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2课时

【学情分析】

文言文教学易言文分离,先一字一句地梳理课文字词句,然后分析课文;以前者为重点,以后者为次。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学生只见字句,不见全文。单一的字词句的讲授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陷阱。如今高考用全国卷,文言文考察更注重理解文意和迁移能力,所以文言文教学应既重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又注重学生个体的读懂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初中及高一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积累及读懂基础。本课拟在学生预习之后,发挥小组讨论解疑的功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内容,学会多角度地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

难点:多角度地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相关常识;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放录音或范读课文,准确认读,扫清语言障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

【教学重难点】

梳理文章脉络;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

学习内容

一、课前预习

知识积累:

1.解题及《左传》简介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里的一句经文。《郑伯克段于鄢》是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间鲁国及当时几个主要诸侯国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本书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目的是传述《春秋》,即把《春秋》中所提到的,所简短记述到的事件,发展成为较完整的叙事散文,如《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就是由《春秋》中的一句“郑伯克段于鄢”加以丰富,叙述成这个较完整的故事的。

《春秋》是“经”,文字俭省,微言大义。《左传》是“传”,“传”是对“经”的具体叙述。解释《春秋》的除《春秋左氏传》之外,还有《谷梁传》、《公羊传》,史称“春秋三传”。

2.背景:春秋战国是个战乱频仍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内部也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如鲁国一度君权旁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初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为争权而大动干戈的一个历史事件。

3、完成下列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佗:通“他”

2、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4、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辟:同“避”

5、无庸,将自及庸:通“用”

6、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率领

7、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悌”不悌:不合乎做弟弟的道理

8、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寘:通“置”,放置

9、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阙:通“掘”,即挖。

10、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惊:使(姜氏)受惊,使动;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度: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乎法度

3、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隧道,名词活用为动词,挖隧道(三)一词多义

1、国

A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

B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国家)

2、遗

A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赠送)

B 蒙故业,因遗策(遗失,遗留)

3、爱

A 爱共叔段,欲立之。(偏爱,疼爱)

B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吝惜)

(四) 古今异义词

1. 都城过百雉。古义:城邑的城墙,两个词。

今义:京城,京都。

2.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五)特殊句式

1、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2、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

3、对曰:“君何患焉?”宾语前置

4、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

5、制,岩邑也。蔓,难图也。判断句

6、颍考叔,纯孝也。判断句

7、郑武公娶于申。状语后置句8、亟请于武公。状语后置句9、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省略句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二、课堂导学首先独立思考探究,然后合作交流展示

(一)导入:

春秋战国是个战乱频仍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内部也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如鲁国一度君权旁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初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为争权而大动干戈的一个历史事件。

(二)解题:郑伯—郑庄公克—战胜段—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于鄢—在鄢这个地方

(三)整体感知,诵读全文,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大致理解课文。

1、学生齐读全文,教师正音。

恶( wù)寤(wù)生亟(qì)请虢(guó)叔

祭(zhài)仲自毙(bì)暱(nì)廪(lǐn)延

城颍(yǐng)繄(yī)泄泄(yì)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勾出疑点。

3、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做好文言积累。

(第7段和第9段其实是议论段落)

三、布置作业:

1、这场“皇家恩怨”,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是孰非?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建议以“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 _____,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的句式来表达观点并阐述理由)

2、文章的题目为”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 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意,学会多角度地评价人物。

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内容,学会多角度地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多角度地评价人物

学习内容

一、课前预习

1、这场“皇家恩怨”,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是孰非?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建议以“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 _____,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的句式来表达观点并阐述理由)

2、文章的题目为”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 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课堂导学首先独立思考探究,然后合作交流展示

(一)回顾课文内容

(二)探究文本,重点分析1-6自然段

1、问题引入:在这场“皇家恩怨”中, 兄弟至亲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

2、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

3、师生共同探究,明确

第一种观点:我认为是姜氏之过,理由是姜氏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助纣为虐。从文中姜氏的言行可以看出:(1)“亟请于武公”,偏爱共叔段。(2)请制不成,然后请京,不符合制度。(3)怂恿共叔段谋反,里应外合帮共叔段弑兄篡位。

第二种观点:我认为是共叔段之过,理由是共叔段不义不悌,权欲熏心,狂妄愚蠢且得寸进尺。从文中共叔段一系列的举动可以看出:请求岩邑—居于京地—修京超度—鄙贰于己—收为己邑—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缮甲兵—具备卒乘—将要袭郑。

