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昌硕与黄宾虹作品鉴赏

吴昌硕与黄宾虹作品鉴赏

吴昌硕与黄宾虹作品鉴赏
吴昌硕与黄宾虹作品鉴赏

吴昌硕与黄宾虹作品鉴赏

梅墨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

在近现代的中国画坛上,吴昌硕(1844-1927)与黄宾虹(1865-1955)

并不多见。

考吴氏生平,与之交契多年之友张鸣珂在所著《寒松阁谈艺琐录》里竟未推誉吴氏绘

画,而是大赞其印艺,该书撰述于1908年,时吴氏已65

到了日本人的重视。而日人的重视,多是由于好友王震的荐介。逮至1912

太郎编次《昌硕画集》行世,翌年,缶翁被公推为西泠印社社长,时已70岁,而饮誉日隆。

终于以其无可置疑的诗、书、画、印“四全"地位成为所谓“后海派的代表"。吴昌硕44

公寿的提掖,后有众多同辈友人的捧场,更有留学日本的弟子陈师曾等人的推荐,这位文

人画大师终于以他雄强刚健、豪迈奔放的艺术主海上坛坫,而其余风所被又绝不限于海上

一隅,而是由东南沪申向西方东方北方辅射,整整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中国大写意花卉领域。

如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的王震、赵云壑、陈半丁、齐白石、潘天寿、陈师曾、朱屺瞻、刘

海粟、李若禅、诸乐三、吴衟之、来楚生、石鲁等等。吴昌硕的艺术,是传统文人文化与

海上新兴市民文化的结合,他是继陈淳、徐渭、八大、石涛、扬州八怪、赵之谦之后最重

要的写意花卉画家。吴氏的名言是“苦铁(其号)

一代宗风。

由于吴昌硕篆刻造诣深厚,篆书石鼓文功力超凡,所以他的写意画虽然题材稍嫌狭窄,

而颇有笔墨功夫。此处所选《墨梅轴》(Lot1611)

材,自元明而后代有高手画梅,皆寓孤高之意。而吴氏此梅,为其惯用的竖幅式,圈华点

之气扑人眉宇,是其佳作。查“庚戌”年为1910年,时吴67

之作无疑。此外,《紫藤屏条》(Lot1796)也为吴氏的代表性作品,此作1988年11

港币30

其晚年之画,融草篆于一炉,尤长于表现藤蔓之类花卉,举凡紫藤、葫芦、葡萄皆以繁笔

密体出之,盘纡缠绕,乱而不乱,颇得野致,最能体现其书画相通之长。此件紫藤,花左

下而蔓右上,磅礴充沛、气势甚大,右边一行长款直线,使得构图十分安稳,允推力作。

相较而言,齐白石画藤蔓之属是逊色于缶翁的。当年笔者请教李可染先生:百年之内论笔墨何为最?先生说:吴缶老不用说了。齐(白石)老师、黄(宾虹)老师,再就是苦老(李苦禅)了。我曾再问:您呢?先生说:论笔墨我不如苦老。可见在李可染先生心目中的笔墨功夫排次是:吴、齐、黄、李。而且,李先生还说当年白石老师批评他画法求脱太早时,便曾说吴缶老是用“草篆书”作画,而谦称自己是尚且用“行楷”作画。《集元遗山句联》(Lot1876)书法是一件难得的吴氏行草书精品。吴昌硕书法属雄浑茂密一路,用笔粗犷、用墨浓重,字句紧而行气密,若非联作则时有满塞之嫌。而此联因形式开朗,一气呵成,笔力千钧,令人有风樯阵马之慨。集句为流水对,风格甚为大方沉厚。

与吴昌硕的粗放雄强不同,黄宾虹则为阴柔蕴藉一派。吴是刚中有柔,黄是柔内含刚。

吴霸而黄敛,各具千秋。黄宾虹为歙人,1908年45岁后侨居上海,在这个新兴大都市也度

过了近30年时光。1936年后北上北平鉴故宫藏画,伏居燕市10年,至1948年85岁高龄始

南返居杭州。黄氏一生,始投身革命,后潜心学术与艺术,终以“黑墨团中天地宽”之笔墨

世界,鼎新中国山水画坛,而成为一代学人画家型之宗师。然其在世时,知音寥落,赏者盖

寡,却自信三、五十年后世人定会看好其画,今果然矣。

我尝言:世有两种人物可以不朽,一为开风气者,一为独立于时尚之外者。黄翁其后者

焉。便是今日,黄翁之艺,仍有不解者在。可是,近年收藏界与学术界毕竟日益瞩目这位“道

艺双修”的老人,且作品价值飚升,同时也难免真赝混见。此处《山水扇》Lot1254)为其1941

年78岁时之精品。青绿画法,画溪山楼阁,杂树掩映,远山以淡墨为之,山光岚气,意境

悠远,长题画论,阐述独见,笔致精详、设色雅逸,堪称上品。盖黄氏之画,早“白”而晚

“黑”,中后期居京时期之作,沉潜细腻,秀逸温润,正是孕育胎养时期,77、78岁后始见

鲜明个人风格。实则吴、齐、黄三位巨匠无一不是大器晚成,而论真成正果,尤以黄成熟最

晚。此次所得拍品中,有两开小册页,令我叫绝。 《湖山春晓》(Lot1649)与《新安江行》

(Lot1650)甚是精彩。黄宾虹一生崇尚“法备气至”与“笔精墨妙”,以“内美”为上。观

此二册页,浑厚华滋,清空透彻,不可多得。该册作于1950年时黄翁已87岁。自77岁始

见个人面目,沉潜孕育以来,黄宾虹正是在南归前后时期开始蜕化其山水艺术的。他登峰造

极的“黑宾虹”约略在86、87岁后呈现,89岁、90岁而达高峰。《湖山春晓》一片春意,

寻常溪桥,而烟柳凝翠,远山横黛,满纸生机,妙在虚实开合。黄翁通弈理,曾以之喻画,谓画须多做“活眼”,观此信然。几处留白布虚,均有点睛之妙,不禁令人遥想“西泠桥上望”之举。清代恽南田论画曾谓:仿佛让人有天际真人想,方是好画。天际真人,天边仙人也。黄翁此作有超拔尘俗之气流布于纸面,实大手笔,小中见大之大境界!《新安江行》同样引人入胜,知白守黑,理含哲学。此二册页,黄翁以水墨合于青绿,色墨浑融,异常丰富。

