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指标大全

经济指标大全

经济指标大全
经济指标大全

建筑经济指标大全

建筑经济技术指标常见词汇整理与计算方法

建筑经济技术指标常见词汇整理与计算方法

(1)容积率:即规划地块内各类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

计算公式为: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土地面积

容积率可根据需要制定上限与下限.容积率的下限是保证地块开发的效益,防止无效益或低效益开发造成土地的浪费。容积率上限防止过渡开发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容积率还可以根据建筑用途的不同,分为全部建筑容积率,公共建筑容积率,住宅建筑容积率等。

建筑总楼板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值,与建蔽率为不同概念。例如:在1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地上,建有单楼层5千平方米,共两层楼的建筑,则容积率为100%,建蔽率为50%。公式: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与占地面积不同)

(2)建筑密度:即规划地块内各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计算公式:建筑密度=建筑基底占地面积/地块面积

(3)绿化率,亦称绿地率:指的是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规划地块面积的比率,计算公式:

绿地率=绿地面积/土地面积

绿地率通常以下限控制。这里的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公共绿地内占地面积不大于百分之一的雕塑、水池、亭榭等绿化小品建筑可视为绿地。

(4)建筑物占地面积:以外墙(底层勒脚以上)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构筑物占地面积以占地轮廓计算,但不包括铁路、道路,围墙及管线。

(5)总建筑面积:指在建设用地范围内单栋或多栋建筑物地面以上及地面以下各层建筑面积之总和。

以上所提到的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是指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一般包括建设区内的道路面积、绿地面积、建筑物(构筑物)所占面积、运动场地等等。

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的程度,多层一般不小于退让5m,高层退让不小于10M

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建筑密度是指在具体“宗地”内建筑物基底面积与宗地面积之比。

对于发展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绿化率也是如此。绿化率较高,容积率较低,建筑密度一般也就较低,发展商可用于回收资金的面积就越少,而住户就越舒服。这两个比率决定了这个项目是从人的居住需求角度,还是从纯粹赚钱的角度来设计一个社区。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3,绿化率应不低于30%。但由于受土地成本的限制,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做得到。容积率比净容积率要低50%左右。这两个指标都是合法的,除特别说明外,说到容积率时一般都是指净容积率。但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开发商只能宣传净容积率,于是,一些开发商就钻法律的空子,将净容积率换算成毛容积率来宣传,购房人弄不明白其中的奥妙,还以为这个小区的容积率真的很低,入住后才发现上当了。什么是容积率?按照《成都市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解释,容积率是地面以上各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直接关系居住的舒适度,容积率越低,居住密度越小,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就越高,反之则舒适度越低。但对于开发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价格中的比例,决定被开发土地的含金量。因此,容积率越高,开发商的利润就越大。

其他基本词汇,住宅:

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摊面积(一般测绘部门会给出)

总建筑面积=所有建筑物的建筑面积的和

公摊面积=每户分摊的公共部位的面积(一般由测绘部门给出)

公摊系数=公摊面积/建筑面积

根据《房产测量规范》房屋实测报告的房屋建筑总面积包括:房屋套内建筑面积和房屋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建筑高度与层数计算

层高建高层计与筑数 6.1 建筑高度建筑高度指自建筑物散水外缘处的室外地坪至建筑物最高部分的垂直高度。但下列情况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6.1.1 屋顶突出物的高度在9米以内,且其水平投

层高建高层计与筑数6.1建筑高度

建筑高度指自建筑物散水外缘处的室外地坪至建筑物最高部分的垂直高度。但下列情况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

6.1.1屋顶突出物的高度在9米以内,且其水平投影面积之和不超过该建筑物标准层建筑面积的八分之一

者。

6.1.2实心女儿墙高度自墙顶往下小于1.5米者;

6.1.3建筑物屋顶另加构架但不设围合外墙者,构架部分不计入高度。

6.1.4出檐式平屋顶的建筑高度

具有出檐式平屋顶的建筑,其高度为自基地室外地坪起至檐口底面止。

6.1.5坡屋顶建筑高度

坡屋顶建筑物当屋面坡度超过四十五度(含四十五度)时,建筑高度自基地室外地坪至坡屋顶的的二分之一为止;当小于四十五度时,按6.1.9条规定计算。

6.1.6场地前道路标高与场地地坪高度不同的建筑高度

当场地前道路标高与场地地坪高度不同时,建筑物高度视下述不同情况分别计算:当进行景观和建筑物结构的规划控制时,建筑物高度仍以场地地坪标高为准计算;当进行消防扑救控制时,如路面标高高于场地地坪标高时,则以路面标高为准计算;当建筑物前后立面高度不同时,规划控制高度按建筑物的主出入口中的一面计算,而消防控制则按扑救登高一面计算。

6.1.7建筑群高度限制

建筑群高度限制指一组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中最低与最高建筑物高度的幅度。建筑群限高指对其中最高建筑物的高度限制。

6.1.8一栋建筑物有两个以上体量建筑组合的建筑高度

一栋建筑物有两个以上体量的建筑组合,其建筑物高度以最高体量的高度计算;

6.1.9特殊造型的建筑高度

特殊造型的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计算:

6.1.9.1薄壳结构与波浪形结构屋顶,建筑物高度自场地地坪至薄壳顶高或波顶高;

6.1.9.2屋面为球形拱顶,建筑物高度自场地地坪至拱顶最高处;

