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外交新定位:放弃弱国外交策略

中国外交新定位:放弃弱国外交策略

中国外交新定位:放弃弱国外交策略
中国外交新定位:放弃弱国外交策略

中国外交新定位:放弃弱国外交策略

周成

2010年02月16日16:44来源:人民网

政治多极化是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趋势,但不是唯一趋势,单极、两极和多极趋势同时存在,形成了世界政治的复杂结构。我们应该为这种新结构的演进做好全面准备。

2009年将作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实力的分水岭存留史册。中国告别“韬光养晦”,像俄罗斯那样向世界展示“中国肌肉”的魅力。虽然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但中国及时采取一揽子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引和促进中国经济向好发展,有效地弱化了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向世界呈现出中国具有的软硬实力。

中国放弃了弱国外交的策略,正在推行大国外交,以巩固中国在世界新秩序中的地位,展示中国在世界新发展中的优势。这一转变由可能成为现实的依据是,不仅中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增长,而且美国的经济在金融飓风的摧残下严重衰退,可用于加强军事的财力明显不足,国际影响力节节下降。

大国外交战略是,在外交中弹响两弦琴:参与和挑战并用。合作总比对抗好,是外交原则,是世界观;参与和挑战并用是外交方法,是方法论。在国际重大外交活动中,中国既要积极参与,也要有选择地发起挑战,不能任人摆布,更不能任人宰割。

对世界局势冷眼旁观,是过分消极的态度,而且坐山观虎斗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充当全球领导者角色,又对自己的实力估计过了头,也不符合中国外交战略定位,而且有可能惹火烧身。

虽然合作总比对抗好,但在国际政治体系中,中国既不能单一的选择合作,也不能单一的选择挑战,就像不能选择旁观或领导一样。我们要确定几种角色和多种方法,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多变,决不能死搬硬套。

中国永远不称霸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向美国全面挑战,不符合中国现实和长远利益,而且中国也无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把中国应对国际事务的主要举措定位为单一的挑战是十分危险的,但认为中国应当承认美国的领导,依附于美国,做美国的附庸,也是非常错误的。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外交中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是主动参与原则,凡是国际重大活动中国都要主动参与,尽自己的力量推动这些活动向好的方向发展,向有利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方向发展;另一个是敢于挑战原则,凡是严重损害中国利益,违背国际原则和联合国精神的行为,中国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不要吞吞吐吐,而要一针见血、击中要害。重要的是,中国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事务、不同局面等灵活运用这两手。

中国不做超级大国,但中国要发展;世界不需要霸主,但世界需要秩序。中国发展得快,就会走进世界前列;世界秩序井然,才能更好地发展。

从实际出发,就是从现实需要出发。我们需要什么,其他国家需要什么,世界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心中有数。只有对此心中有数,开展外交活动才能掌握主动权,否则就只能乱弹琴。

合作与对抗都是相对的。合作不是一个巴掌的事,而是两个或多个国家的事。我们有合作意向,别的国家有没有?如果对方不愿意合作,甚至破坏合作,就难以达成合作协议。如果是多个国家谈合作,情况就更加复杂,只要有一个主要的国家搞破坏,合作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合作达成是困难的,维护合作更困难。虽然国共合作不是国家与国家的合作,但操作起来不比国家之间的合作容易。无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还是第二次国共合作,都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达成的,但最后都在蒋介石的破坏下破裂了。

在外交活动中,对抗的相对性往往表现为利益的不确定性,取决于利益攸关方对形势的判断。只要对其有利,对抗的一方就有可能放弃固有的立场,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成为合作伙伴。“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也有持续很长时间的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的对抗就是这样一种持久对抗。资本主义世界一直坚持对苏联、东欧实行“和平演变”战略,在他们的目的达到后,就将中国作为主要的对手。在此之前,新中国也是他们的对手,但不是主要的对手。即使我们多么不愿意与美国为敌,但美国统治者就是要一意孤行。美国这样做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在世界人民面前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反动性。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和“人权高于主权”的主张,就必须坚持国家平等观和“每个国家有权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主张,决不能追随西方推崇的普世价值和民主模式,这就必然会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

界构成巨大的挑战。在这方面,想回避是不可能的。

但是,中国与西方世界在核不扩散、反对恐怖主义、反对国际性走私贩毒、保护世界环境、缩小南北差距、加快发展中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等方面,又具有相近的理念和共同的利益,可以进行合作。我们要坚守重在参与的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外事活动,利用好现有的发言权,争取更大的发言权,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国家。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尤其是作为东亚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应当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进程中起主导作用,主要是在东亚事务中发挥主导权。重在参与,也可以挑战,该出头时就出头。不要怕,没有挑战就不会有尊严。美国也是有软肋的,而且金融危机使它的软肋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当美国欺人太甚时要敢于发起挑战,教训教训这只纸老虎。有人认为美国还是超级大国,不好惹,中国也惹不起。其实美国是一个虚拟国家,虚拟货币,虚拟经济,说明这个仅剩的超级大国也是虚拟的。一个虚假的国家能存在下去吗?一个欺骗人民的统治集团能不垮台吗?在必要时,我们也可以对个别背后有美国撑腰、公开对中国发难的国家发起挑战,杀鸡给猴看,敲山震虎。“谨慎有余,胆魄不足”,是难成大事的。在外交活动中,乔冠华的言行充分体现了大国风采,值得后来者学习。

