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生态专题习题

高考生物生态专题习题

高考生物生态专题习题
高考生物生态专题习题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

1.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全过程在生物群落中进行②碳元素只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③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④其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换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 .在人工种植的密林中,适度的砍伐是有利于提高木材产量,其基本原理是

A .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B.降低树木群体的呼吸消耗占其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的比例

C.降低种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D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3.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A.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②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

B.若X表示第一营养级拥有的能量总量,则①可能代表次级消

费者的数量增加

C.若X表示ATP,则①可能代表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D.若X表示新物种,则②可能代表地理隔离

4.图4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5.图5-甲为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

污染物含量的变化。则水体中好氧性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

最可能接近于图5-乙中的D

6.黄顶菊原产于南美洲,生长和繁殖能力极强,一株黄顶菊可以开1200多朵花,每朵花能结出100多粒种子。2001年首次在我国的天津、河北发现黄顶菊,由于没有动物取食,迅速蔓延。黄顶菊会使这些地区

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C.物种多样性增加D.遗传多样性增加

7. 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 .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C .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 .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8.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右图曲线所示,则在t 1时

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什么?且根据右图能反映下图中鱼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

A.增长型和②

B.衰退型和①

C.增长型和④

D.衰退型和③

9.图6表示某一陆地生态系统中全部生物(仅4种)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4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引起

的后果最可能是

A .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B .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C .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 .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10、右图显示在一池溏内四种绿藻(a 、b 、c 和d)在不同水深的分布情

况。其中最能适应弱光环境的绿藻是

A .a

B .b

C .c

D .d

11.假设上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 ,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得的能量

A .等于10-1N

B .等于10-2N

C .小于10-1N

D .多于10-1

N 12. 右图为某一区域M 、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 、N 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 与N 不存在竞争

B.b 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 .d

D.M 、N 将呈现“J ”型增长

13.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海洋对于调节大气CO 2含量起重要作用

鸭子 水稻 奶牛

摄取食物的种类 摄取食物的数量

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测试题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含第二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选择题 1.(2009·中山模拟)下列现象中,信息传递不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A.谈虎色变B.杯弓蛇影 C.红杏出墙D.抓耳挠腮 解析:物理信息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比如光、声、温度等,谈虎色变的信息是声音;杯弓蛇影的信息是光;红杏出墙的信息是光;抓耳挠揌属于行为信息。 答案:D 2.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解析:草原的植物与食草动物之间是种间关系。 答案:C 3.下列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A.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植食性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中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系统内的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动态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选项符合要求;B选项叙述的是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C、D选项叙述的是环境的破坏引起的变化,调节过程较为复杂。 答案:A 4. (2010·潍坊模拟)生活于树木茂密的森林中的鸟类,最可能通过哪种方式传递信息() A.飞翔行为B.声音鸣叫 C.性外激素D.鲜艳的羽毛 解析:在树木茂密的森林环境中,飞翔行为、鲜艳的羽毛都不容易看到,性外激素是昆虫释放的激素,故鸟类通过声音鸣叫的方式传递信息。 答案:B 5.下图是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态的生态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则字母X最可能代表() A.生物因素B.共生关系

