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去趋势波动分析的降雨演变特性研究

基于去趋势波动分析的降雨演变特性研究

基于去趋势波动分析的降雨演变特性研究
基于去趋势波动分析的降雨演变特性研究

韩国便利店业态演变趋势分析

韩国便利店业态演变趋势分析 摘要:通过对韩便利店在店铺数、销售额、顾客与经营者构成等方面的分析,本文认为韩便利店的快速发展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成功输入美日成熟的便利店经营技术和模式有关。韩便利店在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根据店铺数与销售额等的演变轨迹,可以将韩便利店的发展划分为导入期、连锁构筑期、系统完善期、高速成长初期及高速成长期。 关键词:韩国便利店;业态;差异化战略;特许加盟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早在1981年韩国就出现了类似便利店的店铺[1],但正式导入始于1989年乐天集团旗下的东和donga产业和美国的southland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在首尔市松坡区芳夷洞开张的1号店——奥林匹克店。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导入便利店并非偶然,是符合便利店业态发展规律的。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3 000美元时,是便利店导入的最佳时机。1989年韩国人均国民收入(gni)已达5 418美元,这为便利店的出现及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市场基础。1993年成立的韩国便利店协会将便利店定义为以小规模、24小时营业、全年无休运营,以食品为中心,采取面对面销售方式的业态,但没有卖场面积的标准。今天,便利店已和百货店、折扣店、超市等一同成为韩国的主要零售业态之一。 一、便利店店铺数与销售额的变化

(一)店铺数的变化 1.店铺数增长呈现快→慢→快的过程(见表1)。1989韩便利店诞生后仅过4年店铺就突破1 000家,这归因于在当时很稀罕的夜间营业聚敛人气,以及以海外企业为中心对特许加盟方式的导入。1994-1999年间,店铺增长缓慢,特别是1996-1998三年间年均增加店铺仅为130家。这一期间许多企业在尚未充分确立成熟的便利店经营技术的情况下,片面追求高增长,结果出现了各种偏差,总部与加盟店之间纷争不断,甚至发生了300家加盟店要集体退出连锁系统的事件。为此,各便利店总部着手修改特许加盟合同内容,韩国便利店协会还制定了便利店开店的“80米距离规制”。直到1999年8月,处于低迷的便利店才有转机,此时店铺数为2 275家,比上一年增加10%,它也是1993年来店铺增数的首次正增长。因此,1999年10月5日《日经流通新闻》中称1999年为韩国的“便利店再生年”,这是“7-11”等强势连锁便利店无视“80米距离规制”大肆开店所致[2]。 2000年以后店铺增势迅猛,2000-2002年三年间韩5大便利店店铺数增长均在两倍以上(见表2),2002-2005年韩便利店年均增加1 000余家,有人认为这是经济危机后企业结构重组,以及因提前退休者的增加、失业率上升,进而希望加入特许连锁便利店的人激增的结果[3]。另外,这一期间便利店的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业态(见表3)。据韩国便利店协会的统计,2007年1月末韩便利店达9 990家,“相当于国内居住人口每4 92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该协会预

