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doc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doc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doc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doc

第二章企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企业管理管理理论的最初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是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在这一阶段,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ylor,1856-1915)、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1841-1925)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费雷德里克?泰罗(F?W?Taylor)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在米德维尔工厂,他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在这家工厂的经历使他了解工人们普遍怠工的原因,他感到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提高生产率的严重障碍。为此,泰罗开始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论。

他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重点研究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

1.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1911年,泰罗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问世,标志着企业管理结束了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入了科学管理时代。

泰罗的这部代表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通过一系列简单明确的事实,指出了全国各个领域,由于工作效率低所遭到的巨大损失。

第二,认为要实行系统化管理而不是物色几位能人高手,才是医治效率低下的良方和对策。

第三,管理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它有明确的定律、规则和原理作为它的基础,并进一步指出,无论是从最简单的个人活动,还是需要严密协作和管理的大公司,科学管理的基本

原理都非常有效和适用。

第四,提出了新的管理哲学。泰罗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取得雇主和工人两方面的合作。雇主关心的是低成本,工人关心的是高工资,要使雇主和工人两方面都认识到,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使双方都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他指出,不能把管理的一些技能和方法误认为是管理的实质或基本哲学。他认为科学管理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1)科学,而不是经验或臆断;(2)融洽,而不是不和;(3)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4)最高的产量,而不是人为地限制产量;(5)要给每个人进行培训,使他发挥最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

泰罗的科学管理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学;二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泰罗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他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罗认为最佳的管理方法是任务管理法,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广义地讲,对通常所采用的最佳管理模式可以这样下定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工人们发挥最大程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管理模式将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或称任务管理。”

泰罗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精神革命。精神革命是基于科学管理认为雇主和雇员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因为对于雇主而言,追求的不仅是利润,更重要的是事业的发展。而事业的发展不仅会给雇员带来较丰厚的工资,而且更意味着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这事业使雇主和雇员相联系在一起,当双方友好合作,互相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时,就能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生产出比过去更大的利润来,从可使雇主的利润得到增加,企业规模得到扩大。相应地,也可使雇员工资提高,满意度增加。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

法约尔的著述很多,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三个方面:从经营职能中独立出管理活动;强调教育的必要性;提出管理活动所需的五大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这三个方面也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

1.从经营职能中独立出管理活动

法约尔通过对企业全部活动的分析,将管理活动从经营职能(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和会计等五大职能)中提炼出来,成为经营的第六项职能。区别了经营和管理,法约尔进一步得出了普遍意义上的管理定义,他认为管理是普遍的一种单独活动,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由各种职能构成,管理是管理者通过完成各种职能来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企业中的每组活动都对应一种专门的能力,如技术能力、商业能力、财务能力、管理能力等。而随着企业由小到大、职位由低到高,管理能力在管理者必要能力中的相对重要性不断增加,而其他诸如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等能力的重要性则会相对下降。

2.教育的必要性

法约尔认为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缺少管理教育是由于没有管理理论,每一个管理者都按照他自己的方法、原则和个人的经验行事,但是谁也不曾设法使那些被人们接受的规则和经验变成普遍的管理理论。

3.提出五大管理职能和十四项管理原则

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法约尔认为,管理存在于一切有组织的人类活动之中,管理上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灵活地贯彻管理的一系列原则。法约尔根据自己的管理经验提出了管理的14项原则,分别是:(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严明;(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的报酬;(8)集权;(9)管理层次;(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某些原则甚至以“公理”的形式为人们接受和使用。因此,继泰罗的科学管理之后,一般管理理论被誉为管理史上的第二座丰碑。

(三)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 Weber,1864-1920)生于德国,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与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其中官僚组织理论(也译为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韦伯对组织管

理理论的伟大贡献在于明确而系统地指出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为此,韦伯首推官僚组织,官僚制在19世纪已盛行于欧洲。韦伯提出的官僚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

韦伯把人类行为规律性地服从于一套规则作为社会学分析的基础。他认为一套支配行为的特殊规则的存在,是组织概念的本质所在。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韦伯将社会所接受的权力分为三种:法定权力、传统权力和神授权力。它们应该建立在以下基础上:

合理基础——它是以一种对正规规则形式的“法律性”,以及对那些升上掌权地位者根据这些条例发布命令的权利的信任作为基础的(法定权力)。

传统基础——它是以一种对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及对根据这些传统行使权力者的地位合法性的既定信念作为基础的(传统权力)。

神授基础——它是以对某一个人的特殊的、超凡的神圣性、英雄行为或典范品格的信仰,以及对这个人所启示或发布的规范榜样或命令的信仰作为基础的(神授权力)。

韦伯认为人们对传统权力的服从是在习惯义务领域内的个人忠诚。领导人的作用似乎只为了维护传统,因而效率较低,不宜作为官僚组织体系的基础。超凡权力的合法性,完全依靠人们对于领袖人物的信仰,是非理性的,所以,超凡的权力形式也不宜作为官僚组织体系的基础。只有提供了慎重的公正的法定权力才能作为官僚组织体系的基础。

二、行为科学时代

(一)社会人假说

美国行为科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和罗特里斯伯格(Fritz J.Roethilis Berger)是侧重“自我实现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的代表人物。他们依据“霍桑试验”的结果,得出了社会人假说,主要内容是:(1)工人是“社会人”。工人做工并非单一地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社会需求、心理需求,他们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

(2)企业中除了有“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有自己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信念和办事原则。它与正式组织互为补充,对鼓舞工人士气,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凝聚力都可起到很大的作用;(3)新型领导者不仅要善于了解人们合乎逻辑的行为,而且要善解人们不合乎逻辑的行为;要善于倾听和沟通企业员工的意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要求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要求之间保持平衡。

(二)XY理论

1.X理论

195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发表的著作《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提出了影响颇大的“X-Y”理论。

他将传统的指挥和监督理论命名为X理论,而将自己提出的理论命名为Y理论。依照麦氏的归纳,X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假设是:

1)一般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希望工作越少越好,所以总是设法逃避工作。

2)一般人都缺乏责任心,愿意接受别人的指挥或指导,而不愿主动承担责任;

3).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要求和目标都漠不关心,把个人的利益放在一切之上;

4)人习惯于守旧,反对改革,不求进取;

5)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人是缺乏理性的,一般不能控制自己,易受外界或他人的影响。