6.1.10半地下室高出地面的高度

半地下室高出地面的高度为由散水边缘处的室外地坪标高至半地下室顶板。

6.2建筑层数计算

6.2.1建筑层数的计算,应按2.1.16条的规定。

6.2.2住宅顶层有套内两层的复式套型时,若两层之间为满铺楼板时仍按两层计算,如为部分楼板和部分

上空时,按一层计算。但对消防控制,仍按自然楼层数量计算。

6.2.3建筑的内各层的层数排列

6.2.3.1室内设计标高为正负零的楼层,按排列称为一层(建筑设计文件中应按楼层顺序标注建筑层数,不

得将一层标注为首层或底层),第一层楼板以上称为二层,按此规则类推至建筑最高层数。层高不大于2.2米时不计层数。

6.2.3.2室内设计标高正负零下面的一层,按排列称为地下一层,地下一层的楼板以下称为地下二层,按此

规则类推建筑物地下室最低层数。

6.2.3.3室内地面以上的各层之间如设有夹层(见2.3.1),则该层不计入层数排列,但大型公共建筑内设

有中庭者,四周的楼层仍按6.2.3.1条的规定排列称呼。

6.2.3.4当室内按楼梯休息平台的标高而设置不同标高的楼层时则为错层,其错层的建筑层数,以标高为正

负零的楼层(一层)为标准,第二层楼面标高以下的各层建筑层数为一层(不同标高的楼层应分别注明标高),层数的标注方法按此规则类推。

6.2.4建筑物内电梯层排序

建筑物内电梯的楼层排序,应一律遵照6.2.3的排列。

2:居住区综合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

建设技术经济评价指标技术经济学研究的是从劳动消耗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观点来评价技术活动。建筑技术经济就是对建筑产品的技术方案(包括投资方案、工程设计、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和技术政策)进行技术与经济的分析、计算、比较和评价。从中选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方案,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指标是对设计质量优劣和设计方案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的评价的项目指标。由于影响设计方案和设计质量的因素繁多,而且不少因素对方案优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多以一组指标来评价,这成组的指标也叫指标体系。建设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按要求可分为几大类。1.按指标的范围,可分为综合指标和局部指标。2按指标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使用价值)指标和货币指标(价值)。3.按指标的应用,可分为建设指标和使用指标。4.按指标的性质,可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是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评估项目。技术经济指标项目中每一项都有针对性地评价和反映着某些方面的控制作用和使用意义,每一项都是居住区整体居住水平的反映,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评价、使用评估都要通过这每一项指标来表达。另外,技术经济指标项目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起制约作用。评价或优化规划方案时,应综合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整体地、综合性地评价和优化。还有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评价和优化结果,不仅仅取决于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还要看规划方案的功能合理性,布局创新的科学性,环境质量的保证度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水平。也就是说同样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条件下,可能会出现几个方案。要善于运用这些指标系列,评价出优秀方案。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居住区规划总用地范围应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来确定:1.当规划总用地周界为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或自然分界线时,用地范围划至道路中心线或自然分界线。2.当规划总用地与其它用地相邻,用地范围划至双方用地的交界处。

底层公建住宅或住宅公建综合楼用地面积底层公建住宅或住宅公建综合楼是集住宅与公共建筑为一体的建筑。为了方便居民生活,这种建筑处理是居住区规划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另外临居住区、居住小区的沿街道一侧,为了丰富沿街立面和扩大服务效益,往往沿街兴建底层公建住宅或者住宅公建综合

楼。这种建筑的用地面积既不同于住宅用地,也不同于公建用地,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有关规定作如下确定:1.按住宅和公建各占该幢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和公建用地;2.底层公建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院和因公建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均应计入公建用地。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新区建设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绿地率不宜低于25%。绿地率是反映居住区园林绿化水平的指标之一,目的是为了能反映绿化的覆盖率,绿地率高,反映绿色植物种植的面积多,在居住区内分布广。绿化覆盖率不同于绿地率。绿化覆盖率除绿地面积外,还有树种选择、植物配置形式、树龄等。绿化覆盖面积是指乔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覆盖面积,按植物的垂直投影测算,但由于各地的居住区的地理位置不同,树种比例树龄结构不同,因而绿化覆盖率只能概略性的估算。

绿地面积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已逐渐被人们认识,人们追求绿色,向往大自然,居住区内的外部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绿化、美化居住区外部环境是居住者的追求。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尽可能扩大绿地面积是设计者的社会责任。为了相对准确地计算绿地面积,相对统一绿地面积的计算方法,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特作如下规定:1.宅旁(宅间)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米,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2.道路绿地面积,以道路红线内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3.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起止界的规定: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为1米;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临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脚1.5米。4.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组团级主路,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敞开。5.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沿居住区(级)道路、城市道路的公共绿地算到红线。

居住区用地内道路用地面积居住区内设有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居住组团道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这些道路用地面积的计算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有关规定应如下确定:1.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用道路不计入;2.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3.小区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和单位通勤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5.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其他用地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内的其他用地是指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其他用地面积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内其他用地面积计算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有关规定应如下确定:1.规划用地外围的道路算至外围道路的中心线;2.规划用地范围的其他用地,按实际占用面积计算。

城市人口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该城市的社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他们既是建设的参与者,又都是城市服务的对象;他们依赖城市以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

居住区规划人口数量居住区内可容纳的人口数量,应根据居住区的具体的环境容量估算。每个居住区的具体的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是个复杂的系统。为了简化和方便规划设计,一般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以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与规划总用地相除得到规划人口数量的估算值。独立的新建厂矿居住区的人口可以按照厂矿在册职工规划总人数进行估算。而对于城市旧居住区的改造,则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旧居住区用地进行合理调整后的用地来估算合理的规划人口数量。

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高层住宅比例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人口净密度单位住宅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

人口毛密度单位居住区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1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住宅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2/ha)。

住宅面积净密度也称住宅容积率。是指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住宅建筑面积(m↑2/ha)或以住宅建筑总面积(万m↑2)与住宅用地面积(万m↑2)的比值表示。该项指标合理控制的目的,其一是提高单位住宅用地内的住宅面积密度,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土地。其二是控制单位用地内的住宅建筑面积密度防止密度过高,产生“拥挤效应”。为此,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作出了相应规定,如表2-2所示。

住宅面积净密度是决定居住区居住密度(住宅面积毛密度或人口毛密度)的重要指标。由于居住区用地中,住宅用地具有一定的比例,因而在一定的住宅用地上,住宅面积净密度高,该居住区的居住密度相应也高,反之,居住密度相应越低。住宅面积净密度的决定因素主要是住宅层数和决定日照间距的地理纬度与建筑

