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第一节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原子结构。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4、通过对电荷的初步探索,培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

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多媒体展示多姿多彩的电世界引入。

二、新课教授

(一)两种电荷

1.问题:(1)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为什么会随着梳子飘起?

(2)冬天,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看到点点火花,这是为什么?

2、猜想: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3、验证:学生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吸引碎纸屑,验证猜想。

4、教师演示:

(1)毛皮与橡胶棒A摩擦,A能吸引碎纸屑,说明橡胶棒A带电.――规定为负电荷(positive charge).

(2)丝绸与玻璃棒B摩擦,B也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玻璃棒B也带电.――规定为正电荷(negative charge).

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

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一种性质.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别一个物

体是否带电.

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多媒体演示.(1)A 与A 作用;

(2)B 与B 作用

(3)A 与B 作用――相互吸引.

分析:①A 与A 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相互作用时互相排斥;B 与B 所带的电荷性质也相同,相互作用时也互相排斥.同此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②A 与B 作用时,互相吸引,说明A 与B 所带电荷不同,由此也说明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电荷.

③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去与A 或B 作用发现,凡是与A 吸引的就必与B 相互排斥,凡与A 排斥的就必与B 相互吸引.这些大是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6、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

方法二:用检验仪器——验电器

①验电器结构:

②检验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练习:头发为什么会飘起来?

7.电荷量及单位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量的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

金属杆

金属箔

外壳

(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结构认识历史(学生自读教材料原子结构元电荷).

电子电荷量是最小为e=1.6×10-19C

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2.原子的电中性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下电荷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多媒体演示导体中电荷的定向移动

2.导体和绝缘体

①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如:各种金属,人体,大地,石墨,各种盐的水溶液等.

②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如:橡胶,玻璃,沥青,塑料,陶瓷等.

3.导体导电的实质: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

4.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负电荷)的转移.

注意:摩擦起电现象中,转移的只能是带负电的电子。

思考:毛皮与橡胶棒摩擦过程中,转移的电荷是什么?从哪个物体转移到哪个物体?

(四)典例分析

例:甲,乙,丙,丁四个物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是:丁吸引乙,乙排斥丙,丙吸引甲,已知丁带正电荷,则甲.乙,丙各带什么电荷?

分析:丁吸引乙,丁可能带正电荷或不带电,但乙又排斥丙,则乙、丙必带电,可知乙丙均为负;丙吸引甲,则甲带正电荷或不带电。

答:甲带正电荷或不带电、乙带负电荷、丙带负电荷

(五)练习

1.把一个带电体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则这一带电体的带电情况是.

2.用带电体去靠近吊在细线上的通草球时,发现通草球被带电体吸引接触后立即离开.试解释这一现象.

3.金属钠的原子核带有23个元电荷,它的原子核外有个电子,总共

带了库仑的电荷,金属钠对外是否显电性?为什么?

(六)小结

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原子结构、电子带电量e=1.6×10-19C。

4、导体和绝缘体。

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资料:8.小书包(教案)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生字,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学习汉字中去。本设计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用联想、比较、拆分、组合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记生字,提高识字效率。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设表达的机会,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有表情地朗诵,正确发音:神气、转笔刀。 2.巩固对学习用品的认识。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与课文中生字相关的实物图片)。(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几个

谜语。(课件出示谜语) (1)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铅笔) (2)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橡皮) (3)小方盒,薄又薄,里面知识可真多!(书) (4)有方有圆,有高有矮,肚里有笔,书包中藏。(笔袋) 2.铅笔、橡皮、笔袋它们都藏在哪里?今天我们就和朝夕相处的“小书包”一起来学习生字。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3.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 ①观察“书”字,我们用拆分的方法,可以把“书”字分成三部分:由横折、横折钩组成了一个楼梯的形状,还有一个竖和一个点。然后编小口诀记住“书”字: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②观察“包”字,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 预设:学生列举“句”“勺”等字。 ③说一说记住这两个字的方法。 预设:用“加一加”的方法、“联想”的方法。 (3)组词识记,多种形式读词。 小结: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用拆部件编口诀、“加一加”等方法记住“书、包”这两个字,真是太棒了!你们还有什么识记生字的方法?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 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 一、动手参与 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 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引 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 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 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 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 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 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注意:同种物质相互摩擦不能带电 5、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书包公开课教案