麦格雷戈认为,X理论曾经是企业领导人普遍具有的一种传统观念,对美国的企业管理有过重大影响。以X理论为指导思想,管理人员把人和物等同,忽视人的自身特征和多种需要,特别是社交,友情,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把金钱作为促使人们工作的最主要的激励手段,把惩罚这种强制性手段当作管理的重点之一。认为权利、规章制度和严密的监督控制,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依照这种理论,工人只是一种会说话的机器,管理人员必须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方能奏效。

2.Y理论

麦格雷戈不同意X理论,因而提出了与之相反的Y理论。Y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假设是:1)人并不是生来就懒惰,而要求工作和劳动是人的本能。人从事工作和劳动,正如游戏和休息一样是自然的。人对工作的喜爱或厌恶,主要取决于这项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

2)外部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并不是朝着组织目标努力的唯一办法,人对自己所赞同的工作目标不但不会消极抵制,而且会积极参与,参与过程中任人能够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

3)为实现目标作出贡献是人们获得成就的报酬的函数。这些报酬汇中最主要的是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他们其实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作努力的直接产物;

4)在正常条件下,一般人不但学会接受责任,而且追求责任。逃避责任,缺乏壮志雄心,以及强调安全感通常是经验造成的,并非源于人的本性;

5)不是少数人,而是大多数人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都有相当高的想象力,创造力;

6)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发挥。

麦格雷戈把Y理论称为“人员管理工作的新理论”,是“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结合”的理论。他主张,管理者要以这种新理论为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的情况,因人而异地采用领导,协助和教育等方法,给工人安排他感到有吸引力和有意义的工作,是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尽可能结合在一起,以便把个人智慧和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要用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用信任与关怀代替监督与惩罚。他还认为,企业管理的关键问题不是在采用“强硬的方法”或“温和的方法”之间进行抉择,而是要在指导思想上变X理论为Y理论。

3.超Y理论

这是美国人莫尔斯(J.J.Morse)和洛希(J.W.Lorsch)提出的。他俩做了一次试验:在一个工厂和一个研究所中,按X理论来管理,结果工厂的效率高而研究所的效率低;在另一个工厂和另一个研究所中,按Y理论来管理,结果工厂的效率低而研究所的效率高。由此得出结论;Y理论并不一定到处都比X理论优越。这是因为职工素质各不相同(有的人富于主动性、责任感和创造才能,有的人则没有这些品质);人的需要多种多样(需要的层次因人而异,各种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并随条件而变化);工作内容各不一样(有的单调重复,有的丰富新奇);目标性质大相径庭(有的组织目标可以精确定性定量,有的则很难确定)。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采用X理论还是Y理论来管理,管理的要决在于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三)激励理论

行为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人性”探讨到激励理论探讨的历程。持这种管理思想的学者们认为;从人们的内在需要出发,推动人们采取某种有目标的行为,最终达到需要的满足,这是激励的过程;而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则是激励的出发点,它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很明显,激励理论的主旨在于对人的需要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因为人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能力,还取决于受激励的程度,我们通常用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来表达这一思想.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在研究激励理论时,我们不能不提亚伯拉罕?.马斯洛。这位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学家在

认真研究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美国学者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之后,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从而掀起了心理学领域的“第三次思潮”。在《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和人》这两本著作中,马斯洛系统地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一方面,人生有需要的动机,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故而,已经满足的原则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又是按等级排列的,一旦某种需要获得满足,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这个进程是没有止境的,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生活和工作着。他把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分为五个层次。它们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到心理这样一个先后不同的层次,从而这样启示我们这样去思考企业生产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从文化心理上去满足企业职工的高层次需求,从文化上对职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

2.双因素理论

这是美国学者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通过近2000人次问卷调查于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的需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满意或不满意的需要,另一类是要求个人发展需要。工资、职务保障、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人事关系等属于“保健因素”或“维持因素”,没有这种因素将引起许多不满;但是具有这种因素只能消除不满,而不能引起满意感和积极性,工作本身及其发展前途、成就、得到赏识、被赋予责任等属于激励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就会有满意感和积极性,没有这种因素就没有满意感和积极性,却不会引起很大的不满。因此。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管理措施,应该从工作本身着手,进行工作再设计,使工作内容丰富、新奇而有责任。

3.ERG理论

这是生存(Exsistence)、关系(Relatedness)、成长(Grouth)需要论的简称,由美国学者阿得福(C.Alderfer)提出。ERG理论认为生存、关系、成长这三个层次需要中任何一个的缺少,不仅会促使人们去追求该层次的需求,也会促使人们转而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还会使人退而更多的追求低一层的需要。任何时候,人们追求需要的层次顺序都并不那么严格,优势需要也不一定那么突出,因而激励措施可多样化。

4.强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认为,凡需经过学习而发生的操作性行为,均可通过控制“强化物”来加以控制和改造。强化方式有:正强化,即用奖金、赞赏、提升等,吸

引职工在类似条件下重复产生某种行为;负强化,即预先告之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来避免该行为;自然消退,即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使之逐渐消失;惩罚,即用批评、降薪、开除等,来消除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

5.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46年首先提出。其基本公式是: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这就是说,推动人们去实现目标的力量,是两个变量的乘积,如果其中有一个变量为零(即目标毫无意义或毫无实现可能),激发力量也就等于零,所以有些非常有吸引力的目标,因无实现可能就无人问津。效价是企业目标达到后,对个人有何价值及其大小的主观估计。期望值是关于达到企业目标的可能性大小以及企业达到目标后兑现个人要求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这两种估计在现实过程中会不断修正和变化,发生所谓“感情调整”。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这种调整有利于达到最大的激发力量。所以期望理论是过程型激励理论。

6.成就需要理论

美国教授麦克里兰(David Mechelland)及其学生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有两类:一类是高成就需要者,另一类则不是。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喜欢做难度大、有风险的工作,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不努力,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尽力而为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他们是企业迅速发展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宝贵资源,应该派去做挑战性工作,如果被放在例行的、没有挑战性的岗位上就会被埋没。麦克里兰还强调,这种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造就出来。

7.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于1956年提出,曾轰动一时。他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起激励作用。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降低产量和质量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三、管理理论丛林

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管理丛林”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空前提高;技术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生产社会化程度更加提高;许多复杂产品和现代化工程需要组织大规模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些都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企业经营管理原有的理论和方法有些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因此,在古典管理学派和早期行为学派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形成许多新的学术派别。这些理论同古典管理学派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形成盘根错节、争芳斗艳的局面。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把它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的时代。

