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28讲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含解析)浙科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28讲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含解析)浙科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28讲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含解析)浙科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28讲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含解析)浙科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28讲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含解析)浙

科版

基础巩固

1.2012·潍坊一模以下关于巨噬细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B.富含溶酶体,其水解酶能将吞噬的物质水解

C.吞噬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可参与构成第一、二道防线

2.图K28-1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K28-1

A.细胞乙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B.物质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C.②过程比初次免疫要慢,但免疫效应较强

D.②过程必须经过④过程的刺激

3.关于人体健康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猫叫综合征是一种由染色体数目减少引起的遗传病

B.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致敏原时作出的反应

C.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D.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α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4.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和T细胞( )

A.都能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

B.核DNA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

C.都能识别抗原产生抗体

D.分化、发育的场所相同

5.2012·南通二调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液免疫过程中,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的共同刺激

B.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变短,代谢增强

C.在抗原侵入宿主细胞之前,细胞免疫过程就已被激活

D.HIV在人体内的大量增殖会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能力提升

6.2012·南京三模HIV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辅助性T细胞(如图

甲),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图乙)。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甲乙

图K28-2

A.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会引发免疫缺陷综合征

B.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有关

C.入侵到红细胞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会被免疫系统清除

D.T细胞与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相同

7.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K28-3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K28-3

A.巨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

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

C.T细胞缺陷的小鼠,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8.肠道病毒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喉炎。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EV71侵入机体后经细胞毒性T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

B.T细胞能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EV71入侵的细胞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患儿感染EV71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

9.2012·浙江调研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增加的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关于DNA疫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疫苗导入人体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

B.导入人体的DNA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

C.DNA疫苗的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

D.D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合成的

10.2012·嘉兴模拟某人被蜜蜂蜇后,由于过敏导致休克,半小时后死亡。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过敏反应属于速发型

B.该过敏反应的致敏原是蜂毒

C.过敏反应属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D.过敏反应是对外来抗原的异常免疫应答

11.2012·郑州质检图K28-4表示A、B两妇女在1到5月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其中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 )

图K28-4

A.妇女A在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B.两人体内的B细胞需要在病原体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

C.两人在5月份抗体含量的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

D.两人体内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12.2012·金华模拟美国生物技术公司Organovo开发出一款生物打印机,可利用患者自身细胞“打印”静脉。这为解决器官移植面临的器官来源不足、排异反应等问题提供了美好的前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异体间的器官排异反应是生殖隔离现象的体现

B.排异反应主要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的结果

C.用细胞“打印”器官涉及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D.异体组织能够诱导移植受体合成并分泌抗体

13.某医生接待了因手被割伤前来就医的甲、乙两位病人,在详细询问后,决定给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给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乙注射抗破伤风抗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为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叫做________免疫。

(2)破伤风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它产生的破伤风外毒素。当破伤风杆菌初次入侵时,进入机体内的外毒素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进而使之丧失毒性,这是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____________免疫,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________和________等。

(3)甲注射的破伤风类毒素是破伤风外毒素经甲醛作用后脱毒形成的,从免疫学上说类毒素属于________。

(4)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体内记忆细胞就会迅速经过____________过程,形成大量的________,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挑战自我

14.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图2表示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图K28-5

(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_______。

(2)图1中的③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该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3)图2所示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有图1中的________细胞(填字母)。

(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同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________(填字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5)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

第二步: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______________。

第三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填图1中数字)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

1.D [解析] 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A选项正确。巨噬细胞内富含溶酶体,溶酶体中含多种水解酶,能水解多种抗原,B选项正确。巨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选项正确。巨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参与构成第三道防线,D选项错误。

2.D [解析] 根据图解及体液免疫的过程与特点可知,细胞甲、乙、丙依次为B细胞、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才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A项错误;物质丁为抗体,B项错误;记忆细胞必须在抗原的刺激下才能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D项正确。

3.B [解析] 猫叫综合征是一种由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遗传病。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致敏原时作出的反应。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素β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B选项正确。

