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科研基础知识

教育科研基础知识

教育科研基础知识
教育科研基础知识

教育科研基础知识

作者:王兆臣信息来源:吉林省通化一中教育科研网

教育科研基础知识(一)

一、教育科研

1.教育科研的转轨

教育研究从17世纪就在科学化的道路上蹒跚前进,试图去寻求客观的、普遍的和中立的标准,强调把自然科学日益成熟的范式运用于教育研究的尝试,力图寻求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关注方法的独立性和普适性。这种片面追求所谓的“科学化”的研究范式,造成教育研究缺少人文关怀,远离生活体验而丧失了生活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反对那种不顾“人的整体事实”,不从“整体的人”出发的所谓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主张从人的历史和存在分析入手,去对人的精神、心灵等内在世界加以体验、理解和诠释。在研究方法论上,从传统的实证主义和规定性模式,向现象学和描述—解释性模式转移。这种转型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哲学意蕴。其核心是批判科技理性、客观主义知识观造成的非人化境遇,强调人之为人的精神生活。人们认识到如果仅仅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价值中立性等原则要求教育研究,事实上是否认了其自身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人自身的生活体验,导致教育研究中的人的物化,也使研究者自身处于自惭自叹的状态。以改变宏大规划、理想与项目驱动的方式为实践驱动、学校为本和以人为出发点的方式,这正是近年来教育学界兴起一股以描述和诠释社会经验现象为特征的叙事研究热潮的直接原因。

但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不能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质的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与注重科学主义的量化研究相比较,现在的教育科研方法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质的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一种很有意义而且容易为教师所掌握的研究方法,值得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了解、熟悉和运用。

2.教育科研的三个层面

教育科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的研究不只是采用科学的方法,还要运用艺术认识的方法、哲学的方法。一是要重问题,二是要重过程。教育研究必须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作出回答,只有在教育研究成果被成功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去,教育研究才能说是取得最后的成功。

教育研究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是把握实然,弄清事情的真相,搞清楚“是什么”、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不论研究什么,首先要把握实然,实际存在的状况,本来的面目。第二是澄清价值,弄清教育应循的方向,应达的目标,就是弄清“应该是什么”。搞教育研究,不能迷失应循的方向。第三就是要开发从实然向应然步步逼近的方案、工程、技术,也就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第一个层面的研究是科学研究、事实研究,它要讲求一定的科学性;第二个层面的研究叫价值研究,它要追求一定的先进性、时代性、前瞻性;第三个层面的研究叫工程研究,也可以叫技艺研究,它要讲求一定的实用性。

三个层面的研究当中,事实研究是基础,价值研究是魂灵,工程研究是关键。好多研究

为什么不能转化为实践?为什么不能向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实践逼近?原因就在于没有可供操作的方案、技术,所以工程研究是教育研究的关键。

三种研究实际上是缺一不可的。我们常常批评教育研究当中有三种现象,一是说大话,二是说假话,三是说空话,原因就在于没有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仅有价值研究,常常流于说大话。尽管提出了好多理念,没有事实研究、工程研究,就只能说大话。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研究,常常容易说假话,说的话不符合事实真相。如果不重视工程技术研究,常常流于说空话。我们就是要克服教育研究中大量存在的说大话、假话、空话的现象。

3.教育科研的步骤

问题、设想、尝试、总结和反思。

首先是提出问题。问题应该是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异,应该在弄清实然、把握应然的基础上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这就是问题。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异很多、很大,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还需要适当地纯化,要有研究的价值和研究的可行性。有的问题实在是无法解决的,最好不要去碰它。有些问题尽管很具体,但又无法解决,就不是科研问题。有些问题的解决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方案,人家已经做好了,完全可以拿来、照搬,也不一定要花多少精力去研究。在选择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要注意适当的纯化,要有一定的价值和一定的可行性。

建构性试验的第二个环节是设想。设想要有理论支撑和经验基础。

第三步是尝试,是改革实践,就是要坚定不移、不畏艰难、不断创造条件。我们常常确实是“戴着镣铐跳舞”,但尽管是“戴着镣铐跳舞”,还是要“跳”下去,这要比单纯地“写文章”难得多!单纯写文章,象概念游戏似的,有点哲学功底,就可以了,但是真正要把思想变成实践,困难重重!尝试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要注意总结个案,注意建构模式,注意提升理念,使这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比较成功的、比较充实的教育研究成果,应该有大量鲜活案例,应该有一些基本的操作范式,同时还应该有一两个思想的亮点,即所谓理念,而这三者也是缺一不可的。个案好比人的血肉,模式好比人的骨架。现在好多人忌讳模式,但是我们作为实践工作者不能忌讳这个。基本的东西不把握清楚,无法转化为实践,都那么玄乎是不行的。再就是要有血肉。血肉就是个案,没有个案积累的研究肯定是干巴巴的。无论是在总结个案、构建模式还是在提升理念的过程中,都要十分重视反思,要有比较强烈的反思、批判意识,不能固步自封,成功的教育研究者应该是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

二、教育叙事研究

1.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即叙述故事,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它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的途径。叙事普遍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是人们表达思想的有力方式。叙事作为一种思维的模式、一种意义生成的承载工具和一个文化的表达模式,人们透过自己的叙事,建构存在于世界的一个版本,文化正是透过它自己的叙事为它的成员提供身份认同和行事的种种模型。人们对于故事不可能用因果关系来加以解释,而只能用反复变化的诠释来加以理解。叙事的原则正是多义性。

叙事是在科学——人文这两极之间的一条中间道路。叙事主义者相信,人类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人类不仅赖故事而生,而且是故事的组织者。进而,他们还相信,研究人的最佳方式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记录有关教育经验的故事同时,撰写有关教育经验的其他阐述性故事。这种复杂的撰写的故事就被称为教育叙事。写得好的教育故事接近经验,因为它们是人类经验的表述,同时它们也接近理论,因为它们给出的叙事对参与者和读者有教育意义。

叙事研究是指任何使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

2.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1)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研究则是质的研究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来说,“教育”是土壤,“质的研究”是方法论。质的研究将使教师不仅获得有意义的职业生活,而且会改变教师的存在方式。

(2)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教师的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这些生活故事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教师的叙事研究是由解说者描述的,解说者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说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3.教师叙事研究的内容

(1)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教师对教育秉持着怎样的信仰,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采取的做法。因此教师的叙事研究首先就要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以便为教师的行为寻求到理论的支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起思想的框架。

(2)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教师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就自己,而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事件构筑起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事业人生。叙事研究正是立足于此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深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由此而带来教育世界的整体升华。

(3)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教师的叙事研究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

4.教师叙事研究的过程

(1)确定研究问题。所谓“有意义的问题”,起码有两重含义,一是我们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获得一个答案;二是该问题对研究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2)选择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对象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保证。因而它需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与合作。首先,研究者要有敏感的心灵,能够细致入微地把握研究环境和研究对象。再者,研究者的研究活动要得到被研究者的认同、理解与合作,双方应有从研究中共同进步的要求。因此,选择好的合作伙伴,是教师叙事研究的重要一步。

(3)进入研究现场。进入研究现场就意味着走进教师活动的时空,把握教师的行为、观念所赖以产生的深层原因;对教师生活的现场观察,理解教师做法的背景。研究现场是教师叙事研究获取真实资料的直接来源。

(4)进行观察访谈。观察访谈是围绕着研究问题而进行的。观察力求客观,避免“先见”或“前设”对研究的干扰;访谈力求开放,使被访者在研究者设计的系列开放性问题中轻松思考并回答问题。观察访谈主要是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因而研究者一方面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另一方面要具有亲和力。

(5)整理分析资料。叙事研究强调的是对事件本身的分析,是基于资料事实进行的符

合材料实际的分析。否则,研究就偏离了叙事研究规范的要求。在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研究者一项重要的任务是从所收集的大量资料中寻找出“本土概念”,即被研究者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惟此,研究才具有了独特的“个性”的特征,研究报告才具有个性色彩。

(6)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撰写既包含研究者对所观察到的“事”的故事性描述,也包含研究者对“事”的论述性分析,两者相映相成,构成了研究报告中的细腻的情感氛围和浓郁的叙事风格。叙事研究强调细致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使教师生活故事得以更丰富地呈现,也因此而具有教育研究中不可替代的意义。

5.如何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论语》可说是最早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集子。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撰写没有统一的格式。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一般包括:标题、引言、述说教育教学过程,反思或讨论等。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与教师是零距离。我们教师每天的工作与生活都跟一个个精彩的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教育事件、教育叙事(个案故事、课堂故事等)勾连在一起。这些故事既是教师教育生活的点缀,也是教育叙事研究很好的素材。我们教师通过每天的细微观察,选择有一定影响和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抓住“本质东西”进行独特视觉的观察,并艺术化的描写,给这些“故事”赋予独特的情感体验,就会让人读后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好的教育故事魅力还在于让人读后久久回味无穷。

教育叙事报告的叙事内容,专家认为:“走进生活找故事”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的描述,去追寻教育参与者的足迹,在倾听教育参与者内心声音的过程中,发掘教育个体或者群体行为中的隐性知识并揭示其蕴涵的价值和意义。