【共叔段是个贪婪狂妄,愚昧无知的人物,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自以为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他所居京地的城墙违反当时制度的规定,又命西边,北边地区归自己管辖。庄公心怀杀机,但表面不动声色,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愚昧狂妄的共叔段却以为庄公可欺,最后发动叛乱,很快被庄公击败。】

第三种观点:我认为是郑伯之过,理由是郑伯欲擒故纵,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从文中郑伯的言行可以看出:(1)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2)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3)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4)公曰:“无庸,将自及。” (5)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6)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利害关系,“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被郑武公所灭,话中所含杀机,姜氏未必可知。求制不得而求京,这也在庄公意料之中,可见其老谋深算。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他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光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决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昵,厚将崩。”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当共叔段与姜密谋袭郑,完全暴露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叙段。庄公设下陷井,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可见其深藏不露,工于心计。】

小结: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 为母不慈,为兄不爱,为弟不悌。(三)文本探究与交流,分析文章第8-9段

1、设问:文章的题目为”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

情?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学生小组交流,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其实,郑庄公和母亲在隧道和好的这个事件

其实就是在探讨哪方面的问题

对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的问题,以下观点可供参考:

第一种观点:认为庄公其实是伪孝的。就当时的时局而言,内患已除,对自己王位的

威胁已经消除,但民心所向仍然是个大问题。老百姓会想,你对自己的弟弟和母亲都这样,

会不会又是一个暴君纣王呢?恰好遇到颍考叔吃饭为母亲留肉这个机会,庄公就萌生巧计,伪装成“孝子”来稳定民心。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角度来说,“孝纲”应十分盛行,后来孔

子推崇的思想“礼乐”也正是周礼沉定下来的。孔子主张施仁政,可以看出,历史上成功

的君王应该以仁义来笼络人心,以德治国,则可安天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他的这个“计谋”的确十分完美:既给后世留下好名声,又有助于当时的政局稳定。

第二种观点:认为庄公是真孝。第一,从之前郑伯说:“姜氏欲之,焉辟害?”的伪孝,只是因为在权利和孝顺两者中,他选择了权利。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想孝顺却不

能孝顺,因为姜氏一直偏爱弟弟而厌恶他。第二,郑伯在不久之后就后悔软禁姜氏了,而

在这时颍考叔又给了他台阶下,所以才又挖隧道相见。甚至可以认为,郑伯会与弟弟争得

那么厉害,也是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

第三种观点:庄公孝顺是真假皆有,说他真,是因为发誓之后,没有别人的指责,也

不久就后悔了;另外只是受颍考叔的感染就能和母亲和好如初,说明血浓于水,他天性未泯;说其假,是因为他的孝还是参杂了政治因素,的确可以为自己捞政治资本;还有就是

要涉及到人性的心理学这个范畴了。我们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母子二人积怨已深,要

在短时间内冰释前嫌也是不符合人们的惯常心理的,所以二人出隧入隧赋诗而其乐融融的

情景就显得有几分尴尬和不真实。

3、教师小结:

不管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这个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庄公做出了行孝的举动。

而我们的左丘明对这种行为也是持褒扬态度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最后一段,左丘明假借

君子的议论: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以纯孝赞扬颍考叔,寓意也在此。

三、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斗并取胜,与其母姜氏反目而后和好的过程的生动记叙,展现了郑国王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勾心斗角以至兵戎相见的情况,揭露了春秋时期统治者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的丑恶面目,对我们今天了解奴隶社会的后期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四、布置作业:复习课文,完成归纳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板书设计:

姜氏: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

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

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伪善伪孝。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识记《左传》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设计: 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 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 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 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 ;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 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上课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吗 ? 同学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原则吗? (如对人要真诚、守信、谦虚,以团结、顾全大局等 ) 现今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这样相互间才会少一分尔虞我诈,多一些和睦与 融洽。那如果在封建制度异常严格的春秋时期不按原则办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将从《郑伯克 段于鄢》这篇文章中了解有关的史实,以对我们有所警戒。 二、推进新课: 1.文体知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 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 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 文学价值。 2.解题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 郑伯,指郑庄公。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3. 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 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 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 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 史事实。 三、文意理解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起名叫 “寤生”,于是 (姜氏)很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 郑伯克段于鄢 教案 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 格。 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2 课时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学案含答案整理好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班姓名 (一)指出下文的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 2.佗邑唯命。佗,通“”,指示代词,。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 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 9.无庸,将自及。庸,通“”。 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这里是“”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阙,通“”,。 13.永锡尔类。锡,通“”。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用法,。 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用法,。 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词,。 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词,。 5.无生民心。生,用法,。 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词,。 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词,。 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词,。 (三)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特殊句式(宾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句 2.制,岩邑也。句 3.郑武公娶于申。句 4.亟请于武公。句 5.有献于公。句 6.姜氏何厌之有?句意为:? 7.敢问何谓也?句意思是:?(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为: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译为: 3.不义不暱,厚将崩。译为: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为: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译为: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译为: 7.段不弟,故不言弟。译为: (六)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 (2)亟请于武公。介词,。 (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 (4)段入于鄢。介词,(作用)。 2.焉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 (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3)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 3.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 (2)克勤克俭。动词,。 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 (七)古今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 古义:,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 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今义:认为。