孔茨在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杂志》上发表过《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在文中他指出:由于社会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社会计量学家、数学家、政治学家、工商管理学家等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有了极大的增长,他们为了各种目的而标新立异,导致管理理论的丛林蔓生滋长。孔茨当时划分了6个主要的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学学派。

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发表之后的第19年,孔茨又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该文指出,经过这19年,他发现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茂密,至少已经产生了11个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等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学派,其中,决策理论学派的思想又占主导地位。

(二)管理丛林阶段上的主要代表——决策理论学派

1.决策理论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着眼于合理的决策,即研究如何从各种可能的抉择方案中选择一种“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该学派吸收了系统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70年代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管理学派。

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赫伯特?A?西蒙,他既是管理学家,又是著名的计算机学和心理学教授。西蒙出生于1916年,1936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政治系,其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公共管理》、《组织》(与马奇合作)等。因其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决策理论学派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詹姆士?马奇。他于1953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组织理论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2.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框架

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理论,特别是消费者抉择理论,即在一定的“合理性”前提下,通过对各种行为的比较和选择,使总效用或边际效用达到最大。因此,它们也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决策对象。

决策理论学派很重视对决策者本身的行为和品质的研究。西蒙和马奇在《组织》一书中,将“决策人”作为一种独立的管理模式,即认为组织成员都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选择手段的决策者。

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做决策。

3.决策理论学派的基本特征

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与传统的决策理论及其他学派相比,有以下基本特征:

1)决策是管理的中心,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

西蒙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

2)在决策准则上,用满意性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

西蒙认为,完全的合理性是难以做到的,管理中不可能按照最优化准则来进行决策。首先,未来含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人们不可能对未来无所不知;其次,人们不可能拟定出全部方案,这既不现实,有时也是不必要的;第三,即使用了最先进的计算机分析手段,也不可能对各种可能结果形成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因此,在决策准则上,应用满意性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

3)强调集体决策与组织对决策的影响

西蒙指出,经理的职责不仅包括本人制定决策,也包括负责使他所领导的组织或组织的某个部门能有效地制定决策。他所负责的大量决策制定活动并非仅是他个人的活动,同时也是他下属人员的活动。

4)发展人工智能,逐步实现决策自动化

西蒙在他所著的《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总结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在高层管理及组织结构中的应用。他主张发展人工智能,逐步实现决策自动化。

4.决策理论学派研究范围的扩展

西蒙等人认为,一个企业组织机构的建立及企业的分权与集权不能脱离决策过程而孤立

地存在,必须要与决策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西蒙等人非常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中的作用。他们把信息联系定为“决策前提赖以从一个组织成员传递给另一个成员的任何过程”。西蒙认为,今天关键性的任务不是去产生、储存或分配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处理成各个有效的组成部分。今天的稀有资源已不是信息,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这一学派的研究领域并不象其名称所表明的那样狭窄,其视野已扩展到大大超出评价抉择方案的过程。

5.决策理论学派给人们的启示

决策理论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决策理论提出了一条新的管理职能。针对管理过程理论的管理职能,西蒙提出决策是管理的职能,决策贯穿于组织活动全部过程,进而提出了“管理的核心是决策”的命题,而传统的管理学派是把决策职能纳入到计划职能当中的。由于决策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组织,而且适用于其他各种组织的管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因此,“决策是管理的职能”现在已得管理学家普遍的承认。

第二,首次强调了管理行为执行前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决策理论之前的管理理论,管理学家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管理行为的本身的研究中,而忽略管理行为的分析,西蒙把管理行为分为“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并把对管理的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中。

(三)管理丛林阶段上其他主要学派

1.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系统,即由相互进行协作的各个人组成的系统,而企业这种组织中的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在协作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对协作的努力进行协调,以使组织能够顺利运转。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I?Barnard,1886—1961)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经理的职能》对该学派有很大的影响。

2.系统理论学派

系统理论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一般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系统理

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弗里蒙特?卡斯特(Fremont?E?Kast)。弗里蒙特?卡斯特是美国系统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管理学家。主要著作有《系统理论与管理》(与约翰逊、罗森茨韦克合著)、《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与罗森茨韦克合著)等。

3.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经理主义学派,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当代企业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它重点分析成功管理者实际管理的经验,并加以概括、总结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的共性东西,然后使之系统化,合理化,并据此向管理人员提供实际建议。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彼得?德鲁克(又译为彼得?杜拉克 Peter?F?Drucker)、欧内斯特?戴尔(Dale)等。

4.经理角色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是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该学派认为针对经理工作的特点及其所担任的角色等问题,如能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措施,将有助于提高经理的工作成效。经理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5.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认为,企业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决定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即要按照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企业类型、不同的目标和价值,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其代表人卢桑斯(F?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是系统论述权变管理的代表著作。

四、企业文化的兴盛

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经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管理丛林理论三个阶段后,于20世纪80年代初步入了第四阶段———企业文化阶段,这一阶段侧重于把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文化覆盖了人的心理和生理、人的现状与历史,因而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全面显示出来。文化具有共享性,文化是一整套由某个集体共享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使个人行为能够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因此,企业文化阶段不同于以往过分重视物或过分重视人的管理,它正在把对人与对物的管理以及被西方历史传统分割开来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努力统一于企业管理之中。

(一)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背景主要来自: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和美国管理界的深刻反思。

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这个小小岛国,弹丸之地,以只占总土地面积15%的可耕土地,却要养活1.2亿人口,确实不易。论客观条件,日本可以说处处不如人:缺少有效地理空间,海洋阻隔,交通困难,火山地震不断;缺少石油、煤等主要能源和各种主要工业原料;在二战中既侵略亚洲各国,自己也饱受了战争创伤。按常理,日本肯定是困难重重。但是经过短短几年战后经济恢复期,到了五六十年代,日本掀起了一场工业发展运动,其中电子和汽车制造业发展尤其迅速。在很短时间里,日本经济便脱颖而出,让全世界为之刮目。汽车制造业方面,日本的丰田打败了美国的福特;电脑业方面,日本的富士、三菱、日本电气,把销售状况一度雄踞世界首位的美国IBM公司挤出了日本及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市场;钟表制造业方面,日本以600万只手表的年产量超过了号称“钟表王国”的瑞士。进入80年代后,日本的GNP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日本经济的迅速起飞,使美国受到极大震惊,美国人开始反思。通过美日两国的典型企业的对比研究,美国的企业管理学者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两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国的管理观念及管理方式的差异,其实质是两种企业文化的差异。

