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吉林财经大学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学0823班

学生姓名闫秀丽

学号 0501082341

指导教师韩艳红

职称讲师

二○一二年四月

摘要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社会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学扩招政策的变革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同时大学生数量也迅速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难成为热点话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分配逐步转变为市场调节下的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时就更凸显出来,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就业难有多方面原因,在经济学角度包括社会、高校、学生本身等。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方努力,在此仅提供以下几个建议,为毕业大学生找到自己相对满意且合适的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引导建议。对于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供需失衡信息不对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valuable resources of the country, and are the social dynamic, creative group. Since the 1990s, the change of university recruitment policy for higher education has promoted fair education.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also expanding rapidly,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is increasing ,difficult employment has become a hot topic.As the more deep reform of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our country,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 changing from the unity of the distribution in the planned economy to the self-dependent career choice in the market economy,at this time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 more obvious, and becomes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ocial problem. Difficult employment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which include the society,universities, students themselves ,etc, as far as the economics concerned . To solve this problem, everyone should do their part, I would provide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graduated students to find themselves relatively satisfied and appropriate jobs,which has signific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market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Unbalanced supply and dem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目录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形势分析 (1)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1)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

二、大学生就业难所带来的问题 (2)

(一)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

(二)打击公众的教育投资热情 (2)

(三)从思想文化层面上威胁城市社会稳定 (2)

(四)农村大学生就业难不利于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 (2)

三、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3)

(一)大学难就业难的经济学基础 (3)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5)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8)

(一)适应市场发展,实现供求平衡 (8)

(二)调整产业布局,完善产业结构 (8)

(三)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 (9)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9)

(五)大学生实现就业的自身对策 (9)

参考文献 (11)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形势分析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但与日俱增的毕业生给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660万人, 2012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今年仅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就有680万,加之数以百万计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中的就业者,以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此估计今年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

高等教育高增长率反映的只是毕业生数量的高增长,适度的发展是有益的,但过度的超速只会得不偿失。有时一个工作岗位会吸引数以百计的求职者,令许多毕业生望洋兴叹。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回暖,中国经济形势较快转好,但工作岗位却不足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就业需求。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的存量资源正在不断的扩大,其稀缺性在下降;另一方面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增量也在不断创出新高,同时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使得大学生这种人力资源逐渐由“买方市场”过渡到“卖方市场”。

一般说来,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近年来随着学生就读高校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就业率不能单纯作为衡量大学生“就业难、易”的唯一指标,因为大多数人上大学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是一份好的工作,因而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也不容忽视。就算高就业率下也可能存在着较低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薪酬、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工作发展预期空间等方面满意度较低。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由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目前已经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的情况。一方面,大学生的供给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对大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专业能力不高、地区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大学生自身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上升。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三个主体的协调与合作。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说来,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水平较高,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要求逐年提高,大学生只有具备能够满

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技能才能实现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激励机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加剧。

可见,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其一,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而缓解,应继续将其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其二,长期困扰我们并被作为就业政策重点的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结构性问题。政府需要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转变积极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解决方式,面对各个就业群体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扶助政策。

二、 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基础

1.供求理论

供求理论,顾名思义,是有关供给和需求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理论。作为分析经济现象的主要手段,供求理论在经济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

由前面介绍可知,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而供给数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因而在以价格为纵轴、商品量为横轴的坐标平面中,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关系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的状态。如下图所示:

D S

E Q E

P E O P 1 Q 1 Q 2 P 2 Q 4

Q 3 P Q

图1 供求曲线

商品的均衡价格P E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解下形成的,并对应此均衡价格下产生商品的均衡数量Q E。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一般说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当市场的实际价格P1高于均衡价格时P E时,商品的需求量为Q1,供给量为Q2。这种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的市场状况,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购买商品,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P E的水平。在此同时,随着价格由P1下降为P E,商品的需求量逐步地由Q1增加为Q E,商品的供给量逐步地由Q2减少为Q E,从而实现供求量相等的均衡数量Q E。相反地,当市场的实际价格P2低于均衡价格P E时,商品的需求量为Q4,供给量为Q3。这种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商品短缺或超额需求的市场状况,一方面会使需求者提高价格来购买商品,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P E的水平。在此同时,随着价格由P2上升为P E,商品的需求量逐步地由Q4减少为Q E,商品的供给量逐步地由Q3增加为Q E,从而实现供求量相等的均衡数量Q E。由此可见,当市场上的实际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总存在着变化的力量,最终使其达到市场均衡或市场出清的状态。

