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林业生态圈总体规划

城市林业生态圈总体规划

城市林业生态圈总体规划
城市林业生态圈总体规划

“绿色龙城·生态柳州”

——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总体规划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林业局

2006年10月

项目名称:

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总体规划

规划单位: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院长:

总工程师:

主管副总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范志浩

熊嘉武

参加规划设计人员

国家林业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

但新球熊嘉武吴南飞范志浩

罗漾明梁曾飞宁辉刘世好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林业局:

莫斌潘济华何卷龙谭宝田

邓秋生黄卫国黄学锋王寒松

陈宗传吴林才李赞娟高志强

梁绍煜李杰伟钟奇辉覃玉达

黄绍林吕康生覃伟奇秦维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背景 (1)

1.2柳州市城市发展对林业生态建设的需求 (1)

1.3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定位 (3)

1.4柳州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的意义与必要性 (3)

1.5规划指导思想 (5)

1.6规划范围和建设期限 (5)

1.7规划目标与建设任务 (6)

1.8建设投资与效益 (7)

第二章基本概况与建设条件分析 (8)

2.1地理位置 (8)

2.2自然条件 (8)

2.3社会经济状况 (10)

2.4生态环境状况 (11)

2.5柳州城市生态系统诊断分析 (13)

2.6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16)

第三章规划依据、原则和指导思想 (19)

3.1规划理念与规划理论 (19)

3.2规划指导思想 (21)

3.3规划原则 (22)

3.4主要规划依据 (23)

第四章规划目标 (24)

4.1战略目标 (24)

4.2总体建设目标 (24)

4.3阶段目标与任务 (25)

4.4主要目标值 (27)

4.5土地资源保障与森林覆盖率指标论证 (27)

第五章总体布局 (29)

5.1总体布局理念 (29)

5.2总体布局 (32)

第六章建设工程规划 (42)

6.1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42)

6.2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工程 (54)

6.3支持与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57)

第七章重点建设工程规划 (65)

7.1柳江生态风光带建设工程 (65)

7.2环城高速森林景观带建设工程 (66)

7.3天马山(石山)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示范工程 (67)

7.4城市森林文化广场建设工程 (68)

7.5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示范工程 (69)

第八章投资估算 (71)

8.1估算范围 (71)

8.2估算依据 (71)

8.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71)

8.4投资估算 (72)

8.5资金筹措 (73)

第九章保障措施 (74)

9.1组织保障 (74)

9.2法律保障 (74)

9.3政策制度保障 (75)

9.4资金保障 (76)

9.5人力资源保障 (77)

9.6科技支撑 (77)

第十章效益分析与效果展望 (79)

10.1效益分析 (79)

10.2效果展望 (82)

附件1:

?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主要建设模式

?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主要造林树种选择

附件2: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附图: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已步入世界的轨道,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其资源和环境也面临着严重挑战。注重生态建设,追求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识,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已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对于推动我国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目前,我国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这一特定阶段所具有的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和艰巨性等特点,给我国的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于2005年6月提出建设生态广西的宏伟目标,而建设广西林业生态体系,是生态广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州市属广西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规划的桂中岩溶生态区,其生态状况的好坏,对实现生态广西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

柳州市地处广西中部,珠江流域中上游,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近临东盟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条件的生态状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柳州的需要,也是实现柳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

1.2 柳州市城市发展对林业生态建设的需求

1.2.1 柳州城市生态安全需求

?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是柳州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国土生态安全

1

中有着其它任何系统无可替代的作用。柳州市地处桂中岩溶地区,全市石漠化土地(含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81.2%,市区所属的城中、鱼峰、柳南、柳北四区的石漠化土地(含潜在石漠化土地)比例高达87.9%,加速石山森林的培育和保护,构建起安全、稳定的石山森林生态系统,对维护柳州城市生态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关系柳州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主要取决于该区域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否满足系统平衡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森林资源的数量规模和质量标准,制定科学合理且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是柳州生态安全建设的关键所在。

?林业生态建设是保障柳州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林业生态建设,增加全市的森林资源数量,提升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修复和完善被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促进全市森林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以确保全市的生态安全。

1.2.2 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对森林产品及服务的需求

?林产品需求

根据柳州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分析,对林产品的需求主要有以建筑、家具、人造板为主要内容的木材产品;柑橘、板栗、柿、龙眼等果类产品;以油茶为主的油料产品以及以油桐、桑蚕为主的工业原料产品等。根据规划区现有商品林经营规模和林产品的消费需求进行对比分析,除珍贵、优质用材和名贵、特色果类产品较缺乏外,其他大众林产品均已基本满足自身消费的需求。因此,规划区域商品林培育主要是应用先进技术进行品种改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升产品质量。

?森林生态服务需求

根据有关专家依据“城市热场特征”理论和“碳氧平衡”原理分析,治理城市热岛效应,确保城市炭氧平衡,城市“森林”覆盖率最低应达到30%以上。国家森林城市标准要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0%以上,城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0%以上。参照联合国环境卫生组织提出的一个城市人均森林面积需达到60平方以上,其城市污染方可得到净化,卫生状况才会有保证的标准,到2015年,柳州市建成区需要森林面积