在涉及阿拉伯世界、犹太人世界等国际事务时,中国可以超脱一些,个别时候可以保持沉默。特别是在一些与中国利益关联度不大的事情上,可以与多数国家的主张保持一致,也可以一言不发,以减少矛盾和摩擦。在反对恐怖主义方面,中国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国际上的恐怖主义所指比较混乱,有的是民族主义,有的是只对个别国家采取恐怖手段,只有少数真正的恐怖分子,可以说好坏难分,真假难辨。我们应该只反对针对中国的恐怖组织、恐怖分子、恐怖行动。

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和功能是多重的,不能以单一的角色定位来局限自己。同时,中国在外交活动中采取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积极主动的,一定要防止被别人利用,更不能受制于人。

中国的经济、军事和外交实力已经大大增强,中国政府不能再回避与战略对手发生正面冲突。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说,大国外交意味着中国将在东盟、非洲和拉美等地区以及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机构扩大影响力。

中国认为华盛顿没能管好自己的跨国金融公司,极力主张建立一个不是由美国主宰的“全球金融新结构”。最重要的是,中国正在设法阻止美国的海上和空中力量控制亚太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发展足够的武力对抗由华盛顿牵头,日本、韩国、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美国盟友支持的“反华遏制政策”,打破美国对中国的月牙形围剿。为了获得与中国当前的实力相称的全球地位,解放军不仅应当要有先进武器,而且应该在精神上武装起来,时刻准备为捍卫中国的核心利益而战。我们始终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但如果有的国家破坏世界和平,对中国进行封锁,甚至发动侵略战争,我们也不害怕。中国有能力打赢任何形式的自卫反击战。由个别国家挑起的任何侵略战争必将失败。“和平崛起理论”并不是说中国对和平崛起是一厢情愿的,而是说中国希望在国际和平环境中崛起,但在战争环境中中国也要崛起。

中国过去奉行的“搁置主权争端,集中力量共同发展”的处理与邻国关系的原则,受到现实的挑战。不是中国不愿意搁置主权争端、共同发展,而是一些邻国不顾历史事件,频繁地向中国发起挑战,要求领土和领海主权。解决任何邻国与中国的领土和领海主权问题,必须基于这些领土和领海属于中国这个前提。这

些领土上的一草一木都属于中国,这些领海中的一滴水、一粒沙子、一个生物都属于中国。一些国家以为中国希望和平崛起,在国际上有一个好形象,就不会诉诸武力,这是很危险的臆测。中国不会屈服于霸权主义的欺压,也不会长期忍受周边国家的挑衅。中国不怕帝国主义,难道还怕周边国家的无理取闹吗?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国家利益的支柱,中国具有陆、海、空、天等十分强大的防御和遏制体系,在需要的时候就会发挥威力。我们一定能够利用现有的国家实力,阻止其他国家肆意破坏中国的利益。

苟延残喘的美国,就像一峰即将倒下的骆驼。这是这样一峰垂死的骆驼,还念念不忘阻遏中国。美国不希望中国崛起,是影响中国崛起的最大阻力。中国有关方面显示出的强硬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针对美国及其盟友,因为中国的战略就是要踏入美国的威力消减后出现的国际影响力真空。美国部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入困境,削弱了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能力。在世界上,美国还失去了曾经拥有的道德优势和软实力。美国银行、保险公司和制造业公司等大规模垮台,显示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受到深度怀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世界上引起了关注,赢得了的肯定。

更重要的是,中美之间不断变化的力量对比使中国领导层在地缘政治的谋划中更加自信,胆子也大起来。是中国更需要美国,还是美国更需要中国?据专家估算,如果从量的角度来考量,互相依赖的程度为50:50。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美国的依赖为70,美国对中国的依赖为30。到世纪之交,数字就变成了65:35。在金融海啸发生后,这个比率就变为60:40~55:45。在2020年后,这个比例关系会倒过来。由此可见,中国对美国的依赖越来越小,美国正在成为离不开娘的孩子。我们要对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要对中国的实力建立自信,在国际活动中挺直腰杆。

事实证明,至少在经济领域两国已经达成平衡。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也是美国国债和其他债券的最大买主。中国领导人公开质疑中国持有的美国资产的“安全性”。为此,奥巴马虽然在讲话时仍高昂着头,但不免显示出心虚——美国政府减少了对北京人权状况与西藏、新疆政策的负面评论。他们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对一些中国出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还逼迫人民币升值,但并不像过去那么气焰嚣张。

中国外交信心增强的另一个例子是实行“红线外交”,在对中国核心利益至关重要而且不允许外国势力染指的领域和问题上“划出红线”。例如,在孤立达赖喇嘛这个问题上就运用了“红线外交”。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奥巴马会见达赖。

与此同时,现金充裕的中国政府还拨出几十亿美元专门用来扩大“海外宣传”,也就是扩展中国在全球的文化软实力。中央电视台、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等重要的国家媒体都面向西方和亚洲受众增加了不同语种的相关内容。