2.信息不对称与就业市场

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信息不同于普通商品。人们在购买普通商品时,先要了解它的价值,看看是否值得购买。人们之所以愿意出钱购买信息,是因为还不知道它,一旦知道了它,就没有人会愿意再为此进行支付。显而易见,市场的作用在这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进一步分析起来还会发现,不同的经济主体缺乏信息的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即出现了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时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就业市场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信息不对称。企业一方可以通过审查简历、面试、看推荐信等方法来尽可能多地了解应聘者如大学生群体的情况,这些做法虽然有所帮助,但无论如何不能真正确定应聘者效率的实际高低。大学生在求职心态、就业观以及对自身和企业的认知方面均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由于企业对大学生缺乏充分的了解,因而企业不大愿意为大学生开出较高的薪酬来吸引其就业;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及企业情况没有足够的认识,不会轻易接受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这两方面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由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上的工资—效率曲线(见下图)可知,企业提供的工资水平与大学生的平均效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化的关系:平均效率随着工资水平的下降而下降,反之亦然。另外,这条曲线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当工资水平下降到一个很低水平但仍然大于零时,平均效率就可能已经下降到“零”;二是,随着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尽管应聘者的平均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却是越来越慢的,也就是说,工资水平增加对平均效率提高的影响是“递减”的。

图2 工资效率曲线图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1.供求失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实现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商品供不应求,形成卖方市场;反之则为买方市场。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供给方是高等院校,需求方是用人单位,也遵循供求规律。如果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则大学生就不是稀缺商品,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高校没有选择的余地,必出现大学生就业难。

从供给看,自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近五年高校毕业生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学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供求失衡的严峻状况构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基本框架。

从需求看,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应为900万个左右。尽管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 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但我国采取的主要是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对劳动力需求增速慢于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高增长、高投入、低就业”的现象,因此,经济发展实际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每年不足900万个。从就业需求的主体即自主创业、政府、企业来看,市场的风险,社会经验的缺乏,创业对毕

平均效率

工资一效率曲线 工资水平

O

业生的吸纳作用微乎其微。政府部门减员增效,机构改革,人员需求日趋饱和,难以吸纳更多的毕业生。现在就剩下企业了,企业的需求与目前高校专业的设置及教育的理念存在严重的脱节,造成的结果就是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亦即结构性失业太大。这些原因的综合结果就是名义就业需求很大,实际就业量很小,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所以,要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得从供求两个方面展开,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失偏颇,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我国产业结构尚未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但是产业的结构性失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完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发展不是很充分,从业人员比例仍然偏低。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带来劳动力和技术结构等一系列变化,有利于劳动力就业并产生新的组合。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有待增强。第一产业已经不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而曾经作为吸纳大学生就业重要领域的第二产业,其就业弹性趋于下降,这与各地工业化过程中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变的趋势有关;只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吸收就业能力,成为目前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但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依然没有充分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也影响着对大学生的吸纳。

3.信息不对称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传递和搜寻信息是需要较高成本的。供求双方只能在有限的成本和条件下进行搜寻,而这种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效率之低下,直接影响供求双方的有效匹配,这大大阻碍了大学生就业的畅通。

大学生就业难与学生、企业、政府之间存在着严重信息不对称有关。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已完成体制改革,运用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管理企业;而教育系统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与社会脱节并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需求会有一定的差距。市场经济就是信息经济,就业信息不对称,造成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难匹配。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转确实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供方信息缺失或劣势,即所谓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因而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不能确定就业单位,成为继续进行工作搜寻的摩擦性失业者。毕业时,可能会存在一定比例的毕业生为了获得更满意的工作而主动放弃已有的就业机会,宁愿在毕业后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工作找寻活动,从而成为自愿失业者。