2

9600.0hm2,而现有园林绿地面积仅为2860.0hm2,存在较大需求缺口,需要在加强城区绿化、美化的同时,充分利用郊区的林地和生态脆弱区域的坡耕地、未利用地等土地资源,加强森林培育和保护,以满足柳州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

1.3 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定位

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就是以改善柳州市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状况为目标,通过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和生态功能和谐、符合柳州市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林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山川秀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城市。具体定位如下:?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生态系统要素健全、结构完整、功能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森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状况得到改善,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林业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森林资源培育和林业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对柳州市的经济尤其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不断增强,成为柳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市民素质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成为柳州市民共同的价值观念,人居环境清洁、舒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4 柳州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的意义与必要性

1.4.1 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既强调对各种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性和科学性,更强调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性。柳州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准确把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辨证关系,利用有限的地域空间,处理和协调好森林资源的发展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森林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生态安全,确保发展质量,培养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

3

协调与和谐。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4.2 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柳州的重要举措

柳州市地处广西中部,属广西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规划的桂中岩溶生态区,境内石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为15.7%,且农村人口比例较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是柳州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建设柳州城市林业生态圈,以森林为纽带,生态安全为目标,构建起城乡一体的生态安全体系,全面改善区域内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高层次、高起点、富于前瞻性地开展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1.4.3 是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的基础和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时期区域竞争的最重要资本,也是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立市、强市富民”的新时期总体发展战略,同时以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的转变,随着区域生态环境对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向影响的日益增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新时期城市或区域竞争的最重要资本。因此,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柳州创造”,必须在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重视和加强柳州市的生态建设,突出自身优势,提升和优化柳州的绿色生态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实现柳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1.4.4 是柳州经济融入东盟,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柳州市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近临东盟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的迅速发展,为柳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广西“工业兴桂”战略的全面实施,也进一步提升了柳州市在广西工业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但在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国际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过程中,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生态的意识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忽视生态建设或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行为,最终只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建设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改善

4

柳州市的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的生态意识,是柳州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1.5 规划指导思想

秉承科学发展观,突出“安全、和谐、持续”的建设理念,以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足迹和近自然森林经营等理论为指导,以工程建设为载体,以科技为先导,以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依托,以生态保护、生态治理、产业发展为主题,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构建满足柳州城市生态安全要求的林业生态体系和符合柳州城市生态承载力要求的林业产业体系,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态型人居环境,将柳州市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城市。

1.6 规划范围和建设期限

1.6.1 规划范围

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规划范围:以柳州市区为中心,45km半径范围内的林地以及根据林业生态建设需要必须进行造林绿化的土地。行政区域包括柳北区、柳南区、城中区、鱼峰区、柳江县的所有乡(镇、街道)和柳城县、鹿寨县的部分乡(镇)。国土总面积628021.0hm2。详见表4-1。

表4-1 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规划范围表单位:hm2

1.6.2 建设期限

5

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期限为9年,即:2007~2015年。分前、后两期,前期为4年,即2007~2010年;后期为5年,即2011~2015年。

1.7 规划目标与建设任务

1.7.1 主要目标值

?森林覆盖率≥33.8%;

?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60.0m3/ hm2;

?生态公益林地占林地面积比例≥57.5%;

?生态公益林一、二类林面积比例≥75.0%;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占国土面积比例≥3.6%;

?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率≥95.0%;

?绿色通道绿化率≥95.0%;

?城镇林木覆盖率≥30.0%;

?城镇建成区绿地率≥35.0%;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0m2;

⑴村庄绿化覆盖率≥35.0%;

⑵退化土地(林地)治理率≥90.0%。

1.7.2 主要建设工程与规模

?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建设规模141242.1hm2;

?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规模65854.5hm2;

?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规模6366.7hm2;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模12500.0hm2;

?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建设规模3274.2hm2;

?采石、采矿废弃地治理工程,建设规模2010.2hm2;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小区6

6

个,保护点29个,总面积10585.0hm2;

?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建立和完善森林公园7处,总面积12010.7hm2;

?城市森林建设工程,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构建以森林为主体的城市森林体系;

?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工程;

⑴商品林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大径级商品用材林、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经济林、花卉苗木等基地83000.0hm2。

1.8 建设投资与效益

1.8.1 项目建设投资

柳州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总投资为89809.0万元。其中:①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投资34299.0万元,占38.2%;②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投资54600.0万元,占60.8%;

③支持与保障体系建设投资910.0万元,占1.0%。资金来源主要依托社会资金投入,占62.0%;国家和省财政投入占32.0%;市、县财政投入占6.0%。

1.8.2 建设成效

柳州城市林业生态圈建成后,将在以柳州市区为中心45km半径范围内,构建起以森林为主体,乔、灌、藤、草立体配置,点、线、面协调配套,集约式动态发展,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柳州城市生态安全体系。森林环抱城市,凸现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森林城市形象;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文化氛围浓郁,生态文明意识高涨,使柳州市成为具有较发达的生态经济、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城市。