6.案例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主题不鲜明。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关系到教育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可以说,主题就是一篇案例的灵魂。有时可在案例的题目中体现案例的主题,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结构不合理。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只有优化案例的结构,才能增强案例的可读性和整体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写成教学设计,有的在一篇文章中包括了“教学内容、备课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部分;②写成教学实录,把一堂课从头到尾详尽地记录下来,再写上作者的看法;③重记录轻分析,在过程描述时用了很大的篇幅,分析却只有廖廖数语,看不出案例研究的问题;等等。

每篇案例都是由它的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有机构成的。其内在结构包含五个要素(主题、背景、结果、细节、评析),但在具体写作时,五个要素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整合后以它的外在结构呈现出来。案例的外在结构是案例的表层结构,是五个要素在案例运行中的外化形式。一般来说,案例的外在结构包括三大部分:背景介绍、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有时也可根据需要分成四个部分:主题与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我们在写作案例时,既要深入思考它的内在结构,又要认真构建它的外在结构,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3)选材面过窄。从内容上看,大多是有关课堂教学甚至只局限于一节课的研究。这说明老师们对教育情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没能真正理解教育案例的内涵,以致在写作时选材过于狭窄。

教育案例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除了对一节课的案例研究,还可以针对以下几种情况进行研究:①对一次活动的研究。这里指的不是只把活动过程描述出来再加上分析,而是应研

究在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时的具体问题,如活动的主题设计、组织形式、资源开发、环境支持、教师的参与指导等问题;②一件事的案例研究。学校教育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可以说是一个情境,老师们可以选择具有研讨价值的事件进行研究,如一次对学困生的辅导、一次跟学生成功的谈心、一个课堂中的偶发事件,等等;③一种现象的研究。在教育过程中,有许多普遍存在的现象会引起我们的思考,比如合作学习形式化、课堂“活”了但却很“乱”、独生子女缺乏爱心问题;等等。这些现象背后都隐藏着许多教育问题,如能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其案例价值就会大大提高;④一个人的案例研究。在工作中,常常会有一些人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这些人可能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能是一个有特殊天赋的学生,可能是一个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也可能是一个育人艺术非常高超的教师。通过对这些人的研究,老师们可以从中发现、体会和借鉴许多有益的、宝贵的教育经验。

(4)缺乏典型性。有的案例缺乏典型性、普适性,对教育实践没有挖掘与反思,随意摘取一些教学片断泛泛而谈、人云亦云,没有实用价值。作为案例的事件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能够在对这一事件的分析、解决中说明、诠释类似事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才能对他人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5)描述与分析脱节。有的案例描述与分析矛盾,让人不知所云;有的事件反映的是一种观点,分析阐明的是另一种观点,虽然不矛盾,但也无甚联系;有的在分析中热衷于抄录教育理论的一些条条,脱离案例描述的事件而空谈理论,显得空泛无物,等等。老师们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能找出案例的基本目的和主要问题,自始至终紧扣案例事件,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把问题点明,道理说清,把主题提示出来。

三、文章中的常见问题

1.关于标题

(1)修饰语要到位

如《新课程改革中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策略研究》,“策略研究”是中心词,“策略”是“研究”的宾语。“培养教师反思能力”是“策略”的定语,限定了对象(反思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新课程改革中”是“培养”的状语,限定了范围。落笔于中心词,着眼于修饰语。

(2)“对策”

一是原来是这样做的,或者别人是这样做的,现在我提出了另外的做法;二是我有好几种做法,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在另外的情况下又应该怎么做。否则,就不能用“对策”或“策略”,只能说方法。

(3)“体系”

必须有坚实的理论作支撑,还要有一定的完整性。

2.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自己的观点或主张,要求正确、鲜明,是全文的灵魂和统帅。

(2)论据分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要求充分而必要,并围绕论点有层次地展开。

(3)论证不仅是方法,更是一个过程,要有严密的逻辑性。逻辑思维顺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文章的内部机理

(1)均衡

文章如果分块的话,一般要分三块以上,且各部分之间的字数要相当。

(2)层次

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总分

(3)照应

首尾要呼应,段与段之间也要照应。如果前面提出了五个问题,后面就要有五个一对一

的解决方法。

(4)过度

各部分之间可以用问题来贯穿,写作时要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果不这样,那么……”。

4.关于排版

(1)A4

(2)只有大标题和一级标题可以用黑体,正文用宋体或仿宋。

(3)独立成行的标题后不加标点(冒号)。

(4)汉字序号后面用顿号,西文序号后面用实心点。

(5)带括号的序号后不加点。

四、文本结构

1.封面

(1)课题编号

(2)题目

(3)单位名称

(4)时间

2.目录

3.第一面

(1)题目

(2)署名(课题不署个人,署课题组)

(3)内容提要

(4)关键词

(5)正文

(6)底部加横线,下面写上课题组成员名单、执笔者。

4.参考文献

(1)书籍: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

(2)刊物: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称、期号

(3)政策依据和网络不能作为参考文献

教育科研基础知识(二)

一、教师叙事研究的概述

㈠叙事研究的缘起

随着“教师专业化”、“行动研究”、“个案研究”、“校本研究”、“科研兴校”“反思性教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等观念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与大学的教育研究者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在此过程中,大学的研究着发现:不少教师“谦虚”地承认自己“理论水平不够,不会写论文”的同时,却很善于讲述自己经历的教育故事,说的很真实,很令人感动。于是,大学的研究者中有人开始改变合作研究的策略,把合作的重点从原来的“给教师做教育讲座”

转移到“听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建议教师“讲述”自己是否遇到教育问题或教育困惑,自己遇到这个教育问题的情境;问题发现之后,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在解决这个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叙述的细节。不少教师很愿意接受这种研究策略,并感到在“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的过程中,对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很有作用。于是,“叙事研究”这一原本陌生的术语逐渐被教育界的人们所熟悉。尤其是90年代以来对课堂教学、学校生活、教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使人们意识到“叙事研究”对教育改革、对教师成长所具有的突出意义,因而,我国的教育理论界开始关注介绍“叙事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陆续展现出来。

㈡叙事研究的概念

叙事本是文学的要素之一,是文学中所讨论的问题。“叙事学属于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的理论”,似乎与科学不同一个领域,因而被排斥在“科学的研究方法”之外。但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强调,且把“叙事”分为“大叙事”和“小叙事”,认为“小叙事”有五个特性:其一,是通过故事的讲述提出一些评价事物的标准,人们能够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其二,它能够进行个中语言的游戏,可以是描述性的,可以是指令性的,也可以是评价性的;其三,它的传播具有某些内在的规则,它要求一个人为了他的故事被听必须说什么,一个人为了说故事必须听什么,以及一个人为了成为叙述对象必须扮演什么角色;其四,它具有时间节奏性,它来自于过去,却影响到现在;其五,叙事中最关键的东西不是叙事者,而是叙事本身。叙事研究由此在研究方法层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崇,它体现出人民对生活故事的重视和对人类内心体验的关注。可以说“叙事研究就是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

教师叙事研究就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经历到的各种事件、所感悟到的内心体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一一的描述出来,并通过故事的讲解、分析、研究揭示其故事背后内在的本质及其教育的规律。叙事研究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首先,叙事是一种表达方式,在这里所叙之“事”是教师的事,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故事,如果教师不行动,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反思自己的行动,那么,教师就无事可叙;第二,叙事研究的目的不是“叙事”本身,而是为了揭示“故事”背后内在的“真实”,是为了揭示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因此,所叙之事不是无足轻重、若有若无的,而是长久地影响学生、影响教师、影响课堂、影响生活之事,并在叙事之后,要对所叙之事进行评述、研究。

㈢叙事研究的意义

1、叙事研究使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

教育研究上面临的困惑之一是:研究越来越精确,其与人类的经验联系则越来越少,即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距离相距较远。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书斋式的研究方式长期统治者教育研究,使研究的成果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观有偏差,把教育科研与撰写教育论文混为一谈,认为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写论文就是教育科研,导致教育科研的虚幻现象;三是,研究方法上对实证的要求不高,实证仅仅是为了支撑观点的正确性,而不是通过在教育实践了提炼教育观点、教育理论。教师叙事研究则弥补了教育科研方法上的缺陷,它是以教师的行动为基础,以叙事为表述方式,以揭示“事件”背后的本质为目的的研究,因而使学术研究回到了鲜活的教育现实当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实践的滋养,保证了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

2、叙事研究能增强读者对教育研究成果阅读的兴趣。

有人反问我:“为什么很多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无人去阅读,难以推广?”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很多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由于其学术的严禁性、阐述的论证性、推理的严密性,而往往忽视语言表达的可读性,再加上报告中夹杂着许多专业性很强的学术用语,使的读者难以阅读全文。叙事研究则是以讲述故事的形式来揭示教育事件的

内质,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教师生活故事,这些故事与读者自身的生活非常贴近,自然能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使读者融入到成果之中,与研究者工呼吸,使读者能一气呵成地阅读全文。

3、叙事研究是教师成长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而反思就要对教育世界进行不断的追问,对所怀抱的理想进行不断的思考,对多从事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事实上即使每天的生活都与叙事交织在一起,教师就是在叙事中学习的,甚至可以说,教师“了解世界和了解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叙事”。叙事研究通过教师对日常教育活动的反思,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组织成有价值结构的教育事件,串缀成有现实意义的链条,从而揭示出教育事件背后的教育本质与规律,促进其自身专业化的发展。[举例:有些教师为什么越来越不会教书?]