4.A [解析]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大部分成为效应B细胞,由效应B细胞产生球蛋白抗体进行体液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成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即直接杀伤靶细胞或分泌淋巴因子对靶细胞进行杀伤,另外有小部分细胞毒性T 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当同样的抗原入侵时,可以大量增殖成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进行杀伤,A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同一生物不同组织器官、细胞中所含的基因相同,即B细胞和T细胞中核DNA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B选项错误。B细胞由骨髓中的淋巴

干细胞分化而来,T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人体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D选项错误。

5.A [解析] 效应B细胞是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的增殖、分化也需要淋巴因子的作用。

6.D [解析] 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可以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相关的细胞,并破坏辅助性T细胞,造成免疫系统缺陷,最后导致严重的各种感染或癌症,与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不同,AIDS是由于后天HIV感染造成,因此其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A正确。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当HIV侵染红细胞后无法增殖,并随红细胞凋亡后会被免疫系统清除,B和C正确。T细胞和B细胞等淋巴细胞生活在机体的淋巴系统中,T淋巴细胞生活在胸腺处,红细胞与淋巴细胞等血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不过红细胞和T细胞分化的场所不同,红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直接就在胸腺处成熟,D错误。

7.B [解析] 巨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会受到影响,但特异性免疫仍可产生,A错误。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B细胞缺陷小鼠无法合成抗体,但T细胞的存在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B正确。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而产生体液免疫,C错误。正常小鼠的淋巴因子不能作用于巨噬细胞,D错误。

8.D [解析] 抗原进入机体后,处理使抗原暴露的是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只能增强其他免疫细胞的杀伤力。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记忆细胞不可以产生抗体。

9.B [解析] DNA疫苗需要经过转录、翻译,形成相应的蛋白质后,才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

10.C [解析] 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应答。

11.D [解析] 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体内B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 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了相应的抗体,A选项正确。在5月份,妇女A产生的反应属于二次免疫,比妇女B反应迅速、效应强,这种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C选项正确。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主要是作用于B淋巴细胞或效应细胞毒性T 细胞,不能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与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密切接触,裂解死亡,D选项错误。

12.A [解析] 进行器官移植的不同个体仍属于同一物种,是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而生殖隔离则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的现象。器官移植出现的排异反应主要依赖细胞免疫,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患者自身细胞“打印”静脉过程中涉及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在对异体组织起免疫作用的过程中,主要是细胞免疫发挥作用,但也会发生体液免疫,所以异体组织也能够诱导移植受体合成并分泌抗体。

13.(1)杀菌物质巨噬细胞非特异性

(2)体液B细胞效应B细胞

(3)抗原(4)增殖、分化效应B细胞

[解析] (1)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巨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2)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当抗原进入机体时,经过

巨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呈递到辅助性T细胞上,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受到刺激,产生淋巴因子,再由淋巴因子和抗原共同刺激B细胞,使其产生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并分泌出抗体,抗体将会和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这是体液免疫的过程。(3)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可脱毒,做成类毒素,毒性虽消失,但免疫抗原性不变,属于抗原,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4)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时将抗原清除。

14.(1)f、Y (2)B细胞增殖、分化体液(3)e

(4)k 迅速增殖、分化,从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5)同种且生理状态相同的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④

[解析] 图1中,X表示抗原,能与抗原X形成复合物的物质Y应该是抗体,据此可依次推导出m是胸腺、n是骨髓、a是细胞毒性T细胞、b是巨噬细胞、c是B细胞、d是效应B细胞、e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f是淋巴因子、k是记忆B细胞。图2表示细胞免疫。(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f(淋巴因子)和Y(抗体)。(2)图1中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过程。(3)图2中A→B表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使靶细胞裂解的过程,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是e(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4)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内的记忆B细胞(k)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来消灭抗原。(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区别在于疫苗的有无(自变量),其他无关变量要保持一致,所以实验动物必须是同种且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个体。对照组是先注射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再接种病毒,而实验组应先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④是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并迅速作出免疫应答的过程,对照组是第一次接触病毒,所以不会发生④过程。

