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寺家庄矿

寺家庄矿

寺家庄矿
寺家庄矿

1 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1.1 矿区概况

1.1. 1矿区交通、地理位置

寺家庄矿井隶属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昔阳县境内,矿井工业场地在县城西南约7km处,昔阳县城距阳泉市约30km。

本区铁路交通条件优越,石太铁路沿桃河经过阳泉矿区,石太线为阳泉矿区煤炭外运的主要干线,经电气化改造和完善自动闭塞后,年运输能力可达70Mt。石太线上白羊墅站为机械化驼峰编组站,最大日解体能力3000车。另外,阳涉铁路通过本区,该线已全部建成通车,采用内燃机车牵引,并预留电力牵引条件,该线最大年输送能力为17Mt,为阳煤集团部分煤炭分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可直接为该矿的建设和煤炭的外运服务,本矿井铁路专用线在阳涉铁路昔阳站接轨,目前就接轨事宜已达成初步协议。本区公路交通便利,阳泉至黎城的二级公路通过本区,公路以昔阳县城区为枢纽,呈放射状伸向四方,除阳泉至黎城公路外,昔阳至左权、赞皇、寿阳、邢台、长治等均有公路相通,区内公路遍布,97%以上的村庄可通汽车。附矿井交通位置图1.1。

图1.1 矿井交通位置

1.1.2矿区地形特点

本井田位于太行山北段西侧,从外围地形来看,西部石千峰地层的地形较高,组成太岳山,东部则为奥陶、寒武系地层组成的太行山脉,昔阳县境内的白羊山、沾岭山、菜岭山均系太行山支脉。沾岭山东部为松溪河流域,一般河窄谷深,沟谷纵横发育,切割甚深。井田内地形为西高东低,最高处为龙王庙山,海拔+1613.3m,最低点在巴洲乡附近,标高+863m,高低相差750m左右,一般相对高差100~200m,属构造剥蚀成因,河谷、高山相

间的低中心地形。

1.1.3河流及水库

本区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松溪河及其流经本井田的支流安坪河、巴洲河、洪水河均为该水系。现分述如下:

松溪河:

发源于和顺县窑上村附近,经昔阳县的杨家坡村南入境,向北经县城东侧,东流至水磨头村,再经井陉、平山县汇入滹沱河,干流在昔阳县境内长73.25km,流域面积1473.2km2,该河受水面积大,河床宽,杜庄至县城一带宽达500~800m。平时水少,雨季时一般流量为1~3m3/s,最大洪峰流量达1200m3/s(1963年8月流经昔阳县城一段),年平均径流量3.68m3/s。

安坪河(城北河):

该河为松溪河支流,发源于崇家岭奶头山,自西向东在县城东汇入干流,全长14.5km,流域面积77.2km2,年平均径流量0.26m3/s。

巴洲河(城西河):

该河发源于闹岭庄附近,自西向东在县城北关处汇入安坪河,全长20.5km,流域面积96.3km2,年平均径流量0.352m3/s。

洪水河(城南河):

该河发源于闰家沟,自西南流向东北,在洪水村东汇入松溪河,全长14km,流域面积56.2km2,年平均径流量0.298m3/s。

在河流上游建有多座水库,其中以秦山水库、关山水库较大,秦山水库位于井田中部,现为昔阳县城居民生活用水水源。

以上河流实际上均为宽缓的沟谷,平时基本没水,均为季节性河流。

1.1.4气象及地震烈度

昔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冬季寒冷,风大少雪;春季日照充足,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多冰雹和风灾;秋季时间较短,晴朗凉爽。

本区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最高气温37.9℃,最低气温-23.9℃,全年平均气温9.3℃。冰冻期为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4月,最大冻结深度为0.75m。年最大降雨量995.7mm(1963年), 年最小降雨量242.3mm(1972年),年平均降雨量601.0mm,雨量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1887.9mm。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最大风速可达21m/s,年平均风速约为2.1m/s。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1.1.5矿区内工农业生产概况

山西省昔阳县现有5镇7乡共12个乡镇,约423个行政村,全县总户数70117户,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占91.6%。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410685亩,其中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高梁、大豆、薯类及杂粮为主,播种面积389049亩;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作物为主,播种面积10512亩;除此之外还有蔬菜及瓜果类播种面积10963

亩。全县果园面积19666亩,以苹果、梨、柿子、红枣、葡萄为主。

全县的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县企业中以燃料、食品、化工、机械、建材工业比重较大。

1.1.6井田邻近地方煤矿概况

寺家庄井田邻近的地方煤矿有:阳胜、卫东、安坪、坪上、黄岩汇、运裕、麻汇、白羊岭等8座煤矿。

邻近地方煤矿情况详见表1-1-1,寺家庄井田与邻近地方煤矿位置关系见图1-1-2。

表1-1-1 邻近地方煤矿情况一览表

1.1.7主要建筑材料供应情况

本区内狮脑峰矿岩出露面积广,而且厚度大,可作为井上、下建筑石料,矿井东部大面积奥陶系灰岩出露,可作为井上建筑石料及水泥原料。

砖、矸石砖、料石、石子、白灰、水泥等大宗土产材料可由当地供应,除阳煤集团企业处所属厂(场)现有建材供应外,也可选用乡、镇企业的建材产品。

外部供应材料主要有:钢材、木材、黄砂、玻璃、高标号水泥、五金材料等。

1.1.8地面建(构)筑物及村庄搬迁

井田范围内除工业场地及风井场地等新建建筑物外,地面已有的建(构)筑物主要有7个水库和60个村庄。工业场地及风井场地、水库均留设保护煤柱;地面村庄大都较小,但分布分散,给正规工作面布置带来一定的影响,设计对大部分村庄按搬迁考虑。根据需要,矿井投产前需先搬迁野峪村(118户) 和下讲堂村(108户)。目前建设单位已与野峪村及昔阳县乐平镇政府签订村庄搬迁协议。

由于矿方未提供井田内所有村庄的详细资料,本次设计无法安排村庄搬迁规划。建议建设单位结合当地的有关规划,根据矿井建设和生产进度,积极做好下讲堂村及其它后续村庄搬迁前的规划和准备工作,以免影响矿井按期投产及今后生产。

1.1.9电源、水源情况

(一)电源

昔阳县境内现有坪上110kV变电站一座,距矿井工业场地6.8km;另有晋中电力部门刚建成投运的昔阳220kV变电站, 该站位于矿井工业场地以南约5.5km处。

本矿井的供电电源及供电方案已于2006年6月由晋中供电分公司以“晋中电计字〔2006〕35号”文给予批复,确定本矿井供电电源由昔阳坪上110kV变电站引一回35kV 线路作为施工用电;昔阳220kV变电站建成投运后,由该站引两回35kV线路作为矿井主供电源。

(二)水源

阳泉矿区为缺水矿区,井田内松溪河冲积层孔隙潜水含水丰富、水质良好,但目前开采量较大,不宜再增加开采量;太原组灰岩,主要赋存于浅部,分布范围不大,由于开采水量过大,水位不断下降,故亦不宜多开采;本区地表水库较多,如秦山水库、杨家坡水库、南郝峪水库、关山水库均已通过地下管道联通,水库总容量达2000万m3,现主要用于昔阳县生活及部分工业用水,目前仍有部分供水富裕能力;奥陶系含水层在区内分布较广,岩溶裂隙也较发育,是一良好的供水水源。2005年6月山西省水利厅晋水资〔2005〕303号“关于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寺家庄矿井及选煤厂项目取水许可预申请的批复”,同意本矿开采娘子关地下奥灰水作为生活供水水源,秦山水库水建井期间作为临时施工水源,矿井投产后作为辅助供水水源。

1.2井田地质概况

1.2.1井田地层

本区位于沁水煤田的东北边缘。由东向西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本井田东部区外大面积出露奥陶系地层;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地层分布零星;区内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地层广泛分布,二叠系石千峰组,三叠系刘家沟组地层出露于本井田西缘;新生界覆于各个时代基岩之上。现就勘探所及从奥陶系至第四系地层分述如下:

(一)奥陶系

(1)奥陶系下统(O1)

SYJ-1号孔为水源井,该孔揭露奥陶系下统亮甲山组地层42.83m,为石灰岩,灰色,致密坚硬,厚层状,隐晶质结构,局部泥质含量较高。

(2)奥陶系中统(O2)

SYJ-1号孔揭露奥陶系中统地层厚度670m。可划分为峰峰组及上马家沟组、下马家沟组。

①下马家沟组(O2x):揭露最大厚度180.00m,由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石灰岩组成,块状构造,厚层状,下部含大量蜂窝状溶洞。

②上马家沟组(O2s):揭露最大厚度290.00m,主要为深灰色石灰岩夹薄层白云岩,中、上部具有角砾状构造,底部含不均匀铁质,节理岩溶发育。

③峰峰组(O2f):揭露厚度188.76~200.00m,平均190.00m。上部以灰色、深灰色石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及薄层状白云岩,局部呈角砾状,具波状层理,顶部含团块状黄铁矿。中部为灰色豹皮灰岩及石灰岩夹豹皮灰岩,岩溶、裂隙较发育。底部为石膏带,主要为角砾状泥质白云岩、角砾状泥灰岩夹薄层石膏及纤维状石膏组成。

(二)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全厚16.00~46.00m,平均约34.00m。有东南厚、西北薄的变化趋势。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灰岩之上。主要由浅灰、灰色细砂岩、砂质泥岩、泥岩、铝质泥岩及石灰岩组成,夹1~2层煤线。底部为黄铁矿层,常呈星散状或团块状富集于灰岩及铝土岩中。极不稳定,厚0~0.90m,平均0.53m。地面及浅部氧化为褐铁矿及赤铁矿,称山西式铁矿。其上为G层铝土矿,厚1.55~11.20m,平均厚5.68m。为浅灰或灰白色,含硅质,铁质较高。有1~3层石灰岩,质较纯,分布较稳定。上层较薄,厚1m左右;中层普遍压一煤线;下层较厚,约3m左右。本组岩性特点为颜色浅,含铁铝质高,岩性细腻。砂岩多为细砂岩,分选、磨圆也较好。充分显示了过渡相为主的沉积环境特征。

