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术语大全

书法术语大全

书法术语大全
书法术语大全

□金错刀

①对书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宣和书谱》谓:“后主又用金错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后主金错刀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②字体名。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金错刀书一体。具体形式与风貌今已不可稽查。

□筋书

书法术语。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筋书”。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力丰筋者圣。书法言筋、骨,均寓褒奖之义,如历来称颜真卿、柳公权书为“颜筋柳骨。”

□一笔书

书法术语。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直下而成,故名。汉代张芝首创。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伯英(张芝)章草,学崔(瑷)、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颤笔

亦称“战笔”,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科技法,因笔画呈颤动状,故名。《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亦称“金错刀”。《宣和面谱·花鸟三》载:“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

□悬针

书法术语。书写直画下端尖锐,如针之倒悬,故名。与垂露为两种形体。冯武(简缘)《书法正传》称:“将欲缩锋,引而伸之,须要首尾相等。但锋尖耳。不可如鼠尾。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悬针始于《兰亭)‘年’字。后人遂以为法。”

□垂露

书法术语。书写直画的一种形态。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具有藏锋的笔势,不同于“悬针”。唐代孙过庭《书谱》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

护尾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行笔至笔画尾部而反收其笔锋。东汉蔡邕《九势》称:“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护尾与藏头的用笔方法,笔势逆入而反收,逆则强健得势,收则显示笔有余力。北宋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论点,即从“护尾”扩展而来。

□逆入平出

书法术语。笔画起落笔和出锋收笔的一种用笔技法。逆入,指起笔时,笔锋要朝书写笔画的反方向入纸,随即转锋行笔,以达到“藏锋”于点画之中,均匀地万毫齐力,平铺纸上形成中锋运笔的势态。平出,指笔画至末不收,势尽出锋,回腕空收。

□疾涩

书法术语。用以对笔势的评述。笔势由用笔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笔锋顺逆诸因素产生。疾笔求其劲挺流畅,涩笔求其凝注浑重。东汉蔡邕《九势》称:“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然精于疾涩笔势者往往寓涩于疾。东晋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称:“势疾则涩。”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古人用笔,不

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

□方圆

指字的用笔和形体上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从用笔上讲究方圆之术的,如元代刘有定《衍极·注》称:“执笔贵圆,握管不可不直,直则方。字贵方,得势不可转,转则圆。篆圆也,圆其用而方其体;隶方也,外虽方而内实圆。”从字的形体上讲究方圆之术的,如南宋姜夔《续书谱》称:“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方中寓圆,圆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统一,才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若“舍方求圆,则骨气莫全,舍圆求方,则神气不润;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此书之大病也”。(《变通异诀》)故方圆也可用来评价书法艺术的优劣。

□柳穿鱼

书法术语。比喻应用啄法的短撇。如形、影、彤、彬诸字,其右侧的竖三撇,须有仰、平、覆三种有变化的笔势,似三条小鱼,用柳枝穿连起来,故名。

□激石波

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波”,激石者指字之捺笔似水之自泉口流出遇石激而涌过。这种捺笔称为“激石波”。如《兰亭序》“欣”字捺有章草笔意者即是。

□牵丝

亦称“游丝”、“引牵”、“引带”。书法术语。指书写点画时由于笔势往来留存于先后笔画之间的纤细笔道。纤细如发丝,挺健俐落,起有上呼下应、意气周流的作用,可以表现出书家功力。

□一波三折

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波”,一波三折,指凡写捺笔要三次转换笔锋。经过三折之后,笔画才波发矫健。明代丰坊《书诀》载:“锺繇弟子宋翼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即是记载宋翼原先写波往往犯平拖直过的毛病。经锺繇指导,才获得正确的用笔方法。北宋黄庭坚晚年的书法具有明显一波三折的特点。

□一笔三过

书法术语。指每作一点画虽微如黍米,皆须三折笔锋,始得完成。其法:落笔藏锋为第一折;提笔转锋顿挫引笔为第二折;回锋收笔为第三折。作书忌顺笔平拖,而点画经过三折,始能圆满浑成。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载:宋代唐希雅学南唐后主李煜金错刀书,有一笔三过之法,虽若甚瘦,而风神有余。

□过折收缩

书法术语。运笔过程中的一种技法。过折,即指每画一波,常三过折笔的意思;收缩,即北宋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说之略称。运笔切忌直来直去,缺乏内含。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曾举例:“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若径以直来直去为法,不从事于支积节累,则大谬矣!”

□万毫齐力

书法术语。指作书时非但主毫要丝丝得力,而且要调动副毫的作用,使笔毛一无扭结地聚结

运动。这样写出的点画才力量弥满,圆健得势。南朝梁王僧虔《笔意赞》:“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内擫外拓

书法术语。内擫,指意在收敛的笔势;外拓,指意在纵放的笔势。近人沈尹默认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羲之)是内擫,小王(献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而实增。”并指出:“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

□屋漏痕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折钗股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南宋姜虁《续书谱》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马宗霍《书林记事》载:“相传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彤),或问曰:‘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怀素以古钗脚(折钗股)为对。鲁公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捉公手曰:‘老贼得之矣!’”

□锥画沙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以锥子划沙,起止无迹,具有“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锋”,故用锥画沙以比喻书迹的圆浑。唐代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宋代黄庭坚称:“如锥画沙……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陆彦远)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壁坼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泥墙自然坼裂的痕迹,无做作习气。南宋姜虁《续书谱》称:“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绵里裹针

书法术语。比喻字体笔画肉丰见骨、外柔内刚。北宋苏轼自论:“余书如绵裹铁。”明代解缙称:“东坡丰腴悦泽,绵里藏针。”

□银钩虿尾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银钩指丁、亭、宁等字的趯笔;虿尾指乙、也等字的趯笔。南朝梁庾肩吾《书品》:“或因挑而还置,……是以鹰爪含利,出彼兔毫,龙管润霜,游兹虿尾。”挑而还置,是指遇到趯笔,必先驻锋蓄力而后趯出,获得笔短意长、凝注有力的效果。此语并非专指趯笔,西晋索靖对自己的章草书很矜持,名其笔势如“银钩虿尾”。

□衄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笔锋退而复进。清代蒋和称:“笔既下行,又往上也。与回锋不同,回锋用转,衄锋用逆。”蒋骥称:“衄者,即老芾(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意。”

□搭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行草起笔及字与字之间的承接顺应关系。顺势而下,不用逆势的起笔称为“搭锋”。南宋姜虁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在其左故也。”清代蒋和称:“笔锋搭下也。上笔带起下笔,上字带起下字。”朱履贞称:“书法有折锋,搭锋,乃起笔处也。用强笔者多折锋,用弱笔者多搭锋。”< /P< p>

□抢

书法术语。折锋笔法的虚和者称为“抢”。清代蒋和称其:“意与折同,折之分数多,抢之分数少;折之分数实,抢之分数半虚半实。”对于折与抢在运用上的差别,元代陈绎曾称:“圆蹲直抢,偏蹲侧抢,出锋空抢。笔燥则折,笔湿则抢,笔燥实抢,笔湿空抢。”

□转

书法术语。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区别于折锋。《雪庵运笔八法》称之为围,有圆转回旋之意。东汉蔡邕称:“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一般真书多用折锋,草书多用转笔。南宋姜夔称:“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但转笔与折锋的方圆效果又存在于一种字体的书写过程中,必须交替使用,才能丰富书法的艺术性。