黄宾虹的画,到了89、90、91岁这几年,硕果累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臻于笔墨表现之画境。89岁这一年病目而有粗豪之气,90岁目疾愈而画返精微温和。《山村图》(Lot1645)即91岁时精品。此作原藏于香港私人,1995年我赴港文化交流,适逢香港艺术馆举办虚白斋藏黄画展,曾有幸得睹此作风华。今此作又现目前,不禁叹喟艺苑珍品不可能永远藏诸名山,其命运变数甚大。然正如宾翁此画题所言: “立德功言三不朽,千秋图画照丹青”。妙品流传世间,才使我们有此眼福。黄翁晚年之作满意者喜钤“黄山山中人”或“冰上鸿飞馆”阳文印,此即是。该画山峰林石茂密,以青绿色点写于水墨之上,墨色焕然,山中屋宇参差,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喻南山之寿意。远山以苍腴之淡墨写出,淡而厚重,颇见功力。黄氏之画,浑厚华滋,返朴还真,一生谨守作画如书写之诀,故以笔墨独成孤响。然欲识其画妙,必当问津其书法渊源。黄宾虹精通文字学,深究金石碑版,金文书法二十世纪为艺林第一。其书法古意盎然,瘦劲浑韧,笔笔中锋,《壮士幽人联》(Lot1849)即一杰构,是作于1945年抗战胜利之年,高古有《散氏盘》、《中山王 》之致。正因其书法品格之高,方使其画如锥沙屋陋之笔意加之氤氲浑莽之墨韵,而成自家面貌。故中国画家不可不从文化修养以及哲思、诗意、书骨诸方面深造,始可拔升画作的品格境界也。

总之,拍品中的吴、黄几件佳作,开门见山,面貌典型,是可遇不可求的收藏妙品。赏玩之,可以让我们再三回味中国艺术的特殊意味。

1611

吴昌硕 墨梅图

111.5×36.8 cm 估 价:RMB 65,000-85,000 1796 吴昌硕 紫藤 183×53.6 cm 估 价:RMB 500,000-600,000

黄宾虹画语录参考

黄宾虹画语录参考 篇一:黄宾虹画语录 黄宾虹画语录 (第一部分) 一幅山水画的制作,大体有五个步骤:一,勾勒——意在笔先。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笔,勾出各部分大体轮廓。勾的线条顺笔为之,勒的线条逆笔为之。(右手执笔,由内向外画为顺笔,由外向内画为逆笔。) 二,点染——在各部分施以大小点染(一般用较大点染),在轮廓上不出大体的阴阳面及起伏凹凸。补阴面者用用浓墨点染,补阳面者用淡墨点染;并点出大体上的叶丛,苔草,远树......等,或为此等物象做好底层笔墨的准备工作。 三,皴和浑——在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的基础上,再行变化,层层加工。皴,在第二步骤的大阴阳面上,再清楚地加以纵横交叠,分出小的阴阳面及物象的脉络纹理等。(皴法也有顺笔皴和逆笔皴,须顺逆兼用);浑,以水墨融合各部分及其相互之间,反复行之,务使各部分物象达到圆浑而厚实,充分地表现出各部分物象的质感,量感,明暗感,以及相互间的远近感等。

四,醒——等到所皴所浑干却以后,用重墨在全副几个部分物象的主要地方,再加以勾勒点染,突出或拓大全副及部分物象的主要精神所在。有时候,醒的作用在于明确各部分之间的界限。 五,收拾补充——掌握全面,对各部分物象再加以细心的补充或收拾。 (第二部分)用笔之法有五: 一曰平。古称执笔必贵悬腕,三指撮管,不高不低,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全身之力,运之于笔。由臂使指,用力平均,书法所谓“椎画沙”是也。 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处,方可谓平。并非板实,......水有波折,固不害其为平;笔有波折,更足显其流动。一波三折,起讫分明,此之谓平,平非板矣。 二曰圆。画笔勾勒,如字横直。自左至右,勒与横同;自右至左,勾与直同。起笔用锋,收笔回转。篆法起讫,首尾衔接。隶体更变,章草右转,二王右收,势取全圆,即同勾勒。书法无往不复,无垂不缩。所谓如“折钗股”,圆之法也。

吴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赏析

吴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赏析 吴让之一生精研邓石如篆刻,对邓石如篆刻的各种样式加以锤炼、整理,使之穗妥、精致。再加上对汉印的体悟,以及浑厚的篆书修养,刀笔相融,完美地呈现出他的艺术魅力,以致于吴昌硕认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在篆刻上取得的成就和他的篆书是分不开的,其篆书和篆刻互为滋养,相互渗透,是同一种思想在不同材质上的共同体现,承载了他的艺术思想。“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篆书作品,是皖派书家中弘扬邓石如篆书而能旁滲多方的集大成者。 吴让之强化了皖派长于冲刀的流派特征,独创了“披削法”,能充分表达笔意,有如铁笔作书,直接了当地把他的篆书形质,还原在石面上,充分在表现了其篆书的婀娜多姿,圆转流畅。用刀如用笔,使得所作更具韵律感和笔墨情趣,有“神游太虚,若无其事”之妙。 篆法与刀法的相互生发和直接对应,使其作品更能传达情绪,表达感情,篆刻作为一种抒情的方式,在他的作品里被表达得极为透彻,从而为篆刻史展现了一幅水墨淋漓、多姿多彩的优美长卷。 经典解析: 吴熙载印 此印师法汉私印而隶意更足,刻痕爽利,有如书写。布局钗对角呼应,边界有三处崩残,既团聚了气脉又修饰了留红,吏红地具有节奏感,也强化出了左右两排之间留红

的醒目、明确,突出了印眼所在。两块精巧的留红一上一下,醒目耀眼,宛如双眸,从而能“真放在精微”了。回到印面上,用刀极为随意,单双刀结合,深凿浅刻并施,刀痕组合有速度感,节奏奔放,自是大匠把式。 熙载之印 此印分布平整,书法谨严,而印面效果又能如此生动,则归功于吴氏刀法。该印用刀浅行、深凿并施,信手拈来,随意之极。少数线条在深刻的基础上“披削”加宽,既精确了留红又加强了章法的对比关系。“载”字崩残并笔是视觉重心,具力量惑,突出了留红的呼应。印面刀光剑影,用力极其抒情,披削法的运用既准确地表达了书写性又呈现出苍浑醇厚的质感,神采奕奕。 仲陶

