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乌克兰问题的历史根源

乌克兰问题的历史根源

乌克兰问题的历史根源
乌克兰问题的历史根源

乌克兰问题的历史根源

2014年3月2日,乌克兰普里佛尔诺耶,乌克兰军事基地外,一名当地居民挥舞着俄罗斯国旗从一队俄罗斯士兵旁边走过。

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一道文明形态之间的“丝绒幕”将取代冷战意识形态对立的“铁幕”穿越欧洲。由这道巨大的“丝绒幕”所造成的文明断裂带把欧洲一分为二,站在西面的是西方基督教文明,东面则盘踞着东正教和伊斯兰教文明。传统欧洲文明的疆界结束于基督教尽头和东正教—伊斯兰教开始的地方。而这条“文明断裂带”正好穿过乌克兰,沿着第聂伯河蜿蜒而下,把乌克兰割为相互对立的东西两部分。如他所说:

这条界线可以追溯到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和10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至少500年来它一直基本上处于它现在的这个位置。它由北开始,沿着现在芬兰与俄罗斯的边界以及波罗的海各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与俄罗斯的边界,穿过西白俄罗斯,再穿过乌克兰,把东仪天主教的西部与东正教的东部分离开来,接着穿过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把它的天主教匈牙利人同该国的其他部分分离开来,再沿着把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同其他共和国分离开来的边界穿过前南斯拉夫。当然,在巴尔干地区,这条界线与奥匈

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分界线重合。这是欧洲文化的边界,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它也是欧洲和西方政治经济的边界。

在许多人看来,近代以来波兰的历史总与悲惨和抗争联系在一起,这个信奉天主教的斯拉夫人国家总是不断受到来自西面的民族压力和来自东面的宗教压力。被瓜分,独立,再被瓜分,再独立,往复循环,剥之不已,彷佛它只能在东方或西方大国的羽翼的庇护下寻得一时苟安。而当东西方大国势均力敌并急不可耐地划分势力范围时,波兰又总是被置于谈判桌上成为讨价还价的筹码,甚至被切割。然而,相较于乌克兰,波兰又显得如此幸运,被反复出卖和瓜分的历史终归没能阻挡它作为一个整体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国际政

治的舞台上。但时至今日,第聂伯河,这条乌克兰人民的母亲河,仍像一道难以愈合的巨大伤口撕裂了乌克兰人民的祖国母亲。

乌克兰,地处东欧中南部,黑海北岸。时至2013年1

月1日,共有人口4555万,130多个民族,其中乌克兰族

占总人口的77%,第一大少数民族为俄罗斯族,约占总人口的17%。乌克兰语与俄语相似,同属东斯拉夫语支。虽然,乌克兰民族成分复杂,但毕竟形成了以乌克兰族为主导的格局,国内第二大语言俄语,同官方语言乌克兰语相去并不远。所有这些使我们不禁要问:何以其国家东西部对峙的局面会如此严重?

一、从“布列斯特合并”到《安德鲁索沃和约》:东西乌克兰分立的由来

说起来,乌克兰的历史要比俄罗斯更为悠久,甚至于沙俄帝国的源头“莫斯科公国”,只是基辅留里克王朝的旁支。

早在公元9世纪,以基辅为中心就形成了封建公国——基辅罗斯,这是最早的俄罗斯国家。弗拉基米尔一世统治时期,基辅罗斯留里克王朝达到了鼎盛,也正是弗拉基米尔大公,做出了一项直至今天都影响深远的改革:出于政治联姻的考虑,他迎娶拜占庭安娜公主为妻,并放弃原始的多神崇拜,转而奉希腊基督教(东正教)为国教,基辅遂被定为东正教都

主教的所在地。然而在他儿子雅罗斯拉夫(1015—1054)死后,基辅罗斯就逐渐陷入内讧、分裂。十三世纪鞑靼蒙古入侵,击败了基辅联军,其大部分土地落入了蒙古金帐汗国手里。从此开始了它从臣服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的漫长历史。

(一)波俄战争:乌克兰分裂的历史根源

1340年,势头强劲的立陶宛打败了鞑靼人,把当今乌

克兰的大部分领土纳入版图。9年以后,波兰向东扩张,夺取了乌克兰大约5.2万平方公里土地。与此同时,莫斯科公国也逐渐强大,并走上扩张道路。经历了约两百年的冲突,俄罗斯东正教的壮大已经迫使波兰和立陶宛两个天主教国

家考虑如何建立更紧密的联盟以应对共同的外部威胁——

二者于1569年签订了著名的“卢布林合并条约”,组成了以波

兰为主导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王国在成立之初,显示出了一种特有的宗教宽容,一度成为当时欧洲信仰最自由的国度。那时的乌克兰被允许享有高度自治权,保留本民族的语言、法律和宗教。但这并没有持续多久,原因就在于,波兰自古以来就是个十分“民主”的国家。由贵族(施拉赤塔)把持的议会(瑟姆)掌握着国家的大政方针,他们每每迫使君主无所作为。这些贵族对内相互争吵,对外不断扩充自己的地盘,圈进大量农奴,并最终把魔爪伸向了富饶的乌克兰。

十六世纪,波兰已纳入了欧洲经济体系,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大的谷物出口国。乌克兰土地肥沃,一直以来就是欧洲最负盛名的产粮区。高额利润促使波兰的贵族、僧侣等大地主纷纷赴乌克兰圈地,大批大批乌克兰人被贩卖到波兰庄园充当农奴。这无疑引发了乌克兰人的激烈反抗。面对这些,波兰—立陶宛王国的王公贵族、僧侣牧师们理所当然地想到的应对方案,就是强行同化乌克兰。他们关闭了乌克兰人的学校,禁止使用乌克兰语,更重要的是,波兰政府不顾乌克兰人的意愿,于1596年强行命令乌克兰的东正教会与罗马

天主教会合并,成为乌克兰境内唯一合法的教会,并宣布其信奉天主教教义,服从罗马教皇。史书把这次合并成为“布列斯特合并”。所以,直至今日,我们仍把乌克兰西部的天主教称为“合并派”。

波兰贵族、僧侣的蛮横激起了乌克兰农民一拨又一拨的反抗。他们集体逃离波兰农庄,并加入了哥萨克的队伍。对此,波兰—立陶宛政府要求哥萨克定期上报其发展规模和人数。这就引发了1648年哥萨克的大暴动。无疑,其领袖鲍

格丹·赫梅利尼茨基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明星。面对强敌,赫梅利尼茨基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求一个可靠的伙伴,他曾经考虑过鞑靼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但均以失败告终。这样,与自己同出一源,信仰相同的俄国人就成为了他唯一的选择。1654年1月,双方签订了《佩列亚斯拉夫条约》,条约规定乌克兰并入俄罗斯,接受沙皇统治,同时享有政治、军事和外交(对土耳其和波兰除外)自治权。此举也正式拉开了长达

十三年的波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1667年两国签订了《安

德鲁索沃和约》,沿第聂伯河平分了乌克兰。从此拉开了乌

克兰东西两部分信奉不同宗教、相互分离的历史。直到一个世纪以后,波兰被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匈帝国三次瓜分,乌克兰的大多数领土才被统一划进俄罗斯。

相较于波兰,沙俄对乌克兰的同化政策有过之而无不及。俄波《安德鲁索沃和约》签订后不久,沙俄政府就开始限制乌克兰的自治权,并逐步关闭乌克兰学校,禁止使用乌克兰语,甚至于各类俄国文件中都禁止使用“乌克兰”一词,而代

之以“小俄罗斯”。沙俄政府的野蛮在于,它在关闭乌克兰学

校的同时,并没能同时开设俄罗斯学校,这使得其“文化同化”

