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翻译技巧和特点

散文翻译技巧和特点

散文翻译技巧和特点
散文翻译技巧和特点

一、翻译散文的要领:

第一、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和风格。朴实无华有口语化倾向,典雅华丽浪漫抒情,还是修辞多样形式工整?

第二、在语言、句式、结构、修辞等方面忠实地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

二、现代散文特点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三、要素

第一、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第二、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四、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翻译家张培基先生保存散文风格方面的技巧值得学

习: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用词简单、明了;修辞处理合理,力求通俗易懂;

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对文化因素处理得体,读者对译文无理解障碍。以上技巧的合理运用,翻译工作者可以此为鉴。

五、散文翻译原则:

1、文气贯通,气韵生动

英国散文翻译家Hilaire Belloc 为文学散文翻译制定了6 条原则,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异地之魂假借本地之躯的复活(the essence of translating is the resurrection of an alien thing in a native body) ,强调散文的翻译不能拘泥于原文之字句,要视

段落或部分为整体。翻译要“以意译意( translate intention by intention) ”,以意译意”与林语堂提倡的翻译要“翻译要遵循行文之心理”是高度一致的,这样可以摆脱原文字句的束缚,有利于发挥译入语的优势。

2、传神写照———“意,气,文”三位一体

在散文翻译中,我们要想译得曲尽其妙,须得传神地摹写作者的气质神韵。每一个作者有每一个的个性特点、气质精神,着手翻译之前,要先对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其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创作风格等,这样的翻译方能做到传神达意,否则,难免貌合神离

3、文学翻译非文字翻译

讲求整体效果,即“神韵”。有些表面忠实的译文,失去了散文的文采,文雅,便失去了自身的价值,终究是失败的译文。

六、从篇章翻译看散文翻译

1、标题的翻译技巧

眼睛对于人来说, 是他们心灵的窗户; 而标题对于一篇文章来说, 就是它的眼睛。标题凌驾于篇章之上, 却植根于篇章之中。在翻译时必须牢记: 一是真正看懂全文之后再决定译名; 二是译出的标题必须符合通用的翻译标准: 忠实、通顺、有美感。在翻译标题

时, 译者充分考虑了两种语言的不同习惯和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 注重准确选词、增词、结构转换和结合上下文语境的理解来完成。

翻译者在翻译一篇文章的题目时, 不能割裂文章与题目的关系撇开文章内容纯粹地就题目翻译题目, 这样很容易翻译地不够准确, 甚至与原题目或文章内容相差甚远。只有在把握了全篇文章的内容之后, 再决定题目的翻译, 这样才能把原文的题目成功地翻译成英文。对于文学翻译来说, 仅仅忠实与通顺还很不够, 还要尽可能彻底地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

2、标点符号的转换

根据英汉标点符号对比, 汉语和英语都有16 种, 可以说在用法上是大同小异或基本相同的。但是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却不可机械对应。照搬, 会在达意和传神方面留下诸多遗憾。文章中根据上下文语境的需要做了一些处理和调整, 更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3、词的表现力和修辞手段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翻译成另一国文字, 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张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利用增减词、词性的转换或修辞手段使文字更具感染力, 并使英译文既能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又着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 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特别注意忠实于原文而又不拘泥于原文, 在传达意义和神韵上能与原文保持一致, 采用了增词, 减词, 变通等多种手段, 显示了译者良好的英汉语言文学修养和精湛的译笔, 同时也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美感。

4、句子层面的巧妙处理

A. 句子的衔接和连贯

由于东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角度不同, 其语言表述上的差异当然也是不可避免

的。例如: 汉语中主语有时可以甚至必须省略, 多个没有主语的句子可以并列在一起。

但是英语的句子结构多以主语+谓语的形式出现。在照应方面, 英语可用定冠词, 而汉

语没有定冠词; 英语人称代词以及响应的限定词的使用率也大大高于汉语。在句内词语

的关系方面, 汉语经常省略连接词语, 依靠句内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达到连接

的目的, 英译时则要适时地增加关联词语, 把原文的这种内在联系揭示出来, 以避免句

子结构松散或脱节。

B. 句子的分译和合译。(汉语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但英语散文的行文紧凑严谨。)

5、习语的翻译

译者把原文的一些语句巧妙地翻译成英语中的习语; 同时也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来处理原文中的一些习语。

