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动物对比

中西方动物对比

中西方动物对比
中西方动物对比

中英文化动物之别

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 以免引起误解。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义, 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对该动物喜欢、欣赏, 那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 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

(1) 同一动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表示褒义, 在汉语中却表示贬义, 如狗(dog)、猫头鹰(owl)、熊(bear)。

与人友善的dog 和令人厌恶的狗。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 都表示家养的, 有四条腿, 可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却差异甚大。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 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 如help a dog over a still (助人度过难关)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an old dog (老手)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很显然, 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 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 人类最好的朋友, 如as faithful as a dog 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可在汉文化中, 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 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 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丧家狗、狗仗人势、狗咬狗等。

(2)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色彩的也比比皆是, 如, 蝙蝠(bat)孔雀(peacock)、等等。

邪恶的bat 与吉利的蝙蝠。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骄傲狂妄的peacock 与吉祥美丽的孔雀。由于英汉民族的审美角度不同, 所以同一动物常常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英国人强调peacock与人媲美的高傲的一面,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孔雀般骄傲) , play the peacock (沾沾自喜)。而汉族人注重她开屏时的美丽, 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

人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动物,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图腾”(totem) 动物,也就是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所以“宠物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中国人养狗是为了看门防盗,狗素有“看门狗”之说,西方人养狗是为了陪伴自己,人们把狗视为宠物,视为忠实的朋友,所以在中西方人的眼里,对狗的感情就截然不同。中国人一般厌恶狗的习性,鄙视狗,常用狗来形容坏人坏事,诸如: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西方人看中狗的跟随与忠诚,喜爱它,赞美它,把它喻作人,亲切地称之为he,英语中关于狗的习语远远超过汉语中的狗的习语,诸如:a lucky dog (幸运儿)、a clever dog (聪明小孩,伶俐的小伙子)、gay (jolly) dog (快活的人)、work like a dog (拼命工作)、Every dog has his /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等等。

cat也是西方人“宠物文化”中的重要成员;人们多用cat;来形容女人,称之为she;模特儿走的舞台步就叫catwalk (猫步),old cat 指脾气坏的老太婆,barber’s cat 指“面有病容饥色的人”,儿童们常用copy cat 来指“看样学样的人,抄袭别人的人”,形容某人病得很厉害用as sick as a cat;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旨“像热锅上的蚂蚁”;英语中还有一句谚语是:When the cat’s away,the mouse will play,意思是“当有权力、能力或影响力的人不在时,其他人就会无法无天、调皮捣蛋了”。汉语中则没有相似的联想,倒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之说。汉语中对猫没有太多的联想,我们常说某个小孩吃猫食,是说这个小孩的饭量小,还说积习难改的人“猫改不了吃腥”。下面这则短文是一个“爱猫胜于爱狗”的西方人写的,题目是:Cats make much better pets than dogs,不妨一读:

Cats are small so they don’t need a lot of space.They can do as well in a city apartment as in a house with a yard.They keep themselves clean.They are not as messy as dogs are.Most of the time they are quiet.Cats seem to be smarter than dogs. They are certainly more independent.Yet cats can be every bit as affectionate as dogs.Dogs often seem to love everybody, but cats are more choosy. When a cat loves you,you real feel as though you are somebody special.

除把狗、猫视为宠物以外,也有许多西方人把bird 视为宠物,西方人关于bird的联想非常丰富,他们喜欢以bird 喻人,在英国俚语中,bird 还指少女、美女、少妇、女朋友,an odd bird 是一个古怪的人,birdbrain 指愚蠢、轻佻的人,a little bird 指消息灵通的人,暗中提供消息的人,birds of a feather 指志趣相投的人;西方人还以bird 喻“事”,a bird in the bush 指“未到乎的东西;未成定局灼事情”,a bird in hand 则正相反,在俚语中,get the bird 指“被嘘,被喝倒彩,被解雇”。汉语中对鸟的联想也没有这么丰富,我们常说某人像鸟儿一样会唱歌,说小孩叽叽喳喳像小鸟一样快活。

另外,西方人还有把pig、snake、horse、ox 等等当成宠物养的,在他们眼里,宠物就像自己的孩子,孩子只有自己的最好,宠物自然也是自己的最好。他们无条件地爱它们,但有时却忽视了某些比宠物更重要的东西,譬如亲情、友情,试想如果把对宠物的爱转移一部分到人身上,结果将会如何呢?——这世界将会充满爱。