气候区划。根据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该规范只作出了住宅面积净密度最大值的控制指标。住宅面积净密度最大值的确定依据,一是不同层数住宅在不同建筑气候区别能达到的最大值。二是考虑居住区基本环境质量要求。表中的低层、多层与中高层三栏的数值是在对全国140余个居住区的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再与理论计算值验核后提出的。但高层住宅一栏的指标则主要是根据环境容量确定。虽然住宅面积净密度不能全面地反映居住区综合环境状况,但却直接反映住宅用地上的、环境容量中的建筑量和人口量。显然,住宅面积净密度过大,就是住宅用地上的环境容量过大,即建房过多、住人过挤,就会影响居住区环境质量,包括空间环境效果和生态环境状况。该规范所定指标系根据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有关规定和实际效果确定,即各建筑气候区划的全高层居住小区或组团的住宅面积净密度均不得超过3.5万m↑2/ha。

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2/ha)或以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净密度是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率(%)。该项指标合理控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基底占地面积,扩大空地率,扩大宅旁绿地面积,改善居住外环境;另一方面是适当加大基底面积,降低建筑的层数,减少人们上楼的疲劳。为此,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作出相应规定如表2-3。

住宅建筑净密度是决定居住区居住密度和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确定。决定住宅建筑密

度的主要因素是层数和决定建筑日照间距的地理纬度和建筑气候区划。由建筑气候区划和住宅层数两

个因素作为指标的分类依据。其中气候区划按地理纬度关系分成三组。鉴于目前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

中存在建筑密度日趋增高的倾向,而几乎不存在建筑密度过低的现象,为使居住区用地内有合理的空间,以确保居住生活环境质量,故规范中仅对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作出控制。

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拆建比新建的总建筑面积与拆除的原有总建筑面积的比值。

土地开发费每公顷居住区用地开发所需的前期工程的测算投资,包括征地、拆迁、各种补偿、平整土地、敷设外部市政管线设施和道路工程等各项费用(万元/ha)。

住宅单方综合造价每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所需的工程建设的测算综合投资,应包括土地开发费用和居住区用地内的建筑、道路、市政管线、绿化等各项工程建设投资及必要的管理费用(元/m↑2)。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m↑2/人)为了节约人均居住用地,为了实行有效的调控,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对此作了规定。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居住区用地是居住区规划总用地中的主体部分。是居住区内居民居住生活、出行、购物、休闲、娱乐、健身等活动用地。居住区用地按上述不同活动功能性质分为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四部分。在居住区用地面积是某一固定值的条件下,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四个部分都应在居住区用地占有合宜的比例,那一部分多占比例,势必造成其他三部分的不合理使用或对环境造成破坏。

住宅设计技术经济指标为了评估住宅设计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经济性,依据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的规定,住宅设计要进行下列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1.各功能空间使用面积(m↑2);2.套内使用面积(m↑2/套);3.住宅标准层总使用面积(m↑2);4.住宅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5.住宅标准层总建筑面积(m↑2);6.套型建筑面积(m↑2/套);7.套型阳台面积(m↑2/套)。

各功能空间使用面积各功能空间使用面积等于各功能使用空间墙体内表面所围合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

套内使用面积套内使用面积等于套内各项功能空间使用面积之和。1.套内使用面积包括: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卫生间、餐厅、过厅、过道、前室、贮藏室、壁柜等的使用面积的总和;2.跃层住宅中的套内楼梯按自然层数的使用面积总和计入使用面积;3,烟囱、通风道、管井等均不计入使用面积;4.室内使用面积按结构墙体表面尺寸计算,有复合保温层按复合保温层表面尺寸计算;5.利用坡屋顶内空间时,顶板下表面与楼面的净高低于1.20米的空间不计算使用面积;净高在1.20~2.10米的空间按1/2计算使用面积,净高超过2.10米的空间全部计入使用面积;6.坡屋顶内的使用面积应单独计算,不得列入标准层使用面积和标准层建筑面积中,需计算建筑总面积时,利用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反求。

住宅标准层总使用面积住宅标准层总使用面积等于本层各套型内使用面积之和。

住宅标准层建筑面积住宅标准层建筑面积,按外墙结构外表面及柱外沿或相邻界墙轴线所围合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当外墙设外保温层时,按保温层外表面计算。

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等于标准层使用面积除以标准层建筑面积。

套型建筑面积套型建筑面积等于套内使用面积除以标准层的使用面积系数。

套型阳台面积套型阳台面积等于套内各阳台结构底板投影净面积之和。阳台面积应按结构底板投影净面积单独计算,不计入每套使用面积或建筑面积内。

住宅层高住宅层高是指住宅自然层下层结构层上表面至上层结构层上表面的垂直距离。我国城市普通住宅层高尺寸不宜高于2.80米。

平均每户面宽(米/户)平均每户面宽指标是指住栋总长度与标准层的居住户数的比值(米/户)。该项指标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评价住宅的占地状况。从节约用地出发,在住宅建筑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住宅的进深越大,每户所占的面阔方向尺寸越小。在住宅栋长一定情况下,进深大,每户面宽小,就可以多安排套型,提高住宅建筑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适当减少平均每户面宽,加大进深是节约用地的有效途径之一。

