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7讲洋流及其地理意义学案鲁教版.doc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7讲洋流及其地理意义学案鲁教版.doc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7讲洋流及其地理意义学案鲁教版.doc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7讲洋流及其地理意义学案鲁教版.doc

第7讲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课标展示核心素养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综合思维:联系全球风带模式图,从成因的角度认识洋流与

风带的关系,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地理实践力:动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图,结合洋流分布合理

设计航海线路。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5页

[基础梳理]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概念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按性质分类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3.洋流形成的因素

(1)盛行风: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如信风和西风。

(2)其他因素: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等。

【素养引领】

1.(综合思维)暖流的水温一定比寒流高吗?

提示: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但在不同纬度的海区,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比如低纬的寒流水温可能比高纬的暖流水温高。

2.(综合思维)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一定都是暖流吗?

提示: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不一定都是暖流。例如,索马里寒流(夏季)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虽然从低纬流向高纬,但属于寒流。

4.主要洋流分布

海域 主要洋流名称

太平洋

D 日本暖流、

E 北太平洋暖流、

F 加利福尼亚寒流、

G 东澳大利亚暖流、

H 秘鲁寒流、

I 千岛寒流

大西洋

J 墨西哥湾暖流、K 北大西洋暖流、L 拉布拉多寒流、M 加那利寒流、N 巴西暖流、P 本格拉寒流

印度洋 Q 厄加勒斯暖流、R 西澳大利亚寒流 1.北半球西风漂流为暖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为寒流;南半球中高纬度无气旋型大洋环流。 二、洋流的地理意义 1.影响气候

(1)全球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沿岸影响?

??

??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影响海洋生物分布

(1)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2)上升流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3)渔场形成条件分析

3.影响人类航海

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4.影响近海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特别提示】

2.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季节为夏季;暖流

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季节为冬季。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6页

考点一世界洋流的形成与分布

【核心素养下的命题分析】

多以区域图或海水等温线图为载体,通过判读洋流的形成与分布、流向及性质等,考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抓住洋流的分布规律、掌握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判读方法是解答该类问题的关键。

典例1 (高考经典题)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图,完成下题。

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③寒流④暖流

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规范审答]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大西洋__北大西洋__墨西哥湾__B

1.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模式

名称副热带大洋环流副极地大洋环流

分布海区

中低纬度副热带海区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环流方向

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北半球:逆时针

洋流性质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暖流

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寒流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寒流

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暖流洋流模式

(1)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2)南半球西风漂流

南半球中纬度40°~60°海域,形成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方向环绕南极大陆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3.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判读

(1)利用经纬度判断

①根据纬度判断

赤道附近地区的为赤道暖流,受信风的影响自东向西流,南半球为南赤道暖流,北半球为北赤道暖流。在中纬度西风带控制区,洋流自西向东流,且北半球为暖流,南半球为寒流。

②根据经度判断

根据经度可确定大致海域,根据洋流的大致流向可确定洋流的性质。一般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为寒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为暖流,再结合纬度位置即可综合确定洋流的名称。

(2)根据海陆轮廓判断

①确定所在大洋。

a.依据四大洋周围的大洲轮廓。

b.依据特殊经线:如0°、20°W经线穿过大西洋,90°E经线穿过印度洋,160°E、180°经线穿过太平洋。

②根据海陆分布来确定大陆东西岸(或大洋东西岸)。

③根据大洋环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确定具体洋流性质及名称。

(3)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判断

①判断南北半球

根据图示方向(一般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越往北水温越低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如图,甲图示意北半球,乙图示意南半球。

②判断洋流流向

等温线弯曲方向即为洋流流向。若等温线向北弯曲,则洋流就在等温线弯曲处向北流。

③判断寒流、暖流

由温度高的海区流向温度低的海区为暖流,如甲图;由温度低的海区流向温度高的海区为寒流,如乙图。

④判断洋流名称

若图示为大西洋局部海域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A的推理过程:等温线凸向低值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的暖流,水温较高→中低纬海区,水温由北向南降低→南半球,大西洋→巴西暖流。

〉〉命题角度一洋流及其分布

1.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如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此次航行中,最能利用盛行风和洋流

的航程是( )

A.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

B.非洲以南→南海

C.南海→台湾海峡

D.台湾海峡→青岛

解析: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帆船一直顺西风和西风漂流,说明此段航程充分利用了盛行风和洋流,故选A。

答案:A

〉〉命题角度二以等温线图为背景考查洋流的流向和性质

2.(经典高考题)图a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b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图a甲处的洋流与图b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

A.①B.②

C.③ D.④

解析:甲处的洋流为南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暖流,自北向南由低纬海区流向中纬海区,

综合比较①~④示意图,④正确。

答案:D

考点二洋流的地理意义

【核心素养下的命题分析】

多以区域为载体,通过分析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等的影响,考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抓住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解答该类问题的关键。