我国货物周转量变化趋势分析

我国货物周转量变化趋势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显著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装备发展迅速,客、货运输总量不断攀升,运输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港口是水陆运输乃至交通运输大动脉中的枢纽,是各种货物换装和集散的中心,是各种运输工具的衔接点,旅客在此上下,货物在此集散、暂存、换装并改变运输方式。随着我国港口基础设施规模的扩大,生产能力的增强,我国水运货物周转量在近十年基本上是趋于稳定的阶段。水运货物周转量也是目前几种运输方式里周转量最大的。 根据最近几年国家的港口投入增长情况,我国水运货物周转量还将继续趋于稳定状态变化应该不是很大。2010年全国水运周转量是64305.28亿吨次公里,预计2012-2014年将由71474.88亿吨次公里上升至73005.00亿吨次公里。 “十一五”期间,民航基础设施5年投资2500亿元,相当于前25年民航建设资金的总和。由于国民经济的提升,民航货物运输快捷、方便的特征将会逐步吸引人们的眼球,民航货物运输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民航年均增长17.5%,远远高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在促进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带动产业升级、协调区域发展、实施外交战略、改善两岸关系以及抢险救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战略作用日益凸显,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国民航货物周转量176.62亿吨次公里,比2005年增长123.8%,年均增长17.5%。预计未来几年的增长率继续提高。航空运输无论客运还是货运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预计2012-2014年我国航空货物周转量将由184.72亿吨次公里上升至231.06亿吨次公里。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速、跨越式发展,中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铁路建设规模之大、标准之高,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98万亿元,是“十五”投资的6.3倍。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0万公里,居世界第二,比2005年底增加了1.56万公里,增长了20.7%。截止到2010年底,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4.2万公里,电气化铁路比重由2005年的31.2%提高到46.2%,增加了15个百分点,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跃居世界第二。2010年,全国铁路客运量达16.76亿人,旅客周转量8762.2亿人公里,货运量36.43亿吨,货物周转量27644.1亿吨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长45.0%、44.5%、35.3%、33.4%,年均分别增长7.7%、7.6%、6.2%、5.9%。“十一五”期间,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72.8亿人,发送货物163.0亿吨,分别比“十五”增长35.9%、42.9%,均创历史新高[6],预计2012-2014年我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将由30482.43亿吨次公里上升至32613.15亿吨次公里。 “十一五”新增高速公路里程占全部高速公路的44.5%。高速公路进一步实现了大规模跨省贯通,加强了各大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分担了各省、经济区之间的客货运输,通道效应日趋显著。高速公路骨架的基本形成,构建了城市间的公路运输通道,提高了综合运输通道能力,优化了综合运输体系结构。同时也强

1979~2018中国西北与西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0, 9(4), 318-327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7b533107.html,/journal/ccrl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b533107.html,/10.12677/ccrl.2020.94035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China from 1979 to 2018 Di Wang, Ruomei Zhong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Jul. 1st, 2020; accepted: Jul. 15th, 2020; published: Jul. 22nd, 2020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over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regions of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warming in the past forty years, the data set of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in China from January 1979 to February 2018 was selected-Yangkun Precipitation data compared the trend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west (75 - 105?E, 35 - 50?N) and southwestern regions (95 - 111?E, 20 - 35?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In the past 40 years, the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showed a large fluctuation growth pattern within 40 years, with the largest fluctuation in summer and the smallest fluctuation in winter; the spring, summer, winter and all. There are fluctuation patterns in each year, the overall growth and decline trend is not obvious, the fluctuation range in summer is the largest, and the fluctuation range in winter is the smallest; in both regions,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s the most and the win-ter precipitation is the least. As far a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s concerned,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has increased from the center to the sur-roundings. The changes in the Tarim Basin, Qaidam Basin and Qinghai Lake have been more intui-tive in the past 40 years; in rainy areas, th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reduction in Guangxi in the past 40 years are more intuitive, and the shrinkage of the central rain area in Sichuan is more ob-vious. Keywords Northwest Region, Southwest Region, Annual Changes, Seasons, Precipitation 1979~2018中国西北与西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 王蒂,钟若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华北降水及变化特征

第三章华北降水及变化特征 (2) 3.1 华北降水特征 (2) 3.1.1 年降水 (2) 3.1.2 降水年内分布 (3) 3.2 华北降水变化 (4) 3.2.1 年变化 (4) 3.2.2 季节变化 (5) 3.2.3 空间分布 (7) 3.3 小结与讨论 (11)

第三章华北地区降水量及其变化特征 在讨论城市化对华北降水序列影响之前,首先对华北降水及变化特征做一详细的分析,以便下文进一步的分析。 3.1降水量特征 本节讨论降水量变化特征所采用的资料为1971—2000年累年均值。 3.1.1 年与季降水量分布 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在200—1000毫米之间,平均降水量为535.8毫米。南北差异较大,各地分布不均,从华北年降水量分布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基本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华北西北部内蒙古地区为少雨区,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华北东南部的河南、山东以及安徽和江苏北部为多雨区,年降水量大多在600毫米以上。 图3.1 华北年降水量分布图(毫米) 图3.3为华北各季节降水量分布。可以看出,各季节分布趋势与年分布相似,依然是南多北少。春季,平均季降水量为83.3mm,内蒙地区季降水量在50mm 以下,区域中部大部分地区在50-100mm,南部部分在100mm以上。夏季,平均季降水量为332.4mm,西北部内蒙地区季降水量较少,在250mm以下,华北