篆书历代名作欣赏

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二) 七秦公簋銘 此铭在民国初年出土于甘肃天水。其铭文继承大篆而近《石鼓文》与《诅楚文》,既有浓郁的西周金文气息,又有秦小篆之雏形。笔画细匀而劲健,整饬而趋圆,气势生动,笔致豪迈,在先秦金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石鼓文 石鼓文,因文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故称“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石鼓文的书法艺术历来备受推崇,其结体方正严谨,笔画饱满圆润,布局匀

称疏朗,呈现出古朴浑厚、卓然不凡的艺术风貌,对后来的小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代评论家常有“习篆当从石鼓文开始”之说,学习效法者代不乏人。 九秦诏铭 此为秦二十六年秦始皇下诏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均刻在权、量上。秦诏版有多器,文字风格基本一致,不少学者将其称为“秦刻凿金文”。由于诏版的功用性质,诏文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一任简单质朴,随手而出。正是在有意无意中,构成了相承起伏的韵律,留下了生动自然而节奏多变的作品,给后世书家以珍贵的艺术参照和借鉴。

十峄山刻石 又称“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登峄山,丞相李斯为颂秦德而立,石久佚,今传本乃宋淳化四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此碑文笔画简净圆润,字形规整匀称,空间分割均等,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特征。这种规范,一直为习篆者的立身之本,并对后来的汉隶和唐楷的结字构形具有示范作用。

十一袁安碑 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立。1929年发现于河南偃师县。此碑属小篆体势,字迹清晰,用笔流畅自如,笔势强健遒劲,字形飞动,结体宽博,给人以温和婉转之感,和同一地方出土的《袁敞碑》篆法相同,合称《二元碑》。为汉代篆书的代表之作。

《美术鉴赏》论文要求

玉林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美术鉴赏》课程论文写作要求 按照学校的相关考试要求,本学期《美术鉴赏》课的考试采取撰写论文的方式,于12月12日晚(最后一节课)直接打印好交给任课教师。具体规定和要求如下: 一、写作要求: 1.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字。 2.论文提交日期:12月12日晚(最后一节课)未提交论文者以缺考论处。 3.论文选题:可以是老师给出的参考选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拟题目。 4.论文要求独立完成,不得在网上下载、抄袭,不得跑题。文章雷同的按不及格论处;未按要求的扣分。 5.论文撰写格式: (1)可用电脑打印,要求用A4纸打印,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字,字符跨度15磅,行间跨度17磅。(须有论文封面) (2)可手写,要求用标准方格稿纸,字迹工整。(须有论文封面) (3)论文必须有封面,封面内容包括:论文题目、所在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任课教师、提交日期等(封面格式见附件)。 正文内容格式要求如下:正文中要求写出具体标题(提纲),各层次标题顺序按一、(一)、1、(1)等编排。 “参考文献”的格式:请依次注明著者、著作(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报刊)名、出版时间、版次及页数。如: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56页。肖建国:《审执关系的基本原理研究》,《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 网上参考资料格式:请依次注明作者,文章名,网址,下载时间。如:王岩:《建立临时仲裁制度探析》,,下载日期:2005年4月19日。 二、论文评分标准: 论文以百分制计分,评分标准如下: 1.100-91分:(1)论点正确,有独特见解;(2)论据充分,紧密联系实际,条理性强;(3)论证严密,文章的重点和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层次清楚;(4)文字精练,有一定文采,语句流畅;(5)格式规范,版面工整。 2.81-90分:(1)论点正确,有一定见解;(2)论据较充分,联系实际;(3)论证合

名家篆刻欣赏

名家篆刻欣赏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笔歌墨舞 家在四灵山水间 春涯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我书意造本无法 意与古会 2.文彭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来论者认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吴昌硕绘画赏析

xx简介及作品赏析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人,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等。他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同时,他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 晚年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 “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用色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名重当时的画家任伯年对吴昌硕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拍案叫绝,并预言其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吴昌硕作画用“草篆书”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异常深厚。虽然从状物绘形的角度看其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丰富、切实,但恰恰是舍弃了形的羁绊,吴昌硕的绘画才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 作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的吴昌硕,他的篆刻成就确实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他的篆刻先从“浙派”入手,后攻汉印,同时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影响。搞篆刻的人都知道,要刻好字首先要写好字,所谓七分写三分刻,而吴昌硕书法中篆书成就尤甚。他喜临石鼓,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他的篆书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有金石气息。有这样的书法功底,篆刻自然不同凡响,细细品味吴昌硕的印章,会感觉到有种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的特点。 在篆刻方面,吴昌硕上取鼎彝、秦汉,下挹明清,创造性地以厚重的钝刀,用切、冲两种刀法结合治印,这样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

吴昌硕题画诗(22)

吴昌硕题画诗(22) 2301.吴昌硕篆书七言联立轴 释文:棕阴中曾射虎,柳华多处有游鰘。 2302.吴昌硕辛酉(1921年)作石鼓文八言联立轴释文:左阪右原骆我二马,橐弓执矢射彼大麋。 2303.吴昌硕壬戌(1922年)作篆书五言联立轴释文:同井表散邑,一宫馀土墙。 2304.吴昌硕已未(1919年)作石鼓文七言联立轴释文:既逢君子同求道,多识贤人为写真。 2305.吴昌硕甲子(1924年)作石鼓文七言联立轴释文:棕桕阴中曾射虎;柳华多处又游骖。 2306.吴昌硕金文立轴 释文:王曰:颂,令女官辞武周贮监辞新造贮用宫御,易汝玄衣黹屯。赤市朱黄。 2307.吴昌硕石鼓文联立轴 释文:出辞独异箬矢有镞,道导可乐如舟载花。 2308.吴昌硕 1923年作行书自作咏梅诗一首立轴释文:留影旧时月,未仙前度人。霜天干气象,老格斗精神。研食我常道,偈云何处尘。横枝挂瓢处,一笑碍乌巾。 2309.吴昌硕 1925年作节临石鼓文立轴 释文: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君子员猎,员猎员游。鹿速速,君子之求。

