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肉干,油脂,品质]不同油脂添加量对肉干制品品质的影响

[肉干,油脂,品质]不同油脂添加量对肉干制品品质的影响

[肉干,油脂,品质]不同油脂添加量对肉干制品品质的影响
[肉干,油脂,品质]不同油脂添加量对肉干制品品质的影响

不同油脂添加量对肉干制品品质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不同油脂添加量对肉干制品品质的影响展开了探讨,通过结合具体的实验,对实验所用的材料与方法作了说明,并对实验所得结果作了详细阐述和系统分析,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油脂添加量;肉干;品质

肉制品作为如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人们生活饮食中所必需的。因此,如何提高肉制品的品质,就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探讨的问题。而其中,油脂添加量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则得到了相应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就不同油脂添加量对肉干制品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提高肉制品的品质能有一定的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食品级;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磷酸盐食品级;食盐、玉米胚芽油、猪后腿瘦肉市售。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恒温恒湿培养箱、真空包装机。

1.2 实验方法

1.2.1 重组肉干的制备工艺

取新鲜猪后腿瘦肉,剔除结缔组织与肥肉后切成1cm×1cm大小的肉粒,分成5组,1组对照组和4组实验组,分别添加0%(对照组)、3%、6%、9%和12%的玉米油,另外每组添加1%的TG酶、1%的大豆蛋白、5%的水,添加量均按鲜肉重量计。调配后在4℃下腌制4h,搅拌均匀后入磨具压制成型,待进行热风干燥及指标测定。

1.2.2 产品硬度的测定

取两份1.2.1中5组重组肉干在55℃下分别热风干燥12h和24h后,使用TAXTplus物性测定仪样品的硬度。采用P100探头,压缩模式,测前速度为2mm/s,测中速度为2mm/s,测后速度为10mm/s,压缩比为75%,触发力为10N。实验中每个样品重复测5次,取平均值。其中硬度比=样品硬度值/对照组硬度值;硬度差值=干燥24h样品硬度-干燥12h样品硬度。

1.2.3干燥曲线的绘制

样品在空气湿度为30%,55℃下干燥34h,每隔30min称量样品的重量,然后按如下公式计算干基含水量。以产品的干基含水量为纵坐标,干燥时间为横坐标制作干燥曲线。

式中,X为样品干基含水量,Mt为样品t时刻的质量,Mo为样品干基质量。

1.2.4 解吸等温线的制备

将不同油脂添加量的重组样品放入烘箱中,干燥温度为55℃,湿度为30%,分别于0、9、12、27、36、58、72h取样测定样品的水分活度值和干基含水量。然后以水分活度值为横轴,以干基含水(即平衡含水量)为纵轴绘制解吸等温线。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油脂添加量对重组肉干的硬度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油脂添加量的增加,两种干燥时间下的重组肉干硬度比均逐渐降低,即实验组的硬度值低于对照组的硬度值,因此添加油脂能够降低产品的硬度,且添加量越大硬度比越低,这与Muguerza研究结果一致。油脂添加量大于3%的3组实验中,从硬度差值的曲线变化情况可知,随着油脂添加量的增加,硬度差值随之减少,当油脂添加量大于6%时,该曲线趋于平缓,此时干燥时间对该添加量的重组肉干硬度影响不大。其原因可能是添加的油脂改变了产品含油量,同时也影响了产品在干燥过程中水分的扩散,使得重组肉干在12h内,硬度的变化不大。

2.2 不同油脂添加量对重组肉干产品的干燥曲线的影响

图2展示了样品在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变化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干燥时间增加,产品干基含水量逐渐降低;干燥相同时间时,不同样品干基含水量不同。当样品未干燥时,随着油脂添加量的增加,产品的干基含水量从3.06降至1.98。当干燥34h时,对照组的干基含水量最低,为0.21,而添加12%的油脂样品的干基含水量最高,为0.49。同时从图2中也可看出,干燥时间较长时,在相同的干燥时间内,添加植物油脂越多,样品的干基含水量越高,这与Yld1z-Turp研究相一致。Utrilla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干燥28d,随着油脂添加量的增加,产品的质量损失越少,终产品的含水量越高,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一致。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碎肉在重组加工中,添加的油脂分散于凝胶网络中,占据了干燥过程中水分运输的通道,阻碍了水分的扩散。因此,经过相同的干燥时间,添加的油脂降低了产品的干燥速率,使其水分残留量更高,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硬度。

2.3 不同油脂添加量对产品的持水力的影响

水分活度是食品中被束缚的水分的表达,即在相同的水分含量时,产品的水分活度越大,产品的持水能力越差。解析等温线则用来表达食品干燥过程中食品干基含水量与水分活度的关系。

aW在肉干产品保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水分活度低于0.65时,食品中的腐败微生物将难以生长,此类肉干产品仅需简易密封包装即可常温稳定贮藏,根据国标GB2726-2005可知此类产品的水分含量低于20%。水分活度为0.75~0.9的肉质品为半干肉制品,该类产品往往需辅助以真空包装、杀菌和添加防腐剂等技术才能于常温稳定贮藏。由表6可知,当产品的干基含水量为0.25,即湿基含水量为20%时,未加油脂产品的水分活度为0.546,小于0.65,因此该产品可以稳定贮藏。但当添加油脂后,由于产品的持水能力下降,产品的水分活度均大于0.70,产品的贮藏稳定性受到了影响。同样由表5可知,当aW=0.75时,添加油脂能够降低产品的干基含水量;当油脂添加量为6%时,产品的干基水分含量为0.175,即

产品的湿基含水量已达到国标小于20%的要求,但此产品并没有表现出利于贮藏的状况(aW 小于0.65)。由此可见,增加油脂虽然可以降低肉干制品的硬度,但在加工过程中不能仅采用终产品的水分含量以及干燥时间为衡量指标,建议在产品开发中增加产品的水分活度值作为衡量指标,这样更为科学。

3 结论

不同的油脂添加量,对肉制品的硬度和持水性都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为此,若要提高肉制品的生产品质,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确定油脂添加量的正确标准。综上所述,本文对不同油脂添加量对肉干制品品质的影响作了详细的探讨,对有关方面的需要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郭孝源、陆启玉、章绍兵、袁艳林.不同种类油脂对面粉品质的影响研究[J].食品科技.2013(04).

[2] 尚祖萍.重组肉制品的研究进展[J].肉类研究.2010(01).

