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说课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说课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说课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说课

高一历史说课稿

说课内容: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学习目标】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它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是想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面临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问题。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成。从中共八大召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二十多年,前面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后面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我们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其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辉煌成就,又有曲折徘徊,甚至是沉痛的教训。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由此开始,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1997年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形式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二、教材分析:本课有三个子目。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第三阶段:“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探索的经验教训。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阅读法、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二)、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

(一)、奠定基础:

⑴人民政权的巩固(基本解放全国、抗美援朝)⑵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这为国家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⑶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力量的日益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

(二)路线方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⑴时间——1953年6月。

⑵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⑶特点: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路线(指导方针)。

(4)实质: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的路线。

(三)、“一五”计划(1953—1957):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

1、基本任务: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阅读教材资料卡片及“绿色通道”P48)。二是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标志: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3、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4、“一五”计划的成就:1957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四)、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A、对农业的改造。(必要性:农业的落后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难以满足人民的需要。根源: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国家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B、对手工业的改造。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到高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概念解释:国家资本主义:是指在过渡时期,在人民政府的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它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造,这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

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特点:都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遵循和平自愿的原则。

4、意义: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改造中出现的问题:过急、过粗、处理不当,遗留了一些问题。

问题探究: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关系。(调研48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过哪些失误?(可由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1、初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

(1)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想想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面临怎样的问题?

答:面临的问题: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2、成功的探索:

A、《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为“八大”召开做了准备。

B、中共八大的召开

(1)、时间: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2)、内容:

①基本国情: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②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④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探索,正确分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过渡:遗憾的是,由于中共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

3、曲折的道路

(1)原因:

A、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政策指导出现失误,修改了关于八大的正确主张。

B、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没有经验。

C、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

(2)表现:

A、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大跃进:1958年底,“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C、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到1958年底,全国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

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结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1959—1961出现三年经济困难。(愿望美好,方法错误,损失惨重)

4、调整中前进:

(1)措施: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核心是调整)

(2)结果: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5、十年建设成就:(1)重工业(2)交通运输(3)能源

总结十年来的建设,可以看出,尽管在探索中出现曲折和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在发展。

问题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绿色通道P49)

三、“动乱”的十年——劫难(1966—1976年)

总体情况:遭受破坏严重,但也出现过复苏、起色。

1、文革对经济的破坏:(1)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

2、国民经济的恢复:

(1)周恩来主持工作时期(出现起色):A、原因: B、措施:针对无政府主义对经济工作的破坏,指示国务院提出整顿企业的措施,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农村,重申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C、结果:

(2)邓小平主持工作时期:(复苏发展):A原因: B措施: C、结果:

(3)再遭破坏: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刚出现的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4)、文革对经济的影响:教材P51

◆“文革”中经济建设还取得一定成绩的原因:并不是“文革”的成就,而是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努力的结果。

本课小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取得的成就、失误及其教训。

1.探索: 2.成就: 3.失误

4.出现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出现盲目服从;在民主革命时期,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地转变观念。

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

④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于是想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5、经验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

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5、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课后作业:印发作业纸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搜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教学生学会史料搜集的一般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改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教学生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歌曲《春天的故事》或者以邓小平的图片导入,邓小平被称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让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为了今天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给我们整个中国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新授: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

1、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历史背景:⑴20世纪50至70年代的经验教训。⑵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思想基础: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主要内容

(1)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会议作出了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提出实行改革开放(4)精简机构、按规律办事、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

(5)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1)伟大转折:政治思想路线、对外政策、工作重心(2)历史性转变:

(3)开辟道路。(4)光辉标志:时代的巨变,社建的新时期。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答案提示:(1)、政治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为制定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基础。

(2)经济上:做出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思想上: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揭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用改革去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使改革具有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4)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具有深远意义伟大转折。

◆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过渡] 改革开放的含义。

改革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分农村和城市;开放主要是对外开放。

二、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经济体制改革

(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次生产关系革命)。(6)必要性:计划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2、改革的过程: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A。原因:农业大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落后严重影响国家现代化建设;原有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

B。内容: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体)