□驻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运笔若行若住,清代蒋和称:“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杜之堂称:“走而稍停谓之‘驻’。驻非终止也。画之长短,至此适可,不再行走,稍停其笔而已。”驻笔不同于顿笔。蒋骥称:手不运而以笔按下为“顿”;运笔时而意有所顾,因用迟涩出之者谓之“驻”。

□挫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顿后将笔提起,使锋转动离开原处,称为“挫”。是转换笔锋时常用之法。不仅用于转角及趯笔,凡行笔换锋时皆用之。清代蒋骥称:“顿挫与提顿相连,欲挫仍须提,既挫又须顿。”

□顿蹲

书法术语。停笔重按称“顿”,轻按称“蹲”。《雪庵运笔八法》称其为“叠”。清代蒋和解释“笔重按下”为“顿”,“用笔如顿,特不重按”为“蹲”。

□骨法

亦称“骨力”。书法术语。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唐太宗李世民尝谓: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画有六法,其二为“骨法用笔”。论者认为:骨法用笔,能把笔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提

按起倒,挺拔矫健,浑身都是解数才行,乃从长期悬肘中锻炼得来。< /P< p>

□肉法

书法术语。比喻书写时笔墨浓淡、肥瘦、粗细的一种技法。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一则中称:“字之肉,笔毫是也。疏处捺满,密处提飞,捺满即肥,提飞即瘦。肥者毫端分数足也;瘦者,毫端分数省也。”笔道由笔醮水墨写成,故在运用时,又称:“初学提活、蹲轻则肉圆;老成提紧,蹲重则肉**。”“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粗则多累,积则不匀。”

□背抛法

亦称“外略法”。书法术语。指“乙”字趯笔书写的技法。写趯笔贵于宽圆,如背手抛物,故名。宋人《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称:“蹲锋紧掠徐掷之,速则失势,迟则缓怯。”

□八病

书法术语。泛指书写点画经常出现的弊病,俗称败笔。八病都是以接近这类点画的实物形态定目,如: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稜角、折木、柴担等。

□布白

书法术语。指安排字的点画间架和布置字、行之间空白关系的方法。字的点画与空白均有繁简、短长,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书写时必须因字生势,灵活多变。布白得当,即能使字和字之间产生错落参差而又呼应协调的艺术效果。又,对整幅作品行与行之间的安排也称“布白”。

□燕不双飞

书法术语。前人将隶书横画出笔的挑脚比喻为燕尾。一字之中宜用一次捺脚,二次出现就会笔画雷同,字形拖沓。“燕不双飞”即比喻捺脚的不可复用。但也有因隶书横画出锋形如折刀头,和雁尾之齐平相似,故亦称“雁不双飞”。

□散水

俗称“三点水”。书法术语。写法因字体与书体而各别。唐代张怀瓘《王堂禁经·散水异法》称:“‘氵’此名递相显异。意在或藏或露,状类不同;法以刚侧而中偃,下潜挫而趯锋。则右军《黄庭经》、《乐毅论》用此也。‘氵’此名潜相瞩视,外虽解摘,内则相附,此盖锺(繇)法。上‘*’下以潜锋暗衄,下以迅趯而捷遣,右军遵用之,于真隶常为之。‘氵’此行书。法以微按而饷揭,意以轻利为美,锺(繇)、张(芝)、二王行书,并用此法。”

□雁阵

书法术语。指字下四点排列之势。《书法三昧》:“急雁阵,缓雁阵,‘燕’、‘然’、‘樵’三字外不可用。”

□向相

书法术语。运笔造型的一种技法。与“向背”相辅相成。详“向背”。

□书法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

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向背

书法术语。运笔造型的一种技法。与“向相”相辅相成。要求同一方向之笔画避免平行和雷同,尽量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既多样,又统一。例:“()”即向相,“)(”即向背。

□展促

书法术语。指书法结体造型的一种技法。有从单字间笔画繁减悬殊上去理解的。如唐代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称:“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北宋米芾则不以为然,称:“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写‘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又称:“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满,各各自足,隶兴乃始有展促之势。”也有从一个字的偏旁结构的处理上去理解的。如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称:“少师(杨凝式)结字,善移部位,自二王以至颜柳之旧势,皆以展蹙(促)变之,故按其点画如真行,而相其气势则狂草。”杨凝式书有《神仙起居法》。

□俯仰

书法术语。指书法结构点画偏旁之间的联系。俯要下应,仰要上呼,使文字组合的偏旁,或字与字之间,书写时有映带顾盼之姿,显得气贯意连,生动有致。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北碑画势甚长,虽短如黍米,细如纤毫,而出入收放,俯仰向背,避就朝揖之法备具。”< /P< p>

□墨猪

书法术语。比喻字体笔画丰肥、臃肿而乏筋骨。因字如墨团,故名。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引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书写粗笔道的字而不见筋骨,易犯此病。

□行气

书法术语。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一般要求笔断意连,联缀成行,积行成篇,在文字的上下、左右、首尾的书写中,既有变化,又能和谐,如清代宋曹《书法约言》称:“勿往复收,乍断复连,承上生下,恋子顾母。”行气在行草书中的关系尤为重要。

□担夫争道

书法典故。意谓略甚狭窄,而又势在必争,妙在主次揖让之间,能违而不犯。典出唐代李肇《国史补》,谓张旭自言尝见公主与担夫在羊肠小道上争道,各不相让,但又闪避行进得法,从而领悟到书法上的结构布白,偏旁组合,应进退参差有致,张弛迎让有情。

□计白当黑

书法术语。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务需有疏密虚实,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清代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凡作书,既要注意黑的部分--字形笔画的密(实)处,也要注意到字画间及行间之白的疏(虚)处。黑处要精心结撰,而白处--字里行间的布置也

须措置得宜,使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

□用墨

书法术语。墨色有焦枯浓淡干湿之分,作书使毫行笔燥润相间的技法称为“用墨”。《续书谱》称:“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竹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元代赵孟頫称:“古人作字,多不用浓墨,太浓则失笔意。”明代李君实则认为:“羲之书,墨尝积三分,何也?东坡真迹墨浓如漆,隐起楮素之上,山谷亦谓其用墨太丰,而风韵有余,然则松雪所云,特楷书耳,行书则不然。”明代董其昌对用墨独多心得,曾称:“凡强纸用墨,使墨有余,浓墨用笔,使笔勿竭。饮墨如贪,吐墨如吝,不贪则不赡,不吝则不清。”又称:“磨墨须奢,用墨须俭,渍墨须涂,用墨须浅。”其作书浓淡互用颇得用墨之秘,清代王澍评董曰:“始以画法用墨,初觉气韵鲜妍,久便黯黮无光,然其着意书究未有不浓用墨者,观者未之察耳。”用墨作风,往往因人而异,如刘墉喜用浓墨,王文治专尚淡墨,故时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说。近人吴昌硕则善用焦墨,另具一格。< /P< p>

□血法

书法术语。比喻书法用墨用水的技法。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在“血法”一则中称:“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故称。认为水墨的运用:“笔尖受水,一点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提之则水皆入纸矣。捺以匀之,抢以杀之、补之;衄以圆之。过贵乎疾,如飞鸟惊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滞,仍不得重改。”

□合作

书法术语。唐代孙过庭《书谱》称:“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旧时行家们习惯于将书写得理想和精彩的作品称为“合作”。如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引张怀瓘、二王等书录:“(王)献之尝与简文帝十纸,题最后云:‘下官此书甚合作,愿卿存之。’”