2310.吴昌硕草书自作诗一首立轴 释文:舞影花枝乱,依人石势孤。见君如见佛,令我一诗无。学力开金石,灵光老夫。岁寒重握珍,年年在江湖。 2311.吴昌硕 1920年作红梅立轴 铁如意击珊瑚毁,东风吹作梅花蕊。艳福茅檐共谁享?匹以簄敲尊垒簋。苦铁道人梅知己,对花赋诗是长技。霞高势逐蛟龙舞,本大力驱山石徙。昨踏青楼饮眇倡,窃得燕支尽调水。燕支水酿江南春,那容堂上枫生根? 2312.吴昌硕疏林幽静镜心 录文:水石绝妙,界画自然,钦佩久之。 2313.吴昌硕 1919年作兰石丛蕙图立轴 录文:峭壁参天,流水潺礒。但闻花香,欲渡无船。 2314.吴昌硕竹石图立轴 录文:红於二月花,在山非小草。微霜染容华,秋光比春好。 2315.吴昌硕 1914年作博古花卉立轴 录文:△曾见大梅用笔,法其古穆沈毅之气。甲寅秋仲吴昌硕。花明晓露烘,稦老生铁铸。岁寒有同心,空山赤松树。大垄老缶。 2316.吴昌硕 1914年作风竹立轴 录文:月明满地金错刀。 2317.吴昌硕 1925年作行书润例篇立轴 录文:诗文书画,古人皆有索润之先例。寒士生涯,鬻字亦

黄宾虹画语录

黄宾虹画语录 黄宾虹生平(1865-1955)名质,字朴存。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我国现代的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下面就一起来欣赏黄宾虹画语录吧。 黄宾虹语录大全 (一) 中国古代优秀的画家,都是能够深切的去体验大自然的。徒画临摹,得不到自然的要领和奥秘,也就限制了自己的创造性。事事依人作嫁,那便没有自己的见解了。——见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刊1957年《美术研究》二月号) (二)作山水应得山川的要领和奥秘,徒事临摹,便会事事依人作嫁,自为画者之末学。——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三)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变化中来。法备气至,气至则造化入画,自然在笔墨之中而跃现于纸上。——1953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四)我要游遍全国,一方面看尽各种山水的曲折变化;一方面到了某处,便发现某时代某家山水的根据,便十分注意于实际对象中去研究那家那法,同时勾取速写稿,并且以自然的无穷丰富,我也就在实际的对象中,去控索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见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 (五)学那家那法,固然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但那家那法,都有实际的自然作根据。古代画家往往写生他的家乡山水,因而形成了

他自己独到的风格和技巧。——见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 (六)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不似之似”、“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此皆绘画之至理,学者须深悟之。——1955年3月病中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七)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1955年3月病中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八)画山水要有神韵,画花鸟要有情趣,画人物要有情又有神。图画取材,无非天、地、人。天,山川之谓;地,花草、虫鱼、翎毛之谓,画花草,徒有形似而无情趣,便是纸花;画人最复杂,既要有男、女、老、幼之别,又要有性格之别,更要有善、恶、喜、怒之别。 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 (九)“登山临水”是画家第一步,接触自然,作全面观察体验。“坐望苦不足”,则是深入细致的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要心里自自然然,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感情。“山水我所有”,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画家心占天地,得其环中,做到能发山川的精微。 “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此三思,也包含着“中得心源”

吴昌硕书法赏析

吴昌硕的绘画艺术: 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画坛有开拓性业绩的、承先启后的一代艺术大师,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画之大成者,又是继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大家,即“后海派”领袖之一。他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并称为近百年以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家。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吴昌硕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人。结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光绪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又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

黄宾虹山水技法分析 黄宾虹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创造性地中总结出中国画表现技巧的“五笔七墨”说中,“平、留、圆、重、中博变”是其五种基本笔法华中;“浓墨、淡墨、破墨、积墨、华物渍墨、焦墨、宿墨”是其七博种用墨技巧。中国画宣纸和毛笔是非华博常简单而且又十分难以驾驮的材料媒博物介。说简单是什人都可博中以信手涂抹,困难到甚至穷尽毕生精力也中华难入堂奥。用笔是中国画线条艺博术的精髓,而墨法则是物博中国画水色气韵的灵魂。 中华笔法也就是写字的工夫物。传统文人书法的功底,有个性华博天赋的颖悟,也有毅力师承的运物中气,是日久天成的修养,也是一种可欲而华不可求的非常个人化的手画心迹。但墨法博不同,用墨用色用水是纯粹技巧,本物文拟就宾虹五笔七墨的具体方法步骤博做一些分析,以祈更好地品味黄宾虹博中山水画的用笔用墨艺术魅力物。 一、勾勒 即物以墨线勾描山川的大体。“画笔勾勒中博,如字横直。”对于用物华笔,他讲求中锋,重视中博收笔回转。偶尔也用侧锋。他以为中博锋圆稳,使所画山、石华博沉着不轻浮。他要求用华中笔如“屋漏痕”,意即落笔时能博物留得住,使线条着力不轻佻。所谓“折钗中物股”,又不妄生圭角;中华更要求画得重,如“高山堕中博石”。线条起迄明确,意到笔到。黄华中宾虹一勾一勒,除了画岩石或山岗

外,还华物用以画出山的大势。写生稿中博也是这样一勾一勒画成华中。 中国画称用笔勾线为“骨”博中,五代荆浩认为“骨线”对图画起“中物生死刚正”的作用。一勾一勒,华物不但要勾出形,还要勾出势,更要体现出博华意。对善画者来说,这是一博局画的起手,大器在后。 中二、上墨 在勾勒的基础上中华,然后将每块石,每座山分中清楚,上墨即起这个作用。博物所谓分清楚,一是分石块、-山形的大小中华,二是分山水树石的空间远近,勿使中博混沌。 上墨以淡墨为中物主。但也可以用浓墨。中博上墨时,要心有全局,眼看全面,否物中则容易顾此失彼,为小失大博华。 上墨分湿淡墨与干博物淡墨。这些淡墨,由于干湿不同中物,表现的效果也不同,要根据下中华同对象的实际去使用。例如物中干淡墨用在近山处,则湿淡墨可用在博华远山处。若以湿淡墨画山石坡脚,则华干淡墨可用在画水。反之,倘以中干淡墨画山地坡脚,湿淡墨中物可用来画水。即是说,同是画水,却要看博物实际情况而定。从墨色物博的变化来说,干湿对比,完全可华博以灵活运用。 三中、补笔 勾勒和上墨后,若博物见所画山石,树木以至华建筑物的轮廓有不够周到处,补上一笔以中博至数笔以完善之。另一种情况,见上墨后物中,画上产生“肉多骨少”(即墨多笔少)物中之弊,也需要补

