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期末大题2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期末大题2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期末大题2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期末大题2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期末大题

第一章

1、中国从世界先进国家变为落后国家的主要原因。

(1)一次良机的丧失: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明清政府在有能力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的条件下,却放弃了海洋事业,丧失了充当海洋大国和开拓世界市场的领头羊以及进而首先进入经济现代化的机会。

(2)次要原因:元、清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入住中原;宋、元、明、清改朝换代期间的长期战争。

(3)主要原因:统治者的行为及其实行的违背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

A 产权制度:中国缺乏能使企业家阶层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的产权保护制度,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私有财产无法受到有效地保护。技术发明都是围绕皇权的巩固与扩张,人民的自由思想受到压制,因此无法产生科学理论。

B 社会权利结构与政体:政权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其他权利只有在政权认可时才能存在,没有能与政权分权的权利。权利的集中体现就是皇权,皇权凌驾于一切权利之上。在政体上,自宋代以来,中央不断削弱地方权利,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政府内,削弱大臣权利,集权于皇帝一人。

C 意识形态:宋代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明清大兴“文字狱”,迫害有进步思想的人。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导致了文化上的专制主义,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得社会科学抽象能力缺乏,创新能力下降。

D 对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的对外政策从开放转为封闭。缺乏海洋意识,因此由向海洋发展转为推行海禁政策,把海军作为实行海禁的工具。中国的航海技术未能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前进的力量,未能推动制度性的改革。

第二章

1、中国近代市场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性表现。

(1)总论: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由封闭型变为对外开放型,由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中国市场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性是逐步加深的。从总体上来说,是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总之,变化首先发生在市场上,中国市场变成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一个依附的部分。

(2)市场的变化影响生产的变化。

第一是传统的农业、手工业逐渐地与世界市场发生了关系。处在这种关系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其命运也逐渐地由世界市场摆布,被操纵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手里。

第二是在现代工业方面,首先是在机器、设备、技术方面依赖外国市场。一些工矿资金要靠外国资金市场调剂,部分工业原料、材料、燃料要从国外市场进口。其次工业结构与部门方面,那些优先满足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需要的行业得到优先发展,如船舶修理业、茶、丝等出口加工业,打包业、运输业、矿砂开采业,等等。再次,在地区上,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口岸城市,是因为这些沿海、沿江城市更便于与世界市场沟通。

第三,中国金融市场的依附性也很严重。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汇率是以英资汇丰银行的挂牌为准。中国的货币,愈到后期对世界金融市场依附性愈浓。

2、中国外资企业对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

一、压抑中国工业的发展

(1)以机器生产的优势,配合输入的机制产品,挤垮中国某些正在发展中的手工工场。(2)以特权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占领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使中国私人资本活动场地受到局限

(3)外资企业吸收一部分中国商人、官僚、买办的资本,影响中国人办现代企业的资金来源。

(4)通过开办公用事业,控制煤气、电力、水源的供应,从而控制大城市的工业,影响城市的布局和工业发展的趋势。

二、现代工业的示范效应

(1)运进机器和近代技术,获得高利润,对中国现代工业的勃兴起了诱发作用。

(2)使少数中国人得到学习经营管理现代企业的机会。

(3)公共设施的建设,现代运输工具的运用,使发展现代工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条件有所改善。

(4)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产生于外资企业中,从而为中国人开办现代工业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

3、中国近代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途径。

(1)一是由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转化而来。

(2)二是由私人工场手工业发展而来,即在手工业工场的基础上采用近代机器,成为现代工业。

(3)三是由商人、华侨、买办、地主、官僚、钱庄主等拥有货币资本的人,投资设立工厂。

第三章

1、孙中山的经济思想。

一、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孙中山的现代化思想体现在他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中。其中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中,民生主义的核心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1)平均地权:为了解决贫民无地少地的现象并为工商业发展扫除障碍提出了平均地权。出发点是不损害土地所有者的现有利益----土地的现值,而将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土地的增值收归国家,由国家将其利益转给农民。其实质是由国家调节土地,这是以法权上的土地国有为基础的。后来孙中山又将平均地权的思想发展为“耕者有其田”,原则是:不损害土地所有者现有利益,而又使佃农在将来获得所耕土地。

(2)节制资本:为了避免分配不均以及分配不均导致的贫富对立而引起社会革命的前途,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将民族、政治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节制资本的途径是将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铁路、矿山、工厂等等,由国家规划、建设与经营,其成果为国民共享。节制资本的实质是由国家调节资本,限制私人资本活动的范围,力量与作用。大力发展国家资本和国有经济,但并不损害资本家的现有利益,更不是将私人资本变为国家资本。

二、实业计划:工业现代化的蓝图

孙中山关于中国经济建设的设想体现在他的《实业计划》一书中。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交通运输业、工矿业、商埠建设与农业等几个方面。它的中心内容是要使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与欧美发达国家齐驱的工业国。

(1)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业摆在实业的首位,将铁路建设作为交通运输业中的中心,统一安排水运和陆运。水上运输将海运与河运相结合,着重建设沿海港口,同时疏浚、改造长江、珠江、黄河及其支流。

(2)工业建设:重视钢铁、水泥、采掘等基础工业。为了发展交通运输业、钢铁、水泥工业等要建造造船厂、机床厂等。孙中山重视重工业的建设,但也没有忽视与人民生活相关的轻工业的发展。

