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听于永正老师课的感受

听于永正老师课的感受

听于永正老师课的感受
听于永正老师课的感受

听于永正老师课的感受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听于永正老师写作课后的感受

莘县明天小学樊学雄

于永正老师在莘县的学术报告会2月28日上午结束了,直到现在,我的心中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眼前闪现的仍是于老师在习作课堂上那精彩的一幕幕,耳畔回响的仍是于老师感人至深、实实在在的教诲。

童心·年轻

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即使是七十二岁的高龄。在《写好人物对话》的习作课堂上,创设“小猴子和猴妈妈”对话的情景时,于老师童心未泯,形象逼真地模仿小猴子和猴妈妈的动作,蹦蹦跳跳,抓耳挠腮。模仿童真的语言,这哪里像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呢有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有了这样生动的再现,学生能不兴致盎然吗能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吗经常看到这样的话语: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是弯下腰,甚至蹲下跪下和学生对话吗?我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很重要,让自己变成孩子,想孩子之所想,把握住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于老师给了我们极好的示范。

因为拥有一颗童心,于老师的心态永远年轻;因为拥有年轻的心态,于老师的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让人感触至深。

手把手·实打实

于老师的习作课堂是“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这一教育思想很好的体现。指导学生分段,学习写提示语,这也是写好人物对话最为关键的两点。于老师把这种训练一步一步地、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落实。

于老师特别让学生关注了当提示语在句子不同位置时的标点,让学生们认真看,用心记,还安排了抄写对话和听写对话的环节,让教学目标真真正正落到了实处,从而为后面“依据对话编故事”奠定了坚实的习作基础。

正如于老师所说:教孩子,要仔仔细细地教,踏踏实实地教。

教书·育人

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点滴的进步,于老师的课堂诠释着这一切。

当面批完学生的作业后,于老师双手拿作业还给学生,有学生用一只手接,于老师不给,学生随即明白了,双手接过作业。什么叫育人?这就叫育人!“教育无处不在”,于老师的话令人深思。育人于细节中,还用得着给学生讲多少道理吗?

当一平时不爱写作文的男生得到了于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于老师问他想说点什么。这个孩子看着于老师的眼睛,哭了。哽咽着说:“谢谢于老师教我写作文!”于老师把他揽入怀,拍着他的肩膀,勉励他只要今后多读书,作文会写得更好。

我落泪了。为这课堂上感人的一幕,为于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为孩子内心涌动的感激。让我更加意识到: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加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相信这节课会让这个孩子乃至全班所有的孩子刻骨铭心、受益终身。

目标·过关

于老师的《目标意识过关意识》的讲座,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做了透彻的分析,呈现出了语文教学的精髓:听读和说写。而“过关意识”则重点强调了落实,落实字、词、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写话、篇章、修改等。有了这两种意识,教师才能明确目标,落实目标,才能把学生的语文根基打牢、夯实。

于老师的讲座也如他的课一样,没有什么高深的玄论,非常朴实、扎实,教给了我们如何去教语文,如何去引导学生学语文,让我们受益匪浅。牢记于老师的两句话:“人生是花,语文是根。”“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

于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将会以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个求知的心田!

这正像县教育局赵主任送给于老师的对联: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风范山高水长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

“数学是我们的玩具”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5月21日在海门实验学校聆听了华老师的《规律中的规律》一课,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为之振奋,真不愧是大师,上出来的数学课含金量十足,不仅学生学到了很多,我们听课的教师更是收获匪浅。 这节课是华老师自己编写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开始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所得的积,学生说出得数,白板显示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142857×4=571428。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交流。生:乘数越来越大,积的第一个数也越来越大了。教师此时并没有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而是让学生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抢答142857×5、142857×6和142857×7的积。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很快猜出了142857×5=714285,142857×6=857142,但142857×7的积学生没法猜了,因为在前面的乘积中最大的数是8,没有比8再大的了。这是时,华老师引导学生用计算器算算,学生发现142857×7=999999,华老师惊讶道:“嗯,怎么会这样?”一个女生答道:“因为1/7化成小数约是0.142857。”(我很惊讶学生的知识积累,连1/7化成小数约是多少都记得很清楚。)这时华老师介绍142857这个数是走马灯数,华老师还形象的用一张写有142857数字的长方形纸,把它圈成一个圆介绍什么是走马灯数。老师一般到这个地方就会结束,不敢再越雷池一步,因为下面的规律学生更难发现,教师也更难掌控课堂。而华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用计算器计算142857×8、142857×9、142857×10的积,你发现了什么?”生1:“最前面一个数是1,后面一个数越来越大。”生2:“142857×8=1142856积的最后一个数与142857×1=142857积的最后一个数相差1,142857×9=1285713积的最后一个数与142857×2=285714积的最后一个数相差1,……”教师继续让学生口答142857×11,142857×12,142857×13,142857

