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

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

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
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中游)。读图回答1~2题。

1.依据图中信息,从①到④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是( )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B.河流的含沙量增大

C.结冰期变长 D.无变化

2.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

(2015·海淀区一模)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 )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4.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5~6题。

5.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下图为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30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定这一推断成立,据此回答7~8题。

7.在“微型冰河世纪”里,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M、R两地冬小麦收获日期等值线南移B.喜马拉雅山雪线上升

C.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扩大 D.北美1月0 ℃等温线北移

8.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纬度和距海远近 B.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C.地形和季风环流 D.纬度和地形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9~10题。

9.近二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C.森林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10.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因素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增加②水库面积增加③经济林面积增加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图中哪个箭头起到关键的作用( )

A.③ B.④ C.⑦ D.⑩

12.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

A.水文 B.地貌 C.植被D.气候

二、综合题

13.(2015·洛阳统考)读南美洲部分区域图,回答问题。

图中②③④反映了南美洲45°S附近大陆西岸,在不同地质时期地形及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14.(2015·武汉调研)读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32分)

(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为了综合开发本区域,拟在图中A处建大型水电站,试说明理由。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选择题

许多古诗词中描述了我国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请根据甲、乙两图及其中的古诗回答1~2题。

1.甲、乙两图反映出的地理环境分别是( )

A.甲—山高水阔,常绿阔叶林茂密乙—河口地带,鱼米之乡

B.甲—春寒料峭,野渡无人乙—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

C.甲—北雁南飞,叶落草枯乙—一种喀斯特地貌

D.甲—丘陵春深,溪水奔流乙—水乡江南,丘陵广布

2.形成甲、乙两地区域特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陆位置不同B.气候和地质作用不同C.海拔高度不同D.人类活动不同(2015·南京一模)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带性。读2050年我国东部自然植被分布预测图,回答3~4题。

3.与我国目前自然植被分布相比,2050年出现的变化有( )

A.热带季雨林面积缩小 B.山地常绿阔叶林分布下移

C.寒温带针叶林面积缩小D.植被地带性分异规律消失

4.自然植被分布随时间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区域性D.开放性

(2015·潍坊二模)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回答5~6题。

5.南半球缺失的植被类型序号及其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⑨—海陆位置 B.⑨—海陆分布 C.⑧—海陆分布D.⑧—地形

6.关于北半球的植被类型⑥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类型主要为畜牧业 B.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C.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D.植被具有叶大、根深的特点

(2015·南京二模)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山地南坡属于( )

A.阳坡和背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C.阴坡和迎风坡 D.阳坡和迎风坡

8.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

A.高山草甸 B.高寒荒漠C.针阔叶混交林D.高山针叶林

(2015·辽宁协作校上学期期未)大高加索山脉,全长约1 200 km,最宽处达200 km,山势陡峻,具有完整的垂直景观带谱。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 642 m)是欧洲第一高峰,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3°21′,东经42°26′。据此完成9~10题。

9.大高加索山脉从基带开始的3个垂直自然带依次是( )

A.常绿硬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B.温带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C.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D.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10.厄尔布鲁士山高山冰川带的分布类似于( )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丙地此时炎热干燥。读图完成11~12题。

11.若a表示洋流流向,b表示盛行风向,c表示昏线, d表示等温线,则其中绘制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12.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①纬度位置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洋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综合题(共52分)

13.(2015·武汉模拟)读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材料二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6分)

(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多,试分析其原因。(8分)

(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单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12分)

14.(2015·上海静安二模)阅读非洲气候分布图及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非洲气候分布图。

材料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

(1)简述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点。(4分)

(2)A、B两地纬度相差很大,但属于同一自然带,分析其原因。(10分)

(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其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A.宇宙演化B.水循环 C.生物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 答案 A 解析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 (2012·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 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 C.稳定性D.脆弱性 答案 2.D 3.A 解析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原因是物质