可见,就业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时间延长和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此外,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保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毕业生供求信息的畅通,也很可能会造成或加剧毕业生供求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从而导致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增加。就业市场结构改变导致信息不对称——大学生稀有性问题: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由垄断市场变成完全竞争市场。大学生的稀缺性已不复存在。大学生稀有性转变主要体现在:(1)新中国刚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二十年里,大量需求岗位,那个时期的大学生是供不应求的。但是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和高校扩招政策打破了供不应求的状态,马上出现了供过于求的趋势。现已至此,供远远大于求,谈何稀缺性? (2)对于同一岗位,大学生的对应素质一直在下降,有扩招的原因,但也不排除大学生因整体生活质量变好从而引发整体吃苦勤奋精神转差、岗位的素质要求提升等因素的作用,大学生这一“产品”的可替代性加强也导致了其稀缺性的改变。大学生在打造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人才市场需求问题:在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基础上,大学生作为“产品”本身不符合需求方要求而存在被淘汰出市场的危机,更值得担忧的是供方没有重视这一点或是重视却没有行之有效的改革“生产”的策略。当“产品”出现问题时,无非要从两大方面考虑:一是产品适不适合市场,二是产品适合市场后在质量上具备多强的竞争力。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好比刚“出厂”的“产品”,对于市场也就是对用人单位进行考察对比:(1)能不能达到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条件?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应届毕业生连这点基本要求都不能完全达到。(2)能不能在岗位上做出较前人更好的成绩?很多时候这个问题涉及的就是大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和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

4.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高校作为一个生产人才的部门,目前其生产规模不断增加。在市场已经成为配置人才资源主要手段的今天,我国的高校在教学质量、培训结构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国高校输出的大学生人力资本不能满足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高校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的重任,但高校市场化的进程太慢,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概念和理论的讲解,而学生也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意识,动手能力较差。高校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符合厂家的需要,降低了大学生的可信度,致使大学生就业困难。

目前高校就业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人才使用的决定权完全取决于市场。从高校人才培养流程来看,目前高校的教育体制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高校只注重了“销售”环节,忽略了“精加工”这一环节,也就是说高校不关心市场需求,只按照有关标准一味地“加工”,能

否销售出去或者“产品”合不合格,完全不关自己的事情。试想,这样的“产品”转入“销售”环节后,再高明的销售人员也会一筹莫展,最终只能是“积压或打折处理”。这是为什么高校花尽心思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人力资源不被社会认可的最主要的原因。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一)适应市场发展,实现供求平衡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应该以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为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

改变供给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办学模式的限制,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很大的刚性,有些专业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所谓的热门专业,如90年代的金融,国贸,保险等,各个高校纷纷设立这些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严重的供过于求,同时由于就业市场存在逆向选择机制,使优秀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再者,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市场出现了新的需求,如:信息、心理咨询、网络安全等,由于无法开设这些专业以满足市场需求,结果出现了“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结构性失业。

为达到供求平衡,不单单只在供的方面做努力,也需要在求的方面做出改善。由于大学生具备年轻体壮、敢于尝试的优势,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干部储备培养等政策可针对大学毕业生制定。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与其一味地控制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增长,还不如加强适合大学生的岗位创造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二)调整产业布局,完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只有各产业之间有机联系,整个结构从低水准向高水准进步,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协调、高速的发展。我国只有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创新型经济,摆脱依附型束缚,给内资企业良好发展空间,才能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应努力调整产业布局,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并积极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世界各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普遍规律是通过发展中小企业来提供岗位,吸纳就业。

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吸收就业的主渠道,但由于不少企业人员素质低,发展资金紧缺,服务内容有限等原因,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

因此,在促进社会就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大有潜力可以发掘。

(三)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

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从而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高校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全国各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社会、深人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工作的力度。逐步把就业指导纳入高校的日常教学内容之中,并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面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计算机信息咨询服务团队,形成全国高校毕业生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信息共享系统,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尽快建立成熟的信息发布体制,使得就业信息畅通无阻。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校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重视高等教育工作,以高校作为出发点和突破口,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做到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其次,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还应该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要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较清晰的认识,在学习期间把自己的兴趣与所学专业更好地结合。同时高校应向毕业生提供历年来本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帮助毕业生确立适当的薪酬预期,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

高校对人才的教育培养不可能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完全对应吻合,有意识地建立高校用人合作机制,在高校培养方向和主体内容上给予建议,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使之适应社会需要。

(五)大学生实现就业的自身对策

1.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因为这些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东西,而且很多的都是在日后的实际操作中能用得到的。专业知识获得的多少,也决定了日后的专业工作能

力的高低。

大学是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大学生能从中获取很多有用的资源,积累良好的人脉。积极参加班级和社团活动,锻炼自身社交能力,铺开一张人际关系网络。同时作为活动中的一员,能够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勇于承担某项任务的胆识和态度,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大学生需要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在不断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所学的不足。通过社会大课堂的锻炼,大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2.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方式就业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大学毕业生要树立灵活就业的思想,淡化传统的在国家机关和国有单位工作的观念,敢于到中小企业去,到民营企业去,到个体企业去,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实现多形式多方式的就业。在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要想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必须转变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就业观念,不能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国家统计局对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0%的被调查者即使找不到合意的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形下,大学生应该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意识,从基层做起,在工作岗位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6.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6.