(三)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本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以K1砂岩为基底,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全厚90.30~143.80m,平均约110m。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海相泥岩、灰岩和煤层组成。含7、81、82、84、9上、9、11、12、13、14、14下、15、16号等13层煤。灰岩3~4层,15号煤以上三层灰岩,K2、K3全区比较稳定,K4灰岩在井田东部普遍发育,中西部区域零星发育,岩性各具特色,可作为良好标志层。本组地层岩性稳定,全区变化不大,沉积环境差异显著,旋回明显属海陆交替相沉积。灰岩中含蜓及海百合等化石。

(四)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以K7砂岩(第三砂岩)为基底,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厚42.60~75.5m,平均约61m。主要由灰、深灰,黑灰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组成。含1、2、3、4、5、6号等6层煤。6号煤顶板泥岩中含星散状、团块状黄铁矿,6号煤上下有迭锥灰岩沉积,属过渡相。6号煤以上地层岩性粒度较粗,岩性变化多为渐变关系,说明沉积环境变化不大。含菱铁矿结核,处于弱的还原环境。总之,本组地层属过渡相~陆相沉积。

(五)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底界以K8砂岩与山西组整合接触,顶为K10桃花岩泥顶界面。全厚110~150m,分为绿色地层、黄色地层两段。

(1)绿色地层(P1x1)

本段地层特点为下部色调深,为灰黑、深灰、灰色,上部色调浅,为灰、浅灰、绿灰等色;下部岩性粒度较细,多为粉砂岩、砂质泥岩,夹细砂岩、中砂岩薄层;上部岩性粒度较粗,多为中砂岩、粗砂岩,夹细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下部含1~3层煤线。本段地层全厚47.00~75.50m,平均60m左右。

基底为K8砂岩,厚0~13.60m,平均4.30m。岩性、厚度变化大,不易对比。地面所

见为浅灰色、黄绿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有小砾石、泥质、硅质胶结,具斜层理,分选磨圆差。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钻孔所见为灰色、深灰色中~粗粒砂岩,有时相变为粉砂岩及砂质泥岩。

(2)黄色地层(P1x2)

包括黄色地层和砂岩带,基底砂岩K9,为黄绿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分选磨圆差,泥质胶结,时夹粉砂岩条带,显波状层理,厚一般10m左右。其上为浅黄、黄绿、灰绿色砂质泥岩,含大的菱铁矿结核,夹灰、黑灰色泥岩条带、煤线及铝质泥岩,并夹数层黄绿色中~粗砂岩。上部为砂岩带,由2~3层黄绿色厚层状粗粒砂岩夹黄色及少量紫斑状砂质泥岩和薄层细砂岩组成。顶部为桃花泥岩K10。桃花泥岩厚一般5~8m,为浅灰、灰紫色铝质泥岩,具网格状节理,含大量铁质鲕粒且不均匀,地面风化后呈褐红色斑块,颜色鲜艳,如桃花绽开,故名“桃花泥岩”。加之其上、下岩层颜色区别明显,故作为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标志十分理想。桃花泥岩上部有时出现一层锰铁矿结核层,厚0.40~1.00m,较稳定,亦可作为辅助标志。全段厚62.50~82.50m,平均75m左右。

(六)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区内大面积出露。标志层K12狮脑峰砂岩常呈悬崖峭壁,围绕山脊呈带状分布。该组区内出露总厚225~450m,分为红黄色地层及褐色地层两段。

(1)红黄色地层(P2s1)

与下石盒子组地层连续沉积。下部以桔黄、黄褐、黄绿等杂色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黄绿色、灰绿色中~细粒砂岩组成,砂岩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呈透镜状。上部以黄绿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夹黄褐色、暗紫色砂质泥岩及泥岩条带,偶见夹灰黑色砂质泥岩薄层,富含植物叶片化石。并夹不稳定的锰铁矿1~3层,厚者可达0.70m,本段地层厚134.90~155.10m,平均140m。

(2)褐色地层(P2s2)

基底为K12狮脑峰砂岩,厚25~60m,一般50m左右。由2~3层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夹黄绿、灰紫、灰绿色砂质泥岩组成。下层砂岩较厚,底部含砾分选磨圆均差,硅质、泥质胶结,坚硬,具板状斜层理及楔形交错层理。砂岩层数及厚度从勘探区中部向南有变少变薄的趋势。其上为一套以暗紫、紫灰色为主,夹黄褐、黄绿等杂色砂质泥岩,间夹黄绿色薄层状细砂岩及中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顶部距K135~8m处有一层黄绿、黄白色厚层状含砾粗砂岩,泥质胶结,极疏松,称“豆腐渣砂岩”,较稳定,可作为K13的辅助标志。本段全厚240.40~318.40m,平均300m。

(七)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

厚122.60~160.20m,平均150m左右。基底砂岩K13为暗紫色、厚层状含砾粗砂岩,厚0.70~7.00m。下部疏松,含大量砾石,顶部微红色,胶结坚硬。有时相变为中砂岩及砂质泥岩。其上为一套紫色、鲜红色砂质泥岩,夹紫、灰紫色细~中砂岩组成。中、上部砂质泥岩中夹5~7层灰紫色结核状、似层状淡水灰岩。顶部一层发育较好,厚1.50~2.50m,并含大量燧石结核,有时相变为中砂岩,定为K14标志层,以其顶面与三叠系刘家沟组(T1l)分界。

(八)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

出露于本井田外西侧,厚度不详。为一套砖红色,薄板状及中厚层状细砂岩组成。水平层理发育、常见波痕、泥裂构造。

(九)第四系(Q)

不整合覆盖于各时代基岩之上,分布于山顶、山坡及沟谷中。本井田东部分布面积广,厚度大,中、西部分布零星,厚度小。

(1)中更新统离石黄土(Q2):由红棕色,红黄色黄土状亚砂土及亚粘土组成,并含有钙质结核。

(2)上更新统马兰黄土(Q3):为浅黄、黄灰色亚砂土或细砂土。孔隙度大,垂直节理发育,底部含钙质结核。

中、上更新统总厚0~20m。

(3)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分布于安平河、巴洲河及洪水川等较大沟谷中。为现代冲积、洪积物。由砂、卵石及粉砂土组成。最大厚度27m,一般厚5~15m。

1.2.2含煤地层

本井田含煤地层包括石炭系中统本溪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其中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及二迭系下统山西组,含煤地层总厚171m,共含煤18层,煤层总厚13.46m,含煤系数约8%左右。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厚90.3~143.80m,平均厚约111.33m,主要岩性为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石灰岩及灰色砂岩组成。含煤12层,其中可采煤层4层,为本区中主要含煤地层。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分为上、下两段,其中下段自K1砂岩底至K4灰岩顶,厚80m左右,含11、12、13、14、14下、15、16号共7层煤,15号煤全区稳定可采,其它煤层无开采价值;上段自K4顶至K7底,厚约35m左右,由灰、深灰、灰黑色泥岩、砂岩及浅灰色细砂岩、中~粗砂岩组成,含8、9两个煤组共6层煤,其中81、84、9号煤具有开采价值。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厚42.60~75.50m,平均61m左右。与太原组连续沉积。主要由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浅灰色铝质泥岩、中~粗砂岩组成。该煤组共含煤6层,其中3、6号达到可采厚度,但可采范围很小,且零星分布,该组煤层均不可采。

附井田地质综合柱状图1.2

图1.2 井田地质综合柱状

1.2.3地质构造

本井田基本呈一单斜构造,构造复杂程度中等。井田走向为西北,向西南倾斜,地层比较平缓,倾角一般为5°~10°,局部褶曲地段倾角12°~20°,区内以背、向斜交替出现的褶曲构造为主;断层相对较少,一般落差多在20m以内;井田北部陷落柱较发育,对煤层破坏较为严重。

从整个井田来看,构造复杂程度中等。主要地质构造分析如下:

(一)褶曲

区内褶曲发育,轴向主要为近南北向及北东向两组,其次有北西向及东西向。南北向的一组褶曲主要分布于中、东部,构成本区的基本构造形态。主要特征为排列紧密,间距约1000m,两翼不对称,向斜东翼较陡,倾角可达20°,西翼较缓,倾角一般为10°左右;背斜轴部开阔,产状平缓。北东向的一组褶曲,主要分布于勘探区的西北及东南,主要特征为排列较疏,间距约1500m,两翼多不对称,南东翼较陡,北西翼较缓。

主要褶曲特征见表1-2-1。

(二)断层

区内断层相对较少,落差也不大,多为走向北东及北北东,倾向北西之正断层。集中分布在勘探区的东部及东南边界附近。井田范围内共有大小断层24条,除井田边界的断层外,井田内断层落差均在10m以内。

(三)陷落柱

全井田124km2范围内已探出的陷落柱共33个,陷落柱的形态多为近圆形及椭圆形,最小直径10m,一般直径为20~50m,陷壁角为62°~83°,一般为80°。

应当指出:陷落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除地表出露和勘探钻孔遇到的陷落柱外,没有出露到地表的陷落柱就难于探清。在今后的地质工作中,要采取多种勘探手段取得可靠地质资料,掌握本井田的陷落柱发育情况及分布规律,为采掘提供更切合实际的资料。

1.2.4煤层

(一)不可采煤层

3号煤:位于K8砂岩下20m左右,下距6号煤28m左右。全区大面积尖灭及不可采,仅在L45、L79、L7号孔附近有一片可采区,L118、L116、M68、M88、1275号孔5处为孤立见可采点。煤层自然厚度0.10~2.51m,平均0.48m。可采厚度0.80~2.51m,平均1.26m。结构简单,一般含一层夹石,岩性为砂质泥岩,有时为细砂岩,厚0.10~0.63m,比较稳定。顶板为粉砂岩,底板泥岩及细砂岩。属零星可采极不稳定煤层。

6号煤:位于K7砂岩上4m左右。全区大面积不可采及尖灭。仅在毛家沟村、居仁村一带分布有两片可采区,可采面积约9km2。其他一些可采点分布零星,面积甚小。煤层自然厚度0.12~2.55m,平均0.72m;可采厚度0.80~2.55m,平均1.21m。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石,有时含一层或二层夹石,夹石最大厚度0.55m,岩性为泥岩。顶板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其上有5号煤层时,常为含铝质泥岩,底板为砂质泥岩。属零星可采极不稳定煤层。