政策变成了赤裸裸的文化破坏,直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乌克兰这个俄罗斯的“发达”地区,文盲率却逼近90%。所有这些一直持续到1917年。

(二)世界革命与“单一国家的社会主义”:苏联时期的俄乌关系

二月革命之后,乌克兰政权林立,最主要的政权除了乌克兰苏维埃政权外,就是“中央拉达(议会)”,其以鼓吹乌克兰自治著称。十月革命后没几个月,乌克兰中央拉达又宣布乌克兰独立,成立新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并投靠同盟国。

根据1918年全俄人民委员会与同盟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乌克兰获得“独立”,其之前与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得到了苏俄的全部承认。然而,乌克兰人并没有高兴太久,与历史上一样,他们又一次尝到了“前门拒虎,后门引狼”的苦果。

德国人随即以中央拉达没有向德方如数缴纳粮食为由,解散了中央拉达,建立了“五人执政内阁”,把乌克兰政府变成了

自己的傀儡。没过多久,德国战败,“五人执政内阁”倒台,

苏维埃成为了乌克兰的主要力量,并随即成立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它在1922年12月30日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一道,成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创始国。必须指出,作为协约国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急先锋,波兰又一次强占了乌克兰西部。直到二战前苏德秘密瓜分波兰,乌克兰西部大片土地始终都在波兰的控制下。

那里的人民受到波兰奴役,并被迫“波兰化”。

在列宁的民族政策指导下,乌克兰充分获得了1924年联盟宪法赋予的权利,其苏维埃和政府机关基本由乌克兰人任职。随着苏联对乌克兰文教事业的大力投入,乌克兰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1929年,83%的小学和66%的中学都在使用乌克兰语教学,文盲率更是降至不到50%,甚至连东正教会也被允许存在。

好景不长,列宁去世后不久,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就对“一国社会主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影响之大,波及面之广,至今仍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列宁和托洛茨基都有一种世界革命的立场,革命和阶级斗争为无产阶级国家(苏联)认同奠立了根基。俄罗斯和乌克兰可以不是一个民族,但它们拥有共同的阶级属性,也拥有共同的革命对象。换言之,在共同的敌人面前,俄罗斯、乌克兰和其它加盟共和国之间达成了一种超越传统民族国家的新认同。然而,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内在危机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引发了欧洲风起云涌的无产阶级革命浪潮,但传统帝国主义国家却并没能像列宁所期望的那样迅速崩溃。欧洲革命的失败也迫使苏联采取更为现实的对外策略。在斯大林“一国率先建成社会主义”的口号下,苏联转而放缓了对欧洲输出革命的脚步,甚至开始谋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承认。在国际舞台的阶级斗争趋于缓和之际,苏维埃各个加盟共和国之间的阶级认同却产生了松

动。面对这个问题,斯大林几乎采用了与沙俄政府一样粗暴的策略。他把鞑靼人强行迁离了克里米亚,关闭了乌克兰语学校,禁止乌克兰语出版物,清洗了几乎所有的乌克兰国家机关和苏维埃。尽管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大量斯大林时期受害的乌克兰干部和文艺界人士被平反,乌克兰文化的传播也逐步放开,但斯大林的俄罗斯化政策却基本得到保留,直到苏联解体。

二、克拉夫丘克与库奇马:“拥抱西方”还是“东西桥梁”?

(一)“地缘战略平衡”和“安全带”:美俄的国际战略思维传统

如果说本文开头所引的亨廷顿“文明冲突”观为美国新保

守主义全球战略的提供了蓝图,那么老牌智囊布热津斯基的观点更代表了美国传统的现实主义思维。他毫不掩饰地表示:“正是在欧亚大陆这个全球最重要的竞赛场上,美国的一个潜在对手可能在某一天崛起”,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在

为长期掌管美国在欧亚的地缘政治利益制定美国的地缘战

略时,出发点必须是特别注意最重要的赛手并恰当地评估这一地区的形势”,并尽可能地限制一切地缘政治大国的兴起,扶持其它力量与之平衡,以保证美国的仲裁者地位。布热津斯基的思维不过是美国传统地缘政治思维的延续。从斯派克曼到布热津斯基,从乔治·凯南到亨利·基辛格,不管这种思

维方式如何变化,它都始终围绕着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的冲

突展开。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有三句名言,早已经为我们各类电视电影、纸制出版物和网络媒体反复转载,成为老生常谈——“谁统治了东欧平原,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全世界。”某种程度上说,老生常谈,恰恰彰显了它的现实性。长期以来,麦金德的话都是美国地缘战略学家信奉的金玉良言。在美国人看来,“大陆”就指“世界岛”,就是欧亚大陆。广阔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使得美国人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为海权国家。对他们而言,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永恒的冲突,就预示着美国必须要尽量保证自己的海洋空间,并以自己便于支援的大陆边缘地带为立足点,向大陆纵深发展。

冷战时期,这种战略思维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早在二战结束初期,美国人就发现一旦战争全面爆发,自己就不可能在陆上阻挡住共产主义阵营前进的脚步,唯一获胜的希望就是立足于海空军优势,这也就是“岛链”之说的由来。朝鲜战争爆发后,它更是通过大肆炒作和渲染“共产主义进攻”而建立了一系列以美国为主导的军事同盟。1950年10月—1954年底,仅在远东地区,美国就拼凑起了《美日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等十几个军事条约或同盟协定,1955年初又在中东建立起了以《巴格达条约》为支柱的亲美阵营。整个美国全球反共军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在遵循由岛链、大陆边缘地带向大陆

中心发展以逐步压缩苏联、中国战略空间的方针。

与之争锋相对,苏联面对来自冷战对手四面八方的压力,除了延续沙俄时期就一贯奉行的“出海口战略”外,提出了“安全带”战略——通过扩张领土和在周边建立共产主义政权的

方式,以拱卫苏联。新获得的领土和周边亲苏政权,就像一条横在东西之间的隔离带,把苏联包裹了起来。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斯大林更改了早先与丘吉尔达成的“巴尔干百分比口头协定”,指挥巴尔干和东欧的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夺取政权;并在东欧各个共产党、工人党中大面积清洗“民族主义分子”;甚至打着“反对民族主义”的旗号割占东欧国家的大片领土。毋庸置疑,战后的“安全带”战略,仍是俄国传统国家安

全战略的延续。与其最近的例子就是二战爆发前,苏联通过瓜分波兰,发动苏芬战争,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并强占与罗马尼亚争议的比萨拉比亚地区(该地区原属沙俄,一战结束后不久,苏俄被迫与协约国签订和约,将其划给罗马尼亚)。

正如普京所说,对于许多俄罗斯人而言,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俄国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实际控制线一下子就退回到了19世纪中叶,西部边界更是退

到了十七世纪初伊凡四世时期。高加索地区的丢失唤起了俄罗斯对土耳其卷土重来的担心,中亚的丢失使其直接受到伊斯兰世界的威胁。然而对俄国而言,最难以接受的莫过于乌克兰的离去,这无疑是泛斯拉夫情结浓厚的俄罗斯民族至为

痛楚之事。迄今为止,大多数俄罗斯人仍倾向于把乌克兰视为自己的一部分,甚至认为乌克兰语不过就是带有浓厚波兰味的俄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乌克兰危机事件的调查报告