让世界相信中国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并不是中国对外交系的关键点,我们更加需要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中国存在着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存在着贫富悬殊和城乡差别,但中国在发展,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距离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正在接近目标。一方面,我们要将办好国内的事情作为立足点,把各项好政策真正落实到位,革除社会弊端,解决突出矛盾,加快经济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多地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要将建立和而不同的世界作为目标,为改善各民族的生存状况和人类的发展条件做贡献,成为遵守法律的国际社会成员和“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中国在和美、日、韩等国开展外交活动时可以打“朝鲜牌”。中朝两国人民一衣带水,情深意长。中国是朝鲜发展的可靠后方,朝鲜是中国打破美国合围链条的关键一环。中国打好“朝鲜牌”,就可以让美国合围中国变成单相思。中国还与缅甸、苏丹、安哥拉和津巴布韦等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自古以来,中缅两国人民就结下了“胞波”(兄弟)情谊。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兄弟关系是牢不可破的。

与一些国家走得近,就必然会疏远另一些国家,中国与个别国家的关系呈现出疏远态势,正是这种外交结果的体现。但是,中国采取的大国外交战略就是既参与又挑战,决不能因为个别国家的疏远甚至反对而一味地委曲求全。

在外交活动中,中国既参与又挑战,也有不利的方面,就是给那些批评中国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弹药”,并且使“中国威胁论”的叫嚣更加凶猛。例如,中国与日本、非律宾发生领土争端时采取了坚决的立场后,“中国威胁论”已经在几个亚洲国家流传开来。这些年,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经常对中国发难,提出领土和领海要求,站在幕后撑腰的就是美国。中国对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等亚洲国家采取强硬态度,有可能使他们重新启动针对中国的“遏制政策”。但中国并不害怕,因为中国有能力化解和抗御来自他国任何不怀好意的诽谤和挑战。

合作总比对抗好,不是完全排斥对抗,而是说与邻为友比人为树敌好,团结协作比单打独斗好,双赢、共赢、多赢比独占鳌头、独立称雄、独霸天下好。

双赢、共赢、多赢外交战略是,不论国家大小,只要平等待我,都可以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共赢、多赢。

中国提倡和推动政治多极化战略,对世界向好的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现阶段,我们既要继续坚持政治多极化战略,又要对现有的外交理论加以补充、完善和发展,高举“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旗帜,积极推进大国战略与双赢、共赢、多赢战略,使我们的外交工作更加务实、更加灵活和更加富有前瞻性。施行大国战略和双赢、共赢、多赢战略并举,不但可以包含中国倡导的政治多极化的最主要目标,即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能更准确地反映当今国际政治的现状,克服政治多极化战略的消极作用,使中国的国际战略体系更加协调。

第一,大国战略和双赢、共赢、多赢战略并举,可以容纳单极、两极、多极等多重结构,避免与单极、两极、多极相关的没有实际意义的争论。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是国际合作中平等的主体,只要本国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没有人会在意属于哪一极。本来存在的相关争论,就会因为事实上的平等而淡化、消除。

促进国际合作,要以“两个维护”为基本战略目标:一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二是维护本国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中国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摆脱要不要韬光养晦、要不要当头等思维惯性的限制,一切从需要出发,从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出发。

第二,大国战略和双赢、共赢、多赢战略并举,可以减少中美两国在全球战略上的冲突。中国推动政治多极化进程,虽然也较好地处理了与美国的关系,但只要强调多极化,就难免要强调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而不管中国如何解释,在一些美国人看来,甚至在某些中国人看来,多极化就是针对美国的。有的美国人认为,多极化未必是个好主张。多极世界是一种关于强化国际竞争的理论,可以带来竞争利益、竞争价值,但有时也可能激化矛盾,加剧冲突,引起

战争。中美两国没有必要进行多极与单极的论战,重要的是怎样避免两国的重大冲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如果中国施行大国战略和双赢、共赢、多赢战略并举,就可以避免一些大国之间的恶性竞争。当然,这不是说促进大国合作就能完全消弥国家之间的矛盾,对此不应抱多少幻想,但它可以使两国找到更多的共同点,至少在提法上可以互相包容,而不是互相对立。

第三,大国战略和双赢、共赢、多赢战略并举,也可以避免极化与非极化世界的划分,减少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避免一些国家为进入极的行列展开竞争。在极化世界中,只有少数国家能成为一极,过分地强调谁属于哪一极,就会把极化国家与非极化国家对立起来,甚至为此不择手段,挖别人的墙脚。

大国战略和双赢、共赢、多赢战略并举是以大国互相尊重彼此的利益为前提,以共同尊重大国与中小国家合作为基础的。大国战略强调的是一个大国在世界上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双赢、共赢、多赢战略强调的是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能够得到保证,与国家属于哪一极没有关系。

第四,大国战略和双赢、共赢、多赢战略并举,更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源头起就主张“和而不同”的理念。《易经》对“和”的思想作了阐述。孔子把“和”视为天下大道,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点。儒家认为,“和为贵”。当然,“和”也不是什么都一致,“和”不等于“同”。但对这种合作基础上的差异,孔子又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容,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国际合作中,大国不应该只考虑本国的利益,更不应该损害中小国家的利益,一定要考虑到中小国家的关切,以合作伙伴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为出发点和归宿。