小书包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个谜语。 2.今天我们就和朝夕相处的“小书包”一起来快乐地学习吧。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3.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多种方法识字(教学重点) 师:你们见过“书”这个字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生:我用组词的方法记住它:“书包”的“书”。师:你的方法简单而实用,很好。还谁有好办法? 生:我用想象的方法记住这个字。你看横折和横折钩像两本书放一起,竖就像铅笔,点就是橡皮,一边看书一边写字。 师:用想象的方法,把生活中的物品与笔画联系起来,这个方法真不错!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横折,加横折钩,加竖,加点就是“书”。生:还可以编小口诀记住“书”字: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师:看到你们都有好办法,我也想把我的方法和你们分享,你们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

师:那么你们可要听好了!我是根据一句话来记这个字的。有一个叫高尔基的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你们看,横折和横折钩这两个笔画组成了阶梯。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就一定会到达顶点的。 师:一句话也能帮助我们记住生字,所以我们在识记生字的时候要多动脑筋。选择记得快,记得牢的方法来记住生字。 ②观察“包”字,结合实物,形象记忆。书包就是把所有的学习用品都包在里面了。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预设:学生列举“句”“勺”等字。③说一说记住这个字的方法。 预设:用“加一加”的方法、“联想”的方法。 (3)组词识记,多种形式读词。 小结: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用拆部件编口诀、“加一加”等方法记住“书、包”这两个字,真是太棒了!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学习更多的生字。 二、合作学习,活学活用 1.书包是我们的好朋友,它替我们保管学习用品,为我们学习提供帮助。小朋友们,你们的书包里都有哪些宝贝呢? 练习说话:我的小书包里有———有----,还有--------。 1. 今天小书包里的文具们想和大家交朋友,大家欢迎吗? 2. 下面就请大家把已经认识的字,大声地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1两种电荷导学案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两种电荷的推导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 叫。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4.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简称,符号。 5.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6.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玻璃、塑料等。 二、课内探究 探究点一:电荷 1、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用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做接触起电。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用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两物体带异种电荷。 2、认真观察并阅读33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 __ ,异种电荷 ___ 。 3、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用Q表示。 单位是,简称,符号。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 人教版完美版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相互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物体带了电,并能列举出2-3个生活中利用或防止摩擦起电的例子。 2.100%的学生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全部学生能说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能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4.能列举3-5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自由电子的角度解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的原因。

《小书包》优质教案

《小书包》优质教案 《小书包》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11 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 个偏旁。会写“早、书”等5 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3.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常见学习用品的名称。 【教学难点】 了解文具是学习的伙伴,知道爱惜文具,会整理文具。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与课文中生字相关的实物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课件出示谜语) (1)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铅笔) (2)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橡皮)

