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一直努力的两块领域中国反而遇到了麻烦

在一直努力的两块领域中国反而遇到了麻烦

在一直努力的两块领域中国反而遇到了麻烦
在一直努力的两块领域中国反而遇到了麻烦

在一直努力的两块领域中国反而遇到了麻烦

2016年01月06日郑永年

中国和欧洲、非洲的外交取得了具有实质性的进展,而在两块中国一直在努力的领域则遇到了麻烦,即和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和在亚洲的周边外交。

郑永年:2016年中国外交政策调适可能需要付出的成本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撰文中提到,中国和欧洲、非洲的外交取得了具有实质性的进展,而在两块中国一直在努力的领域则遇到了麻烦,即和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和在亚洲的周边外交。这个局面说明了什么?文中分析值得关注。

在2015年里,中国外交呈现出新的局面。这个新局面不仅指中国在本年里所开拓的外交,更是指中国和外在世界互动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外交重心的变化。

简单地说,中国和欧洲、非洲的外交取得了具有实质性的进展,而在两块中国一直在努力的领域则遇到了麻烦,即和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和在亚洲的周边外交。这个局面说明了什么?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在和美国、周边外交中改变了邓小平以来所秉持的“韬光养晦”的低调外交姿态,走向了“有所作为”。

中国的这种“有所作为”在美国和周边的一些国家看来,是“咄咄逼人”,甚至具有了“侵略性”。这里所谓的“侵略性”指的是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纠纷。尽管这种观点是偏见,但在中国国内也有人持这种观点。

当然,国内持这种观点的人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即他们认为中国在改革发展的这个阶段,仍然需要“韬光养晦”的政策,而不是去主动触动国际环境的变化。

实际上,海内外人们对中国为什么走向“有所作为”的内在理由并不那么了解。如果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很难说真正做到了“有所作为”,因为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外交仅仅是有限的回应,只不过是从以往的息事宁人,转变到了比较主动的回应罢了。

无论是在和日本的钓鱼岛问题还是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南海问题上,中国并没有主动去挑衅。钓鱼岛是日本主动挑动的,而中国南海岛礁的建设,早在中国之前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已经在进行了,并且这些国家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岛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叫中国不回应呢?如果领导层没有有效的回应,又如何保持其执政的合法性呢?

近代以来,领土问题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政治合法性资源,谁在这个问题上作无理性的退让或者妥协,都会被赶下台。受尽帝国主义欺负的中国更是如此。

今天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因为它是两种民族主义情绪的结合,即近代以来的民族羞耻和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对国家崛起的自发骄傲。

这两种民族主义的结合,其所能产生的能量是谁也不可低估的。

尽管亚洲一些国家担忧中国领导层是否过度受民族主义影响,甚至(如日本)认为是中国领导层在操纵民族主义,不过,和近代以来其它国家对民族主义的反应来看,中国领导层的反应仍然是相当理性和克制的,只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反应。

如果说中国的反应并没有过度,为什么美国和周边国家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呢?历史地看,这种现象也不难理解,那就是无论美国还是周边国家不能适应中国崛起这个事实。

当一个国家崛起之后,它必然会对国际环境尤其是其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崛起的国家越大,这种影响力就越大。这就要求周边国家甚至是其它大国向这个新崛起的大国做适当的调整。如果不能调适,冲突甚至战争会变得不可避免。

人们注意到,大国之间的互相调适的重要性,即如果守成大国和新崛起大国之间不能互相调适,就会陷入历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修昔底德陷阱”,也就是两者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调适是有成本的

也就是说,目前的困难是美国和中国周边国家向中国调适过程中的困难。这种困难来自中国和这些国家的互动。

就中国来说,崛起到今天这种程度,各种因素决定了不可能继续像改革开放的早期那样,方方面面通过自己和外在世界的主动调适和外在世界和平相处。

今天的中国犹如一条河上的大船,如果随意改变方向,其它小船就很难行走;中国只能是稳定前行,并且明确方向,其它小船方可调整自己的航向和速度。

就美国和周边国家来说,调适的困难来自几个方面。首先,它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向中国做出适当的调适,这是因为调适是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它涉及到政府、政治人物和社会的互动。

