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部分

《温度和温度计》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敬爱的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温度和温度计》。这一课与测量水的温度、水结冰了、冰融化了、水珠从哪里来、水和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共同组成了该册的第三单元。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了一定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

我的电子教案结构安排如下(课件出示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过程)。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温度和温度计》是科教版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中的内容。教材分为四部分(课件出示四个部分一:比较水的冷热。活动二:观察温度计。活动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活动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度数。)第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感知温度,并得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第二个活动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和温度计的概念。第三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对摄氏温度认读和记录第四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其中重点是训练学生对摄氏温度的认读和记录,难点是引导学生识读零下温度。

二、依学情说目标

我所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温度和温度计没有很深的了解。学生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因此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课件出示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白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情感目标:从温度计这种工具的精巧设计体验科学的魅力,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三、说教学策略和学法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课件出示:巧设悬念-----实验感知---观察思考-----实践运用)这个教学策略和方法体现了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教会学生学习,在大胆想、充分做而获取感性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独立获取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采用(课件出示: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用一用)的方法来学习。问自己不懂的地方想老师提出的问题,做自己研究的实验,说自己理解的内容,用所获的

知识释疑。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的教学安排如下。

1:魔术激趣,巧设悬念。(课件出示一、魔术激趣巧设悬念)上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与教学相关的小魔术,神奇的现象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从视觉上的感知提升到脑的思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因此,我设计教学程序的第一步是搞好乐中施教和趣味教学,引领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通过伽利略温度计的雏形,把学生不熟悉的热胀冷缩现象呈现于他们眼前,通过简单神奇的小魔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课件出示1、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2、在今天的学习中,你还想知道什么?)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让我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从热胀冷缩现象中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学科问题多样性和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设计实验,比较感知(课件出示二、设计实验,比较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通过实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我首先让学生比较两杯水的冷热,让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由此引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接着让学生动手感知、比较桌子上的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

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要求动手体验,交流讨论,并做记录,最大限度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建立起自己是学习主人的主体意识。在学生们充分实验感知后,各小组根据所填表格,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小结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自然地引出温度计。

3、观察思考,提升认识(课件出示3、观察思考,提升认识)。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主的观察思考,互相交流观察中的发现,说说自己看明白了什

么,对于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可以下组寻求别组同学甚至老师的帮助,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究空间。在学生充分观察后,各小组汇报观察情况,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的数字,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的刻度,有的组发现温度计上有温度的单位摄氏度(℃),还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有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有了这些感性的发现,我进一步组织学生思考、探究,(课件出示:1、温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2、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3、当你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时,温度计会发生什么变化?)我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交流、去探究,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思维的训练中,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很顺利的实现了温度计构成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培养了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科学情致。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4、实践运用,认读温度(课件出示实践运用,认读温度)在这一环节我要让学生掌握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引导学生准确的区分零下温度的正确读写并让学生知道温度读数时的方法。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音动色的功能,设计了与内容紧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看听说写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也获得一种满足和成功的体验,成功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五、总结揭秘,拓展延伸(课件出示)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把教材知识和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运用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解答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这节课的收获,有的学生说,知道了物体的冷热程度和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有的学生说知道了温度计的构成和每一个刻度表示的度数,有的学生说知道了用正确的方法读写摄氏温度,还有的学生说发现了温度计液柱随温度高低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在学生有了如此多知识收获的基础上,我再回到课前开始的小魔术,让学生又一次感受到科学带来的神奇现象,接着我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个小魔术,让学生自己发现魔术的秘密。最后我再做了总结揭秘,让学生对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有了生动、直观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布置学生课后设计一个自制的温度计。任务的设计是对学生动手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为突出本课的重点我把对摄氏

温度的认读作为板书的主线,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课件出示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表示摄氏温度 6℃读作写作; -1℃读作写作)

