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培生先生练功要诀及太极十三势解密

王培生先生练功要诀及太极十三势解密

王培生先生练功要诀及太极十三势解密
王培生先生练功要诀及太极十三势解密

王培生先生练功要诀及太极十三势解密

一、王培生先生练功要诀解密

诀曰:

精足气壮神莫测,

上领下随中关提。

内外三合来参助.

三田合一身安逸。

这首歌诀,言简意赅,凝集了王先生六十多年的练功经验。为全面正确地理解这首练功歌诀,本人不揣浅陋,以追随先师多年的耳闻,对这首歌诀试析如下:

第一句"精足气壮神莫测"。是修炼的总纲,既是修炼者追求的目标,又是检验练功成败的尺度。

传统武术修炼的目标是达到"形神兼备,天人合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这精、气、神是人的生命的主要表现形态。"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源于肾,后天之精源于脾,二者均藏于肾.总称为精。精不断化为气(炁),流遍全身,从而人体充满活力,气又转化为神,灵知不昧。精足则气壮,气壮则神旺,不仅身体强壮,而且意识清楚、思维敏捷。精、气、神三者相互转化,"气"是"精"与"神"的枢纽。武谚云:"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即源于此。

前辈武师总结经验指出,练功要臻于化境,必须经过"炼精化气一炼气化神一炼神还虚"几步功夫,从而达到精力充沛无疾病,气遍全身似水流,精满气壮而神足。古人把这个内在的东西称之为炁,静之为性,动之为意,妙用则为神。练功达到"炼神还虚"的地步。就会形神具杳、与道合真。"炼拳至无拳无意之境,乃与太虚同体,故用之奥妙不可测"。(刘奇兰语)"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武谚抓住了修炼最关键的问题--内功修炼。要诀的第一句是检验练功者真练

还是假练、操练的方法对头还是不对头、取得的成果是大是小,只要用"精、气、神"的标准对照,便一目了然。吾辈后学当细心体悟。

第二句"上领下随中关提"。是讲如何保持练功的正确身法,从而有利于开通任、督、冲三脉,有益身体健康和技击之道。

中华传统气功理论认为,人体经络有手足十二正经、十五络脉、奇经八脉、三百五十多个穴位。人体前面正中线上有上、中、下三丹田,后背上、中、下三关口.从头顶百会穴到躯干底的阴穴冲脉居其中,前有任脉连三田,后有督脉连三关。任、督、冲三脉纵贯躯干,其形势有如八卦中的乾(三)卦之形:人体中任脉为诸阴脉之海。督脉为诸阳脉之海,冲脉为阴阳诸脉之海。打通任、督、冲三脉,全身所有经脉皆通,在内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对于炼气化神到炼神还虚至关重要。

那么,究竟怎样练功才有利于开通三脉呢?武学典籍中巳涉及到这个问题。如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中正安舒"、含胸拔背"、顶头悬"等等,《太极拳谱宋谱》特别指出"三要猴(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可见身法在武术技击中的重要地位;《十三势歌诀》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歌诀指出了"尾闽中正"是正确身法的核心,但没有讲动作的程序与火候,这正是古人"传药不传火"的特点。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了拳谱,依然是身在五里云中,不知如何行动。

此练功要诀,对于正确身法的形成,既指出了动作的部位,又有动作的程序。上、中、下三关的动作次序分明(1)"上领"指上关玉枕微微向前领(不是头用力上顶)两眼自然向前平视,这就保持了下颏微收,喉头不外露的次态;(2)"下随"指上关一领,下关尾闾自然相随。即尾骨向前微微一送,而成为松腰、收腹、溜臀,造成尾闾中正的态势。(3)"中关提"指上、下关协调之后,中关夹脊微微上提,感到大椎骨与贴身衣服相接触即是。这就是王培生先生讲授太极拳时所说的"沾衣贴领"。这个动作分为三步完成,从而做到"顶头悬"、"气贴背"。这样空胸实腹,气沉丹田,保证重心系于腰间,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这种身法有利于开通任、瞥、冲三脉。

第三句:"内外三合来参助。"讲的是练功时有了好的身法,还要做到内外三合才能达到"形神兼备"。武术在外形上要求手足躯干动作协调一致,这叫外三合。

所谓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是由人体交叉神经决定的:上下肢左右交叉相合,左手与右脚合,左肘与右膝合,左肩与右胯合,反之亦然。有外三合还要进一步做到蓄之于内的神、意、气、劲的内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台、气与力(劲)合,外三合与内三合合称六合,做好六合,全身各部动作协调一致自然地成为一体,而达到心动形随的境界。

王培生先生认为,协调人体手足躯体动作的六合,与人体六球的运转密切相关。

六球是指人体的双眼、双肾、双睾丸(女为双乳)。六球分为三对横列于体内,其阵势如八卦中的坤卦(三)之形。

眼为心之苗,是神的代表;肾为人的先天之本.是藏精之所,又生髓主骨;睾丸[女为双乳]为内分泌的重要器官,又是真气运行大周天的必经之路,所以六球的运转对于健身与技击都有重要的意义。

王培生先生在他的《三才门乾坤戊已功》中说"坤属老阴体内长,六球运转动无常"。这是武学著作中第一次提出"六球运转"的概念。王培生先生的贡献,就在于明确指出了内外三合与六球运动的关系。这就是:①手与足合转眼球,练功时以心行意。眼视目标,手追眼,脚追手,眼到、手到、脚到。用眼球转动协调四肢运动。久练之,不仅手足灵活,而且有很强的健脑功能。②肘与膝合转双肾,通过肘膝运动强健肾脏,肾强则精足骨坚,耳聪眼亮,又可消除腰痛腿酸等多种顽症。③肩与胯合转睾丸(女转双乳)以调整内分泌,能治疗很多疾病而且有提高性机能的作用。

笔者在练太极拳时体悟到,单鞭、云手、下势、搂膝拗步等式子中,六球运转是十分明显的。

练功要诀的二、三两句在技击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拳谚:"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说的就是要有正确的身法。太极师祖陈长兴人称牌位先生,又叫木雕泥塑,讲的都是这个身法。王培生先生传拳做这个动作的示范,对方进手,沾之即被打。