平均家庭人口数(人/户)平均家庭人口数是指某一居住区范围内各户常住人口的平均值(人/户)。平均家庭人口数量是某一地域,某一历史年代户结构、户人口、户规模的反映。现状平均家庭人口数的获取一般是通过全国人口普查或某一地域的社会调查或居住实态调查的统计分析得出的。平均家庭人口数的预测一般是社会人口学预测的一个指标。我国平均家庭人口数呈下降趋势,这主要由于户结构由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向以核心户为主的小家庭发展。另外由于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的指导,户人口也呈下降趋势。还有随着经济发展全国沿海与内地、南方与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陆续出现户规模下降趋势。这样我国平均家庭人口数呈动态变化状况。居住区规划设计依据国家现行标准是按3.5人/户的户均人口数进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计算的。我国平均家庭人口数呈明显下降趋向。如1953年中国城市平均每户人口为4.89人,1982年降至4.24人(其中北京为3.88人,天津为3.92人,上海为3.85人)。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指在本市无固定户口的人口,一般分常住流动人口和临时流动人口两类。在居住区各级组织中家庭人口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雇佣他人到家中服务也是一种趋向发展,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婴幼儿、残疾人的多雇用保姆、钟点工等。这些保姆和家庭工人多是按月、按季节、按年居住在主人家,为主人服务,属常住流动人口,而钟点工属临时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直接影响住宅的套型平面设计,同时也影响家庭人口规模和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和配建。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因地制宜地考虑流动人口带来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和住宅设计遇到的新问题。

居住小区外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居住小区外环境质量水平影响住户的身心健康,影响开发商的市场销售,影响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影响小区服务水平和社会化服务程度。外环境质量的评估和综合效益的分析贯穿于居住小区的策划、设计、建设施工和小区物业管理的全过程。决定外环境质量的因素是个复杂的系统,为了较全面、较完整地反映质量水平,按照某一层面的评价需求,将相关各项影响因素编成系统框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各因素的作用机理,从而建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是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综合指标体系,不同质量研究和质量评价要求,其评价指标体系也不相同。对于居住小区外环境质量而言,包括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评价体系。1.居住小区外环境设计质量评价指标。共分三级:一级指标分为七个大项,其中包括规划结构布局、道路与交通、建筑群体组合、绿化和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工程管网布置、环境质量保障;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细化;三级指标是更详尽的说明。三级指标全面系统地概括了居住外环境规划设计的全过程。2.居住小区外环境施工质量评价指标。分为五个大项,即道路系统、建筑群体组合、绿化及场地、市政设施及管线、公共服务系统。3.居住小区外环境物业管理评价指标。分为九个大项,即建筑及其维修、绿化、工程管线及设备、环境卫生、治安管理、社区文明、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质量保障。

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评价和优选要通过综合评价技术处理,才能使评价指标体系出结果。综合评价技术处理的手段和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将随着评价技术不断发展而发展。我国多采用人工统计和计算的加权评分法,由于评价因子具有模糊性,故评价工作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和采用新的计算理论、方法和工具。哈尔滨建筑大学研究提出:1.模糊综合评判技术;2.权重集确定技术;3.多目标、多层次分析与变异决策评价技术;4.质量评价计算机系统编制及使用说明;5.提出了模糊评判方法,

层次分析法和变异层次分析法三种评判方法。经过小区实际评判择优应用,证明三种技术评判结果完全一致,说明该三种方法具有等效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3:住宅经济指标

1、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 、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5、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6、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7、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8、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9、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10、组团(级)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11、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12、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13、配建设施

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4、其它用地(E)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15、公共活动中心

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16、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7、建筑线

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18、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9、建筑小品

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20、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21、拆建比

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22、土地开发费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开发所需的前期工程的测算投资,包括征地、拆迁、各种补偿、平整土地、敷设外部市政管线设施和道路工程等各项费用(万元/ha)。

23、住宅单方综合造价

每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所需的工程建设的测算综合投资,应包括土地开发费用和居住区用地内的建筑、道路、市政管线、绿化等各项工程建设投资及必要的管理费用(元/m2)。

24、高层住宅(大于等于10层)比例

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5、中高层住宅(7~9层)比例

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6、人口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27、人口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28、住宅建筑套密度(毛)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29、住宅建筑套密度(净)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30、住宅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2/ha)。

31、建筑面积毛密度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2/ha)或以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32、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率(%)。

33、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4、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35、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用地面积(平米/公顷)

36、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住宅总建筑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平米/公顷)

37、停车率

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38、地面停车率

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公顷(Hm2)=15亩=10000 m2

1亩=666.7 m2

各种经济指标意义解释大全汇总

《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季报表》主要指标解释: 1.工业 总产值(当年价格):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工业总产值计算应遵循的原则 ①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 和提供的劳务,均应包括在内。其中的最终产品,不管是 否在本年内销售,只要是本年内生产的,就应包括在内。 凡不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均不得计入工业总产值。②最终产品的原则。即企业生产的成品价值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企业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也应视为最终产品计入工业总产值。而在本企业内各车间转移的半成品和在制品只能计算其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③“工厂法”原则。即以法人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 工业总产值,是其本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 价值量。 (2)工业总产值的内容

包括三部分: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①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本年内生产,并在本年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合格、包装入库的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全部工业成品(包括半成品)价值合计。成品价值中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但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成品价值按成品实物量乘以本年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帐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 ②对外加工费收入:指企业在本年内完成的对外承做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品修理作业所收取的加工费收入。 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可根据会计“产品销售收入”科目的有关资料取得。对于以对外加工生产为主,对外加工费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的企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反映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总量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出、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等。 一、社会总产出 (一)含义 社会总产出也称总产品。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当以货币表现时,即为全部生产活动成果的价值总量。这里所说的全部生产活动,即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社会总产品就是这两大部门产品之总和,其产品形式,既有实物形态的货物,也有不具实物形态的各种服务或劳务。 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的总成果。它包括货物和直接为货物提供的运输、仓储、供应与销售等有关服务,其价值总量即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从使用价值角度看,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价值角度看,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包括工资、利润、税金和利息等)。可见,社会总产值的价值构成即C十V十M。 国民经济中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指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包括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业)社会总产值即为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的总和。 非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其产出成果的价值表现称为服务总值或劳务总值。 由此可见,全社会总产出=社会总产值+服务总值(或劳务总值) (二)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是工业统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总产值指标出现错误将影响工业增加值、增加值率、工业产销率等综合指数计算的准确性,因此应重视产值的计算。 1.工业总产值的定义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根据计算工业总产值的价格不同,工业总产值又分为现价工业总产值和不变价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工业总产值是指在计算不同时期工业总产值时,对同一产品采用同一时期或同一时点的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作为不变价,又称固定价格。采用不变价计算工业总产值,主要是用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先后四次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和农业产品不变价格,从1949年到1957年使用1952年工(农)业产品不变价格,从1957年到1971年使用1957年不变价格,从1971年到1981年使用1970年不变价格,从1981年到1990年使用1980年不变价格,从1991年开始使用1990年不变价格,从2001年开始使用2000年不变价格。现价工业总产值指在计算工业总产值时,采用企业报告期内的产品实际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价格)。 2.计算工业总产值的原则 (1)工业生产的原则。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计算工业总产值时都应包括在内。 (2)最终产品的原则。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对外销售,那么也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也应包括在企业总产值内。 (3)工厂法的原则。工业总产值是按企业最终产品来计算的,所以不允许同一产品的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是允许企业之间的重复计算。 3.工业总产值的构成 工业总产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及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 (1)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需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合格、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和对外销售的半成品的价值总和。本期生产成品价值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和对外销售的半成品。本期生产成品价值的计算公式: 本期生产成品价值=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数量×本期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凡报告期内产品销售价格有变动,或同一种产品在同一时期有几种销售价格的,应分别按不同价格计算总产值。若一个生产周期完成时,还不能确定按哪一种价格销售,可按报告期实际平均销售价格计算)。实际销售价格是指产品