中国人的十二生肖十分有趣。生肖指的是:the year of the animal in which one was born。为什么会有十二个动物呢?According to legend,传说很久以前Buddha (佛)在过年的时候召集天下所有动物来开会共商大事,but only twelve animals showed up,只有十二个动物赶来参加。于是,Buddha就按动物到来的先后顺序为每一年命了名。最先到的是rat,最后到的

是pig。In the order of their arrival, from the rat to the pig, Buddha conferred (赐予,授予) on each a year of its own. 这样就开始了十二个动物为一轮的属相纪年法。The twelve-year cycle of the Chinese zodiac (黄道十二宫图) began. 古代中国的星相学认为人的属相,the animal sign under

which a person was born,是同一个人的根本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的。According to Chinese astrology (占星术), the animal sign associated with the year of a person’s birth determines one’s fundamental character and foretells one’s destiny (命运). 在这里,我们来谈谈horse。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每个中国人都十分熟悉。西方人对马表现了同样浓厚的兴趣。希腊人凭借着腹中掏空的木马,a hollow wooden horse, 把将士藏在其中,巧妙地攻下了特洛伊城(the city of Troy)。特洛伊木马,a Trojan horse,从此家喻户晓。现在人们用它来指“一项活动(an activity)或一项政策(a policy)看似没有危害,但实质上是会坏大事的”,to seem harmless but is likely to damage or destroy something important。古罗马帝王查尔斯五世说:“他同God讲西班牙语,同women讲意大利语,同men讲法语,同他的horse讲德语。”对英国人来说赛马,horse race,从前是国王们特有的运动,the sport of kings,而今它变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运动之王”,the king of sports。

马的食粮很大。A horse has a large appetite (胃口),英语中说一个人能吃得很,会说:A person eats like a horse. 这一表达法可能来自于一个古老的谚语:A hungry horse makes a clean manger (食槽).(一匹饿马能把马槽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一个人饿极了会说:I could eat a horse.(我都能吃下一匹马。)He is extremely hungry. 马很强壮。英文中有as strong as a horse 一说。To work like a horse指的就是像牛马一样辛苦地干活。

To look a gift horse in the mouth, 这短语表达的是对别人送来礼物的质量不信任、百般挑剔,to be critical of a gift。据说马长到一定年龄,人们只要掰开马嘴看看嘴里的牙就能确定马的年龄。The expression refers to the bad manners displayed by one who receives a gift if he examines it for defects (缺陷). 那么收到礼物的人如果不顾场合,迫不及待想看看礼物有没有毛病,这个坏习惯令人想起“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说法。It was considered insulting to closely examine and inspect a horse that was a gift —as if you did not trust the donor to give quality. 既然马的下齿不折不扣地显示一匹马的实际年龄,因此to get something 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指的就是to get something (news, information, etc.) from a reliable source, 得到的消息、信息可靠,可信。

Horse around是说没有目的地乱玩、胡闹,to behave in a silly and noisy way, 用来指公众场合无视规矩的举动。相近的另一说法是horseplay, 指的是你推我搡的嬉闹。“Cut the horseplay. Be quiet. This is a library.”(“别胡闹了。安静。这是图书馆。”)马常常会发出大声的类似人笑的声音,the loud, laughter-like noise。Horse-laugh从十八世纪开始,就用来指人毫无顾忌的放声大笑、哄笑,a loud, coarse, vulgar (不雅的) laugh。

在选举或是比赛中支持错了人,英语说to back the wrong horse, 意思是to make an error in judgment, to support the wrong person。To ride the high horse, 骑着高头大马,表现的是一个人摆架子,神气活现、自命不凡,to act pretentiously (自命不凡地)。

