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科学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科学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 )、( )、适宜的( )。泡在水里的种子不易发芽是因为缺少( )。

2、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只允许改变 ( )条件,需要设计( )组和( )组。

3、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 )需要阳光。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蚯蚓喜欢生活在 ( )、( ) 的环境中。鱼离开水,会( ),是因为生物依赖环境。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 ) ,互相 ( )的。

6、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 (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 )。食物链通常从( ) 开始,到凶猛的( )终止。

7、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使用工具 1. 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是(火钳、镊子)。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 3.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4.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5.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 五、定滑轮和动滑轮 1.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2.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牛顿是力的单位,用字母“N”表示。 六、滑轮组

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1.草本植物的茎疏松、柔软、支持力弱。 2.木本植物的茎紧密、坚硬、支持力强。 3.银杏又叫白果树、公孙树,是我国的著名活化石植 物,产地浙江天目山。 4.珙桐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又叫中国鸽子树,产地 中国西部。 5.根据有无脊椎可以将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 物。 6.细菌和病毒极其微小、结构简单,必须用显微镜或 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病毒比细菌小得多,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动物或植物的细胞里。 7.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1,存在于人体或其他动植物体内的正常的细菌和病毒,平时可保持生物的正常运行和健康,杀 死侵入生物体内的有害细菌和病毒; 2,利用细菌和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帮助人类和其他生物预防疾病; 3,人们利用细菌制作一些食物原料或食品,让它为人类服务。 8.食物在阴暗潮湿、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真菌生长的条件) 9.霉有什么危害和用途? 霉可以损害物品,使人生病,也可以用于酿酒、制酱油、腐乳等食品加工,或制造抗生素为人类造福。 10.加拿大的糖槭,是著名的木本糖源。用糖槭树干流 出的糖液,可以制作枫糖。 11.生漆是我国的特产,它耐热、耐磨并具有绝缘作用, 是驰名中外的天然树脂原料——“涂料之王”。12.写出保护生物资源的建议书 1,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砍伐珍稀植物和捕杀珍稀动物。 2,成立专门的珍惜动植物保护、管理和救助部门 3,积极开展保护珍惜动植物资源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家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13,植物栽培、繁殖都有哪些新技术? 温室栽培技术、滴灌及无土栽培技术、立体种植技术、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技术、植物的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 1,人类和其他动物是通过食物来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的,而食物的最终来源是植物。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太阳光)转化成化学能(淀粉)。 3,光合作用的过程:绿色植物的叶和根能摄取外界的二氧化碳和水,并通过吸收太阳光,在绿色植物中合成淀粉。在这一过程中,叶片中绿色物质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淀粉等物质中,同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 4,假如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了光合作用,不能生成淀粉和氧气,没有淀粉和氧气,人和其他生物就无法生存。 5,绿色植物是怎样被破坏的,提出保护绿色植物的建议。 绿色植物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危害而被破坏,如干旱、砍伐森林、扩大耕地、破坏草原等。 建议:应有计划的合理砍伐森林,并及时补种,大量植树种草,禁止过度放牧等。 6,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在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在不 断的流动。 7,食物链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为止。8,如果食物链中的某种生物由于外界因素而造成数量减少或增多,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的生存会受到什么影响?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理由。 如果食物链中的某种生物由于外界因素而造成数量减少或增多,食物链中被“吃”生物数量会增多或减少,而“吃”它的生物数量会减少或增多,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会减少或增多。 9,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10,风动小鼓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风能通过纸风车转化成了机械能,机械能通过小鼓转化成声能。 11,电磁铁接通电源后产生磁性,切断电源后磁性消失。1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和匝数的多少有关。 13,用到电磁铁的装置有:电磁起重机、电话的听筒、扬声器、电铃、电磁继电器。