乌克兰危机事件的调查报告 乌克兰危机是由2013年底乌克兰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中止和欧洲联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欲强化和俄罗斯的关系导致。2013年11月22日,乌克兰亲欧洲派在基辅展开反政府示威,抗议群众要求政府和欧盟签署协议、亚努科维奇下台、提前举行选举。2014年2月22日,亚努科维奇被议会罢免其总统职务,并宣布提前于同年5月25日举行总统大选。3月11日,克里米亚议会通过了克里米亚独立宣言。4月7日,乌克兰顿涅茨克亲俄者宣布“独立拟公投入俄”。4月30日,图尔奇诺夫宣布,乌武装力量进入全面战备状态,决定征兵。12日,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宣布成立独立“主权国家”。25日,乌克兰举行总统选举。27日,乌政府称夺回顿涅茨克机场。作为原来苏联的成员国之一,乌克兰危机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和教训呢? 2013年底,亚努科维奇拒绝与欧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引发乌克兰政治危机,反对派发起大规模示威,要求亚努科维奇下台,提前举办大选。乌克兰“协和资本”投资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前9个月,乌克兰对欧盟出口额为146亿美元,对俄罗斯出口额为211亿美元。2013年年初以来,乌俄贸易额大幅减少,乌克兰经济因此遭受重创。阿扎罗夫说,乌克兰无法承受失去与俄罗斯贸易往来的损失。 政治分析师认为,乌克兰政治危机的直接导火索虽然是乌政府2013年11月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但最根本原因还是国内民众在“向东走”还是“向西走”问题上的深度对立。这一根本矛盾没有化解,乌克兰局势升级的土壤就始终存在。 费希尔说,从人口和地理因素分析,大约三分之一的乌克兰人口讲俄语,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主张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大约三分之二人口讲乌克兰语,主要生活在中西部地区,倾向于更亲近欧盟。 费希尔认为,无论谁当选总统,都会被其中一派视作“自己人”,而被另外一派视为“敌人”或者某一境外势力的“代言人”。这种对立情绪始终没有得到缓解,从而成为酝酿更多危机的温床,在出现诸如财政危机恶化、政府立场突变的事件后发酵成政治动荡。 乌克兰危机是美欧和俄罗斯的较量那欧美和俄罗斯都有什么反应呢。欧美的反应就是支持乌克兰制裁俄罗斯。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2014年3月5日宣布,向乌克兰提供至少110亿欧元(约合150亿美元)的一揽子援助。 巴罗佐称,这包括16亿欧元贷款,14亿欧元赠款,以及欧洲投资银行30亿欧元贷款。 默克尔在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后说:“欧盟正在准备一揽子措施。我们将对俄罗斯实施第三阶段制裁。我想强调的是,这不一定同我们的意愿相符。” 俄罗斯有什么反应呢,冲突中受伤民众 2014年2月19日严厉谴责基辅的暴力冲突。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说,俄领导人认为,极端分子对冲突负有完全彻底的责任,俄在乌极端分子的行动中看到了“政变企图”。他同时驳斥

乌克兰危机的演变过程及影响

乌克兰危机的演变过程 一.2013年11月21日政府放弃与欧洲联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在迈向欧盟的“西进”道路上突然调头“向东” 1. 释放前总理季莫申科.总理阿扎罗夫当天辩解说,政府依据眼下经济状况作出这一决定,不能为这份“欧盟准成员国”协定而放弃与俄罗斯的贸易。大约3000人当天冒雨聚集在基辅市中心独立广场,挥舞欧盟旗帜和一些标语,抗议政府放弃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这份协定历经多年协商,准许乌克兰加入以欧盟为主体、包含挪威等非欧元国家在内的自由贸易区,在乌克兰申请加入欧盟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双方今年3月草签协定,原定本月29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欧盟峰会之际正式签署。欧盟先前把乌克兰释放前总理季莫申科作为签署联系国协定的条件之一。不过,乌克兰议会21日再次投票否决准许季莫申科赴德国就医的提案。这名曾发动“橙色革命”上台、又因滥用职权罪入狱服刑的亲西方政客22日通过律师发表声明,呼吁民众上街,抗议政府在入盟问题上突然改变立场。 2.担忧对俄贸易.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22日为政府放弃联系国协定辩护:这是“一个艰难决定,但从眼下国内经济状况看,这是唯一可行的做法”。政府眼下财政吃紧,明年要向俄罗斯支付170多亿美元天然气费用,还要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方面偿还37亿美元债务。俄总统普京本月9日会见乌总统亚努科维奇时明确表示,如果乌签署

联系国协定,将“立即失去很多,俄将限制乌商品进口”;相反,如果乌加入俄主导的关税同盟,将“立即获得利益,包括天然气价格优惠”。乌克兰“协和资本”投资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乌克兰对欧盟出口额为146亿美元,对俄罗斯出口额为211亿美元。今年年初以来,乌俄贸易额大幅减少,乌克兰经济因此遭受重创。阿扎罗夫说,乌克兰无法承受失去与俄罗斯贸易往来的损失。 二.2014年1月22日.乌克兰反对派向总统下最后通牒:24小时内举行选举 1.反对派威胁发起更大规模抗议.乌克兰反对派领导人22日向该国总统亚努科维奇发送了最后通牒,要求当局在24小时内举行选举,否则将承受民众更大规模的反抗。目前,反对派已经要求总统亚努科维奇解散政府,并废除严格的反抗议法案。反对派指出,“总统先生,你还有机会解除此次危机。提前选举可以改变当下冲突局面,我们也会极力促成此事。”反对派领袖还称,“如若不成,明天(23日)我们将进行更大规模的抗议,警方如何对我们,我们则会以牙还牙。”亚努科维奇已经表现出妥协的意愿,还表示称,此前与反对派领导人会晤过程中未达成共识。 2.乌总理宣布政府做好对话准备.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对反对派要求24小时内举行选举的最后通牒做出了回应。阿扎罗夫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表示,反对派领导人在发出最后通牒时应该“更加谦逊”。他同时宣布,政府已经做好对话准备。

河南省名校2018届高三压轴第二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 1. 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 A. 周公的文治武功为后世敬仰 B. 儒家成圣成贤的理想追求 C. 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D. 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的“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者视为圣人”,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和秦汉以后儒家学说的纲常伦理观念,人们尊重周公应与其制礼作乐、构建社会秩序有关,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故选C;A过于具体,只适应当时周公所处的时代,后世主要不是因为其具体的作为而尊重和纪念他,故排除A;B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2.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唐朝就继承了隋朝诸多制度,如三省制、科举制、 均田制等,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这说明了隋唐时期 A. 治国理念相同 B. 演进趋势相似 C. 思想控制严格 D. 国家统一安定 【答案】B 【解析】隋唐政治方面的延续性表现在很多制度被沿用,这可以体现演进趋势是一致的,而且后者都有对前者制度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故选B;隋朝的治国理念与唐朝不同,因为隋朝暴政,而唐朝则是以民为本,故排除A;上述内容不仅仅是指思想控制,故排除C;D与题意

关系不大,故排除。 3. 记述出处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 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 《宋史·陆秀夫传》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率苏刘义等,与元张弘范决战海上,大 败。他率十余舰突圈,退至螺岛(今广东阳江县以南海中),因台风 毁船溺死。 《宋史·张世杰传》 世杰以淮兵珠死战。至午湖上,张弘范攻其南,南北受故,兵士皆疲 不能战。诸军溃……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 出走,乃负禺投海中,后宫及请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 人。 《宋史·二王附》 尚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一朝天昏风雨恶,地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1279年崖山海战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元军大败宋军于崖山海面 B. 宋军战争失利源于战术失误 C. 战争中双方均用到火药武器 D. 战争造成宋军十余万伤亡 【答案】A 【解析】由《宋史·陆秀夫传》中的“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宋史·张世杰传》中的“率苏刘义等,与元张弘范决战海上,大败”、《宋史·二王附》中的“诸军溃……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中的“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等信息可以推知A符合题意,故选A;只有《宋史·二王附》中有

