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力作用与地貌习题

外力作用与地貌习题

外力作用与地貌习题
外力作用与地貌习题

考点9外力作用与地貌

对应学生用书P019

(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018·云南模拟]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据图回答1~2题。

1.[考向河流堆积地貌]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依据扇三角洲的概念可以判断其不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出山口因落差较大,可形成冲积扇;冲积扇沉积物颗粒自上而下逐渐变小;水体既可以是湖泊,也可以是海洋。

2.[考向河流堆积地貌]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浅

C.河流不易改道

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答案 B

解析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土林是一种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下图

示意札达土林景观。读图,完成3~4题。

3.[考向外力作用]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石风化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D.河湖沉积

答案D

解析砾卵石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作用产物,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体现了沉积过程,则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河湖沉积。

4.[考向地表形态形成的环境因素]札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气候、气象条件为()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B.天气寒冷,暴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

答案C

解析土林是流水侵蚀地貌,保存完整,说明外力作用较弱。暴雨和光照强不利于保存,一般空气干燥、降水少则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保存。

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由红色砂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将中国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5~6题。

广东省丹霞山

5.[考向地质作用]下列关于丹霞地貌发育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下图中阴影表示的是红色砂岩、砾岩或砂砾岩),正确的顺序是()

A.④①③② B.③④①②

C.④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丹霞地貌的发育首先是岩层下沉,形成盆地,然后形成红色砂岩、砾岩或砂砾岩,接着岩层上升,受到风化和侵蚀作用,最终形成“赤壁丹崖”。

6.[考向外力作用]形成广东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D.流水沉积

答案 C

解析广东丹霞山地貌位于我国南方湿润区,故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

[2017·广西河池高级中学摸底]下图为30°S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完成7~9题。

7.[考向河流水文特征]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河流中,平均流速最快的是

()

A.①B.②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河流中,①②所流经区域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可直接排除。④河的发源地海拔在600 m以上,而③河主要在300m以下,因此④河的河流落差大于③河,流速最快,故D项正确。

8.[考向流水侵蚀作用]下列四地中,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的是( )

A.m处的西岸B.n处的东岸

C.p处的西岸D.q处的东岸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m、q两处河流西岸是凹岸,河流侵蚀作用强,n、p两处河流东岸是凹岸,河流侵蚀作用强,但m比n处河流弯曲程度大,侵蚀作用比n大,而且m在河流上游,所以m处西岸流水侵蚀作用最强,故A项正确。

9.[考向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图中a、b、c、d四地中最适合建设大型村落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 D

解析a、b、c、d四地中,d地位于干支流交汇处,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最适合建设大型村落,D项正确。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为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0~12题。

10.[考向河流堆积地貌]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答案 C

解析据图,贺兰山东坡主要为中高山,所以坡度陡,A项错误;岩石裸露与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无关,B项错误;河流、沟谷众多,形成的洪积扇数量就多,进而连接成片,C项正确;降水集中并不能使洪积扇集中成片,D项错误。

11.[考向河流堆积地貌]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据图可知,甲地地形以低山为主,因而水流速度较慢,携带泥沙能力较弱,砾石较少,②正确;甲地低山区域较多,河流相对其他地区较长,较大的砾石等颗粒物在上游先沉积下来,也会造成甲处砾石较少,③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甲处的降水多少和风化物的颗粒大小,①④错误。所以B项正确。

12.[考向河流地貌的特点]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答案B

解析洪积扇自山口到边缘,构成颗粒越来越小,厚度也越来越薄。根据材料,东南部的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砾石较多不适合作为土壤耕种,洪积扇的边缘土层很薄,所以耕地少,B项正确。南部洪积扇海拔与其他地区相同,A项错误;南部纬度稍低,光照较足,C项错误;洪积扇分布区都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D项错误。

[2017·江西上高二中模拟]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七级。据此完成13~14题。

13.[考向外力作用]该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堆积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沙丘位于两条河流中间,该岛屿所处地区为季风气候,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枯水期水位低,河滩出露,在东北风的吹拂下,河岸地区的沙粒随着运动,在山地的东北方向,受到地形阻挡,沉积下来,形成沙丘,其外力作用主要为风力堆积作用,故B项正确。

14.[考向影响外力作用的因素]“沙不袭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和河流改变沙粒运动方向