高三生物复习生态系统专题

高三生物复习生态系统专题 1.某生态系统中只含有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图a为某段时间内该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图b为甲、乙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C.T时间后若丁大量死亡,则甲、丙数量急剧增加 D.甲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2.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在某 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中能量分别为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即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 C.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最多 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 3.下列有关右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 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 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一般为a→c→d→b C.若M表示生物体内汞的含量,a~d表示四种生物,则由它们组成的食物链中,b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四个野生生物种群,则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4.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①--⑤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①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⑤. 5.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A.调査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调査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高考生物专题训练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专题训练25 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一、选择题 1.诱导丛状苗时,培养基中应添加的植物激素及配比是() A.生长素浓度相对大于细胞分裂素浓度 B.生长素浓度相对小于细胞分裂素浓度 C.生长素浓度相对小于赤霉素浓度 D.生长素浓度相对大于赤霉素浓度 2.将无根的非洲菊幼苗转入无植物激素的培养中,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应出现的现象是( ) 3.下图为某二倍体植株花药中未成熟花粉在适宜培养基上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花药中未成熟的花粉愈伤组织丛芽完整植株 B.过程①②需要避光,过程③需要照光 C.过程①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 D.过程③获得的完整植株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4.菊花茎的切段在发芽培养基培养的过程中,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茎的切段不能带有叶片 B.要始终保持在无菌环境中培养 C.培养基中苄基腺嘌呤与萘乙酸的比例要较高 D.茎的切段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可形成丛状苗 5.下列有关花药培养基配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诱导生根的培养基配方比诱导生芽或胚状体的培养基配方中的IAA相对浓度高 B.花药培养的各个阶段,培养基配方不完全一样 C.花药培养可在同一培养基上培养至长出幼小植株再更换培养基继续培养 D.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是先分化出芽再分化出根 6.水稻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接入试管,经过如下过程培育成试管苗。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中的植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且全能性的表达程度相同 B.植物愈伤组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培养基不需要添加有机物 C.水稻花药经a~d发育成试管苗的过程不涉及减数分裂 D.图中试管苗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7.将菊花外植体接种到MS培养基,可以培育出菊花试管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 B.将菊花外植体培育成试管苗,其原理是细胞分裂、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同时使用,既有利于细胞分裂,又有利于分化 D.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高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8.某组织培养实验室的愈伤组织被真菌严重污染,为查找污染原因设计了4个实验,实验条件除图示外其他均相同。如图表示实验结果,据图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

高考生物专题光合作用知识点及专题练习

高考生物专题光合作用知识点及专题练习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必修1专题:光合作用 【考试大纲】 1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2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常考知识点梳理】 一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1 光合作用基本概念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备注:指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糖类为主的有机物和氧气;条件——光照;场所——叶绿体(叶绿体的基本结构要知道)。 2 光合作用的过程 (1)反应式 (2)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 (3)光反应和暗反应:根据是否需要光能来划分 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的第一个阶段,一定要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的薄膜(基粒) 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场所:叶绿体内的基质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典例分析】

1下表为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记录,据表判断甲、乙分别是() [解题关键]光反应中水光解会产生 O2,O2 全来自于水。选 D。 2 ()光合作用的过程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 B.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暗反应,不进行光反应 C.叶绿体基质中可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 D.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反应,不进行光反应 3 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光反应、暗反应都需要多种酶 B.光反应消耗ATP,暗反应消耗水 C.光反应固定 CO2,暗反应还原 CO2 D.光反应储存能量,暗反应释放能量 [解题关键]CO2 的固定和还原都是在暗反应阶段中进行;光反应将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则将这些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选 A。 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 1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A、B、C三点的生理含义 A:光合作用为0时,呼吸强度 B:光合强度与呼吸强度一致------即光补偿点 C:光合作用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 常见考点: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不同环境条件下,B、C两点怎么移动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第2讲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2讲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1.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①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范围为食物链各营养级。 ②物质循环:元素反复利用、循环流动,范围为生物圈。 ③信息传递:往往具有双向性,范围为“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其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能量流动的“四三二” (1)4个去向:①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④暂时未被利用。 (2)3个关系式 ①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②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 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3)2个特点 ①单向流动: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循环流动。 ②逐级递减: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热能);还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高考生物专题训练细胞呼吸

专题训练5 细胞呼吸 一、选择题 【必考集训】 1.在需氧呼吸过程中,氧的作用是( ) A.与葡萄糖中的碳结合生成CO2 B.与[H]结合生成H2O C.参与酶的催化作用 D.氧化葡萄糖形成丙酮酸 2.新鲜蔬菜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能适当延长保存时间的原因是( ) A.细胞呼吸减弱 B.细胞呼吸加强 C.光合作用减弱 D.促进了物质的分解 3.(2017浙江模拟)下列过程只属于柠檬酸循环的是( ) A.二氧化碳的生成 B.丙酮酸的生成 C.[H]的生成 D.形成大量ATP 4.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合成ATP的酶只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 B.柠檬酸循环只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C.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被还原成乳酸 D.肌肉细胞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刺激神经末梢,使人产生酸痛的感觉 5.下图是需氧呼吸过程的示意图,①②③表示反应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在①阶段释放 B.②阶段所需的酶均分布于线粒体基质 C.③阶段的电子传递需要酶的参与 D.①②阶段为③阶段顺利进行直接供能 6.(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将表中4支试管置于适宜的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后不能产生ATP的是( ) 试管编号添加物质 1 葡萄糖+线粒体+O2 2 丙酮酸+线粒体+O2 3 葡萄糖+细胞溶胶 4 丙酮酸+细胞溶胶 A.1号和3号 B.2号和3号 C.1号和4号 D.2号和4号 7.下列关于人体需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阶段产生的还原氢都和氧反应生成水 B.释放的能量都以ATP的形式储存起来 C.柠檬酸循环产生的还原氢最多,释放的能量最多 D.产生的水中的氧原子不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氧气中的氧原子 8.某植物器官的呼吸强度(用CO2释放量表示)与O2吸收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正确的是( )