总之,本课的教学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来搭建知识的结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愉快地探究知识,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了学生获取想知道,努力去探究,享受获得喜悦的心理活动规律。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乐趣,达成了目标。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主动的探索,快乐的学习,能动的发展。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由于经验不足,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是教课版科学三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一课。本单元共七课,是以凤仙花生长发育的顺序为脉络组织教学内容的,从孕育生命的种子开始,到播种,种子长出根芽,出土变成幼苗,植物长高长大,最后开花结果,又长出新的种子。这一过程伴随着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的出现,引领学生思考、研究植物器官的作用。教学任务旨在引领学生在种植凤仙花过程中,学习栽培技能,研究植物变化规律,认识植物各器官的功能的关系,并在观察、记录、预测、整理、分析、交流学习活动中,体会观察研究方法,为研究其他植物、动物的生长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是第一课,他的内容有三部分:1、通过描述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小猫小鸡出生方式,以问题形式提出了本单元的研究任务即绿色开花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2、对不同种子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对种子里面有什么结构的推测?3布置种植凤仙花的学习任务,提示学生做好种植准备。

我认为本课内容的设计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的对植物知识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的欲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已有的认识对事物发展进行预测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在上学期“植物”单元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植物问题了,并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但他们对植物的了解仍停留在表面现象,对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间接的、片面的、零散的。学生对植物知识的学习没有学习动物知识兴趣浓。

好的开头就代表成功的一半,所以这第一单元第一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以后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活动进行说明。共有七个方面:1、科学概念2、过程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4、教学准备5、教学活动实施过程6、板书设计

具体如下:

一、科学概念

1、不同植物的种子,他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长成一棵植物。

二、过程与方法

1、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内外形态特征,并填写观察种子记录表格。

2、根据对植物的以有认识预测种子的内部结构,预测植物生长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2、感受自然的美,爱护花草生命,并积极去创造美。

教学准备

花卉视频几盆开花植物

学生四人一组每人一份种子观察记录表

每组2个放大镜一包植物种子(黄豆、绿豆、玉米、花生、莲子、芝麻、葵花子、西瓜子、凤仙花子、蚕豆、喇叭花子……)

四、教学活动安排

1、让学生欣赏开花植物,认识大自然的美

①观看大自然中的花卉视频,在黑板上张贴几张开花植物图片,出示几盆开花植物让同学们欣赏。

问: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开花植物的美?

②提出这些美丽的植物我们想不想要啊?

这样问是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植物的教育,不要随便采摘花草树叶。然后引出我们要自己创造美,自己栽种,并思考栽种需要什么?又引出种子。

2、本课重点观察各种植物种子

①问生知道些什么种子?并用语言描绘种子特点。

这是给学生一个初步种子概念,注意要提醒学生要区分有的种子和果实的区分,如花生和花生米。

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植物种子

a、我们将要观察种子,你们将如何进行观察?

主要是让学生复习上学期学习的观察方法。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两种有效使用放大镜的观察方法的教学。

注意学生主要是利用感官和放大镜对种子外部形态特点进行观察,要是有学生提出解剖种子进行内部观察,教师就及时让学生想象种子内部结构特点的教学,要是没有学生提出内部观察,那就在学生进行完种子外部特征观察实验后,由老师提出这个问题。

b、学生开始观察活动。

观察实验中要实验组长负责纪律和组员实验顺序。并要求每位学生填好种子观察记录表。

c、同学交流种子观察记录,提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问题、感受等。

老师要在黑板上的种子录表格中尽量写出学生不同的表述。

3、记录我们的想法

a、我们观察到的种子会长成植物吗?

这是引导学生学习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才可以萌发长成植物。

b、请同学们预测种子会怎样一步一步长成植物的?

提醒同学们注意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又有哪些变化。

c、请同学们把自己的预测用图画或文字记录在书中文件夹中。

d、交流几个同学的预测记录。

4、就让我们开始种植植物吧

a、阅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b、谈谈自己的想法。

比如困难、决心、问题等等。

到此本课结束!