[3]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第三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8.

[4]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第三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8.

[5]罗伯特·S·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9.

[6]鲁迪格·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十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1.

[7]朱丽英.大学生就业难政府的职责在哪里[J].中国科技信息.2006.

[8]刘晖、郭小溪.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6.

[9]黄文.高教跨入大众化发展阶段[N].中国教育报.2005-02-27.

[10]马跃华、苏伟珍、林嵩辉.中高级技工频频告急[N].光明日报.2006-04-17.

[11]谈松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N]. 就业指导报.2006—06.

[12]别业舫、张惠兰、陈明金.择业与创业[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6.

[13]余桔云.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N].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04期.

[14]周先蓉.如何解决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07第10期.

[15]谢作诗、陈玉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茶座[J].2006年

第02期.

大学生就业问题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 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 高校扩招。 2.2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7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2.3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2.4 教育机制的弊端。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国家方面。 3.1.1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3.1.2稳定的就业环境。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例如: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要切实关心这些毕业生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在基层大有作为。 3.1.3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保证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与社会上有经验的工作者都能够平等的进入劳动力市场。 3.1.4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院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 3.1.5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大基层,到中小公司,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3.1.7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使他们是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 3.2 教育机构方面。学校应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的课程,切实培养具备各种综合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3.3 社会方面。公平对待大学生,降低大学生就业的门槛。创造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使得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更好的为企业付出。 3.4 大学生自身方面。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要有创新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下面给大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

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

大学生就业指导案例分析答案

大学生就业指导案例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小张在大四九月份毕业季伊始就开始大量投递简历,但在接到了一家用人单位的面试通知后她很紧张,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准备好,整整一夜总是考虑见到面试考官后应该说些什么,翻来覆去睡不好觉。第二天当小张见到考官的时候,立刻脸红并感觉心跳加快。回答考官的问题时,一直在结结巴巴。从招聘单位出来,小张感觉很沮丧,觉得自己好像只适应校园的生活,不能适应校外的世界,她开始思索要不要继续考研。试分析她问题出在哪 答: 我个人认为小张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素质不好 得到面试通知就紧张到睡不着觉,见了面试官还脸红心跳加快,这心理素质太差了。放平心态嘛,面试官也是普通人,只是比我们多了一些工作经历而已。 2.准备不够充分 大四毕业才开始投简历,个人认为有些晚了,早一两年就该准备,简历早就应该有,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多,再去丰富、精简自己的简历,多多参加校园内的面试也是可以的,不至于像小张这样,竟然大四了还不知道和面试官说什么。 3.自我认知片面 认识到自己没准备好,这从另一方面来看就是让自己明白下次应该准备好,而不是次次都没准备好;在面试结束之后小张很沮丧,认识到自己的不好表现了,但没看到自己的可赞之处,那就是她虽然结结巴巴,但她还是去了,有的人甚至都不敢去面试。 4.面试心态错误 *

面试本来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沟通,你对这企业给的待遇及面试官对你是否接受,这都是有待商榷的,面试成功固然是好,不成功也不代表人生从此一蹶不振,重视面试是应该的,这是我们对自己未来事业的在乎,但紧张焦虑到睡不着,属实是过分看重这着一个面试了。 5.意志不够坚定 仅仅一次的面试表现不好,还是第一次面试,就开始思考逃避职场而去考研的事情了,意志不够坚定,考研就安心考研,决定了还投了那么多简历,那就继续坚持完善自己,这样轻易放弃、浅尝辄止,那终将什么也做不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在努力促使经济回暖的同时,进行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并逐步开始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而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和中坚力量,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难是多年来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比2010年增加了29万;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再创历史新高。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需要安置就业2400万人[1];同时,据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员约有3000万,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2];另外,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余波影响仍在持续,国外经济复苏缓慢甚至停滞,市场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减缓,因此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

