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优质获奖精品教案 (1)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优质获奖精品教案 (1)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优质获奖精品教案 (1)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优质获奖精品教案 (1)

10.3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

定律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通过有关史实,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败对科学发现的意义.

2.认识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用能量守恒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体会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课标解读

1.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及表达式,能够从能量转化的观点理解这个定律.

2.会应用表达式ΔU=W+Q分析和计算有关问题.

3.会应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4.了解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的原因.

●教学地位

本节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这部分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图教10-3-1中左边为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供给右边的电风扇,电风扇把风吹到发电机上发电,循环往复,不需要消耗其他能量风扇就可以一直工作下去.

图教10-3-1

在能源短缺的现在,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同学们,这种愿望能实现吗?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

1.看教材;

2.

填写【课前自主导学】

?

步骤1:

导入新课:从永动机无法制成导入

?

步骤2:

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并组织讨论交流

?

步骤3:

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

?

步骤4:

例题讲解总结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规律方法

?

步骤5:

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步骤6:

师生互动完成“探究3”总结解题规律方法

?

步骤7:

学生练习,完成【当堂双基达标】

?

步骤8: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知识,老师布置作业,课下完成【课时作业】

?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并掌握其表达式.

2.能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释自然界能量的转化、转移问题.

3.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遵从的基本规律.

4.知道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重点)

2.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综合应用.(重点)

3.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难点)

4.第一类永动机的理解.(难点)

势力学第一定律

1.

(1)热力学第一定律是研究功、热量和内能之间关系的规律.

(2)热力学第一定律

①内容: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它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它所做的功的和.

②表达式:ΔU=Q+W.

2.思考判断

(1)一定数量的功与确定数量的热相对应.(√)

(2)一定量的气体,膨胀过程中一定是外界对气体做功.(×)

(3)物体向外放热85 J,其内能一定减少85 J.(×)

3.探究交流

外界对物体做功10 J(绝热过程),物体内能改变了多少?若外界对物体传递10 J的热量(单纯热传递过程),物体内能改变了多少?能否说明10 J的功等于10 J的热量?

【提示】无论外界对物体做功10 J,还是外界给物体传递10 J的热量,物体内能都增

加了10 J,说明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不能说10 J的功等于10 J的热

能量守恒定律

1.

(1)内容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2)意义

①各种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

②各种物理现象可以用能量守恒定律联系在一起.

③第一类永动机

a.概念:不消耗或少消耗能量却能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的机器.

B.原因:违背能量守恒定律.

c.结果:无一例外地归于失败.

2.思考判断

(1)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必然有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

(2)石子从空中落下,最后停止在地面上,说明机械能消失了.(×)

(3)自由摆动的秋千摆动幅度越来越小,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但总能量守恒.(√)

3.探究交流

图10-3-1

有一种所谓“全自动”机械手表,既不需要上发条,也不用任何电源,却能不停地走下去.这是不是一种永动机?如果不是,维持表针走动的能量是从哪儿来的?

【提示】这不是永动机.手表戴在手腕上,通过手臂的运动,机械手表获得能量,供手表指针走动.若将此手表长时间放置不动,它就会停下来.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1.气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吗?

2.对气体做功,同时气体放出热量,内能一定减少吗?

3.公式ΔU=W+Q中各物理量的符号是怎样规定的?

1.对ΔU=W+Q的理解

热力学第一定律将单纯的绝热过程和单纯的热传递过程推广到一般情况,既有做功又有热传递的过程,其中ΔU表示内能改变的数量,W表示做功的数量,Q表示外界与物体间传递的热量.

2.对公式ΔU、Q、W符号的规定

W Q ΔU 符号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正号

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负号

一般情况下外界对物体特别是气体做功与否,需看物体的体积是否变化.

1.若物体体积增大,表明物体对外界做功,W<0.

2.若物体体积变小,表明外界对物体做功,W>0.

(2013·青岛高二检测)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中,吸收热量280 J,并对外做功120 J,试问:

(1)这些气体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如果这些气体又返回原来的状态,并放出了240 J热量,那么在返回的过程中是气体对外界做功,还是外界对气体做功?做多少功?

【审题指导】(1)物体吸收热量,Q为正,放出热量,Q为负.

(2)气体对外做功,W为负.

(3)内能的改变由做功和热传递两方面的因素决定,即ΔU=W+Q.

【解析】(1)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

ΔU=W+Q=-120 J+280 J=160 J.

(2)由于气体的内能仅与状态有关,所以气体从2状态回到1状态过程中内能的变化应等于从1状态到2状态过程中内能的变化,则从2状态到1状态的内能应减少160 J.即ΔU′=-160 J,又Q′=-240 J,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得:ΔU′=W′+Q′,所以:W′=ΔU′-Q′=-160 J-(-240 J)=80 J

即外界对气体做功80 J.

【答案】(1)增加了160 J.

(2)外界对气体做功80 J.

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题的思路与步骤

1.首先应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个物体或者是哪个热力学系统.

2.分别列出物体(或系统)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外界对物体(或系统)所做的功或物体(或系统)对外所做的功.

3.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列出方程进行求解.

4.特别注意的就是物理量的正负号及其物理意义.

1.(2013·南京高二检测)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某一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功7.0×105 J,气体内能减少1.3×106 J,则此过程()

A.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2.0×106 J

B.气体向外界放出热量2.0×106 J

C.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6.0×105 J

D.气体向外界放出热量6.0×105 J

【解析】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Q=ΔU-W=-1.3×106 J-7.0×105 J=-

2.0×106 J负号表示放出热量,所以B正确,其他选项错误.

