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的回归分析

我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的回归分析

我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的回归分析
我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的回归分析

我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的回归分析

1996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需求不振,物价持续走低,经济增长乏力的发展态势,从原来的持续高速增长状态走向缓慢增长阶段.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连续8次降息,但处于上扬趋势的居民储蓄存款屡创新高,国内消费需求依然疲软.其结果是,最终消费率从1990年的62%降至1998年的58.7%,1999、2000年略有回升,2001年又降至59.8%,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从1991年的0.855下降至2001年的0.774。由于消费是所有经济行为有效实现的最终环节,唯有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才有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而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又受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于衡量一国总收入的一种整体经济指标,经济扩张时期,居民收入稳定,GDP也高,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多,消费水平较高;反之,经济收缩时,收入下降,GDP也低,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少,消费水平随之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不断增长的同时,人民的物质生活也在不断提高.本文将利用Eviews数学模型对我国人均GDP与人均消费进行回归分析,探讨我国人均GDP与人均消费水平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一、我国居民消费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也在不断地提高着,居民消费是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最终用于生活消费的所有货物和服务支出。在我国,居民消费按用途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包括自有住房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实物消费、银行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其他等11类。

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比1978年扩大了11倍,年平均增长8.8%。我国居民消费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2003年我国居民消费相当于美国居民消费的 8.8%,2008年提高15.4%,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至2008年,我国投资增长17.9%,净出口增长34.7%,分别比消费增速快7.2个和24个百分点。下图为我国居民人均消费额不断增长的示意图:

二、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

(一)初步估计并建立的模型

建模目的:本文主要建立计量模型来说明居民人均GDP与居民人均消费之间的关系。

变量设定:以我国居民人均消费额(元)作为被解释变量(Y),以我国人均GDP(元)作为解释变量(X),简单地阐述了人均GDP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初步建模:又上图可以看出X与Y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所以根据建模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初步估计并建立的模型为:Y=a+bX。

(二)参数估计及检验

应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进行分析得下表,从而辅助分析多个数值:

分析结果: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回归方程为:y=a+bx=0.305x+1202.523,常数项和GDP系数的参数估计分别对应系数为:1202.523和0.305023。此外,残差平方和是13998.09,对数似然值是-50.40984,分别是最小二乘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目标函数的值。

1999年到2008年这十年的居民人均消费和人均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9,说明我国人均GDP与居民人均消费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关系,人均GDP的增长直接关系着我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的发展,我国人均GDP每增长一元,我国居民的人均消费就增加0.305元。这符合我国的国情,也符合宏观经济理论框架。在结果中,参数估计量的标准差分别是36.6557,0.002663。对应常数项C和变量X系数两个参数估计的T的统计量分别是32.8059,114.5237,反映两个参数都是显著的。

回归结果中还提供了拒绝显著性检验的0假设的概率,分别是0.000和

0.000。都小于5%,因此,两个参数都具有显著性。

D-W检验主要用于检验随机扰动项有无自相关存在。回归结果中,DW=1.825,D-W检验有效。

综上可得,上面的回归方程可作为最终确定的数学模型:

Y=0.305X+1202.523

Y:我国居民人均消费额(元)

X:我国人均GDP(元)

三、影响消费分因素

由于分配机制和收入水平的变化,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在物质消费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用于休闲、娱乐和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和数量也逐步增加,存在一些多元化的影响。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我国的居民的消费仍主要由我国的人均GDP决定。所以,在研究居民消费的时候,就应该多研究如何提高我国的人均GDP,以真正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我国人均GDP增长因素

(一)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轨迹的简要回顾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30年间,我国GDP 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1999我国GDP平均每年递增9.9%,其中有一半年份的年增长速度超过10%。而在此期间,西方发达国家的GDP平均每年增长速度都在3%左右,亚太地区发展较快的国家或地区(如韩国、新加坡、泰国等)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般都在5%~8%左右。从这一时期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独领风骚。然而,我国GDP 的高速增长并不是十分稳定的,经历了多次波动,且波幅亦显过大。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GDP 增长的每次波动伴随着国民经济“过热—过冷—过热”的频繁调整,影响了经济运行的质量。那么,是哪些因素带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的快速增长?又是哪些因素造成了我国GDP增长的多次波动?以下部分是我们从供给、需求和地区分布等三个大的方面对此所作的剖析。

