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谢尔登体型分类,中胚层体型的特征

谢尔登体型分类,中胚层体型的特征

谢尔登体型分类,中胚层体型的特征

谢尔登体型分类是一种常见的通过体型特征来划分人群的方式。

其中胚层体型是谢尔登体型分类体型之一,它主要通过个体的骨骼形态、肌肉分布和体脂含量来进行划分。中胚层体型的特征包括骨骼结

构稳固,肌肉发达,体脂含量较低等。

首先,中胚层体型的人群通常具有较为明显的骨骼结构特征,例

如宽阔的肩膀、窄小的腰部、粗壮的骨架等。这些特征使得中胚层体

型的个体在体型上显得相对稳固,具有一定的鲜明性。

其次,中胚层体型的人群通常具有较为发达的肌肉结构。他们可

能具有较大的肌肉群,肌肉线条明显,给人一种健壮的感觉。这也使

得中胚层体型的个体在视觉上具有一定的肌肉美感。

此外,中胚层体型的人群体脂含量相对较低。这意味着他们通常

不太容易积累过多的脂肪,使得身体线条更加清晰,肌肉更加凸显。

中胚层体型的人群在饮食和运动习惯上通常较为注意,他们可能

会更加关注营养均衡的饮食,进行适量的运动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线

条的美感。同时,这也使得中胚层体型的个体相对较为健康和有活力。

总的来说,中胚层体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骨骼结构稳固、肌肉发

达和体脂含量较低。这一体型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健壮、有力量的感觉,同时也对健康和活力具有一定的保障。如果一个人拥有这样的体型,

可以通过科学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来保持这一身体特征,享受健康和美

感的体验。

越轨社会学

第一讲越轨社会学概述 一、什么是越轨社会学 越轨社会学是研究越轨现象的各种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又称为异常行为社会学。 越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越轨现象,包括越轨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越轨的现象非常普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越轨,因此研究越轨不是研究“他人”而是研究“自己”。 社会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生活的反思。越轨社会学引导我们去发现、理解被我们的日常经验所忽视了的东西——发生在我们周围和自己身上的越轨行为。 什么是越轨 一、常识性理解:社会应加以禁止或纠正、个人应避免的不良行为。 二、关于越轨的传统理论观点 传统的越轨社会学理论将越轨行为理解为违反普遍公认的社会规则(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际上,他们把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和越轨行为看成是一样的东西 理论前提:绝对主义的价值观——即认为在社会层次上存在着或应该存在着一套稳定而一致的、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社会规范。 传统观点对越轨的认识:关于越轨的绝对主义思想——即认为社会生活中越轨和非越轨的界线是清晰和明确的、显而易见的;越轨就是违法的、不道德的行为,因而是社会必须加以禁止的不好的、坏的行为;而非越轨则是好的、对的、值得社会提倡的行为。 三、关于越轨的新的理论观点 越轨的相对性:自杀 日本:切腹自杀是道义的行为 西方:自杀是一种不良行为。在澳大利亚自杀未遂着受到法律的制裁 中国:不确定 越轨相对性的表现: 1.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同一行为有不同看法 2.同一社会对不同群体对同一行为有不同认识 3.同一社会的不同时期对同一行为不同认识 4.同一行为因动机不同有不同评价 5.同一行为因结果不同而有不同评价 新观点对越轨的认识:把越轨理解为某些人或团体用来描述他人行为的一种社会定义。越轨与非越轨的界线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越轨并非某种行为固有的性质,而是社会行为者对它的一种创构或建构(即认为一个行为本身并没有某种固定的意义,这种意义是被人们创构的)。因此,决定某一行为是否被当作越轨取决于人们根据什么准则来判定,取决于这一行为的意义行为者的动机。 四、关于越轨的定义 1.几种不同的定义