(3)小方盒,薄又薄,里面知识可真多!(书) (4)有方有圆,有高有矮,肚里有笔,书包中藏。(笔袋) 2.铅笔、橡皮、笔袋它们都藏在哪里?今天我们就和朝夕相处的“小书包”一起来学习生字。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3.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 ①观察“书”字,我们用拆分的方法,可以把“书”字分成三部分:由横折、横折钩组成了一个楼梯的形状,还有一个竖和一个点。然后编小口诀记住“书”字: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②观察“包”字,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 预设:学生列举“句”“勺”等字。 ③说一说记住这两个字的方法。 预设:用“加一加”的方法、“联想”的方法。 (3)组词识记,多种形式读词。 小结: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用拆部件编口诀、“加一加”等方法记住“书、包”这两个字,真是太棒了!你们还有什么识记生字的方法?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更多的生字。 二、合作学习,活学活用 1.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课文中的六个词语。已经认识的字,你就大声地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就先借助拼音再多读几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本章知识点,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2.小组交流完善、补缺自己的思维导图,培养团结合作能力。 3.聚焦典型题例,突破本章重难点。 4.利用分组抢答形式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电荷的相关知识。 2.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3.了解电流的形成原因,产生电流的条件,电流方向的规定。 4.掌握电路的三种状态,会识别短路现象。 5.会辨别区分串并联电路,连接电路。 6.学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三、教学难点: 1.串并联电路的识别、连线。 2.短路现象的识别,及对短路故障的判断。 3.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四、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电学的第一章《电流和电路》,那么这一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在中考中占有30%的赋分比例,也是我们学习后面电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利用本节课对这一章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查漏补缺。检查一下同学们利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课件展示教学目标,并做简要解释。 学习目标 1.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本章知识点。 2.小组交流完善、补缺自己的思维导图。 3.聚焦典型题例,重点突破。 4.利用抢答形式巩固本章所学知识。 教学环节一: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本章知识点进行梳理。确定一级主题电流和电路,二级主题分为三个分别是电荷、电流、电路。三级主题是各相关细化知识点。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老师提示关键字,尽量让学生回答出相关知识,对整张知识点系统的进行归纳梳理。

教学环节二:学生分组活动。学生前后四人一组,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通过讨论、交流来补充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对老师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观察,巡视,指点学生的作品,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上台补充老师的思维导图。 教学环节三:老师对在学生活动中巡视发现的一些优秀思维导图进行展示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激发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积极性。 教学环节四:聚焦难题,重点突破。幻灯片展示典型例题。 例题一:如下图所示,闭合开关S时,灯泡L1、L2都不亮。用一段导线的两端接触 a、b两点时,两灯都不亮;接触 b、c两点时,两灯都不亮;接触C、d两点时, 两灯都亮。则( ) A.灯L1断路 B.灯L2断路 C.灯L2短路 D.开关S断路 通过本题让学生学会用一根导线判断断路的方法,即把导线接在电路两点之间即假设该处出现断路,其他用电器应该工作,如果不工作,则假设不成立。 例题二:小明家中装有一台电视机、一台洗衣机、两盏照明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分别为200 mA、1A、300mA和250mA。如果电路中的电流不允许超过3A,问他家最多 还能再装300mA的照明灯多少盏? 通过本题,考查学生对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认识。并对结果的取舍,重点解释说明,只能舍不能入,否则会超出干路能承受的电流值,造成危险。 例题三:在下图中,闭合开关后,通过灯泡L1的电流为0.5A,通过灯泡L2的电流为0.4A。试根据图甲将图乙中的实物用铅笔画线表示导线连接起来。 通过本题考查学生连接实物电路的能力,并注意电流表的注意事项。

两种电荷的教学设计

课题:《两种电荷》 科目:物理教学对象:九年级一二班学生课时:1课时 提供者:唐梦瑶单位:静海县静海镇徐庄子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 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和感知电荷间作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常 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现象,从而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最后 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九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 2、电现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3、对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起电及静电现象有一定了解,但对其认识不够深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活动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2、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故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 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女孩头发竖起来的视频思考:为什么纤维丝向四周散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摩擦起电的小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引出摩擦生电,列举常见的摩 擦生电现象 引出两种电荷概念 探究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 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 —归纳总结 归纳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布置练习通过练习找出判断物体带电情况的 方法反馈学生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掌握情况 展示验电器练习制作简单的小验电器认识和学会使用验电器,明白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展示原子内部结构图片和原子内部组成物质运动视频。学生看书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 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 电? 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实质 巩固练习、交流和小结1、回顾知识,交流、讨论。 2、总结该节内容,完善知识。 3、课后完成作业。 加深印象,巩固所学 七、教学评价设计 测验与作业: 例如: 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 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A.人体、大地、铜钥匙 B.橡皮、煤油、塑料袋 C.铅笔芯、盐水、玻璃杯 D.瓷瓶、空气、钢板尺