□书奴

书法术语。1比喻学书墨守成规而不能创新者。唐代亚栖《论书》:“凡书通即变。王(羲之)变白云体。欧(阳询)变右军体,柳(公权)变欧阳体,......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2有书法嗜癖者,寄兴书学,也往往自称为" 书奴”。

□集字

书法术语。1指将前代某一书家的字迹搜罗并集成的书法作品。《徐氏法书记》所载“梁大同中,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赐八王”,便是最早的集字。唐初怀仁集王羲之行书成《圣教序》,是最早的集字碑刻。近人康有为称:“古今集右军(王羲之)书,凡十八家。”可见此风之盛。2指临习古人书法,食古不化,亦步亦趋。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元章(米芾)书大段出于河南,而复善摹各体,当其刻意宗古,一时有集字之讥。迨既自成家,则惟变所适,不得以辙迹求之矣。”

□生熟

书法术语。①指学习书法的熟练程度。初学者生,久习则熟。北宋欧阳修称:“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全。”②指法书的神采气质。一般认为太熟则媚俗,熟而能生则高雅。清代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称:“董思翁(其昌)云:‘作字须求熟中生’此语度尽金针矣。山谷(黄庭坚)生中熟,东坡(苏轼)熟中生,君谟(蔡襄)、元章(米芾)亦尚有生趣。赵松雪(孟頫)一味纯熟,遂成俗派。”

□习气

对书法情调的品评语。泛指用笔、结体等方面流于熟滥的情调。寓有贬义。清代王澍论赵孟頫书:“子昂天材超逸不及宋四家,而工夫为胜,晚岁成名后,因难简对,不免浮滑,甚有习气。”

□碑志

指镌刻于石碑上的书法、文辞。为安葬设立的称“墓碑”,也称“墓表”、“墓碣”;列于墓道前者称“神道碑”,入墓穴者称“墓志”,或称“墓志铭”、“圹铭”。

□楹联

亦称“楹帖”、“对子”、“对联”。书法艺术的一种幅式。由上、下联组合,是悬挂或粘贴在壁、柱上的联语。如新春时节张贴于门上的“春联”。字的多寡无定规,一般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特多的长联,叫“龙门对”。相传由五代后蜀少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见《蜀檮杌》)演化而来。楹联发生干明末而盛行于清代。是十分普遍的文学和书法相融合的艺术形式。记述楹联的专书有清代梁章鉅所撰的《楹联丛话》等。

□乌丝栏

指在纸或绢素上画或织成的黑色界格。亦泛指有这种黑色界线的书法用纸。唐界墨浓而细,宋界墨淡而理粗。北宋黄庭坚服膺五代杨凝式书法,有诗曰:“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前人也有把其解释成书法用笔的,《书法三昧》称:“乌丝栏者,锋正则两旁如界。”

□题跋

书写于书籍、碑帖、书画作品的品评、追述故事、考证版本及渊源等方面的文字。书写于作品前面的文字一般称“题”,后面的称“跋”。清代段王裁《说文解字注》称:“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朱骏声称:“题者,领也,犹*也; 跋者,足也,犹茇也”今多将跋尾称为“称为“题跋”。

□行书

亦称“行押书”。书体名。相传为汉末刘德升所创。行书一般在楷书形体的基础上,作流畅便捷的书写,既不象草书纵放难辨,又较楷书生动简便,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书写行书湏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南宋姜夔认为行书“以笔老为贵,少有误失,亦可晖映。所贵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俱备。”

□榜书

亦称“榜署”。泛指书写于匾额上之大字。古称“署书”。汉代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今亦称“擘窠书”。

□署书

亦称“榜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书有八体,”六曰署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曰署。”

□擘窠书

大字的别称。古人写碑为求匀整,有以横直界线划成方格者,叫“擘窠”。唐代颜真卿《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称:“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书有擘窠书者,大书也。特未详擘窠之义、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拔镫,大笔大书用擘窠。”后用以泛指大字。

□漆书

书体名。①以漆书写的文字。相传在孔子住宅的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以漆为之,故名。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漆书壁经。”②书法形体。清代金农把字的点画破圆为方,横粗直细,似用漆帚刷成。

□飞白

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路毕显。相传东汉灵帝进修饰鸿都门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邕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唐代张怀瓘《书断》载:“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寻丈,字宜轻微不满,名曰飞白。”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称:“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今人将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泛称为“飞白”。

□瘦金书

亦称“瘦金体”。楷书的一种。宋徽宗赵佶楷书学褚遂良、薛曜、薜稷而出以新意,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的风神,成一家法,自号“瘦金书”。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初为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近人叶昌炽《语石》称其书:“出于古铜甬书。而参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称瘦金书也。”存世作品有《楷书千字文》、《神霄玉清宫碑》。今之仿宋体,亦是从此中脱出。

□指书

亦称“染指书”。用手指蘸墨作书,故称。北宋时已有。马永卿《懒真子》载,“温公(司马光)私第在县宇之西北,褚处榜额皆公染指书。其法以第二指尖抵第一指头;指头微曲,染墨书之。”学习指书须在笔书具有相当造诣后攻习。

□院体

书法术语。用以对书法气格的品评,一般含有贬意。北宋黄伯思题《集王书圣教序》称:“《书苑》云:‘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诿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剧迹咸萃其中。’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纤微克肖,《书苑》之说信然;然近世翰林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自曰其书为院体。唐昊通微昆弟已有斯目,故今士大夫玩此者少;然学弗能至者自俗耳,碑中字未尝俗也。非深于此者,不足以语此。

□经生书

书法术语。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经敬奉,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抄而成,抄写佛经的人被称为”经生”,其字则你为“经生书”。这类手抄的经卷,在书法上亦有较高的水准,反映了唐代书法艺术已相当普及。但后人袭称之“经生书”,则含有贬意。

□六分半书

清代郑燮(板桥)法书的别称。郑燮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时以兰竹面笔出之,自成面目。此书体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隶书又称“八分”,因此送燮谑称自己所创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

□南北派

南宋赵孟坚《论书》“晋、宋而下,分而南北,……北方多朴,有隶体,无晋逸雅。”至清代阮元著《南北书派论》则明确分正书、行草为南北两派,称:“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派由锺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锺繇、卫瓘、索靖及崔悦、户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又称:”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并称:“至唐初,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然此时王派虽显,缣楮无多,世间所习犹为北派。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阮元此说,在晚清颇具影响,但据近代考古发现的南北朝书迹,虽体势多样,性情有别,然并不因南北位置而有巨大的差异。然自阮元倡南北书派之说后,遂有人称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

□执笔法

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拨镫法

运笔的一种技法。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主要有二说。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推、拖、撚、拽,诀尽于此。”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双钩

书法术语。①复制法书的技法。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单钩

书法术语。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因

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枕腕

书法术语。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悬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回腕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腕平掌竖

书法术语。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近人沈尹默称:“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竖掌”之说,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有人认为“竖掌”作书,书壁则可,俯桌书写,易影响运笔的灵活。

□凤眼

书法术语,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执使

书法术语。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参见“运笔”。

□运笔

书法术语。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提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其法以肘著案而虚提手腕,多用以写中等大小的字。由于腕虽提而肘部著案,不能尽全身之力,故为大多数书家所不取。