Heath-Carter体型法对国人体型的研究及应用

Heath-Carter体型法对国人体型的研究及应用 【关键词】Heath-Carter体型法国人体型 Heath-Carter体型法是一种连续的体型评价方法,将影响人体体型的因素如身高、体重、围度、骨骼、肌肉、脂肪等予以综合考虑,通过测量10项指标,即身高、体重、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骨远端宽、股骨远端宽、肱三头肌皮位褶厚度、肩胛下位皮褶厚度、髂前上棘位皮褶厚度及小腿腓位皮褶厚度,把所测得的数据带进具体的公式,计算得到三因子值,即内因子、中因子及外因子,用连接号把它们连接到一起,就代表了个体的体型。其中内因子表示体内脂肪相对含量,中因子表示骨骼和肌肉的发达水平,外因子表示人体的相对瘦高程度,即线性度。该方法在分析个体或群体的体型特征、研究体型与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心理感情的关系以及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又有客观准确、简便易行、普遍适用的优点。该方法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已被广泛应用,是“国际生物发展规划”推荐使用的体型评价方法。本文主要对近年该方法在国内的应用做一综述。 1 在研究不同种族、群体中的应用 季成叶等[1]对中日两国男性青少年进行了比较,证实了中、日青少年在形态生长方面的不同特点:中国青少年与日本同龄青少年比,在肢体长度上占优势,肌肉方面持平,而骨骼宽度与皮下脂肪方面较为逊色,这是造成中国青少年在外因子,而日本青少年在内、中因子上分别占优势的主要原因。该文作者认为中日青少年的这些差异,既有种族遗传的因素,也与两者生活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关。朱钦等[2]曾对我国北方5个少数民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及回族)成人的体型进行研究,发现在5个少数民族中,鄂温克族男性体型粗壮,线性度较低,骨骼肌肉发达、体脂水平低于蒙古族而高于回族。因为调查的鄂温克旗地处我国东北边陲,气候寒冷,经济以牧业为主,牧民的膳食具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维生素的特点。在5个民族中,回族的内、中因子值最小,而外因子值最大,呈现皮下脂肪菲薄、骨骼肌肉不发达、身体线性度较高的体型特征。作者认为所调查的是回族农民,其脂肪菲薄可能与农村劳动强度大,脂肪、蛋白质摄入少有关。任甫等[3]、温有峰等[4]分别对城区(拉萨)和牧区(那曲)的藏族青少年体型进行研究,发现城区与牧区藏族青少年的体型差异较大,且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这可能主要是饮食造成的,据作者调查发现城区青少年主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而牧区的青少年主要以蛋白质为主,同时城市的生活水平明显高于牧区,这些因素可能是导致牧区与城区青少年相比肌肉骨骼不甚发达、比较消瘦并且在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表现尤为明显的主要原因。迟坤等[5]运用体型方法研究大连市汉族青少年学生体型,通过与其他人群的比较发现,大连男生在各年龄段内因子值都是最高的,说明男生的脂肪含量相对较高,笔者认为可能与大连学生同其它地区学生在饮食结构、营养摄入、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差异有关。刘素伟等[6-7]、姜东等[8-9]针对辽西地区城市、农村的儿童和成人体型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由此可见,体型与生活环境有相关性。 李玉玲等[10]利用该方法对汉族双生子体型遗传方面的研究,提示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 于体型各因子。其中男生中因子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而内因子和外因子受环境影响较大;女生体型各因子受遗传因素影响均很明显,说明其体型可能比男生更稳定,该结果总体趋势与

动物分类和特征

动物分类及特征 动物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生活在今天地球上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一般将动物界分为34个门,在此我们仅介绍主要的、在进化上占主线的门类。 一、原生动物门(Protozoa)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和最低等的动物类群。它们多数是单细胞生物,极少数是由几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群体。原生动物的细胞是真核细胞,具有细胞的结构特征,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他细胞器。原生动物的细胞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具有多细胞生物表现出的生命功能,如从环境种吸取营养、呼吸、排泄、生殖,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这些功能是细胞或由细胞特化而成的细胞器来完成的。 二、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腔肠动物是真正的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如水螅(Hydra)。 ⒈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一,辐射对称。第二,有两胚层。第三,有组织分化。 ⒉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最普遍的是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在其生殖期产生精巢和卵巢,雌雄同体。薮枝螅有明显的世代交替,这是动物中少有的特征。 三、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包括涡虫、日本血吸虫、牛绦虫等。 ⒈扁形动物的进化特征 第一,两侧对称。第二,三胚层出现。第三,器官系统分化。 ⒉扁形动物分类 扁形动物约有7000种,分3个纲:涡虫纲(Turbellaria)、吸虫纲(Trematoda)和绦虫纲(Cestoioda)。 四、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 线形动物是一大类群,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出现了一个进步性的特征,即假体腔(primarycoelom),如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人蛔虫营肠内寄生,身体表面覆盖着角质层,体内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雌雄异体。 五、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包括各种蚯蚓、沙蚕、蚂蟥等。环节动物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⒈环节动物的进化特征 第一,身体出现分节现象(metamerism),这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环节动物的分节,仍属原始分节现象。 第二,环节动物出现了真体腔(coelom),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分化出来的,由壁体腔膜和脏体腔膜围绕而成,因而体壁和肠壁都有发达的肌肉。 第三,环节动物器官系统较完善 ⒉环节动物分类 多毛纲(Polychaeta),如沙蚕,海产,有发达的头部和疣足,雌雄异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期。 寡毛纲(Oligochaeta),如环毛蚓,无疣足而有刚毛,有生殖带,雌雄同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期。

气质的概念和特征

气质的概念和特征 气质的概念:气质(temperament)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的特征:1.动力性特征——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外部动力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指向性方面的特征。如一般把知觉的速度、情绪和动作反应的快慢归结为速度方面的特点,把情绪的强弱、意志的坚强程度归结为强度方面的特点,把注意持续时间的长短、情绪起伏变化等则归结为稳定性方面的特点,而把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于自身内部归结为指向性方面的特点。2.先天性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的特性所限制。研究表明,在儿童生命最初几星期内,对刺激物的敏感度、对新事物的反应等就有明显的差异,这些气质上表现出的明显个性特征,显然不是由于后天生活条件所造成的,而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先天特性造成的。3.稳定性特征——气质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即气质特点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和内容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它能使人的心理活动染上特定的色彩,形成独特的风貌。例如,一个情绪稳定、内向的学生,在任何场合下,即使是很熟悉的环境、很热闹的场面、自己很感兴趣的活动,都会表现出不爱激动、较为稳重、不过分表现自己的特点。4.可塑性特征——气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气质虽然具有先天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不起变化,在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在性格的掩盖下,气质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改造。例如,在集体生活的影响下,情绪容易激动的学生,可能变得较能控制自己;行为动作较为缓慢的学生,可能变得行动迅速。 气质类型学说 1.体液说 最早由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他认为人有四种液体: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这四种体液的配合比例不同,形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 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将这四种气质类型分别命名,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体内血液占优势属于多血质,黄胆汁占优势属于胆汁质,黏液占优势属于黏液质,黑胆汁占优势属于抑郁质。 希波克拉底认为,每种体液都是由冷、热、湿、干四种性质相匹配产生的。血液是由热和湿配合的,所以多血质的人热情、湿润,好似春天;黏液质是冷和湿的配合,因此黏液质的人冷漠、无情,好似冬天;黄胆汁是热和干的配合,因此胆汁质的人热而燥,好似夏天;黑胆汁是冷和干的配合,因此抑郁质的人冷而燥,好似秋天。 用体液来解释气质,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希波克拉底对气质类型的划分,与日常观察中概括出来的四种气质类型比较符合,所以关于气质的这种分类一直沿用至今。 2.体型说 体型说由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提出。他根据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观

