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定义和历史

心理学定义和历史

心理学定义和历史
心理学定义和历史

心理学,研究精神状态和过程的科学,以及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中的。

心理学学科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从业人员的职业广泛,以及关于,和社会行为的较小但正在

发展的。两者具有独特的目标,培训和实践,但是一些心理学家两者。

早期历史

在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者来自许多领域,首先是和等哲学家。关于基本人类的哲学(例如,霍乱,,忧郁)及其相关特征。受到当时的影响,他推测身体素质(例如黄胆或过多的

血液)可能是气质差异的基础(另请参见)。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假定大脑是人类理性

思维的所在地,在17世纪,(认为,思维赋予了人们和的能力:思维“决定”,而身体则执行了决策—身心分裂表明,现代心理学仍在努力克服。在19世纪帮助将心理学作为正规学科

和科学建立起来的两个人物是德国的和在美国。詹姆斯的(,1890年)将心理学定义为心理

生活科学,并提供了对主题和挑战的深入讨论,这些主题和挑战预示了一个世纪后该领域的

许多研究议程。

但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主导了大多数美国学术心理学。1913年行为主义的影响力创始人

之一(B.Watson)敦促仅依靠客观可衡量的行为和条件,从而有效地将研究从心理学中移除。他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必须专门处理低等动物以及人类的直接可观察到的行为,强

调在奖励抚养儿童时仅奖励期望的行为的重要性,并借鉴了通过经典(基于俄罗斯生理学家

对狗的研究,因此被称为)。在美国,大多数大学心理学系致力于将心理学从转变为严格的

科学。

Figure 1伊万·彼得罗维奇·帕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伊万·彼得罗维奇·帕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曼塞尔藏品

订阅即可从我们的1768第一版中独家访问内容。

行为主义

从193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在美国盛行,引领着展示力量的方式通过加固进行。大学环境

中的行为主义者对通过强化来控制学习和“塑造”行为的条件进行了实验,通常与诸如老鼠和

鸽子等动物一起工作。斯金纳和他的追随者明确地排除了精神生活,将人的思想视为难以理

解的“黑匣子”,只对猜想和投机小说开放。他们的工作表明,通过操纵特定的以及通过改变

行为在不同情况下所导致的后果或强化(奖励),社会行为很容易受到影响。这些后果的变

化会以可预测的刺激反应(SR)模式改变行为。同样,各种各样的正面和负面的,都可以通

过调节过程获得,也可以通过应用相同的原理进行修改。

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

同时,在一个奇怪的,受过维也纳训练的医师开发了理论和治疗方法(和他的许多门徒-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几十年之久-破坏了传统的上是理性的观点。弗洛伊德理论使次要:对于

弗洛伊德来说,及其通常在社会上不可接受的非理性动机和欲望,尤其是性和侵略性,是造

成和。使无意识的意识成为在此框架内工作的临床医生的治疗目标。

Figure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超级库存

弗洛伊德提出,人类的感觉,思想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外界意识,动机自卫且无意识地确

定的。它的大部分也体现在幼儿期是接地的冲突在看似矛盾的行为和症状的复杂的图案了。

他的追随者心理学家强调了高级功能和过程(例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个人的心理的

重要性。他们还将重点转移到人际关系和安全依恋在和适应性功能中的作用,并率先在临床

环境中对这些过程进行了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经过,美国心理学,特别是临床心理学,成长为自己的权利的实质性领域,部分原因是为了

回来的退伍军人的需求。1957年和俄美太空船向的开放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

发展。作为这场竞赛的一部分,美国政府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联邦政府首次获得巨额资金,

既可以支持行为研究,也可以进行研究生培训。心理学既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从业者职业,

也是一门科学学科,它研究了人类社会行为,各个方面以及个体差异,以及动物心理学,,,和学习领域。

弗洛伊德心理学及其分支对培训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一些临床研究人员在正常人群和受

干扰人群中开展工作,开始开发和应用针对影响和控制社会行为的学习条件的方法。这个运

动根据可观察到的事件和状况来分析有问题的行为(例如,奇怪的言语模式,,恐惧反应),这些事件和状况似乎会影响该人的有问题的行为。行为方式导致通过努力改变有问题的行为

而不是通过洞察力,意识或发现潜意识动机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解决行为本身来进行治疗。行为主义者试图直接改变不良适应行为,研究控制个人当前问题的条件,而不是其可能的历

史根源。他们还试图表明,如果没有弗洛伊德理论所预言的症状替代,这种努力将是成功的。弗洛伊德主义者认为,直接消除令人不快的行为将带来新的更严重的问题。行为治疗师表明