住宅经济指标大全

建筑经济指标大全 建筑经济技术指标常见词汇整理与计算方法 建筑经济技术指标常见词汇整理与计算方法 (1)容积率:即规划地块内各类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 计算公式为: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土地面积 容积率可根据需要制定上限与下限.容积率的下限是保证地块开发的效益,防止无效益或低效益开发造成土地的浪费。容积率上限防止过渡开发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容积率还可以根据建筑用途的不同,分为全部建筑容积率,公共建筑容积率,住宅建筑容积率等。 建筑总楼板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值,与建蔽率为不同概念。例如:在1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地上,建有单楼层5千平方米,共两层楼的建筑,则容积率为100%,建蔽率为50%。公式: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与占地面积不同) (2)建筑密度:即规划地块内各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计算公式:建筑密度=建筑基底占地面积/地块面积 (3)绿化率,亦称绿地率:指的是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规划地块面积的比率,计算公式: 绿地率=绿地面积/土地面积 绿地率通常以下限控制。这里的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公共绿地内占地面积不大于百分之一的雕塑、水池、亭榭等绿化小品建筑可视为绿地。 (4)建筑物占地面积:以外墙(底层勒脚以上)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构筑物占地面积以占地轮廓计算,但不包括铁路、道路,围墙及管线。 (5)总建筑面积:指在建设用地范围内单栋或多栋建筑物地面以上及地面以下各层建筑面积之总和。 以上所提到的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是指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一般包括建设区内的道路面积、绿地面积、建筑物(构筑物)所占面积、运动场地等等。 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的程度,多层一般不小于退让5m,高层退让不小于10M 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建筑密度是指在具体“宗地”内建筑物基底面积与宗地面积之比。 对于发展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绿化率也是如此。绿化率较高,容积率较低,建筑密度一般也就较低,发展商可用于回收资金的面积就越少,而住户就越舒服。这两个比率决定了这个项目是从人的居住需求角度,还是从纯粹赚钱的角度来设计一个社区。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3,绿化率应不低于30%。但由于受土地成本的限制,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做得到。容积率比净容积率要低50%左右。这两个指标都是合法的,除特别说明外,说到容积率时一般都是指净容积率。但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开发商只能宣传净容积率,于是,一些开发商就钻法律的空子,将净容积率换算成毛容积率来宣传,购房人弄不明白其中的奥妙,还以为这个小区的容积率真的很低,入住后才发现上当了。什么是容积率按照《成都市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解释,容积率是地面以上各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直接关系居住的舒适度,容积率越低,居住密度越小,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就越高,反之则舒适度越低。但对于开发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价格中的比例,决定被开发土地的含金量。因此,容积率越高,开发商的利润就越大。 其他基本词汇,住宅: 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摊面积(一般测绘部门会给出) 总建筑面积=所有建筑物的建筑面积的和 公摊面积=每户分摊的公共部位的面积(一般由测绘部门给出)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解释-企业总收入

企业总收入 1、定义:指企业从事主要经营业务取得的收入以及企业从事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总和。 2、计算方法:企业总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的本期累计数填列。 利润总额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的对应指标的本期累计数填列。 应交税金 包括 1、产品销售税金: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应承担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消费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 2、税金(管理费用中的):指企业按照规定支付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 3、本年应交增值税:指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 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 4、应交所得税:指企业按照国家的税法规定按所得额计征的税额。 劳动者报酬: 1、定义: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2、计算原则: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按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还是未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包括在工资总额内。 本期计提折旧:指企业自年初至报告期止累计提取的折旧。根据“财务状况变动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项填列。 增加值:是指企业在核算期内生产经营的效果和新创造的价值。 增加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除工业企业以外的单位采用的是收入法,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其中: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补贴收入(价格补贴、亏损补贴、出口退税)营业盈余=营业利润+补贴收入+其他 工业企业采用生产法,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年应交增值税 其中: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可以采用正算法或倒算法,一般推荐使用倒算法。 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销售)费用合计减去该项费用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见附表),如工资、折旧、福利费等,倒算出三项费