B.沙丘位于当地山地的背风地带

C.根系发达的植被固沙作用明显

D.沙丘上碎石固沙作用明显

答案 A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沙丘位于两村之间,其运动方向大体与河流流向平行;该地风向为东北风,沙粒在风的作用下,自东北向西南运动,受河流及两侧地形影响,在两村中间穿过,对村庄影响小,故A项正确。该地盛行东北风,沙丘位于山地迎风侧,故B项错误;该地位于湿润地区,降水多,植物根系不发达,故C项错误;沙丘碎石不具有固沙作用,故D项错误。

[2016·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5~17题。

15.[考向海水堆积地貌]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同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可知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形成的,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必须是海岸线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能形成;另外,图示三条贝壳堤形状都较平直,说明形成过程中位置较稳定。故C项正确。

16.[考向堆积地貌]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答案 B

解析泥沙在贝壳堤外持续堆积,会使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加大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故B项正确。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不利于死亡贝类的持续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故A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新的海岸线与贝壳堤大致平行,而不会形成河口三角洲,也不会使河流改道,故C、D两项错误。

17.[考向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D

解析由图中不同年代贝壳堤的位置可知,海岸线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说明其位置发生了多次变动,变动的原因是河流带来了大量泥沙,且泥沙不断沉积导致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故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2017·湖南四校联考]下图一为巴西兰索瓦玛朗汉斯国家公园每年雨季出现的“白沙碧水”奇观(照片是面向北方拍摄的被白色沙丘围绕的淡水湖泊群),此地位于该国东北部的某河河口附近。下图二是该地区降水资料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考向河流堆积地貌]图中所示景观最佳观赏时间是( )

A.12、1月

B.3、4月

C.7、8月D.10、11月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白沙碧水”奇观出现在雨季,读图二,该地区3、4月为降水最多的月份(雨季),也是该景观的最佳观赏时间,B项正确,A、C、D 三项错误。

19.[考向风力堆积地貌]河口附近的白沙受定向风吹拂,形成新月形沙丘,该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 D.西北风

答案 C

解析新月形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迎风坡平缓而背风坡坡陡,风从缓的一面吹过来。读图一,照片为面向北方拍摄,沙丘坡度小的一侧为迎风坡,朝向东北,所以盛行风为东北风。综上所述,C项正确。

[2017·安徽安庆二模]河流阶地主要是在气候变化和构造抬升共同作用下形成。通常情况下,气候变化控制着河流堆积下切,构造则为河流下切提供了驱动力和空间。下图、下表分别为渭河上游陇西段阶地的分布图和参数表。据此完成20~22题。

渭河陇西段阶地参数

阶地拔河高度/

砾石层厚度

/m

河漫滩厚度

/m

注:拔河高度指阶地高出现代河床的相对高度。

20.[考向地质作用]历史上气候最为湿润时期和地壳上升幅度最大时期形成的阶地分别是( )

A.T1、T2B.T3、T4

C.T4、T5 D.T6、T7

答案C

解析最湿润时期,河流水量大,则河流搬运能力强,故河床中砾石层厚度最大,即T4;阶地某时期拔河高度变动越大,表明地壳上升幅度越大,据表知,T 4至T5拔河高度变动最大,故形成的阶地是T5。

21.[考向内力作用]与南岸相比,北岸阶地数量少,原因是北岸( )

A.流水侵蚀作用强B.水平运动强烈

C.风力堆积作用弱 D.抬升运动微弱

答案D

解析图示南岸海拔高,有山地,北岸海拔较低,而阶地形成与构造抬升有关,则可能是北岸抬升运动微弱所致。

22.[考向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现代聚落主要分布在()

A.T1 B.T3 C.T5 D.T7

答案A

解析图示区域较干旱,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平地,利于取水。据拔河高度数值可知距离河流最近的是T1,故现代聚落主要分布在T1。

艾里定律是计算河流泥沙中的底沙或推移质的一个基本公式,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W)与流速(V)的6次方成正比。这一定律说明流速的微小变化可导致底

2020年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外力作用与地貌(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选择题 岩石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隙渗入;温度降低时,再次冻结成冰,岩石裂隙进一步加深加宽。在冻、融不断交替过程中,岩石崩裂成岩屑,这种作用叫冰劈作用。下图为冰劈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冰劈过程属于(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答案 A 解析冰劈过程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对岩石的静态破坏,是风化作用。 2、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一定( ) A.有层理 B.有裂隙 C.密度大 D.导热慢