散文翻译的技巧

散文翻译 一、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文学中常见的体裁,它选材广泛,结构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如叙事!抒情!议论等,主要特点是:体物写志,行散神聚。―形散―是指散文运笔如风,不拘形式,清淡自然; ―神聚‖指意旨明确,紧凑集中,既散得开,又收得拢;既有豪放的特色,又有清幽的特征。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里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语)。优美的散文艺术性在于新颖的构思,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像,简洁精粹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散文也常常被比作小而境界深邃的园林。作者运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字斟句酌,环环相扣,使读者浮想联翩。文论家刘勰说道: ―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由此可见散文贵在以巧取胜,以巧妙的语言、巧的意境来打动读者,给读者以最大审美愉悦。既然散文有丰富的艺术魅力,那么它的审美效果又如何在译文中传达呢?俄国著名翻译家吉加切奇拉泽在《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一书中谈到文艺翻译的总的指导原则时认为:―理想的文艺翻译首先是在艺术上,而不是在语言上和原文一致。即使达不到这一目标,也应全力以求,离目标越近越好‖。在加氏看来,作家的思想表现在文字形象以及一定的语调和节奏结构上,每个句子由若干语调、意群或若干句素组成,它们的意义合构成句子。因此,他认为文艺翻译的过程也应当根据上面的模式进行。不过译者不能机械地重复创作过程的所有阶段,译者应努力把通过文字形象表达的原作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当然同时要有兼顾文学文本所特有的语调、节奏和句构特点,作为文学翻译形式之一的散文翻译,自然也要求译者在传译过程中,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语流!节奏和句子结构等语义信息,更应着重传达原文的艺术神韵,以使目标读者在读译文时可以获得和原文读者读原文时同样的语义和美学的双重享受。 二、散文英译 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一)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 从理论上说,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相比,英语句子―常常是环扣相嵌,盘根错节,句中有句‖,也就是所谓的―楼房建筑法‖(architecture style) 。而汉语以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等短句居多[4 ] (P48 - 49) 。可见,在汉英翻译中,使用英语长句是理所当然的,也是符合语言规律的。 但在张先生英译的散文中,英语短句却屡见不鲜,正是这些短句的使用,形成了张先生译文―质朴‖的风格。在《差不多先生》( Mr. About - the - Same) 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翻硕备考知识点之汉语散文的翻译方法

翻硕备考知识点之汉语散文的翻译方法 翻译硕士考研中必考的就是汉英互翻,中国文体中散文语言诗情画意意象繁多,在翻译中会然大家摸不着头脑困扰不已,且中文散文的翻译好坏可见一个人的翻译功底,所以在考试中,很多学校也喜欢以这种问题出题以考察学生功力如何。跨考小编整理散文翻译的方法,希望大家领悟掌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在应有的翻译基本功(达意、连贯、衔接等)基础上,此法可保译文中规中矩且不乏出彩之处。简单来说,这种方法可以被称作“白话过渡与精修”,意思很明白,就是先用大白话把诗话的散文过一遍,然后以达意为主要目的粗粗翻译一遍,再在原文基础上进行语言精修。 如冰心《笑》中的选段: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原文极尽诗意,不少人看第一眼就头大。别着急,我们按步骤慢慢来。 1.用白话汉语说一遍 别看冰心奶奶写得好看,其实这段话意思很简单。我给大家说一遍。 “雨停了,有点光从窗帘后面照进来。我打开窗户一看,呀,云彩没了,树叶上剩下的雨滴,在月光下,闪烁得像萤火虫。真没想到在这个孤独的夜晚,下完雨之后,我能看见这么美的一幅画!”

2.把上面这段白话文翻成英语。 The rain stopped. There wassome light to come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curtain. I opened the window andlooked out. Ah, the clouds had disappeared. The raindrops on the leaves, underthe moonlight, glistened like thousands of fireflies. I cannot think I couldsee such a beautiful picture after the miserable rain in a lonely night. 到这里,该有人说了,你这翻得什么玩意啊,敢拿去考试吗!别着急,可不要小看这一步,最起码,它实现了翻译最基本的功能——达意。很多人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忽视这一点,以为拽几个大词就是好翻译,请记住,达意是翻译的基础。 3.好的,下面我们来“精修”。在这一布中主要实现的是表情功能,具体来说有两方面,一是优化语言,二是加强连贯。 一句一句来。 第一句。“雨声渐渐的住了”请注意,这里是“声”,并不简单的是雨停了。所以用个拟声词即可达到效果。The rain gradually stopped to patter。千万不要翻成什么The sound of the rain stopped。要牢记中心意思是雨停了。若果觉得stop没技术含量可以换成cease。这俩分句我们可以给连起来,把前面半句作伴随状语。而后面那句的精华在“透”这个字上,应当找一个传神的英语动词,filter滤镜这个词刚好能够传神。至于“清光”怎么翻就不用在意啦,老外也不懂,而且filter这个词已经能传递这个意思啦。因此第一句话完整的就是 As the rain gradually ceased topatter, a glimmer of light began to filter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curtain. 第二句。原文有点长,可按意思拆成两句。没啥好说的。很简单。I opened the window and looked out.