附:板书设计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几张开花植物的图片

种子观察录表

种子名称

大小形状颜色气味软硬其他

《我们先看到了根》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引领学生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观察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并知道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熟悉的植物的变化过程进行教学,从根的生长,根的作用两方面,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在观察、预测、探究、分析、相互交流学习活动中,体会观察和研究方法,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认识植物的“模型”,为学生认识和研究其他植物奠定基础。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讲求实证的意识。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定的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并且知道根的生

长速度很快。

2、通过观看讨论,让学生了解植物根的作用。

3、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的作用探究。

教学难点:根的作用探究。

三、说学法

用适宜的方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探究、合作的方法验证推测;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认识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引入新知探究活动中。

2、观察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了解植物根的生长情况。

3、研究活动通过观察、讨论、合作,初步认识根的作用,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4、检测小结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掌握本节的科学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我们先看到了根》

教学反思

根据我对教材理解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来完成本节目标,即导入活动、观察活动和研究活动。在导入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认识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到底有哪些作用?激发学生去探究的欲望;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先通过猜测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这是

先长根还是先长茎和叶,进而通过观察去认识植物是长根再长茎和叶;在研究活动中,通过问题的设疑让学生先知道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进而观看视频,认识到根不仅有固定植物的作用,还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足和我本身的准备不充分,有些环节就一笔带过,如让学生猜测根、茎和中谁先长出来;学生的小组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只有及少部分学生能够说出来;课件在制作复制过程中出错;都是还不能真正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学习的兴趣等等。

上完这一课,我体会到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所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当代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中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

《测量水的温度》说课稿

2012-05-17 09:55:12 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23次评论:0条《测量水的温度》说课稿

上课时间2012年4月18日第一节1课时

一、说说教材

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二课《测量水的温度》。本

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本课给学

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主要分三块内容:一、测量水温的方法;二、测量水的温度;三、推测水温的变化。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认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二、说说教学程序

1、导入:在认识一些常见的温度计后,谁能用温度计测出现在实验室内空气的温度?引导学生正确读出气温,并初步认识温度计的误差,“十表九不准”,引导取平均数。这是我增加的一个环节,因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中多次提到气温,如果学生不知道怎么测,那是不太好的。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当学生测出自来水的温度后,会惊奇地发现与气温相同,思考这是为什么?当有人推测1小时后热水温度会低于气温时,提供事实依据,说明不可能。

2、中间:测量水温。老师这里有一杯自来水,谁能测出它的温度?怎么测?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师板书关键字。自来水的温度测好后,谁能测出一杯热水的温度?热水分三种:温水、烫手的热水、热水瓶里的热水,每种4杯,每组测其中一杯。这与教材有所不同,一方面是学校器材(温度计)不够——因为每个小组4支,12个组需48支温度计,而我们学校总共才18支温度计,还要排除误差大的,另一方面是三年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后面的测量任务。测好后是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水温6次,感受10分钟内水温的变化。在这里小组4人分工合作,1人拿温度计,1人读数,1人看时间,1人记录,并要求中途温度计不拿出水面,累了可换一个人拿,这样时间一到马上可读出温度。测好后汇报分析,接着叫学生预测1小时后的水温。估计会有不少学生推测出比气温还低的温度,质疑:水温会低于气温吗?怎样让它低于气温?相信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

3、课后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去试一下,去测一下。

三、学习总结,扩展延伸

1.今天这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什么体会?给这堂课起个题目。(学生发表意见)

2.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我们也能做科学。只要大家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一定能更好地做科学的小主人。四、板书设计:

测量水的温度

不同的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水温计(0℃——100℃)

测量水温的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水温的测量记录表

五、作业设计:课堂作业——《学习实践园地》29页;课外作业——《名校

作业本》24页—25页。

通过本课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技能,另一方

面还期望学生能将物体温度的变化与热量的传递建立起联系,为后续探究温

度与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打下扎实的基础。

《水和水蒸气》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为《水和水蒸气》。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水和水蒸气》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六课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本课作为单元第六课教学内容,学生之前已经经历了“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由于温度变化,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及“杯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的探究学习。前一课“水珠从哪里来”,与本课共同组成探究水的液态与气态之间变化的研究活动。本节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对“水哪里去了”、“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空气中的水”这三部分的的探究、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水和水蒸气是如何互相转化的这个物质变化过程。