7

第二章基本概况与建设条件分析

第二章基本概况与建设条件分析

2.1 地理位置

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为湘桂、黔桂和枝柳铁路交汇处,距离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220.0km。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08°55′~109°54′,北纬23°55′~24°51′。东抵鹿寨县中渡街,西至柳城县六塘镇,南与来宾市毗邻,北与融安县接壤。规划区总面积628021.0hm2。

2.2 自然条件

2.2.1 地形地貌

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地处柳州市域范围,位于一个东西两面为山丘,中部为自北向南延伸的岩溶盆地中,海拔在50~1200m之间。由于柳江穿越市区以及受气候、岩性、地质构造的影响,河流阶地地貌与岩溶地貌迭加。规划区内以岩溶残蚀型峰林平原和峰丛洼地为主,低山丘陵穿插其中,平原分布在融江、柳江和洛清江中下游河谷两岸,主要包括柳江平原、洛满平原、柳城(融水)平原和鹿寨平原。

独特的喀斯特峰林地貌类型是柳州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的特点所在,同时也增加了林业生态圈建设的难度。

2.2.2 河流水系

柳江为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内的主要河流,是珠江流域西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干流河长773.0km,年径流量约为480.7亿m3。

龙江为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内柳江的主要支流,经河池市自西向东流入柳城县,在柳城县凤山镇与融江汇合,流域集水面积为1.69万km2,年径流量约为111.4亿m3。

洛清江属柳江中游东岸的主要支流,在鹿寨县江口镇汇入柳江,流域集水面积0.7602万km2,年径流量约65.2亿m3。

8

第二章基本概况与建设条件分析

此外,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内水库、池塘众多,水资源较丰富,为林业发展和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2.3 土壤

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内土壤以红壤、黄壤、水稻土、石灰土、冲积土和紫色土为主,其中以红壤和石灰土所占比例较大。红壤主要分布在柳城县境内,土质较贫瘠,有机质含量低,普遍缺氮、磷、钾;石灰土以南部的柳江县分布最广。海拔150~450m 的低山丘陵区多为沙页岩红壤土,pH值呈酸性,土体较厚、粘性,有机质含量低;海拔80~150m的缓丘及平原地区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土层深厚、肥沃。林业用地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黄壤和石灰土。

2.2.4 气候

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地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高湿、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少雨。年均日照时数为1200~1635

小时。年温差较大,极端最低温度-5.8℃,极端最高温度39.4℃。全年有效积温5879℃。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1600mm,多集中在5~8月,无霜期约290~330天。光、温、水等气候资源丰富,为林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柳州市区工业企业密集,工业废气排放量较大,加上盘地式的喀斯特地貌,逆温层出现机率较高,二氧化硫、氧化氮等气体难以扩散,使降雨或浓雾酸化,形成酸雨,对林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2.2.5 植被

柳州城市林业生态圈自北向南跨越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两个森林植被带。主要植被类型有岩溶山地植被和砂页岩丘陵植被两大类型,岩溶山地植被类型主要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次生灌丛植被,丘陵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丛等。

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内分布有高等植物302科、1232属、3278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贵、珍稀植物有桫椤、鸡毛松、楠木、翅荚木、蝴蝶果等。

丰富的森林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为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的建设模式,为突出“山、水、林、城”的自然特色奠定了基础。

9

第二章基本概况与建设条件分析

2.3 社会经济状况

2.3.1 规划区范围与人口

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包括柳北区、城中区、柳南区、鱼峰区4个区,鹿寨县的鹿寨镇、雒容镇、江口乡、导江乡、平山镇、中渡镇6个乡(镇),柳城县的大埔镇、马山乡、洛崖乡、凤山镇、社冲乡、沙埔镇、东泉镇、太平镇8个乡(镇)以及柳江县全县范围,总面积628021.0hm2,总人口217.5万人。

2.3.2 经济状况

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2.0亿元,与上年度同比增长14.90%,人均1.44万元,与上年度同比增长13.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95亿元,同比增长7.27%,第二产业增加值266.71亿元,同比增长17.51%;第三产业增加值186.94亿元,同比增长11.61%。财政收入80.19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5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34.0元。规划区三县四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7.28亿元。

2.3.3 区位条件

柳州市东临粤、港、澳,南接北部湾,西靠云、贵、川,北抵长江中下游,是西部连接东部,内地连接沿海的重要纽带,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和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

柳州是我国西部的工业重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基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中转站。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日渐成熟,柳州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经济地位更加重要,建设速度也将日益加快,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也将愈加强烈。