怎么翻译散文

大家学习张培基散文选有所帮助。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要怎样使用? 报考研究生的英专同学都知道,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在考研圈内很受欢迎,很多同学都把这本书作为必读教材,孜孜矻矻地研究,以求提高翻译的水平。更有甚者,把书从头到尾背下来,以求考试命中。虽然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并不值得推介,但死记硬背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一方面天上掉下馅饼,万一砸中也并非不可能;另一方面背书也有好处,多少增加一点语感吧。 但今天要讲的事情和死记硬背没有关系,也不是鼓励大家来背这本书,而是要说一点背道而驰的东西,这本书是不是值得用,要怎么用,为什么?因为老夫一贯不是很主张把《散文选》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参考教材,更不主张把该书的翻译方法在本科教学阶段推广,这一点培训班的同学都知道。因为该书的译法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很适合本科生,没有一定的识别能力,没有相当的翻译基础,初入门的学习者拿起该书来学习,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区,误解,甚至误入歧途。 所以今天就来谈谈《散文选》要怎么用,尤其是对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来说要怎么用,怎样才能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扬长避短,争取对考研有最大的帮助。话说回来,世界上的每一本书都是有优点也是有缺点的,《散文选》也不能够例外,这一点不必讳言。首先来谈谈《散文选》的优点。 这本书有什么优点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就老夫看来,首先要学习的是对原文的理解。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没有正确的理解,翻译勉为其难。尤其汉语的理解和英语的理解大相径庭。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阅读英语时,理解更多是对词汇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字面逻辑关系的理解。而我们往往受限于词汇的不足,文化的缺失,以及对西文逻辑关系的不适宜,而在理解方面大费周章,难得到位。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词汇认识,文化上没有误读,逻辑关系理清,那么理解就容易很多,翻译也就走好了第一步。 但是,汉语的理解不一样。中国人在阅读汉语时一般不会有单词不认识,不会有文化缺失,语言逻辑在很多时候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另一方面,汉语在逻辑关系上对于语境的依赖远远大于英语对于语境的依赖,也就是说,语境对于汉语的重要性是远远超过英语的。汉语一个单词的真实意义往往更多地在上下文中寻得,而英语虽然也受语境影响,但语境影响的度远不及汉语。这就是为什么汉语对语境的依赖性异常重要的原因所在。那么《散文选》对汉语的理解如何呢?老夫认为是很到位的,理解得很到位,翻译得很到位,很有参考价值。现举一例,《幼年鲁迅》的第一段第一句: 在家里,领着幼年鲁迅的是保姆长妈妈。她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妇女。最初大约是一个生活在农村里的年轻的孤孀,死掉了丈夫和丧失了土地之后,就从农村来到城里谋生。她 的姓名,当时是没有人知道的,鲁迅的祖母叫她“阿长”,因此人们也就跟着叫她 “阿长”,但孩子们却叫她“长妈妈”。

杨绛先生:翻译的技巧

杨绛先生:翻译的技巧 敬爱的杨绛先生于2002年写了下面这篇文章。杨先生曾被朱光潜先生誉为“中国最好的散文译者”。 翻译的技巧 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钟书说:文章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这篇文章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 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至于如何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 1 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译者

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彻底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地表达更难。 我的经验只限于把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原著译成汉语。西方语法和汉语语法大不相同。如果把欧洲同一语系的语言从这一种译成那一种,就是唐吉诃德所谓“好比誊录或抄写”;如要翻成汉语就不那么现成了。略有经验的译者都会感到西方语言和汉语行文顺逆不同,晋代释道安翻译佛经时所谓“胡语尽倒”。要把西方语文翻成通顺的汉语,就得翻个大跟头才颠倒得过来。我仿照现在常用的“难度”、“甜度”等说法,试用个“翻译度”的辞儿来解释问题。同一语系之间的“翻译度”不大,移过点儿就到家了,恰是名副其实的“迻译”。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度”很大。如果“翻译度”不足,文句就仿佛翻跟头没有翻成而栽倒在地,或是两脚朝天,或识蹩了脚、拐了腿,站不平稳。 2 翻跟头只是比喻。而且翻跟头是个快动作----翻译也是快动作:读懂原文,想一想,就翻出来。要讲明怎么翻,得用实际的语言,从慢镜头下一一解释。 “胡语尽倒”的“倒”,并不指全文语言颠倒。汉语和西方语言同样是从第一句开始,一句接一句,一段接一段,直到结尾;不同主要在句子内部的结构。西方语言多复句,可以很长;汉文多单句,往往很短。即使原文是简短的单句,译文也不能死挨着原文一字字的次序来翻,这已是常识了。所以翻译得把原文的句子作为单位,一句挨一句翻。 翻译包括以下几道工序。 一以句为单位,译妥每一句