篆书特点4

简述篆书的特点 篆字种类很多,概括起来讲,有甲骨、金文、小篆三体。甲骨文和金文,都可统称之为大篆,小篆是经过秦代统一文字后的书体,还有秦汉专供制印人使用的缪篆。篆字在今天的实用性比较小了,因为现在这种字体不易为群众识别,但是由于书体结构充满了装饰性,并有很大的书法艺术价值,所以仍被保留在书法园地里,作为书法家的书写字体形式之一。下面简略的介绍一下大小篆的结构和用笔的特点:结构 一、方正平稳,笔画匀称 汉字结体的外形,在未形成一种完整成熟的字体之前是不规则的,后来由于使用的需要,加上统治阶级的提倡,逐渐趋于成熟完备。从甲骨到金文,笔画变化较多,字形大小悬殊较大;到石鼓文,尤其到了小篆阶段,不但摆脱了“画成其物”,而且逐渐成为独立完整的方正艺术符号。从外形来看,多属方正,笔画虽具粗细、长短、正斜,其间距、疏密都较匀称,左右两边有的对称,有的均衡,整个字重心平稳。如小篆《泰山刻石》外形方而偏长,笔画圆转流丽,粗细变化不大,排列较对称均匀。《天发神讖碑》外形方而偏长,笔画多方笔,转折明显,排列虽均匀,但多上紧下疏。汉缪篆多偏方正,也有偏长方或偏方的,笔画方中带圆。 二、上覆下承,左右相顾

一般字体的结构以合体字为多,有上下叠置的,有上下三叠的,有品字垒叠的,也有左右搭配的,或左中右三者并列的,篆刻时均应根据结构单位和笔画多少、长短,而注意有天覆地载之情,左右迎让之趣。一般承覆迎让的规律大都是:少让多,短让长,窄让宽,上覆下,下承上,高扶低,主迎宾,外包内,大抱小等。总之,使各部结构能配置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同一家人一样,扶老携幼,左右相顾,互有揖让,彼此照应,而不是机械分裂,各行其是,彼此不相往来。以上盖为主或以下承为主的字,均应写的宽大一些,以照顾其他部分。上中下三叠,笔画多少不一的,或同样大小的,均应量其疏密,布置匀称,使之谨严而舒展。如上下或上中下单位结构相同,或笔画相差不多的字,一般上部分结体笔画应收紧缩小,下部分笔画略伸展放大。相同的笔画结构可用不同的笔法,分出轻重、主次,避免单调、重复、乏味。左右偏旁应笔画有多少,不能平分位置,应视其位置适当收缩,彼此相让。左右结体相同的字,一般左右相等、对称。若少有变化,则左小右大,左短右长,或左低右高,左窄右宽。 三、收放团结,自由有神 一般的字,都是“中宫收敛,四肢伸展”,即字的中心部分应收聚较紧,头尾四肢部分依其体势自然收放。这样,字的结构有紧有松,有聚有散,变化丰富而不失一定法则。好像一个人,血管散于四肢,聚于心脏,形成统一的整体,生机勃勃,精神抖擞。篆字由于结体与用笔不一,重心有的偏于上方,有的偏于下方。一般说,篆书中宫多居于中或上

书法艺术的赏析 敬一

书法艺术的赏析敬一 书法艺术的赏析 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师法古人,因此,多观察鉴赏、临募先贤遗迹,才不致于成为无源之水。才能真正理解书法的含义。书圣王羲之,在《乐毅论》中说:“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以焉可也。”所以,学习书法要从古代一些大家法帖、碑刻入手。观察鉴赏要细致入微。要精心研究分析。从中汲取营养,来提高自身的书法艺术水平。据传,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路过索靖碑,下马观看还不满意,竟然在碑前露宿三昼夜,潜心观摩,终有所得。可见,多观摩鉴赏古人书法,对学习书法是极其重要的。 鉴赏书法艺术,首先要对各种书体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甚至要有深刻的了解。,其次可以从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去研究分析。看其内在的共同规律,探求各书家的特点、精华。从形、神、意、法、等方面,去领略其中的美之所在。在鉴赏的过程中不可持有偏见,也不能求全责备。把自己不喜欢的或不理解的,就作为大忌,甚至进行恶意攻击。就象宋代有人说王羲之的书法是俗书,姿媚一样。又如,有人批欧阳询的书法和柳公权的书法,是丑怪、恶札之祖等等。这些论断似乎都带有恶意攻击的意味。所以,对书法的鉴赏,

应该能接受各种风格的书法艺术作品。才能有利于书法的继承和发展。书法的鉴赏,是书法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研习书法的一个基础课程。因此,研习书法就必须多鉴赏古人的作品 书法体系的源流 就书法的体系而言,大致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个部分。 篆书;唐代张怀灌《书断》中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近代文人郭沫若说:“篆者椽也,椽者官也,椽书即官书。”所以,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官方应用的文字。其中有。甲骨文、大篆、小篆。甲骨文是以刀刻为主,亦有少量朱书。其风格清俏,大字磅礴,小字秀丽可爱。大篆是与小篆对称而讲。泛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如钟鼎文(金文)如:“大盂鼎、大丰簋、散氏盘、毛公鼎、等。籀文(石鼓文)和秦以前六国文字(六书)。吴昌硕就是石鼓文大家。大篆,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此八体以汉字形体而论,也不外乎三种体式,既大篆,小篆,古隶书。其它均属篆隶的变形而已。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始于秦始皇统一天下