□肘腕法

书法术语。书写时使用肘、腕的方法。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称:肘著案而虚提腕者为提腕,悬在空中者为悬腕。元代陈绎曾称:“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

郑杓称:“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前人论述肘腕之法不仅强调握笔的右腕,也注重于按纸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称:“用左手称翼如之势。”翁方钢称:“今人但知作中须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须从左腕出。”近人康有为认为:“右腕挺开,则锋正对准,腕悬则肩背力出。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停匀,右腕益虚活。”

□按提

书法术语。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功作。按,是笔往下顿;提,是笔向上拎,行笔有按提动作,就能保持笔锋居中。清代蒋和称:“顿后必须提,蹲与驻后亦须提。提者将笔提起,减于须之分数及蹲与驻之分数也。”蒋衡谓:“凡转肩钩勒,须提起顿下,然提顿二字相连,捷于影响,少迟,则犯落肩脱节之病。”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参见“行笔。”< /P< p>

四字书法题字用语(90条)

四字书法题字用语(90条) 不知您在书法创作或给朋友题字时,有没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如果有,其实也正常,再饱满的学士也难免有“墨穷”的时候。特此,【书法思考】为大家整理了400条最全、最实用、最具养分的书法常用词语、集句和楹联内容大全,含繁体对照!墨客必备,值得右键分享、收藏。闲暇时间细细品读或熟记,肯定有派上用场的时候,心中有料是文化人的脸面啊。四字书法题字用语(90条)博雅达观、笔歌墨舞、宠辱不惊、道法自然、登山临水、淡泊明志、典雅清丽、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清气若兰、放下便是、浮生若梦、观海听涛、甘苦自知、和风朗月、和气致祥、厚德载物、厚德载福、厚积薄发、惠风和畅、惠风祥云、和风细雨、海纳百川、景气和畅、江山入画、积健为美、积健为雄、君子不器、兼听则明、境由心造、境随心转、渐入佳境、开卷有益、寄情山水、虚怀若竹、临海听涛、兰气随风、乐天知命、乐此不疲、敏事慎言、妙造自然、明月清风、明月入怀、宁静致远、耐住清贫、品茗抚琴、品茗听琴、清风朗月、气若幽兰、曲径通幽、人淡如菊、仁者不忧、如风过耳、素心若雪、室雅兰香、室雅人和、随心所欲、石瘦花娇、天道酬勤、天朗气清、踏雪寻梅、温故知新、物华天宝、万事随缘、唯善是宝、唯乐直言、虚怀若谷、心静梦舒、心旷神怡、闲

心逸趣、仁者不忧、云鹤游天、云淡风轻、一谦四益、韵雅趣幽、游目骋怀、逸致闲情、烟云供养、悠然雅静、怡然自得、知足常乐、知足不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竹影清风、笃行致远、珠联璧合、中庸和谐、紫气东来繁体对照博雅達觀、筆歌墨舞、寵辱不驚、道法自然、登山臨水、淡泊明誌、典雅清麗、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清氣若蘭、放下便是、浮生若夢、觀海聽濤、甘苦自知、和風朗月、和氣致祥、厚德載物、厚德載福、厚積薄發、惠風和暢、惠風祥雲、和風細雨、海納百川、景氣和暢、江山入畫、積健為美、積健為雄、君子不器、兼聽則明、境由心造、境隨心轉、漸入佳境、開卷有益、寄情山水、虛懷若竹、臨海聽濤、蘭氣隨風、樂天知命、樂此不疲、敏事慎言、妙造自然、明月清風、明月入懷、寧靜致遠、耐住清貧、品茗撫琴、品茗聽琴、清風朗月、氣若幽蘭、曲徑通幽、人淡如菊、仁者不憂、如風過耳、素心若雪、室雅蘭香、室雅人和、隨心所欲、石瘦花嬌、天道酬勤、天朗氣清、踏雪尋梅、溫故知新、物華天寶、萬事隨緣、唯善是寶、唯樂直言、虛懷若谷、心靜夢舒、心曠神怡、閑心逸趣、仁者不憂、雲鶴遊天、雲淡風輕、壹謙四益、韻雅趣幽、遊目騁懷、逸致閑情、煙雲供養、悠然雅靜、怡然自得、知足常樂、知足不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竹影清風、篤行致遠、珠聯璧合、中庸和諧、紫氣東來五字对联(132对)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一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 时间:2010-10-20 17:57:12作者:书法欣赏来源:书法欣赏查看:5515评论:0 内容摘要:书法名词解释书法: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 书法名词解释 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日本称书法 为“书道”。 法书: 指有规则,有法度,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而可作学习范本的书法作品。通常称 他人书作为“法书”时,则含有尊重之意。 翰墨: 与“笔墨”同义。翰,原指羽毛,借指毛笔,文字。翰墨,即笔和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真迹: 由名家亲自书写或绘成的书画作品。 甲骨文: 殷商时代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故又称“殷墟文“。因使用刀刻,而称”契文“;因刻于龟甲或兽甲之上,而称”龟甲文“;因文字为记载占卜,祭祀之类活动,而称”卜辞“。是可辨识的最古的汉字。 金文: 殷商至汉代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铜在古代称金,故程“金文”。古代铜器一般分礼器和乐器两类,礼器作祭祀用,以鼎为代表;乐器作演奏用,以钟为 代表。古代以钟,鼎代表所有铜器,故金文又称“钟鼎文”。 石鼓文: 指唐初在今陕西宝鸡三原发现的十块鼓形石头上所刻的文字。石鼓,为鼓形的石头,非石头制作的鼓。据近人考证,石鼓为公元前八世纪秦人所制,文字为秦人 所刻。十块石鼓每块上刻一首四言诗,记载秦国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石鼓文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 籀文: 又称“籀(zhou)书”,“大篆”。是介于甲骨文于小篆之间的一种字体。相传周宣王太使籀作大篆,故取籀为名。石鼓文为籀文的代表作品,故石鼓文又称为“籀 文”。 大篆: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用的六国文字。狭义专指籀文。 小篆: 又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用的字体。相传是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加以整理,简化而创制的。小篆的特点是形体偏长,线条园匀齐整。今存的<<泰山刻石>>, <<琅琊台刻石>>,<<秦始皇诏版>>等皆为小篆代表作。 玉箸篆: 篆书的一种,仅指小篆而言,其特点是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箸。此种篆书始于秦代。后亦有一“玉箸”形容书家用笔圆浑遒劲者。 铁线篆: 小篆的一种。因用笔圆活,细硬如铁,笔道如线而得名。如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书法史上即称之为“铁线篆”。 隶书: 又称“佐书”,左书“,”史书“。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其特点是将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形体取横势。隶书开始形成于战国晚期,汉魏时成为通用字体。隶书