大家经典 杨绛:翻译的技巧

大家经典杨绛:翻译的技巧 杨绛先生曾被朱光潜先生誉为“中国最好的散文译者”。这篇文章杨绛先生写于2002年,文章中通过对翻译几道工序的讲解,阐述了自己对翻译技巧的理解并总结了翻译的经验。在此摘录这篇文章,表达对杨绛先生的崇敬同时也希望能够对从事翻译工作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翻译的技巧——杨绛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钟书说:文章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这篇文章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出处,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至于如何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

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彻底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地表达更难。我的经验只限于把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原著译成汉语。西方语法和汉语语法大不相同。如果把欧洲同一语系的语言从这一种译成那一种,就是唐吉诃德所谓“好比誊录或抄写”;如要翻成汉语就不那么现成了。略有经验的译者都会感到西方语言和汉语行文顺逆不同,晋代释道安翻译佛经时所谓“胡语尽倒”。要把西方语文翻成通顺的汉语,就得翻个大跟头才颠倒得过来。我仿照现在常用的“难度”、“甜度”等说法,试用个“翻

文章翻译中文化翻译的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c17117990.html, 文章翻译中文化翻译的技巧 作者:周飞胡昌蒲 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34期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语言则是将各种文化具体化的一个重要工具。两者密不可分。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者不仅仅是承担者词语的转换工作,还承担着发扬文化,促进双方沟通的重要作用。这也是跨文化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作用。该文以中日翻译实例为基础,考察了在中日文化翻译中文化输出过程里的一些翻译技巧。 关键词:中日翻译文化翻译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a)-0266-02 翻译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一名译者都无法脱离文化而单纯的转化文字符号。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的现象。有许多学者都已经意识到了翻译多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刘宏老师曾经论述过“翻译中的文化渗透”现象,通过中英文例句的举例,为我们论述作为一名译者,在遇到各种文化现象时,应当如何最有效地处理。湖南工程学院的谢建平老师在“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一文中,通过许多生动的英文例句从“传真”的角度论述了文化翻译。他认为要准确地掌握好文化“传真”得度,就必须考虑三个要素:不同语域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 虽然在文化翻译方面,已经有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现,但是这些研究多是针对英语为原语的情况,针对日文原语的情况还比较少。中日两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方面亦需要不断地加强。因此,在两国越来越密切地交流当中,中日文化翻译的研究也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地完善。该论文既是针对中日双语翻译时的一些问题而进行论述。在综合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中日翻译当中的一些实例1意图在中日翻译过程中文化渗透现象的框架下找出适合文化翻译的翻译技巧。 1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1)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各国学者对其解释都不尽相同。但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实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其4个主要特点就是:完整性、保守型、可变性和主次之分性。 《说苑·指武》中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之诗》中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在这里,文化表示了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属精神领域的范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当中,人作为主体,客体是自然。而文化则是两者的对立统一体。文化的出发点就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的人。人与文化是双向的,缺一不可。二者实质上是相互创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在人不断地实践当中,文化得以发展。

散文翻译过程

原创分析,谢谢大家 汉语散文,特别是名家散文,因其语言诗话,意象繁多,逻辑结构不清晰,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扰。的确如此,中文散文的翻译足可见一个人的功底。在翻译硕士的考试中,也有很多学校喜欢以散文形式出题,考察学生语言功底。因此,在复习时,我等为求完满,应当也必须把散文这种文体翻好。 问题来了,怎么翻?不少同学会看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散文选,甚至大量背诵,这不失为一种积累英文的好方法,然死记硬背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如先静坐下来,耐心想想个中方法。 笔者在翻译练习中也为其头痛不已,翻完之后总觉得千疮百孔、惨不忍睹,且不说英文不连贯,单是达意这项基本功能都未能实现。苦思冥想,终于习得一法,颇为受用,在此与各位研友分享。 在应有的翻译基本功(达意、连贯、衔接等)基础上,此法可保译文中规中矩且不乏出彩之处。简单来说,这种方法可以被称作“白话过渡与精修”,意思很明白,就是先用大白话把诗话的散文过一遍,然后以达意为主要目的粗粗翻译一遍,再在原文基础上进行语言精修。 有研友可能会说,你这不是废话么……接下来笔者会用实例告诉各位这绝对不是花架子。 如冰心《笑》中的选段: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 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原文极尽诗意,不少人看第一眼就头大。别着急,我们按步骤慢慢来。 1. 用白话汉语说一遍 别看冰心奶奶写得好看,其实这段话意思很简单。我给大家说一遍。 “雨停了,有点光从窗帘后面照进来。我打开窗户一看,呀,云彩没了,树叶上剩下的雨滴,在月光下,闪烁得像萤火虫。真没想到在这个孤独的夜晚,下完雨之后,我能看见这么美的一幅画!” 2. 把上面这段白话文翻成英语。 The rain stopped. There wassome light to come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curtain. I opened the window andlooked out. Ah, the clouds had disappeared. The raindrops on the leaves, underthe moonlight, glistened like thousands of fireflies. I cannot think I couldsee such a beautiful picture after the miserable rain in a lonely night.