柳州是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湘桂线、黔桂线和枝柳线在柳州交汇,连接湘、渝、黔、滇、粤五省市,与邻国越南的铁路联运已开通,是沟通西南、中南、华东、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的铁路中枢。境内桂林至柳州、柳州至北海和柳州至宜州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国道209、322、323线纵横交错,南达沿海港口,北通中、西部腹地。拥有五级航道标准的柳江水运通道,可上溯贵州,下抵港澳。柳州白莲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条航线。

10

第二章 基本概况与建设条件分析

11

2.4 生态环境状况

2.4.1 城市环境质量

? 空气质量状况

2005年,市区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72mg/m 3,较上年下降了30.77%;二氧化氮年均值为0.033mg/m 3,较上年下降了10.81%;可吸入颗粒物为0.064mg/m 3,较上年下降了33.63%。污染物浓度基本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但降尘量和酸雨频率较上年有所上升,年均月降尘量为9.50t/km 2

,上升了55.48%;酸雨频率为57.1%,增加了9.5个百分点,降水pH 均值4.69。

? 水环境质量

2005年地表水环境监测结果显示,全市河流整体水质符合水功能区目标要求,其中木洞、露塘、猫耳山、百鸟滩断面水质优于水功能区目标。但也有部分断面的个别污染指标出现超标,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和重金属。与上年度相比,融江、洛清江水质变化不大,柳江水质污染较上年有所加重。

? 城市热环境状况

据柳州市气象资料显示,最近10年柳州市区的年平均气温比前45年平均值升高了0.6℃,且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市区周边的沙塘镇和柳江、柳城、鹿寨3县的县城所在地年平均气温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与其城市化程度和工业发展规模基本吻合,城市热岛效应逐渐凸现。

表2.1 柳州城市年平均气温变化表 单位:℃

表2.2 柳州市周边城镇气温变化对照表

单位:℃

第二章基本概况与建设条件分析

2.4.2 城市绿地系统

全市建成区土地总面积10390.0hm2,园林绿地面积2860.0hm2,绿化覆盖率为31.9%,绿地率27.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2m2。拥有市级公园14个,企业公园4个,区级公园、小游园26个,广场2个,花园式单位141个,优美校园39个。与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建设标准相比,柳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城市绿地面积总量不足,绿地主要统计指标差距较大;②公园绿地布局不合理,不能满足服务半径≤500m的要求;③城市防护绿地严重不足,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柳江沿岸、重要市政设施周边缺乏有效的防护和隔离;④生产绿地不足,绿化苗木自给率较低;⑤绿地资源利用率不高,绿地景观质量较低。

2.4.3 城郊森林生态系统

?林地资源概况

柳州城市林业生态圈内现有林业用地235495.0hm2,占国土面积的37.5%,人均林地面积0.11hm2。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12955.0hm2,占48.0%;疏林地面积1654.0hm2,占0.7%;灌木林地面积98425.0hm2,占41.8%;无林地面积(含无立木

22

图2.1 各区、县森林覆盖率比较图

?林木资源概况

在现有森林资源中,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桉树和其他阔叶树种,以马尾松面积所占的比重最大,占现有森林总面积的89.9%,其次为阔叶林,占8.0%,针阔混树种(组)面积较小,仅占2.1%。活立木总蓄积为4350366.0m3,以森林蓄积为主,占96.5%,疏林、散生木、四旁树蓄积量较小。森林单位面积蓄积为38.0m3/hm2,人均活立木蓄积量为2.0m3/人。

12

第二章基本概况与建设条件分析

?森林资源现状评价

在现有森林资源中,灌木林和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纯林比重较大,且存在10.2%的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和疏林地,森林单位面积蓄积仅为38.0m3/hm2,与广西全区平均森林单位面积蓄积44.0m3/hm2和全国平均森林单位面积蓄积84.4m3/hm2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森林质量较低,景观结构单一,整体森林生态防护效益不高,难以满足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因此,必须统筹兼顾,科学规划,通过森林景观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以及改造提质,提升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等级,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改善柳州城市的生态环境。

表2.3 柳州城市林业生态圈林木蓄积统计表单位: m3

2.5 柳州城市生态系统诊断分析

2.5.1 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分析

生态足迹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为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的某一人口、某一区域持续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则是一个区域所能提供给人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将生态足迹与给定人口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比较可以来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柳州市2005年度的生物资源消费、能源消费等生态足迹进行统计,并结合生态足迹测试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柳州市2005年人均生态赤字达到2.05 hm2/cap,远高于全国0.5hm2/cap的平均水平。

众多研究表明,生态足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城市,生态足迹也相对较高,导致的生态赤字也相应地较高。从柳州市的生态足迹分析结果看,其生态赤字已达到2.05hm2/cap的水平,处于弹性警戒范围,也就意味着柳州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潜在的危机。

尽管生态赤字尽管还处于弹性警戒范围之内,但城市环境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是增加城市生态承载力,解决柳州市目前生态环境

13

第二章基本概况与建设条件分析

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林业生态建设,扩充森林、绿地面积,提高环境吸收化石能源所释放的碳元素的数量,提升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对柳州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支撑能力。

