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开展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开展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开展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开展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开展策略

广州市番禺区韦大小学苏绮红

内容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本学科又遵循着从生活走向教育,最终又回归生活的形态。

但我们不难发现,现今许多课堂上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里,严重影响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得到有效开展呢?本文就从内容的选材、目标的定位、活动的实施三方面介绍自己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综合实践有效开展活动引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精神,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就应该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意做好“引导”的作用。

一、内容选材——打开活动的“窗口”。

1、以生活为基点,走近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经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施不能依托现有的、预设的教材,而是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通过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或引发思考的问题来形成探究活动的主题。儿童现实生活的环境中所包含的如“人文(自我、老师、同学、家长、邻里等)、家庭、社会、自然地理环境等”的资源因素。这些资源不仅是我们开展活动课程的核心载体,也是我们实践活动的“主阵地”。由此,在活动中我们还得“因人、因地、因时”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以充分体现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性、活动性及儿童的主体性的特点。

例如:本校孩子长期处于生活环境落后,且远离城镇的偏远农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许多新鲜事物也不能及时深入了解。见于此,借亚运到来之际,本人组织开展以广州亚运为背景的《亚运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大胆走出自己的生活圈,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生活的周边状况有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激起孩子对广州城市建设变化的关注,特别是我们身边生活环境改变的关注;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社会的责任感,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那份愉悦与自豪。

2、以经验为出发点,贴近能力的发展区。

如果说学生是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每一块泥土都是绿叶的根基,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选择符合学生能力最近的发展区,让这一块泥土先长出茁壮的树苗。这里的发展区的基点就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老师,学生对问题的热情和原有知识储备是实施主题的关键,因此,课题一定要是学生的兴趣所在。

如:开展以《垃圾分类的调查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我以学生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问题——垃圾分类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一

天产生的垃圾情况,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发表对垃圾的种种见解,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生活的周边垃圾状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并讨论有关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等问题,加深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和行为,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挖掘本地资源,体现本地特色。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农村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文化历史的独特性、地方特产的流传性、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人们生活的简朴化……因此,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应当充分体现农村特有的特色,以激发学生对富有本地特色的、从自己身边来的课题,研究起来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例如:我与学生一起研究的主题活动:《童眼看家乡——“韦涌”》、《走近“花卉”的自然世界》、《垃圾分类的调查活动》等,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而孩子们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深入了解自己身边的日常事物,他们的兴趣与热情也都特别高涨,从而为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目标定位——落实活动的“向导”。

1、自主与兴趣并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活动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并在其过程中积极汲取多元化的想法与建议,既也能引导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致,也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有效开展。

例如,在《童眼看家乡——“韦涌”》的主题生成课上,让学生自己决定调查什么,这是发挥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良好机会。学生自己决定和哪些同学组成一小组;小组决定围绕主题做哪一项活动;小组商讨决定围绕主题,该调查什么,搜集哪些资料;另外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也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只是做间接的引导、提示。这种活动中的尊重,不仅有利于调查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今后一系列活动有序、有效的开展。

2、实践与乐趣同享。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在综合实践的具体活动中,也要求学生大胆与他人,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以获得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无疑是促进学生大胆实践的法宝。

例如:在开展《亚运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小组中、在活动中共同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感悟、所见所闻,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大家交流时所洋溢的快乐笑容,分享时所产生的成功感、幸福感,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享受实践、分享乐趣、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体现,也是本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所在。

3、生活与能力共进。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是生活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引领孩子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融入自己的生活实践。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

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的数据、现实事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等等。而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能力就会逐渐积累下来,这些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极为有利。

三、活动实践——提升能力的“阶梯”。

实践活动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重新体验生活片段获得新的认识,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比活动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更加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从而让自身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1、大胆实践,培养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探索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一种开放性思维过程,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经常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逻辑过程的多次反复训练,学生会大大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导学生自觉提高探索的能力,必然会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意识和提高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我们要大胆引领学生拓宽探索的领域、打开实践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得到真正的发展。