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1.能量守恒需要条件吗?

2.能量守恒定律对分析物理现象有什么意义?

3.第一类永动机不能制成的原因是什么?

1.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有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

2.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3.各种形式的能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能量守恒无需任何条件,而某种或几种形式的能的守恒是有条件的.例如,物体的机械能守恒,必须是只有重力做功.

4.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任何一部机器,只要对外做功,都要消耗能量,都只能使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不能无中生有地创造能量.不消耗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的机器(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在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问题时,应注意:

1.哪种形式的能量减少,哪种形式的能量增加.

2.哪个物体的能量减少,哪个物体的能量增加.

如图10-3-2所示,一个质量为20 kg的绝热汽缸竖直放置,绝热活塞的质量为5 kg,处于静止状态时被封闭气体的高度为50 cm,现在在活塞上方加一15 kg的物体,待稳定后,被封闭气体的高度变为40 cm.求在这一过程中气体的内能增加多少?(g取10 m/s2,不考虑活塞的大气压力及摩擦阻力)

图10-3-2

【审题指导】(1)封闭气体高度变化的过程,活塞和重物的重力势能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

(2)气体发生绝热过程,不涉及吸热和放热.

【解析】由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可知,内能的增加等于活塞和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ΔU=ΔE=(M+m)gh=(15+5)×10×(50-40)×10-2 J=20 J.

【答案】20 J

2.(2013·开封市检测)一木箱静止于水平面上,现在用一个80 N的水平推力推动木箱前进10 m,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60 N,则转化为木箱与地面系统的内能U和转化为木箱的动能E k分别是()

A.U=200 J,E k=600 J

B.U=600 J,E k=200 J

C.U=600 J,E k=800 J

D.U=800 J,E k=200 J

【解析】由于木箱在推动中受到滑动摩擦力,其与相对位移的乘积是转化为木箱与地

面系统的内能,即:U =60×10 J =600 J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E k =W 总-U =80×10 J -600 J =200 J ,故B 正确.

【答案】 B

综合解题方略——气体实验定律

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综合应用

内壁光滑的导热汽缸竖直浸入在盛有冰水混合物的水槽中,用不计质量的活塞

封闭压强为1.0×105 Pa ,体积为2.0×10-

3 m 3的理想气体,现在活塞上缓慢倒上沙子,使封闭气体的体积变为原来的一半.

(1)求汽缸内气体的压强;

(2)若封闭气体的内能仅与温度有关,在上述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功145 J ,封闭气体吸收还是放出热量?热量是多少?

【审题指导】 (1)冰水混合物温度保持不变,故封闭气体发生等温变化. (2)理想气体的内能只决定于温度的高低,发生等温度变化时,气体的内能不变. 【规范解答】 (1)封闭气体做等温变化,由玻意耳定律p 1V 1=p 2V 2,

得气体的压强p 2=p 1V 1V 2=1.0×105×2.0×10

-3

1.0×10-

3 Pa =2.0×105 Pa. (2)因为气体做等温变化,所以内能不变,即ΔU =0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W +Q , 得热量Q =-W =-145 J

说明封闭气体放出热量,热量为145 J.

【答案】 (1)2.0×105 Pa (2)放出热量 145 J

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几种情况

1.若气体发生绝热过程,即Q =0,则ΔU =W ,气体内能的增加量等于外界对气体做的功.

2.若气体发生等容过程,过程中不做功,即W =0,则ΔU =Q ,气体内能的增加量等于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

3.若气体发生等温过程,过程的始末状态气体的内能不变,即ΔU =0,则W =-Q (或Q =-W ),外界对气体做的功等于气体放出的热量(或气体吸收的热量等于气体对外界做的功).

1.(2013·南京高二检测)关于物体的内能及其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改变时,其内能必定改变

B.物体对外做功,其内能不一定改变,向物体传递热量,其内能也不一定改变

C.物体对外做功,其内能必定改变.物体向外传出一定热量其内能必定改变

D.若物体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则物体的内能必定不改变

【解析】温度变化时,物体的分子动能变化,但内能可能不变,A错;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B正确,C、D错.

【答案】 B

2.(2011·全国高考)关于一定量的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气体吸收的热量可以完全转化为功

B.气体体积增大时,其内能一定减少

C.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一定增加

D.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可能减少

【解析】如果气体等温膨胀,则气体的内能不变,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对外做功,A 正确;当气体体积增大时,对外做功,若同时吸收热量.且吸收的热量大于或等于对外做功的数值时,内能不会减少,所以B错误;若气体吸收热量的同时对外做功,其内能也不一定增加,C错误;若外界对气体做功的同时气体向外放出热量,且放出的热量多于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则气体内能减少,所以D正确.

【答案】AD

3.一定质量的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另一个状态B的过程中,内能增加了160 J,则下列关于内能变化的可能原因的说法中不可能的是()

A.从A到B的绝热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功160 J

B.从A到B的单纯热传递过程中,外界对气体传递了160 J的热量

C.从A到B过程中吸热280 J,并对外做功120 J

D.从A到B过程中放热280 J,外界对气体做功120 J

【解析】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可知A、B、C对,D错.