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解释及耗差分析

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解释及耗差分析 一、概述 火力发电厂既是能源转换企业,又是耗能大户,因此技术经济指标对火力发电厂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至关重要。火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不仅反映电力企业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还可以指导火电厂电力生产、管理、经营等各方面的工作。 火力发电厂指标很多,一般将经济技术指标分为大指标和小指标。小指标是根据影响大指标的因素或参数,对大指标进行分解得到的。小指标包括锅炉指标、汽轮机指标、燃料指标、化学指标等。 1、综合性指标:火力发电厂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为发电量、供电量和供热量、供电成本、供热成本、标准煤耗、厂用电率、等效可用系数、主要设备的最大出力和最小出力。 2、锅炉指标:锅炉效率、过热蒸汽温度、过热蒸汽压力、再热蒸汽温度、再热蒸汽压力、排污率、炉烟含氧量、排烟温度、空气预热器漏风率、除尘器漏风系数、飞灰和灰渣可燃物、煤粉细度合格率、制粉(磨煤机、排粉机)单耗、风机(引风机、送风机)单耗、点火和助燃油量。 3、汽轮机指标:汽轮机热耗、汽耗率、主蒸汽温度、主蒸汽压力、再热蒸汽温度、真空度、凝汽器端差、加热器端差、凝结水过冷却度、给水温度、电动给水泵耗电率、汽动给水泵组效率、汽动给水泵组汽耗率、循环水泵耗电率、高加投入率、胶球装置投入率和收球率、真空系统严密性、水塔冷却效果(空冷塔耗电率、冷却塔水温降)、阀门泄漏状态。 4、燃料指标:燃料收入量、燃料耗用量、燃料库存量、燃料检斤量、检斤率、过衡率、燃料运损率、燃料盈吨量、盈吨率、燃料亏吨量、亏吨率、煤场存损率、燃料盘点库存量、燃料盘点盈亏量、燃料检质率、煤炭质级不符率、煤质合格率、配煤合

格率、燃料亏吨索赔率、燃料亏卡索赔率、入厂标煤单价、入厂煤与入炉煤热量差、入厂煤与入炉煤水分差、输煤(油)单耗、输煤(油)耗电率、燃煤机械采样装置投入率、皮带秤校验合格率。 4、化学指标:自用水率、补水率、汽水损失率、循环水排污回收率、机炉工业水回收率、汽水品质合格率等。 5、热工指标:热工仪表、热工保护及热工自动的投入率和准确率。 二、综合性指标定义及计算 1、发电量:指电厂发电机组经过对一次能源的加工转换而产生的有功电能数量,即发电机实际发出有功功率与发电机实际运行时间的乘积,单位为kW·h或万kW·h。发电量根据发电机端电能表的读数计算,即: 发电量=计算期电能表的读数差×电能表的倍率 2、厂用电率:指发电厂为发电耗用的厂用电量与发电量的比率。 厂用电率=计算期内发电厂厂用电量(万kW·h) 计算期内发电量(万kW·h) ×100% 综合厂用电率:综合厂用电率是指全厂发电量与上网电量的差值与全厂发电量的比值,即 L gh=W f?W gk+W wg W f ×100 式中 : W wg——全厂的外购电量,kW﹒h ; W gk——全厂的关口电量,kW﹒h 3、标准煤耗 (1)标煤量 注:各种不同煤种具有不同的发热量,必须折算到一定的基准下才能进行经济性比较。标准煤是指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kg(即7000kcal)的煤。燃油耗用量较小且油质变化不大,41868 kJ/kg(即10000kcal/kg)就是1kg标准油的发热量。 (2)发电标准煤耗(发电标煤率):是指火电厂产生1kW·h电能所消耗的标准煤量(g/kW﹒h)。

建筑经济技术指标大全(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常用建筑经济技术指标 建筑经济指标 1、建设用地面积:是指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一般包括建筑区内的道路面积、绿地面积、建筑物所占面积、运动场地等等。 2、总建筑面积:指在建设用地范围内单栋或多栋建筑物地面以上及地面以下各层建筑面积之总和。 3、建筑面积:指建筑物外墙(或外柱)外围以内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 4、基底面积:建筑基底面积是指建筑物接触地面的自然层建筑外墙或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一层建筑面积) 5、建筑密度:建筑物总基底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用百分比表示)。 6、建筑容积率:系指建筑总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例如:在1万平方米的建筑场地上,建有单楼层5千平方米,共两层楼的建筑,则容积率为100%, 公式: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7、绿化率: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8、道路面积率=(道路用地总面积/建设用地总面积) 9、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总基底面积和 10、檐口高度:指结构外墙体和屋面结构板交界处的屋面结构板顶,檐口高度就是檐口标高处,到室外设计地坪标高的距离。檐口”又被误叫作“沿口”一般说的屋面的檐口是指大屋面的最外边缘处的屋檐的上边缘,即“上口”,不是突出大屋面的电梯机房、楼梯间的小屋面的檐口。

11、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建筑红线一般由道路红线和建筑控制线组成。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基底与道路邻近一侧,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 相关解释 1、绿地面积:指能够用于绿化的土地面积,不包括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覆土小于2米的土地。 2、建筑覆盖率:又称“建筑密度”,是指建设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基底面积之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除特别注明的外,计算时一般包括附属建设物。 3、计算公式:建筑密度=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规划用地面积。 [1]比如一块地为10000平方米,其中建筑底层面积3000平方米,这块用地的建筑密度就是3000/10000=30% 。 4、用地面积:建设项目报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取得用地规划许可后,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测量确定的建设用地土地面积(准确界限由土地供应图标明), 6、绿地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但绿化率只是开发商宣传楼盘绿化时用的概念,并没有法律和法规依据。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的衡量楼盘绿化状况的国家标准是绿地率,绿地率是指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小区用地的比率,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

微观经济指标--财务指标汇总表

企业项目微观经济指标--财务指标估算在本企业项目中的具体表现 微观经济指标--财务指标汇总表 微观经济指标--财务指标汇总表(1)单位:万元 序号名称单位指标说明 1 项目总投资(含全部流动资金)万元104163.56 建设周期影子系数 项目规模总投资(含铺底流动资金)万元96613.32 建设周期影子系数 1.1 建设投资万元46540.30 其中:基本预备费万元910.61 其中:涨价预备费万元2277.02 1.2 利息万元6225.00 1.3 流动资金万元2321.06 资金循环及影子系数 铺底流动资金万元1309.85 2 营业收入(含税)万元17316.42 计算周期内(7年)平均 3 营业税金及附加万元983.21 消费税未计、计算周期内(7年)平均 增值税万元2364.48 部分项目需缴纳、计算周期内(7年)平均 4 总成本费用万元3469.44 计算周期内(7年)平均 5 利润总额万元10499.29 计算周期内(7年)平均 6 所得税万元2099.86 计算周期内(7年)平均 7 税后利润万元8399.43 计算周期内(7年)平均