大国博弈,小国伤

大国博弈,小国伤 文章概述了乌克兰危机的由来,分析了乌克兰与俄罗斯、美国两国复杂的外交关系,既有大国博弈之较量,又有小国谋求生存之努力。从中概括出几点启示:努力发展经济,争做强国;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政府行政有效性;国家元首应提高外交艺术。 标签:乌克兰;博弈;民众;困惑 乌克兰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东斯拉夫》(Old East Slavic)书中,其意为“边缘之地”,从12世纪开始,这个词被广泛使用,并成为欧洲面积第二大国家乌克兰的官方名称。这个词同时也是乌克兰的地理位置与政治经济地位的真实写照。乌克兰是连接东欧与西欧的重要枢纽,也是欧亚大陆上的重要战略通道,但处在欧盟与俄罗斯两大阵营势力范围的“夹缝”之中,乌克兰总是面临两难选择的困境。乌克兰危机就是由于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的政府站队选择欧盟或俄罗斯而导致的。 一、乌克兰之于俄罗斯 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紧密,从历史上看,乌克兰曾长时间从属于俄罗斯:先有沙皇俄国的统治,后有苏联的控制。但如今乌克兰已独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俄罗斯应尊重它而不是践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其继承国国力大为下降,作为曾盛极一时的欧亚帝国,一时难以接受现状,故复兴其大国霸业的使命深深的印在其总统普京的脑海里。乌克兰作为欧洲面积第二大国家,且拥有许多重要资源,其黑海的出海口是俄罗斯重要的港口,再加之地理和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殊地位,使俄罗斯对其虎视眈眈,想重新再将其纳入欧亚联盟一对抗欧盟、北约的绝佳棋子。俄罗斯如果失去乌克兰,则不再可能建立欧亚帝国。[1]据乌克兰2001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其东部地区的居民75%以上以俄语为母语,信奉东正教,在经济上与俄罗斯交往密切,民众较为“亲俄”。且乌克兰作为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与俄罗斯贸易往来密切。俄罗斯是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和主要的能源供应国,所以乌克兰也很难摆脱俄罗斯的影响。 乌克兰因受到原苏联模式影响,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以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经济相对发达,乌克兰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由东部创造;西部则以农业为主,失业率高,生产力落后。乌克兰危机也与东西部贫富分化严重有重要关系。克里米亚是乌克兰的自治共和国。俄罗斯促进克里米亚公投,东乌克兰多地效仿,使乌克兰面临分裂,以此达到阻碍乌克兰想西方法治模式转型。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重视。 二、乌克兰之于美国 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衣钵,虽说美苏争霸局面已打破,但俄罗斯依旧与美国有重大利益冲突。美国想重返亚太,俄罗斯、中国是其绊脚石。故美国借乌克

俄罗斯油田服务市场分析

俄罗斯油田服务市场分析 摘要乌克兰危机、美俄能源博弈和供求失衡三重因素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出现暴跌。严重依赖石油天然气出口的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经济增速将放缓。俄罗斯加速对石油工业产业链的改革步伐,推动一体化进程的同时,努力将油田服务从油气公司剥离。同时,还需要实地踏勘和调研,稳步跟进,抢占市场份额,方可实现市场开发和盈利目标。 关键词俄罗斯;油田服务;市场分析 1 俄罗斯油气田概述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石油资源增长潜力巨大,发现和已经证实了大型油气区主要有:北高加索,伏尔加-乌拉尔,蒂曼-伯朝拉,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包括勒拿-通古斯,勒拿-维柳伊盆地等。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千米的超巨型盆地有西西伯利亚盆地、东西伯利亚盆地和巴伦支海盆地。俄罗斯同时也是天然气储量最多、产量最高、消费量最大、出口量最多的国家,因此有“天然气王国”美誉之称[1]。 1.1 俄罗斯油田分布状况 截止2014年底,俄罗斯探明石油可采储量185.72亿吨(2014新增5.5亿吨),主要蕴藏在东部和北部地区,仅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原油储量就占到俄罗斯3/4,其次为季曼-伯朝拉地区。除这上三大油田外,还有北高加索油田,年产1000万吨左右,萨哈林油田年产250万吨。 1.2 俄罗斯天然气田分布状况 俄罗斯天然气探明储量90%分布在陆地,10%分布在海域。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西西伯利亚(占73%)和东西伯利亚(占7%),其次分布在巴伦支海、喀拉海和鄂霍次克海等海域。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北极圈地区,特大型气田有:萨莫特洛、尔乌连戈伊、扬堡、扎波利亚尔内、梅德韦日耶、波利亚尔内等;其中,乌连戈伊和萨莫特洛尔是全俄最大的油气田,最大的气田乌连戈伊,储量7.8万亿立方米。 2 俄罗斯油田服务市场 俄罗斯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油气勘探上游产业链的科技投入力度,一方面对老油田挖潜增效,提高采收率;另一方面加强对复杂地层、极地等偏远及恶劣环境以及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力度[2]。 2.1 油田服务市场

乌克兰当前状况的经济和政治根源内因

乌克兰当前状况的经济和政治根源内因 乌克兰地处俄罗斯与欧洲的缓冲地带,复杂的地理、政治、经济格局使得该国近年来政局变化莫测。 乌克兰危机是由2013年底乌克兰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中止和欧洲联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欲强化和俄罗斯的关系导致。2013年11月22日,乌克兰亲欧洲派在基辅展开反政府示威,抗议群众要求政府和欧盟签署协议、亚努科维奇下台、提前举行选举。至此乌克兰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今日,乌克兰危机已经持续近两年,那么战乱下的乌克兰的政治经济状况又如何? 一、当前状况的经济和政治 (一)经济 当前乌克兰经济严重衰退,形势岌岌可危。 (1)根据乌克兰“协和资本”投资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前9个月,乌克兰对欧盟出口额为146亿美元,对俄罗斯出口额为211亿美元。2013年年初以来,乌俄贸易额大幅减少,乌克兰经济因此遭受重创。 (2)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7%,预计2015年下降4.3%。全国近半数企业停产,货币贬值66%,通胀率超过30%,居民实际收入缩减一半以上。外汇储备急速缩水至50亿美元。标准普尔将乌长期主权外汇信用等级由“CCC”降

为“CCC-”,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降为“负面”。经济运转基本靠美欧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和援助维系。 (二)政治 乌克兰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为主权、独立、民主的法制国家,实行共和制。总统代表国家的最高元首。实行多党制。截至2012年2月,共有198个政党在乌司法部注册登记。 (三)外交 乌新政权视美西方为外交优先方向,坚定推进加盟入约融欧进程;谴责俄侵略行径,拒不承认克里米亚并入俄,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同情和支持;寄希望于美欧助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范俄继续肢解乌。2014年9月16日,议会正式批准同欧盟签署的联系国协议。12月23日,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通过放弃不结盟地位法案,决定加强与北约合作。因为克里米亚和乌东部问题,乌俄关系已降至历史低点。 (四)军事 智库卡内基欧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朱迪?登普西说,乌克兰危机持续的原因是各方签署的停火协议未能得到有效执行。从机制上看,停火协议缺乏权威监督。另外,随着危机持续,乌克兰冲突各方的互信几乎消磨殆尽。 有政治分析师认为,乌克兰政治危机的直接导火索虽然是乌政府2013年11月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但最根本原因还是国内民众在“向东走”还是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建议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建议 一.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一)世界经济态势 从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大国更是遭到世人的怀疑,是否经济从此一蹶不振。但是根据2014年的经济发展态势,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逐渐摆脱2008年经济危机的阴影。2014年美国经济一片向好,并且即将成为今年世界经济的发展主力军。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化季率增长3.9%,经济可谓强劲反弹,而且这一态势在近一年两年内有维持稳定的趋势,经济发展预期良好。另外,尽管在2014年年初欧洲遭遇乌克兰危机,欧洲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是这种复苏呈现一种不均衡状态。欧洲复苏的主动力是德国。法国的表现是经济衰退放缓。像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等欧债危机国家正在逐渐退出国际援助计划。虽然2014年世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新经济体呈现减速现象。例如中国2014年以来面临深层次结构性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由于金融风险和政治问题也放缓经济增长的步伐。总体来说,2014年世界经济发展良好,新兴经济体发展基本稳定,发达经济的复苏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短时期内这种良好势头有望继续保持。国际环境整体有利于中国经济稳步运行,但新兴经济体减速将对外需造成一定冲击。(二)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1)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情况 表一表二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上表可知2014年GDP增长速度和2013年相比有所放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2015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乌克兰、俄罗斯练习(教师版)