小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小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设计的。 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我们平时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它很容易“跑来跑去”。 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给另一个物体。 4.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热起来了。这是因为两只手互相磨擦产生了热。此外,食物能提供我们能量,太阳能为我们带来热量。 5.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6.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运动加快了,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时,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热的传递方式 1.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2.固体利用热传导方式变热。 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4.冬天,我们在外面晒太阳觉得暖和,这种热主要是以(热辐射)方式传递的。 5.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这两个容器中的水温度最终会一样高。 6.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不变,体积变大,放入冷水中会发生上浮现象。 3(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4. 水在4℃以上时,是热胀冷缩的,但是在4℃以下却会出现冷胀热缩的反常现象。 5.下面哪种现象是液体冷胀原理造成的?(水管冻裂) 6.李华把开水倒进一水杯中,等水冷却后,液面(会下降一些) 气体的热胀冷缩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拿一个试管,用气球皮把试管口蒙住,并用橡皮筋扎紧,把试管插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气球皮会胀鼓,把试管插入冷水中时,气球皮会凹进去。 固体的热胀冷缩 1.大多数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胀,这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得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与适宜得温度。不需要阳光与土壤。 2、在种子发芽需要得条件中,光、温度、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得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得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生长需要一定得环境,植物生长得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得温度、阳光、土壤。 5、植物得生长需要一定得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得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得适应环境得能力。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得环境里,不同得动物对环境有不同得需求。生物与环境之间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得. 7、生物得生存除了需要一定得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就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得。 8、食物就是动物生存最重要得需求之一。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得交换关系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得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与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得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得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就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得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得土壤中. 15、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她多种生物得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得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得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得食物得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得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得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得这些生物与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得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瞧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瞧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得生物形成一个平衡与谐得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得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得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得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得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得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得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得果实。…… 2、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得叶同它们生存得环境有什么关系? 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得热带地区,长着宽叶,可以更多得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就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得地方,叶子就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3、动物适应环境得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得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得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得南极,所以它们身体得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得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得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得地方。…… 4、(1)食物链得举例。 答:①草→兔子→鹰 ②蔷薇→蚜虫→瓢虫→小鸟 ③落叶→蚯蚓→小鸟 ④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老鹰 ⑤水稻→田鼠→黄鼠狼→老鹰 (2)写出水田中得3条食物链。 老鹰狗尾草水稻小鸟老鼠蝗虫蛇 ①狗尾草→老鼠→蛇→老鹰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③水稻→老鼠→蛇→老鹰 5、自然保护区。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复习资料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6、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7、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8、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9、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10、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是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11、各种简单机械的比较: 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它们受压 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的问题。 2、材料的宽度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材料的厚度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材料的宽度和厚度中,厚度更多地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 3、改变薄板形材料的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虽然减少材料的宽度降低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4、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受到压力时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能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光》 一、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体和屏。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2.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手电筒等。月亮不能自己发光,所以它不是光源。 3.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物体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有关,物体影子的大小和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挡光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不要用眼睛直接对着较强的光源。 5.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汽车反光镜、潜望镜等都是人们对光反射原理的运用。科学家也是利用反射原理测量出了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6.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冷光源不会发热,只会发光。 7.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这在实际生活中已得到广泛运用,如太阳灶、奥运会圣火取火种。光线弱时,瞳孔放大,光线强烈时,瞳孔缩小。 8.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9.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它是将光能转化成热能。

10. 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聚光获得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制得了氧气。 二、理解运用: 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早晨,太阳在东边,影子在西边,随着太阳升高,斜射的角度越来越小,影子也越来越短。下午, 太阳到了西边,影子在东边,随着太阳落下,斜射的角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傍晚时,影子达到最长。早晨和傍晚,太阳斜射的角度最大,影子最长,中午时,太阳斜射的角度最小,影子最短。 影子长短的变化:清晨最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逐渐变长,到太阳偏西落山时最长。即长变短,再变长。 2.说一说古代人们用日影观测仪计时的科学道理。 答:日影观测仪上有一根指针,阳光下,指针的影子投射到下面石盘上,由于影子的方位、长短会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斜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同的时刻,太阳位置不同,指针的影子长短和方位也不同,古代人们就是根据指针影子的变化来计时的。 3.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因为物体的颜色越浅,反光的本领越强,物体的颜色越深,反光的本领越弱。 把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能使墙壁的反光能力更强,使教室里显得更加明亮。所以,教室的墙壁要涂成白色。 4.为什么人们一般在夏天穿浅色衣服,在冬天穿深色衣服? 答:物体的颜色越浅,反光本领越强,吸热能力越弱,物体的颜色越深,反光本领越弱,吸热能力越强。夏天穿浅色衣服,由于其吸热的能力弱,所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科学集体备课计划