如,我结合2010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将学生从校内引向校外,从农村引向城市,放手让学生大胆“闯”,尝试探索,从而获得真正的个性体验,探求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利氛围。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自己的“生活圈”,走出自己熟悉的地方,走向未知,走向探索与实

践的领域,为孩子们营造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也为孩子们能力的锻炼创造了一个多元化的平台。

2、落实实践,关注发展。

不难发现,综合实践调查活动的主题提出,往往是以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主。这就能最大限度地引领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真正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化,为实践活动的现实性、有效性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例如:我组织孩子们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垃圾分类的调查活动》,就结合了当今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垃圾的处理问题”而开展的。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启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心社会现状、了解绿色生态、理解人间冷暖,走进社会不同的领域和社会活动等。同时对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激发以及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3、精心组织,提高有效性。

为了保障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活动的整个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长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往往都要经过一番认真的策划、组织,特别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反馈的意见,大家都要经过精心的思考、商讨,以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如:调查活动往往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不同场所。因而,教师要特别注重调查过程的有效组织,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调查过程的活动效率,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调查场景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并在活动中大胆考验自己,提升自己。

又如,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报课的精心组织,也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证。例如在主题活动《垃圾分类的调查活动》的成果汇报课中,各个小组就提前进行了商讨、准

备工作,大家分工合作,井然有序,因此在正式展示的课堂上,大家的汇报方式都不一样且独具匠心:有配上精美插图的资料分享,有拍子配乐繁荣自编的环保诗歌,有的打动人心的环保体会汇报,有的展示自己创意设计的作品展等等,虽然大家展示的形式都比较稚嫩,但却展现出了他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创意才华,可见学生对本活动主题的理解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运用知识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希望在未来的实践活动中能引导学生大胆地探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孩子能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中乐学好学,以进一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参考书》,广东教育出版社。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上法

新课改中,综合实践活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它如和煦的春风, 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与此同时,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开放性、参与的自主性和目标的生成性等特点也给我们农村指导老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受条件限制,这里多媒体教室、图书室资料还很缺乏,也没什么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校外的课程资源。我们无力开发条件性课程资源,但我们可以重视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学生和学校以及社区的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素材,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一、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着重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

“冬天你别跑,和我一起放鞭炮”的童谣还在耳边回响,春节又一次如约而至。二月点亮的不仅是街道两旁红红的灯笼,还有小孩的眼睛,因为春节注定会让孩子们的钱包鼓起来。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孩子们的压岁钱也越来越多。可该如何合理使用压岁钱呢?大部分孩子都会用这笔钱买一些玩具,零食,但实际上钱花的没有意义。为了引导孩子们正确、合理地使用压岁钱,初步培养学生的理财观念和节约习惯,我们开展了“压岁钱哪儿去了”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围绕压岁钱提出了自己想要调查的问题,并按各自想调查的问题分好组,设计好相应的调查表,又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学校部分同学进行采访,还收集了一些有关乱花零用钱带来危害的事实材料。最后,孩子们在交流中纷纷阐明本组对压岁钱的看法,展示出压岁钱的使用方案。大家一致认为,压岁钱是长辈们对自己的期望和祝福,要用它来做有意义的事,有的说要用压岁钱买上几本好书,有的说要成立一个“上学基金”,以后上学的学杂费、书本费等一律从这里开支,这样既减轻了父母的经济负担,又做到了自立自强,还显现出了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心。还有的说把钱存放在妈妈那里,想买什么就写一份所需用品清单,再估算出大概需要的金额。如果不用,就一直存放在她那儿。

二、把握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锲机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都是独立于学科教学、独立于学生现实课堂。我们要善于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选取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内容加以重组、综合和拓展,把一些学习环节设计成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知识于实践活动中,从而实现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整合,以便使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和全面体验。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才能体现出内在的作用,才能避免综合实践活动“手拿小旗子、上街兜圈子”浮于表面“轰轰烈烈走过场”的弊端。