我们按师父讲的要领练功,可做到精神提得起,又气沉丹田,双足及会阴穴吸大地之阴气(师父称之为地磁),顺督脉上升,气贴背行,至上丹田;头顶百会穴及双手劳宫穴吸天空之阳气,沿任脉降至下丹田,阴阳和合进入天人合一之妙境。坚持如此修炼,身内真气充盈环行于躯干之内,用于养生则脏腑之内气血充盈,由内壮而外壮;用于技击则借天地之气壮我神威,静如山岳,动如江河。防守则稳如泰山,进攻则无坚不摧。以乾卦所代表的前三田,后三关的位移,决定身体之进退;以坤卦所代表的六球运转,控制躯体的升降。按此要诀久练,技艺自会上身,功夫必然长进。

第四句"三田合一身安逸"。是王培生先生在练功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清除疲劳的秘诀。

所谓三田合一是指上、中、下三丹田成一条直线。关于三丹田的位置各说不一,通常所说上丹田在祖窍水平往里一寸,离脑门垂直往下一寸的交会区,也叫天目或玄关;中丹田叫绛宫,在两乳正中膻中穴下面一点;下丹田在气海穴与关元穴之间。本功法确定的三丹田位置是,上丹田与通常说法相同,但把会阴穴称为下丹田,把通常中、下丹田之间做为中丹田,即肚脐与命门之间的连线上靠脐一方的3/10处称之为中丹田。这三丹田成一条垂直线,就是冲脉贯通。冲脉一通全身上下的血脉皆通.血脉畅通没有障碍了,疲劳就消除了。

这个功法的程序是:如坐姿,开始先想会阴穴,觉得头顶百会穴有刺痒之感,这时头顶百会前边的脑门就通了,有蠕动感。有了这样的感觉之后,再想肚脐往里、命门往前7/10的位置,三点往一块凑,三点成垂直状态,刹那间仿佛迷糊一下似的,待你一睁眼.就象睡醒一觉,脑子特别清醒,疲劳全部消散。一般前后十五分钟就够了。

关于这个功法的神效,王培生先生在一九九五年春节期间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自从得了这个功法,再累也不怕了。经常修炼,人的面貌就改变了,神采奕奕,显得特别年轻。"

简言之,这首练功要诀,第一句为修炼总纲,第二句讲正确的身法,第三句讲操练的要领,第四句是解除疲劳,恢复精力之功法。四句合一即为王培生先生练功大法。

二、太极十三势解密(作者:张耀忠整理)

“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这说明了“太极”二字的真正意义。因为太极拳没有固定的法则,实际就是以十三势,即八方(八卦)四正四隅,五步(五行)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这十三字合而谓之“十三势”。

八卦是指四正四隅,扌朋扌履挤、按为四正,采、扌列、肘、靠为四隅,谓之八方。这八方的位置都在人体本身,将来讲推手时,实践体会就有意思了。

按易经说的十二地支有六冲六合,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位置在人体本身,里面包捂八卦,即八方,而八方的位置如下:

扌朋:扌朋, 劲属水,在北方,北方壬癸水,人身有命门穴,在两肾(两个腰子)中间,右肾的左上角,此处发劲。

过去书上也有“扌履南,扌朋北、挤东按西”的说法,从前一般是秘而不传的,我今天把这些给大家介绍,你们想着来回那么做就行。

用扌朋劲时,手上不用使多大力气,只要你注意想自己的命门穴,眼神看对方眉毛(眉攒、眉梢),他人就起来了。而扌朋劲属水,见缝就钻。

扌履:扌履劲属火,在南方,南方丙丁火。人体为玄关窍,在两眉当中,你看人坐着,“火”字也就表现出来了:由鼻子尖到右眉毛是一撇,到左眉毛又是一捺,这是个“人”字,再加上两只眼睛这两点,就成“火”字了。这火,又叫午“火”,火能化万物,在太极拳中叫扌履手,是舒展的意思,好比有褶子的地方,给它划拉平。

在力学上叫作分力(那个发劲叫合力),即力的合成与分解。分力怎么分?如来手集中,给它分开、分散,比如要卸一车砖拿起砖来就嘁呖咔嚓都给它卸了,不要去码好(没有那么多工夫)。

实际上对方来手了,你就随便把来手这儿一扔,那儿一扔,这儿一扌履,那儿一扌履,把对方来的分力开,化整为零,给它分散了。合力是化零为整,把很多的力集中在一点上,那是扌朋劲,就是位置不同。

扌履的方法:用眼神带着自己的手去划时代自己的眉毛,比如用右手划,先是手心向里从左眉梢划到左眉攒,再手心向外从右眉攒向右眉梢划去,这是阴阳变化,由阴掌变为阳掌,即由柔变为刚,先柔后刚,这时对方就起来了。不管对方的力多大、多冲,也不用着急,轻轻一划就行。划时后手不能弱,前手带着后手走,做等距等速运动。熟练后眼看眉毛就行,往左看,人往左转,往右看,人往右转。这叫扌履

挤:挤劲属木,在东方,东方甲乙木,为直劲。在人体脊背,发的时候意想

脊背,要发出整劲,就是两手的两个接触点,像两条电线的两个头,前脚放在两个接触点的中间,再用脊背去找前脚。眼神要穿过对方,越往这处看,这人出去的就越远,像木头杠子杵一下那个劲。前脚尖的位置就放在对方的脚跟,往前迈,一个冲力,就跟木头杠子似地杵出去了,有时你意念想得足,如屋子有多大,木头就多粗,很大的一墩拥出去。挤劲也叫打挤,打穿透。

按:按劲属金,在西方,西方庚辛金,按破挤。酉金在前胸,即肺脏,用按须涵胸。

具体做法是前胸与右手合(酉与巳合),手与前胸一平就按。按不是用力按,比如用力去按汽椅子,越用力按人绷起得越高。又如推手,两人较劲,像摔跤似的,越按越起。所谓按劲,实际上轻轻一扶就行了。向左化对方,体重放在右腿,眼神往左下方斜看,使对方来冲力以后往斜下倒。你左手跟前胸对正以后,体重放在左右腿,眼往右下方斜看,一涵胸就是,这是向右化对方。现在四正有了,即扌履南、扌朋北、挤东、按西。发扌朋劲进攻,用扌履劲化解;对方用扌履,你用挤来进攻,就想脊背,往这儿一想,前脚必须放在两点当中,不能偏,偏了就打旋,力量不足。自己的脚、两手与对方接触的中心线,必须掌握好,再用脊背去找前脚就行。