杨绛翻译技巧

敬爱的杨绛先生于2002年写了下面这篇文章。杨先生曾被朱光潜先生誉为“中国最好的散文译者”。当然,她也许还是中国中英文第一人钱锺书的最成功的学生。 翻译的技巧————杨绛 -------------------------------------------------------------------------------------------------------------------------------------------- 翻译的技巧 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钟书说:文章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这篇文章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出处,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 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至于如何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 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彻底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地表达更难。 我的经验只限于把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原著译成汉语。西方语法和汉语语法大不相同。如果把欧洲同一语系的语言从这一种译成那一种,就是唐吉诃德所谓“好比誊录或抄写”;如要翻成汉语就不那么现成了。略有经验的译者都会感到西方语言和汉语行文顺逆不同,晋代释道安翻译佛经时所谓“胡语尽倒”。要把西方语文翻成通顺的汉语,就得翻个大跟头才颠

翻硕中译英:散文的译法

翻硕中译英:散文的译法 汉语散文,特别是名家散文,因其语言诗话,意象繁多,逻辑结构不清晰,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扰。的确如此,中文散文的翻译足可见一个人的功底。在翻译硕士的考试中,也有很多学校喜欢以散文形式出题,考察学生语言功底。因此,在复习时,我等为求完满,应当也必须把散文这种文体翻好。 问题来了,怎么翻?不少同学会看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散文选,甚至大量背诵,这不失为一种积累英文的好方法,然死记硬背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如先静坐下来,耐心想想个中方法。 笔者在翻译练习中也为其头痛不已,翻完之后总觉得千疮百孔、惨不忍睹,且不说英文不连贯,单是达意这项基本功能都未能实现。苦思冥想,终于习得一法,颇为受用,在此与各位研友分享。 在应有的翻译基本功(达意、连贯、衔接等)基础上,此法可保译文中规中矩且不乏出彩之处。简单来说,这种方法可以被称作“白话过渡与精修”,意思很明白,就是先用大白话把诗话的散文过一遍,然后以达意为主要目的粗粗翻译一遍,再在原文基础上进行语言精修。 如冰心《笑》中的选段: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原文极尽诗意,不少人看第一眼就头大。别着急,我们按步骤慢慢来。 1.用白话汉语说一遍 别看冰心奶奶写得好看,其实这段话意思很简单。我给大家说一遍。 “雨停了,有点光从窗帘后面照进来。我打开窗户一看,呀,云彩没了,树叶上剩下的雨滴,在月光下,闪烁得像萤火虫。真没想到在这个孤独的夜晚,下完雨之后,我能看见这么美的一幅画!” 2.把上面这段白话文翻成英语。

散文翻译技巧和特点

一、翻译散文的要领: 第一、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和风格。朴实无华有口语化倾向,典雅华丽浪漫抒情,还是修辞多样形式工整? 第二、在语言、句式、结构、修辞等方面忠实地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 二、现代散文特点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三、要素 第一、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第二、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四、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翻译家张培基先生保存散文风格方面的技巧值得学 习: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用词简单、明了;修辞处理合理,力求通俗易懂; 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对文化因素处理得体,读者对译文无理解障碍。以上技巧的合理运用,翻译工作者可以此为鉴。 五、散文翻译原则: 1、文气贯通,气韵生动 英国散文翻译家Hilaire Belloc 为文学散文翻译制定了6 条原则,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异地之魂假借本地之躯的复活(the essence of translating is the resurrection of an alien thing in a native body) ,强调散文的翻译不能拘泥于原文之字句,要视 段落或部分为整体。翻译要“以意译意( translate intention by intention) ”,以意译意”与林语堂提倡的翻译要“翻译要遵循行文之心理”是高度一致的,这样可以摆脱原文字句的束缚,有利于发挥译入语的优势。 2、传神写照———“意,气,文”三位一体 在散文翻译中,我们要想译得曲尽其妙,须得传神地摹写作者的气质神韵。每一个作者有每一个的个性特点、气质精神,着手翻译之前,要先对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其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创作风格等,这样的翻译方能做到传神达意,否则,难免貌合神离 3、文学翻译非文字翻译 讲求整体效果,即“神韵”。有些表面忠实的译文,失去了散文的文采,文雅,便失去了自身的价值,终究是失败的译文。 六、从篇章翻译看散文翻译 1、标题的翻译技巧 眼睛对于人来说, 是他们心灵的窗户; 而标题对于一篇文章来说, 就是它的眼睛。标题凌驾于篇章之上, 却植根于篇章之中。在翻译时必须牢记: 一是真正看懂全文之后再决定译名; 二是译出的标题必须符合通用的翻译标准: 忠实、通顺、有美感。在翻译标题 时, 译者充分考虑了两种语言的不同习惯和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 注重准确选词、增词、结构转换和结合上下文语境的理解来完成。

