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课后习题

第五章课后习题

第五章课后习题
第五章课后习题

第五章课后习题

5-1利用逆向卡诺循环机作为热泵向房间供热,设室外温度为5C -? ,室内温度保持20C ? ,要求每小时向室内供热42.510KJ ? ,试问:(1)每小时从室外吸收多少热量 (2)此循环的供暖系数多大(3)热泵由电动机驱动,如电动机效率为95% ,电动机的功率多大(4)如果直接用电炉取暖,每小时耗电多少(kW h )

解:已知 1

412273202935273268 2.510/Q T K T K q KJ h =+==-+==?

(1)是逆向卡诺循环时,

121

2

Q Q q q T T =

21

4421268

2.510 2.28710/293

Q Q T q q KJ h T ==??=? (2)循环的供暖系数 '112293

11.72293268

T T T ε=

==-- (3)每小时耗电能()1

2

442.5 2.287100.21310/w Q Q q q q KJ h =-=-?=?。电机

效率为95%,因而电机功率为:4

0.213100.623360095%

N KW ?=

=? (4)若直接用电炉取暖,则42.510/KJ h ?的 热能全部由电能供给,

耗电力 4

4

2.5102.510// 6.943600

P KJ h KJ s KW ?=?=

= 5-2 设有一由两个定温过程和两个定压过程组成的热力循环,如图5-34所示。工质加热前的状态为110.1,300p MPa T K == ,定压加热到 21000T K = ,再在定温下每千克工质加热400KJ 。试分别计算不采用回热和采用极限回热循环的热效率,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工质的比热容 1.004/()p c KJ kg K =。

~

解:(1)不回热时

(2)采用极限回热时,1-2 过程所需热量由3-4 过程供给,所以

{

5-3 试证明:同一种工质在参数坐标图(例如图)上的两条绝热线不可能相交。(提示:若相交的话,将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证假设AB 和CD 两条可逆绝热线可能相交,其交点为1,设

另一条等温线分别与二条绝热线交于 2 和3。若工质依1-2-3-1 进行热力循环,此循环由1-2,2-3 和3-1 三个过程组成,除2-3 过程中工质自单一热源吸热外,其余二过程均绝热,这样就可使循

环发动机有从单一的热源吸热,全部转化为机械能而不引起任何

其他变化,显然是与热学第二定律相矛盾的,肯定是不可能,从而证明两条可逆绝热线不可

能相交。

5-4 设有1 kmol 的某种理想气体进行图5-35所示的循环1-2-3-1,已知。设比热容为定值,绝热指数。

%

(1)求初态压力;

(2)在图上画出该循环;

(3)求循环效率;

(4)该循环的放热很理想,但热效率不很高,问原因何在(提示:算出平均温度。)

解:①1-2 为可逆的绝热过程,初终状态参数间关系有:

②循环1-2-3-1 的T-S图如右

③吸热量

放热量

;

而,,

④如果是以

11500

T K

=为热源,2300

T K

=为冷源的卡诺循环,其热

效率可达 80%,()这里吸热过程按定压、

平均吸热温度

可见,1T 比1T 低得多,故该循环热效率不高。

5-5 如图5-36所示,一台在恒温热源1T 和0T 之间工作的热机E ,作出的循环净功 net W 正好带动工作于H T 和0T 之间的热泵P ,热泵的

H

Q 用于谷物烘干。已知

1011000,360,290,100T K T K T K Q KJ H ==== 。(1)若热机效率40%t η=,热

泵供暖系数 ' 3.5ε= ,求 H Q ;(2)设E 和P 都以可逆机代替,求此时的H Q ;(3)计算结果1Q Q H >,表示冷源中有部分热量传入温度为 的热源,此复合系统并未消耗机械功而将热量由 0T 传给了

H T ,是否违背了第二定律 为什么

解 ①热机 E 输出功

热泵向热源H T 输送热量

②若 E 、P 都是可逆机,则

③ 上述两种情况H Q 均大于Q ,但这并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以(1)为例,包括温度为

的诸热源和冷源,以及热机 E ,

热泵 P 在内的一个大热力系统并不消耗外功,但是

,就是说虽然经过每一循环,

冷源0T 吸入热量60KJ ,放出热量100KJ ,尽传出热量40KJ 给H T 的热源,但是必须注意到同时有100KJ 热量自高温热源1T 传给H T 的热源,所以40KJ 热量自低温传给高温热源()0H T T →是花了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 100kJ 热量自高温传给了低温热源,所以不违热力学第二

定律。

5-6 某热机工作于122000,300T K T K ==的两个恒温热源之间,试问下列几种情况能否实现,是否是可逆循环;(1)11,0.9net Q KJ W KJ ==;(2)

122,0.3Q KJ Q KJ ==;(3)20.5, 1.5net Q KJ W KJ ==。

解:在12,T T 间工作的可逆循环热效率最高,等于卡诺循环热效率,而

(1)

不可能实现

(2) 是可逆循环

(3)

是不可逆循环

5-7 有人设计了一台热机,工质分别从温度为12800,500T K T K ==的两个高温热源吸热11500Q KJ = 和 2500Q KJ =,以0300T K =的环境为冷源,放热 3Q ,问:(1)如要求热机作出的循环净功 1000net W KJ = ,该循环能否实现(2)最大循环净功 net W 为多少 解:已知11500Q KJ =,2500Q KJ

=,1000net W KJ

=放热

所以可以实现。

(2)最大循环净功只有在可逆循环时才能获得,即

$

5-8 试判别下列几种情况的熵变是(a )正、(b )负、(c)可正可负: (1)闭口系中理想气体经历一可逆过程,系统与外界交换功量20KJ ,热量20KJ ;

(2)闭口系经历一不可逆过程,系统与外界交换功量20KJ ,热量20KJ ;

(3)工质稳定流经开口系,经历一可逆过程,开口系做功20KJ ,换热-5KJ ,工质流在进出口的熵变;

(4)工质稳定流经开口系,按不可逆绝热变化,系统对外做功10KJ ,系统的熵变。 解:(1)闭口系能量守恒,故,

理想气体,即0T ?=,所以过程为定温可逆过程。

可逆过程

熵变为正

(2)不可逆过程r

Q

S

T δ?>?