12号煤:位于K4灰岩下3m左右,除井田西南部,南掌城至小南郝峪一带有尖灭区外,全区分布广泛。煤层自然厚度0.12~1.50m,平均0.59m。煤层层位稳定。虽个别点厚度达到可采,但分布范围甚小,仍属不具经济价值之属零星可采极不稳定煤层。顶板岩性多为炭质泥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有时为细砂岩。

(二)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

81号煤:位于K7砂岩下7m左右,下距84号煤层9m左右。在南掌城、司家沟及赵家庄一带81、84号煤层合并,厚度达1.70m左右。东南一带有一片不可采区及零星尖灭点。煤层厚度为0~2.37m,平均0.88m(L87为0.10m ,M82为2.37m);含矸厚度平均0.90m;可采厚度0.80~2.37m,平均1.19m。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石,有时含一层或二层夹石,厚0.04~0.65m,岩性为泥岩或炭质泥岩。顶板多为砂质泥岩或海相泥岩,底板为粉砂岩,有时为砂质泥岩。属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84号煤:位于S2砂岩之上,81号煤下3.30~16.60m,平均9.40m。在中东部可采,在井田西北角冀家庄至石亭、武家庄至龙眼沟及东北角毛家沟、西南角L115孔附近出现尖灭点,南部出现大面积不可采区。煤层厚度为0~2.10m(L37为0.05m ,1021为2.10m),平均0.92m;含矸厚度平均0.97m,可采厚度0.80~2.10m,平均1.32m。寺家庄、野峪、南掌城一线以南,为不可采及尖灭区。一些可采点也有的连成小片(如:L107、1140、1127、1131、L111、L112、1353、1130孔),但分布零星。煤层不可采有两种情况:一种为沉积环境对成煤不利使煤层变薄;一种为所含夹石加厚,分出83、84号煤层。煤层结构较简单,一般含一层夹石,有时含二层。夹石厚0.06~0.70m,岩性多为炭质泥岩或泥岩。直接顶板多为炭质泥岩,其上为粉砂岩或砂质泥岩。底板常为S2细砂岩。煤层灰分较高,顶部多有0.40m左右的劣质煤。属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9号煤:位于K4灰岩之上10m左右,距84号煤2.50~20.80m,平均5.57m。9号煤距15号煤50.4~77.3m,平均72.01m。可采区主要分布在井田北、东部,南部出现

尖灭及不可采区。煤层厚度为0~3.10m(L61为0.30m ,1223为3.10m),平均0.95m;含矸厚度平均1.24m;可采厚度0.80~3.10m,平均1.30m。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石,有时含一层或二层夹石,厚0.04~0.75m,岩性为泥岩。顶板多为泥岩,有时为粉砂岩;底板为泥岩或砂质泥岩。有时为S1细~中砂岩,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15号煤:位于K2灰岩下18m左右。属全区稳定可采的厚煤层。石亭、北掌城一带较薄,北部上庄一带最厚。煤层厚2.79~7.40m(L12为2.79m ,1262为7.40m),平均5.12m,含矸厚度平均5.67m。一般含夹石二至四层,最多可达六层,夹石岩性为泥岩及炭质泥岩,顶板为砂质泥岩或粉砂岩。底板常为炭质泥岩,有时为砂质泥岩或粉砂岩。15号煤层软分层位于顶板下0.2m左右,一般厚0.15~0.30m,局部可增到0.5以上。属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

各可采煤层特征详见表1-2-2。

1.2.5煤质

(一)物理性质

本区各煤层颜色多为深灰色、钢灰色,条痕黑~灰黑色,金刚光泽或强玻璃光泽;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裂隙发育,裂隙中均有矿物质充填;常呈贝壳状断口、眼球状断口及阶梯状断口。各煤层平均视密度在1.40~1.42t/m3之间,一般硬度较大。

各煤层宏观煤岩组分多以亮煤为主,夹暗煤及丝炭条带。宏观煤岩类型以光亮型、半亮型煤为主,少数为半暗型煤。

本区煤的变质阶段为Ⅶ阶段,煤种单一,属无烟煤三号。从变化规律来看,横向变化不甚明显,同一煤层自南向北变质程度有所增高;从垂向上看变化较为显著,由上而下变质程度逐渐增高。

(二)煤的化学性质

81号煤层:原煤水分(Mad)0.70%~3.14%,平均1.51%。原煤灰分(Ad)6.31%~49.72%,平均23.01%;浮煤灰分(Ad)3.61%~13.26%,平均9.21%。原煤挥发分(Vdaf)6.38%~18.20%,平均10.25%;浮煤挥发分(Vdaf)3.46%~11.16%,平均7.52%。原

煤全硫含量(St,d)0.53%~7.86%,平均2.72%;浮煤全硫含量(St,d)0.48%~1.48%,平均0.75%。磷含量(Pd),平均0.010%。属中灰、中高硫、低磷煤。

该煤层灰分、硫分在区内变化规律如下:

井田西部以低灰煤为主,北东及中东部以中灰煤为主,东南部高灰煤为主,分布两块小面积灰分大于40%的高灰区。井田西北部为原煤全硫大于3.00%的高硫区,全区以中高硫煤为主,东部零星分布大于3.00%的高硫区域。北东部及中部硫分含量较低。

84号煤层:原煤水分(Mad)0.44%~3.40%,平均1.46%。原煤灰分(Ad)10.24%~49.77%,平均25.99%,是全区灰分最高的煤层;浮煤灰分(Ad)4.12%~16.38%,平均9.96%。原煤挥发分(Vdaf)5.84%~20.60%,平均10.87%;浮煤挥发分(Vdaf)6.26%~9.05%,平均7.52%。原煤全硫含量(St,d)0.20%~4.11%,平均0.73%;浮煤全硫含量(St,d)0.34%~1.72%,平均0.55%。磷含量(Pd)平均0.010%。属中灰、特低硫、低磷煤。

该煤层原煤灰分、全硫含量平面分布规律如下:

全区以中灰煤为主,北部及东部零星分布大于40%的高灰煤。北、中部以特低硫为主,局部分布低硫区。在南部有全硫大于3.0%的高硫区,呈东西向分布。

9号煤层:原煤水分(Mad)0.49%~3.58%,平均1.64%。原煤灰分(Ad)10.01%~33.40%,平均17.89%;浮煤灰分(Ad)4.68%~11.91%,平均8.88%。原煤挥发分(Vdaf)5.16%~20.76%,平均8.92%;浮煤挥发分(Vdaf)6.32%~8.51%,平均7.37%。原煤全硫含量(St,d)0.35%~6.59%,平均1.81%。磷含量(Pd)平均0.003%。属中灰、中高硫、特低磷煤。

该煤层原煤灰分、全硫含量平面分布规律如下:

在井田北部、中东部分布大面积的低灰区,其他区域以中灰煤为主,零星分布孤立的灰分大于29%的高灰点。在井田北东部及中部以中高硫煤为主,首采区以中硫煤为主,零星分布孤立的高硫煤点。

15号煤层:原煤水分(Mad)0.37%~4.61%,平均1.90%。原煤灰分(Ad)2.80%~36.24%平均16.86%;浮煤灰分(Ad)1.66%~10.44%,平均6.89%。原煤挥发分(Vdaf)6.39%~16.44%,平均8.96%;浮煤挥发分(Vdaf)5.18%~8.55%,平均6.91%。原煤全硫含量(St,d)0.48%~3.61%,平均1.25%。磷含量(Pd)平均0.037%。属中灰、中硫、低磷煤。

该煤层原煤灰分,全硫含量平面分布规律如下:

井田北部以中灰煤为主,中、南部以低灰煤为主,在东南部有个别灰分大于29%的高灰煤点。井田北部以低、中硫煤为主,南部以中高硫为主。

各可采煤层主要煤质指标见表1-2-3。

(三)煤的工艺性能

(1)发热量

81、84号煤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 gr,d)平均24.720MJ/kg、24.248MJ/kg,均属中热值煤;15号煤干基高位发热量(Q gr,d)平均28.061MJ/kg,均属高热值煤。

(2)可磨性

本区各煤层可磨性指数在54~63之间,可磨性较差。

(3)抗碎强度

各煤层煤样的抗碎强度试验,石块落下法大于25mm级筛上物为67%~71%,属高强度煤。

(4)煤对二氧化碳反应性

各煤层的还原率在950℃时为19.26%~35.86%,在1100℃时均在50%左右,表明本井田煤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比较差。

中国矿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采矿专业综合设计第15页表1-2-3 各可采煤层主要煤质指标表

15

(5)热稳定性

各煤层热稳定性(Ts+6)均大于70%,一般在85%~96%之间,热稳定性好。各煤层TS+6均大于70.0%,根据《煤的热稳定性分级标准MT/T560-1996》,各煤层属高热稳定性煤。

(6)结渣性

结渣性试验结果表明,大于6mm级灰渣的结渣率均大于25%,属强结渣煤。

(四)煤的可选性

(1)筛分试验

对寺家庄矿井及邻近的运裕、坪上地方煤矿生产大样15号煤筛分试验结果表明,大于25mm级的煤,占全样的30.47%,煤质较硬,块煤产率较高。各级煤质特征:Mad0.97%~2.11%,Ad6.73%~27.66%,平均17.47%。灰分随粒级的减小而逐渐增大。

寺家庄及邻区15号煤筛分试验主要成果见表1-2-4。

表1-2-4 寺家庄及邻区15号煤筛分试验主要成果表

(2)浮沉试验

寺家庄矿井15号煤浮沉试验结果见表1-2-5。

当浮煤灰分为5%时,理论分选密度是1.75g/cm3,±0.1产率为0.75%。扣除低密度物后±0.1产率为3.10%,属易选煤。

表1-2-5 寺家庄矿井15号煤浮沉试验成果表

(五)煤的工业用途评价

本区各煤层煤质优良,具有发热量大、洗后灰份低、硫及磷有害物质含量少等特点,是良好的动力及民用用煤。如果因地制宜,将原煤加工洗选,使浮煤Ad小于10%、St,d小于1%、Pd小于0.010%、Vdaf小于10%,可达到目前我国高炉喷吹用煤的主要煤质指标。