典例 2 (2018·高考海南卷)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 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

A.海水流动快B.有暖流经过

C.太阳辐射强D.靠近陆地

(2)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

A.降水少B.辐射强

C.海气温差大D.风力强

[规范审答]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第1题,图示蒸发量高值区的延伸方向,与________暖流位置一致,而暖流________作用明显。从海水流动看,暖流海域海水流动速度近似,但辐射差异大;从太阳辐射看,比辐射更强的低纬蒸发量还大;从海陆位置看,更靠近陆地的海域蒸发量较小。第2题,暖流对流经海域海水有增温作用,________季更加明显,海气温差________,蒸发强烈。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主要位于东海海域,比渤海、黄海降水量大,辐射较弱;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远,风力比渤海、黄海小。

我的答案:日本__增温增湿__冬__大__(1)B__(2)C

分析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般思路

1.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命题角度一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1.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解析:S市位于中纬度地区,附近海域夏季水温较高,因此水汽含量较大;结合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S市附近海域有向南流的加利福尼亚寒流,该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易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雾。

答案:D

2.如图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解析:甲处的洋流为南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暖流,它对沿岸大气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洋流会扩大海洋污染的范围;只有顺着洋流航行,才会加快航速;渔场一般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或有上升补偿流的海域。

答案:C

〉〉命题角度二洋流对航运的影响

(高考海南卷)下图中格陵兰岛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甲、乙分别是北美洲和英国的港口,甲、乙之间的虚线示意航线。18世纪邮政长官富兰克林调查发现,沿北美洲和英国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最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在( )

A.①附近B.②附近C.③附近D.④附近

4.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时间不同主要受( )

A.海浪的影响B.暖流的影响

C.海风的影响D.寒流的影响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②④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全年高于0 ℃;①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拉布拉多寒流可携带极地冰山至③附近海域。故最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是③附近。第4题,由图可知,甲、乙之间航线与北大西洋暖流分布基本一致,北大西洋暖流自西向东流,由甲到乙顺流省时,由乙到甲逆流耗时较多。

答案:3.C 4.B

〉〉命题角度三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5.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图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环境受本次核物质泄漏影响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由于日本东部有自西南向东北流的日本暖流经过,会把P地泄漏的核物质顺着洋流带到丙地。

答案:C

素养立意:立足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考查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图为天下所有童心未泯、盼雪心切的人发布的堆雪人预报地图。读图,完成(1)~(4)题。

(1)Ⅰ地属“求雪失败”区,其求雪失败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纬度高B.地势高C.光照少D.水汽少

(2)Ⅳ地属“堆好多”区,有利于其形成“漫天雪花簌簌下,不尽雪人滚滚来”的条件是( )

①水汽丰富②地势高③气温降幅大④纬度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Ⅱ地属于“堆不了”区,“雪到用时方恨少,再下一点好不好”,据天气预报,在1月4日,“上天将会满足它的需求”,其最可能原因是( )

A.水汽更多B.降温更大

C.太阳辐射更强D.风力更大

(4)雪存在干雪与湿雪之分,湿雪才适宜用来堆雪人,下列状况的雪能用来堆雪人的是( )

①用手捏不成团②雪天气温略高于0 ℃③雪易被风吹起④雪花会黏结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Ⅰ地虽位于纬度高且海拔也较高的区域,但没有形成降雪,可见不是因为气温低,而是水汽少,无法满足降雪条件。第(2)题,Ⅳ地位于秦岭——淮河一线,受地形阻挡,比Ⅰ、Ⅱ、Ⅲ地水汽更为充足,所以能形成“漫天雪花簌簌下,不尽雪人滚滚来”。第(3)题,1月4日强冷空气的到来,使Ⅱ地气温进一步下降,在水分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降温可能会形成降雪。第(4)题,雪不易被捏成团或易被风吹起,说明雪中水分较少,较为干燥;雪天气温略高于0℃,部分雪融化使含水量增加;雪花会黏结说明雪湿度大。

答案:(1)D (2)A (3)B (4)C

高考命题探源3| 河流

[题型探源·悟解法]

(高考经典题)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

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

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思维流程

]

[答案] ?分水岭透水层?减弱减少增多增强增多增多?东?西侧东侧(1)B (2)C (3)D

[知识探源·找规律]

河流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河流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的影响

地形地貌①流水侵蚀地貌:沟谷发育、沟壑

纵横;地形起伏大,侵蚀作用强;

②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貌;

③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

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河流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④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

原、三角洲、冲积岛等;

⑤河床特征:上游侵蚀为主,河床

窄而深,呈“V”型;下游堆积为

主,河床宽而浅,呈“U”型

①地势决定河流流向: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②地形影响流域范围:山地一般是河流的分