二、教师叙事研究的特点

㈠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研究则是质的研究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教师叙事研究来说,“教育”是土壤,质的研究是方法论。没有教育的滋养,就没有教育事件产生的根由,所叙之事就无从叙起,没有对教育事件质的揭示。叙事本身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叙事研究的可能。叙事是为了研究,研究是为了剖析事件的质,解释现象背后的真实。因而,叙事正是在质的研究中展开、分析、描述并完成的。

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教师叙事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必要”是因为质的研究重在对教育现象“质”的直观以再现教育现象的“质”,重在对教育行为“意义”的探究,以对被研究者的行为进行“意义解释”,它必须以即使在教育中所发生所进行的活动为叙事研究的前提,通过叙事研究,激发起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使自身获得理性的升华和精神的愉悦,从而提高教师教育行为的自觉性和“示范性”;“可能”是因为质的研究赖以生存的营养就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关注教师生活的故事,倾听教师内在的声音,探寻教师存在的意义,它是贴近教师需要的研究,是以教师本人为主体的研究,是“平民性和互动性”的研究,它使教师有可能成为叙事者、思想者、研究者。对于教师来说,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研究的范式,更是一种看待教育世界和构建教育现实的方式。质的研究将使教师不仅获得有意义的职业生活,而且会改变教师存在的方式。

㈡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

叙事所“叙”,其实是“事”,叙事即故事,而故事所讲述的正是人、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故事。教师的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他是真实的、情景性的。其中,可能包含着丰富的内心体验,可能蕴藏着细腻的情感变化,可能反映潜在的缄默知识,可能预示远大的理想追求……正因为如此,叙事研究不仅具有第一手研究资料的价值,更是教师心灵轨迹的真实记录。

教师的生活故事是丰富的,也是平凡的。由于是教师所经历的事,它在教师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记忆,唤起感人的映象,并在叙事中让读者感受的教师灵魂深处的颤动,诱发读者发自内心的涟漪。从微观上来说,这些生活故事对教师个人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它是不可重复的具有唯一性;从宏观上来说,这些生活故事对教育事业具有道德示范的慑人心魄的力量,它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㈢由解说者分析描述

解说着就是讲故事的人。解说,意思就是被弄的理解,使人民理解某样事物,从技术上说故事是被解说的。这些故事可以是解说者本人的经历,也可以是被解说者的经历。解说也就是叙事,在解说中故事变成了叙事的客体,解说人则是叙事的主体。解说者所解说的,正是发生的故事,解说者通过叙事而使这一事件得以呈现。教师的叙事研究也同样如此。它是由解说者描述的,解说者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说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在故事的叙事中,解说者有时“在场”,有时“隐身”,在场的叙事更多地表现为解说者(研究者)的夹叙夹议,解说者不仅对故事的过程进行描述,而且还就其中包含的价值观、情感、心境以及涉及的伦理等待进行分析和判断,展示出解说者的立场和理论视角;隐身的叙事则把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故事视做“社会真相”,力求客观地再现故事本身,尽可能不夹杂解说者本人的判断。以使读者凭借自己的“前见”对故事作出每个人独特的判断。

三、教师叙事研究的内容

叙事研究是研究“事”的,研究“故事”、“事件”。教师叙事研究已非常鲜明地为我们划定了事件的范围:这些“事”是教师之事,这些“故事”是教师的生活故事。可见,教师叙事研究所研究的内容必然是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相关的活动,包括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

㈠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

一提到教育思想,我们可能会问:“一个人的教育思想怎么研究?”其实,教师的教育思想并不是停留在空中的楼阁,也不会是抽象的停留在教师的脑海之中,它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表现为教师教育理念先进与否、教育思想体系及教育认识独特与否。比如一个具有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师,在他的教学活动中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教学活动的第一位,他相信学生是具备学习能力的,因而在教学中会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尝试、自己去体验。可见教师的教育思想、认识、看法、见解会渗透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之中,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影响着教师的人生和学生的发展。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具有怎样的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秉持怎样的信仰,直接决定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做法。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信仰会引导着教师在言行举止中事事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学生将怎样看、怎样想,从而选择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态度和行为;相反,无视学生、淡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会导致教师面对学生的各种要求无甚反应、面对学生受到伤害无动于衷,从而造成师生情感的疏离和师生关系的对立。[举例: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师叙事研究首先就要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藏的理念,以便为教师的行为寻求理论的支撑,为教师的生活构建起思想的框架。

㈡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

教师的教育活动十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教师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为自己,而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事件构筑起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事业人生。叙事研究正是立足于此进行的研究。我们通过教师在校园里的举止谈吐了解教师的为人修养,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处事行为了解教师的个性特征,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诠释了解教师的知识基础,通过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了解教师的教育机智,通过教师的语速快慢了解教师的气质类型,通过教师的教学惯例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甚至可以通过教师的衣着装束了解教师的兴趣爱好,通过教师的交往方式了解教师的个人习俗……可以说,教师的具有活动范围有多宽,教师的叙事研究领域就有多广;教师的职业触角有多深,教师的叙事研究

就有多长。

对教师教育活动进行叙事研究始于教育活动的表面,但不是为了一般的描述,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重新关注研究对象局部的丰富性,重新恢复人类原始思维的诗性智慧,是要倾听教师的内心声音,感受教师的主观世界,探寻教师的行为意义。一句话对教师教育活动进行叙事研究,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教育活动故事,来揭示具有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如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都是通过对孔子教育活动的叙事揭示出来的。

㈢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

教师的职业劳动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有思想、情感、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其中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构成了教师职业的主要部分。它以童稚无邪的目光、以充满好奇的探索、以展翅飞翔的灵魂展示青少年生命的灵动。教师叙事研究当然离不开这些特殊的教育对象——学生的研究。

学生是富有主动性的人,这不仅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接受教的学习活动中,而且体现在自我教育中,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中。学生也有着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这是作为人所具有的共性,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学生也正是在独立把握客观外部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学生还是发展中的人,它使生命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所特有的旺盛的活力、饱满的热情、远大的理想和奋进的精神更使他们的发展呈现出难以预料的勃勃生机。

教师叙事研究也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当研究将学生生活的真实世界展现于我们面前时,我们就获取了与学生对话、沟通、交流的可能,从而有可能理解学生所追求、所欣赏、所厌恶的事物。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属于师生的共同世界。

四、教师叙事研究的过程

叙事研究首先要有“事”可“叙”,这就需要选择、观察、收集、整理故事;叙事研究还要对“事”进行“研究”,这就需要理论的准备和理性的视角;叙事研究还要对研究成果进行撰写,这就需要具备流畅洗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简洁明快的文字写作能力。唯此,研究的结果才具有独特的价值。

如果用一条研究的路径来表现叙事研究的过程,教师的叙事研究包含了这样的研究流程: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访谈——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㈠确定研究问题

确定研究问题使进行研究的前提。教师叙事研究虽然已经明确了总的框架是教师研究,但是教师研究的范围仍然很广教育观念、教育机智、素质结构、日常生活、体态行为、课堂教学等可能都成为研究的问题。教师的叙事研究更注重以“小叙事”来繁荣“大生活”,更关注微观层面细小的普通的教育事件,更强调对教育特殊现象的描述和体察。

教师叙事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有意义的问题。所为“有意义的问题”起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研究我们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获得一个答案;二是该问题所涉及的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对被研究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是我们真正所关心的问题。[举例:《中学生性别迷惑的起因及矫治策略》]。只有当研究问题确立后,叙事研究才有适当的边界,研究才有了宽窄的限定。

㈡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研究对象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保证。由于研究者充满对教师的关怀、对教师过去及现在生

活的关注,对教师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感受,因而它需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合作;首先,研究者要有敏感的心灵,能够细致入微地把握研究环境和研究对象,真正理解研究对象,才能赢得研究对象的信任与合作;同时研究者对研究本身要有足够的热情,真正成为“热情学术”的探究者;再者,研究者的研究活动要得到被研究者的认同、理解与合作,双方应有从研究中得到共同进步的要求。没有这样的前提,叙事就无法获得第一手真实的资料,研究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选择研究对象是抽样的需要,样本的选择不仅与要研究的典型问题相关,也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相关。年龄、空间、地位等等都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选择好合作伙伴,真正实现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是叙事研究的重要一步。

㈢进入现场研究

研究现场是研究者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环境。由于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主要是在校园、在学生中,因此,进入研究现场就意味着走进教师的活动时空,与教师一道同呼吸、共生活。没有这样的现场研究,就难以获得“原汁原味”的现场资料,就无法把握教师的行为、观念所赖以产生的深层原因;没有对教师生活的现场观察、就无法理解教师做法的背景。因此,研究现场是教师叙事研究获得真实材料的直接来源。

进入研究现场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地融入;也可以创设特殊的情景快速融入;可以直接通过他人的介绍而走进现场;也可以间接的观察中逐渐走进现场……但无论什么方式,都必须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得到研究对象的许可,这不仅是研究伦理的要求,也是叙事研究需要研究对象多方面合作的要求。