十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综合训练实验实验一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标准依据:GB/T 5009.37-2003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食用植物油脂主要特性的分析,包括试样的制备分离提 纯、分析条件及方法的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标准曲线的制作以及数据处理等内容,综合训练食品分析的基本技能。 2、掌握鉴别食用植物油脂品质好坏的基本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与相关知识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的好坏可通过测定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羰基价等理化特性来判断: 1、油脂酸价:酸价(酸值)是指中和1.0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酸 价是反映油脂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测定酸价可以评定油脂品质的好坏和贮藏方法是否恰当。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酸价,花生油,菜子油,大豆油≤4,棉子油≤1。 2、碘价: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最常用的是氯化碘— 乙酸溶液法(韦氏法)。其原理:在溶剂中溶解试样并加入韦氏碘液,氯化碘则与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起加成反应,游离的碘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从而计算出被测样品所吸收的氯化碘(以碘计)的克数,求出碘价。常见油脂的碘价为:大豆油120~141; 棉子油99~113;花生油84~100;菜子油97~103;芝麻油103~116;葵花子油125~135; 茶子油80~90;核桃油140~152;棕榈油44~54;可可脂35~40;牛脂40~48;猪油52~77。 碘价大的油脂,说明其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或不饱和程度高。 3、过氧化值:检测油脂中是否存在过氧化值,以及含量的大小,即可判断油脂是否新鲜和 酸败的程度。常用滴定法,其原理: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计算含量。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85)” 规定:过氧化值(出厂)≤0.15%。 4、羰基价:羰基价是指每千克样品中含醛类物质的毫摩尔数。用羰基价来评价油脂中氧化 产物的含量和酸败劣度的程度,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我国已把羰基价列为油脂的一项食品卫生检测项目。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羰基价作为评价油脂氧化酸败的一项指标。常用比色法测定总羰基价,其原理:羰基化合物和2,4—二硝基苯胺的反应产物,在碱性溶液中形成褐红色或酒红色,在4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可计算出油样中的总羰基价。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羰基价≤20 mmol/kg。 三、仪器与试剂 (一)实验室提供下列仪器和试剂 1、仪器: (1)碘量瓶250mL; (2)各种分析天平; (3)分光光度计; (4)10ml具塞玻璃比色管; (5)常用玻璃仪器。 2、试剂

中式肉制品的加工方法技术和工艺

中式肉制品的加工方法技术和工艺 (一)腌腊肉制品腌腊制品是用盐和香料在较低的温度下经自然风干腌制而形成的风味专门的肉制品。具代表性的有金华火腿、南京板鸭、广式腊肠等。 1.金华火腿金华火腿是我国闻名的肉制品。它风味专门,营养丰富,曾多次在我国和世界获奖。工艺流程: 原料选择→鲜腿修整→腌腿→洗腿→整形→晒腿→上架发酵→落架堆叠→成品 (1)原料选择选择经兽医卫生检验合格的金华猪,屠宰后前腿沿第二颈椎将前颈肉切除,在第三肋骨处将后端切下,将胸骨连同肋骨末端的软骨切下,形状为方形;后腿是先在最后一节腰椎骨节处切开,然后沿大腿内斜向下切。 (2)鲜腿修整除去前、后腿上的残毛和脚蹄间的细毛,挤出血管内残留的淤血,削平耻骨,斩去脊骨,割去浮油和油膜,将腿修成"琵琶"形。 (3)腌腿腌制时应依照季节、气温等条件确定用盐量。在金华地区,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2月间,气温为3~8℃,是比较适宜的腌制温度,在此条件下用盐量为鲜腿重的9%~10%,分7次上盐,早冬和春节还要加硝石。气温升高时,用盐量增加,但腌制期缩短。第一次上盐,撤盐应平均,但不能过多,撒盐后平叠堆放12~14层;经24小时后上第二次盐,这次用盐约占总盐量的一半,重点在腰荐骨、耻骨关节、大腿上部三个部位多撤盐;第二次上盐后4~5天上第三次盐,同时将堆码的上下层倒换;再经5~6天上第四次盐,用盐量为总盐量的5%左右,现在能够检查腌制的成效,用手按压肉面,有充实坚硬的感受,说明差不多腌透;第五、六次上盐分别间隔7天左右,火腿的颜色变为红色;经六次上盐后,重量小的能够进入洗腿工序,较大的腿可进行第七次上盐。腌制的总时刻为30~35天。 (4)洗腿腌制终止后将腿放在清水池中浸泡,然后用清水洗去火腿表面的血水和油污。洗后晾晒至表面无水后,打印商标。 (5)整形将腿骨校直,脚爪校成弯曲状,皮面压平,腿头与脚对直,使其外形美观。 (6)晒腿将整形好的腿吊挂,暴晒4~5天,使腿皮呈黄色、油亮,并产生香味。 (7)上架发酵发酵的目的是使肉中的蛋白质及脂肪发生变化,使火腿产生专门的风味。发酵时刻为4~5个月,发酵期应注意调剂温度、湿度,保证通风。在发酵过程中,用刀将突出的骨头削平,将火腿表面修割整齐,保证其外形美观。 (8)落架堆叠将发酵好的火腿从架上取下,进行堆叠。一样为15层,堆时肉面向上,皮面朝下,要依照气温不同,定期倒堆一次。 (9)成品规格依照金华火腿的颜色、气味、咸度、肌肉丰满度、重量、外形等进行分级,一样分为四级,其中香味是专门重要的指标。评定时用竹签插入火腿不同部位,嗅竹签带出的香味进行分级。 2.广式腊肠腊肠俗称香肠,是指以肉类为原料,经切、绞成丁,配以辅料,灌入

饲料用油脂的品质判断

饲料用油脂的品质判断 1.品质注意事项 A.油脂含有高量热能,故对饲料效率的改善效果显著,但劣质油脂的使用,不仅影响生长,中毒死亡的病例时有耳闻,列举如下事例供参考,并应避免。 a)棉籽油:因含有环丙烯脂肪酸及棉酚,会造成孵化率降低、海绵卵及变色卵等异常现象。b)油脂不皂化物中的硬脂(Stearin)与某些农药会结合成贫血因子。 c)某饲料厂曾因仔猪饲料中用了含沥青(柏油)的牛油而发生集体中毒死亡的病例。 d)台湾家禽饲料曾因使用掺有劣质鱼油的进口牛油,造成家禽屠体烹调产生严重异味,致成鸡无人食之。 B.油脂的氧化:油脂在室温下,受氧气的影响而起氧化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自动氧化作用,氧气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链发生化合作用,初期产生过氧化物(Peroxide),然后再分解为醛类及酮类,因而产生不快味道和气味(臭油垢味)。氧化后的脂肪品质变差,甚至有中毒的可能,其主要影响有: a)脱毛; b)增重差; c)酶不活化; d)破坏维生素及色素; e)蛋白质与氨基酸不溶化; f)消化率及饲料效率降低; g)下痢; h)拒食。油脂氧化程度随油脂不饱和度、抗氧化剂的种类及其他因素等均影响,如光线、水分、加温及金属离子等均会加速氧化的进行。 C.下述不良脂肪来源应小心用之,并预防污染。 含有蜡的油:鲸油、米糠蜡。 有毒的油:蓖麻油、桐油、菜籽油、棉籽油、高酸油、未中和皂脚。 产生恶臭的油:蚕蛹油、变质鱼油。 2.品质管理项目及其意义 ①总脂肪酸(Total fatty acid):此系包括游离脂肪酸及与甘油结合的脂肪酸总量。动物性或植物性油脂其量通常为92~94%。油脂能量大部分系由脂肪酸供应,因此总脂肪酸量为能量值的指标。 ②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脂肪分解后会产生游离脂肪酸,故其量可做为鲜度判断的根据,完全饲料所用油脂一般约在15~35%。在营养上而言,游离脂肪酸对动物无害,但太高的游离脂肪酸(50%以上)表示油脂原料不好,对金属机械、器具有腐蚀性,而且会降低适口性。 ③水分(Moisture):油脂中含有水分,不但引起加工装置的腐蚀,同时易使油脂起水解作用产生游离脂肪酸,加速脂肪的酸败,并降低脂肪的能量含量。 ④不溶物或杂质(Insoluble,Inpurities):包括纤维质、毛、皮、骨、金属、砂土……等细小颗粒无法溶解于石油醚的物质。这些物质没有能量价值,而且会阻塞筛网和管口,或在贮存桶造成沉积。其量应限制在0.5以下。 ⑤不可皂化物(Unsaponifiable matter):包括固醇类、碳氢化合物、色素、脂肪醇、维生素……等不与碱发生皂化反应的物质,大部分成分仍有饲用价值,对动物无不良影响,但其中蜡、焦油等则无营养价值,甚至有些问题成分,如水肿因子。 ⑥酸价(Acid Value):酸价虽测定容易,但通常不能单纯以此评价品质,须配合其他方法