例如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相互融合。《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上课时,生动形象、多姿多彩的图片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一堂课下来,同学们个个意犹未尽。于是,我及时地把握住这次机会,带同学们走进了微机室。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海洋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视频资料,又将这些资料整理成讲解稿,在组长的主持下交流修改定稿,并在每一小组中选出一名组员代表本小组发言。活动过后,我要求同学们以日记的形式写了当“小解说员”的体会,克服困难的艰辛,有享受成功的喜悦,还有一些胆小没能走上演讲台的同学也表示,以后也要勇敢地表现自己。

科学课里,大自然就是我们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不断风化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用以探究的对象,假如这些探究只局限于课堂上,单凭标本、直观教具或课件演示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探究的思维空间,又会造成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减弱。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更多地到广阔的大自然去开展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例如在研究“动物的生长”这个问题时,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到学校附近的池塘边、水渠里去捉来小蝌蚪,带回学校边喂养边观察。为了真实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和成长时具备的条件、我们还把这些小蝌蚪分别养在两只玻璃缸里进行对比实验。孩子们耐心地等待着小蝌蚪的成长,观察着小蝌蚪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通过这次试验,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和发育情况,也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利用农村当地资源,让综合实践活动走向社会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社会”,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

农村虽没有城市的繁华与热闹,却自有一方广阔的天地。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稻花的幽幽清香,桃李的酸甜可口,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这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活风俗都可以成为我们可利用的资源

我们可以结合农村时令开展活动。在农村,一年四季的色彩分得最清晰。抓住农村时令特征明显的资源优势开展野外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有利于激发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秋天到了,金黄的稻子成熟了,洁白的棉花从棉果里钻了出来,村头柿子树上的柿子笑红了脸,我们班开展了季节性很强的主题实践活动“成熟的秋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歌咏秋天,甚至跟大人们一起收稻子、采棉花、摘果子,在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劳动的滋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展活动。例如刘河渔业的蓬勃发展。为此,我们学校高年级专门开展了保护渔业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采访了渔民,调查、了水质的全过程,通过采访、上网查阅等多种途径获取了保护水资源的各方面资料,用孩子们的话说:“通过这次实地调查、采访、研究,我不仅了解了巢湖的历史、鱼的种类,而且还亲自拉了一网鱼,还有刘河的银鱼文化、焊粑粑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我们要通过各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社会的现状,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体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熟悉各种社会资源,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养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交流思想和发现、安排和组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均有着自身的优势,不仅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条件相对缺乏的农村学校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它应当而且必须摆脱传统“教材”及其知识的局限;“主题”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它只提供一种指南和一些范例,具体内容则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去充实。作为综合学科的教师一定要努力为学生开辟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大自然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探究之中。只有这样,新课标创导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行动,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几点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由于其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它既给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超越了固有的知识体系,学科门类和封闭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反映了我国课程结构方面的新变化。

一、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它立足于每个学生健全完整的发展,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通过开放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学会创造。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目标上更在于克服学生的学习脱离生活的弊端,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

的周遭生活中的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大板块: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它明确的是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个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我觉得在实践过程中,四个指定领域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除上述指定的领域之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与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课程开发角色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的集中体现。教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重在激发探究兴趣,采取有利于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组织形式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从实施过程中要特别强调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体的核心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过程性取向,它强调学生与具体情景的交互作用,因此尽管要对活动内容进行预先规划和设计,但更强调随着活动过程的开展和活动情景的需要不断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从实施空间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架,根据课程生态学的理念。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可以让学生到课外去进行实践活动,也可以是在教室里上课。它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狭窄、抽象思维能力差等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应充分发挥其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千方百计地去探索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享受到成功教育的喜悦。笔者认为,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关键有两点,一是认识问题,包括学校、教师、社会三个层面;二是实践活动途径与方法的问题。

