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聚焦脱贫攻坚

2019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聚焦脱贫攻坚

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于2018年10月17日上午在京举行。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发挥扶贫脱贫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攻坚精神,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大爱精神,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敢想敢干、勇于探索的首创精神,实行最广泛的社会动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浓厚氛围、凝聚强大合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九大报告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六疾馆和孤独园之类的专门救助机构出现于此时,开了国家设立专门机构集中救助鳏寡孤独和贫病无依之人的先例。

义仓立于隋代。

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发展到唐朝,社会保障制度开始以律令的形式出现了。唐朝建立了专门的医院。唐朝的计会救助的范围覆盖了老人、妇女、儿童、鳏、寡、孤、独、皇族、官居、士兵、学者、病人、贫困人群等等,唐朝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内容完善,覆盖全面,而且形成一整套体系,开始以法律的形式对社会救助进行规定。社会保障发展到唐代已经正式制度化、政策化,机制更加健全,覆盖了近代社会保障范围的大部分,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官方社会保障机制的雏形。

宋朝的保障内容涉及灾害保障、弱势群体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几乎涵盖了以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的全部内容。《救荒活命书》、《救荒全书》是宋朝时关于救灾和荒政的典集。

明朝初年政治清明,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延续了宋朝的做法。明朝设有养济院是以收养鳏寡孤独、老弱病残为主的社会慈善机构。明太祖曾两次发布诏令,宣布对孤寡老人实行终身养老制度。

康雍乾盛世期间,不仅大力发展社会救济,也有了社会福利的雏形。

四、古代社会救助思想的借鉴意义

慈善救济思想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且这种思想不断地在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想意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社会救助制度成为人民共同的需求,并且被全社会人民接受。通观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社会救助情况不难发现:(1)凡是重视社会救助的朝代,则政权兴,凡是疏忽社会救助的朝代,则政权亡。

(2)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程度,取决于当时政治的清明、官吏的廉洁与否。

(3)在强调国家责任的同时,也要注重民间的自救与互助;在强调制度安排的同时,也要注重民间捐助、社区救助等非制度安排;在救助中要做到无偿救助和有偿救助相结合,这对社会主义救助制度的构建均有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依据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逐渐提出了一些有关社会保障的思想和主张,推行过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社会政策措施。这些思想和措施随岁月的流逝已发生沧桑巨变,但其中的精华却传递至今,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源泉。

1.储粮备荒思想和仓储赈灾措施: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战胜灾害和克服意外事故的能力很差,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秩序,人们需要在丰年和歉年之间进行调剂余缺,储粮备荒、以丰补歉的思想和主张便应运而生。在储粮备荒思想影响下,自西周起,中国就出现了一种救荒、济贫的重要政策措施——仓储制度,即建立专门的粮仓,储存粮食,用来稳定粮价,借贷或放粮救荒、济贫。络中,除了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外,乡亲邻里之间互助相帮是很重要的支撑体系。

与患难相恤主张相关联的民众互助互济的保障措施在古代就已出现,如邻里相帮操办丧葬事宜等,体现了众人出力帮助苦主分担灾难的思想,而最能反映这一思想的互助保障措施是社仓制度。社仓是仓储制度中的一种形式,与其他仓储形式如平籴仓、常平仓等不同的是,它是以民间力量为主兴办的一种互助互济性质的备荒仓储。

5.关怀弱者的思想和居养机构的兴办

孔子的大同思想中包含了“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主张;管子在《五辅篇》中也主张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这些同情、关怀、帮助社会弱者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深厚的文化基

础,而且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与此相关联,中国古代有一种收养抚恤孤寡、流浪、乞讨人员的“居养”制度。居养制度产生于汉代,宋代以后社会上出现一种固定的居养机构如居养院、安济坊、福田院和漏泽园等,居养分为长期收养和短期收养两种。明清以后,为弱者提供院内救济的居养机构较为普遍,清自雍正起,在各地设置普育堂(负责收容和养育弃婴)、普济堂(为老年、残疾无依靠者提供住院救济)。这些机构一部分发展延续下来,成为现今一些地方老年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等现代社会福利机构的前身。

综上可知,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和社会福利措施,作为家庭保障制度体系的补充,起到了救助危困、分担风险、促进生产、稳定社会的作用,是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梯,它们所弘扬的仁爱、大同、敬老、慈幼、济困、助残、互助互济、患难相恤的精神,成为中国现代保障制度的思想内核,它们所推广的社会保障措施,也为后来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的众多借鉴。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时代是表述特定社会历史的范畴,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不同内涵的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划分时代的基本依据,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主导、支配和决定作用,贯通于时代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被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所替代,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新时代的重要内涵和基本特征。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