书法常用繁体字词汇

書法常用辭彙(繁體字) 博雅達觀、筆歌墨舞, 寵辱不驚、道法自然、登山臨水、 淡泊明志、典雅清麗、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清氣若蘭、 放下便是、浮生若夢、觀海聽濤、甘苦自知、和風朗月、 和氣致祥、厚德載物、厚德載福、厚積薄發, 惠風和暢、 惠風祥雲、和風細雨、海納百川、景氣和暢、江山入畫、 積健為美、積健為雄、君子不器、兼聽則明、境由心造、 境隨心轉、漸入佳境、開券有益、寄情山水、臨海聽濤、 蘭氣隨風、樂天知命、樂此不疲、敏事慎言、妙造自然、 明月清風、明月入懷、寧靜致遠、耐住清貧、品茗撫琴、 品茗聽琴、清風朗月、氣若幽蘭、曲徑通幽、人淡如菊、 仁者不憂、如風過耳、素心若雪、室雅蘭香、室雅人和、 隨心所欲、石瘦花嬌, 天道酬勤、天朗氣清、踏雪尋梅、 溫故知新、物華天寶、萬事隨緣, 唯善是寶、唯樂直言、 虛懷若谷、心靜夢舒、心曠神怡、閒心逸趣、虛懷若竹、 雲鶴遊天、雲淡風輕、一謙四益、韻雅趣幽、遊目騁懷、 逸致閑情、煙雲供養, 悠然雅靜、怡然自得、知足常樂、 知足不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竹影清風、 篤行致遠、珠聯璧合、中庸和諧、紫氣東來。 雙字吉祥語 歡暢、昌盛、興隆、鴻喜、壽祺、百福、步雲、寶源、寶和、存德、誠信、暢春、大發、大盛、得利、道亨、鼎泰、德和、德昌、鳳和、福安、福壽、福和、廣遠、廣雅、廣益、觀仁、觀文、合盛、華盛、和祥、厚孚、厚康、恒德、恒孚、鴻運、鴻福、鴻源、金福、聚興、駿興、謙益、勤和、瑞隆、天發、天福、通順、萬順、馨德、永盛、志成、致遠。 賀新年

大吉大利、五福臨門、四季平安、心想事成、吉祥如意、吉慶有餘、年年有餘、花開富貴、金玉滿堂、竹報平安、招財進寶、滿堂富貴、新昭如意、迎春納福、賀頌春厘、富貴有餘、福星高照、開歲百福、事事順心、添福增壽、恭賀新禧、萬事如意、恭喜發財、佳節如意、新年快樂、春節愉快、全家幸福、瑞氣臨門、歲歲平安、興旺發達。祝福語 百福具臻、福壽康寧、瑞啟德門、鴻喜雲集、福至心靈、門潭贈慶、恭喜發財、五穀豐登、福齊南山、福壽雙全、福壽年高、福惠雙修、德門積慶、升祺駢福、潭祉迎祥、福祉駢蕃、五福齊全、三陽開泰、祥瑞福輳、福祿長久、潭祺迪吉、華星凝輝。 迎春語: 春回大地、三陽開泰、滿園春色、梅花數點、瑞氣盈門、普天同慶、萬物登明、物華煥彩、春和貽蕩、春日喧和、綠靜春深。 祝壽語: 萬壽無疆、百齡眉壽、返老還童、壽如南嶽、千歲之桃、松鶴舞鳳、美意富貴、麻姑酒滿、天保九如、期頤之壽、南山獻頌、算衍春齡、福海壽山、榮躋七秩、年登大耋、賀喜語: 天倫之樂、鸞鳳和鳴、比翼齊飛、珠連璧合、芝蘭千載、洞房花燭、秦晉之好、琴瑟永偕、紫氣東來、吉星高照、新婚燕爾、喬遷之喜。 賀祿語: 金玉滿堂、日轉千階、魚躍龍門、甲第星羅、光輝燦爛、登峰造極、富貴榮華、雁塔題名、飲至策勛、雲程發韌、

书法常用词大全

二言 尚志《孟子》鹏图《庄子》至达《庄子》超然《老子》虚静《老子》 康乐《礼记》达志《礼志》时习《论语》无逸《易经》博爱《孝经》 有恒《书经》凌云《史记》远翔《说苑》博雅《书序》豁如《汉书》 养真晋.陶渊明闲雅唐.孙过庭怡心唐.上官昭容静观宋.程 清怡明.文征明雅静清.金筠林澄观清.金晓澄怀清.金晓 墨趣,墨海,墨韵,墨香、翰墨、醉墨、清趣、清风、清雅、神趣、神怡、神飞、神韵、观远、观海、观云、静观、静思、雅静、远望、凌云、书道、心画、怡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勤学、勤耕、精勤、精思、三思、归真、归心、鹏图、达志、明志、志远、超然、无逸、博学、博雅、闲雅、雅韵、琴韵、有恒、澄观、澄怀、福海、福寿、诚信、悟道、无极、腾飞、虎啸、龙吟、飞舞、松风、松涛、听涛、云烟、云海、无忧、补拙。 四言 游目骋怀、翰逸神飞、君子怀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随缘放旷、 寿山福海、寿比南山、福寿安泰、福如东海、福寿齐天、福寿年高、福禄双全、松鹤延年、吉祥如意、知足常乐、笑口常开、龙马精神、龙吟虎啸、龙腾虎跃、龙飞凤舞、虎啸风生、海纳百川、无欲则刚、志存高远、居安思危、虚怀若谷、厚德载物、勤能补拙、业精于勤、学业在勤、开卷有益、惠风和畅、能忍自安、天道酬勤、宠辱不惊、仁者无敌、上善若水、百忍无忧、宁静至远、三思而行、自强不息、学无止境、难得糊涂、马到成功、室静兰香、墨香笔舞、师古不泥、淡泊明志、一帆风顺、与人为善、水到渠成、吐故纳新、闲情逸致、翰逸神飞、大智若愚、从善如流、石破天惊、兰心蕙性、竹报平安、好谋善断、学海无涯、妙笔生花。墨池风涛; 常用佳句名句 1、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 2、海上白云孤鹤去,山头积雪野梅香。 3、春归花不落,风静月常明。 4、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法题词题字用语用词集锦大全四字篇

书法题词题字用语用词集锦大全四字篇 光风霁月2 颐性养寿3 神游千古4 淡泊明志5 见贤思齐6 志存高远7 彰往察来8 开卷有益9 心旷神怡10 正本清源11 宽仁厚德12 温良恭俭13 敏而好学14 眠云卧石15 俭以养德16 博古通今17 观海听涛18 皓月禅心19 高情远致20 闲云野鹤21 知白守黑22 博学笃志23 澄心清神24 砥节砺行25 宠辱不惊26 思接千载27 思逐风云28 宁静致远29 游艺依仁30 温故知新31 室雅人和32 翰逸神飞33 妙造自然34 道法自然35 法贵天真36 归真返璞37 浑厚华滋38 惠风和畅39 晓风清月40 一苇可航41 停云落月42 行云流水43 神与物游44 月明风清45 长乐无极46 耕云种月47 栉风沐雨48 气吞云梦49 清芬可揖50 高山仰止51 心随天籁52 清风朗月53 梦笔生花54 精骛八级55 矫首八荒56 澄怀观道57 书为心画58 镂月裁云59 三思后行60 思逸神超61 心远地偏62 海纳百川63 虚怀若谷64 鸣凤清梧65 飘然不群66 春荣瑞气67 虚己能容68 博学约取69 幽径独行70 云开壑深71 滴水穿石72 水到渠成73 上善若水74 一池云锦75 凌云寸心76 心有灵犀77 长风破浪78 厚德载物79 养德润身80 云破月来81 疏影横斜82 暗香黄昏83 碧天如水84 浮生适意85 和风清穆86 清欢有味87 业广为勤88 万物化淳89 慎终如始90 锲而不舍91 修学好古92 源清流洁93 清虚淡泊94 鞠躬尽瘁95 寂然凝神96 斯文有传97 青胜于蓝98 逝者斯夫99 穷变通久100 苍山如海硅

书法常用名词和术语.

