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概论论文 - 副本

翻译概论论文 - 副本

翻译概论论文 - 副本
翻译概论论文 - 副本

中国古诗词翻译中的动词巧用

中文摘要:许渊冲先生说,“文学翻译的公式是1+1=3, 而科学翻译公式是1+1=2.”所以文学翻译不是科学。而中国诗歌大多是朦胧美,可意会不可言传,一个词一个字也许表达多重含义,读者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而要用心挖掘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志向,那么译者的任务就更加艰巨,这里讨论怎样把诗中的名词或抽象动词等转化为实意动词,从而传达出诗篇的意境美,读者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

关键词:诗歌翻译;意境美;朦胧美;动词活用

Abstract:Xu Yuanchong said, ―The equation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s 1+1=3, while the equation of science translation is 1+1=2. So there is big difference betwee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science translation. Most Chinese poetry depends on the imagination of readers, a phrase or a word may have more than one meaning, so when we read Chinese poetry, we should not only stay at the superficial meaning of the words, we’d better excavate the emotion and ambition of the poet.So the task of translator is more arduous, here we will talk about how to translate the nouns in the original poems into the verbs, thereby the poetic imagery beauty can be conveyed. Thus, the reader not only understands it, but also enjoys it.

Key word s: poem translation; poetic imagery beauty; hazy beauty; the flexibility of verbs.

中国古诗词翻译中的动词巧用

1. 概述

中国古诗词义具有模糊性:许多用于文学语言中的语词在表达字面意义的同时,又常暗示其他多重意义。这时就需要译者把字得表面含义和诗人当时的心境结合起来

而且语法的模糊性,中国文字重在意合,没有时态,语态,词性和数的字形变化,而且中国诗歌不必像英诗一样,一定要有主语,谓语,代词和介词等,从而造成了时空关系不明确,意向模糊。最

典型的例子,《天净沙秋思》,全篇以名词为主,没有数量词,没有限定词,介词作连接。至于该景发生在何时何地,有几只昏鸦,是什么枯树,中国读者也许能深深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但英美国家读者却可能真的深陷迷茫了。许渊冲先生讲过,写诗不是写史,所以翻译诗词在这些地方也不必过于拘泥,倒是原诗的精神——诗中大意和所含的感情,要用心体贴,重视表达不可。那么,是否可以用动词来传达诗人内心的精神和原诗意境呢?我们这里举11个例子来进行分析。

2. 动词活用分析

(1)、杜牧一首著名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其中第三句的译文是:

―the night grows colder every hour, --- it chills me to the heart.

原诗“天阶夜色凉如水”是纯景物描写,但译者加了一个grows和chill, 表面强调的是天气冷,但实则深层意义是想表达诗人的内心很凄凉,看着牛郎织女已都幸福的团聚,而诗人却和意中人分别两地,内心早已是悲凉万分。何况是在这伤感的秋天,诗人内心怎能不越来越黯淡,幽冷?所以动词grows colder、chill把全诗的意美很形象的翻译出来了。

(2)、《苏小小墓》中有四句: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英译为:Let grass be her cushion, pine trees her parasol, and wind clothe her, water chime at her tread. 不难发现,“如”和“为”这个字分别被译为be 、clothe、chine at 这三个动词,汉语中静态词翻译成英语中的动态词,化抽象为具体,形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画面。

苏小小是南齐杭州名妓,一代美人。动词巧译的翻译给译语国家读者以生动的画面,因此不难想象出苏小小是何等的美人焉。尤其是得知她曾唱着爱歌,与情人去私订终身,但红颜薄命,英年早逝(spring death),希望终成泡影时,她的勇气她的坚强又为这份美增添了不少的分量。

(3)、《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也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全文翻译如下:While young, I listened to rain in the house of song, overjoyed in curtained bed beside a candle red. In prime of life I heard rain on the river long, in lonely boat, when wailed wild geese beneath low clouds in western breeze. Now that I listen to rain under temple’ s eaves, my hair turns grey like starry ray. Who cares if men will meet or part, rejoice or grieve? Can I feel joy or sorrow? Let it rain till tomorrow!

我们来分析下此译文的动词巧用。

首先,“红烛昏罗帐”译为“overjoyed in curtained bed beside a candle red.‖本是名词词组,译者添加了overjoyed一词可谓是眼到心到。因为是少年,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虽然窗外下着雨,但是室内充满着歌声笑语,诗人心里是充满愉悦与幸福的,所以overjoyed一词用的很贴切很灵活,也像读者传达了少年时的那种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同时也为下文的凄凉生活作了铺垫。“悲欢离合总无情”翻译为―Who cares if men will meet or part, rejoice or grieve? Can I feel joy or sorrow?‖原文很抽象的四个字“悲欢离合”,英美国家读者就会匪夷所思,是怎样无情的?到底是谁无情?所以译者添加了meet、part、rejoice、grieve,men和I作主语,译文解释的很清晰,且用了反诘句,把全文的感情上升到了高潮之处,这样,原文“悲欢离合总无情”是个陈述句,被译为反诘句,深刻地体现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高潮。

(4).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第一句译文:Over a riverside grass falls a drizzling rain, 译者活用动词“falls”连接起“grass”和“rain”, 创造了一种很立体感的意境; 第二句Six dynasties have passed like dreams, birds cry in vain. 译者将―如梦‖翻成“have passed like dreams‖, 凸显了历史的沧桑,感叹时光的流梭;第三句译文是

