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北师大版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二十四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北师大版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二十四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北师大版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二十四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北师大版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二十四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北师大版复习巩固含答

案解析二十四

第1题【单选题】

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民众的大力支援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949年4月,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垮台。与这事件直接相关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城市中,通过和平解放的是( )

A、天津

B、北平

C、张家口

D、南京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今天南京古城墙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③中共“七大”的召开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三大战役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

A、北平

B、南京

C、沈阳

D、天津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为了纪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观看有关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如( )

①七七事变②《挺进大别山》③《西安事变》④《辽沈战役》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1949年3月,中共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该纲要作了以下军事部署: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根据这一部署,随后人民解放军( )

A、展开战略反攻

B、实施辽沈战役

C、进行淮海战役

D、发起渡江战役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主力决战,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

A、转战陕北歼强敌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大军合力战淮海

D、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道:“战役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多半是老百姓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陈毅所指的是哪次战役(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出了门,猪哇羊哇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军。”与这一歌谣体现了同一时代主题的是( )

A、武昌起义

B、临朐五井战役

C、潍县战役

D、辽沈战役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读《三大战役示意图》,指出①、③战役名称,并指出②战役中采用和平方式解放的城市是( )

A、①平津战役③淮海战役②天津

B、①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②北平

C、①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②张家口

D、①平津战役③淮海战役②北平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从1921年到2016年,95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到成熟,探索出了革命和建设两条辉煌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

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材料二: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

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

材料三: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随后,

又通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合法地位,领导人民

当家作主。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都经历过挫折,出现过失误。但中国共

产党能不断更正自身失误,成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请写出材料一中的会议名称和意义。

材料二中提到的遵义会议是中共在哪次重大军事行动过程中召开的?请写出这次重大军事行动胜利的意义。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的是哪一事件?请写出“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哪一事件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通过以上探究,请写出一条你的感悟或认识。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为“左镇人”.考古专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230年,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摘编自《台湾历史的真相》

材料二在历史上,台湾经历了与大陆的三次分离.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鸡笼(今基隆)和淡水.1662年荷兰殖民总督向郑成功投降,台湾回归祖国.1841年,英国侵略台湾鸡笼.1858年,英、法、美、俄四国与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开放淡水等通港口岸.1874年,日本在美国支持下派军队侵犯台湾.1884年,法军攻打基隆、淡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而侵占台湾;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解放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部分军政人员依靠美国的庇护与支持,在台湾维持偏安局面,使台湾与祖国大陆第三次分离﹣﹣摘编自《台湾历史的真相》

材料三“台湾”分子在台北街头搞所谓“台湾正名”闹剧,激起了台湾民众的强烈不满与愤慨,他们高举“反‘台独’、救台湾、”反失业、要工作”“反军购”要福利等标语游行.﹣﹣摘编自人民网

你从材料一中得到哪些有关台湾与大陆紧密联系的信息?

在历史上,台湾经历了与大陆的三次分离.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图表.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答案】:

【解析】:

第14题【列举题】

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答案】:

【解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爆发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光绪帝请求严禁鸦片. (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4)鸦片输入的危害:A、白银大量外流,物价上涨,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B、加重了人民的负担。C、使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D、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削弱。E、严重摧残国民的身体健康。 2、鸦片战争 (1)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 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3.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 1842年6月 (2)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 岸 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魏源和《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是封建落后的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鸦片战争使一些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魏源著《海国图志》,系统的介绍了世界各地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转变英国对华贸易逆差 2、时间,地点:1839年,广州虎门 3、影响: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4、评价林则徐。(答案: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看中了中国潜在而巨大的市场价值 2、时间:1842年 3、内容:①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关: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③割:割香港岛给英国 ④赔: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4、影响:①《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③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魏源与《海国图志》 1、魏源是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代表; 2、著作:《海国图志》,主要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3、魏源的这种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时间:1856-1860年 1、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是鸦片战 争的继续和扩大) 结果: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劫难①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②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2、俄国趁火打劫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 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割占土地最多的 一个条约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领袖: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名天京);痛枪队,抗争:击毙洋枪队首领华尔。 2、左宗棠收复新疆:歼灭阿古柏,收回伊犁,清政府1884年设立行省 巩固了西北边防,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更让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适时地引导学生们说:正如歌词里唱到的世事成败转头空,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都已付诸谈笑中,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首先,检查一下提前下发的学案上的需要学生们预习的内容。 2、讲解第一目的内容:官渡之战: 过渡语:一说到三国就得从东汉末年说起,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不得不提到我国北方的两个军阀:袁绍和曹操,同时出示PPT三国时的地图:袁绍和曹操各自的实力范围,简单地介绍和评价一下曹操。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寻找PPT出示的问题: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然后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随后让学生观看一段简短的视频来直观形象地感受官渡之战,通过观看的视频方式,创设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讨论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 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 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学生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 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