㈣进行观察访谈

观察访谈是在研究现场收集资料的过程,是清理研究者的纷繁思路、使研究更加清晰明确的过程。对于教师叙事研究来说,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在课堂、操场上进行的观察为研究者提供了来自视、听、嗅、触、味的五官感觉或眼、耳、身、脑等多渠道获得的经验。它是形象的、生动的、活泼的,它为教师叙事研究带来了真实感、情境感、现场感,叙事研究也因此有了不竭的源泉;访谈则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的谈话,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中围绕着专门的问题进行语言交流,有时研究者在观察中获得的外部感受得以深化,使外显的行为得到意义的解释,使研究有表及里、由外至内,从而将叙事研究推向深处。[]

观察是围绕着研究问题进行的。观察力求客观,尽量悬置先前已有的主观偏见,避免“前设”对研究的干扰;访谈力求开放,使被研究者设计的开放性问题中轻松思考并回答问题。观察访谈主要是获取进可能多的信息,因而研究者一方面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捕捉有意义的实践作为所叙之事;另一方面要具有亲和力,能较快地为研究对象所接受,使访谈顺利进行。㈤整理分析资料

“资料有它自己的生命,只有当我们与他呆在一起到一定时间,与它有足够的互动以后,它才会相信我们,才会向我们展示自己的真实面貌”。教师叙事研究离不开对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而资料整理分析的过程就是与这些事件的生命进行对话的过程。每一次清理资料、阅读资料都需要研究者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这些事件的遭遇,并对事件产生新的感悟和新的体验,进而产生对事件的新的意义解释。所以,资料整理与分析是叙事研究的重要环节。

整理分析资料特别要注意避免研究者原有的偏见影响。研究者要尊重事实,尊重研究对象的声音,要让资料自己说话。当然每个研究者都会拥有自己的判断体系,都会有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但是叙事研究强调的是对事件本身的分析,是基于事实进行符合材料实际的分析,切不可脱离资料另起炉灶,或撇开事实主观臆测,否则研究就偏离了叙事研究规范的要求。在资料整理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从收集大量资料中寻找出“本土概念”,“即那些能够表达研究者自己观点和情感感受的语言,将这些概念作为登陆符号,‘本土概念’应该是研究者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只有这样,

研究才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研究报告才具有个性色彩。这是扎根理论的要求:概念必须来源于原始资料,扎根于其中。在此基础上才能建构起叙事的基石。

㈥撰写研究报告

前面我们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前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已得到了解决,接下去的工作就是撰写叙事研究报告。教师叙事研究报告的结构也可以套用其他研究报告的形式,包括问“题的提出——叙事分析——得出结论”;也可以根据叙事的需要,灵活处理其报告的结构。但在写作方式上与其他教育研究报告有着质的区别:其他教育研究报告的写作方式是论证性的,即提出一个观点,根据观点选择其所需要的材料,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而叙事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展示一个个教师的生活故事,来揭示事件所隐含的内在本质和教育规律,因此,其写作的方式是叙述性的。叙事研究报告的主体内容包含研究者所观察到的“事”的描述及研究者对“事”的论述性分析,描述与分析两者并行、相映相成,构成了叙事研究报告细腻的情感氛围和浓郁的叙事风格。教师叙事研究所分析的根基来源于事件,论述过程也是对事件的论述。

叙事研究报告强调细致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写作采用人类学的深描,工笔画般的繁复翔实的叙述方式,力图在具体的偶然的多变的现场中去透析种种关系,去解释滑翔在事实表面实证研究所看到的“想象的事实”、“数字臆造的事实”、“你所期望的事实”之后的“社会隐藏”。叙事研究报告既要详尽描述,又要整体分析,特别要创造一种“现场感”,要把教师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教师的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智慧的魅力。

叙事研究报告在叙述事件时要尽可能地把事件发生时教师的“”心理”状态“描述”出来。这使事件的叙述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先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就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教育信仰“附着”、“涂抹”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他促使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或转换自己的个人教育理论以及个人教育信仰。

另外,一份完整的教师叙事研究报告必须要有一个照亮全文的“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是一个教育理论中已经被提出来讨论的问题,但它与理论研究中的“主题”不一样,叙事研究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育事件中产生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做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育案例做为例证。

教师叙事研究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领域。相信叙事研究对丰富教育的内涵,提升教育的意义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并为教师发展开辟出更为宽广的天地。造一种“现场感”,要把教师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教师的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智慧的魅力。

叙事研究报告在叙述事件时要尽可能地把事件发生时教师的“”心理”状态“描述”出来。这使事件的叙述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先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就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教育信仰“附着”、“涂抹”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他促使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或转换自己的个人教育理论以及个人教育信仰。

另外,一份完整的教师叙事研究报告必须要有一个照亮全文的“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是一个教育理论中已经被提出来讨论的问题,但它与理论研究中的“主题”不一样,叙事研究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育事件中产生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做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育案例做为例证。

教师叙事研究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领域。相信叙事研究对丰富教育的内涵,提升教育的意义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并为教师发展开辟出更为宽广的天地。

教育科研基础知识(三)

一、课题的确定

1、原则:

(1)实践性: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才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科研起点。

(2)需要性: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有研究价值。(3)可行性:主客观条件都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与可能,使课题切实可行,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方法:

(1)问题分析法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课题

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运用思维能力,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发散加工与收敛加工的过程。

问题分析的程序:

①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发散思维列举出来。

②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通过收敛思维概括出来。

问题: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原因: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灌输。

德育活动——缺乏整体规划,缺少对学生主体尊重。

德育内容——假、大、空,脱离学生实际,不贴近学生,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

德育环境——不理想。

德育活动方面进行研究嘉兴市实验小学

《学会关心——小学生德育系列活动的探索》

德育内容方面进行研究

桐乡市崇福镇中心小学《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研究》

平湖中学《在高中学生中开展孝敬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比较重组法

问题比较重组形成课题

对现有的问题与新的领域进行比较,寻找新的研究空间。

例如:研究性学习中作业的设计研究

(3)转换引伸法

问题转换角度,引伸发展形成课题

从新的视角去考察熟悉问题,并加以引伸发展为一个新课题。

例如:立足于小学生发展的学习习惯培养和评价研究

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老问题:传统的学习习惯一般指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的培养方式也主要是划一的训练,也没有可行的评价手段。新形势下,学习习惯的内容可以拓展,培养方式可以发展更新,评价需要建立。

学习习惯在新形势下,可注入诸如收集、运用信息、动手操作、验证实验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培养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个性化手段,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经过这样的转换角度,引伸发展,就可形成新的课题,新的突破。

(4)反思法:问题反思形成课题

(5)质疑法:问题质疑形成课题

3、课题方案的制定

(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问题提出)

(2)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3)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4)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5)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6)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二、课题的实施

1、研究的本质:

(1)问题的解决或说明;

(2)行动的完善与改进;

(3)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探索的过程。

理论探讨

问题解决(说明、建议)

实践探索

2、课题研究的实施途径:

理论探讨:即对问题的理性思考,主要是通过学

习与思辨,提高对问题理性认识,提出自己的新认识、新见解、新观点,进而把外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

理论探讨的两个方面:

A、对研究问题本质认识。一般包括内涵、特征、结构、

价值等。

例如《中学生特长培养的研究》

特长的内涵:是指学生发展过程中,基于自身条件

和兴趣爱好,通过校内外的训练和学习而形成的明显超过同龄学生一般水平,且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能力倾向。

特长的结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关知识、相

关技能以及情感意志等。特长结构模型图。

特长分类:8类。

多元智能理论哈尔德·加德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语言智慧类,如演讲、写作、说相声;逻辑数理智慧类,

如下棋、速算;空间智慧类,如插花、书法、美发;身体运动智慧类,如手工制作、运动技能;音乐智慧类,如器乐、指挥;人际智慧类,如交际、采访、管理;内省智慧类,如自学、自控;综合智慧类,如编报、收集。

特长形成条件:

可能性因素:

a 形成特长的自身条件:一定的遗传素质;一定的认知

基础;良好的能力结构;兴趣、爱好、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b 形成特长的环境条件;良好的氛围。

现实性因素:

a 形成特长的实践性条件:大量与特长形成相关的实践

活动。

b 形成特长的教育性条件:科学的特长教育指导。

特长形成的过程:

特长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矛盾,但根本矛盾只有一个,即

学生发展自身兴趣、爱好形成特长的需要与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特长形成过程的本质就是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以满足这需要的过程。根据特长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矛盾的特殊性,我们认为特长形成按顺序大致可分为:

认知阶段技能形成阶段整合阶段

B、对实践操作的理性认识。

例如某学校老师关于研究《小学美术创新教育研究》的实践操作,提出三条措施:

①重组美术教材,使之综合化。

②构建多元结构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③形成活动化的兴趣辅导方式。

相应的理论探讨,也是三条:

综合化的美术教材设计是培养儿童创新意识的主要

载体。

小学多元体验教学法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有效方

法。

活动化的兴趣辅导方式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

策略。

(2)实践探索:通过实践操作预设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措施、模式等,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生成教育智慧。