2015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乌克兰、俄罗斯练习(教师版) 下面左图为乌克兰略图,右图为第聂伯河及其支流的水源补给构成图。读图回答下题。 1、第聂伯河河流径流量最大的月份出现在 A A.3~4月B.6~7月C.9~10月D.12月~次年1月 2、乌克兰有“欧洲粮仓”之称,其商品谷物农业发达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B ①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广②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充足 ③夏季日照时间长,热量较丰富④高山冰雪融水丰富,水源充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试题分析: 1、第聂伯河最主要的补给形式为冰雪融水,应该在春季雪融化的季节,所以应为3~4月。 2、乌克兰商品谷物农业发达的原因在于其平原为主的地形和夏季较丰富的热量条件。乌克 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所以只能靠冰雪融水作为水源,这一点应该是其农业发 展的限制性因素,而不是优势条件。所以,选择答案 B. 乌克兰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黑土面积约占全国三分之二,其北部地区与美国中部平原、中国东北地区并称为世界三大商品性玉米产地。下图是乌克兰简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A)。 A.①B.②C.③D.④ 4、与美国中部地区相比,乌克兰玉米种植不利的自然因素是(C)。 A.土壤B.水源C.热量D.光照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黑土是在季节性干旱气候条件下,、草类植物生长地区,有机质不易分解并大 量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肥沃土壤。乌克兰拥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黑土分布匹,主要集中在第聂伯河流域。

材料二图5为乌克兰地形示意图及相应的气候资料图。 材料三乌克兰素有“欧洲粮仓”之称,耕地占国土面积的70%。为更好应对国际粮价上涨,国内粮食需求增加的现状,中国部分粮食企业继在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租地种粮之后,又于2013年6月到该国租地种粮:但同时我国也有专家指出:“要解决中国粮食问题,根本还是要立足国内。” (1)描述乌克兰的地理位置特征。 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位于中纬度地区;地处欧洲东部,南邻黑海;邻国众多。 (2)简析乌克兰黑土广布的原因。 ①地处温带内陆,降水总量较少;②气温年较差大,夏季高温,适宜草类植物生长; ③冬季低温,有机质不易分解;④地势低平,利于有机质的沉积。 (3)你是否赞同中国粮食企业到乌克兰租地种粮,并说出理由。 赞同:①自然条件优越;②耕地面积广;③土地租金低;④中乌两国关系好;⑤我国 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量大⑥增加我国粮食供应,保障粮食安全;⑦可实现两国经济双赢。 不赞同:①该国纬度高,热量不足,粮食生产不稳定;②该国劳动力成本较高;③乌 克兰政局不稳定,投资风险大;④远离中国,粮食运输成本高;⑤国际粮食价格波动 大;⑥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增加。 6、读乌克兰经济简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浅谈乌克兰乱局

1,谈谈乌克兰当前乱局的原因及走向的可能性 一.原因 1、历史渊源 乌克兰是一个在二战后势力划分中出现,并在苏联解体后的政治浪潮中最终确立的一个年轻,不稳定的国家实体。短短数十年时间不足以让国内所有民族都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而国外各方势力的推波助澜更是加剧了政治方面的离心趋势,而建国后25年,苏联解体,失去了苏联时代完整工业体系的支撑,乌克兰经济衰退明显。又一直缺乏类似于普京这样的政治强人,无力应对地方对中央政府的离心趋势。这就直接导致建国后,乌克兰国内矛盾一直在暗中增长,经过25年的积累,最终在今年因是否加入欧盟这一导火索而爆发。以第聂伯河为界,乌克兰被划分为东西乌克兰两部分,西乌克兰是亲欧派,而东乌克兰则是亲俄的一方,并不支持乌克兰入欧盟。换句话说,即使没有这一导火索,乌克兰国内矛盾也将会有爆发的一天。说的严重点,乌克兰已经基本失去了作为一个完整国家的民众基础! 2.欧进俄退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失去了在黑海的立足之地。乌克兰虽然也加入了独联体,但是长期处于俄罗斯的军事阴影下,对俄罗斯此举心怀不满,不断试图寻找机会脱离俄罗斯控制。由于错误地采用了“休克疗法”,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但幸运的是,由于有普京这位政治强人的上台,俄罗斯如今在逐渐恢复着元气。 虽然在恢复,但毕竟今非昔比,俄罗斯的战略前线从德国中部一路退到波罗的海至黑海一线,乌克兰就成了欧俄搏弈的前线,随着力量的衰弱,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控制力也在不断下滑,导致乌克兰队俄罗斯的信心大减。 3.国内僵局 从尤先科开始,亲欧派在乌克兰政局上就逐渐开始占据上风。在政治宣传上,俄罗斯远远落后于欧美,再加上政府缺少引导,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现在乌克兰大部分民众,尤其是比较容易被误导的青少年都对欧盟有着相当的好感。 在欧美的宣传下,乌克兰人看到了欧盟核心国的相互扶持和幸福生活,却没有看到经过数百年的建设,西欧几大强国都有着相当完整并具有极强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体系;也没有看到当欧盟边缘小国,如希腊波兰等发生经济危机时欧盟的

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选考二 第2讲 高考探究课 Word版含解析

选考二第2讲高考探究课 1.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从中立到参战这一转变的一个原因是政府的备战运动, 运动期间的军事宣传有助于在心理上为全民族参战作准备。另一个因素是由于潘乔·维拉袭击新墨西哥州而引起的美国对墨西哥的武装干预, 这次干涉虽然没有带来什么结果, 但它却提供了无灾害、无牺牲的军事行动的刺激。造成介入战争的还有美国的金融家和工业家, 他们一直在用赊销的方式向英国和法国提供军用物资, 如果他们的顾客战败了, 他们也将破产。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和舰只的损失也加速了美国的参战。最后, 1917年3月沙皇政权的垮台使美国有可能加入民主国家的联盟, 反对中欧的独裁统治的国家。这些因素结合起来, 促使威尔逊总统于1917年4月对德国宣战。 材料二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 (1)根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国最终参战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 分析美国参战的目的及对战局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 据材料信息“运动期间的军事宣传有助于在心理上为全民族参战作准备”“美国对墨西哥的武装干预……提供了无灾害、无牺牲的军事行动的刺激”“美国的金融家和工业家……一直在用赊销的方式向英国和法国提供军用物资, 如果他们的顾客战败了, 他们也将破产”“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和舰只的损失也加速了美国的参战”“沙皇政权的垮台使美国有可能加入民主国家的联盟”进行归纳总结。第(2)问, 据所学知识可知, 美国参战是为了争夺霸权;美国参战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答案(1)美国政府的备战运动在心理上为全民族参战作了准备;美国对墨西

乌克兰的历史宿命

乌克兰的历史宿命 吴大辉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课程前言 克里米亚公投加入俄罗斯,让乌克兰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那么我们翻开欧洲地图也不难发现,乌克兰的位置是在欧盟和俄罗斯的交叉地段,也因此在苏联解体和乌克兰独立的二十多年之中,它都是美欧和俄罗斯角力的焦点。那么这样一个特别敏感的位置,是否成为了它今天动荡的原因,而乌克兰分裂是否是不可逃避的历史的宿命,就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是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吴大辉,他为我们阐述的是《乌克兰的历史宿命》。 解说:吴大辉,前陆军中校,法学博士,现任职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秘书长、中俄人文合作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原苏联地区外交与安全、大国关系、国际安全。 田桐:吴教授,我们现在谈到乌克兰这个问题呢,