1.2.6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

该区位于娘子关泉域,属娘子关泉水文地质单元。系统边界:东界自东固壁乡向南经白羊峪、闫庄至左权附近,以下奥陶统灰岩区域性相对隔水层为界;由东固壁向北经东回乡、槐树铺至苇泽关断层一带,以地表分水岭为界。北界自苇泽关断层起经黄统岭乡、东庄头、破夫恼、王村一带,以地表分水岭及断层为界。西北部以东山背斜及断层为界,分布于东梁、大威山一线。西南界自袁家恼、马首一线,大致以奥陶系灰岩顶面埋深1000m 为界。西界以地表分水岭为界,自北向南刁乌楞、沾尚乡、老庙山、焦山寨、紫荆山一带。南界以左权中学清漳河以南一带,以岩溶地下水分水岭为界。

根据岩性,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可分为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峰峰组三个含水段。主要含水段为下马家沟组及上马家沟组厚层灰岩,而峰峰组多处于区域性岩溶水位之上的垂直渗入带。中奥陶统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主要岩性为中厚层灰岩、花斑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各组底部泥灰岩为相对隔水层。

灰岩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的直接入渗补给,其次为流经灰岩区的河流渗漏及少量裂隙水的补给,河流沿岸的第四系松散层孔隙补给,上述补给前者为主。中奥陶统岩溶含水层

透水能力较强,为一具有统一水位的综合含水体,具有完整的水动力场。以桃河、温河为界,大体可分为南、北两补给迳流区。岩溶水自南向北运动,东部灰岩裸露区大气降水入渗后沿岩层倾向方向分散向西运动至昔阳、平定一线向北、北东方向,在平定、昔阳低水位带内,形成南部地区岩溶地下水主要汇水通道和强迳流带;北区包括温河以北的盂县、平定县大部分地区,岩溶发育程度和富水程度较南部差。由东部和北部灰岩裸露区岩溶水呈散流向南运动。沿宗艾、路家庄强迳流带,在阳泉附近汇入阳泉—娘子关强迳流带。

(二)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1)含水层

主要含水层有奥陶系灰岩、太原组灰岩和第四系冲积层。由上而下简述如下:

第四系冲积层:主要分布于洪水河、巴洲河和安坪河的河谷中,河谷最宽约300m,一般100~200m,厚度10~20m,砂砾中含较丰富的潜水,且水质良好,单位涌水量1.30~5.00L/s.m。民用井水量每小时可达100m3以上。

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组:主要含水层属裂隙性的砂岩层(K7、K8、K9、K10),区内砂岩出露广泛,裂隙也较发育,这类砂岩一般胶结致密,故其富水性较差,单位涌水量0.00071L/s.m。该含水组水位标高+873.05~+907.94m。

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组:本组含较厚的砂岩数层(主要是K5、K6),富水性弱,钻进时的水文地质动态基本无异常显示。其富水性的变化规律同太原组,也是东部浅埋区强于西部深埋区。区外L18号孔水位降低47.75m时,单位涌水量为0.0161L/s.m,渗透系数平均0.212m/d。该组水位标高+871.87~+940.41m。

上石炭统太原组灰岩含水层:主要有灰岩3层:K2、K3、K4,其中K2质较纯,层位稳定,常被泥质岩分隔成3~4层,厚0.95~6.60m,平均4.40m;K3层位稳定,含泥质及大量生物碎屑,厚0.30~8.10m,平均4.1m;K4质不纯,层位不稳定,在中东部有小片缺失区,最厚4.40m,平均1.90m。本组灰岩在区内未出露,本区东有零星露头成南北条带状分布,岩溶较发育,以溶隙为主,有溶孔及小溶洞。浅部钻孔中溶隙及溶孔较发育,深部不发育。本含水组含水层以K2为主,K3次之。L18、L27、L111三个水文孔的太原组抽水试验表明,渗透性弱,补给条件差,涌水量不大。含水层水位标高+866.28~+896.90m。

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井田东部有广泛基岩出露,L86号孔揭露灰岩295.75m,巴洲村48号孔和上郭庄51号孔分别揭露206.39m和514.55m,水量比较丰富,桃河资料提供单位涌水量为0.5~2.5L/s.m,渗透系数为0.9~2.4m/d。2007年6月4日~12月4日区内施工一水源井(SYJ-1孔),奥灰水位标高+418.263m,供水能力50m3/h.。根据已有资料分析,勘探区东缘奥灰水位标高,北部为+525m(井田边界外48号孔),南部为565m(井田边界外51号孔);往西奥灰水位标高降低,接近中部为446.76m(L86号孔),北部为423.77m(M56号孔),中、东部15号煤底板标高大于+420m,在南部基本高于+565m,故中、东部奥灰水位在15号煤以下。西部奥灰水位标高可采用420m,西缘局部奥灰水超越15号煤的范围约12km2,即井田面积的十分之一,此范围15号煤将存在带压开采问题。15号煤与奥灰峰峰组间岩层平均厚度为49.66m,岩性以泥岩、砂质泥岩、薄层砂岩为主,可以起到一定的隔水作用。

(2)断层和陷落柱的水文地质情况

区内断层最大落差30m左右,陷落柱较多。钻孔见断层的有14条,见陷落柱的15个,多分布于勘探区北部。这些钻孔在断层带和陷落带钻进时,一般无水,个别有少量水流出,从无水害发生。因此,可认为本区的断层带和陷落带一般不含水,透水性也极

差。但在断层和陷落附近的裂隙发育带,当补给条件好时,富水性有可能增强。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含水层的补径排条件各有不同。奥陶系灰岩在区东外围大面积出露,为裸露型岩溶区,岩溶发育,直接受降水补给,也受河水和冲积层潜水的补给,地下水沿岩层倾向井田渗入,再向北、北东方向运移,井田属埋藏型岩溶区,是岩溶水的径流区。

太原组灰岩也在区外出露,范围不大,在补给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是在松溪河等河谷下伏的露头或浅部,从而成为分布一定面积的重要含水层,井田为其径流区。区东的生产矿井和采水孔为其人工排泄点。

山西组和石盒子组也靠露头和浅部接受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区内有其补给区,但以径流为主。

据水文资料,奥灰与以上各含水层间由于有较好的隔水层存在,无水力联系。其余基岩含水层在浅部(L18号孔)水位很接近,说明有联通,是由于构造条件使得各基岩含水层的浅部组成一个统一的含水体;在深部这种联通关系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其水位则明显有别,并且水位与层位成正比相关关系。全新统潜水和地表水与下休基岩风化带关系密切,而与深部含水层因受裂隙发育深度的制约,关系不大。

(4)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太原组15号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其直接充水含水层以石灰岩为主,属岩溶充水矿床;太原组上部煤层和山西组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以砂岩为主,属裂隙充水矿床。

各基岩含水层虽然在区外或区内有不同程度的补给条件,但地下水的运移都受裂隙或岩溶的发育程度的制约。本区岩层大致自东向西加深,裂隙和岩溶的发育程度随之减弱,富水性也相应由强变弱,在水平方向上垂向上都有明显的分带性。

总体来看,本井田基本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型,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以三类一型为主,二类一型为辅。

(三)矿床充水条件

太原组K2、K3灰岩为15号煤充水的主要因素。顶板冒落后15号煤充水也可来自山西组。通过突水系数计算,位于奥灰水位以下井田西部边缘的局部15号煤的开采不会受奥灰水威胁,正常情况下奥灰水对矿井充水无影响。地表水及冲积层水在构造正常地段只能进入浅部裂隙发育段,即使在有断裂构造的地段,由于本区断层一般不导水,所以通过断层带向矿井充水的可能性不大,至少不会发生水患。本区陷落柱一般不导水,但在陷落柱密集区要注意其导水性,设计留设了陷落柱防水煤柱。

(四)矿井涌水量预计

根据阳泉矿区现有生产矿井统计资料,参照地质报告对矿井涌水量预测,确定矿井正常涌水量按吨煤涌水系数0.4m3/t考虑,即日产1万t煤,预计涌水量为4000m3;最大涌水量按吨煤涌水系数0.63m3/t考虑。

经计算,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40m3/h,最大涌水量为530m3/h;

1.2.7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一)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1)松散覆盖层情况

区内工程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区内基岩大面积出露。第四系松散层多分布在山顶、山

坡及较大沟谷中。自上而下有第四系离石组(Q2)及马兰组(Q3),岩性为亚砂土、亚粘土及细粉砂土,厚15m左右。

(2)主要煤层顶底板情况

15号煤顶板多为砂质泥岩或粉砂岩,有时有0.2~0.4m的泥岩伪顶,厚3~5m,北部较薄,南部较厚。底板岩性多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和细砂岩。

15号煤顶底板岩石抗压强度见表1-2-6。

表1-2-6 15号煤顶底板岩石抗压强度表

(二)瓦斯、煤尘、煤的自燃、地温等情况

(1)瓦斯

根据补充勘探地质报告,本井田各可采煤层瓦斯含量10.02~13.58m3/t,孔隙率3.01%~5.05%,透气性系数0.175~0.331 m2/MPa2·d,瓦斯压力0.25~2.20MPa。其中15号煤瓦斯含量11.22m3/t;孔隙率3.01%,透气性系数0.175 m2/MPa2·d,瓦斯压力0.40MPa。各煤层均属可以抽采煤层。

各煤层瓦斯基础参数测定成果见表1-2-7。

表1-2-7 各煤层瓦斯基础参数测定成果表

本次补充勘探,在先期开采地段采用解吸式方法采取了瓦斯煤样,其中81号煤采瓦斯样10/10个,9号煤采瓦斯样12/12个,15号煤采瓦斯样14/14个。各采样点均自上而下采取各煤层的瓦斯样,测定煤层瓦斯含量和瓦斯成分,划分瓦斯带。