(二)我国GDP增长的供给因素分析

从供给方面分析,我国的GDP增长由三次产业带动,其中第二产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在三次产业推动下GDP增长的轨迹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三次产业共同带动。这期间,第一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19.8%~33.9%之间(1981 年因特殊原因贡献率为负),平均为21.2%;第二产业贡献率在18.3%~52.6%之间,平均为46.1%;第三产业贡献率在18.5%~47.7%之间,平均为32.7%。第二阶段(1985~1991年):第二产业带动能力逐渐增强,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90.8%。这期间,第一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3.3%~36.3%之间(1990年因国内市场出现疲软、生产滑坡,一产贡献率突然加大为36.3%),平均为9.2%;第二产业贡献率在44.5%~69.6%之间,平均为58.9%;第三产业贡献率在19.1 %~39.4%之间,平均为31.9%。第三阶段(1992~1997年):二、三产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仍占绝对优势,第二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显著。这期间,第一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4.1%~6.2%之间,平均为5.1%;第二产业贡献率在71.2%~76.6%之间,平均为74.4%;第三产业贡献率在19.2%~23.5%之间,平均为20.5%。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会略有上升,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会略有下降,第一产业贡献率将大体维持在目前水平。

(三)我国GDP增长的需求因素分析

从需求角度分析,拉动我国GDP 增长的因素有三大块:最终消费(总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从改革开放30年来的长时期考察,三个组成部分中对GDP 增长贡献率最大的是最终消费,占50%;其次为资本形成总额,占35.6%;净出口因素最小,占14.4%。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最终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是我国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由于净出口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仍然较低,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以内需拉动为主。30年来最终需求增长对GDP 增长的拉动作用变化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三种类型:1.内需为主,消费主导型。2.外需为主,出口主导型。3.内需外需并重,投资主导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扩大,居民收入理性预期仍会有所增强,现有的“收入—储蓄”格局不会改变,城乡居民之间,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仍将明显存在甚至会有所扩大,因而不能期望最终消费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有多大的提高。在东南亚金融风波以及国际区域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下,中国出

口形势也不容乐观,因而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主导作用将继续保持。

(四)地区经济增长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很大,总的来讲形成了“东快西慢”、“南强北弱”的格局。1979~1985年平均(注:由于缺乏1978~1985年海南和西藏的数据,改革以来20年的对比只能分段进行。1978~1985年全国经济总量只包括28个省、区、市,1986~1997年则包括全国30个省、区、市。),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全国GDP 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3.7%、30.5%和15.8%。在东部地区中,南方5 省(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GDP 增长对全国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为30.3%,超过了北方5省(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的21.9%。1986~1997年平均,东、中、西部地区对全国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1%、28.3%和11.6%。东部地区中,南方5省GDP增长对全国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为35.2%,继续超过北方5省(22.3%)。

细分时期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全国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始终呈上升的趋势,西部地区呈下降的趋势,中部地区则小幅波动、基本保持稳定。

(五)若干思考

1.关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问题。经济总量的增长变化是与结构变化紧密相联的。GDP每次快速增长都可以从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地区结构变化方面得到解释,GDP增长幅度的减缓,则是国家通过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等进行调整和引导的结果。我们必须像重视经济总量增长那样重视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变动及影响,通过主动、微调结构的方式来保证宏观经济总量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关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关系问题。从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GDP增长波动变化的考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需求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超过产业结构的影响。

3.关于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对外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源,也为我国引入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在调整我国出口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的同时,摆正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关系,正确对待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4.关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作为中国经济总体的组成部分,各省区市的经济增长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密切。

五、对提高我国人均GDP从而提高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1.提高我国的人均GDP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从模型中不难看出人均GDP和人均消费的比例关系,说明人均GDP对人均消费起的是决定性作用,没有GDP的总量作后盾,根本不用谈消费的问题,有了一定量的GDP,消费水平的提高才有空间;

2.重视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支出,在中国产业调整中,底单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因此重视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支出,就是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繁荣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3.应该把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我国GDP的提高兼顾起来,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或影响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很有可能成为我国GDP增长的阻力,而GDP是经济发展的命脉,这种阻力也势必影响到第三产业,所以如果把这两个协调不好,我国经济很有可能停滞不前,更不用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了。

进一步完善消费体制和政策,解决制约消费发展的突出问题,优化消费环境,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当务之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切实增加居民收入。

2.采取有效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3.完善城乡商品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与部门垄断,规范市场秩序,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大查处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提倡公平竞争,树立诚信形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氛围。

4.改善供给结构,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提高我国人均GDP促进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信我国的经济会有很好的发展。

数据来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