情况并非一定如此。

开始探讨在和,心理学家比较了具有相同或人在人格上的相似之处。研究比较了在相同或不

同长大的单卵双胞胎(同卵双胞胎)与双卵双胞胎(异卵双胞胎)。总体而言,这些研究证

明了在广泛的人类特征和性状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并且表明生物遗传影响远大于早期的行

为主义所假设的影响。同时,它也变得清晰,怎么这么行为表示重要的取决于在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子宫内开始。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3、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和专家水平。 4、专家型教师往往具有四种教学专长,即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和诊断专长。 5、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 第二章 第三章 1、小学儿童的生理发展:①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及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女生10-11岁起进入发育的高峰期,男生则从12-13岁起进入发育的高峰期。②体内机能的发育:小学儿童心脏和血管都不断地均匀增大,12岁时儿童的心脏接近成人的水平;14岁以后男女的差距越来越明显。肺活量是的大小是儿童肺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③神经系统的发育:人脑平均重量的变化为-----新生儿为390克,8-9个月为660克,2-3岁为990-1011克,6-7岁为1280克,9岁为1350克,12岁为1400克,达到成人的平均脑重量。 2、学习活动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的意义:1、学习活动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2、学习活动增强有意性和自觉性; 3、学习活动促使小学儿童的抽象思维不断发展; 4、学习活动促进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4、有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是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7、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迅速性、协调性、外露性、可塑性。 8、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的特点与教学: 9、儿童注意的培养: 10、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11、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12、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13、注意有意性的发展是指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14、小学儿童注意品质包括: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 15、小学二年级是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转折期。小学男生的注意转移能力发展更快。 16、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关系 社会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哥哥)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弟弟)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他人的影响包括: 1) 现实的影响; 2) 想像的影响; 3) 隐含的存在的影响(不包括“虚拟”影响、“宏观”的影响)。 社会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 1) 个体的习得行为; 2) 亲社会行为; 3)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 E)。 其中,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的情境。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英国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麦独孤。 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于正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心理学概论名词解释

1.心理学的科学定义:心理学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个体的外在行为及内在心理过程的学问 科学方法 三要素个体行为 心理过程 2.心理学的独特之处(三点) 讲究科学的研究方法 侧重研究个体 关注个体的行为及心理过程 3.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境遇(四个阶段) 思想启蒙阶段 学科成型期 学科低潮期 重塑辉煌期 4.当代心理学具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观点 心理动力学:佛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个体内部的本能驱力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重视具体可操作的变量定义,严格的实验条 件和程序 进化论学派:将心理学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结合起来,试图从物竞天择适者 生存角度来分析个体的心理机能与特点(人于环境) 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关注人本身,认为人性本善,人自身就有积 极向上的能动性,人类主要任务就是让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发展认知学派:关注人的认知过程,因此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意识、言语等有 独特贡献 生物学学派:侧重从生物学角度探索行为及心理过程 文化学派:关注心理现象与机制的文化共性与差异,为不同地区和民族特色的 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机遇 5.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描述行为 解释行为: 预测行为 控制行为 6.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理论-基础心理学 实践-应用心理学(改善和促进个人、组织、社会的发展与和谐)7.一个标准的心理学研究需要具有完善的理论框架 标准的心理学研究程序 有代表性的样本 客观的测量 8.理论框架是心理学研究的背景和前提,任何一个心理学研究都需要一个理论框架支持,理论框架组成(理论、变量、假设) 理论——理论的构建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理论是一个组织起来的 概念集合,他是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将不同的概念和事实结 合起来,由一系列有关各种现象之间关系的命题组成 源于过去的理论和研究中的灵感 理论来源建立在个人观察上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概念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旨在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 的学习。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5、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大 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 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6、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 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 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 识,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 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 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 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常识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常识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按照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的观点,当今世界的心理学可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了心理学的四个支柱。其它的心理学分支都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格心理学从人本身出发,探讨个体内在的特征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心理学除了考虑个体本身的特性,而且也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实验心理学解决的是研究方法问题,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是以它所提供的方法为基础;认知心理学则解决的是过程和机制问题,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 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作出反应,别人如何对我们作出反应,以及我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总之,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与弗里德曼的观点不同,迈尔斯(D.Myers)则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正是由于这一点,在迈尔斯编著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其它书中看不到的一些内容,比如社会信念等,他的书中也用较多的篇幅讨论了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 国内学者也有人对社会心理学做了定义。比如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吴江霖教授就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但他的定义明显是以个体为主,尽管也提到了若干个体,但若干个体并不等于集体。实际上吴教授的观点和他对心理学框架的看法有关,在他看来心理学的基础有两个: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前者揭示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而后者则探讨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两者强调的重点都是个体。除此之外,沙莲香、周晓红和沈德灿等都对社会心理学加以定义,其中沈德灿教授在对所有的这些概念做了分析整合之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也是我们认为最全面的。 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常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其它社会科学的知识一样,社会心理学在

