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演进的理论来源概述

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演进的理论来源概述

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演进的理论来源概述
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演进的理论来源概述

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演进的理论来源概述

民主与自由,是马克思一生不懈的追求,也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萌发的源头。研究马克思的民主观,脱离不开对他青年时代民主思想的探求。在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的演进过程中,学界长期关注黑格尔,对马克思与卢梭、费尔巴哈、卢格、赫斯的学术关联的讨论不多,因此,本文展开相关的文献述评,以期明晰早期马克思民主思想演进的理论渊源。

标签:马克思;民主思想;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与卢梭

在卢梭与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关系上,国内外存在几种不同声音。

以部分苏联学者为代表,认为卢梭对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影响极少。列宁认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探讨马克思民主理论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考察了马克思民主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思想来源。部分学者强调,卢梭的民主理论对马克思的民主思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甚至认为二者几乎等同。德拉·沃尔佩提出,卢梭的著作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前提,马克思继承了卢梭人民主权说的同时摒弃其社会契约论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新的民主理论。科莱蒂认为较之卢梭的政治思想,马克思只分析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没有增添新东西。“马克思对议会制度的批判,他的普遍代表权理论,甚至关于国家消亡的思想都能追溯到卢梭那里”。〔1〕

我国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民主思想继承和超越了卢梭的人民主权。马克思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而呐喊的民主思想,与卢梭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提出的一些民主概念,既有联系又有根本区别。郭丽兰认为卢梭在两个方面对马克思的民主思想产生了影响。其一是从经济角度揭示社会的不平等的起源问题,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得出废除私有制,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结论。其二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思想,启发马克思超越资产阶级待议制民主,提出人民民主思想。〔2〕王东从人民主权论、直接民主论、人民公仆论、人民监督论四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民主思想与卢梭民主观的联系与区别。〔3〕

我认为,马克思的民主观通过对卢梭民主思想的扬弃,具备了后者无可比拟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例如,马克思在继承卢梭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的同时,提出超越资产阶级民主的无产阶级民主概念。将代表制与卢梭的直接民主制相结合,多种途径为民主的实现提供保障。卢梭的民主旗帜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旗帜,而马克思所提出“人民”和“权利”指包含劳动阶层的人民群众全体以及人民群众的权利。不同于卢梭民主理想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马克思的民主理想寻得了科学的实现途径。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是对改革开放30年基本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在这四个基本问题中,前两个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同时提出和创造性回答的,以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回答,其中第一个问题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途程中同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个伟大思潮一样发生过这样那样地误解和扭曲。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和诽谤,特别是由于自己内部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错误倾向的干扰,以及我们在运用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态度和评估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混乱。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需要对它作出科学界定。 ——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出生于19世纪20年代前后德国发达省份莱茵省。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经是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上信奉过唯心主义。在1842—1844年期间,他们通过不同途径,实现了世界观的“两大转变”,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8月,恩格斯在巴黎同马克思相见,他们在交谈中认识完全一致,从此结成深厚友谊,并共同著书立说,创造一个崭新的理论。所以,这个理论代表和反映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他们创造的学说体系。马克思在世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新理论”,有时也叫“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逝世后,由于他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崇高威信,人们以他的名字将其命名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两个人创造的理论只写上一个人的名字,对此恩格斯于1886年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发表了一个声明。他说:这个理论的绝大部分指导思想的最后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以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要了解和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 ——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这涉及这个学说属于哪一种类别或性质。所谓性质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正处于从封建主

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

(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主要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 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为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物质 基础及其发展动力提供了可能。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急剧变革的社会 发展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观念,确立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社 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 条件的。这为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理解)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大致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事物 的本源归结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它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将复杂的事物 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 观上的唯心主义的特点。 ②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 法看问题。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矛 盾”的方法看问题。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4号历院吴键在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时,首先我们得对其涵义做一定的了解和诠释。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

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时期,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黑暗的时期,它为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西欧工人运动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导引,它的出现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两百年来,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受其影响,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它这么有影响力。就在于其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作为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学科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来说,阐述了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其中,生产力问题是联系科学观、技术观与历史观的纽带。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从而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元论特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它又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高度理论概括。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技术提高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是基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而且也是有充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事实上,这个科学论断本身就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开始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三个概念结合在同一个命题中。今天,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生产力主要地归于科学技术的高度,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实质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肤浅理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西方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不是把科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体系”,也不是把技术看成是单纯的“工具和规则的体系”,它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个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出发,把科学和技术都当作社会现象来考虑。认为作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应当存在着相互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人为什么要认识和改造自然?从根本的动机上来说,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例如,天文学是为了满足农牧业定季节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数学又是为了满足天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力学则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城市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代科学的产生也同样如此。“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1)]尤其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于是,“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2)]这大大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用恩格斯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从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论证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墓前曾这样阐述马克思的科学观:“他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5)]。因为火药把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还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6)]对此,恩格斯举了奥地利的例子。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欧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与其直接理论来源