For miles around the town unfeeling willows stand. ―stand‖一词更能反映了台城柳是无情的,冰冷冷地树立在那里,怎知道诗人此刻的心情;最后一句Adorning like a veil of mist the lakeside land. 译者添加了―adorn‖一词,让读者能联想到整个画面的唯美。

(5)、李煜词中的一首《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从第二句译文来分析:How can they bear cold morning showers , And winds at noon? 译者把“无奈”译成动词词组“how can they bear”, 告诉读者,诗人是不堪忍受这样的寒雨寒风的,译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

最后一句When shall we meet again ? As water eastward flows, so shall we part. 译者添加了动词“meet”和“part”, 道出了诗人内心的疑问与期待,以及对人生离别的感慨。

这样的译文,音美形美,意更美。

(6)李煜还有一首写渔家乐的小词,《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White-crested waves aspire to a skyful of snow, spring displays silent peach and plum trees in a row. A fishing rod, a pot of wine, who in this world can boast of a happier life than thine?

浪花本应是无意,但诗人写有意千重雪?怎样能体现出“有意”二字呢?译者译为动词“aspire to”, 渴求,渴望的意思,体现出了拟人手法,原来浪花是由感情的,说明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亲切之情。

第二句“桃李无言一队春”,译者用动词“display”连接起春天和桃树李树的关系,一排排一列列的桃树李树,装点了春天,景色是多麽灿烂美丽,诗人心情也是爽朗无比。

最后一句“世上如侬有几人”,如侬有几人译为了“boast of a happier life”, boast一词,本身含有引以为荣的事物,李煜这两首词,写来情调悠扬轻松,应该是亡国前所作,过着那种逍遥,自由自在的日子。可见诗人是多麽渴望与珍惜此时的生活,觉得世上没有谁再比他幸福了。

(7).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Giles的译文是My whitening hair would make a long long rope, yet could not fathom all my depth of woe; though how it within a mirror’s scope, to sprinkle autumn frosts, I do not know.

此诗其实前两句和后两句是倒装,本应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但诗人倒装的顺序安排更能凸出鲜明的形象。“三千丈”被译为“make a long long rope”, 借助动词make, 体现了诗人那种匪夷所思的心情,和奔放的激情,好像把所有积压在心中的怨愤都体现了出来。

(8)、李煜的《浪淘沙》的后半阙: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Gaze not alone from the balcony,

For the landscape infinite extends.

However easier parted than met.

The river flows—

The blossoms fall—

Spring going- gone.

In heaven as on earth.(林同济)

译得很简洁,没有一个多余冗杂的词语,非常忠实原文,四个动词part、met、flow、fall,做

到了直译,符合了翻译中的对等原则,尤其是“春去也”,由going转为gone,体现出了时间的飞逝,时光的无情。但是景物虽然描写出来了,但远远不够,诗人的心境并没有展现出来,文学翻译不等于科学翻译,虽然音美形美,但是意美似乎并没有体现出来。

再看第二种译文:

Alone at dusk I lean on the balcony;

Boundless are the rivers and mountains.

The time of parting is easy, the time of reunion is hard.

Flowing water, falling petals, all reach their homes.

Sky is above, but man has his place.

“流水落花春去也”译者翻译为动词“all reach their homes”, 原来流水和落花都是有家的,都是有归属的,但诗人心里想念的人还未出现,他只有遥遥远期的等待心上人的归来,此译文音美形美,意境也很美的展现了出来,让读者好之,乐之。

(9)、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One night’s east wind adorns a thousand trees with flowers

And blows down stars showers.

Fine steeds and carved cabs spread fragrance en route;

Music vibrates from the flute;

The moon sheds its full light,

While fish and dragon lanterns dance all night.

In gold –thread dress, with moth or willow ornaments,

Giggling, she melts into the throng with trails of scents.

When all at once I turn my head,

I find her there where lantern light is dimly shed.( 许渊冲,1996.)

分析译文:原文抽象动词居多,而英译把抽象动词译为具体动词,易于读者接受,可谓是妙笔生辉。“东风夜放花千树”的“放”,译者翻成“adorn”, 将东风拟人化,立刻有了画面美,那样的夜晚是多麽灿烂啊。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被译为动词―vibrate、shed”,立刻凸显出了画面的灵动感,使读者也能感受到场面的光辉和繁华景象。最后“melt”一词,突出了人山人海,而她却消融在了人海里,繁华的外表下衬托出了诗人寂寞的心灵。

(10)、苏轼的《行香子》: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实意动词寥寥无几,下面我们分析英译文:

开头“A leaflike boat goes light”,把形容词“轻”翻成动词词组―goes light‖,― At dripping oars wild geese take fright,”形容词“惊”翻成词组“take fright”,强调了动作而不是状态,好像一副活灵活现的场景展现在读者眼中。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The emperor shared the same dream with his peers.

Then as now, their fame was left out in the cold.