热量为负,故熵变可正,可负,可为零

(3)稳定流动系可逆过程时进口、出口熵差r

Q

S T δ?=?,换热为负,

故熵差为负。 :

(4)稳定流动绝热系,进行不可逆过程,虽进、出口熵差0S ?>但系统(控制体积)的熵变为零。

5-9 燃气经过燃气轮机由0.8,420MPa C ?绝热膨胀到0.1,130MPa C ? 。设比热容 1.01/(),0.732/()p v c KJ Kg k c KJ Kg k == ,(1)该过程能否实现 过程是否可逆(2)若能实现,计算1kg 燃气作出的技术功 ,设进出口的动能差、位能差忽略不计。 解: (1)该绝热过程的比熵变

因0S ?>,该绝热过程是不可逆绝热过程。

(2)由稳流系能量方程,在不计动能差,位能差,且q = 0时,可简化为

5-10 0.25kg 的CO 在闭口系中由110.25,120p MPa t C ==?膨胀到

110.125,25p MPa t C ==? ,做出膨胀功8.0W KJ = 。已知环境温度025t C =? ,CO 的0.297/(),0.747/()g v R KJ kg K c KJ kg K == ,试计算过

程热量,并判断该过程是否可逆 解:、

'

由闭口系能量方程

(负值表示放热)

环境吸热

系统和环境组成的孤立系熵变

由于孤立系熵变大于零,该过程为不可逆膨胀过程。

5-11 将一根 0.36m kg =的金属棒投入9w m kg =的水中,初始时金属棒的温度,1060m i T K =,水的温度295W T K = 。比热容分别为

0.42/()m c KJ kg K =和 4.187/()W c KJ kg K = ,试求:终温 1T 和金属棒、

水及它们组成的孤立系的熵变。设容器绝热。 解:由闭口系能量方程

,本题取容器内水和金属棒为热力

系,绝热,不作外功,故 0Q =、0W =,则0U ?=,

由金属棒和水组成的孤立系的熵变为金属棒熵变和水熵变之和

5-12 刚性密闭容器中有 1kg 压力 10.1013p MPa = 的空气,可以通过叶轮机搅拌或由 283r t C =? 的热源加热及搅拌联合作用,而使空气温度由17t C =?上升到2317t C =? 。试求:(1)联合作用下系统得熵产g S ;

(2)系统的最小熵产 ,min g S ;(3)系统的最大熵产,max g S 。 解:由已知

容器中空气进行的是定容过程,

(1)由12,T T 由附表中查得

由闭口系方程

,这里是输入搅拌功,w 为负值,

(a )

由闭口系熵方程

(b )

(c)

b

,则

注意:式中 w 为负值,可见系统熵产与搅拌功的大小有关,搅拌功越大,则g s 越大。

-

(2)据题意,,所以靠热源加热至

多可加热到

这一段温升只是由于叶轮搅

拌而产生。故将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由1T 向2T 靠热源加热,由a T 到2T 靠搅拌。

先由附表查得

因此

这种情况是尽可能多利用加热,而搅拌功最小的情况,所以是系统的最小的熵产。

(3)最大熵产发生在不靠加热,全部由于搅拌而升温,这时 q = 0,0f S =

这时搅拌功最大,

5-13 要求将绝热容器内管道中流动着的空气由117t C =? 在定压

()120.1p p MPa ==下加热到257t C =? 。采用两种方案。

方案A :叶轮搅拌容器内的粘性液体,通过粘性液体加热空气。 方案B :容器中通入 30.1p MPa = 的饱和水蒸气,加热空气后冷却为

饱和水,见图5-37。设两系统均为稳态工作,且不计动能、位能影响,试 分别计算两种方案流过 1kg 空气时系统的熵产,并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哪一种方案更合理。已知 水蒸气进、出口的焓值及熵值分别为

342673.14/,

417.52/h KJ kg h KJ kg

==和

342673.14/(), 1.3028/()s KJ kg K s KJ kg K ==.

解: 取控制体积如图,低压下空气作为理想气体。

方案 I :稳定流动系空气的熵方程为,该控制体积

为绝热:

根据12,T T 由附表中查得,

方案Ⅱ:空气和水蒸汽均为稳定流动,根据,稳定流动热力系的熵方程

由于绝热, (a )

由于

可由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确定,不计动能,位能差时可推得

由附表,根据12,T T 查得

将这些数据代入(a ),得

计算结果表明,系统 2 的熵产远小于系统 1 的,从热力学角度分析方案Ⅱ更合理。 :

5-14 6110m kg =?、温度45t C =?的水向环境放热,温度降低到环境温度010t C =?,试确定其热量火用,X Q E 和热量 火无,n Q A 。已知水的比热容40187/()w c KJ kg K =。

解:热量

热量

5-15 根据熵增与热量火无的关系讨论对气体(1)定容加热;(2)定

压加热;(3)定温加热时,哪一种加热方式较为有利比较的基础分两种情况:(1)从相同的初温出发;(2)达到相同的终温。(提示:比较时取相同的热量

1

Q。)

解:①从相同初温出发图中1-2 示定容加热,1-3 示定压加热,1-4 示

定温加热,取加热量

1

Q相同,即三条过程线下面积相等,此时

,而熵增与热量成正比,故定容过程中最小,最有利;定压次之;定温最不利。

②到达相同的终温图中1-4 示定温加热,2-4 示定压加热,3-4 示定

容加热,取加热量

1

Q相同,三条线下面积相等,此时,

,可见,定容最不利,定压次之,定温最有利。5-16 设工质在1000K的恒温热源和300K的恒温冷源间按循环a-b-c-d-a工作(见图5-8),工质从热源吸热和向冷源防热都存在50K 的温差。(1)计算循环的热效率;(2)设体系的最低温度即环境温度

0300

T K

,求热源每供给1000KJ热量时两处不可逆的热引起的火用损

失和 1I 及2I 总火用损失。

&

解: (1) 循环 a-b-c-d-a 可看作是在中间热源之间工作的内可

逆循环,因此

(2)已知11000Q KJ =

高温热源(1000H T K =)放出热量1000KJ ,与工质二者组成的孤立系,其熵增

这里由于不等温传热引起的火用损失

350K 的工质放热368KJ ,被300K 的冷源吸收,二者组成孤立系,其熵增

这时不等温传热引起的火用损失

总的火用损失

5-17 将100kg 、温度为20℃的水与200kg 、温度为80℃的水在绝热容器中混合,求混合前后水的熵变及火用损失.设水的比热容

4.187/()w c KJ kg K =环境温度020t C =?。

解:闭口系,0W =0Q =,故0U ?=,设混合后水温为t ,则

?