生态大题 专题练习-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无答案)

生态大题---专题复习 1.(2017.4)某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藻类固定的能量可通过条食物链传递给绿鹭。绿鹭分别处于第个营养级。 (2)若蚊子幼虫被大量杀灭,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但对划蝽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该食物网教复杂,生态系统的功能较强。 (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鲶鱼粪便中的能量_______(填“能”或“不能”)直接被水蚤利用。在该食物网中,体形较大的鲶鱼数量比水蚤的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11)某湖泊生活着金鱼藻、浮萍、芦苇等生物,并长期养殖鲫鱼。回答下列问题: (1)从湖岸到湖心依次生长着芦苇、浮萍和金鱼藻等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_____________结构,动、植物残体主要在______________层发生腐败和分解。若从湖底裸地开始逐渐演替为陆生群落,这种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鲫鱼种群密度,若调查期间有些个体身上的标志丢失,则该种群密度的估测数值会___________________。当鲫鱼被大量捕捞后,其K值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保证食物充足、环境适宜的条件下。该湖泊中鲫鱼种群的增长方式为 ________________。 3.(2018.6)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物质传递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从生态系统的成 分分析,家禽和家畜属于。在“水稻→鸡→人”这条食物链中,人属于第营养级。 (2)粪肥中的有机物最终来自图示中的。粪肥中的有机物 经的分解作用成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又可以被农作物重新吸收和利用 (3)在家禽和家畜的饲养过程中.如果大量粪便排入河流,会引起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多更多生物死亡。这种调节机制属于调节。 4.(2018.11)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存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等 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捕食食物链反映了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数量的改变与 生态系统内生物的变化相关,并能影响生态系统的能力。 (2)分别测定所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值,可以分析能量在 之间的流动情况。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可分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和的能量两大部分。在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 变温动物,其主要原因是恒温恒温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9.1)某淡水湖曾因污染物排入和过度养鱼,导致水质严重恶化。近几年经过 生态治理,水质基本恢复。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生物高考专题训练练习20分钟专题突破(2)

生物20分钟专题突破(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菌和酵母菌都有细胞膜、核糖体和DNA B.抑制膜上载体活性的毒素会阻碍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 C.神经细胞和根尖分生区细胞都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 D.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细胞都含有叶绿体 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一个正常生活的细胞,发现没有叶绿体,则该细胞() A.一定不是植物细胞 B.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一定能进行细胞分裂 D.一定能进行新陈代谢 3.下列关于细胞共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细胞内都含有糖原 B.细胞都能进行分裂和分化 C.细胞都具有细胞质和细胞膜 D.用健那绿给细胞染色都能观察到蓝绿色的棒状结构 4.右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 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②与③是静止不动的 B.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C.葡萄糖通过细胞膜需要②的协助 D.细胞识别与糖蛋白①有关 5.蓝藻是原核生物,与真核细胞相比,蓝藻细胞没有() A.细胞膜 B.细胞器 C.细胞质 D.核膜 6.下列过程一定不在细胞内进行的是()A.生长激素的合成B.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C.DNA复制D.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 7.人类免疫缺陷综合症亦称艾滋病,其病原体的化学成分与下列某结构相类似,该结构是() A .核糖体 B.中心体 C.线粒体 D.染色体 8.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是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 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 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 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 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