体型分类

根据谢尔登(1954),以上三种只是最「极端」的人体型态,没有人是仅属于单一的型态,每个人的身体成分都会或多或少涉及以上三种的人体型态。谢尔登又以 1 至 7 去衡量各种型态的程度(1 代表最少,7 代表最多);例如,7-1-1 就代表着肥胖(extreme endomorphy, or fatness)、1-7-1 代表肌肉发达(extreme mesomorphy, or muscular)、1-1-7则代表廋削(extreme ectomorphy, or thinness)。 Parnell(1959)与 Shizgal(1981)曾指出,肌肉非常发达的人和肥胖-肌肉型的人,都较瘦型体质的人容易患上冠心病。至于运动方面,运动员(无论是男或女)一般都较非运动员肌肉发达,而且也较为瘦削,不过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其体型亦有一定的倾向(图一:男子,图二:女子)。 肥胖体质的人,都具有浑圆(roundness)和柔软(softness)的外型特质,腹部明显较胸部突出,全身的轮廓平滑,没有任何肌肉的线条。 肌肉体质的人,都具有骨骼粗壮、肌肉发达、肩膊阔大的外型特质,大部分的运动员,都具有肌肉体质的的特点。 瘦型体质的人,都有修长、脆弱的外型特质。拥有这种体质的人,一般骨骼都较细小、双肩下垂、肌肉也不甚发达。

图一、男性运动员与非运动员(Reference)的谢尔登体型分布 图二、女性运动员与非运动员(Reference)的谢尔登体型分布

体格分类法与健美训练取向 --从人类分类学说起 人类分类学与颅相学从很早以前,不管是东西方,人们就想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加以分类,用来解释和预测性格及将来的成就或命运等等。分类的线索与根据有多种:以宿命论的观点,则透过如生辰八字与星座;以结构论的观点,则透过体型、脸型或面像;以功能论的观点,则透过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分析。这种类别形成条件的知识在现代称为人类分类学(humantypology)。 人类分类学这门学科跟健美训练有何关联呢?早在1995年以后美国Muscle & Fitness杂志就已经陆续发表报导了这种分类学与健美训练的相关文章。十年后的今天,当初的数篇文章仍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就连今日的健美运动营养学也采取了使用人类体型分类法来计算健美运动的营养素需求比例。 系统的使用人类分类法并且对后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首推古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BC 460~377),他原是一位希腊的内科医生,他的医学思想对古希腊的科学一直有着持续性的影响,由于在当时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进步的医疗仪器可用,所以希波克拉底等医生必须使用当时盛行的科学理论来解释并且治疗病人。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与黏液(phlegm),这些体液分别与乐观、暴躁、压抑、无精打采四种气质对应,因此出现了四种分类,这套理论系统也就是所谓的「四液说」(humoral theory of disease)。希波克拉底的四液说乃是根基于当时的哲学思想,也就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相互的关系。无论是四液说或是当时的哲学思想,都认为人与整个世界皆受到同样的自然规律而生息,这些理论后来影响了医学的发展与治疗的方法。 人类分类学发展到了到德国学者高乐(Franz Joseph Gall, 1758-1828)提出颅相学(phrenology)后形成一股热潮。高乐认为由人脑骨头的些微凹凸形状就可以看出其某些能力的优劣,引发了脑神经的功能研究与解剖上的丰富成果,也更奠定了人类可以藉由外观来分类的人类分类学基础,而健美训练与人类分类学的关系其实早在上个世纪的健美运动之父尤金山道(Eugen Sandow)的推广下就已经产生了有效的交会与运用,山道在晚年系统的根据来自世界各地男女青年的个人体质差异、年龄和职业特点,个别传授健美的训练方法,有效的对世界上数千万的男女青年进行了健美训练的教育与指导。 最后对现代健美运动训练法产生深刻影响的是1940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谢尔登(William Sheldon,1898-1977)所发表的体格分类理论。谢尔登曾经比对四千名青年学生的全身照片,从像片中将身体为五个部分,各部分取十七个计算值,将全部照片用体格、姿势、肌肉、脂肪的发达度、皮肤性状、毛生度等特征加以配列,从这些配列方法发现体格的基本因素,再考虑发生学的因子概念,而导入了将体型区分为外胚神经型(Ectomorph)、中胚筋骨型(mesomorph)与内胚黏液型(endomorph)三个基本体格型态。谢尔登认为外胚型具有发达的大脑机能,有显著的头部,但体型瘦弱、缺乏肌肉,外表就如同学者一般,表现