二、我校的做法

首先,我校对这门课程给与了高度的重视,它是我校教学计划中一相非常重要的活动课题,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开展了三个学期,并且已经纳入我校的教学计划,例如我们三年级,按照每周1课时、每学期16课时的课时量,将其按月的安排活动内容。并做到时时落实,时时监管的制度。

三、我的实施过程

刚接触此课程时,虽然对此课程的实施步骤有大体的了解,但对于我们的课题应从哪里来,我们的学生又能研究些什么,这些具体的问题我们仍是一头雾水。“纸

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是我去学习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在学习之中我发现这门新课程与“创新素质实践行”的活动实施内容殊途同归。似乎可以借鉴。有了这样的思想之后,我总算有了一些头绪,没有再“瞎子摸象”了。在我担任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师期间,我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于是我时常用我的眼睛去发现,用我的耳朵去倾听,决不放过一个好课题。自教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来,我感觉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要轻易告诉学生为什么,是什么,而应该在学生的疑问中引发其探究的欲望。只要是学生身边的,具有实践性的问题都将成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的课题。

在这一年中,我尝试让学生作主导,我只是给与指导和梳理。我发现在活动期间,同学们能克服各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用自己独特视角和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在活动中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劳动能力、对事物的辨认能力、交往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活动中,学生们学到了校园里、课堂上无法获取的知识和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为小学生自由舒展身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接触了解自然与社会,对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积极观察和思考,并通过简单的操作实践,品尝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悦,获得问

题探究的兴趣.初步养成好观察,好品质,好探究的心理倾向.

可能是因为我又是语文老师,在选题上我比较倾向于和语文知识相关的内容。例如,我在这学期组织我们班学生实施的一个课题《身边的文化》就是充分利用周围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当地把生活活水引进课堂,这样做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一主题打通了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使学生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社会,有目的收集资料,学会合作的能力。在活动中我给与了学生这样的指导:(在一项完整的探究活动中,大致要经历“确定探究主题→制订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这样四个阶段。)这一次我也是按照这四个步骤进行的。

1、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不是因为语文课程的存在而存在。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不是先决定教师该教些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而是先要思考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因此,探究的主题设计要注重来自学生的问题,要思考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这也符合语文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在第二学段要“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2、在课题制定中我只是帮学生进行了归纳,让他们自己分组,定题,从名胜古迹,风物特产,风俗习惯,文化特点这几个方面去进行调查。

3、在方案制定后,学生们开始了活动,虽然是学生自己做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但我也没有放任自流,我加强跟踪指导,适时提醒学生交流活动发展的进程,并归纳整理以便在活动最后作图片展示、实物展览、小报制作等成果的分享。

4、《纲要》中提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所以,活动的第四阶段(分享与交流探究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认真完成分工的自觉性;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同时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取了知识,自主性有了更加明确的体现。

三、现状与反思

1、明确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

教师在主体活动中是指导者,是帮助者。在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包括(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行为、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包括(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实践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活动终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包括(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作为指导教师还应该多思考指导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老师只能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处于主动激活状态,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去探究。活动过程和研究过程也是师生间交流合作的过程,了解他们心态和需要,协调家长、各课老师、社会等各方面关系,随时加以激励和引导。如在学生写出研究方案后再给予修改意见。对学生家长是否支持活动,学生去一些地方采访是否能得到配合,寻求相关学科老师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帮助等等,这些方方面面,老师都应该采用“秘密行动”的方式,不留痕迹地帮助指导,使学生的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正是有了适时、适度、适当指导,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收获也会越来越大。