翻硕备考必争知识点之汉语散文的翻译方法

翻硕备考必争知识点之汉语散文的翻译 方法 翻硕考研中必考的就是汉英互翻,中国文体中散文语言诗情画意意象繁多,在翻译中会然大家摸不着头脑困扰不已,且中文散文的翻译好坏可见一个人的翻译功底,所以在考试中,很多学校也喜欢以这种问题出题以考察学生功力如何。跨考小编整理散文翻译的方法,希望大家领悟掌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在应有的翻译基本功(达意、连贯、衔接等)基础上,此法可保译文中规中矩且不乏出彩之处。简单来说,这种方法可以被称作“白话过渡与精修”,意思很明白,就是先用大白话把诗话的散文过一遍,然后以达意为主要目的粗粗翻译一遍,再在原文基础上进行语言精修。 如冰心《笑》中的选段: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原文极尽诗意,不少人看第一眼就头大。别着急,我们按步骤慢慢来。 1.用白话汉语说一遍 别看冰心奶奶写得好看,其实这段话意思很简单。我给大家说一遍。 “雨停了,有点光从窗帘后面照进来。我打开窗户一看,呀,云彩没了,树叶上剩下的雨滴,在月光下,闪烁得像萤火虫。真没想到在这个孤独的夜晚,下完雨之后,我能看见这么美的一幅画!” 2.把上面这段白话文翻成英语。 The rain stopped. There wassome light to come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curtain. I opened the window andlooked out. Ah, the clouds had disappeared. The raindrops on the leaves, underthe

散文翻译终极技巧

翻译硕士:过来人教你一招搞定散文中译英(转) 汉语散文,特别是名家散文,因其语言诗话,意象繁多,逻辑结构不清晰,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扰。的确如此,中文散文的翻译足可见一个人的功底。在翻译硕士的考试中,也有很多学校喜欢以散文形式出题,考察学生语言功底。因此,在复习时,我等为求完满,应当也必须把散文这种文体翻好。 问题来了,怎么翻?不少同学会看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散文选,甚至大量背诵,这不失为一种积累英文的好方法,然死记硬背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如先静坐下来,耐心想想个中方法。 笔者在翻译练习中也为其头痛不已,翻完之后总觉得千疮百孔、惨不忍睹,且不说英文不连贯,单是达意这项基本功能都未能实现。苦思冥想,终于习得一法,颇为受用,在此与各位研友分享。 在应有的翻译基本功(达意、连贯、衔接等)基础上,此法可保译文中规中矩且不乏出彩之处。简单来说,这种方法可以被称作“白话过渡与精修”,意思很明白,就是先用大白话把诗话的散文过一遍,然后以达意为主要目的粗粗翻译一遍,再在原文基础上进行语言精修。 有研友可能会说,你这不是废话么……接下来笔者会用实例告诉各位这绝对不是花架子。 如冰心《笑》中的选段: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原文极尽诗意,不少人看第一眼就头大。别着急,我们按步骤慢慢来。 1.用白话汉语说一遍 别看冰心奶奶写得好看,其实这段话意思很简单。我给大家说一遍。 “雨停了,有点光从窗帘后面照进来。我打开窗户一看,呀,云彩没了,树叶上剩下的雨滴,在月光下,闪烁得像萤火虫。真没想到在这个孤独的夜晚,下完雨之后,我能看见这么美的一幅画!” 2.把上面这段白话文翻成英语。 The rain stopped. There wassome light to come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curtain. I opened the window andlooked out. Ah, the clouds had disappeared. The raindrops on the leaves, underthe moonlight, glistened like thousands of fireflies. I cannot think I couldsee such a beautiful picture after the miserable rain in a lonely night. 到这里,该有人说了,你这翻得什么玩意啊,敢拿去考试吗!别着急,可不要小看这一步,最起码,它实现了翻译最基本的功能——达意。很多人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忽视这一点,以为拽几个大词就是好翻译,请记住,达意是翻译的基础。 3.好的,下面我们来“精修”。在这一布中主要实现的是表情功能,具体来说有两方面,一是优化语言,二是加强连贯。