例如:培养高中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研究

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是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益,达到学习的目标,在进行学习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实验研究证明,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自我监控对学习效果的作用日益增大。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期,高中教育如果能抓住时机,认真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主要措施:

A、学习自我监控指导课,实验班每周一节。指导课的内容:

①教给知识和经验。

②指导学生把握控制点。内控、外控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人对自己能够

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相信程度,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学习行为的自我监控、管理、调节过程。)

引导学生由冲动型向反省型转化,不骄不躁,善于

反省。

B、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监控的训练。

指导反思。

情境体验。真实情境,无人监考。虚拟情境,如“看

足球赛与作业”、“独立作业与抄作业”学生自编自演,发表看法,逐步形成共识。

心理咨询。

评选“自控学生”。

时控指导。

C、构建学科教学与自我监控指导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

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换位”教学,培养

学生反审认知能力;在化学教学中采用“弹性作业”;在物理、数学教学中采用分步目标推进教学。

D、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情绪、自控能力的培养。

学习动机:

开展调查。

组织讲座。向学生介绍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请校友讲自己发奋学习,取得成功的体会。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高校。

情绪方面:

介绍情绪体验和情绪控制的有效方法。

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考试分析、调节情绪。

E、争取家庭、社会配合,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家长会。

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研究资料的收集:

(1)存在问题:不及时、缺乏重点。

(2)原材料与副材料:

原材料是指课题研究的直接资料,通过运用研究方法收集。

副材料是指课题研究的间接资料,主要是指与本课题研究的别人研究成果及有关理论依据,可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来收集。

(3)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等。

4、研究资料的分析:

研究过程中及时地进行资料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分析主要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运用哲学方法和逻辑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以确定研究对象的特征、性质、相互关系。从而说明研究对象变化发展的真正原因。常用的定性分析有:

①分类比较分析:它是对同类资料进行对照、比较,以确定其相似点和差异点,从而判断其优劣好坏、正确与否的一种分析方法。其表达方式有:

a、表格分析,把比较对象列成表格,可一目了然地看

出差距;

b、图表分析,把比较对象绘制成图表,比表格更为直

观、形象;

c、文字描述分析。

②综合归纳分析:综合归纳是把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分

散的、无序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虑,分析因素间的相互联系,从整体的角度形成结论的分析方法。它又分:

a、简单综合分析。它指的是对研究对象的相同或相异之

处,进行综合归纳的方法。一种由部分到整体的综合,使分散的知识集中和系统起来;另一种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b、提练综合分析。它指的是把属于个别的、分散的、局部的资料综合在一起,然后依据产生同一现象的共性或特性提练出产生的原因,获得结论的方法。

③分解分析:分解分析是指在所收集到的资料中,把复杂的研究对象(事物或现象)分解成若干个简单因素,分别加以研究,从而找出其中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的方法。它又分:

a、层次分析。将事物的多层次展开来,抓住各层次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接近事物的本质。

b、发展分析。根据事物(或问题)的发展历程,在演进

的过程中分析内在因素的关系,抓住其中特殊的和主要的矛盾关系,获得结论与建议。

c、区域分析。从不同地区关于同一问题的资料对比中,抓住差距明显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抓住主要矛盾。

d、因果分析。因果分析又分为内因因果分析、条件因果分析和典型因果分析。

内因因果分析,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对于发展历史短,无类似情况可比的新问题,可从对象、条件、人员、理论等内因着手。

条件因果分析,对影响发展的各种条件进行分析,掌握各种条件的影响作用和相互关系来进行分析。

典型因果分析,从反映同一事件,但时间、空间和性质上有差异的众多素材中,选择一种或几种具有参考价值的事例,深入分析其中的核心问题,对问题发生的地点、时间、过程和后果影响进行剖析,从中获得结论或建议。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运用数学方法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处理,

以了解研究对象的量的特征和变化态势,从而揭示内在规律的方法。主要有:

统计分析:通过数量上的统计和分析,展现事物发展

变化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掌握研究对象的现状、趋势和发展规律。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平均数统计、指数统计和动态统计。

数据统计:将教育活动的一些指标量化表示,以更准

确、更精炼、更具体地说明或描述教育活动的水平和问题。

是当前预测未来的一种方法。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应用不多,主要在教育规划等方面中有广泛的应用。

三、课题的总结

1、内容:描述教育科研过程,反映教育科研成果。

2、形式:研究报告、教育论文、教育案例等。

3、研究报告的撰写:

(1)核心内容

为什么要研究?

研究的背景、研究的价值、研究的目的。

怎样实施研究?

一般,这里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研究问题的理性认识,

可以是对研究问题的本质认识,也可以是对课题实施实践操作的理性思考。另一部分是课题实施的实践操作内容,可以是策略、方法、途径、措施、模式等。

③研究效果如何?

这里主要反映研究工作者与研究对象的变化,以及研究

问题解决的情况。

(2)基本格式

①问题的提出:(背景、价值、目的)

②理性思考:(课题界定、理性认识)

③课题实施:(过程、原则、策略、途径)

④研究成效:(变化、解决情况)

⑤问题讨论:(不足、新问题)

四、课题的评价

1、研究价值:教育实践所急需、研究难度。

2、研究水平(成果):理性思考的深刻性与先进性,是否反映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践操作的实用性与新颖性,具有可操作性与创新性的操作。总之,能否全面地展示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内容。

3、研究成效:实效性强,促进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提升。

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四)

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及意义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及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事实加以系统地考察,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与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教育科学研究同样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具有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而教育科学研究本身还有许多自己独特特点。

1、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以教育现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教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其内部结构是相当复杂的。另一方面,教育研究仅仅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的生产、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有广泛的联系,一切教育现象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处在复杂关系之中。

2、实践性。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不能也不可能从教育实践中分离出来。教育科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为教育实践服务。

3、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大学、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工作紧密相连;同时,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又相对的比较简单,这就使群众性地学科学、用科学、研究科学的活动不仅必要,而且成为可能。

4、迟效性。教育研究的迟效性,是指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的显现以及在实践中推广运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研究的成果常常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介绍其实践意义。

1、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有助于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主要包括:一是增强教育的科技意识,明确教育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确立新的人才观,根据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才规格、层次、数量、质量提出的要求及时调整教育体制结构,高质量地培养能适应21世纪挑战的人才;三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

2、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促使自己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并运用教育理论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步探索、揭示、掌握教育规律;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将自己的教育实

践经验科学地加以总结,并使之提高、升华为理性认识,以便具有比较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

3、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有助于推进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对教育现状作准确的分析,对改革措施进行周密的论证。在目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热点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4、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和科学研究水平

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教育工作者成为科研性的教育者。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教育者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运用教育理论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

第二节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发现、选择的方法

(一)问题筛选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遇到或者产生大量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归类整理,再分析其重要性程序和研究这些问题意义的大小,确定其研究价值,从中选取价值明显、且适合自己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作为课题。

如从班主任日常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中提炼课题。班主任每天和学生打交道,遇到众多的实际问题,这是教科研课题的重要来源,从日常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中提炼出的课题,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作这样的课题研究,其结果有利于集体的建设和管理,具有加强德育实效性的作用。

如某位初一班主任,发现初一学生并非都是“不知愁滋味”的少年,他们每天的学习、交往等活动都笼罩着强烈的情绪色彩。消极情绪表现形式较多,诸如焦虑、忧愁、烦躁、孤独、困惑、害怕和苦恼等。中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有50多种。其中与老师和学习有关的10多种,因受到老师批评产生消极情绪的占调查人数的60%。作为教师不可避免要批评学生。这位老师以“如何改进教师对学生批评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为教科研课题,通过对学生消极情绪进行调查与分析,反思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持的态度,着重阐明教师要转变学生观,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善待学生,并探索教给学生哪些排解消极情绪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

(二)经验提炼

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同志一般在自己的实践中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如何把经验总结出来,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中必然要回答一系列问题,这样一个个研究的课题就出现了。如北京市推广的马芯兰学习数学教改经验、学习语文“注音文字、提前读写”的经验、全国中小学广泛开展的愉快教育经验等,多是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课题的。再如,许多中小学校长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积累了许多经验,诸如“严格要求”、“尊重信任”、“感情投资”等。这些经验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对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教师的作用是不是相同?这些做法有没有理论根据?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有无主次之分?由此而形成了研究的课题。

(三)资料寻疑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资料中往往隐含着大量研究课题。资料寻疑,即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不同观点,诘问前人的结论,揭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等,从中产生研究课题。(四)现状分析

即通过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或揭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课题。

如新入学的小学生盼望上学,开学第一天总是高高兴兴背着书包到学校来。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厌学的情绪就产生并开始蔓延了。到了高年级,厌学就成了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了。初中和高中生也普遍存在厌学现象。面对不爱学习、不肯学习的孩子,任课老师很无

奈。常常听到有的任课老师说:“我能让学不会的学生学会,没法让不学的学生学会。”于是。学生厌学的问题已经是客观存在并亟待解决的大课题了。于是,有的老师将“如何应用兴趣、情感、意志结合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科研课题来进行研究。

(五)意向转化

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有时可能突然对教育的某一问题萌发一种探索的意向,这种意向实际上是一定的教育实践或理论信息在思维中积累的反映。这种意向如不能及时抓住的话则可能稍纵即逝;如果紧紧抓住,则可能产生一个研究的课题。