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人体的位置如下:

腰为子,右胯为丑,右脚为寅,脊背为卯,右肩为辰,右手为巳(体重在右腿)。玄关为午,左肩为未,左手为申,前胸为酉,左胯为戌,左脚为亥。

若体重在左腿时,除子、午、卯、酉四正(东西南北)不变,其余四角(四隅)则有变换,即左胯为丑,左脚为寅,左肩为辰,左手为巳,右肩为未,右手为申,右胯为戌,右脚为亥。

而四正又是子午相对,卯酉相对,东为脊背,西为前胸,南为玄关,北为命门。四隅为东南、西北、西南、东北,随体重的转而来回变化。而肩、胯的交叉变化叫丑未辰戌,手足的交叉变化叫寅申巳亥。

四正为扌朋扌履、挤、按,四隅即采、扌列、肘、靠。

采:是午与未合,“采”是选择的意思,挑选对方诉弱点(背力不得劲的地方)采他一下,使对方的重心越出体外。采是由前上方向后下方,是自己用玄关穴找采劲一侧的肩井穴。采劲要出向外放射的劲,不管对方发多大的力气也要把他采住。采是怎么个采法?如对方揪住自己,你就拿午与未合,拿眼神为右肩,对方就起来了。拿眼神看左肩也行,都为采,看左右肩要根据体重的位置而定。

扌列:是手与脚分,扌列是使脚蹬地,用手托天,整个与采相反的,扌列是分开。

肘:是意念上劳宫穴与肩井穴相合,即手、肩、肘向前打,好像宝剑尖。你

若往前打,对方一扶着肘,你就拿手找肩,这人就起来,手找肩就顶回去了。如果向后打肘,即肩找手(辰与巳合)。若用肘采也一样,你拿肩找手,这人往后栽,手找肩,这人往前打,只要对方扶住胳膊,一找,对方就出去了,这是前后平肘,平肘是拿手找肩,一平,就像宝剑尖似的。肘法的练习有16种。

靠:是肩与胯合(腰找胯也行,胯找足也行),对方不管扶住哪儿,拿胯与足一合,实际胯与肩也合了,肩靠、背靠、肩打、胯打都行,好比肩与对方要接触了,接触点与眼神是相反的方向。肩与胯合也是交叉相合的,左肩与右胯,右肩与左胯。丑戌属胯,辰未属肩,用相冲力,要配合眼神,眼回头看的方向与接触的肩或背同手找成相反的直线。

靠是击打的意思,最重要的是在视线,这点要特别注意。好比肩要与对方接触了,让接触点与眼神成相反的方向就行,要记住,如肩向右前方发,回头一看,视线与接触点成一条反方向的直线。若眼往前看,力量去不了,一回头力量就去。

采、扌列、肘、靠为四隅,也是循环互用的。对方用肘我拿采破他,采破肘;对方用采呢,我以靠来破:用扌列破靠,也是那么循环的。

四隅补助四正之不足,四正用不上了,不灵活了,用四隅。就是出圈以后,拿四隅补助四正之不足。

纠正姿势用十二地支,每个姿势组成都通过六冲六合,“六合”是一个姿势完成了,而在一个姿势的过渡期间为“冲”。比如抱七星,这怎么编六合呢?就拿实腿为一条直线,在一条凳子上也行,在一块砖上也行,就是体重在右腿,拿子(腰)与丑(胯)合,即腰与右胯合。寅与卯合呢?右脚为寅,拿脊背、腰胯跟随它合,命门脊背,腰胯跟它合了后,卯(木)与寅,即脊背与右脚合,也在一条直线,这叫子丑寅卯。辰(右肩)和巳(右手)也往右脚集中,午(玄关)未相合,看着他以后给他领起来。未也往实腿集中,申是左手,大指对正前胸。戌亥是左胯左脚,往前伸直后,意念头全在这集中就整了,纠正姿势时你不用去找他姿势就正确了,这腿也沉了,虚实也分不清了,这叫六合。

六冲就职在这分散,这儿变化时又变了,变打挤,这是子与丑合,这在这儿过渡,这是分散,分散即是六冲。子午相冲,卯酉相冲,……为六冲,寅、申、巳、亥相冲。凡是那一个字后边一个字到七个字都是丑未相冲,寅、申、巳、亥都是相冲的。完了以后,又是子与丑合,左脚为寅,跟脊梁背井离乡往这儿合,寅与卯合,辰巳一合,午戌也往这儿集中……申是这手,打的脉门,这右手与前胸合。戌亥右胯与右脚,伸直以后也往这儿集中,这个蹬劲就出来了。你像刚才发劲,如扑面掌把人打出去多么远,这实际放平舒展以后都往一处集中,都往一处集中,这发劲就出来了。

上面讲的是十二地支,包括八卦八方、四正四隅。还有十天干,十天干革命是:甲、乙、丙、丁、戊、已、庚、壬、癸。

五行是属于十天干,那是两个字组成一个字:

东方甲乙木,卯木,在脊背。

南方丙丁火,午火,在玄关。

中央戊己土,在中丹田脐下三寸,仰卧由肚脐往里3/10处,或从命门往前7/10处,叫中丹田。

人要恢复疲劳,三田合一,一天不管多么劳累,只要一刻钟的工夫就行了,只要把上、中、下丹田三点掌握成一条直线,就能很快恢复疲劳,这太极拳又结合气功。

西方庚辛金,西金,在前胸,膻中穴,肺脏。

北方壬癸水,子水,在命门穴,右肾内侧的左上角。

五行在太极拳里怎么用呢?十天干是指步法,以步法为主,像前进时想北方壬癸水,欲追击想命门,把眼神往高一点看,看多少呢?就是看自己的眉毛斜上一点、约有一寸高的位置,腿就被腰催着走,腿就往前动,追击对方时不要想追对方,你越想追对方就越慢。前进想命门,眼看斜上方,忘掉两条腿。