西部陕西、山西季降水量也相对较少,在250-300mm,华北东部季降水量多于西部,东南部季降水量最多,在400mm以上。秋季,平均季降水量为102.6mm,分布同夏季相似,但大部分地区季降水量多于春季,100m线北移。冬季,平均季降水量为17.5mm,华北北部大部分地区在10mm以下,安徽和江苏北部一带季降水量超过50mm。 春季夏季 秋季冬季 图3.3 华北各季节降水量分布 3.1.2 降水年内分配 根据华北各气象站月降水资料,利用区域平均方法建立华北地区月降水量序列。华北降水以7月最多,8月次之;1月最少,12月次之。华北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夏季三个月,降水量达332.4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2%;冬季各月降

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下

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下) 2012年09月19日09:41 来源:《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第1期作者:胡乐明王杰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9 二、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的区域结构分析 为了分析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在不同区域的演变特征及其趋势,首先根据通常的分法把我国分成四个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然后根据相应的数据,分别计算四个区域的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比与产值比。 1.四个区域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比重的演变 在东部地区,1995年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所占比重为14.73%,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逐年递减,至1998年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所占比重仅为0.85%。从1999年开始,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动,国有企业单位数量占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比例为0.267,但此后同样逐年递减,到2009年下降到3.07%。由此可知,东部地区总体上是“国退民进”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数量比的变动轨迹和东部地区是相同的,只有东北地区略有差异。在2005年之前,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比重变动路径和其他三个地区相同,但2006年出现了“国进民进”现象。 2.四个区域国有企业产值比重的演变 在东部地区,1995年国有企业产值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21%,但在此后三年呈现波动趋势。1999年,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动,国有企业产值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动为37.32%,此后连续下降,2003年下降为26.68%。2004年尽管国有企业的数量下降,但总产值却迅猛增加,最终国有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相对上年有所回升。但此后一直到2009年,国有企业所占的产值比重呈现连续下降的态势。其他三个地区国有企业产值比重变动情况与东部地区相同。这里有两个拐点值得关注:其一,1998年,各个地区的国有企业产值比重均有所上升。究其原因,1998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对非国有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的非国有企业造成重创,这是导致出现拐点的根本原因。其二,2004年各区域再次出现了国有企业产值比重的上升。2004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产值均快速增加,但国有企业增加的比重大于非国有企业,这最终导致了国有企业产值比重的上升。 3.衡量国有企业比重的两个指标的横向比较 (1)各个区域两个指标的比较。统计显示,在各个区域中,国有企业产值比重均大于相应区域国有企业的数量比重。由此可知,总体上看,国有企业呈现逐渐退出的趋势,但是每个企业在其所处的行业中仍然举足轻重。 (2)国有企业比重两个指标的区域比较。统计显示,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的比重是依次递增的。这说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国有企业退出的速度越快,而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越大。而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比重变动也基本上体现了其经济发展程度。在2004年之前,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比重在相应年份基本上介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2004年之后,则介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之间。作为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相对较慢,非国有经济尚未发展起来,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大大阻碍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个时间段,