《小书包》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5

一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8《小书包》人教(部编版) 8小书包 导学案设计 1.认识“书、包”等11个生字,认识“勹、亻、个偏旁。会写“早、书”等5个字。

6.认识偏旁:“”“亻。

,多次书空,再练习。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识字8《小书包》人教部编版(2课时) 8.小书包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 11 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个偏旁。会写“早、书”等5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3.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常见学习用品的名称。 教学难点:了解文具是学习的伙伴,知道爱惜文具,会整理文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字等方法,认识“书、包”等8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个偏旁,会写“书、本”2个生字。 2.正确认读课文中的6个词语。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苹果形的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出课题。 1.引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 (课件出示谜语) (1)小小身子细又长,身穿彩衣直心肠,嘴巴尖尖会写算,只见短来不见长。(铅笔) (2)一间小小理发店,瘦长顾客进里面,只用身子转几圈,脑袋理得光又尖。(转笔刀) (3)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橡皮) 2.课件出示图片:笔袋、尺子、课本、作业本,认识学习用品及它们的名称。 3.铅笔、橡皮、笔袋它们都藏在哪里?(书包里)课件相机出示课题及书包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识字第8课《小书包》,齐读课题。教师一边板书课文题目,学生一边书空练习。 4.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 ①观察“书”字,“书”字的横折、横折钩组成了一个楼梯的形状,还有一竖和一点。编小口诀识记“书”字: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②观察“包”字,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句、勺、匀) ③说一说记住这两个字的方法。 ④用“书包”说一句话。 二、合作学习,活学活用。

2017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电荷》练习题含详解2

学科:物理 专题:电荷 题一 下列关于摩擦起电的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 A、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 B、两个物体都不同程度的失去了电子 C、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创造的电 D、两个物体的原子核发生了转移 题二 用塑料梳子梳头时会因为摩擦而起电,经检验塑料梳子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则用梳子梳头时() A、塑料梳子失去一些电子 B、塑料梳子得到一些电子 C、头发得到一些电子 D、头发失去一些电子 题三 PM2、5就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 μm的颗粒悬浮物,能被肺泡吸收并进入血液,影响人体健康。某科研队伍成功研制出PM2、5净化器,其原理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含有颗粒物空气,当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这就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_________的性质;当颗粒物快速通过光洁金属网C后,会带上负电荷,然后被带有正电荷的棉芯D吸附住,这就是因为________。 题四 将带正电的物体靠近吊在细线上的通草球,通草球会被吸引(没有互相接触)、如果换用带负电的物体去靠近这个通草球,则通草球() A、一定被吸引 B、一定被排斥 C、可能被吸引,也可能静止不动 D、可能被吸引,也可能被排斥 题五 a、b、c、d四个丝线吊着的通草小球,若a、b两球相吸引,b、c两球互相排斥,c、d两球互相吸引,若将a、d两球互相靠近时,则a、d两球之间() A、相吸引 B、相排斥 C、无作用 D、可能吸引也可能排斥也可能无作用