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经达到93%。

概念解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C、意义:变革调动推动改变

◆思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1)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2)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

(3)1958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合作探究:结合当前农村的形势谈谈农村改革的方向。方向措施:

A、落实农村的基本政策;

B、深化农产品的流通体制;

C、推进农村的科技改革;

D、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

E、扩大农村的对外开放;

F、把农民的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G、继续减负、扶贫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背景、方针

②基本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③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④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

A.改革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B.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D.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⑤作用:A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B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原因:历史: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现实: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平等互利为原则。

2.过程:

①设立经济特区深圳(“一夜崛起的城市”)、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1988年)

②开放沿海城市 14个(1984年)

③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④ 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开放内地城市

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4.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面结合

5.作用:推动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我们的现代化建设。6、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同时中

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的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看我们如何应对。(岳麓版)

◆合作探究: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①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而被迫开放的;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②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今天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③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今天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④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今天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本课小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改革经济体制,对外实行开放,逐步把我国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课后作业:印发作业纸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课标要求: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其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重要历史意义。了解中共十五大关于建设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苏东剧变、中共十四大、上海浦东开发、中共十五大等历史重大事件,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学生的学习表现应得到及时评价;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回顾和综合,培养和提高分析认识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和动态历史观。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共十五大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全面推向前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教学重点: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五大。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四、教学方法:探究合作、讲授、阅读

五、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旧知,新中国成立以后所经历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是什么,为什么认为它是中国最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可是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经历过种种困难,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一条适应中国的发展道路,邓小平为中国人民所做的贡献永远让我们铭记。

新授:

一、历史性的跨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可能性

1.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年春)——思想基础

(1)背景:国际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2)谈话内容: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改革的步伐、判断实践的标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的问题等。

(3)意义;冲破思想束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条件)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决策制定:中共十四大(1992年)

(1)主要内容: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探究: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它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2.理论创新:

(1)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通过《决定》,标志着国企改革转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

(2)中共十五大(1997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

A、主要内容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论断提出的伟大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中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的世纪。

◆探究: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成分?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3、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结: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计划经济体制僵化;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人们关于市场经济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为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不断完善。

◆探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思路引领:市场的自主性、平等、竞争、开放性有利于资源配置,有利于商品市场体系完善;宏观控制,有利于市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答案提示: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布置作业:印发作业纸

第二学习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第1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第一个五年计划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 第一个五年 1953年,我国通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注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又称三大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进行;1956年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又称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2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目标:1、掌握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任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三位模范人物,焦裕禄,王 进古,雷锋等事迹。 教材分析:本课知识点分三方面:重点应放在一、三两个方面,尤其是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大力发 展生产力有许多地方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似。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 难点:认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失误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一)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的召开 1、背景: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 2、召开1956 北京 3、内容:a、分析矛盾b、提出任务c、指明方向 课堂讨论 1、“八大”的路线方针是否正确,为什么说是良好的开端? 2、“八大”的正确路线坚持下去吗?为什么? (二)失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的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全新事业缺乏经验。 2、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失误的表现 课堂阅读:找出典型事例,口号、插读等 理解其危害 课堂分析:怎样看待“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教师明确: 人民群众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这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良好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 课堂讨论作业:教材P28“动脑筋”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1956-1966年十年间 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 石油工业 电子、原子能、航天工业 课堂讨论:怎样看待 明确:a、八大路线的成就b、中国人民的骄傲 2、模范人物: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校:崂山八中姓名:解丽丽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本就是一体的,所以,没再按老的方式分开写,只是分条来叙述) 1、通过小组合作,了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及影响,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精神,培养归纳总结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和学生一起画时间轴和探索简图,形象直观地了解本专题的时间段限、阶段分期及知识结构等,并体会到探索之路的艰辛和曲折,从而对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总结整理的能力。 4、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总结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了解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5、结合探索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总结认识及启示。培养掌握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探索篇是一个重点,其中,形成知识网络及认识曲折性、艰难性是一个难点。(主要通过一轴一图三版块来突破) 2、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的理解及地位的认识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一定要明白,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来完成) 3、启示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史论结合的原则来突破) 教法 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十七大报告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做了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今后,中国人民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回顾历史,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过风,也有过雨,有成功,也有失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充满艰辛和曲折的探索之路吧! 讲授新课: 从课堂内容和结构上分三大版块 探索篇 成就篇 启示篇 探索篇 第一步:先确定本专题的时间段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和老师一起画时间轴。 图一 第二步:请同学们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1、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了哪些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