《郑伯克段于鄢》练习

《郑伯克段于鄢》课后练习高二()班姓名(一)指出下文的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 2.佗邑唯命。佗,通“”,指示代词,。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 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 9.无庸,将自及。庸,通“”。 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这里是“”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阙,通“”,。 13.永锡尔类。锡,通“”。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用法,。 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用法,。 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词,。 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词,。 5.无生民心。生,用法,。 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词,。 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词,。 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词,。 (三)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特殊句式(宾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句 2.制,岩邑也。句 3.郑武公娶于申。句 4.亟请于武公。句 5.有献于公。句 6.姜氏何厌之有?句意为:? 7.敢问何谓也?句意思是:? (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为: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译为: 3.不义不暱,厚将崩。译为: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为: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译为: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译为: 7.段不弟,故不言弟。译为: (六)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 (2)亟请于武公。介词,。 (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 (4)段入于鄢。介词, 2.焉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 (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 (3)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 3.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 (2)克勤克俭。动词,。 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 (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 (七)古今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 古义:,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 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今义:认为。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何谓何患何厌之有 何谓:谓何,疑问代词宾语。何患,患何。 何厌之有: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有标志前置宾语的作用。 国都邑鄙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 鄙,边境上的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句式 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 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知识;识记字音 教学重点: 1、重点字音 2、文言句式:倒装句、“犹……况……乎”特殊句式 ( 3、联系历史文化,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物关系的微妙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文本解读法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今中外,宫廷内部斗争酿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于是我们听到了“只因生在帝王家”的无奈感叹,于是我们看到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经典童话。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古至今的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你们知道哪些皇室争权夺利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讨论,通过故事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性) 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大家很熟悉,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和他弟弟弘治的故事。大家知道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就是通过“九子争帝”的残酷斗争而登上皇位的,相对而言乾隆登位要顺利得多,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雍正的前面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过继给别人抚养,直到乾隆的隆重出生雍正才真正有了子嗣,但是乾隆出生一个时辰之后,和亲王弘治也出生了。在清朝,为了防止母子联合篡权,甚至不惜割断天然的血缘亲情,规定皇子出生以后,不能由亲身母亲抚养,要交给其他妃子抚养。这样,弘历出生后就由别的皇妃来抚养,而弘治恰恰是由乾隆的母亲来抚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乾隆母亲的处境,一个是亲身骨肉,一个是躬亲抚养,真的是手心手背啊,这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就知道当事人才能真切体会到。登位后,乾隆对母亲礼仪有加,甚至外出打猎都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在尽孝心,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放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郑伯克段于鄢》说的也是宫廷中兄弟间的权势之争,中间也有一个母亲,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手心手背的问题,这位母亲是如何处理的。 ! 二、背景知识

18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版

18《郑伯克段于鄢》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 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 【学习难点】 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预习积累】 一、知识链接 1.《左传》简介: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编的。有学者甚至认为它并非解说《春秋》,只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2.关于“国”、“都”、“邑”、“鄙”: 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 鄙,边境上的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3.《春秋》与“春秋笔法” (1)关于《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孔子曾修订《春秋》。 (2)关于“春秋笔法” 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笔法:写文章的技巧。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1