“马到成功”是马年的祝福语,它的意思是能迅速成功、能轻易成事,to win instant success, to accomplish quickly and easily。祝大家马到成功!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和内涵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内涵 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诸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以免引起误解。 蝙蝠(bat) 1. bat 邪恶的bat与吉利的蝙蝠。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厌恶,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1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2. bat 在英语国家里,民间认为bat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它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bat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另外,英语中的bat还有“怪诞”、“失常”等含意,如,to have bats in the belfry“精神失常”,crazy as a bat“神经错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中西方文化差异文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wenzhang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清朝时的闭关锁国正是其体现。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二、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异同 ①科学观 在科学方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所以,尽管人类历史上四大发明都是出自中国人之手,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几千人的船队七下西洋,不过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与强大”,但是当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时, 当西方人使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入侵我们时,我们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边再造一处万里长城,思维的保守与守旧,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发展。 ②法制观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可见,在中国人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所以,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在对欲望的约束方面,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宋代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即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讲究克己复礼,这种结果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也是封建统治盛行的根由。 而西方人认为人的欲望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③民主观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权利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 ④人际交往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 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考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四、研究工作进度: 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和内涵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内涵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 以免引起误解。 蝙蝠(bat) 1. bat 邪恶的bat 与吉利的蝙蝠。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2. bat 在英语国家里,民间认为bat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它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另外,英语中的bat还有“怪诞”、“失常”等含意,如,to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精神失常”,crazy as a bat“神经错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幸福”、“福运”的象征,如旧式家具上的蝙蝠木刻、绣品上的蝙蝠图案等,表现的都是人们企盼吉祥、洪福的美好心愿。 狮子(lion) 1.Lion 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国王King Richard I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the Lion-Heart。英国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英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 (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 hide(狐假虎威),译成汉语时,lion习惯上用“虎”代替,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如:虎视眈眈、放虎归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 化差异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数学与应用数学(2)张晨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我国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因此中西方文化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中西方在语言、礼仪、饮食、教育等许多地方体现出差异。 一、语文的不同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姓名:陈家梅 院系:教育与音乐学院 班级:艺术管理 学号:20111062417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电影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

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 12法学 2012140201091 赵瑞 导读语 文字像是一个精灵,深深贯穿在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文字不仅用笔记下了历史中的点滴。同时,在文字里,我们可以解读,在使用这一文字民族的文化,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解读他们的传统,读懂他们的哲学和思考方式。 从目前世界发展的现状来看,无论从政治上还是文化上分为东西方两个不同的领域。汉语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与西方文化的代表英语有着从形式上到表象上完全不同的区别,这也是东西方政治文化人文上的区别。让我们用文字来解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点滴。 一、认识汉语 目前根据语言学家的分类,世界的语言体系九个语系即: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语言和文字是汉藏语系的代表。汉语与其他语系唯一表象上的区别在于汉语没有字母的概念。 世界上十三亿人每天都在使用的文字,我们共同的语言——汉字。中国的汉字起源于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经过5000余年的发展,形成的非常严谨和复杂的文字体系。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区别于西方的字母文字和语言体系,可以说独树一帜。从分析中国的文字和语言与西方文字语言的对比,可以了解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方面。

二、从文字解析中西文化差异 (一)从汉语的字词分析中国的严谨性 汉语的基本单元是字,由象形文发展而来的字。汉语的字有着极其严谨的归类和属性。汉字其实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单独意义的单体字。如子,言,先等等,也就是不是由偏旁部首组成的,这些字对于汉字起到最基础的表达作用,是汉字里的“字母”。汉字的偏旁部首完全是由这些基础字演化而来。汉字由部首将其严格的进行归类。这样构成的字,无论从意义上还是发音上都被严谨的归纳。中国的文化十分重视书面的严谨,而对于发音则采用古老的身教方式。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字就是词,字又组成词。例如桌字。表明了桌子的概念。在这个词的规范下,衍生出课桌,饭桌等词,从这个属性来看,汉语言是十分注重归属严谨的。在中国社会中,人并不是单独的人,人在社会上要有强烈的归属属性。这在西方也是存在的,但是中国人较西方人更加强调这种归属。同时,汉字的词性也没有明显的标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里的老字,分别表明了动词,名词的成分,从字面上无法判别,只能从句子的意义上判别。这也是汉语区别于英语的重要部分。西方对字的属性归纳则完全不同。西方对于每一个事物都要有其单独的标识。对于新生的事物或物品以及现象,则一般再造一个词来补充。而中国文字则可以根据其归属用现有的字来重新组合。 从汉语和英语对字词的不同方式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字和词方面是严谨而有逻辑性的,英语则是开放性的。中国人处事严谨,凡事都要有根有据,都要有所归属,都要在现有的事物里找到解释。西方人则更重视开拓,不拘泥于旧的事物