退时想玄关,眼睛斜向下看,眼睛下落点与两脚分开同肩宽成正三角,腿自然后退,把玄关往下一落,腿自然后退。这叫用十天干做前进后退。

左顾是左顾木。在字义上;讲,向左转、右转都不是,就是一想脊背与实腿的脚相合,眼神顺脚的前方往前看,即寅与卯合(脊背与实脚合),叫左顾。回头体重到右腿上也是,拿脊跟随右脚一合就是。这叫左顾木,即打挤的劲,左顾就是用一个侧面。

右盼金,金想前胸与手合,申与酉合,眼神斜向下看,这叫右盼金。你想左顾木就是想脊背,右盼金就是想前胸,你一想脊背左顾木,一想前胸右盼金,实际一个人侧面躺着,东西南北中,四正方都出来了。

中央戊己土,双土为圭,练气讲究刀圭,即牛角尖,不让你休息,如头悬梁、锥刺股,刀尖、牛角尖也要扎。聚精会神领着气往上升,这叫中央戊己土,双土为圭。戊己土在这变化中叫中定,好比被对方挤得没办法了,这时你先想命门后想肚脐,身子自然下落。

太极拳所练的十三势就是指的是这个,是十三个部位,八卦指的是前面手的变化,五行是腿法的变化。老拳谱上都有太极十三势,就是八卦五行,也就是八方五步,今天把过去“拳”不说的东西给大家介绍一下。

练太极者,头顶太极(脑子想一动一静,不能离开太极一阴一阳),怀抱八卦(八方线:四正方、四隅角),脚踩五行(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太极拳的手之运动有八方,足之运动有五步。(八卦即:乾三连、坤六断、坎中满、震仰盂、艮覆碗、兑上缺、巽下断。)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 万己道人整理 一:力到不蛮。 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拙力的存在妨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尽,真力才会产生,但"不要用力"并不是化去拙力的方法。所谓拙力与真力者,即前者指动作时有无谓的用力,构成体力散乱,而后者指动作时力量集中的现象,所谓不要用力者即再不作"无谓的用力"而已。 什么是无谓的用力?即这种力对于行动来说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有益的影响。比方说:步行时的两手,写字时的两腿,都没有用力的必要,假如有用力的现象时,就是无谓的用力,它能导致体力分散,降低动作的效能。在拳术上的无谓用力,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第二因为体力分散,在需要用力部分便不能用出很多的力,致使不能充分发挥技能。 解除"无谓用力"其方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一定要记清,需要用力的部分和不要用力的部分的分界,在不需用力的部分觉察有力的现象时,立刻以意识使它松弛。这样长久了便不再有“无谓的用力”的现象。体力便可渐渐集中,因为一般人平常对此并不注意,明明只要一手用力的动作,常会出现全身用力的现象。因此,初学的人必须在开始运动之前,作一度全身松弛的状态,除开稍许有一点支撑躯干的力量外,其余肢体不许用力,先明了不用力的现象,然后慢慢地在运动中细心的体会,"应该用力"与"无谓用力"的分界自能清楚。太极拳开始,不是有一个的预备式么!它的作用便是这样的。 二:头莫离脑。 头在人身中极为重要,因为人是一个有机体,头部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头,又如称之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它为准绳。例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能,和鼻之呼吸、口之出纳等器官,也操之于大脑。所以在练拳时头部需要保持自然正直,不要偏斜,要有轻松灵活之意。如此则精神振作。眼不要怒睁,眉不要绉缩,口宜闭不宜张,不要用力咬牙,要用鼻呼吸。总之,头部主要作用是提起精神。其练法先求尾闾中正即将脊骨要对正脸的的中间,随之,收一下小腹,然后两眼向前平视。同时,下颏微向内收,保持喉头不抛。这样,也就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部的动作要和心脑一致。 三:肩部需要松开,我们时常见到手上所发出的力量没有肩臀等部位的力大。有人说是由于体力不能集中,所以面积较大的臀部和肩才会发出较大的力。然而一些练到相当熟练程度的人,也仍旧不能运用两手,甚至有些人身劲练的很好,手上却一点力也发不出来,这种情形对练太极拳的人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 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

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需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

十三势歌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吾。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

张三丰拳论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後,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十三势行功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

三十二式太极剑动作口诀

三十二式太极剑动作口诀 起势(1)左脚开步(2)两臂前举(3)转体摆臂 (4)弓步前指(5)坐盘展臂(6)弓步接剑 第一组 1.并步点剑 2.独立反刺(1)撤步崩剑(2)丁步挑剑(3)提膝反刺 3.仆步横扫(1)撤步劈剑(2)仆步扫剑 4.向右平带(1)收脚收剑(2)上步送剑(3)弓步右带 5.向左平带(1)收脚收剑(2)上步送剑(3)弓步左带 6.独立抡劈(1)转体抡剑(2)上步举剑(3)独立劈剑 7.退步回抽(1)退步提剑(2)虚步抽剑 8.独立上刺(1)转体上步(2)提膝上刺 第二组 9. 虚步下截(1)转体摆剑(2)虚步下截 10.左弓步刺(1)退步提剑(2)转体撤剑(3)收脚收剑 (4)弓步平刺 11.转身斜带(1)扣脚收剑(2)提脚转体(3)弓步右带 12.缩身斜带(1)收脚收剑(2)撤步送剑(3)丁步左带 13.提膝捧剑(1)虚步分剑(2)提膝捧剑 14.跳步平刺(1)落脚收剑(2)蹬腿前刺(3)跳步压剑 (4)弓步平刺 15.左虚步撩(1)收脚绕剑(2)垫步绕剑(3)虚步左撩 16.右弓步撩(1)转体绕剑(2)垫步绕剑(3)弓步右撩 第三组 17.转身回抽(1)转体收剑(2)弓步劈剑(3)后坐抽剑 (4)虚步前指 18.并步平刺(1)转体移步(2)并步平刺 19.左弓步拦(1)转体绕剑(2)上步绕剑(3)弓步拦剑 20.右弓步拦(1)撇脚绕剑(2)收脚绕剑(3)弓步拦剑