2、教材处理:

对于教材的处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调整教材中的活动的顺序。将“水到哪里去了”和“空气中的水”两个活动联系在一起,把“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这部分移后,这样是为了更直接地体现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二是替换实验材料。将教材中的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中的照射下的活动改为观察玻璃板上的小水圈,这样为了缩短观察时间,保证课堂效率。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具体教学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2.过程与方法:观察玻璃板上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

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蒸发;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

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观察比较自然状态

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感受、体验物态变化的可逆性。

4.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5.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4、教学准备:玻璃板1块、1小杯清水、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

(小组) 1小杯热水、铁勺2只、蜡烛1只、滴管1只。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生分析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向他们提供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蒸发和水蒸气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已有一定经验的,甚至有些同学都能说出这两个科学名词。但真正水蒸气是怎样的,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与水相互转化,大部分学生是朦朦胧胧的。而科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就是让大多数学生能在科学认识上有一个提升,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找到证据,进而使学生的课前认知转变为确确实实由实验现象证明了的科学概念。

2、说教法

①直观教学法。

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关于水和水蒸气的相关知识。

②情境教学法。

从学生身边自然事物,生活中关于水蒸气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开始探究,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倡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③操作探究法。

科学学习与常识教学的不同之一是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头戏。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

3、说学法

大胆猜测、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①观察推断法。

观察是积累知识的起点,是科学预想和科学发现的开端。而所谓的观察推断法,即在观察前、后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推论训练。在本课的多次观察活动中,要让学生做到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真正把“观”与“察”有机结合起来,真切地感受水和水蒸气的互化过程。

②自主学习法。

《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科学课堂中遇到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③合作学习法。

在科学课堂上,特别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有做到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完满完成任务,更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品质,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过程要与学生认识特点相统一,才能发挥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学生认知结构来布局活动的结构,立足学生心理需求来解析每一个具体的活动,让每一个活动成为承载科学概念、激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体。就此我设计了以下三部分的教学环节:

(一)情境引入,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图片:地面上会有一些积水。天晴了,水洼里的水很快干了。

水洼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1. 猜测:请同学们想一下水洼里的水到哪里去了?

2. 说一说:有一部分会到空气中?你能用你的经验说说嘛?

3. 画一画:水是怎样进入空气中的?(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想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其一是利用情境引入课题,了解学生对于本课所学知识点的一些课前认知。其二是为了呈现出学生思维的个性化。严格地来说,水蒸发成水蒸气的过程是看不到的,但是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想法,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化地呈现自己的思维,把抽象的科学现象可视化展现。)

(二)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活动一:水到哪里去了

1. 水进入空气时你们看的见吗?(教师在黑板上用水写“水”)

2. 学生观察汇报。

3. 你想试一试,看一看吗?

用手蘸一点水

在玻璃板上画个圈

过一段时间,观察玻璃板上水的变化

4. 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强调玻璃板不能吸水,突出水进入空气中了)

5.水进入空气中时你看到了吗?

6.小结:像这样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们叫做蒸发。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

法看见。

(如果是无法验证的,那永远只能是猜想。对于“水洼里的水到空气中去了”这个生活常识的理解,学生是不可能有实实在在的体会的,这个原本就看不到的蒸发过程更是让学生感觉不踏实,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在玻璃板上画水圈的活动,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亲眼看到水变少了,水变干了的过程。在经历了这个“预测---观察---解释”的学习过程后,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水蒸发成水蒸气”的科学概念。)

活动二:空气中的水

1.水洼中的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江河湖海中的水会变成水蒸气吗?

2.江河湖海中的水不断蒸发会干了吗?为什么?

