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科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中国科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中国科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中国科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中国科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华罗庚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中国科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身残志坚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天才出于勤奋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

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

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

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虚名求真学

1936年,华罗庚26岁,由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就读的是最著名的剑桥大学.数学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诉华罗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但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写了20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华罗庚

被认为是“剑桥的光荣”!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华罗庚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这篇有名的论文.按其成就,已经越过了每一条院士的要求,但在剑桥他从未正式申请过学位.他拥有的唯一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中国科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多个学科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是88位当今世界数学伟人之一。鲜为人知的是,他曾在营口做讲座,用优选法和统筹法指导营口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华罗庚(1910—1985)曾任民盟**副**。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

县,12岁小学毕业入金坛县初级中学学**。1925年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会计,中途辍学帮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柜台生活中自学数学。

1929年前后,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熊庆来看到后,聘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助理员。

在清华大学,华罗庚一面工作一面学**,1936年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38年回国受聘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1年完成了第一部数学名著《堆垒数素论》,并撰写了20多篇论文,研究成果引起世界数学界的关注。

1946年9月,和李政道、朱光亚前往美国,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

身教授。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16 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终于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的怀抱。

华罗庚教授在我国最早开展了普及优选法和统筹法的工作,优选法和统筹法是两种数学方法的名称,简称“双法”。在生产过程实现优质、高产、低消耗目标,使用优选法和统筹法,通过对较优工艺参数的合理选择和对生产组织的统筹安排,可以经济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用比较少的人力、资金、物资,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从而收到优质、高产、低消耗的效果。

1964年,华罗庚给毛泽东写信,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这两种数学方法,以便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毛泽东回信称赞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这给了华罗庚巨大的鼓舞,开始将精力放在普及应用上。

1972年6月20日,华罗庚到营口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并做学术报告。**新闻

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闻纪录片。

营口金属制品厂等单位接受了华罗庚先生的指导。该厂是由薄铁生产合作社发展起来的小厂,生产的煤油炉销售国内外。由于原来基础薄弱,企业管理水平低,生产长期处于混乱状态,造成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计划完不成,于是出现了严重的亏损局面。

自从全面推广应用统筹法后,企业管理得到了改进,生产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统筹前有94人生产煤油炉,月产3200台,平均每人月产34台。全面应用统筹法后,在人员、设备不增加的条件下,1972年7月份月产量达到5000台,增产56%,平均每人月产54台。8月份,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员增加了30人,月产量达7000 台,平均每人月产56台。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煤油炉的成本也由每台13元降到10.4元,扭转了企业亏损的不利局面。

营口市挂车制造厂原是汽车修配厂,有职工107人,1971年开始承担制造挂车任务。1973年计划生产120台挂车,比1972年计划增长50%,而职工人数却减为104人。他们应用统筹法,重新编制了新的工时定额,进一步调整了劳动组织,合理地安排了人员,使企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不增加人员、设备、投资的情况下,由月产10台提高到15台。8月末完成121台,提前四个月完成了全年计划,产量产值为上年同期的188.7%,劳动生产率为上年同期的182.7%,单台成本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10.4%,利润完成全年计划的133.3%。

优选法和统筹法还在餐饮行业取得效果,营口群众十分熟悉的小楼饭店还和华

罗庚教授的优先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冯骥才主编《中国城乡企业家名人录》记载,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指导下,小楼饭店用“优选法”原理点制的豆腐脑更有风味。小楼饭店由此更受市民青睐,当时营口有句民间歌谣,“小楼饭店好,大米饭豆腐脑,二角钱吃个饱,成天往这跑。”

营口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也掀起了学**和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的热潮,积极应用“双法”指导工作和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笔者的父亲当时是一家市属企业的青年技术骨干,非常幸运聆听了华罗庚教授

的报告,据他老人家回忆,华罗庚教授在报告中给大家

介绍了优选法、统筹法、黄金分割法、瞎子爬山法等方法和技巧。

华罗庚教授举了三个例子,一是做饭,应该是先前淘米煮饭,然后利用这段时间

再去择菜、洗菜、切菜、炒菜,饭煮熟了,菜也炒好了;二是洗衣服,应该是先洗小、轻、薄、浅色、污垢少、易干的衣服,然后再去洗大、重、厚、深色、污垢多、不易干的衣服;三是生产,以生产机床为例,先生产关键的少数床身,再采购次要的多数配件。