(2020年整理)薛法根《如梦令》听课体会两篇.doc

记一场藕花深处的甜美回忆 在“第十一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宋词《如梦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已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一年,但是中高年级的课程教学却是我从未接触过的。所以这次聆听中高年级的课程时,我是怀揣一颗初学者新鲜而虔诚的心在认真学习。观摩薛老师的宋词教学,我以一个学生的身份真的获益匪浅。接下来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下薛老师的课堂带给我的感受。 诵读古诗词重方法 课堂开始,薛老师先带学生学习李存勖的《如梦令》,解读了如梦令的词牌名,再进入到李清照所作的《如梦令》。总结“如梦令”作为词牌名特定的格式,都是七句,字数都是三十三个字,并且第五句诗和第六句诗是重叠的。正是学完了这种特定格式,薛老师才有条理的分析一首词要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要注意六个字—押韵、停顿、平仄(节拍)。通过学生的读,薛老师引导他们感受到如梦令的最后一个字押韵“u”,因而每行最后一个字要重读;接下来学生再读,薛老师请同学们思考每一行前两个字有什么特点,思考过后同学们发现它们都是动词,因此薛老师总结出叙事的诗词前两字是动词,所以要根据每行的结构注意诗词的的停顿;最后,薛老师提到唱歌讲究节拍,其实字在读时也是有长短、节拍的,这就是平仄。我们现在所学声调,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按照“平长仄短”的原则,薛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为《如梦令》谱曲。并且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掌握这种“谱曲”的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一个环节中,薛老师用朴实的语言,对学生巧妙点拨,让他们收获诵读诗词的方法。在以后的诗词学习中可以运用所学方法解决诵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理解古诗词重还原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语文课上,老师方法规律讲的再多,若是不能让学生实践,学生终不会学习扎实。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薛老师的第二个环节就侧重学生的实践——用一篇文章还原词中内容。 在学生掌握诵读方法之后,薛老师直接提问:这首词是否能读懂?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交流之后,薛老师总结:词中“常记”二字说明接下来的内容都是李清照少女时代到郊外游玩的回忆。按照词中内容,大家分析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于是薛老师给学生时间进行写作。这种写作就是语文课堂上的学生实践,通过写作还原词中所描写的故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这就是一种语言的转化,是深度学习。学生在还原过程中对古诗词理解、体会更深切,古诗词意义的断裂、删减得以增加和连接。 在这个环节,薛老师最重视的还是还原后的交流,他对每一位交流同学作品中的亮点进行表扬,并且请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文章中添补,不足之处薛老师悉心为学生指出,并请学生马上完善。正是通过这种写作还原,薛老师让学生与词人进行对话,走进词人的内心,感受词人在夏天傍晚的那一次甜蜜回忆,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独特魅力。 从一个宋词初学者的视角,聆听了薛老师的整节课,我对宋词的基础知识有了准确的认知。纵观薛老师的课堂,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正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薛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平凡中彰显简约之美,简约中蕴藏深厚功底。课堂教学虽已结束了,但是结课前那两首代表词人不同情感写照的歌曲还在我耳边回荡,薛老师那简单中蕴藏智慧的语言还在我脑海中萦绕……

听张齐华老师《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有感

听张齐华老师《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有感 从最初课堂上蹒跚学步的“丑小鸭”,到如今众多数学教师心目中追随的“数学王子”,有人惊叹于他教学技艺的高速攀升,有人折服于他对数学课堂的深刻见解,亦有人陶醉于他对数学课堂的诗化演绎。因为热爱、执著和超越,张齐华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王国里演绎着精彩自我的真实历程。2011年11月13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合肥农业大学听取张老师《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精品课堂展示课,以及《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的讲座。 一走进张老师的课堂,我们就被张老师的“表演”吸引住了。张老师利用课件,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让听课的“学生们”感觉非常的轻松、愉快。有人是这么评价张老师的课的——“听张齐华上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能会做什么。”张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 张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张老师的讲座,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张老师毫无保留的向我们传授了他的教学经验,他告诉了我们,对于教学要创新,但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盲目的“为创新而创新”;对于学生,更是要抱着一种宽容、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并且向我们老师提出了“当孩子们的想法与你发生冲突时,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这个问题。

听到张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也许有过,或者将来会有这种类似的情况,当孩子的想法与我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想到孩子是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要对孩子提出表扬,并且对孩子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分析。正如张老师曾说的“这当中面对的恰恰是一种教育的抉择,而抉择的背后映射的正是为师者思想和人格的魅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这个充满神秘色彩地方,学生一直是我们关注与研究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这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这项研究是一项负有重大意义的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听于洁老师讲座有感