确实是世界公众的焦点的问题。那么它现在发展到这样一个地步,在当初只是一个街头的抗议,您有想过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地步吗? 吴大辉:没有想到。当时国内的很多学界的一个判断是认为亚努科维奇可能会解散政府,邀请反对派的领袖进入到政府中来,顶多会让出副总理的位置,但是后来情况的发展,这个政府解散了,连成立联合政府的机会都没有,很快的就由街头抗议演变成一种这种武装的骚乱,随之而来呢,是各地区的这种分离倾向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想肯定也超出了俄罗斯的想象,目前的局势的发展,存在很多的定数,克里米亚虽然已经归并到俄罗斯当中来了,但是乌克兰会不会还进一步分裂或者说割裂,我认为还存在着很多种可能性。 田桐:也就是说不但有定数,还有很多的变数。 吴大辉:是这样。 田桐:那么您认为现在的发展这样一个态势,它是由乌克兰自己决定的,还是由外界的压力所决定的? 吴大辉: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我认为它是苏联解体以后乌克兰转型的继续,它是乌克兰总的政治经济危机的持续的爆发,是一次总爆发,当然在爆发以后,我们看到了区域外大国干预的倾向,但是我认为危机的根源还在于国内。但是乌克兰向何处去,可能要取决于区域

后真相:2017网络与新媒体的关键概念 盘点学界关于”后真相“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分析

后真相:2017网络与新媒体的关键概念盘点学界关于”后真相“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分析 现代似乎很流行给普通词语加个前缀“后”来形容这个词语在当代发生了较大变化,产生了新的特点,例如,后现代,后冷战,后真相,后秩序,后西方,后工业化,后殖民等等,今天来讨论一下其中一个年龄还很小的词“后真相”,英文是post-truth. 1为什么是”后“真相关于后真相和post-truth本身,夏莹教授有自己的见解,“后(post)被附加在“现代主义”之前所构筑的“后现代思潮(post-modernism)其本意指一种彻底的思想断裂,同时也遗憾着面对这一思潮之观念的迷茫,但这一命名方式让以此方式命名的思潮都带上了理论的原罪:即所有附带post的明明都与“无可命名”的非确定性相关联。Post的命名方式是我们试图将新事物纳入到旧的解释系统之内的有效方式,尽管无法忽视这一新事件集合带来的新的境遇,但这一命名结果让我们在面对相关新事件时采取否定态度。其次post-truth直译应为“后真理”,我国学界讨论时转译为“后真相”其实包含对“真”的诉求层面发生了转换,真理不是真相。但牛津词典的解释形容的是客观事实被人的主观情感所干扰,这样看中文转译又很准确。所以命名的错位来自英文表述,对于特定情景的描述,是真相但是用词却

是truth真理。这一概念的流行是因为2016年两个黑天鹅事件,从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客观事实的消逝。所以与其说我们进入后真相时代post-truth,不如说我们进入了后真实 post-facts,后客观post-objective的时代。2”后真相“文献”数“读通过在知网,Taylor &Francis Online,SAGE Journals 搜索关键词,发现与“后真相”和“post-truth”相关的文献大多是发表于2016,2017,2017最多,在此之前几乎没有相关文献。”后真相“的概念虽然是2016年流行起来的,但是在西方它的诞生最早要追溯到1992年Steve Tesekkür在《Nation》上发表的一篇文章《Post-truth and Its Consequences: What a 25-Year-Old Essay Tells Us about the Current Moment, the Nation》。2016年流行之后才在中国学界有了相关研究。在知网检索出2016相关文献5篇,2017有110篇,之前年份没有相关文献,最早一篇文献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2.15发表的《美国民主在“后真相时代”能存活吗?》,本期我们选择了来源期刊为核心或CSSCI的31篇论文来梳理下中国学者对“后真相”这个词的研究成果,然后把理论和我们对最近发生的社会事件的相关分析结合。这几十篇文献的主题是围绕“后真相”的产生,发展,影响,内涵等方面进行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后真相时代给新闻带来的挑战国际新闻报道;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价值的标准;中国新闻业;真新闻;舆论引导2.后真相时代一些概念发生了

英国脱欧对欧盟发展的影响

题目:英国脱欧对欧盟发展的影响 学生姓名王紫怡,卢阳艳,吴昊 夏天,宋秋雨,沈怡 指导教师徐敏 所在学院浙江财经大学

2018年06月 目录 1 引言 (3) 2 英国退欧始末 (3) 2.1 英国与欧盟的历史关系 (3) 2.2 退欧原因 (4) 2.3 退欧过程及重要时间节点 (6) 3 英国脱欧的政治影响 (7) 3.1 不利于欧盟政治环境的稳定 (7) 3.2 改变欧盟的权力格局 (7) 3.3 削弱欧盟的国际影响力 (8) 3.4 引发欧盟对自身发展方向的反思 (8) 4 英国脱欧的经济影响 (9) 4.1 英国脱欧引发欧元区市场强烈反应 (9) 4.2 英国脱欧影响欧盟成员国的私人消费、投资和外贸 (9) 4.3 英国脱欧将使欧盟的自由贸易进程放缓 (11) 4.4 英国脱欧使欧盟的经济复苏受挫............. 1错误!未定义书签。 4.5 英国脱欧使欧盟的金融监管体系、机构业务受到冲击1错误!未定义书 签。 4.6 英国脱欧使欧洲银行业雪上加霜............. 1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未来展望........................................ 错误!未定义书签。3 参考文献.. (15)

英国脱欧对欧盟的影响 摘要:英国公投脱欧,是欧盟多重危机与“例外主义”欧洲观导致的结果,体现了一体化市场以及社会政策国家化矛盾。英国脱欧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负面影响,改变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也进一步削弱了其社会基础,对欧盟的未来发展与欧洲一体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打击,欧盟也将被迫进行方向性选择与改革。 关键词:英国脱欧欧洲联盟影响 1.引言 近年来,欧盟内部出现的乌克兰危机、欧元区债务危机、关于救助希腊的讨论以及难民危机等等多重危机,严重削弱了欧盟的凝聚力。2016年6月,英国公投脱欧是一系列历史与现实复杂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于欧盟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英国是欧盟第三大经济体、第三人口大国以及欧盟预算第三大贡献国。英国历来主张贸易自由化、深化欧洲单一市场、减轻行政负担和提高欧盟竞争力。英国脱欧不仅大大削弱了欧盟的实力、向心力以及影响力,改变了欧盟内部的力量平衡,还会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上影响到与英国关系密切的中东欧新成员,影响到国际格局。 公投过后,英国内政、英欧关系以及欧盟的未来发展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无论最后会发展成怎样的事态,英国脱欧都将成为欧洲一体化乃至国际政治历史上的转折性事件。本文就英国脱欧过程的事实问题,对英国脱欧进行原因分析,以此来详细深入地解读英国脱欧对欧盟的影响。

乌克兰危机的成因、发展历程及趋势

乌克兰危机的成因、发展历 程及趋势 随着乌克兰危机的发生,以及克里米亚归并俄罗斯,一场冷战结束以来从未有过的深刻变动正在拉开序幕。 关于乌克兰危机原因的争论即使从西方世界的观点来看,关于这场危机原因的解说也是众说纷纭。 从较为保守主义的立场来看,这场危机的发生缘起于西方对俄罗斯战略的彻底失败,认为俄罗斯远非如原先所想象,可以通过提供帮助或者接触引导,使其改变立场,成为西方阵营的一员。麦凯恩的观点鲜明地体现了这一阵营的立场,认为俄罗斯是美国最大的地缘政治敌人。而从较为专业人员的立场来看,犹如美国驻苏联最后一任大使马特洛克的观点,是长期以来美国的傲慢,导致了俄罗斯的反应过度;而乔治敦大学的安其拉·斯坦因教授则干脆认为现有美国对俄