21.左弓步拦(1)撇脚绕剑(2)收脚绕剑(3)弓步拦剑 22.进步反刺(1)上步收剑(2)转体后刺(3)弓步反刺 23.反身回劈(1)转体收剑(2)提脚举剑(3)弓步劈剑 24.虚步点剑(1)落手收脚(2)转体举剑(3)虚步点剑 第四组 25.独立平托(1)插步绞剑(2)提膝托剑 26.弓步挂劈(1)转体挂剑(2)弓步劈剑 27.虚步抡劈(1)转体抡剑(2)上步举剑(3)虚步劈剑 28.撤步反击(1)提脚合剑(2)撤步击剑 29.进步平刺(1)提脚横剑(2)垫步收剑 ( 3 ) 弓步平刺 30.丁步回抽 31.旋转平抹(1)摆步横剑(2)扣步抹剑 ( 3 ) 虚步分剑 32.弓步直刺 收势(1)后坐接剑(2)跟步收势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注 一、以心行气,务令沈气,乃能收敛入骨 注: 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沈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注: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 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三、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四、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注: 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为活,内中顺遂,是之谓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五、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注: 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掤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气向下沈,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 行之。 六、发劲沈著松净,专主一方。 注: 此言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掤劲中沈著行之,尤须不淮发丝毫努责作用,如无努责为之”松”,体会空洞谓之”净”,如斯松净沈著之劲,而具弹性,方有发之可能也,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须一手为主,一手为宾,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 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武当太极十三式演练

武当太极十三式演练 武当太极十三式(又称文太极十三式) 武当文太极十三式实属道家拳术上品功法,相传轩辕皇帝观鹊蛇相斗所悟创,后经武当高道张三丰以及历代道长精心提炼,按照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为一炉而成的独特道家拳功,武当玉虚宫百岁坤道李诚玉得其正传品功法,相传轩辕皇帝观鹊蛇相斗所悟创,后经武当高道张三丰以及历代道长精心提炼,按照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为一炉而成的独特道家拳功,武当玉虚宫百岁坤道李诚玉得其正传. 武当太极十三式仅有一十三招左,右交替的动作架子(即单式演练,无套路),且伴以气息行走要术。其具备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交手应敌等多般作用。 功架名称如下: 第一式:仙人放剑,第二式:乾坤盘球,第三式:美人照镜,第四式:顺水推舟,第五式:金鸡独立,第六式:单鞭救主,第七式:倒骑玉龙,第八式:双风贯耳,第九式:顺风摆柳,第十式:叶底看桃,第十一式:活步走宫,第十二式:怀抱双月,第十三式:真气炼丹 第一式:仙人放剑 (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1)两脚分开,约两肩之宽(大开马式),脚尖微向外撇;两手臂大环抱于胸前,此乃预备式。 (2)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与其形成“抱球状”(掌心相对)(3)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侧方且左手与此同时降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与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方而变为“抱球状” (5)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时降压右掌,移动左掌。 说明: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须连绵不断的做出“十三盘花”,并最少也需做“四盘花” 另,做架之时,两腿须以其膝关节为重点,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左右重心侧移相辅式。如此这般,术语称为“势若春蚕吐丝而连绵不绝矣” 第三式:美人照镜 (1)左脚踏进一步至“左前旁门”并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左臂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稍痴。静中触勋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王宗岳《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太极拳裆部的运动轨迹

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 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学习太极拳必需先练太极十三势。而什么是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由于受门规的约束,除各门派内老师择徒口授之外,一般对外都称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有人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也有人就更直接的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杨式太极拳定型拳架名曰八五式太极拳,或称85式太极拳,取意八五得十三,亦名太极十三势。 以上各说,只能证明太极拳修炼的核心为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究竟怎样练习呢?有人颇为风趣的得出结论云:“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在学习套路的时候划分成十三段易学易记。单为了这个目的,那也可将套路划分成更多势或略少几势,为什么必须划分成十三段呢?难以理解。那种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更没有道理。八五得十三,名曰太极十三势,为什么不用八四得十二,名曰十二势呢?八六得十四呢,名曰十四势呢?未免太牵强了些。从武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拳谱上证实‘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是很有道理的”。于是,这位先生在教拳过程中经常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十三势讲解太极拳。在一次太极拳高峰论坛上他就他对太极拳十三势的理解谈了体会,有人提问:“为什么十三势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都是上肢上的用法,像左分脚、右分脚,左蹬脚、右蹬脚、转身蹬

脚、单摆莲、双摆莲这么多下肢动作在十三势中怎么一势也没有呢”?这位先生答道:“在拳谱上是这样注释的,十三势,是指八门五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即是坎北、离南、兑西、震东、巽东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是八个方位,也称八门。乾掤、坎挒、艮按、震靠、巽採、离扌履、坤肘、兑挤相对应,’是指上肢。‘进、退、顾、盼、定,是代表五行,也称五步。进为火、为南,退为水、为北,顾为木、为东,盼为金、为西,定为土、为中,’是指下肢”。又有人问道:“顾、盼是看的意思,应该是眼法,怎么成了步法了呢”?这位先生答曰:“拳谱上就是这样写的,进、退、顾、盼、定就是指五步,有什么疑问,不妨你到拳谱上找答案”。于是,大家都笑了,这位先生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了起来。这笑声即带着疑问、又带着无奈。 由此可见,自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编排的“二十四简化太极拳”以来,太极拳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事业单位到学校,从国内到国外,由简化太极拳套路到传统太极拳套路都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推广,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娱乐和健康。但美中不足的是,太极拳拳理、拳法还有待于普及和提高。下面我就太极拳十三势中的“裆行工法”做一简介。 太极十三势,在太极拳五大流派中是共同拥有的。太极十三势中的十二势在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行工法是完全相同的,只有“裆行工法”这一势的要领有所不同,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相同。太极十三势是一个庞大的课题,一篇论文是无论如何也阐述不清的,所以本文只对太极拳五大流派中

陈氏太极单刀13式拳谱(套路)