雅思写作Task 1数据类图表之六种常见变化趋势分析

雅思写作Task1数据类图表 之六种常见变化趋势分析 雅思写作考试分为Task1和Task2两个部分,其中Task1这个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各种图表的主要特征和情况的客观概述能力。这些图表主要分成两种类型:数据类和图画类。其中数据类图表(线形图、饼状图、柱状图、表格)是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一种类型,因此也就是Task1的考察重点。这种图表表现形式多样,尤其是数据类型及变化繁杂,常常让考生望图生畏。针对这一难题,本文中,留学无忧的老师将总结数据类图表中常见的六种数据变化的趋势,帮助广大考生拨开迷雾。 一、上升/增长 上图描绘了英国本地固话、国内及国际固话和移动通讯的通话时长从1995年到2002年的变化情况。观察其中“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fixed line”即国内及国际固话通话时长从1995年至2002年的变化,发现其数据整体呈现稳步增长这一趋势,虽然在最后两年其增长幅度明显放缓: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fixed line calls grew steadily from1995to2002, though the growth slowed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除了例句中的grew(grow v.)表示增长,还有increase/climb/ascend/rise/mount/ go up等表达。在表达增长幅度放缓时用到了“稳步地”、“缓慢地”这一类副词,除了steadily,还有gradually,slowly,mildly,moderately等。 二、下降/减少 上图描绘了从1979年到2004年鱼肉、羊肉、牛肉和鸡肉的消耗情况。观察其中“Beef”、“Lamb”的销量变化,即从1979年至2004年它们数值的变化,发现其数据整体都呈现急剧下降这一趋势: Between1979and2004,the consumption of beef and lamb fell dramatically. 除了例句中的fell(fall v.)表示下降,还有decrease/go down/drop/fall/descend/ decline等表达。在表达急剧下降时用到了“急剧地”这一类副词,除了dramatically,还有drastically/steeply等。当然这种情况也可以用到“显著地”这类副词,有considerably/ significantly/remarkably/markedly/notably/noticeably等。 三、持平/不变

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23T10:39:45.550Z 来源:《科技研究》2019年1期作者:靳泽辉1 卫玮2 杨飞鸿1 [导读] 本文选用山西省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对山西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靳泽辉1 卫玮2 杨飞鸿1 (1山西省五台山气象站山西太原 030000 2陕西省气象台陕西西安 710014)摘要:本文选用山西省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对山西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山西省四季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却有很大的差异;山西主要有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吕梁山区、五台山区。阳城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大同年平均降水量最小,两地之间的降水量相差40%左右;春季降水分 布同年平均降水量类似,夏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经向分布,东西部降水量较大,中部降水量小,秋季平均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季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分布特征基本与春季降水量类似。 关键词:山西省;降水量;变化特征 1、研究资料和方法 本文主要选用山西省境内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数据,选用线性倾向估计发,对山西近56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T检验对降水信度检验。季节划分主要采用常规划分标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到次年2月份。 2、山西省降水时间分布特征 2.1四季降水量变化 如图1所示为山西省1958~2013年春、夏、秋、冬四季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1958~2013年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在28.0~158.5mm之间,其中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64年,最小降水量出现在1962年,最大降水量将近是最小降水量的5.7倍,说明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近56年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mm/10a,但是并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呈现出波动见效的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降水量偏多,进入到70年代逐渐减少,80年代的降水量偏多,90年代偏少,在21世纪之前山西省春季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降水量则逐渐下降。 1958~2013年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在153.3~425.6mm之间,其中夏季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1964年,最少年份为1962年,夏季最大降水量将近是最小降水量的2.8倍,说明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近56年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9.8mm/10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呈现出剧烈波动变化,从70年代往后一直到21世纪之前,夏季降水量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则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1958~2013年山西省秋季降水量在40.9~211.9mm之间,降水量变化波动较为剧烈。近56年山西省秋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4mm/10a,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在20世纪60年和21世纪初,山西省秋季的降水量波动变化较为剧烈,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降水量则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 1958~2013年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在1.1~28.3mm之间,其中冬季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1990年,最小值则出现在1999年,冬季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24.7倍,波动变化十分剧烈。近56年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呈现出小幅度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92mm/10a,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检验结果,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20世纪60年代冬季的降水量偏少,70-80年代降水量明显增加,90年代降水量减少,由此不难看出在21世纪之前,山西省冬季降水量总体呈现出偏多的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冬季降水量则逐渐减少。 2.2年降水量变化 1958~2013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在382.8~637.1mm之间(图2),其中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出现在1958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则出现在1986年,两者之间相差254.3mm。近56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6mm/10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20世纪60年代前后山西省降水量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从70年代往后一直到90年代降水量则呈现出平缓的下降趋势,而进入到21世纪以来,山西省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图1 山西省1958~2013年春、夏、秋、冬四季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图