2018届高考生物专题训练24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专题训练24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一、选择题 1.亚硝酸盐可与对氨基苯磺酸反应,再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其产物颜色是( ) A.红黄色 B.橙黄色 C.紫红色 D.蓝色 2.在利用葡萄自然发酵产生果酒的过程中,未经杀菌,但其他杂菌不能生长的原因是( ) A.经冲洗后的葡萄上只有野生型酵母菌无其他杂菌 B.其他杂菌不能利用葡萄汁中的糖作碳源 C.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其他杂菌不适应环境而被抑制 D.酵母菌发酵产生大量酒精,杀死了其他杂菌 3.家庭中制作泡菜的方法:新鲜的蔬菜经过整理、清洁后,放入彻底清洗并用白酒擦拭过的泡菜坛中,然后向坛中加入盐水、香辛料及一些“陈泡菜水”,密封后置于温度适宜的地方。下列与此过 程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消毒 B.加入“陈泡菜水”的作用是提供乳酸菌菌种 C.制作泡菜的过程中,有机物的干重和种类将减少 D.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大量的食盐抑制了乳酸菌的发酵过程 4.为了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泡菜厂家需要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下面不是开发新产品所考虑的内容是( ) A.对泡菜材料进行创新拓展 B.对水与盐的比例进行调整 C.对香辛料的种类和比例进行调整 D.对通气发酵和密封发酵的时间比例进行调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A醋酸发酵果醋 B.榨汁前,榨汁机和发酵瓶都需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盐酸消毒 C.制作葡萄酒的装置采用长而弯曲的导管排气可以防止杂菌污染 D.在葡萄酒深层发酵时接种醋化醋杆菌可以发酵得到葡萄醋 6.下列关于制作果酒和果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变酸的果酒液面观察到的菌膜,一般是醋化醋杆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B.酵母菌和醋化醋杆菌的发酵过程均需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C.在果酒制作过程中无须接种酵母菌,只需控制适宜的温度即可 D.果酒的酒精度越高,接种醋化醋杆菌后得到的果醋酸度就越高 7.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酿制苹果醋的基本流程图和发酵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过程要先切块后清洗以减少杂菌的污染 B.②过程加入果胶酶可以提高苹果的出汁率 C.③过程发酵所用酵母菌无具膜结构的细胞器 D.④过程需要将发酵装置中的充气口开关关闭 二、非选择题 8.(2017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蓝莓富含花青素,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世界粮农组 织推荐的五大健康水果之一,蓝莓的深加工产品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下图是某实验室利用蓝莓酒制 作蓝莓醋的实验装置,回答以下问题。

高考生物【生态大题】专题训练20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生物【生态大题】专题训练20题 1.甘肃天水市“花牛”苹果自1965年出口香港,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回答下列有关“花牛”苹果果园生态系统的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该果园土壤中的蚯蚓属于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 (2)某“花牛”苹果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A引起的。A招来了B和C,B把卵产入A体内,孵出的B的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A的其他个体,C特别喜食A,也捕 食B。在体内有B幼虫的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C发现而被捕食。 ①B和C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②C捕食疯狂摇摆的A,对A种群的生存__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__________。 ③体内有B幼虫的A摇摆身体为C提供了一定的信息,这表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1). 分解者 (2). 物质循环 (3). 捕食和竞争 (4). 有利 (5). 通过捕食,使体内有B幼虫的个体死亡.客现上促进了A种群的发展,有利于A的生存 (6). 种间关系 【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蚯蚓能分解有机物形成无机物,促进了物质循环,属于分解者。 (2)①C特别喜食A,也捕食B,说明C与B存在捕食关系,C又和B争夺A,故二者又存 在竞争关系。 ②在体内有B幼虫的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C发现而被捕食。通过捕食,使体内有B幼虫的个体死亡,客现上促进了A种群的发展,有利于A的生存。 ③体内有B幼虫的A摇摆身体为C提供了捕食的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点睛】根据“B把卵产入A体内”,可知A、B之间存在寄生关系;又根据“C特别喜食A,也捕食B”,可知,B、C之间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A、C之间有捕食关系。 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2019届《精选精练》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练习(14):生物技术实践