五年级上册科学集体备课计划 一、指导思想: 集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它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为把科学集体备课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发挥集体备课作用,制定本集体备课计划。 二、工作要求: 1.突出教学常规工作,细化教学常规管理。 在日常教学中,要借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认真研究“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研究苏教版国标本的教材,在学习中走进新课程,真正让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得以贯彻和实施,认真落实“三步四环”教学模式。另外,还要注意教学“五认真”的互查工作。做好查备课、查教后反思、查听课评课、查教师作业批改情况、查学生作业的质量情况,真正使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得到优化。 2.认真务实开展备课组活动,实践新课程理论。 我们备课组要认真务实开展备课组活动,提高组内教师的综合能力、教育教学的掌控能力。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加以研究,加以运用,加以实验,加以改进,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使教学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3.学习系列相关理论,促进和提高教学的层次。 备课组教师要积极学习各方面的相关理论,积极写教育教学随笔,重视教育实践和反思,与他人交流互动,并参与他人关于教育教学设想和方法的讨论,积极投稿;自觉参与课题研究,积累过程性资料,围绕课题撰写论文;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提交相关资料。平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教学信息,从而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认真参加各类培训,进一步学习课件制作,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和促进教学层次。 三、工作目标: 1.提高五年级科学教学水平,确保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指标。 2.进一步提高五年级科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3.立足课堂,让学生轻轻松松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答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复习提纲 1、(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寿命长短不同。 3、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4、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5、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6、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7、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8、树叶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9、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 10、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1、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2、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3、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

(生命)过程。 14、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 15、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死。 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4、蜗牛、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5、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6、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7、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有六只(足)都长在胸上。 8、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9、金鱼的特点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10、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等。 11、蜗牛遇到危险,身体缩进壳内,蚂蚁遇到危险,快速逃走;蚯蚓遇到危险,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重点复习题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科学常识: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把秤砣悬挂位置作为用力点,那么杆秤是一个省力杠杆,所以“秤砣虽小压千斤” 6、制作杆秤: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再用挂钩码的方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7、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的作用: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当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生活中的轮轴: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起子、扳手、门锁把手。

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9、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10、生活中的滑轮:①定滑轮:旗杆顶部的轮子、窗帘上的轮子;②动滑轮:工地上提重物的轮子、井口上提水的辘轳;③滑轮组:起重机、升降衣架。 10、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11、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