中西方动物对比

中英文化动物之别 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 以免引起误解。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义, 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对该动物喜欢、欣赏, 那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 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 (1) 同一动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表示褒义, 在汉语中却表示贬义, 如狗(dog)、猫头鹰(owl)、熊(bear)。 与人友善的dog 和令人厌恶的狗。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 都表示家养的, 有四条腿, 可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却差异甚大。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 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 如help a dog over a still (助人度过难关)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an old dog (老手)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很显然, 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 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 人类最好的朋友, 如as faithful as a dog 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可在汉文化中, 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 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 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丧家狗、狗仗人势、狗咬狗等。 (2)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色彩的也比比皆是, 如, 蝙蝠(bat)孔雀(peacock)、等等。 邪恶的bat 与吉利的蝙蝠。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骄傲狂妄的peacock 与吉祥美丽的孔雀。由于英汉民族的审美角度不同, 所以同一动物常常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英国人强调peacock与人媲美的高傲的一面,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孔雀般骄傲) , play the peacock (沾沾自喜)。而汉族人注重她开屏时的美丽, 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

西方文化中动物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西方文化中动物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摘要: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喜好,同样,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本文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动物的不同文化内涵。 关键词:动物;狗;猫;蝙蝠;龙;孔雀 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词汇。由于各自文化的差异,这些内涵不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在翻译理论等方面时常引起误解或导致交流的失败。因此无论学习何种语言都必须注意这些带有民族文化背景色彩的词汇,逐步掌握它们的寓意,进一步熟悉其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晓语言,实现无障碍的交际。 1.狗(dog) 在日常生活中,狗总是与人相伴在一起,尤其是在西方。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无论是在西方小说还是电影中,狗时刻与主人相随,并在关键时刻帮助或搭救主人。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小说中,杰克·伦敦将它的爱犬圣伯纳德与半苏格兰牧羊犬的混血儿——别克的特征描写地惟妙惟肖。狗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有的人养狗做伴,有的人养狗取乐,还有导盲犬帮助盲人等,在西方文学中对狗的描写都是正面的。英语词汇中有关“狗”的词语也多为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立功者受奖),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卖力),Let sleeping dogs lie(莫惹是非),A son never thinks his mother ugly, and a dog never shuns its owner's home however shabby it is(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死狮不如活狗/凡事讲求实际),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狗不乱咬/老年人做事有经验)。其他的词语还有top dog(指经奋斗而居高位者;竞争中夺魁者,优胜者), a lucky dog(幸运儿), a dog's life(苦难的日子,潦倒), dog collar(狗项圈), dog days(三伏天),doghouse(失宠)等。 狗在中国自古就是看护家园的,如果不中用了,人们还要把狗杀掉吃肉,所以中国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给予狗那么好的评价。相反,与狗有关联的词语大都带有贬义,如明代学者顾起元《客座赘语》中便有“嘲事之失度,人之失意也曰狗”(唐汉,2003);以狗喻人多带有轻蔑、鄙视之意。如,一人得道,

10张图一目了然的告诉你中西方文化差异

10图一目了然的告诉你中西方文化差异 悦居英国2016-05-31 15:50:49中国文化孩子阅读(13216)评论(3)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 场。举报下面这些蓝色和红色的海报来自于设计师柳呈现中国(红)与其他西方国家(蓝)之间关键性的文化差异的一组插画作品。这些海报极其精准地概括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且有助于人们理解这些差异。 设计师柳在中国与德国分别生活了13年,这样的人生经历促使她更加关注不同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可能是她个人去了解她的生活环境的方法。

她把这些不同的现象用图画简化,希望这样能使得人们更关注于这些现象背后的东西,然后能够对其他文化更加包容。 在西方,人们更愿意选择骑自习车而不是驾车出行,因为骑自行车更环保并且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中国,很多人早已丢掉了他们的自行车选择驾车出行。20年前的中国几乎到处都是自行车,所有的城市主干道旁都设有自行车专用车道,而私家车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今天,无论是在还是中国其他的主要城市,道路上都塞满了龟速行驶的私家车,驾

驶员们锤击着方向盘按响喇叭挑衅着彼此的怒气。只有最大胆和疯狂的人才会选择在这样的道路上骑自行车。 中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不断地大声交流并且在中国的餐馆吃饭会非常吵闹。在中国,这家餐馆里越吵,这家餐馆就越好。如果你不介意这种喧闹,旅行的时候在大堂里和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吃饭将会是一次非常棒的体验。如果你更喜欢安静的平和像烛光晚餐那样浪漫的环境,那就开个包间吧。