绝热过程熵流0f S =,熵变等于熵产

,损失

5-18 同例3-7,氧气和氮气绝热混合,求混合火用损失。环境温度

0298T K =。

解:例3-7已得出混合熵变0.8239/S KJ K ?=,对绝热过程0f S =,

g S S ?=,所以损失为

5-19 100kg、温度为0℃的水,在大气环境中融化为0℃的水。已知冰

的溶解度为335KJ/kg.设环境温度

0293

T K

,求冰融化为水的熵变、过程中的熵流、熵产及火用损失。

解:100kg冰融解所需热量

设想在冰与环境间有一中间热源,中间热源与冰接触侧的温度,它们之间是无温差传热,取冰为热力系,进行的是内可逆过程,因而冰的熵变

闭口系的熵方程

*

这里热源温度即为环境温度,所以熵流

熵产

损失

5-20 100kg、温度为0℃的冰,在20℃的环境中融化为水后升温至20℃。已知冰的熔解热为335KJ/kg,水的比热容,求:(1)冰融化为水升温至20℃的熵变量;(2)包括相关环境在内的孤立系得熵变;(3)火用损失,并将其示于T-S图上。

解:(1)100kg0℃的冰融化所需热量

100kg0℃的水加热到20℃的水,需要热量

水的熵变 ~

(2)环境的熵变

由冰和水与环境组成的孤立系熵变

(3)

I 在 T-s 图中以阴影 23mn2 表示。

5-21 两物体A 金额B 的质量及比热容相同,即

12,1,2,p p p m m m c c c ====,温度各为1T 和2T ,且12T T >。设环境温度为

0T 。(1)按一系列微单元卡诺循环工作的可逆机已A 为热源,以B

为冷源,循环进行后A 物体的温度逐渐降低,B 物体的温度逐渐升高,直至两物体温度相同,同为f T 为止,试证明12f T TT =,以及最大循

环功max 12(2)p f W mc T T T =+-;(2)若A 和B 直接传热,热平衡时温度为

T ∞,求T ∞以及不等温传热时引起的火用损失。

解:(1)根据题意,A 、B 均为变温热源,要求确定在 A 、B 间工作的最大循环净功,因此,一定是可逆循环。设过程中,A 、B 温度分别为12X X T T 时的微元卡诺循环,自 A 热源吸热1,X Q δ,向 B 冷源放热2,X Q δ,循环净功为δWnet ,因过程全部可逆

;

热源A 的熵变

冷源B 的熵变

经过一系列微元卡诺循环,热源 A 温度由 T 1变化到T f ,冷源 B 的温度由 T 2变化到T f ,这时

A 的总熵变

B 的总熵变

而工质经过的是循环

由热源、冷源、工质组成孤立系,孤立系中进行的可逆循环,故

,即

所以

第五章例题

第五章 光束限制 例题 例题5-1: 薄透镜L 1和L 2,1 1226,'9,4,'5D cm f cm D cm f cm ====,间距d=5cm ,在L 1和 L 2之间距离L 2 2cm 处有一个直径为6cm 的圆孔PQ ,物点位于L 1前12cm 处,判断孔径光阑,并求入瞳、出瞳的位置和大小。 解: 1、判断孔径光阑,将各孔径对其前面光学系统求像 1)、L 1对其前面系统求像,还是其本身,1 6D cm =,所以对物点的张角正切为 16 2tan 0.2512 α= =; 2)、圆孔PQ 对L1成像,公式111'' l l f -=。由于此时物体位于透镜右侧,所以可 以根据光路可逆原理来考虑成像状况,即将物看做像,将所求的像视为物。 因此有1 '3 4.5'9l cm l cm f cm =??=? =?, 所以'34.5 l l β = = ,又PQ=y ’=6cm ,所以像''9P Q y cm = = 所以2 9 2tan 0.27 12 4.5 α= ≈+ 3)、L 2外框对其前光学系统成像为A ”B ”,分析方式同2)。 位置: 111'' l l f -=,其中1'511.25'9l cm l cm f cm =??=? =? 大小:'511.25 l l β = = ,又2 4D cm =,所以""9A B cm = 所以:3 9 2tan 0.19 1211.25 α= ≈+ 所以,综上有312ααα<<,所以 L 2为孔径光阑 2、入瞳:L 2经L 1成的像为入瞳,前面求得该像在L 1右侧11.25cm 处,9D cm =入 出瞳:由于L 2后面没有光学系统了,所以出瞳为L 2本身,在L 1右侧5cm 处,大小4D cm =出 。 例题5-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过关检测题库

章末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自然选择是指 () A.生物繁殖的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答案 C 解析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具有有害变异的个体容易死亡。这样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在于 () A.不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B.不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C.不能解释生物现象的统一性 D.不能解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特性 答案 D 解析由于受当时遗传理论知识的限制,达尔文只是从个体水平和性状水平上,对遗传、变异现象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不能解释其本质。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自

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 答案 C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4.在某一使用除草剂的实验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除草剂的杂草X,将它与敏感型杂草Y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B.除草剂对杂草的耐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 C.耐药型基因在接触除草剂之前就已产生 D.A和B杂交子代群体中耐药基因频率占100% 答案 D 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突变是不定向的,耐药型基因和敏感型基因可以互相突变而成,耐药型基因在接触除草剂之前就已产生,而除草剂对杂草的耐药性起了选择作用。无论该等位基因属于何种遗传方式,A和B杂交后,其子代的耐药基因频率都不会是100%。

Java程序员认证考试题库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练习 目标 本章对应于《学生指南》各章的内容分别提供了练习题集,包括: ●第一章Java入门 ●第二章数据类型和运算符 ●第三章流程控制与数组 ●第四章封装 ●第五章继承 ●第六章抽象类与接口 ●第七章多态 ●第八章异常 ●第九章多线程机制 ●第十章输入输出流 ●第十一章使用泛型和集合框架 ●第十二章基于Swing的图形用户界面(GUI)设计 ●第十三章Java事件驱动编程

第一章练习题(Java入门) (C)1.下列哪项不是JDK所包含的内容?(选一项)A.Java编程语言 B.工具及工具的API C.Java EE扩展API D.Java平台虚拟机 2.下列关于JDK、JRE和JVM的描述。哪项正确?A.JDK中包含了JRE,JVM中包含了JRE B.JRE中包含了JDK,JDK中包含了JVM C.JRE中包含了JDK,JVM中包含了JRE D.JDK中包含了JRE,JRE中包含了JVM 3.下列哪个工具可以编译java源文件? A.javac B.jdb C.javadoc D.junit 4.JDK工具javadoc的作用是哪项? A.生成Java文档 B.编译Java源文件 C.执行Java类文件 D.测试Java代码 5.以下哪些包是Java标准库中常用的包?(选三项)A.java.lang B.javax.servlet .http C.j ava. io D.java.sql