Only the distant hills outspread till they’re unseen,

The cloud- crowned hills look disheveled

And dawnlit hills so green.( 许渊冲,1996)

原诗最后五句都是名词词组,但译文却添加了五个动词:share、was left out、outspread、look生动地说明了那幅幅青葱岁月都历历在目,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诗人感慨人生如梦的内心也活灵活现的被译出。

(11).晏几道《蝶恋花》前两句: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楼秋云,聚散真容易。

译文是:Drunk, we parted at Western Bower; Sober ,I can’t recall that hour. Like autumn cloud s and dreams of spring disperses every gathering. (许渊冲)

“聚散真容易”用了动词“disperse”,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更形象地凸显了秋云和春梦的无情,也把诗人从梦境中拉回了现实,使读者看得一清二楚。

3. 总结

通过以上11个例子可以得知,中国古诗词以朦胧美著称,一个名词有时也能传达动态的意境,但是翻译为英文时不能照猫画虎的硬译过来,应该巧用动词的翻译,这样更有情趣和意境,将动态的视角更好的展现给读者。尤其是在翻译诗人情感高潮时,动词的使用更能凸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浪和全诗的意境。我们在古诗词翻译这条唯美的长河中还要有许多东西值得去探寻和深究,也相信广大学者会做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顾正阳著.《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探幽》》.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五洲传播出版社,1996.

张保红. “意像与汉诗英译”.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翻译概论 重点整理

卡特福德英国《翻译的语言学概论》篇章等值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用另外一种语言的等值话语予以替代 行文对等形式对应 尤金·奈达美国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动态对等功能对等 巴尔胡大罗夫苏联《语言与翻译》 意义不变 尽可能完备的传达原文各种类型的语义,包括所指意义、实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 彼得·纽马克英国 表达功能------ 语义翻译 信息功能呼唤功能------- 交际翻译 卡瑟琳娜·莱斯,汉斯·威密尔,克里斯蒂安·诺德。德国功能学派 功能翻译理论 以原语为取向:竺法护西晋,尼古拉斯·封·维尔德国,赛珍珠美国 以译入语为取向:支谦康僧会唐朝,鸠摩罗什东晋,西塞罗贺拉斯古罗马 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标准威密尔德国 泰勒特“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 翻译标准:主观向客观、散论到系统、静态向动态、单一向多元发展 第三章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语言方面: 佛经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在语法方面,汉语受佛经翻译的影响也不少 文学方面: 印度寓言故事神话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题材内容有影响;对我国文学的思想情趣产生影响;汉译佛典对我国文学文体方面有巨大影响 哲学方面: 佛教对道教的影响;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沿用了佛学的辩证逻辑思路 翻译传递的是文化信息;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得以流传的载体,是文化的镜子。

译者的责任: 微观上,正确处理文字技术层面上的责任; 宏观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责任 译者在技术层面上的责任: 既不能对不起原作者,也不能对不起译文,往往也就是译者自己的国文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内 译者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责任: 要对社会负责;要有稳定的立场 译者的素质: 彼得·马克:本国语方面,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各种句型;精通外语;能顺利用本国语表达原著意义 尤金·奈达:熟悉原语;精通译语;充分了解所译题材;具备“移情”本领;具备语言表达的才华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 第六章 纽马克《翻译教程》交际翻译 将原语文本的语境意义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容易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地传递出来 汉斯·威密尔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功能学派)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 施莱尔马赫德国将翻译方法归为两类 1、尽量不动读者而将原作者拉过来,即归化 2、尽量不动原作者,而将读者推过来,即异化(施莱尔马赫本人推崇) 雅各布逊从符号学的角度将翻译分成三类: 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 总结:翻译不仅仅是纯语言间的文字转换,而首先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为了达到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特定交际目的 第七章 翻译活动的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边翻边译) 文体分类: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 活动方式分类:笔译、口译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1. 基本概念(互译) 补偿compensation 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untranslatable) 达/ 易懂intelligibility/expressiveness 等效原则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 等值翻译equivalent translation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se 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reader-centered for translation 对等物(词语)equivalent 对应(部分对应/ 完全对应)(partial /full )correspondence 翻译程序/步骤translation procedures 翻译体/翻译腔translationese 翻译学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Studies 风格style 佛经Buddhist Scriptures/sutra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改变说法rewording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归化domestication/naturalization/adaptation/endogenization/target-accommodating translation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 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解码decode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translatable)理解understanding/comprehension 流畅fluency 乱译/ 胡译excessively free translation 明析化explicitation 模仿imitation 目的论skopostheorie 诗学poetics 视点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 释义法/解释法explanation/paraphrase 死译/ 硬译mechanical translation 套译/ 仿译/仿拟imitation 通顺smoothness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透明(度)transparency 歪译(意义扭曲)distortion 伪译pseudotranslation 文本text 文本等值textual equivalence 文本为中心的翻译标准text-centere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文化沟(空缺/ 非对应)cultural gap 误译mis-translation 信/ 忠实faithfulness/fidelity 形合hypotaxis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 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 雅/ 优美elegance/gracefulness 异化foreignization/alienation/exoticization/ exogenization/source-oriented translation 译本/ 译著translated text/translational work 译借(语义转借)calque(loan translation) 译文target text, translation, target version, rendering, rendition 译语/ 译入语target language(TL), receptor language, receiving language 译语读者target-language reader/TL reader/receiving audience 译语文化target-language culture/target culture/receiving culture 译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translator-centere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译者隐形translator ' s invisibility 意合parataxis 意识形态ideology 意译free translation/liberal translation/semantic translation 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第一章 翻译概论和翻译标准