其次,调适是有成本的,这些国家觉得应当是中国继续向它们做出调适,而不是相反。这从美国和日本的很多动作可以看出。

无论美国还是日本都相信他们有能力要求中国继续做调适,因此,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向中国施加压力,包括美日联盟和美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各种联盟。

再次,无论是美国还是周边国家,它们对中国抱有很大的不信任。在没有足够的信任度的情况下,它们很不乐意向中国做调适;相反,它们恐惧中国的崛起,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来消化中国的崛起对它们各自的影响。这些年来这些国家和美国、日本的关系的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需要调整和美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一方面显示足够的耐心,让美国和周边国家有更长的时间来做调适,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显示自己和平崛起的决心和能力,逐渐培养中国和美国及其周边国家之间的信任感。具体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是建设和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这一战略的要义不是和美国争霸,而是和其和平共处。只要中国没有像美国那样的帝国野心,中美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冲突。

美国已经开始衰落,已经在世界的各个地区感到力不从心。其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是有充分原因的,包括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心、美国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亚太的霸主、美国的盟友意识(也是包袱)等等。

但即使这样,中国也不见得一定要和美国发生冲突的。中国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美国继续在亚太地区浪费其庞大的战略资源。

同时,中国强化国防现代化,具有足够的力量保卫自己,而在其它方面继续和美国发展经贸、文化等关系,维持高度互相依赖。

其次,即使对日本,中国也没有必要争锋相对。

在很多方面,今天的日本已经是一个迷失外交大方向的国家。日本是亚洲近代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在其真正强大的时候发生了战略误判,即学习西方帝国主义,发动了亚洲战争。

尽管在日本看来,亚洲战争是为了挑战西方在亚洲的霸权地位,但战争不仅给亚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伤害,最终日本本身再次被西方(即美国)所征服。

现在日本已经没有能力成为大国了,充其量也是一个中等国家。如果能够和亚洲国家和好,尤其是其邻居中国和韩国,日本在亚洲有其重要的位置。

不过,日本领导层再次犯了重大的战略误判,即挑战中国。日本的这一战略误判,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其对中国崛起的恐惧。而对中国的恐惧又在于日本试图通过把亚洲战争合法化,否定其侵略历史来获得所谓的“自信”。

很显然,日本越要把这段历史合法化,其越会感到不安全,因为这种做法自然会导致中国(和韩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日本如何调整其外交政策,一是取决于美日关系,二是取决于日本领导层的智慧。

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今天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权。在和日本的互动过程中,中国需要的只是危机管理。日本利用钓鱼岛等问题进行再军事化,但其内部的发展(尤其是老龄化)已经支撑不了这一战略,而且反而会继续恶化其和邻国的关系。

中国更需要耐心

第三,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中国更需要耐心。

大国很难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并非中国的特有现象。俄罗斯、印度和美国都是如此。

美国和其直接的邻居加拿大和墨西哥关系不错,但其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也一直没有处理好。

如果没有美国的影响,周边国家可能会比较快地调适和中国的关系。但美国的存在是客观的现实,是中国考虑问题的起点。

中国本来就没有计划把美国赶出亚洲,就没有必要因为要周边国家来向自己调适而“抱怨”美国的存在,更没有必要表现得似乎要迫使美国离开亚洲。

针对这种新格局,中国必须进行新的外交政策的调整。一些调整已经表现在近年的外交实践中了。

首先是周边外交。无论是在钓鱼岛问题还是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经过积极的回应,已经改变了从前非常被动的局面,开始掌握主动权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当转向传统的“王道”精神,多做些有利于周边国家的事情。

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还是继续以和平为大局,积极和一些国家进行政治谈判,重新回到邓小平的“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道路。

中国仍然应当继续发展和深化和东盟(亚细安)的经贸关系,避免被美日牵制而滑向军事安全方面的竞争。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方面选择一些突破口,做一些真正让一些国家获利的项目。

当然,无论是南中国海谈判还是经贸关系,中国必须有耐心。

一旦失去耐心,这些国家就会感觉到压力从而误解中国,走向反面。容许东盟国家作自己的自由选择。中国做好了,这些国家自然会做有利于中国的选择。

其次,加强和英、法、德、加拿大等中等大国的关系。尽管这些国家仍然对中国具有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偏见,但它们正在成为中国外