2、现状与困惑

虽然在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活动途径与方法研究过程中,致力于活动有效性的探讨和途径与方法科学性的论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体验成功、健康成长,开发与整合了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切实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活动实施中,由于这是一门新课程中的新课程,各方面还不够完善。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就像一个大杂框,它把许多学科课程以及知识类综合课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全塞进这个框里。各个研究领域之间界限不清,内容重复,联系比较牵强。另外,在实施过程中,现在许多老师还是局的无从下手,各方面应如何侧重,与其他学科关系如何处理?特别是选题,这一门学科的无规定性,导致了他没有教材可教。但虽与习惯了因循守旧的老师们总觉得无所适从。没有一个指定,没有一个范围,那不是乱搞吗?有很多的老师现在的思想还是混乱的,总觉得每学期是在“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基于此,我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否可以像其他学科一样有可以遵循的课程标准(不是纲要),在目标和选题上有一定的学段要求和范围,让这门学科有一定的序列性,可操作性。同时也让学生在各种能力的培养上体现出循序渐进的过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蔡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3—6 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知识也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解决有限的学时和知识量的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综合学习”越来越受关注。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出发,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健全、完整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 2、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3、社会发展对中小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因此需要具备些基本能力手综合素质; 同时也为了适应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报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3、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4、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5、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每周一至二节课,学生全是员参与,教师参与活动小组的活动。 6、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这两种基本的组织形成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的开展。 7、在开放的时空中不能忽视安全保障措施: 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 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与管理 1、范围:小学3—6年级学生 2、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学目标,学校建立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小组,加 强组织管理。切实保证研究性学习标真正落实到实处。组长: 魏素菊 副组长: 吴孝东冯秋怀 成员: 冯启红刘晓娜王志鹏张继辉指导管理小组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实际、教育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和具体的研讨措施,合理安排课时,科学调整任课教师,使音乐、体育、美 术、社会、自然、英语、电脑等各学科的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射阳县小学唐爱民 关键词:有效教学和谐氛围贴进生活善用错误激励评价课后延伸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构建和谐氛围 长久以来,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老师说了,要这样做”、“老师不让这样做”……这些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的思想遭到限制,严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教育者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有一道判断题150×6的结果至少有两个零,有的同学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一个零,根据因数末尾有零乘法的简便计算法则,一眼就能看出有两个零,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至少有三个零才对,因为除了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两个零,还有15×6结果还有一个零,也能一眼看出来。两种观点都有他们的道理,如果老师搞一刀切,否认其中的一种说法,那将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能依赖老师或其他人,久而久之,就会严重阻碍思维的发展。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老师还要能虚心的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此外,还要允许学生说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就是说错了也不要紧,解决了学生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二、贴近学生生活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学生学习的过程容易造成形式和内容, 具体和抽象, 感性和理性的脱节, 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枯燥无味, 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善于捕捉、设计生活情景, 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何有效开展校本培训

如何有效开展校本培训 ——在全县农村小学(中片)校本培训研讨会上的讲座 教师进修学校曹友斌 校本培训是指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将本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并立足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是从学校和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师的教育行为,提高教育质量为近期目标的教师培训;是以教师的自学、探究、合作研讨辅之以他人指导帮助为主要方式的教师培训;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结合教育实践进行的教师培训;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教师培训。 一、校本培训的意义及特点 1.校本培训的意义。 ⑴有利于提高教师实际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⑵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⑶有利于弥补继续教育资源的不足; ⑷有利于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2.校本培训的特点 ⑴为了学校。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教育、教学问题和案例的剖析,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培训是在切合教师实际的基点上,遵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其内容、方法、手段都必须密切与本校情况一致。 ⑵基于学校。培训的资源和条件主要来自学校,外在力量及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要充分挖掘学校潜力,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条件。 ⑶在学校中。培训的途径、方式乃至培训者、受培训者都在本校范围内选择,为教师卓有成效地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困难提供有价值的理解和选择的空间。 二、校本培训的内容 校本培训要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这一目标,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结合学校教育