陈氏太极陈氏太极单刀单刀单刀简介简介 陈氏太极单刀是太极套路中短器械的一种陈氏太极单刀是太极套路中短器械的一种,,原套路只有13个动作个动作,,故称十三刀故称十三刀。。 1930年至1938年,著名太极拳师陈氏十八世陈照丕在南京授拳时著名太极拳师陈氏十八世陈照丕在南京授拳时,,在原套路的基础上基础上,,增加了9个动作个动作,,成为现在陈家沟所流传的太极单刀套路成为现在陈家沟所流传的太极单刀套路。。 陈氏太极单刀套路短小精悍陈氏太极单刀套路短小精悍,,势势用法逼真势势用法逼真。。它的滚它的滚、、团、扎、拦、劈、砍、撩、截、缠、抖、架、抹、挑等13种刀法种刀法,,真正体现了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真正体现了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慢相间,,窜蹦跳跃窜蹦跳跃,,松活弹抖松活弹抖,,沾粘连随沾粘连随,,缠绕落空的特点缠绕落空的特点,,确有刀如猛虎确有刀如猛虎,,力劈华山之势山之势,,并兼有短兵长用之法并兼有短兵长用之法。。 在练习时在练习时,,要求手要求手、、眼、身法身法、、步要密切配合步要密切配合,,一动全动一动全动,,劲力连绵不断劲力连绵不断,,完整一气整一气,,刀法清晰刀法清晰,,用意明确用意明确,,合乎规范合乎规范。。练刀要缠头裹脑练刀要缠头裹脑,,律背缠腰律背缠腰,,大劈大砍大劈大砍,,气势磅礴气势磅礴。。拳谚云拳谚云::“单刀看手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双刀看走””,所以在单刀练习时所以在单刀练习时,,强调手与刀配合的重要性重要性,,右手持刀右手持刀,,左手成掌左手成掌,,随刀法变换随刀法变换,,时而托刀上架以助刀力时而托刀上架以助刀力,,时而手按刀背左右滚团左右滚团,,时而屈肘横架头部上方防护头顶时而屈肘横架头部上方防护头顶,,劈刀掌上撩劈刀掌上撩,,扎刀掌后推扎刀掌后推。。总之掌与身法完整协调 练习时必须在拳术功夫扎实的基础上练习时必须在拳术功夫扎实的基础上,,劲能一动发于梢劲能一动发于梢,,一静复归丹田一静复归丹田。。套路练熟后练熟后,,身催刀动身催刀动,,刀领手转刀领手转,,处处以腰为轴处处以腰为轴,,劈砍撩扎劈砍撩扎,,蹿蹦跳跃蹿蹦跳跃,,弹抖发劲弹抖发劲,,威风凛凛风凛凛。。 陈氏太极陈氏太极单刀单刀单刀名称名称名称:: 1 单刀单刀起势起势起势 9 迎锋滚迎锋滚闭闭 1717 雁别金翅雁别金翅 2 护心刀护心刀 1010 腰斩白蛇腰斩白蛇 1818 夜叉探海夜叉探海 3 青龙出水青龙出水 1111 日套三环日套三环((一、二、三) 1919 左翻身砍左翻身砍 4 风卷残风卷残花花 1212 拨云望日拨云望日 2020 右翻身砍右翻身砍 5 白花盖顶白花盖顶 1313 左拨草寻蛇左拨草寻蛇 2121 白蛇吐信白蛇吐信 6 黑虎搜山黑虎搜山 1414 右拨草寻蛇右拨草寻蛇 2222 怀中抱月怀中抱月 7 苏秦背剑苏秦背剑 1515 青龙出水青龙出水 2323 收势收势 8 金鸡独立金鸡独立 1616 风卷残花风卷残花

十三式行功心解

十三式行功心解----武禹襄

[洪公浅释](行功是对坐功而言) 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我国讲养生的书,多以气为主,现在亦叫气功疗法,可见气血虽然并重,没有气是不行的,只要气流通舒畅,血的新陈代谢机能自然健全。 以心行气,就是用理想行气,气沉着,就是中气,于人有益,气浮了,就是横气,于人有害。气常沉着,就能收敛到骨髓里边,人便健壮。 用气运动身体,不用拙力,处处顺遂,则身体骨骼全是柔和的,自能动作便利,从心所使。这里讲内里的气如何运行,和外边的形体如何运行,是内外的关系。 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人的精神在脑部,从外形来讲,以百会穴为主,精神振作,则全身轻利,如同顶上有绳悬起来的一般,这是讲顶劲的,是全身上下的关系。 原文: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

这是换裆劲的方法,人的腿经常在运动时要一个偏虚,一个偏实。在由虚到实,由实到虚的过程,必须转换。即裆裆劲于身向右转时,则右松左紧,紧松不太过了,才能灵,才有圆活之趣。一转的偏了,就成直线,当然就不圆,而不活。所以这是讲下盘变化的,也是讲左右旋转的。意气是合理的劲,意动则气动,气动则形动。 原文: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凡是发劲,前手发劲,后手塌劲,两手的劲和方向要成为一线,自然可以沉着松静。试看射箭时,弓弦和箭杆,和弓的动作,可以体会此理。 这是讲前后的配合手法。 原文: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身要中正安舒,必须重心稳定,但在运动时,要求重心稳定,就必须腰转时裆劲换的圆活,手劲配的相称。能这样,则四面八方如何来劲,全可旋转应付。支撑二字嫌太死板,不可误解,我们可以改为“周旋八面”,这是讲身法。 原文: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九曲珠之行气是缠劲,螺旋劲,是方向的变化;百炼钢之摧坚,是时间的速快。 原文:形如搏鸟之鹗,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外形动作如鹗之速灵,内神专静如猫之安逸,山岳江河是加倍形容。 (鹗è:性情凶猛的鱼鹰——编者注) 原文: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太极养生 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太极养生_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在中国,关于太极拳的派别更是数不胜数,武当13式太极拳更是综合了内外功法,外有太极十三势,内有武当内家拳,下面北京迈凯奇就简单的介绍下武当太极拳十三式。 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为中华武术之晶体,东方文化之瑰宝。

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俩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练功法。 武当13式太极拳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武当13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第一式仙人放剑 (1) 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 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 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 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 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 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 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 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十三势与老子《道德经》五十章