第一章翻译概论与翻译标准译例与练习 班级:对外汉语13班姓名:陈惠娜学号:07101306 导入: 1.别忽悠我!我不会上当! 2.“有人说北京是首堵。其实要我说,北京还是首都。 3.朱生豪译作分析: Othello:…Oh, now forever Farewell the tranquil mind! Farewell the plumed troop and the big wars That makes ambition virtue! Oh, farewell. Farewell the neighing steed and the shrill trump. The spirit-stirring drum, the ear-piercing fife. The royal banner and all quality. Pride, pomp, and circumstance of glorious war! …(OthelloⅢⅲ 347-354) 奥塞罗:啊!从今以后,永别了,宁静的心绪!永别了,平和的幸福!永别了,威武的大军,激发壮志的战争!啊!永别了!永别了,长嘶的 骏马,锐厉的号角,惊魂的鼙鼓、刺耳的横笛、庄严的大旗和一切 战阵上的威仪! 4. 钱钟书:“吃一堑,长一智。” 5.翻译的标准:A new dignity crept into his walk.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等值论:His daughter is rather weak in the head. 8. 等效论:幽默一则 顾客:“这盘菜里有只苍蝇!” 服务员:“咦?怎么搞的?我端上来之前,已经把苍蝇都拣出来了。”

翻译概论读书报告

从中西翻译大家看译者素养 -----《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 《中西翻译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谢天振等著,这本书共包括十五个章节---翻译与宗教,翻译与知识传播,翻译与民族语,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可见本书把中西翻译发展的历史放在一起进行描述,既强调中西发展史的共同点,也展示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各自的独特性。 在编写原则上,本书强调“三抓”:一抓主线,即抓住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事件;二抓主角,即抓住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三抓主题,即中西翻译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翻译思想和理论。我的心得体会便是从第二条主线入手的,即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代表性人物。 我想着重从翻译大家的身上总结一下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翻译专业的学生,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算合格甚至是优秀。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的所处的时代背景。罗马帝国时期的翻译家如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哲罗姆等都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从翻译大量的希腊文化典籍到翻译圣经。中国的翻译思想出现的时间虽然晚得多,但是也是从宗教典籍---佛经开始的。无论中西方翻译大家翻译宗教典籍的目的是出于政治统治,还是为了劳苦大众的信仰服务,我们都不难得出结论,他们的翻译工作正是因为顺应历史的要求才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 其次,再来看翻译大家各自的出身情况。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是在他任教皇达马苏一世的秘书时完成的。而我国著名僧人中诸如彦琮,玄奘虽所处朝代不同,但都是奉召主持翻译佛经的。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傅雷,上海市南汇县人,1927年赴法学习,主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而恰恰在1931年回国后,他便开始了穷其一生的法国文学工作,且译作丰硕,共30余种,且风格独特,备受好评。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翻译成就,和他几年的赴法经历不无联系 最后,个人因素。看了著名翻译家的详细介绍之后,还有两点共性不难被发现。一是他们对母语以及至少一门语的熟练应用。二是他们的博学。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国著名学者和作家钱钟书先生,他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成就卓著,其长篇小说《围城》被译成多种语言广为流传;他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其学术巨著《管锥编》以及诗论《谈艺录》,论文集《七缀集》等都是中国学界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一些列的史实,现在让我们听一下关于译者素养的问题,翻译大家们的看法是怎样的。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对译者该具有的专业素质进行了概括,认为译者应该在语言和相关的知识方面是行家,这样才能满足翻译的要求。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彦琮在他的翻译专论《辨证论》中对历代译经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和评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者所必须具备的八个条件,即“八备”说:“诚心爱法,益人,不殚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诠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耽於道术,淡於名利,不欲官衔,其备六也;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彦琮的“八备”说是我国翻译史上较早论及翻译主体译者

翻译概论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参考答案

在理论层面上,对翻译过程进行过比较有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别于一般的 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翻译过程的多角度的考察,对翻译过程中所涉及 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为处理这些矛盾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对整个翻译过程的步骤进行科学的分析,从理论上探索可行的翻译之路。 主要有以下几种倾向: 1 选取某一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某种特征进行研究。 2 对翻译过程的全面考察,并借助某种理论,对其进行模式化探索。 3 对翻译过程的理论概括与理性剖析。 通过梳理和总结众多翻译家及翻译研究者对翻译过程的经验性或理论性的认 识,我们对狭义的翻译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尽管不同学者研究的侧重点、 所借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但他们对狭义翻译过程的认识从本质上来 说是一致的。也就是:狭义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将出发语文本转换成最终的目的 与文本的过程,而译者的理解与再表达是这一过程的两个基本步骤。在这两个 步骤中,理解总是先于表达,它是一切翻译活动的前提。对原文本理解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三.试分析“复译”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文本的生成,传播的生命历程来看,首先遇到的便是“时间”与“空间”。 一个文本的生命,既有时间意义上的延续,也有空间意义上的拓展。而无论是 时间上的延续还是空间的拓展,“语言”的问题便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语内 翻译所涉及的原语与译入语之间主要是时间上的差距,而语际翻译,除了时间 上的差距之外,还要面对不同空间或文化语境中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从理解层 面上说,从前不可译的因素在新环境下可能变得可译,从表达层面上说,旧译 本的语言可能变得不可理解甚至不可接受,这一切都召唤着复译的产生,以推 动文本的生命继续发展。正是这种不断延续的翻译,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复译” 现象。 四.试阐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的再生。 加拿大的维纳和达尔贝勒在《法英比较修辞》一书中明确指出:“译者总是 从意义出发,在语义的范围内进行所有的转换活动。”也就是说,“意义”既是翻译的出发点,也是翻译的归宿。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有一句著名的言论:“翻译,即译意”。此外,古今中外众多翻译理论家在对翻译作出定义时,都 把原文的意义的传达当作翻译的根本任务。于是,我们可以这么说:“意义” 是翻译活动致力传达的东西,是翻译的核心和根本。 五. 简述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与传统语言意义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索绪尔的 语言意义观给翻译活动带来的启示。 1. 传统语言意义观 传统语言意义观即“语言为分类命名集”的观点。这一观点是相当普遍的,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种语言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将语言视作是“分类命 名集”的观点首先强调了指称和概念的一一对应,有一个事物,就有一个与之 对应的名称。其次,这种语言观也暗示着指称和概念。由传统语言观,我们可 以得到以下结论:语言的不同,只是外在的语言符号的差异,或者说只是“名” 的差异。正是在这种语言观和语言意义观的影响下,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内,字对字、词对词的的翻译方法被许多翻译家当做最可信、最可靠且最可行 的翻译方法,当做对原文忠实的根本保证。 2. 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1. 基本概念(互译) 补偿compensation 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untranslatable) 达/易懂intelligibility/expressiveness 等效原则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 等值翻译equivalent translation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se 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reader-centered for translation 对等物(词语)equivalent 对应(部分对应/完全对应)(partial /full )correspondence 翻译程序/步骤translation procedures 翻译体/翻译腔translationese 翻译学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Studies 风格style 佛经Buddhist Scriptures/sutra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改变说法rewording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归化domestication/naturalization/adaptation/endogenization/target-accommodating translation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 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解码decode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translatable) 理解understanding/comprehension 流畅fluency 乱译/胡译excessively free translation 明析化explicitation 模仿imitation 目的论skopostheorie 诗学poetics 视点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 释义法/解释法explanation/paraphrase 死译/硬译mechanical translation 套译/仿译/仿拟imitation 通顺smoothness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透明(度)transparency 歪译(意义扭曲)distortion 伪译pseudotranslation