演化的趋势

【刊于《财经》2008年11月10日】 演化的趋势 方钦 “世事如棋,乾坤莫测”,睿智的中国人把世间万事比作一盘棋,莫测的未来正是这盘棋的精妙所在。可是深受启蒙理性思潮浸染的西方人似乎不愿意承受这种不确定性之重,因而执着于去测度世事这盘棋究竟如何下、结局会怎样以及我们怎么做才能赢。由此我们有了关于理解个人行动的诸理论,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博弈论”。 博弈论起初本与经济学家无关,而是数学家的癖好。但是其思想却源于社会学,源于西美尔(Georg Simmel)的百年之问:“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在博弈论专家眼中看来,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在于如果我们可以把一个社会视为由无数独立的、理性的行为人的交往行为构成,那么通过确定最简单的个人之间交往行为,我们就能洞察那形形色色看似纷乱复杂、毫无头绪的社会事务,确定莫测的世事。 因此,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两位学术巨匠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和摩根斯顿(Oskar Morgenstern)在经典博弈论奠基之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1944)的开篇宣称,通过“尽可能多地了解个人的行为和最简单的交换形式”,“从此以后,经济科学将会顺利发展,并逐步地把一些更为重要的问题纳入其中”。没过多久之后,冯?诺依曼和摩根斯顿的断言似乎便实现了,博弈理论迅速风靡整个经济理论界,并进一步随着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扩张而进入政治学、法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现如今,博弈论不仅仅是当代社会科学的标准分析工具,更成为了一个流行用语,报纸、电视、网络到处充斥着“博弈”的话语,哪怕是丝毫不懂博弈论的普通人,也不会对这个词感到陌生。 然而博弈论的流行并不意味着博弈论毫无瑕疵。博弈论与经济学的不解之缘可能与经济学学科本身处理的问题密切相关。经济事务永远都是充满不确定性而又利益攸关的领域,而博弈分析许诺能够明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的最优行为。因此我们看到了拥有堪称完美理论形态的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及其衍生物:给定对手的策略,我们每一个理性的行为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来说最优的策略。但是当我们把这一完美的结论应用于社会时,却不得不面对不完美的现实带来的尴尬:它好像什么都没有说。 打个比方,倘若我作为一个行为人拥有“完美”的信息以及“完美”理性,那么纳什均衡就是完美的。因为假如我知道对你来说一件商品你愿意出售的最低价格是多少,对我而言最优选择就是给出你希望的那个价格——这就是纳什均衡。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博弈通常不那么“完美”,我不可能知道全部的

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分析

我国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水产品占居民饮食结构的比例也不断增高,但我国水产品消费在总量显著增长的同时,人均消费量持续偏低,且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特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 水产品消费需求变化影响因素 近二十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水产品产量以及消费量都有大幅增长,2014年全年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4762万吨,增长4.9%;捕捞水产品产量1688万吨,增长3.5%。2014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844.43万吨、进出口总额308.8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87%和6.86%。其中,出口量416.33万吨、出口额216.9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16%和7.08%;进口量428.1万吨、进口额91.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5%和6.34%。贸易顺差125.1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8.9亿美元,同比增长7.66%。1在水产品消费需求突飞猛进增长的同时,摸清国内水产品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国水产品供求市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水产品消费需求趋势分析 (一)水产品总体消费需求演变 1、消费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饮食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其中主食消费量不断下降,而营养性食物消费呈现上升。其中,粮食等支出占全部食品支出的比例在下降,水产品的消费增长显著。以城镇居民为例,自1981年以来,粮食消费量不断下降,与此同时,水产品消费量不断上升。(见图1、图2) 图1 1981~2012 粮食人均消费量(公斤/人) 图2 1981~2012 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公斤/人) 图1、图2数据来自中国行业分析报告。 1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健身行业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2020 年健身行业前景趋 势分析报告 2020 年 2 月

目录 1. 健身行业概况及市场分析 (5) 1.1 健身市场规模分析 (5) 1.2 健身行业结构分析 (6) 1.3 健身行业 PEST 分析 (6) 1.4 健身行业特征分析 (8) 1.5 健身行业国内外对比分析 (8) 2. 健身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0) 2.1 政策体系不健全 (10) 2.2 基础工作薄弱 (10) 2.3 地方认识不足,激励作用有限 (10) 2.4 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10) 2.5 与用户的互动需不断增强 (11) 2.6 管理效率低 (11) 2.7 盈利点单一 (12) 2.8 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 (13) 3. 健身产业发展前景 (13) 3.1 中国健身行业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13) 3.2 中国健身行业市场规模前景预测 (14) 3.3 健身进入大面积推广应用阶段 (14) 3.4 政策将会持续利好行业发展 (14) 3.5 细分化产品将会最具优势 (15) 3.6 健身产业与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机遇 (15)