【答案】 D

4.“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这是因为它()

A.不符合热力学第一定律

B.做功产生的热量太少

C.由于有摩擦、热损失等因素的存在

D.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和合理的设计方案

【解析】第一类永动机是指不消耗能量而且还能对外做功,故违背了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答案】 A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叶其武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规律,它是不仅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金钥匙之一,同时它也统领了整个高中物理力,热,电,光,原等各个章节。学了这章的知识,对于变力等问题就有了解决的方法和手段。学了这章的知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也要开阔,对物理问题即要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还要从功和能关系的分析。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2.能否正确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学习的另一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对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条件下,要能够正确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处理问题。 。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知道功,能,动能,势能,重力势等概念。掌握了重力能变化与重力功的关系,合外力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等规律;会计算恒力的功,会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的功,会用动能定理计算描述变速运动的物理量。在能力方面已近学过许多物理规律的推导,具有一定的演绎推理能力。经过以往的多媒体教学,他们比较熟悉和习惯用计算机课件上课的方式.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②.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会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③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2.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通过已有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的能量转化的经历,提出如何验证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接着让学生设计验证性实验,体会验证性实验的探究过程。 ②.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知道影响实验的有关因素并加以控制,例如各种阻力。会纪录,分析和处理数据。 ③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及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九年级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九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a. 知道能的转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普遍的,并能举一些能的转化的例子 b. 知道的内容,并能用它来说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C. 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内容是对本章及以前所学物理知识从能量的观点进行了一次综合、深化和再认识.教材首先分析自然界中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能量,并分析一系列熟知的能量转化的事例,指出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最后阐述了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一:是一个实验规律,列举能量转化的实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守恒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对这些实例中的能的转化进行具体分析.建议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定律的两个方面:转化与守恒.另外还要强调该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可列举19世纪的自然科学史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设计示例课题 教学重点 能量转化与守恒 教学难点 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能量的多样性 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能的转化

高中物理全套讲义选修3-3 第4讲 热力学第一定律(简单版) 教师版习题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6秋?浦东新区校级期中)下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中,属于做功的是()A.冷的物体接触热的物体后变热 B.物体在火炉旁被烤热 C.电流通过灯丝使灯丝发热 D.热的物体放在通风地方凉下来 2.(2016秋?浦东新区校级期中)下列例子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用锤子锤击金属块后,锤子和金属块都变热 B.灼热的火炉使周围物体的温度升高 C.手感到冷时,搓搓手就会觉得暖和些 D.摩擦冰块使其熔解 3.(2016秋?浦东新区期中)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没有发生热传递,这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A.质量B.温度C.内能D.体积 4.(2015?船营区校级学业考试)在下述现象中没有做功而使物体内能改变的是()A.电流通过点炉丝使温度生高 B.流星进入大气层运动温度升高 C.铁锤打铁块使铁块温度升高 D.在炉火上的水被烧开 5.(2014春?新疆校级月考)一定质量的0℃的冰,全部变成0℃的水的过程中()A.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吸收热量,内能不变 B.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放出热量,内能增大 C.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吸收热量,内能增大 D.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放出热量,内能减小 6.(2014秋?南京校级月考)将一杯热水倒入盛有冷水的容器中,冷水的温度升高了10℃,再向容器内倒入一杯相同质量和温度的热水,容器中的水温又升高了6℃.如果继续向容器中倒入一杯同样的热水,则容器中的水温会升高() A.5℃B.4℃C.3℃D.2℃ 7.(2014?奉贤区二模)关于热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满足能量守恒定律的宏观过程都可以自发进行 B.做功和热传递都通过能量转化的方式改变系统内能 C.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达到热平衡时两系统温度相同 D.物体内单个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大量分子的运动也是无规律的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思考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思考 摘要:在19世纪早期,不少人沉迷于一种神秘机械——第一类永动机的制造,因为这种设想中的机械可以使系统不断的经历状态变化后又回到原来状态,而不消耗系统的内能,同时又不需要外界提供任何能量,但却可以不断地对外界做功。在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之前,人们经过无数次尝试后,所有的种种企图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直至热力学第一定律发现后,第一类永动机的神话才不攻自破。本文就这一伟大的应用于生产生活多方面的定律的建立过程、具体表述、及生活中的应用——热机,进行简单展开。 关键字:内能;热力学;效率;热机 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产生 1.1历史渊源与科学背景 火的发明和利用是人类支配自然力的伟大开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18世纪中期,苏格兰科学家布莱克等人提出了热质说。这种理论认为,热是由一种特殊的没有重量的流体物质,即热质(热素)所组成,并用以较圆满地解释了诸如由热传导从而导致热平衡、相变潜热和量热学等热现象,因而这种学说为当时一些著名科学家所接受,成为十八世纪热力学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十九世纪以来热之唯动说渐渐地为更多的人们所注意。特别是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克鲁克斯(M.Crookes,1832—1919),所做的风车叶轮旋转实验,证明了热的本质就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论。热动说较好地解释了热质说无法解释的现象,如摩擦生热等。使人们对热的本质的认识大大地进了一步。戴维以冰块摩擦生热融化为例而写成的名为《论热、光及光的复合》的论文,为热功提供了有相当说服力的实例,激励着更多的人去探讨这一问题。 1.2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19世纪初,由于蒸汽机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热和功的关系,对蒸汽机“出力”作出理论上的分析。所以热与机械功的相互转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1836年,俄国的赫斯:“不论用什么方式完成化合,由此发出的热总是恒定的”。1830年,法国萨迪·卡诺:“准确地说,它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实际上,它只改变了它的形式”。这时能量转化与守恒思想的已经开始萌发,但卡诺的这一思想,在1878年才公开发表,此时热力学第一定律已建立了。 德国医生、物理学家迈尔在1841-1843年间提出了热与机械运动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这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第一次提出。迈尔在一次驶往印度尼西亚的航行中,给生病的船员做手术时,发现血的颜色比温带地区的新鲜红亮,这引起了迈尔的沉思。他认为,食物中含有的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在热带情况下,机体中燃烧过程减慢,因而留下了较多的氧。迈尔的结论是:“因此力(能量)是不灭的,而是可转化的,不可称量的客体”。并在1841年、1842年撰文发表了他的观点,在1845年的论文中,更明确写道:“无不能生有,有不能变无。”“在死的或活的自然界中,这个力(能)永远处于循环和转化之中。” 焦耳设计了实验测定了电热当量和热功当量,用实验确定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补充了迈尔的论证。1845年,焦耳为测定机械功和热之间的转换关系,设计了“热功当量实验仪”,并反复改进,反复实验。1849年发表《论热功当量》,1878年发表《热功当量的新测定》,最后得到的数值为423.85公斤·米/千卡,焦耳测热功当量用了三十多年,实验了400多次,