水岭,如我国西南横断山区河流受地形影响,

流域面积较小;

③地形影响河道状况:河流上游河床多砾石,

河道狭窄,多峡谷;中游河床多粗砂;下游

河道展宽,多曲流,河床多细沙或淤泥;

④地形影响河流性质:在等高线地形图中,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流速快,含沙量大,

水能资源丰富;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流速

慢,含沙量小,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气候①河流对降水的影响:增加沿河地

区降水量;

②河流对气温的影响:降低白天气

温,提高夜晚气温,降低气温日较

①降水对河流的影响: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

流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多少具有一致性;

②气温对河流的影响: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大致一

致;冬季最低气温在0 ℃以下的河流存在结

冰期

湖泊(地下水)

湖泊(地下水)和河流具有相互补给关系:由

高水位补给低水位。丰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湖

泊(地下水)水位,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地下

水);枯水期相反;以湖泊为源头的河流,总

是由湖泊补给河流。地上河分布的地区,总

是由河流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出露成泉,

往往补给河流水

冰川冰川融水单向补给河流生物

①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②干旱地区有河流流经的地区,水

分条件较好,形成非地带性的绿洲

植被覆盖率越高,河流侵蚀作用越弱,含沙

量越小,径流变率越小

土壤

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山麓

冲积扇分布的地区往往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土壤越紧密,越不易受到侵蚀,河流含沙量

越小;土壤越疏松,越容易遭受侵蚀,河流

含沙量越大

(2020·湖北武汉二中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普遍且典型,河岸两边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沙坡地独特景观。以河漫滩为依托,沿山坡爬升,常形成高差大于200米的爬升沙丘。雅鲁藏布江是一条流淌在沙漠上的江,简称为“沙江”,两岸河谷平原宽广,形成辫状水系,中游汇集了几条主要支流。流域内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13.1%,且沙漠化具有继续发展的趋势。这里阡陌相连,人烟稠密,是西藏最主要和最富庶的农业区。图1示意雅鲁藏布江,图2为“沙江”景观。

(1)比较雅鲁藏布江上游和下游补给差异,并分析原因。

(2)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多形成辫状水系的原因。

(3)说明雅鲁藏布江河谷爬升沙丘形成的过程。

(4)说明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近年土地沙化面积增加的原因。

答案:(1)上游地区海拔高,受高山阻挡,降水少,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下游西南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降水较多,且周围多高大山脉,以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

(2)洪水期含沙量大;洪水流出山口,河谷比较开阔,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

积形成沙洲;流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水系景观。

(3)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劲,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