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失。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水华,说明该河已出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但无论结果怎样,三峡工程建设是利大于弊。据此回答4~6题。 4.材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这里的“发”是指() A.气候B.土壤 C.水文D.生物 5.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后会使()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地方气候更加温和湿润 C.土壤肥力下降 D.洪涝加剧 6.引起三峡库区水污染、滑坡、泥沙淤积的原因是() ①含沙量提高②水位上升③水流缓慢④水量增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 4.C 5.B 6.D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 1 -

基因差异表达技术

基因差异表达技术 真核生物中,从个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到组织的得化、调亡以及细胞对各种生物、理化因子的应答,本质上都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高等生物大约有30000个不同的基因,但在生物体内任意8细胞中只有10%的基因的以表达,而这些基因的表达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有序地进行着,这种表达的方式即为基因的差异表达。其包括新出现的基因的表达与表达量有差异的基因的表达。生物体表现出的各种特性,主要是由于基因的差异表达引起的。 由于基因的差异表达的变化是调控细胞生命活动过程的核心机制,通过比较同一类细胞在不同生理条件下或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差异,可为分析生命活动过程提供重要信息。研究基因差异表达的主要技术有差别杂交(differential hybridization)、扣除(消减)杂交(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of cDNA,SHD)、mRNA差异显示(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DD)、抑制消减杂交法(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代表性差异分析(represential display analysis,RDA)、交互扣除RNA差别显示技术(reciprocal subtraction differential RNA display)、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SAGE)、电子消减(electronic subtraction)和DNA微列阵分析(DNA microarray)等。 一、差别杂交与扣除杂交 差别杂交(differential hybridization)又叫差别筛选(differential screening),适用于分离经特殊处理而被诱发表达的mRNA的cDNA克隆。为了增加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后来又发展出了扣除杂交(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或扣除cDNA克隆(subtractive cDNA cloning),它是通过构建扣除文库(subtractive library)得以实现的。 (一)差别杂交 从本质上讲,差别杂交也是属于核酸杂交的范畴。它特别适用于分离在特定组织中表达

居民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同区域之间人民的生活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如2005年,全省11 个市中,杭州的人均GDP 为丽水的 3.7 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这一背景在,笔者分析着重研究了浙江省的城乡消费水平,比较不同城市的几个代表性因子以认识浙江省各区域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出协调统一、全面发展的一些建议。 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1.1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逐渐增大 1978-2007 年浙江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变化态势如图1 所示,由图可知,虽然 1978-2007 年浙江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态势较快,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增长态势则较为平缓,且两者间的绝对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中。 1.2 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值震荡不定 1978-2007 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相对差距的变化态势如图2 所示。从图2 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城乡居民的消费水水平呈现缩小—扩大—再缩小的趋势。1978-1980 年有小幅度的增长,1983-1995 年的增长幅度大,1995 年达到历史最高,1995-2002 年再次大幅度下降,2002 年2005 年上升之后又有所回落,不稳定。[3] 1.3 浙江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趋势预测 1.3.1 建立预测模型 为了更加精确地预测未来城乡消费水平的变动,本文运用了SPSS 曲线估计进行简单的预测,对《浙江省统计年鉴》中1978-2007 年城乡收入数据分别使用一元线性、二次函数、三次函数 和复合函数模拟曲线,选取与实际数据曲线拟合优度最高的函数,并得出曲线的函数方程。SPSS 模拟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曲线评测值表1 所示,比较四种模型的的R2 值,复合函数的R2=0.997 最大,接近于1,做拟合优度检验,方差分析得出F=1190.00,sig.=0.0000,拟合度较好。另外可得出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曲线如图3.从图3 中也可以看出,复合函数的预测曲线与实际观察曲线最接近,因此取复合函数曲线模型模拟城市居民的总消费水平。复合曲线模型为:t 年城市居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专题9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直击考点】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4.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5.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6.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能力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运用地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垂直自然带图、地理景观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扫描】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根本原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作用:①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②改变大气成分 ③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④参与沉积岩形成,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⑤绿色植物具有环境效益 3.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①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1)整体性的表 ②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 然地理环境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变化还会对其他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5.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