各煤层煤芯瓦斯样化验分析成果汇总详见表1-2-8。

从汇总资料来看,各煤层平均甲烷含量为 4.61~14.37ml/g·daf,变化幅度不大,甲烷

(完整版)山西全省生产煤矿产能“全景图”排名

山西全省生产煤矿产能“全景图” 排名 作者:山西资本圈 近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对外公告了山西省2017年上半年生产煤矿能力情况,涉及五大煤企(焦煤、同煤、潞安、阳煤、晋煤)和11个地级市共计595座煤矿的具体产能情况,合计产能为93950万吨/年。山西资本圈统计,名单涉及焦煤集团38家(取消公告1家),合计产能8795万吨/年;同煤集团49家(取消公告7家),合计产能9675万吨/年;阳煤集团25家(取消公告1家),合计产能5580万吨/年;潞安集团30家,合计产能6470万吨/年;晋煤集团28家,合计产能6080万吨/年(晋能集团公告2016年底产能为7610万吨/年)(注:上述产能均为几大煤企省内煤矿产能,不包括省外)。 另外,山西省产能在500万吨/年以上的煤矿共有28家,央企中煤集团旗下中煤平朔集团所属的安家岭露天矿以3000万吨/年的产能“独占鳌头”(矿井类是同煤集团的大唐塔山煤矿)。值得注意的是,中煤平朔集团五家煤矿产能均进入前十,合计产能高达8200万吨/年,仅次于焦煤集团,这也能很好解释山西省为何把中煤平朔集团作为打造未来山西省煤炭大集团重要“候选”的主要原因。 而上述山西五大煤企各家产能“一哥”分别为同煤集团的大唐

塔山煤矿(1500)、晋煤集团的成庄矿(830)、阳煤集团的二矿(810)、潞安集团的常村煤矿(800)、焦煤集团的高阳煤矿(600)。附: 山西省截至2017年6月底生产煤矿能力情况表序号煤矿名称生产能力(万吨/年)一山西焦煤集团 1山西焦煤集团杜儿坪煤矿3852山西焦煤集团官地煤矿3903山西西山煤电股份西铭矿3604山西西山煤电股份西曲矿4005山西西山煤电股份马兰矿3606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煤矿4507山西焦煤集团东曲矿4008山西古交西山义城煤业609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柳湾煤矿50010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业50011山西汾西矿业集团高阳煤矿60012山西汾西宜兴煤业18013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曙光煤矿9014山西孝义西山德顺煤业6015山西汾西正文煤业9016山西汾西矿业集团贺西煤矿30017山西汾西矿业集团双柳煤矿30018山西汾西中兴煤业30019山西吕梁离石西山亚辰煤业6020山西临县西山晟聚煤业6021霍州煤电集团吕梁山煤电方山木瓜煤矿12022山西汾西矿业集团南关煤业14023山西汾西矿业集团两渡煤业12024山西焦煤集团介休正益煤业6025山西汾西瑞泰井矿正珠煤业9026霍州煤电集团丰峪煤业12027霍州煤电集团李雅庄煤矿24028霍州煤电集团团柏煤矿27029山西霍宝干河煤矿30030霍州煤电集团辛置煤矿28031山西汾河焦煤股份三交河煤矿

寺河矿“”瓦斯爆炸事故

寺河矿“12·2”瓦斯爆炸事故水、火、顶板、瓦斯与煤尘,在危害煤矿安全生产的五大“恶魔”中,瓦斯当是主角。据统计,死亡3人以上的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的比例接近70%,死亡10人以上的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的比例达到90%以上。煤矿瓦斯事故,不仅量多,而且其危害也大,容易造成群死群伤,对矿井造成严重破坏,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社会上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 我国煤矿中,相当一部分矿井是高瓦斯矿井,561处国有大中型矿井中,就有高瓦斯矿井277处。近年来,虽然随着科技进步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些矿区在治理瓦斯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从整体上讲,瓦斯还没有得到根本掌握,瓦斯事故依然较为频繁。2003年,全国煤矿发生瓦斯事故596起,死亡2118人,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瓦斯事故33起,死亡766人。2003年,全国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14起,煤矿就占了7起,其中瓦斯事故6起,死亡325人。在这6起瓦斯事故中,有4起事故尤其引人注目:

2003年2月24日14时55分,贵州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木冲沟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当班井下有353人作业,其中296人安全升井,18人受伤(4人重伤),39人死亡。 2003年5月13日,安徽淮北矿业集团芦岭煤矿井下二水平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爆炸范围涉及一个采煤面和两个掘进面,当班井下 有114名作业人员,其中86人死亡,9人重伤,19人轻伤。 2003年8月14日12时40分,山西阳泉煤业集团三矿裕公井扩二区南六掘进工作面在排放瓦斯过程中发生瓦斯爆炸事故,28人死亡。 2003年11月14日11时44分,江西丰城矿务局新建煤矿1010 回采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事故,51人死亡,5人轻伤。 上述4起瓦斯事故之所以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一方面是这4起事故都发生在国有重点煤矿。众所周知,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条件相 对较好,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管理基础相对扎实,安全生产工作 要比其它煤矿重视得多,抓得也比较紧;另一方面是这4起瓦斯事 故都是特别重大瓦斯事故,共造成204人死亡,13人重伤,42人轻

瓦斯爆炸事故的应急救援.

瓦斯爆炸事故的应急救援 瓦斯爆炸是在极短时间内大量瓦斯被氧化,造成热量积聚,在爆源处形成高温、高压,然后急剧向外扩散,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声响。 瓦斯爆炸是煤矿事故中破坏力最大的事故之一。瓦斯爆炸时,瓦斯浓度在5%。16%之间,氧浓度在12%以上,爆炸的引火温度为650~750~C。爆炸时自由空间瞬时温度可达1850~C,封闭空间可达2650~C;爆炸所产生的最大压力约为炸前的9倍,出现很大的冲击波;爆炸后生成大量一氧化碳,是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的原因。 1)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处理的要点: (1)以抢救遇难人员为主,必须做到有巷必人,本着先活者后死者、先重伤后轻伤、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 (2)在进入灾区侦察时要带有干粉灭火器材,发现火源及时扑灭。确认灾区没有火源不会引起再次爆炸时,即可对灾区巷道进行通风。应尽快恢复原有的通风系统,加大风量排除瓦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和有毒有害气体。迅速排除这些气体,既有利于抢救遇难人员,减轻遇难人员的中毒程度,又可以消除对井下其他人员的威胁。因此,在灭火抢救遇难人员的同时,对灾区巷道恢复通风,排除有毒有害气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3)清除巷道堵塞物,以便于救人。 (4)寻找火源,扑灭爆炸引起的火灾。 (5)做好灾区侦察、寻找爆炸点、灾区封闭等工作。 2)救护队在处理瓦斯爆炸事故时应注意的问题:

(1)问清事故性质、原因、发生地点及出现的其他情况。 (2)切断通往灾区的电源。 (3)进入灾区时须首先认真检查各气体成分,待不再有爆炸危险时再进入灾区作业。 (4)侦察时发现明火或其他可燃物引燃时,应千方百计立即扑灭,以防二次爆炸。 (5)有明火存在时,救护队员的行动要轻,以免扬起煤尘,发生煤尘爆炸。 (6)救护队员穿过支架破坏地区或冒落堵塞地区时应架设临时支护,以保证队员在这些地点的往返安全。

阳泉煤业集团

阳泉煤业集团 阳泉煤业集团2005 年12 月经过企业债转股后,现已成为由山西省国资委、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共同出资组建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矿区井田规划总面积1,514.72 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370,295 万吨,可采储量704,091 万吨。截至2010 年9 月末,公司拥有11 座生产矿井,6 个在建矿,采煤机械化率达100%,掘进达80%以上。截至2010 年9 月末,公司下属35 家全资及控股公司、17 家参股公司,地跨晋、冀、鲁、京、渝5 省市15 个地、市、区,煤炭产能超过4,000 万吨,在建规模超过6,500 万吨;化工生产能力600 万吨,在建规模245 万吨;氧化铝产业生产能力40 万吨,在建规模12 万吨;电力装机容量60 万千瓦/年;建筑安装产值35 亿元/年;机械电气制造规模10 亿元/年;物资贸易规模100 亿元/年。阳煤集团地处全国最大的煤田—沁水煤田,主要生产“阳优”牌无烟煤系列产品。 煤炭板块子公司情况 山西国阳新能股份有限公司现有5 个生产矿井,6 个洗选煤分公司,1 个发供电分公司(包括三个坑口发电厂),1 个运销分公司,1 个供应分公司,1个运输分公司。公司原煤设计生产能力675 万吨,核定原煤生产能力1,370 万吨,主要生产的煤种为无烟煤,集团所属煤田构造简单,煤层稳定。企业生产的煤炭品种主要有大、中、小块和喷粉煤及优质末煤等23 个品种。2009 年,山西国阳新能股份有限公司原煤产量完成2,096 万吨,

采购集团及其子公司煤炭1,969 万吨,其中收购集团原料煤1,430 万吨。销售煤炭3,953 万吨,同比增长8.81%。中块煤470 万吨,同比增长8.05%;喷粉煤476 万吨,同比增长20.20%;选末煤2,855 万吨,同比增长4.31%;煤泥销量152 万吨,同比增长133.85%;发电量完成89,033.85万千瓦时,供热完成358.60万百万千焦。 山西阳煤寺家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阳煤寺家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由阳煤集团和中国国电燃料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项目法人企业,双方分别以60%和40%的比例参股,企业注册资本83,700 万元,阳煤集团出资50,220 万元,占资本金的60%;国电燃料公司出资33,480 万元,占资本金的40%。该公司法定代表人王瑛,注册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乐平镇下秦山村。经营范围:煤矿建设及相关服务。 山西阳煤寺家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尚未正式运营,设计年产600 万吨矿井和选煤厂项目正在建设中。矿井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境内的下秦山村,距县城西南约7 公里,井田面积124 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1.8 亿吨,属阳煤集团公司规划的平昔矿区矿井。该矿区经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4 年第13号公告列入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的范围。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00 万吨/年,服务年限79 年。项目建设包括矿井、选煤厂和铁路专用线,初步设计总投资290,073.44 万元。2007 年国家发改委以发改能源(2007)1372 号《国家发改委关于山西阳泉矿区寺家庄煤矿项目核准的批复》核准了该项目;2009 年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办能源(2009)1848 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调整山西阳泉矿区寺家庄煤矿项目建设方案的复函》批复调整了该项目。寺家庄矿井建设项目于2005 年8 月7 日正式开工建设,项目计划矿井建设施工期为38 个月,施工准备期为3 个月,总工期为41 个月,原计划2008 年8 月底建成,但由于受到项目建设资金到位和项目矿井瓦斯治理等因素的影响,项目延迟到2010 年 6 月末试投产。截至2009 年12 月末,累计完成投资额238,131.72万元,其中:①矿井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69,012.58 万元(井巷工程54,045.13 万元,土建工程34,008.7 万元,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为21,038.81万元,安装工程12,995.46 万元,建设单位其他费用27,340.84 万元,贷款利息6,720.73 万元,租赁设备12,862.91 万元)。②选煤厂工程建设完成投资45,392.2 万元(土建工程为23,492.88 万元,设备购置费为14,145.34 万元,安装工程5,221.31 万元,装车站工程2,532.67 万元)。③铁路专用线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3,726.94 万元(土建工程为19,079.2 万元;设备购置费为1,696 万元;其它建设费用为2,151.74 万元)。截至2010 年9 月末,累计完成投资额248,260.86 万元。矿井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76,351.54 万元。其中:井巷工程57,408.94 万元,土建工程32,109.53 万元,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为21,038.81 万元,安装工程18,882.84 万元,租赁设备12,862.91 万元,建设单位其他费用27,327.78 万元,贷款利息6,720.73 万元。选煤厂工程建设完成投资47,260.4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为24,682.36 万元,设备购置费为14,145.34 万元,安装工程5,328.01 万元,装车站工程3,104.69 万元。铁路专用线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4,648.92万元。贷款利息发生7,860万元。 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 年7 月,负责开办新元矿井(原韩庄矿井)建设项目。该建设项目于2002 年2 月立项,项目总规模600 万吨/年(其中:一期300 万吨/年),由阳煤集团控股、广东蓝粤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参股投资建设,具体为阳煤集团出资23,904 万元,占资本金的55%;广东蓝粤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出资19,557 万元,占资本