教学工作实际,确定培训内容。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校本培训的重点是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师德培训。根据教育行业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本校实际,及时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促进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达到稳定思想、纯洁队伍、提高质量的目的。 2.教育观念培训。通过对素质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的学习,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经验,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扩充知识视野,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3.新课程培训。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学习讨论,研讨交流。要做到全员参与,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学科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解读课标、通研教材、探索教法。 4.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要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技能培训;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的培训。 5.教育科研能力培训。教育科研能力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逐步树立教育科研意识,把培训与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要注重教师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根据学校、教师实际,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6.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训。通过学习学科创新的基本理论、基本要求,研究如何把学科创新的基本理念和课堂创新的基本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探索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三、校本培训的实施方法 实施校本培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学校要有明晰的办学理念,有较详尽的发展规划,这是培训的前提。其次,培训的主体是教师自己,是教师的反思和“觉醒”。再次,追求特色是培训的关键,目标在于形成“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教育理念。校本培训的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题带动法。学校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科研立项和向上级申报立项,确定集体和教师个人承担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在课题的实验中,紧紧抓住实验中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同时,在培训教学中,培训内容又以课题项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新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 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内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割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从“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等板块着手,整合形成了“生活与体验”、“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种植与养殖”等小板块的课程内容,形成序列、体现个性差异、体现地方特色。 2、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和活动实施的实际,必须灵活安排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度。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响水县八墩小学解卫萍 【论文摘要】本文从目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现状着手,阐述了提高小学课堂效率的方法: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充分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级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的厌学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构建和谐 【正文】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一、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注意活用教材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之我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的特点,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然而它作为一个新的稚生事物,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教师理解偏差,课堂观念陈旧、结构老化,缺少教学内容等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边实践边反思,边探索边总结,努力开创新局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乐阅千卷,悦纳百家,健康成长”这一主题活动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讲鲁迅等名人读书的故事,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结合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读书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活动中,进行诵读古诗词或交流名著赏读,推荐经典的名句或心得。通过摘抄成语、名言、佳句等方式做读书笔记和阶段性地制作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或小书签、剪贴报,调动学生阅读的内需,并用于布置教室,以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用书的积极性。 二、各组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随着活动的开展,须不断修正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要及时将所调查访问到的内容集中起来,并进行分类处理,准备在交流。如在教学“走近生命之源——水”时,各小组开展对“走近生命之源——水”的探究实践活动时,发给学生“自我评价表”。各小组通过采访、问卷调查、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完成活动任务,丰富知识,为汇报展示作准备。 三行展示会进行活动成果展示提高素养。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全人的教育。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生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通常有压力就有动力,有检查就有促进。在开展“乐阅千卷,悦纳百家,健康成长”这一主题活动时,为了推动学生读更多的书,活动中充分利用班级墙报,及时将学生的读书笔记展示出来,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同时,每学期评比两次“阅读之星”。平时,对读书摘录做得好的同学奖励小红花,评比班级“百花少年”。活动中通过举办“我读书我快乐”、“古诗朗 诵会”“故事会”等读书交流活动,向同学们介绍看过的书,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 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而且通过练笔写读书笔记,汇报对所读过的书的认识,让学生在评比优秀读书笔记中,感受到读书的了处,提高综合能力。在教学“走近生命之源——水”时,各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探究,学生对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资料整理分析,通过展示会分组展示成果,通过交流,学生对水有了一定的全面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实践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四、活动评价促成长。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要确立正确的评价观,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者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形式及效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等评价。启发引领学生及时交流并记录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促进活动更好地完成。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促进主体充分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2020小学校本培训计划

2020小学校本培训计划 为造就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具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如何制定校本研修计划?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校本培训计划,欢迎阅读。 小学校本培训计划篇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肩负着人类文明的教育,也在飞速地发展。作为教师,更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制度框架,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和管理工作服务,根据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和学校的工作实际,自身的发展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本学期我将认真践行校本教研工作,融入学校教育创新,借助同伴互助提升教育理念,感悟教育真谛。为此,我定下个人的校本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时期里,新课改新理念要求下,以学校要求为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师德水平、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训练科学研究能力为基本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上好课”为主线,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升华,共同前进,共同发展。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变化自己,学习先进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代教师的要求。 二、个人研修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3、通过培训学习,帮助自己树立科研思想:我们为自己而研究,我们研究的是自己,研究自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落实新课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急待解决的困惑为重点,鼓励课后反思,加强学习与交流,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要提升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升多种水平和养成一定思想观点的主渠道,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新课改后长期实践、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所谓"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数学课堂更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呢?我将使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注重学生发展的策略 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注重什么?每个教师都会知道: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注重学生,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体又要注重学生的那些方面呢?即: 1、注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将所学知识用于买东西算帐,算家里的电费等,使他们体会到,每学一节数学课,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就增大了一点。 2、注重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实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劳动与实践》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