书法常用名词和术语解释 笔力:从字的点画形态中所体现来的“力”的感受,是从书法艺术的审美角度来理解的,与物理学上的“力“不能混为一谈。 中锋:用笔的关健技法之一。作书时,始终保持笔头的中心锋芒走中路,其走的轨迹在点画的中间。历代书法家多主张写字要做到笔笔中锋,这是因为用中锋行笔,墨汁顺笔尖流注而下,不是上下左右偏斜,而是向四面渗透,点画就息然显得饱满圆润。因此,中锋用笔是学习书法的重要内容,必须在正确的执笔、运腕的基础上反复领会。 侧锋:行笔时,笔的锋芒向点画的一侧。写出来的笔画一边光一边发毛。通常书家认为侧锋用笔是不可取的,但在行草书中使用的例子比较常见,只是初学书法都不宜使用此法。 藏锋:笔锋藏在点画之内而不外露。在起笔和收笔处,凡不露锋芒的皆称为蔵锋。藏锋写出的点画含蓄,力不外露,古人说“藏锋以包其气”,就是指的将笔力蕴藏于点画之内的道理,其写法是,起笔处笔毫逆锋入纸,收笔处往来的方向回锋。 露锋:亦称出锋,无论起筆收笔,凡笔的锋芒露出点画外的都称为露锋。露锋使字的神情外露,增加了字的灵动,同时将字里行间的呼应关系显现出来,给人以流畅的感觉。 抢笔:又称“空抢”。行笔至笔画末端,借笔画下行的力量往反方向一缩,然后提笔离纸,这一瞬间的“回力”动作,笔力已送至笔尖,写出的锋势挺拔劲健,而无“虚尖”之病。 挫锋:又称“挫笔”。运笔时改变行笔方向的动作。一般的写法是,行笔至转角或出钩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转动笔锋以改变行筆方向。注意停笔、顿笔和转笔是一气呵成的。太快则交待不清,过慢又疲软失势。

转锋:转锋与折锋相对而言,是写出圆的点画的用笔方法。所谓“转以成圆”,不露锋芒棱角,转的关健处笔不停驻,担笔暗暗转过,有浑然天成之意。 折锋:折锋与转锋相对而言,是写出点画的用笔方法。所谓“折以成方”,易显现锋芒棱角,折笔处顿笔稍停,然后改变行笔方向,古人云:“折欲少驻,驻则有力”。又云:“方者,折法也,点画波起止是也”。 提笔:提笔有二义,一是担笔离纸,接写第二画,二是行笔过程中的提笔,笔不离纸,所出现的线条较细,但极具韧劲。 按笔:与提笔相反,笔往下按。行笔过程中且行且按,出现的线条较粗。应注意下按之力不可过大,否则线条浮肿无力。实际上,写字的过程就是笔在纸上提按交替的过程。一画之内或点画之间,有了提按交替,就有了轻重变化,从而也就有了节奏感和韵律感,所书之字就显得神采飞杨了。 顿笔:与按笔近义,但按下之力略大些,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一般有顿下略停的意思,在点画的起止处用得最为普遍。 轻重:历代书家认为用笔应力不过腰,即用笔不要超过笔毫的一半,否则神气涣散,有浮滑之弊.。故用一分笔为轻,用三分笔为重。书法用笔的轻重首先表现在一画之中的轻重变化,其次表现在点画之间的轻重对比,如所书之字无所谓轻重,给人的感觉必然缺乏生气。只是机械的重复而已。 缓急:缓慢急速的用笔方法。缓使其点画凝重,急点画生动,故缓得其形,急得其势,写字是缓与急的有机配合,若是只图快,则点画轻飘,一味地慢又使点画呆滞。清宋曹《书法约言》云:“迟则生妍而姿态毌媚,速则生骨而筯络勿牵,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应失势。”初学书法宜慢勿快,特别是,点画中段的行笔过程,应缓慢徐行,即古人所说“留得应笔”。 方圆:方笔和圆笔的用笔方法。点画的起收和转折处出现棱角,顿笔后折锋写出的部份称为方笔。方笔写出的笔画方整峻利。气势开张,精神外溢。故又称为“外

书法术语“使转”

使转 使转是运笔动作,不同的动作形成不同的外观。“使”,是运笔方向的突然改变,由纵变横或由横变纵,总之是角度的突变,形成方的形态,这样的动作一般叫做“折”或“翻”。“转”,是运笔方向的渐变,多是圆的形态。 一、单一笔画的使转变化 左边的横起笔由纵逐渐变横,由侧锋逐渐变为中锋,这个方向是逐渐变化的,所以叫“转”。至快收笔处,方向由横突然变纵,只能通过提笔把笔翻到另一面着纸,由中锋变为侧锋,然后收笔,提笔的地方呈现方的形态。这个方向是突变的,所以叫“使”。再看右边的横,至快收笔处,没有提笔突然改变方向,而是逐渐向下改变方向,呈现圆的形态,这是“转”。那么,笔画的书写为什么要运用“使转”的技法呢?一是为了笔画中部保持中锋,使线条有圆厚、立体的美感和力度,二是为了线条之间刚柔相济,三是为了笔法的丰富,提高线条质量。如果不用使转,线条就会单调疲软,请看下图

图例左边是错误的。1横软,笔管右倾,笔毫向拖布一样顺托过去,只有下按的力量;2横薄,纯侧锋,其它毛病同1横;3横肉,按笔只按不提,提笔只提不按,纯侧锋,提则漂浮,按则墨猪。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运用使转。再看右图,都是通过使转使线条保持中锋,笔管向上向左呈逆势。笔毫既有前进的力,又有后退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涩行。按笔要有上挺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不肉。提笔要有下按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不漂浮。

中锋有铺毫、裹锋之别。铺毫是笔锋铺散开,收笔时如果不做任何动作,只是戛然而止,会出现折铁笔形。这种笔法在隶书、魏碑中常用,有爽快感;裹锋是笔锋聚拢成锥状,收笔时如果不做任何动作,突然而止,会出现垂露笔形。这种笔法是最古老的笔法,是常用笔法,有圆厚感。单一笔画还有其它变化:见图 笔画过长时,中部可增加波折,以求变化,但波折不可太多,折点之间距离不能相等。如下图:一字。顺逆能增加笔画的涩力,如之字的捺。

书法技巧术语一览表

书法技巧术语一览表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执笔法 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 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拨镫法 运笔的一种技法。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主要有二说。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推、拖、捻、拽,诀尽于此。”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双钩 书法术语。①复制法书的技法。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 称为“双钩”。 单钩 书法术语。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枕腕书法术语。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 (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悬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 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回腕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腕平掌竖:书法术语。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近人沈尹默称:“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竖掌”之说,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有人认为“竖掌”作书,书壁则可,俯桌 书写,易影响运笔的灵活。 凤眼 书法术语,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执使:书法术语。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参见“运笔”。 运笔书法术语。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提腕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其法以肘着案而虚提手腕,多用以写中等大小的字。由于腕虽提而肘部着案,不能尽全身之力,故为大多数书家所不取。 肘腕法 书法术语。书写时使用肘、腕的方法。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称:肘着案而虚提腕者为提腕,悬在空中者为悬腕。元代陈绎曾称:“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郑杓称:“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前人论述肘腕之法不仅强调握笔的右腕,也注重于按纸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称:“用左手称翼如之势。”翁方钢称:“今人但知作中须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须从左腕出。”近人康有为认为:“右腕挺开,则锋正对准,腕悬则肩背力出。左腕挺开贴 案,则气停匀,右腕益虚活。” 按提 书法术语。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功作。按,是笔往下顿;提,是笔向上拎,行笔有按提动作,就能保持笔锋居中。清代蒋和称:“顿后必须提,蹲与驻后亦须提。提者将笔提起,减于须之分数及蹲与驻之分数也。”蒋衡谓:“凡转肩钩勒,须提起顿下,然提顿二字相连,捷于影响,少迟,则犯落肩脱节之病。”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 堕、飘二病。”参见“行笔。” 运腕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由于毛笔性能柔软,因此书写汉字,除要有正确的执笔法,还需要