(3)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过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15小题) 陆地环境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各要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据此回答1—2题: 1.综合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下列哪些要素构成的 A.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B.阳光、空气、土壤、水源、土地 C.阳光、大气、土壤、生物、地形D.生物、土壤、水文、地质、空气 2.影响陆地上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 A.气候B.地貌C.土壤D.水文 3.“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综合性D.区域性 4.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2、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

讨论、探究的方法 5、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索: (出示阅读材料)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 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 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 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 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师归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气候、 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 一个复杂的整体,称为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出示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

显著性检验

一、计量资料的常用统计描述指标 1.平均数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观察值(变量值)的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平均数 计算公式: 式中:X为变量值、Σ为总和,N为观察值的个数。 2.标准差(S) 标准差表示的是一组个体变量间的变异(离散)程度的大小。S愈小,表示观察值的变异程度愈小,反之亦然,常写成。标准差计算公式: 式中:∑X2 为各变量值的平方和,(∑X)2为各变量和的平方,N-1为自由度3.标准误(S?x)标准误表示的是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用以说明样本均数的分布情况,表示和估量群体之间的差异,即各次重复抽样结果之间的差异。S?x愈小,表示抽样误差愈小,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愈接近,样本均数的可靠性也愈大,反之亦然,常写 作。标准误计算公式: 三、显著性检验 抽样实验会产生抽样误差,对实验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时,不能仅凭两个结果(平均数或率)的不同就作出结论,而是要进行统计学分析,鉴别出两者差异是抽样误差引起的,还是由特定的实验处理引起的。 1.显著性检验的含义和原理显著性检验即用于实验处理组与对照组或两种不同处理的效应之间是否有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否显著的方法。 2.无效假设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是提出“无效假设”和检验“无效假设”成立的机率(P)水平的选择。所谓“无效假设”,就是当比较实验处理组与对照组的结果时,假设两组结果间差异不显著,即实验处理对结果没有影响或无效。经统计学分析后,如发现两组间差异系抽样引起的,则“无效假设”成立,可认为这种差异为不显著(即实验处理无效)。若两组间差异不是由抽样引起的,则“无效假设”不成立,可认为这种差异是显著的(即实验处理有效)。 3.“无效假设”成立的机率水平检验“无效假设”成立的机率水平一般定为5%(常写为p≤0.05),其含义是将同一实验重复100次,两者结果间的差异有5次以上是由抽样误差造成的,则“无效假设”成立,可认为两组间的差异为不显著,常记为p>0.05。若两者结果间的差异5次以下是由抽样误差造成的,则“无效假设”不成立,可认为两组间的差异为显著,常记为p≤0.05。如果p≤0.01,则认为两组间的差异为非常显著。 (一)计量资料的显著性检验 1.t 检验 (1)配对资料(实验前后)的比较假设配对资料差数的总体平均数为零。其计算公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 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 境的整体性规律 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 3.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区域认知) 4.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1.物质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主要环境能量:地球内能和太阳能。 3.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整体性的含义: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2)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3)表现: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2)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整体性的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 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图表点拨] 教材第105页图5-3和图5-4,两图展示出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1)阳光不属于地理环境要素。( ) (2)自然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 (3)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 (4)在河流中上游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产生影响。( ) (5)某地区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高温多雨B.寒冷干燥 C.温和湿润D.高温干燥 [提示] (1)×阳光是太阳辐射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为地球提供能量,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3)×生产功能是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4)×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5)D [瓶状茎、多刺、硬叶说明了该植物可耐高温、干燥的环境。]

Duncan法进行多组样本间差异显著性分析

在SPSS里用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进行多组样本间差异显著性分析 1. 软件SPSS v17.0 2. 方法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3. 适用范围 比较两组以上样本均数的差别,这时不能使用t检验方法作两两间的比较(如有人对四组均数的比较,作6次两两间的t检验),这势必增加两类错误的可能性(如原先a定为0.05,这样作多次的t检验将使最终推断时的a>0.05)。故对于两组以上的均数比较,必须使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当然方差分析方法亦适用于两组均数的比较。方差分析可调用此过程可完成。本过程只能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即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4. 数据格式 X是每组实验每次重复的数值,factor是实验分组