解析水的冻融是冰劈的直接动力,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必须有裂隙。 3、最易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区是( ) A.南极大陆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答案 B 解析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地表为岩石、地表湿润、气温在0 ℃上下波动。 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黄河某河段阶地剖面图。读图,完成4~6题。 4、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抬升 D.间歇性下降

解析据材料可知,河流阶地就是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形成的,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5、面积仍在扩大的河流阶地是( ) A.一级阶地 B.二级阶地 C.三级阶地 D.四级阶地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不同阶地堆积的河流沉积物不同,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河漫滩地区,可判断河漫滩地区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第一级阶地的面积仍会扩大。 6、当河水漫过河漫滩时,该段黄河( ) A.出现凌汛,进入结冰期 B.流速较慢,沉积作用强 C.处于枯水期,水位低 D.含沙量大,侵蚀作用强 答案 D 解析根据图中东西方向及河床的陡缓分布可知,该河段东岸较缓、西岸较陡,所以河流向南流,应该位于黄河的中游河段,即黄土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附答案解析)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2)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2.C以上:地壳CD间:地幔 D以内:地核(E外核、F内核)。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提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 D侵入型岩浆岩 E喷出型岩浆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内力作用:①外力作用:② ①冷却凝固作用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先后顺序不可颠倒) ③重熔再生 ④变质作用。 (3)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 提示1:判断三类岩石和岩浆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有三个箭头指向它,如果只有一个箭头,那应该是变质岩。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提示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提示3: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 2.板块运动与地貌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貌成因:

专题8 外力作用与地貌——2021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重难点解析附真题

专题8外力作用与地貌 目录 考点2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1) 考点24外力地貌的形成过程 (3) 考点25外力地貌的具体应用 (5) 考点2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例1】(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下图)。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下题。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尝试自解]________ [错因诊断]思维固化,错误地认为长江流域应该是流水地貌,没有风力地貌。[解题步骤]第一步,获取信息:文本信息“松散沙粒组成”“垄(脊)槽(谷)相间

的地形”,图像信息“沙岭沙山位于赣江西侧”“沙垄呈东北-西南走向”。第二步,思维路径:沙粒、沙岭、沙山、沙垄等都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 第三步,筛选答案:C。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外力作用地貌类型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沉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外力作用地貌类型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2018·广东广州12月调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拔1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形成独特的火成岩石林景观(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1.形成该石林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物理风化和风力沉积 B.冰川侵蚀和风力侵蚀 C.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和风力沉积 解析该地岩石含有丰富的碳酸钙,从一般的石林推测其地质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蚀。而此处位于新疆,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故该特殊石林可能是风和雨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C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精华版)含答案

外力作用与地貌 1.下图各景观示意图中,属于流水侵蚀地貌的是 A B C D 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迹。读图回答23-25题。 2.距今6000年以来,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特点及主要原因是 A .陆进海退 河流泥沙沉积 B .陆进海退 海潮、海浪沉积 C .陆退海进 河流冲刷 D .陆退海进 海潮、海浪冲刷 3.贝壳堤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流水冲刷 B .海浪侵蚀 C .海浪堆积 D .流水堆积 4.距今2500年以来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幅南部地区合二为一,是因为 A .贝壳堤必须与海岸线平行 B .南部海平面比北部海平面高 C .南部河流入海泥沙比北部少 D .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速度相当 在风力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 的条件下,易形成流动沙丘。读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完成10~11题。 5.图中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 主要原因是 A .岩石风化增强,沙源供给量增加 B .冬季风势力增强 C .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为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 同地质时期的岩层。据此回答3~4题。 7.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A .海退海进海进 B .海进海进海退 C .海进海退海退 D .海退海退海进 8.与③→④时期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 A .沿海陆地被淹没 B .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C .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减轻 D .咸潮危害减轻 右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0~11题。 9.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10.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读我国某区域地貌演变过程,完成14~15题。 11.下列省区中,该地貌分布范围较广的是 A.新疆 B.西藏 C.浙江 D.贵州 12.该地貌的形成过程中,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A.海浪侵蚀 B.流水溶蚀 C.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 在干旱地区大山的山麓,某些风蚀洼地或干河洼地的底部,在岩石裸露的平坦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其岩性与基岩一致,此称为岩漠。读岩漠的地貌结构示意图,完成12~13题。 13.岩漠地貌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堆积作用 B 、风化、侵蚀作用 C 、搬运、堆积作用 D 、固结成岩作用 14.图中干盐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 、地势低洼,酸雨严重 B 、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 C 、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D 、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量大 2 m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年 10 15 20 距起始点距离/km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试题 内力作用与地貌(附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试题内力作用与地貌(附答案解析) 内力作用与地貌 读“物质大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完成1~2题。 1.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 A.①②⑤B.④⑥⑧ C.⑤⑦⑧D.①③⑤ 2.从物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 A.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 B.沉积岩到岩浆的过程 C.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 D.变质岩到火成岩的过程 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最伟大的奇观之一。完成3~4题。 3.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B.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C.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4.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灰色石灰岩B.褐色沉积砂岩 C.黑色玄武岩D.肉红色花岗岩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 C.地垒D.地堑