交的重点。这是因为这些国家今天面临无穷的内部发展问题,中国的崛起对它们来说是巨大的经济机会。

同时,它们和中国并没有任何直接的地缘政治冲突,和中国主要是经贸关系。英、法、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是美国的盟友,中国和它们的关系突破了,就可以间接地对美国产生重要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也往往为中国的民营部门所青睐。只要有投资等发展机会,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一般都会选择这些国家。

事实上,欧洲正在成为中国“一带一路”的一个重点很能说明问题。搞不好,“一带一路”在这些国家的成果,会远远好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因为较之后者,这些国家具有包括法治在内的良好的治理制度,政治经济的风险比较低,中国的利益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

再次,继续和俄罗斯发展关系。不过,应当强调的是,和俄罗斯的关系是伙伴关系而非联盟关系。两者的区别在于,伙伴关系着眼于双方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而联盟关系则是针对第三国,即“敌人”。前者导向和平,而后者往往是战争。

尽管中国的外交中心在于亚洲,亚洲的和平与稳定对中国至关重要,亚洲的和平与稳定不仅取决于中国和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取决于中国和非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有“远交近攻”一说,如果翻译成当代外交语言,就是,中国可以采用非亚洲的力量来增进亚洲的和平与稳定。和西方中等大国及俄罗斯等国的关系搞顺利了,就会对美国构成压力,产生有利于中国的因素。(联合早报)

本文作者: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李士梅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21 刊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年,卷(期):2004(12) 被引用次数:15次 参考文献(4条) 1.王晓晔;陶正华WTO竞争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3(05)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影响"中国制造"的八个问题 2003 3.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 1969 4.中国工程院《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课题组新世纪的中国制造业 2003 引证文献(15条) 1.林玉伦中国制造业现状与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2.庞文英浅谈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11) 3.解晶.何桢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机化 2009(3) 4.余晓娟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09(17) 5.董达善.俞浩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研究[期刊论文]-上海经济研究 2008(9) 6.何哲.孙林岩.李刚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评述和展望[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 2008(z1) 7.赵忠华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8(4) 8.宫俊涛.孙林岩.杨洪焦.李刚区域制造业发展策略的选择研究——以关中制造带为例[期刊论文]-中国机械工程2007(23) 9.陈勇.倪卫红基于物流系统优化的制造企业流重组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6(34) 10.蒋勇.冷德穆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11.李燕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武汉制造业[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12.张彩玲走出"中国制造"的困惑[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 2005(7) 13.唐莹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4.曾驭然企业家社会关系对制造业企业创新和绩效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5.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7814553519.html,/Periodical_zycjdxxb200412013.aspx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在制造业产业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日益增强和市场占有率日益扩大,许多国家处于对本土制造业的保护角度,开始采取不同手段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进行抵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受我国资源优势可替代性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和科技含量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和稳定性难以有效保障。本文以我国制造业发展目前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为分析基础,探讨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与制约因素,最后对提高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战略思维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见解。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密集创新能力品牌战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初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士地、资源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通过出口以及相应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怎样推进中国从“世界加工厂”向真正的“世界工厂”转变,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与稳定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何晓刚在《中国制造业发展问题浅析》(2010)中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发展中的能源问题三个角度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随着人力资源与数量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变革;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能源利用率低、环境问题突出。何晓刚的分析能够从整体上清楚的说明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但分类比较单一,无法从多层面角度进行剖析。 张杨等学者在《浅谈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2009)中从以下几个特征概括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从空间布局特征看,中国制造业的区域结构从整体上呈四分天下的格局,包括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西部的其他地区,其中以前三大区域聚集的中国制造为主要力量;从产业结构特征看,中国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重工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传统的纺织业、金属加工制品业,新兴的电子通信、电器机械等7个产业已经成为制造业主体;从产权结构特征看,以温州、东莞、顺德等地方的民营企业数量最多;以海尔、长虹等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最为突出;就产值规模来说,民营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平分秋色;从优势特征看。我国制造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劳动力成本、生产能力、市场潜力方面,而在研发能力、工艺水平、品牌建设和增值服务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还很弱。