美国企业一直尊崇有加的是理性主义的管理方式,企业强调“硬”的方面,即注重用指标、定额、制度等明确的控制手段来实施科学、理性的管理,强调企业生产中设备、技术等“硬件”,强调管理行为中明确、直接、简洁、量化的一方面,对企业中生产的主体人的作用并没能放到重要的位置,以为物质装备和生产技术决定一切。日本企业则不但注重上述这些“硬”的方面,而且尤为注重企业管理中那些“软”的方面。他们特别重视人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在各种管理行为的实施中,注重协调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树立为本企业全体员工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强化企业对职工的凝聚力。日本人努力在企业中培养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文化氛围,将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作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来看待,尊重其人格,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增强每个成员为实现企业目标而需要的通力合作精神,使企业的每一成员都深刻地感受到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一种文化氛围的存在,从而在思想上、行为规范上都归属于这个企业,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企业文化研究的三个阶段

美国学者将对日本企业文化实践的调查和研究上升到理论高度,使之成为指导美国管理实践的指导思想。之后,日本学者又基于美国学者的研究,试图从日本企业管理文化实践中

提取理论。欧洲各国也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研究。由此,企业文化的研究热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从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文化一直是企业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其研究价值得到公认。对这么多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把西方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企业文化理论形成阶段、企业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阶段、企业文化理论的深入发展阶段。

1.企业文化理论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企业文化的研究处于热潮之中,以1981年出版的《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理的艺术》,1982年出版的《企业文化——企业生活的规矩和礼仪》和1982年出版的《追求卓越:美国一流企业的经验》为开端,很快风靡整个企业管理领域,并且涌现出一大批关于企业文化的作品:如R·H·坎姆贝尔的《苏格兰金融企业的源泉:成功文化锹1980),爱德加·H·沙因的《企业文化:动态研究》(1983)、安·M·罗宾森的《(邮局的企业文化:历史、现状和未来》(1983)。这个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就是《企业文化:企业生活的规矩和礼仪》。该书在1981年7月出版后,就成为最畅销的管理学著作。后又被评为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的10本管理学专著之一,成为论述企业文化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阶段中,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以其完整的理论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很快被理论界和实业界所接受,主要表现在大量的以企业文化为主题的文章和著作的发表。这个阶段论述和研究的主要是在企业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和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关系、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成长、企业文化的管理和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的认识和描述等方面。

2.企业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中,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更加广泛,更加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企业文化理论,作品像泉水般不断涌现,如爱德加·H·沙因的《企业文化与领导艺术:动态研究》(1985)、爱仑·威廉、保尔·道布森和迈克·沃特

斯的《变革企业文化:创造新型企业的途径》1989)、南希·马丁的《企业文化变革中沟通的作用》(1988)、布兰·S·《员工眼中的企业伦理、企业文化和上下级沟通》(1988)、帕崔西亚·H·卡拉瑟诺思的《作为企业文化象征的企业价值观和员工满意度之间的关系》(1988)、约翰.B.露奇的《企业购并、兼并过程中的企业沟通和企业文化》(1988)、迈克尔·P·詹米森的《企业文化::概念与识别方法》(1985),戴布拉·J·格莱哈姆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企业文化》(1985),戴维·M·维拉努的《组织文化:公共关系中价值观的体现方式》(1986), R·戴姆·谢曼的《企业价值观、对员工的尊重,对顾客的贴近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1986)、林恩·M·奥斯沃尔德的《企业文化之间的不同:对管理的意义》(1985)、帕崔西亚·K嘉波的《企业文化变革中的企业文化分析》(1987)、沃雷斯·E·沃科尔的《变革企业文化:美国通用会计公司的战略、结构和职业精神》(1986)。

3.企业文化理论深入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有:1997年出版的杰克林·谢理顿的《企业文化,团队文化:克服团队成功的障碍》,1998年出版的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1999年出版的爱德加·H·沙因的《企业文化的永恒法则:关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和谬误》以及2000年出版的伯歌·C·纽豪热、佩·本德和科哥·L·斯特姆斯堡的《网络文化: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此外比较有影响的还有2003出版的玛丽·戴维斯(MaryDavis)的《企业文化:转变领导方式的驱动力》、娜迪娅·K·布什和道诺德·K·怀特的《沟通对企业文化的影响》、科尼斯·李帕提都和戴维·西西勒的《美国企业的成长:历史、政治、文化》、李查德·迪的(变革企业文化:在造纸厂实施安全战略》、露尔·H·琼森的《超越道德底线:让伦理观念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成分》、娜迪亚·K·布什和唐纳德·K怀特的(沟通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查尔斯·H·特纳的《争取竞争势的企业文化执》(1990)、卡尔·尤利奇、R·S·乔德瑞和凯山·S·瑞纳的《管理企业文化:使印度获得世界竞争力的多元化》(2000)、保尔·泰姆波罗尔的《个性魅力:张扬企业的形象、品牌、和文化,赢得世界的认同》(1998)、保尔·希勒斯和保尔·莫莉斯的《企业价值观:道德争论执1992)、科林·格利的《企业与文化》(1998)、弗古尼亚·S·侯.勒普的《氛围与文化:企业沟通的实证研究》(1995)、苏·玖斯的《培育学习型的文化:促使员工创造优质产品、积极创新、保证企业长足发展》(1996)、琼.海恩·C·马丁和安德鲁·哥达德的《兼并与收购过程中的企业文化:理论框架》(1997)、查勒·温德利的《企业文化:沟通研究》(1992),詹尼弗·L·万恩的《对企业文化变化的评价》(1992),贝慈·布莱克斯利的《新技术对企业文化的影响:通讯业中的典型研究》(1991)。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建设;企业发展;和谐发展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意识及内涵的总称,其能以企业组织行为所体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 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目前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得到长 足发展 , 企业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正在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不断发展。 【正文】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 , 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 , 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头 脑和灵魂的企业,而成功的企业,都是突出企业的文化管理。因此,建塑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这个时代赋予当代国有企业的时代 课题。 当前,国有企业的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发展:为什么许多“明星”企业很快成为“流星”企业?为什么一些企业高层与中基层难以 达成共识,甚至存在沟通障碍等?事实证明,一个先进的企业有必要也必须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否则即便在短期取得不错的效益,但最终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趋于劣势,最终导致昙花一现。 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才能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文化,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总称,从字面意 思上解释,文化是一个动词,无论是“教化”还是“化成” ,都体现了一个行为 过程。“文”是指道德、哲学思想、艺术等,引伸到企业文化中就是企业所倡导