第三节科研计划的制定

一、科研计划概述

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科研计划就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有了教育科研计划,课题研究如何进行,就有了基本思路。

二、教育科研计划的内容

(一)课题的名称的表述

课题的名称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课题名称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初一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初一代数教学的自学辅导程序教学法”,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目前我区教育科研中,在课题名称的表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题名称表述中研究的范围不明确。如“小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第二、课题名称表述欠科学。如“XX学科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二)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

1、研究目的、意义的论述。首先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述此研究项目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阐述这部分内容,要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做过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如果对本课题的相关资料了解不详尽,会做无用功。

(三)理论假说

选定课题后,要根据事实和已有资料对研究课题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这就是“假设”。一般说来,一个好的教育研究假设应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性。假设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建立在明确的概念、已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科学论证,与早先的正确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而不是毫无事实根据的推测和主观臆断。

2、推测性。假设是在不完全或不充分的经验事实基础上推倒出来的,是有待实践证实的,因而与正确的理论不同,它对一定的行为、现象或事件的出现作试验性、合理的解释,因而有一定的预测性。假设本身正是科学性和推测性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表述的明确性。研究的假设要以叙述的方式说明两个或更多量之间可期待的关系。概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完美,假设命题的本身在逻辑上是无矛盾的。如:“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利用根据…从小步逐渐过渡到大步?原则编写的教材进行由学生自定学习步骤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的记忆效率。”这一假设以叙述方式表明对自变量、因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关系。

大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大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大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C)组成。 A、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B、主机和外部设备 C、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D、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 A、Windowsxp B、unix C、linux D、microsoftoffice 3、用一个字节最多能编出(D)不同的码。 A.8个 B.16个 C.128个 D.256个 4、任何程序都必须加载到(C)中才能被CPU执行。 A.磁盘 B.硬盘 C.内存 D.外存 5、下列设备中,属于输出设备的是(A)。 A、显示器 B、键盘 C、鼠标 D、手字板 6、计算机信息计量单位中的K代表(B)。

A.102 B.210 C.103 D.28 7、RAM代表的是(C)。 A.只读存储器 B.高速缓存器 C.随机存储器 D.软盘存储器 8、组成计算机的CPU的两大部件是(A)。 A、运算器和控制器B.控制器和寄存器 C、运算器和内存D.控制器和内存 9、在描述信息传输中bps表示的是(D)。 A、每秒传输的字节数 B、每秒传输的指令数 C、每秒传输的字数 D、每秒传输的位数 10、微型计算机的内存容量主要指(A)的容量。 A.RAM B.ROM C.CMOS D.Cache 11、十进制数27对应的二进制数为(D)。 A.1011 B.1100 C.10111 D.11011 12、Windows的目录结构采用的是(A)。 A、树形结构 B、线形结构 C、层次结构 D、网状结构 13、将回收站中的文件还原时,被还原的文件将回到(D)。 A、桌面上 B、“我的文档”中 C、内存中 D、被删除的位置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本课程定位与性质 本课程是中级技工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层次,本课程除了要 求学生通过结束课程考试外,还要求通过广东省高新技术办公软件中级考证。 (二)本课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初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办公软件文档的排版 和数据的处理能力。 3.为今后的后继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任务 1.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 Windows7 的使用方法, 具有操作微机系统的初步能力。 2.了解计算机文字和表格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 3. 掌握 Word 2003 文字编辑软件、 Excel 2003 表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Word 和 Excel 综合应用。 (四)课程适用专业、年级、开课时间 1.本课程适:中级技工学校各专业一年级 2.开课时间:第一学年(两学期) (五)课程总学时学分要求 本课程总共105 学时(理论44 学习,实践61 学时)见附表--学时分配表

附: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章次内容学时 讲授实践第一单元Windows 系统操作1055第二单元文字录入与编辑1046第三单元Word 格式设置与编排1046第四单元表格的制作与设置844第五单元Word 文档的版式1046第六单元Excel 工作簿操作1055第七单元Excel 数据管理1257第八单元Word 与 Excel 综合应用1055其他期中、期末、等级考试复习25817 合计1054461

教育研究方法 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2.对于调查访问,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然后测定他们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不能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B.组间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两组被试相等的假设难以得到保证,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两组也难以做到完全相等。因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可靠性就要降低 C.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是按照测定被试的方式来分类的设计类型 D.事前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前对被试时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事后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后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前后两次测定的差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A卷)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A卷) 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各题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编号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中。 1、微型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和内存储器总称为( ) A)CPU B)MPU C)主机D)RAM 2、(188)10转化为十六进制数应该是( ) A)(DB)H B)(CB)H C)(BD)H D)(BC)H 3、完成计算机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管理的系统软件是 ( ) A)操作系统B)CPU C)主机D)语言处理程序 4、下列属于易失性存储器的是( ) A)ROM B)RAM C)磁盘存储器D)闪存 5、下列字符中,其ASCII码值最小的一个是( ) A)8 B)Y C)a D)A 6、配置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是为了解决( ) A)内存与辅助存储器之间速度不匹配问题B) CPU与辅助存储器之间速度不匹配问题 C) CPU与内存储器之间速度不匹配问题D)主机与外设之间速度不匹配问题 7、1MB等于( ) A)1000KB B)1024KB C)1024B D)1000B 8、计算机软件系统一般包括系统软件和( ) A)实用软件B)数据库软件C)应用软件D)编辑软件 9、GB18030-2000采用单/双/四字节混合编码,收录的汉字和藏、蒙、维吾尔等主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总数有( ) A)1.6万个B)2.7万个C)7445个D)3755个

10、能将高级语言源程序转换成目标程序的是( ) A)编译程序B)解释程序C)编辑程序D)应用程序 11、Flash的元件包括图形、影片剪辑和( ) A)图层B)时间轴C)按钮D)声音 12、下列不属于多媒体静态图像文件格式的是( ) A)GIF B)AVI C)BMP D)PCX 13、下列IP地址中属于B类地址的是( ) A) 98.62.53.6 B) 130.53.42.10 C) 200.245.20.11 D) 221.121.16.12 14、以下正确的E-mail地址是( ) A)用户名+@+域名B)用户名+域名C)主机名+@+域名D)主机名+域名 15、下列属于我国教育科研网的是( ) A)CERNET B)ChinaNet C)CASNet D)ChinaDDN 16、在缺省情况下,下列属于C类网络的掩码是( ) A)255.225.255.255 B)255.255.0.0 C)255.0.0.0 D)255.255.255.0 17、WWW是Internet提供的一项服务,通常采用的传输协议是( ) A)SMTP B)FTP C)SNMP D)HTTP 18、数据的存储结构是指( ) A)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量B)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C)数据在计算机中的顺序存储方式D)存储在外存中的数据 19、栈和队列的共同特点是( ) A)都是先进先出B)都是先进后出 C)只允许在端点处插入和删除元素D)没有共同点 20、数据流图用于抽象描述一个软件的逻辑模型,由一些特定的图符构成。下列图符名不属于数据流图合法图符名的是( ) A) 文件B) 处理C) 数据存储D) 控制流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48(讲课32,上机实习16) 学分:2.5 授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 教材(名称、主编或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大学计算机基础王保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迟丽华,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主要参考资料: 大学计算机基础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大学计算机基础李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刘春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程基础范慧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是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技术概述(包括日常办公处理、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性、概念性知识及典型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信息安全和社会道德问题等。课程定位为计算机知识非零起点的大学新生,目的是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层次上认识和应用计算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按照本大纲开课的各专业同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试。 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典型软件工具的使用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

(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软硬件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方法。 (3)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压缩软件、系统维护等实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他常用微机操作系统的特点。 (4)了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关键技术;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5)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概念、术语;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结构;了解Internet 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WWW浏览、收发E-mail、利用FTP下载文件等访问Internet资源的基本方法;掌握Windows网络功能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基本的网页设计方法和步骤。 (6)理解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了解动画的概念及动画制作过程。 (7)理解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掌握利用Access建立数据库的基本使用方法。 (8)了解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防病毒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防火墙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4.本课程无需先修课程 三.教学内容 1.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 信息与数据 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 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数据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领域 了解信息与数据的关系和含义,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技术、数据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2.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冯式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指令与程序 计算机硬件概念及主要硬件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试卷编号:12号 一、填空(1’x20) 1、科学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2、确定性原则是指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的()应合理适度。 3、遵循确定性原则选题,应注意具体明确、()、难以兼顾的三点要求。 4、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三种。这三种阅读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对于研究工作者阅读分析文献来说,均为非常有用的方法。 5、文献是记录、()、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6、确定问题的原则有:实践性、可行性、()。 7、根据访谈结构可将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访谈。 8、为保证研究的质量,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具备:定向性、价值性、 ()、新颖性。 9、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分析单位取样。 10、观察计划和方案的内容包括: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对象、 ()、观察类型、观察的取样和时间安排、观察提纲和观察记录表、观察手段和工具等。 11、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称作控制组,最后测定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然后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这称为( )。 12、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文献查阅,假设,方法,()7部分。 13、()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比重也称为权重,数据的权重反映了该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对重要性,每种变量的权重的确定与一定的理论经验或变量在总体中的比重有关。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建议书 2017年