微观经济指标--财务指标汇总表(2)单位:万元 序号名称单位指标说明 8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建设周期影子系数8.1 财务内部收益率 项目投资所得税前% 28.23 项目投资所得税后% 25.71 8.2 财务净现值 项目投资所得税前万元956.91 ic=15% 项目投资所得税后万元-1142.94 8.3 项目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 静态投资所得税前年9.20 建设周期影子系数 静态投资所得税后年11.50 建设周期影子系数 动态投资所得税前年9.92 建设周期影子系数 动态投资所得税后年12.40 建设周期影子系数 8.4 总投资收益率% 28.17 建设周期影子系数 9 清偿能力分析年计算周期内影子系数9.1 财务比率 资产负债率% 57.81 流动比率% 182.96 速动比率% 101.65 9.2 借款偿还期年 4.13 10 盈亏平衡点% 48.46

(财务知识)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财务指标最全版

(财务知识)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和规模以下工业 企业财务指标

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财务指标 壹、填报对象范围 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有B103和G603-1俩种表式,B103表的填报对象为规模之上工业企业,G603-1表的填报对象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 二、填报内容和注意事项 报表表式:B103表由规模之上工业企业生产、销售总值表和财务状况表合且而成,取消了本年折旧、办公费、广告费、保险、住房公积金、现金流量等20多个指标,增加了营业外支出。主要原则是遵循现行统计报表制度、兼顾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强化普查内容和指标设计规范化、且且注重可操作性。其中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就是现行的会计制度。 填报方式:财务状况表中除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单位是“人”以外,其他指标的单位均为“千元”,填报表格中每个指标后面的数据方格自右至左单位已分别注明为“千元”、“万元”、“十万”等,必须按数据方格所对应的单位填报数据,不保留小数位,不得填写“XX万元”的字样。填报数据时应注意核对各指标间的单位是否壹致,有无异常值或漏填的数据。 三、审核关系、审核方法和数据质量控制要点 (壹)审核方法 1.B103表指标较多,多数指标间存在关联关系,这就构成了审核的依据。由于财务指标间关系非常复杂,审核公式例外情况时有发生,许多审核公式不绝对成立。例如,“财务费用应大于其中项利息支出”对汇兑损益为负值的企业不适用。

2.普查方案中设置了必须满足的审核关系和有条件满足的审核关系,B103表的表内审核,B103表和601表的跨表审核,B103表和成本费用调查表的数据联审等审核方式。几种审核方式能够统壹进行,也可分别进行,便于精确定位。 3.B103表、601表和成本费用调查法人代码相同的企业进行联审,要求俩套表相互确认,不能以壹方为主,且修改后须复审(如表内平衡关系)。 (二)数据质量控制要点 1.总产值和销售收入、总产值和销售产值、销售产值和销售收入要注意数据的衔接和匹配。 2.相关指标应注意匹配关系(如流动资产和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净值和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俩项指标不应有较大差距,且其中壹项不为零时,另壹项不应为零。 3.理论上所有指标都不应大于资产总计和主营业务之和,如是则应检查单位是否填错。 4.所有指标应注意和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比较,注意人均指标是否偏小或偏大,如人均工资大于20万元或小于5000元可能是人数或工资等指标有问题。 5.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都是企业财务状况表中的单壹指标,不应包括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企业会计报表没有单独设立科目的,在填制资产负债表时要求根据明细账分析填列。 6.财务费用较大时,壹般主要为利息支出,应避免漏填利息支出。 7.当存货或产成品没有办入库票即已销售时,企业必须补办入库存手续,补填入库凭证,故不允许出现负值。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某某某年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某某某年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 标数据

统计局: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 发布时间:2011-05-1115:46:57.0来源:价格在线综合 导读: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2011年4月份主要经济数据。数据显示,4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3%,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8%,涨幅比3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 一、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3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比1-3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从环比看,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93%。 分经济类型看,4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同比增长10.4%,集体企业增长8.1%,股份制企业增长15.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9.7%。分轻重工业看,4月份,重工业增长14.0%,轻工业增长11.9%。 分行业看,4月份,39个大类行业全部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纺织业增长5.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3.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8.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9.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9.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4.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8.5%。 分产品看,4月份,468种产品中有390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天然原油1696万吨,增长4.4%;发电量3664亿千瓦时,增长11.7%;粗钢5903万吨,增长7.1%;水泥18556万吨,增长22.4%;汽车157万辆,下降1.6%,其中轿车81.3万

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 一、国民经济 1、国内生产总值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e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已有相当重要性。 2、国民生产总值含义: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只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额服务价值的总和,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为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 3、国民收入含义: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在使用价值上,国民收入是由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构成。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有农业、工业、建筑业和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继续的运输业、邮电业及商业等。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GNP,即国民生产总值)。

4、经济增长率含义:经济增长率(RGDP)是末期国民生产总值与基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以末期现行价格计算末期GNP,得出的增长率是名义经济增长率,以不变价格(即基期价格)计算末期GNP,得出的增长率是实际经济增长率。在量度经济增长时,一般都采用实际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经济增长率的大小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快慢,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需的时间长短,所以政府和学者都非常关注这个指标。 5、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含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 6、农村人均纯收入含义:“纯收入”指的是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渠道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指的是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民纯收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二、物价水平 1、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中央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对提升信心、抑制经济深度下滑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持续恶化、中国出口下滑严重、国内消费需求启动需要较长时间、政府出台投资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难以立即显现、房地产等支柱产业持续低迷等原因,目前看来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尚未走出下行通道。但经过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已出现回暖迹象。 课题研究组经认真研究选取了GDP、CPI、PPI、PMI等20个指标,以期全面反映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状况,为企业家正确判断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提供帮助。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2008年我国GDP突破30万亿,同比增长9%;GDP季度累计增幅由10.6%下降至9%。2009年第一季度GDP为65745亿元,同比增长6.1%,同比增幅为1992年季度数据公布以来的最低。预计随着“保增长”措施逐渐见效,下半年GDP增幅将高于上半年。 从GDP季度数据来看,同比增幅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由2007年第二季度的13.8%降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6.1%。