人教版初二历史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学案)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初二______班姓名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党中央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其内容是( )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全面对外开放③全面依法治国 ④全面从严治党⑤全面深化改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2.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对其阐述的基本内涵不包括( ) A. 国家富强 B. 民族振兴 C. 人民幸福 D. 科技强军 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哪些体制改革?( ) ①政治、经济②科教、体育③生态文明④党的建设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为此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怎样的奋斗目标( ) A. “两个一百年” B. “实现共产主义” C. “四个全面”战略 D. “三步走”战略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 ①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②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将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④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A. 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6.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要( ) A.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 D.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二、材料分析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许多新提法,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梦”,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基于世情党情国情凝聚而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发挥着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1)材料中“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实现“中国梦”? (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内容是什么?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2012年底,在中央电视台“年度关键词”评选中被评为年度最热门的关键词。而在201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之后,首次提出并深情的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时间,“中国梦”传遍中华上下,无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还是互联网,“中国梦”这一词被数万次提到。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中华儿女的心,瞬间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凝聚在一起,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力量。 纵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一直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唐宋时期,其先进的科技与文化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朝拜与学习。然而,清朝时期皇权专制达到顶峰,闭关锁国,盲目排外,夜郎自大,不知清醒,使得中国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国家。清末,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军火打开中国的大门,我国也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山河破碎、列强的欺辱,中国人民永不屈服,一次次奋起抗争,书写了让人感叹的历史壮举。孙中山等革命先烈,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和斗争,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先天软弱不足,革命相继失败。中国共产党,以全新自爱担当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用自身巨大的牺牲,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道路,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点燃激情,用信心唤起力量,最终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旧中国成为历史,新中国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此扬帆远航。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面对困难,临危不惧,勇于挑战,战胜了自然灾害、文化革命、政治危机。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让中国开始拥抱世界,犹如一股春风,吹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迎来新的转折点,开始新的腾飞。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可小觑的力量,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们先后抵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98特大洪灾、汶川玉树地震等灾难困难,显示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力量。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取得了“嫦娥奔月”、“蛟龙入海”、“航母列编”、“大运首飞”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国人为之振奋。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个有梦想中国人的努力奋斗,他们深信“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中国梦”在每一位平凡的中国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中国梦”:对于一名企业家来说,“中国梦”就是把中国创造推向全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对于一名科学家来说,“中国梦”就是不断突破研究成果,掌握先进科技;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中国梦”就是桃李满天下;对于一名学生来说,“中国梦”就是掌握科学知识,报效祖国;对于一名农民来说,“中国梦”就是五谷丰登,生活小康。等等,就是这些各式各样的“中国梦”汇聚成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正是这样一群坚守梦想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去追逐“中国梦”,放飞“中国梦”。翻开历史,凡是事业有成的无一不是靠着梦想的光芒找到奋斗的方向,怀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梦想,周恩来走上了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抱负,鲁迅最终弃医从文,开始了救治国民精神的一生;源于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钱学森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开启了“两弹一星”的壮丽事业。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奠基人茅以升院士,潜心研究桥梁知识,成为举世闻名的桥梁专家。1933年,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建造的局面,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里程碑。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海尔濒临倒闭时,他坚守海尔的梦想,经历28年的创业创新,发展成为当今全球白电第一品牌,而海尔这个品牌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著名科学家袁隆平,不畏艰险与挫折,始终如一的坚守着一个梦想,研究出超级水稻,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中国梦,伟大的梦。当中国梦实现时,后人会发现这些故事让人如此敬畏。活在当下,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 十大困境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 1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低廉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形