低温肉制品及其加工工艺

低温肉制品及其加工工艺 一、概述 低温肉制品是相对于121℃进行高温加热杀菌的肉制品而言的,是指采用较低的杀菌温度进行巴氏杀菌,在低温车间制造并低温条件下贮存的肉制品。 低温肉制品采用低温处理,即将肉制品中心温度达到68-72℃保持30分钟。理论上讲,这样的杀菌温度致病微生物可被完全杀灭,保证了产品食用的安全、可靠,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肉原有的组织结构和天然成分,营养素破坏少,具有营养丰富、口感嫩滑的特点,因此是科学合理的加工方式。 在我国,生产厂家通常为了增加低温肉制品的安全性,往往人为的提高杀菌温度(一般中心温度75-80℃),生产出来的产品严格地说应属于中温肉制品。我们笼统地将它们都称为低温肉制品。 低温肉制品与高温肉制品相比有明显优势,它仅使蛋白质适度变形,从而获得较高的消化率,且肉质鲜嫩可口;低温杀菌营养成分损失少,为人体提供了较高的营养成分;低温处理的加工过程使得肉类原料可以与多种调料、辅料和其他种类食品配合,从而产生多种受人欢迎的风味;品种非常丰富,适应各种饮食习惯人群的需求。 但是,低温肉制品的加工特点决定了它存在一些缺陷。 一是由于杀菌温度低。虽然可以杀灭所有致病,但是不能杀灭形成孢子的细菌,因此对原料肉的质量要求高,只有品质好、无污染的原料肉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低温肉制品,并且应加强防止在生产加工中各环节的污染;二是由于低温杀菌不完全,要求销售过程中采用冷藏保藏,因此相应增大了成本。 二、低温肉制品的加工工艺 (一)低温火腿 1、生产工艺 选料→腌制→嫩化→滚揉→充填(灌肠)→熏蒸→冷却、包装 2、操作要点 1)原料肉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原料肉是生产优质火腿的决定性因素。一般选用猪的后腿肉,色泽要鲜亮,尽可能剔除肥肉、筋、嫩骨和软组织部分。要尽量少破坏肉的组织结构,力求保持肉的原结构块形,这样注入的盐水才可以较多地保留在肌肉内,使肉保持膨胀状态,对肌肉产生压力,加速辅料的渗透扩散,以利于加速肉的成俗。原料肉应充分冷却,pH值为5.8-6.4,中心温度达3-4℃。 2)原料肉的腌制 原料肉采用湿腌法腌制。盐水的配制是磷酸盐、糖、异抗坏血酸钠等辅料溶化在一起,先放磷酸盐待其溶化后再放其他辅料,最后加盐。 为获得低温火腿特有的盐渍风味,将配制好的盐水最好用专门的注射装置注入肉块中,但不得破坏肌肉的组织结构。注射盐水的关键是确保盐水准确注入,且能在肉块中均匀分布。通常是将盐水贮装在带有多针头、能自动升降的机头中,使针头顺次地插入由传送带输送过来的肉块里,针头通过泵口压力,将盐水均匀地注入到肉块中。为防止盐水在肉外部泄漏,注射机的针头都是特制的,只有针头碰触到肉块产生压力时,盐水才开始注射,而且每个针头都具有独立的伸缩功能,确保注射顺利。 3)嫩化

油脂一般知识

油脂一般知识 一、油脂的分类 按照来源的不同 ,油脂可分为四大类:水产油脂:如鱼油、鱼肝油等;陆地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等;乳脂:如牛乳、羊乳等;植物油脂:是种类最多、产量最大、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食用的一类,常见的品种有芝麻油、花生油、豆油、菜油、葵花籽油、玉米油、棉籽油等。 二、植物油脂的分类 1、根据加工精度的不同 ,植物油可分为原油、四级油、三级油、二级油、一级油等由低到高五个等级: 原油――― 俗称毛油,未经任何处理的不能直接供人类食用的油。 成品油――-毛油经处理符合国家成品油质量指标和卫生要求的直接供人类食用的油脂。 植物油等级是根据其精炼程度来区分的,一般是从色泽、透明度、气滋味、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不溶性杂质、280℃加热试验、溶剂残留等理化指标来判断,并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全精炼的油(一级、二级)经过脱水、脱酸、脱色、脱胶、脱臭、脱溶,水杂小,色泽浅,无味,酸价、过氧化值较低,无溶剂残留,烟点高;半精炼油(三、四级)经过脱溶、脱酸、脱胶处理,色泽较深,加热后油烟大,有些四级油透明度较差。植物油精炼程度四级最低,一级最高,都符合国家直接食用标准。 2、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植物油可分为浸出油和压榨油两种: 浸出油――― 油料经浸出工艺制取的油。油料预处理后直接(或压榨后)与有机溶剂充分结合,提取制成成品油,是国际上通用的加工方法,优点是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缺点是有溶剂残留,但经过全精炼以后,基本上可以完全去除溶剂残留,降低水杂、色泽,提高透明度、烟点,常用于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油脂工业使用的抽提溶剂,是国家专为油料加工生产的专用溶剂,与那些普通汽油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只要成品油达到国家标准要求,都是优质、安全的,可放心食用。 压榨油――― 油料经直接压榨制取的油。采用纯物理压榨方式,是我国传统加工方法,优点是安全,产品污染少,且营养成分不易受破坏,保持油脂中原有的气味,能保留油脂中的一些微量成分,缺点是出油率低,成本高并且较难去除黄曲霉毒素残留,常用于花生油、芝麻油等。另外,芝麻香油根据压榨工艺