6.该区域主要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C.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D.外力侵蚀、水平挤压、岩浆侵入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7~8题。 7.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B.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C.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D.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8.图中()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D.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地区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拉张褶皱、拉张断裂、砂岩沉积、砾岩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B.拉张褶皱、拉张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C.褶皱、断裂、抬升侵蚀、岩浆侵入与喷出、砂岩沉积、砾岩沉积D.沉积、挤压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10.图中①②处岩石发生了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最有可能的是()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标要求]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地表形态 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以某常见的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2.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2. 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3、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地质构造的判断2.背斜成谷与向斜成山。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 列表比较分析 3.多媒体课件展示地貌景观照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观看PPT组图,问:图中展示了哪些地貌形态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变化不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很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喜玛拉雅的抬升,经过4000万年,才上升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教师提问】:1、在内力作用的三种形式中,哪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原因是?(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什么原因呢?地壳在受到内力作用抬升的同时,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3、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有人计算过,用2000多年时间即可填满渤海。但是事实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基本未变,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外力作用--(黄河泥沙堆积)和内力作用--(渤海地区的地壳不断下沉)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分析、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学生观看】《板块构造学说》展示 【教师提问】1 世界主要的地震带位于 2安第斯山脉的形成 3 红海的命运将会如何? 4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 【过渡】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教师分析】 1、地质构造定义: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基本形式:褶皱、断层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学生活动】归纳并填表比较 【总结】由此,也进一步说明了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过渡】岩层受力弯曲变形会形成褶皱,那么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什么是褶皱?什么是断层?比较并阐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说出它们各自形成了哪些地貌?

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 “牛肝地”是指在红层软岩分布地区形成的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类似 A.新疆B.江西C.青海D.陕西 2.“牛肝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变化C.过度农业活动D.土壤肥力变化 3.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C.土壤肥力提高D.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答案】 1.B 2.C 3.B 【解析】1.根据图文信息,该“牛肝地”有红层软岩分布,原来的植被是常绿阔叶林,最可能在江西,B对。新疆位于西北内陆,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A错。陕西属于温带,是落叶阔叶林,D错。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C错。 2.根据材料,“牛肝地”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是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说明缺少植被保护。江西位于湿润区,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业活动,C对。气候变异变化不明显,A错。地表形态变化、土壤肥力变化的原因是植被破坏,B、D错。 3.根据右图,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

下降,说明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B对。土壤含水量下降,说明空气含量增加,D错。水土流失、侵蚀,土壤厚度减小,A错。土壤肥力下降,C错。 4.断层线被侵蚀后,常形成 A.块状山地 B.河流沟谷 C.平原盆地 D.背斜谷地 【答案】B 【解析】断层线处岩石破碎,被侵蚀后,常形成河流沟谷,B对。块状山地是断层形成后相对上升的一侧岩层形成,不是断层处,A错。平原盆地地势低洼,以沉积为主,C错。背斜谷地是褶皱构造形成,D错。 考点:地质构造。 5.下面四幅图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答案】B 【解析】A的地质构造属于背斜,是内力作用形成的;B的地貌形态是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C项属于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构;D项属于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故B项正确。 如图为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岩层形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P地的海拔最可能为() A.-200m B.500m C.1100m D.1600m 7.R段河谷的主要成因()