(3)农业:孙中山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为了人民的温饱,改善农民的生活,为其他工业提供原料,应当规划耕地,改良农田耕作,发展农具制造业,改善农产品的储藏与运输。(4)商埠建设:在沿海、沿江再建设一批自己开辟的商埠,加强商埠的市政建设,使之成为工商发展的基地。

2、南京国民政府金融垄断的具体表现。

(1)用所发金融公债向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增资,将这两家商股为主的官商合办银行改组为以国家资本为主,把两行的总管理处从北平迁至上海;对人事进行调整;规定两行是具有国家性质的特种专业银行。

(2)1928年11月1日成立中央银行,总行设在上海,享有发行兑换券、铸造与发行国币、经理国库、筹集与经理国内外债的特权。1935年,对中央银行进行增资与减少商股比重的改组,并将总行迁至南京,使之成为“银行之银行”。

(3)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邮政储金汇业总局。1935年3月,改该局为邮政储金汇业局,并将原属交通部改为隶属邮政总局,成为社会储蓄和汇兑资金的机构。

(4)1935年4月,将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改组为中国农民银行,使其成为专管农村金融的专业银行。

(5)1935年10月成立中央信托局,主要业务为:垄断各种出口物资等,经办军火进口和各项保险事业;为国营或公用事业募集债券与发行股票等;经收公共籍贯或公共团体的信托存款;办理各种保证与委托事项等。

总论:以上四家银行和两个局简称“四行二局”的实力雄厚。1936年,在全国164家银行的下述指标中,四行所占比重为:实收资本42%,资本总额59%,各项存款59%,发行兑换券78%,纯收益44%。这标志着国民政府金融垄断体系基本形成。

3、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施行法币布告》,实行币制改革,其要点是:(1)统一货币发行。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具有无限法偿性质。其他银行发行的钞票,由财政部限期以法币换回。

(2)废除银本位制,实行白银国有。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银币。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的银币、生银等类者,三个月内兑换成法币。

(3)确定法币的对外汇率。规定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法币与英镑直接联系,被拉入英镑集团。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目前价格稳定起见,应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在1936年由于银价下跌,法币基础动摇,法币又不得不同美元挂钩。

4、中国近代企业家的特点。

(1)就来源或前身而言,早期资本家主要是由官僚(包括官僚地主)、商人(包括钱庄主、商人兼地主)、买办在投资新式企业的过程中转变来的。

(2)就其内部构成而言,按其活动的部门来分,有工业资本家集团、商业资本家集团、金融资本家集团等。其中,商业、金融集团先后居于显要地位,工业集团膛乎其后,农业资本家尚未形成势力。按其产生与活动的地区,可分为江浙财团、华北财团、华南财团等。其中江浙财团独占鳌头,成为国民政府的基础。按其资本实力大小,可区分为大资本家阶层、中小资本家阶层等。其中,中小阶层居绝大多数,大资本家为数很少。按其与政权的关系可区分为利用政权发家致富的官僚资本与一般资本家。他们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分裂。1945年后,分道扬镳,互相对立。

(3)就其发展道路而言,它是在中国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路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一出生就面临着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统治。它既受到封建势力的束缚又遭到外国资本家的压迫,在某些方面不能不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本国的封建政权。另一方面,它实际上又是作为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不能不与这二者发生矛盾。由于经济上的软弱性,没有足够的反帝反封建的力量,中国资本家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未能得到彻底的胜利。它之所以能在国内市场上与强大的外国资本家竞争,并在竞争中赢得发展余地,靠的是中国人民的爱国行动和自己的爱国精神。为了斗争,他们向外国资本家学习现代管理知识,他们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受过现代经营管理的训练,开始注重用现代的管理方法经营企业。

第四章

1、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内容

(1)保证抗战物资需要的工业政策和物资统制政策

这包括以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奖励合作,调剂粮食,并开垦荒地,疏通水利,以保证军需民食;组织沿海沿江工厂内迁;大力扩展国营工业,建设矿业、重工业与国防工业;援助私营工业,引导它们为战时经济服务;支持国际友人艾黎和爱国人士开展工业合作,增加手工产品;统制物资,统制的范围包括军需民用主要必需品与出口商品。

(2)以保证军事需要为目标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战后财政收入减少,军事和经济开拓支出骤增,形成收支很不平衡。因此借内外债,增加税收和田赋征实,同时使货币发行服从平衡财政收支的需要。

(3)反封锁的交通开拓政策

由于日军封锁中国的国际水陆通道,摧毁大后方与前线联系的交通线,开拓国际、国内交通线成为急务。国民政府对此动用了大量财政支出。

2、抗战时期国家资本的作用

抗战时期,国家资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开创内地工业基地,改变内地工业结构。国家投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厂矿山,使原来工矿业薄弱的内地成为粗具规模的新工业基地。国家资本主要集中在冶炼、电力、电气采煤等重工业。这些工业部门不仅提供了私营工业发展的基础而且改变了内地的工业结构。特别是国有重工业的发展,在整个后方工业中起支柱作用。