人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全

第二单元动物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蜗牛的身体分(头部、腹部、尾部)三部分。头部有(眼睛、触角和嘴巴)。蜗牛有两对(触角),前面一对比较(短),后面一对较(长),长的触角顶端有(眼睛)。 3.蜗牛靠(腹足)爬行。蜗牛腹足中的粘液可以保护腹足(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 4.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 5.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 6.蜗牛用(肛门排泄废物),用(气孔)进行呼吸。 7.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8.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9.我们用手等碰触蚯蚓时,蚯蚓身体会(收缩)。 10.蚯蚓不适应(水中的环境),不能把蚯蚓长时间放在水里。 11.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12.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13.蚂蚁喜欢吃(白糖、面包屑)等甜食。 14.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15.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16.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17.金鱼是一种常见的(观赏鱼)。金鱼是(人工培育)的,品种很多,是常见的家养动物。 18.金鱼的特点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19.金鱼的进食方式是(吞食)。喂金鱼时一次喂得太多,会把金鱼胀死的。 20.金鱼呼吸时,水流过金鱼的(鳃部),鱼鳃就能利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 21.金鱼不断地喝水,(不会)胀破肚子,因为金鱼将水吸入(口中),又通过(鳃部)排出。 22.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等。 23.世界上大约有一百五十多万种动物。 24.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25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WORD版本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热起来了》;《给冷水加热》;《液体的热胀冷缩》;《空 气的热胀冷缩》;《金属热胀冷缩吗》;《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八个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设定科学概念 ●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大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 ●改进实验方法,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根据已有知识,运用推理对现象做出解释。●尝试自主设计实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对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文字或图示)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用模型解释微观现象。●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仪器开展观察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热现象的兴趣。 ●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更愿接受客观事实。 ●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被人们所认识的。 ●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教学整体构思与建议本单元的8个课题活动之间是有着很强的联系的。每课的探究内容或是对前一课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或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引导,促使学生们在每个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能为下一个的探究提出新的问题,或清理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教学资源与开发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课时 安排 共8课时 课时备课 课题1;热起来了课型新授总课时9 授课日期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版小学科学六上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 第一课使用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4.杠杆尺平衡的条件是:左边(格子数)×左边(钩码数)=右边(格子数)×右边(钩码数)。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2.增加小杆秤的称量范围,可以(增大)秤砣,也可以让提绳(靠近)称重处。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举例:(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姓名 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我们平时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它很容易“跑来跑去”。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给另一个物体。 4.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热起来了。这是因为两只手互相磨擦产生了热。此外,食物能提供我们能量,太阳能为我们带来热量。 5.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运动加快了,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时,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热的传递方式 1.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2.固体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 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4.冬天,我们在外面晒太阳觉得暖和,这种热主要是以(热辐射)方式传递的。 5.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这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最终会一样高。 6.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不变,体积变大,放入冷水中会发生上浮现象。 3(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4. 水在4℃以上时,是热胀冷缩的,但是在4℃以下却会出现冷胀热缩的反常现象。 5.下面哪种现象是液体冷胀原理造成的?(如水管冻裂) 6.把开水倒进一水杯中,等水冷却后,液面(会下降一些) 气体的热胀冷缩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拿一个试管,用气球皮把试管口蒙住,并用橡皮筋扎紧,把试管插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气球皮会胀鼓;把试管插入冷水中时,气球皮会凹进去。 固体的热胀冷缩 1.大多数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胀,这两种金属就是锑和铋。 2.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是架在滚轴上。 3.夏天架设电线时,一般要松一些;用水泥浇注路面时,用薄板隔成小块,目的是避免路面因热胀冷缩而损坏。 4.水、空气、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1.容易传递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递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物体的材料不同,导热性能也不同,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往往吸热快,散热也快。 4.物体保温,要尽可能地减少热的传递,选用的保温材料应该是热的不良导体_。 5.物体散热,要尽可能地增加热的传递,选用的散热材料应该是热的热的良导体。、 6.保温的原理是减缓热传递的方式。 7.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这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8.冬天穿棉服比较暖和的原因是:(能保温) 9.羽绒服中有很多空气,能减少身体的热由对流方式散失。 10.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11.加快热的传递,可以使物体散热。 12.在液体和气体中,传递热的主要方式是:对流。 13.需要散热的物品有暖气片等。 14.饭锅的锅身多用铜铁铝制作;锅柄都用塑料或木头来做。 1

四年级下册科学集体备课计划

四年级下册科学集体备课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进入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二、工作要求: 1.突出教学常规工作,细化教学常规管理。 在日常教学中,要借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认真研究“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研究苏教版国标本的教材,在学习中走进新课程,真正让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得以贯彻和实施,认真落实“三步四环”教学模式。另外,还要注意教学“五认真”的互查工作。做好查备课、查教后反思、查听课评课、查教师作业批改情况、查学生作业的质量情况,真正使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得到优化。 2.认真务实开展备课组活动,实践新课程理论。 我们备课组要认真务实开展备课组活动,提高组内教师的综合能力、教育教学的掌控能力。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加以研究,加以运用,加以实验,加以改进,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使教学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真正做到有效

教学。 3.学习系列相关理论,促进和提高教学的层次。 备课组教师要积极学习各方面的相关理论,积极写教育教学随笔,重视教育实践和反思,与他人交流互动,并参与他人关于教育教学设想和方法的讨论,积极投稿;自觉参与课题研究,积累过程性资料,围绕课题撰写论文;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提交相关资料。平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教学信息,从而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认真参加各类培训,进一步学习课件制作,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和促进教学层次。 三、工作目标: 1.提高四年级科学教学水平,确保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指标。 2.进一步提高四年级科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3.立足课堂,让学生轻轻松松学科学。 四、方法措施: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探索和追求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职业的立身之本。 2.加强年级教研。四年级8位科学老师加强教学研究、互相取长补短。单周开展好小组教研,对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认真探讨,对重点课实行集体备课,反复修改,互相观摩教学活动。 3.严格规范数学教学常规。每位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组织科学学科的质量调查。本学期要继续加强备课中动态生成式的研讨,关注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学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人教版《科学》五上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养分)、(空间)等。 3、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4、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果一种生物的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6、自然界是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7、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8、我们常常做对比实验,它需要有两组实验数据,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一个条件),其余条件都不改变。 9、会根据要求正确写出食物链 问题:1、如果在草原上过度的放牧,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2、在“水稻田鼠蛇老鹰”这条食物链中,蛇遭到了大量的捕杀,你推测一下这条食物中的其他三者会出现什么的变化?为什么? 第二单元:光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和屏)。一天中阳光下铅笔影子的(长短)、(方向)都要发生变化。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小学科学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