外力作用与地貌

专题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纲: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2.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3.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风化作用: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的破坏作用,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如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等,称为风化作用。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 2.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雅丹地貌流水侵蚀:湿润、半湿润地区。河流“V”型谷、沟壑纵横 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丹霞地貌(红色砂砾岩,广东 丹霞山) 流水的溶蚀: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区),溶洞、石林、峰林、地下暗河 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冰川分布的高纬度和高山地区 冰斗、角峰、“U”型谷、峡湾 如挪威西侧的峡湾 海浪的侵蚀:滨海地带 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 4.堆积作用 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流动沙丘)、黄土堆积 流水堆积: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冰川堆积:冰碛地貌 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 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 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

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一、各河段的地貌类型 1.河流上游:下切侵蚀作用强,河谷深而窄,呈“V”字形,常形成峡谷地貌。 2.河流中游:下切侵蚀作用减弱,加上流量增加,河谷变浅增宽。 3.河流下游:以沉积中游为主,河谷浅而宽,呈“U”字形 二、河流堆积地貌 1、山前冲积扇(图甲)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缓,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 堆积时具有分选性,颗粒大、质量大的先沉积,颗粒小、质量小的后沉积。 2、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3、三角洲(图乙) ①丰富的泥沙来源 (1)河口三角洲 的形成条件②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河流携带的泥沙不能被波浪和 洋流带走 ③河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2)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河口地区地势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降低,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

第三讲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2013届高考第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讲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主要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风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 ①气候条件: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形成大量粘土,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形成残积矿床,可形成较厚的土壤层。 ②地形条件:地形影响气候,间接影响风化作用。另一方面,陡坡上,地下水位低,生物较少,以物理风化为主;地势平坦,受生物影响较大,化学风化为主。 ③岩石性质: a成分——岩浆岩比变质岩和沉积岩易于风化。岩浆形成于高温高压,矿物质种类多(内部矿物抗风化能力差异大)。沉积岩易溶岩石(如石膏、石灰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比其它沉积岩易于风化。 B岩石的结构——岩石结构较疏松的易于风化;不等粒易于风化,粒度粗者较细者易于风化;构造破碎带易于风化,往往形成洼地或沟谷。 【例1】下图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 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 (1)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 (2)若图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 年降水量分别为(3°C,800 mm)(15°C,900 mm)(7°C,5 mm)(23°C,2 900 mm),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丁D.丙和丁 侵蚀作用: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产生的破坏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流水的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营力。水流速度愈快、水量愈大,侵蚀作用愈强。 搬运作用:风化、侵蚀产物(即风化壳),通过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将物质转移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实验证明,流水推动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河床坡度愈大、水流速度愈快,搬运能力愈强。所以山区河流上游河床上常常堆积着巨大石块。一定流速搬运一定重量物质,故流水搬运物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冰川以自己巨大机械压力进行搬运,大小石块一起被带走,没有选择性。风的搬运与风速大小有关,而风速经常发生变化,所以干旱区风吹沙子时起时落,有时贴近地面滚动,有时跳跃前进。 沉积作用: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经流水等外力搬运途中,因流速、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等等因素的影响,使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称为沉积作用。 一般说来,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形成的沉积物有砾石、砂、粉砂和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现象,称为沉积物的分选性。这种情况以河流沉积最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要待冰川融化时才沉积,所以冰碛物大小不分地混杂在一起;山洪爆发,因水流速度大,泥沙石块俱下,河流一出山口,流速很快降低,所以沉积的物 质也是大小混杂在一起的。 【例2】、右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资颗粒大小不同。读图回 答1-2题。 (1)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A.100㎝/s B.200㎝/s C.300㎝/s D.400 ㎝/s

微专题13:外力作用与地貌

微专题13: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透析】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作用的差异 ①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②河流的曲流处流水作用的差 异: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 (2)风力作用的差异 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 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示例】当地时间 2012年4月24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熔岩滚滚。埃特纳火山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岸,为欧洲最高活火山。图甲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图乙为某种地貌景观照片。读图完成⑴~⑶题。 ⑴图甲中的序号可以表

示意大利火山喷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⑵与图乙中地貌景观成因类似的地质作用是 A.② B.③ C.④ D.⑤ ⑶山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岩遇岩浆热液作用而形成的。新疆南部是我国重要的山玉产区,图甲中能表示山玉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⑴B⑵B⑶D 【考点经典试题训练】 [3年高考真题] (2015?新课标I,10、11,8分)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3.(2015?广东卷,6,4分)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A.岩石性质 B.通航里程 C.地质构造 D.降水多少 (2015?北京卷,4、5,8分)图2为华北某地具备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5.图示地区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2014·北京文综,7,4分)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6题。