(2)从物资上支持抗日。战争需要耗费大量物力,在日寇实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国有企业资本集中,设厂规模比私营企业大,产量高,提供了私营企业无法生产的军需物资。(3)稳定后方经济,保障人民生活。抗战开始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几乎全部落入日军手中,此时占垄断地位的国家资本在后方国民经济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为组织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生产和供应人民生产、生活用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六章

1、香港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香港在英国统治时期,经历了由农渔生产到转口港经济,再到工业口制造地,再到国际商业金融中心三个阶段。香港经济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特点:

(1)与一般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由农业、制造业到金融、贸易、运输等行业不同,香港首先发展转口贸易和与之相随的交通运输业,然后是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这是一种转口经济发展的特殊历程。

(2)香港的地域面积小,人口不多,本地资源缺乏,市场狭小,故多数工厂的生产是为香港以外的市场服务,进口原料,产品外销,工业发展是出口导向模式。因此对外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

(3)英国资本占有特殊地位。港英政府实质上是英资集团的总代表,所以在香港,英资集团享有某些特权。英资集团的董事身为香港官员,不仅可以左右当局决策,还可掌握机密资讯。英资集团最早进入香港,资金雄厚,技术进步,有广泛国际联系,保持着竞争优势,因此在香港经济中长期居于垄断地位。

第七章

1、抗战敌后根据地的货币斗争。

敌后抗日解放区各自发行的货币,被群众称为抗战币;由于法币贬值而由边区银行发行在边区范围内流通的货币,群众称之为边币。边币、抗战币从出世之日起,便面临着货币斗争的任务。日占区、国统区和解放区犬牙交错,它们各自发行货币这决定货币斗争不可避免。敌后各解放区斗争的主要对象是伪货币,陕甘宁边区斗争的主要对象是法币。

一、货币斗争的内容,主要包括阵地斗争、比价斗争和反假票斗争三个方面。

(1)阵地斗争:争夺货币流通阵地。一般来说,新解放区创建和扩大时,银行便同商业等部门配合,建立扩大自己发行的货币市场。

(2)比价斗争:稳定、提高本币币值的斗争。在日占区、国统区物价高涨,解放区境外贸易出口多于入口时,就主动地及时地压低伪币或法币币价。

(3)反假票斗争:解放区银行必须识别敌人伪照解放区货币造的假币,取缔和防止假币入境,以粉碎敌人用假币破坏解放区货币市场的阴谋。

二、货币斗争的方法,是行政措施和经济手段相结合。一方面坚持生产第一的原则,银行支持农业生产和物资局购存物资,靠发展生产来解决财政困难。另一方面实行紧缩通货,提高边币币值的方针。

第八章

1、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五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五种成分是:国营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二、相互关系:

(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掌握经济命脉。它的先进性及控制力,使之居于国民经济领导地位。

(2)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就其基本形态来说,还将是分散的和私有的。要鼓励个体劳动者在个体经济基础上发展生产,劳动致富,并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合作社是组织个体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好形式。各种各样的合作社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它们是国营经济的得力助手。

(4)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要利用其积极性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必须对其实行有伸缩性的、恰如其分的限制政策,不能任其泛滥,但不能限制太死,不应该很快消灭它们。

(5)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和资本主义的合作形式,是从国家需要出发,吸引私人资本为国家服务,并把私人资本置于国家管理与监督之下的一种经济形式。

(6)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应、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及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五种经济成分,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共同发展,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建国初期统一财经的主要内容

(1)第一,统一全国财政工作,重点在统一财政收入。地方除规定留用部分外,均须按国家统一规定的税则、税率征收公粮、税款,按期解缴中央。国营企业须按时纳税,并将利润及折旧基金的一部分,按其隶属关系如期分别交给中央或地方金库。以上收入,没有财政部的支拨命令不得动支。财政支出方面,统一全国编制与供给标准,各机关非经批准不得自行增添人员,编外及编余人员由全国编制委员会统一调剂使用。各项事业经费必须编制预算,经批准方能支拨。节约开支,区分轻重缓急,集中财力于军事上消灭残敌,经济上重点恢复。(2)第二,统一全国的国营贸易工作。成立全国仓库物资清理委员会,集中清理库存物资。由中财委统一调拨库存物资,合理使用。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统一规定国营贸易机构的业务范围,并统一负责物资的调配,不受地方政府干预。一切部队、机关不得擅自经营商业。(3)第三,统一全国现金管理。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现金调度的总机构,代理国库。外汇牌价及外汇调度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一切军队、机关、公营企业的现金,除留若干近期使用外,一律存入国家银行。它们之间互相往来,使用转账支票进行结算。

总论:上述三方面的统一,主要是制止财力、物力的分散和浪费,达到集中使用、促进财政和现金平衡的目的。

3、城市经济民主改革的主要经验

民主改革的主要经验是:

(1)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方式。其中主要的是两种:一种是以行政,法律手段为主;另一种是以开展大规模群众斗争为主。用这两种方式都完成了民主改革的任务。事实证明,在人民民主专政的体制下进行阶级斗争,可以不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有利于保证生产的正常秩序。可惜的是,这种新经验没有受到重视和推广。

(2)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的所有制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3)提出了厂长负责制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方针,创造了工人群众参加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

第九章

1、新中国将资本主义所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有三点:

(1)第一,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企业所有权关系和它们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将资本主义分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两部分。在政权交替过程中,接管前者,对后者实行利用、限制的政策,注意利用私人资本主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以利于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并为逐步改造它为社会主义经济创造物质条件。这从理论上解决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2)第二,通过国家资本主义从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实现了对资本家阶级的和平赎买,使资本家所有制逐步转变为国家所有制。这创造了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和步骤。与苏联等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时,采取没收资本家的企业方法比较,中国的方法保护了生产力,减少了社会动荡。

(3)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注意把企业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对资本家开展前途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必须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对他们给予安排和使用,使他们的生活有保障,使他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能为社会服务,使他们在工作、生产中发挥才干,并逐步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减少改造的阻力。

2、1953年市场经济体制向计划经济体制转变的四项措施

(1)第一,实行“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推行标志着以计划经济体制取代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即以计划取代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2)第二,实施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主要农副产品因此变成计划收购与分配,主要消费品和部分工业原料退出市场流通,个体农民和私营工商业同市场的联系被切断。

(3)批判“四大自由”,禁止买卖土地和自由雇工,由于禁止土地买卖,农村的土地退出了流通领域。由于农村禁止自由雇工,公家统一安排城市就业制度的推行,以及城乡分割的户口制度的简历,劳动力市场开始消失

(4)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它的实质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到1956年,私营工厂和商店,个体农户和手工业户都被消灭,市场主体消亡。

第十一章

1、二元户籍的制度性障碍表现在哪里?

(1)这种二元户籍制度,使城乡分割成两大块,劳动力、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不能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这种不合理、不科学的户籍制度使经济僵化,对经济发展很不利。在城市里,以户籍制度为中心,附着了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生产资料供给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婚姻生育制度等十几项制度。城市居民可以享受较高的生活福利和行政性硬性划给的就业机会。农民则没有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从而演化为两种不同身份制度,形成两个不平等的社会集团。这就是通过限制人口流动,以牺牲农民利益来使农村服务于城市,城乡差距因此扩大。

(2)户籍制度取消了农民迁徙的自由。农村人民公社制度使农民丧失了支配自身劳动力的自由,在农民争取自由的历史中,这是一次制度性的倒退。这种户籍制度不仅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也限制了城市之间的流动,使人口长期处于凝固状态,抑制了社会有机的活力。

(3)这一制度的实行,控制了城市人口的膨胀,具有保护城市的功能,但同时也割裂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过程,使中国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造成了城市化进程的迟滞。由于限制城乡人口流动,1949至1978年间,城市人口增加了1个亿,农村人口增加了3个亿。全国80%的人口分散在广大农村,成为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的相对贫穷人口。

(4)最后,国家把一些认为政治上不可靠的人从城市赶到农村以维护城市的安全,以政治运动的形式将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迁徙到农村以解决城市就业不足的问题,向农村、向土地转移人口压力,使本来就人地关系紧张的农村更加窘迫,这造成农业生产率低下和农村人口贫穷化。

(5)所有这些,都有违于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平等的原则,成为严重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制度性障碍。

第十三章

1、1979年的“新八字方针”

(1)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这次会议指出实施这一方针是全党工作重点转移以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第一战役。

(2)调整,就是通过理顺经济发展中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积累、消费之间等一系列重大比例关系,使经济结构趋向合理,整个经济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改革,就是改造和变革经济管理体制,以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整顿,就是整顿企业的领导班子、管理纪律、建立健全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提高,就是通过调整、改革和整顿,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3)提出“新八字方针”的目的,是要消除国民经济所面临的比例失调的困难局面,是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健康发展的轨道,进而为今后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调整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因此,调整是“新八字方针”的中心环节,改革、整顿、提高则围绕这一中心环节进行并直接为它服务。

(4)“新八字方针”是在对建国以后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以及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客观认真的分析之后确立的,它的提出,标着着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开始发生转折。

2、陈云的“鸟笼子理论”

陈云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关系的观点被称为“鸟笼子理论”。其中心意思是:市场可以放开,但不能超越计划。即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同时允许对于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调节,也就是说,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由国家计划出一定范围,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起调节作用,这一部分是有计划生产和流通的补充,是从属的,次要的,但有时必需的,有益的。具体来说,如果把搞活经济比作鸟,那么笼子就是国家计划,鸟捏在手里会死,因此要让它飞;但没有笼子鸟就飞跑了,所以搞活经济,市场调节是必需的,但也需要控制在国家计划的范围内。

第十四章

1、1986-1987年新旧体制摩擦产生了哪些经济混乱?

1986年和1987年,国家用“软着陆”的方式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生活中仍存在着三个突出问题。

(1)社会总需求仍然超过总供给,国民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1986—1987年,国家预算内投资基本得到控制,但由于预算外资金难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贷大幅度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在投资扩张的同时,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集团购买力连年猛增,消费基金膨胀的势头继续发展。物价连续上涨,1986年以后几乎是逐月增大,1987年除9、10月外,也是逐月增大。其中,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幅度更是高于零售物价总指数。

(2)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人口逐年增长,但农产品供应紧张,导致农副产品价格较大幅度的上涨,并成为影响物价总指数上升幅度的重要因素。农业再度成为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与稳定的重要问题。基础工业、基础设施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加工工业的状况继续发展。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原材料工业这两年增长速度不低,但因加工工业增长更快,仍不能满足需求。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仍是国民经济的瓶颈部门。

(3)经济秩序较为混乱。由于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阶段,市场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仍保持着对一部分重要经济活动的行政管理权力,经济管理体制仍处于过渡阶段,市场调节与行政调解结合部界限模糊。价值行政权力缺乏监督,行政管理缺乏透明度,使得“寻租”活动迅速蔓延开来。地方、部门、企业在改革中获得较多的自主权,具有强烈的追求自身利益的冲动,但是由于改革措施不配套,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对各利益主体发生的从局部利益出发损害全局利益的行为缺乏有力的制约。特别是价格双轨制在通货膨胀下产生的巨大价差,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2、什么是沿海经济发展战略?