浙科版高级中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归纳-学生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发现过程 ①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波森和詹森的实验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传递给下部。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②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 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补充: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备注:无籽番茄是未受直接涂生长素得到的,故染色体数是正常番茄的一半,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得到的。 2、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前两种促进,后三种抑制)

高考生物基础知识总结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是指哪几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第二道防线【内环境的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坏病原体】免疫过程中出现的炎症、脓液现象属于第几道防线?第二道防线 炎症有哪些现象?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的现象 2、如何区别哪些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只要题干中出现淋巴细胞、抗原、抗体等均属于特 异性免疫,同时对病原体是单一性的。 特异性免疫分为几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如何区分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有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针对细胞内的抗原、移植 器官或癌细胞的,最终使靶细胞裂解的免疫属于 【细胞免疫】; 有B细胞、抗体等参与,针对细胞外的抗原的免疫 属于【体液免疫】 3、什么是抗原?抗原是指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非己物质。 抗原和病原体是否一致?不一致,抗原是病原体表面特异性物质 抗原的化学成分是什么?蛋白质、多糖、粘多糖等 抗体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免疫球蛋白【蛋白质】 抗体的形态是如何的? Y型 抗体上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构的位点有几个? 2个(一个臂上各有一个) 抗体是由什么细胞产生的? B淋巴细胞(B、记忆B、效应B)产生 能产生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什么?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 抗体主要分布在哪里? 血清、组织液和乳汁等外分泌液中 4、机体通过什么物质来识别“自己”和“非己”? MHC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分子的化学成分是什么?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面 一个人身上所有细胞的MHC是否一致?一致 不同个体的MHC(除同卵双胞胎外)是否一致?不一致 抗原是直接合成抗原-MHC复合体的么?不是

噬菌体如何合成抗原—MHC复合体?噬菌体吞噬病原体,并将抗原降解成肽,然后与 MHC合成抗原—MHC,再运输到细胞表面呈 递出来 5、B细胞是什么细胞在哪个部位产生?淋巴干细胞在骨髓中产生。 B细胞、致敏B细胞、效应B细胞和记 忆B细胞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 B细胞上的抗原受体识别并结合抗原后,就成为致 敏B细胞,致敏B收到辅助T分泌的白细胞介素 2信号后就会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在抗原二次入侵时能迅速分裂分化成 效应B细胞 6、T细胞在哪里产生的?由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产生并发育成熟的 T细胞有哪几类?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有什么作用?识别抗原—MHC复合体,分化成效应细胞毒性T 细胞和记忆细胞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有什么作用?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 辅助性T细胞有什么作用?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分泌多种蛋白质(如白 细胞介素—2)促进淋巴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在特异性免疫中巨噬细胞有什么作用?吞噬消化抗原,在细胞表面形成抗原—MHC复合体7、在B或T细胞上存在几种抗原受体?只有一种 B细胞的抗原受体是什么?识别抗原,是一种分布在细胞表面的抗体 T细胞的抗原受体实际是什么?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识别抗原—MHC复合体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巨噬细胞和效应B细胞 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什么?效应B细胞 二次免疫的特点是什么?快速、剧烈,产生抗体多 8、免疫能力过强引起的反应是什么?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引起过敏的物质叫什么? 致敏原(如花粉、某些食物、某些药物、螨虫、蘑 菇孢子、昆虫毒液、灰尘、化妆品等)致敏原与抗原的区别是什么?致敏原只会使部分人群过敏,而抗原会使所有人产

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生态工程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生态工程作业 课时训练第75页1.某农户建立了小型的“蔬菜—鸡、猪—沼气”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系统属于人工干预下的生态系统,其生物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在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时,除了考虑这三者的投入与产出外,还要考虑的投入。 (2)在该生态系统中,利用发酵技术产生沼气开发生物能属于的生态工程。(填选项) A.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 B.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利用 C.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D.洁净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 答案(1)庭院分解者劳动者(2)D 解析(1)“蔬菜—鸡、猪—沼气”系统属于人工干预下的庭院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分析该生态系统 的经济效益时,除了考虑这三者的投入与产出外,还要考虑劳动者的投入。 (2)利用发酵技术产生沼气开发生物能属于洁净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 的生态工程。