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教案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内容]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导入新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中国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中共“八大”召开 中共“八大”的内容: (1)社会主要矛盾; (2)主要任务; (3)经济建设方针。 教师强调: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八大”的正确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行。 2、“大跃进”运动 提问: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 教师指出:“大跃进”是以乞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发动这一运动是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场运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极大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导致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90年风雨洗礼,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跌撞学步到如今大踏步的前行,经历了无数挫折与磨难,有那么多的前辈不惜牺牲生命,带领后人走上一条属于中国共产党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次高级班党校课上,老师带我们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形成、发展、以及如何在十七大上正式成为一面引领共产党前行进步的伟大旗帜。课后我真切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不易,愈发的珍惜这次了解党、学习党的机会。自己总结了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毛泽东在50年代中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苏共20大的召开,掀起了国际上否定斯大林的潮流,国际共产主义内部开始出现分裂,世界范围内出现共产党第一次退党高潮,面临这样的局势,一直紧跟在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的中国有三条路可走:1,顶住国际上否定斯大林的逆流,继续走斯大林之路。2,向赫鲁晓夫学习,走斯大林之后的苏联之路。3,以苏东位鉴,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英明的共产党人毅然走上了这样一条无人开路,不知未来,充满艰辛的探索之路。 1956年毛泽东作了关于《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这一次讲话,标志着我党开始独立自主的探寻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就在中国顺沿着正确的方向准备走下去时,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阻断了我们的去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未弄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偏激的认为只要是资本主义的理论全部都是社会主义应该摒弃的;还未弄清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盲目的将社会主义过于理想化,而把共产主义过于具体化;还未弄清赫鲁晓夫的苏联模式,完全将其放在发展的对立面,全然不知,实际走上了赫鲁晓夫反对的斯大林模式。就是这样三个“还未弄清”,将党和国家卷入一场十年浩劫。“文革”结束后,中国再次面临三种选择:1,继续走“文革”之路2,像苏联否定斯大林一样完全否定毛泽东及其思想3,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的选择,开辟新路,舍弃老路,邪路。至此,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徘徊期正式结束。 二.邓小平在80年代初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党的成长历史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无疑成为一座让后人永远铭记的里程碑。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之后的党的十三大完整的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也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十三大勾画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陈出新, 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第4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3年---19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

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 一、专题建构与线索梳理 (一)、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权的巩固。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 实质、目的、方法途径 三大改造意义 局限 颁布机构、性质 1954年宪法内容(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设虽有重大失误,但取得显著成就。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的先进事迹(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既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也

是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在思想建设方面,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竞争、创新成为新时代社会思潮的主流。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 (目的、内容、影响、启示)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70年代: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中美建交 概况 改革开放后: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主题 意义 两弹一星和籼型杂交水稻 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二)、小专题梳理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五次调整 (1)、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

(2)、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集体土地所有制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富起来了 (5)、2006年全面废除农业税。 此处涉及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观点,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都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在世界史部分有更多的史实为证。例如: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马上有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将人们带入蒸汽时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南北战争,俄日改革后,马上有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将人们带入电气时代。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在二战后得以推广,马上有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将人们带入信息时代。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是对这一观点的印证。 2、思想解放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竞争、创新成为新时代社会思潮的主流。联系近代史,戊戌变法对西方思想的宣传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民主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最终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在初级阶段 基本特征: 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完善(从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来分析) 6.如何理解3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15大把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

