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的毁灭与救赎

音乐的毁灭与救赎

音乐的毁灭与救赎
音乐的毁灭与救赎

音乐的毁灭与救赎

如果说,在常规电影中,电影音乐只是作为背景的话,在这部描写音乐家大卫?赫夫高特的传记片里,音乐就是主题,就是情节线索,音乐参与叙事并占据重要位置。音乐贯穿进灵魂里。他为音乐痴狂,为音乐发疯,音乐触动他灵魂深处的情感。

钢琴边,一个身穿礼服的俊逸少年,脸颊满是细细密密的汗珠,湿漉漉的卷曲黑发飞拂面庞;蓝天下,一位戴耳机裸身着棕黄风衣舒展双臂的青年,金棕色的肌肤在阳光下炫目耀眼,如一只挣脱羁绊的鸟儿正蓄势待飞。

如同其他的音乐家传记片一样,《《钢琴师》》大量运用古典音乐,但是,并不是简单的选取,《《钢琴师》》如同其他描写音乐家的电影一样,大量的运用了古典原曲,但是它并不是把剧情的需要强加给音乐,而是把音乐推到前台。人物的情绪是由音乐所决定的,因为他的命运早已被音乐所左右。在这里,音乐并不是用来煽情,而是勾画出人物的生活状态。

影片的一开始,还是个孩子的大卫,参加了家乡的钢琴比赛,所选取的曲目是肖邦的波罗乃兹舞曲(THE POLONAISE)。我并非深谙音乐,甚至谈不上熟悉了解,但是凭着直觉,几乎可以肯定,导演和音乐指导所选取的这首曲子,是在暗示和铺排大卫的人生基调。这首曲子演奏起来,敲击键盘的声音十分钝重,演奏过程中,小大卫踢开了凳子,外在的沉默与内在的焦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曲子十分辉煌,但是同时却有些机械和焦虑感,或许这是对于大卫性格的一个写照,强迫性的,敏感焦躁的,同时,这首曲子也准确概括了大卫童年处于父亲严格控制下的生活状态,是他人生悲喜剧的一个巧妙的暗喻。如同叙事中的伏笔一样,这首曲子埋下了关于大卫的人生的悬念,牵引出一条丰富的剧情线索。

对于大卫来说,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是绝对的精神中心。在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期望他能够弹奏;而当他长大之后,成为了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就是凭着这首曲子得到了学院的金质奖章。

在拉赫的三首钢琴协奏曲中,第三是难度最高的。一般的钢琴家根本不敢尝试此曲,而他的精神深度更让年轻的钢琴家们胆怯。可是作为一个7岁的孩子,大卫就被这首曲子拉进了泥潭。他一生都成为这首曲子的奴隶。我们可以想象出他的身心所受的巨大压力。最终,他在一次演出之后就精神崩溃了。我想,也只有这首曲子才会有这么强大的力量。拉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对于大卫来说,它成为了人生的主宰,更是剧情中一个最为高潮的情节点。在大卫的一生中,他弹奏了很多的经典名曲。他是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中找回自我的。这首曲子听了使人陷入迷乱的情绪中,然而对他来说,却恰好使他从另一种迷乱中清醒过来。

在他回到故乡之后,经常在当地的小酒吧中自娱自乐地弹奏一些小曲。

其中有肖邦的《“雨滴”前奏曲》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首“野蜂飞舞”。

一个雨夜的疯狂与混乱后,大卫的目光越过了地板上拉赫玛尼诺夫的照片,冲进一家小酒店,在钢琴上奏起了另一位俄罗斯音乐巨匠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大卫一边衔着烟头,一边在琴键上运指如飞。影片中所用的全景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大卫身处人群中的自闭。主演乔弗里?拉什在这一幕中的表演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流畅到位的弹奏与手指触键的专业感,让大卫似乎成了那位变成野蜂的王子,不停的飞舞,叮咬着自己独特世界中的所有黑暗。

然而,真正的救赎却来自遥远的巴洛克。当皇家音乐学院的老师给大卫讲课时,响起的是维瓦尔第那首充满悲悯的《荣耀经》。在教授的慈爱与宽容下,在庄重圣洁的音乐中,大卫走出了童年阴影,开始真正用心灵去触摸音符。当大卫在蔚蓝的天穹下赤身飞跃时,耳机

中传出的是也是维瓦尔第的音乐,根据维瓦尔迪的经文歌《人间需要真正的和平》改编而成的女声圣咏。当青年变成中年,迎面而来的美丽女人吉莉安给了大卫爱情,给了大卫信心,给了大卫重返舞台的勇气。当大卫与吉莉安离开父亲的墓地时,镜头渐渐拉远,在密密麻麻的墓碑与十字架中,简单透明无暇的女声、拨弦古钢琴和大提琴交织成的三重奏,伴随他们走向未来的人生。

此时,音乐成为了他精神世界的一种救赎,同时也是剧情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放牛班的春天》里,音乐响起,师生之间矛盾的无端解决让人觉得突兀而不够充分,但是在《《钢琴师》》中,当音乐声响起,大卫慢慢走出人生的困惑,让人感到信服,并且理由充分。因为,音乐就是他人生的主宰,毁灭与救赎全由音乐来处置。

在影片的最后,大卫精神世界的渐渐平和与宁静,让观众安心,此时,音乐于他,已如鱼游大海,自由自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