5. 实现方法 Analyze->Compare Means->One-Way ANOVA

点击PostHoc...选择方法,设置显著水平

6. 查看结果 看Post Hoc Tests部分的表格 按照显著性水平P<0.05分成3列,三者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factor1,factor2,factor3和factor4),factor3和factor4之间差异不显著。

7.在表格中标明差异显著性 根据这一结果即可做表格,四组分别以a,b,c,c标明其显著性差异。 小写字母代表是在0.05水平下比较,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代表在0.01水平下比较,差异极显著。 26.24±3.07a 表示:26.24代表这一组数据的平均值,3.07代表这一组数据的方差(excel中用STDEV公式得出) 先做0.05水平下的显著性分析,用小写字母,如果都不显著,可以不用标示,在文字里面有说明即可;在做0.01水平下的显著性分析,如果不显著,可以不用标示,在文字里面有说明即可。 上图标注有误,abcd的标注由值的大小决定,a表示最大,因此从上到下应为:cbaa 参考资料 SPSS FOR WINDOWS简明教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附答案)教学文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附 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一月七月一月七月全年 ①23°08′13.3 28.4 40.0 210. 1614.1 ②39°48′-4.7 26.0 2.6 196.682.9

③48°58′ 3.5 18.4 54.3 53.6 647.4 ④54°17′ 1.8 13.4 225. 0 117. 2399.0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海南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 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基础过关)(解析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基础过关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河北承德·高一期末)余秋雨曾赞美图片中的树木:此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此树有超强的根系能力,根系向下生长最长可达10米,横向长度可达100米。读图,完成下列三题。 1.图片揭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沙质土壤,疏松肥沃B.降水丰富,四季常绿 C.气候干旱,黄沙漫漫D.水源丰富,植被茂密 2.我国下列地区中能看到此景观的是()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 3.由北京到该景观所在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体现的自然地理分异规律是()A.垂直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D.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1.C 2.D 3.B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该树木的根系发达,说明当地的气候比较干旱,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降水稀少,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以沙质土壤为主,土壤贫瘠,ABD错误。靠近冬季风发源地,风沙活动明显,故选C。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的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能看到此景观的是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故选D。 3.北京向西至西北地区,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地表植被变化大致是森林-草原-荒漠,分异的基础为水分,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B。(2020·浙江高一月考)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古诗云:“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诗中将张掖当江南反映了()A.纬度地带性规律B.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5.张掖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和主导因素分别是() A.水源和水源B.光照和水源 C.水源和光照D.光照和热量【答案】4.D 5.A 【解析】 4.张掖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其理想自然带景观应为温带荒漠或荒漠草原,但有祁连山的存在,河流受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在张掖地区利用依赖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发生农业灌溉和生活生产,形成“江南”景观,这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并未体现纬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规律以及垂直地带性规律等。故选D。 5.张掖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水源不足,水源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正是因为水源不足,因此农业活动分布于水源相对较充足的绿洲地区,水源既是张掖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也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A正确;张掖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光照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而非限制性因素。同时,相比于水源而言,光照不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BCD错。故选A。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基于色谱联用技术的沉香标志性差异成分分析研究