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小学年度校本培训工作计划

小学年度校本培训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改革创新,坚持“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立足校本”的原则,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实现我校全体教师专业素质的共同提高。以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及课程超市需求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课程超市师资培训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主线,进一步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力度,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我校教师培训工作新格局。 二、培训目标: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科研型的阳光教师队伍,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具体如下: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2、促进学校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适应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需要,形成良好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 4、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促进每位教师专业的发展。 5、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会教学的过程。 三、培训内容: 为适应教师个人成功需要、学校发展需要和教育改革需要,本学年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培训: 1、师德培训。 本学年在教师中继续开展师德培训系列活动,开展“三治”“五刹”整治不良作风活动,推行“七静、三品、四用”的教师状态。“七静”:即静下心来上好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改好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学生对话、静下心来研究每一次教学、静下心来读好每一本书、静下心来总结工作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三品”:即品味师生的情谊、品味工作的乐趣、品味生活的幸福;“四用”:即用智慧启迪灵性、用人格陶冶情操、用爱心浇灌希望、用汗水哺育未来。 2、“二五五”课堂模式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西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感恩教育为起点,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她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她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经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学生经过走进社区、走进农田、走进敬老院,亲近、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小公民。 2.各年级课程内容及目标

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有效讲授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科学合理地讲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有效的讲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效的讲授要遵循以下的原则:(1)讲授要有吸引力。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考虑如何用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非语言表达以及饱满的热情、充满感染力是具有吸引力的更高境界。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有: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课时,可以举一个结果令人惊异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听;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难点。在上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和练习的关键部分。在课堂进行中、结束时要强调重难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2)掌握课堂讲授的节奏。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和学生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的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简洁合理的过渡。好的过渡决定了课堂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保证过渡的简洁和条理,控制过渡的数量。如果教师把过渡处理好就不会浪费教学时间,提高效率。(3)讲授要清晰明了。教师应该有组织的、清晰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新信息,指导学生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清晰理解。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收集信息资源,列出学生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的概念,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明确课堂的主要任务,使讲授变得清晰。 教师有效的讲授可以激发学生投入学习,除此外,教师有效的提问,学生有效的倾听,使课堂教学保持相互的对话、交流。 二、有效提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因素之一。教师在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是否问到点上,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在课堂上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明确的问题;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小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要有艺术性,形式要多样,环环相扣;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答案质疑。 三、有效倾听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会倾听,是师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规范学生倾听的外显行为。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时不可以随意插嘴,要用专注的眼神看着发言者,面带真诚的微笑,倾听者能根据发言者的内容产生相应的身体语言。最后,教师让听者承担责任。倾听者,有承担提升讨论质量的责任。在学生倾听时,给孩子明确任务,让孩子带着疑问,带着具体的要求去听,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充满责任感。 四、有效反馈 教师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反馈。教师和学生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反馈时间要及时。教师要做到每一节课都有反馈,表扬好的做法,提出问题和缺点,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强化重要内容,加深学生对当堂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灵活理解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要耐心地多讲解几遍并加上适当地练习。(2)反馈方式要多样、灵活。教师可以让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情节、感受最深的地方;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几个重点问题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态度,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第一节课程的本质与定位 一、课程的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活动、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定位。 1、它与学科课程并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在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质的不同。 2、它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能相互替代。 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理性,而步入学习的经验主义误区;又要防止学科的知识和系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而局限在简单层次上的学科教学的重复和凑合。要及时补足学科教学的缺损。 第二节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 1、教育学原理 ①大教育学原理。大教育观依据社会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当今知识“爆炸”,并且“日新