浅谈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浅谈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标签:新形式企业文化意义和作用 1 企业文化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下,为实现企业目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被该企业广大职工群众所接受的共同的行为准则,以及企业形象、经营理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等。企业的发展既要靠有效的经营运行机制,同时还要靠用一种精神去统一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发展企业文化的目的就在于用一种无形的、精神的东西去统一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职工的行为价值观念。通过发展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使每一个企业职工都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氛围,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筛选与提炼形成的人本管理理论,它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优良作风、礼仪风俗、行为规范、标识、英模、环境、传播网络等为主要内容,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企业的发展,根本的因素是人,是企业的职工。职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企业文化的精髓就是强调人的价值,注重人的因素,注重在更高层次上挖掘人的潜力和潜能。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尔现象启示我们:企业文化之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起作用,是靠了其对职工的熏陶、感染和引导。企业文化中所包容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企业职工中。在这种企业文化面前,职工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共同价值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生活,发自内心地为企业创造财富,这种作用是无法去度量和计算的。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2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观因素 2.1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精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

企业文化手册范本

三航分公司企业文化手册 目录 经理致辞 第一章公司概况 第二章公司文化 第三章员工权利义务 第四章员工思想行为规 第五章员工培训 第六章员工沟通渠道 第七章员工奖惩 第八章附则 附录 经理致辞 亲爱的员工,您好! 欢迎您加盟我们的团队,您的到来使三航分公司又增添了一份新的活力。 公司以服务、创造美好为核心价值观,以造福员工、回报社会为宗旨,争创同行一流、集团品牌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共同的使命。我们期待着与您一起,以智慧和汗水,描绘公司的美好前景,以我们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实现我们的崇高理想。 公司致力于培养并聚集了各层次的管理、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希望您能把握一切机会,虚心向老员工请教学习,他们的指点会有助您在工作中尽快进入角色,会使您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这种善于学习的心态本身就是获得成功的要素。 公司对全体员工鼓励长期服务,并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先耕耘,后收获”是公司提倡的价值取向与理念。如果您能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您在本公司将有许多成功的机会,您的人生价值也将得到体现。 这本《文化手册》介绍了公司的文化,同时也是您了解公司,指导工作的行为指南,认真阅读会对您有所帮助。希望您尽快融入公司的文化之中,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努力学习,创新奉献,与公司全体员工和衷共济,团结协作,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祝您在公司这个大家庭中学习进步、工作顺利、事业成功、生活愉快! 第一章公司概况 一、公司简介 第三航务工程局分公司成立于1974年10月,主要承接大中型港口码头、各等级公路、桥梁、海堤工程以及各种混凝土构件预制、土石方施工,同时为航务工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公司现有员工1200余人,年完成建筑安装总产值超过10亿元,是省、市文明单位,多次荣获全国质量小组活动优秀企业和全国、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1998年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5年6月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公司成立30多年来,在、、、、、湾地区承建各类码头泊位190多个泊位,累计泊位长度20000多延长米。承建的工程以工期短、质量优、服务好得到建设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14710106杨建超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以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随着文化管理阶段的到来而兴起,从本源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为解决与外部环境的协调问题和内部的融合问题而形成的一套基本假设。这套基本假设是企业或企业家在过去成功和失败中习得的,反映了企业或企业家对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内部运作有效性、人员本性等众多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并且,这套假设是在潜意识状态下影响企业和企业人未来的行为选择。 (一)企业文化大概有以下四个功能 1.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鼓励、引导把员工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公司的目标相结合,帮助员工了解公司的政策,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团队之间、个人与公司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 2.导向功能 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言是首要的。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价值观念是决定企业文化特征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3.激励功能

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找家教,到阳光阳光家教网全国最大家教平台 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新华网云南频道 ( 2007-10-30 )来源:云岭高速0【字号大中小】【订阅新华短信】【收看新华手机报】【打印】【关闭】 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朱振辉(昆楚管理处) 企业文化学的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说过,今后的500强企业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近些年来,企业文化建设逐渐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先进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的竞争,表面看来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深一层看是管理水平的竞争,再深一层看就是文化的竞争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建设的涵义是指对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所制定的总体谋划和基本对策。其特点包括渐进性、整体性、柔软性、可继承性、潜移默化性等,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https://www.doczj.com/doc/7e14275116.html,家教网找家教上阳光家教网

找家教,到阳光阳光家教网全国最大家教平台企业文化的结构分为三个阶段,即精神层、物质层和制度层。精神层主要是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 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 (一)精神层包括6个方面内容: (1)企业最高目标。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是企业全体员工凝聚力的焦点,是企业共同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它反映了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追求层次和理想抱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2)企业哲学。企业哲学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可和接受,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形成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制度及周围环境等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同时也受企业家思想方法、政策水平、科学素质、实践经验、工作作风以及性格等主观因素的影响。(3)企业精神。它是企业有意识提倡、培养员工群体的优良精神风貌,是对企业现有的观念意识、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和倡导的结果,是全体员工有意识地实践所体现出来的。4)企业风气。企业风气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在员工的思想作风、传统习惯、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方面的综合反映。5)企业道德。指调节职工之间、职工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制度之间三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6)企业宗旨。这是指企业存在的价值及其作为经济单位对社会的承诺(二)制度层。1、一般制度。指企业指导日常工作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各种责任制度。2、特殊制度。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管理特点和文化特色的非程序化制度。3、企业风格。这是指企业长期相洽、约定俗成的典礼、仪式、行为习惯、节日活动等。如五月鲜花歌咏比赛、体育比赛等等。 https://www.doczj.com/doc/7e14275116.html,家教网找家教上阳光家教网

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21世纪工商管理特色教材 张国梁《企业文化管理》 第1章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理解企业文化的概念,掌握企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企业文化的主要理论,了解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在我国发展的主要阶段。 先导案例 日本本田汽车公司美国分公司 日本的本田汽车公司美国分公司,只有高层管理者来自日本,其余职工(包括中级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都是美国人。这些美国人原本是在美国3家较大的汽车制造企业中工作的。该公司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都超过了美国的同行。本田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美国《华尔街杂志》于1983年对该公司的经验进行了报道:“本田公司美国分公司突出的做法是缩小工人和管理人员在地位上的差别,把工人当做群体的一分子。每个人,不论是工人还是管理人员,同样都在本田的餐厅就餐,公司也没有为高级职员专设的停车场。职工被称作‘合伙人’. ”这就是说,本田公司美国分公司的成功,应归功于高层管理者“重视人、尊重人、团结和依靠广大职工群众”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而这一点,恰恰是