表2.4 柳州市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分析表

2.5.2 主要生态问题分析

?柳江洪涝灾害

柳江流域集雨面积大,且存在多个暴雨中心区,极易导致洪涝灾害,近年来,柳州市洪涝灾害频繁,是我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

?城乡交错带环境脆弱

柳州城市生态系统波动脆弱性出现在城乡交错地带,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该区域是城区与外围支持系统之间的联系区域,也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带。本区域自然、半自然景观较为破碎,景观连续性较差,整体布局不合理、生态功能脆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不够协调,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散乱,城市建设与农村用地矛盾较为突出。

?石漠化、水土流失、酸雨等问题严重

石漠化、水土流失、酸雨等问题同属于柳州市基质脆弱性。柳州市属于岩溶地质区,喀斯特地貌具有形态复杂多样,地表崎岖破碎,岩石裸落,切割较大,形成土壤能力差,地下洞隙较多,加上石山森林植被的破坏,极易遭到雨水及地表水的侵蚀、冲刷致使水土流失,区内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2550t/km2.a。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11.2%。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也达到10.1%。

14

第二章 基本概况与建设条件分析

15

石漠化、水土流失不仅加剧了地区贫困,对珠江水系影响也很大,大量泥沙淤积,已成为制约沿河水电工程发挥综合效能的严重障碍。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柳州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脆弱性因素。

此外,酸沉降导致的植被破坏、土壤酸化对城市、农林业系统也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效应。

表2.5 石漠化土地按程度面积结构表 单位:hm 2、%

备注:此表分析范围为规划区所涉及县区的全部行政区范围。

表2.6 柳州市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表

单位:hm 2、%

备注:此表分析范围为规划区所涉及县区的全部行政区范围。

2.5.3 重要生态区位分析

根据国家生态重要性分析的有关标准,柳州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内极端重要和非常重要的生态区域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湿地生态系统等区域。具体包括柳江两侧第一层山脊以内地段,工农水库和龙怀水库周边第一层山脊以内;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和君武(自治区级)森林公园;大龙潭风景区、都乐岩风景名胜区和柳侯祠;湘桂、黔桂、枝柳铁路、桂柳、宜柳高速公路以及209、321、323国道公路等交通道路两侧第一面坡内区域。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关于创森林城镇实施方案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关于创森林城镇实施方案

关于创森林城镇实施方案 各行政村(居)、有关单位: 为积极推动我镇“市森林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和现代林业发展,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我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根据相关要求,结合大隐实际,特制定大隐镇创建“市森林城镇”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森林城镇建设相关理论为指导,以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为核心,依据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城建建设理念,科学规划,部门合作,政府实施,全民参与,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城镇森林生态系统,全面改善我镇的生态环境、投资环境、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我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和保障。 二、总体目标 根据市有关创建要求和评判标准,我镇创建“市森林城镇”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总体布局、点面结合、块线连接、特色明显、点有精品、面有氛围、真抓实干、务求实效”。通过创建活动,使城镇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以上、且乔木树种比重达到70%以上,干线公路、河道、渠道、堤防、骨干道路等的绿化率达到90%以上,市级以上森林村庄(含绿化示范村)达到60%以上,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达到700个/立方厘米以上,空气污染指数良好以上 第 2 页共 8 页

天数达到80%以上。 三、创建原则 1、政府组织原则。在镇人民政府领导下,在镇“市森林城镇”创建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的具体组织下开展工作,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 2、全员参与原则。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在全镇范围内宣传创建工作,调动全镇人民,特别是各企业、单位的积极性,使全社会自觉参与创建活动。 3、目标管理原则。严格按照市森林城镇的标准制定创建目标,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由领导小组与各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创建目标。 4、分步实施原则。根据创建的不同阶段,有计划、分步骤制订详细的工作进度安排表,合理有序地安排创建工作。 四、工作重点 创建森林城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实现预期目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工作的落实。 1、统一思想,狠抓落实。要充分认识到创建森林城镇,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切实增强责任感,树立全新的发展观,把行动、措施落实到创建工作中去。镇创建森林城镇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有关单位要成立机构,落实专人负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 第 3 页共 8 页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2019最新标准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以及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和组织管理等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批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337.3-2001 国家林业局《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国家森林城市national forest city 在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该标准要求并经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城市。 3.2 城市森林urban forest 城区及其周边所有森林、树木及其相关植被 的总和。 3.3 乡土树种native tree species 本地区有天然分布的树种。某些引种期长、并在本地区极端气候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已表现没有生态扩侵性,符合引种成功标准的归化树种,也可以列入乡土树种。 3.4 森林网络forest network 各类森林绿地等生态斑块,通过道路、水系、农田等区域营建的森林生态廊道实现有效连接,形成片、带、网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系统。