问题的决策团队中根本缺乏有关俄罗斯的必要知识,才会导致这样的失误。 当然,还有更为离奇,但是未必没有来头的另一种视角的断言,就像美国“超现实主义理论大师”米尔斯海默所说,美国是压根儿搞错了对象,根本不应该把俄罗斯作为敌人,中国才是美国的真正对手。 从俄罗斯的立场来看,乌克兰和俄罗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人脉联系;苏联虽解体,但维持对乌克兰等前苏联地区的影响力乃是俄罗斯对外战略的第一要务。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已经一再突破底线,如戈尔巴乔夫所云,先是两德统一之后违背承诺加入北约,后是把东欧甚至波罗的海国家拉入北约和欧盟,现在又要在俄罗斯周边最关键的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地通过颜色革命实行分化瓦解,这接连不断的步步紧逼,为俄罗斯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国民历史感情,以及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抱负所不能接受。 在我个人看来,既不能把乌克兰危机单单解释为是“内因”,也不能够将此简单解释

乌克兰危机及其分析

乌克兰危机及其分析 胡方旭学号:20121865 软件3班 摘要:2013年末,乌克兰暴发亲欧盟示威运动,进而演变为克里米亚危机。本文简要概括了乌克兰危机事件的整个经过,并且对危机暴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讨论,以及对整个危机的未来流向给予适当的展望。 关键词:乌克兰危机;原因;展望 1.背景 乌克兰,位于欧洲,是欧洲除俄罗斯以外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60.37万km2)。原来是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是仅次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第三大加盟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独立。地理上,乌克兰东连俄罗斯,南接黑海,北与白俄罗斯毗邻,向西又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家相连。乌克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人口构成上,乌克兰有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罗斯人和罗马尼亚人等。宗教上,其主要宗教为东正教,往南是伊斯兰教,往西是基督教。 2.事件经过 乌克兰危机开始于2013年11月份时前总统亚努科维奇中止和欧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想要以此强化与俄罗斯的关系。这一行为导致乌克兰亲欧派在首都基辅展开了抗议游行并且迅速升级成乌克兰西部地区的政府大楼被占领。2月27-28日,亲俄的枪手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辛菲罗波尔市的关键建筑。然后议会投票决定加入俄国并呼吁公共投票。3月5日,乌克兰多家媒体传出美国航母编队向黑海开进的消息,第六舰队进入紧急备战状态。16日,公投结果出来了,97%的人支持加入俄罗斯。不久之后,普京签署了一份将克里米亚纳入俄罗斯境内的协议。24日,俄因吞并克里米亚而被从八国集团中排除,联合国谴责俄的这一行为,北约停止与俄合作。4月初,亲俄分离分子占领了乌克兰东部的哈尔科夫和顿涅茨克的政府管理机构,要求举行脱离基辅的公投。12日,斯拉维扬斯克等多个城市的警察局被占领,一天后,乌克兰军开始“反恐行为”。但随后由于亲俄排接管了乌克兰匀兑的6辆装甲车,反恐行动中断。17日,乌克兰和俄罗斯与欧盟和美国通过谈判达成协议,解除所有非法武装,清理所有被占领的建筑以及实行大赦,但协议效果并不明显。5月2日,政府军再次向斯拉维扬斯克的分离分子才去军事行动,导致数十人丧生。4日,政府军在该国懂不继续打击分离分子,并夺取多个城镇。12日,乌克兰东部两州宣布独立,美国表示不承认公投结果。26日,欧盟、俄罗斯和乌克兰代表在柏林举行天然气问题谈判,乌克兰初步同意偿还俄罗斯天然气欠款。6月4日,G7讨论乌克兰议题,表示随时准备加强对俄罗斯的制裁,并且,乌克兰就克里米亚问题起诉俄罗斯。6日普京与波罗申科呼吁结束乌克兰的留学冲突。7日,波罗生科正式就职乌克兰总统,乌克兰局势似乎有所好转,但是到目前为止,乌克兰流血事件仍未停止,危机丝毫没有解决的迹象。 3.分析 3.1原因 乌克兰危机本身的发展具有戏剧性,几次起起跌跌,动荡不断。而这件事主要是俄罗斯与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的冲突最为激烈。 俄罗斯之所以这样支持和煽动乌克兰危机,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从文化的关系来看,乌克兰的首都基辅正是俄罗斯文明的发祥地,俄罗斯民族最先是在基辅建国,然后才北上发展到莫斯科的,几乎每个俄罗斯人都认为基辅是全俄罗斯城市之母。而从地缘政治关系看,如果把俄罗斯这个国家比作一个人的身体的话,莫斯科就是心脏,圣彼得堡是脑袋,那么基辅就是腿。然后,从政治上看,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如果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是一个帝国,尤其不是一个欧亚帝国,如果有了乌克兰,俄罗斯就自动成为一个欧亚帝国,这点很好

乌克兰危机及对中国启示

乌克兰危机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简介:乌克兰反政府武装骚乱已经持续了五个多月,并造成了上千人的伤亡。在这场政治危机中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匆忙出逃,反对党领袖季莫申科昂首从监狱走出,俨然促成了证券的更迭。 但如果说乌克兰危机只是一场政治危机显然远远不止于此。俄罗斯的出兵,克里米亚的公投,又是这场危机印上了军事冲突危机,主权危机,大国的博弈更意味着这不仅仅是地区冲突,更是可能引起国际政治危机。事到如今,很明显乌克兰已经成为板上鱼肉,问题在于,俄国熊和欧美国家争夺到底要怎么分,才能让自己吃的更饱。那么如此突如其来的剧烈冲突中,又有哪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呢,下面我就简单的分析一下乌克兰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地缘政治英国的哈尔福德麦金德在一个世纪之前就曾作出了惊人的论断,中亚和东欧是历史上的交通枢纽,谁控制了中亚谁就控制了亚欧大陆,谁控制了亚欧大陆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而乌克兰位于东欧和中亚的过渡地带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乌克兰主要潜在的外援来源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俄罗斯。疲弱的财政状况是目前乌克兰政治动荡的核心,而且可能因为政治动荡引发的动乱遭到进一步破坏。财政的长期缺乏导致政府的运行存在潜在威胁,而经济长期的停滞不前,公民的生活水平长期的不到提高则是乌克兰危机的经济根源,者也是人们革命的动力,西部的人希望偷盗欧盟的怀抱,享受欧盟的福利待遇和生活水准。而东部的居民更倾向于头像俄罗斯的怀抱,促进他们曾经强大一时的军工重型制造业辉煌。新词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人们都不再相信乌克兰的政府---这个腐败无能的利益集团了。因此正应了古罗马法学家塔西佗定律,当一个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时,他的任何决定,不混是对是错,人们都不再相信他,都要推翻它。 俄罗斯认为,如果乌克兰不参加俄罗斯主导的三国关税同盟和“欧亚联盟”,反而去加入欧盟,那将是对俄罗斯利益的极大挑战。经济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只有把经济搞上去,国家才能富强,人民生活才能稳定,古有仓禀足而知廉耻,因此,我国要避免乌克兰式的社会危机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积极的推动国民经济的转型政治腐败。到尤先科时期,好东西基本上该卖的已经卖完了,不该卖的也卖了。 二十一世纪初的橙色革命,还有10年的总统大选,无不彰显出西方的影响力,但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联系过于密切了,虽然在西方的帮助下乌克兰想极力的摆脱俄罗斯的影响,但是由于俄乌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巨大向心力。使得乌克兰总是不自觉地出现亲俄的势力并多次的主导政坛。 启示: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和平演变战略逐步丰富成熟,即在实施军事战略的同时,采取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平手段施加压力,利用选举、民族、宗教等问题进行挑拨、干预,制造动乱和分裂,促使目标国内部发生演进性变化,建立亲西方政权。因此我们要积极地警惕西方对我国实施新时代的和平演变。为防止新时代的和平演变,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马克思主义,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的吸引力。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西方向青年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幅射面越来越广,密度也越来越大,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了挑战。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增强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吸引力是我党必须长期予以关注的现实问题。