附件1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 一、总论 1、项目名称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项目) 2、申报单位概况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下设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科研实验室。中心现分布于不同的教学楼的3个楼层,实验室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280余万元。中心面向全校各二级学院,承担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实验及业余时间面向全校学生的开放性实验等任务,平均每学年开设实验课程接近100门,实验人数6500人以上,实验人时数25万次以上。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开展与应用都在对机房建设、实验环境、教师教学、实验室管理等都带来模式的革新。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被越来越多的院校采纳,为打造我校数字化虚拟实验教学环境,建构学校实验教学云计算基础平台,加快推进数字化虚拟实验室建设,创新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学校特色实验课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探索数字化实验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完善工程化实验教学体系等要求,我中心现申请升级改造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设备及环境、建设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与考试平台,创建考试中心,提升学校实验实训教学面貌,加强教师人员培养档次。 3、拟建地点 拟建在综合楼5--6层,规模15间实验室、1个数据服务中心 4、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改造和升级原有计算机机房设备。 实验中心现有计算机600余台,实验室布局分散,该方案实施应前先搬迁现在所有实验室进行集中建设(搬迁方案见原提交的搬迁报告:综合楼或重型楼)。目前实验室有335台为2012年以前购置,故障率高,维护成本增加,在两年内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因此在此基础上利旧建设350点的智能云桌面平台,实现机房设备升级。建设内容:实验数字服务中心机房1间、数据存储服务器2台、网络管理服务器2台、云平台管理服务器8台、云终端控制器350台、移动管理平台5个、网络布线及实验室装修等。 (2)建设网络无纸化考试平台 目前无纸化考试平台的应用在许多高校中逐渐取代纸质试卷考试模式,今年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开始在部分省市高校试点,而今年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中职对口高考技能测试的考核中已经开始试

大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期末考试题

1、在Windows启动后,要执行某个应用程序,下列方法中,___ D __是错误的。 A.在资源管理器中,用鼠标双击应用程序名 B.利用“开始”菜单的“运行”命令 C. 在资源管理器中,选择应用程序,击Enter键 D.把应用程序快捷方式添加到“开始”菜单的“程序”--“启动”组中 2、在Word中,系统默认的中文字体是(B)。 (A)黑体 (B)宋体 (C)仿宋体 (D)楷体 3、在Excel中,使用“保存”命令得到的文件格式为___ D ____。 A、.doc B、.exe C、.txt D、.xls 4、在PowerPoint中,可对母版进行编辑和修改的状态是(C)。 (A)幻灯片视图状态 (B)备注页视图状态 (C)母版状态 (D)大纲视图状态 5、IP地址是由一组长度为(C)的二进制数字组成。 A.8位 B.16位 C.32位 D.20位 6、下列IP地址中,不正确的是(C)。 (A)192.42.34.212 (B)202.116.37.228 (C)202.116.38.256 (D)222.200.132.253 7、下面不属于局域网络硬件组成部分的是(D)。 A.网络服务器 B.个人计算机工作站 C.网络接口卡 D.调制解调器 8、网络传输的速率为8Mbit/s,其含义为(B)。 A.每秒传输8兆个字节 B.每秒传输8兆个二进制位 C.每秒传输8000千个二进制位 D.每秒传输800000个二进制位

9、在一座办公楼内各室计算机连成网络属于(B)。 A.WAN B.LAN C.MAN D.GAN 10、PC机的(C)一般由静态RAM组成。 (A)外存 (B)CMOS系统参数存储器 (C)Cache (D)主存 11、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本质上就是(A)的过程。 A.读指令、解释、执行指令 B.进行科学计算 C.进行信息交换 D.主机控制外设 12、微型计算机常用的针式打印机属于(A)。 (A)击打式点阵打印机 (B)击打式字模打印机 (C)非击打式点阵打印机 (D)激光打印机 13、操作系统是(A)。 (A)计算机与用户之间的接口 (B)主机与外设之间的接口 (C)软件与硬件之间的接口 (D)高级语言与汇编语言之间的接口 14、“32位微机”中的32指的是(B)。 (A)微机型号 (B)机器字长 (C)内存容量 (D)存储单位 15、要表示从0到99999的所有的数,至少需要用(D)位二进制数。 (A)14 (B)15 (C)16 (D)17 1、在Windows中的“任务栏”上显示的是(A)。 (A)系统正在运行的所有程序 (B)系统后台运行的程序 (C)系统禁止运行的程序 (D)系统前台运行的程序 2、在Word中,要将页面大小规格由默认的A4改为B5,则应该选择“页面设置”命令中的(D)选项卡。 (A)页边距 (B)纸张来源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内容改革: 目前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包含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四门课程。对于大一新生,全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进入大一下学期,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分别开设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从而使计算机公共课程与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有机衔接。形成了有序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学时数改革:见机房课表和教学任务书 三、课程教学管理改革 ●2008年成立公共课部,对全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统筹管理;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推进课程组建设,成立了四个课程组; ●在学生意见反馈上,利用教学管理QQ群和院系联系人制度保障 信息的沟通和教学中问题的处理; 四、教学师资力量: ●要求全院教师、特别是副高以上的教师带一个班的计算机基础

课程。引导尽量多的优秀专职教师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 ●在校其他部门,挑选、聘用一批计算机专业的在职员工,作为 兼职的计算机基础教师。培养了一批稳定的师资队伍。 ●聘用在读研究生作为兼职教师,严格把关。坚持试讲制度, 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聘。 五、考核形式改革:采用无纸化考试 六、学生作业提交方式改革:教师在服务器建立班级账户,学生通 过局域网提交作业,教师随时可以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完成作业的时间;也方便学生在实验课内无法完成作业可以在其他时间补交。见实验档案文件夹。 七、课程建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四门课程中,《计算 机基础及应用》课程已经通过校级精品课程验收;《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建设依托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经成功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建设中;《程序设计基础》校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也已启动。 八、教材建设: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 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意见(2007年),组织有多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编写相关课程的教材;并紧跟社会需求,每三年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处)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 C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D 毕达哥拉斯 2、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B ) A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4、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C ) A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5、( C )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6、课题论证的目的是(A) A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7、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还有一个( D ) A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B ) A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 C 课题评估 D 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 D ) A问题的应用价值 B 问题的范围 C 问题的学术价值 D 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B ) A一次文献 B 二次文献 C 三次文献 D 四次文献 11、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C ) A选定课题 B 课题论证 C 文献检索 D 历史分析 12、以下属于二次文献的有(C ) A综述B报告 C 文摘 D 手册 13、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B ) A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4、查得资料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属于哪种文献检索的特点( C ) A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5、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A) A日记描述法 B 描述记录法 C 轶事记录法 D 连续记录法 16、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A) A结构式观察 B 非结构式观察 C 直接观察 D 参与性观察 17、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A)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D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8、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B ) A洛克 B 裴斯泰洛齐 C 皮亚杰 D 陈鹤琴 19、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C ) A自然情景观察 B 实验室观察 C 结构式观察 D 非结构式观察 20、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 D )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21、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C )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22、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A)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交换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规划)交换是整个通信网络的核心,《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主要讨论交换基础知识,电路交换技术、信令系统、分组交换和ATM交换技术、IP交换技术以及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等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交换技术与通信网的概念,理解交换技术的分类,掌握交换网络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了解程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掌握信令的概念和功能、信令方式和NO.7信令系统;了解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技术;掌握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和帧中继技术;理解ATM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掌握TCP/IP原理和IP交换技术。掌握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和软交换的工作原理及组网技术,熟悉当今电话通信发展的新技术,为今后各种专业课的学习和从事通信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总结多年课程教学的经验,在分析研究交换技术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建立一套既符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又具备可操作性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建设使本课程的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立体化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在将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使本课程的建设在我院达到先进水平。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 《现代交换技术》作为一门公共专业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现代交换理论已成为我院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是面向我院所有高职高专学生的公共专业课。课程内容着重讲解交换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新交换技术,并努力增加最新交换技术如IP交换、软交换技术的比重。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能对交换网络进行简单的数据配置;具备一定的设备和网管操作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交换技术》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1. 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利用了吴静老师在2009/2010学年第1学期的教改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分组讨论环节,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录像等现代教学资源,注意声、文、图、动有机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是中等职业学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速度训练、办公软件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在小学和初中学生们都接触过,因此学生并不觉得新鲜,有些同学还会出现厌学的现象,因此寻求一种合理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中职计算机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标签: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方法 一、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在初中教学中,每节课学生多为被动接受知识,原因是初中阶段重理论轻实践。但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因此可以转变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是每节课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设计合适的案例和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且这些案例一定要有一定的实用性,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讲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本节的案例能完成什么样的工作,这样学生会提出这个任务是通化什么命令或什么方法来完成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分析和讲解。在学生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提出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做相应的解答。通过案例,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兴趣和问题,很自然的会去想探究一番,展开对问题的学习,而不再是把学习当成任务或者只是仅仅的去听一堂课的内容。现在中职的学生都是各学校文化课比较薄弱的学生,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仅要从课程的设置上要下功夫,还要从教师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从心理接受老师,愿意和老师亲近,自然而然的孩子们就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当成一种当成一件很快乐的事去完成。并且会在他们完成后的第一时间请老师批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指导。 二、巧妙的运用语言,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有一些专业的术语,对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可以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硬件和软件,硬件很好理解,而软件我们就可以把计算机比喻成人,硬件像人的躯体,而软件就像人的血液。再比如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我们就可以把它比喻成人的大脑,能够协调指挥计算机各项工作。比如对于光盘是硬件还是软件的问题,要给学生讲清楚光盘本身是硬件,而光盘里存储的程序和数据是软件。再如在讲解文件压或路径时可以画图的形式来打比方,画一个树形,有根、枝和叶。分别比作根目录(c∶d∶e等)文件夹和文件。通过这样的语言描述就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题(全部)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题(全部)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题 一、单选题练习 1.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 C )组成。 A.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B.主机和外部设备 C.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D.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 2.以下软件中,( D )不是操作系统软件。 A.Windows xp B.unix C.linux D.microsoft office 3.用一个字节最多能编出( D )不同的码。 A. 8个 B. 16个 C. 128个 D. 256个 4.任何程序都必须加载到( C )中才能被CPU执行。 A. 磁盘 B. 硬盘 C. 内存 D. 外存 5.下列设备中,属于输出设备的是( A )。 A.显示器B.键盘C.鼠标D.手字板 6.计算机信息计量单位中的K代表( B )。 A. 102 B. 210 C. 103 D. 28 7.RAM代表的是( C )。 A. 只读存储器 B. 高速缓存器 C. 随机存储器 D. 软盘存储器 8.组成计算机的CPU的两大部件是( A )。 A.运算器和控制器 B. 控制器和寄存器C.运算器和内存 D. 控制器和内存