越轨行为的相关理论

1。越轨行为的相关理论。 2。列举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的越轨行为,试用有关理论进行解释。 https://www.doczj.com/doc/7b19279153.html,/question/160985867.html 尽量帮我一下谢谢T_T... 最佳答案 一、社会越轨,作为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它有三种不同的性质:消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妨碍作用的越轨行为;积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中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十分明显的,介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1、生物学解释——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此种解释也称为体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A、生理犯罪理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 他的结论是,犯罪人是退化的人,是再现于现代文明社会的野蛮人。犯罪的人是生来就要犯罪的。 B、体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 谢尔登提出体型可能与犯罪有关。他将人的体态分为“内容型”、“中胚层型”、“外胚层型”三种,并得出“中胚层型比其他人更容易犯罪”的理论。 C、染色体理论 史密尔和伯曼两位科学家发现,一些男性其性染色体的构造为XYY,在体质上具有个子高、智商低、面部有严重粉刺等特征,并在行为上具有进攻性和反社会性。 结论是: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 2、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 A、越轨与性格有关 越轨与性格有关:外向性格的人更容易越轨。 B、暴力和越轨都是社会习得的 没有真正从事过攻击行为的人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攻击行为。

微表情心理学:八种形体特征看对人,看看你是哪一种?

微表情心理学:八种形体特征看对人,看看你是哪一种? 微表情是人类经过长期进化后遗传下来的,不受人的意识控制,因此也最能够体现一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换句话说,微表情是由潜意识决定的,是谁都掩饰不了的思维真相。它常常掩藏在其他表情之下,而且稍纵即逝,只有10%的人能够捕捉到。它最短能持续0.04秒,但或许就是这烦人的0.04秒把你出卖了 我们处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其中有很多人是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这就需要我们在交往过程中保持谨慎,同时动用一切思维和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探知对方的性格特征、心理盘算。只有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较量中占得先机,掌握主动权,引导整场心理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看人的第一步,是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直观地进行判断。总体上说,人在形体上有八种特征,这些显而易见的外在特征隐藏了一个人的性格、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优点和缺点等内在密码这八种形体特征具体如下 一,人体的颜色,包括皮肤、头发、眼睛、胡须等的颜色。有的人金发碧眼白皮肤,有的人黑发黑眼黄皮肤。颜色不同,性格、身体、智力等各方面均有差别。 二、体型差异。有人高大壮硕,有人小巧精干。从整体上来说,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身材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三、毛发、皮肤与面貌等人体组织。有些人毛发柔软,皮肤细嫩;有些人毛发干枯,皮肤粗糙。这里既有天生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环境因素,因而能很好地反映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 四、人体结构。一个人的身体构造和他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 五、人的面部特征,包括前额、眼、鼻、嘴、下巴等部位。这些部位的形状、动作,都在暗示着一个人的内心。 六、肌肉的松紧与骨骼的韧性。这一点也很好理解,一个人握手时是强劲有力还是绵软无力,身体柔韧性是好是差,都在提示着这个

连环杀人犯的心理浅析

风铃为谁而鸣——连环杀人犯的心理浅析 注:本稿件仅供里屋心理学研究会与《恐怖推理研究》电子杂志发表,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1985年12月29日,在伦敦东部的Hackney Wick,发现了一具女尸,被害人是一个19岁的从事秘书工作的女子Alison Day。而与此相隔不久,86年春季,伦敦南部65公里的Guildford 郊外的一个村子中,在林地里又发现了一具女尸,死者是17岁的女孩Maartje Tamboezer。这片林地上长满了风铃草,因此被警官们将这件案子称为“风铃草调查”(Bluebell inquiry)。虽然两地相距甚远,但警方仍然从这两起以及后面发生的多起杀人案件中找到了共性,包括了用来勒死被害人的带子,用剪下来的衣服塞住被害人的嘴巴,捆绑被害人的双手的方式,尤其是在公共场合纵火焚烧尸体的尝试,这在英国当时任何杀人案件中都是前所未有的行为方式。 这起连环杀人案件由于苏格兰场以英国人特有的严谨到古板的地毯式搜索,以及被称作“犯罪心理侧写”(Psychological profile)之父的著名犯罪心理学家David Canter对凶手相貌特征、生活方式及成长经历准确到令人吃惊的描述,最终告破,凶手正是一名经常乘坐火车四处旅行工作的木匠,而其犯案地点和时间正好与英国某条铁路的轨迹和时刻表相吻合。 这起案件,也成为了犯罪心理侧写学的典型教材。当然,我写本文并非是深入研究这起案件,而只是由这起案件切入,就连环杀人犯的心理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事实上我刚拿到这个选题,立即下意识地就想起了“风铃草调查”,而本文的标题也就是出自这起案件,甚至我在写作本文时,耳机里听的歌也是那首Nick Cave &Kylie Minogue 《Where the wild rose grow》。(不知道这首歌的可以去找来听听) 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换言之,也就是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很多的差别,尤其有两方面与暴力犯罪的不同形态的联系更为密切。一个方面是犯罪人对犯罪行为的准备,以及与被害人发生联系的方式。尤其在暴力犯罪里,表现在犯罪人企图建立起联系的尝试,也可能是企图建立起联系的一种暗示。这种“建立联系“,并非是指犯罪人接近被害人的方式,而是指在施暴过程中,企图强行让被害人对他进行的某种认同。比如在“风铃草案件”中:他是否要求被害人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从这里表现出犯罪人的自我认定发生缺失,他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常常被忽视的对象,从事着不为人注意的工作,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又或者犯罪人要求被害人吻他,询问被害人的姓名,询问被害人是否有男朋友……这些都意味着,犯罪人在努力使自己相信,在性侵害行为中,包含着一些个人性(private)的甚至是亲密的接触。这种尝试,正是犯罪人在与他内心里最后一丝残存的道德和伦理观点做最后的斗争,而这最后斗争的最后结果却是使用暴力胁迫被害人来顺从他的道德伦理观。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残酷的讽刺。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控制欲望(desire for dominance)。所有暴力行为人都想控制他们的被害人,以便使他们的欲望获得满足。但“控制行为”并不只是作为达成犯罪目的的一种手段。在一些时候,“控制体验”成为了暴力行为人想探索和欣赏的对象本身。他们故意地恐吓、贬低和羞辱被害人的这种行为,也成为了这些犯罪人的重要特征,因为他们自己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就可能有控制别人的欲望的表现。这种犯罪人,在现实中,则多半并非是一个强而有力,让人有安全感的人。 随着犯罪人犯案的增多,犯罪人会有一个从犯案技术到犯案心理的逐步成熟和稳定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作案熟练度在慢慢提高。一个犯罪人,心理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境,犯罪情境(criminal situation)和非犯罪情境(non-criminal situation),而这两种情境中的行为之间,可能会存在很密切的联系性和一致性。比如在犯罪过程中,犯罪人成功地使被害人达到了他