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我们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意义上的制造大国。 2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整个国家缺乏科技发明创新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比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美元减掉1美元后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以2007年为例,毛利可以高达40%,巨额利润都被具有研发与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赚走了,而中国的企业只有“六加一”的“一”,没有“六”,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 3产能过剩严重 产能过剩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有24个行业,但其中的21个已经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四大难题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四大难题 经过30多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又经历了30多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1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难题,亟待突破。 一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我国制造业总体特征是大而不强,大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底层,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只在加工、生产环节建立起成本优势。以服装、机电、化工、船舶等为例,其发展主要途径是为代理品牌加工,特点为劳动密集、生产简单、管理简单,但能源消耗大、污染较为严重。他说:“很多企业,特别是代表发展方向的装备制造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不忍痛将大部分利润拱手让与别人。” 二是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制造业企业综合成本已经超过越南、印度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多年来,我国制造业依靠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大量人口、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提升。以往,我国能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非常低,如今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直接推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 在普通的中国工厂,工人们的工资和福利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将导致中国相对于美国低成本州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目前的55%骤减至2015年的39%。10年来中国的年均工资涨幅达16%,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成本差距。 三是增长方式粗放,缺乏终端市场和品牌运作经验,发展质量不高。专家认为,市场是我国一贯的优势资源,制造业企业过去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巨大的本土市场,同时凭借低成本优势让产品能够以较低价格走向国际市场,价格战也因此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随着本土市场的成熟,成本优势的消失,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已然不在。”李锦说,多数企业缺乏全球营销经验,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推销中国商品。由于过于依赖这种渠道,中国企业也饱受终端和流通环节的双重压力。而现在,靠成本优势打价格战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 四是竞争局面加剧,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回归”、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重新认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价值。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政策口号,日本也出台政策扭转制造业流失局面;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更注重实体经济,把制造业发展作为未来经济政策的重要取向。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 1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低廉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我们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意义上的制造大国。 2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整个国家缺乏科技发明创新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比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

美元减掉1美元后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以2007年为例,毛利可以高达40%,巨额利润都被具有研发与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赚走了,而中国的企业只有“六加一”的“一”,没有“六”,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 3产能过剩严重 产能过剩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有24个行业,但其中的21个已经有产能过剩的问题。纺织业、服装业、钢铁业都是产能过剩的代表性行业。以钢铁业为例,根据中钢协的统计,2010年末我国炼钢产能8亿吨,2011年新投产炼钢产能约8000万吨,考虑到淘汰落后产能约3000万吨,年末粗钢产能在亿吨左右。而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数据则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达9亿吨左右。但去年全年,我国粗钢产量为亿吨,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 4高端人才匮乏 按投入强度指标来衡量,中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在有统计数据的37个国家中,只位列第35位,仅高于墨西哥和南非。虽然中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在逐年增加,但是,2007年,芬兰、美国、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的每万名劳动力中的研发人员的比例仍然是中国的8倍、5倍、6倍、3倍和4倍。2008 年,我国研发人员的人均研发经费只有万美元,仅仅高于俄罗斯、阿根廷、斯洛伐克等少数几个国家,在有36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四,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是我国的5 倍以上。2008年,我国每万名研发人员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科学论文引证数在40个国家地区中均列在第39位。2007年,我国企业研究人员人均发明专利授权量在38个国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2013年04月26日10:26 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36期作者:李遇潮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5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包括:只重视 制造忽略其他环节、低成本优势不再、税负过重、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以及内外部环境的恶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扭转中国制造业陷入困境应采取的对策:一是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二是大力提高百姓收入水平,以我为主,培养内需;三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关键词:“六加一”M2,总量,平台贷知识产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驱动之下,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中国汽车产量世界第一,钢铁产量是美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四个国家总和,水泥、煤炭产量也几乎达到全球产量的一半。还有家电产品等等,都是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出占全球的比重为19.8%,首次超过美国的19.4%,把美国保持100多年的“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头衔揽入怀中。但自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恶化,中国制造业许多潜在的问题与危机开始浮出水面。据统计,2012年以来浙江温州制造企业恐有六成破产,佛山80%的企业资金吃紧,10%处于关门不倒闭状态,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广东东莞,32个街镇中有18个街镇的工业增加值在2012年上半年出现负增长。本文就造成中国制造业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中国制造业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只重视制造忽略其他环节 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整个国家缺乏科技发明创新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比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美元减掉1美元后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以2007年为例,毛利可以高达40%,巨额利润都被具有研发与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赚走了,而中国的企业只有“六加一”的“一”,没有“六”,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 另外,中国的企业在形势好时特别容易信心膨胀,盲目扩规模,搞多元化,甚至盲目海内外并购,搞低水平重复,企业没有竞争力,经济形势一有变化,企业就容易陷入困境。如近期的美的、比亚迪、三一重工、雅戈尔等知名企业都出现经营困难,不断裁人减薪。 (二)失去低成本优势