3.5 绿道green way 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满足行人和骑车者进入自然景观的慢行道路系统。 3.6 林荫道路avenue road 树冠覆盖率达60%以上的道路。 3.7 受损弃置地wasteland 因生产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自然地形和植被受到破坏,并且废弃的宕口、露天开采用地、窑坑、塌陷地等 4 总则 4.1 实现森林惠民从城乡居民的生态需求出发,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效益,最大限度地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2 采取近自然模式 按照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通过林树种本地化、森林绿地配置多样化、管护措施近自然化,打造近自然森林景观。 4.3 扩大生态空间 依托自然山水格局,通过林山相依、林水相依、林田相依、林路相依、林城相依、林村相依等建设,营造优美完备、健康宜居的生态空间。 4.4 坚持城乡统筹

安徽省石台县矶滩乡创建森林城镇自查报告

矶滩乡创建省级森林城镇自查 工作报告 矶滩乡位于皖南山区--石台县城北部10公里处,距池州60公里,介于东经117°21′— 117°31′,北纬30°13′— 30°21′之间,东北与贵池区梅村镇接壤,东南与本县仁里镇相连,西北与小河镇及丁香镇为邻,幅员面积97平方公里。 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自古为徽池要津,贯穿全境的殷石公路是出入石台的主要通道,有诗之河美誉的秋浦河流经全乡15公里。人文历史异常久远,新石器时期古人类遗址、古代墓葬、古通衢等彰显着悠悠四千多年矶滩乡的文化底蕴。 矶滩乡地处黄山余脉地带,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2.3%,境内山峦叠嶂,最高峰观音尖海拔1015米,自然风光秀丽,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分布以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树种组成多样,林层结构复杂,其中不乏三尖杉、大叶冬青、黑麂子、尖吻蝮蛇、鸳鸯、白鹇等国家保护珍贵动植物。同时,古树名木繁多,拥有皂角、银杏、朴树、黄连木、苦槠、苦丁茶、桂花、枫香、杨梅等各种古老树木,还盛产松、杉、槠树、毛竹等林木资源,同时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还孕育出品质独特的高山有机茶,是一个天然的绿色宝库。 近年来,当地政府紧紧立足森林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得本地森林生态旅游独树一帜,2008年,曾被评为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境内拥有木莲山省级森林公园、百丈岩探险旅游风景区、休闲度假秋浦渔村、秋浦河漂流(我乡境内共有3处)等多处风景名

胜,初步形成“无处不山水,沟壑皆风景,人在山中住,水在林中流”的人居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镇建设,并以“生态矶滩”建设为抓手,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真抓实干,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14年,我乡建成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7%,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9㎡,干线公路、河道等主要绿化通道绿化率均达到98%以上,林带宽度达到10米以上,村庄绿化因地制宜,乔、灌、草、花、果多种形式结合,全面推进,香樟、桂花、紫薇、石楠、鹅掌楸等乡土树种数量占城镇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95%,其中乔木树种比例达到90%。 我乡森林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一是生态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巩固。近年来,绿化造林保存率平均达到98%以上,古树名木归类登记,实行挂牌保护,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和林木、侵占林地事件。二是森林健康状况不断改善。湿地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乡域内秋浦河流域已列入国家级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规划引领创建工作 (一)领导到位。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镇创建工作,把森林城镇创建作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森林城镇建设为主题,以城镇绿化、村庄绿化、道路绿化、河道绿化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8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重点工程 一、三镇绿岛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武汉主城区(三镇规划建成区)。 建设目标:在进一步完善建设现有森林绿地的基础上,在主城区新建市内公园48处,新建公园的绿地布局适度集中,以乔木树种为主,形成森林小片林;结合旧城改造和社区建设,对主城区的学校、机关单位和厂区进行系统的绿地规划和布局,在繁华街区、居民区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这样与主城区向外辐射的八条出口公路两侧森林景观绿化带建设相结合,将主城区的森林绿地连成一体,形成“绿岛镶三镇、绿带连两江”的格局,实现“绿满三镇、城在林中”的基本目标,从而全面提升主城区森林绿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 建设内容 1、继续完善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东湖风景区及解放公园、中山公园等18个城中公园的绿化建设,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通过补植和改造进行树种调整,以进一步丰富森林植被类型,全面提高其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使其成为“三镇绿岛”的主体。 2、新(续)建后湖、汉水等48个公园(广场),规划建设面积共2689.76公顷。其中汉口城区12处,计619.63公顷;汉阳及武汉经济开发区13处,计1111.74公顷;武昌及东湖开发区23处,计958.39公顷。在园内增设体育、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具有绿色掩映的生态休闲空间。 3、新建城中森林小片林11处,建设小森林面积25.25公顷。 二、两江四岸风光带及堤防林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长江、汉江两江四岸及其支流堤岸(含支流)。 建设目标: 1、两江四岸风光带:两江四岸是武汉主城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带,也是最有江城特色的地段,特规划在穿越主城区的长江和汉水的两江四岸建设绿色风光带,通过建设以绿色植被为主体的江滩风景林和防护林,使主城区两江堤岸得到更好的保护、江岸景观得到改善,从而为两江四岸构筑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为主城区居民提供休憩游乐的空间和观赏两江风光的窗口。 2、远城区堤防林:武汉市全境都属长江流域,长江、汉水及其在市境内的一级支流堤岸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安徽省森林城镇建设标准