心的教育------为他人着想 于洁老师,一个亭亭玉立的看似柔弱的女子却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她用这颗强大的心保护着,包容着无数颗幼小的心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疼爱别人的孩子就是神圣。于洁老师全身心的爱着每一个学生,真可堪称为“师者圣母”! 通过听她的讲座,我看到了她的用心,她用心地关注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细节,想方设法为学生着想;我看到了她的爱心,她爱着她的每一个学生;我看到了她的贴心,贴心到了学生的一日三餐;我看到了她的心境,恬静淡然,一切为了学生。 “20年的光阴、27万字的家书、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因材施教、知心人……”在字里行间,于洁老师那伟大的形象便展现在我的眼前,22年坚守教育一线,陪伴学生成长;孩子的点点滴滴无一不记挂在心;她是天使,在守护之余还点亮了学生的心灯,学生们都爱称她为“天使老师”。讲座中她讲到为了让一个经常不来上课的孩子慢慢回归课堂,她特意在班上为她专门办了一个小超市,让这个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重拾自信。于洁老师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这个孩子,可谓“润物细无声”。 于洁老师用书信架起了与学生之间,与家长之间的桥梁,在她的笔下,孩子们的变化有目共睹,她鼓励孩子们的成长,理解孩子们的困惑。“初中的孩子正值叛逆期,苍白的说教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疾风暴雨的责骂更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我找到了最适合的教育方式,用

书信、用字条悄无声息地走进学生的心里。”说起为何要用书信与学生沟通,于洁这样解释。有一次,于洁要在班里增设语文课代表,一位成绩不是很好的男生举手报名了。当时,于洁指定他做了课代表。“我猛地睁开眼睛,见你静静地冲我微笑。那一刻,你的微笑触动了我的心灵。”男生在信中写道。于洁则回信:“你有属于自己的优秀品质。千万不要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自卑,男孩子,就要腰板挺直了,声音洪亮地说话,雷厉风行地做事。”慢慢地,男生把自卑踏在了脚底,课代表的工作完成得十分出色 .她是一个善于抓住教育机会的有心人,她传递正能量的人格魅力濡染着学生,她坚信每一棵草儿都会开花!他在学生遇到挫折时不忘鼓励他们“你注定辗转却终究不死,就算遍体鳞伤,也要赢得漂亮!”她坚信一切存在都有原因,找到原因,方能解决问题。她关注学生的未来,她创立自己的班级管理特色,通过一系列的班会活动,她变着法子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快乐! 我们常常为学生违纪而大发雷霆,对学生缺乏了解和耐心,于老师却坚信一切皆有原因,没有厉声呵斥,也没有激烈的师生抗争,而是从各个角度寻找原因。一年之后学生遮过眉眼的刘海终于消失,露出了帅气、阳光的面庞。试问我们有几人有如此耐心等待学生的改变?我们的训斥与批评往往是不了解事情原由就开始的,学生没有任何话语权,我们也没有给他们任何辩解的机会,如此方才造成学生的抗争。这让我明白教育应该从对学生的尊重开始,师生的平等才能造就成功的教育。 于老师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即使入学只考到9分的孩子

听韩兴娥老师课内海量阅读有感

听韩兴娥老师课内海量阅读有感 相公中心小学庞晓敏 韩老师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将语文教得简单一点、扎实一点。 将语文教得简单一点。对于教材,包括补充的,从入学到高年级,韩老师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以读为主,读熟了就背,背完一篇主动背诵下一篇,这就是学习方法。中低年在阅读中识字,与生字一次又一次的见面,见面多了,识字任务自然就解决了。在低年级用字贴来写字,在中年级做大量的“看拼音写词”练习,为学生制出词语表,将这些作业放在课堂上完成,打牢了学生的写字基础。在理解上,以填空的方式理解文本内容,品味语言表达,突出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少了条分缕析,减少了好多将《教师用书》上的解析文本的情感体验或者是教师个人对文本的体验出售给学生,这也是《课标》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好多课堂上,我们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去透彻分析,甚至不惜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总觉得还有意欲未尽的遗憾,有时太多的目标,太多的精辟分析,学生领会多少,是否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很难知道。 将语文教得扎实一点。看似简单,实为大巧若拙。她的课内海量阅读做得细做得实。为了让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她整个暑假都在酝酿这个梦,给新生编能够“自学”的儿歌小册子,在儿歌后面还要配上生字词表。中年级在开学前与实验的老师一起分头为学生准备新学期的“看拼音写词”练习。还有她为每个阅读材料准备的“口头填空”练习,用以检查大家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感悟体验。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统一配置,用自印也有购置的,这些都要超前完成,这些文本并不是光为学生准备的,这些也是教材,老师要准备提出的问题,要了解学生易读错的词语,确定经典学习的重点,这些经典如果老师没有读懂,是难以完成这个领学任务的。作为她的备课,最小的单位是一本书,这实际上是一种大气,也是我们所倡导的通读教材,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精髓。 从这些我们也不难想象她教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的原因:扎实地开展了字词教学,注重学生背诵积累,在阅读文本后的根据内容进行了理解检测练习,厚积薄发的写也以一种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这些也就是我们语文检测的内容,她将这些也融入平常阅读教学中,扎实地开展训练,当然会功到自然成。 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需要一种勇气,一种奉献,更需要一种钻研精神。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需要一种勇气,如果我们不能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一册教材,但我们可以留一个月的时间来尝试课外阅读,我们一学期不能引进十本,我们可以尝试引进一本。还需要我们摒弃功利的勇气和耐心,更需要我们一切从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为出发点去衡量和反思我们的教学,从而坚持心平气和地施教,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要有一种奉献精神,我们可以按部就班的教我们的教材,我们也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将学生引上自学之路,授人以渔,将学生引上终生热爱阅读之路,需要我们老师先读后引,意味多备几本书的教案,甚至是十几本书,先学生一步,才会实现与学生共读共赏。备课外阅读材料,我们没有了《教师用书》,也没有