俄欧关系演变与乌克兰危机

俄欧关系演变与乌克兰危机 发表时间:2018-03-19T14:58:54.307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下作者:郝雪莹 [导读] 在复杂的历史与脆弱的政治作用之下,最终难以承受这场大国间博弈的暗流,最终走向了危机与分裂。本文以俄罗斯与美欧之间大国关系的变化为切入点,试图分析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郝雪莹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市100000 【摘要】冷战结束后,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面对俄罗斯时始终秉承“胜利者”的姿态,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层面对俄进行全面的压制。欧盟成立后,更是与北约一道,作为两架马车,分别从经济文化的软实力层面和军事安全的硬实力层面不断向“前苏联空间”国家扩展,蚕食俄罗斯在俄欧之间的大批真空地带。普京上台之后,俄罗斯凭借一路攀升的国际原油价格,逐步恢复国家实力。俄罗斯不甘心成为美欧眼中边缘化的二流国家,恢复往日欧亚帝国的野心日益膨胀,并提出欧亚经济联盟等地区一体化方案,试图与欧盟抗衡。然而俄罗斯的强大并没有得到美欧的重视与回应,随着双方矛盾的加深,对中间地带国家争夺愈发激烈。而处在俄欧争夺最前沿的乌克兰,在复杂的历史与脆弱的政治作用之下,最终难以承受这场大国间博弈的暗流,最终走向了危机与分裂。本文以俄罗斯与美欧之间大国关系的变化为切入点,试图分析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关键词】俄欧关系乌克兰危机大国博弈 一、从虚弱走向成为世界一极的俄罗斯 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在“休克疗法”的作用下,经历了从1992-1997长达5年的经济负增长,在1997年经济刚有起色时,又遭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打击,再度遭遇经济衰退。从2000年起,借助于国际原油价格的走高,以及俄国内政治的逐渐稳定,俄罗斯的经济开始好转,至2008年经济危机前,俄国内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甚至达到30%以上。俄罗斯的经济总量也从世界第22名攀升至世界第8,恢复到1990年苏联解体前的水平,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伴随经济实力的回升,俄罗斯作为苏联政治遗产的主要继承者,不甘于始终跟随在西方国家身后,做一个听话的配合者。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长期活跃在国际关系舞台中央的外交智慧型国家,在新的世纪里,显然希望能够恢复往日盘踞欧亚大陆的风采,成为真正能够影响世界格局的关键一极。俄罗斯在2008年发布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中指出,俄对外政策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为“对世界进程产生影响,以确立建立在国际问题集体解决方式、国际法——尤其是联合国宪章的领导地位、以及在联合国作为拥有唯一合法性的国际关系协调机构协调下的国家间公正的伙伴关系基础之上的,公正民主的世界秩序”。 在俄罗斯看来,不需要只有一个权力中心的单极世界,俄罗斯应以多边外交来应对美国的单极世界和单边行动。俄罗斯的多极世界政策所考虑的目标包括:优先考虑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拒绝被西方看做二流国家,并避免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建立一个多极世界;采取多边外交政策与美国的政策进行竞争,谴责“一超”的世界秩序;与希望拥有区别于欧盟身份的独立国家认同的西欧国家发展关系;奉行独立于欧盟和美国的政策;使俄罗斯融入全球化的世界中,避免被其他国家孤立。 俄罗斯在其发展对外关系的对象上,具有非常强烈的先后顺序。俄最为看重的是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因为这一区域事关俄罗斯的安全和经济利益。俄罗斯希望“与接壤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促进消除和预防在俄联邦毗邻地区和世界其它地区的紧张和冲突发源地”。俄认为没有任何外部伙伴或其他一体化形式可以替代俄罗斯在该地区所发挥的作用。2006年,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秘书长博尔久扎称:“在前苏联的领土上,所有没有俄罗斯参与的组织都将以失败告终,[…]这不是因为我们更大、更有智慧或更强硬。仅仅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字面意义上的大国,影响着这些进程的方方面面。因此,试图绕过俄罗斯而建立一个自己的小世界是完全徒劳的。” 为了建立能够与美欧抗衡的世界一极,俄罗斯在前苏联国家空间内积极运作,先后成立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以及欧亚经济联盟,均试图将该地区内的国家以军事和经济一体化的形式进行整合。俄罗斯凭借其无出其右的国家实力,在独联体国家中发挥着绝对领导力,试图在此地区构建与北约和欧盟相抗衡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二、选择忽略俄罗斯的美国和欧盟 面对俄罗斯将独联体国家视作自身“势力范围”的行为,美国和欧盟并没有选择默许,而是采取了与俄罗斯在此地区竞争的政策。美国和欧盟从未在某一时刻承认或以模糊方式默认俄罗斯对院苏联空间除波罗的海国家外的影响力。事实上,北约和欧盟从未停止其向东扩展的步伐。 欧盟构想借助其一体化的丰富经验,凭借巨大的经济政治影响力,通过提倡自由、民主、法治的价值与规范,引导、塑造、约束包括强制周边地区和国家执行欧盟标准,实行对欧盟的睦邻政策,为欧盟进一步扩大做准备。依托经济、政治和价值观等软实力,欧盟不断东扩,挤压俄罗斯的地缘政治与文化空间。欧盟最新提出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目的就在于为东扩后的欧盟边境与俄罗斯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促进这些国家与欧盟标准对接。 面对欧盟的步步紧逼,俄罗斯显然十分不满。2009年5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俄罗斯-欧盟哈巴罗夫斯克峰会上指出:“欧盟迄今为止还没有说服俄罗斯东部伙伴关系的好处[…]所有的伙伴关系都比冲突好,但让我们不满的是,某些国家试图将此构建成对抗俄罗斯的伙伴关系。[…]我不希望这一伙伴关系巩固某些国家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反俄立场。”俄罗斯将欧盟在此空间内的进步视作俄价值观和影响力的倒退。 在欧盟的邻国关系框架稿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俄罗斯在2003年的文稿中到处可见,似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而在日后的框架稿中消失了。这表明在欧盟领导人心中,俄罗斯是可以被忽略的。俄的缺席说明欧盟的误判,他们认为可以在不考虑俄罗斯的情况下在此地区发展外交政策。第二,欧盟忽略了俄罗斯的地区外交政策,以及俄罗斯与这些前苏联国家长期存在的紧密联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读:无意地错误判断邻国的政治和经济情况;或有意地忽略俄罗斯存在的战略。包括波兰在内的很多欧盟成员国,长期阻止布鲁塞尔与俄罗斯就达成新的协议进行谈判,导致现有的俄欧双边关系基础文件已经过时。而这被克里姆林宫解读为一种边缘化行为。 三、俄欧难以调和的行动立场撕裂乌克兰 俄罗斯与欧盟在原苏联空间内的争夺愈演愈烈,并在此次乌克兰危机前达到顶峰。乌克兰在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考量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俄罗斯希望推行自身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实现在原苏联空间内的政治和经济整合,进而复兴俄罗斯。在2014年3月5日的关税同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