高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 本节课的设计,教材继续沿用了前几节的课程模式,先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研究问题,然后用实验加以证实,让学生接受这个物理事实.接着再从理论上推导、证明,从而得出结论. 这节课教材是从生活中骑自行车上坡的实例入手,引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在此过程中是在相互转化的.接着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个转化过程中的守恒结论.最后提出了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要使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该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各种不同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和守恒的规律,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规律的起点,也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的进一步综合和展开的重要基础.所以这一节知识是本章重要的一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 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 教学重点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CAI课件、重物、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低压电源及两根导线、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4.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能列举、分析生活中能量转化和守恒的例子.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解释现象、分析问题; 2.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验验证,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如下图,用细线、小球、带有标尺的铁架台等做实验.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教案

10.3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风陵渡中学王佩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有多种,对应不同运动形式的运动有不同形式的能,各种 形式的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进一步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意义 3.运用公式△U=W+Q 分析有关问题并具体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进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相关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 2.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能量守恒定律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冷—措施(搓手,运动,哈气,烤火…)—引出改变内能两种方式 师: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哪些? 生:做功,热传递 师:很好。既然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内能,那么,功、热量跟内能的改变之间遵循怎样的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新课教学 问题探究 1.一个物体,它既没有吸收热量也没有放出热量,那么: ①如果物体对外界做的功为W,则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开启易拉罐碳酸饮料瞬间,气体冒出,体验感觉—温度降低) ②如果外界对物体做的功为W,则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有机玻璃筒放棉花—迅速压下活塞,棉花点燃) ①内能减少W ②内能增加W 2.一个物体,如果外界既没有对物体做功,物体也没有对外界做功,那么: ①如果物体吸收热量Q,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水吸收热量) ②如果放出热量Q,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电暖宝充好电放热) ①内能增加Q ②内能减少Q 3.如果物体在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的过程中,内能的变化ΔU与热量Q及做的

工程热力学 教案 第四讲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热力学第一定律? 2、什么事准平衡过程和可逆过程?举例描述。 3、系统储存能包括及部分,各是什么,表示符号和表达式是什么? {导入新课} 第三节系统与外界传递的能量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系统的总储存能,这一节我们来学你系统与外界传递的能量。 在热力过程中,热力系与外界交换的能量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功量、热量和工质通过边界时所携带的能量。下面我们分别来学习这三种能量: 一、热量 1、定义:系统和外界之间仅仅由于温度不同(温差)而通过边界传递的能量称 为热量。符号:Q , 单位为J或kJ 2、单位质量工质与外界交换的热量用q表示,单位为J/kg或kJ/kg 。 微元过程中热力系与外界交换的微小热量用δQ或δq表示。 3、热量为在热传递中物体能量改变的量度,是过程量。其数值大小与过程有关, 所以不是状态参数。 4、热量正负规定: 系统吸热,热量取正值,Q(q)>0 ;系统放热,热量取 负值,Q(q)<0 。 5、热量的记算式(推导): 引入新概念【熵】 熵: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有温差便有热量的传递,可用熵的变化量作为热力系与外界间有无热量传递以及热量传递方向的标志。 1、符号: S , 单位为J/K 或kJ/K 。 2、单位质量工质所具有的熵称为比熵, 用s 表示, 单位为J/(kg?K) 或kJ/(kg?K)。 用熵计算热量