中国制造的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制造的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业的发展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的主导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要作用。中国凭借巨大的制造业总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做为“世界工厂”以其物美价廉的优势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做为世界上较大的外贸出口国,中国制造在国际舞台上取得胜利的同时,也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制造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 (一)“中国制造”的质量现状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只能在量上位居世界前列,而在质上只能远远落在世界后面。这是因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代价,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造成这种局势的主要的原因有: 第一,产品附加值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产品附加值低的非核心部件的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低端位置,缺乏核心技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 第二,技术水平低,缺乏自主创新。中国企业在许多关键技术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许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第三,缺乏自主品牌,我国长期以来面对的局势是在制造业出口的商品中有90%以上均为贴牌生产,主要依靠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而这种生产方式,缺乏自己的品牌,在产业链上是属于最低端,利润空间上也是最小的。 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吃力不讨好”。中国制造以其低价的优势打开通往全球大门的同时,由于质量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被西方媒体借机炒作,以此对中国制造进行妖魔化的大肆抹黑,使中国制造一度在国际市场上遭到抵制。除了与中国制造本身存在的问题外,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政治问题,中国制造在西方常被媒体或者政客贴上“政治商标”这与国外保护本土市场有关,尤其是经济危机爆发后,人民币的升值更是挫伤了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发展。 客观的说,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产品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总体上看,“中国制造”的质量是过硬的。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产品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早期主要表现在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使用寿命等方面。现在则主要体现在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近年来,国外屡次发生针对中国产品的“质量门”事件,其中有一些是由于国外的贸易保护势力在作祟,即通过蓄意“诋毁”和“抹黑”来败坏“中国制造”的声誉,已达到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目的。虽然有一些是由于我国质量标准与国外标准存在差异造成的,但也不可否认,有一些确实是因产品的质量问题引发的。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立命之本,是技术和品牌的基础和保证。如果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成本控制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其结果必然是损害企业及其产品的形象、声誉和品牌,而这恰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根基。 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或称2008年中国奶粉污染事件、2008年中国毒奶制品事件、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件)是中国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根据公布数字,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死亡4人,另截至到9月25日,香港有5个人、澳门有1人确诊患病。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

浅谈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危机及如何应对

浅谈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危机及如何应对(国华管塔HSJ) 2014年初,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表现出的新情况: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延续了2013年下半年的放缓趋势,并呈现出明显的调整特征。受市场环境趋紧影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中国制造业目前的主要困扰因素包括外需萎缩、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中国制造业潜在增长率下降。 中国制造业出现危机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专家在讲,经济学家在预测,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动荡,中国制造业出现了各种困境。 1、扭曲的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实体经济不景气,股市楼市皆低迷,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高档楼盘、豪车、高档奢侈品、高档古董艺术品却一片火爆,虚假的繁荣与实际的疲软并行其道。 2、中国制造业被进一步边缘化,产品研发和创新改造不足。中国虽然以制造业大国自居,却正在不断丧失优势,其国际话语权更趋式微,无法掌握国际市场规则中最关键的定价权,制造业的利润进一步降低。 3、税费过重、资金成本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各地屡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人力成本快速上升,仅有的优势也不复存在。 4、经营环境恶化,产能过剩。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下滑,外贸需求大减,导致国内的产能过剩,制造业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具体危机如下: 1.原料、能源价格不断上涨; 2.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力相对短缺; 3.国家政策从以发展为根本过渡到以和谐为根本; 4.员工队伍缺失职业化素质和市场化意识; 5.资源利用率低、消耗大; 6.技术水平较差,创新能力不足; 7.管理相对落后 目前,在中国制造业结构急需调整升级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开始探索打破危局、寻求发展的道路。 品牌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 想在鞋上画一个勾很容易,但是这却并不能得到消费者的肯定,原因是什么?产品可以模仿,但品牌却不能,品牌是在用户心里一点点塑造起来的。品牌一直是中国制造业最缺少的要素,中国制造业要想走出自己的路子,必须摆脱仿造者的形象,这要从建立自己的品牌做起。 没有工厂的制造企业——“苹果”。它生产iphone,却没有工厂。它是科技创新型产业,又提供很多售后服务,如Applestore(苹果体验店)等。它并非传统的制造业,也不是高端服务业。一部价值499美元的iPad仅仅包括33美元的制造成本,并且在中国进行代工组装(只需花8美元请富士康代工)。 创新是制造业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西方国家正是因为创新,走了新路子,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才会占领国际市场。制造业要想夺回市场,必须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进行创新,研发出市场需要、客户喜欢的产品。 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得很少,产品进入市场面临诸多障碍,而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 而增长动力一方面来自于现有产品的不断升级,获得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来自于通过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产品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 人才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工业品的出口也不断地上升,为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面临着困境。下面我们就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生产过剩。这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有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24个行业中21个产能过剩,其中纺织、服装、钢铁都是典型的产能过剩的行业。以钢铁业为例,据中钢协统计,2010年我国的炼钢产能8亿吨,2011年又投产炼钢产能8000万吨,2011年底粗钢产能在8.5亿吨左右。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给出的数据,2011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达9亿吨左右。2012年全年,我国粗钢产量为6.83亿吨,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 二,制造成本不断提高。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和环保两个方面。从长远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的人数、适龄劳动力人口整体下降,使得劳动力成本呈显上升趋势。其次服装、机电、家电、化工、船舶、集装箱等的生产制造主要为代理品牌加工,附加价值低,能源消耗大、污染较为严重。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导致企业的环保成本在不断升高。另外,土地成本等也在不断升高。所以制造的低成本已经不是一个优势,将丧失它的竞争力。 三,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我们没有自主创新能力,事实上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的制造大国。附加值低的外加工,来料加工、