2.生态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两种生态 农业模式。 模式1鸡—猪—鱼立体养殖模式:一亩鱼塘配6~8头猪,100~120只鸡,鱼塘中各种鱼的比例大致为花白鲢占20%,草鱼占40%,鲤鱼、鳙鱼占40%,每亩鱼塘投放鱼苗 4 500尾。每天从鸡舍中收集新鲜的鸡粪晒干,经初步发酵后混入一定量饲料喂猪,猪粪喂鱼。 模式2“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日光温室、沼气池、蔬菜种植和温室养猪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在模式1中,必须注意某种鱼的投入数量,不宜超过该鱼在生态系统中的。鱼塘中不同鱼类生活在不同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的结构。 (2)模式2中,沼气池中的产甲烷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填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A.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B.作物轮种、套种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D.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2013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word教案.doc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三 【教材分析】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延伸,并为神经系统内容做个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反射,并在日常生活中机体有体现体温调节的现象,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对体温调节等并没有鲜明的认识,故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本节课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其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结合以上特征,我将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能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2、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 3、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4、描述体温调节 能力目标: 1、学生培养了看图提炼信息能力 2、模仿寒冷时机体调节情况,描述炎热时机体调节情况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对日常案例的分析,形成生物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以及体温调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排尿反射、体温调节),结合日常生活,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第二章第二节共分为三课时,本小节为第三课时,时间为45min 【教学过程】 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1min)【情境导入】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 你们知道你们刚才做了什么反射活动 吗? 回答: 条件反射活动 能在极短 的时间迅 速进入本 节课学习 内容 反射(10min) 【过渡】谁还记得反射的概念? 【提问】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那几部分? 【提问】草履虫趋利避害,含羞草被触碰 后下垂,用针刺激离体的腓肠肌,这属于 反射吗? 【提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包括哪 几部分? 【讲解】 ①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神经中枢与中 回答: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 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 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回答:脑和脊髓 回答:不属于 回答:反射弧:感受器、传 入神经、神经中枢(反射中 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透过纷繁 复杂的生 命现象揭 示事物普 遍联系,建 立唯物主 义世界观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二十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试题

专题二十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考纲要求 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必考(a)、加试(a)]。2.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必考(a)、加试(a)]。3.特异性免疫[必考(b)、加试(b)]。4.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必考(a)、加试(a)]。5.免疫接种的应用[加试(a)]。6.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必考(a)、加试(a)]。7.HIV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必考(a)、加试(a)]。8.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防御措施[必考(a)、加试(a)]。 考点一非特异性防卫和免疫接种 1.非特异性防卫——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2)第二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是内环境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坏病原体。 2.特异性反应的基础——第三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主要由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参战)和体液免疫(主要由抗体参战)。 3.特异性免疫 (1)免疫细胞的分化 比较项目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起源淋巴干细胞 发育场所骨髓(鸟类在腔上囊) 胸腺 分化条件受抗原刺激受抗原刺激 分化结果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形成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2)抗原与抗体 ①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既可以是外来异物,也可以是体内衰老、病变的组织细胞。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抗原都具有分子标志。人体细胞膜上的分子标志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它的本质是糖蛋白,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 MHC。 ②抗体: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球蛋白。

2019-2020学年度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二节 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浙科版习题精选七十四