寺河矿“2·2”瓦斯爆炸事故

寺河矿“12·2”瓦斯爆炸事故 水、火、顶板、瓦斯与煤尘,在危害煤矿安全生产的五大“恶魔”中,瓦斯当是主角。据统计,死亡3人以上的 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的比例接近70%,死亡10人以上的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的比例达到90%以上。煤矿瓦斯事故,不仅量多,而且其危害也大,容易造成群死群伤,对矿井造成严重破坏,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社会上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 我国煤矿中,相当一部分矿井是高瓦斯矿井,561处国有大中型矿井中,就有高瓦斯矿井277处。近年来,虽然随着科技进步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些矿区在治理瓦斯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从整体上讲,瓦斯还没有得到根本掌握,瓦斯事故依然较为频繁。2003年,全国煤矿发生瓦斯事故596起,死亡2118人,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瓦斯事故33起,死亡766人。2003年,全国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14起,煤矿就占了7起,其中瓦斯事故6起,死亡325人。在这6起瓦斯事故中,有4起事故尤其引人注目: 2003年2月24日14时55分,贵州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木冲沟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当班井下有353人 作业,其中296人安全升井,18人受伤(4人重伤),39人死亡。 2003年5月13日,安徽淮北矿业集团芦岭煤矿井下二水平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爆炸范围涉及一个采煤面 和两个掘进面,当班井下有114名作业人员,其中86人死亡,9人重伤,19人轻伤。 2003年8月14日12时40分,山西阳泉煤业集团三矿裕公井扩二区南六掘进工作面在排放瓦斯过程中发 生瓦斯爆炸事故,28人死亡。 2003年11月14日11时44分,江西丰城矿务局新建煤矿1010回采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事故,51人死亡,5人轻伤。 上述4起瓦斯事故之所以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一方面是这4起事故都发生在国有重点煤矿。众所周知, 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条件相对较好,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管理基础相对扎实,安全生产工作要比其它煤矿重视 得多,抓得也比较紧;另一方面是这4起瓦斯事故都是特别重大瓦斯事故,共造成204人死亡,13人重伤,42人轻伤,不仅给发生事故单位的职工造成了心里阴影,更重要的是在全国造成了负面影响。

寺河矿抽采达标评判细则

寺河矿瓦斯抽采达标评判细则 2015 年我矿井生产能力为9Mt/a 。虽然井田范围内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发育,瓦斯含量高;但煤层透气性较好,瓦斯抽采较为容易,能够实现瓦斯抽采达标,矿井瓦斯抽采浓度、瓦斯抽采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基本保证了生产衔接。为在煤炭开采中贯彻执行“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方针,加强瓦斯抽采技术管理,保证瓦斯抽采工程的安全,提高瓦斯抽采效果,严格瓦斯抽采达标管理,防止瓦斯事故,保护环境,根据国家《煤矿安全规程》、《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等文件,按照国家下发的《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和《晋城煤业集团瓦斯治理技术管理规定》,特制定《寺河矿瓦斯抽采达标评判细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立抽采瓦斯系统的条件及工程设计要求、瓦斯抽采方法、瓦斯抽采管理及职责、瓦斯利用、瓦斯抽采系统的报废程序,以及瓦斯抽采基础参数的测算方法、各类瓦斯抽采方法的抽采率、瓦斯抽采监控系统监测参数的指标和瓦斯抽采工程设计有关计算方法及施工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50187-1993 《工业企业总平面图设计规范》 GB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AQ1026-2006《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

AQ1027-2006《煤矿瓦斯抽放规范》 《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 《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 3矿井及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达标指标 根据下表所示,寺河矿年产量在9Mt/a时,矿井瓦斯抽采率应达到60%以上,具体见表表。 回采工作面要按照生产时的绝对瓦斯涌出量,达到表中相应的的抽采率。 回采工作面要根据日生产情况预先经过抽采,将可解吸瓦斯量达到表的标准。 表矿井瓦斯抽采率应达到的指标 表瓦斯主要来自临近层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率应达到的指标

瓦斯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理.

瓦斯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理 瓦斯爆炸是在极短时间内大量瓦斯被氧化,造成热量积聚,在爆源处形成高温、高压,然后急剧向外扩散,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声响。瓦斯爆炸是煤矿事故中破坏力最大的事故之一。瓦斯爆炸时,瓦斯浓度在5%。16%之间,氧浓度在12%以上,爆炸的引火温度为650~750~C。爆炸时自由空间瞬时温度可达1850~C,封闭空间可达2650~C;爆炸所产生的最大压力约为炸前的9倍,出现很大的冲击波;爆炸后生成大量一氧化碳,是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的原因。 1)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处理的要点:(1)以抢救遇难人员为主,必须做到有巷必人,本着先活者后死者、先重伤后轻伤、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2)在进入灾区侦察时要带有干粉灭火器材,发现火源及时扑灭。确认灾区没有火源不会引起再次爆炸时,即可对灾区巷道进行通风。应尽快恢复原有的通风系统,加大风量排除瓦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和有毒有害气体。迅速排除这些气体,既有利于抢救遇难人员,减轻遇难人员的中毒程度,又可以消除对井下其他人员的威胁。因此,在灭火抢救遇难人员的同时,对灾区巷道恢复通风,排除有毒有害气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3)清除巷道堵塞物,以便于救人。(4)寻找火源,扑灭爆炸引起的火灾。(5)做好灾区侦察、寻找爆炸点、灾区封闭等工作。2)救护队在处理瓦斯爆炸事故时应注意的问题:(1)问清事故性质、原因、发生地点及出现的其他情况。(2)切断通往灾区的电源。(3)进入灾区时须首先认真检查各气体成分,待不再有爆炸危险时再进入灾区作业。(4)侦察时发现明火或其他可燃物引燃时,应千方百计立即扑灭,以防二次爆炸。(5)有明火存在时,救护队员的行动要轻,以免扬起煤尘,发生煤尘爆炸。(6)救护队员穿过支架破坏地区或冒落堵塞地区时应架设临时支护,以保证队员在这些地点的往返安全。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标准范本

安全管理编号:LX-FS-A78711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 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 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瓦斯爆炸是煤矿特有的极其严重的一种灾害。一旦发生,不仅能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会严重摧毁井下设施,中断生产,有时候还会引起瓦斯连续多次爆炸、井巷垮塌、顶板冒落和井下火灾等二次灾害,从而加重事故的灾害程度。根据我国煤矿历年的事故统计数据显示,在煤矿重特大事故中,瓦斯事故居首位。建国以来,我国煤矿共发生一次10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就有22起,其中17起事故是瓦斯爆炸事故,约占77.3%。因此瓦斯爆炸事故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如何控制和防止瓦