总之,都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轻后重、先急后缓入手,统一筹划考虑后安排进行,才能经济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用较少的资金物资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从而收到优质、高产、低耗的效果。华罗庚教授用通俗简单的语言介绍方法和技巧,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本质思想,给了听众深刻的印象和深远的影响。虽然已经过去40多年,但笔者的父亲对讲座内容依然记忆犹新。

营口有一家以生产电线电缆为主要产品的工厂,听完报告后组建了攻关小组,充分利用“两法”成功解决了铜、铝裸线盘圆接头率低和铜、铝裸线软化退火达不到工艺标准的两项难题,由过去的班产裸铜线200-300公斤提高到1000-1500公斤,班产裸铝线50-60公斤提高到500-800公斤。月生产产值计划由60多万元提高到90万元,后来达到150-180万元左右,使得企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一跃成为市同行业中的产值、利润大户。

华罗庚推广“双法”为营口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1972年10月,营口市革委会

计划科技组出版了《营口市推广应用优选法成果选编》,

并刊登了《“优选法”红花竞相开》等文章,1973年3月,营口市科技局出版了《应用优选法资料汇编(1)》,对我市开展学**和应用优选法进行总结。

中国科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江苏省金坛县人,生于1910年11月12日。他一生坎坷的经历富有传奇性,他的勤奋和他的遭遇,塑造了他的人格和他的事业,他一生的心血全部倾注在祖国的数学事业上,发表论文或专著近三百篇,为人类的数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巨大的贡献。

华罗庚从小就对数学如痴如迷。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

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

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

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

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

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买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

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下可

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车师傅便让他坐车追,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他。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青年时代,他因病导致伤残,历尽坎坷,几乎陷入绝境。

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残废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

以后,清华大学聘请他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他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1936年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华罗庚还是一位爱国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回国,一边教书,一边参加抗日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国内政治环境恶劣,他应美国波士顿大学的邀请,于1946年秋去了美国,被聘为教授,一边教学,一边进行数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响应祖国的号召,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冲破重重阻力,于1950年初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副委员长等职。十年浩劫时期,华罗庚也未能幸免,成了“四人帮”一伙的专政对象。

什么“臭老九”、“反动学术权威”,什么“里通外国”。虽然有毛泽东和周总理保护,但“四人帮”暗地里横加干扰,造谣中伤,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捏造“罪状”,对华罗庚进行人身攻击。就是在那乌云遮日的日子里,华罗庚也始终没有放弃理论研究,没有放弃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工作者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科学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华罗庚不顾身体多病,忘我地工作着。就是在医院的病房里,他也不顾休息,日夜兼程地搞研究,写下了数万字的《数学方法和国民经济?前言?中论》征求意见稿。

1985年6月在日本访问讲学时,因心脏病发作,倒在了讲台上,走完了他那漫长、曲折、复杂、多变的人生旅途。在七十四年的岁月里,他从贫穷、偏僻的村镇走进了金碧辉煌的知识殿堂;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漂泊到海外,又冲破重重障碍从海外归来,为了寻找中国的富强之路,他作了无数次的探索。

他毕生驰骋在“数学王国”里,也是最终在数学讲坛上走完了生命之路,实现了他的诺言:“我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我的答案是: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华罗庚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爱国、爱科学、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中国科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中国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中国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1910 年11 月12 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 1.65 米,父亲华瑞栋,开一爿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他12 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1925 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1927 年秋,和吴筱之结婚。1929 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29 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 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

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 ”“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 人才’ 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1930 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 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即多方打听并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图书馆助理员。1931 年秋冬之交,华罗庚进了清华园。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 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 年成为讲师。1936 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从1939 年到1941 年,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了20 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数素论》。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他还积极参加到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之中。《堆垒数素论》后来成为数学经典