(4)从上游及支流带来大量泥沙在中游河段沉积,沙滩面积扩大;冬春干旱季节,风力作用扩大沙化面积;中游河段人口密集,农业发达,过度开垦导致土地沙化面积增加。

2019高考地理练习7人口与城市解析版

夯基提能卷7 人口与城市 夯基提能卷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河南中原名校四调]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的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表示意1964~2010年我国某市各年龄段人口比重的变化。据此完成1~ A.黄山市 B.北京市 C.成都市 D.乌鲁木齐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的地区差异。2000年该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高达8.4%,即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且出现早,故该市应该是发达地区大城市,北京市最符合,故B正确;黄山市、成都市、乌鲁木齐市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不会这么早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故A、C、D错误。 2.1964~2010年该市人口特点是( ) A.人口老龄化程度先加重后趋于减轻 B.人口总抚养比出现了大幅度上升 C.老年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 D.人口增长模式还未完成向现代型的过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格的能力。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市老年人口比重一直在上升,说明人口老龄化程度趋于加重,故A错误;表中15~64岁人口比重一直上升,则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之和下降,推断人口总抚养比下降,故B错误;计算分析可知,201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较1964年呈上升趋势,故C正确;0~14岁人口比重下降,说明出生率下降,该市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完成了向现代型的过渡,故D错误。 3.该市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 ) A.时尚产品销量大增 B.人均消费减少 C.少儿旅游业兴起 D.养老机构床位短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资料可知,少年儿童比重急剧减少,少儿旅游业会衰退,以青年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时尚产品的销量不会大增,故A、C错误;人均消费可能增加,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重,也会给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带来一定压力,故B错误,D正确。 [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迁移日益活跃,中、西部地区人口长期向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地区集聚,但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示意2001年~2010年、2011~2015年两个时期我国部分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统计。据此完成4~6题。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篇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吴梦云37号13地理科学 【教学设计理念】 1、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学目标】 本节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及学生能够说出横波和纵波特点,能够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简易图并标出对应部分,区分岩石圈,地壳,软流层等易混淆的概念,准确率达到90%。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导学法教学、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观看新闻一则: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位于美国墨西哥湾的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爆炸起火。36小时后,平台沉没,11名工作人员遇难。钻井平台底部油井自24日起漏油不止并引发了大规模原油污染 象,那地球内部的有什么构造又发生着什么样的活动呢。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各个圈层如何划分及其特点如何? 新课探究探究一: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城市问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城市问题 (附参考答案) 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草原皮都——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规模较大的皮草加工基地,抓住北京疏解非首都职能的机会,积极承接北京服装皮草部分的产业转移,在众多的竞争城市中,脱颖而出。下图为乌兰察布市位置示意图。 (1)指出北京非首都职能过度集中带来的城市问题。 (2)分析乌兰察布市承接北京服装皮草部分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3)预测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对乌兰察布市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交通拥堵;地价上升,居住困难;公共设施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 (2)地处草原牧区,皮革原料丰富;皮革加工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具有规模较大的皮革加工工业;距离京津、蒙古、俄罗斯等市场近;交通便利;劳动力廉价;土地租金低;西部开发的政策优势。(任答5点) (3)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加速城镇化进程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科教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还是重要的经济、交通、旅游中心。北京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过大,城市问题日益突出。京津与冀位置相邻,但在经济和城市发展方面差异巨大。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有利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图示意首都圈地区城市体系(2012年)。 (1)有专家建议把B城市培育为首都圈地区城市体系的新核心城市。请分析该城市的区位优势。 (2)分析北京城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 (1)靠近北京、天津,三者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或与京津之间的距离适当);靠近北京、天津,利于承载京津疏散的功能和人口;位于北京-石家庄发展轴的中间地带,(或位于城市圈中南部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对外有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方式,交通便利;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发展基础较好(任答4点) (2)北京城市问题主要原因:城市功能和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建设不够合理(任答2点)解决措施:控制城市规模;把部分城市功能和人口疏散到河北(或疏散城市功能和人口);合理规划,建设卫星城 3、(2019·莆田第六中学高一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某市1980-2009年城市化的过程。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 第10课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补充讲义 【考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课主要考查洋流的成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 【考情】:这部分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在高考命题中,出现的频率大,多用图表资料,注重考查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后将会以区域图、等温线图等为背景,考查洋流分布及其影响。 【感悟高考】:2016江苏卷19题;2016上海卷13、14题; 2014年全国Ⅱ9题;2013全国Ⅱ9题;2014江苏13题。 【精讲点拨】 考点一:洋流的分类及判断 .判读方法 〖对点练习〗:(2013·江苏地理)图1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2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1~2题。 1.图1甲处的洋流与图2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考点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海区: 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方向:北顺南逆,性质:.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方向逆时针,性质:. ③南纬40°附近海域:全球性西风漂流,性质为。 ④北印度洋:冬逆夏顺 〖对点练习〗(2016江苏)图9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3 题。 3.图9中洋流甲(双选) A. 自南向北流 B. 导致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 C. 使沿岸增温增湿 D. 利于海洋渔场的形成

图9 4.(2014·安徽文综)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 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 藻海,产卵后死亡。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 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④暖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考点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6上海)(七)大洋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洋流。 5.7月,一艘货船从日本横滨出发,沿图中路线前往瑞典的哥德堡。途中会遇到风海流、密度流、涌升流三种洋流。货船遇到这三种洋流的海区位置分别是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丁、乙、甲 D.丁、丙、乙

从地球圈层地理环境测试题01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计40分) 1.岩石按其成因分为哪三大类 A.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B.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 C.喷出岩、侵入岩、沉积岩D.花岗岩、岩浆岩、大理岩 2.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B.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C.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D.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3.下列各图所示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当太阳运行至图示中的近日点时,我国长江流域的 气候特点是 A.夏季高温多雨 B.夏季炎热干燥 C.冬季温和湿润 D.冬季低温干燥 5.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都具有的主要环节 A.下渗 B.地表径流 C.降水 D.蒸腾 6.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 A.海陆间大循环 B.陆上内循环 C.海洋循环 D.水汽输送7.关于下左图北京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京春季气温回升快,雨季还没来临B.北京夏季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少C.北京秋季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多D.北京冬季气温持续下降,降水多

读“2008年4月18 日我国部分地区天气图”,回答 8~10 题。 8.图中台风“浣熊”在海南岛登陆时,湛江吹 A .偏东风 B .偏西风 C .偏南风 D .偏北风 9.“浣熊”给海南岛带来的天气是 A .干旱 B .多雨 C .炎热 D .寒冷 10.下列有关“洗熊”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洗熊”缓解了长江流域的伏旱 B .“烷熊”会造成粤东水灾,粤西旱灾 C .“烷熊”可诱发平原地区的滑坡 D .“烷熊”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读“淮河流域图”,回答 11~12 题。 11.淮河水系参与的最主要水循环是 A .海上内循环 B .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C .陆地内循环 D .海陆间循环 12.人们在淮河修建了多座水库, 其根本目的是 A .改变淮河流域气候 B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C .调节干流的流量 D .实施北水南调工程 13.下图中表示正确大气运动的是 14. 右图为某气象站1月上旬根据观察作出的气象资料,则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读下面四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月份分配图,回答15~16题。 淮河流域图