6.使用JDK工具生成的Java文档的文件格式是? A.XML格式 B.自定义格式 c.二进制格式 D.HTML格式 (AC)7.以下关于JVM的叙述,哪项正确?(选两项) A.JVM运行于操作系统之上,它依赖于操作系统 B.JVM运行于操作系统之上,它与操作系统无关 C.JVM支持Java程序运行,它能够直接运行Java字节码文件D.JVM支持Java程序运行,它能够直接运行Java源代码文件 8.以下关于支持Java运行平台的叙述,哪项错误? A.Java可在Solaris平台上运行 B.Java可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 C.Java语言与平台无关。Java程序的运行结果依赖于操作系统D.Java语言与平台无关。Java程序的运行结果与操作系统无关 (B)9.以下关于Applet和Java程序之间关系的叙述,哪项错误? A.-个Applet就是一段Java程序 B.Applet是一种特殊的Java程序,它需要运行在Web服务器上C.Applet是一种特殊的Java程序,它需要运行在Web浏览器上D.Applet是一种Java SE平台的应用程序 (AD)10.以下关于Java HotSpot的描述,哪两项错误?(选两项)A.Java HotSpot是一种热编译技术,在编译Java源程序时会被使用B.Java HotSpot是一种热编译技术,在运行Java代码时会被使用C.Java HotSpot是一种热编译技术,它只对程序的部分字节码进行优化D.Java HotSpot是一种热编译技术,它会对程序的全部字节码进行优化

大学无机化学第五章试题及标准答案

第五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本章总目标: 1: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会看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 2:能够运用轨道填充顺序图,按照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写出若干元素的电子构型。 3:掌握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的特征 4:了解电离势,电负性等概念的意义和它们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近代原子结构理论的确立 学会讨论氢原子的玻尔行星模型213.6E eV n = 。 第二节: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1:掌握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h h P mv λ= =)。 2:学习运用不确定原理(2h x P m π???≥ )。 第三节: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处于定态的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的概率密度分布(即电子云)。 2:掌握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能层、能级、轨道和自旋以及4个量子数。 3: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数的推算。 第四节:核外电子的排布 1:了解影响轨道能量的因素及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图。 2。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则: ○ 1能量最低原则——多电子原子在基态时,核外电子尽可能分布到能量最低的院子轨道。 ○ 2Pauli 原则——在同一原子中没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或者说是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 3Hund 原则——电子分布到能量简并的原子轨道时,优先以自旋相同的方式

分别占据不同的轨道。 3:学会利用电子排布的三原则进行 第五节:元素周期表 认识元素的周期、元素的族和元素的分区,会看元素周期表。 第六节: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掌握元素基本性质的四个概念及周期性变化 1:原子半径——○1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也增加,使原子半径逐渐减小;○2随着核外电子数的增加,电子间的相互斥力也增强,使得原子半径增加。但是,由于增加的电子不足以完全屏蔽增加的核电荷,因此从左向右有效核电荷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2:电离能——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和原子半径的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增大,电离能呈递增趋势。 3:电子亲和能——在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电子亲和能基本呈增加趋势,同主族,从上到下电子亲和能呈减小的趋势。 4:电负性——在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随着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而电负性增强,在同一主族中从上至下随着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增强而电负性递减。 习题 一选择题 1.3d电子的径向函数分布图有()(《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1个峰 B.2个峰 C. 3个峰 D. 4个峰 2.波函数一定,则原子核外电子在空间的运动状态就确定,但仍不能确定的是() A.电子的能量 B.电子在空间各处出现的几率密度 C.电子距原子核的平均距离 D.电子的运动轨迹 3.在下列轨道上的电子,在xy平面上的电子云密度为零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3s B .3p x C . 3p z D .3d z2 4.下列各组量子数中,合理的一组是() A .n=3,l=1,m l=+1,m s= +1/2 B .n=4,l=5,m l= -1,m s= +1/2 C .n=3,l=3,m l=+1,m s= -1/2 D .n=4,l=2,m l=+3,m s= -1/2 5.第四周期元素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可达()(《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4 B.5 C.6 D.7

第七章试题和答案

第七章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在教师的整体素质中,()是关键。 a文化素质,b专业素质c职业道德c教学能力 2.“()”重要思想体现在教育战线上主要就是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a以德治国b以德育人c依法治国d又红又专 3.新时期,教师的劳动具有如下特点() a.知识性、专业性、长期性、创造性、示范性、艺术性b知识性、专业性、长期性、创造性、示范性、唯一性c知识性、专业性、长期性、创造性、科学性、艺术性d知识性、专业性、相互性、创造性、示范性、艺术性 4“唯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这句话是()说的。 a陶行知b叶圣陶c苏霍姆林斯基d杜威 5新时期高等教育肩负三大职能是() a.培养人才、创新文化、服务社会b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c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国家d培养精英、创新科技、服务社会 6.高校应以()为中心。 a教学b科研c学科建设d管理 7高校要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网络是指() a学校、社会、家庭b学校、学生、教师c学校、学生、网络d学校、学生、家庭 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说的。 a孔子b韩愈c朱熹d王阳明 9建立和完善师德教师保障制度,尤其在()等方面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a工作机制、约束机制、考核机制b激励机制、处罚机制、考核机制c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奖励机制d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考核机制 10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条件是() a渊博的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爱心d奉献精神 11构成教师人格魅力的前提条件是() a高尚的灵魂b知识广博c爱心d敬业 12.高校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 a教学水平b科研水平c教师素质d学生素质 13在高等教育中,要实现以学生为本,需要高校转变观念,并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相应措施。以下所列各措施中,不属于这一措施的是() a尊重学生的个性b开展个性化教学c关心学生身心健康d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14高校教师的中心任务是() a科研b教学c创收d社会实践 15“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国,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这是()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邓小平b 江泽民c胡锦涛d温家宝 16.学校管理的中心内容和校长领导水平与领导艺术的最重要体现是()