观摩华应龙老师8

观摩华应龙老师《游戏公平》有感 一切皆有可能 我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节示范课《游戏公平》,感受颇多,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回味。领略华老师的风采,再次被华老师所感动,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本质的探究,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教学的执著,也感动华老师艺术家的风范与博学。在名师的数学课中,孩子的思维始终处在跳跃与思考的状态。在一次次的尝试思考以后,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对思维能力有目的地训练,让我看到数学名家的有效教学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课堂中每一分钟都在实践。华应龙老师的《游戏公平》一课从创设情境开始,问题便一个个接一个而来。“公平不公平?”“怎样才公平?”“如何来证明?”……即使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也没有停止,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全神贯注,兴奋地摇动着水杯,认真的记录。整堂课中始终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没有停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积累信心。数学的魅力估计正是这样沁入孩子心灵的。数学的课堂如果想让孩子喜欢,必须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本节课中情景数学活动,也格外引人瞩目。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中,父子争看奥运会篮球半决赛的故事情景贯穿整堂课。孩子们在为华老师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开始对概率统计等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当华老师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结束教学的时候,孩子根本没有下课的想法,情景教学让孩子对数学更喜欢。在情境中在活动中,数学的学习变成学生主动的探究,也只有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才会让学生收获一种成功和自信,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在华老师的课上幽默也成为一大特色。华应龙老师介绍自己的方式很幽默,他先在黑板上写下:华佗—华罗庚然后再写华应龙;在介绍完中南海后他再说自己就在中南海往西若干米上班;正是有了激情和幽默,名师们的课堂才更精彩,生命在场的意蕴才更浓厚。 现在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与需学习之处。

(完整word版)听薛法根老师的课有感

俭朴的语言真实的课堂 ——听薛法根老师的课有感李娟薛法根老师的课,正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他的课于通俗中彰显简约之美,于简约中更见老师的功底。在俭朴的课堂上,他没有让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各种精致的音乐动画占领课堂,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股的自然美。置身课堂听课,如沐春风,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喜悦、解放、智慧生长的园子。 他的课堂,洋溢着滑稽与智慧的气息,不事雕琢的自然,大开大合的结构,风流蕴藉的内容,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 薛老师对语文课堂曾讲过一句精辟的话语:语文教学让成长看得见。不要教着教着学生不见了,要教着教着老师不见了。 欣赏薛老师的“倾听”:那是真正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或肯定并深化,或更正并引导,促进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有所提高,让更多的学生分享思考的喜悦。 欣赏薛老师的“评价”:那是对教材的深刻把握,是对学生的无限期待和鼓励,是教学智慧和艺术的积淀。在他风趣滑稽的评价中,学生笑了,很清晰地知道了自己的不够和进步。 欣赏薛老师的“点拨”:不着痕迹却又恰到好处,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潜移默化地交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无论是提问或讲解,读书或想象,薛老师在用例外的方式点拨例外的学生,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真正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欣赏薛老师对学生的足够“等待”,他在课堂上等待学生读书,等待学生发言……薛老师曾说过,要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长进,教师要有足够的耐烦。而我往往因为担心在他们身上会耽误时间,所以常常放弃对他们的指导或帮助,其实,课堂上,对每一位学生得帮助,对于其他相似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启迪。教学中我要学会等待,对学生“似解未解”的等待;对学生“灵光一闪”的等待;对学生“部分不悱”的等待。在等待中营造气氛,让学生思考有活力,在等待中精巧点拨,让学生思考有方向,在等待中精巧设疑,让学生思考有深度,在等待中加强互动,让学生思考有宽度……