十三势与老子《道德经》五十章 ———我的练功体会(二) 在太极拳历史上,都以口授身教,即所谓入门引路须口授。经典拳论首推王宗岳拳谱《太极拳论》《十三势(又名长拳)》《十三势行工歌诀》较全面阐述了太极拳,由著熟入门引路渐悟懂劲至阶及神明,与技击应用,到健身益寿延年,修身锻炼时时刻刻注意争项。并明确太极拳乃神意运动。用意不用力,在用神用意时应无过。应以弱为强,又不能不及。神意由分离至合后,关键要充塞通身方为懂劲和拳理,功法等。 一代宗师李亦畲在《太极拳小序》一文也明确了这一论点“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李亦畲这一论点是亲身经历的结论。郝少如在《武式太极拳》一书“写在前面的话”文中提及“1852年,武禹襄先生益受陈清平而得其精要,始知与原学的拳艺异同。随后,又于其兄处获得最古典的太极拳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谱》而甚是欣喜,归里后,即招来其甥李亦畲至家曰:“现在真东西(拳谱)在咱们这儿,只需在身上验证了。”于是禹襄先生格物致知,详尽了王谱之理,豁然贯通并颇有发悟,而独创一派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的武氏拳。 综观现代太极拳修练者,能否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锻炼,是练好太极拳关键问题。修练者先应熟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著熟”。只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熟悉了,才能在锻炼中慢慢悟到太极拳不同与其它拳种的“劲”。“著熟而渐悟懂劲”,著熟是修炼太极拳者正确与否的路标。太极拳经典拳论都是著者的拳艺达到极精境地时的心得结晶。拳理、拳法理论著作的熟悉,决定了太极拳爱好者能否入门的关键。 “著熟”并不是“招熟”,招熟的出现使很多太极拳爱好者误入歧途,每日都有在一招一势上努力,出现了学杨式再学陈、吴、武、孙等多种拳式为一身的练功者。太极拳是内家功夫,应求神意在自身体内行功为重要,不能在外形上练苦功。外家讲究外形快,内家注重心意快;外家练筋骨皮肌肉之力,内家要求放松卸净肌肉收缩产生的力。内家讲究体内由神意发出的内劲,肌肉收缩的力。内家要将它卸至无,即王宗岳《太极拳论》首提的“无极”。太极拳是神意运动,有“用意不用力”的指导性理论,太极拳不但要“用意不用力”还要越柔软然后才能越坚刚。反其道貌岸然而行之,是不可思异学说。 招熟的出现给太极拳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它的出现使太极拳练法与外家拳和体育没有了区别,所区别只是现代太极拳的慢,其它外家拳与体育也都讲究。辨别是否太极拳锻炼正确,只有自身验证是否用意不用力,与越柔软后体内越稳重坚刚,神意能否充塞通身,即武禹襄拳论,“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与“著熟必须心悟,不能口传。心知方能身知,身知胜于心知。徒心知尚不能适用,待到身知,方能懂劲。懂劲洵不易出”。神意能充塞通身,即全身无处不太极的神明阶段,神明只是太极拳成功阶段,不是最高境界。神不明意怎行拳?王宗岳《太极拳论》有“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王宗岳讲的非常明确,“虽势有区别(即虽招有区别)。。。。。。非关学力而有也”。(即非关太极拳功力而有也)。是否达到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标准应以“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与“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为准。即对方主攻时那怕只有一根羽毛重量,我都能舍已从人跟着走,即“引进落空”。对方虽轻(因是有备而来),这时我是否粘着对方弱点。那怕轻的只有蝇虫落下其运动之方向你都能辨别清,顺其弱点认定方向发之。心神明白了对方来势与弱点,推手就不会顶抗。是否顶抗就是太极拳修练正确与否的标准。要学好太极拳,辨别太极拳理法是至关重要的关键。特别现代名师随处可得,理论书籍五花八门各有其说,这就得靠爱好者多思考

陈式太极拳26式动作的名称

陈式太极拳26式动作的名称 1. 起式 2. 金刚捣碓 3. 撇身捶 4. 青龙出水 5. 双推掌 6. 肘底看拳 7. 倒卷肱 8. 退步压肘9. 中盤10. 白鹤亮翅11. 斜行12. 闪通背13. 掩手肱拳14. 白猿献果15. 单鞭16. 运手17. 玉女穿梭18. 懒扎衣19. 前招20. 後招21. 野马分鬃22. 六封四闭23. 双摆莲24. 当头炮25. 金刚捣碓26. 收式 26式陈氏太极拳拳谱老架一路2012年03月21日21:56:44 一、起式 二、金刚捣碓 三、懒扎衣 四、六封四闭 五、单鞭 六、白鹤亮翅 七、斜行 九、掩手肱拳 十、金刚捣碓 十一、撇身捶 十二、双推掌 十三、白鹤亮翅 十四、斜行 十五、闪通背 十六、掩手肱拳 十七、六封四闭 十八、单鞭 十九、云手 二十、雀地龙 二十一、上步七星 二十二、下步跨虎 二十三、双摆莲 二十四、当头炮 二十五、金刚捣碓 二十六、收式

陈氏小架二十六式太极拳 (师父:司国良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师祖:陈立宪,号“三绝”,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要领:所有动作路线非圆即弧,须肘微曲,以腰为核心。 一招一式,要清晰、做到位,放松放慢,找感觉。 脚的动作,应脚跟先着地,脚底生根,容易站稳。 拳论: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气相随。 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一气贯通。 一动无有不动,动如脱兔;一静全静,静如处子。 第一式起式 1.双脚并立,立身中正,两手自然下垂,头正,双目平视前方。 2.左腿抬起,大腿成平直线,重心放右脚,左脚放下与肩同宽,双膝稍曲,膝关节不超过脚尖。 第二式金刚捣碓(第一次)