基于色谱联用技术的沉香标志性差异成分分析研究目的: 沉香主要来源于瑞香科沉香属(Aquzlaria) 和拟沉香属(Gyrinops) 含有树脂的木材, 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 广西等地及印尼、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沉香分为进口沉香和国产沉香两种, 国产沉香基原植物为沉香属Aquilari a sinensis, 而进口沉香基源植物多为沉香属Aquilaria malaccensi 、Aquilaria crassna 。 沉香品质好坏跟种源、结香方式等密切相关, 现代分子鉴定技术虽然能够鉴别出沉香基原, 但对同一来源不同结香方式的样品的区分尚未有有效方法。特定的种源和特定的结香方式会产生特定的化学成分, 因此通过分析沉香内在化学成分的差异可能是沉香种源鉴别、质量控制、品质分类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目前尚未不清楚不同类型沉香间有存在哪些差异, 也尚未建立筛选识别这些差异成分的方法,因此本文拟结合沉香内在成分的特点, 利用现代先进分析仪器和统计学方法,采用GCMS口LCMS吉合多元统统计和单维分析方法对沉香成分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辅以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统计方法, 找出不同沉香组间的差异成分, 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沉香成分进行分类比较和聚类分析, 为沉香快速鉴别、质量控制和品质分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1) 按2015 版中国药典一部沉香鉴别项下相关要求测定样品醇浸出物的含量, 采用HPLC法(色谱柱Altima C18(150 mM 4.6 mm,5卩m),流动相为乙腈(A)-0.1% 甲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0.7 mL ? min-1,检测波长252 nm,柱温30C)测定样品中的沉香四醇含量, 吉合醇浸出物和沉香四醇含量吉果初步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沉香间的差异。 ⑵采用GCM联用仪(HP-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0.25 mm X 30 m,0.25卩m), 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为1.0 mL.in-1,不分流,进样量为5卩I,进样口温度250r ,传输线温度280C ,起始温度90C ,保持3 min,然后以10 C .min-1升至180C,然后以3 C-mir-1 升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

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学科地理课题第八部分整体性和差异性执笔王鸫 课时8 课型自主 2 节 展示 6 节设计时间 复习内容综述 考纲解读1、2015年高考可能利用模式图或区域图,考查气候、生物、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 系。多种要素有机组合后的新功能,也要予以关注。 2、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知识及自然带,考查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及地理事物 的空间分布等。 复习目标1.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2.掌握不同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发展阶段。 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4.通过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5.学会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6.掌握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7.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复 习重难点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2.学会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3.掌握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学生自主展 示中暴露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反馈问题的解答点拨及补充 解决问题方式 方法设计 教师导入:前面我们复习了地壳的物质循环、大气的三圈环流、水循环、洋流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它们体现了某种单一地理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地理环境就是由这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通过这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地理要素彼此依存、相互影响,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和运动,环境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构成了一个成有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当然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区域也存在差异。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三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整体性理解 1、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 自然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解释: 总的来说: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某地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中,地形、气候 往往起主导作用。 具体来说: ⑴气候:对流层中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 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 ⑵水文: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 在水分交换 ⑶地貌:是由内外力共同塑造的 ⑷生物:植物的生长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 ⑸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 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每一 个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 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理解举例: 以中亚地区为例:深居大陆内部的地理位置是中亚地理环境的核心,由于远离海洋 学生自主解答 学案的问题。 2、小组学生代 表发言,根据其 发言内容,延伸 拓展问题。通过 其它小组成员 讨论、分析,逐 次加深知识的 学习过程。 对湿地的定义 大家要认真读 清,联系实际去 理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讲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复习建议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了解世界某些区域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作用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_______ 、土壤、_____ 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 ______ 共同构成 的一个____ 。 2.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____________ 等过程。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成分;(2)制约_____________ 的化学成分及状态;(3)参与____ 岩的形成、风化,促进_______ 的形成。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______ 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_______ 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______ 和___ 的交换,使 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_______ 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 的演化过程:(1)各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 ________ ;(2)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__ 的,一个要素的演化 _____ 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的________ 会导致其他_____ 及整个____ 状态的改变。 三、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是,形成基础是。 (2)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______ 变化的方向,由_____ 到____ 作有规律的更替。 (3)表现:a.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_______ 带、_____ 带、 __ 带.b.中纬度地区受 ____ 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自然带不同。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_ ,形成基础是 ____ 。 (2)分异规律:平行于_______ 方向延伸,垂直于方向更替。 (3)表现:地区表现极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呈现出森林带、________________ 、_____ 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_ ,形成基础是 ____ 。 (2)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的变化呈现出分布规律。 (3)表现:山麓与______ 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 _________ 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 谱相似。 4.非地带性规律 (1)影响因素:____ 、和 ________ 。 (2)分布特点:无地带性规律。参考答案: 一、地貌水影响整体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水沉积土壤有机光合物质能量稳定 二、统一演化统一影响变化要素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地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设计