张齐华老师经典课例

《倍数和因数》课堂实录 有幸去南京聆听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因数和倍数》,感触颇深。张老师那崭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文化底蕴,风趣幽默的谈吐,深深打动了我。他那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令我感触很深。 感触一:充满人性化的评价语 听张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尤其是聆听他那自然、精炼的评价语。如评价作业纸时,张老师说“关于A 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想要指出错误)可张老师是这样引导的:“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尽管学生是找错了,他这样说:“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这些人性化的评价语在课堂中还有很多,这些朴实的语言,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的是成功,是对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感触二: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 关于本堂课的文化气息,是相当浓厚的,张老师一定查阅了不少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和优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的。“计数器’九颗珠子的奥秘;神奇的完美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只有有了文化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而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只会乐在其中。 感触三:善于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 张老师善于捕捉学生发言过程中的信息,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自己找出36的因数和3的倍数,再通过对几份不同作业的比较,一步又一步,层次清晰地得出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联系,交流想法,形成意见,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引导者。”如:“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老师亲切的话语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 只是这一堂课上了55分钟,这在日常的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但在这节课中,没有这增加的十几分钟,

听吉春亚老师课后感悟

博达小学语文老师听吉春亚 ——老师观摩课及讲座的感悟摘要 一、通过这次听课,使我们明白了语文教什么?怎么去教?怎样制定语文课切实可 行的教学目标?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以上这些问题,xx老师体会最深,明白了语文课是以培养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是语文教学的根。明白了语文课是以学生为主体全程参与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①简简单单地教②清清楚楚地教③扎扎实实地教④富有情趣地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 二、通过这次听课,老师们对于教材本身的理解有了提升,比如:xx老师原来认为 教材就是书本,现在才知道教材不只是书本,而且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地方、任何静止的、活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语文教材,因此我们要放开眼界看教材,不能狭隘的看书本。在培养孩子能力方面,原来只注重灌输知识,现在才明白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的能力。吉老师所讲的写作文时可以整合整个单元来看,除了积累本单元的优美词句外,还可以纵观本单元的写作技巧。比如:如何有顺序地写,如何把感觉写具体,如何把文章的内容写具体。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既要从整个单元中找例子,又要从单篇课文中找例子,还要从课后练习题中找例子,学会了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xx老师听了吉老师的讲座后,感悟颇深,学以致用,在学到《雪儿》这篇课文时,有一段话: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去阳台上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呢?表示看到的事物很多很多,她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果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让每位同学大声读出来,并给予鼓励。 三、学到了教语文课的一些特殊训练方法,如:xx老师感悟最深的是如何运用吉老 师的复述记忆法:就是把关键词语用特殊符号记录下来,然后就能准确复述段落内容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捕捉文章的信息,从而形成理解能力,然后做出评价解决问题,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后又让同学们以你愿意做哥哥那样的人,还是做弟弟那样的人为题;在课堂上完成了对学生写作的训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通过吉春亚老师的观摩课和讲座,让我们理解语文的“本真”教育:包含对学 生智力的开发,审美能力的提高,思想教育及精神境界的提升,文化品味的提高,达到以上目标必须依托语言能力的巧妙渗透及展开。xx老师在这一点上感悟颇深。如《两个兄弟》这节课并没有只停留在“有感情的朗诵”这一层面上,来领悟语言表达形式,而是巧妙地以“听、想象、领悟、画、自主表达、有目的地拓展”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催化语文与内容相融,使教学充满“语文味”如品读关键词语、赏析关键段句,补白两兄弟的内心世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 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这让全场

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这一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马希文) 第三个活动是猜8个人的年龄。有8个人在篮球场上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你能想象一下,这8个人的年龄可能分别是多少吗? 学生猜的情况有:12、12、19、15、10、18、11、13; 11、14、13、10、19、18、15、16;12、13、11、13、12、11、13、11等,很快就有学生快速指出第一组和第二组写错了。这让孩子们再一次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最后揭示答案的时候孩子们挺吃惊的,答案是:47、8、7、6、6、7、7、8。其中47岁这个人就是华老师本人。这张图片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个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有时候平均数是不能体现整体情况的。 3.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小结的时候,华老师与众不同地让学生畅谈“平均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孩子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说易变的、公平的、神奇难测的、会忽悠人的、接近实际的等等。华老师还说他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并告诉孩子们诸葛亮不姓诸,姓诸葛;平均数也不姓平,姓平均,是计算出来的,不是数出来的!这句话其实是说平均数不是一个原始数据,是个统计数据。总结得多么精彩! 对于教材的处理与升华,华老师这节课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方法。数学是什么数学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数学的教学就是思想方法的教学。但现在的数学课堂似乎少了许多数学的味道。在华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了数学的真谛。他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传授思想方法。他带领学生