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20课_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案_北师大版

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课程标准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了解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查理·马特改革,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说出丕平献土的故事,简述罗马教皇国的形成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讲述琅城起义的经过,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比较西欧封建制度、城市与中国的异同,三大宗教的对比,学习用比较法来认识历史问题。 阅读与骑士制度、基督教有关的书籍(如《唐璜》《堂·吉诃德》《红与黑》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基督教教义的学习,认识宗教的本质,培养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通过对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西欧基督教文明具有不同于东方文明的鲜明特点,从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欧的基督教会。 难点西欧的基督教会、西欧城市的兴起。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6世纪以后,西欧社会由古典奴隶时代向中古封建时代转变,希腊罗马文化逐渐为基督教文化所取代,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欧文化的核心、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古西欧文明就是基督教文明。我们这节课从西欧的封建制度、基督教会和中世纪的城市三个方面介绍中古西欧基督教文明。 学情分析 新民中学八年级学生都来自城市,而且本校是南宁市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尤其是运用电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学校多媒体教学开展得很普遍,学校有专门的网页,另外每班都有各自的网页,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课前准备 教师:在学校的主页上将相关资源(素材和相关网站)进行链接,以供学生查阅。 链接的素材包括: 图表:《罗马帝国的分裂图》《凡尔登条约签订时西欧形势图》《查理帝国的分裂形势图》《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示意图》《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意大利政区图》。 文字资料:关于宫相,查理·马特人物介绍,查理·马特的改革,《唐璜》选段,《堂·吉诃德》选段,《圣经故事》选段,《红与黑》选段。 插图:宫相查理·马特像,《圣母像》,《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图》,名画《最后的晚餐》,《基督受难像》,中古欧洲的农庄,欧洲的封建城市一瞥。

北师大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虎门销烟:1、鸦片流毒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2、直接 危胁到清朝的财政。3、军队丧失战斗力。1839年6月3日, 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烟。(林,开眼看世界第一人)4、意义: 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 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国际禁烟日) 二、鸦片战争 1、时间:1840.6----1842.8 侵略者:英国。 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2、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3、结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影响:见“重点内容提要” 三、重点内容提要 1、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时间:1842年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 ※内容:a、割香港给英国b、赔款2100万元户c、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d、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 的税款中国须向英国商定。 ※2、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领土完整受到破坏;政府财政吃紧,人民负担加重;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失去官税自主权。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国家政治腐败导致落后,闭关锁国、科技落后也会被动挨打。我们要富国强兵,状大国力,走向富强。 二、魏源与《海国图志》 1、生活年代:鸦片战争时期。 2、突出贡献:“师夷长技以制夷”编成〈海国图志〉。(睁眼看世界) 3、思想主张: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企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0---1860.10 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主要罪行:(1)※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2签订《北京条约》,增开汉口、南京、天津通商口岸。※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爱珲条约》《尼布楚条约》,并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3、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雄狮醒来,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下列有关我国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1950年,土地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尚未进行土地改革的省份是 A、安徽 B、浙江 C、甘肃 D、西藏 4、彭德怀曾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其中“它”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解放战争 B、新中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 5、2010年3月“两会”期间,同学们看到一张老照片,纷纷推算 它的年龄,准确的是 A、54年 B、56年 C、61 D、89 6、下列对周恩来所参加的重大历史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①任职黄埔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②参加重庆谈判,争取国内和平③访问印度和缅甸,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出席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和平解放西藏 B、香港、澳门回归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中美建交 8、2009年“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那么,我国第一批国产“解放”牌汽车是属于何时的成就 A、新中国成立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 鸦片战争北师大版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九十五篇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北师大版知识点练习【含答案 解析】第九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报复中国的禁烟运动 B、保护鸦片正常贸易 C、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D、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 B、中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 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D、社会性质开始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体现出当时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西方列强国家主要想( ) A、攫取落后国家的土地 B、抢夺落后国家的金银 C、推动落后国家搞改革 D、开拓落后国家为市场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所说的“这场战争”是指(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卒于1902年,他一生可能经历那些事?(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林则徐虎门销烟⑥义和团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历史学习中,常常要对历史要素的关联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没有关联的是( ) 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 【答案】: 【解析】:

6841.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 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 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 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时间1948.9—— 11 1948.11—— 1949.1 1948.11—— 1949.1 指挥林彪、罗荣 桓刘伯承、邓小平、 粟裕 聂荣臻、林彪、 罗荣桓 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 放军 中原、华东野战 军 东北、华北人 民解放军 歼敌 人数 47万余人55万余人52万余人 意义解放东北全 境解放长江中下游 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 解放 4.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学生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2018-2019年度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历史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

1.下列各项中,能说明新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是() ①《共同纲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的规定②西藏和平解放③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④抗美援朝⑤保家卫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在一部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中曾说: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人民成为新中国的主人②到1952年底,全国有三亿多农民分到土地③新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计划④1955年亚非会议隆重召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新中国() ①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②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③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④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陈老师请一位大学教授给同学们讲革命史。讲完后,那位大学老师问小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对辛亥革命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 A.二者所推翻的统治政权不同 B.二者的时间长短不同 C.二者的方式不同 D.二者对于中国历史

发展的进程影响不同 5.从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到1954 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说明()A.新中国政治建设逐渐步入法制化轨道 B.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C.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D.新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6.周恩来的个人外交魅力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下列外事活动中,与他有关的是() ①签订《朝鲜停战协定》②1954年6月访问印度和缅甸③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7.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说,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走和平崛起之路。下列能反映新中国这一方针的有()①抗美援朝②提出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可知,东北地区是() A.轻工业基地 B.重工业基地 C.军工产品基地

八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学案九(无答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单元复习学案九 专题复习:备课日期上课日期 No. 一、历次重要会议专题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中共“二大”(1922,上海), 内容——制定党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中共“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时期;②指出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2)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虎门海滩------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影响: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经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清政府战败求和 3、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1)割地:香港岛(2)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3)赔款:2100万银元(4)关税: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地位: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客观: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主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武器落后、闭关锁国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第一次被攻陷 1、原因:英法(不满足鸦片战争已经获得的成果)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1860年 3、主凶:英法 4、帮凶:美俄 二、列强的罪行 英法:火烧圆明园(1860.10)沙俄:强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其中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割占领土最多)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洪秀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 洋枪队:青浦大捷、慈溪大捷(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美国人) 2、左宗棠收复新疆 过程:军事斗争----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政治谈判:收复伊犁 结果: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意义:巩固了西北边防,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长期以来推行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时间:1894年 3、主要战役:黄海海战---------战后日本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民族英雄:邓世昌 二、中日《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 2、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 3、内容:割地----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赔款----白银2亿两通商----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工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1、清政府极端腐败,妥协退让。 2、中国经济落后 3、清军军备不足,装备落后,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4、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足。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得到教训或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 2、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发展科技; 3、培养人才等; 4、增强综合国力,发展国防事业。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具: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 1.自制电子白板课件。 2.分析学情,查找有关资料,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 学生准备: 提前预习,搜集有关抗战的资料,阅读有关材料。 (二)教学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昨天、今天、明天 提问:每次做完阶段性的测评之后,我们要对成绩及卷面进行怎样的分析? 同学回答:与前阶段进行比较、总结经验,制定计划。从面引出这个工作的名称:昨天,今天,明天。 哎,第20课就要用“昨天、今天、明天”的方法来学习它的内容。怎么学呢----可不是让我们学生分析试卷,而是让我们学生站在中国共产党的视角回顾一下它的历史(昨天),分析一下1945年时局(今天),展望一下未来(明天)。 2.学习新课