吴昌硕和他的十三大弟子

吴昌硕和他的十三大弟子 吴昌硕与王一亭 上海浦东。陆家嘴东路15号,寸土寸金,大厦林立。一栋古旧老宅,局促其中,却独有一番韵味。一百年前,陆家嘴还叫烂泥渡路,吴昌硕租下这几间破屋子,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活。他被称为“诗、书、画、印”四绝,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并称“清末海派四大家”。他是一代宗师,桃李满门。他的十三个徒弟,齐白石、张大千···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大师级别。他以金石入印、入书、入画,日本称之为印圣。与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齐名。弟子齐白石,60岁后方修成正果。而老师吴昌硕,得名更晚。40岁的时候,吴昌硕拜海上名师任伯年为师,学习画画。而40岁之前,他只是一名“酸寒尉”。上扣无顶戴红缨帽,一身葵黄色官袍。他刚刚交官回来,袍服未去,拱着双袖,还没来得及擦汗。这副穷酸相,被任伯年碰个正着,画家大笔一挥,就有了这幅传世之作。潜行仕途多年,他从未有过任何风光。 倒是在纸笔刀石间,活出了真我。自幼好石,十四岁就开始治印。“与印不一日离”,吴昌硕对于

刻印,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家境清贫,村前小溪的石头,破旧的方砖瓦片就是石章,磨好的废铁破钉就是刻刀。一次刻刀划破了手指,伤口很深。乡间缺医少药,烂了很久,左手无名指竟少了一截。 钝刀刻印极需功夫。吴昌硕十几年修炼,练就了不同常人的腕力,为其日后艺术造诣奠定了基础。拜任伯年为师的时候,任伯年让他画一幅看看。吴昌硕没学过不敢画,在老师执意下随意几笔,竟落笔非凡,用墨浑厚。任伯年只说:“你已经在我之上了。为官不达,酸寒一生,但他的书画却从不酸寒。再艰难困顿,艺术之道总是充满刚正之气。他画梅花,一朵朵像酒盅那么大。有人讥笑他,他不理会,越发随心去画,他最恨画家墨守成规。他不守古法,用西洋红画花卉。变水墨为五彩,变重墨未重彩。他的荷花,古拙、腴润。他的梅花,冷艳、浑穆。古拙中透出力度、透出美感、透出趣味, 他赋予中国绘画一种新的情感。历经宦海沉浮,家仇国恨,走过兵荒马乱的吴昌硕是个文人,他的画却不似旧代士大夫那般纤弱。他的画饱满向上,苍茫有力,金石之气迸发,一派磅礴气象。65岁,吴昌硕的画自成面目。创造了中国画新的审美意境,成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68岁,他再一次重启人生。

吴昌硕题画诗(29)

吴昌硕题画诗(29) 3001.吴昌硕甲寅(1914年作)篆书七言联 释文:树角夕阳归猎马,花阴微雨写来禽。 3002.吴昌硕丁卯(1927年作)行书七言联 释文:柳是典书楼叠翠,李香画扇血湔红。 3003.吴昌硕丁巳(1917年作)篆书七言联 释文:华角树憣出深秀,臾中寓帛道平安。 3004.吴昌硕篆书七言对联 释文:江近惯听蓤芡雨,径香先得惠兰风。 3005.吴昌硕戊子(1888年作)篆书十言对联释文:六国印何如负镐二顷田,千载名不及即时一盃酒。 3006.吴昌硕苍柯翠竹轴 款识:苍柯翠竹影徘徊,白石亭亭缀绿苔。同是山中好寿侣,岁寒相保不须猜。庚申岁杪。吴昌硕。 3007.吴昌硕双松轴 题识:僵卧有如龙蜕骨,后凋不比凤栖梧,岁寒矫矫凌霜雪,肯受秦封作大夫。拟清湘泼墨。上岛先生雅属,戊午(19l8年)冬抄,安吉吴昌硕年七十有五。 3008.吴昌硕富贵长寿轴 题识:一品名花,阳春最早,千年乔松,经冬不老,既大富贵亦长寿考。蒲生老兄台正之,壬子(1912年)初冬吴昌硕。 3009.吴昌硕红梅博古镜心

题识:红梅艳亭亭,松风寒萧萧。郁郁交枝柯,宛若连理木。古缶辨文字,蝌蚪仲复缩。嗟我久为客,供养无茅屋。乙卯(1915年)冬写红梅博古昌硕。 3010.吴昌硕石鼓文四屏 款识:月泉仁兄属书,为临旧拓猎碣字应之。戊午(19l8年)暮春之初时客海上禅甓轩之南窗,安吉吴昌硕老缶年七十有五。 3011.吴昌硕菊花轴 题识:几番沈醉惹颜红,为有东篱鞠数丛。乱插满头归未晚,且开笑口对西风。甲寅孟夏,拟花之寺僧设色。吴昌硕。 3012.吴昌硕梅花石屋轴 题识:梅花石屋坐谈诗,梦里清游偶得之。如此芜园归不得,岁寒依旧费相思。缶道人并题。 3013.吴昌硕己未(1919年)作篆书七言对联立轴释文:小囿花滋微雨后,平原水漫夕阳时。 3014.吴昌硕甲寅(1914年)作行书七言诗立轴释文:空庭如甕小窗明,雁过云飞哄有声。太白游仙诗浩荡,留侯决胜策纵横。眉间侠气随风色,胸次天河洗甲兵。同上酒楼拌一醉,长波大海有时平。 3015.吴昌硕丁巳(1917年)作行书五言对联镜心释文:离乱垂垂老,寒梅亦可怜。梅枯春有脚,我老病无天。纵使梅为我,而愁鹤去仙。回头看素壁,墨汁化云烟。