构正在进行调整、升级,某些行业已逐步向非洲等地区转移,全球的金融危机更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变更。以珠三角为例,目前正利用金融危机进行“腾笼换鸟”,准备从制造型产业向服务型产业过渡。这一调整,必将导致原来产业的技术人才相对过剩,原技术结构不能适应新产业的要求。这也将加重转型期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发生了改变。上世纪末出现的一场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和速度。这种变革从根本上影响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3],同时也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从重学历向重能力素质、重职业道德转变。传统的学历概念已经逐步淡化,高学历低能力必将被淘汰出局。职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巨大挑战。 4.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滞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都“跟着市场走”,缺少扎实的市场调研基础,缺乏前瞻性。多数高校受困于资金问题,无法持续紧跟企业即将使用或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购进实训器材,造成专业教学和实训环节滞后于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出现脱节。例如,某高校曾出现这样的情况(见表1),学生胜任岗位所需的周期过长,用人单位对该类毕业生失去信心。 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目前高校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依托学生校园文化活动,高校的学生

大学生就业案例研究分析

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大学生就业问题案例分析 我比较关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根据我收集到的资料,结合所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就业现状 纵观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主要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1、存在就业难现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未能就业,或者处于低就业状态。“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以3%的速度增长,年均规模达到700万人,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近日,数据研究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目前国内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平均就业率只有90.2%,而且在就业人群中还有14.0%的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将有150万左右大学毕业生陷于就业难的困境当中。从我省情况上看,福建省高校毕业生数量也持续增长,达23.6万人,加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总量达40多万人,占全省城镇计划新增就业人员总数三分之二。截至2011年12月31日,省内院校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167820人,实现就业153713人,年度就业率为91.6%,其中,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83%,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0%,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3.5%。 2、存在企业招工难现象。与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近年来“用工荒”问题愈演愈烈,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技能型岗位,用工紧缺甚是突出。比如地处厦漳泉中心结合部的某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企业用工规模不断扩大,全县人口20万人,外来工5.5万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而新增劳动力只有1000人,净增缺工3000人以上。据某县人力部门统计,2012年底用工总量需求新增2000人,2013年春季用工需求新增6000人,合计缺工8000人。某县每年都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赴山西、贵州等招聘员工。用工企业也大幅提高薪资待遇,据调查,目前长泰县普工的薪资标准,在扣除食宿费后,月薪在2300元以上。 二、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阶段性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人才结构失衡,部分工科类专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文科类专业、部分师范类专业供过于求。二是就业理念存在误区,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三是知识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综合技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讲稿

演讲稿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大学生如何看待就业难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不陌生,而对于我们专科生来说形式也不是很乐观。虽然我们可以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也仅仅比别人多了一门技术而已,可能工作好找一些,但和本科生相比,我们能争取到的高薪职位并不多,除非你能考上几个专业技能证书,或者高级工程师证等等。所以就业难对于每位大学生来说都是很头疼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自身原因 一是选地域。就像这张图一样,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城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大城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 2.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经济的转型,政治,自然灾害,金融风暴,还有我国教育学科设置不合理等等很多因素,这里我就不跟详细说明了,大家可以去网上搜集一些资料。 还有就是求职性别限制,这不是只针对女性,我们男生也一样,有很多职业性别限制,当然也要注意不要被骗。 而对于这些问题,个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都当过兼职或者暑假工,这对你们以后出身社会有很大的帮助,是很宝贵的工作经验。 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包括很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扩招、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不接轨、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一个学生后面是一个家庭,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间接地也解决了一个家庭的问题。 站在经济市场准则的角度,当市场供过于求时,物价下跌,需求量小;而市场供不应求时,物价上涨,需求量大。相较而言,把大学生比作商品,流通在人才市场上而言,如今的社会,正是处于供过于求得时段。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近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日益满足之时,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全民素质普遍被要求提高,必然导致高校扩招。从反面来讲,高校扩招可以反映我国现代文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精神需求已经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为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市场脱轨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经济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各种各样的,也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日新月异。而我们高校的专业设置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来讲,总处于滞后的情况。我们不经意间就会想到我们高校的一些典型的专业设置,比如地理、历史方面的冷门学科,对于学生在今后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另外,对于一些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专业设置,在实际操作能力上面也没有专业的训练和实践,属于不成熟的学科。同样也不利于培养合格的市场劳动者。 再者,普遍的大学生都是处于一种养尊处优的学生状态,已经习惯以往的优越环境很难适应社会的残酷竞争。另外,对于市场可以提供的基层岗位,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克服不了心里落差,无法从基层做起。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额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更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序发展。首先,高校扩招,提高国民素质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长远发展来看,高校统招绝对是利大于弊的,所以如果希望自己可以避免在大学生求职的队伍中挤个头破血流,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学业上有更高的造诣,比如继续读硕士。其次,高校需要多考察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设定与市场可以接轨的专业和授课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能力。最后,大学生需要对自身有个明确的定位,不要眼高手低,努力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只关乎大学生这个群体,更是民生问题,也是民族发展的问题,所谓是任重而道远,社会各界需要对其引起重视。

