjoyable experience一次令人愉快的经历 2.former president 前总统 3.an important event重要事件 4.the Tang Dynasty唐朝 5.generation gap 代沟 6.American literature美国文学 7.earn extra money 挣额外的钱 8.academic performance 学业表现 9.a splendid composition一篇非常好的作文 10.select a diamond ring 挑选一枚钻戒 Ⅱ.词性转换与派生记忆 1.respect n.尊敬,敬重→v t.尊敬,敬重 2.struggle n.难事;斗争;努力→v i.奋斗,努力;挣扎 3.exchange n.交换;交流→v t.交换;交流 4.host n.主持人;主人,东道主→v t.主持;主办 5.charge n.负责,掌管→v t.使承担责任;收费;充电 https://www.doczj.com/doc/7514740347.html,rm v t.通知,告知→information n.信息 7.devote v t.致力于;献身→devoted adj.忠实的;深爱的→devotion n.奉献;挚爱 8.challenging adj.具有挑战性的→challenge v t.& n.向……挑战;挑战

湖南省中考历史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三 中国现代史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习题 岳麓版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聚焦湖南中考 命题点1会议辨识 1. (2016益阳7题)下列哪次会议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五大 2. [2016怀化39题(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会议批评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二全会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2)材料二中的“会议”召开于哪一年?它作出了哪一重大战略决策?(2分) (3)请概括以上两次会议在意义上的共同点。(2分) 命题点2对内改革 (2015邵阳15题)老百姓这样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老百姓歌唱的“大包干”是指( )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道路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命题点3对外开放

1.(2015怀化12题)读下表:分析2003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世界排名变化的最主要 原因() 年份2003 2005 2006 2007 2010 国内生产总值 1.64 2.26 2.71 3.49 5.93 (万亿美元) 世界排名 6 5 4 3 2 A. 实行包产到户 B. 设立经济特区 C. 实行改革开放 D. 国有企业改革 2. (2014娄底10题)改革开放后,深圳从边陲小镇变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1988年以来,海南经济迅速发展,正在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这两地的发展都得益于( ) A. 建立直辖市 B. 建立经济特区 C. 实行“一国两制” D. 建立特别行政区 命题点4民主与法制建设 1. (2016株洲12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有() ①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④制定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2016湘潭31题(3)(4)]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制定的。1988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1993年宪法修正案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地位。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摘编自《宪法在社会变革中逐渐完善》(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所述修宪内容反映了哪些时代特征?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还取得了哪些成就?请列举一例。(3分)

必修一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三中国现代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含试题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湖南5年真题面对面(~) 1. (2015永州13)春联能反映历史的变迁。下列春联能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是( ) A. 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B. 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 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2. (2015常德)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下组图片,该组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 民主革命之路 B. 民族复兴之路 C. 社会主义道路 D. 改革开放之路 备考实战演练 1. (2018原创)1949年10月3日的《泰晤士报》刊登消息称:“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该报道反映的是() A.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 新中国成立 C. 西藏和平解放 D. 土地改革 2. (2017兰州)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而作。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 A. 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B.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 C. 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D. 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进入了小康社会 3. (2017长沙南雅中学一模)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4. (2017赤峰)“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段话中的“敌人”是指() A. 美军 B. 日军 C. 八国联军 D. 英法联军 5. (2017达州)下列有关中国现代史所学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A.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B. 中美建交——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D. 中共十五大的召开——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6. (2017永州祁阳三模)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土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这封信内容反映的历史场景是() A. 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 B. 土地改革运动 C. “大跃进”运动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