高考地理必考城市

第1页共1页 地理城市知识点整理: 1.武汉 位置: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此交汇,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科技;武汉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联勤保障部队机关驻地,也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中国光谷致力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地形:武汉市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间,大部分在50米以下。 气候:武汉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 2.东京 位置;东京都属于关东地方的一角,位于关东平原南端,面向东京湾,大致位于日本列岛中心。东部以江户川为界与千叶县连接,西部以山地为界与山梨县连接,南部以多摩川为界与神奈川县连接,北部与埼玉县连接。总面积2155平方千米,[20]城市中心坐标为北纬35°69′—东经139°69′。 地形:东京23个特别区和多摩地域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地带,东西宽90千米,南北长25千米。在太平洋上的伊豆诸岛和小笠原诸岛,尽管地理上与东京都分离。也属于东京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 气候;东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心部分的年平均气温为15.6℃。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冬季则降雪较少。东京与日本本州多数地方一样5月、6月上旬前半,以及日本学生放暑假期间的7月底~8月底是全年之中阳光最多、天气最晴的时候,其次是4月,至于6月、9月、10月的日照时数为全年最少。秋季受台风、秋雨锋面的影响变得容易下雨。于冬季前后,发达的低气压通过,易发生强风和强雨。冬天时,南岸的低气压变得容易通过,幸好东京位于背风面,雨或雪的日子比较少,大多是晴朗干燥的日子,同时是全年之中云量最少的季节,下雪日子交通容易受到影响。 经济:东京是日本的经济中心,日本的主要公司都集中在这里。它们大多分布在千代田区、中央区和港区等地。东京同它南面的横滨和东面的千叶地区共同构成了闻名日本的京滨叶工业区。主要工业有钢铁、造船、机器制造、化工、电子、皮革、电机、纤维、石油、出版印刷和精密仪器等。东京金融业和商业发达,对内对外商务活动频繁。素有“东京心脏”之称的银座,是当地最繁华的商业区。 20 ×25 = 500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精选学习文档

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图为三个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洋流中 A.①为暖流 B.②为寒流 C.③位于北半球 D.④位于南半球 2.图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①洋流北部有大渔场 B.②洋流有降温或减湿作用 C.③洋流加大同纬度不同海区温差 D.④洋流加大沿岸地区降水量 【答案】 1.C 2.C 【解析】1.图中50度有大面积的陆地,所以是北半球中高纬的海区洋流,根据分布规律是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环流东部为暖流,西部为寒流,故①是寒流,A错。图中根据23.5°,得出是中低纬度海区,方向是顺时针,所以是北半球的洋流循环。根据分布规律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环流东部为寒流,西部为暖流。所以②是暖流(增温增湿),③是寒流,B错、C对。图中④洋流位于大陆西岸,又是中低纬度海区,根据④的箭头得出是顺时针运动的洋流,所以是北半球的,D错。故选C。 2.①的南部会有暖流和它交汇,形成渔场,A错。②是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B 错。③是寒流,而同纬度大陆东岸为暖流,所以会加大不同海区温差,C对。图中④洋流位于大陆西岸,又是中低纬度海区,根据④的箭头得出是顺时针运动的洋流,为寒流,对沿岸地区降温减湿作用,D错。故选C。 读某国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和甲、乙两城市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3.乙城市纬度较低,但其气温却低于纬度较高的甲城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 B.地势高低 C.洋流影响 D.城市规模 4.甲城市降水丰富,其形成原因有 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多对流雨②沿岸暖流经过,增温增湿③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④海拔低,气温高,上升气流旺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高考总复习之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必修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完成1~3题。 1.岩石属于良好建筑材料 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P、Q两处地形成因的说 法正确的是 A.只受外力作用 B.只受内力作用 C.内、外力共同作用 D.强大挤压力作用 3.岩石年龄相近的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读某地区等温线示意图(单位℃),判断4~6题。 4.该地区及当前的季节为 A北半球冬季 B北半球夏季 C南半球冬季 D南半球夏季 5.P地区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座山,山上有冰川 B一座山,山顶海拔可能达2000米 C地势低洼,有沙漠分布 D周围广泛分布亚热带常绿林 6.分析某海湾放大图,其中最适宜建港口的位置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我国某山地1月和7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7-9题。7.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山最可能位于 A.15°N附近 B.25°N附近 C.35°N附近 D.45°N附近 8.关于该山地气温垂直分布的正确说法是 A.1月气温递减率比7月大 B.1月出现逆温现象 C.7月气温递减率低处比高处大 D.该山顶有永久积雪 9.导致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 A.到达的太阳辐射少 B.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C.到达的大气辐射少 D.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下图反映的是某月3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回答10~11题。 10.该图反映的是 A.1月气压分布状况 B.4月气压分布状况 C.7月气压分布状况 D.10月气压分布状况 11.G2气压中心是 A.夏威夷高压 B.亚速尔高压 C.印度低压 D.冰岛低压 12.我国某高山地区,降水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最可能的是 读四个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13~14题。 1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14.仅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关于地质构造与资源开采、工程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隧道工程应避开断层带 B.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 C.石油、天然气常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D.断层地带有利于建设水库 16.读右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压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2019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汇总

