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及答案)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及答案)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及答案)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及答案)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

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①“仁者爱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贵贱有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而最终把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A.盘庚B.吕尚C.周公D.纣王

3.以下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连线,错误的是()

A.庄子--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

B.墨子--儒家--“兼爱”、“非攻”

C.孟子--儒家--“仁政”治国

D.孙武--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小鹿同学查阅相关史料后,列出了大事年表如下。表格中?处应填的是

A.汉高祖年纪

B.汉武帝年纪

C.汉光武帝年纪

D.汉献帝年纪

5.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

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6.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改革是A.秦国的商鞅变法B.魏国的李悝变法

C.楚国的吴起变法D.齐国的邹忌改革

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8.战国七雄中,处于长江流域的是()

A.燕国B.齐国C.秦国D.楚国

9.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10.“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这一故事所诠释的哲学观点最早出现于( )

A.《道德经》B.《论语》C.《诗经》D.《春秋》1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12.如图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示意图,根据这种制度,图中第二层的人要为最上层的人尽的义务是

A.修建城池,制定制度B.管理土地和人民

C.监察百官,镇守疆土D.进献贡物,服从调兵

13.司马迁写作历史前,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

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

14.假如下列图片中的人物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去应聘电视栏目对应正确的是

A.栏目:《人与自然》——庄子B.栏目:《法制在线》——孟子

C.栏目:《和平使者》——韩非子D.栏目:《关注民生》——孙子

15.七年级开学后不久,某班转进一位新同学在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时,他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他姓

A.商B.秦C.夏D.周

16.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

17.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好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务好办丧事。此事说明东周初年

A.周天子己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B.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C.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D.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

18.“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

A.大运河B.都江堰C.灵渠D.长城

19.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哪一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A.B.

C.D.

20.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下列不属于神话和传说的是

A.“盘古开天”B.涿鹿之战C.“伏羲画卦”D.“国人暴动”21.《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

22.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为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位思想家曾经主张提倡法治,他是( )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老子

23.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24.小明查阅了“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在“战国形势图”中找不到晋国,这是由于战国初期发生了

A.三家分晋B.田氏代齐C.晋楚争霸D.战国七雄25.《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A.世袭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

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与礼,强调个人德行与修养的提升。“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主张,故A. ①②③符合题意;“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与题干无关,故含有④的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故排除含有④的BCD。

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盘庚以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A符合题意;BC项人物都不是商朝的国王,不符合题意;商纣王当国王前商朝的都城已经迁到了殷,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B项搭配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错误”,结合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40,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献“天人三策”。由此可见,表格中?处应填的是汉武帝年纪。ACD与大事年表信息无关,故选B。

5.A

解析: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辽阔的疆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仔细审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专题复习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分封范围及内容、诸侯的义务及分封制的影响。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诸侯车中最强大的国家,为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是变法中最成功的,故A符合题意;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改革均曾经使魏、楚、齐强盛一时,但最终衰落并为秦国所灭亡,变法效果不如秦国的变法,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本是以变法为切入点,考查商鞅变法的意义。掌握,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变法中最成功的。

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 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

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中燕国处于最北方,大体在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齐国在东方,主要位于山东北部;秦国主要在关中地区,陕西、甘肃一带;楚国地域最广大,包括长江中下游和河南陕西一部分。符合题意的是D项,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战国七雄中七个国家各自的地理位置,根据所处地理位置进行判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兴修了许多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故C符合题意;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青铜器;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明的光辉时期,故AB不合题意;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解题的关键,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兴修了许多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

1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塞翁失马、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朴素辩证法思想。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记载在《道德经》一书中,他提

出“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存在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变,故A符合题意;《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论的书,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孔子整理《诗经》,编写《春秋》,故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周建立后,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因此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中的“诸侯”、“列国”的产生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与传说时代的尧舜禹有关,B项开始于夏朝,D项开始于秦朝。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中的最上层是周天子,第二层是诸侯,依据分封制的内容,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故D符合题意;修建城池,制定制度不是诸侯向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排除A;管理土地和人民是诸侯的权利,排除B;监察百官,镇守疆土不是诸侯向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排除C。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中的最上层是周天子,第二层是诸侯,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即可解答。

1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司马迁写作历史前,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故题文材料表明司马迁著史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故D项正确;A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BC违背了题文的“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BC项排除。所以答案选D。

1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

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A符合题意;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B不符合题意;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C不符合题意;兵家代表人物孙子,著有《孙子兵法》,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避免了因王权更替带来的混乱,结合所学可知,该同学探索的是王位世袭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依据血缘关系来继承王位,一般是父子相传,确保是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题干的“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好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务好办丧事。”说明东周初年,王室衰微,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故D符合题意;周天子己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B符合题意;大运河、灵渠、长城都不在四川境内,故ACD选项排除。故选B。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C符合题意;ABD项的出现都促进农业的发展,但与“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符,排除。故选择C。

2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史学界一直以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作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国人暴动”属于历史史实,不属于神话和传说,故D正确。ABC属于神话或传说,排除,故选D。

2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题干说的是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典故,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史实。尊王攘夷是诸侯为称霸打着的旗号,与题干无关;题干中没有提及迁都,也没有提到列国征战,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分析题干内容相应的典故,分析出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特点,或分析选项,排除与题干诸侯争霸无关的选项即可。

2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思想家韩非。故选C。

2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①正确;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②正确;甲骨文

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③正确,因此B正确;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商朝,从发现的甲骨文看都是殷商时期的。西周时期的文字主要是金文。因此④错误。因此ACD错误。综上故选B。

2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晋文公称霸中原。战国初年,晋国被赵、魏、韩三个诸侯国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史称“三家分晋”。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选择A。

【点睛】

题干中“在战国初年”“找不到晋国”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晋国在战国初期,被赵、魏、韩三个诸侯国瓜分,消失不见。

2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所以D符合题意,启继承王位,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始皇时期开始建立的,B不符合题意;华夏族在黄帝炎帝时期形成,C不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同时注意复习夏商周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及亡国君。归纳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