《新课标》高三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单元讲座 第十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及途径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统一性 4.理解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 5.理解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本讲重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本讲难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 2.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来进行的,现将它们的概念、环节、意义等一并总结如下: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 (降水、径流) 地球部热能、太阳能、重力 能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 学元素的迁移运动、 的流动和转化;②联系自 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 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 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 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及岩石圈的上部。生物的出现,通过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改造了三大圈层。生物(植被)的分布,受气候(光、热、水)条件影响很大。 [经典例题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0-1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①,②, ③,④,⑤,⑥,⑦, ⑧,⑨,⑩。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作用进行的。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地貌、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关系的题目,突出揭示了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的生物循环过程。解题必须紧紧把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条件、原料、能源以及产物和作

显著性分析用SPSS进行统计检验

用SPSS进行统计检验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经常需要利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教学改革试验,但教学试验的总体往往都有较大数量,限于人力、物力与时间,通常都采用抽取一定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就存在样本的特征数量能否反映总体特征的问题,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样本的数量标志的参数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这就必需对样本量数进行定量分析与推断,在教育统计学中称为“统计检验”。 一、统计检验的基本原理 统计检验是先对总体的分布规律作出某种假说,然后根据样本提供的数据,通过统计运算,根据运算结果,对假说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决策。如果现要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数(μ1和μ2)有没有差异,其步骤为: 1.建立虚无假设,即先认为两者没有差异,用表示; 2.通过统计运算,确定假设成立的概率P。 ⒊根据P 的大小,判断假设是否成立。如表6-12所示。 二、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Z检验 Z检验法适用于大样本(样本容量小于30)的两平均数之间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方法。它是通过计算两个平均数之间差的Z分数来与规定的理论Z值相比较,看是否大于规定的理论Z值,从而判定两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的一种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其一般步骤: 第一步,建立虚无假设,即先假定两个平均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第二步,计算统计量Z值,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选用不同的统计量计算方法。 (1)如果检验一个样本平均数()与一个已知的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其Z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是检验样本的平均数; 是已知总体的平均数; S是样本的方差; n是样本容量。 (2)如果检验来自两个的两组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性,从而判断它们各自代表的总体的差异是否显著。其Z值计算公式为:

高三自然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十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新课标)

第十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及途径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统一性 4.理解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 5.理解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本讲重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本讲难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 2.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来进行的,现将它们的概念、环节、意义等一并总结如下: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 联系的主要纽带;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4.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外部圈层――生物圈(有机圈层)。生物圈占有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及岩石圈的上部。生物的出现,通过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改造了三大圈层。生物(植被)的分布,受气候(光、热、水)条件影响很大。 [经典例题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0-1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 作用进行的。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地貌、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关系的题目,突出揭示了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的生物循环过程。解题必须紧紧把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条件、原料、能源以及产物和作用,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作用、生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中与岩石圈(包括土壤)、大气圈、水圈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关系。 【答案】(1)①N 、P 、K 等营养元素和水 ②植物残体和排泄物 ③动物残体 ④游离氧 ⑤水分 ⑥氧气(02) ⑦二氧化碳(CO 2) ⑧二氧化碳(C02) ⑨氧气(02) ⑩二氧化碳(CO 2)、重碳酸盐、腐殖质等 (2)光合 5.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公开课教案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⑶掌握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⑷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⑸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图”及模式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 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教学难点: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 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环境中的 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 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 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地带性规律 地域 差异性 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整体性(已在上一课时复习) 非地带性分布(将在下一课时复习) 地带性规律的表现 1.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 判读 雪线的 高低 1.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 2.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 3.判读南北半球 4.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1.雪线的概念 2.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3.雪线高低的判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