华罗庚的小故事6篇

华罗庚的小故事6篇 篇一:严格要求学生 华罗庚先生一直很重视青年数学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更多人才,他在清华园里的数学研究所开办了数学讨论班。 我国着名数学家王元先生那时就曾拿着苏步青和陈建功教授的推荐信来找华罗庚先生,希望能拜他为师。王元从小喜爱数学,一直非常仰慕华罗庚先生,立志要拜华罗庚先生为师。华罗庚先生看了推荐信后,并没有表示立即收他为徒,而是把他叫到黑板前给他出了个题目。王元一时发懵,思索半天没有想出答案。华罗庚先生严厉批评了他,并且罚他在黑板前站了两个小时。当天晚上,王元用心演算,第二天把结果报告给华罗庚先生。华罗庚先生听了十分高兴,后来又出了几道题。王元都顺利做出,华罗庚先生这才答应收下这个学生。 华罗庚先生对学生们严格要求,他每天黎明即起,然后去敲学生们宿舍的门,接着是和学生们讨论问题或授课,一干就是一天。有时睡到半夜,他忽然爬起来,穿上衣服又去逐个敲学生们的房门:“别睡了,别睡了,白天的题目还得再讲一讲!??”就这样,华罗庚先生忘我地工作,他对学生们说:“如果自己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了,就不是数学家了!”在老师的严格教导下,这些20多岁的小伙子,兢兢业业,勤奋不息,即使假日也不休息。 华罗庚先生选择学生时从不以貌取人,他在给广州中山大学作学术报告时,在听讲的学生中,有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青年名叫陆启铿,他听了华罗庚先生的报告后,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毕业后能分配到北京,在华罗庚先生的指导下搞研究。这个想法在旁人看来简直有点异想天开,当时华罗庚先生是万人仰慕的大数学家,不知有多少四肢健全的人以作华罗庚先生的学生为荣,他怎会收下像陆启铿这样的残疾青年呢?陆启铿反复思考之后,终于鼓足勇气给华罗庚先生写了一封信。他很快收到回信。在华罗庚的悉心指导下,陆启铿后来成为颇有造诣的数学家。 篇二:尊师重教 华罗庚1931年去清华大学工作后,每年寒暑假都会回乡,总要登门看望他的老

最新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素材800字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素材800字 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这个耳熟能详的伟大名字,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所敬仰.他也是全世界人民所敬佩的中国顶级科学家,是中国航天的崇高形象和象征。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1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一代科学家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外国几代科学家的任务,在此之中,两弹一星算是最具影响力和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伟大壮举。 1958年,毛主席先后在各个会议上说“美国说我们中国二十年也造不成两弹一星,我们就证明给美国政府看看,我们中国没有那么好欺负!”在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李富春和聂荣臻元帅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决心让嘲笑我们的国家后悔去吧!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罗布坡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的队伍,他们在茫茫的戈壁上风餐露宿,虽然条件极为艰苦,但是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坚持搞出了原子弹和氢弹,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坚强决心。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给予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两弹一星”研制者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攀登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2 12月5日,荣成市举行郭永怀画册首发暨“永远的怀念”征文比赛颁奖仪式、“永远的怀念”演讲比赛决赛、“永怀教育奖”发布和“永怀讲堂”开课等6项系列纪念活动,深刻怀念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感人事迹,继承和弘扬郭永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和红色基因,凝聚新时期创新发展思想共识。 郭永怀是我国著名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他早年留学海外,致力于声障研究,1956年突破阻挠回国,在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研制中作出重要贡献。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牺牲,同月被授予烈士称号。1985年被追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