在微元可逆过程中,系统与外界传递的热量可表示为: δq =Tds δQ =TdS 在可逆过程1-2中,系统吸收的热量可写为: q =?21Tds Q=?2 1TdS 根据熵的变化判断一个可逆过程中系统与外界之 间热量交换的方向:ds >0,δq >0,系统吸热; ds <0,δq <0,系统放热; ds =0,δq =0,系统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是绝热(定熵)过程。 3. 温熵图 (T -s 图) 在可逆过程中单位质量工质与外界交换的热量 q =?21 Tds , 大小等于T -s 图(温熵图)上过程曲线下的面积,因此温熵图也称示热图。对于分析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很有用处。 二、功量 我们知道热量是由于温差的作用使系统与外界发生能量交换,顾名思义,功量是在力差作用下,系统与外界发生的能量交换。 1、功量亦为过程量,不是状态参数。 2、有各种形式的功,如电功、磁功、膨胀功、轴功等。工程热力学主要研究 两种功量形式: ⑴体积变化功,⑵轴功。 ⑴体积变化功——由于热力系体积发生变化(增大或缩小)而通过边 界向外界传递的机械功称为体积变化功(膨胀功或压缩功)。 ①符号: W , 单位为J 或kJ 。 ②1kg 工质传递的体积变化功用符号w 表示,单位为J/kg 或kJ/kg 。 ③正负规定: d v > 0 , w > 0 , 热力系对外作膨胀功; d v < 0 , w < 0 , 热力系对外作压缩功。 ④体积变化功的计算式(推导) 课本图2-4 假设质量为1kg 的气体工质在汽缸中进行一个可逆膨胀过程,缸内气体压力p ,活塞截面积A ,活塞在某一瞬间移动微小位移dx 。则整个热力过程工质对活塞所作功量为 : 1→2为可逆过程 (pdv pAdx w ==δ)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功:δW =δW e +δW f (1)膨胀功 δW e =p 外dV 膨胀功为正,压缩功为负。 (2)非膨胀功δW f =xdy 非膨胀功为广义力乘以广义位移。如δW (机械功)=fdL ,δW (电功)=EdQ ,δW (表面功)=rdA 。 热 Q :体系吸热为正,放热为负。 热力学第一定律: △U =Q —W 焓 H =U +pV 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只是温度的单值函数。 热容 C =δQ/dT (1)等压热容:C p =δQ p /dT = (?H/?T )p (2)等容热容:C v =δQ v /dT = (?U/?T )v 常温下单原子分子:C v ,m =C v ,m t =3R/2 常温下双原子分子:C v ,m =C v ,m t +C v ,m r =5R/2 等压热容与等容热容之差: (1)任意体系 C p —C v =[p +(?U/?V )T ](?V/?T )p (2)理想气体 C p —C v =nR 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方程: pV γ=常数 TV γ-1=常数 p 1-γT γ=常数 γ=C p / C v 理想气体绝热功:W =C v (T 1—T 2)=1 1 -γ(p 1V 1—p 2V 2) 理想气体多方可逆过程:W =1 nR -δ(T 1—T 2) 热机效率:η= 2 1 2T T T - 冷冻系数:β=-Q 1/W 可逆制冷机冷冻系数:β= 1 21 T T T - 焦汤系数: μ J -T =H p T ???? ????=-()p T C p H ?? 实际气体的ΔH 和ΔU : ΔU =dT T U V ??? ????+dV V U T ??? ???? ΔH =dT T H P ??? ????+dp p H T ? ??? ???? 化学反应的等压热效应与等容热效应的关系:Q p =Q V +ΔnRT 当反应进度 ξ=1mol 时, Δr H m =Δr U m +∑B B γRT 化学反应热效应与温度的关系:()()()dT B C T H T H 2 1 T T m p B 1m r 2m r ? ∑??,+=γ 热力学第二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从容说课 本节课的设计,教材继续沿用了前几节的课程模式,先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研究问题,然后用实验加以证实,让学生接受这个物理事实。接着再从理论上推导、证明,从而得出结论。 这节课教材是从生活中骑自行车上坡的实例入手,引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在此过程中是在相互转化的。接着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个转化过程中的守恒结论。最后提出了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要使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该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各种不同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和守恒的规律,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规律的起点,也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的进一步综合和展开的重要基础。所以这一节知识是本章重要的一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 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

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 教学重点 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CAI课件、重物、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低压电源及两根导线、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

第四讲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第四讲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子?新课标?高三化学〔人教版〕第一轮复习选修〔4〕单元讲座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稳 第四讲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复习目标:能用焓变和熵变讲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复习重点、难点:熵判据 科学家依照体系的存在着使体系总能量趋向于,也确实是⊿H 0的趋势,也存在使体系由有序向无序转化〔⊿S 0〕的自然现象,提出了焓判据和熵判据。 一、焓变与自发反应的关系 焓变〔ΔH〕作为判定反应自发性的依据:假设ΔH<0,___能自发进行;假设ΔH >0,___不能自发进行,而___能自发进行。 能自发进行,但当温度升高时却能自发进行。 二、熵变与自发反应的关系 熵指的是,用表示。作为固液气三态的熵值比较大小顺序为。 摸索:为何物质的溶解是自发过程?〔请用熵变来讲明〕〔通过分子扩散自发形成平均混合物。物质溶于水自发地向水中扩散,形成平均的溶液,体系有由有序自发地变为无序的倾向〕。 行。 三、自发反应的判定依据 焓变〔焓判据〕只能判定,熵变〔熵判据〕只能判定。