3.雨水又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变来的)

4.水蒸气会变成水,我们来做个小研究试试看吧。

(小组实验)在装有热水的小烧杯上倒扣一个大的玻璃杯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说,你对水蒸气变成水的看法?

5.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

6.观察:装有冰饮料瓶外壁上的水滴哪里来的呢?(解释凝结现象)

7.解决问题: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由于高空中温度较低使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慢慢聚集成大

水滴,最终变成雨降下来

(蒸发与凝结原本就是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发生的现象,在上一个活动中学生理解完蒸发的概念后,直接引导到观察理解凝结现象,做这个在装有热水的小杯子上倒扣一个大的玻璃杯的实验。我认为将这两个知识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使学生系统地认识到“水蒸发到空气中去,再在空中凝结成水滴落下来”这个过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完整,更系统的知识结构。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操作探究来解决这些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最终还可以将这些科学概念还原于生活中去。)

活动三: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水能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老师这儿有一杯水,你能让它快一些变成水蒸气吗?

2.学生提出假设风(电吹风)冷风吹干

增大表面积(晾衣服)

加热(烧开水)

3.实验验证----加热

加热是否可以加快蒸发呢?怎样开展研究。

①明确是对比实验进行比较

②明确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③明确不加热的也在蒸发

4.说明实验步骤,强调实验的安全要求。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实验完毕整理材料。

7.解决问题:哪个铁勺中的水蒸发的快?说明了什么?

(加热能使水更快地蒸发成水蒸气到空气中,水泡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在前面的二个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水能蒸发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则会凝结成水”,相对“遇冷”这个条件,就很快提到了“加热”。在加快水蒸发的方法中,用风吹和增大表面积这两点,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进行理解。本节课则对加热的方法进行小组实验活动。这个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所以在开始之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通过前面的活动已经知道了即使不加热,铁勺中的水也在蒸发,而加热是会使另一只铁勺中的水蒸发得更快一些。在实验中要强调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另外,本次实验涉及到加热,要特别强调安全问题。)

(三)整理概念,规范技能。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水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在今天的实验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本环节的目的,除了要强化学生的认知,理解正确的科学概念外,还要着重于强调学生技能的规范化,只有在三年级这个起始阶段就着手,学生将来才有可能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所以在本节课的每一个活动中,我都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积极地动手实践,努力地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评价及时,激励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水平,学到更多的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6、水和水蒸气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蒸发

水水蒸气

凝结

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突出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三年级科学《水的三态变化》说课稿

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时《水的三态变化》。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帮助学生回忆或观察水的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时可逆的。所以,本课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小结和综述,同时它还为八年级物理的微粒观,分子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试管、温度计

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说教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实验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

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说学法: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

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

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

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

力。

说教学设计:

一. 热点话题引入:

云南大旱(二、三月)导致上百亩良田颗粒无收,这是什么原因。(生:没有水。)

大家来想想办法:生:下雨。运水(会蒸发)今天我们就去认识水的各种形态。

二.水的各种形态:

1.实验1:

教师演示实验,(1)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字)引导学生观察:“大”字慢慢地看不见啦。水变成了什么?(水蒸气)(板书:水蒸气、气态)

跑到空气中去了.《也可以在学生的手心上滴几滴水后慢慢变干》,(2)在加热

水一段时间后,加玻璃片盖住一会儿,让学生观察通过加热水变少,跑那里去了,

怎么找出来,在玻璃片上变回来成水滴(水珠) 板书:小水滴(水珠)、液态,让学

生感知微观世界的存在,并解释白气(或白雾)中含有许多的非常小的水滴(水

珠),我们可以看见白气(或白雾)是非常小的水滴(水珠),而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2.现实生活中水放到冰箱里变成了冰块(液态的水)水——冰(固态的冰)

(有形状,能摸得着。)