2019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汇总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水平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 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能够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动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持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升,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优质课教学设计)

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作为地理老师,我要告诉大家,生活处处是美丽,事无巨细皆地理。我们今天这节地理课呢,就秉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一起来一次环球游学,一起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发现地理的魅力。我们的游学计划有四个目的地,台北、日本北海道、美国旧金山、以及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岛,记住,我们一定是从台北出发,最终要回到台北,可不要中途走丢咯。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民主决定这次游学的路线问题,并将你们认为的最佳路线画在你们的航海地图上,你们将有三分钟的时间完成你们的航海路线图。 生:(讨论并回答) 师:好,时间到,我看同学们的航海路线图都已经画得差不多了,有没有哪组同学愿意出来分享本组设计的路线图的? 生:(画图说明) 师: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呢? 生:(回答老师适时补充纠正) 师:非常好,这组同学认为洋流的流向会对航行的速度产生影响,顺着洋流走有利于提高速度,而逆着洋流则会减慢速度,所以选择的路线一直是顺着洋流的,那同学们同意这组同学的设计吗? 同意的举手 啊,全票通过,看来出发之前大家已经达成共识了,洋流对航行速度的影响顺流有利于加快速度,逆流则会减慢速度,同学们在大风天气骑过自行车吗? 顺风骑的时候感觉怎么样?逆风呢? 那洋流对船速的影响是不是也一样呢?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当年哥伦布从欧洲出发,横跨大西洋,最终达到北美洲,他的船队走了两次,分别走了两条路线,同学们来看,哪一次走的路程要短一些?那么应该是哪次花的时间要少些呢?第一次?第二次?事实上,哥伦布的船队第一次横渡大西洋路程更短一些,花了37天的时间,第二次路程要长一些,却只花了20天,这是为什么呢? 哥伦布第一次是逆着洋流的,逆着北大西洋暖流,速度要慢一些,第二次是顺着洋流的,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速度就要快一些。哥伦布用他的事迹经历告诉了我们选择顺着洋流安游学进程是正确的. 那么,我们出发吧。 (二)新课教学 情景一: 从台北出发,很快我们到达了本次游学的第一站:日本北海道,在这里,一下船同学们最想吃什么? 品尝了美味的生鱼片,看到了发达的渔业生产,原来这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北海道渔场,位列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师:大家请看世界四大渔场,他们分别是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和秘鲁渔场。从分布位置来看,有一个渔场是比较特殊的。 秘鲁渔场,它怎么特殊了呢? 哦,只有它位于南半球,其余的都位于北半球,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北半球的渔场,为什么这三个地方会形成大鱼场呢?这三大渔场除了都位于北半球之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回答) 师:位于寒暖流的交汇处,我们来看,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的交汇处,北海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学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 类型学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学习目标] 1.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3.能根据气温、降水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及判断气候类型。 一、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太阳辐射:影响地表气温的最基本因素,纬度增高→获得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 2.下垫面:使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气温不同。 (1)海陆位置??? ?? 靠近海洋,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小 远离海洋,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大 (2)地形:高山、高原地区气温较平原地区低。 (3)地面的物质组成、植被覆盖状况、洋流等,也会产生气温及其变化上的差异。 3.大气环流:影响各地的降水量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4.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中释放热量。 二、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以温定半球 根据平均气温最低月和最高月出现的月份,判断所处的半球。 最低月 最高月 半球 1月 7月 北半球 7月 1月 南半球 2.以温定热量带 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判断所处的热量带。 最冷月均温(℃) 最热月均温(℃) 热量带 >15 >25 热带 >0 >18 亚热带 <0 >18 温带(温带海洋性