油脂质量表征指标

油脂质量表征指标 (1)酸价(acid value)AV 1.定义:中和1克油脂中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化钾的毫克数。 2.测定原理:油脂经加热后,游离脂肪酸增多,酸价也愈高,故可以酸价来作为劣变油脂之指标。酸价会随加热时间增加。 3.酸价愈高,油脂的发烟点会降低,油炸时容易冒烟,且会有刺鼻味。 (2)过氧化价(peroxide value)POV 1.定义:油脂1000克中所含过氧化物的毫克当量数。 2.测定原理:油脂氧化后会产生过氧化物,过氧化价是测定油脂中的过氧化物含量。过氧化物含量增加至某一程度后,会自行分解,过氧化价又会降低,因此过氧化价仅可作为油脂酸败初期的酸败度指标。 3.过氧化价愈高,油脂酸败油耗味会愈明显。 (3)色泽(color) 1.方法:油脂厂大都依照诺威朋比色计(Lovibond Tintometer)之方法,将试样装于长度5又1/4"液槽中,以诺威朋比色计测定其颜色。通常检测红色R值及黄色Y值,数值愈高,颜色即愈深。 2.油脂在加热后,会引起许多化学反应,导致油脂颜色加深。此外也可由油炸食品的颜色来判定油质量的好坏,通常新鲜的油,所炸出来的食品,颜色是漂亮的金黄色。 (4)油脂稳定性试验(活性氧法)AOM 1.定义:将空气以每秒 2.33ml的速度流经97.8℃,20克油脂使过氧化价POV值到达100所需的时间。此法是用来测定油脂的安定性。AOM值愈高,油脂安定性愈佳。 2.通常精制黄豆油AOM值约10小时;精制棕梠油约50~60小时;氢化植物油之AOM值可达100小时以上。添加抗氧化剂(BHA、BHT、TBHQ)亦可提升AOM 值。 (5)油脂安定性指标OSI 1.定义:将空气以5.5psi 的压力通入5克、120℃的油脂中,使油脂氧化产生可溶性挥发性物质,再利用电极测定水中导电度大小,由此可计算油脂氧化诱导期的时间。 2.油脂安定性愈高,OSI值亦愈大。OSI值可由公式换算成AOM值。

影响油脂脱色效果的四大因素(干货)

专家详解影响油脂脱色效果的四大因素 油脂脱色的方法有多种,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吸附法。在脱色过程中,因原料油的质量、脱色工艺条件、吸附剂的选择、脱色工艺及所采用的设备等不同,都对油脂的脱色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作者在本文中结合生产实践,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油脂脱色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与油脂界的同仁们共同探讨。 1工艺参数 1.1温度 目前,油脂加工企业中,油脂的脱色多采用吸附脱色工艺。吸附脱色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这种变化都伴随着能量交换。因此,当油脂与吸附剂接触时,温度对脱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由理论分析可知,物理吸附所需要的温度应控制在40~80℃,化学吸附所需要的温度应控制在80~110℃。当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温度在同一范围内时,这时吸附剂对色素的吸附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否则这种吸附剂就不能用。因此,食用油脂脱色温度一般控制在80℃左右。但油脂脱色过程中的情况不尽相同,各种油脂都有自己最适宜的温度。故不同品种的油脂在脱色时,应结合所采用的工艺及吸附剂先进行小试,以确定其最佳操作温度,还应考虑到过滤操作,以保证油脂的脱色效果。 1.2压力 1.2.1常压 油脂脱色常用的吸附剂为活性白土。活性白土的脱色活性是由于其具有很大的表面积,这个表面积是由无数的毛细管组成的,在常压进行脱色时很容易被空气所饱和,从而降低对色素的吸附能力,会造成脱色效果时好时差,不易控制。而且,常压脱色还会引起油脂的氧化。为此,在油脂工业生产中,油脂脱色多采用减压(即真空)脱色。 1.2.2减压 由于油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开始时吸附剂的活性中心被水包围,吸附剂对色素的吸附随着水分的蒸发而进行。若水分蒸发速度太快,易造成油的吸附;若蒸发速度太慢,吸附剂对色素的吸附则太慢且不易吸附。因此,在6.6~9.3kPa压力下可以控制水分的蒸发速度,提高脱色效果。 1.3搅拌 吸附剂的比重大于油脂,容易下沉,搅拌可以使吸附剂在油中均匀分布,而且还可以强制增加吸附剂与色素接触机会,使色素与吸附剂充分接触,有利于吸附平衡的建立。常压脱色,搅拌强度以达到吸附剂在油中呈均匀悬浮状态即可,过于强烈会增加油脂的氧化程度。在减压脱色中,搅拌强度可剧烈些,但以不引起油脂飞溅为宜。 1.4脱色时间

肉制品生产加工技术香肠、火腿生产工艺及设备

肉制品生产加工技术 - 香肠、火腿生产工艺及设备 (一)不同肠类制品的生产工艺 1、乳化肠:肉T加盐、水等辅料斩拌T加辅料、水斩拌f斩拌(加淀粉、余 水)7灌装T烘烤f 蒸煮f 烟熏f 冷却f(包装)成品使用设备:斩拌机、灌肠机、烟熏炉、蒸煮炉(锅) 另一种方法是先用搅拌机混合各种原辅材料,然后用乳化机乳化二至三遍。使用设备:乳化机、搅拌机、灌肠机、烟熏炉、蒸煮炉(锅) 2、搅拌肠:瘦肉f 搅拌(加盐、磷酸盐、水)f 搅拌(加辅料、水)f 搅拌(加肥膘、 淀粉、水)f 灌装f 烘烤f 蒸煮f 烟熏f 冷却f (包装)成品 使用设备:绞肉机、搅拌机、灌肠机、烟熏炉、蒸煮炉(锅) 3、滚揉肠:原料瘦肉f (注射)f(嫩化或绞肉)f滚揉(加辅料、水)f 滚揉(肥膘或 保油专家乳化液、淀粉)f 灌装f 烘烤f 蒸煮f烟熏f 冷却f (包装)成品 使用设备:绞肉机、(注射机)、(嫩化机)、滚揉机、灌肠机、烟熏炉、蒸煮炉(锅) (二)火腿的生产工艺: 1、乳化火腿:肉f加盐、水等辅料f加辅料、水斩拌f 斩拌(加淀粉、余水)f 灌装f (烘烤)f 蒸煮f 冷却f成品 使用设备:斩拌机、灌肠机、烟熏炉、蒸煮炉(锅)另一种方法是先用搅拌机混合各种原辅材料,然后用乳化机乳化二至三遍。 使用设备:乳化机、搅拌机、灌肠机、烟熏炉、蒸煮炉(锅)