所以说:水在自然界是有液态、气态、固态存在的。

3.看图片:认识云、雾、露、霜、雪,分别说说。它们分别是水的什么状态。

水的固态:霜、雪、冰;水的液态:露水,云,雾。

思考:它们是由什么变来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

实验2:1.放一试管的水,用温度计测出它的温度,(写下来);再把试管放在

冰里,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温度不断降低,水逐渐变冷,最后变成冰,温度

计显示刚好是0℃)因此,水变成冰温度刚好在0℃。

1.动脑经:怎么使冰块化得快啊?,

从而明白为什么用酒精灯加热,(吸收了热量,温度升高到0℃以上。)

2.冰箱里结冰放热的道理(放出了热量,温度降低到0℃以下,水就变成了

冰)因此,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和吸热与放热有关。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固态液态气态

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

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杯中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混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烧杯外壁上会出现固态的冰晶。(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

璃杯(低于0℃)从而凝华成冰晶)。这就是由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气

态固态)

问题:海洋里的水却总也不会溢出来,江河里的水也一直流不完。这是什么原因?

四.拓展。

我们现在明白了雨形成的原因,所以我们要保持自然界水的循环能正常运转,我们就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让云南大旱这样的事不再发生。同学们好好的节约用水,做一个人见人爱的“环保小卫士”。

五.动手试一试。

把冻肉解冻的时候用冷水好还是热水好?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

——晋江罗山街道育德小学郭莉莉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对磁铁有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又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进而,让学生用磁铁辨别一些物体。这一活动从探究和应用两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学概念。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这个探究活动指向的科学概念最明显的是“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其实也指向了磁力不需要接触物体就能起作用,磁力大小与距离有关系等。

通过这两个活动,相信学生对“磁铁有磁性”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都见过或玩过磁铁,而且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磁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也可能会对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不能吸引哪些物质存在认识上的模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万事万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会对继续研究磁铁有很强的兴趣。以上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三、设计理念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在“磁铁有磁性”教学中,设计了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为学生架起的建构科学知识的桥梁,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体会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树立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的意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下册《我们知道的磁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我们知道的磁铁》。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磁铁的形状、性质及应用。要让学生掌握好本课知识,必须以两个活动展开。第一个活动是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磁铁的事情。先小组内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整理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对于第三个方面,磁铁有哪些特殊的性质,一般不含有完全一致的看法,存在分歧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 二、说教法: 在本课中教师主要起梳理知识和起承转合的作用,因此,教师主要采用课件演示法、谈话法、提问法讲述来展开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以交流、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学生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表演法、动手实验法、谈话法一一展开本课的学习。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乐于表达和交流。激发探究兴趣。 说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说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说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课件、摄影仪、塑料小车、纸蝴蝶、纸船;清明采集盒、新年祝福盒、绣花针、刺绣布、手抄报。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情景剧导入 学生表演情景剧《奶奶的绣花针》,采用的道具有绣花针、刺绣布、磁铁和棉线。通过学生看表演,帮奶奶找到绣花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环节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找到磁铁,体验找到磁铁的快乐,从而愉快地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说学习新课 1.交流活动:我知道⑴教师提问法:关于磁铁,你们知道什么? ⑵学生分组拿出采集盒讨论交流自己知道的和搜集到的磁铁知识,并请代表汇报,再把磁铁手抄报投影后张贴于黑板上。 ⑶教师课件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学生分享。(采用讲述法)。 (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全班同学对磁铁知识获得清晰印象,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了解学生对磁铁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整理活动:磁铁知识磁铁的形状 ⑴游戏活动:给磁铁取名字每个小组拿出新年祝福盒,与里面的磁铁交朋友,给每一个磁铁朋友取名字。(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最快)。 ⑵教师出示课件中的各种磁铁图片,让学生喊出它的名字。 ⑶教师根据学生的取名进行小结并板书。 ⑷教师顺势提问: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许多形状?(因为磁铁的用