(1)实行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是把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开放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决策。

(2)随着农村改革和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要特点是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对于手工业的发展来说,可谓异军突起。这对于农业劳动力的专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推动中国工业化的一支新生力军。乡镇企业的发展面对着城市同类产业在市场、资源等多方面的竞争,迫使其不断提高有机构成。这样,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增加了,大量农业资金外流,不利农业的发展。为了解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矛盾,理论界有人提出国际大循环理论,即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一方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换取外汇,以获取城市工业结构高级化所需的资金和技术。鉴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调整产业结构,其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劳动费用低的地区转移;以及中国沿海地区较之内地交通比较方便,基础设施比较好,劳动力素质比较高,科技开发能力比较强的优势,及沿海一亿多到两亿人口的地区,可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国际市场,进一步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沿海发展战略基本内容包括:利用人力资源丰富、费用低廉、劳动力素质比较高的优势,在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以及劳动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沿海工业要支持“两

头在外”,大进大出,避免与内地争原料;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吸引外资投资上,大力发展三资企业;进一步搞活企业,充分发挥乡镇企业主力军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互补与竞争关系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历史,给经济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内的公私经济是可以共存并互补的,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是可以共存并互补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是一种典型的互补经济形态。同时,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也是矛盾的,公私经济是一种既矛盾又互补的关系,互补的一面是主要的,矛盾的一面是次要的,是可以协调的。

●优势互补:

多种经济成分或公私经济之间互补的前提,是他们各有优势、长处和各有劣势、短处。

在经济生活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一种或集中经济的长处求弥补短处,使它们优势互补,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优势互补内涵广泛,以功能上和经营方式上的优势互补最为重要。

1、功能上优势互补:公有、私有经济都是通过生产经营,提供商品和劳务来满足社会

的需求,只是侧重不同。私营企业主要功能,在于组织生产,提供产品和劳务;公

有经济具有稳定宏观经济、生产公共产品等特殊的功能。

2、经营方式上优势互补:各种经济成分的生产力与物质基础不同,所有制不同,导致

他们的运行机制也不同,由此产生经营方式的差异。国营经济需要国家财政投资,

决定了层层申报的决策机制,运行成本高,经营方式不灵活,在很多方面不能很好

的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在生产上无计划性,有可能

产生一些不良后果,但是它可以吸收民间闲散资金,经营时间、方式相对灵活。这

种优势互补,不仅方便群众日常生活,更在城乡交流、进出口贸易、增加就业以及

夸大财政收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竞争与互补并存

多种经济成分之间存在并存关系,也存在因经济利益不同产生的冲突、矛盾。国营经济代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私营经济代表私营经济主的利益,公私经济的矛盾实质上是一种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中,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矛盾是可以协调的。,各种成分的利益大于他们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在新民主主义经济条件下,不仅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个体经济有了好的发展环境,私营经济也有好的发展条件。正是因为各种经济成分有共同的利益,所以矛盾属于次要,是可以调节的。在不同的经济成分之间、不同领域、矛盾的情形不同,调节的方法的不同。经营范围上的冲突,以分工合作方针处理;对劳资纠纷,以劳资两利的方针处理;对所有者、从业人员分配不均的矛盾,以制定相应的规整制度调节;对于违法经营造成的矛盾,以法律解决。实践证明,只要本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依法办事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矛盾都能妥善协调,他们都能获得发展。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xx经济史复习题 一.思考题 1.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 优势: 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 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 (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2.简析中西方古代社会结构的异同及原因(作业)

3.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 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4.为何说中国传统农业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这种集约农业最显著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1.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中国近代史》试题