薛法根:智慧的课堂与大道简约之美

薛法根:智慧的课堂与大道简约之美 薛法根,男,1968年出生,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师。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2年,获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担任苏州市小学语言教育研究会会长,参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审工作,现任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在《人民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60余篇论文,专著有《薛法根教学思想经典课堂》《智慧教学》等。 在翻阅语文名师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薛法根老师的大名总是与一些新鲜的语词连结在一起。诸如“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让语文课充满智慧”,以及语文教学的“大道简约之美”、“生命拔节的声音”等等。这些新鲜语词之所以“新鲜”,是因为它们透射出一种语文教育新思想的光辉,给人以建构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的警醒与启示。的确如此,当我们满怀着新奇的兴致走进薛法根老师“智慧课堂”的时候,在尽情领略其课堂教学的“大道简约之美”、倾听课堂教学“生命拔节的声音”的过程中,深深地感悟到薛法根老师的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是在继承教学传统的基础上重建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开拓语文教学的新境域,是让语文融入生命的河流的大智慧、大气度和大风范。 关于薛法根老师的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有不少生动的论述。为使我们对这种论述有具体化、实践化的认知,在这里,我们不妨另辟视角,先来品赏一个小小的教学案例描述,然后叩问薛法根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的建构与阐释: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线上各加一句话。(生默读课文)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在还没有允许钓鲈鱼的时候,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的情况下,爸爸诚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来,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鱼放掉了。(这个学生说得结结巴巴,不太连贯) 师:去掉“在”和“情况下”这几个词,再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的表达会更清楚。(学生去掉了这几个词,说得更连贯了)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听张齐华课心得1 “晋江市名师课堂第十七期活动”于8月24日在晋江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观摩了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及其报告《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张齐华老师绝妙的设计、睿智风趣的评价、真诚大方的鼓励、恰到好处的引导、必要的拓展与提升,以及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他的课,我才知道了数学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的美丽,他的课至今让我意犹味尽。 张齐华老师在授课《平均数》时首先以“1分钟投篮挑战赛”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是用一次投篮投中的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还是用几次投篮中的某一次投中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抑或是用几次投篮的总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这体现了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核心,让学生凭直觉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其次,张老师在课上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也可以),通过动态的“割补”来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所表示的均匀水平提供感性支撑。首先两次在直观水平上通过“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课堂精彩不断,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后,张老师将课堂知识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加深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挖掘生活中典型的小故事,小事例,让学生始终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时时有平均数,处处有平均数。实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也把求平均数这节课推向另一个高度。“①姚明所在篮球队的平均身高200厘米”,但在随后出示的篮球队照片中,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身高都是200厘米,“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而“某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深化了学生对于平均数反映“整体水平”的认识。“②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而东东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东东去河里游泳有危险吗?③《20XX 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一位老爷70岁了他看着眼泪都流出来了,他为什么流泪呀?这位老爷显然不懂平均数,你们是学过平均数的,赶紧商量商量怎样劝劝这位老爷爷。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去劝劝这位老人吗?”两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和检验,唤起了学生的进一步交流的热情。 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堂,让我感受到“思想产生魅力,魅力启迪灵魂”的真谛;聆听张齐华老师的讲座—《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他那精彩的学术报告、精典的学术问答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艺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向张齐华老师学习的有:热爱、读书、学习、有心、思考、实践、总结。此外,还需要有创新,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风

优秀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能——心得体会(范文)