《油菜花开了》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

《油菜花开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哈尔滨市道外区的科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时《油菜花开了》。 一、教材分析 在前面的科学课中,学生们已经观察认识了生命体的特征,建立起了生命体的概念,并通过种植凤仙花、养蚕等活动,认识了动植物的一生所要经历的主要生长过程及其变化,建立起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试图帮助学生建立起繁殖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物种并不以生物个体的死亡而结束,它们可以通过繁殖产生新的生命,使物种得以延续。 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株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首先观察一株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再通过对一朵油菜花的解剖观察,认识油菜花的构造和各部分的特征;最后通过观察一株油菜植物上不同形态的花朵,发现一朵油菜花成长为油菜果实的过程,为后面进一步观察各种花,探索雌蕊、雄蕊是如何产生新生命——植物种子的过程,为以后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通过对凤仙花的研究,已经对植物体各部分有所了解,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已经知道花有花瓣、花心,但大多数学生却不知道花心

其实是雄蕊和雌蕊,花还有萼片,而且叫法各异,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科学概念,而这也正是我们在这一课时中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结构和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难点:推测花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五、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一株完整的油菜 学具:小卡片、镊子、放大镜、一朵完整的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六、教学流程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 集 乡 王 寨 小 学 年级:三年级 教者:耿志章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段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真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教学内容和三年级上册一样,也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但在探究重点上却与上学期有着本持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变化的规律。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下科学教案

2015 2016学年第2学期 年级: 教师: 学科: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 “动物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 “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

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 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学习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方向,了解磁铁的应用。 2、主要材料清单: 1)“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带根的新鲜芫萎、植物油等;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植株、风仙花朵,成熟的风仙花果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刚出 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 2)“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 蚕卵,放大镜、饲养盒;不同生长阶段的蚕;蚕茧及蛹,小剪刀,手电筒;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蚕蛾、蜻蜓、蚂蚁、蝴蝶的图片或标片;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及资料;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生长变化的资料;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3)“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 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测量范围在一20 0C-}-110 0C)、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一20 0C-}-110 0C),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冰块、食盐、试管、烧杯、可封口小塑料袋、玻璃杯、浅碟;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挂图或影像资料。 4)“磁铁”单元 各种形状的磁铁,包括没有标注南北极的磁铁;铁的物品、一些金属物品及非金属物品;一定数量的铁钉、回形针、大头针、钢珠和大钢针;不同材质的人民币硬币((1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的铝币);盒式指南针,做指南针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备)。 二、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几个方面来阐述。理论依据将贯穿于以上流程中。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在学生学习了之后,进而发展为对(观察、学习、研究)的课。《》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让学生通过 认识的慨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二、说学情 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比试验的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试验,尤其对试验的细节还是有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科学猜想意识,培养科学探究兴趣。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共性、重要价值的内容) 难点:(不易理解抽象复杂的内容) 五、教法和学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学情分析】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1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上册 动物怎样过冬 淅川四小 杨静 20XX年11月

《动物怎样过冬》说课稿 淅川四小杨静 尊敬的评委、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动物怎样过冬》。我想按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理念、说过程、说板书等来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教材简析 《动物怎样过冬》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是“有趣的动物”这一单元的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它是在第一课《寻访蚂蚁》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动物与环境密切关系”。本课教学分为“小蚂蚁找朋友。”为线索分为“趣味阅读”、“观察与提问”“汇报与交流”、“分类、游戏、角色扮演”等七项活动,安排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并在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通过探究,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能力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动物与环境关系的不同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意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这些可爱的动物 教学重难点 《课标》对这部分教材的教学要求是:意识动物的不同过冬方式是为了保存自己,适应季节的变化。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意识到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三年级科学重在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及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通过观察,激发他们的求知和探索欲望。难点就是让学生根据动物生活的习性以及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操作让学生实际的参与了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依据学情说教法 三年级学生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学习积极性高。他们对动物的过冬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知识点散乱不系统,缺乏探究学习的体验经历。 根据三年级学生对周围事物比较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选择了《动物怎样过冬》这一课来进行教学,并且小动物又是小朋友们喜爱的,愿意亲近的。让学生了解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和他们过冬的不同方式。我准备采用以自主合作、探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我们关心天气》说课稿