来样加工、贴牌等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中国的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的研发而是引进先进技术,过一段时间这会落后,然后又会再引进,再落后,这样始终造成浪费和落后。始终没有做高附加值的产品的能力。 当然,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这些,为了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做出相应的对策,否则将走向更恶劣的窘迫之地。制造业要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来增强整体实力。 首先,要构建比较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提高效率和利润。其一,企业不需要做大做强,需要认清行业现状,审视自己的加工能力,通过外协加工,并购,把自己企业和其他企业的核心产品做“精”,成为产业链中坚硬的环节。其二,中国的制造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加大企业管理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同时应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企业之间互相学习,优化工艺,降低生产运营的浪费。 其次,加大制造业研发的投入,使中国制造的产品成为高附加值,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税负沉重、成本上升、营销环境恶劣,就无暇顾及科技研发,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政府应该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鼓励技术研发与创新。应该从法律层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从基础抓起,从教育抓起,形成一种重视教育、重视科技研发的氛围。 再次,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高端人才的缺乏,人才整体素质不高,企业人员流动率高,生产效率低,这种种情况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够重视,投入太少,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当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中国制造业在人均劳动生产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组织等方面所处的明显劣势,以及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建议对策。 一、当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相对于国其他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1.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低。虽然中国制造业目前发展迅速,但其增加值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仍旧与制造业强国有很大距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指出,按2000年美元的固定价格计算,2009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MVA)的15.6%,而日本占15.4%,美国仍保持19%的份额名列第一。这三个国家的总产值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一半。但在人均制造增加值方面,中日的差距仍然悬殊,2008年,日本人均制造增加值接近9000美元为世界最高,而中国仅约为700美元,是中国人均制造增加值的13倍,说明中国制造业的获利能力不强,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 2.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一直是阻碍我国制造业提高发展水平,国际竞争力和比较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 3.竞争优势的层次低下。目前中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层次上,增值能力有限,附加值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在我同外贸领域取得领先竞争优势的行业80%以上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领域中,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的竞争力指数均非常低,“世界制造工厂”实际上是世界低端产品及零部件的廉价供应商。在重装备制造业,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一路下跌。比如机床出口,我们十台还卖不上一台瑞士机床的价格。 4.产业组织的不合理。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制造业产业组织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结构依然过于分散,企业竞争过度集中于价格竞争;企业进入和退出存在障碍,影响了产业竞争效率的提高。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缺乏,合理的分工合作秩序尚未形成,企业生产专业化水平仍较低。 二、形成当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发展问题的原因。