书法常用词语大全

书法常用词语大全 二言 尚志《孟子》鹏图《庄子》至达《庄子》超然《老子》虚静《老子》 康乐《礼记》达志《礼志》时习《论语》无逸《易经》博爱《孝经》 有恒《书经》凌云《史记》远翔《说苑》博雅《书序》豁如《汉书》 养真晋.陶渊明闲雅唐.孙过庭怡心唐.上官昭容静观宋.程清怡明. 文征明 雅静清.金筠林澄观清.金晓澄怀清.金晓 墨趣,墨海,墨韵,墨香、翰墨、醉墨、清趣、清风、清雅、神趣、神怡、神飞、神韵、观远、观海、观云、静观、静思、雅静、远望、凌云、书道、心画、怡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勤学、勤耕、精勤、精思、三思、归真、归心、鹏图、达志、明志、志远、超然、无逸、博学、博雅、闲雅、雅韵、琴韵、有恒、澄观、澄怀、福海、福寿、诚信、悟道、无极、腾飞、虎啸、龙吟、飞舞、松风、松涛、听涛、云烟、云海、无忧、补拙。 四言 游目骋怀翰逸神飞君子怀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随缘放 旷 寿山福海、寿比南山、福寿安泰、福如东海、福寿齐天、福寿年高、福禄双全、松鹤延年、吉祥如意、知足常乐、笑口常开、龙马精神、龙吟虎啸、龙腾虎跃、龙飞凤舞、虎啸风生、海纳百川、无欲则刚、志存高远、居安思危、虚怀若谷、厚德载物、勤能补拙、业精于勤、学业在勤、开卷有益、惠风和畅、能忍自安、天道酬勤、宠辱不惊、仁者无敌、上善若水、百忍无忧、宁静至远、三思而行、自强不息、学无止境、难得糊涂、马到成功、室静兰香、墨香笔舞、师古不泥、淡泊明志、一帆风顺、与人为善、水到渠成、吐故纳新、闲情逸致、翰逸神飞、大智若愚、从善如流、石破天惊、兰心蕙性、竹报平安、好谋善断、学海无涯、妙笔生花。墨池风涛; 常用佳句名句 1、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 2、海上白云孤鹤去,山头积雪野梅香。 3、春归花不落,风静月常明。

书法题词题字用语用词集锦大全四字篇

四字篇 1 光风霁月 2 颐性养寿 3 神游千古 4 淡泊明志 5 见贤思齐 6 志存高远 7 彰往察来 8 开卷有益 9 心旷神怡 10 正本清源 11 宽仁厚德 12 温良恭俭 13 敏而好学 14 眠云卧石 15 俭以养德 16 博古通今 17 观海听涛 18 皓月禅心 19 高情远致 20 闲云野鹤 21 知白守黑 22 博学笃志 23 澄心清神 24 砥节砺行 25 宠辱不惊 26 思接千载 27 思逐风云 28 宁静致远 29 游艺依仁 30 温故知新 31 室雅人和

32 翰逸神飞 33 妙造自然 34 道法自然 35 法贵天真 36 归真返璞 37 浑厚华滋 38 惠风和畅 39 晓风清月 40 一苇可航 41 停云落月 42 行云流水 43 神与物游 44 月明风清 45 长乐无极 46 耕云种月 47 栉风沐雨 48 气吞云梦 49 清芬可揖 50 高山仰止 51 心随天籁 52 清风朗月 53 梦笔生花 54 精骛八级 55 矫首八荒 56 澄怀观道 57 书为心画 58 镂月裁云 59 三思后行 60 思逸神超 61 心远地偏 62 海纳百川 63 虚怀若谷

64 鸣凤清梧 65 飘然不群 66 春荣瑞气 67 虚己能容 68 博学约取 69 幽径独行 70 云开壑深 71 滴水穿石 72 水到渠成 73 上善若水 74 一池云锦 75 凌云寸心 76 心有灵犀 77 长风破浪 78 厚德载物 79 养德润身 80 云破月来 81 疏影横斜 82 暗香黄昏 83 碧天如水 84 浮生适意 85 和风清穆 86 清欢有味 87 业广为勤 88 万物化淳 89 慎终如始 90 锲而不舍 91 修学好古 92 源清流洁 93 清虚淡泊 94 鞠躬尽瘁 95 寂然凝神

97个书法专业术语

97个书法专业术语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近代书法大师沈尹默评价书法“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书法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她以独特的书法美使人迷恋。学习书法,这些书法术语不可不知! 1、书法 狭义上,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 2、法书 又称法帖,指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的诗句。法书不同于书法。法书是对古代名家墨迹的尊称,包含着书法作品之楷模的意思。 3.翰墨 义同”笔墨”。原指文辞。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4.墨迹

用墨书写的手迹。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诗句。《宋书·范晔传》也有“上示以墨迹,晔乃具陈本末”的记载。 5.真迹 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唐代张怀瓘《书断》:“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付集贤院。” 6.金石 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类。金,指钟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7.刻石 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如秦代《会稽刻石》,东汉《石门颂》摩崖刻石。桓谭《新论》:“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 8.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如汉碑中之《石门颂》,魏碑中郑道昭之云峰山题诗、题名等。《宣和书谱·正书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 9.碑

书法用语集锦

【书法用语集锦】 《写字歌》 百艺有书法,相传数千春。墨色彩如画,悦目又怡神。前人留遗产,批判加继承。古为今时用,喜写万象新。书法分五体,篆隶楷草行。结构各有异,笔法亦殊甚。篆体虽古雅,画重而难认。实用价值少,遂事而隐沉。隶比篆体简,结构与楷近。笔画波势大,急时难工整。楷体用途广,画简而易认。结构严而舒,笔画雅而俊。若论楷行草,有如立走奔。楷书有功底,行才有资本。纵观有五体,应从楷入门。读要写字缺,无字不成文。行行要写字,缺少不能行。有关专业者,更要写水平。毛笔字壮美,世人都公认。工善必利器,四宝应齐整。笔墨与纸砚,数笔最要紧。羊毫嫌锋软,狼毫嫌锋硬。初学写字者,兼毫易驾驯。软毫宜避重,硬毫则忌轻。开笔用温水,只需发三分。写后要理好,掭成圆锥形。套上金属帽,勿用墨汁浸。用墨论浅深,笔下分燥润。浓淡要适度,流畅易挥运。纸张要吸水,水砚要洁净。保护好四宝,有利字长进。写字无奥妙,不外法二门。用笔与结构,相辅与相成。结构定形态,用笔生骨筋。用笔有规律,学习要遵循。先要细读帖,点画认得真。全字在胸中,消化而后临。驱笔用中锋,万毫齐上阵。