心理学 概念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即标 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心理的实质: ①概念: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性质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②如何理解?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D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4.心理学的五大任务: ①描述:报告什么真正发生了,即得到事实和占有材料,主要解决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 ②解释:找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③预测:对心理与行为的趋向做出判断。 ④控制: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⑤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提高生活质量。 5.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 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现象。 6.关于“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 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 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 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 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 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 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 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 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 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一) 社会思维 1. 自我 (1) 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 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 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4) 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 、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 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 自我关联效应; 巴纳姆效应; 自我增强( 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 归因 (1) 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 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 归因的理论: 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 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 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 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 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 自我贬损; 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北大心理学

第一章:导言 本章的重点提示与解读: 一、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二、信度与效度 研究效度指一项研究的有效性,即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基于事实或证据的,是可 以被证明的。 信度指研究的可靠性,即研究的前后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它包含两方面,一是不同的研究者之间的一致性;二是一个研究者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进行重复研究时的前后一致性。 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四、主试效应 在心理学研究中,当主试对被试有某种期望时,就会于无形之中对被试的行为产生微妙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主试效应(Experimenter effect) 五、被试效应(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 1927~1932年间,位于美国芝加哥的西部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工作条件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工人的生产力随着照明强度的增加而提高。然而,当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工人的生产力仍在提高。研究者很快意识到,工人生产力的提高,并不是因为照明强度的变化,而是因为工人知道自己正在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自己正在被研究。后来,人们把被试的行为改变不是因为实验处理,而是因为被试意识到自己正在被研究这种现象,称作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实际上是一种被试效应,反映了被试对自身的某种期待对实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 六、安慰剂效应 在心理学的研究情景中,当行为反映受到个人对作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产生某种反应程序的影响时,安慰剂效应就发生了。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本章的重点提示与解读: 一、感觉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有关的名词:绝对阈值与相对阈值、韦伯定律、感觉适应、感觉后像等。 (1)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绝对阈限:能够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作此感受的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50%的机率被觉察到的最小的刺激物理量的差别或变化,叫作差别阈限,它的量值又叫最小可觉差。 (3)差别阈限与刺激量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适合中等强度的刺激。 (4)感觉适应: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适应。 嗅觉:入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 视觉:暗适应: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5)感觉后向: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叫感觉后像。其又包括正后像和负后像,分别表示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和相反的情形。 二、知觉的概念,知觉过程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过程的涵义。 (1)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这就是知觉。知觉是以感觉作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2)自下而上的过程:这表示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 (3)自上而下的过程: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一般的知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知觉的过程和结果。 三、错觉、似动及其表现形式。 (1)错觉知识经验与引起知觉的刺激特征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xx年社会心理学-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 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答: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三、群体心理: 大群体与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心理与行为。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 环境、健康、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具体研究方法? 答: 一、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从而探究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1、自然观察法:即一般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下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2、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观察的方法。 3、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 动,同时观察参与者行为的方法。包括公开 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4、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以旁观的方式观 察被研究者行为的方法。通常可借助于单向 玻璃或录音、摄像等进行。 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操 纵某些变量以研究其他变量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实验。 2、自然实验法:由环境因素自然操纵自 变量,而非由实验者操纵的。形式上与 观察法相同,效果上与实验法相同。如 对自发事件引起的社会行为的研究。 3、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 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 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三、调查法:又称询问法,是通过谈话、问 卷等形式,根据被调查者的直接表达获得被 研究者信息的方法。 1、访谈法:通过问答进行调查的方法。包 括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2、问卷法:通过被调查者在问卷上答题的 形式进行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的方式包括 直接发放、邮寄或通过互联网等;答题方式 包括是非法、选择法、简答法等。 四、档案研究法: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人的 活动产品研究社会心理的方法。是一种特殊 的调查法。 五、其他研究方法: 1、测验法:即测量法,使用特定的量表或 其他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 的方法。 2、个案法:收集有关个别被试的信息进行 心理研究的方法。属于档案研究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一、哲学阶段: 1、人性与幸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社会决定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决定论。 2、绝对精神:黑格尔 1807《精神现象学》。 3、《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1859, 努力