2019-2020学年度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二节生态工程在农业中 的应用浙科版习题精选七十四 第1题【单选题】 “菇—菜”立体栽培(如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X”可代表CO2 ,“Y”可代表O2 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 C、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 D、该模式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请选出以下说中说法错误的是( ) A、转基因作物被动物食用后,目的基因一定会转入动物体的细胞中 B、我国已要求对转基因生物产品及其加工品加贴标注,以方便消费者自主选择 C、生态经济主要是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 D、可以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城市环境进行治理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生态农业比一般农业 A、投入多,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B、投入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C、投入一样,产出相当,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D、投入和产出都较少,污染相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如图是生态工程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引入蛆蛹、食用菌可使原来生态系统的能量多级利用 C、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精选2019-2020年浙科版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五章 生态工程练习题

精选2019-2020年浙科版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五章生态工程练 习题 第1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于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伦理性问题和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常规武器相比,生物武器具有传染性强、污染面广、难以防治等特点 B、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抗生素抗性增强从而威胁人体健康 C、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易爆发虫害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原理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 D、草原开发利用应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体现了整体性原理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某些地区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是因为发展中哪一原理失调造成的?( )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物种的多样性原理 D、系统整体性原理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1>2”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B、为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可采用人工制造表土,种植农作物的措施 C、生态农业的建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D、太湖大面积水华,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C、用蛆蛹粪便还田,主要运用了协调和平衡原理 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我国西北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A、系统整体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整体性原理 【答案】: 【解析】:

高中生物 每日一题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每日一题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 B.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淋巴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过程均与抗原的刺激有关 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 细胞识别作用的判断技巧 (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 学霸推荐 1.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小鼠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2.如图表示人体某一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细胞a是T细胞 B.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有a、b、d C.d可在细胞内外起作用,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 3.某细胞执行免疫功能的过程示意如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属于第二道防线,不具备免疫的特异性 B.细胞内的抗原被该细胞呈递给B细胞 C.该类细胞还具有对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行吞噬处理的功能 D.该细胞会与效应T细胞密切接触,通过溶酶体裂解吸水涨破死亡 4.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答案 1.【答案】B 【解析】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B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细胞。B细胞主要用于体液免疫,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说明胸腺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知识点汇总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1、免疫: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识别自己、排除非己” 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如:皮肤、黏膜和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唾液、泪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 第二道防线:体内非特异性反应 包括:体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分化成的巨噬细胞) 局部炎症反应:受损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现象,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作用。 脓液(死的白细胞、活的白细胞、死细菌、坏死的细胞)的出现表示正在克服感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了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反应(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点:针对特定病原体。 2、抗原:指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非己物质。就 是任何一个能引发大量淋巴细胞的“非己”标志。(当病原体进入体内后,由于他们含有特异性化学物质,如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引起体内针对这些特异性化学物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1)抗原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2)举例:病毒、细菌、花粉、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等 3、抗体: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 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 1 / 6学习交流文档

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分子基本结构是Y型的(2臂上有同样的结合位点)。 (1)分布部位:血液、体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 (2)产生抗体的细胞 成熟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能合成但不分泌(称受体) 效应B细胞(浆细胞)能合成抗体并分泌到体液中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四种。 (3)抗体特点:与特异抗原结合,每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4)作用方式: 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使一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 使一些抗原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 举例:血液中的凝集素(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抗原)发生反应; 抗毒素(抗体)与外毒素(抗原)发生凝集反应。 4、淋巴细胞起源与分化 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一部分在(胸腺)发育成熟叫T淋巴细胞; 另一部分可能在(哺乳动物骨髓)中发育成熟叫B淋巴细胞。 5、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 (1)每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淋巴细胞以此为依据实现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同一个体的所有细胞的MHC是相同的,这样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 2 / 6学习交流文档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教材分析】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延伸,并为神经系统内容做个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反射,并在日常生活中机体有体现体温调节的现象,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对体温调节等并没有鲜明的认识,故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本节课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其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结合以上特征,我将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能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2、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 3、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4、描述体温调节 能力目标: 1、学生培养了看图提炼信息能力 2、模仿寒冷时机体调节情况,描述炎热时机体调节情况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对日常案例的分析,形成生物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以及体温调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排尿反射、体温调节),结合日常生活,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第二章第二节共分为三课时,本小节为第三课时,时间为45min 【教学过程】 【过渡】谁还记得反射的概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总结精编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总结精编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880年,达尔文父子:发现植物具有向光性;得出结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和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1913年,波森.詹森:得出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向下传递。 1926年,温特:用琼脂快收集该种物质,并再次证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后来被命名为生长素。 20世纪30年代,其他科学家:确定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它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吲 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二、生长素的产生或存在部位:顶芽、幼叶、胚 三、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动转运;运输特点: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运 输方向:苗尖端横向运输,尖端下面一段纵向运输 四、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 ①单侧光(单侧光下,背光一侧分布多、生长快,表现为向光性);②重力 (重力作用下,向地一侧分布多) 五、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促进细胞伸长) 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如顶端 优势、根的向地性、除草剂的使用(高浓度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低浓度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生长)、植物不同部位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见右图)。 六、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2,4-D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除杂草 七、其它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和乙烯) 前三种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后两种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