大学生就业问题(毛概案例分析题)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从个人方面来讲,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社会方面来讲,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高等教育本身来讲,关系到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有人说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蒙蒙董董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 中国现阶段职场利益集团划分这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知道的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和你说的,公司招聘时也不会和你说的,因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会和你说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糊涂的。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总量上来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另一方面,“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方面,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第一线和艰苦行业,以及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大量积压,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人才资源浪费严重。 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是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二是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其中增加教育投入、改革管理体制、扩大招生规模这三项重大举措,使得整个高等教育战线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认真研究的新问题。 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1.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大学生“统招统分”2.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共需见面”逐步向“双向选择”过度。3.从90年代初开始推广“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这是人力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使人才分布集中在具有优势的地域和行业。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已逐渐发展成为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技术实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重视。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1091所,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427万人。这些数字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1.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下岗再就业人员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2.高校扩招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大,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需求仍然短缺。3.高职高专大

大学生就业及影响因素分析毕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区政协社法委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 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 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 确要求:“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我们要按照 中央的要求,加大力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天之骄子”的失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 困境 “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 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 据教育部统计,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 比20xx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而20xx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也就是说,超过15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 20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0万,是近年来的最高值,占

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20xx年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xx年,**市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2.9万人,比20xx年增加1.7万人,增幅为15%。截至20xx年底,全市20xx年高校毕业生签 约率为14.9%,比20xx年同期低4.2%。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 临空前的困难和压力。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难道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已经供大于 求了吗?难道中国社会中大学生这样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劣质资源 了吗?难道中国大学的教育收益和社会效用已经降到了“白菜”的 地步吗?究竟是什么使大学生成为“鸡肋”的呢? ——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从1999年开始,我国 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 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xx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人依据所谓的“常 数法则”来否定扩招与就业难的联系。常数法则是指:适龄青年(18—22周岁)的总人数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其数量是不受外界影响而变化的一个常数。适龄青年的总量是早已存在的事实,不管 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存在就业问题。因此,扩招与就业难并 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值得商榷。因为它没有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 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 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有目共睹,然而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外,大学生也应该对自己在职业初期的发展有一个明确可行的策略,这样方能在职业发展中把握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案例分析: 张小帅(化名),男,河南某学院英语专业大专毕业4年,在4个不同的城市换了5份工作,从事过医药销售、保险、教师等职业。目前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处于迷茫状态。 学生分析:这是一个大学生在职业初期缺乏规划导致职业发展混乱的典型案例。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也一定要有一个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在职业发展上,没有计划其实就是正在计划失败! 职业规划师首先分析了张小帅过往的职业经历。由于在职业初期缺乏规划,跳槽过于随意和频繁,这导致了他的内职业生涯缺乏积累。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指出: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内在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而相对应的外职业生涯则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职务、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外在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的发展直接决定和制约了外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对于像张小帅这样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去片面追求高薪、好职位、好环境等外职业生涯,而是要在做好职业定位和规划的前提下去可持续地积累自己的经验、能力等内职业生涯要素。脱离了内职业生涯去发展外职业生涯就像水中捞月一样不切实际。 接着从性格类型分析结果上看,张小帅的性格类型是内向、感觉、情感、判断型,这种性格类型的特点是比较细心、感情丰富,同时有管理方面的潜力。