《中国近代史》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在近代中国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是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 2、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购地建房的不平等条约是。 3、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占领的第一座州城是。 4、1856年,英法分别借口和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5、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首席军机大臣是。 6、冯桂芬在中明确提出了“以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思想。 7、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建的最大军事工业是。 8、戊戍变法时,作为维新派变法理论依据的两部书是康有为的和 。 9、1897年春,康有为到广西桂林讲学,与唐景崧、岑春煊组织“圣学会”,创办。 10、为进一步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1905年11月,同盟会创办了机关报。 1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是。 12、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旨在维护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 13、1905年,日本和俄国通过签定,结束了日俄战争。 二、选择题(不定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下面有哪些属于“清末新政”的内容:()。 A、改革官制 B、整顿财政 C、改革学制奖励工商 D、改革兵制 2、袁世凯同五国银行签定《善后借款合同》,主要为了()。 A、弥补财政赤字 B、支付到期的外债 C、镇压国民党 D、复辟帝制 3、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主要因为()。 A、规模和延续时间空前 B、建立了与清政府的政权 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D、对封建王朝打击空前严重。 4、清政府“预备立宪”破产的标志是()。 A、皇族内阁成立 B、成都血案发生 C、宣布铁路国有政策 D、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5、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主张()。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 C、苏维埃体制 D、人民民主制 6、中国同盟会得以成立的条件是()。 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清政府“预备立宪”破产 C、革命形势有了重大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成立。 7、中国近代各派军阀的共同点有()。 A、始终打着维护共和的旗号 B、利用中央政权排斥异己 C、以分散的封建经济为基础 D、以帝国主义为靠山 8、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包括()。 A、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 B、东南数省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冲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6套含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Ⅰ 注意事项:1.考前将试卷及答题卷密封线内的信息填写清楚,字迹要工整。 2.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3.本试卷共六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4.所有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 A.1840年鸦片战争 B.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1911年辛亥革命 D.1919年五四运动 2.下列哪个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A )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五口通商章程》 D.《北京条约》 3.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C.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D.义和团运动 4.1856年发生的严重削弱了天平天国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分水岭的事件是( B ) A.北伐失利 B.天京事变 C.洪秀全病逝 D.天京陷落 5.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的最大的兵工厂是( C ) A.金陵机器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天津机器局 6.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推进政体变革 B.发展资本主义 C.延续反动统治 D.缓和阶级矛盾 7.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A ) A.《民报》 B.《新民丛报》 C.《苏报》 D.《国民报》 8.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是( B )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9.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D ) A.陈独秀 B.毛泽东 C.周恩来 D.李大钊 10.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的会议是( C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1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B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C.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1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 D ) A.8月14日 B.8月15日 C.9月2日 D.9月3日 13.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揭开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序幕,该指示是( D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土地改革法》 C.《战时土地政策纲领》 D.《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辽宁大学 中国经济史 期末考试题

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永佃制: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南方一 些发达省份盛行的一种由农村下层自发形成的特殊租佃制度。永佃制最早出现于宋代官田的经营中,主要是出于鼓励垦荒的目的,后来在私田的经营中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是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李静博士论文)。在土地占有关系上,永佃制表现为土地的所有权同耕作权的分离,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永佃制放松了地主对佃农的人身隶属关系,佃农有了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较有保障。即将地权分为田底权、田面权,地主享有前者以收租;佃农享有后者(耕作权),可以转让,地主不能干涉剥夺。 2、条约制度: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起,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 约在中国攫取侵略特权,包括割地、赔款,而它们在中国的经济活动,就是以条约特权的享受为基本特征的。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是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被迫和资本主义世界建立新的关系的产物,。 作为中国蒙受屈辱的标记,它产生和形成于两次罪恶的鸦片战争。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外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列强来说,战后签订的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破产,被迫卷入国际市场,同时标志着中国与欧洲‘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 3、子口税:是指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时期,外商在交纳进出口 商品的5%关税外,如果要把进口洋货自通商口岸运入中国内地市场,或将中国土货从内地运往口岸出口,只须再纳一次从价2.5%的子口半税,就可在中国广大内地通行无阻,不再交纳任何捐税。这种抵代税相当于进出口税的一半,故又称子口半税,这种“子口税”是帝国主义破坏中国内地征税主权的一种税制,阻碍了民族产业发展。 4、厘金:商品过境税。厘金是中国自清代至中华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 (最初为商品过境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厘金,又称厘捐﹑厘金税。它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由于厘金征收混乱,它成为一种扰民剥商的恶税,严重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这套题整理的不错)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20分) 1.1936年10\ 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D )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2. ( C)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3.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D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卢沟桥事变后 4.1935年12 是(B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5. 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6. 的阶段是( 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7.1945年4 表是(C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董必武 D.王若飞 8. 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C) A.1945年8月 B.1945年9月 C.1945年10月 D.1945年11月 9.1947年10月10(C )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B.C.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0.1949年6 著作是(D )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1.1898 (C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12.

(A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1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B)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4. 是(D ) 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四川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D )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17.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主要领导人是(D ) A.梁漱溟 B.黄炎培 D.张君劢 D.邓演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库大题部分(山东师范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题总结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1.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下不平等条约,如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2.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很多侵略特权、如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舰船可以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中国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3.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因此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史的开始。 (二)近代中国的两个矛盾和两个任务是什么? 1.两个矛盾是: ①中华民族和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两个任务是: ①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三)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何在? 1.列强帝国主义之箭存在着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 2.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3.义和团反帝运动时期,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于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的瓜分中国 由此可见,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 (四)反侵略的战争失败的原因? 从中国的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导致了经济技术的落后的状况得不到改变。 (五)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851金田起义---1856天京事变--1864太平天国失败)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运动时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他把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的表达了出来,另外,《资政新篇》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太平天国后期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事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运动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势力。 5.太平天国运动是当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中国古代经济史练习题1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习题1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走向统一B.分封制的瓦解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铁器牛耕的推广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B.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C.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比较水力筒车与脚踏翻车的进步之处在于() A.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能够利用水利鼓风冶铁D.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4.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5.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 6.“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这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是() A.家庭为单位B.男耕女织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 7.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8.“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①小农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②农民必须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③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④小农经济始终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A.①②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历史记载: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市四壁有四百余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积”由此推断出洛阳繁盛的时期是()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10.明清是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 A.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B.晋商和徽商等商帮的出现 C.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的出现 11.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佣工主要为地主做农活,打短工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2.黄宗羲认为:“……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反映思想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四2018年