杨绛留给每位翻译学子的经验《翻译的技巧》

杨先生曾被朱光潜先生誉为“中国最好的散文译者”。先生于2002年写了下面这篇《翻译的技巧》 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钟书说:文章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这篇文章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 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至于如何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 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彻底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地表达更难。 我的经验只限于把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原著译成汉语。西方语法和汉语语法大不相同。如果把欧洲同一语系的语言从这一种译成那一种,就是唐吉诃德所谓“好比誊录或抄写”;如要翻成汉语就不那么现成了。略有经验的译者都会感到西方语言和汉语行文顺逆不同,晋代释道安翻译佛经时所谓“胡语尽倒”。要把西方语文翻成通顺的汉语,就得翻个大跟头才颠倒得过来。我仿照现在常用的“难度”、“甜度”等说法,试用个“翻译度”的辞儿来解释问题。同一语系之间的“翻译度”不大,移过点儿就到家了,恰是名副其实的“迻译”。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度”很大。如果“翻译度”不足,文句就仿佛翻跟头没有翻成而栽倒在地,或是两脚朝天,或识蹩了脚、拐了腿,站不平稳。 翻跟头只是比喻。而且翻跟头是个快动作----翻译也是快动作:读懂原文,想一想,就翻出来。要讲明怎么翻,得用实际的语言,从慢镜头下一一解释。 “胡语尽倒”的“倒”,并不指全文语言颠倒。汉语和西方语言同样是从第一句开始,一句接一句,一段接一段,直到结尾;不同主要在句子内部的结构。西方语言多复句,可以很长;汉文多单句,往往很短。即使原文是简短的单句,译文也不能死挨着原文一字字的次序来翻,这已是常识了。所以翻译得把原文的句子作为单位,一句挨一句翻。 翻译包括以下几道工序。

把长篇英语文章一次转为中文的方法

MEMS老师让我们读懂一篇长篇英语论文,这对我们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电子的英语不强是硬伤啊)。找好pdf论文后,接下来便开始尝试各种翻译,金山快译,有道翻译,谷歌翻译,bing翻译……各种方法都是有长度限制,每次只能翻译一部分,文章长了后需要复制粘贴多次,很麻烦。而且文章里一般都配一些图,我希望翻译后文档图片仍然保留,只是英文部分换为译文。于是乎在百度,谷歌等各大引擎狂搜,翻了几十页网页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方法(吐槽一下:百度提问许多人不是好好回答问题,人家说了谷歌翻译试过了,希望一次都翻译出来,他们还给人简单的回答个用谷歌翻译。鄙视一下!!!)。接下来我把过程用图文详细写出来。一、准备工作 首先你的电脑必须得有两个软件,一个是adobe acrobat,一个是谷歌浏览器。adobe acrobat是专业的pdf编辑软件,功能上完全秒杀adobe reader 和福昕阅读器,如何你平时只是阅读pdf文档,那福昕阅读器就不错,小巧而且功能也不少,如果你经常编辑pdf文档,那adobe acrobat是必备了,软件有点大,安装完1G多。它有哪些强大的功能,以及下载安装和破解大家自行搜索吧,反正度娘很强大(记得安装成专业版的,标准版的少一些功能)。还有一点,pdf不能是扫描版的,扫描版不能使用这个方法(如何看是不是扫描版自己搜索),我个人很讨厌扫描版的,又模糊又体积大。第二个软件是谷歌浏览器,看介绍说全球用户量已经超过了IE,用了用感觉是简洁清爽。好了,废话不说了,接下来开始教程。 二、具体步骤 1.你需要把你的pdf文档另存为网页形式。用adobe acrobat专业版打开文件后点击“文件”-----“另存为其它”----“HTML网页”