墨汁沿尖下,有如屋漏痕。应忌毫浮掠,浮掠筋必损。又忌毫平拖,平拖无浅深。笔到恰好处,毫端生美景。粗来不觉重,细来不觉轻。轻重有三法,法异风格新。笔端下半部,分成三等份。运用一份笔,笔画纤而劲。运用二份笔,笔画丰而润。运用三份笔,滥用则痴笨。用笔莫过腰,过腰败笔跟。学会起行驻,用笔破迷津。起笔要逆入,厚重要圆润。行笔有提按,起伏而严谨。驻笔藏其锋,饱满而干净。撇捺与勾挑,纵锋如击刃。写到转折处,环锋而略顿。笔法练纯熟,笔势因人定。法古勿拘泥,变古以适今。适以别风格,犹如字之魂。形具而魂安,笔力有千钧。有法复有势,笔意自然生。佳作得笔意,庸品仿外形。法势意相连,融在一体中。物象方曲尽,用笔更重要。掌握好笔顺,间架容易稳。间架即结构,布局有学问。落笔要大胆,组字要小心。写熟诸偏旁,有利字形成。偏旁先寓意,动笔全局明。偏旁有迎让,粗细随画定。画少略粗重,画多应细轻。字繁摆紧凑,字简手脚伸。比例要恰当,疏密要布匀。断连要适当,虚实有意境。写字用法异,勿受法则困。习字选好帖,摹临应并进。摹临得位置,临帖得精神。临帖分三步,循序而渐进。首先要专一,不要兼多本。领悟其真谛,掌握其特征。其次要博览,去伪存其真。增华而添实,一心促艺精。第三要融化,推陈又出新。

书法的基本常识

书法的基本常识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软的毛笔,二是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因此,其有两义:一指毛笔字书写的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方法;一指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就是借助于精湛的技法、生动的造型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学养、气质等精神因素,其为侧重于“心画”。二者相融合,便构成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所以从书法构成的要素来说,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笔法,要求熟练地执使毛笔,还握正确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笔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笔势。要求妥当地组织好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三是笔意。要求在书写过程中表现出书者的气质、情趣、学素和人品。从书体、风格上说,更是多姿多态,美不胜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主要取决于中国人善于把实用的东西上升为美的艺术,同时与中国独特的文字和毛笔关系密切有关。其文字以象构思、立象尽意的特点酝酿着书法艺术的灵魂,而方块构形,灿然于目的姿质又构成书法艺术的形式基础。其工具,“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可生出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味无穷。书法不仅成为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而且居于所有艺术之首。书法在中国不仅举世同好,千古一风,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传播友谊的媒介,在东方世界颇有影响,也倍受西方世界的瞩目。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唐张怀瓘道《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故元赵孟頫于《兰亭跋》中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墨法】亦称“血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临地作书时极为讲究。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

书法常用名词和术语

书法基本常识、常用名词和术语解释 书法硬笔书法毛笔书法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顺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今草,楷书,行书。 执笔法 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nuo 管等。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节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

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拨镫法 运笔的一种技法。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主要有二说。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推、拖、撚、拽,诀尽于此。”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双钩 书法术语。①复制法书的技法。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

书法技巧术语一览表

执笔法 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 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拨镫法 运笔的一种技法。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主要有二说。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推、拖、撚、拽,诀尽于此。”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 义的方法。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双钩 书法术语。①复制法书的技法。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 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 钩”。 单钩 书法术语。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 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枕腕书法术语。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 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悬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 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回腕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腕平掌竖:书法术语。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近人沈尹默称:“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竖掌”之说,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有人认为“竖掌”作书,书壁则可,俯桌书写, 易影响运笔的灵活。 凤眼 书法术语,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执使:书法术语。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参见“运笔”。 运笔书法术语。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提腕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其法以肘著案而虚提手腕,多用以写中等大小的字。由于腕虽提而肘部著案,不能尽全身之力,故为大多数书家所不取。

练书法的的口诀

一、书法最好 书法历史很悠久条件充足多游览传统艺术不可丢观古迹来看大川书法艺术魅力大多看匾额和招牌美化环境全靠它欣赏碑帖和书笺又养心来又养身勤访书家多切磋陶冶情操能延寿交流学习和心得经常参观书画展书法浓厚信心足听看讲座和表演成功道路等着你 二、笔墨性情 书法布白讲技巧 皆以其人情为本 喜怒哀乐造诣深 喜气和气而字舒 怒则气粗而字险 哀者气郁而字敛 乐者气平而字丽 情有轻重字险丽 深浅变化在用笔 运笔使墨看造型 笔性墨情掌握好 个性艺术自然成 三、学书九知 动笔以前要注意初学应该临楷书明确书法和目的第六学习写隶书第一阅读书法书临摹应学乙瑛碑基础文章是根基第七楷隶过了关第二选帖要对路行书要学兰亭序描红临摹多练习第八要学章草书第三临摹奠好基选帖最好齐相杜创作作品才有趣第九开始学草书第四结构要记准智旭王颜选一帖来龙去脉要自知以上各帖都临通第五行笔下工夫自创一体留人间 四、如何选毛笔 书法之工具笔锋分三种 首先是毛笔长锋中短锋

工欲善其事选笔按体用必先利其器大致分三类毛笔种类多大中小三种听我给你说还有特号笔鬃毛紫狼笔圆尖齐健直羊毫猪鼠鬃这是好毛笔兔毫和鸡毫新笔开始用胎毛能制笔先将温水浸兽毛有硬软用后洗干净软度不一般倒挂笔架上硬毫刚性强用笔要养笔软毫柔性大谨防开水汤 五、写字的姿势与方法凡是学书法主笔要分清用具必齐备先经描和摹写字要入境基础是灵魂姿势坐端正大小要均匀两腿自然开布局要谨慎两臂自然平独体谨放大腰背要挺直合体放恰当两脚要踏稳繁简有区别身离案两寸不可乱混用头部稍前曲宗法再变化左手按住纸精心勤研讨右手来执笔历代书法帖笔杆要握紧首选一两样发挥五指力反复奠好基执笔要稳健先熟后融通点画要精到省墨节纸张结构要合理注意讲卫生笔画要匀称实践出真知笔顺要记准功到自然成六、书法贯气 贯气是学问全身血气通古人很少传书前十分钟究竟咋用气力气自然增听我慢慢谈有气即有力说难也不难然后再动笔操作很简单作书肩和臂 两足自然开由臂到腕上与肩自然平由腕而到指身体要平直由指达笔端

书法理论 术语

最近太原易可书法培训整理了一些古代书法理论中的专业术语,虽然有些名词比较生僻,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书法,让大家一起来学习古代书法理论,以高屋建瓴,为迈入更高的书法殿堂打好基础。 万毫齐力 指作书时非但主毫要丝丝得力,而且要调动副毫的作用,使笔毛一无扭结地聚结运动。这样写出的点画才力量弥满,圆健得势。南朝梁王僧虔《笔意赞》:“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内擫外拓 书法术语。内擫,指意在收敛的笔势;外拓,

指意在纵放的笔势。近人沈尹默认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羲之)是内擫,小王(献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而实增。”并指出:“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 屋漏痕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

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折钗股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南宋姜虁《续书谱》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马宗霍《书林记事》载:“相传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彤),或问曰:‘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怀素以古钗脚(折钗股)为对。鲁公曰:‘何如屋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