3.7 健身人才培养市场大、国际合作前景广阔 (16) 3.8 巨头合纵连横,行业集中趋势将更加显著 (17) 3.9 建设上升空间较大,需不断注入活力 (17) 3.10 行业发展需突破创新瓶颈 (18) 4. 健身行业发展趋势 (19) 4.1 智能硬件的结合更紧密 (19) 4.2 内容多样化 (19) 4.3 健身营养和饮食管理 (19) 4.4 与娱乐相结合形成品牌 (19) 4.5 宏观机制升级 (20) 4.6 服务模式多元化 (20) 4.7 新的价格战将不可避免 (20) 4.8 社会化特征增强 (20) 4.9 信息化实施力度加大 (21) 4.10 生态化建设进一步开放 (21) 4.11 呈现集群化分布 (22) 4.12 各信息化厂商推动"健身"建设 (23) 4.13 政府采购政策加码 (23) 4.14 政策手段的奖惩力度加大 (23) 5. 健身行业竞争分析 (25) 5.1 中国健身行业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25) 5.2 中国健身行业竞争强度分析 (25) 5.3 初创公司大独角兽领衔 (26)

(完整版)降水特征

一天里,什么时候最爱下雨 原韦华 新闻背景 随着夏天的到来,雨水逐渐增多,北京的汛期也到了。 那么,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有可能降雨?不同时段的降雨又往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细心的读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而科学工作者则给出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是“巴山夜雨” 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降水在一天之内不是均匀分布的,有些时间段特别容易下雨,而有些时间段很少有降雨,这就是降水的日变化。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当属“巴山夜雨”,这早在唐朝的诗歌中就得到体现。最著名的恐怕要算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述的浪漫意境;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叙述,“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此外李白、王维以及其他朝代的诗句中也多有提及蜀中的夜雨特点。基于现代化的观测数据也证实,四川盆地乃至我国西南诸多地区均存在夜雨的降水特征,可见蜀中的夜雨自古已然,并不是现今才有的现象。 ()为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前由于观测资料的限制,对于降水日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的宇如聪研究员和他的研究团队全面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长江上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峰值通常出现在凌晨0时前后;长江中游地区,降水峰值则在清晨6点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主峰值则集中在下午时段;整个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峰值呈现自西向东滞后的现象。 华南和东北地区主要为午后的降水峰值。陆地上夏季的午后降水峰值较为常见,这通常是由于太阳辐射加热的日变化,致使午后温度较高,暖空气上升造成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发生。陆地上的夜间降水峰值的成因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有局地的山谷风的作用、低层风场的作用以及云层的辐射效应等等。 然而,在冬季,无论是我国的西部还是东部,雨、雪则常常在夜间降落,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中描绘的那样。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专题研究 黄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黄陵县国土资源局 2008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导论 (3) 1.1研究对象 (3) 1.2研究方法 (3) 1.3研究内容 (4) 1.4研究意义 (4)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 2.1黄陵县基本情况概述 (5) 2.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1) 2.3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7) 2.4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2) 2.5土地利用特点 (33) 第三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5) 3.1农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36) 3.2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1) 3.3未利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5) 第四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预测 (47) 4.1农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7) 4.2建设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9) 4.3未利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63) 第五章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64) 5.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4) 5.2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途径及建议 (66)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对象 本专题的研究对象是自1996年至2005年黄陵县辖区范围内各类土地利用状况,尤其是要重点研究2005年黄陵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将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作为本专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1.2研究方法 通常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变化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图上分析法等。 1.静态分析法:是分析对象在某一时期或时刻的状况与特点。 主要用于对基期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分析。 2.对比分析法:将不同地类的面积、构成与同类型地区或与有 关更大一级区域平均值进行比较。 3.动态分析法:(目前比较强调的部分)运用多年土地统计资 料,分析土地类型变化情况、特点规律和成因。 4.指标分析:即是用特定的指标,反映土类利用的特点和状况, 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程度、效益的分析。 5.图上分析法:既是用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反映出土地利用的特 点及变化规律。