中国古代科学家5位

中国古代科学家5位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沈括(1033-1097),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杭州钱塘人。沈括的科学贡献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各领域。梦溪笔谈》全面总结了宋朝以前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在数学上,他发明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比国外计算高阶等差级数的公式早500 多年,“会圆术”是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沈括提出的地磁有偏角存在现象,比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首次”发现磁偏角现象要早400 年。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3、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元代天文学家,水利专家。先后制造了简仪、高表、仰仪、正方案等近20种天文仪器,很多仪器其设计的科学性和使用的准确性,在当时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对元、明时期天文研究的影响极为深远,郭守敬曾领导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郭守敬根据观测的结果,于公元1280年3 月,制订了部准确精密的新历法《授时历》。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国际天文学会组织将美国在月球上发现的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国际编号为2012的小行星,均以郭守敬的名字进行了命名。 4、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终生从事研究天文、历法、水利、测量、数学、农学,较早接触并容纳西方文化,有《农政全书入《崇祯历书》和《几何原本》等著译,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5、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字长庚,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诗人。着有《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共有上、中、下3 卷,分为乃粒(粮食作物耕培)、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膏液(榨油)、乃服(养蚕与纺织)、彰施(染色)、五金、冶铸、锤锻、陶埏(陶瓷)、燔石(煤、石灰、矾石、硫黄、砒石)、杀青(造纸)、丹青(颜料与墨)、舟车、佳兵(兵器)、蘖(酒母、酒)及珠玉18部分,并附有123 幅图画。此书几乎论述了工农业所有部门的技术,反映了我国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许多生产技术和经验,对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现代科学家5位 1、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1924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建筑硕士、美术学士学位。他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被普林斯顿大学赠予名誉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

名人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

名人故事数学家华罗庚 【华氏定理】数学家华罗庚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王元提出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方法被国际誉为“华—王方法”。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华罗庚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但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1948年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 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 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亲自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

中国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中国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

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篇二:钱学森小时候的故事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篇三:竺可桢小时候的故事 竺可桢自幼就很聪明而且特别好学。在他两三岁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叫爸爸识字,有的时候他太忙,或辛苦了一天觉得太累,不教他,他就不高兴甚至哭闹,爸爸只好依他。结果,在竺可桢三、四岁时,就已认识两千个左右的字。

中国古代的十大科学家

关于古代科学家的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 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 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最新版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一): 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然后 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 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 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 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 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四):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 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为止。之后,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下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 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五):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 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仅 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 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 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下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 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 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 之地。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六):

中国古代科学家

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

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

科学家的故事100个

一、填空。 1、鲁班,原名公输般,他是我国木工的开山鼻祖,北宋被誉为“活鲁班”的是喻皓。 2、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第一次指出“鲸鱼是胎生的,不像产卵的鱼类”是亚里士多德。 3、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被称为“几何之父”。 5、浮力定律是古希腊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他还发现了杠杆定律。 6、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华佗用酒配制了麻醉药——“麻沸散”,还创造了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祖冲之算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比西方数学家早了1000 多年。 7、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哥白尼最大的成就是推翻了在西方统治1000多年的地心说,建立了日心说 ; 布鲁诺因接受并发展哥白尼的学说,宣扬宇宙无限论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比利里医生维萨里是近代解剖学的奠基人。 8、李时珍花了27年写出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所载药物1518种;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9、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曾编著《农政全书》总结了中国农业科学的经验,他译著甚多,以《几何原本》最为著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是经典力学 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者。 10、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11、哈雷编制了第一个南天星表和首次利用万有引力推算出一颗彗星的轨道,并成功预测彗星的出现。罗蒙索诺夫是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提出了物质和运动守恒的概念,并进行了物质在化学反应时质量守恒的实验。