题六 现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电,B与C一定能相互;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一个悬挂着的通草球,发现通草球被吸引过来,但接触后又分离了,请解释上述现象。 题七 自然界只有种电荷。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就是,验电器为什么能显示物体就是否带电呢?如下图所示当验电器的金属杆、金属球、金属箔带电时,其中两片金属箔因带而张开.用带负电荷的橡胶棒接触金属球的瞬间,电子的移动方向就是(选填“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或“金属箔→金属杆→金属球”)。 题八 一个完好的验电器,其金属箔片已张开一定的角度,现在拿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增大了,这说明() A、验电器原来带正电 B、验电器原来带负电 C、验电器原来不带电 D、验电器原来的带电情况无法确定 题九 如图所示,A、B、C、D就是四个带电体,A吸引B,A排斥C,C吸引D,如果C带正电荷,则A带,B带,D带. 题十 用丝线悬挂着A、B、C、D、E、F六个轻质小球,她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则一定带电的小球就是,一定不带电的小球就是,不能确定就是否带电的小球就是。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如果你希望胜利,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 弟,以希望为哨兵。 《两种电荷》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中的第一节两种电荷,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对本章技能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两种电荷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陌生而秘密的电学,如何使同学们对电荷一见钟情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本节课是第二节电流和电路学习的基础,本节中“摩擦起电”和元电荷中的“原子结构”主要为下节课引入“电流”做准备,演示实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是为下节“电流的形成”留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顺利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让学生在认识自然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5、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乐思、乐做,能主动利用简捷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和了解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 这节课的难点呢,从我这几年的教学来看,应该是元电荷的认识与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法学法: (1)学生分析 我教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判断、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节课在继续抓好这些训练的同时,加强推理判断能力及微观物体的想象能力。 (2)教法、学法 为更好贯彻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多媒体演示法、模型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法。采用的学法:类比法、阅读法、诱导法、提问法、讨论法、推理判断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1)动手操作,引入新课。 先放有关静电现象的图片,使学生感受电的新奇和秘密,激发兴趣,进而告诉大家,我们自己也可以发电,学生兴趣大增,引导学生做摩擦过的塑料笔杆吸引碎纸屑的实验,引出摩擦起电现象,提问: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有哪些呢?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最后总结被摩擦过的物体都带了电荷。 (2)实验探索,引导学生。 让同学们用丝绸跟玻璃棒摩擦,橡胶棒跟毛皮摩擦,都可以吸引碎纸屑,证明都可以带电,由此提问: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吗?如何进行推理判断呢?要求学生说出实验步骤和推导过程,实验过程中,学生好玩难以控制,采用比赛方式比哪组最先发现规律,当堂给予奖励,比如公开上课做实验的机会等,另外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意一条规律都要进行评价,学生根据实验插图,实验好做,但推理过程所有学生就未必想得清晰,学生代表发言后,在老师的诱导下,让同学们一起正确说出推理的过程,此时学生已必然发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另外告诉大家摩擦

一、两种电荷教案

一、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 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 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准备: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小书包教学设计

庆云县实验小学语文教案 年级一学科语文课题8、小书包课型新授主备人刘璐执教人邢俊香备课时间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5个字。 2、认识三个偏旁:包字头,单人旁“亻”,竹字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 点认字和写字。 分辨汉字,认识偏旁。 板书设计 小书包 铅笔橡皮尺子作业本转笔刀课本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的小书包里都有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我们的小书包?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书写课题:小书包。我们去书包里看一看都有什么。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 2、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3、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shūbāo chǐzuòyèběn bǐdāo kèzǎo xiào 书包尺作业本笔刀课早校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 我会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开火车读——自读。四、、观察辨析,学写“书、本” 1.出示“书、本”,学生观察,边书空边说说书写笔顺。 2.指导发现“书、本”两个字都是上紧下松,且竖都写在竖中线上,是关键笔画,要写得直。 3.教师范写“书”,学生书空,再临写。写一个就及时点评,指导。学生再写一个。 4.教师范写“本”,学生书空,再临写。写一个就及时点评,指导。学生再写一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课文,初悟课文 (一)老师示范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深悟课文 (一)我们的小书包(说一说你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 1、谁来看一看你们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 2、学生拿出来给老师看。 3、老师板书:橡皮,尺子,作业本,笔袋,铅笔,转笔刀 (二)我们的小书包课文 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句话?(4句话) 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课文里有4个句号) 3、同学们齐读第一句话 (1)书包里,什么东西真不少呀?(宝贝) (2)你的宝贝是什么呢?我们继续看课文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句话,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你的宝贝是什么呢?(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 (2)你的宝贝听话吗?我们继续看课文 5、请男生一起读第三句话,女生听着,听他们读得对不对。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种类。 2.过程与方法: (1)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加深对生活中常见材料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原子结构,摩擦起电的实质和导体绝缘体的分类。 三、教学用具 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验电器、导线、碎纸屑若干、塑料包装绳。 四、新课引入 城市很美丽,电视节目非常精彩,电脑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电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光明,更有手机,能让我们随时随地与家人、同学、朋友进行通话联络,还能够在网上购物,等等。这一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还有时刻伴我们左右的电子数码产品,像手机、Mp3、ipad、电子手表,很是熟悉吧。这么多的好东西,可是如果没有了电,这所有的一切都将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将走进奇妙的、有趣的、而又神秘的电的世界! 五、新课讲解 (一)摩擦起电 与头发摩过的塑料梳子会吸引碎屑。在物理中,看到这个现象我们就说梳子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带了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用这个现象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了。 梳子吸引碎纸屑。梳子跟头发发生摩擦,带了电。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摩擦起电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任何两种物体摩擦都会发生摩擦起电现象。 大自然中的闪电也是摩擦起电现象。是天空中的云层和云层之间发生了摩擦,云带了电。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