太极十三势歌诀

太极十三势歌诀 太极十三势歌诀是历代太极拳师十分重视的歌诀,是太极十三势的经验总结,其中包含了练习太极拳的要领和心法。太极十三势歌诀语言精练、内涵深刻,值得每一位喜爱太极拳的 人细细品味。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个动作总的基础功法是无极桩,他的关健在人体腰曲的中间点,此处是上传下导的桥梁,是人体受压力最大的地方,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就是要在此韧带处调节平衡。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必须注意人体各个部位的虚实并转换虚实,如不这样身体就会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平衡。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只有按照正确的规范的功法来参悟平衡,放松、稳实、得力的基础上来思悟和理解功法,才会明白其中平衡的真正含意。它们对立统一时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 准确地体察对方武功的深浅。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每种站桩、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都须在平衡、腹部坚实点、韧带、肉、骨中去体会思悟他的真正含意并完善他,这时得到的太极拳功法感觉不到费什么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时刻注意腹部坚实点到四方八面的韧带,在从四方八面回到腹部坚实点的韧带,它和松静稳实的腹部及清空宽广的胸部组成一个完善的腹部坚实点。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在练拳的过程中,全身各处韧带都要尽量松开,使人感到骨与骨之间好像没有韧带牵连着似的,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力,它是一种连绵不断的,圆转自如的,可刚可柔的,能化能打的和富于弹性的韧带。它只有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才能办到。随着对平衡、腹部坚实点认识的提高,放松功夫便越来越深,参与远动的韧带也就越来越多。对韧带认知就 越清楚。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要用心去思悟细节,细节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真功夫,是否有洞彻事理的头脑,是否有明察秋毫的方法。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这种忘我境界是一种长期经过训练后所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真是无一处无轻灵,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逐,无一处不坚韧,无招无式,简短有力、重在精神,才能表现功法和人的完美统一。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练习太极拳必须有一位明自太极拳理论和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引道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慢 慢地继承和参悟、总结学习方法。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怎样理解和参悟太极拳的准确方法,“意”和“气”是主宰,“形”和“骨”是顺应意气 而运行的。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习练太极拳最终用意是什么呢,保持乐观的练功态度,朴素自然的功法追求。轻松、自然、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的练习方式。要有容纳万事万物的宽广胸怀,这样,人的心才会回 复到儿童般纯洁无瑕的境地。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短短的一百来字,每个字的含意都是真话实话,没有假话。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

武术推荐太极拳理论文章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论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全文如下: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攘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拳经总歌 陈王廷著(明末清初时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後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於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显受戚继光影响,为总括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王廷原著。】

太极拳口诀十二则(真家传妙诀)(郑曼青)档

太极拳口诀十二则(真家传妙诀)(郑曼青)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眎人。所谓传子不傅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则怀宝迷邦矣。十余年来。每欲笔诸於书。以广流传。此心萌动。而复搁置者。屡矣。亦恐传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蒙澄师之过爱若此。而不能达其厚望。惭愧无已。尚希世之贤哲英豪。 有以参证面广大之。使尽人皆能袪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 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 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 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 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

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另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贸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榄雀尾。棚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日、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

陈氏太极拳老架十三式

陈氏太极拳老架十三式 陈氏太极拳老架十三式十三式太极拳中的金刚捣硾,掩手肱拳为陈氏太极拳独特刚柔并用的动作,可刚柔并用也可柔而不发。单鞭、揽扎衣的左顾右盼;单鞭、六封四闭的大开大合;雀地龙和金鸡独立的下势与独立的上下屈伸;倒卷肱和白鹅亮翅的退中有进,进中有退等,组合成了一套完美的套路。几十年来在世界上传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深受练习者的喜爱。为练好陈氏太极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陈氏太极拳老架十三式拳谱起势 亦静亦动两仪生,阴阳开合立身正, 气沉丹田周天转,不知不觉得功成。 1、金刚捣硾 金刚捣碓双手起, 重心右移往后捋, 重心右移左脚上, 双手转前向左挤, 重心左移右足上,拳击面门膝击裆。 2、揽扎衣 揽扎衣式招式奇,双手互转重心移, 忽灵右足右横上,右臂横扫敌难当。 3、六封四闭 六封四闭须放松,肩肘腕手尽显柔, 肩靠肘击都用上,占敌位前吾为雄。

4、单鞭 单鞭一势最为雄,左象箭来右似弓,要彼使劲来打吾,引动四两拨千斤。 5、雀地龙 雀地龙势低身法,意在攻下将敌挫,右手抓住他手臂,猛然铲他脚底窝。 6、金鸡独立 金鸡独立身法正,左右平衡象杆秤,中处摆开劲要猛,引带击摔在于拧。 7、倒卷肱 说说守势倒卷肱,前腿弓来后足登,双手左右相照应,一边引来一边攻。 8、白鹅亮翅 白鹅亮翅用劲巧,左右上下妙在腰,右撑左按无定势,遇顶则丢劲要轻。 9、斜行 除了单鞭是斜形,先左后右往下拧,上擒下铲似进步,关键在于不丢顶。 10、掩手肱拳 这与上招紧相连,先掩敌手再出拳,蓄而后发劲贯足,转腰出拳击敌胸。 11、双摆莲 甩起右脚双摆莲,意在胯处右脚悬,先合后开猛用力,双手拍脚响震天。

太极十三式的八法与五步

太极十三式的八法与五步 太极拳的理论很深奥,功法很完备,结构也相当严密,八法、五步合称“十三式”,就是太极拳表示的方位、运行的劲路和有效的技击手段。 所谓“八法”,亦称“八劲”,即指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路,它含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四正是北、南、东、西,四隅是西北、西南、东北、东南,这正合于后天八卦图,北掤、南捋、东挤、西按、西北采、西南挒、东北肘、东南靠。简言之,即使拳路和劲路照顾到四面八方,而不偏向于某一处。 “五步”,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种步法。就五行说,前进属火,后退属水,左顾属木,右盼属金,中定属土。其中又有五行生克说: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因此《杨谱》有“怀藏八卦,脚跐(踏)五行”之论,后来又有拳家加上"头顶太极”一说,也很有道理,太极拳本来处处不离阴阳,因此“头顶太极,身怀八卦,脚踩五行”的概括与说明,

是合于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 需要说明的有二点,一是太极图与地图方位相反,地图是上北下南、右东、左西,而太极图是上南、下北、右西、左东。二是太极拳的技法千变万化,不可能用五种简单的生克关系来概括,只要时刻不忘阴阳变化的理论就行,然而五行步法却不可不知。 所谓五行步法,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步法。试以自身为中心,站立之处属土,由此向右行,右属金,此即土生金;由此向后走,后退属水,此即金生水;由此向左走,左属木,此即水生木;由此向前行,前进属火,此即木生火。这就是五行步法,一般称此走生门,走生门,则很顺畅,很快。现在散打与武术比赛,绝大多数参赛者都是左脚在前,固然这与个人习惯有关,但是却不合五行步法走,'--k f-]之意,很别扭,也快不起来!现将“八法”、“五步”分述如下,先述“八法”: 1、掤劲: 掤为八法之首,有撑开之意,《杨氏九诀》之“八要”:“掤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