12、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发现了氧气;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利用玻璃制造透镜的技术,发明了显微镜,成为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 13、英国发明家瓦特,他提高了蒸汽机的效率和工作的可靠性,开启了工业革命。他的一生说明:在科学的征途上只有不断艰苦地攀登,才会有所发明,有所前进,一旦有了坐享其成的念头,就会停滞不前,甚至成为绊脚石。 14、拉瓦锡证明了和动物的呼吸都属于空气中氧所参加的氧化作用。英国医生 琴纳证明患过牛痘的人不会再患天花。 15、李政道和杨振宁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童第周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者。 16、被誉为“预应力混凝土先生”雅号的是出生在中国的美籍建筑设计师林同炎。彭加木是植物病毒学家,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遇难。 17、第一位华人宇航员是王赣骏。茅以升以我国著名的铁路桥梁专家,他主持建造了钱塘江大桥。 18、竺可桢是我国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冯如被称为中国的莱特。李四光是我国的地质学家,他运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创立了地质力学。 19、被称为“轮船之父”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尔顿,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了倍比定律,并引入元素的相对原子量。 20、年仅19岁德国数学家高斯用圆规和直尺作出了正十七边形。 二、连线题 斯蒂芬逊人工方法合成尿素孟德尔 X射线 莫尔斯火车发明者巴斯德设立诺贝尔奖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李时珍——中国古代卓越的药物学家。 (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一个世医家庭。少年时代,常跟父亲和哥哥采集草药,或帮父亲抄写药方,听父亲讲解药物学知识。当时科举盛行,他14岁中了秀才。但他热爱医药事业,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考举人三次落榜后,放弃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心做医生。 在行医当中,他发现当时的本草书收药不全,名称混乱,多有谬误。于是,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他详细研究了古代有关的本草学、医学等各类书籍,长期深入民间向广大劳动群众学习,到深山老林采集药材,开辟药园栽培药物,通过27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在61岁时写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该书不仅对我国古代本草学作了一次历史性总结,也将以前的化学知识予以系统化,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该书载药1 892种,其中无机物达266种,而且药物的分类更详细,对一些较为混乱的物质命名加以更正。 葛洪--中国古代的炼丹家 中国是炼丹术出现最早的国家。虽然炼丹家以追求炼制长生不老之仙丹为目的,但采用的方法和使用的原料使他们成为最先开始进行化学实验和化学研究的人。在我国历史上研究炼丹术的人中,最著名的要算晋朝的葛洪(约281~361)。 葛洪自号抱朴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13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每况愈下。但是,他发奋读书,无钱买纸笔,就用木炭练字。他博览群书,对经书、史书、医书、百家之言等都认真学习研究,因此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一生对炼丹感兴趣。虽做过“关内侯”的官,但最终还是辞官不做,专事炼丹、制药,兼做医生。他长期远离尘世,从事炼丹研究,了解了许多化合物如铜青(硫酸铜)、矾石(明矾)、密陀僧(氧化铅)的性质,并进行包括炼丹、炼汞等在内的许多化学转变。除炼丹外,他还把炼丹中观察到的化学变化详细予以记载。他一生著作颇多,有《抱朴子》内外篇共一百六十篇,还有《金匮药方》一百卷,《时后要急方》四卷。其中《抱朴子·内篇》是他的主要炼丹著作。 张衡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 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_3000字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在中国,有一位数学家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是华罗庚,人们往往把这个名字当作"数学家"、"自学成才"和"聪明"的代名词。随着"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的广泛开展.这位当代中国的传奇数学家在少年儿童中也广为知晓了。 华罗庚于1910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1924年从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年仅14岁的华罗庚便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里当伙计。他的中学老师王维克很欣赏他的数学才华,鼓励他继续自学数学。19岁那年,华罗庚突然染上伤寒,此后在腿部留下了残疾。

在病痛和贫困面前,华罗庚没有失望,反而更加迷恋数学,他四处寻找数学书自修。在那个小镇上只有三本数学书可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以及一本50页的微积分。他贪婪地把它们读得烂透,并尝试写些论文,投寄到《科学》、《学艺》等刊物发表。1929年华罗庚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Sturm氏定理之研究"(《科学》第14卷第4期)。1930年l 2月他又在《科学》第15卷第2期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文中指出,苏家驹的解法中把一个13阶行列式算错了。 这后一篇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的重视,系主任熊庆来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1931年,华罗庚经他的同乡唐培经教员引荐,被破例录用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图书管理员,这为他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到一年半的光景,华罗庚旁听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现代数学基础。在杨武之教授(杨振宁之父)指导下,两年之中,华罗庚写出了一批很有质量的数论论文。凭藉他的天赋和雄厚的学力,1933年,华罗庚被清华大学破格聘为助教。一个乡间来的青年人,只有初中文凭,居然能登上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台,这简直是一个奇迹。1934-1936年,华罗庚在杨武之等教授的关心下,深入研究数论,他阅读丁许多当时国际上数论权

科学家的故事100个(含答案)