《翻译概论》论文

归化与异化——读《小王子》有感 【摘要】“归化”与“异化”是两种并行不悖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需求、不同的读者对象以及不同的翻译目的来加以选择。本文以归化与异化为理论框架切入,通过阐述作者读《小王子》的程惠珊译本的后感,分析译者在翻译《小王子》时对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翻译概论的理解,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能译出既体现原作风貌,又为读者所接受的译文。 【关键词】归化异化小王子中西文化翻译策略 【正文】: 一、《小王子》内容概要 《小王子》出自飞行家圣爱克苏贝里之手,六年前他因飞机故障迫降在撒哈拉沙漠时遇见小王子,在交谈中得知小王子来自另一个星球,接着,小王子向他讲述了关于自己星球的一些事,尤其是小王子的那朵玫瑰花。作者又向我们转述了小王子在除了地球以外,其它六颗星球上小王子的所见所闻,以及小王子在地球上发生的事情,最后,小王子要走了,作者很伤心,写了这本书来纪念小王子,纪念与小王子共同生活的日子。 故事中的小王子是单纯的,好奇心强的,对什么事情都抱以认真的态度,什么事情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从不在心里留下问号;小王子也是孤独的,喜欢坐在椅子上看日落,欣赏着日落时斜晖脉脉的忧伤;小王子的心同样也是忧伤的。有一只玫瑰花骄傲又美丽,用自己独有的柔情眷恋着小王子,小王子也深深地爱着她。但是,敏感的小王子因为玫瑰的一次恼怒而开始对玫瑰的爱产生怀疑。小王子走了,离开了他爱的星星,离开了他爱的玫瑰花。一段孤独的旅行就此开始。小王子先后来到了六个星球,先后遇见了国王、爱慕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和一个老先生。直到他来到地球,碰到了小狐狸,并在小狐狸的主动申请下驯养了它。但是小王子终究是要离开它的,小狐狸却也是知足的。它拥有的麦子变成了金黄色,看到麦子,就会想到小王子金黄的头发,孤独的心又有了一丝希望。在与小狐狸在一起的日子里,小王子学会了爱,懂得了要对玫瑰负责,因为他驯养过玫瑰,就永远负有责任。小狐狸送走了小王子,并告诉他,事物的本质恰恰是眼睛看不到的。小王子发现自己无法回去,他徘徊着,思念着玫瑰。在充满思念却不能回去的日子里,小王子望着自己的星星,说:“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仿佛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小王子是脆弱的,他又无法忍受思念的孤独,他必须回去,却用毒液结束自己的生命,抛开笨重的身体,快点回到玫瑰的身边。最后,小王子抛开了笨重的身体,却也永远失去了见到玫瑰的机会。小王子就像一棵树一样轻轻倒了下去,柔软的沙地,连一点声音也没有。一切的一切只因他深爱着玫瑰,他的心被玫瑰驯服了。 小王子的故事是哀伤的,关于爱情,他尽力了。但他对玫瑰的爱是那么认真,那么纯洁,他把那种深深的痛苦留给了自己一个人,痛得令人心酸。《小王子》是一部童话,一部写给儿童的作品,写给“还是孩子时候的那个大人”。小王子最终没能飞回到玫瑰的身边,但他的灵魂一定飞回到他自己的星球,向玫瑰诉说着他的衷肠。整本小说的语言简单纯洁,又哀婉惆怅,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写出了令人感动,富有哲理的韵味,道出了爱情的艰辛。是一本可以在任何年龄让自己再感受一次纯真的爱,再为纯真的爱而感动一次的书。 二、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来“归化”与“异化”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翻译策略。所谓“归化”,通常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得原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降至最低;所谓“异化”,则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故意保留原语文本当中的某些异质性,以此打破译入语的种种规范。之所以说这两种翻