题库 社会心理学

山东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心理知识竞赛 题库二社会心理学 1.从罗特控制点的理论看,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们归因倾向属于()。 A.内归因 B.外归因 C.稳定归因 D.非稳定归因 【答案】B 【解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强调的是外因在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属于外归因。 2.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 【答案】B 【解析】自我意识必须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正是由于缺乏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所以不能形成自我意识。 3.下列属于镜我的是()。 A.小王希望自己勇敢、努力 B.小王觉得自己很勇敢、努力 C.妈妈觉得小王是很勇敢、努力 D.小王觉得妈妈认为他很勇敢、努力 【答案】D 【解析】镜我是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4.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属于可控的内在因素是()。 A.能力高低 B.身心状态 C.努力程度 D.任务难易 【答案】C 【解析】A项能力高低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B项身心状态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D项任务难易属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5.下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 A.自我知觉理论 B.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论【答案】A 【解析】贝姆提出粗自我知觉理论,他认为,人们并不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和自己行为出现的情境而推断自己的态度。 6.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主我 B.客我 C.镜我 D.社会自我 【答案】C 【解析】镜像自我的概念由库利提出,后由米德完善。镜像自我是指个体根据抽象的概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形成自我概念。 7.“归因”是指()。 A.对客观刺激或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推测的过程 B.是对他人的综合认知 C.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判断的过程 D.指在事件研究中,回归到事件产生的原因的一种研究手段 【答案】C 【解析】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推断人的行为原因的过程。 8.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是归因的()。 A.不变性原则 B.折扣原则 C.协变原则 D.客观性原则 【答案】B 【解析】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不变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折扣原则是指人们在归因时,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也就是说,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答案】A 【解析】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①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⑤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上课讲义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代表性的观点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三)期待效应 (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三、社会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二)档案法 (三)调查法 (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五) 实验室实验 观察法(obervational method)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 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观察法常常伴随着细致而准确的测量,如运用录音、录像、摄像头监控等方法。 优点: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 误差 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 缺点: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 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 档案法为档案分析法的简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 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 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 优点:不引人注目、觉察,排除了特殊反应。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 缺点: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量大、耗时。有赖于分析者的样 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不能排除社会现象的多因性,不够准确客观。 调查法是运用各种数据或事实搜集方法,对所关心的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类方法的总称。常有问卷法、量表法和访谈法等。 优点: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 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 缺点: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往往会受条件限制 现场研究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 优点: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进行研究,资料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的人,因而真实可靠;

心理咨询的定义

各种心理咨询的定义 1、美国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协会(NBCC,2001)把网络心理咨询(internet counseling)定义为“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或网络视频设备,进行远距离的同步/实时或异步/非实时的互动。---李成齐《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综述》 2、如罗杰斯认为,最彻底、最有效的咨询与最彻底、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是无法区分的。另一些人如威廉生则认为,心理咨询是协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历程,因此与心理辅导(guidance)的意义颇为类似。我国学者则认为,心理咨询是介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之间的一种协助个人的动力过程。---彭燕凌《当代心理咨询研究综述》 3、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明确地写入了心理咨询法,把心理咨询定义为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咨询者在心理方面给咨询对象的帮助、启发和引导的过程。---薛秀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研究》 4、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将心理咨询定义为:“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张燕《高校心理咨询的生成和发展》 5、中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钱铭恰将心理咨询定义为,通过人际关系,应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以上定义可