结论:二者的复合判据才是自以反应的判定标准。二者对反应方向的阻碍存在着关系:⊿H正反应自发进行;⊿H—T⊿S>0 逆反应自发过行。 疑难点拨 焓的概念是依照热力学第一定律引入的,规定在等温等压且不做非体积功的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就等于反应的焓变,关于一定压且不做非体积功条件下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也等于产物的是焓值〔末态〕减去反应物的总焓值〔始态〕。在研究各种体系的变化过程时,人们发觉自然界的自发过程一样都朝着能量降低的方向进行。明显,能量越低,体系的状态就越稳固。化学反应一样亦符合上述能量最低原理。的确,专门多放热反应,在298K、标准态下是自发的。例如: 3Fe(s) + 2O2(g)=Fe3O4(s);△H (298 K)= -1118.4 kJ·mol-1 C(s) + O2(g)=CO2(g);△H(298 K) =-393.509 kJ·mol-1 CH4(g) + 2O2(g)=CO2(g) + 2H2O(l);△H(298 K) = -890.36 kJ·mol-1 此有人曾试图以298K、标准态下反应的焓变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认为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当 △H < 0时:化学反应自发进行 △H > 0时:化学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然而,实践讲明:有些吸热过程(△H >0)亦能自发进行。例如,水的蒸发,NH4Cl溶于水以及Ag2O的分解等差不多上吸热过程,但在298K、标准态下均能自发进行:NH4Cl(s) = NH4+(aq) + Cl-(aq);△H (298 K)= 14.7 kJ·mol-1 Ag2O(s) = 2Ag(s) + 1/2O2(g);△H (298 K)= 31.05 kJ·mol-1 CaCO3(s) = CaO(s) + CO2(g);△H (298 K)= 178.32 kJ·mol-1 关于CaCO3的分解反应在298K、标准态下反应是非自发的。但当温度升高到约1123K 时,CaCO3的分解反应就变成自发过程,而现在反应的焓变仍近似等于178.32kJ·mol-1,(温度对焓变阻碍甚小)。由此可见,把焓变作为反应自发性的普遍判据是不准确、不全面的。因为除了反应焓变以外,体系纷乱度的增加和温度的改变,也是许多化学和物理过程自发进行的阻碍因素。 二、如何利用〝△H-T△S〞判定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通过教材学习,我们明白反应的自发性不仅与焓变和熵变有关,而且还与温度条件有关。化学反应的方向是焓变和熵变共同阻碍的结果,判定依据为△H-T△S,即依据△H-T△S的值的大小判定。△H-T△S又称自由能,符号△G,△G=△H-T△S,在等温等压下,自由能变化(△G)的正负决定着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而△G又与△H、△S及T紧密相关。关系如下: 现在我们利用△H-T△S对中学化学中的两个咨询题探讨。 关于C还原CuO所发生的反应有以下两种可能情形: 1、假如反应为:2CuO+C=2Cu+CO2↑,直截了当依照各物质的△G运算,那么: 那么△G°1=(-394.4+2×0)-[2×(-127.2)+0]=- △H-T△S= -140.0(kJ)<0 2、假如反应为:CuO+C=Cu+CO↑,依照各物质的△G运算,那么: △G°2=(-137.3+0)-(127.2+0)= △H-T△S =-10.1(kJ)<0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第七章:7.10 能量守恒定律和能源 教案设计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源和能量耗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 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准备】 投影仪、玻璃容器、沙子、小铁球、水、小木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已学习了多种形式的能,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能量形式。我们还知道不同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你举几个能量转化的例子。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列举实例。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在一个玻璃容器内放入沙子,拿一个小铁球分别从某一高度释放,使其落到沙子中。 思考:小球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请说出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演示实验2:在盛有水的玻璃容器中放一小木块,让小木块在水中上下浮动,过一段时间,小木块停止运动。 思考:小木块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请说出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积极思考。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总结点评。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点评:通过学生举例和演示实验,说明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引入课题:以上实验表明,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一种能量减少,必有其他能量增加,一个物体的能量减少,必定其他物体能量增加,能量的总和并没有不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能量守恒定律。 二、进行新课 1.能量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出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引用教材上的话,说明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有何重大意义? 历史上曾有人设想制造一种不需要消耗任何能源就可以不断做功的机器,即永动机,这样的机器能不能制成?为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出下一课题: 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不可能消灭,为什么我们还要节约能源? 2.能源和能量耗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应用能源的历程,能源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人类在利用能源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九年级物理下册11、1能量守恒定律教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下册11、1能量守恒定律教案新版教科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 可以互相转化。 1.通过回顾已学过的各种能量及能量转化的实例,了解生产、生活中各种形式能量的转 化过程。 2.通过观察实验及课件演示,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并能应用能 量守恒定律独立地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讲解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让学生了解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自然规律,使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量的转化与转移的方向性。 【教学突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材料(模拟单摆从运动到停止的整个过程,分析能量转化守恒问题)、滚摆、空气压 ◆学生准备 玩具小车、悠悠球、细线和小球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能量转化过程。 滚摆实验现象直观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察研究兴趣,而且滚 摆自由转动的过程中存在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滚摆慢慢 停下的过程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内能。

二、进行新课课前可以让学生每 1.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人准备一个涉及能量转学生讨论:列举出自己知道的能量存在形式——机械能、内能、化和守恒定律的实验,如光能、电能、核能、化学能等。单摆实验等。引导学生思学生活动:分析教材第39页如图11-1-3所示的几个情景中能考实验研究对象中哪几量转化情况,并自己利用课前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种能量相互转化,哪种能通过对教材第39页如图11-1-3所示的第三个图的观察,可以量减少,哪种能量增加,发现推动带滚动轮的小车效果更好。以及二者的关系。 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 学生活动:讨论从能量利用和转化角度讲,现代化生活以电为中 心的能量转化和利用的过程是怎样的。 各种电池、发电机把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电饭锅、电动机、日光灯等用电器把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 能。 2.讨论交流能量从哪里来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第40页如图11-1-5所示的太阳能的转化 和利用,讨论人们利用太阳能的过程。 ——太阳能:直接加热物体(太阳能热水器,内能的转移)、太阳 能电池(光能转化为电能)、风能和水能(太阳能转化为机械能)、 动植物生长(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质能)等。 3.能量守恒定律 学生活动:做小实验,分析能量转化或转移情况。 学生讨论:打台球时,两颗台球之间发生了动能的转移;人们通 过热水袋取暖,就是热水的内能转移至人体。 要求学生回忆,并举出一些例子,分析其中的能量转化或转移情 况。 结论: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会消灭;当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 另一个物体或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时,总量不变。这称 为能量守恒定律。 4.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 教师:能量是维持我们的生产、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源泉。正是 这样,在历史上,许多人煞费苦心,希望能够制造出一个不需要通过各种各样永动向其提供能量,就能持续对外做功的机器,也就是永动机。然而,机设计的失败,能够使学我们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就可以知道,这样的机器是不存在的。生明确理论指导实践的举出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永动机,多媒体展示图片,说明设计初衷。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学科如达芬奇的永动机等。学、用科学的科学素养。学生活动:观察永动机图片,展开讨论,分析永动机不能永动的 原因。再让学生分析教材如图11-1-8所示的永动机,以小组 为单位,进行讨论,指出其中的不可能之处。特意指出“完全转 化”往往是不可能的。 教师引导说明:永动机是非常美妙诱人的设想,多少人为了永动 机熬白了头发,甚至耗尽一生精力。但是,在科学规律面前,幻 想终究是幻想。