2、搅拌火腿:瘦肉f搅拌(加盐、磷酸盐、水搅拌(加辅料、水搅拌(加肥膘、淀粉、余 水)- 灌装f (烘烤)f 蒸煮f 冷却f 成品使用设备:绞肉机、搅拌机、灌肠机、烟熏炉、蒸煮炉(锅) 3、滚揉火腿:原料瘦肉f (注射)f(嫩化或绞肉)f 滚揉(加辅料、水)f 滚揉(肥膘、淀粉)f 灌装f (烘烤)f 蒸煮f 冷却f成品 使用设备:绞肉机、(注射机)、(嫩化机)、滚揉机、灌肠机、烟熏炉、蒸煮炉(锅)(三)工艺要点: 1、腌制:一般0 —4 °C (10 C以下),腌制时间以肉块大小、温度和腌制剂品种来决定。一般需要12 —24 小时;大块肉火腿腌制时间可达36 小时左右,甚至更多。 2、注射:配制注射液温度应在10 C以下,注射量40 —60%。 3、搅拌:12 C以下,尽可能在不影响显肉的情况下延长搅拌时间,以利于水溶性蛋白的溶出。 4、斩拌:12 C以下,8 —10 C最好,斩拌时先处理瘦肉、加入部分或全部盐、加入适量水,使盐的浓度达到混合料的4—4.5% ,这样有利于水溶性蛋白的提取。搅拌也是这样。 5、滚揉:0 —4C,滚揉时间和方法以肉块大小和显肉要求来决定。一般可达 10, 000 —12 , 00米为宜。滚揉距离二滚揉机的直径X 3.14 X转数/分钟X时间(分钟);在确定了滚揉距离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转速、滚揉方式等来确定滚揉时间。 6、灌装:松紧适度 7、烘烤:60 —70 C, 40-60分钟(广式肠一般40 —50 C左右,1 —3天) 8、蒸煮:一般85 C左右特殊情况除外。 9、烟熏:70 C左右,温度过低,容易造成着色不匀。另外,颜色的深浅可以通过 调整糖和木屑的比例以及烟熏时间来达到。

[肉干,油脂,品质]不同油脂添加量对肉干制品品质的影响

不同油脂添加量对肉干制品品质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不同油脂添加量对肉干制品品质的影响展开了探讨,通过结合具体的实验,对实验所用的材料与方法作了说明,并对实验所得结果作了详细阐述和系统分析,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油脂添加量;肉干;品质 肉制品作为如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人们生活饮食中所必需的。因此,如何提高肉制品的品质,就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探讨的问题。而其中,油脂添加量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则得到了相应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就不同油脂添加量对肉干制品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提高肉制品的品质能有一定的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食品级;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磷酸盐食品级;食盐、玉米胚芽油、猪后腿瘦肉市售。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恒温恒湿培养箱、真空包装机。 1.2 实验方法 1.2.1 重组肉干的制备工艺 取新鲜猪后腿瘦肉,剔除结缔组织与肥肉后切成1cm×1cm大小的肉粒,分成5组,1组对照组和4组实验组,分别添加0%(对照组)、3%、6%、9%和12%的玉米油,另外每组添加1%的TG酶、1%的大豆蛋白、5%的水,添加量均按鲜肉重量计。调配后在4℃下腌制4h,搅拌均匀后入磨具压制成型,待进行热风干燥及指标测定。 1.2.2 产品硬度的测定 取两份1.2.1中5组重组肉干在55℃下分别热风干燥12h和24h后,使用TAXTplus物性测定仪样品的硬度。采用P100探头,压缩模式,测前速度为2mm/s,测中速度为2mm/s,测后速度为10mm/s,压缩比为75%,触发力为10N。实验中每个样品重复测5次,取平均值。其中硬度比=样品硬度值/对照组硬度值;硬度差值=干燥24h样品硬度-干燥12h样品硬度。 1.2.3干燥曲线的绘制 样品在空气湿度为30%,55℃下干燥34h,每隔30min称量样品的重量,然后按如下公式计算干基含水量。以产品的干基含水量为纵坐标,干燥时间为横坐标制作干燥曲线。 式中,X为样品干基含水量,Mt为样品t时刻的质量,Mo为样品干基质量。 1.2.4 解吸等温线的制备

羊肉制品加工工艺

羊肉制品加工工艺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牛肉产品 1.清真酱牛肉 (1)配料标准。主料:生牛肉100公斤。辅料:黄酱10公斤,食盐3公斤,桂皮250克,丁香250克,砂仁250克,大茴香500克。 (2)加工方法。 选料整理:选用不肥不瘦的新鲜牛肉,先用冷水浸泡,清除淤血,用板刷将肉洗刷干净,剔除骨头。然后切成0.75~1公斤左右的肉块,厚度不超过40厘米。切好的肉块,放在清水中冲洗一次,按肉质老嫩分别存放。 调酱:锅内加入清水50公斤左右,稍加温后,将食盐的一半用量和黄酱放入。煮沸1小时,撇去浮在汤面上的酱沫,盛入容器内备用。 装锅:先在锅底和四周垫上骨头,使肉块不紧贴锅壁,按肉质老嫩将肉块码在锅内,老的肉块码在底部,嫩的放在上面,前腿、腔子肉放在中间。 酱制:肉块在锅内放好后,倒入调好的酱汤。煮沸后加入各种配料,用压锅板压好,添上清水,用旺火煮制4小时左右。煮制第1个小时后,撇去汤面浮沫,再每隔1小时翻锅1次。根据耗汤

情况,适当加入老汤,使每块肉都能浸在肉汤中。再用微火煨煮4小时,使香味慢慢渗入肉中。煨煮时,每隔1小时翻锅1次,使肉块熟烂一致。 出锅:出锅时为保持肉块完整,要用特制的铁拍子,把肉一块一块地从锅中托出,并随手用锅内原汤冲洗,除去肉块上沾染的料渣,码在消过毒的屉盘上,冷却后即为成品。 (3)产品特点。色泽酱红,油润光亮。切片后保持完整不散,切面呈豆沙色,肌肉中的少量牛筋,色黄而透明。食之咸淡适中,酥嫩爽口,香味浓郁。 2.五香牛肉 (1)配料标准。主料:牛肉5公斤。辅料:食盐300克,白糖150克,花椒10克,大茴香10克,丁香2.5克,草果5克,陈皮5克,鲜姜50克,硝酸钠5克。 (2)加工方法。 原料整理:选用卫生合格的鲜牛肉,剔去骨头、筋腱,切成200克左右的肉块。 腌制:切好的牛肉块加入食盐、硝酸钠,拌和均匀,放入缸内在低温下腌制12天,期间翻倒几次。腌好的肉块在清水中浸泡2小时,再冲洗干净。