(整理)特征分类

原肠胚的特点。 答; 1.具有三个胚层;2.同时具有原肠腔和囊胚腔;3.具有胚孔。 原生动物门一般分为哪四个纲? 答:(一)鞭毛纲-绿眼虫(二)肉足纲-大变形虫(三)孢子纲-间日疟原虫(四)纤毛纲-大草履虫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1、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少数为多细胞组成的群体,但至多只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2、个体微小,一般在10-200微米之间,大部分个体在显微镜下才能被观察到。3、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原始性及多样性。4、分布广泛,世界性分布,分为淡水、海水、土壤和寄生原生动物四大生态类群。5、大多数个体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能形成包囊。 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纲概况。 答:特征:(一)体型多数不对称,少数辐射对称。(二)有体壁和细胞的分化,但没有明确的器官和组织。(三)有独特的水沟系统。(四)具有特殊的胚胎发育过程,有逆转现象,海产种类要经过两囊幼虫阶段 分纲:1.钙质海绵纲:白枝海绵2.六放海绵纲):偕老同穴、拂子介3. 寻常海绵纲浴海绵、淡水的针海绵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纲概况。 答:特征:1 体型多数为辐射对称,少数为两辐射对称2 具两胚层,出现了原始的消化 循环腔3 出现了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4 生殖方式多样,有的种类在生活史过程中有世代交替现象。海产种类个体发育需经浮浪幼虫期。 分纲:水螅纲;僧帽水母、筒螅、水螅和桃花水母 钵水母纲:海月水母、海蜇和霞水母 珊瑚纲:海葵、珊瑚和海仙人掌 列举四种寄生吸虫的名称,并说明其中间寄主和终寄主。 答:肝片吸虫(羊肝蛭):成虫寄生在人、牛、羊动物的肝胆管。中间寄主-椎实螺,可吸附于水生植物上,感染期为囊蚴。 布氏姜片虫:寄生在人或猪的小肠,寄主在淡水扁卷螺和水生植物体(菱角、荸荠)上,感染期为囊蚴,人体内最大的寄生吸虫。 日本血吸虫:寄生在人的血管中,中间寄主-钉螺,感染期为尾蚴。 吸虫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征 答:1.成虫体表无纤毛、杆状体、保护色等结构,而具皮层和皮棘。2.外寄生种类有眼点,内寄生成虫感觉器官多已退化。3.具有吸附器官,如吸盘和小钩。4.生殖器官大多雌雄同体,一般都很发达,能产生大量裹着卵膜的胚体。5.大多生活史复杂,经历多种形态的幼虫期,并有更换寄主的现象。外寄生1个,内寄生2-3个。 绦虫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征 答1.;成虫寄生于各种动物的肠中,具有带状背腹扁平的身体。2.头节上有小钩和吸盘,适应肠的剧烈蠕动。3.感觉器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全部消失。4.生殖系统高度发达5.有幼虫阶

中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中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原因及法律措施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原因及法律措施。 【关键词】家庭暴力法律措施原因现状 【正文】 家庭暴力是一种社会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现象,而暴力本身更趋向生物性,因为它毕竟是一种野蛮的行为。自人类组成家庭以来,就伴随家庭暴力的发生。家庭暴力中,中国家庭暴力发生率为29.7%—35.7%,受害者多半为妇女,而老人,儿童和男性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在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中,由于力量以及地位的悬殊,妇女和儿童经常处于家庭暴力的阴霾之下。全国妇联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有16%女性承认被配偶殴打过,还有5%和2.6%的女性表示受过精神伤害和性虐待。家庭暴力的原因是什么?预防家庭暴力的法律措施?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作一粗浅探讨,旨在预防和消除家庭暴力,建设温馨和睦家庭。 一、中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所谓家庭暴力又称婚姻暴力、配偶虐待、妇女虐待等,是指发生在已婚或同居者的虐待行或暴力性行为。暴力包括口语上及非口语上的威胁对方的身体,或者是使对方精神上或情绪上受到伤害。具体的暴力形式包含推、挤压、打巴掌、掐、刺伤、被迫性性行为,或使用武力的威胁区控制另外一个人,其可能造成对方严重受伤或死亡。而中国家庭暴力的现状主要来自的三个方面: (1)对老年人的虐待。在我国,老年人的权益也并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和保护,这导致受尽子女虐待的老人无处避难,尤其是那些身处农村,没有文化又缺乏维权意识的老人,往往以自杀来寻求解脱。即便是在社会福利保障各方面相对好些的城市,家庭暴力仍威胁着老年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逼近,如何让老人远离家庭暴力已成为刻不容