以看出,心理咨询就是在心理学有关理论指导下,通过与来访者的交流,帮助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来访者的自强自立。---崔荔《心理咨询的兴起与中国社会个体化——基于上海市心理咨询机构的调查》 6、给心理咨询下确切的定义并不容易,每个国家,每位咨询者和研究者都有其不同的理解,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整体来说,这些重点主要包括受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使用其专业背景知识,帮助希望改变的来访者的过程。在本研究中,心理咨询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是指一种职业性的专业性的活动,而非一种单一的具体操作。---霍丹青《中文心理咨询中咨询者言语反应模型的研究》 7、综合各学者观点,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在此笔者将心理咨询定义为:心理咨询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协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完善和潜能开发的过程。这是广义上的定义,是把心理咨询看作一种“职业性活动”而不仅仅是指狭义的、具体的操作措施。---刘蓉洁《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构建高校心理咨询新模式》 8、我国学者马建青等在《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中也将心理咨询定义为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解决咨询对象(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心理咨询是一种关系。学者帕特森(C.Patterson)认为“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师创设心理气氛提供援助技术,以达到发生变化与进行选择的目的。”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的定义:{1.民俗心理学:算命?相面?占星术?琢磨人?分析梦?2.科学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心理学的哲学根源:柏拉图的二元论a.灵魂和肉体是根本不同的东西。b.灵魂是非物质、永恒的东西。C.数学世界(圆周率)比感觉世界更真实。亚里士多德:a.灵魂和肉体之间没有鸿沟。B.机能:通过形式,物质中的潜力得以实现。C.每种器官都有自己的形式、自己的灵魂。D.“心灵即客体”,心灵是一个过程。洛克:医生兼哲学家.白板说.经验主义.感觉和内觉.联想主义.记忆是观念的联想心理生活能还原为联想.提倡经验主义,强调人类一切知识均来自后天经验,因而反对理性主义倡导的先天观念的说法,他认为人类本性犹如一块“白板”,纯然无色,不分善恶,其后来的一切改变,完全决定于后天的经验。2. 心理学的生物学根源: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的特征是数百万年长期进化的结果。物种之间的差异在于不同的遗传,同一物种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生存适应的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德国生理学研究:缪勒;神经特殊能量说:大脑的功能是分区的,人类对外界刺激之所以能够感觉,能够辨别,就是因为不同的神经传导具有特殊的能量,神经冲动是由于细胞之间的电化作用而产生的。赫姆霍兹:色觉理论和听觉理论。费希纳:心理物理学。创立实验法,以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经验(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远近等)的历程,探讨争论未决的心身关系问题。心理物理学:以生理感官功能为基础进行试验研究。3,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父亲是哲学,母亲是生理学。冯特。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 描述和测量——是什么?心理想象质和量的差别;心理测量:信度和效度2. 解释和说明——为什么?心理现象的四个层面:生理、心理、行为、社会和文化3. 预测和控制——怎么做?预测学生成就控制考试焦虑…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认知。情感。动机。人格。人际关系。智力。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2.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管理心理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研究原则: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问题.心理学中的伦理性问题.二、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相关性研究.验证性研究.三、研究方法和程序:1.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优点:自然、真实、前期探索。缺点:代表性差;主试偏见2.实验法是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这一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优点:明确因果关系.缺点:无法研究复杂现象.外部效度难以确定.只看现象未见本质.3.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优点:快捷、数据量大。缺点:诚实;自陈偏差。4.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收集资料包括:个人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优点: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缺点:收集的材料可能不可靠;外部效度较差。心理学主要流派.主要内容:构造主义.(人物:冯特、铁钦纳)机能主义(人物:詹姆斯、杜威、桑代克.观点:经验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关注心理的作业和机能,而不是元素。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意识流”。).格式塔学派.行为学派(人物:华生;斯金纳.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法。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1)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只是可客观观察的外显 行为,反对一切内省,强调资料的 客观性及获取资料途径的客观性。 (2)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的行为, 集多个个体的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 体(3)个体行为不是生来俱有的,不 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 影响被动学习的。(4)经由对动物 和儿童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 可被推论解释一般人的行为。对行 为主义的评价:行为主义为使心理 学符合科学的标准,而刻意将心理 学的研究限定为外显行为的研究, 由于行为主义严格的科学取向,使 心理学在研究上提高了方法与工具 的价值,使心理学在社会科学中的 形象突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并成为心理学历史上第一个对社会 影响巨大的学派.过于刻板.三种行 为主义:第一,极端的行为主义。 第二,折中的行为主义。第三,方 法论的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代 表人物:弗洛伊德.观点:人类的行 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 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力比多.无意 识.人格的心理结构:自我、本我、 超我—-潜意识、前意识、意识.弗 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意 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后期他又把 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他强 调无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 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 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心理动力因素 的研究是值得肯定的。但过分夸大 了无意识的作用。).人本主义(马斯 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 和理论家。