中国近代史纲第五章试题库 (2)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是() A南昌起义B八七会议C秋收起义D广州起义 2.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其主要精力是放在() A发展党的组织B发动工人运动 C解决农民问题D开展军事斗争 3.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晋察冀根据地B井冈山根据地 C湘鄂西根据地D鄂豫皖根据地 4.最早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在()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八七会议D三湾改编 5.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立了 ( ) 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任务B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6.与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相比,北伐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 ) A依靠"新军"反对北洋军阀B依靠革命武装反对北洋军阀 C依靠会党反对北洋军阀D依靠地方军阀反对北洋军阀 7.1928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其性质是 ( ) A地主阶级政权B官僚资产阶级政权C资产阶级政权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 8.中国共产党一向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A党的问题B农民问题C工人问题D民族资产阶级问题 9.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其政权性质是()A资产阶级专政B各革命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C抗日民主专政D工农民主专政 10.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 A议会斗争B群众斗争C地下斗争D武装斗争 C《反对本本主义》D《新民主主义论》 二、多项选择题 1.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是() A周恩来B贺龙C叶挺D朱德E刘伯承 2.中共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A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撤消了陈独秀的职务,确定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C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 D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E决定把进攻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 3.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有( )

钻井工程试题及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固井与完井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1.何谓双向应力椭圆? 答: 在轴向上套管承受有下部套管的拉应力,在径向上存在有套管内的压力或管外液体的外挤力,套管处于双向应力的作用中。根据第四强度理论,列套管破坏的强度条件方程: 2 2 2 (T z+b t - (T t (T z= d s 改写为:( T z/ d s) -( d z d t )/ T s +( T t / T s) =1 得一椭圆方程。 用d z/ d s的百分比为横坐标,用 d t/ d s的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出的应力图,称为双向应力 椭圆。 2.何谓前置液体系? 答:前置液是注水泥过程中所用的各种前置液体的总称。前置液体系是用于在注水泥之前,向井中注入的各种专门液体。 四、简答题 1.简述套管的的种类及其功用。 答: (1)表层套管,表层套管是开始下入的最短最浅的一层套管,表层套管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在其顶部安装套管头,并通过套管头悬挂和支承后续各层套管;二是隔离地表浅水层和浅部复杂地层,使淡水层不受钻井液污染。 (2)中间套管,亦称技术套管。介于表层套管和生产套管之间的套管都称中间套管,中间套管的作用是隔离不同地层孔隙压力的层系戒易塌易漏等复杂地层。 (3)生产套管。生产套管是钻达目的层后下入的最后一层套管,其作用是保护生产层,并给油气从产层流到地面提供通道。 (4)钻井衬管,亦称钻井尾管。钻井衬管常在已下入一层中间套管后采用,即只要裸眼井段下套管注水泥,套管柱不延伸至井口。采用钻井衬管可以减轻下套管时钻机的负荷和固井后套管头的负荷,同时又可节省大量套管和水泥,降低固井成本。

2.井身结构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 进行井身结构设计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有效地保护油气层,使不同地层压力的油气层免受钻井液的损害。 (2)应避免漏、喷、塌、卡等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为全井顺利钻进创造条件,以获得最短建井周期。 (3)钻下部地层采用重钻井液时产生的井内压力不致压裂上层套管外最薄弱的裸露地层。 (4)下套管过程中,井内钻井液柱的压力和地层压力之间的压力差,不致产生压差卡套管现象。 3.套管柱设计包括哪些内容?设计原则是什么?答:套管柱设计包括套管的强度计算;有效外在计算;及套管柱强度设计。 套管柱设计原则: ( 1)应能满足钻井作业、油气层开发和产层改造的需要; ( 2)在承受外载时应有一定的储备能力; ( 3)经济性要好。 4.套管柱在井下可能受到哪些力的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力?答:套管柱在井下可能受到的力包括:( 1)轴向拉力:套管本身自重产生的轴向拉力、套管弯曲引起的附加应力、套管内注入水泥引起的套管柱附加应力及动载和泵压变化等引起的附加应力。 ( 2)外挤压力:主要有套管外液柱的压力,地层中流体的压力、高塑性岩石的侧向挤压力及其他作业时产生的压力。 ( 3)内压力:主要来自地层流体(油、气、水)进入套管产生的压力及生产中特殊作业(压裂、酸化、注水)时的外来压力。 主要受:轴向拉力、外挤压力及内压力。 5.目前主要有几种套管柱的设计方法?各有何特点? 答: ( 1)等安全系数法:它的设计思路是使各个危险截面上的最小安全系数等于或大于规定的安全系数。 ( 2)边界载荷法:它的优点是套管柱各段的边界载荷相等,使套管在受拉时,各段的拉力余量是相等的,这样可避免套管浪费。 ( 3)最大载荷法:其设计方法是先按内压力筛选套管,再按有效外挤力及拉应力进行强度设计。该方法对外载荷考虑细致,设计精确。 (4) AMOCO设计方法:该方法在抗挤设计中考虑拉力影响,按双轴应力设计,在计算外载时考虑到接箍处的受力,在计算内压力时也考虑拉应力的影响。

java考试题库第五章

5-1 下列关于容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D A.容器是由若干个组建和容器组成的 B.容器是对图形界面中界面元素的一种管理 C.容器是一种对指定宽和高的矩形范围 D.容器都是可以独立的窗口 5-2 下列界面元素中,不是容器的是A A.List B.Frame C.Dialog D.Panel 5-3 下列关于实现图形用户界面的描述中,错误的是D A.放在容器中的组件首先要定义,接着要初始化 B.放在容器中的多个组件是要进行布局的,默认的布局策略是FlowLayout C.容器中所有组件都是事件组件,都可以产生事件对象 D.事件处理是忧监听者定义的方法来实现的 5-4 下列关于组件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A.组件类中包含了文本组件类(TextComponent)和菜单组件类(MenuComponent) B.标签(Label)和按钮(Button)是组件类(Component)的子类 C.面板(Panel)和窗口(Window)是容器类(Container)的子类 D.文本框(TextField)和文本区(TextArea)是文本组件类(TextComponent)的子类 5-5 在对下列语句的解释中,错误的是C but.addActionListener(this); A.but是某种事件对象,如按钮事件对象 B.t his表示当前容器 C.A ctionListener是动作事件的监听者 D.该语句的功能是将but对象注册为this对象的监听者 5-6 所有事件类的父类是C A.ActionEvent B.AwtEvent C.KeyEvent D.MouseEvent 5-7 所有GUI标准组件类的父类是C A.Buttom B.List C.Component D.Container 5-8 下列各种布局管理器中Window类、Dialog类和Frame类的默认布局是C A.FlowLayout B.CardLayout C.BorderLayout D.GridLayout 5-9 在下列各种容器中,最简单的无边框的又不能移动和缩放的只能包含在另一种容器中的容器是D A.Window B.Dialog C.Frame D.Panel 5-10 下列关于菜单和对话框的描述中,错误的是C A.Frame容器是可以容纳菜单组件的容器 B.菜单条中可包含若干个菜单,菜单中又可包含若干菜单项,菜单项中还可包含菜单子项 C.对话框与Frame一样都可作为程序的最外层容器 D.对话框内不含有菜单条,它由Frame弹出