实验十八 脂肪含量及油脂品质检测

实验十八脂肪含量及油脂品质检测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油脂提取方法; 2、学习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食用植物油脂主要特性的分析,包括试样的制 备分离提纯、分析条件及方法的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标准曲线的制作以及数据处理等内容,综合训练食品分析的基本技能; 3、掌握鉴别食用植物油脂品质好坏的基本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与相关知识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的好坏可通过测定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羰基价等理化特性来判断: 1、油脂酸价:酸价(酸值)是指中和1.0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 克数。酸价是反映油脂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测定酸价可以评定油脂品质的好坏和贮藏方法是否恰当。 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酸价,花生油,菜子油,大豆油≤4,棉子油≤1。 2、碘价: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最常用的是氯 化碘—乙酸溶液法(韦氏法)。其原理:在溶剂中溶解试样并加入韦氏碘液,氯化碘则与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起加成反应,游离的碘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从而计算出被测样品所吸收的氯化碘(以碘计)的克数,求出碘价。常见油脂的碘价为:大豆油120~141;棉子油99~113;花生油84~100;菜子油97~103; 芝麻油103~116;葵花子油125~135;茶子油80~90;核桃油140~152;棕榈油44~54;可可脂35~40;牛脂40~48;猪油52~77。碘价大的油脂,说明其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或不饱和程度高。 3、过氧化值:检测油脂中是否存在过氧化值,以及含量的大小,即可判断油脂是否 新鲜和酸败的程度。常用滴定法,其原理: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计算含量。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85)”规定:过氧化值(出厂)≤0.15%。 4、羰基价:羰基价是指每千克样品中含醛类物质的毫摩尔数。用羰基价来评价油脂 中氧化产物的含量和酸败劣度的程度,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我国已把羰

最新肉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10版)

附件14:0401 肉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10版) 一、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肉制品是指以鲜、冻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选料、修整、腌制、调味、成型、熟化(或不熟化)和包装等工艺制成的肉类加工食品。 肉制品的申证单元为5个: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熏烧烤肉制品;熏煮香肠火腿制品;发酵肉制品。腌腊肉制品申证单元包括咸肉类、腊肉类、风干肉类、中国腊肠类、中国火腿类、生培根类和生香肠类等;酱卤肉制品申证单元包括白煮肉类、酱卤肉类、肉糕类、肉冻类、油炸肉类、肉松类和肉干类等;熏烧烤肉制品申证单元包括熏烧烤肉类、肉脯类和熟培根类等;熏煮香肠火腿制品申证单元包括熏煮香肠类和熏煮火腿类等;发酵肉制品申证单元包括发酵香肠类和发酵肉类等。 在生产许可证上应注明获证产品名称即肉制品及申证单元名称,即肉制品(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熏烧烤肉制品、熏煮香肠火腿制品、发酵肉制品)。 肉制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类别编号为0401。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

三、必备的生产资源 (一)生产场所 厂区应有良好的给、排水系统,厂区内不得有臭水沟、垃圾堆、坑式厕所或其他有碍卫生的场所。 厂房设计应符合从原料进入到成品出厂的生产工艺流程要求,避免交叉污染。原辅材料和成品的存放场所必须分开设置。厂房地面和

墙壁应使用防水、防潮、可冲洗、无毒的材料,地面应平整,无大面积积水,明地沟应保持清洁,排水口须设网罩防鼠。地面、墙壁、门窗及天花板不得有污物聚集。加工场所应有防蝇虫设施,废弃物存放设施应便于清洗消毒,防止害虫孳生。车间人员入口应设有与人数相适应的更衣室、手清洗消毒设施和工作靴(鞋)消毒池。生产车间的厕所应设置在车间外侧,并一律为水冲式,备有手清洗消毒设施和排臭装置,其出入口不得正对车间门,要避开通道,其排污管道应与车间排水管道分设。原料冷库的温度应能保持原料肉冻结,成品库的温度应符合产品明示的保存条件。 1. 腌腊肉制品 应具有原料冷库、辅料库,有原料解冻、选料、修整、配料、腌制车间、包装车间和成品库。 生产生香肠类的企业,还应具有灌装(或成型)车间。 生产中国腊肠类的企业,还应具有灌装(或成型)、晾晒及烘烤车间。 生产中国火腿类的企业,还应具有发酵及晾晒车间。 2. 酱卤肉制品、熏烧烤肉制品、熏煮香肠火腿制品 应具有原料冷库、辅料库、生料加工间(原料解冻、选料、修整和配料等)、热加工间、熟料加工区(冷却间、包装车间和成品库等)。加工车间布局应避免生熟交叉污染,热加工车间应为生熟加工区的分界线,热加工车间应有生料入口和熟料出口,分别通往生料加工区和熟料加工区。生料加工区和熟料加工区应分别设置工作人员入口、更衣室和手清洗消毒设施。 生产熏煮香肠火腿制品的企业,还应具有灌装(或成型)、滚揉或腌制间。