生物技术实践 1.(2018·全国卷Ⅰ)将马铃薯去皮切块,加水煮沸一定时间,过滤得到马铃薯浸出液。在马铃薯浸出液中加入一定量蔗糖和琼脂,用水定容后灭菌,得到M培养基。 回答下列问题: (1)M培养基若用于真菌的筛选,则培养基中应加入链霉素以抑制__细菌__的生长,加入了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__选择__培养基。 (2)M培养基中的马铃薯浸出液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多种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类型除氮外还有__碳、无机盐__(答出两点即可)。氮进入细胞后,可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有__蛋白质、核酸__(答出两点即可)。 (3)若在M培养基中用淀粉取代蔗糖,接种土壤滤液并培养,平板上长出菌落后可通过加入显色剂筛选出能产淀粉酶的微生物。加入的显色剂是__碘液__,该方法能筛选出产淀粉酶微生物的原理是__淀粉遇碘液显蓝色,产淀粉酶的菌落周围淀粉被水解,形成透明圈__。 (4)甲、乙两位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某一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同一稀释倍数下得到以下结果: 甲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110、140和149,取平均值133; 乙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7、169和176,取平均值124。 有人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结果中,乙同学的结果可信度低,其原因是__乙同学的结果中,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2个相差悬殊,结果的重复性差__。 [解析](1)链霉素是抗生素,可抑制细菌生长,故在M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作为选择培养基,可筛选出真菌。 (2)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一般包括碳、氮、水和无机盐等。细胞中含有氮元素的生物大分子有蛋白质、核酸等,故所加入的氮可参与以上物质的合成。 (3)能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向加有淀粉的培养基中加入碘液后培养基呈现蓝色,产淀粉酶的菌落周围的淀粉被水解,形成透明圈,可根据透明圈的大小判断产生淀粉酶的多少。 (4)统计菌落数时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个的平板,甲同学统计的3个平板中的菌落数在正常范围内且差距不大,比较准确;乙同学统计的3个平板中,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2个相差悬殊,结果的重复性差。 2.(2018·全国卷Ⅱ)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中,经常通过消毒和灭菌避免杂菌的污染。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中,玻璃和金属材质的实验器具__可以__(填“可以”或“不可以”)放入干热灭菌箱中进行干热灭菌。 (2)牛奶的消毒常采用巴氏消毒法或高温瞬时消毒法,与煮沸消毒法相比,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是__在达到消毒目的的同时,营养物质损失较少__。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2013年高考研讨)(原创+改编)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各图所示的某些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上图A中,共有条食物链,若由于某种原因蛇突然全部死亡,则短期鹰的数量将。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2)上图B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千克。 (3)上图C中,假设在每种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从来源不同的途径获得的能量相等,则草中含900kg的生物量,最多能使鹰增重 kg。 (4)上图C中,假设每种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来源比例不知道,每种较低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比例也不知道,要使鹰增重1kg,则至少需要消耗草 kg。(5)上图D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提供给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 (1)8 增加植物→鼠→猫头鹰 (2)3250 (3)4 (4)25 (5)25A/(5-4x) 2013年一模 28题(16分)研究发现,某污染重的甲基汞(有机汞)的毒性远高于无机汞。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中,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功能。图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结构。目前人们依据的理论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2)甲基汞通过富集而危害人体神经系统。研究发现,在甲基汞的作用下突触间隙会持续存在较多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同时发现甲基汞高度亲脂,又能与蛋白质结合,请推测乙酰胆碱增多的可能原因是 。 (3)底泥中存在与B类细菌类似作用的真菌,这类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浮游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除流向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外。其去向还有。 (4)根据题干信息,请提出一种有效降低水体汞污染危害的思路: 。 答案:(1)净化水体空间(垂直和水平)(生物)群落演替(2)食物链甲基汞导致突触前膜释放过多的神经递质(也可以从影响酶的活性角度回答,也可从影响载体蛋白的角度回答) (3)分解者分解者和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种植能大量吸收贡的植物,再从这些植物中回收汞(在贡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一定量的B类细菌,或在汞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分解甲基汞的真菌)

高考生物专题训练生态工程

专题训练29 生态工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农业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建立了“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 C.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D.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2.据下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3.在“稻—鸭—鱼”生态工程中,水稻为鸭和鱼提供了荫蔽条件和适宜的生存环境,鸭的粪便可作为鱼的饵料,鸭和鱼可减少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其活动又可增加水中的氧含量。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B.促进了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C.成本核算时应包括投入的人工费用 D.水中氧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水稻生长 4.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6.“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是江浙平原水网地区典型的高效农业系统,下图表示这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01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十二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 新人教版