2019届中考历史专题训练卷: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_含答案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 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人民公社化运动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2.到1957年底,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其中从湖北传出的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喜报是 A.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建成投产 B.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C.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D.汉阳钢铁厂建成投产 3.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公布了“一五”计划 D.确立土地改革的路线 4.北京同仁堂是我国著名老字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同仁堂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企业的道路。这主要实施了 A.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国家对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1956年各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图表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6.学习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丁同学:制订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A.甲同学B.乙同学 C.丙同学D.丁同学 7.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左”倾错误严重泛滥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8.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1958年开始的这条“更快捷的道路”带给中国的是 A.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六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23×2分=46分) 1、中共八大在召开之时,中国处于(C ) A、三大改造还未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时期 B、三大改造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时期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时期 D、三大改造全部完成,共产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起来的时期 2、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A ) A、中共“八大”召开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B ) A、开展土地革命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镇压反革命 D、领导“文化大革命” 4、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副墨字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 )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 5、1960年,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是(A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调整、补充、发展、提高 C、巩固、充实、发展、提高 D、调整、巩固、充实、发展 6、从1959年到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导致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B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动乱局面的影响 D、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 7、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A ) 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 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8、下列不属于人民公社的特点的是(A ) A、吃饭不要钱 B、公有化程度高 C、规模大 D、“一大二公” 9、下列不属于探索时期成就的是(D ) A、大庆油田建成投产,实现了石油自给 B、建立了电子工业和原子能工业等 C、福建、宁夏、青海、新疆通了火车 D、我国粮食大幅增长,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10、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是在(D ) A、抗美援朝后 B、一五计划完成后 C、土地改革后 D、三大改造完成后 11、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地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A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12、为了战胜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D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提出“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C、协调与苏联政府的关系 D、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3、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其主要含义是( A ) A、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B、目标大,所有的产品都归公有 C、以人民公社为基本单位 D、超前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 14、下表为我国1957——1960年间城乡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年份粮食植物油猪肉 1957年203 2.4 5.1 1960年163.5 1.85 1.55 出现上表所反映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D )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思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9年的风雨历程,在这62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并且成功地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推进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从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的各种建设理念的统一;也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和谐、安定团结的必由之路。特别是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逐步开创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现途径,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的。邓小平同志曾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在实践中摸索的过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并进行实践检验的过程。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创举和实验。所以,深刻认识苏联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倡向苏联学习,但强调不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在新中国成立的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根据苏联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历史证明,我们这样我们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是正确的,虽然在改造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总的方向是正确的,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人民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1956年,毛泽东同志写了《论十大关系》一文,全文都是“以苏为鉴”的。文章在总论中就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对于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邓小平也曾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主题特征 本单元主要反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史实,说明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复习本单元时注意以下而二条历史线索。 1、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足,自1958年开始,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十年“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借鉴和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模范。在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涌现出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 复习本单元应注意以下内容: 1、三项探索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三位创业模范:“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二.体系梳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1976)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 背景:国内○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 ○2、一五计划正在进行,全国人民正热情洋溢地投身于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作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存在阶级矛盾。)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 了方向,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落实情况:中共八大的奋斗目标未能真正实行,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正确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严重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原因:国内:根本原因: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具体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 观经济规律。 表现: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评价)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危害:是一次严重失误,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 “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对后来中国20年的发展产生影响。 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经济建设必须稳步前进,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 调整: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不久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成就: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提高,是有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建成。众多新兴

专题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判断题。(共3题) 题目1 正确 获得16.00分中的16.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论十大关系》确定的一个基本方针是:“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答对了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 正确 获得16.00分中的16.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答对了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 正确

获得17.00分中的17.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邓小平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答对了 正确的答案是“对”。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单项选择题。(共3题) 题目4 正确 获得17.00分中的17.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哪篇文章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选择一项: A. 《论十大关系》 B.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C.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 《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论十大关系》 题目5 正确 获得17.00分中的17.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论十大关系》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第四、第五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前五条实际上讲的是()。 选择一项: A. 外交问题 B. 经济问题 C. 政治问题 D. 文化问题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经济问题 题目6 正确 获得17.00分中的17.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苏争霸,美国到处挥舞“核大棒”的严峻国际局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增强我国国防力量。“两弹一星”不包括()。选择一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