三种加热方式对油脂品质影响的比较_赵功玲

2006年10月第21卷第5期 中国粮油学报 Jou r nal o f t h e Chinese C er ea ls and O ilsA ssocia ti o n Vo.l21,N o.5 O c.t2006三种加热方式对油脂品质影响的比较 赵功玲路建锋苏 丁 (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新乡453003) 摘 要 采用电磁炉、微波炉、常规加热对大豆油、花生油进行处理,测定其酸价和过氧化值,以比较三种加热方式对油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炉加热对油脂品质的影响最大,微波炉加热对油脂品质的影响次之,常规加热的影响最小;花生油、豆油依次对热效应的敏感程度增加;间歇加热、加新油加热有利于油脂品质的保护。 关键词 电磁炉加热微波炉加热常规加热酸价过氧化值 与传统的加热方式相比,微波加热和电磁加热是全新的加热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微波辐射下介质的热效应是内部整体加热,即理论上所谓的“无温度梯度加热”,基本上介质内部不存在热传导现象,可均匀的加热介质。电磁炉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并通过含铁物质的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电流,使铁分子高速碰撞摩擦产生热能。由于它们产生热能的原理不同,可能对油脂的品质的影响也会不同。已有关于常规加热、微波加热对油脂品质影响的报导[2-3],但尚未见常规加热、微波加热、电磁加热三种加热方式对油脂质量的影响的报道。我们选择人们常食用的豆油、花生油做为植物油的代表,把反映油脂质量常用的酸价和过氧化值作为评价油脂品质高低的指标,系统研究了三种加热方式对植物油品质的影响,希望能为人们安全食用油脂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油样 大豆油、花生油(新乡市榨油厂)。 1.1.2 试验试剂 乙醚,无水乙醇,三氯甲烷,冰乙酸,氢氧化钠,碘化钾,硫代硫酸钠,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试验仪器 KDM—1000恒温电热套(江苏省常熟市国华仪 收稿日期:2005-09-28 作者简介:赵功玲,女,1968年出生,副教授,营养与食品卫生器厂),1800W电磁炉(广东美的电饭煲制造有限公司),MD100—2分析天平(上海天平厂),WP800BS 格兰仕微波炉(中国顺德格兰仕电器厂有限公司)。 2试验方法 2.1 油样处理 2.1.1 不同连续加热方式对油脂质量的影响 2.1.1.1 不同连续加热方式对大豆油质量的影响 取50m L的大豆油12份,分成三组,分别放在电热套、微波炉、电磁炉上最大功率加热至(180±5)℃,每一组的4份油样分别维持加热1h、2h、3h、4h,冷却后用于测定。用温度计对所处理的油样进行温度控制。 2.1.1.2不同连续加热方式对花生油质量的影响 对花生油按2.1.1.1中方法采取同样操作。 2.1.2不同间歇加热方式对油脂质量的影响(以大豆油为例) 取50m L的大豆油12份,分成三组,分别放在电热套、微波炉、电磁炉上加热至(180±5)℃,维持1h,分别取三组4份中的一份油样用于测定。然后将其余油样冷却至室温后再加热至(180±5)℃,维持1h,分别取三组3份中的一份油样用于测定。将其余油样冷却至室温后再加热至(180±5)℃,维持1h,分别取三组2份中的一份油样用于测定。将所剩3份油样冷却至室温后再加热至(180±5)℃,维持1h,冷却,用于测定。用温度计对所处理的油样进行温度控制。 2.1.3不同连续加热加新油方式对油脂质量的影响(以大豆油为例):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食用植物油脂主要特性的分析,包括试样的制备 分离提纯、分析条件及方法的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标准曲线的制作以及数据处理等内容,综合训练食品分析的基本技能。 2、掌握鉴别食用植物油脂品质好坏的基本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与相关知识 1. 油脂酸价:酸价(酸值)是指中和1.0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酸价是反映油脂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测定酸价可以评定油脂品质的好坏和贮藏方法是否恰当。 2. 碘价: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最常用的是氯化碘—乙酸溶液法(韦氏法)。其原理:在溶剂中溶解试样并加入韦氏碘液,氯化碘则与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起加成反应,游离的碘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从而计算出被测样品所吸收的氯化碘(以碘计)的克数,求出碘价。 3. 过氧化值:检测油脂中是否存在过氧化值,以及含量的大小,即可判断油脂是否新鲜和酸败的程度。常用滴定法,其原理: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计算含量。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85)” 规定:过氧化值(出厂)≤0.15% 。 4. 羰基价:常用比色法测定总羰基价,其原理:羰基化合物和2,4—二硝基苯胺的反应产物,在碱性溶液中形成褐红色或酒红色,在4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可计算出油样中的总羰基价。中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羰基价≤20 mmol/kg。 三、仪器与试剂 (一)实验室提供下列仪器和试剂 1、仪器: 碘量瓶250mL;各种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10ml具塞玻璃比色管;常用玻 璃仪器。 2、试剂 酚酞指示剂(10g / L);氢氧化钾标准溶液[C(KOH)=0.05mol/L];碘化钾溶液(150g/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0.1mol / L;韦氏碘液试剂;三氯甲烷(分析纯);环己烷(分析纯);冰乙酸(分析纯);可溶性淀粉(分析纯);饱和碘化钾溶液;精制乙醇溶液;精制苯溶液;2,4-二硝基苯肼溶液;三氯乙酸溶液;氢氧化钾—乙醇溶液; (二)学生自配及标定试剂 1、氢氧化钾标准溶液(0.05mol / L)的标定:(按GB601标定或用标准酸标定)。 2、中性乙醚—乙醇(2+1)混合液:按乙醚—乙醇(2+1)混合,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所配的KOH溶液中和至刚呈淡红色,且30s内不退色为止。

肉制品的分类

肉制品的分类——肉制品分类的定义和鉴别特征 一、腌腊制品的门类 肉经腌制、酱渍、晾晒(或不晾晒)、烘烤等工艺制成的生肉类制品,食用前需经加工。有咸肉类、腊肉类、酱(封)肉类、风干肉类。酱(封)肉是咸肉和腊肉制作方法的延伸和发展。 1、咸肉类 肉经过腌制加工而成的生肉类制品,使用前需经熟加工。咸肉类有:咸猪肉、咸羊肉、咸水鸭、腌鸡、咸牛肉、戒腿等。 2、腊肉类 肉经腌制后,再经晾晒或烘焙等工艺而成的生肉类制品。食用前需经熟加工,有腊香味。腊肉类有:腊猪肉、腊羊肉、腊牛肉、腊兔、腊鸡、腊鸭、板鸭、鸭炖干等。 3、酱(封)肉类 肉用食盐、酱料(甜酱或酱油)腌制、酱渍后再经风干或晒干、烘干、熏干等工艺制成的生肉制品,,食用前需经熟煮。色棕红,有酱油味。酱(封)肉类有:北京清酱肉、广东清酱封肉和杭州酱鸭等。 4、风干肉类 肉经腌制、洗晒(某些产品无此工序)、晾挂、干燥等工艺制成的生、干肉类制品,食用前需经熟加工。风干肉类有风干猪肉、风干牛肉、风干羊肉、风干带毛鸡和云南风鸡等。二、酱卤制品门类 肉加调料和香辛料以水为加热介质,煮制而成的熟肉类制品。有白煮肉类、酱卤肉类、糟肉类。 白煮肉可以认为是酱卤肉未经酱制或卤制的一个特例;糟肉则是用酒糟或陈年香糟代替酱汁或卤汁的一类产品。 1、白煮肉类 肉经(或不经)腌制后,在水(盐水)中煮制而成熟肉类制品,一般在食用时再调味,产品保持固有的色泽和风味。白煮肉类有:白切肉、白切猪肚、白切鸡和盐水鸭等。 2、酱卤肉类