《科学家故事100个》检测题 一、填空。 1、鲁班,原名公输般,他是我国木工的开山鼻祖,北宋被誉为“活鲁班”的是喻皓。 [ 2、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第一次指出“鲸鱼是胎生的,不像产卵的鱼类”是亚里士多德。 3、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被称为“几何之父”。 5、浮力定律是古希腊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他还发现了杠杆定律。 6、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华佗用酒配制了麻醉药——“麻沸散”,还创造了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祖冲之算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比西方数学家早了1000 多年。 7、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哥白尼最大的成就是推翻了在西方统治1000多年的地心说,建立了日心说 ; 布鲁诺因接受并发展哥白尼的学说,宣扬宇宙无限论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比利里医生维萨里是近代解剖学的奠基人。 8、李时珍花了27年写出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所载药物1518种;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9、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曾编著《农政全书》总结了中国农业科学的经验,他译著甚多,以《几何原本》最为著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是经典力学 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者。 — 10、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11、哈雷编制了第一个南天星表和首次利用万有引力推算出一颗彗星的轨道,并成功预测彗星的出现。罗蒙索诺夫是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提出了物质和运动守恒的概念,并进行了物质在化学反应时质量守恒的实验。 12、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发现了氧气;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利用玻璃制造透镜的技术,发明了显微镜,成为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

知道教科书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知道教科书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通过竞赛活动让学生探寻更广阔的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使学生增长视野和见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组织课堂的能力。 4、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5、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教科书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3、学生自己制作小脚丫(卡纸材料)。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一、中国古代文化图片(引用于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节目中的历史画卷)导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导语:百年圆梦,2008年的北京奥运是对世界最为酣畅淋漓的展示,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开幕式中名为“灿烂文明”的上篇用中国特色的方式向世界观众介绍了四大发明、丝绸之路、音乐、汉字等中 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1、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图片。 2、看完图片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情感熏陶。让学生感受“灿烂文明”------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篇,用充满中国特色的方式向世界观众介绍了四大发明、飞天、丝绸之路、

音乐、汉字、书法等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导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闪烁的明星,那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们,他们对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教师适当给予补充或纠正。 3、和孩子们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源。 小组通过多种方式(李时珍组、张衡组、祖冲之组、郭守敬组、一行组。)向全班汇报五位科学家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和他们 的生平,开阔学生的视野,检验学生课前所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导语: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我国影响世界的文化伟人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把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伟人的资料写在“小脚丫”上,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分享你的课前所得吧。 2、鼓励孩子们自信地站上讲台。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交流。 2、主动积极地展示自己的“小脚丫”。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们进一步地了解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不但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还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自主意识。 四、探寻古代文化竞赛活动。 1、教师配合主持人(学生)进行对竞赛作出表现性评价。 2、为学生颁奖。 1、学生主持,学生自主参与。2、小组抢答。哪组在听题后最快拍响快板为回答机会。(胜利的小组将取得“登上科学高峰的奖励红旗”)学生在活动中更深入探 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不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组织管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五、畅想未来。倾听并激励孩子们畅想。各抒己见,畅想未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树立为中华之崛而努力读书的理想。 六、总结,歌声(红旗飘飘)结束全课。结束语:这节课我们以满怀的热情一起探寻古代 科学家的足迹,一起畅想了祖国未来高科技发展的美好画卷,让我们随着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为前进的动力,让我们随着梦想而飞,让我们以满怀的期待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灿烂更

十个数学家的故事文档

华罗庚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正是华罗庚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陈景润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

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资料

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 1.詹天佑(1861~1919)近代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 11岁考取容闳所招出洋留学生习技艺,次年赴美,为中国首批留美官费生。清德宗光绪四年(1878)入耶鲁大学工学院土木建筑科,三年后毕业。归国后,奉派赴福州水师学堂习驾驶,第二年以优异成绩调派赴扬武兵舰服务。光绪十年(1884)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聘任广东博学馆教席,两年后完成测绘广东沿海险要图。从十四年(1888)起献身铁路工程,任工程师,先后主持塘沽天津段、滦河铁桥、津芦段、萍乡至醴陵、潮汕铁路、京张铁路等建筑工程。民国8年(1919)奉命至海参崴、哈尔滨参加协约国西伯利亚铁路监管会。因北方严寒,加以公务繁忙,操劳过度而患病,不久逝世于汉口 2.冯如(l883~1912)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员 冯如,广东恩平人。幼时家贫,12岁赴美国,当童工。工作之余勤于钻研技术。在旅美华侨支持下,曾在旧金山创办广东飞行器公司。溥仪宣统六年(1909)设计并制成飞机,亲自驾驶,试飞成功。后造新飞机一架,航程、时速、高度均达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竞赛大会上获奖。宣统三年(1911),拒绝外国重金聘请,返回广州,并带回两架自制的飞机,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广东革命军,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陆军飞行队长。中华民国元年(1912)八月二十五日在广州作飞行表演时失事牺牲,年仅29岁。 3.李四光(l889~1971)地质学家 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竺可桢(l890~1974)气象、地理学家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了气象研究所。30年代,竺可桢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首