心得体会(一) 听了一堂关于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讲座,感触很深,收获颇多。主讲人是来自成都一所实验中学的很优秀的班主任。他虽然很年轻,但在很多学校做过讲座,也获得过一些优秀职称,发表过许多论文与学术报告。也是这些成就,让我很是佩服,愿意仔细认真的去听这一堂讲座。 X老师分别从班主任的育人理念、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相处、班主任的心灵本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在班主任的育人理念这方面,我学到的最多。他把每个学生比作成一朵花,而不同的花的花期不同,绽放的时间也不一样。作为老师或者家长,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学生,让他们能在该吸收养分的时候尽情吸收,该绽放的时候努力绽放。 首先,在对待学生这方面,要把握好分寸。如果太软弱,会让学生觉得你好欺负,觉得你没有能力去管他们,从而摆脱你的管束,像一颗野草一样疯狂无规律的生长。如果太强硬,则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处处与你对着干,破坏你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一个好的班主任,是严格中带有宽容的。其次,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把对学生的各方面教育进行了一个排位:心理生理排在第一,其次是品德,再次是学业。我很认同这一观点,就如他举的马家爵的事件,一个人心理能变态到如此,对社会危害那么严重,就算曾经学业优秀又怎样呢。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班主任,最大的成就不是培育出了多少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引导了多少人三观正直、品德优良。最后,作为一个班主任,要懂得奉献与慈悲,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的职业,就应做到让领导宽心,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欢心。以前家长选择学校大多看到是这所学校的名声,硬件条件,师资力量,但现在很多家长看中的是教孩子的班主任如何。好的班主任不会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好的班主任能与家长有效沟通交流,好的班主任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尽心尽责是每个班主任必须做到的! 要想管理好学生,不仅要与学生家长沟通和交流,还应该与各科科任老师处理好关系。现在很多班主任因为没能和科任老师沟通好或者只注重自身教的科目,而导致学生严重偏科,在科任老师课上闹别扭的情况出现。科任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除了在课上就很少了,很多学生可能就会忽略到其它科的内容。班主任是和学生见面时间最多的老师,如果平时在关注自身教的学科的基础上,去帮助学生解决其它科的问题,就可能使学生发展更平衡。大多学校都在强调成绩的重要性,把每个班学生各科成绩进行排位从而体现这个老师教的好不好,这使许多老师只在乎自己所教科目。但我觉得科任老师和班主任是一种搭档的关系,大家都是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互相帮助,何乐而不为呢? 每个成功的班主任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管理方式,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而X老师这些年来,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班主任,也有他管理的好的方式。比如他就有一个“心灵本”。这个心灵本记录了每天或每周发生在他和学生之间的事,还有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自己教学和管理班级过程中的心得。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能更好的和学生相处,能根据学生性格调整好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记录心得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经验,以及察觉自己教学和管理的不足之处,从而修正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班主任。 通过这次的学习,希望对我以后的职业道路有很大的帮助。班主任是一个需要付出情感和责任的工作,如果选择了,就应该尽心尽力,努力做好,为他人开一朵花

听蒋军晶老师课有感

听课有感 ——浙江特级教师蒋军晶授课《趵突泉》 杭派活动又开始了,此次小学语文学科可是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蒋军晶。而蒋军晶老师执教的《趵突泉》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引导之到位,设计之巧妙,另我叹服。在“辩课”中,蒋老师的一番话更让我深思,他说: “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读一读《趵突泉》,学生自己读,哪些地方他们自己可以读懂,哪些可能读不懂?哪些地方他们会觉得有趣?哪些地方容易被忽略?哪些地方又可能发生理解错误?等等。在这个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有可能是很不一样的。”是呀,只有我们放下教师的架子,少一点“想当然”,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就会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明了了学生的学情,教师的引导就格外重要了。下面,我仅就这堂课的几处精彩设计,谈谈教师是如何进行有效引导的。 为了更好地分析这堂课,我尝试还原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冒”字。 2.通过完成“结构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抓住关键词“冒、冒、冒”通过联系上下文、适时补充资料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大泉的“一年四季,永不停歇”的特点,并感叹大自然的伟大、神奇,并尝试将这种感受读出来。 4.通过比较例句,感受老舍富有情趣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并教会学生品词析句赏析课文的方法。积累好词佳句,背诵描写“小泉”的排比句。 一、“结构图”——给学生一张整体感知课文的地图。 本文的结构非常清晰,利用“结构图”既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又为积累语言埋下伏笔,做好铺垫。此招在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一课也有应用,但作用却不甚相同。 二、“冒、冒、冒”——给学生一把读懂课文的钥匙。 大泉的特点是“一年四季、永不停歇”,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如果单是说感受,读文章,学生的感受是不会那样真切的。蒋老师选择了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冒、冒、冒”,由猜测作者意图入手,结合具体词句,适时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单单用老师的总结来向孩子灌输。 三、“比较修改例句”——给学生一枝发现语言秘密的魔棒 本课中“体会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特点”是教学难点。蒋老师并没有生硬地让学生去辨析有无标点的优劣,而是采用比较四组不同例句的方法,一个一个出示,语言的特点逐渐显露出来,也容易被学生捕捉到。有一句俗语用在这儿挺合适:“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蒋老师还是引导着学生从感受、体验入手,以点到面地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相比于让学生一个劲儿地猜要好得多。 当然,教师的有效引导来源于教师准确、全面地研读文本、定位学情,所以发现文章的“教学价值”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前提。 蒋新玲 2015年5月

听张齐华老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心得体会

听张齐华老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直播课心得体会 今天是3月8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除了收到了美好的祝福外,还在晚上7点的时候有幸聆听了张齐华老师关于“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的直播课。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张老师便先带领我们回顾了前两讲的内容: 1.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表达力? 2.我们需要学生怎样的表达力? 张老师简明扼要的讲了一些前两讲的内容。我觉得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数学老师,大家都知道数学学习的连贯性较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会用到之前学习的内容,所以我们在上课导入时候尽量用“复习导入”,我觉得这对本节课的学习会非常有效果! 张老师在讲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中,主要讲述了两个路径。在路径一:用“策略”和“工具”撬动学生的表达中,主要通过四个策略来提升表达力。 在策略2中,张老师通过一些例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表述问题时,如何从“言之无序”到“言之有序”。张老师用了一个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单元中的一道习题,通过小橘子同学的讲述,由于他的无序的表达,让同学们听懵了。其实这种现象我的理解就是:你以为你讲的很清楚了,其实听的人根本没懂。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学生,一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存在这种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肚子文化讲不出来”。希望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能同时提高老师自己的表达力! 张老师还和我们分享了他到美国学习的一些内容,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策略3中,张老师同样通过一些例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表述问题时,如何从“言之无理”到“言之有理”。张老师用了三个例题,分别讲述了“结合数量关系,说清道理”、“结合运算意义,说清算理”、“透过数学现象,说清原理”。