优秀的企业文化的精髓,本田汽车美国分公司就是靠优秀的企业文化而制胜的。 1.1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学说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对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应该首先了解“文化”的概念,进而再来具体分析企业文化的含义。 1.1.1 什么是文化 了解什么是“文化”,是研究企业文化的逻辑起点。 “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有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中,原文为:“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尔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文化被理解为文治教化。 自从19世纪后期现代文化学的诞生,人们对文化才从科学的角度有了全新的解释。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取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泰勒肯定文化是人后天的习得和创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他把文化仅仅局限于人的精神方面。随后,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亨根斯、维莱等人对泰勒的定义进行了修正,把文化定义为:“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摘要:文章概述了企业文化的含义;介绍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体;重点论述了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以望企业管理者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积极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加快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主体;企业发展;关系 abstract: 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enterprise culture; introduced the content that company culture builds the main body; focus on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managers looking to improve the “corporate culture” understanding, and actively create a “people-oriented” enterprise culture,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 : 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是企业在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的理想、工作、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

企业文化 各章习题

企业文化各章习题 注意:红色下划线的选项是答案 如:1、企业()在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包括企业价值观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作风和管理风格。 A、精神文化 B、行为文化 C、制度文化 D、物质文化 答案为:A、精神文化 第一章企业文化概述 单选题 1、企业()在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包括企业价值观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作风和管理风格。 A、精神文化 B、行为文化 C、制度文化 D、物质文化 2、民族性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任何一个企业文化都深深打上了本民族文化的烙印,都是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如美国推崇的是() A、礼教习俗 B、“严谨、精益求精” C、“创新、个性、冒险” D、“诚实、守信、儒家风范” 3、企业文化的产生预示着一个文化竞争时代的来临。20世纪()年代以来,人们认识到,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 A、六十 B、七十 C、八十 D、九十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企业文化具有如下特征:①时代性。②民族性。③系统性。④以人为本。 B、有人说企业文化的“思想渊源在中国,理论成型在美国,实践成功在日本。”这是没有道理的。 C、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一系列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文化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人及社会发展的作用。 D、企业文化的内涵大致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创新;②注意细节;③结果定向;④团队导向; ⑤集体学习能力;⑥进取心。 5、未来的企业文化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多彩,它包括()。 ①创新与变革文化;②人本与能本文化;③学习与超越文化;④速度与效率文化;⑤知识管理型文化;⑥个性与冒险文化;⑦礼教与习俗文化;⑧冒险与超越文化。 A、①②③④⑤⑥⑧ B、①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 判断题 6、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变革创新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错 7、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两个方面。 对错 8、没有文化支持和支撑的经济,是没有明天的经济。

浅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 浅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姓名:教育层次: 学号: 省级电大: 专业: 分校: 指导教师: 教学点: 2011年4月

目录 摘要 (3)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4)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4) (一)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作用 (4)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推动企业全面发展 (5) 三、发展企业文化的科学方法 (6) (一)发展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6) (二)发展企业文化的基础是经营管理理念 (6) (三)建设企业文化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7) (四)企业文化在建设发展中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 (7) (五)企业文化的力量源泉来自创新 (7) 四、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7) 五、参考文献 (9)

浅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作用非常重大。企业文化反映了一个企业的主流价值观。从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以及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结合来论证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素质,促进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新形式;企业文化;意义;作用

浅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企业经济环境产生巨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怎样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这是现代企业管理者的一道重要课题。在我国,新兴的企业文化建设,以人性化管理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了当前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形势。对于企业来说,其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增强竞争力,追求企业效率,提升经营绩效,企业的种种行为的有效性也大都以此为衡量标准。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所谓企业文化,现在一般认为它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它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它能在企业管理制度失灵的时候,发挥独到的、有效的管理作用。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象征企业灵魂的价值导向,反映了一种充实物质生产的精神气质,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的、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与献身事业的生活取向。企业文化理论吸收了行为科学、公共关系学、决策科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精华,在理性与科学的基础上,强调人的精神、道德和心理作用。 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经营的产品及服务,不仅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组织特色和管理特色等,更反映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体现为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为核心,通过企业的行为机制,最终衍生为企业形象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多载体、多层次结构的复合型文化。企业文化有三个组成

企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企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企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文/大睿智业杨旭 都说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很重要,所以近日笔者在工作之余也读一些关于企业文化方面著作,从中受益匪浅,就想把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和体会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企业文化之所以在近年越来越受到更多企业重视,主要是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的确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也成了企业经营中重要环节。那么企业文化是什么,我们怎么来认识和理解企业文化呢?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比较认同这一观点: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工作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很多企业老板认为企业文化很有用,能提高企业执行力、竞争力什么的,于是就请个策划人或老板自己整一些所谓企业文化,其实就是几个标语和口号,就告诉员工这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企业领导者和策划者设定和策划的出来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它是一种凝聚人心来实现员工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宗旨、道德风尚以及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等,是一个系统管理工程,绝不是一个标