气候除外 ) <10 寒带 3.以水定型 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确定降水季节分配类型(雨型)。 雨型特征可能气候类型 年雨型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雨型降水集中在冬季地中海气候 夏雨型降水集中在夏季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少雨型全年降水少 热带沙漠气候 极地气候 4.确定气候类型:综合考虑热量带和降水季节分配类型,判断气候类型。 探究点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读“太平洋中两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与城市化专题训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与城市化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3,完成2题。 1.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从图中河流的形状可以看出,该区域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根据下题中指出的甲乙均为特大城市,可以判断甲为成都,乙为重庆。该区域位于同一纬度,气候类型相同,而人口密度差异很大,可以判断①③不符合,图中显示人口密度的区域多位于河流沿岸,加之四川西部为横断山区,人口明显减少,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 2.甲.乙两地都行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 D.水陆交通枢纽 【解析】乙为重庆,其形成区域是位于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重庆地形崎岖,选项A 错;两地都有充足的水源,选项B错;重庆和成都目前都有方便的陆路交通,选项C错误。【答案】:D 图1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1完成3~5题。 3.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南多北少 C.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答案】D 【解析】宁喜欢在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经济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区北部城市较多,南部城市较少,因此B项错;逆城市化是当今发达国家或者城市化水平较高、城乡差别较小地区出现的一种特殊城市化现象,该省的城市化仍以农村变城市为主,因此C项错;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区城市及铁路都主要沿河谷分布,因此D项正确。 4.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最适宜布局在 A.固原 B.中卫 C.银川 D.石嘴山 【答案】C 【解析】影响快寄货物集散中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交通。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选项中交通最发达的是银川,银川市位于整个宁夏城市的中心,物流中心建在银川,到其他各个城市距离都差不多,加上银川又是首府,故答案:C 5.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最适宜布局在 A.固原 B.中卫 C.银川 D.石嘴山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银川市位于整个宁夏城市的中心,物流中心建在银川,到其他各个城市距离都差不多,加上银川又是首府,故答案:C 6.图2是省级行政区某高速公路沿线四处道路地质剖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是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一、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每个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生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分层和特征 ②能够辨认地球上的两个不连续面,能说出他们的具体分布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与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图,结合知识,能在图中 分别指出地球的不连续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范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锻炼与开 发。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针对于高一的学生,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和准确,所以,在讲解内部圈层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图解的形式,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地震波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球存在这两个不连续面,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四、教材分析:本次课内容选自中图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里面的内容,该节课对学生了解好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课的知识点主要有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由坚硬的岩石外壳组成,在陆地部分平均为33km,而海洋壳部分为7km,平均为17km厚。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层(60-250或400km),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岩石圈的范围是软流层的顶部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也就是0-60km的范围。 为了对地壳厚度不均匀有更好地理解,由一个题目巩固: 请同学们比较一些下列地方哪个厚度最薄和最后? A太平洋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四川盆地 本次课要运用到的图像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对比分析法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练习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 态练习 一、选择题 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 1.“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 A.地球内能B.太阳辐射能 C.岩浆活动D.流水作用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B.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D.变质作用形成 解析:第1题,“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受外力侵蚀的结果,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B 2.C 读“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4.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所示板块边界受力方向不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为澳大利亚大陆,该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该大陆位于非洲板块,C正确。故选C。第4题,读图可知,①②之间为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

板块交界处,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故②处的箭头应向右。故选B。 答案:3.C 4.B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6.图中(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解析:第5题,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图中地貌的形成有地壳的褶皱与断裂,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B错;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分别是向斜成山和背斜成山,成因不同,C错;丙河流发育于断层线附近,其成因一定与断层有关。选D正确。第6题,①处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处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不可能是干旱环境;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根据图示,②沉积层在①下方,年龄比①老;③是岩浆侵入到②①中,应形成在②①之后。选D正确。 答案:5.D 6.D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高考地理城市地理练习题一

城市地理一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的是不同的功能区,一条河流穿过该市区(图中没有画出河流,需根据等高线判断大致流向),回答1-2。 1.若在该河开发漂流旅游项目,那么漂流的出发地应设在( ) A.a 区 B.d 区 C.e 区 D.g 区 2.若该市包含下列功能区且布局合理,则g 区最有可能的是( ) A.住宅区 B.文化区 C.工业区 D.中央商务区 下图为印度半岛某城市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 3.图中甲、乙、丙三地依次对应的城市功能区是 ( ) A.工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绿化区、商业区、住宅区 D.高级住宅区、商业区、仓储批发区 4.下列企业最适宜在丁地布局的是 ( ) A.印刷厂 B.自来水厂 C.化肥厂 D.服装厂 5.图中戊地拟建大型疗养中心,其不利的条件是 ( ) A.离城市远 B.山区多灾害 C.靠近湖泊,湿度大 D.交通不便 读下图,回答6~7题。 6.A 、B 、C 分别代表( ) A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B .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C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D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7.M 处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的原因是( ) A .交通干线经过 B .人口稠密 C .距离市中心近 D .地形平缓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某高校学生小明、小亮针对所在城市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社会实践调查.下图为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制作的城市一天中共享单车在不同区域的停车数量统计图.据此读图,完成下列8-10题。 8.图中甲、乙曲线所代表的分布地,分别为城市中的( ) A. 工业区和居住区 B. 居住区和商业区 C. 商业区和仓储区 D. 市政区和园林区 9.在调查中他们发现一些中学周边共享单车停车数量极少,出现此现象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 A. 车型外观与车体重量 B. 用车费用与投放数量 C. 学校管理与驾驶技术 D. 道路格局与交通限制 a b c g f e d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练习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选择题 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 1.“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 A.地球内能B.太阳辐射能 C.岩浆活动D.流水作用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B.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D.变质作用形成 解析:第1题,“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受外力侵蚀的结果,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B 2.C 读“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4.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所示板块边界受力方向不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为澳大利亚大陆,该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该大陆位于非洲板块,C正确。故选C。第4题,读图可知,①②之间为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故②处的箭头应向右。故选B。