曾经人们觉得排队是那些弱者才会做的事情,推推搡搡才是常识。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是当你在银行、火车站、商店的收银台或者其他的会排队的地方,你就会发现这句话说的事实。不过如今中国是在慢慢变好的,你可以在很多公交站台看到人们有序排队上车,但是仍然有其他地方,如果你想要得到服务,就只能加入战局。 中国人依然沉迷于用摄影记录他们的旅行,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在摆pose拍照而不是享受美景。如果你看过一个中国人的旅行照片集,你会发现这些照片上依然有很多的标志性V字手势。风景照非常少并且如果有的话,你也要翻过好几V字手才能看到一。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09汉语言文学专业 邢寿康200940202009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夏天" 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当然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汉语中的"东风" 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西风则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则相反。原因也是一样,两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带来感觉就不同。 二、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 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 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 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 、"气壮如牛" 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 。为什么汉语用"牛" 而英语用horse 呢? 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分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风俗习惯 1、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Mr, Mrs 或Miss。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和内涵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涵 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涵。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涵差异。 龙(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 以免引起误解。 蝙蝠(bat) 1. bat 邪恶的bat 与吉利的蝙蝠。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2. bat 在英语国家里,民间认为bat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它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另外,英语中的bat还有“怪诞”、“失常”等含意,如,to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精神失常”,crazy as a bat“神经错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幸福”、“福运”的象征,如旧式家具上的蝙蝠木刻、绣品上的蝙蝠图案等,表现的都是人们企盼吉祥、洪福的美好心愿。 狮子(lion) 1.Lion 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国王King Richard I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the Lion-Heart。英国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英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 (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 hide(狐假虎威),译成汉语时,lion习惯上用“虎”代替,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如:虎视眈眈、放虎归

中英颜色,动物,数字文化差异原则(中西差异)英语版

文化差异原则 1.2、 3、黄色 4、蓝色 5、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英汉颜色词语的词义有时对应, 有时相佐,有时无对应。译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不仅要掌握两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要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翻译时应该仔细推敲,谨慎处理。 2.动物差异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容。如果某一民族的人们不了解某一特定民族的文化因素,则不可能进行有效与顺利的交流。因此,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专家贤州先生(1992)说:“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人类享有某些共同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英汉这两种各具特色却大相径庭的语言形式,其表达方式与文化习惯存在一定差异。这些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与纷繁复杂的习惯差异是由于汉民族文化与英美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等差别。只有充分了解英汉文化的背景知识,才能进行更有效、更顺利的交际。在英语文化中把人的某种特点与动物相比较并不常见,但汉语言中却有很多这

种比喻的例子。通过上面这个小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在翻译中遇到这种与动物有关的比喻性句子时, 我们一定要考虑西方文化的因素,避免用中国人的习惯说法代替西方人的习惯说话。 这里还有这些搭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bull(公牛)这种动物,经常跟angry(愤怒)搭配,但它也可以跟mad(疯 狂)、strong(强壮)等搭配,因此千万不要搞教条,一定要灵活运用。古代原始人与动物为伍,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捕鱼狩猎,以野生动物为食,繁衍生长。直到今天,动物仍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人类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动物的存在。正因为人类与动物相依相存,频繁接触,因此在人类语言中必然存在着大量以动物为喻体的隐喻性词语,并依据动物的外貌、习性等特征赋予它们特定的情感和喻义。同时,又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地域生态、历史传统、信仰等文化各个方面的差异,隐喻中所含有的文化涵也大不相同。 英语国家都把狮子比喻成“百兽之王”,比喻勇敢、威严、权势、凶猛等。当比喻一个人勇猛时,会描述他为“ He is a lion. ”英国历史上查理一世因其“勇武善战”被誉为“ the lion-hearted king ”(狮心王),史称“狮心查理王”。正因为英语词汇 lion 的这种语义,在学术界有“威望”的人,也被称为“ a literary lion ”,同汉语的“执牛耳”、“泰斗”。[11] (P219-222) 英国自豪地以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标志,英国国徽的中心图案是 lion ,因此英国又被称之为“ the British Lion ”,所以 to twist the lion ’s tail 意为“向英格兰挑战”。“ Lion and Unicom ”(“雄师”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ENG Jian-min XU Li-hong Department of Foundational Education, 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5713 Abstract: Culture is a social phenomenon, is a product which people have been creating for a long time. And it is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social and historical sediment. Accurately speaking, culture is history, geography, traditional customs, life style, literature and art, criterion of conduct, mode of thinking, value concept of a country or a nati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uch as differences in integrity and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versation; differences in value concept and moral criteria; 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 differences in social ceremony; 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则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