缓的问题。 (2)对儿童的虐待。童年本是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然而,对于某些儿童来说,童年的时光却苦不堪言。在中国,西安儿童虐待防治中心自2006年初成立以来,所接待的儿童权益投诉案件中,因身体虐待和性虐待而接受治疗的占到了52%,而在施虐者中,家长则占到了50%。 (3)轻率恋爱结婚。不少青年人讲究激情,没有深入了解对方的品德、经济基础、性格等。(2)由于心理品德因素而发生的家庭暴力。可分为几种:无情型人格,妻子往往成为家庭暴力侵害的主要对象;偏执型人格,容易怀疑配偶不忠,并采取暴力行为、报复配偶;暴发型人格等人格。(3)不法和不良行为,例如男人的抢夺行为和女人的吸毒行为等,也是导致家庭暴力的原因。(4)因干涉妇女的婚姻自由而使用暴力。特别是因离婚不成或迫使对方不离婚而残害虐待妻子,还有的是离婚以后因子女抚养问题、房屋分配问题等而对前妻施暴。 家庭暴力之普遍、受害者人数之众已不容小觑,同时,家庭暴力引发的刑事案件、社会治安案件,如受虐妇女以暴抗暴杀害丈夫、逃离家园的青少年误入歧途并踏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等,已经给社会的安宁蒙上了日益浓重的阴霾。 二、发生家庭暴力的原因 1、先天素质的影响。社会学家谢尔登和埃莉诺认为中胚层体型的人更具有攻击倾向, 这些人体格健壮,行动敏捷,他们发生犯罪的可能性最大。此外,由于染色体的差异,XYY型的男人更具有犯罪倾向,容易发生攻击行为。中胚层体型的人自恃身材高大,而无视其他人的孱弱,因此那些弱者常受到攻击,妻子自然也包括在内。而XYY型的男人往往智力低下而身材高大,他们在社会上可能受到种种限制,以致要通过攻击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妻子最常在身边,所以也最容易受到攻击

中医体格学说和韩医四象医学对比分析

中医体格学说和韩医四象医学对比分析 体质是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所共同造就的, 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个体所表现出的功能形态及心理特性无不例外所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体质( 普遍 性 ), 就像每个人的长相各异其体质也复杂多端 ( 复杂性 ), 其特征全面的体现在精神与肉体上 ( 全面性 ) 在一生当中不断地展现着 ( 速绩性 ), 体质有如上的基本特性这 种体质按生理学来说表现为个体的生理反应性 , 从病理学来说表现为发病倾向性反 应性指的是人体对内外因素的不断反映 , 病理倾向性指的是对特定发病因素的易感 受性 , 表现为对某个疾病的已发生性和易转化型对体质的认识纵观东西方历史不难 看出已很久远 1.西洋医学的体质观 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的四体质说 受到 EmPedodes的四元素论的影响H ippocrates 把古希腊哲学中构成宇宙的火水风土四个要素的原理运用在人体上, 提出了 H币 pocrates 体液病理说 : 人体是由四种体液组合的比率不同, 从而产生了人体特质的不同类型; 四种体液则血液 (blood) 钻液 (Phlegm) 黄胆汁 (yellowbile)黑胆汁(bla改bile),他们分别产生于心脏 ( 血液 ) 脑( 钻液 ) 肝脏( 黄胆汁 ) 和胃( 黑胆汁 ) 伽伦纳斯 (Galenus) 的四体质说 希腊医学者和解剖学者伽伦纳斯(Galenus) 体质学说以希波克拉底体液病理说为基础主张了四体质说多血质(saninker): 易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粘液质印 hiegtnatiker): 稳重 , 考虑问题全面 ; 安静 , 沉默 , 善于克制自己 ; 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 注意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 外部动作少而缓慢胆汁质(choleriker): 性情奔放 , 情绪兴奋性高 , 抑制能力差 ; 外倾性明显 , 无永绩 -胜黑胆汁质 (melancholiker): 又叫做抑郁质 , 为人小心谨慎 , 思考透彻 , 在困难面 前容易优柔寡断不相信他人 谢尔登 (Sheldon) 的胚叶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者主张胚叶起源说 : 人的体质构造大部分是出生前已被决定并且六岁左右形成大体体型内胚叶型 : 从胎生期的内胚层所发育的内脏腹部较胸 部发达 , 四肢较短端部尖 , 骨骼较粗肩成水平脸上下宽度近似较宽 , 皮肤柔润光滑 , 较胖中胚叶型 : 由胎生期的中胚层所发育而成 , 胭体较宽肌肉发达胸部较平坦四肢骨骼肌肉发达皮肤厚重较粗糙外胚叶型 : 胎生期时就有外胚层发育而成体表的感觉器 官即神经系统发达体型笔直胸部较腹部发达肩窄肌肉曲线明显与头