2009年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投资、外需对GDP贡献的数据,GDP同比增长6.1%,其中最重消费贡献4.3%,投资贡献2.0%,外需贡献-0.2%。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85万亿,同比增长21.6%。2009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城市零售额19834亿元,同比增长14.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564亿元,同比增长17.0%。 由上图可以看出,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由2008年9月的23.2%连续降至2009年2月的11.6%;2009年3月同比增幅止住下滑趋势,升至14.7%。

美国经济指标解读(DOC)

美国经济指标解读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2、制造业指数(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 ISM)★★★ 3、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PMI)★★★ 4、工业生产指数(Industrial Production)★★★ 5、设备使用率、产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 6、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7、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 8、就业报告(Employment Report)★★★★★ 9、领先指针(Leading Indicators)★★★★ 10、新屋开工数及营建许可数 (Housing Starts and Building Permits)★★★11、新屋销售量(New Home Sales)★★ 12、成屋销售量(Existing Home Sales)★ 13、零售销售指数(Retail Sales Index)★★★★★ 14、耐用消费品订单(Durable Domestic Product)★★★ 15、经常帐(Current Account,CA)★ 16、预算赤字、政府赤字(Budget Deficit)★★★ 17、贸易赤字(Trade Deficit)★★ 18、个人收入与支出(Personal Income and Consumption)★ 19、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20、工厂订单(Factory Orders)★★★★

国民经济中几个指标汇总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也称国民生产毛额、本地居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机构单位。同时,国外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有所区别,一是核算范围不同,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而国民生产总值对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都进行计算。二是价值构成不同,社会总产值计算社会产品的全部价值;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增加的价值,即增加值,不计算中间产品和中间劳务投入的价值,国民收入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也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即只计算净产值。 国民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计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率)。 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 (1)生产法或称部门法,是从各部门的总产值(收入)中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2)支出法或称最终产品法,即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国内资产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库存净增或净减)+出口与进口的差额; (3)收入法或称分配法,是将国民生产总值看作为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总额。 因此,它要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资本消耗、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减政府补贴)等形式,在各种生产要素中间进行分配。这样,将全国各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上述各个项目加以汇总,即可计算出国民生总值。 从理论上说,上述3种方式最后统计得出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国际上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通行方法为FPA,并将它得出的数据作为标准。 计算公式:Q1·P1+Q2·P2+……+Qn·Pn =国民生产总值 ?Q代表各种劳务与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即不包括生产各环节中重复计算的部分。 ?P代表劳务与最终产品的价格。 ?GDP和GNP的比较[1] GDP和GNP是两个既有联系义有区别的指标。他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但因其计算途径不同,两者又有所区别:

国民经济中的几点术语

1、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定义和主要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后者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有哪几种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 (1)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即: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内容。即: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一定限度内的统计误差是允许出现的。目前,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中多采用收入法,但其三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天津市在进行增加值季度考核统计时规定统一使用收入法。主要是考虑到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首先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汇总,避免了由于方法不统一而需做调整的工作量,数据处理比较方便。其次,便于基层单位操作。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基层单位的资料取自财务数据,数据比较真实,指标口径易于统一,数据质量比较好控制。 3、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怎样划分的? 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字[2003]14号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释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定义和主要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

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后者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有哪几种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 (1)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即: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内容。即: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criteria of national economic evaluation) 国民经济评价以经济内部收益率为主要指标。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需要,可计算经济 净现值、经济净现值率、外汇效果及外部效果与无形效果等指标。 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系经济净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其经济含义是:项目占用的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能力。经济内部收率大于或等于社会折现率,表明项目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能力达到了要求的水平,因而该项目是可以接受的。经济内部收益率的表达式为: 式中CI为现金流入量;CO为现金流出量;(CI-CO)t为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n为计算期。 经济净现值(ENPV)和经济净现值率(ENPVR) 经济净现值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贡献的绝对指标,它是用社会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收益折算到建设起点(建设初期)的现值之和。当经济净现值大于零时,表示国家为拟建项目付出代价后,除得到符合社 会折现率的社会盈余外,还可以得到以现值计算的超额社会盈余。 经济净现值率是反映项目单位投资为国民经济所作贡献的相对指标,它是经济净现值与投资现值之比。其表达式为:

式中is为社会折现率;Ip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现值,n为计算期。 外汇效果系涉及产品创汇及替代进口节汇的项目,包括计算经济外汇净现值、经济换汇成本、经济节汇成本等指标,以进行外汇效果分析。 (1)经济外汇净现值(ENPVF)。是按国民经济评价中效益、费用的划分原则,采用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is)计算、分析、评价项目实施后对国家外汇收支影响的重要指标。通过经济外汇流量表可以直接求得经济外汇净现值,用以衡量项目对国家外汇真正的净贡献(创汇)或净消耗(用汇) 经济外汇净现值的表达式为: 式中FI为外汇流入量;FO为外汇流出量;(FI—FO)t为第t年的净外汇流量;n为计算期。当有产品替代进口节汇时,可按净外汇计算经济外汇净现值。 (2)经济换汇成本。是分析、评价项目实施后在国际上的竞争

常用经济指标解释

常用经济指标解释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一、二、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和建筑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2、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有何区别与联系?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最终成果,即所有常住机构单位或产业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可供最终使用产品和劳务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能够全面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重要综合指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指标。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其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总产出-中间投入(物质产品投入+服务投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