《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教师串讲,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3、了解课文的出处以及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 1、文中文言词语较多,句式复杂,需要重点掌握。 2、郑庄公性格颇多争议,学生可以根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设想] 课文特点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散文,全文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这篇文章代表了《左传》的语言的主要特点。作者善于用极精练的语句、委婉流畅的笔调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形象鲜明,绘生绘色,所以值得反复诵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郑庄公是先秦时期一位君王,隐公三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我们要认识郑庄公这个人就要学习《郑伯克段于鄢》,通过这篇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可爱的郑庄公。本文选自《左传》同学们是否熟悉《左传》?中学里曾经学过《左传》的名篇没有?(要求学生回忆出自己所了解的《左传》的相关信息。)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课文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3、课文的层次结构 全文共5段,分4个部分: 一、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公叔段。从而交待了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矛盾的开端) 二、写公叔段不断扩张势力,而郑庄公虚伪应对,实怀杀机。(矛盾的激化) 1、公叔段得到京地作封邑。 2、公叔段在京地建城,公然超过先王制定的规格。 3、公叔段逐步将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据为己有。 三、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矛盾的解决) 四、庄共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矛盾的解决) 1、颖考叔设法为庄公排忧解难。

《郑伯克段于鄢》学案1

郑伯克段于鄢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①寤生(寤=啎:逆,倒) ②佗邑是命(佗=他) ③谓之京城大叔(大=太:尊称) ④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叁=三) ⑤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 ⑥无庸,将自及(庸=用) ⑦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率) ⑧遂寘姜氏于城颍(寘=置) ⑨永锡尔类(锡=赐) 2.古今异义 请京,使居之(京:地名,今河南荥阳//京城) 可矣,厚将得众(厚:土地广大//薄) 3.词类活用 ①故名曰寤生(名:名词做动词,取名) ②今京不度(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③隧而相见(隧:名词做动词,挖地道)

教案1—《郑伯克段于鄢》

1、《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专升本大学语文的考试特点。 2.《左传》基本文学常识。 3.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4.掌握文中的主旨及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重难点】 1.《左传》基本文学常识。 2. 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3. 掌握文中的主旨及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入 2020年(17级,大二)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作为所有专业考试必考的四门公共课之一(不考专业课),总分100分,语文学习面临的问题是学得不好不孬,考得不上不下,短时期突破较难。 文学常识 20 文言知识 20 大学语文(专升本) 阅读鉴赏30 作文30 二、授课过程 【文学常识】 (一)作家作品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72年),迄于鲁悼公思念(前464年),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左传》的特点及价值 (1)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2)《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A、文笔简练 B、善于描写战争 C、出色的外交辞令 “春秋”、“传”的含义

春秋:各国修的史书的统称 传:用来解释“经”的文字 2、《郑伯克段于鄢》的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二)、文言知识 概念相关: 通假字的概念: 古书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叫做通假字。 词类活用的概念: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文言知识: 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同“啎”,逆,倒着,意味难产。 2.佗邑唯命:佗,同“他”,别的。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5.焉辟害:辟,通“避” 6.无生民心:无,通“毋” 7.若阙地及泉:阙,通“掘” 8.永锡尔类:锡,通“赐” 9.无庸:不用。庸,通“用”。 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代词作动词,这样做; 4、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 5、段不弟,故不言弟 不弟,不像一个当弟弟的; 弟,名词作动词,做弟弟; 6、闻之,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献上的东西;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2.识记《左传》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设计: 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课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吗? 同学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原则吗?(如对人要真诚、守信、谦虚,以团结、顾全大局等) 现今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这样相互间才会少一分尔虞我诈,多一些和睦与融洽。那如果在封建制度异常严格的春秋时期不按原则办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将从《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中了解有关的史实,以对我们有所警戒。 二、推进新课: 1.文体知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解题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 郑伯,指郑庄公。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3.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三、文意理解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姜氏)很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郑伯克段于鄢》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①。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②,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③,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④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①请制:请求分封到制邑去。②雉:古代城墙长宽高各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③暱(nì):亲昵。 ④繄(yī):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亟.请于武公亟:屡次 B.多行不义,必自毙.毙:倒下 C.缮甲兵,具.卒乘具:器具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读书儒家国学孔子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共叔段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目的: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设计: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3、限于各方面原因,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括字词解释、课文、评论文章,更主要的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方法:以讲诵方式为主,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解决部分易产生错误的地方。通过学生的阅读,产生问题、收集问题,先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内容:熟悉课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背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四篇先秦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柬》、《触龙说赵太后》,这些大部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对话、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我们并试着现代观念加以审视。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写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两兄弟的斗争,由于这篇课文