较适合从事、也能让他有满足感的工作是掌握一项技能去帮助和服务别人,如教师、客户、销售、外贸等。 其实,张小帅从事过的教师这个职业从职业性格类型分析上看是比较符合要求的,但是职业规划师不仅要考虑当事人的性格因素,还要综合考虑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因素。从测评结果和自述的情况上看,张小帅是一个企图心很强的人,他希望自己能拥有很多的财富从而让社会认可自己的价值;而从职业兴趣测试的结果上看,他的职业兴趣类型是事业型,适合从事的典型职业有:推销员、销售经理、企业家、政治家等。这样看来教师这个职业可能无法长久地引发张小帅内心的激情和驱动力。 另外,从个人优、劣势分析和职业竞争力上来讲,张小帅目前比较明显的优势是他所学的英语专业和一口流利的口语,但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学历社会当中,他仅有的大专学历又成为了劣势。另外,过往频繁跳槽的经历也会成为他在面试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硬伤。所有的跳槽从经济学上讲都是有机会成本的,跳槽后你损失的可能是经验的积累、企业已有的信任度和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最终,在综合分析了张小帅的自身情况、行业职业信息,以及各地区职场的比较优势之后,在职业规划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张小帅自己悟出了结论:即到江浙沿海外贸活动频繁的二线、三线城市开始从事外贸工作。在这些地方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较大,以他的英语专业和口语优势比较容易切入。具体的发展策略是先考取外贸单证资格从外贸的跟单开始做,熟悉流程和产品后再转成外贸业务。在工作5-8年积累了一定的外贸客户、人脉、经验基础,自身条件比较成熟的时候可以考虑自我创业。但是在这之前一旦选定了行业和企业就不要随意变动,要沉下心来、排除干扰,一心一意地在外贸领域积累自己的内职业生涯。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1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1.1社会因素(1)政府方面。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够,就业方面的制度远没有欧美国家那么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化建设还没有完成,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缺乏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2)高校方面。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向市场、信息化社会迈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地球村,这就决定了现代大学必须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第一,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第二,高校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质量不过硬。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师资多是过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因此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力度自然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重入口,轻出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密不可分,它的运作规律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推销不出去,生产再多再好也是积压品。由于就业工作滞后性,高校在招生时就应根据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相应地调查招生..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1.1社会因素(1)政府方面。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够,就业方面的制度远没有欧美国家那么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化建设还没有完成,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缺乏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2)高校方面。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向市场、信息化社会迈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地球村,这就决定了现代大学必须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第一,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第二,高校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质量不过硬。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师资多是过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因此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力度自然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重入口,轻出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密不可分,它的运作规律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推销不出去,生产再多再好也是积压品。由于就业工作滞后性,高校在招生时就应根据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相应地调查招生.. .学历文凭和知识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老师:贾彦)同学们,一直以来,我们的脑海中都存在着一个误区,即高学历就等于高能力。其实,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其实,一个人的学历、能力的辩证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学历只能证明一个人过去受教育的程度, 并不能说明他具有多高的能力。学历与知识能力之间不成正比, 有学历不一定有能力, 学历高不一定能力高;无学历不一定无能力, 学历低也不一定能力低。也就是说, 学历并不代表一切, 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人才竞争上应该重能力而轻学历。学历故然在求职的开始阶段,会提供一些机会,但如果你没能力也是徒然。众所周知,学校里学的只是基础知识,主要能力的培养还在于工作后的日积月累。而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及解决方法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及解决方法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公民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同以往相比,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但是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的岗位需求增长速度,学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学生的自我思想观念等因素,导致许多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本文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社会需求增长速率远低于大学生毕业求职比率。 现当今高校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及求职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当前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工作岗位短时间内不会大量增多,甚至不变或者减少,导致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供大于求的现实普遍存在于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行业。据18年最新数据显示,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行业的录取率不足10%。 (二)当今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普遍存在缺陷。 受家庭教育、学校教学水平、社会经历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在大学阶段,学习与生活习惯差,临近毕业期间,盲目跟风,加入考研大军,但近年来,各个高校保研人数逐年增加,人数比例,相比考研录取率大大提高,不少人因考研失败而被迫找工作,进一步冲击就业市场。 (三)当今大学生求职结果两极分化严重。 18年校招开启以来,在应届毕业生中,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习及校园活动经历丰富的学生往往拿着十几个offer,并在其中苦于选择,而在校期间逃课、打游戏以及不参与学校活动与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往往被企业拒于大门之外。 (四)当今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就业准备不充分。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优秀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求大大加强,许多企业在六七月份就开启了网申、校园宣讲等校招活动,提前招揽人才。“金九银十”的时间大大提前,许多应届毕业生对于就业信息收集不充分,相关高校的校招启动工作时间落后,导致部分学生错过心仪企业。同时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缺乏了解,在面试、交谈以及薪资探讨等方面,对自己期望过高,造成了好的企业去不了,差一点的企业看不上的现状。 二、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学生求职技巧匮乏。 许多应届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实习工作经验,求职技巧不熟练,在面试期间不能及时的摆正心态,补充自身不足,造成了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二)求职渠道有限。 受地区、学校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寻找工作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没有合适的渠道去获取相关的就业信息,同时校园招聘中许多企业多针对本地大学生进行招生,导致学生意向工作地点与企业要求不符,造成就业困难。 (三)专业不对口。 当今大学生在入学期间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对于专业的选择具有盲目性、跟风性、随意性,导致毕业时,热门专业选择的人数过多,就业竞争激烈,冷门专业找不到相关行业工作。 (四)劣质企业过于剥削新人利益。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如今,我国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数成倍的增长,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首先应该全面的分析这个矛盾,包括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就业机制和个人的原因。然后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出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原因;措施 前言: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是一个引人深思的 事。每年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就不了业,从而给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难点和热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张。2003年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后迎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145万人)增长了46.2%,直到今年已经增长到680万。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逐步下降,每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教育部门统计,近几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待业人数34万人,2003年待业人数52万人,2005年待业人数79万 人,2007年待业人数144万人。近几年,初次就业率一直只能保持在70%左右。所以,积累的未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1.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政府原因:

1.1.1 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我标准的二元化结构,造成了许多社会不公,经济也呈二元化。不发达地区的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配套,相对发展空间较小的问题等。从而使毕业大学生都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城市。[1] 1.1.2 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均衡化过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的高度化过程”,以上两点都将对就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2] 1.1.3 人才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政府逐步建立起“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双向选择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很不适应。而政府并没有做好思想宣传和政治鼓动,加之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难免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问题的出现。 1.1.4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并不完善。 例如在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或户籍歧视、乙肝等慢性病患者受到录用歧视等屡见不鲜。这些背离市场经济优化配置劳资源的要求,扭曲了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市场走向异化。某些就业潜规则仍在大行其道,造成了劳动力供求有效匹配的下降。 1.2 社会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存在的用人观念问题。 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设立较高的学历门槛,单纯地依学历高低为判断依据,过分注重文凭。许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是客观地与需求进行对接,而是片面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还有名校情结,不太考虑个人能力,明确指出“名校毕业生优先录取”。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希望大学生上岗就能给企业带来变化,而经验不足是应届大学生最大的劣势,往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有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因考虑女性的生理、婚姻、生育等不愿招收女大学生,有的还存在生源地域歧视,这导致了很多优秀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和智慧。 1.3 高校原因: 1.3.1 专业设置功利、课程设置陈旧、办学定位不明 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科学预测,热衷于投入少。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陈旧,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要求脱节。同时,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受普通高校水平评估体系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就业市场指向的作用。总得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招生与就业脱离。[3] 1.3.2 高校教育内容偏向于为城市服务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育内容表现出很强的服务城市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而这些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农村很可能并无用武之地,出现了学历越高,在农村反而越无法找到匹配岗位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的教育体制又是定位于为城市。在农村就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存在无形中强化了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的倾向。 1.3.3 盲目扩招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有业不能就 调查表明因“专业技能较弱”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占48.41%,居首位。由此

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 目录: 1.分析目的 2.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 ) 3.案例内容简介 4.案例分析过程 5.总结与启示 `

一、分析目的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已成为当前政府重点关切的民生问 题。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毕业生迟迟找不到工作,但大学生的过剩并不 是表明中国不需要这些高素质的人才,恰恰相反中国正需要这些人才 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本案例分析通过个案分析当前大 学生就业出现问题的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 1、人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其中的灵魂。 2、~ 3、人生观是做人的向导,是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人对社会进步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 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5、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6、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7、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的同对象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9、时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三、案例内容简介 杨雪在校期间表现出色,学习成绩优秀,曾获得校二等奖学金,同时,她还是学生干部,参加多个社团,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都不错。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她想找到工作不是件太难的事情,可是她就业也一样多次遭遇波折。 到了年底,部分用人单位开始进校园招聘,别的同学都忙着制作简历,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她却悠闲地在图书馆看书准备考研。她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考不上研究生,等节后再找工作也不是什么难事。转眼到了3月份,考研成绩下来了,她没有考上,这时用人单位的需求也达到最高峰,杨雪开始行动了,她向几家中意的媒体、杂志社投出简历,也参加了一些笔试、面试,却没有单位录用她。 ` 经历过几次打击后,杨雪开始“怀疑”自己,也变得有些慌张。于是,她开始退而求其次,决定放弃做一名媒体人的梦想。在毕业前半个月,她应聘到上海一家五星级酒店做服务员。后来,她发现这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