篆书春联吴昌硕

金石拙美的集成 ——吴昌硕篆书 王福州 2012-12-28 15:31:23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观赏吴昌硕篆文书法,感受金石文字拙美,是一件快事,更是一种享受。金石书法是中国视觉美术独特的美感发现,因其苍厚高古,须像老者观赏一件称心古玩,细细把玩远近端详。纵览中国书法史,元代赵子昂推崇摹古复古,发展至明清美学上的重大收获便是逐步摆脱帖学纤弱气质,推动了对“拙”美的挖掘和金石美学的繁荣。伴随大量吉金碑版的出土,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兴盛。金石拙美在气息在味道,来自吉金乐石,来自钟鼎盘盂,来自碑碣摩崖,来自纸墨槌榻。透过古今对金石书法朴茂、遒劲、浑厚、古拙、沉雄、苍老等的溢美之辞,便体味到金石拙美的一鳞半爪。 吴昌硕是近现代金石美学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谈论金石美学绕不开吴昌硕。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篆文最为夺目,尤其是篆书,真力弥满,古趣横溢,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欣赏吴昌硕篆书,感受金石拙美,一方面必须了解石鼓文。石鼓作为先秦石刻,历经千年风霜,先放置凤翔夫子庙,再放置汴梁的保和殿,最后被金人运往北京放置国子监。石鼓文书写停匀婉通,镌刻工整精细,远超西汉石刻。随着搬运和重复椎拓,鼓上字迹日益磨损,至乾隆年间曾另选贞石征工摹刻,所以石鼓又分新旧两种。吴昌硕认为宁波范氏天一阁所藏北宋拓本最佳,可惜咸丰十年化为灰烬。他退而以书家阮元所摹刻的天一阁本石鼓,作为日夜临写的对象。甚至有传说他没有真正的阮刻本,只能重复从迟鸿轩所临出来的石鼓样本。石鼓文线质浑劲,结体略呈纵势,籀文的繁复结构贯穿其中,章法疏密有致,纵横有象。 习石鼓过程中,常熟书家杨沂孙、贵州莫友芝对吴昌硕都有相当影响。吴昌硕融会贯通,相互为助,其篆书脱胎于石鼓文,以天玺碑为骨干,蓄意变化创立草篆,参以三代金笔意及绘画的笔法结构,形成拙美金石书法。石鼓文因其优劣难辨,晦涩难懂,鲜有近代书法家喜爱,唯吴昌硕一以贯之钟情改造。另一方面应对书法气韵有了解,即学会望气,体察书品气局,品味气眼气口。吴昌硕篆书将石鼓文整饬丰茂的特点与邓石如等人婀娜飘逸的小篆相结合,再融入如篆刻般凝重而爽利的“金石气”。 金石书法美在用笔。用笔中的中锋、侧锋、藏锋、出锋和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皆以点画成就其变化,表达情感。如音乐运用少数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构成优美乐曲。常说吴字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即说其有骨风骨力,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撑点,引申到精神层面,就是有气节,有骨头,站得住。吴昌硕长期沉浸于斑驳陆离的钟鼎彝器和碑碣瓦甓,沉醉于款识和铭词千百年深沉的修养熔铸,历经时间和历史的淘洗和孕育,使人如观满天星斗,精神四射。吴昌硕的篆文用笔上,倚重笔锋,施展弹性,其功用限于构线。行、顿,转折果断遒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一笔下去,无论点面,都不是几何学上的点面,而是圆的立体的点面。中锋下笔,背阳光照射,正中间有道黑道,黑线周围是淡墨,俗称“绵裹铁”,圆滚滚产生立体感觉。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达到生死刚正。吴昌硕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起笔藏锋回护,行笔圆润充实,收笔或戛然而起,或轻顿缓提,尽显遒劲老辣。用墨上其功用止于涂染。以浓湿为主,饱墨铺毫,意韵生动,有时墨尽笔枯,更添苍莽朴拙之趣。从其发展过程看,由清逸渐浑厚,由平稳趋纵肆,由整齐转参差,最终形成恣肆老辣、遒劲豪迈的风格。纵观吴昌硕篆书,骨法用笔由点块构成而非线,从合理性、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凝练遒劲,气度恢弘。像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字中有画”之趣,非书非画,亦书亦画,堪称奇观。 金石书法美在文字结构。吴昌硕长期浸淫于中国书法篆、隶、真、草、飞白的空间美,临摹石鼓文同时兼顾改造创新,布白运用匠心独具。笔画上,他把结字方正形体变为纵向取

篆书春节对联

篆书春节对联 篇一:篆书春联吴昌硕 金石拙美的集成 ——吴昌硕篆书 王福州 2012-12-28 15:31:23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观赏吴昌硕篆文书法,感受金石文字拙美,是一件快事,更是一种享受。金石书法是中国视觉美术独特的美感发现,因其苍厚高古,须像老者观赏一件称心古玩,细细把玩远近端详。纵览中国书法史,元代赵子昂推崇摹古复古,发展至明清美学上的重大收获便是逐步摆脱帖学纤弱气质,推动了对“拙”美的挖掘和金石美学的繁荣。伴随大量吉金碑版的出土,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兴盛。金石拙美在气息在味道,来自吉金乐石,来自钟鼎盘盂,来自碑碣摩崖,来自纸墨槌榻。透过古今对金石书法朴茂、遒劲、浑厚、古拙、沉雄、苍老等的溢美之辞,便体味到金石拙美的一鳞半爪。 吴昌硕是近现代金石美学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谈论金石美学绕不开吴昌硕。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篆文最为夺目,尤其是篆书,真力弥满,古趣横溢,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欣赏吴昌硕篆书,感受金石拙美,一方面必须了解石鼓文。石鼓作为先秦石刻,历经千年风霜,先放置凤翔夫子庙,再放置汴梁的保和殿,最后被金人运往北京放置国子监。石鼓文书写停匀婉通,镌刻工整精细,远超西汉石刻。随着搬运和重复椎拓,鼓上字迹日益磨损,至乾隆年间曾另选贞石征工摹刻,所以石鼓又分新旧两种。吴昌硕认为宁波范氏天一阁所藏北宋拓本最佳,可惜咸丰十年化为灰烬。他退而以书家阮元所摹刻的天一阁本石鼓,作为日夜临写的对象。甚至有传说他没有真正的阮刻本,只能重复从迟鸿轩所临出来的石鼓样本。石鼓文线质浑劲,结体略呈纵势,籀文的繁复结构贯穿其中,章法疏密有致,纵横有象。习石鼓过程中,常熟书家杨沂孙、贵州莫友芝对吴昌硕都有相当影响。吴昌硕融会贯通,相互为助,其篆书脱胎于石鼓文,以天玺碑为骨干,蓄意变化创立草篆,参以三代金笔意及绘画的笔法结构,形成拙美金石书法。石鼓文因其优劣难辨,晦涩难懂,鲜有近代书法家喜爱,唯吴昌硕一以贯之钟情改造。另一方面应对书法气韵有了解,即学会望气,体察书品气局,品味气眼气口。吴昌硕篆书将石鼓文整饬丰茂的特点与邓石如等人婀娜飘逸的小篆相结合,再融入如篆刻般凝重而爽利的“金石气”。 金石书法美在用笔。用笔中的中锋、侧锋、藏锋、出锋和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皆以点画成就其变化,表达情感。如音乐运用少数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构成优美乐曲。常说吴字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即说其有骨风骨力,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撑点,引申到精神层面,就是有气节,有骨头,站得住。吴昌硕长期沉浸于斑驳陆离的钟鼎彝器和碑碣瓦甓,沉醉于款识和铭词千百年深沉的修养熔铸,历经时间和历史的淘洗和孕育,使人如观满天星斗,精神四射。吴昌硕的篆文用笔上,倚重笔锋,施展弹性,其功用限于构线。行、顿,转折果断遒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一笔下去,无论点面,都不是几何学上的点面,而是圆的立体的点面。中锋下笔,背阳光照射,正中间有道黑道,黑线周围是淡墨,俗称“绵裹铁”,圆滚滚产生立体感觉。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达到生死刚正。吴昌硕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起笔藏锋回护,行笔圆润充实,收笔或戛然而起,或轻顿缓提,尽显遒劲老辣。用墨上其功用止于涂染。以浓湿为主,饱墨铺毫,意韵生动,有时墨尽笔枯,更添苍莽朴拙之趣。从其发展过程看,由清逸渐浑厚,由平稳趋纵肆,由整齐转参差,最终形成恣肆老辣、遒劲豪迈的风格。纵观吴昌硕篆书,骨法用笔由点块构成而非线,从合理性、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凝练遒劲,气度恢弘。像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字中有画”之趣,非书非画,亦书亦画,堪称奇观。 金石书法美在文字结构。吴昌硕长期浸淫于中国书法篆、隶、真、草、飞白的空间美,临摹石鼓文