郑伯克段于鄢 学案(教师)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寤生(wù) 祭仲(zhài) 共叔段(gòng) 缮甲兵(shàn) B.廪延(lǐn) 滋蔓(màn) 城颍(yǐng) 繄我独无(yì) C.百雉(zhì) 自毙(bì) 泄泄(yì) 不义不暱(nì) D.亟请(jí) 虢叔(guó) 遂恶之(wù) 具卒乘(shèng) 答案C(A共gōng叔段B繄yī我独无D亟qì请)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受得了 B.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缮:修整 C.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施行 D. 夫人将启之。 启:开(门) 答案 C(施,推广,延及。)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姜氏欲之,焉辟害? B.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C.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答案C(辟通避;锡通赐;阙通掘) 4.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B. 姜氏何厌之有 C. 君何患焉 D.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答案A(A为判断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遂寘姜氏于城颖 郑伯克段于鄢 B.及: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C.之: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 D.以: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答案:A均为介词,在。B第一个等到;第二个到达。C第一个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代词,他,代指共叔段。D第一个介词,把;第二个连词,表承接。 6. 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今京不度,非制也 B. 段不弟,故不言弟 C.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D.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答案:C使动用法。其余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7.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 (武姜)请京,(庄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B.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共叔段)滋蔓! C. 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至于廪延。 D. 公语之故,且告之(于)悔。 答案:D公语之故,且告之(以)悔。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郑国姜氏、郑庄公和共叔段母子兄弟之间的斗争,反映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B.姜氏因庄公寤生而恶之,偏爱幼子共叔段,武公在位时,多次请 求“立之”;庄公即位后,又帮助、支持共叔段扩大地盘和壮大反叛势力,并打算做共叔段反叛的内应。 C.郑庄公对其弟共叔段的骄纵贪婪采取观望放纵,不予批评,更不予制止的态度,共叔段因此而加紧了反叛的步伐,郑庄公最终在鄢一举彻底击败了共叔段。 D.颍考叔很孝顺自己的母亲,当他得知郑庄公对自己不及黄泉与母 亲“无相见”的誓言后悔的消息后,采取了挖隧道的方式,使郑庄公母子相见,并恢复了母子关系。 答案:D(不是颍考叔挖掘地道,使郑庄公母子相见。而是庄公听取了颍考叔的意见,并采取行动。) 【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优秀教案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版

18《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 【教学难点】 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预习积累】 一、知识链接 1.《左传》简介: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编的。有学者甚至认为它并非解说《春秋》,只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2.关于“国”、“都”、“邑”、“鄙”: 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 鄙,边境上的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3.《春秋》与“春秋笔法” (1)关于《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孔子曾修订《春秋》。 (2)关于“春秋笔法” 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笔法:写文章的技巧。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3)古今春秋笔法示例 例一:《周语下》:鲁侯归,乃逐叔侨如。……简王十二年,晋杀三都。十三年,晋侯弑。……齐人杀国武子。 析:“杀”可指杀人,杀有罪之人,无罪之人,也可指杀动物。“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一般指下杀上,并且“弑”的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诛”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仁者,可以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同时又可以解释为羞辱。同样有“杀害”的意思,但不同的用词寓含不同的褒贬态度。 例二:《晋语》载晋惠公在韩原之点中被秦军俘虏,言“亦不克救,遂止于秦”,不说晋惠公被秦国拘囚,而言“公在秦三月”。 析:止,执也,即被擒获。晋国史官用“执”字有损于君主的尊严,因此用“止”。写晋惠公被囚,说“在

《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1

《郑伯克段于鄢》学案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①寤生(寤=啎:逆,倒)