说白了,国际政治关系就是大国政治关系。政治多极化思维也不是说所有的小国都可以成为世界一极。日本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个经济强国,但它称不上一个大国,而且日本在世界上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为此日本有着极其强烈的扩张欲望。

多极、两极、单极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中国应当超越绝对极化思维,树立辩证极化思维,确立大国战略与双赢、共赢、多赢战略并举的外交观。

第一,绝对极化思维,无论是单极、两极还是多极思维,主要是欧洲政治、西方政治的遗产,在很长时间内属于强权政治的概念,它代表了西方列强主宰国际政治的主张。即使是多极化一词,也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67年关于世界力量五大中心的观点被公认为是多极化趋势的最早的表述。

第二,绝对极化思维,无论是单极、两极还是多极思维,用来表达过去欧洲的历史、二战后的历史,甚至用来反映冷战后一段时间的历史,基本符合实际,但也不是绝对正确的。实际上,在两极世界中也包含了多极世界的发展趋势,而今天的单极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人类社会历史上罕见的新情况——美国严重衰退,作为超级大国,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虽然还有一部分人处在贫困状态,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也具有很强的实力,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事实说明,一个单极世界不可阻挡地正在多极化。因此,无论单独用哪一个概念,都无法准确地表达当代国际政治的复杂性。

第三,绝对极化思维,无论是单极、两极还是多极思维,都摆脱不了某些消极作用。就其概念本身而言,虽然中国提出的政治多极化战略旨在反对霸权主义

和单边主义,倡导大国合作与利益攸关方的双赢、共赢、多赢,但极化概念无论怎样也避免不了划分势力范围的阴影,同时“极”本身不仅表示某种独立的不受其他力量支配和影响的力量,而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对立性。

南极与北极是两个相对存在的概念,磁场的两极具有很强的排斥性。一旦世界被划分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势力圈子,就会进入矛盾激化期,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第四,绝对极化思维,无论是单极、两极还是多极思维,都与中国的其他外交战略相矛盾。中国外交理论是一个体系,过去起主导作用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应该强调“和而不同,共同发展”。也就是说,中国外交战略的主导思想是“和”,而不是战。然而,即使是多极思维,也把世界划分成了两块,即极化国家构成的世界与非极化国家构成的世界,容易制造国家之间的对立。

这可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悖律:国际政治关系本质上是大国政治关系,因此大国与中小国家在世界事务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不能画等号的。多极化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本质,即倡导大国成为世界一极。结果只能是有几个大国成为世界一极,众多的中小国家被排除在极外。你想成为世界一极吗,那你就先成为一个大国。有人主张无极化,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一个无极化的世界,就是大同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国家存在期间,总会有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的区别。在国际事务中,小国和弱国与大国和强国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小国和弱国发挥的作用小,大国和强国发挥的作用大。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可以从地位上讲,就像说人与人平等一样。

中国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明智的。中国正在崛起,但还不是强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我们没有必要突出中国与中小国家的区别。即使中国在某一天成了世界强国,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仍然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互相信赖的合作,是实现国际目标的重要条件;利益的共赢,是实现合作的决定因素;价值观的沟通,是国家行为融入国际社会的前提。

希望合作代替对抗。但对抗也是为了合作,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合作。

2019年公需课答案 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73分)

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73分) 1.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是()。(3.0分) A.储户和投保户 B.国外游资 C.财政补贴 D.社会热钱 2.外汇市场的核心是()。( 3.0分) A.CPI变动 B.GDP变动 C.利率变动 D.汇率变动 3.汇率波动的短期原因是()。(3.0分) A.资本流动趋势 B.宏观经济走势 C.游资和投机炒作 D.通货膨胀水平

4.目前全球基准利率的方向基本上由( )来制定。(3.0分) A.日本 B.欧盟 C.中国 D.美国 5.一定期限内货币的供求产生的价格称之为()。(3.0分) A.利率 B.汇率 C.收益率 D.溢价率 6.外汇市场是外汇需求者与供给者以及()所形成的外汇买卖交易市场。(3.0分) A.跨国金融公司 B.中介机构 C.商业银行 D.投资银行

7.货币市场一般指的是期限在( )以内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3.0分) A.三年 B.二年 C.一年 D.六个月 8.国际金融中心根据其规模的大小以及所起的作用大致可分为( )。(3.0分) A.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和各国金融中心 B.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和各国金融中心 C.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和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 D.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和各国的国际金融中心 9.一般而言利率和风险呈( )关系,即风险越大,利率越高。(3.0分)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正比例 D.负比例 10.金融市场是指( )互相交换和流通的市场。(3.0分)

A.资金和股票 B.货币和资本 C.黄金和资本 D.货币和资金 1.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主要有()。(4.0分)) A.同业拆借 B.短期国债 C.商业票据 D.长期国债 2.造成汇率波动的原因有()。(4.0分)) A.基本面(经济增长、充分就业) B.政治面(政局稳定、政党先进) C.资金面(现金流动性、政府资金) D.政策面(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3.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是()。( 4.0分)) A.加速资本间的国际流动,为各国弥补贸易逆差、调节国际收支、支持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 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差不多原则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进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爱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 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是指:往常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显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布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进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进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状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咨询题。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动身,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紧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动身”,“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咨询题和处理咨询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状咨询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差异