翻译概论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定义: 历史上?们对于翻译的定义分为三个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进?了研究: 1)传统语?学研究阶段:借助实际经验来理解翻译,对于翻译的定义往往是?喻式的。例如: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 2)现代语?学研究阶段:将?光集中在语?的对等上。例如: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本材料的替代,奈达认为翻译是原语信息的在现; 3)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研究翻译的教的变得多元,从?化、社会、符号、?理学等多个?度对翻译做定义; 由于翻译时?项极其复杂的活动,通过对翻译本质特征的简要归纳,尝试作出如下定义: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段,意义再?为任务的?项跨?化交际活动。 ?翻译活动 翻译活动不是?种置?于时空之外的静态活动,它是翻译主体在?定历史条件和?化背景中,通过具体的语?转换?进?的?种?的?分明确的实践活动,涉及众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 对内部进?纵向的思考和探讨——语?:三个层次 1)思维:根本上翻译活动赖以进?的基础是全?类具有思维活动的事实,?类思维的共性构成了翻译的思维层次; 2)语义:思维的实现需要语?,以达到传情达意的?的,??种语?符号传达另?种语?符号的意义,构成了翻译的语义层次; 3)美学:语?除传情达意之外,还具有审美功能,尤其是?学语?,更?层次的要求。 对外部进?横向的思考和探索——?化:三个层? 1)意愿:翻译活动具有?的性,它总与某种政治、宗教、经济或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因?翻译?的影响到了作品选择、翻译?场和翻译?法; 2)现实:不同国家民族在语?、?学、?化、?理??存在差异,阻碍翻译活动的顺利进?,促进?们对翻译可?性的思考; 3)道德:翻译主体——译者受社会道德的约束,?法从?所欲;对翻译的评价也?法摆脱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表现之?的道德的约束; ?翻译的特性: 1)社会性:翻译活动存在是因为?之间的交流需要,?与?之间的交流所形成的关系具有社会性; 2)?化性:翻译的本质作?——克服语?障碍的精神沟通,通过?化层?的交流得到;翻译活动也收?化语境的影响;翻译的实际操作——语?转换,不能不考虑?化因素; 3)符号转换性:巴斯奈特》翻译是?种语??为,本质上属于符号学范畴,翻译活动?先体现在符号的转换层?; 4)创造性:翻译的全过程是参与原?创造的能动的过程——语?结构重建、?化语境重建、新的读者和解读; 5)历史性:翻译随着历史发展不断丰富着内涵和形式;翻译能?随历史发展——新的翻译可?性;翻译?定本——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以及不断超越局限不断突破的必要性;

翻译概论课程学习之我见

《翻译概论》课程学习之我见 刘翔 翻译概论作为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之一,有助于我们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对翻译理论有更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但根据《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如何把翻译理论更好的应用到翻译实践和过程当中,是翻译专业硕士的老师和同学一直在探索和讨论的话题。我将以一年级口译学生的角度,结合我以往翻译工作的经验谈谈我对这门课程的想法。 一.授课内容与方法: 1.内容:侧重第六章《有什么因素影响翻译活动》和第七章《翻译活动会遇到什么矛盾》,主要探讨文化、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翻译动机、翻译观念与翻译能力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可译与不可译、异与同和形与神之间的关系。 2.方法:学生提前预习,老师课堂采取提问方式检验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重点内容进行拓展,结合老师自身翻译经验,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诱导学生对理论产生兴趣,促使学生课后阅读感兴趣的翻译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素质。 二.本人感兴趣的附加内容 1.西方翻译理论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1)布拉格学派马希修斯 2)伦敦学派福斯 3)美国结构派布隆菲尔德 4)交际学派奈达 2.口译教学学派 1)莱比锡学派 2)苏联学派 3)巴黎学派 3.口译笔译理论比较 1)口译研究理论相对不成熟,有待发展和完善。 2)笔译研究理论相对完善。 4.口译分类 Ⅰ按工作模式分类 1)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短交替传译(对话口译)Dialogue Interpreting b长交替传译(常规交替传译)Classic Interpreting

翻译概论总结

多项选择: 1. Roman Jakobson’s tripartite classification: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rewording),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roper), and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transmutation) 2. text types: technical, institutional, literary translation 3. outline of major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1) Chronologically (by the time of their birth or occurrence): the philological, hermeneutic, linguistic, communicative, sociosemiotic, skopos, manipulative, norm, post-structuralist, postcolonial (2) topologically (by the particular approach adopted or focus directed by their proponents): thei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ay be grouped into the philological, linguistic, functionalist, semiotic, cultural, philosophical. 重要概念: 1. translation studies: (1). The paper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written by James Holmes in 1988, marks the birth of the discipline of TS.