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的。所以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当植物的特定部位感受到外界的刺激时,会引起该部位激素浓度或比例的改变,从而引起植物发生相应的响应。每种激素的作用决定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 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人们常把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合称为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八、植物激素的应用:①促进种子萌发(如细胞分裂素、赤霉素。抑制萌发:脱落酸)、②促进生根、③加速生长、④抑制生长、⑤引起无子果实的形成(如生长素引起无子番茄的形成、赤霉素引起无子葡萄的形成)、⑥果实的催熟(如乙烯)、⑦果蔬的储藏保鲜(如细胞分裂素)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单细胞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内环境维持稳态(相对稳定的状态)的意义: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4、内环境中不存在的成分:细胞内的糖元、胞内酶(如呼吸酶)、膜蛋白、血红蛋白;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浙科版学高中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学问题生态工程的前景教案选修生物

课标解读重 点难点 1.分析水利工程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利与弊。2.分析“社会—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理解三者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3.简述生态工程的前景。1.水利工程要与生态工程同步进行。(重点)2.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工程的总体目标。(重难点) 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学问题 筑坝蓄水和跨流域调水。 2.水利工程主要实质 解决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3.水利工程对流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1)有利影响 1改善水库周边环境:如空气湿度等。 2防止洪涝灾害:如南水北调可缓解南涝北旱。 3改善大坝上游的航运条件。 4开发清洁能源水电能。 (2)消极影响 1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生活环境。 2改变两岸土壤特性。 3诱发地震。 4两岸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很可能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 4.水利工程要与生态保护工程同步进行 水利工程是人类自身发展必需的,水利工程对河流流域生态环境影响也是必然的,我们人类能做的是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将这些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1.长江三峡大坝建成是一件举国欢庆的大事,但此后真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提示】不能。三峡水库建成后,带来了丰富的电力资源,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如破坏地区的水资源平衡、破坏局部区域的气候平衡、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破坏长江中下游的沙石平衡、破坏水体营养平衡等。 生态工程的前景 1.概念 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和专业技术经验组装起来的,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现代生产工艺系统。 2.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3.生态工程的总体目标——可持续发展 目标由从单纯追求环境与自然的保护或经济的增长,走向人类社会与自然相互受益、和谐共存,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繁荣。 4.生态工程前景 (1)在全球生态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管理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生态学与工程学结合产生的生态工程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之一。 2.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 【提示】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最终为人类生存的生命线。 1.所有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都会给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和有利的影响。(√) 2.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与生态保护工程不同步进行。(×) 【提示】两者应同步进行。 3.生态工程的研究对象扩展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4讲生态工程浙科版选修3

第4讲生态工程 1.“猪—沼—茶”是我国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解析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但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答案 C 2.农业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 ) ①能量的多级利用②物质循环再生③废物资源化④生物相互依存,体现了整体性 ⑤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结合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农业生态工程的优点有:能量的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废物资源化。 答案 B 3.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主要利用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是 ( ) A.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 B.间作、套种和轮种技术 C.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D.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解析退耕还林还草是从生态、社会、经济条件实际出发,将不适合农耕的土地转为林地和草地的措施。 答案 D 4.下列关于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工程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B.要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 C.对湿地的恢复,只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可以