第四讲热学部分..(可编辑修改word版)

8kT m v 2 l l 一. 基础知识 第四讲 热 学 部 分 1. 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 2. 物态的微观解释 3. 理想气体的压强 设任意分子 a 的速度为 v ,在 x 、y 、z 三个方向的分量为 v x 、v y 、v z ,所以分子 a 在单位时间里与左右壁碰撞的冲量为: v mv 2 I = f ? ?t = 2mv ? x = x 2l 1 l 1 mv 2 mv 2 m N F = I + I + = 1x + 2x + = ∑v 2 1 2 1 1 1 ix i =1 F m N mN v 2 + v 2 + v 2 + v 2 mN P = = ∑v 2 = ? 1x 2 x 3x Nx = ? v 2 = nmv 2 l 2l 3 l 1l 2l 3 ix i =1 l 1l 2l 3 N l 1l 2l 3 v 2 + v 2 + v 2 = v 2 ∴ v 2 = 1 v 2 x y z x 3 ∴ P = 2 n ? 1 mv 2 = 2 ne A 3 2 3 k 4. 分子平均动能: PV = RT ? e = 3P = 3RT = 3RT = 3RT = 3 kT (k =R/N A ,为玻尔兹曼常数) k 2n 2nV 2N 2N A 2 5. 阿伏伽德罗定律: P = nkT (n 为单位体积的分子数) ① 分子的平均速率: v = = ② 分子的方均根速率: = (μ为 mol 质量,可分子平均自由程推导) = 二. 物体的内能 1. 自由度:即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所需要的独立坐标参数,如自由运动的质点 需要三个独立坐标来描述其运动,故它有三个自由度。 2. 例:He 三个平动自由度 H 2 三个平动自由度,二个转动自由度 CO 2 三个平动自由度,二个转动自由度,一个振动自由度。 3. 理想气体的内能: E = N i kT = m 2 M ? i RT (i =3 或 i =5) 2 4. 物体的势能 8RT 3kT m 3RT 1 x l A x x

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主要内容,就是能量守恒原理。能量可以在一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传递,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但是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自行消失。而不同形式的能量在相互转化时永远是数量相当的。这一原理,在现在看来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他的建立却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教训。一百多年前西方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人们对改进蒸汽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想造成不供能量或者少供能量而多做功的机器,曾兴起过制造“第一类永动机”的热潮。所谓第一类永动机就是不需供给热量,不需消耗燃料而能不断循环做工的机器。设计方案之多,但是成千上万份的设计中,没有一个能实现的。人们从这类经验中逐渐认识到,能量是不能无中生有的,自生自灭的。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这就是能量守恒原理。到了1840年,由焦耳和迈尔作了大量试验,测量了热和功转换过程中,消耗多少功会得到多少热,证明了热和机械功的转换具有严格的不变的当量关系。想得到1J的机械功,一定要消耗0.239卡热,得到1卡热,一定要消耗4.184J的功,这就是著名的热功当量。1cal = 4.1840J 热功当量的测定试验,给能量守恒原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使这一原理得到了更为普遍的承认,牢牢的确立起来。至今,无论是微观世界中物质的运动,还是宏观世界中的物质变化都无一例外的符合能量守恒原理。把这一原理运用到宏观的热力学体系,就形成了热力学第一定律。2.热力学第二定律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或者说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热力学上的表现。它指明热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物质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于这个能的增加量和它对外所作的功的总和。 也就是说想制造一种不消耗任何能量就能永远作功的机器,即“第一种永动机”,是不可能的。 人们继续研究热机效率问题,试图从单一热源吸取能量去制作会永远作功的机器,这种机器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只需将热源降温而利用其能量推动机器不断运转。 这种机器就是“第二类永动机”。然而这种机器屡遭失败,不能成功,这就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探索。 前面说过,卡诺已经接近发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但他受热质说的影响,不能把它们表述出来。 1850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胥斯在研究卡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自行动作的机器,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中去”。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胥斯表述”。1851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即凯尔文勋爵也独立地从卡诺的工作中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汤姆生,1824年生于英国贝尔发斯特城。父亲是皇家学院的数学教授,治学勤奋,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1832年被聘到母校格拉斯哥大学任教,全家也迁往该城。 当这位新来的教授开始上第一堂课时,同学们发现教室多了两个漂亮的小男孩,也在津津有味地听着,他们就是8岁的汤姆生和他10岁的哥哥。 汤姆生10岁时,和哥哥正式进格拉斯哥大学预科学习,这可能是当时最小的大学生。汤姆生天资聪明,学习勤奋,表现出杰出的才能。15岁,他获得学校的物理学奖,第二年获天文学奖。17岁时,他在剑桥大学的数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名震全校。 此后几年中,汤姆生发表了一连串的研究论文,内容包括数学、热力学和电学。 1846年,年仅22岁的汤姆生击败30多位教师候选人,获得了格拉斯哥大学的教授职位。1847年6月,焦耳在牛津大学举行的学术会议上,阐明机械能可以定量地转化为热能,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相互转化。 汤姆生出席了这次会议,他也是传统的热质说的拥护者,认为能量不可能转化,准备反驳焦