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8小书包》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10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个偏旁,会写“早”字。 2.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多见文具的名称。 教学难点:了解文具是学习的伙伴,知道爱惜文具。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与课文中生字相关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学习“书包”,指导书写“书”。 1、采用实物书包和课件教学词语“书包”,指名认读,重点强调“书”是翘舌音。 2、指名说说平时在哪里见过“书”,根据学生的经验理解“书”,识记生字“书”,给书组词。 3、指导书写,引导学生发现“书”字的竖要压竖中线,横折钩的横要压横中线。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注意笔顺,和老师一起说笔画名称,并书空。 设计意图:一年级是写字的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字的基本笔画、写字的笔顺规则。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后,仔细领会,悉心模仿笔画运笔,熟练掌握笔顺规则,体会汉字的美蕴含在每一笔每一画之中。 6、采用实物书包教学识记“包”字,进行形象记忆。随机学习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预设:学生列举“句”字。设计意图:以实物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倡导生活识字,并结合例外的识字方法理解字义。 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购物清单,小老师带读,男、女赛读。 每组发一个装有文具的词卡信封,组长把它们逐一摆在桌面上,小组成员选择购买一样文具。 指名小组成员逐一大声地说出自己所买文具的名称。 请学生上讲台贴文具的名称。 全班齐读货柜上文具的名称。 6、播放微课,学习部首“竹字头”,识记“笔”字。 7、课件出示“作”,归类识记生字“作”,随机学习部首“单人旁”。 设计意图:在教师领着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因学生年龄小,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合作学习环节及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有用地进行合作学习。采用微课视频、归类的方法识记生字。 三、运用游戏,巩固生字。 1、课件出示小火车上的字,学生抢读。 2、课间操。出示儿歌,教师先示范,再带领学生边读边做动作。 转笔刀,转起来,(左手微微握拳,右手转动。) 作业本,翻开来,(左右手伸直,掌心向下,再同时向上翻开。)小橡皮,来回擦,(左右手五指捏拢,呈空心拳样,掌心向下,再做来回擦的动作。) 小尺子,拉拉直,(左右手拉成直线,再做左右拉伸动作。)小铅笔,站直了。(左右踏步,最后站正。)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无限,课中间安排与课文学习内容相关的课间操,能有用排除困乏,提高学习效率。 3、全班齐读购物车中的文具名称。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2013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15.1-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关于元电荷及原子的知识,此地只要学生了解即可,留待化学课上进一步学习,此地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电荷的由来。最后一部分“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有点抽象,可用演示实验作进一步的形象讲解。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摩擦起电现象 第二部分:两种电荷规定方法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第三部分: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第四部分:电荷量及其单位 第五部分:元电荷及原子结构、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 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器材】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若干。【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