习题第五章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作业题库 第五章 5-1 柴油机燃烧初期的预混合燃烧阶段与汽油机的预混合燃烧有何异同? 解:同:都是燃烧开始前油气先混合的燃烧过程。 异:柴油机的预混相比于汽油机不够均匀,且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是多点自燃,而汽油机则是火花点火,火焰传播的过程。 5-2 柴油机燃烧过程滞燃期包括哪些物理和化学过程?与低温多阶段着火过程是什么关系? 解:物理过程:雾化、蒸发、扩散和与空气混合等。化学过程:低温多阶段着火。 5-3 试述直喷式柴油机喷油规律、混合气形成速率(气流与喷雾)和燃烧放热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此说明控制柴油机放热规律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解:柴油机喷油规律会影响混合气的形成速率。一般初期喷油快且喷油压力高的预混合气的量就多。混合气形成速率影响燃烧放热规律,燃烧开始前形成混合气的速率越快,初期放热率就越高。燃烧过程中混合气的形成速率决定了放热持续期的长短,混合快的放热时间短。 5-4 直喷式柴油机燃烧中为什么会出现“双峰”放热现象?若喷油规律相同,“双峰”形状随柴油机负荷不同会怎样变化?为什么? 解:dQ B/dφ曲线的双峰,第一个峰对应速燃期的预混合燃烧阶段,而第二个峰则对应缓燃期的扩散燃烧阶段。 负荷变化会引起形状的变化,小负荷时,第二个峰不明显,因为负荷小时,扩散燃烧阶段的放热量减少。 5-5 分析柴油机的几何供油规律和实际喷油规律的主要差别;说明形成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供油规律早于喷油,供油最高速率要大于喷油最高速率。喷油时间大于供油时间,且喷油量小于供油量。 燃油的可压缩性;压力波的传播滞后;压力波动;高压容积变化。 5-6 比较柴油机空间雾化混合方式与壁面油膜混合方式的原理差异;简述促进空间雾化混合的基本原则。 解:空间雾化将燃油喷射到空间进行雾化,通过燃油与空气的相对运动和扩散,在空间形成可燃混合气。因此混合能量主要来源于喷油射束,空气被动参与混合,油找气的方式。混合一般不够均匀。壁面油膜蒸发混合方式在燃烧室壁面上形成很薄的薄膜,在强烈涡流作用下,油膜边蒸发变燃烧。 采用多空高压喷油,合理组织涡流。 5-7 柴油机燃烧室中形成可燃混合气时一般会利用哪几种气流形式?如何产生和控制这些气流运动? 解:进气涡流,压缩涡流,挤流和逆挤流,湍流。 进气涡流:通过设计进气道的形状产生进气涡流。通过改变流通面积和角度来改变强

仪器分析题库,第七章答案

2(C)、3(D) 、5(B)、7 (C)、8(D)、9(C)、 10(D)、12(C)、13(A)、15(A) 、16(D)、18(B)、19(A)、20 (A)、21(A)、22 (C)、23 (A)、24 (A)、25(C) 、30(D)、32 (C)、33(A)、34(D)、36 (C)、37(C)、41(A )、44(C)、45( D) 1、共振(吸收)线。 2、不会改善 3、自吸 4、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外层电子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能级差( E)大小不同,受 激跃迁时,不同的原子都有其特征的光谱线及线组;2~3条。 5、高频发生器、等离子炬管、雾化器; 稳定性好、基体效应小、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应用范围广、自吸效应 小、准确度高。 6、Li的670.785nm的原子线;Be的313.042的一级离子线。 7、元素光谱图中的铁光谱线为波长标尺,可为查找谱线时作对照用。 8、第一激发态, 基态. 9、分辨率色散率 11、分析线或分析线对有背景干扰扣除背景 14、铁谱比较法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

15、谱线波长标尺来判断待测元素的分析线 1、答:因为谱线强度I不仅与元素的浓度有关,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采用内标法 可消除操作条件变动等大部分因素带来的影响,提高准确度。 可作内标法分析线对的要求是: 1.两谱线的激发电位相同或接近。 2.波长尽可能接近,无自吸。 3.两谱线的强度不应相差太大。 4.两谱线应不受其它谱线干扰。 3、答:当某一元素的谱线射出弧层时,由于弧层外部的同类冷原子对此辐射产生吸收,使得光强与原子的浓度不呈正比关系,这种现象称为自吸。 5、答:原子线:原子被激发所发射的谱线。 离子线:离子被激发所发射的谱线。 灵敏线:一些激发电位低的谱线,它的发光强度大。 分析线:分析过程中所使用的谱线,也即确定某一元素是否存在的谱线。 分析线对:定量分析中的分析线对由分析线与内标线组成。从被测元素中选一根谱线作为分析线,从内标元素中选一条谱线作为内标线,以它们的相对强度比lg R作工作曲线,使光源强度对谱线强度影响得到补偿。 6、答:最后线: 元素含量减少而最后消失的谱线。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试题第五章习题及答案-2

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 练习题及答案——2 5-12 已知)(1s G 、)(2s G 和)(3s G 均为最小相角传递函数,其近似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图5-79所示。试概略绘制传递函数 G s G s G s G s G s 412231()()() ()() = + 的对数幅频、对数相频和幅相特性曲线。 解:(1) ?L K 11204511()lg .ω== ∴ =K 1180 则: G s K 11()= (2) G s K s s 22 08 1()(.)=+ 20201 022 lg /lg K K ω== , K 21= (3) ? L K K 333202001110()lg lg .ωω=== s s K s G K 9)(,9111 .01 333==== ∴ (4) ?G s G G G G 4 12 23 1()=+ 将G G G 123,,代入得:G s s s 418 01251()(.) =+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如图解5-12(a)所示,幅相特性曲线如图解5-12(b)所示:

图解5-12 (a) Bode图 (b) Nyquist图5-13试根据奈氏判据,判断题5-80图(1)~(10)所示曲线对应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已知曲线(1)~(10)对应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按自左至右顺序)。 题号开环传递函数P N N P Z 2 - =闭环 稳定性 备 注 1 G s K T s T s T s () ()()() = +++ 123 1110 -1 2 不稳定 2 G s K s T s T s () ()() = ++ 12 110 0 0 稳定 3 G s K s Ts () () = + 210 -1 2 不稳定

第五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现金流量:是指投资项目在其计算期内因基金循环而引起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增加的数量。 现金净流量:是指投资项目在项目计算期内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净值。 二.单项选择题 1. 如果甲、乙两个投资方的净现值相同,则() A 甲方案优于乙方案 B 乙方案优于甲方案 C 甲方案与乙方案符合项目可行的必要条件 D 无法评价甲、乙两方案经济效益的高低 2. 当假设期不为零且经营期各年现金净流量相等时,经营期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之和的计算可采用的方法是()。 A 先付年金现值 B 永续年金现值 C 后付年金现值 D 递延年金现值 3. 某企业拥有一块土地,其原始成本为250万元,,账面价值为180万元。现准备在这块土地上建造工厂厂房,但如果现在将这块土地出售,可获得收入220 万元,则建造厂房的机会成本是()。 A 250 万元 B 70 万元 C 180 万元 D 220 万元 4. 在动态指标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只有贴现率提高,则下列指标计算结果不会改变的是()。 A 净现值 B 投资回收期 C 内含报酬率 D 现值指数 5. 项目投资决策中,完整的项目计算期是指()。 A 建设期 B 经营期 C 建设期和达产期 D 建设期和经营期 6. 某项目建设期为1 年,建设投资200万元全部与建设期初投入,经营期为10 年,每年的现金净流量为50万元,某贴现率为12%,则该项目的贴现指数为()。 A 1.484 1 B 1.412 6 C 1.261 3 D1.424 6 7. 已知某项目无建设期,资金于建设起点一次性投入,项目建成后可用8 年,每年现金净流量相等。如果该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是 6 年,则按内含报酬率确定的年金现值指数为()。 A 14 B 8 C 6 D 2 8. 当贴现率为10%,某项目的净现值为500元,则说明该项目的内含报酬率() A 高于10% B 低于10% C 等于10% D 无法界定 9. 一个投资方案年营业收入140 万元,年经营成本70 万元,年折旧率30万元,所得税税率25%,则该方案的年营业现金净流量为()万元。 A 54 B 58 C 72 D 46 10. 年回收额法,是指通过比较所有投资方案的奶奶等额净现值指标的大小来选择最优方案的决策方法,在此方法下,年等额净现值()的方案为优。

大学《java程序设计》考试题库及答案

若有定义int a=2,b=2; 则表达式(a++)+(++b) 的值是( )。 A. 5 监听器接口的方法返回值的类型是()。C. void 在浏览器中执行applet 程序,以下选项中的哪个方法将被最先执行()。 D. init() 以下哪个不是Java的原始数据类型() B. Boolean 向Applet传递参数的正确描述是()。C. C. PARAM name="age,value=20" 阅读下列代码; public class Test{ String s="One World One Dream";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s); } } 其运行结果是_ C. 编译时出错//除非创建Text类的对象 如果容器组件p的布局是BorderLayout,则在p的下边中添加一个按钮b,应该使用的语句是()。 A. p.add(b,"South"); 编译和运行下面的应用程序,并在命令行界面输入12345 ,则回车后屏幕输出的结果是( )。public class A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BufferedReader buf=new BufferedReader( new I nputStreamReader(System.in)); String str=buf.readLine(); int x=Integ er.parseInt(str); System.out.println(x/100); } } B. 123 构造函数何时被调用?() B. 创建对象时 以下哪项可能包含菜单条()。 D. Frame

最新马原第五章试题与答案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3.金融资本是由(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4.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D)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B)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B) 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8.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C) 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9.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D)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0.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11.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B)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BC)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ABCD) 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思科第一学期第七章试题+答案

1UDP 协议具有以下哪一项特点 传输前建立端到端连接 系统开销低 有保证的传输 错误纠正 2客户正在考虑使用多功能设备建立家庭网络。多功能网络设备中通常会集成下列哪三种设备(选择三项。) 电子邮件服务器 Web 服务器 交换机 无线接入点 路由器 打印服务器 3WAN 的特征是什么 它可跨越一个园区或城市来支持区域资源共享。 它通常归单个家庭或公司所有并受其管理。 它可连接处于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多个网络。 它需要一个无线接入点将用户连接到网络。

4OSI 模型的哪一层负责逻辑寻址和路由 数据链路层 传输层 网络层 应用层 5子网掩码为的网络上有多少个可用主机地址 254 16,777,214 1024 65,534 6用户声称前一天还能访问Internet 但现在却无法正常访问Internet,技术人员正在排除此故障。 经过调查,技术人员确定用户也无法访问办公室中的网络打印机。网络打印机与计算机位于同一个网络中。分配给计算机的IP 地址为。此问题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计算机无法与DHCP 服务器通信。 计算机上的默认IP 网关不正确。 需要更新网卡驱动程序。 连接此网络与其它网络的路由器发生故障。 7哪个网络设备基于帧中所包含的目的MAC 地址决定转发策略 交换机

集线器 中继器 8OSI 模型的哪三层与TCP/IP 模型的应用层对应(选择三项。) 数据链路层 表示层 会话层 应用层 网络层 物理层 传输层 9下列哪一项是将设备连接到PAN 时最常用的技术 蓝牙 光缆 同轴电缆 IEEE 无线 10蓝牙设备可以同时连接多少台设备 127 24