[“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第一步:回忆我党的“昨天” 出示三幅图:中国共产党党旗--- 遵义会议会址 百团大战相关图片。 引出相应的三个结果:中共一大的召开------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核心内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 说明----毛泽东思想正确性 以上三个结果分析得出值得我党保留的经验 昨天 ----解决的办法: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D:日本侵略者沿未打败------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 复习提纲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 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成为头号工业强国的英国,为了打开 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而清朝 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 (2)维护鸦片走私,牟取暴利。 (3)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时间:1840—1842年。 3.经过:1840年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海面,1842 年直逼南京城下,胁迫清政府签约。 4.结果: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 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南京条约》性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5.影响 林则徐 中英签订《南京条《南京条约》示意

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及关税自主权, 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中国社会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清政府战败求和,刺 激了爱国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 睁眼看世界、革新救国 6、晚清爱国思想家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介绍世界地理方面的着作。 魏源编着《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挑战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英国要求修改条约,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1860年。 (3)侵略者:英国、法国。 (4)主要经过(暴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5)结果:1860年10月,奕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6)主要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为通商口岸……);1860年10月《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7)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 沙俄趁火打劫。 (1)时间: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魏源与《海国图志焚烧后的圆明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____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 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 两次战争中都有一个共同人物,你能找出来吗?他在两次战争中得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般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我们 来认识下历史上真正的曹操 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 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192年(初平三年),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

部、河南东部),打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196年(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昌布等割据势力。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208年(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216年封魏玉。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写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今尚存有乐府诗二十余篇。他用诗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统一全国的抱负,对当时军阀割据混战,加以揭露批判,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了《龟虽寿》一诗。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传说中的神龟,可以活3000年,但终有死亡的一天;能够腾云驾雾的蛇,也免不了化为尘土。伏在马棚里的老骥,志在千里;年迈的战士,壮志不减当年)。表现出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子曹丕称帝后,被追尊为武帝。 课堂小结 ①一种局面: ②两大战役: ③三分天下: ④四个人物: ⑤五个时间: 达标检测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A.211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 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 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 A.江苏省境内 B.湖北省境内 C. 江西省境内 D.安徽省境内 课后拓展 自己动手设计一个表格,统计我们学过去的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内容包括战役名称,时间,战争双方,结果,意义。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背景: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完成 工业革命). 鸦片输入的危害: 伤害身体、白银大量外流、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虎门销烟。(民族英雄) 禁烟措施:缉拿烟贩、交出鸦片、保证以后不再走私鸦片、允许和外商有正当贸易。 虎门销烟的意义:表明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振奋了民族精神,维 护了民族尊严 2.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工业原料。 (2)直接原因(借口):林则徐虎门销烟。 (3)结果: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4)战败原因:清朝的腐朽落后(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 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丧失)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 )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关税主权丧失)(最能体现其根 本目的)《南京条约》的哪项内容最能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 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3)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4)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败求和的刺激也促使一些新的思想在中国出现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强国;武器先进; 清政府腐败落后,武器落后(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4、魏源《海国图志》 (1)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2)“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向外国学习。制夷: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 (3)“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义:开启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对洋务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一、劫难 1、根本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时间:1856——1860年 3、结果: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 ...,签订《北京条约》 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二、抗争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金田村洪秀全。1853年占领南京(天京),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在进攻上海时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北师大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时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搜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宣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你们熟悉的国庆节是什么时侯? 答:10月1日。 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同学们先看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本目主要叙述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引导学生先看完本节,由老师列出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 3、《共同纲领》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4、大会还做出了哪些决定? 学生掌握后,教师可参照教室里面的国旗、国徽、国歌进行介绍。 说一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 学生可先阅读一遍,然后看一段《开国大典》,享受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心境。 1、提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