月异”,因此教育应当时间长、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时间长,空间广。是强调实行终身教育并发展各类教育。而内容多是强调发展xx教育,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效率高则是指教育不但要为儿童未来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作文化知识的准备,更要作学力发展的准备。强调使学生掌握具有“生成性”的各种方法性知识。这些方法性知识包括信息收集和交流的方法、调查与访问的方法、统计测量的方法、发表和讨论的方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法等等。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程努力拓展教育时空,使学习与学校外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课程教材在开发时注意内容的引伸性,教育途径上想方设法与广播、电视、戏剧、报刊、图书、讲座等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链接。其次,本课程致力于实现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以及单一学习向综合学习的转变。? ②情境教学原理。情境包含主观情境和客观情境。主观情境即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所创造的一种“亲、助、乐”的xx人际情境和“xx、智、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儿童以最佳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到学习当中,获得主动发展。客观情境是指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客观情境中,由于每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得到学习者经验背景的支持,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因此,本教材力求弱化或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整合。其次,客观情境中的各种事件与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由于这些事件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他们永远处于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对事件和问题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情境,即新生出许多潜在的学习机会,使自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教学内部和进程就变固定不变的静态的教育载体为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浅谈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策略 校本培训是当下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入环境下以学校为主体而组织进行的教师队伍培训模式,旨在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培训资源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农村地区小学的校本培训具有自身较为独特的实际情况,面临着教师队伍参与培训意愿低、培训资源有限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需要持续强化相关主体探究。本文紧密围绕西部农村小学校本培训这一即定主题,基于当下校本培训的具体实践,重点阐述和探讨相应的优化提升策略。 标签: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策略 在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时代环境下,农村地区的小学要通过一系列优化调整措施以最终持续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这是新时期西部农村地区小学所面临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是切实的挑战,而在多元化的优化提升策略中强化校本培训是重要的途径,需要各小学的高度重视。所谓的校本培训即以学校为主体而设计和组织的旨在提高学校教师整体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和培训模式,整个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是通过积极引进校外优质培训资源的方式完成的,同时必须明晰的是校本培训在我国实际上已经有多年的探究实践,是当下学校管理与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基本途径之一,其功能与意义已经被广泛证明。而就我国农村地区小学的校本培训这一命题而言,实际上是一个较为独特的主题,以下笔者主要阐述和探讨新时期新教育改革语境下西部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优化提升策略。 l、西部农村地区小学中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主观意愿差,需要切实激发内需,为校本培训奠定基础。众所周知,由于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普遍以及教师学校、家庭日常事务繁忙等系列原因,农村小学教师很大程度上不愿意参与诸如校本培训、寒暑假继续教育等活动,很大学校为了鼓励教师参与校本培训只能无奈地通过发放补助甚至强制性等形式让学校教师参与培训。教师队伍参与校本培训的主观意愿较低,很大程度上与教师个体对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有直接关系,对于校本培训的意义没有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有些教师感觉在农村小学中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已经足以胜任具体的教学工作了,参与培训教师浪费时间,殊不知这是“井底之蛙”的表现,因此学校和相關职能部门要以激发教师的内需为突破口,让教师认识到新教育改革环境下强化在职学习的必要性,可以通过外地观摩、引进外地专家学者进行讲座等形式让学校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差距,从而激发教师队伍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这是西部农村地区小学持续优化过程中的基础性工作。 2、西部农村小学在开展校本培训过程中难以寻找到优质的培训资源,导致培训的形式化,要求持续优化校本培训的内部结构,引导社会优质培训资源进入到西部农村地区。通过实际走访等形式我们发现实际上导致农村小学教师不愿意参与校本培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即有的培训形式化倾向较为严重,缺乏实质性的内容,难以切实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农村地区的小学实际上在进行校本培训的过程中难以寻找到优质的培训资源,校内培训资源难以持续开

综合实践精彩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辛店镇同源完全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 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