罗杰斯:美国人本主义 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 疗家.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 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西方心理学 思潮和革新运动,反对行为主义的 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 论思想.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 经验、价值、创造力以及自我实现. 在西方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 力”。主要特点:1)研究对象上, 研究精英、名人或心理健康者2) 研究内容上,不探讨低级的心理现 象和认知历程,而是专门研究人的 高级的整合的动力心理,如人的本 性、潜能、价值、尊严、创造力和 自我实现等。3)研究原则:重视结 合广泛的社会问题开展应用心理学 研究。4)研究方法:整体分析和现 象学的研究方法。基本理论:人性 本善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至少 是中性的。恶是由环境影响造成 的。).认知学派.(认知心理学强调 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用信息加工 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 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 理过程。以客观的方式进行研究。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 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 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 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 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 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局限:把人脑活动机械地与计算机 类比,无法揭示许多社会因素对认 知的影响,并且忽略了对情感、人 格、变态心理等领域的研究)动机 的含义与功能:含义:动机是指由 目标或对象引导的、激发和维持有 机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 部动力。功能:1、激活功能。动机 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 由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体现了 个体的能动性。2、指向功能。动机 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 标。在成就动机支配下,选择具有 挑战性的任务。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维持功能表现在行为的坚持 性方面。动机的调整功能表现在个 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 使之与更接近目标。需要及其种类: 需要含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 种不平衡状态,表现在有机体对内 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 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表现:生理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 需要起源:由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要 求引起,通常来自内部或外部环境。 需要总是指向客体或事件。需要是 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的种类: (1)按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文 化需要。自然需要(生物需要):饮 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等。 反映了人类的生物自然方面的要 求。社会文化需要:劳动需要,交 往需要,成就需要等。反映了人类 社会的要求。2)按需要指向的对象 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 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 以占有这些产品为满足。精神需要: 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物质需 要与精神需要有紧密的联系:人在 追求物质产品时,常有审美的需要, 如住房常要求整洁、雅静。精神需 要又常以物质需要为载体,如阅读 需要有报纸、杂志等;艺术欣赏, 要有乐器,表演场地等。需要的结 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把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 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 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 最有力的。安全需要:对稳定、安 全、得到保护、秩序等的需要。幼 儿的安全需要很强烈。归属和爱的 需要: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 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需要。尊 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 尊重。自我实现需要:追求实现自 己的能力或潜能。对五种需要的分 析:五种需要从低到高,构成了不 同的等级。需要的力量:需要层次 越低,力量越强,随着层次的上升, 需要力量在减弱。需要满足顺序: 通常先要满足低级需要,然后才谈 到高级需要,但是有时候,高级需 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满 足就可以了。例如有人为了革命事 业,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需要的 满足与健康:低级需要又叫做缺失 需要,它的满足与健康的关系非常 密切,而高级需要又叫做生长需要, 它的满足则可以使人更健康,更有 活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 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 种需要没有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 们去寻找满足的对象,从而产生了 动机。动机与工作效率:主要表现在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心理 学研究表明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是 一种倒U形关系。即动机强度处在 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动机 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工作性质的不同 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工作中,工 作效率随动机的增强而上升;随着 工作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 逐渐下降的趋势。此为耶克斯—道 德森定律.权力动机它是一种寻求 影响、控制并感染他人以及希望被 视为强有力个体的倾向。权力动机 高者比权力动机低者更易于加入组 织并谋求职务。在权力动机的表现 中也存在一些显著的性别差异。权 力动机不同与成就动机,虽然一般 人将身居要职也视为一种成就。权 力动机分为个人化权力动机.自我 功效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 人的认知变量,在行为决策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 的先行或者说决定性的因素。结果 期待:个体对行为结果的估计。效 能期待:人们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 测。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 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 水平。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哪些信息 来源的基础上1、个体自己成功和 失败的经验。2、替代性经验。3、 言语说服。4、情绪唤起。5、情境 条件。