答案: 【单选择题】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政权,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主要的依据是()。 选择一项: a. 孤立了顽固势力 b. 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争取了中间力量 d. 调动了一切反日阶级、阶层的积极性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了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选择一项: a. 社会性质的变化 b. 革命力量的变化 c. 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d.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建设抗日根据地的一系列措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选择一项: a. 整风运动 b. 实行“双减双交” c. “三三制”原则 d. 精兵简政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前提是()。 选择一项: a. 推翻国民党统治 b.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 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 d. 打败日本侵略者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是()。 ①英美等反对统一战线破裂②中共与妥协投降行径进行坚决的斗争 ③蒋介石反共但又不敢彻底破裂④日本始终坚持灭亡中国的方针 选择一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并未立即爆发,主要原因是( )。 ①国民党尚未完成军事部署②阶级矛盾尚未成为主要矛盾 ③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④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选择一项: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题目7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人民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其主要依据是( )。

中国经济史综述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4月期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经济史是经济学这一门学科的历史,它是对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的一个完整记录。对于学习经济学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必要学习中国经济史。鉴于中国经济史对于学习经济的重要性,而《中国经济史研究》是关于中国经济史的一本核心期刊,本文将对该期刊的2011年4月期文献进行综述,使读者了解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趋势,以此为中国经济史的学者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史;期刊;综述 一.前言 《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于1986年,季刊。《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杂志社出版的专业性刊物。该刊物以马列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以及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外比较经济史研究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等。《中国经济史研究》坚持以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问题即“四新”原则取舍文章,为学术界新老作者提供发表论文的园地。编辑部加强规范化建设,实行匿名审稿,责任编辑对主编负责制。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主要栏目有:“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现代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经济思想史研究”、“港台经济研究”、“民族经济”、“西部开发”、“理论探讨”、“专题评论”、“学人与学术”、“论著评介”、“青年论坛”、“读史札记”等。 二.《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4月期研究进展 1.对经济史类著作的评介 李肖[1]运用列举法对《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做出了评价,赞扬了它填补空白、利用新资料和研究方法、多视角评书的优点,也指出了其在资料引用方面的不足。王

中国经济史考试重点

中国经济史考试重点难点 名词解释: 1财政: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财政的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及稳定和发展职能。 2自然经济:一家一户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给自足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肋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3行商制度:中国政府不直接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使用行商制度,其业务主要是垄断对外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保证交纳外商进出口船钞和货物税,代理政府管束外国商人的行动,传达政府对外商的政令,办理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 4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5废两改元:1932年7月,国民党政府进行的币制改革,废除银两制度,实行银远制度 6四行二局:是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四行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两局是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 7.经济统制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等方法 8.南三行: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出现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被称为南三行是实力雄厚的银行资本集团 9洋行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 10平准中国封建社会运用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经济措施 11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 12 法币政策:亦称“法币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实施的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经币制度的币制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有:统一货币发行权,规定法币准备金,实行白银国有,确定法币对外币的汇率,推行新辅币。 13经营地主:是旧中国农村经济中带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形式,即一些较多土地的地主,用部分土地雇工经营。它与旧式富农的区别是本人不参加劳动,由管家代为经营,其封建性比旧式富农更严重。是由封建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过渡的一种形式。

中国近代史试题以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卷) (适用系:全校?级文科各系 完卷时间:120分钟 考试时间:???) 系 年级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正确答案代码 填在括号内) 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C ) A 、魏源 B 、龚自珍 C 、林则徐 D 、李鸿章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 A )。 A.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B.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落后 C.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3、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 C ) A 、义和团运动 B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 、太平天国起义 D 、反教会斗争 4、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C )。 A . 维护封建经济 B .发展资本主义 C . 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5、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C ) A 、辛亥革命中 B 、新文化运动中 C 、五四运动中 D 、国民革命运动中 6、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 A ) A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B 、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7、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事件是( C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B ) A.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B.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D.速战速决,武力征服 9、“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 D ) 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10、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 )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是因为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 ( ABCDE ) A.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中国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E. 中国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民主义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题0.5分,共计10分) 1、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 A、革命与改革 B、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C、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D、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 2、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指()。 A、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B、失去了盐税和关税自主权 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政府 D、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3、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的岛屿和澎湖列岛。 A、《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4、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 ()一书。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蒙古图志》 D、《群言》 5、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 A、自强、求富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变则通,通则久 6、维新派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的创设,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 育的发端。 A、北京大学 B、京师大学堂 C、同文馆 D、南洋公学 7、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 纲领,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A、华兴会 B、同盟会 C、兴中会 D、光复会 8、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创立共和 D、民族主义 9、中共提出了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纲领在()。 A、一大 B、二大 C、三大 D、四大 10、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革命成为()的一部分。 A、世界反法西斯斗争 B、世界民主主义革命 C、世界资产阶级革命 D、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11、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纲领有根本区别的原因是()。

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三专题复 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考点分析 本单元高考考点主要包括: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史实,以市场和城市的演变发展为代表的商业发展概况,“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等. 中国古代的经济,是长期以来高考重点关注的内容.从考查内容来看,农业和商业是本专题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和商业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较为密切.从考查角度看,需要注意三个结合:①经济史与政治史的结合,以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以及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②中外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与同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异同,认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世界的发展轨迹.③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其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重点 知识: 〔一〕精 耕细作的 古代农业 1.耕作方 式 〔1〕原 始社会和 商周时期 是简单协 作,集体 劳作. 〔2〕春 秋以后, 个体农耕 成为主要 耕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灌溉农业得到发发展.