5 7 11某网络专家被一家组装飞机引擎的公司聘用,负责安装网络。出于业务性质的原因,该区域受到电磁干扰的严重影响。应该推荐哪种类型的网络介质才能使数据通信不受EMI 影响 光纤 同轴 UTP STP 12下列哪种设备将为用户提供无线连接作为其主要功能 路由器 调制解调器 交换机 接入点 13100BASE-TX 标准中的100 指的是什么 最大网络节点数 以米为单位的最大电缆距离 以Mb/s 为单位的最大带宽 该标准的系列序号

java笔试题 第五套题

一、选择题 1、在下列选项中,哪个不是一个算法一般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______。 A、确定性 B、可行性 C、无穷性 D、拥有足够的情报 2、希尔排序法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排序法______。 A、交换类排序法 B、插入类排序法 C、选择类排序法 D、建堆排序法 3、下列关于队列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在队列中只能插入数据 B、在队列中只能删除数据 C、队列是先进先出的线性表 D、队列是先进后出的线性表 4、对长度为N的线性表进行顺序查找,在最坏情况下所需要的比较次数为______。 A、N+1 B、N C、(N+1)/2 D、N/2 5、信息隐蔽的概念与下述哪一种概念直接相关______。 A、软件结构定义 B、模块独立性 C、模块类型划分 D、模拟耦合度 6、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与传统的的面向过程的方法有本质不同,它的基本原理是______。 A、模拟现实世界中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B、强调模拟现实世界中的算法而不强调概念 C、使用现实世界的概念抽象地思考问题从而自然地解决问题 D、鼓励开发者在软件开发的绝大部分中都用实际领域的概念去思考 7、在结构化方法中,软件功能分解属于下列软件开发中的______阶段。 A、详细设计 B、需求分析 C、总体设计 D、编程调试 8、软件调试的目的是______。 A、发现错误 B、改正错误 C、改善软件的性能 D、挖掘软件的潜能 9、按条件f对关系R进行选择,其关系代数表达式为______。 A、

B、 C、бf(R) D、∏f(R) 10、数据库概念设计的过程中,视图设计一般有三种设计次序,以下各项中不对的是______。 A、自顶向下 B、由底向上 C、由内向外 D、由整体到局部 11、下面有关变量及其作用域的陈述______是不对的。 A、在方法里面定义的局部变量在方法退出的时候被撤销 B、局部变量也叫自动变量 C、在方法外面定义的实例变量在对象被构造时创建 D、在方法中定义的方法的参变量只要该对象被需要就一直存在 12、下面有关Java代码安全性的叙述______是不对的。 A、字节码校验器加载查询执行需要的所有类 B、运行时解释器执行代码 C、在运行时,字节码被加载,验证然后在解释器里面运行 D、类加载器通过分离本机文件系统的类和从网络导入的类增加安全性 13、给出下面的代码: public class Data{ public static void main (String args[]){ float f=0.0; f+=1.0; System.out.println(f); } } ______叙述是对的。 A、编译时将发生错误 B、编译时正确但是运行时出错 C、输出为1.0 D、输出为null 14、类的设计要求它的某个成员变量不能被外部类访问。应该使用下面的______修饰符获得需要的访问控制。 A、public B、no modifier C、protected D、private 15、假设以下代码 public class Parent { public int addValue( int a, int b) { int s; s = a+b;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五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五章试题清单( 含答案) 一. 单选题 1. 导致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根本原因是:() A.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 √) B. 资本家的联合( ) C. 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 ) D. 资本家对生产技术的改进( ) 2. 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A. 实现了自我否定( ) B. 发生了根本变化( ) C. 仍无任何变化( ) D. 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 3.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 A. 社会化大生产超出国界( ) B. 商品输出替代资本输出( ) C. 垄断( √) D. 资本输出替代商品输出( ) 4. 金融资本是:() A. 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B. 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C. 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D. 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在垄断的基础上溶合的而成的资本( √) 5. 垄断利润是通过:() A. 操纵市场获得的( √) B. 改进技术获得的( ) C. 扩大投资获得的( ) D. 增加贷款获得的( ) 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 A. 消灭私人垄断资本( ) B. 实行计划经济,消灭危机( ) C. 消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D.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 √) 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 A. 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 B. 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

C.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 D. 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 8.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A. 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 B. 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 ) C. 从根本上适应了生产的社会化( ) D. 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 √) 9.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根本目的是 A 获得高额利润(√) B 帮助落后国家() C 替代商品输出() D 达到政治目的() 1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 A 利益共同体() B 有共同利益,也有矛盾斗争(√) C 有共同的政治利益,同时也有经济矛盾() D 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政治矛盾() 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 A 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B 联合国机构() C 多边贸易机构() D 商业流通联合体() 12.当前世界贫富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是 A 地区局部战争() B 自然资源不均衡() C 国际经济旧秩序(√) D 国际经济新秩序() 13.垄断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A 内容() B 作用() C 后果() D 表现形式(√) 二. 多选题 1.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是因为:() A. 竞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 ) B. 竞争是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 √)

统计学-第五章-时间数列(补充例题)精品

【关键字】情况、方法、增长、计划、认识、问题、配合、发展、工程、规模、比重、水平、速度、关系、分析、简化、扩大、实现 第五章 动态数列 例1、“九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下: 单位:亿元 试计算“九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中各产业的平均发展水平。 解:【分析】这是时期数列资料,可按简单算术平均数( n a ∑)计算平均发展水平。 计算结果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发展水平78432.7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平均发展水平14258.3亿元;第二产业平均发展水平39100.1亿元;第三产业平均发展水平25074.2亿元。 例2、我国人口自然增长情况见下表: 单位:万人 试计算我国在“七五”时期年平均增加人口数量。 解:【分析】新增长人口是时期指标,故平均增加人口数量仍用n a a ∑=计算。 年平均增加4.16965 1629 1678172617931656=++++== ∑n a a (万人) 例3、某商店2010年商品库存资料如下: 试计算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上半年、下半年和全年的平均库存额。 解:这是一个等间隔时点数列,用“首末折半法”计算:

例4、某企业2002年各月份记录在册的工人数如下: 试计算2002年该企业平均工人数。 解:【分析】这是不等间隔时点数列,用间隔月数进行加权的公式计算平均工人数: 1 211 1232121)(21 )(21)(2 1---+++++++++=n n n n f f f f a a f a a f a a a 1 3322112412 4123241241432414408224083352233533012330326+++++?++?++?++?++?++?+= =385(人) 例5、某企业2002年各季度计划利润和利润计划完成程度的资料如下: 试计算该企业年度利润计划平均完成百分比。 解:【分析】应该按两个时期数列对比组成的相对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算式计算: 该企业利润年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 %132898 875887860% 125898%138875%135887%130860=+++?+?+?+?= 例6、1995-2000年各年底某企业职工工人数和工程技术人员数资料如下: 试计算工程技术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平均比重。 解:【分析】这是由两个时点数列对比所组成的相对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问题。分子和分母均应按“首末折半法”计算序时平均数后加以对比。 工程技术人员占全部职工工人数比重(%) )2 121(11) 212 1(11121121n n n n b b b b n a a a a n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