中国制造业在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中国制造业在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院(系)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全英语) 学生姓名 成绩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2010年6月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由我本人独立完成。有关观点、方法、数据和文献等的引用已在文中指出,并与参考文献相对应。 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如在文中涉及到抄袭或剽窃行为,本人愿承担由此而造成的一切后果及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要 “中国制造”的商品在世界贸易上地位日益显著,同时也拉动了国内的生产力,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近年来,西方国家针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问题大肆炒作,引起了国民的关注。对于这个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充分明确制造业这一概念,对中国制造也的现状做一个整体介绍,主要涉及到中国制造业的特点、发展状况以及在世界制造业的位置。 其次,文章将对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列出了不利发展的各种表现以及导致问题的各种不利因素。此外,还进一步指出了当今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产生的影响。 随后,根据对危机的认识,本文逐一归纳并总结出核心技术、品牌观念、企业管理、劳动力成本以及资本来源等方面是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最后,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把握,结合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给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Commodities made in china are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trade nowadays. Meanwhile, it helps to drive the domestic productivity and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However, some feeble objection from the abroad is being addressed to “Made in China” recently, which already draws the nation’s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works on this problem will be carried out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urren t situation of “Made in China” is presented, including its characteristics, stat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upcoming crisis. Secondly, a further study on this crisis is finished by listing all the behaviors that block the development of “Made in China” and al l the causes that lead to this crisis. Besides, this paper also focuses on the newly-suffered disadvantages from the current worldwide financial storm.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risis, key factors which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Made in China” are then summarized, such as capitals, markets,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s, human resources, legal system environment, 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manufacturing framework. At last, after comprehending these aforementioned factors,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the “Made in China” issue to overcome the current crisis and finally implement a better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the future developing trend of “Made in China” is also predicted as an ultima te goal of this paper. Key Words: Made in china;Current situation;Crisis;Solution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 中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无论制造业总量还是制造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2000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为31880亿元,占当年GDP的35.6 %。同时,国家财政收入的50%来自制造业,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在21世纪前50年,制造业仍然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是,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中国制造业却面临着许多问题。 【关键词】:制造业经济增长转变 英文翻译: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ve improved markedly, both in gross and the technology merit. In 2000, the addition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s 31880 million yuan , 35.6 percent of the GDP. And half of the financial income of the country came from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t least in the first 50 years of 21 centu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still the main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economy growth. However,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a lot of problems when face to the challenge of the integration of world economy in 21centur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中国制造业当前面临管理方面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当前面临管理方面的问题 自从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分工理论,告诉人们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要分工劳作。1776年以来,社会开始向工业化进程发展,经历200多年的发展过程,到19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供求平衡的状态。随之而来的是:竞争。 竞争的核心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价值=性能/成本 在这个基础上,成本的下降比性能的下降更容易。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制造业全球化的推进,第一个选择就是中国。 西方发达国家将离散型产品生产,逐渐地向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进行扩张,充分利用中国的资源为实现发达国家制造业降低成本。这样,中国的制造业逐渐形成了大小规模不等的离散型产品生产企业。当前状况已经达到2000多万家离散型产品生产企业。 为什么发达国家把离散型产品生产转入中国?就是因为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低,竞争的劳动力资源丰富。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离散型产品制造生产大国。随之而来的订单也逐渐增多。在大量的订单面前及30年的计划生育至今,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开始下降。现在人力资源的成本上涨给中国离散型产品生产厂商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离散型产品生产企业怎样面对?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为了满足离散型产品生产企业的管理,从欧美、日本等引入了:工业工程、精益生产等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从实际推广应用的情况看:有效比例不是理想的状态。各种原因错综复杂,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的差异化。 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发展历史,根深蒂固的原则是: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有时还带点利己的行为出现(不达标)。 更因为你叫我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 在我们的企业生产过程中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这就是导致现在制造企业管理上的困境! 针对中国离散型产品生产企业,要根本解决问题,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管理企业:计划、执行、控制。 计划解决的是: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 执行解决的是:好处是什么? 控制解决的是:坏处是什么? 其实,在没有计划的执行和控制都是无效的! 计划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第一步! 一个明确的计划,在执行和控制过程中才有意义! 所以,企业必须把计划做好,再去执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