2.生产工具的演进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3〕春秋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战国中期,牛耕开始出现.至此中国古代采用铁农具和牛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发明了新式播种工具耧车.唐代,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 〔3〕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地主通过土地兼并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4.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从土地所有制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基本形态 〔1〕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皇家和官府、贵族使用的精美物品,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长期占主导地位. 〔2〕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使用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发展艰难. 〔1〕治金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成熟;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试题及答案fn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A) A、领导阶级不同 B、领导方法不同 C、所处时代不同 D、革命性质不同 2.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颁布的政令要求各省书院改为(C)。 A.预备学校 B.私塾 C.高等学堂 D.专业学会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A)。 A.戊戌维新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革命 4.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B)。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外敦和好 D.全盘西化 5.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B)。 ①民主②民生③民族④民权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6.新文化运动在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同时,提出必须反对封建的(D)A、孔学C、文化思想C、孔子D、伦理道德 7.《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作者是(A) A、胡适 B、陈独秀 C、鲁迅 D、李大钊

8.1949年,葡萄牙武力强占(C),后胁迫清政府订立《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获永久居住权。 A.香港岛 B.九龙半岛 C.澳门半岛 D.广州湾 9.西方列强在下列哪一城市最早实行了直接的殖民统治(A)。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南京 10.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出发点主要是( C )。 A.实现民族独立 B.实现现代化 C.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D.实现国家富强 11.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诸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C )。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12.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13.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音,这主要说明( B )。 A.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后反侵略斗争的继续 B.鸦片战争激化国内矛盾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 C.鸦片战争促进中国农民从中世纪的睡梦中苏醒而奋起反抗 D.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直接产物 14.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是(B)。 A.安庆失陷

2018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一

1.【单选择题】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从()开始的。 选择一项: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严复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2.【单选择题】高度评价十月革命,说从“刀光火色”中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的是(选择一项: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题干 【单选择题】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选择一项: a.陈独秀 b.毛泽东 c.董必武 d.李大钊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1922年至1923年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是()。选择一项: a.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b.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c.香港海员罢工 d.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题目5)。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题干5 【单选择题】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选择一项: a.中国国民党一大 b.中国国民党二大 c.中国共产党一大 d.中国共产大二大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选择一项: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整理党务案 c.“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d.中山舰事件 题目7 正确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是()。 选择一项: a.蒋冯战争 b.蒋桂战争 c.直奉战争 d.中原大战 题目8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彻底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会议是(选择一项: a.中共六大)。 b.八七会议 c.三湾改编 d.遵义会议 题目9 正确

中国经济史课后题答案复习资料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 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 (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 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土地所有制结构】 (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中国近代经济史题库

第一章 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单选]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阶段。 【多选、简答、论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 (1) 传统农业十分发达; (2) 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 【单选】据统计,我国人口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增长,从明嘉靖、万历时的约1.2亿增至清嘉庆末年的4亿。 【单选】景德镇由于窑火不绝呗戏称为“四时雷电镇”。 【单选】明清以来商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于南方。 【单选】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单选】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静听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 【名词解释】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人们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 【多选、简答】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有: (1) 这种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 (2) 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性。 (3) 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4) 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典型的同构性。 【单选】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多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占有者是地主、国家和自耕农,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单选】土地商品化是自耕农所有制广泛存在的经济前提。 【单选】租佃制经营是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有利、最获益的土地经营形势。 【多选、简单、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体内存在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中渗透着深深的自然经济性质。 (2)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虽然保持了持续的发展势头,并几度辉煌,但是封建社会手工业无力承担揭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序幕的历史任务。 (3)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业十分繁荣和活跃,但是它瓦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却很有限。 (4) 中国封建社会政府所实行的一整套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措施,不仅严重地抑制和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也压抑和摧残着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节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单选】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执行的是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多选、简答】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政策包括: (1) 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 (2) 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地限制。 (3) 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 (4) 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看,即洋行,也称“牙行”、“公行”。 【名词解释】洋行制度: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不直接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洋行制度。洋行的具体业务是:垄断对买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保证交纳外商进出口船钞和货物税;代理政府管束外国商人的行动;传达政府对外商的政令,办理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 【单选】1795年,乾隆皇帝只广州一口通商。 【单选】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西方殖民者拿不出多少商品可供中国需要,原因是中国是自然经济统治地位。 【单选】西方商人用来和中国呼唤的商品中只有印度出产的棉花受欢迎。 【单选】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更直接的原因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名词解释】闭关锁国: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执行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指严格限制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的限制,以及对来华贸易的商人的活动也进行严格限制。在这种政策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降到了最低水平。 【简答】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