专题十二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 摘要:本专题涉及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如生态农业、低碳生活、低碳工业等。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生态系统方面,常考点主要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环境保护方面主要侧重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 一、专题知识突破 1.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Ⅰ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2.考点剖析 考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 【体验真题】 1. (2012四川)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立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决定的;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解析】(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b 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答案】(1)大豆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能量流动 【考题切点】 从近三年高考试题来看,对知识点的考查侧重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关系,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 【考点透析】 1.生态系统的成分 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式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 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 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 用) 自养型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 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 用)

高考生物专题练习 专题5 课题2

专题5课题2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1.DNA的复制需要引物,主要原因是() A.可加快DNA的复制速度 B.引物可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 C.引物的5′端有助于DNA聚合酶的延伸DNA链 D.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 解析:选D DNA聚合酶不能从5′端开始合成DNA,而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因此,DNA复制需要引物。当引物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后,DNA聚合酶就能从引物的3′端开始延伸DNA链,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 2.下列有关PCR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PCR技术利用的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PCR技术可用于基因诊断、判断亲缘关系等 C.PCR技术需在体内进行 D.PCR技术可分为变性、复性、延伸三个阶段 解析:选C PCR技术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简称,是在体外快速大量复制DNA片段的一种新技术。 3.下列属于PCR技术的条件的是() ①单链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引物②目的基因所在的DNA片段③脱氧核苷酸④核糖核苷酸 ⑤DNA连接酶⑥耐热的DNA聚合酶 ⑦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⑥ C.①②③⑤⑦D.①②④⑤⑦ 解析:选B PCR技术的条件:模板,本题为第②项;引物,本题为第①项;原料,本题为第③项;酶,本题为第⑥项。 4.下图是PCR反应过程中哪次循环的产物() A.第一次循环B.第二次循环

C.第三次循环D.第四次循环 解析:选A在PCR反应中,以引物为标记,第一次循环时加入的DNA为模板,两条DNA链可分别由引物Ⅰ和引物Ⅱ与其结合并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延伸,所以形成的每个子DNA中只有一种引物;从第二次循环开始,上次产生的含引物的DNA分子单链又可作为模板,形成的DNA分子两端均含引物。 5.右图表示DNA变性和复性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向右的过程为加热(50~60 ℃)变性的过程 B.向左的过程是DNA双链迅速致冷复性 C.变性与在生物体内解旋过程的实质相同 D.图中DNA片段共有8个游离的磷酸基、8个3′端 解析:选C DNA体外的变性同体内的解旋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使氢键断裂,DNA双螺旋打开,只是体内需解旋酶,体外是高温条件。 6.PCR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微量离心管中添加各种试剂时,只需一个枪头 B.离心管的盖子一定要盖严,防止液体外溢 C.用手轻弹离心管侧壁的目的是使反应液充分混合 D.离心的目的是使反应液集中在离心管底部,提高反应效率 解析:选A在微量离心管中添加各种试剂时,每吸取一种试剂后,移液器上的枪头必须更换,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离心管的盖子一定要盖严,防止实验中液体外溢;离心约10 s的目的是使反应液集中在离心管底部,提高反应效率。 7.下列有关PCR技术中引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引物是一小段DNA分子或双链RNA分子 B.扩增一个DNA分子至少需要的引物数目等于新合成的DNA子链数目 C.两种引物之间能够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D.DNA聚合酶只能从引物的5′端连接脱氧核苷酸 解析:选B引物是一小段单链DNA分子或单链RNA分子;在DNA分子扩增时,需要两种引物,由于新合成的子链都需要引物作为复制的起点,则扩增一个DNA分子至少需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伴性遗传专题练习(附答案)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伴性遗传专题练 习(附答案) 伴性遗传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以下是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伴性遗传专题练习,请考生检测。 一、选择题 1.与常染色体遗传相比,伴性遗传的特点是() ①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②男女患者比例大致相同③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或女性患者多于男性④可代代遗传或隔代遗传 A.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往往与性别相关联,再加上有些基因在一对性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不一样,所以伴性遗传表现出和常染色体上的遗传不一样的特点,如正、反交结果不同,与性别有关等。常染色体遗传中男女患者比例大致相同。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中都会出现代代遗传或隔代遗传。 答案:C 2.果蝇的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答案:B