浅论吴昌硕篆刻艺术及影响

浅论吴昌硕篆刻艺术及影响 摘要 吴昌硕出生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处在一个时局动荡的社会,然而,这正是促进他不断变化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因为他处在这个社会时期,能够有许许多多的前人治印经验来让他学习和钻研。加上大量文物资料的发掘也给了他许多便捷,再加上吴昌硕酷爱书法,国画,使的他对篆刻的造诣有了全方位的继承和发展。并一跃成为这一时期书、画、印的带头人物,成就了他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全文共分三个大章节:第一章对吴昌硕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做一介绍,这样使大家能够从生活中了解吴昌硕先生。第二章全面介绍吴昌硕篆刻的艺术特征。从3个小节来介绍1、书写美与刀法美的彰显2、边款布局3、篆刻中的灵魂美,第三章是阐述篆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篆刻、艺术、技法、刀法 Abstract Wu Changshuo was bor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n a society of civil unrest, however, which is the engine for his ever-changing development. Precisely because he is in this society, there are plenty of previou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printing to help him learn and delve into. Plus a large number of cultural relics excavation also gave him a lot of convenient, together with Wu Changshuo's passion for calligraphy,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makes his plays to seal a full range of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And become a book, painting, Indian leader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others to reach the height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 Wu Changshuo's soci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to make a presentation, so that we can learn from life, Mr Wu Changshuo.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art of Wu Changshuo's seal characters. From 3 bars to introduce 1, writing beauty and the beauty of the cutting of the show layout 2, side 3, seal-soul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elaborate carving art influence. Key words: seal carving, art, techniques, knives 目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92335828" 摘要I HYPERLINK \l "_Toc92335829" Abstract II HYPERLINK \l "_Toc92335830" 前言1 HYPERLINK \l "_Toc92335831" 一、吴昌硕的生平2 HYPERLINK \l "_Toc92335832" 二、吴昌硕篆刻艺术4 HYPERLINK \l "_Toc92335833" (一)书写性在刀法中的体现4 HYPERLINK \l "_Toc92335834" (二)边款布局4 HYPERLINK \l "_Toc92335835" (三)篆刻中的灵魂美5 HYPERLINK \l "_Toc92335836" 三、吴昌硕篆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7 HYPERLINK \l "_Toc92335837" 结语10 HYPERLINK \l "_Toc92335838" 参考文献11 HYPERLINK \l "_Toc92335839" 谢辞12 前言 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时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篆刻艺术家,把篆刻艺术再一次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巅峰。吴昌硕老先生就是这个时代举世闻名的篆刻家之一。在诗赋、金石古训、国画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更加让人信服的是他的治印,开创了篆刻史的新

黄宾虹论画语录选

黄宾虹论画语录选 (节选了黄宾虹老先生论画语录部分,与诸博友享)黄老先生云: 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 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取、舍”不由人,“取、舍”可有人。 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山水与人以利益,人生息其间,应予美化之。作画时须将心收起,勿使其如天马腾空;落笔之际,应留得住墨,勿使其信笔涂鸦,纵游山水间既要有天马腾空之劲,也要有老僧补纳之沉静。古人作画,用心于无笔墨处,尤难学步,知白守黑,得起玄妙,未易言语形容。 景无有不可画,在于如何画的妙,三笔两笔是为简,千笔万笔也是简,画的多是丰富,画得少也是丰富,以一当十是为妙。 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

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 窒息,许地山有诗:“乾坤虽小房栊大,不足回旋睡有余”。此理可用之于绘画的经营位置上。 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 作山水应得山川的要领和奥秘,徒事临摹,便会事事依人作嫁,自为画者之末学。 山有脉,水有源,道路有交通,云烟出没,林木扶疏,法备气至。若断若续,曲折盘旋,举平远、高远、深远之各殊,无不如自然,而无容其造作之迹,此其上乘。 画山要有神韵;画花鸟要有情趣;画人物要有情又有神。图画取材无非天、地人。天,山川之谓,画花草,徒有形似而无情趣便是纸花。画人最复杂,既要有男女之别,又要有性格之别,更要有善恶喜怒之别。 意远在能静,境深尤贵曲,咫尺万里遥,天游自绝俗。 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