瓦斯爆炸心得体会

瓦斯爆炸心得体会 【篇一: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体会反思】 **矿11.5瓦斯爆炸事故的体会 **矿2006年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公司的安全 生产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暴露出安全思想松懈、管理混乱 等一系列问题。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深刻汲取11.5瓦斯爆炸事故 的教训,举一反三的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努力把轩煤公司打造成一 个本质安全型、和谐稳定型、强势竞争型、科学发展型的现代化企业。 思想决定行动。抓好煤矿安全生产,首先要始终摆正搞质量标准化 与安全之间的关系、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牢固树立“质量为本、安全为天”和“持之以恒抓质量、扎实有序做工作”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起“抓质量就等于抓安全、就等于增效益” 的观念,牢固树立“没有质量标准化建设就没有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的思想观念,在全矿上下形成共识,凝聚合力。要制定科学的管理 机制、考核机制、事故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制度。 制度落实是关键。思想提升了,制度完善了,我们就要不折不扣去 执行,去落实,去管理。层层落实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只有实施强有力的管理,才能保证 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才能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杀不住“三违”的风,就迈不开安全的路。从11.5事故到所有 的事故的发生,每一起几乎都是由于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造成的。 要想彻底消除“三违”,就要广泛动员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形成 党政领导一条线,工团组织一条线、纵向管理一条线、女工家属一 条线,在全矿形成对“三违”现象施以重压的态势。各区队,班组要 充分利用班前会、口头问答、知识测试、献身说法、案例分析、“三违”亮相等形式,认识“三违”危害,普及煤矿三大规程安全知识。对 有“三违”思想的人员下重药,提高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安 检部门要在加强集中教育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员 工的操作行为,对于违章违纪,不论责任者处于什么目的,无论是 否造成后果,一律按规定进行处理。这一点主要是我们管理干部要 彻底转变观念,决不能当好人,作到宁听骂声,不听哭声,使干部 员工对制度、规定形成敬畏感。对于各项制度,要求,必须有相应 的追查落实机制,按照逐级负责制、岗位责任制的要求,一追到底,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始建于1950年的阳泉矿务局改制而成,是国家首批确认的特大型国有煤炭企业。阳煤集团以卓尔不群的斐然业绩,长期位居中国企业500强前列,荣膺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奖、煤炭工业管理金石奖,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质量标准化企业、AAA级信用度企业、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企业、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先进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阳煤集团长期实施“煤与非煤并重、做大与做优并举”战略,“144”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品质上乘的“阳优”煤行销海内外,煤炭产业如日中天;电力、铝业、化工、磁材四大非煤主导产业,建筑安装、机械制造、建材、房地产开发四大非煤与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发展正盛。 “路在脚下,事在人为”。阳煤集团煤炭产业通过挖潜改造、联合重组、新建矿井,到2010年生产规模达到6000万吨,实现产值100亿以上。非煤产业发电能力达到240万千瓦,同时完成120万吨氧化铝、50万吨电解铝、20万吨铝材、铝件、电力与整个铝产业深加工成龙配套,实现产值100多亿。化工、磁材以及四个支持产业大力扩张发展,产值翻番,实现“以大搏强,十年三百亿”宏伟目标。 宏图绘就,务实奋进。阳煤集团控股的国阳新能成功上市,业绩良好;600万吨的新元矿井建设、40.5万千瓦电厂、40万吨氧化铝工程建设日新月异,15万吨甲醇、聚氯乙烯、烧碱两个4万吨项目、1万吨铝箔、100万件铝轮箍等化工、铝业深加工产业战略积极组织,分步实施,一个广阔的战略发展起飞平台已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阳煤集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增值,将建成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全国最大的煤电铝基地、全国最大的磁材加工基地,成为“中国的鲁尔”。 阳泉煤业(集团)一矿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矿山北路,1956年建成投产,是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大型骨干生产矿井之一。井田面积83.6平方千米,地质储量10.6亿吨。可采储量6.4亿吨。矿井设计能力为240万吨/年,核定能力为290万吨/年,主采3#、12#、15#煤层。矿井产量已持续多年保持在400万吨以上,是原煤炭部最早命名的现代化矿井和特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并荣获煤炭工业二级企业和行业级高产高效矿井称号。 矿拥有年入洗能力450万吨的矿井型重介选煤厂。主要产品有大、中、小块炭,喷粉精煤1#、2#、3#、烧结煤、十六级末煤等8个产品,其中十级洗中块为国优产品,十二级洗大块为部优产品,十一级洗小块和十六级末煤为省优产品。产品获国家“银质奖”,被中煤质协授予“质量管理奖”。是高炉冶炼、矿石烧结、火力发电、化工助燃的上等燃料,产品已通过ISO9000认证,行销全国,部分远销日本、韩国、巴西和马来西亚。 长期以来,矿坚持与时俱进,遵循集团公司“煤与非煤并重并举”的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靠改革解放生产力,靠管理激活生产力,靠科技推动生产力,高产高效自主经营,步伐稳健。作为优质资产,矿又被纳入山西国阳新能股份有限公司,并将随着国阳公司的成功上市而再度升腾。 自1994年连续10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连续9年保持了高产高效矿井称号。特别是1998年以来,先后荣立省三、二、一、特等功各一次,2001年矿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02年被中煤政研会和中煤工业协会分别授予“全国双文明煤矿”和“全矿双十佳煤矿”,2003年,被中共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核心理念:路在脚下事在人为 2、企业精神:从严务实进取奉献求知创新严谨忠诚 3、哲学理念:生于忧患兴于搏成由坚毅盛由和商机中拓展无限奋进中创造永恒 4、经营理念:创造机遇当强者抓住机遇为智者以变应变以诚求成以才生财以新求兴 5、管理理念:基础为本科学严谨程序为先集约严细 6、服务观:客户永远是上帝员工永远是主人 7、质量观:质量存生命产品现人品 8、成本观:省下的就是赚下的

寺河矿二号井经验材料1

五化管理为抓手五力建设作支撑 努力打造安全高效和谐美丽现代化精品矿井 ——寺河矿二号井安全高效建设与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寺河矿二号井课题调研组 编者按:寺河矿二号井作为原晋城矿务局劳动服务总公司整合建设的小型矿井,近年来以打造安全高效和谐美丽现代化精品矿井为目标,逐步改变了过去“外包队”管理模式,实现了由“乡镇式”小矿向现代化大型矿井的完美“蜕变”和华丽“转身”。今年以来,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先后到寺河矿二号井调研工作时指出:要善于总结寺河矿二号井建设历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入指导整合矿井全面建设。为此,本课题调研组对寺河矿二号井作了系统调研,整理相关情况以资参考借鉴。 寺河矿二号井始建于1994年,原名为川底井,由原晋城矿务局劳动服务总公司建设,设计产能21万吨;2001年至2008年,矿井完成30万吨/年技术改造,先后更名为寺河矿东翼措施井、寺河矿二号井,由寺河矿、宏圣公司进行托管;2008年,寺河矿二号井作为集团公司正处级建制单位独立管理,新一届领导班子励精图治,加快矿井安全高效建设,于2008年3月和2011年11月,分别完成矿井90万吨/年改扩建和180万吨/年产能释放工作,2011年原煤产量完成180万吨,成为集团公司10大主力生产矿井之一。 寺河矿二号井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产能提升了6倍,彻底改变了过去“小煤窑”的管理模式,矿井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职工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全部达到了集团公司现代化矿井的管理水平,实现了“外包队”向“正规军”的完美转变。总结其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实行“五化”管理、推进“五力”建设,努力打造安全高效和谐美丽现代化精品矿井。 推进矿井正规化管理聚合员工队伍向心力 职工队伍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职工对矿山强烈的归属感,对安全生产高度的责任心,是煤矿企业高效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国有大矿”相比于“乡镇煤矿”的本质区别。寺河矿二号井建立之初,人员流动性大、素质良莠

寺河矿 YZG530矿用钻孔轨迹仪操作说明

[键入文字] 寺河矿 YZG5/30矿用钻孔轨迹仪 操作说明 编制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编制人:雷晓荣 审核人:江浩 编制日期:2013.04.19 2013-4-19

第1章概述 1.1 用途与特点 YZG5/30矿用钻孔轨迹仪(以下简称轨迹仪)适用于煤矿井下高瓦斯、高粉尘、高温度环境中垂直孔、水平孔、俯角孔、仰角孔、地质勘探孔、瓦斯抽放孔、探放水孔、注浆加固孔等的钻孔轨迹随钻记录。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的特点。可显示钻孔的轨迹图形以及深度、倾角、方位角数据,数据文件采用Excel格式保存,可方便地实现数据的存贮、删除、显示等功能。 使用场所:可用于煤矿井下含有甲烷、煤尘爆炸危险场所。 1.2 防爆性能 轨迹仪的配套设备控制器和探管均为煤矿用本质安全型设备。 轨迹仪配置的设备通过GB 3836.4-2010中规定的火花点燃试验,经国家防爆检验机构审查检验合格, 取得其发放的联检合格证明和安标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发放的“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 1.3 型号 轨迹仪及各配套设备型号命名按MT/T 154.2-1996 煤矿用电器设备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和管理办法进行。 轨迹仪型号如下: Y Z G 5/30 主机额定电压5V/30V 轨迹 钻孔 仪器 1.4 组成与基本参数 1.4.1 组成 轨迹仪由YZG-5T矿用本安型钻孔轨迹仪探管(以下简称探管)、KXH5/30矿用本安型显示控制器(以下简称控制器)、DXH30矿用本安型电源箱(以下简称本安电源)或DXJ660/30B

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电源箱(以下简称隔爆电源)配套组成(见图1)。其中控制器和本安电 源或隔爆电源是关联设备。 YZG5/30矿用钻孔轨迹仪执行Q/MKYX 112—2012企业标准; YZG-5T 矿用本安型钻孔轨迹仪探管执行Q/MKYX 112.1—2012企业标准。 图1 钻孔轨迹仪连接框图 1.4.2 基本参数 轨迹仪测量参数见表1,探管基本参数见表2,控制器基本参数见表3。 表1 轨迹仪测量参数 表2 探管基本参数 表3 控制器基本参数 1.5 使用环境条件 1.1 严格按煤矿安全有关规定使用,轨迹仪在下列条件中应能正常工作: a. 环境温度为0℃~40℃; b. 相对湿度:≤ 95%; 控制器 探管 电源

晋煤集团寺河矿企业文化建设大纲

晋煤集团寺河矿企业文化建设大纲 一、矿井概况 晋城煤业集团寺河矿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嘉峰镇,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2002年11月8日正式投产,2005年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1080万吨/年。寺河矿是全国罕见的高瓦斯矿井,主要设备全部从国外引进,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建矿以来,寺河矿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打造“三晋第一矿、中华品牌矿、世界知名矿”为目标,致力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生产建设突飞猛进,经营管理不断强化,矿区面貌日新月异,职工生活持续改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先后被授予全国“双十佳矿井”、“特级高产高效矿井”、“文明煤矿”、“科技创新型矿井”、“国家环境保护百佳工程”,省属企业“文明单位”、“晋城市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企业文化建设概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明的总和。企业文化被誉为企业管理史上继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阶段之后的第四次革命,当今企业间的竞争已逐渐上升到企业文化的竞争,这已成为中外企业界的强烈共识。 由于客观自然条件和队伍人员结构等方面的原因,我们从基建时期开始,尤其是2002年正式投产后,安全管理便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一是矿井安全环境十分脆弱,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俱全;二是寺河矿是个典型的移民矿,特别是职工大多数来自低瓦斯矿井,脑子里缺少瓦斯管理的基因;三是寺河矿是一个新矿井,队伍新、环境新、设备新、工艺新,是在走一条高瓦斯条件下的高产高效之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四是职工队伍技术基础薄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五是寺河矿地理偏僻,远离老区,远离家庭,这就要求必须为职工创造一个优美、整洁、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给职工以深切的人文关怀,营造一种浓厚的亲情文化氛围。 基于上述原因和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寻求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尤其是在管理文化、安全文化上谋求发展,寻求突破。2002年,我们提出了“高起点创新,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矿井”的奋斗目标。2004年寺河矿第一次党代会上,我们又