数学家小故事.--华罗庚

数学家小故事 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华罗庚(1910—1985) 1985年6月12日,在东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75岁的华罗庚教授用流利的英语,作了十分精彩的报告。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人还在热烈鼓掌时,他的身子歪倒了。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一天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老师连连点头称赞他的运算能力。可惜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一边工作,一边自学。18岁时,他又染上伤寒病,与死神搏斗半年,虽然活了下来,但却留下终身残疾——右腿瘸了。 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写了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不成立的理由》,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从文章中看到了作者的数学才华,便问周围的人,“他是哪国留学的?在哪个大学任教?”当他知道华罗庚原来是一个19岁的小店员时,很受感动,主动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华罗庚在清华四年中,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一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

抗日战争时期,华罗庚白天在西南联大任教,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写出了20多篇论文和厚厚的一本书《堆垒素数论》。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1958年以后,他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到最 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科学家重大成就故事推荐

科学家重大成就故事推荐 李林塔尔为德国工程师和滑翔飞行家,世界航空先驱者之一。他最早设计和制造出实用的滑翔机,人称“滑翔机之父”。 李林塔尔1848年5月23日出生于安克拉姆,1896年8月10日 死于柏林。他酷爱飞行,青少年时曾搞过“飞人”实验,成年之后,他以业余时间系统观察飞鸟。1889年,李林塔尔写成了著名的《鸟 类飞行──航空的基础》一书,论述了鸟类飞行的特点。 李林塔尔善于创制仪器,进行航空实验来验证观察的结果,他的测试片状物体的升力和阻力的仪器和试验扑翼机升力的仪器都是十 九世纪末有代表性的航空研究仪器。 李林塔尔的最主要贡献还是成功的滑行飞行。1891年,他制成 一架蝙蝠状的弓形翼滑翔机,成功地进行了滑翔飞行,从而肯定了 曲面翼的合理性。在1893到1896年的三年内,李林塔尔进行了两 千次以上的滑翔飞行试验,三次改进总体布局,滑翔中又拍了许多 照片,积累了大量数据,并以此编制了《空气压力数据表》,给美、英、法等国的飞机制造者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894年,李林塔尔从柏林附近的悬崖上起飞,成功地滑翔了350米(1150英尺)远,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成绩。他仔细地将自己的 成就记录下来,使之成为航空史上最早的飞机性能记录之一。 李林塔尔于失事的当天去世。德国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为李林塔尔树立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写着“最伟大的老师”。 1999年我国建国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 为他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钱学森从美国回来时,对接待他的人所说的一句话。

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是艰难的,当他在美国得知祖国于1949年10 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时,他的心中萌发起 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但那以后,钱学森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他不断受到移民局的迫害,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特务的监视,不许他离开洛杉矶,还定期查问他。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为了回国钱 学森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啊!然而,钱学森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反而更 加强烈了。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他坚持斗争,不断地向移民局提 出回国的要求。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摆脱了特务的监视,在 寄给在比利时亲威的信中,巧妙的在香烟纸上写了一封信,并顺利 的转到了周的手里。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谈进行,中国大使按照周 的要求,以钱学森要求回国的这封信为依据,迫使美国政府允许钱 学森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他的夫人和两个孩子终于乘坐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离开了洛杉矶,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在同一个中学上学,从小两人在一起弹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二人结下了深厚的 友谊。 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 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 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 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趣闻】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 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 就是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