气质类型与性格特征

读懂孩子的性格特征——从孩子的气质类型看孩子 的行为方式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特点,那么这些不同除了所生存的环境因素以外,还有着他与生俱来的先天因素。这些先天因素有什么不同呢?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而进行有效的教育呢?我们先来读懂这些因素产生的原因。 人的气质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些差异属于气质类型的差异。对气质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见解,因而形成不同的气质理论。最早对气质加以分类并给予细致的描述,其分类被后人接受认可的,是希波克拉底对气质的分类。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 希波克拉底的体液理论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医生,他认为体液即是人体性质的物质基础。他在“四根说”发展为“四液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系统化。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中有四种性质不同的液体,它们来自于不同的器官。其中,粘液生于脑,是水根,有冷的性质;黄胆汁生于肝,是气根,有热的性质;黑胆汁生于胃,是土根,有渐温的性质;血液出于心脏,是火根,有干燥的性质。人的体质不同,是由于四种体液的不同比例所致。 格林(盖伦)是欧洲古代医学的集大成者,也是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他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出发,创立了气质学说,他认为气质是物质(或汁液)的不同性质的组合。当时他说气质共有13种。在此基础上,气质说继续发展,成为经典的四种气质: 多血质:多血质是人的气质类型之一。多血质的人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容易形 成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等品质;也容易出现变化无

常、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等特点。这种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易变换等等。这种人适宜于做要求反应迅速而灵活的工作。外向,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等。 粘液质:人的气质类型之一。根据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看法,人体内有4种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粘液质,每种体液所占比例的不同决定了人的气质差异,其中粘液占优势的人就属于粘液质情绪稳定,有耐心,自信心强。 胆汁质:胆汁质人的四种性格类型之一,其特点是“情感发生迅速、强烈、持久,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属于这一类型的人都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反应迅速,情绪有时激烈、冲动,很外向。 抑郁质:抑郁质是人的一种气质类型,根据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 底的看法,人体内有4种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每种体液所占比例的不同决定了人的气质差异,其中黑胆汁占优势的人就属于抑郁质。抑郁质特点:抑郁质的人神经类型属于弱型,他们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很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抑郁质的人为人小心谨慎,思考透彻,在困难面前容易优柔寡断。抑郁质表现:抑郁质的人一般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体型说 体型说由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E.Kretschmer)提出。他根据对精神病患 者的临床观察,认为可以按体型划分人的气质类型。根据体型特点,他把人分成三种类型,即肥满型、瘦长型、筋骨型。例如,肥满型产生躁狂气质,其行动倾向为善交际、表情活泼、热情、平易近人等;瘦长型产生分裂气质,其行动倾向为不善交际、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理论及相关因素研究

1、斯卡蒙生长模式的类型不包括 A、一般型 B、淋巴系统型 C、子宫型 D、神经系统型 E、生殖系统型 2、下面有关生长发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长发育过程呈现出动态的变化 B、生长为质的改变 C、生长发育过程基本结束时,个体达到成熟 D、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是不均衡的 E、许多重要的器官都有关键生长期 3、心理行为发育指标不包括 A、认知能力指标 B、情绪状态指标 C、个性发育指标 D、社会适应能力指标 E、智商检测指标 4、关于生长发育的规律,错误的描述是 A、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先慢后快 B、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 C、在量的增长过程中发生质的改变 D、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 E、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5、营养对脑发育影响的关键期是 A、妊娠的后3个月 B、妊娠的后6个月 C、出生后的6个月 D、妊娠的后3个月至出生后的6个月 E、妊娠的后6个月至出生后的6个月

6、关于生长的涵义,下列错误的是 A、身体化学成分的变化 B、组织、器官功能的完善 C、身体重量的增加 D、身体大小的变化 E、身体长度的增加 7、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 A、向心律 B、轨迹现象 C、头尾发展律 D、正侧律 E、神经系统发育的规律 8、从胎儿到成人,出现的第二次生长突增高峰在 A、胎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童年期 E、青春期 9、身高突增高峰时,身高一般一年可增长 A、10-14厘米 B、12-18厘米 C、4-5厘米 D、5-7厘米 E、20-25厘米 10、童年期是指 A、0-1岁 B、1-3岁 C、3-6岁 D、6-12岁 E、10-20岁

1、生长发育调查的目的不包括() A、研究生长发育的规律 B、探索各种内、外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C、评价保健措施的实际效果 D、制订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正常值 E、遗传疾病的筛检 2、个体生长速度评价最常用的方法是() A、生长监测图法 B、离差法 C、百分位数法 D、曲线图法 E、指数法 3、生长发育调查追踪设计的优点是() A、节约时间 B、工作量小 C、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数据 D、能揭示影响因素与生长发育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E、样本不易流失 4、生长发育调查的伦理学原则不包括() A、伦理审批 B、知情同意 C、对生长发育有问题的儿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D、凡对调查对象可能造成伤害的试剂或药品不得用于儿童少年 E、正确对待对照组 5、各种发育年龄中应用最广的是() A、体重年龄 B、身高年龄 C、第二性征年龄 D、齿龄