9.在描述信息传输中bps表示的是( D )。 A.每秒传输的字节数B.每秒传输的指令数 C.每秒传输的字数D.每秒传输的位数 10.微型计算机的内存容量主要指( A )的容量。 A. RAM B. ROM C. CMOS D. Cache 11.十进制数27对应的二进制数为( D )。 A.1011 B. 1100 C. 10111 D. 11011 12.Windows的目录结构采用的是( A )。 A.树形结构B.线形结构C.层次结构D.网状结构 13.将回收站中的文件还原时,被还原的文件将回到( D )。 A.桌面上B.“我的文档”中C.内存中D.被删除的位置 14.在Windows 的窗口菜单中,若某命令项后面有向右的黑三角,则表示该命令项( A )。A.有下级子菜单B.单击鼠标可直接执行 C.双击鼠标可直接执行D.右击鼠标可直接执行 15.计算机的三类总线中,不包括( C )。 A.控制总线B.地址总线C.传输总线D.数据总线 16.操作系统按其功能关系分为系统层、管理层和( D )三个层次。 A.数据层B.逻辑层C.用户层D.应用层 17.汉字的拼音输入码属于汉字的( A )。 A.外码B.内码C.ASCII码D.标准码 18.Windows的剪贴板是用于临时存放信息的( C )。 A.一个窗口B.一个文件夹C.一块内存区间D.一块磁盘区间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教学学时:32(理论)+32(实践) 课程学分:3 先行课程: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类专业 参考教材: 1. 《大学计算机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主编:张洪明、陈环、刘玉菊、布瑞琴、朱有才) 2. 《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主编:周艳萍、施洋) 3.《大学计算机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主编:张洪明) 4.《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年8月(主编:郭晔) 一、课程性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密切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向学生系统介绍以操作系统、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包括计算机系统构成、操作系统、办公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与安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等内容的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全面提升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层次,体现文化和信息意识,突出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和网络的基本概念,具备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和信息处理原理。 2.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般知识和操作技术。 3.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和操作。 4.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简单的Html网页设计语言的使用,掌握 Dreamweaver 网页制作基本技术。 5.了解多媒体图像、音频、视频等基本原理,掌握Flash等软件的一般使用。 6.了解和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 (二)职业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和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意识和职业道德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信息化处理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 获得云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一级C类考证)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机关、企业、事业、公司单位,任何有关IT行业的单位都需要用到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对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工作就变的十分重要,因此,该专业的适用领域非常广泛。由于计算机应用领域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要求从事该职业的人员要熟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养。为此,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化建设就成业推动我国各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动力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在全国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来源依赖于课程这个主渠道。而我们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在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专业建设不断完善、成熟,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市场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因此,课程建设是重点,它的建设要从修订教学计划入手,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改革,构建素质、能力为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迫切的,必须的,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教育目标受某一社会发展阶段对文化优化、对人才就业的现代化影响,而教育既承担人的培养任务,又有文化发展的前瞩性目标。所以,教育目标既是现代化的课题,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改革。对我国现代化而言,还是一个由中国国情出发,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转换过程。因而,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教育体系里,计算机应用专业对文化整体转换过程。因而,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教育体系里,计算机应用专业对文化整体现代化的需求,对教育内部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对教育外部赶超世界水平,产业发展优势的定位,都有许多亟待研究的现代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培养目标。 针对当前我校学生基础理论相对薄弱,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社会需求较大的特点,对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其主要的培养方向是: (1)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胜任计算机日常维护和保养的电脑操作人员; (2)能进行简单网页制作、网页动画设计、产品演示课件制作的企业Internet维护与应用人员; (3)能熟练使用PhotoShop等图形图片处理软件进行印刷图片、产品广告、网页图片及课件设计与制作的人员。 (4)能熟练运用电路基础及单片机课程的知识。 (5)能进行一定能力的软件设计与开发。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_240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本文关键词:教学研究,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本文简介:摘要: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都在飞速发展,科技水平持续提升,尤其是新一代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无论是对于计算机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都是必然要求。并且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断遭受冲击,教育改革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满足教育需求,要积极的进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本文内容: 摘要: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都在飞速发展,科技水平持续提升,尤其是新一代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无论是对于计算机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都是必然要求。并且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断遭受冲击,教育改革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满足教育需求,要积极的进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更要不断创新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更高的教学发展目标。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教学模式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形势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日新月异,计算机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办公基本工具、必备工具。无论是各种职位的员工、各种级别的员工,都应该掌握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包括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事务,还包括对多种办公软件的熟练掌握。在这样的现状和趋势下,高校毕业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才能对工作岗位应对自如。尤其是民办高校和职业学校,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更应注重社会需求的满足。《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所有高校的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有很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具备参差不齐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大一新生全国各地,而各地的发展水平、教育模式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尽管当前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任务,但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无论是教师水平还是计算机硬件条件,亦或当地的教学要求等,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导致了高校的大一新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2)学生对电脑的兴趣日益下降,使用频率日渐下降。当今社会各种新奇的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不断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无论是手机、ipad,功能的逐渐完善和强大,都能满足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甚至学习、运动、烹饪的各种需求。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学生对于电脑的兴趣越来越小,其不方便携带等劣势更是让学生的使用频率日渐下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B卷)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B) 学院:__________专业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各题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编号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中。 1. 计算机的发展通常认为经历了四代,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逻辑元件是( ) A)电子管B)晶体管 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D)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 (189)10转化为十六进制数应该是( ) A)(CF)H B)(BC)H C)(DF)H D)(BD)H 3. HTTP是( ) A)文件传输协议B)一种邮件传输协议 C)超文本传输协议D)超文本标记语言 4. P4 1.4G/256MB DDR/40GB/DVD×16/声卡/1.44/15〞LCD,表示该计算机的CPU时钟频率是( ) A)256MB B)40GB C)1.4G D)16 5. 下列字符中,其ASCII码值最大的一个是( ) A)y B)Y C)a D)A 6. 在40×40点阵字库中,存储一个汉字的字模信息需要的字节数为( ) A)40Byte B)200Byte C)1600Byte D)2Byte 7. 111000∨000111的运算结果是( ) A)000000 B)111111 C)000111 D)111000 8. GB18030-2000采用单/双/四字节混合编码,共收录了的汉字数有( ) A)16384个B)2.7万个C)7445个D)3755个 9. 能将高级语言源程序转换成目标程序的是( ) A)编译程序B)解释程序C)编辑程序D)应用程序 10. 能从采样信号中重构原始信号,采样频率应高于输入信号中最高频率的几倍( ) A)二 B)三 C)四 D)一 11. 计算机病毒是指( ) A)设计不完善的计算机程序 B)已被破坏的计算机程序 C)编制有误的计算机程序D)以危害系统为目的的特殊计算机程序 12. 根据域名代码规定,域名为https://www.doczj.com/doc/7513662257.html,表示的网站类别应是( ) A)国际组织B)政府部门C)商业组织D)教育机构 13. 对局域网来说,网络控制的核心是( ) A)工作站 B)网卡C)网络服务器 D)网络互连设备 14. 60台计算机组成的星型结构局域网中,连接服务器与工作站的最佳设备是( ) A)调制解调器 B)交换器 C)路由器 D)集线器 15. TCP/IP协议集中,网络层的核心协议是( ) A)ARP B)ICMP C)IGMP D)IP 16. 下列属于算法设计方法的是( ) A)数据流程图 B)列举法 C)判定树 D)数据字典 17. 测试的目的是( ) A)发现错误位置并改正 B)暴露错误,评价程序可靠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