肉在水中加食盐或酱油等调味料和香辛料一起煮制而成的一类熟肉类制品。某些产品在酱制或卤制后,需再烟熏等工序。产品的色泽和风味主要取决于所用的调味料和香辛料。酱卤肉有:苏州酱汁肉、卤肉、糖醋排骨、道口烧鸡、蜜汁蹄膀和德州扒鸡等。 3、糖肉类 肉在白煮后,再用“香糟”糟制的冷食熟肉制品。产品保持固有的色泽和曲酒香味。糟肉类有;糟肉、糟鸡和糟鹅等。 三、熏烧烤制品门类 肉经腌、煮后,再以烟气、高温空气、明火或高温固体为介质的干热加工制成的熟肉类制品。有烟熏肉类、烧烤肉类。熏、烤、烧三种作用往往互为关联,极难分开。以烟雾为主者属熏烤;以火苗或以盐、泥等固体为加热介质煨制而成者属烧烤。 1、熏烧烤肉类 肉经煮制(或腌制)并经决定产品基本风味的烟熏工艺而制成的熟(或生)肉类制品。熏烤类有:培根、熏猪舌和熏鸡等。 2、烧烤肉类 肉经配料、腌制,再经热气烘烤,或明火直接烧烤,或以盐、泥等固体为加热介质煨烤而制成的熟肉类制品。烧烤肉类有:北京烤鸭、广州脆皮乳猪、扒鸡、常熟叫花鸡、江东盐焗鸡和叉烧肉等。 四、干制品门类 瘦肉先经熟加工,再成型干燥,再经熟加工制成的干、熟肉类制品。可直接食用,成品为小的片状、条状、粒状、絮状、或团粒状。有肉松类、肉干类和肉脯类。 1、肉松类 瘦肉经煮制、撇油、调味、收汤、炒松、干燥或进而油酥等工艺制成的肌肉纤维蓬松成絮状或团粒状。有肉松、油酥肉松、肉粉松。 (1)肉松瘦肉经煮制、撇油、调味、收汤、炒松、搓松和干燥等工艺制成的肌肉纤维蓬松成絮状的肉制品。肉松类有:太仓肉松。 (2)油酥肉松瘦肉经煮制、撇油、调味、收汤、炒松,再加入食用油脂炒制而成的肌肉纤维断碎成团粒状的肉制品。油酥肉松类有:福建肉松。

油脂质量表征指标

……………………………………………………………最新资料推 荐………………………………………………… 油脂质量表征指标 (1)酸价(acid value)AV 1.定义:中和1克油脂中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化钾的毫克数。 2.测定原理:油脂经加热后,游离脂肪酸增多,酸价也愈高,故可以酸价来作为劣变油脂之指标。酸价会随加热时间增加。 3.酸价愈高,油脂的发烟点会降低,油炸时容易冒烟,且会有刺鼻味。 (2)过氧化价(peroxide value)POV 1.定义:油脂1000克中所含过氧化物的毫克当量数。 2.测定原理:油脂氧化后会产生过氧化物,过氧化价是测定油脂中的过氧化物含量。过氧化物含量增加至某一程度后,会自行分解,过氧化价又会降低,因此过氧化价仅可作为油脂酸败初期的酸败度指标。 3.过氧化价愈高,油脂酸败油耗味会愈明显。 (3)色泽(color) 1.方法:油脂厂大都依照诺威朋比色计(Lovibond Tintometer)之方法,将试样装于长度5又1/4"液槽中,以诺威朋比色计测定其颜色。通常检测红色R值及黄色Y值,数值愈高,颜色即愈深。 2.油脂在加热后,会引起许多化学反应,导致油脂颜色加深。此外也可由油炸食品的颜色来判定油质量的好坏,通常新鲜的油,所炸出来的食品,颜色是漂亮的金黄色。 (4)油脂稳定性试验(活性氧法)AOM 1.定义:将空气以每秒 2.33ml的速度流经97.8℃,20克油脂使过氧化价POV值到达100所需的时间。此法是用来测定油脂的安定性。AOM值愈高,油脂安定性愈佳。 2.通常精制黄豆油AOM值约10小时;精制棕梠油约50~60小时;氢化植物油之AOM值可达100小时以上。添加抗氧化剂(BHA、BHT、TBHQ)亦可提升AOM 值。 (5)油脂安定性指标OSI 1.定义:将空气以5.5psi 的压力通入5克、120℃的油脂中,使油脂氧化产生可溶性挥发性物质,再利用电极测定水中导电度大小,由此可计算油脂氧化诱导期的时间。 2.油脂安定性愈高,OSI值亦愈大。OSI值可由公式换算成AOM值。

油炸中油脂极性成分的产生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第6期邓云等:油炸中油脂极性成分的产生对食品品质的影响53 所示 (c1第8天食品 图6油炸食品外表皮横断面的扫描电镜照片(×300) Fig.6ScanningelectronmicrographsofthetransVerse—sec—tionofthecrustoff}iedfbod(×300) 从图6可看出:结构状态以第l天最好,这是由于油脂中的极性成分很少,对水分的蒸发几乎没有影响,气孑L分布较均匀,形成海绵状疏松结构;第4天次之,这是由于产生的极性成分或大的聚合物阻碍了水分的均匀蒸发,气孔大小不均,且有局部塌陷现象;第8天相对差一些,大量的极性成分和聚合物使水分蒸发速率降低,局部甚至非常低,使气孔极不均匀,出现严重的塌陷现象.这表明油脂中极性成分含量的差异对食品的微观结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3结论 油脂在油炸过程中生成一些比正常植物油分子(甘油三酸酯)极性较大的极性物质.随着油炸时间的增加,油中的极性成分的种类、含量有所增加且其含量与油炸时间呈线性关系.随着油中极性成分的增加,油炸食品的水分含量无明显变化,食品的吸油量稍有增加,但用废油炸的食品的吸油量减少,外表皮厚度逐渐增加,油炸食品的微观结构变差.要更深层次地揭示油炸食品质构形成与油品质的关系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比如扩大油炸规模以进一步确定油脂产生的极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食品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组成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等与油炸食品质构的相关性等. 参考文献: [1]Mehtau,swinbumB.Areviewoffactorsaffectingfatabsorption inhotchips[J].criticalReviewsinFoodScienceandNutrition,2001,41(2):133一154. [2]changss,PetersonRJ,HocT.chemicalreactionsin—volvedindeepfatfryingoffood[J].Joumaloftlle AmericanoilChemis£s’Society,1978,55:7i8—727.[3]clarkwL,serbiaGw.saf色tyaspectsofftyingfAtsandoils[J].FoodTechnology,1991,45(2):84—89,94.[4]FirestoneD,stierRF,BlumenthalMM.Regulationoffryingfatsandoils[J].FoodTechnology,1991,45(2): 90一94. [5]BlumenthalMM.FryingTechnology[M].5thed.NewYork:JohnWileyandSons,1996. [6]s6b6dioJL,BonpuntA,GrandgirardA,eta1.DeepfatftyingoffmzenprefriedFrenchf}ies:Innuenceofthe amountoflinolenicacidinthe ffyingmedium[J].Jou卜 nalof Agriculture andFoodChemistry,1990,38:l862一l867. [7]waltkingAE,seerywE,Bleff色rtGw.chemicalana—Iysis ofpolymerizationproductsinabusedfatsandoils[J].Journa】oftheAmericanoj】chemjsts’society, 1975,52:96一100. [8]s6b6dioJL,KaitarantaJ,GrandgirardA,eta1.QualityassessmentofindustrialprefriedFrenchfries[J].Jour— naloftheAmerican0ilChemists’Society,1991,68: 299—302. [9]P6rez—caminoMc,M6rquez—RuizMV,DobarganesMC.Lipidchangesduringftying offtozenprefriedfoods[J].JoumalofFoodscience,1991,56:l644一l647.[10]McDonoughc,GomezMH,LeeJ K.EnVironmental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