寺河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寺河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2006年2月1日19时02分,山西省晋城煤业集团公司寺河煤矿发生局部瓦斯爆炸,造成23人遇难,53人受伤(其中重伤6人)。事故发生后,国务院领导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抢救伤员,做好善后工作,一定要查明事故原因,吸取事故教训。晋城煤业集团公司是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寺河煤矿是高瓦斯矿,1993年经原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996年开工建设,2002年竣工投产,设计能力400万吨/年,2005年经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核定能力为1080万吨/年。主井为斜井,副井为立井,盘区式开拓,中央和分区混合式通风。 寺河煤矿事故发生在交接班过程中。经初步了解,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寺河煤矿在东二盘区2307回采工作面安装设备时,封闭的采区巷道内发生局部瓦斯爆炸(原因正在调查),冲击波摧毁3道密闭墙,致使在2307工作面四条进风巷道内的作业人员一氧化碳中毒,造成人员重大伤亡。 为吸取这起事故教训,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切实落实节后停产检修矿井恢复生产的安全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将有关事项通报如下: 一、加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工作力度,坚决杜绝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 1.各级政府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加强对煤矿企业特别是对国有重点大矿的安全监管监察力度。要加强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特别是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履职情

况的监管监察,促使企业强化安全责任。要加强对煤矿年度生产计划、生产能力、实际产量情况,采掘关系、开拓部署、工作面布局情况,以及劳动组织情况的监管监察,严防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 2.煤矿企业要加强对瓦斯的抽放和监测监控,坚决杜绝各类瓦斯超限。要将瓦斯超限作为事故进行认真追查,分析造成瓦斯超限的原因,落实解决问题的办法,严防瓦斯超限导致事故发生。 3.加强对井下各类通风设施的管理和检查。各类煤矿特别是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各类封闭的监督检查和管理,防止封闭不严、出现漏风等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节日检修矿井恢复生产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各地、各煤矿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确保节日期间、节后和“两会”期间的安全生产。 1.节日坚持生产的煤矿,必须严格执行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加强现场管理;要认真落实井下各主要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检查,确保安全生产。 2.停产检修的煤矿在停产期间和节后恢复生产时,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技术措施。特别是节后恢复生产的煤矿企业一定要制订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对职工的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的防范意识和

我国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分析实用版

YF-ED-J9278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我国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分 析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我国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分析实用 版 提示:该解决方案文档适合使用于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在进行中紧扣进度,实现最大程度完成与接近最初目标。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为了控制工业爆炸事故的发生,我们详细 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特大、重大工业爆炸 事故40多例,占近年业特大,重大工业爆炸事 故案例总数2/3以上。虽然事故发生的后果是 随机的,即受偶然性因素的原因;但事故致因 则不是随机的,而是系统性因素即非偶然性因 素的影响结果。因此,这40多例事故的致因对 于我国近年来全部工业爆炸事故的致因来说, 具有合理的代表性。 一、瓦斯爆炸事故

1、直接原因 (1)瓦斯浓度超限的原因 a. 停电造成停风 b. 停风 ——局扇被违章关停(包括对临时停工的地点停风); ——局扇故障或损坏而无备用局扇 c. 风量不足 ——局扇无风筒; ——风筒破损漏风; ——备用局扇通风能力不足; ——错误地在风门上设置调节风窗; ——有效通风断面小,原因是巷道失修,或挑顶后煤渣堵塞一部分通道等; ——风流短路,如正、副巷间无隔风闭

瓦斯爆炸事故案例及防范措施

煤矿瓦斯燃爆事故案例分析及防范措施 第一章采煤工作面瓦斯燃爆事故 案例1:山西焦煤屯兰煤矿2009.2.22瓦斯爆炸事故 2009年2月22日凌晨2时17分,山西焦煤屯兰煤矿井下南四盘区12403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当时在井下的矿工有436人,共造成74人死亡,114人受伤(其中重伤5人),直接经济损失2386.94万元。 事故经过:事故发生在南四盘区12403综采工作面区域,该工作面开采2#、3#煤层,煤层厚度4.26米,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一次采全高,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37.77 m3/min,瓦斯抽放率44.13%。采用“二进一回”(皮带巷、轨道巷进风,尾巷回风)的通风方式。在1号联络巷安装有两部2×30kw局部通风机和4台风机开关向工作面尾巷14号联络巷密闭施工点供风,在1号联络巷靠尾巷侧约6m处设一料石密闭墙,密闭墙上设有一个调节风窗。2月22日凌晨2时17分,12403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 事故原因:1、12403采煤工作面1号联络巷微风或无风,局部瓦斯积聚,达到爆炸浓度界限。 2、引爆瓦斯的火源是12403工作面1号联络巷内风机开关内爆炸生成物冲出壳外,引爆壳外瓦斯。爆炸破坏瓦斯抽放管路,管路内瓦斯参与爆炸并沿瓦斯抽放管路传爆。 案例2:余吾煤业2011.6.22瓦斯燃爆事故 2011年6月22日,余吾煤业N1203工作面发生一起瓦斯燃爆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事故经过:N1203工作面位于北一采区,瓦斯相对涌出量为12.1m3/t,煤层平均厚度为6.6m,采用大采高低位放顶煤综合机械化开采,采高3.2m,放煤高度3.4m。工作面长度301.67m,推进长度1024.3m,工作面采用“两进两回”通风系统,工作面总风量为5592 m3/min(回风巷1420 m3/min、瓦排巷4172m3/min)。回采至停采线约80m处时,工作面距煤溜机头45-60架左右发生瓦斯燃爆。 事故原因:直接原因:事故发生前,工作面有明显的顶板来压声响,同时工作面煤墙有片帮漏矸现象。经综合分析认为,顶板周期来压造成工作面机组后滚筒附近顶梁上部瓦斯突然大量涌出,同时遇火(可能是顶部煤矸冒落摩擦支架前梁或其他原因产生火源)引起局部瓦斯爆燃。 间接原因:瓦斯抽采未真正实现高瓦斯矿井变低瓦斯矿井;对支架顶梁上部等非可控范围内局部瓦斯积聚的危害性认识不到位,对支架顶梁上部岩石垮落与支架前梁摩擦或采煤机滚筒切割石头产生火源可能导致事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且相关安全制度和技术措施不完善;防治瓦斯燃烧应急装备、措施不完善。 综合防范措施 1、依据初采期间采空区顶煤可能大面积冒落最大瓦斯绝对涌出量计算工作面配风量,工作面各条巷道的风速和风量要根据瓦斯涌出量情况合理调配。严禁风量不足作业和超通风能力生产。 2、高瓦斯、突出矿井要建立瓦斯抽采达标评判体系,严禁超瓦斯抽采能力生产。 3、严禁在微风、无风的联络巷、硐室等处和瓦排巷、专回等瓦斯易积聚区域安设电气设备。安在采掘工作面回风巷的电气设备每班至少检查一次瓦斯。 4、严禁供电线路及电气设备失爆。

某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某年某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4人死亡。矿井通风方式为分区抽出式,矿井需要总风量4700M2/min,总入风量5089M2/ min,总排风量5172M2/min。该矿2000年经瓦斯等级鉴定为低瓦斯矿井。事故地点位于-水平某采区左翼已贯通等移交的准备采煤工作面。事故调查组确认这是一起特大瓦斯爆炸责任事故,其中事故的原因是: 1、事故直接原因:两掘进工作面贯通后,回风上山通风设施不可靠,严重漏风,导致工作面处于微风状态,造成瓦斯积聚;作业人员违章实验放炮器打火引起瓦斯爆炸。(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 2、事故间接原因(为什么会有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 (1)安全管理松散,安全责任制不落实。两掘进工作面贯通后,矿各级领导没有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对巷道贯通和贯通后通风系统调整实施现场指挥。风门没有专人管理,致使风门打开,风流短路,造成准备采煤工作面微风,导致瓦斯积聚。 (2)瓦斯检查制度不健全,瓦斯检测员漏岗、漏检。没有制定瓦斯检测员交接制度,没有按规定检查瓦斯、漏检、假检。在没有对工作面进行瓦斯检查情况下,违章指挥工人进入工作面作业。

(3)违规作业。贯通后的通风系统构筑物未按设计规定材质要求安设木质调风门,而是设挡风帘,漏风严重,造成准备工作面风量不足。 (4)“一通三防”管理工作混乱。瓦斯检测员未经矿务局培训就上岗作业;瓦斯日报无人检查和查看,记录混乱;通风调度水平低下,不能协调指挥生产。 (5)技术管理不到位。巷道贯通和通风系统调整计划与安全措施等,矿总工程师未按规程规定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审批,导致作业规程编制内容不全,无针对性安全措施和明确的责任制,无法指挥生产。 (6)安全投入不足。全矿共有9个作业地点,仅有14台便携式报警仪使用,全矿无瓦斯报警矿灯,二道防线不健全。 (7)采煤工作面接续紧张,导致只注意进尺,不注意安全,无规程作业,违章指挥现象经常发生。 问题:

2011年寺河矿井下水灾事故应急救援演习方案(精)

2011年寺河矿井下水灾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方案 一、演习目的 使全矿各有关单位了解发生水灾事故所应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全矿职工的快速反应能力;熟悉掌握应急预案的启动及演练过程;最大限度的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二、演习时间 2010年5月30日9点00分 三、演习内容 井下发生水灾事故后的应急处理预案演习。 四、演习地点 4303工作面(假设) 五、应急演习组织机构及各单位分工 (一)应急演习组织机构: 总指挥:王矿长、刘军 副总指挥:各副矿级领导 成员单位:各副总工程师,调度室、生产技术室、机电科、通风科、安监科、行政办、保卫科、供应科、救护队、医院、信息中心等单位负责人。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调度室 井上联系电话:3698008;3698166; 井下联系电话:89300;89301; (二)、演习参加单位及具体分工: 参加人员及单位:指挥部全体成员 1、总指挥负责下达启动预案演习、宣布演习结束命令。 2、调度室负责演习的具体协调组织、统计井下人数;向上级机关汇报演习情况,并对演习进行记录、总结和评审。 3、保卫科负责演习期间警戒和维护秩序。 4、井口检身工负责下井人员统计汇总后报调度室。 5、地面运行工区负责将所辖范围内下井人员矿灯数进行统计并上报调度室。 六、演习具体程序 (一)、接警: 1、5月30日9点00分,调度室值班调度员刘巍(假设)接到安装队4303工作面水灾事故的汇报后,认真做好事故的详细记录,记录内容:a、事故发生单位为连采三队4303工作面切眼,时间是9:00分,人员为连采三队早班人员,影响程度可能影响到东四盘区所有作业队组,汇报人郭峰,当班跟班干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