张培基先生散文翻译中保存“质朴”风格的技巧

张培基先生散文翻译中保存“质朴”风格的技巧 ——读《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有感 摘要: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翻译家张培基先生保存散文风格方面的技巧值得学习:句子短小、精悍, 结构简单;用词简单、明了;修辞处理合理,力求通俗易懂;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对文化因素处理得体,读者对译文无理解障碍。以上技巧的合理运用,翻译工作者可以此为鉴。 国内已有不少文章对张先生的这本译著大加赞赏,如李明的《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落花生〉赏析》认为,“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落花生》在再现原文信息、体现原文功能方面为我们英译汉语散文树立了典范”[1 ] ;朱曼华的《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中说:“拜读之后笔者觉得张先生在处理‘增益’与‘删略’关系‘表层语义’与‘潜层语义’关系,以及声色词语对应与非对应性关系等诸多方面出手不凡,均有独到之处。” 众所周知,不同的语体有自身不同的特点,诗歌有诗歌的意境,散文有散文的韵味,论说文有论说文的气势。在翻译过程中,除了保持各种文体语义上的忠实外,语体上也应忠实原文。语体对等问题,属于翻译风格论的范畴。 散文是“真实”的、“诚笃”的、“不加雕饰”的、“不做作”的,因而是一种令人感到亲切的文体[3 ] (P1) 。张先生在散文的翻译中对“质朴”风格处理得非常到位。细读《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人们会发现张先生在保存散文“质朴”风格方面是煞费苦心的。归纳起来,张先生的翻译在如下几个方面做了“文章”: 一、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 从理论上说,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相比,英语句子“常常是环扣相嵌,盘根错节,句中有句”,也就是所谓的“楼房建筑法”(architecture style) 。而汉语以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等短句居多[4 ] (P48 - 49) 。可见,在汉英翻译中,使用英语长句是理所当然的,也是符合语言规律的。 但在张先生英译的散文中,英语短句却屡见不鲜,正是这些短句的使用,形成了张先生译文“质朴”的风格。在《差不多先生》( Mr. About - the - Same) 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Mr. Cha Buduo has the same physiognomy as you and I. | |He has a pair of eyes ,but doesn’t see clearly. | | He has a pair ofears ,but doesn’t hear well. | | He has a nose and a mouth ,butlacks a keen sense of smell and taste. | | His brain is none toosmall , but he is weak in memory and sloppy inthinking. [3 ] (P18 - 26)

散文翻译总结

9.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1.4.7) 大多数为英语而烦心的人都会承认,英语的处境不佳,并且我们不能通过有意识的行动而使这种情形有所改观。我们的文明颓废不堪,语言也不能幸免,她不可避免的成为整体衰落的一份子。随之而来,任何反对滥用语言的努力都是感情上的复古主义者,就像那些倾向于蜡烛而非电灯,或是偏爱马车而非飞机的努力一样。言外之意,这里隐藏着一种并不十分明晰的信念,即语言是自然衍生的结果,并不是我们为自身之便而创造的工具。(考过的) 每段文章的文句都有问题,遑论避免行文粗陋了。但他们却有两点却是共同的:比喻陈腐和缺少精确性。作者或者有某种想法却苦于表达,或者在不经意间传达了其他信息,又或者他根本不在乎他的字句是否表达了什么。这种含混不清与全然无力的表达,是当今英语文章最显著的特点,而在任何政治性的写作中,更是莫此为甚。一旦选中特定的论题,具体就化为抽象,几乎没人有能力思考说话的口吻,而这都已司空见惯。文章的选词越来越少的考虑词本身的含义,反倒是越来越多的由短语堆砌而成,一如预制的鸡窝那样叠床架屋。 夸张的风格本身就是一种隐约其辞。大量的拉丁词语就如连绵不断的细雪一样,一点点的覆盖在了事实之上,将事实的轮廓变的模糊起来,而将所有的细节更是掩盖的严严实实。清晰的语言最大的敌人就是不诚实。当一个人宣称的目的和真实的目的存在差距时,他会本能的倾向于使用冗长的文字和颇费周张的成语,就像乌贼故放烟雾一样,以此扰乱人们的视线。每当大环境变坏之日,就是语言遭殃之时。 6. the art of listening(5.9) 当收听节目(最简单的科技节目除外)时,我感到做笔记很重要。·经常有这种情形,如果我不做笔记,到末尾我便会发现由于专注于倾听和理解细节而耗费了精力,既没能记住论点,也没掌握全·一- 部。这样的收听绝不是轻松自在的放纵自己,而是十足的艰苦工作。有时,讲话人说的太快,太含糊或太超越我的理解力,收听还会成为白费气力的劳动。但更多的时候,我得到了回报,吸收了新的令人振奋的观念,这些所得促进了我的思维,丰富了我对生活的见解。 正如我在文章开端所说的,听不在场的讲话人说话是不自然的,远比听亲身在场的人说话容易使人疲倦。如同阅读使人眼睛疲倦一样,它使人的耳朵疲倦。如果我们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过分用力,心智就会停歇。大多数认真的读者常常发现读最后一两页时,尽管读是在读,但却不再接收所读的内容。收听过度的听讲者也是如此——他忘记了少量真正消化的东西比大量的过度摄取会有更多的营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