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形式政策论文

目录 摘要:1第一章.绪论1第二章.明晰基本国情,立足基本国情2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地理条件及其优越性2 二、中国的领土和领海面积广阔3 三、中国的周边邻国众多,外交情况复杂3(一)陆上邻国 (3) (二)海上邻国 (4) 第三章.外交政策整体考量,全面布局的必要性4一、当今国际形势的新变化4(一)世界多极化形成了不可逆转之势 (4) (二)新兴大国群体性的崛起 (4) (三)安全形势出现大的变化 (5) (四)国际战略重心逐渐东移 (5) 二、当前中国周边重要外交形势6(一)俄罗斯与中国 (6) (二)日本与中国 (7) (三)中亚五国与中国 (8) (五)朝鲜半岛与中国 (8) (六)美国与中国 (9) 第四章.当今中国外交政策的必要性和正确性10一、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0(一)中国的世界地位、身份和作用 (10) (二)中国政府和平外交政策的战略、道路和理想目标 (10) 二、中国外交战略布局选择的高瞻远瞩11(一)中国外交战略布局选择是基于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11) (二)中国外交战略布局选择是基于中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12) (三)中国外交战略布局选择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12) (四)中国外交战略布局选择是基于“和谐世界”的必然选择 (13) 后记14

摘要:当代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是中国外交的外生压力,中国外交的得失是中国外交转型的内在驱动。中国当代外交布局在“十八大”后坚持和平外交的同时,适当调整外交战略,实现外交转型,由陆向外交延伸至海向外交,以政经并举和利义兼顾为特点发展陆路海洋周边的外交关系,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与传统大国的形象相互融合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当代中国外交布局,已经基本体现了全球大国的思维,有着立体、多元、跨时空的视角,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我国国力和能力相适应的领导角色,丰富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内涵。关键词:和平与发展、世界格局、国际战略、外交政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独立自主等 第一章.绪论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形势、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复杂变化和世界外交情况的新变化,并且处于我国加快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中国梦”目标的迈进的重要时期,不少同学会对于我国是否继续坚持或如何调整我国的外交政策关系等问题,产生许多不同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常委亲自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时对我国的近期的外交道路、方针、策略等问题作出了系统而明确的阐述,对我国新时期的外交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顶层安排和设计,同时也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揭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原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外交政策:总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每个阶段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面临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 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 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出现分歧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 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 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 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3、中法(1964年建交)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外交特点: 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

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 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 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成果: 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 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第四阶段:80年代——90年代 面临环境: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 外交目标: 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 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政策; 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4、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面临环境:国际多极化、民主化趋势加强 外交目标:中国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积极谋求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 综述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故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其唯一的依据,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为依据。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中国外交战略 一.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一)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