②佗邑是命(佗=他) ③谓之京城大叔(大=太:尊称) ④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叁=三) ⑤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 ⑥无庸,将自及(庸=用) ⑦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率) ⑧遂寘姜氏于城颍(寘=置) ⑨永锡尔类(锡=赐) 2.古今异义 请京,使居之(京:地名,今河南荥阳//京城) 可矣,厚将得众(厚:土地广大//薄) 3.词类活用 ①故名曰寤生(名:名词做动词,取名) ②今京不度(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③隧而相见(隧:名词做动词,挖地道) 4.一词多义 ①制为之请制(名词,地名) 今京不度,非制也(名词,制度) ②庸无庸,将自及(庸=用) 徒有虚名,乃庸才也(庸:平常,平凡) ③食公赐之食(名词,食物) 食舍肉(动词,吃饭 5.文言句式 ①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有什么满足) ②君子何患焉(宾语前置,患何,担心什么) 【文言文对译】 《左传》 初②,郑武公③娶于申④,曰武姜⑤。生庄公及共叔段⑥。庄公寤生⑦,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⑧。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⑨,公弗许⑩。 及庄公即位⑾,为之请制⑿。公曰:“制,岩邑⒀也,虢叔死焉⒁,佗邑唯命⒂。”请京⒃,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2课时 【学情分析】 文言文教学易言文分离,先一字一句地梳理课文字词句,然后分析课文;以前者为重点,以后者为次。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学生只见字句,不见全文。单一的字词句的讲授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陷阱。如今高考用全国卷,文言文考察更注重理解文意和迁移能力,所以文言文教学应既重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又注重学生个体的读懂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初中及高一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积累及读懂基础。本课拟在学生预习之后,发挥小组讨论解疑的功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内容,学会多角度地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 难点:多角度地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相关常识;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放录音或范读课文,准确认读,扫清语言障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 【教学重难点】 梳理文章脉络;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 学习内容 一、课前预习 知识积累: 1.解题及《左传》简介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里的一句经文。《郑伯克段于鄢》是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间鲁国及当时几个主要诸侯国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本书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目的是传述《春秋》,即把《春秋》中所提到的,所简短记述到的事件,发展成为较完整的叙事散文,如《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就是由《春秋》中的一句“郑伯克段于鄢”加以丰富,叙述成这个较完整的故事的。 《春秋》是“经”,文字俭省,微言大义。《左传》是“传”,“传”是对“经”的具体叙述。解释《春秋》的除《春秋左氏传》之外,还有《谷梁传》、《公羊传》,史称“春秋三传”。 2.背景:春秋战国是个战乱频仍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内部也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如鲁国一度君权旁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初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为争权而大动干戈的一个历史事件。 3、完成下列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课题:郑伯克段于鄢 课时安排:2 课时 【学情分析】 文言文教学易言文分离,先一字一句地梳理课文字词句,然后分析课文;以前者为重点,以后者为次。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学生只见字句,不见全文。单一的字词句的讲授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陷阱。如今高考用全国卷,文言文考察更注重理解文意和迁移能力,所以文言文教学应既重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又注重学生个体的读懂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初中及高一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积累及读懂基础。本课拟在学生预习之后,发挥小组讨论解疑的功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过程与方 法: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内容,学会多角度地评价人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相关常识;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放录音或范读课文,准确认读,扫清语言障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教学重难点】 梳理文章脉络;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 学习内容 一、课前预习 知识积累: 1. 解题及《左传》简介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里的一句经文。《郑伯克段于鄢》是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 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 十七年间鲁国及当时几个主要诸侯国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本书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目的是传 述《春秋》,即把《春秋》中所提到的,所简短记述到的事件,发展成为较完整的叙事散文,如《郑伯克段 于鄢》这篇文章就是由《春秋》中的一句“郑伯克段于鄢”加以丰富,叙述成这个较完整的故事的。 《春秋》是“经” ,文字俭省,微言大义。《左传》是“传” ,“传”是对“经”的具体叙述。解 释《春秋》的除《春秋左氏传》之外,还有《谷梁传》、《公羊传》,史称“春秋三传” 。 2.背景:春秋战国是个战乱频仍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各诸侯国的统治者 内部也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如鲁国一度君权旁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初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为争权而大动干戈的一个历史事件。 3、完成下列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郑伯克段于鄢》学案含答案-最新学习文档

第四单元 18.郑伯克段于鄢 班级:姓名:成绩: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3. 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1.郑庄公性格颇多争议,学生可以根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自学交流 一、文体知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课文背景: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三、正字音 寤()生遂恶()之亟()请于巌()邑 虢()叔佗()邑祭()仲百雉()参国之一()廪延()遗()之其乐泄泄()施()及不匮()四、通假字: 大叔佗邑辟害 无庸 寘姜氏于城颖 阙地及泉 第 - 1 - 页

永锡尔类 五、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3、夫人将启.之。 4、段不弟.,故不言弟 5、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六、一词多义 1虚词 (1)焉: A姜氏欲之,焉辟害 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C君何患焉焉 D心不在焉 (2)为 A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B为人所讥 C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3)诸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公伐诸鄢 (4)于 A娶于申 B亟请于武公C贰于己 D段入于鄢 E克段于鄢(5)之 A为之请制 B使居于之 C姜氏欲之 D姜氏何厌之有E不如早为之所F君之宠子 G子姑待之 H既而悔之 实词 (1)国 A 国不堪,君将若之何 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2)遗 A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B 养虎遗患 (3)厌 A 姜氏何厌之有 B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4)爱 A 爱共叔段,欲立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