D .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解析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就是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废水处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以及植物物种的引进种植等,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在湿地的周围,还应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答案 C 5.生态农业是一个在生态上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生态农业中食物链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大大提高了 B .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C .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D .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的方法防治 解析 生态农业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复杂了,但食物链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A 选项错误。 答案 A 6.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属于大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B .排石整地,改良、优化土壤的措施适用于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 C .用当地多种优良牧草合理搭配建设牧场,遵循了物种多样性原理 D .桑基鱼塘模式遵循了整体性原理 解析 桑基鱼塘模式遵循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而不是整体性原理。 答案 D 7.“菇菜”立体栽培(右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2 O 可代表“Y”,2CO 可代表“X”.图中A B .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 C .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第26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精练 浙科版

第26讲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不属于反射 B.一般来说,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不受大脑皮层中神经中枢的调控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D.韦尼克区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答案 A 解析仅产生痛觉未涉及效应器,不属于反射,A正确;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往往受大脑皮层中高级中枢的控制,B错误;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韦尼克区受损会导致听觉性失语症,D项错误。 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B.化学递质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C.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D.神经细胞只有接受外界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答案 C 解析非条件反射活动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错误;突触部位的活动属于神经调节,B 错误;神经细胞也可以接受内部刺激(如血糖浓度、渗透压等的变化)或其他神经元传递的兴奋,D错误。 3.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钠离子浓度乙处比甲处低 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0mV C.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化 答案 B 解析图1中的电极置于膜的两侧,根据Na+在细胞内外的分布可知,乙处的Na+浓度远大于甲处,A错误;图2中的电极都置于膜外,因膜外的电位相同,所以所测电压为0mV,B 正确;在图2中的①处给予适宜刺激,随着兴奋的传导,两个电极不同时兴奋,所以每个电极所处位置兴奋时,与另一个电极之间具有电位差,于是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错误;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右侧电极能兴