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发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出发,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进行党际交往,是指彼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姓名:罗岳林 学号: 201038795160 系别:中兴通讯3G学院 班级: 3班 指导老师:宋娜 完成时间: 2013-10-15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内容摘要:我国现在正式把外交策略重心由以往的西方国家转向俄罗斯以及非洲等“第三世界”和“金砖国家”此为我国外交布局之变。一阖一辟谓之变。然而这种变最为直观的当属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的改变。这两个大的改变都意味着我国外交正一步步的趋于主流。 关键词:外交新任国家主席第一夫人升级 第一部分,文件综述: 1.资料出处:思政部网站提供的材料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3-2014学年上学期,总第71期,第52-60页《环球杂志》《中国新闻网》 2.主要内容: 一、3月下旬,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对俄罗斯等四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这是习近平出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来的首次出国访问。故而此次访问引起了国际舆论与战略界的格外关注。西方有媒体认为,中国已着手调整外交布局,开始把外交政策重心转向俄罗斯以及非洲等“第三世界”和“金砖国家”。它们进而猜测,中国新领导人有意疏远欧美日等西方国家。 二、我国外交并不是一直墨守成规,相反,一些新举措的浮现,使我国外交颇惹人注目。2011年9月1日,该部例行记者会正式从每周两次增至五次,发布频率、答问时效全面“提速”。尤其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无论是在节假日还是凌晨,外交部都及时回应,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实现了建立28年来的重要“升级”。 第二部分,个人感想: 以上种种的表现都呈现出了我国外交格局的新变化,我国外交一直都是遵循着“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的原则。于此同时,我个人认为: 一、西方的媒体这样猜测是不对的,这只会加深中与西方各国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领导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肯定已经意料到会出现这种结果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公民,我觉得我国做这样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现在我国已经快速的强大起来了,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对西方国家这样以礼相待了,我们得让西方国家明白,我们国家以前强大起来了,不再像以前一样软弱了,没有它西方国家,我们国家自己也能独挡一面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西方国家知道我们的实力,从而尊重我们中华民族。 二、一直以来,我国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死板,或者不懂得变通。实践证明,我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外交一直遵循着“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的原则。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国家和平昌盛的发展,才能保证给予人民以稳定的生活环境。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的改变是重中之重,这样的改变,更能让那些生活在国外的同胞们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密切关心。才能更好的保障他们的权益不受侵犯。同时这样的改变也能让外国家对我们国家更加的赞同,从而为我国继续走上世界大国的舞台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我国的外交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我们愿发挥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于此同时,我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 王帆 【专题名称】中国外交 【专题号】D6 【复印期号】2014年04期 【原文出处】《当代世界》(京)2014年2期第17~21页 【英文标题】Changes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作者简介】王帆,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继续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制,围绕着一系列改革的设想,中国外交战略的变革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而观念的变革也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观念属于文化,战略观念转变是战略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反应。为了解决中国存在的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谋求观念变革与创新,观念也是生产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的宏愿。 观念变革的必要性 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由观念支配,既有正确的观念,也有错误的观念。英国的一位智者断言,观念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支配力量,与其中的错误程度恰好成正比。① 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发展是要跟别国比思想、比未来设想、比对于未来的构想与创意。这是最为根本的因素。 观念的创造力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中国要实现大发展必须从古代文明中取其精华,从西方文明中吸收养分,同时超越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建立起一个新的未来文明才可能真正实现。一个过去两百年贫弱的中国需要面对已经强大五百年的发达群体,过去五千年的文明也不足以让中国骄傲和放松。我们必须集人类之长,扬自身优势,形成新的观念创新,才能最终实现赶超目标。 20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以西方理念为主导,以权力政治为基础,形成了强权政治和霸权逻辑,虽然也有新自由主义以制度合作为核心的流派和建构主义以价值认同为基本的理论思想,但这些理论均是西方世界观的产物,无论是哲学基础还是思想方法都没有摆脱西方思想的束缚。西方理论中有其先进合理的观念,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逻辑,权力至上的暴力思想,强调西方价值的主导性、垄断性和排他性,缺少整体性、宏观性和包容性,遵循简单思维等。美国等国继承和发展了权力政治,解决冲突的方法是优势强势,或局部均势;部分至上,集团式的权力政治逻辑,崇尚武力与竞争;实力至上,实力决定一切,虽然近些年又强调软实力、巧实力,但都与权力因素密不可分。 美国已故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说:“西方赢得世界靠的不是高人一等的思想、价值观或宗教,而是在应用有组织的暴力手段方面的技高一筹。西方人通常忘记了这一事实,但是非西方人从来就没有忘记。”②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西方提出了制度、规范。从制约冲突的角度来看,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假定是均势,自由主义理论假定是合作与相互依存,而建构主义的理论假定是促进相互认同。此外还探索了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以及霸权稳定的理论。这些方案的总体特点是承认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国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局限性,但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摘要:进入新时期,国际格局发生沧海桑田之多重变化。中国和平崛起,革旧寻新,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在大战略视角下展开外交 战略的新布局,给世人展现出清新而强有力的外交新貌。当代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理解、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什么是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如何更加全面的理解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大战略 一、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积累,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 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服务贸易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从而为拓展外交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中国处于国内体制改革和外交战略转型的双重机遇期,需要研究如 何扮演大国角色,在经济实力和实际影响力之间实现有效的相互转化,构筑稳定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国家利益。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交既要有延续性,又要开拓新思路。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政府更加强 调外交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外交工作更加精细, 外交活动所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更加复杂。[1]因此,在理论层面上强 化对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认知是十分必要的。 1、“大战略”及“中国大战略”的概念定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狭隘的战略观念不能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人们对战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军队日益机械化,战争的前方和后方联系日 益紧密,战略家对战争的思考在空间和范畴上更加扩大,战略研究开 始进入经济、政治等领域, 大战略的概念应运而生。“大战略”来源 已不可考, 但最早系统阐述的学者是利德尔·哈特,他将大战略定义 为“协调和集中国家的全部资源用于实现由国家政策规定的在战争中

新时期中国外交及其战略挑战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及其战略挑战 外交的历史命运和国家的历史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腾飞的事实检验了这一次时代观革新的正确性。如今中共中央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两个大局出发,在“和平与发展”的表述中加上了“合作”二字,在丰富了时代观内容的同时,也为下一步中国外交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其次,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外交战略。新的外交战略紧扣时代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真诚地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指明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再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又一创新。中国既要通过维持和平来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最后,构建了“和谐世界”理论。这是中国外交最新的理论创新。它的提出为中国外交特别是多边外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它也为世界各国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提供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全球治理模式。 一个全新的世界级大国的形象开始出现,中国为人类、为这个星球作出更大贡献的梦想开始初现端倪了。不过,在那众多令人鼓舞的现象背后,我们还要有更多的忧患意识,因为山爬得越高,一旦摔倒,