语,或一个口号,也不是谁想导入谁就就能导入的,她一定要有一个实践和认同过程。成功的企业文化对外具有一定的引力作用,对内要具有一定凝聚力,总体而言,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具备以下六大特点: 1、能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的价值观。 员工认同企业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在实际企业管理工作中,很多企业老板或负责人在自己都不认同的东西,还要员工去执行,例如笔者曾服务河北的一家食品企业,这家老板口口声声讲民主决策,事实求实,要员工讲实话,可事实上老板在民主决策之前自己早已专断,民主只是走走形式,所以后来导致老板不发话就是民主决策了事情,哪怕屁大的事要他作决定,否则大小事都干不成。你说老板的这种主张能得到认同吗?答案是肯定的,最后得到认同是在老板面前员都学会了说一套作一套的工作行为。 2、能在价值观指导下成功的实践与验证。 有一家企业价值观是这样的: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但在这个企业和员工做的时候就完全变啦。企业经常是不按时发工资,对员工的承诺不兑现,于是老板忽悠员工,员工骗老板,骗客户,他们做法与他们的“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却大相径庭。 3、使企业员工产生使命感,使企业产生积极的因素。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使员工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且能激励员工积极的工作,使员工对未来充满憧憬,反之,会使员工产生消极,悲观厌世,甚至自杀。象最近富士康公司的接二连三的跳楼事件,就证明了这一点。造成富士康的员工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个人职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它包括企业的经营观念、行为准则、成果创新、职工精神风貌等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先进的企业文化在实践中显示出它无穷的魅力,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标签:企业文化建设作用 企业文化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整体氛围和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也就是说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态诞生之初就存在了企业文化,随企业在市场经济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它渗透着企业在创业和发展中的精神和价值观,为全体职工所认同、遵守的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必定是具有先进性和导向性,是企业存在和运行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实行企业文化其根本目的就是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通过共同价值观及理念来增强对内部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信念的力量,也是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的文化优势,成为企业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无形力量。 1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知。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只能依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谋求生存和发展。这种竞争,除了靠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硬指标外,还必须靠文化素质的软指标,也就是说市场竞争的背后是文化含量的竞争,企业文化已成为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文化通过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形成一种强大的规范力,成为职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继而形成强大推动力,促进职工积极地去实现既定目标。这种规范力和推动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 2 企业文化建设核心是以人为本 企业职工是企业文化系统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全体职工的建设。职工是决策的参与者,行为的执行者,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和受用者。因此,强调以人为本,时刻把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提高企业凝聚力,激发职工潜力,促进企业目标高效完成。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培养职工的团队意识,促使团队的每个人员改变原来只从个人角度出发的价值观念,久而久之,在企业管理者和全体职工间酿造一种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氛围,形成了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克的团队意识。这

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如何建设

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如何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下是本人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如何建设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相关文章,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和品牌文化的打造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企业的业务状况,而良好的企业形象给目标客户带来信任感,相当于企业的一张推荐信,一个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的企业,更容易发展业务,尤其在利益关系比较集中的商业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 利往”,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很难建立健康良好的企业形象无疑是一个企业在这种环境中最具竞争力的东西。 (二)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与员工之间不仅是雇佣关系,也是利益共同体,员工尽心尽力的为公司服务,会使得企业获得远大于员工工资的利润,一个企业的发展远不是掌舵者一个人的事,也与各级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有关系,而企业的企业文化则是增强员工凝聚力的关键,有底蕴的企业文化使得员工愿意去听从并维护,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不会仅顾个人利益。 (三)有助于企业的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企业也是如此,虽然

现在有些企业提倡轻松的工作氛围,但这并不意味着员工就不需要遵守公司的制度规定。合理的企业制度能够恰当的约束员工,防止公司内部形成散漫的工作氛围,同时,使得企业的运作更具秩序性。而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文化的建设情况。 二、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议 (一)企业文化首先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 如今的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企业的运作模式不再局限于B2C、B2B、C2C模式,O2O的商业模式成为了企业运作的新思路,不仅对于电子商务,对其他企业也很有指导意义,即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简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保持生命力。 (二)企业文化既需要文以载道,又需要付诸实践,其中付诸实践是关键 很多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时,既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与制度,同时也借鉴了我国先贤的思想,但是文化只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若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就只是写在企业简历上的条文而已。这也是很多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在企业建设中,功利心太重,而不注重企业品牌的维护、企业文化的落实,企业文化没有渗透到平时的工作中去,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例如,现在的有些房地产公司,虽然在发展中获取了暴利,但是在群众中的口碑很差,企业文化落不到实处,这样的企业势必成为经济转型中的牺牲品。那么要想把企业文化做好做扎实,就需要抛弃浮夸心态,不做秀不做作,下定坚强决心把文化做好做到位,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化为行动,形成业绩,这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本意。 (三)企业文化既包含显性文化,也包括隐性文化,其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作者:————————————————————————————————日期:

摘要: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成就一个企业,失败的企业文化也可以毁灭一个企业,企业文化绝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 ,而是每个成功企业必须具有的理念,它在市场大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一个企业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 ,即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并且在近十年内 ,企业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 ,人们往往可以看到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常胜不败 ,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1.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一词,源于美国英文“Corporate Culture”,Corporate有团体的,法人的,共同的等意思,所以企业文化又称公司文化,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大约有400多种。人们使用的词语组合不同,但含义基本是一致的,即企业在一定价值体系指导下所选择的那些普遍的,稳定的,一贯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1从这一定义看,企业文化是狭义文化的概念,是精神文化。但是,企业文化常常要通过企业制度和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不同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企业管理制度,表现出不同的物质形态,相应地也创造出不同的物质财富。如图中所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三层次结构:深层企业文化、中层企业文化和表层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长期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有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从事创新的企业家为实现价值增殖所做的资源重组的努力,以及在这一努力所规章的企业目的之下参与企业活动的人群及其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与融合过程。 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对员工进行企业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客观条件的反映。 企业文化是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有力的不成文规则体系。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是处于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特殊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 企业文化属于形态观念的范畴,是一种以管理为目的的文化,又是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管理理论,既具有文化的特殊性,又具有管理的特性。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四个层次、五个要素。 1、企业文化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表层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群众

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比如厂容厂貌、厂旗、厂服、厂标、纪念品、纪念建筑等之构成了文化的具体表象物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无声的语言。 第二个层次是浅层的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经营活动、教育宣传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的活动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模式等文化特征,也是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的动态反映。 第三个层次是制度文化。又称介层文化,是介于深层理念和具体实物之间的东西,是抓企业的目标、各项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传统习惯、领导风格、职工修养、人际关系等。这些内容绝大部分是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从制度上规范人和物的行为方式。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制度文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定制度,制度管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企业才能进入良性运行机制,而那些不成文的行为规范、传统习惯、领导风格等,在某种程度上比成文规定所起的作用还大。企业目标虽然不是一种制度,但她起着一种约束、激励作用。而领导风格,自始至终制约着整个企业的发展模式。职工修养直接与行为规范相联系,好的修养自控能力强,文化素质高、工作效率高。 第四个层次是精神文化。又称深层文化或观众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家精神、价值观念、企业道德、企业哲学等,所谓企业精神就是群体意识,企业经营是群体作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就不可能取得胜利,而这个群体意识形成有赖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引导是群体意识形成的关键。 2、企业文化的要素 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个