安徽省森林城镇建设标准 省级森林城镇是指城镇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镇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以下指标并经省绿化委员会批准授牌的乡镇。 一、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和生态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政策、法规,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城镇森林建设。 二、认真编制森林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予以实施。有具体的阶段发展目标和配套的建设工程。 三、森林城镇建设理念切合实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森林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 四、城镇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乔、灌、花、草等植物合理配置,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林木为主体的绿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镇森林生态系统。乡土树种数量占城镇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70%以上。 五、淮河以南城镇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淮河以北方城镇达到20%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以上。 六、根据城镇规模,按照城镇生态安全的要求,在城镇周边、城郊区域、重要水源区等生态关键位置,建有相应规模的围城森林或绕城森林,形成城镇森林生态保护屏障。 七、城镇规划建设范围内骨干河流的绿化率达85%以上,林带宽度达到10米以上。城镇道路绿化率达90%以上。 八、城镇建成区内至少建成1处以上较大规模的休闲绿化,基本满足本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 九、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并建有各类纪念林基地。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5%以上;积极开展生态科普宣传,建有1处以上森林或湿地等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或场所。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知识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知识 一、什么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并经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批准授牌的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是目前我国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是最具权威、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荣誉称号。 二、什么是“创森”? “创森”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简称。三、“创森”的宗旨是什么?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这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提出的。 四、我国有哪些城市被评为我国有哪些城市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2004 年以来,我国已有贵州贵阳、辽宁沈阳、湖南长沙、四川成都、内蒙古包头、河南许昌、浙江临安、河南新乡、广东广州、新疆阿克苏、浙江杭州、山东威海、陕西宝鸡、江苏无锡、湖北武汉、内蒙古呼和浩特、辽宁本溪、贵州遵义、四川西昌、江西新余、河南漯河、浙江龙泉、吉林珲春、广西南宁等41 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五、森林城市与园林城市有哪些区别森林城市与园林城市有哪些区别?第一,审批机关不同。园林城市由国家建设部批准、授牌。而森林城市则是由国家绿化委和国家林业局共同批准、授牌。相比而言,审批级别更高; 第二,覆盖范围不同。园林城市立足点在主城区。而森林城市则放眼全市城乡,重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很显然,覆盖范围更广; 第三,建设内容不同。园林城市的建设,主要是通过人工干预的手段,实现城市环境园林化。而森林城市的建设,则是通过贴近自然的措施,实现城乡环境生态化。相应来说,内容更多,难度更大。正因如此,“国家森林城市”是我国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是最具权威性、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 六、为什么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什么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打造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幸福池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做大做强林业产业的重要内容。是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彰显城市特色,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七、森林城市建设的理念是什么森林城市建设的理念是什么? 保持近自然状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居相依、林村相依、林田相依;具有浓郁鲜明的城市地方特色;具备开放互动的管理模式;节水、节力、节能、节财。 八、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要求是什么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要求是什么?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建设为主题,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按照“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生态和谐”的理念,重点实施森林建设与绿化工程,着力提升城市绿化、村庄绿化、道路绿化、水系绿化、庭院绿化水平,着力提升森林质量与综合效益,着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与 湿地绿地系统,着力弘扬生态文化,构筑“山水环绕、城乡一体、碧水蓝天”的城乡生态建设格局,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持续发展。 立足县情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东至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按照“城乡一体、林水相连、生态和谐”的理念,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与湿地绿地系统,构筑“山水环绕、城乡一体、碧水蓝天”的生态格局,全力打造“山水森林尧城”,争创国家森林城市。 到 2012 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市(含县、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绿地率

省林业发展总体规划

某省林业发展总体规划 某省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省,建国50多年来,林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省林业发展的前30多年,林业建设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林业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林产品,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全省森林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状况不断恶化。近20年,特别是1989年以来,生态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生态优先的原则逐步得到确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先后组织实施了“灭荒”造林、“在山上再造一个某省”和“跨世纪绿色工程”等林业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林业的发展,初步扭转了森林资源持续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的双增长,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林业建设处于恢复和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省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把某省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和“实现某省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为新世纪我省林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实现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实现我省林业由“恢复和发展阶段”向“可持续发展阶段”跨越,更好地指导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林业工作,特制定本总体规划。 一、林业建设主要成就和问题 (一)主要成就 1.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为了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我省先后实施了以改善生态状况、扩大森林资源为主要目标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如长江防护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