答案:3.C 4.B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6.图中(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解析:第5题,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图中地貌的形成有地壳的褶皱与断裂,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B错;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分别是向斜成山和背斜成山,成因不同,C错;丙河流发育于断层线附近,其成因一定与断层有关。选D正确。第6题,①处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处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不可能是干旱环境;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根据图示,②沉积层在①下方,年龄比①老;③是岩浆侵入到②①中,应形成在②①之后。选D正确。 答案:5.D 6.D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城市 近三年高考地理试题汇编

城市 【2019年】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均衡性 B.边缘性C.集中性 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解析】考查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特征、分布及变化情况。 1.读左图,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为上海、南京、合肥(注意常州2001年属于Ⅰ型,但2016年已经下降为Ⅱ型);读右图,三个城市只有上海临海且海港规模大,南京、合肥没有临海也没有海港,A错;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但合肥没有沿江,B错;只有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合肥距离长江入海口距离较远,C错;结合右图图例可知,合肥、南京为省级行政中心,上海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都较高,D对。 2.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主要是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舟山等城市,其中盐城和滁州位于上海的西北部,安庆、滁州、宣城位于上海的西部,舟山位于上海的东南部,以上海市为中心,这些城市分布分散于长三角的不同地区、不同方向,总体分布为西部多、东部少,空间分布不均,也没有对称性,故A、C、D错;它们的共同点是处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带,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边缘性,B对。 3.读左图,2016年呈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由Ⅱ型变为Ⅰ型)、扬州、嘉兴(由Ⅲ型变为Ⅱ型)、舟山(由Ⅳ型变为Ⅲ型)等;结合右图可知这些城市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相比,邻近上海,与上海距离都较近,A对;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为直辖市),而这些城市中有省会城市也有地市级城市,因此职能、城市性质不同,C错;城市级别不同、规模不同,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部门往往也不相同,上海经济最发达,其发展主要是依靠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交通、科技优势等,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知识摘要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分层
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地壳
结构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


地幔
特征
铝层不连续分布


地核



岩 石
范围


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变质作用
地 质
内力 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褶皱:背斜和向斜 断层: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关地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 B.硅铝层是不连续的,硅镁层是连续的 C.地壳就是整个的岩石圈 D.硅铝层在山区高原较厚,在平原盆地较薄
2.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在( ) A.地壳上部的硅铝层 B.地壳下部的硅镁层 C.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圈中部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
第1页 共14页
D.岩石

2020年浙江高三地理城市专题练习(包含答案)

2020年浙江高三地理城市专题练习 一、单选题 近年来,我国某些区域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满足当地发展需要,需从其他区域购买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来自农村居民点整理后新增的耕地),这样可实现建设用地跨区域占补平衡。完成下列各题。 1.设定区域建设用地指标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B.控制城市化增长速度 C.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D.提高建设用地的成本 2.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占补平衡可( ) ①改善城市的空间结构 ②优化土地资源空间配置 ③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④促进土地资源区际流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城市交通问题是指道路交通中带有普遍性的、经常性的和周期性的一种无效而有害的状态,据统计大城市70%污染都来自城市交通。下图反映了城市车速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读图完成下面各题。 3.有关污染程度与车速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污染程度与车速呈正相关 B.污染程度与车速呈负相关 C.车速适中时耗能最少 D.车速中等时车流量最小 4.根据图示,减轻交通污染的主要措施是 A.推广新能源汽车B.鼓励公交出行 C.合理规划城市路网D.车辆限速行驶 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下图),完成问题。

5.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6.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为促进济南都市圈的建设,国务院于2019年1月10日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的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7.行政区划调整后,作为省会城市济南的 A.经济地位加强B.服务范围扩大 C.城市职能减少D.城市等级提升 8.济南行政区划的调整对济南城市圈建设的作用体现在 ①进一步优化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 ②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③更好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示范、辐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