免疫系统主要功能及表现

病理:超敏反应性疾病 免疫缺陷病 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包括肿瘤细胞)清除病毒感染细胞 发生肿瘤 病毒持续性感染 免疫自稳: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 对非己抗原产生适度免疫应答 清除衰老或损伤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 2 补体三条激活的途径比较: 经典激活途径 3 :激活物:抗原 -抗体( IgG1~3 和 IgM ) 复合物 参与的补体成分: C1, C4,C2,C3 ,C5~C9 所需离子:钙离子 镁离子 C3 转化酶: C 4b2b C5 转化酶: C 4b2b3b 起始分子: C19 生物学作用:协助抗体产生免疫效应,在感染中 /晚 期发挥作用 MBL 途径 2:激活物:病原体表面甘露糖,岩藻糖, N 氨基半乳糖 参与的补体成分: ,2,C4,C2,C3,C5~9 所需离子 : 镁离子 C3 转化酶: C 4b2b C5 转化酶: C 4b2b3b 起始分子: MASP 生物学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旁路激活途径 1: 激活物: G- 菌,脂多糖,葡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 IgA 参与的补体成分: C3,B 因子, D 因子, P 因子, C5~C9 所需离子 :镁离子 C3 转化酶: C 3bBbP C5 转化酶: C 3bBb3b 起始分子 :C3 生物学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初期发挥作用 3 抗原的种类: 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 T 细胞参与: 胸腺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抗原 产生的主要抗体: IgG 可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可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多糖类物质 含多个重复排列的 B 细胞表位 IgM 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不产生免疫记忆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种抗原 自身抗原 异嗜性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 4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征和功能 IgG 1.血清含量最高,分子量最小,半衰期 23天。 2.出生 3个月开始合成, 3-5 岁达成人水平。 3.可活化 补体,介导调理吞噬和 ADCC 作用。 4.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5.能与葡萄球菌蛋白 A ( SPA )结合, 可纯化抗 体,免疫诊断 IgM 1.血清中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 B 细胞表面为单体: mIgM,BCR 2. 个体发育中产生最早。 3.体液免疫应 答中产生最早 ,早期诊断。 4.激活补体能力强。 5.天然血型抗体是 IgM 。 IgA 1.分为两型:血清型 (单体 )存在于血清,免疫作用弱。分泌型( SIgA )存在于乳汁,唾液及分泌液中 局部免疫防御 (一防) 激活补体免疫调理作用为二聚体, 有 J 链和分泌片。 为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可通过初乳传递给婴儿。 可作为 B 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 2. 血清中含量很少。 IgE 1.血清中含量最低。2.可介I 型超敏反应。3.寄生虫感染时升高。 5 超敏特点 :I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 发生快, 消失快, 可逆。 常引起生理功能紊 乱, 局部或者全身发生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特异性 IgE 介导。 补体不参与。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n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参与的抗体是IgG 、 IgM 。补体, 巨噬细胞,NK 细胞参与致病。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和某些组织成分。 皿型超敏反应特点:参与的抗体为 IgG 或 IgM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是致病的因素。补体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溶酶体酶是引 起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病变局部特征是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W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反应速度 慢,消退亦慢。 抗体、补体不参与。 炎症细胞因子参与致病。病变特征是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为主的炎症反免疫系 统主要功 能及表现 免疫防御:生理:抗感染免疫作用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 无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 反射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反射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的知识组成和结构(概念图) 二、学情分析 ①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经过初中自然科学的学习,学生对反射的概念、结构基础有一定的了解。在本节中,同学们之前,已经学习了神经冲动传导和传递的过程。所以,同学们对反射的概念、过程、及结构基础已经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对人的大脑皮层的功能的知识内容,学生几乎没有基础知识。 ②学生学习本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学习大脑皮层的功能时,学生可能对大脑的结构不清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反射的概念、过程、及结构基础。 ②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运动区、体觉区、言语区)。 2.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互动、讨论等过程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思考、善于表达等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认同现象的物质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课堂活动理解反射的概念、过程。 通过课堂阅读,整理表格教学方式,了解大脑皮层的功能 2.教学难点 通过课堂阅读,整理表格教学方式,了解大脑皮层的功能 五、课前准备: ①学生准备:课堂活动的材料:直尺、笔和记录纸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大脑皮层的功能,人或动物的反射的例子。

②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大脑结构模型、评价练习。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课时反射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感受器 结构基础传入神经一、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反射弧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2020届浙科版生态工程单元 测试

生态工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述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将湿地开垦成为农田 B.自然保护区内任意引入外来物种 C.利用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 D.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应完全禁止捕捞海洋鱼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不能将湿地开垦成为农田,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故A错误;自然保护区要慎重引入外来物种,否则会造成生态入侵,故B错误;利用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环境,故C正确;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应完全适量捕捞海洋鱼类,不是完全禁止捕捞海洋鱼类,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D.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答案】D 【解析】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利用的都是此能量,A项正确;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如产甲烷杆菌能将人畜粪便、

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沼气的成分之一),此时的微生物是分解者,B 项正确;农作物为人类提供食物,为家畜提供饲料,产生的秸秆可以用来生产沼气,这种多途径利用农作物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效率,C项正确;该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不能循环利用,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结合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再生,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再结合题图选出正确的答案。生态农业使废弃物资源化,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3.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 A.协调与平衡原理B.物种多样性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整体性原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可以在有限的资源的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系统生产力;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系统结构或功能失衡,这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原理,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4.材料1 实施沼气工程,是我国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广的一种生态工程。 材料2 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都不能正常生长。 材料3 居住在林区的农民,“靠山吃山”是他们生活的根本。当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考虑林区农民的生活问题,使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造林护林。上述材料依据下列哪些生态工程原理 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②物种多样性原理③协调与平衡原理④整体性原理⑤系统整体性原理⑥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A.①⑤④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③④ 【答案】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