翻译概论术语整理

Source-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 1. 另翻译研究趋势有两个维度,一个方面就是坚持面向原文本的程度,以原文本为导向的是传统的规定性一方面聚焦于语言和产生的译本。把翻译视作语言文从原文本的视角分析翻译,翻译研究的显着特征。字间的转化,却忽视了文化语境。书中有提到一个三角图,三角图的左侧边代表原文本导底线最左端代表原文本,最右端代表目标文本,向,右侧边代表目标文本导向。最左端角过度强调原文本,以至很难区分翻译和直译的区别。在现实中这种情况不常发生。图中显示的语用对等,KollerCatford 的形式对等,Nida的动态对等,的异化和 对等都属于面向,以及VenutiBeaugrande基于文本的对等原文本的 翻译研究。Formal equivalence 2.(SL)语(TL)Catford把翻译界定为“用目的语中对等的文本材料取代原从而提语的等值成分视作翻译的中心问题,并把追求的文本材料,原形式对应指出翻译理论的使命就是在于确定等值成分的本质和条件。中尽可能占有与该原语范畴在原语中“机体”任何译语范畴在译语的占有同等地位。例如:用一个形容词翻译另一个形容词。形式对应涉及原文本的语言形式,将原语中的结构形式原封不动地照搬入目的语,以原语为中心,最大限度显示原文中的形式与内容。 3.Translation shifts 当无法遵守原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操作时,文本对应通过所述的

翻译转换所形成。当这两者概念发生分歧时,翻译转Catford 换尤其重要,其指从原语到译语的过程中偏离形式对应。设计两种主要的转换:层次转化和范畴转换。在层次转换中,位于一个语言层次的原语文本在译语的另一个层次中找到翻译对等。翻译中唯一的层次转换是语法-词汇转换。例如,原文本的文字游戏可能是通过利用目 标语词汇层面进行翻译从而在语音层面得以实现,。范畴转换是通用 术语,指翻译偏离形式对等。其分为四类:结构,类别,系统,单元转换。例如,原文本的形容词短语在目标文本变成副词短语。 4.Dynamic equivalence 动态对等指将原文本信息翻译成接受者语言时,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的心里反应要极为相似。主张翻译不必受原语中语言形式的各种束缚,在接受语中要考虑读者的反应,翻译要在内容上与原语内容对等,主张翻译就是意译,旨在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原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语读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 相同。动态对等包括以下程序:1.用更适合的目标语言文化材料替代较难接近的原语项目。2. 引用原文本中含蓄地内容使其在目标语言 中更加明确 3. 为便于理解控制表达的冗长。 5.Target-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 指翻译研究的趋势转向于以目的文本为导向的翻译研究,焦点在语言和译本,且随着研究的进程研究范围会越来越广。具体可以体现在将翻译研究作为整体的一个三角图,在这个三角图中,自下而上的研究

翻译概论简答题

1.形合:指从属的语言单位用关联词语与主要的语言单位相结合。 意合:指从属的语言单位不用从属连接词语而用话语意义的配合与主要语言单位相结合。例如:“他病了, 没来” 中的“他病了”本是一个原因从句, 但这里不用表原因的从属连词“因为” ,而是由前后分句的意合而产生偏正关系 简言之,“形合”是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是指不借助语言形 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前者注重语言 形式上的衔接(cohesion), 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 英语和汉语在发音、构词、句法、修辞以及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 两者之间虽不乏相通之处, 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英语作为音形合一的拼音文字, 在选词 造句、组织篇章等方面都表现出注重语言形式上的衔接, 即重形合。汉语作为音形分离的表义文字, 在造句、谋篇时较少使用或者根本不用形式词, 而是依据语义或语句间的 逻辑关系来实现连贯, 即重意合。 英语是一种非常强调外在逻辑形式的文字, 从句法到篇章都强调演绎和推理。而逻辑性也是西方传统思维模式的一大特征。西方思维模式注重分析和实证, 在论证和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规律, 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把握自然,因而强调天人对立、物我分离。汉语结构灵活、形式多样、组合自由, 无主句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分句与分句之间、句与句之间少见逻辑关系词。 总而言之, 西方形式逻辑的思维模式客观上要求在表述逻辑关系时必须倚赖各种连接手段, 承上启下, 脉络清晰, 因而印欧语言具有形合的特征。而汉民族重内省体悟,不重逻辑, 因而语言简约、意义模糊, 因而汉语表现出意合的特征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揭示了英语和汉语中形合、意合的语言背景及文化根源, 了解这些有益于英汉互译操作,能够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优美顺畅, 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 习惯。由于形合和意合的概念是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研究中找到的一组“最本质”、“最重要”的对应关系, 因此形合与意合成为“英汉句子互译之准绳” , 乃至在翻译中, 有人简单地认为英译汉就是省略一些连接词, 汉译英就是增添一些连接词, 这样必 然造成翻译及理解上的失误。通常, 一句简单的汉语需要考虑到语境乃至字面下深层次的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给英文读者。例如“你来, 我就走”这句话, 翻译成英语既可以 是“When you come , I' ll go .” 又可以是“If you come , I' ll go .” ,但究竟是“When” 还是“If” 就必须依据汉语的具体语境而定了。 英译汉时就要适当采取意合的方法。例如, The room was so dark that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see it clearly.此句中应用了so …that …句式, 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形合手法, 把其译成汉语时, 如果我们恪守英语的形合结构, 则得到下列的译文:“屋子是如此地黑暗, 以致他感到看不清楚。”虽然译文传达了原句的意思,但是明显地带着翻译的痕迹。

翻译理论论文

中图分类号:学校代码:1877 UDC:密级:公开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学期论文 解释学翻译下的理论研究 The Theoretical Study to Hermeneutics 论文作者姜婷指导教师王伟老师 学科专业英语专业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班级名称翻译1 班学生学号 4120090114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二○一一年十一