如何激发学习动机:一、确 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二、有效利用 反馈和评价;三、增加学习任务的 趣味性;四、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 五、科学利用竞争和合作;六、向 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七、增 强自我效能感;八、进行归因训练; 什么是感觉: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 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要点:感 觉是脑的机能,大脑、神经系统和 各个感觉器官是感觉的生物基础。 感觉是客观的,它以客观事物为对 象,但带有主观色彩。感觉是客观 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感觉是对 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的反 映;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 属性;感觉的作用:1.通过看、听、 嗅、触等,感觉提供了机体内外环 境的信息;2.与感觉保证了机体环 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认识的开 端,也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 现象的基础。情绪和情感:情绪和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 相应的行为反应。成分:(1)主观 体验:指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 态的自我感受。不同情绪有不同的 主观体验,这就构成了情绪情感的 心理内容。(2)外部表现:情绪情 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是情 绪和情感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 作量化形式。包括三种表情:面部 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3) 生理唤醒:情绪和情感也会引起生 理反应,涉及广泛的神经系统。情 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1)情绪 和情感都与特定的主观愿望和需要 相联系,统称为感情。(2)情绪主 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情 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神经 机制的活动过程.(3)情感指某种 体验和感受,常用来描述稳定的, 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4)情绪 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 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积累形 成;情感通过情绪得以表达。人格: 是指个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 貌。(或者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 心理特征的总和)气质---仅属于人 格中的先天倾向。是个人生来具有 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是 指个人的风格。它是人格的一个重 要品行道德和组成部分。个性:指 人格的独特性,个别差异;世界上 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与人格的区别: 个性指个体差异性,与共性对应; 人格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气质是 先天的禀赋,神经类型所决定,人 格具有社会性。性格是稳定的行为 方式,人格具有倾向性。Larson & Buss 2005:“人格是一系列的人格 特质和个人的内在机制,这个内在 机制组织并且持续影响个体的内在 精神、生理和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 和适应。”他强调个人与环境的交互 作用和适应。人格的总特点:没有 一个公认的概念;强调整体性和结 构化(层次化);强调人格内在机制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适应性。 Sigmund Freud发展的性心理阶 段:口唇期:嘴巴由吸吮得到快感。 肛门期:训练大小便。性器期:阴 茎成为骄傲与快乐的来源。潜伏期: 性安静期,阴茎的性行为在冬眠。 两性期:性别角色认同及成人社交 关系发展。关于弗洛伊德理论的批 评:(1)以病患的幼年生活史为基 础。因此,能否推论到一般儿童或 是成年人不无疑问。(2)太过泛性 论。女性主义的批评(例如,阳具 崇拜)。(3)强调儿童早期的重要性, 认为那几年可以决定成人的人格。 根据他的观点生命中的前五年是具 决定性的。他的人格理论不重视儿 童晚期和青少年时期,而且他也不 关心成人时期的人格发展。埃里克 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信任他人vs. 不信任他人(2)幼儿期1~3岁:自 主独立vs.羞怯怀疑(3)学前期4~6 岁:积极主动vs.退缩愧疚(4)学 龄期6~11岁:勤奋努力vs.自贬自 卑(5)青少年期12~20岁:自我认 同vs.角色混乱(6)成年前期20~24 岁:友爱亲密vs.孤僻疏离(7)成 年期25~65岁:生产繁衍vs.颓废迟 滞。(8)老年期65至死:自我统整 vs.悲观绝望。埃里克森理论的特 点:并非基于人格异常的心理建构; 而是依据一般心理健康的人为立论 基础。不像佛洛伊德是早期决定论 而是将人生视为连续不断的历程。 相较于佛洛伊德。他是以自我成长 为做为发展的动力。人生是一个不 断追寻自我完成的历程,是社会性 的,后天养成。特质:一个人所持 有的、一般性的、现实焦点的神经 心理结构。由于有特质,使人在不 同的情况下的适应行为和行为表现 具有一致性。具有不同特质的人, 面对同一刺激物,反应也会不同。 奥尔波特的人格的特质理论:以个 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 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 人格特质。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 础,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 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人格特征。 特质的分类: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 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代 表个人最独特的特质)、中心特质 (代表个人人格的几方面的特征, 也是最常被用来说明个体人格)和 次要特质(代表个人只有在某些情 境下表现出来的特质)。自我统一 体:(1)指个体的不同部分具有延 续性和组织性,表明存在着一个个 体组织结构。又称“统我”,包含个 性中有利于内心统一的所有方面。 (2)自我统一体是个性统一体的根 源,是个性特质的统帅。(3)自我 统一体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段 时间以后发展出来的。卡特尔的特 质分类:(1)表面特质指一组看来 似乎聚在一起的特征或行为。但同 属于一种表面特质里的特征,其间 关系很复杂,因此这些特征虽有关 联,但不一定一起变动,也不源于 共同的原因。(2)根源特质指的是 行为之间成一种关联,会一起变动 而形成单一的、独立的人格维度。 人际关系的概念:(1)称谓式的人 际关系:主要指互动双方所承担的 角色与身份。(2)、质量式的人际关 系:指人与人交往互动过程中所形 成的心理关系。(3)、动态式的人际 关系: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印 象形成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 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 有结论意义的特性。首因效应是指 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 此对他人做判断。近因效应则是指 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 起较强作用的现象。晕轮效应:当 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 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 互关联的特征,就种倾向被称为晕 轮效应。晕轮效应是很难避免的, 它是人们快速认识他人的一种策 略、方式,但有时却可能会产生有 害的结果。从众:通过向社会压力 让步使自己的认知及行为符合群体 的、社会的标准与规范。原因:信 息压力(想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 规范压力(不愿被视为越轨者;从 众是获得群体奖赏、避免群体惩罚 的手段)影响从众的因素:1、情境 因素:刺激(判断标准)的明确性; 后果的严重性。2、群体因素:群体 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服从:由 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 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 要求的现象。