周至县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周至县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31T13:03:20.52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8期作者:王红艳 [导读] 非汛期及各月降水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平均值的线性变化趋势及暴雨发生规律。为今后该区域的降水量分析,防汛抗旱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红艳 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陕西周至 7104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周至县黑峪口站62年的降水资料分析,得出了汛期,非汛期及各月降水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平均值的线性变化趋势及暴雨发生规律。为今后该区域的降水量分析,防汛抗旱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降水量;趋势;特征 1 研究区概况 周至县地处关中西部。距西安市区68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9′-108°37′,北纬33°42′-34°14′;域内西南高,东北低,山区占76.4%。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周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气温低,降水少。春季暖气团渐强,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夏季天气炎热,暖湿气团凝云致雨,多雷暴,间有冰雹。秋季连阴多雨。本文分析周至县黑峪口站62年降水变化特征,以进一步认识该区域降水规律,为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2 数据与方法 2.1站点选择与数据来源 周至县共设有雨量站12个,各雨量站降水资料起始年份多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之后,因考虑到其他站雨量资料系列不够或缺测时间较长,所以本文在分析中选用1956-2017年系列长度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黑峪口站降水观测资料。对于黑峪口站在1956-2017年缺测年份,采用水文学中常应用的客观插值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插补。 2.2研究方法 四季时段按气象部门的标准划分,即春季3月-5月,夏季6月-8月,秋季9月-11月,冬季12次年2月。定义日降水量≥50mm为一个暴雨日数;暴雨量/暴雨日数为暴雨强度,年暴雨量占年总降水量百分比为暴雨贡献率。本文采用滑动平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降水量变化趋势。 3 结果与分析 3.1 降水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 3.1.1降水年际变化 黑峪口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1mm,降水最多的年份是2011年,降水量1269.0mm;最少年份1995年,降水量为340.6,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928.4mm。其他多雨年份分别为1983年1242.6mm、1958年1210.1mm;少雨年份为1997年481.5mm、1977年497.5mm。降水量负距平值在-460.4-- -1.0之间,正距平值在11.3-468.0之间。在61年中有31年的降水量大于平均值,30年的降水量小于平均值。年降水量最大值为平均值的1.6倍,最大值为最小值的3.7倍,这些数据均反映了周至县降水年际变化大。 图1 黑峪口站年降水量变化趋势1956年--2017年 图2 黑峪口年降水量累积距平曲线1956年-2017年 从图1可以看出,1956-2017年黑峪口站年降水量存在明显的波动变化,呈现“增加一减少一增加一减少”的波动形态,在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中,M=1.34,绝对值小于1.96,表明周至县在60年来的降水中呈现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下降的速率约为7mm/10a。60年代平均降水量为850.7mm,大于多年平均降水量;70年代平均降水量为745.6mm,小于多年平均降水量;到了80年代降水量显著增加,平均降水量为835.6mm,大于多年平均值;90年代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平均降水量675.5mm,再次小于多年平均降水量;进入新世纪以来,降水量有所

湖北谷城近49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论文)