气质研究综述

气质研究综述 关于气质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气质的本质、气质理论、稳定性和可变性特征、研究方法、与实践的关系揭示了人类对自身气质的研究。 关键词:气质;可变性;稳定性;气质测量;心理健康 气质展现着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气质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的四种体液的划分。一直到十九世纪希波克拉底的观点还影响着西方的气质理论。二十世纪的前几十年,气质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衰落时期。二战以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Thomas和Chess的研究激起了儿童发展研究者对气质研究的新热情。近年来,随着对气质研究的愈益深入,心理学家们考察气质的视角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传统研究中对气质稳定性的突出和注重,转向对气质的可变性与发展性的关注。从对象看研究重心转移到儿童身上。关于气质的实质、类型及其特征等问题,从古至今出现了不少理论,但至今尚未达到认识的统一。 一.气质的实质 (一)气质概念的起源 气质是个古老的概念。“气质”(temperamen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temperamertum),原意是搀合、混合,按适当的比例把佐料调和在一起。今天所说的“气质”一词来源于日语,为日译英语temperament的学名。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他认为这是由于体液的不同比例造成的。在他看来,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协调,人就健康,四种体液失调,人就会生病。机体的状况决定于四种体液混合的比例。公元2世纪,罗马医生盖伦(Galen)提出,某种体液占优势就会造成相应的特征鲜明的情绪风格或气质(temperameturm),进而分别构成了四种相应的基本人格类型的核心。这就是气质概念的来源。此后,气质就被用来描述人们的兴奋、激动、喜怒无常等情绪特性。[1] (二)气质的定义的演变 气质的概念在西方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和复杂的发展过程。在气质的研究中,对气质的实质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和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希波克拉底的观点对后来的气质理论一直存在着影响:(1)生物学因素是可观察的特征的基础;(2)情绪是气质的核心以及关键特征。[1]这一点从各种气质的定义和解释中显露出端倪。人们对气质涵义的认识是有分歧的,综合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强调情绪

第五章 影响犯罪的主体因素

第五章影响犯罪心理的主体因素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因可寻的。人为什么会犯罪?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古往今来许多学者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正确的结论是:犯罪心理的形成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两方面的因素中,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只是促使内因变化的条件。 本章将对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即主观因素进行专门的讨论,这方面因素主要包括犯罪主体自身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行为因素。这三大方面因素是产生犯罪心理的前提因素,或者说是内在的,关键性的因素 第一节犯罪主体的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决定了人的物质存在状况,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犯罪者也是具有一般属性的个体,其生理状况对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一、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个体会有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并具有不同的社会经历,因而年龄因素会对犯罪率的高低,犯罪种类和犯罪手段的选择产生影响。14岁之后开始上升,20—24岁达到顶峰,25岁开始下降。年龄层中犯罪发生率的变化,表明了个体人格未完全形成而产生的在社会中的适应性障碍。 法国·杜布里洛博士 儿童期 1~12岁 少年期 12~18岁 青年成人期 18~25岁 成年成人期 25~35岁 公认成年期 35~50岁 危机期 50~60岁 衰老期 60岁以上

1.儿童期:几乎没有犯罪、生理和心理末充分发育,人身处于父母的严格保护之下,并且对犯罪认知还十分模糊,因而不易诱发犯罪心理的形成。 2.少年期:充满矛盾时期。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形成与认知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认识、情感、行为之间的矛盾,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都表现较为突出。渴望独立,但又缺乏相应的认知能力,因而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刺激,从而形成犯罪心理。犯罪类型与年龄较为一致,多表现为盗窃、抢劫、放火、性犯罪等爆发性强的非智能犯罪。 3.成人期:犯罪率下降。这是由于此时人的身体与心理都逐渐发育成熟,认识能力与自知能力、自控能力都大为提高,心理结构渐趋稳定,因而主体内外之间的矛盾下降。所以犯罪率下降。犯罪类型与年龄相一致,多发生所谓白领犯罪、经济犯罪、高智能犯罪、黑社会犯罪等需要丰富的经验、成熟的智慧乃至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的犯罪,不容易冲动更善于伪装自己,掩饰情绪,犯罪心理结构趋向稳定化。 4.危机期:犯罪率进一步下降 5.衰老期:犯罪率降至最低点。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衰退,相对于青少年而言,已不再冲动,发生纠纷可能性小,更趋于稳定的生活方式。 二、性别因素 男女之间的差别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生理、心理的不同,对犯罪也有着重要影响。 (一)从犯罪率来看,一般而言,女性犯罪数量要比男性低得多。两性差别是其重要原因。 1.生物基因决定了她们在体能上天生地弱于男性,心理能量亦弱于男性,表现为胆量相对于男性较小,性格温和柔顺等,女性在整体上攻击性弱于男性。 2.女性在体质上和精神上富于忍耐、牺牲、抑制等品质,相对男性较少冲动。 3.女性负有生育子女的生活使命,社会活动范围相对较小从而发生社会冲突可能性小些。 (二)从犯罪类型来看,女性多为诈骗、盗窃、纵火、投毒等,而男性多为杀人、伤害、抢劫等暴力犯罪、经济犯罪和有组织犯罪。女性由于其心理较男性更趋于稳定,并且性格耐心、细致,因而诸如交通肇事罪这类过失犯罪的发生率要比男性低得多。 (三)从犯罪手段,由于女性具有体能偏弱和心思缜密、度量狭小,嫉妒心强等负面性格特征,其作案手段往往具有间接、迂回、隐蔽、卑鄙、残忍的特性。相对而言,男性体能偏强、粗糙直率的性格特点使其多采取直接、直达、公开、暴力的手段。 有些人认为女性犯罪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性犯罪,女性实施卖淫行为,是以大量的男子有嫖娼需要为前提的,否则色情行业不能称为“行业”了。 三、反社会行为中的生物学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