科学《我们关心天气》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我们关心天气》。 一、说教材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交流的形式,讨论各种各样的天气,回顾不同的天气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以“今天天气怎么样?”的讨论直接聚焦话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在不同天气里的不同感受,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接着,通过图片介绍,明确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了解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最后,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从当天起学着对天气变化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形成自己的天气日历。这一任务将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成为单元学习的任务驱动,学生的活动过程和进展也将体现在天气日历中。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天气预报或书籍资料。他们也能感受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了解对天气的观测方法,分不清天气与气候的差别,往往不能根据天气情况来调整生活。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随着学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认识不断提升,他们能更加关心天气、准确地观测天气、根据天气情况调整生活安排。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比较与测量》单元,知道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天气,知道有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在三年级的《空气》单元还学习了风的成因。这些都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科学探究目标 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交流、讨论。 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录在“天气日历”表中。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了解台风、洪水、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和影》说课稿

科学《光和影》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光和影》。 一、说教材 《光和影》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本课将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影子有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影子有大有小,有方向等。教材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光源和影子。教材第一部分以影子游戏导入,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影子产生的条件,而后揭示什么是光源。第二部分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在光的照射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发现物体的形状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情 水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经历过较多的探究活动,对影子的产生和特点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照射角度改变而改变等,这都是开展教学的有利方面。不足的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如五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但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完善概念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光源是指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光的物体。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小组合作完成光和影的探究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全册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 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科学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科学课》教案 三年级第二学期教师姓名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2.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3..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 (一)挖一挖,找一找。 1. 你们校园里哪里有土壤? 2.想一想,土壤里可能有什么? 3. 讨论: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二)看一看,比一比。 1.哪个小组说说在挖土时有什么发现? 2.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 3.小组合作研究。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发现,注意创新的发现。 5.你们的小组是否观察仔细呢?下面前后两个小组交换土和记录纸,观察一下别的小组的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6.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差异,说出观察中不同的发现。 7.小组总结一下,土壤中有哪些东西? (三)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你们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加以观察。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2.了解土壤中砂土、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提问激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土壤是什么样的? 2.关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等)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4.播放土壤的颜色的图片。 5.提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土壤有几种颜色? (三)研究土壤的成分 1.学生实验 (1)拿出一号信封里的土,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看到了……(学生交流)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你看到……,过一会儿又看到了…… (3)搅拌以后,你看到了……,静止一段时间之后,又看到了…… 2.学生交流汇报 3.阅读第5页最后一小节资料。 4.播放土壤的种类的图片。 5.提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土壤有哪几种?生回答交流。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教案集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尽管外部特征不同,但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或向日葵的一生ppt课件、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菜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今天要求的材料。 学习评价:你怎样观察种子,有什么发现? 记录表2:种子观察记录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的“植物”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向日葵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 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和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课,通过第一节课的激发和鼓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当我来到教室是许多学生向我展示他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种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长塘镇现代希望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___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最新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精心整理)

最新精选教科版小学科学最全说课稿 (精心整理)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下面我分析下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节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是这个单元的一个综合活动,让学生学过热传导的原理等知识之后的一次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本课利用观察三个不同杯子的散热的不同情况,让学生明白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性质,再利用这个概念由学生做猜测并亲自动手制作一个保温杯,以及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一场保藏冰块的比赛。同时本课也与“穿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教学活动产生联系。 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从新课程三维目标出发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概念: 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空气是不良热导体 <2>过程与方法: 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研究那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的浓厚兴趣 由以上的科学目标,可以确定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抽象概括能力低下,意志和情绪的不稳定是学生的不足之处,其思维往往需要感性的具体的材料支持,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保温的原理。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达到本节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谈谈教法和学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应,应以学定法,教学过程必须以主体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为指导,在满足学生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及本节课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手段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