湖北谷城近49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杨诗定 (谷城县气象局,谷城 441700) 摘要:利用谷城县1959~2007年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移动平滑等方法对近49a 降水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近49a谷城年降水量呈缓慢增多趋势(4.3mm/10a),且有23a、21a 的周期变化。夏季降水量增多明显(30.6mm/10a),秋季降水量却呈减少趋势(-21.8mm/10a)。年降水量的增长主要源于夏季降水增长的贡献。同时,年降水增多、雨日减少、暴雨日增多,表明谷城地区强降水的危害有增多的趋势。 关键词:谷城;气候变化;降水 引言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气象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对于全球性的持续变暖趋势,降水量变化特征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区域特征,因此研究不同区域降水量的变化特征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IPP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半球亚热带陆地地区每10年减少约0.3%,而大部分中高纬地区降水量每10年增加0.5~1.0%[1]。很多学者对我国和湖北省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如王英等[2]基于1951~2002年中国约730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对我国降水近50年变化进行研究表明,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从60年代到90年代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90年代后期出现回升,其中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已达到50年代和60年代的水平。陈隆勋和翟盘茂等[3-4]对近40~50年我国降水研究指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西部降水量增长趋势明显,其中以西北地区为最,而西南一些地区有减少趋势。郑祚芳等[5]对湖北省近50年气候变化的研究结论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年降水量有弱的增多趋势。冯明[6]对全省72 个台站来的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 全省降水差异较大, 分布不均, 1980 年以来东部地区降水偏多, 西部地区则相反。覃军王海军[7]对湖北省1961年以来降水变化趋势分析,指出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其分布格局是东增西减,南增北减。 谷城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山区,1959~2007年年平均降水量932毫米,降水变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影响巨大,降水的不均匀性(干旱、暴雨)造成的损失巨大。因此对降水变化的研究,揭示其变化特征,对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强防灾减灾主动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对该地区49年来降水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其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 1 资料及分析方法 1.1 资料 本文选取谷城站(站址未迁移过)1959~2007 年人工观测降水资料,按年(1~12月)、汛期(5~9月)、春季(3~5 月)、夏季(6~8 月)、秋季(9~11 月)、冬季(12~次年2 月)组成序列。 1.2 方法 1.21 气候倾向率 降水的气候率采用一次线性方程表示,即: R i=a0+bt i,i=1,2,…,n。(1)式中R i为降水量,t i为时间,b×10为气候倾向率,表示降水量每10年的趋势变化率。

演化计算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May,2007 第20卷第3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Vol.20No.32007年5月 JournalofChongqingCollegeofEducation 收稿日期:2006-11-18 作者简介:吴立春(1980-),女,重庆奉节人,重庆教育学院物业管理系,助教,主要从事计算机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 1引言 演化计算采用简单的编码技术来表示各种复杂 的结构,并通过对一组编码表示进行简单的遗传操作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来指导学习和确定搜索的方向。由于它采用种群(即一组表示)的方式组织搜索,这使得它可以同时搜索解空间内的多个区域。而且用种群组织搜索的方式使得演化算法持别适合大规模并行。在赋予演化计算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等特征的同时,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遗传操作使演化计算具有不受其搜索空间限制性条件(如可微、连续、单峰等)的约束及不需要其它辅助信息(如导数)的特点。这些崭新的特点使得演化算法不仅能获得较高的效率而且具有简单、易于操作和通用的特性,而这些特性正是演化计算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 2演化计算的分支 演化计算最初具有三大分支:遗传算法 (GeneticA1gorithms, 简称GA)、演化规划 (evolutionaryprogramming,简称EP)和演化策略(evolutionstrategy,简称ES)。20世纪90年代初,在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个分支:遗传程序设计(geneticProgramming,简称GP)。虽然这几个分支在算法实现方面具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借助生物演化的思想和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2.1遗传算法 把计算机科学与进化论结合起来的尝试开始于 20世纪50年代末,但由于缺乏一种通用的编码方 案,使得人们只能依赖变异而不是交配来产生新的基因结构,故而收效甚微。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Michigan大学的JohnHol-land在A.S.Fraser和H.J.Bremermann等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位串编码技术,这种编码既适合于变异又适合交配操作,并且他强调将交配作为主要的遗传操作。随后,J. Holland将该算法用于自然和人工系统的自适应行 为的研究之中,并于1975年出版其开创性的著作《AdaptationinNaturalandArtificialSystems》 。后来J.Holland与他的学生们将该算法加以推广并应用到 优化及机器学习等问题之中,而且正式定名为遗传算法。遗传算法的通用编码技术及简单有效的遗传操作为其广泛的应用和成功奠定了基础。 2.2演化策略 在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在柏林工业大学的 I.Rechenberg和H.P.Schwfel等在进行风洞实验时, 由于在设计中描述物体形状的参数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优化,从而他们利用生物变异的思想来随机地改变参数值并获得了较好的结果。随后,他们便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演化计算的另一个分支———演化策略。 2.3演化规划 演化规划(evolutionaryprogramming)的方法最 初是由LJ.Fogel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们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发现,智能行为即是要具有能预测其所处环境的状态,并按照给定的目标作出适 演化计算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吴立春 (重庆教育学院物业管理系,重庆400067) 摘要:演化计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非线性算法,以其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的特征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本文从演化计算技术的主要分支、特点、发展现状等方面对这种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演化计算;非线型算法;人工智能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07)03-0061-03 6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