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填空 1、像蜡烛融化、玻璃杯打碎、木条的折断等这样的变化,仅仅是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 化。 2、像纸张燃烧、铁生锈、煤的燃烧等变化,不仅是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同时还产 生了(新物质)。 3、将白糖放入水中,白糖会“消失”,水会变(甜),将水蒸干,白糖又变成了固体,说明 这个变化是(可逆的)。 4、玻璃破碎后,通过一定的方式(能)恢复原来的样子,水泥放入水中后,(不能)恢复 原来的样子。像玻璃破碎这样的变化称为(可逆)变化,像水泥遇水发生的变化称为(不可逆)变化。 5、铁易于生锈的环境是(温暖、潮湿)。 6、铁制品不易生锈的环境是(寒冷、干燥)。 7、鲜牛奶呈(乳白)色,具有浓浓的(奶香)味。 8、向牛奶中倒入啤酒后,会冒出气泡,放出的气体主要来自(啤酒)。 9、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10、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糖 溶于水的变化属于(形态的变化)。 11、物质的变化有的是(可逆的)。有的是(不可逆的)。 12、金属在有(水)、有(空气)、有(酸或盐)的条件下容易生锈。所以防止铁生锈的办法 是隔绝(空气)、(水),防止(酸或盐)的腐蚀。 13、将白糖加热,先看到白糖熔化,后看到白糖慢慢变黑。则白糖熔化属于(可逆)变化; 白糖变黑属于(不可逆)变化。 14、水受热后能变成水蒸气,遇冷能变成冰。水在这些变化中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 有)生成新物质,而木柴燃烧则(有)新物质生成。 15、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爆炸发生的是(不可逆)变化。 16、将一根光亮无绣的铁钉放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然后取出,会看到铁钉表面覆盖上了 一层红色的物质。此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 二:选择 1、下面关于铁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 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B 铁锈易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颜色是红褐色 C 用涂油漆、电镀、制成不锈钢、保持干燥等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 D 铁生锈没有生成新物质 2、将一根铁钉的一半浸入水中,一半露在空气中,最容易生锈的部分是(C)(易错题) A 在空气中的一半 B 在水中的一半 C 空气和水交界处 D 无法确定 3、下面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是(C) A 蜡烛熔化 B 铁块变铁水 C 馒头发霉 D 木条折断 4、下面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B) A 白糖加热至焦黑 B 木材做家具 C 火柴燃烧 D 食物消化

(完整版)四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四年级科学第一次集体备课 (横向教研组) 年级:四年级学科:科学 一、研讨内容:第一单元 二、研讨时间:2月23日 三、研讨地点:南校区校长室 四、出勤人员:陈洪波吴敬圣邢晓蓉 迟到:无病事假缺席:无公假缺席:无 产假缺席:无无故缺席:无 五、中心发言人:吴敬圣主持、记录人:陈洪波 六、活动程序: 1、主持人布置第一次集体备课的内容、要求、活动目的、程序安排。 2、中心发言人发言。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重难点、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课时分配方案。 3、主持人分课时组织大家讨论。每一课时确立一位主要发言人,教研组成员逐课时进行讨论,其他人共议。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难点突破、科学性作业设计等展开讨论。 4、中心发言人小结本单元需要把握的要点问题,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整体教学思路等。 5、最后合理分配好本单元每课时的课时主备人,提出二次备课和教后反思的各项要求。 七、整理活动记录: 1、中心人发言 吴敬圣: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人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 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 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 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陈洪波:

从我的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几下几点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 邢晓蓉: “新的生命”单元 通过这次集体备课,我更加了解本单元是一个严密的结构,所要准备的器材有:观察器材:放大镜,镊子,烧杯。 观察材料:油菜花,棉签,油菜果夹和种子,南瓜的雌花和雄花,黄豆、蚕豆的种子,各种动物的卵(如青虹、蟾蛛、鱼、鸡蛋、鸟等)。 课件或挂图:植物传粉、受精,鸡蛋孵化过程,胎生动物的繁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