影响服从的因素:命 令者的权威性、被试的道德水平、 权威者的靠近程度、受害者的靠近 程度。人际吸引:个体之间在情感 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际关系 中的一种肯定形式。爱情:爱情是 指心理成熟达到一定程度的异性个 体之间强烈的人际吸引。爱情主要 特点:1)在男女之间产生的2)生 理心理达到相对成熟时产生3)爱 情不是低级的情感、4)包括性的需 要,不等于纯粹的精神之爱5)爱 的基本倾向是奉献。爱情的三角 (元)理论:亲密、激情、决定/ 忠守智力:(我国)智力是各种认 识能力的综合表现,是观察、记忆、 想象、思维等能力的综合,而思维 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动机注 意等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有重 要影响。智力测验:是一种测量工 具,通过该工具让被试表现(显示) 智力水平的行为(样本组),然后对 表现出的这种行为做出数量化的描 述,以此最后决定被试的智力水平, 并从对表现智力水平的行为的测量 来推断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智力测 验的目的: 测量智力的高低,即在 一定的条件下,使用特定的标准化 的测验量表对被试施加刺激,从被 试一定的反应中测量其智力的高 低。智力测验的局限性:1)智力测 验进行了量化的分析,但是缺乏质 的分析2)只考虑了测量当时的智 力,没有考虑到智力发展的速度和 趋势3)只是部分的反应了被试的 智力水平4)答案多是固定的,对 于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难以准 确测量神经元:神经元是一种高度 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 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 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结构:树突、 轴突、胞体)神经元的功能:神经 元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接受、整合、 传导和输出信息实现信息交换。神 经元的类型: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 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 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左右脑的 特点:左脑处理非情感信息占优; 右脑处理情感信息占优创造力培养 的措施:广开思路、远距离联想、 多中心注意:类比推理、克服紧张、 集体讨论、心理安全压力:(陈彰 仪):个体面对它不能处理或破坏其 生活和谐的刺激事件时所表现出来 的行为模式称为压力。(张裕隆): 生活环境无法满足个人需要,个人 学习与经验无法与现实生活的要求 相配合时所导致的生理、心理失去 平衡的一种紧张状态。压力的来源: 1)重要生活事件2)生活中的小困 扰3)灾变事件4)长期的社会事件 (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 经济衰退等)5)心理困扰(个人内 在心理因素,如心理冲突、动机行 为挫折等)压力的影响:1)(优压 与劣压)对行为具有促进作用,能 提高工作效率的压力成为优压;反 之则为劣压。优压与劣压取决于压 力的性质和强度2)(倒“U”曲 线)过低或过高的压力都会影响行 为的效率;适当的压力对行为具有 促进作用。压力管理的具体方法:1) 接受现实,随遇而安2)合理宣泄, 缓解压力3)审时度势,学会放弃4) 自得其乐,自我放松情绪恶性循环 克服方法:1)转变世界观2)采取 有针对性的调节措施3)做快乐作 业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 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 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 整合和解释。知觉的基本特征:1) 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 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 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接近律、相 似律、连续律、完型(封闭))2) 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有 选择地将外来刺激物中的一部分作 为知觉对象,以进行组织加工的过 程3)理解性是指在对现时事物的 知觉中,人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 基础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 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从而可以获 得对知觉的对象的最佳解释4)恒 常性是指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不随 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 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恒长性有四种:大小常性、明度 和颜色常性、形状常性、方向常性) 意识:意识是个人运用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对自身的 身心状态及环境中的人、事、物变 化的综合觉察和认识意识的层次: 1)焦点意识: 专注状态(注意状态 是焦点意识的体现)2)下意识:注 意水平较低,自动化的状态3)无 意识:注意水平更低,无法注意到 自身的变化。4)潜意识:被压抑到 意识之下的一种意识状态,在特殊 的条件下可以表现出来。5)前意识: 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部分注 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和集中。具有两特点:1)指向 性指心理活动选择某一事物为对象 而离开其他事物2)集中性指注意时 全神贯注,它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 张性或强度上注意的种类:1)无意 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 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规律:影 响无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刺激物本身 的特点及人自身的状态2)有意注 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 志努力的注意规律:有意注意是在 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 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语言 被纳入到心理活动后的结果,是由 语词意识支配的。有意注意受以下 因素影响: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对 活动的兴趣和认识,人的知识经验, 活动的组织,人的性格和意志品质 等3)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 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个体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 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在有意注 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范围:指人在同一时间内 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2)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 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 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可 以用一定时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来 表示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 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 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3)注意 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 任务,主动的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 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一活动上 去。是注意的动力特征注意的三种 模型:1)感觉登记——选择性过滤 器——觉察器——短时记忆2)感 觉登记——衰减控制——觉察器— —短时记忆3)感觉登记——觉察 器——短时记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