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与此同时,在不同地域的典型森林生态类型区、珍贵野生动植物繁殖区以及其它天然林区,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128处、保护小区7000余个、森林公园74处。这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大面积的面上造林绿化相配套,点面结合,相互补充,基本构建了我省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框架。截至1999年,全省森林面积达1.43亿亩,比1989年增加43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7%,比1989年增加18.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列;森林蓄积量2.9亿立方米,比1989年增加6100万立方米。由于森林资源显著增加,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为减轻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条件,保持我省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了主导作用。 2.林业产业逐步壮大。按照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在狠抓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全省先后启动实施了世行贷款项目造林、速生丰产林基地、油茶丰产林基地、毛竹丰产林基地等一批集约经营的商品林业建设项目,兴办了一批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林产工业企业,林业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林业产业正朝着产供销、贸工林一体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拓宽产业发展领域,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林木种苗花卉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生态产业也有较快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对满足人们绿色消费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2002年统计,各类商品林业基地达6100万亩,林产工业企业5200余家,林业总产值180亿元。林业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林业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山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3.林业支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为保障林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林业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了林木种苗基地建设。新建了一大批林木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和重点示范苗圃,提高了造林绿化的良种使用率。二是林业“三防”(即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防止乱砍滥伐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前言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建设部等中央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依据,2004年年初,我市组织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的修编工作。2005年1月12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审查并同意通过《总体规划》。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一、修编工作背景及必要性 (一)1993年以来,国务院批准《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迫切需要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中心区功能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等问题日趋恶化,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无序蔓延的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单中心的发展格局已经难以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以促进的可持续发展。 (三)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举办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适应发展需要编制新的总体规划。 (四)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城市规划理念迫切需要调整和创新。 二、工作组织方式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2002年5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2002年底,我市组织开展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后上报国务院,得到充分肯定,并批示据此修编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11月建设部致函市人民政府要求尽快开展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为了保证规划编制工作做到科学性、综合性、前瞻性,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组织开展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政府组织:组织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三家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分工协作,并且为了推动工作进行,确定了三级例会制度,在总体规划各个阶段召开若干次专题会议,对总体规划修编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 专家领衔:此次总体规划建立了开放式的编制工作框架,委托众多国内外高层次、多层面、宽领域的专家领衔进行专题研究工作,为规划编制提供了前言视野和科学的研究基础。由吴良镛、周干峙、钱易、李京文、孟兆桢、X福垣、陆学艺、周一星等23位国内各领域的权威专家领衔(其中6位院士),以及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委托了近70个国家和市级权威研究机构进行了27项专题研究,提交成果近百万字。邀请100人次国外专家及12所国外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 部门合作:与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国土资源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国家人口与计生委、国家环保总局、民航总局等中央各部委就市各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了15次协调。全市39个部门,以及18个区县政府

2019年最新萧江镇道路绿化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 (1) 第二章项目概况 (2) 一、区位 (2) 二、基地现状 (2) 三、规划范围 (2) 第三章设计依据 (3) 一、发现问题 (3) 二、建议 (3) 三、设计依据 (3) 第四章设计构架 (4) 一、指导思想 (4) 二、设计原则 (4) 三、设计理念 (5) 第五章总体构思 (5) 一、景观构思 (6) 二、景观构想 (6) 第六章种植设计 (8) 一、设计原则 (8) 二、设计目标 (9) 三、具体设计 (9) 四、树种选择 (9) 五、照明设计 (10) 六、景观小品设计 (10) 第七章投资估算 (10)

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状况、优化人居环境、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保护森林既是保护自然资源,也是保护人类自身。 为了进一步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引导民众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根据浙绿委[2007]12号文件精神,决定从2008年起在全省组织开展“关注森林”活动,突出重点开展“森林城市(城镇)”创建工作。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实施森林浙江建设战略,2010年平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用3年建成‘绿色平阳’、6年打造‘省级森林城市’、到2020年达到‘国家级森林城市’建设标准”的建设目标。 根据规划平阳县将全面推进水系林带化、通道林荫化、城镇园林化、山地森林化等重点工作,切实打造鳌江、平瑞塘河、平宋塘河三条水网林带和生态湿地,构筑平阳境内以高速公路、104国道、57省道为主的“两横四纵四连”交通绿廊,建设昆阳城东东门山、古盘山、城南九凰山、隆山、城北公园;鳌江城西荆溪山、城东九岗山;水头卧牛山等多个城市公园,推进水头、万全、麻步、萧江等重点乡镇的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和荒山绿化,培育西湾、宋埠、鳌江沿海防护林和顺溪、青街、南雁、山门及南麂生态景观林区,形成“一轴、一带、三环、六区、十线、百村”的县域城市森林布局结构体系。 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2.3%、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7.1%、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4平方米以上,构筑“青山、碧水、蓝天、绿地”的城市环境格局,努力形成“让城市融入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的生态新平阳。 萧江镇以创建“花园式城镇”为目标,近年来不断加强了城镇的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建设,逐步实现了预定目标。萧江收费站作为平阳北港片区高速公路的主要入口,是萧江镇门面的直观展示,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萧江镇的形象,给过往的游客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