专题4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考查点一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考向1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运动 (2015·天津文综)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A.变陡了B.变缓了 C.无变化D.无法判断 考向2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 4.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下题。 5.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考向3 外力作用与地貌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6.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 .风力堆积 .风力侵蚀 C .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 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7~8题。

7.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8.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砂岩.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英岩.安山岩玄武岩 9.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A.岩石性质.通航里程 C.地质构造.降水多少 题组1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运动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下图1),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1~2题。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3年考情统计 题型示例 考点分析 命题趋势 3年23考,分 值118分 2015课标Ⅰ,10、11,8分 2015安徽,28,4分 2015广东,6,4分 2015北京,4、5,8分 2014北京,7,4分 2014安徽,32,4分 2014重庆,8~10,12分 2013福建,9~10,8分 2013山东,26⑴,6分 2010年—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直接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河流地貌的发育的知识频率很高,考查形式是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难度系数0.65左右 根据对近5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来看,以现实生活中的地貌景观和典型地貌景观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貌特征及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2015·安徽文综,28,4分)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是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图形解读】 【答案】C 【解析】甲为湄公河入海口形成的湄公河三角洲,为河流下游,流水减低,从上中游携带的而来的泥沙随着流速降低沉积下来形成。 【考点透析】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 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 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 貌)和滨海地区 流 水 侵 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 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 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 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 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 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 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 等)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 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 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 区,如:挪威峡湾、中欧—东 欧平原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 拱桥 基岩海岸地区(例:大连小平岛 等) 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 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 游) 颗粒大、比重 大的先沉积, 颗粒小、比重 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 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 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 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 的黄土)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海岸地貌滨海地带 2.外力作用的差异 (1)流水作用的差异 ①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河流中游,以 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②河流的曲流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

外力作用与地貌习题

考点9外力作用与地貌 对应学生用书P019 (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018·云南模拟]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据图回答1~2题。 1.[考向河流堆积地貌]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依据扇三角洲的概念可以判断其不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出山口因落差较大,可形成冲积扇;冲积扇沉积物颗粒自上而下逐渐变小;水体既可以是湖泊,也可以是海洋。 2.[考向河流堆积地貌]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浅 C.河流不易改道 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答案 B 解析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土林是一种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下图

示意札达土林景观。读图,完成3~4题。 3.[考向外力作用]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石风化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D.河湖沉积 答案D 解析砾卵石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作用产物,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体现了沉积过程,则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河湖沉积。 4.[考向地表形态形成的环境因素]札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气候、气象条件为()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B.天气寒冷,暴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 答案C 解析土林是流水侵蚀地貌,保存完整,说明外力作用较弱。暴雨和光照强不利于保存,一般空气干燥、降水少则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保存。 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由红色砂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将中国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5~6题。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含答案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河流阶地主要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坡坎)两个形态要素组成(如图)。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造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读下图,回答1~2题。 1. 关于构造运动形成阶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 B. 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C. 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D. 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首先在上游快速下切形成阶地 2. 气候变化影响河流的水量和含沙量,从而导致河水对河床产生的作用力不一样,这种因气候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气候阶地。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流域内植被稀疏,风化强烈,碎屑物质丰富;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流域内植被茂密。则 A. 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 B. 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易形成坡坎 C. 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床以下切侵蚀为主 D. 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流不易形成阶地 欧洲地区是内外力作用体现非常强烈的地区之一,如冰岛、阿尔卑斯山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重要体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和中欧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上的U型谷和角峰等都是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产物。下图是“欧洲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 冰岛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4. 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欧洲现代海岸线 A.向陆地推进,更加曲折 B.向海洋推进,更加曲折 C.向陆地推进,更加平直 D.向海洋推进,更加平直 5. 阿尔卑斯山上角峰的形成过程是 A.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堆积 B.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侵蚀 C.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堆积 D.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侵蚀 石环是一种特殊的地表形态,下左图为石环形成过程示意图,右图为某地石环景观图.据此完成6~8题。 6. 石环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冻融作用 B.流水搬运 C.冰川沉积 D.风力沉积 7. 砾石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可能是 A.冬→ 春 B.春→ 夏 C.夏→ 秋 D.秋→ 冬

