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共修感想

共修感想

共修感想

今天有幸参加了一次喇嘛教共修,看了索吉达在视频的一些开示,感觉很多地方说的似是而非。故,结合自己学佛经历和体会写下这篇共修感想。

什么是佛?佛乃觉也!就是对整个宇宙人生、因缘果报,都得到完全正确了解的觉者,智者。所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观音经》中佛说:“净於三毒根,成佛道无疑。”佛又说:“转三毒(贪嗔痴)成戒定慧者,名为智者,智者即是如来。” 3000年前印度那位觉悟圆满的智者,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彻悟以前也是一位太子,因为太子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阴炽盛苦,为彻底离苦得乐,而出家修行,最终大彻大悟,被后人尊称为“佛”。至此因知,“佛”代表一种德行,是人们对智者的一种称谓。又《华严经》中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故,佛与众生,心性一般,只因修与不修,信与不信,所以有成佛着,有众生也。

那又什么是法?法乃径也!法门=方法=途径,法是欲达到觉悟(又叫成佛)的方便途径。为什么叫方便途径呢?在《无量义经》佛就这个问题回答了大庄严菩萨:“善男子,自我道场菩提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所以者何?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曾显实,是故众生得道差别,不得疾成无上菩提。”所以,《金刚经》中,佛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就是害怕

众生执着,贪着佛法,也叫着相。着语言相,文字相,我相,人相(所谓的大师、高僧),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佛在《金刚经》中废除有为法,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什么是有为法?达摩祖师说:“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这里的念佛诵经,持斋持戒都是有为法,因为佛法是心法,无为法,未曾有法,智慧法。真能以智慧(也叫法力)去饶益众生的法师,必须真了四相,必须通达无我之法,必须深解透悟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所传摩诃迦叶菩萨的“正眼法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甚深甚深真实甚深的妙义。如此的法师才能正确的启发出修行人心中的觉悟,才能使他们在与一切人和事的互动中,呈现出具有转恶为善的真实力量,才能使他们於心行的实践中体现出佛说:“烦恼即菩提”的真实甚深义。

所以学佛人只有心不外求,不为色身(舍宅)攀求,则无挂碍,无挂碍才能疾至常乐我净的彼岸(涅磐妙心),而佛菩萨时刻护念着众生,深怕他们以颠倒的众生心去执迷文字相,芥子一样渺小的劣心,自捆自缚之下根本不可能将其消化,为自修行,只能将其文字挂压在心中,即如同吃毒药一样,执相心着魔,也就离不开造业受报,执相求理终不成就!此举乃是和佛所说的“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对着干!只有离相才得自在故!能离文了义,方得真宝。

别忘了《楞严经》中佛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何以故?教人着相的是魔,教人离相的是佛,所以《金刚经》中,佛说: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再谈谈前人对“功德”和“皈依”的开示!

《坛经》中,韦刺史问六祖慧能大师:“我闻达摩初化梁武帝,武帝问达摩:‘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说:‘实无功德。’弟子未明此理,愿师开示。”六祖说:“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当做功德。功德只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六祖慧能大师又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如,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於礼是德;自性开启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并依此作是真功德。真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若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心虚妄分别不实,即自无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有别,武帝不识真理,非祖师之过。”

别忘了佛说“求不得苦有二种: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到;二者多用功力,不得果报”的所指。何以故?只图自了的人,不知《金刚经》中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实指,也不解达摩祖师告诫我们“唯知事相为功,总处有相执境,广费财宝为名、禄、寿,损己迷他,未解惭愧真实义,怎觉知见有为,处处爱著,说到实相无相之微妙,则如迷不解,贪现世之小利,不觉当来之大苦,如此修学,徒劳往返,背正归邪”。

今天大家都谈了上庙总遇见想尽办法从施主那里赚钱的和尚,有

见解签的,化缘的,等等手段。这正应了达摩祖师说的广费财宝为名、禄、寿,损己迷他,处处爱著,徒劳往返,背正归邪。为什么?首先想想自己为什么给钱?是真心想供养吗?如果是,好,请看《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中,佛为我们开示什么是真正的供养:“所谓发菩提心,即为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救护众生,即为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住持正法,即为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如果不是,那就是和佛菩萨做交易,不过是求福、求财、求命罢了。别忘了,身财命正是我们苦的根源之一,佛教诲我们“四大皆空”,《圆觉经》中佛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所以这样迷信佛法的人,他们到处去找可以消灾、免罪、发财的方法,于是寺院中的所谓“出家人”(佛说[“心出家才是正理”],否则,只能是[“为不正因而只是身出家的秃人辈”])为了因应市场的需求,就大卖法门,犹为一些所谓的“高僧大德”们说法时可以滔滔不绝,但就是没注意到立场问题,便将佛法说的变味了。比如:什么美化人生啦,有求必应啦。这算什么立场?颠倒的众生心岂是能美化的?有求的众生希求攀缘之心,岂能必应?别忘了,佛在《华严经》中告诫的:[“修行人当熄灭一切世间的希求之心”]和众所周知的佛理就是[“有求则苦,有念皆非,无求方乐”],可惜末世众生依然邪知邪见

深重,[“凡所作业,皆颠倒相应。”]所以在《般舟三昧经》中,佛要求他的弟子们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于佛,归命于法,归命于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示吉良日,不得调戏,不得慢恣,不得有贪心。

所谓“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也就是自心皈依自性,乃真皈依。明见佛性就可以降服自己的一切心,这个时候你不再做心的奴才(奴才必然被财色名利所动,所逼迫),而是做心的主人(真正的看破放下,真正的自在)。所以六祖才说“功德(见性)永随身,福报不长久”,见性之后即是了脱生死,不生不灭。

至此可知,离开觉悟,一丝一毫的功德都没有!学佛就是学觉悟,觉悟苦从何来?乐从何得?所以观察一个上师是否具有功德,就看他是教人离相,还是着相,教人灭除贪嗔痴,还是助长贪嗔痴?除了以上所讲标准(离相?着相?),还可以怎么观察上师呢?又《大乘金刚经论》中,佛说:善知识者,心性柔和,戒行精专,心无贪妒,物无爱恋,心行平等,意无憎爱,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总持,好心与人,不求果报,行门清净,无诸过失,说法论议,皆合经意,具足此行,名善知识。

索吉达在视频中反复强调有些上师不如法,作为弟子也应该反省自己过失,就好像买东西一样。对于这番话,我实在不敢苟同,这番话有为邪师开脱罪过的嫌疑。为什么?因为正是因为凡夫没有慧眼,无法分辨正法邪法,才会不幸师从邪师。没有一个人打一开始就想追随邪师的吧!故《圆觉经》中,佛说:“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

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这堂课的另外一个主题:到底应不应该视师如佛?这个命题实在是伪命题。切看《金刚经》中,佛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又说:“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从来没有一个自称为佛、菩萨的人。佛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我者,并不是我不存在了,而是人我不二。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从自己的苦相中看到自己恶相,才能生出忏愧心;一个人只有在接触众生的恶相中,能看到众生的苦相,才会生出慈悲心(但除恶法,不憎恶人);一个人只有从对方的苦相恶相中,觉察出自己的苦相恶相,才会生出感激心。有了这三种心,才能把对方当做善知识(好老师),才能熄灭自己的三毒之心(贪嗔痴),把与一切人事物的恶性互动——个业和共业的互相拉扯纠缠不清,转化为良性互动的自觉觉人、自度度人。故,才能真实理解《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佛说:“视一切人犹如佛想,于诸众生如父母想”的甚深真实义,就能和众生相容与共、同体不二。故,众生都是自己的善知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写于2014年2月16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