可能摔得更重,爬得越高风景越美,也可能更加孤寂、寒冷。现在中国就恰巧处在高山,风景更加壮美,同时又是高处不胜寒的双重境地。而我认为,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外交战略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经济领域中的发展的危机。 发展的危机是指过去曾经让中国富强和发展起来的要素正在变得枯竭,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正在成为中国新时期前进道路上的麻烦和障碍。如果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中国的发展就会走向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所以,危机也可以说是一个十字路口,要么开辟新路,要么走进死胡同。我国原有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优势在逐渐丧失,就是这一表现。第二,在安全领域中的安全难题。传统安全威胁就是中国是全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在新时期新的画面中,我们的海外安全问题在日益凸现,包括海上通道安全、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在日益加剧。据悉,现在有关部门一天所接到的海外遇险事件比过去一年都多,而且多数是没法处理的,还有我们的海洋通道安全问题,我们很多能源、物资都需要通过海洋从海外运输回来,而一旦海洋通道被切断,就势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的打击。就是说,对外经济依赖越高,经济的脆弱性就越大。第三,国际领域中的国际压力我国虽然在外交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大国的地位,但是国际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没有完全的消失。南北发展不平衡,某些国际的武断专横。还有各极势力的划分与制衡。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际暗波涌动。还有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冲突。这些都给中国外交造成很大的压力。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 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 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3)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中国对美政策的演变 第一,联美反苏的“一条线”政策(1971-1982)。 第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1982-1989)。 第三,“韬光养晦”政策(1989-2000)。 邓小平提出战略策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摘要: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各种矛盾交错发展, 挑战纷呈, 世界局势错综复杂, 变化剧烈。这种状况将继续延续并影响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的背景下,我国外交战略也发展了变化。谈及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中国过去三十年外交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不同身份间保持了平衡。中国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多边国际对话机制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把这多种关系细腻地缝合在一起。中国外交从经济角度追求双赢,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维护稳定,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实现的,它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加强了美国及西方的国际地位,同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要想顺利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在21世纪初期必须在顶住“西化”和“遏制”压力的同时,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科技、中国外交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对手国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相应的外交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一.当前国际形势 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多个层面,正如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是一种文化与政治的全球化过程”。不过,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

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 答案

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 1.2017年,特朗普宣布退出TPP,主要原因不包括()。(10.0分) A.文本过长 B.美不应消减关税 C.其他国家不遵守规定 D.与美国内法冲突 2.在我国资源能源领域,三家矿业公司控制着中国70%的铁矿石贸易量。这三家矿业公司不包括()。(10.0分) A.淡水河谷 B.力拓 C.必和必拓 D.福蒂斯丘 3.到2018年,中国已经建成()个对外自由贸易区,涉及()个国家或地区。(10.0分) A.10、20 B.12、22

C.14、23 D.16、25 4.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由英国主导,处置战败国存在缺陷,处罚德国过重,西方又遭遇大萧条,致使德国再度挑战的体系是()。(10.0分)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雅尔塔体系 1.在现代国际经济秩序中,三大国际治理机构是指()。(10.0分))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国际清算银行 2.我国在对外开放中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10.0分)) A.劳动供给与男女就业 B.产业结构有待合理化 C.贸易结构有待合理化

D.金融系统性风险或存在 1.目前,我国出口的钢铁比进口的钢铁多。(10.0分) 2.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制度的综合,是保障世界经济作为有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整体有序协作和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10.0分) 3.在全世界专利申请中,中国排名第一,美国和日本紧接其后,但在国际专利申请中,中国只占总数的4%,美国占45%。(10.0分) 4.2002-2014年,国际社会针对中国发起了788次“双反”调查,年均61次,占全球27.8%。(10.0分)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 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 6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战争与和平”是时代主题的判断,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因而将一切工作的立足点转向打战上,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作准备,全国都进入备战、临战状态,不仅使经济工作付出了很大代价,也影响了外交工作。实行“两个拳头打人”战略,一度把推进世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定为外交工作基本方针,“过火”的行动带来了外交工作严重的损失,孤立了自己,影响了国家关系。 4、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与“一条线”外交政策 1974年2月,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其中第一世界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是亚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是指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个世界”理论表述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对世界结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对中国的明确定位是:“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基于这一理论,中国实行了“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依靠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及一切中间力量,反对美苏两霸,而其中对美国又团结又斗争,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与西方结成统一战线,孤立与打击苏联霸权主义。在这一外交战略指导下,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实现了国家关系正常化,与一些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克服了发展外交关系的障碍,使中国愎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外交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第三世界”这一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索维于1952年在他的论文“三个世界,一个星球”中首次提出的,即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之间还有一个第三世界。1973年9月,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第一次将第三世界的概念写入国际会议的纲领性文件。1974年2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但在这里所指的第三世界与索维和国际社会所指的基本内涵相同。而第一,第二世界与前却本质上不同,这个变化是毛泽东对当时国际形势变化的基本概括,也是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据此解决国际关系中的敌我友关系问题。尤其是对中国的国家定位,对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同年,邓小平在第六届特别联合国大会上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专门就第三世界概念的含义和特征作了阐述。此后,第三世界概念才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并在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国际文件及媒体宣传中普遍采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 一.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一)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发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

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出发,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进行党际交往,是指彼此在尊重对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这一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同中国外交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使我们从传统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为我党与世界各类政党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广交朋友、发展交流与合作关系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天地,从而有利于凋动和利用世界上一切于我有利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对我发展和国家统一事业的遏制和干扰。 我党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指导方针不仅有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有其客观根据:第一,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开放的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家统一事业,需要国际同情与支持,需要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不同意识形态的

当代中国外交

河北农业大学《当代中国外交》结课作业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联系方式: 成绩:

浅谈中美博弈 当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军事上也可排到第三,而且发展趋势较为强势来看在国际社会当中地位日益重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随着中国的真正崛起,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将与日俱增,这种一超多强的发展趋势让世界多级从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挑战美国的老大地位。中美大有一山不容二虎之势!究竟中美之间是否存在共存还中国能在与其博弈中偷得先机,促进世界的发展,请听下面分解。 中国新形象 中国一扫之前的颓废形象,开始显露世界巨人的风采,也开始大秀肌肉。08年北京奥运会宏大的开幕式,高超的管理,精密的技术让世人震惊中国力量。09年国庆阅兵给世人一个印象开始,中国开始各处亮剑。最显眼的珠海航展和航母服役视频的公开亮相更是对全世界的宣告,睡狮开始铮亮眼睛! 中美“情义” 纵观中美关系的发展,曾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曾经和中国有过一段交往,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其中美国也加入了其中,作为“战胜国”努力分得一份羹。在二战中中美实现了难得的战略统一,共同抗战法西斯,在中国战场,中国人沉重打击了日本,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分别投放一枚原子弹,为抗法西斯战争盖棺定论。二战之后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继续上升,并且逐渐占据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中国当时的经济也在平稳发展,当然好景不长,国内开始了内战,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前进,从此中美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这个世界上,弱肉强食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也是中国弱国无外交的时代,中美关系也是中国与列强关系的一部分。二战结束之后,蒋介石政府为得到美国的援助进行内战,让美国在中国得到一些特权。中美的关系再次变成不平等的关系,然而随着中国内战的进行,美国支持的国民政府失败,退守台湾。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与美国开始全面的对立。 必须承认的是当时中国作为当时除了苏联以外的第二大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老大本来就应该水火不容,当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已经开始。中美关系也成为这的一部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一整套手法,以及阻挡中国统一的行为让中美关系达到最为敌对的状态。加上朝鲜战争,中国毫不犹豫的出兵抗击美国,使美国的失利。99年科索沃战争美国悍然轰炸中国大使馆,造成中方人员伤亡!之后中美在南海再起摩擦,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国还被迫地在美国侦察机迫降军用机场之后归还美国飞机和机组人员,这在任何主权遭到侵犯的情况下,都是无法想象的!中美对立趋于白日化。 然而中国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喘息,并且敏锐的把握住了机会。随着不久911事件爆发,美国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反恐战争,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期间,美国无力与中国爆发新的摩擦,这也是中国面临的所谓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经济科技领域也都得到很大发展。

国际新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战略

国际新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战略 摘要:目前,国际形势总体平稳、局部动荡态势,大国围绕国际秩序和地区热点加强博弈,世界格局变化更加复杂。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内经济迈向新常态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外交大力开拓创新,成果显著,中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新形势下,中国该如何发展?发展空间有多大?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全面的角度,不仅要看到国内的发展状况,也要看到国际发展形势以及我们的外交地位。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依法治国,大力发展民生。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经济结构调整、生态治理、能源安全和劳动力配置等都是摆在眼前的紧迫问题。从国外形势来看,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国际地位上升。纵观全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总体来看,世界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欧洲部分国家为主导,从自身合法利益以及各国共同发展出发,围绕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进行角逐,谋求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国际形势千变万化,国际局势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各国想要在这种局势中谋求发展,就需要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谋求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勇于面对竞争。中国又有怎样的外交战略呢? 一、国际格局与外交关系 世界格局是指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相对稳定的一种关系。21世纪以来,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地方冲突与民族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的信息革命阶段,一切都要在信息革命的天秤上重新定位、衡量,外交工作也不例外。在信息每时每刻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万变不离其宗,坚持以和为贵,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私利。中国主张国与国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应通过对话、谈判、交流、互动来化解冲突和矛盾。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也是世界人民的意愿。中国和合外交的理念,渊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和睿智的生命智慧。尽管中国外交面临冲突和矛盾多发期,但只要能“处变不惊,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就能开出新局面。 二、国际安全与地区热点 2015年,全球地区热点仍然集中于中东、东欧和东亚三个地区,但形势出现新变化,而且特点各不相同。对中东地区来说,美伊关系对中东形势有决定性影响,美伊对抗结束是历史性事件。在后伊核时期,美伊关系将由对抗状态转化为非敌非友状态,伊朗承认美国在中东的主导权,而美国则承认伊朗的地区大国地位,承诺不损害伊朗政权的安全。双方都将从这一妥协中受益。虽然由于美国国内多数人反对伊核协议,两年后新当选的美国总统是否继承奥巴马政府的这份外交遗产尚有不确定因素,但从大势看,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伊核问题是大势所趋。后伊核时期给中东地缘政治带来的新格局,将为其他国际力量如欧盟、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东施展影响提供更大空间。亚太是地区热点问题集中的第三个地区,2015年有关形势也出现一些新变化。与中东热点不同,围绕亚太地区热点,有关当事方之间实际发生冲突的风险并非在升高,而是趋于降低。无论是在有关领土及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上,还是在冷战遗留问题如朝鲜半岛上的对立,可控性总体都有所加强。亚太地区的紧张气氛主要来自大国在地缘政治上展开的战略博弈。美、日为在对话战略博弈中争取有利态势,常常利用地区领土争议问题做文章,而个别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试图利用大国矛盾,坐收渔利。因此,管控这一地区的热点问题,关键在于大国关系,尤其取决于大国之间能否增强战略互信。2015年,由于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总体朝积极方向发展,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摩擦和争议并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