内外力作用与地质地貌1

内外力作用与地质地貌1 一、选择题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题。 1、下列关于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甲自南向北流 B.三河流中乙河流在图示区域中落差最大 C.河流丙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D.河流丙大致自东北流向西南 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米,植被稀少.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据此完成2-4题. 2、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喜马拉雅山是由() A.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B.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而成 D.太平洋板块与非洲块挤压而成 4、地质专家考察湖南省“古丈金钉子”底层剖面时,在一套完整的灰岩地层中发现了“球接子三叶虫”化石。上述灰岩属于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侵入岩 某地质科考队前往内蒙古巴丹湖(39.2°N,101.6°E)考察,2018年1月7日到达时恰逢日落。考察发现:巴丹湖被沙山分为东湖和西湖(图4a),两湖水体性质受盛行西北风的影响而产生明显差异。地质历史时期,该湖所在地区风向多变,影响着巴丹湖的地貌演化,并造就了不同的湖泊形态(图b)。据此完成5题。 5、与西湖相比,东湖() A.盐度较低,水位较高 B.盐度较低,水位较低 C.盐度较高,水位较高 D.盐度较高,水位较低 钱塘江河口段河床高度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在不同季节、不同河段受侵蚀或堆积作用发生明显变化。研究人员曾连续多年对闸口至澉浦段河床高度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枯水期仓前以西升高,以东降低。历史上钱塘江河口潮强流急,河床宽且浅,冲淤幅度很大,导致主河道摆动频繁。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利部门对钱塘江河口进行了治理,缩窄江道是其中重要措施。读图完成6题。 6、与江道缩窄后相比,江道缩窄前,钱塘江最佳观潮点() ①偏东②偏西③潮差较大④潮差较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外力作用与地貌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貌专题 【考纲要求】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复习重难点】 重点:1、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 2、主要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特点。 难点:1、结合情景和材料判断主要的外力作用类型。 2、理解典型地貌的分布地区,并能描述其形成过程。 3、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复习目标】 通过对2013年相关高考题的训练,让学生知道本部分内容的一般试题呈现方式,总结考查重点,提高解题能力。 【复习思路】 课前:学生完成学案上基础知识的表格填写和高考链接部分内容。 课中:以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和总结为主,教师点拨。 课后:巩固知识,并完成检测反馈。 【复习过程】 知识网络: (订正课前填表的内容,并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列在后面,加强记忆) 营造地表形 态的力量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褶皱、断层 流水地貌 风力地貌 冰川地貌等

知识盲点: (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讨论,统一答案,并提醒学生在听讲解时注意试题的呈现方式以及本部分内容的考查重点,以便总结) (2013·天津文综)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这些沙滩形成于( )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 C .搬运作用 D .沉积作用 (对题干中提到的岛屿类型做简单的回 顾,并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为主,高山高纬地区—冰川作用为主,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外力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风化作用 侵 蚀 作 用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搬运作用 堆 积 作 用 流水堆积 风力堆积 冰川堆积 海浪堆积 高考链接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考专题复习)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点梳理]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a) 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主要来自地球 内部 地壳运动、岩 浆活动、变质 作用、地震等 使地表隆起或 凹陷,形成高 山或盆地 各种地表形态 是内力与外力 长期共同作用 的结果 外力作用 主要来自地球 外部的太阳能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作用 削高填低,使 地表趋于平坦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即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或者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和地震。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地运动中。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具体如图所示: ②六大板块的分布(如图)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如图中 的C欧亚板块、D太平洋板块、B 印度洋板块、F美洲板块、A非洲 板块、E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 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 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b)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貌的影响举例 形成边界的 类型板块张裂 常形成裂谷和 海洋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等 生长边界 ←|→板块相撞 (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互 相挤压碰撞 常形成高峻的 山脉和巨大的 高原 喜马拉雅山 脉、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 板块相撞 (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挤 压碰撞 常形成深邃的 海沟,以及与 之相伴的山脉 或岛弧 美洲西岸的山 脉和亚洲东部 的岛弧 消亡边界 →|← 4.地质构造的类型(a)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5.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向斜 判断 方法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 隆起 岩层一般向下 凹陷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 著的位移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 较老,两翼岩 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 较新,两翼岩 层较老 图示 构造 地貌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 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 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 体,常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 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 降的岩体,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 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