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挑战

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挑战 张伟刚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价值观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它是指企业内部的绝大多数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是由企业和员工的需要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价值核心和实质。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保证,就是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的、无形的文化,伴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而形成的。“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千方百计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实现全面、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状况与形势 (一),现代企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性。就目前现代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来说,现代企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与碰撞性。这种企业文化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的内部员工的形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员的流动与变化,一部分原有的传统企业文化,表现出了诸多的不适应性。从国企发展的历史轨迹来说,国企强大的企业文化高峰期应该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这种企业文化的形成,促进了企业全面、快速的发展,随后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又经过融合与自我修正期。在当前现代企业文化的多元发展仍是今天或者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流。这种多元文化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是企业文化中重要的核心因素人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新老员工的交替发展。还有一些人员的流动给企业文化发展、

培育、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与碰撞。使现代企业文化发展建设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员工年龄结构也呈现阶梯化的趋势,80后90后员工的增多,一些新的思想,一些带有院校色彩的文化,融入到现代企业文化之中,并与现代企业文化产生震荡融合。 (二),时代网络信息文化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企业员工的每一个人都受得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信息的发展伴随各种微博、博客、论坛、QQ、微信。及手机网络信息等出现,已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日常生活中,这就为员工提供更多信息文化有了广阔的渠道。同时,也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要逐渐成为一种企业的自觉文化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已离不开网络文化信息这种平台的构建,也是保证企业文化发展活力的必需条件。企业文化要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内涵广泛、底蕴深厚的现代企业文化。 (三),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在生产诸多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由于目前多元化思想的存在,就必须有一支素质高。作风硬的政工干部队伍。企业在生产经营转型中,目前存在政工干部的不平衡,专业性不强,有效培养后备干部的渠道被堵塞等现象。造成了企业政工干部队伍不能适应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这一被动局面直接给企业有很大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变得举步维艰、捉襟见肘。 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一旦被树立起来,它就把

企业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企业文化以其独到的视角,带着神秘的面纱于80年代初开始传入我国,在对其认知还处于朦胧幼稚时期,掀起了一阵早产的热潮,经过十余年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磨合、碰撞,又步入漫漫低谷。新时期、新机遇、新发展,摔倒之后的执着爬起,不懈的坚持终于迎来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的春天。一、企业文化初探在80年代初期,日本以仅占世界总面积的0.25%,区区37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以世界人口的2.7%共计1.18亿国民,创造了高达10300万亿美元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8.6%,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直接挑战美国。 1981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达历史最高纪录――180亿美元,占美国贸易赤字总额的45%.1965年,销售量雄居世界之首的美国IBM公司以转让计算机制造技术为条件,获准在日本制造并销售IBM计算机,从而打开了日本市场。然而,好景不长,IBM很快被富士、三菱和日本电器从日本市场上给赶了出去。不仅如此,IBM在香港的市场被富士以低于IBM 50%的价格夺走。同样情形,美国接连失去了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市场。美国在东亚节节败退。屡遭失败的美国终于扯下“贸易自由”的面纱,联合其欧洲伙伴筑起了贸易壁垒,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然而,日本人巧妙地用资本输出替代了产品出口,在美国及其伙伴的土地上办起了高挂太阳旗的公司,开起了日本工厂!日本咄咄逼人的挑战,引起了美国社会的震惊。里根政府商务部长助理克莱德。普雷斯托茨惊呼:“美国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本世纪发生的最大事件是日本以超级大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人们在震惊之余,不免思考:是什么力量促使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日本靠什么实现了经济崛起?日本经济凭什么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日本是个小小岛国,资源贫乏,既没有煤,也没有石油,并且火山、地震连绵不断;日本是个后起的工业国家,资本积累几乎等于零;日本的科学技术一度落后,既没有像中国一样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也没有像欧洲那样的现代科学技术;日本是个战败国,饱受战争创伤,既要担负巨额赔款,又要在美军占领下,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曾丧失独立性。在这样的条件下,日本经济竟然崛起了,用了不足20年时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些美国学者就把眼光投向日本,旨在探究日本成功的奥秘,寻求美国屡屡输给日本的原因之所在。70年代未和80年代初,美国学

浅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浅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盛衰存亡。然而,企业文化并非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不断发展、随“需”而变、与“时”俱进,应该随着企业面临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随着企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的提高,从而能够自始至终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企业文化有着凝聚功能,向导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常熟市第二特种电机有限公司,在发展了一段时期后,企业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字: 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随着国有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我们逐步全面地融入WTO,尤其是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我们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领域内各个方面的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市场为基础和国家调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初步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业已成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也初具规模,以国家为主导、充分调动社会和个人力量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初具雏形。面对着这种种急剧的变化和深刻的变革,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为了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推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发展,而企业文化建设便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那么社会的种种变革是如何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呢?企业文化应该如何适应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呢?本文将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现代企业文化以及常熟市第二特种电机有限公司概述 探讨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首先应该对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内涵有所了解,本文涉及到的最基本的概念便是企业文化这个基本的概念,下面我们分别来认识一下。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企业的物质文化是指企业的机械设备、厂房、产品等,其主体是物体;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思想成果和价值观念等精神性财富。狭义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也就是指支配和主导企业及其职工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时,在向自然索取、与社会交往中,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可以说其在本质上,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及其职工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企业文化“本身也是一个富有层次的体系”,它并非是散乱的、无序的,而是系统的、协调的。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企业表层文化、企业浅层文化、企业深层文化。三个层次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体系,共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集中的体现在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上,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其所具有的四大功能: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实施与方案

企业文化宣导建设实施方案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政领导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吸收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优秀成果,努力培育具有固勤特色、符合时代需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第一、讲求实效、促进发展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公司的实际出发,符合企业定位,借助必要的载体和抓手,把文化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规章制度中,渗透到相关管理环节,建立规范的内部管控体系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企业的科学管理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服务。 第二、循序渐进、系统运作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工作,要从公司长远发展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按步骤、分阶段、有重点地不断推进,并在发展实践中不断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 第三、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把开发人力资源、建设高素

质的职工队伍、激活员工潜能、激励和凝聚员工为共同目标奋斗,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实现员工价值升华与企业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员共建,使员工在主动参与中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认同企业核心理念,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突出特色、协调一致的原则。牢牢把握公司历史、现状、未来的实际情况,总结公司的优良传统和经营风格,挖掘提炼和整理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既有时代特征又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同时,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的关系,在坚持共性的前提下体现个性化,把共性与个性有机融合起来,保持与社会文化的统一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 三、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公司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思路,按照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建设程序,建立起一套基础化、程序化、科学化的企业文化建设系统。从观念、制度、物质三个层面整体推进,系统运作,构建一个切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便于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体系,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四、工作重点 建设具有固勤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要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