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概念和重点总结

本章内容: 介绍有关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些基本概念,热、功、状态函数,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能和焓,明确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的意义,进一步介绍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热力学的方法及局限性 ?热力学基本概念 一.热力学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热力学是研究热和其它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换以及转换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规律的科学。内容:热力学第零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本世纪初建立的热力学第三定律。其中第一、第二定律是热力学的主要基础。 把热力学中最基本的原理用来研究化学现象和化学有关的物理现象,称为化学热力学。 化学热力学的主要内容是: 1.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化学变化的热效应问题; 2.利用热力学第二律解决指定的化学及物理变化实现的可能性、方向和限度问题,建 立相平衡、化学平衡理论; 3.利用热力学第三律可以从热力学的数据解决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问题 二、热力学的方法及局限性 方法: 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基础,演绎出有特定用途的状态函数,通过计算某变化过程的有关状态函数改变值,来解决这些过程的能量关系和自动进行的方向、限度。 而计算状态函数的改变只需要根据变化的始、终态的一些可通过实验测定的宏观性质,并不涉及物质结构和变化的细节。 优点: ?研究对象是大数量分子的集合体,研究宏观性质,所得结论具有统计意义。 ?只考虑变化前后的净结果,不考虑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反应机理,简化了处理方法。局限性: 1.只考虑变化前后的净结果,只能对现象之间的联系作宏观的了解,而不能作微观的 说明或给出宏观性质的数据。 例如:热力学能给出蒸汽压和蒸发热之间的关系,但不能给出某液体的实际蒸汽压的数值是多少。 2.只讲可能性,不讲现实性,不知道反应的机理、速率。 三、热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1.系统与环境 系统:用热力学方法研究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研究的对象,将所研究的一部分物质或空间,从其余的物质或空间中划分出来,这种划定的研究对象叫体系或系统 (system)。 环境:系统以外与系统密切相关的其它部分称环境(surrounding 注意: 1.体系内可有一种或多种物质,可为单相或多相,其空间范围可以是固定或 随过程而变。 2.体系和环境之间有分界,这个分界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既可 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 根据体系与环境的关系将体系区分为三种: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能量守恒定律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物理教案-能量守恒定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Physics Lesson Plan-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物理教案-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 a. 知道能的转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普遍的,并能举一些能的转化的例子 b. 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它来说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C. 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内容是对本章及以前所学物理知识从能量的观点进行了一次综合、深化和再认识.教材首先分析自然界中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能量,并分析一系列熟知的能量转化的事例,指出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最后阐述了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教法建议 建议一: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实验规律,列举能量转化的实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守恒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

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对这些实例中的能的转化进行具体分析. 建议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定律的两个方面:转化与守恒.另外还要强调该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可列举19世纪的自然科学史对学生进行教育.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示例课题 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 能量转化与守恒 教学难点 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能量的多样性 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能的转化 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做功的过程是能的转化的过程 三、能量守恒定律

大学物理化学1-热力学第一定律课后习题及答案

热力学第一定律课后习题 一、是非题 下列各题中的叙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在定温定压下,CO 2 由饱和液体转变为饱和蒸气,因温度不变,CO2的热力学能和焓也不变。( ) 2. d U = nC V,m d T这个公式对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的任何pVT过程均适用。( ) 3. 一个系统从始态到终态,只有进行可逆过程才有熵变。( ) 4. 25℃时H2(g)的标准摩尔燃烧焓等于25℃时H2O(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 5. 稳定态单质的?f H(800 K) = 0。( ) 二、选择题 选择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各题后的括号内: 1. 理想气体定温自由膨胀过程为:()。 (A)Q > 0;(B)?U < 0;(C)W <0;(D)?H = 0。 2. 对封闭系统来说,当过程的始态和终态确定后,下列各项中没有确定的值的是:( )。 ( A ) Q;( B ) Q+W;(C ) W( Q = 0 );( D ) Q( W = 0 )。 3. pVγ = 常数(γ = C p,m/C V,m)适用的条件是:( ) (A)绝热过程;( B)理想气体绝热过程; ( C )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D)绝热可逆过程。 4. 在隔离系统内:( )。 ( A ) 热力学能守恒,焓守恒;( B ) 热力学能不一定守恒,焓守恒; (C ) 热力学能守恒,焓不一定守恒;( D) 热力学能、焓均不一定守恒。 5. 从同一始态出发,理想气体经可逆与不可逆两种绝热过程:( )。 ( A )可以到达同一终态;( B )不可能到达同一终态; ( C )可以到达同一终态,但给环境留下不同影响。 6. 当理想气体反抗一定的压力作绝热膨胀时,则:( )。 ( A )焓总是不变;(B )热力学能总是增加; ( C )焓总是增加;(D )热力学能总是减少。 7. 已知反应H2(g) +1 2 O2(g) ==== H2O(g)的标准摩尔反应焓为?r H(T),下列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 (A)?r H(T)是H2O(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B)?r H(T)是H2O(g)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C)?r H(T)是负值; (D)?r H(T)与反应的?r U数值不等。 三、计算题 习题1 10 mol理想气体由25℃,1.0 MPa膨胀到25℃,0.1 MPa,设过程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