3.下列关于遗传方式及特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遗传方式遗传特点A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常表现交叉遗传B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代代相传C 伴Y染色体遗传病男女发病率相当,有明显的显隐性D 常染色体遗传病男女发病率相当,有明显的显隐性解析:伴Y染色体遗传病是由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女性因无Y染色体而不可能发病,所以也就无显隐性关系。 答案:C 4.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如图所示)。由此可以推测() A.Ⅱ片段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 B.Ⅱ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率与性别有关 C.Ⅲ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女性 D.Ⅰ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Ⅲ片段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Ⅰ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应高于女性;由于Ⅲ片段为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所以Ⅲ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尽管Ⅱ片段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但Ⅱ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与常染色体遗传并不相同,而是与性别有关,有时男性患病率并不等于女性,如①XaXaXAYa后代中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性均为男性;②XaXaXaYA后代中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 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 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 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 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练习

水 种子 玻璃罩 20XX 年高考生物实验专题练习(33) 1.(10分)右图为种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实验图,据图回答: (1)瓶中加适量水后,种子的呼吸作用会 ,致使 瓶内的CO 2气体 。如果用手触摸盛有种子的 玻璃瓶,会感到热觉,这说明 。 (2)如果把漏斗和玻璃管都堵塞,种子的有氧呼吸会渐弱,原因是 。幼苗的光合作用也会减弱,原因是 。 (3)如果另外用含O 18的H 2O 18浇幼苗,罩上玻璃罩,则罩内空气中的氧气、CO 2和水中都出现O 18,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角度看,其原因是① ,② , ③ 。 2.(10分)研究者将大白鼠置于冰水中,以探究冰水对大白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1)大白鼠刚放人冰水中时出现战栗的现象,该反射的发生 (填“需要”或“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 (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2)冰水刺激大白鼠皮肤 产生兴奋,沿反射弧 (填“单向”或“双向”)传导到骨骼肌引起战栗。 (3)冰水刺激还能引起 (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使代谢加快,以增加产热。产生热量的来源是 (生理活动)。 (4)下图是在实验过程中,测得的兴奋传导时神经纤维上某点 的膜电位变化示意图。该图中表示静息电位的是 点, B 过程的形成原因是 , C 点表示 。 3.(10分)下图表示H.T.Odum 对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结果。其中Gp 表示生物同化的能量,R 表示呼吸散失的能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 。NP 表示每个营养级生物用于 的能量,图中第Ⅱ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Gp 的一部分。 (2)第Ⅰ、Ⅱ营养级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 和 两类成分。 (3)第Ⅲ、Ⅳ两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 ℅ (4)研究还发现重金属等污染物通过 的富集可能对该地区生物造成伤害,如果长期污染将会导致 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 。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019年3月20日 (考试总分:9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共计 40 分) 1、(4分)研究人员在甲地块中仅种植玉米一种作物,在乙地块中混种了玉米和矮绿豆,两块农田中均有玉米螟等害虫以及食虫鸟等害虫天敌。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食虫鸟所同化的能量,除未利用的能量外,其余的能量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甲、乙两地块中玉米的种群密度差别不大,但是乙地块中玉米螟的密度远小于甲地块,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次解释农田除虫和去除杂草的意义,以及玉米、矮绿豆混种的意义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4分)科学家在密执安荒地对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一年的能量流动分析(如下图,单位:J·hm-2·a-1),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食物链中包含生态系统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碳元素在此食物链中主要以_____________ __形式存在,与能量流动相比,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食物链体现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田鼠通过视觉躲避鼬,鼬也以此追捕田鼠,鼬和田鼠的活动对彼此都是一种___________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交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作用。 (3)田鼠流向鼬的能量传递率是__________。图中50.3 x 106 J·hm-2·a-1中包括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会通过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消散掉。 3、(4分)大闸蟹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甲壳类,因其味道鲜美而被大量养殖。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据图分析: (1)湖泊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_____________。 (2)湖泊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除了图中的能量流动外,还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两大功能。 (3)图中c代表大闸蟹的__________能,f代表大闸蟹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则d代表大闸蟹用于_______________的能量。(4)大闸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宜的水温起了重要作用。温度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信息,信息的类型除了此类型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I.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中的增长。 (2)B曲线呈“S”型的原因是自然界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有限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______趋势(填上升或下降),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_________ (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为什么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__ _______________。对此,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鼠害的原则是___________。 II.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 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5、(4分)如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存在明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 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需要植物的能量是________kJ。 (3)图乙中A、C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