导读 解释学(Hermeneutics)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信使赫尔墨斯(Hermes),他主要的任务就是,把神旨传递并翻译给人间,在传递和翻译间有必要做一些解释的工作。解释学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人物有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加尔默尔,斯坦纳等人。在19世纪,施莱尔马赫提出了“普遍解释学”的构想,使理解和解释主体化,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有所谓的“前结构”主观的,且理解本身具有历史性,取决于观者先前的理解,因此理解要以“前理解”和“前结构”为前提。20世纪以后,基于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Truth and Methods)中提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以海德格尔的释义思想为基础,斯坦纳把哲学、语言学、诗学、文学批评和文化史学的理论应用于对语言的解释,阐述的重点落在翻译这个中心问题上。从阐释学角度来看,斯坦纳最为引人注目之处是提出了“理解也是翻译的观点”,他认为,无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或符号学翻译都是不同形式的翻译,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活动,它的最大特点在于理解。可以看出解释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最初的理论变得体制化,虽然每种翻译思想都存在自己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它们极大的推动了解释学的发展。关于解释学的研究仍在继续,以期将其完善。 本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解释学的定义及开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解释学的由来和它早期的发展,其次对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加尔默尔,斯坦纳四个人各自的翻译理论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从中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到他们各自理论的特色,并能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对比,并能很清晰的看到解释学理论的被发展,再次提到了解释学理解观与翻译研究,从中可以意识到在翻译中理解的重要性,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课程名称:翻译概论 学号: 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成绩: 任课教师: 2015年12月30日

目录 一、我国翻译理论概述 (1) (一)、佛经翻译 (1) (二)、西学翻译 (2) (三)、五四时期的翻译 (2) (四)、抗战建国以来的翻译 (3) 二、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3) (一)、翻译学科的创立 (3) (二)、翻译三原则 (4) (三)、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4) (四)、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4) (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5) (六)、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 (5) (七)、功能翻译理论 (6) (八)、多元系统理论 (6) (九)、翻译规范理论 (7) (十)、改写理论 (7) 三、重要翻译理论对比 (8) (一)、鲁迅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比较 (8) (二)、严复与泰特勒翻译理论比较 (8) (三)、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的比较 (8) (四)、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 (8) 四、总结 (9)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摘要:本文以课程内容、翻译理论原作以及相关研究文献为依据,综述了课程中涉及到的国内外重要的翻译理论,并对其中几个翻译家及其翻译理论进行了比较。关键字:翻译理论综述比较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urse content, some original works about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s, this thesis sums up the major translation theor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involved in the contend of the course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 ranslation”, and makes comparisons between several translators as well as their translation theories. Keywords: translation theories, summarization, comparisons 一、我国翻译理论概述 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中华文化好比一条长河,正是得益于翻译,才保证了河水没有枯竭。“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我国的翻译历史按时间顺序和译著类别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到清的科技翻译,清朝到民国的西学翻译,五四时期的翻译及建国以来的翻译。 其中佛经翻译就是从“印度来的水”,西学翻译就是从“西方来的水”,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一)、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又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安士高和支谦。安士高于翻译的经典义理明晰,文字允正,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也是将禅观带入我国的第一人。支谦在《法句经序》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支谦“翻译不易”的观点在翻译历史上具有史论价值。 第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安和鸠摩罗什。道安提出“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主张直译。同时,他的“五失本,三不译”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具有译论价值。所谓“五失本”是指1、经文乃外语,其词序由汉人看来是颠倒

翻译概论总结

多项选择: 1、Roman Jakobson’s tripartite classification: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rewording),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roper), and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transmutation) 2、text types: technical, institutional, literary translation 3、outline of major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1) Chronologically (by the time of their birth or occurrence): the philological, hermeneutic, linguistic, municative, sociosemiotic, skopos, manipulative, norm, poststructuralist, postcolonial (2) topologically (by the particular approach adopted or focus directed by their proponents): thei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ay be grouped into the philological, linguistic, functionalist, semiotic, cultural, philosophical、 重要概念: 1、translation studies: (1)、The paper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written by James Holmes in 1988, marks the birth of the discipline of TS、 The descriptive branch: product, process, functionoriented The theoretical branch: general & partial which includes medium, area, rank, text type, time, and problem restricted The applied branch: translation aids, training and criticism Note: though being lucid and inspiring in his theory, it shall be noted that description and theorizing are usually inseparable from each other in research、 (2)、The internal studies and external studies The internal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branch takes as its objects of study the natur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translation; the applied branch includes translation practice (text analysis and genre translation), T criticism, and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ors,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lation profession、 Specifically, translation practice includes text analysis and genre translation, and the former covers such areas of research as: source text analysis, parison of translations & their source texts, parison of translations and nontranslated texts (parable texts), translation with mentary; while the genre translation covers texts like drama, poetry, prose fiction, religious text, tourism texts, and multimedia texts、 The external translation studies are the derived or borderline parts of TS, covering areas where the internal TS interact or marry with other disciplines, such as history, soci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linguistics, psychology, theory of munication, 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c、For exampl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sociol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of T; T ethics; terminology management;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Or historical/cultural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ethics; terminology and glossaries; 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 The internal studies and the external studies of translation are related and 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n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ormer provide the latter with both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a practical focus of concern while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 external studies contribut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internal studies by providing new observations and new perspectives、 2、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Wilss (1995), translation is an action directed toward both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reader of the target language、Its procedure is determined by its function and it pursues a goa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