苏州大学学习心得

苏州大学学习心得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苏州大学学习心得 8月15日至21日,清镇市教育局组织我们骨干教师教师前往苏大培训,这给我提供了一次充电学习的机会,我格外珍惜,每一位教授的讲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超前的理念、独到的观点一次次冲撞着我的思想,我曾不止一次的反思自己。 培训第一天就是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李利老师为我们讲授《互动教学与信息化教学》,通过李利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们学会使用网络资源来教学,还在课堂上让我们体会了一把,我们成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都能集中精力,参与进来,相信充满好奇的学生更能被吸引。 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课堂教学变革--刘电芝,苏大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教授在讲座之前让我们思考: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觉得是教授知识,其实不然,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教学生思维。学思维能使人变得聪明,学思维能促进高效学习,学思维能产生快乐学习。更何况知识是难以穷尽的,新的知识不断产生,作为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有责任的老师应有意识教学生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思路与知识一样,通过传授可以获得。进行思维教学,可杜绝苦干加蛮干。学生学习不好,老师通常认为是努力不够,应多加时间、多加练习,却很少从方法上进行考察与指导。刘教授近30年的研究表明,思维的教与不教,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系统的教与零散的教,教学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有意识的教和无意识的教,学生掌握程度有很大区别。

还有王开东老师讲解的《新高考改革下教师何为》、韩建光教授讲解的《一线教师如何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蒋凯老师讲解的《分层教学与走班制的实践探索》等都让我受益匪浅。 在所有教授的讲座中,最震撼我心灵的是于洁老师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于洁老师的讲座很特别,不需要我们记笔记,因为她一直在分享她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于洁老师典型的苏州温文尔雅的声音,典雅的打扮吸引了我,而她的分享,更是让我佩服。于老师一开始抛出了了一个问题:“带一个班级,老师把学生的什么放在第一位?”是啊,我们把学生的什么放在第一位呢?我不禁反问,成绩?不,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这引起了我们很多老师的共鸣。我们很多老师都是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了第一位,当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很糟很糟的时候,老师还是紧紧盯住那可怜的分数不放,而不去思考背后的原因,不去寻找孩子的闪光点,不给孩子一点温暖,那么这个孩子不但不会进步,更有可能破罐子破摔,成为危害社会的一份子。 以前,我总认为做班主任工作辛苦、无奈、困惑,听了于洁老师的讲座,我改变了认识:做班主任工作,可以使我有丰富的教育体验,有精彩的教育人生,有只做任课教师难以感受的工作责任和快乐。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看着他们学习和成长,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但要做好今天的班主任工作,确实应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久,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班主任工作,只有研究,才能走的更远,更深入。

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孟小鱼 有幸听了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两节数学课,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一、一节好课首先老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评价语言具体、实在,具有承上启下的启示作用。例如:在教学《求周长难吗》一课时,刘老师开课直接就问:“求周长难不难”有的学生说难,有的学生说不难。没有任何拖沓的语言,接着刘老师就通过出示练习,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求周长到底难不难。 1、让学生求给定数据的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4角星的周长。求完之后,再次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 2、求复杂图形的周长。接着,刘老师又出示了台阶,领奖台,菜地等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来求,当学生发现,任何一个复杂的图形都可以转化为简单图形来求周长的时候,及时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没有多余的一句话。点到为止。 二、名师上课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时可改为“谈笑间,知识皆被掌握。”那份从容自如,那份潇洒自信,令人叹服!这里我也明白了知识底蕴深厚的人,越是平易近人,越是返

朴归真,亲切自然;越是无知的人才会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矫揉造作。 三、一节好的课时刻在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如刘德武老师的这节课中,出示了多个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来求周长,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亲身体验到了不管是多么复杂的图形都可以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来求周长,就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中,刘老师向学生们渗透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把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 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识、应用。”这两节课,刘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创设每个教学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观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两者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 五、刘老师上的课非常实在,无作秀之感。他设计的教具新颖别致,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利于学生的观察,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其次,刘老师这节课,重点突出,始终以用转化思想求周长为主线,每个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如何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手段进行转化”来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转化形式多样,有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思想,课堂气氛挺活跃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