2.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来源是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古代朴素辩证法: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 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了客观存 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 的统一体 . 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 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 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在肯定否定规律中重点就 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2、 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它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 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 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 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观点,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历史观则相反,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第四,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 和认识上的分歧的根源。

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犹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4)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辨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辨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的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国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5 试述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辨证统一的原理。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辨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的“两个基石,两个发现。”,经过拓展构建成整个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问:这个体系是怎样构建的?(P13)【前面的表述不太准确,问题是正确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4.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提出:“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做个四个创新 性的回答,其中一个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结合思想实际谈谈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同1】 简答 1.马克思在《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思想。(P10、P11) 2.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理论。 3.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4.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内容。 5.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两种可能的发展趋势的观点。 6.恩格斯关于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的三种情况的论述。 选择填空 1.马恩毕生的工作围绕______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2.工业革命使机器体系和以____为标志的工厂制度的确立。(雇佣劳动)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________(原始积累) 4.马克思1881年《致xx李奇的信》明确指出饿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_____(卡夫丁 峡谷)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 5.恩格斯_____(《自然辩证法》)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和科学观。P108 6._____(社会关系的物化和人与物关系的颠倒)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 教产生的基础。P64 7.巴黎公社创新性理论之一是用______制度(社会公仆制)代替官僚制度。 8.第二国际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是_____(庸俗进化论) 9.恩格斯一生中最后一篇文章是_______,在其中阐述了无产阶级发展的新看法,在马克 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xxx1848—1850的xx的xxxxxxxx的导言》)【这个名字太长了。。。。】 10.列宁的______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直接继续。 11.1925出版的______是斯大林经济理论的集中系统的论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伦理》) 【这个不太确定,没听清】 12.20C 60’s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中颇有影响的垄断资本主义学派的核心概念是 ______ 13.20C 70’s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研究中,曼德尔的_______xxxxx【后面的没听 清。。】 14.文革时期毛泽东在_______中提出从平均主义向共产主义过度的设想。 15.1981年6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_____被邓小平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8)\ 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答: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论述题: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其原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论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重要》.物质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时间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7.《重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基础原因、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真理。马克思足以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起来,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关键词:科学;革命;统一 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科学性,不仅体现在作为科学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未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而且也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界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能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也是人类思

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科学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 法空想社会主义。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科学社会主义。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而且正确的意 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方法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 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立足点。立足国情,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表现。 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3、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 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 具体的,特殊的,各具其特点。二者的辩证关系:a、矛盾的普遍性 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 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事物都是共 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 有离开共性的个性。C、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 于矛盾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他,就不能正确 掌握唯物辩证法。这一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本身,我们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 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 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5、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原因:各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 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历史文化传 承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时代和实践 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的多样性的真实原因

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

2002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名词解释(4*5=20)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实践哲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2、论述题(25*2=50) 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 从《共产党宣言》到《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化 3、论证题(30*1=30)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珍贵理论品质 2003年 1、名词解释(5*5=25) 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哥达纲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经验批判主义 2、简述题(15*5=75)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社会主义商品货币观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3、论述题(25*2=50)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及其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启示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2004年 1、名词解释(5*5=2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主义 2、理论综述题(15*5=75)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探讨综述 斯大林同布哈林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理论上的争论评析 列宁《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评述 3、综合分析题(25*2=50)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实践与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警示 举出马恩著作中至少两个观点的演变,论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005年 1、名词解释(4*5=20) 合法马克思主义者超帝国主义论垄断资本学派 《“论俄国社会问题”跋》《哥达纲领批判》 2、原著理解(10*3=30) 马克思指出:“品二重的存在这个简单的事实,既一方面作为一定的产品而存在,而这个产品在自己的自然存在形式中观念的包含着(潜在的包含着)自己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 1、19世纪,中国继日本及印度之后成为第三个修建铁路的亚洲国家。1875年,英国在上海铺设了公里长的吴淞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于1881年建造了第一条清政府主张兴建的官办铁路:唐胥铁路。 2、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夫人仿照英国着名的蒸汽机车“火 箭号”而造成的,并 把它命名为“中国 火箭号”。因为中国 工人在机车两侧各 刻一条龙,于是把它 叫做“龙号”机车。 3、清政府自行兴建第一条完全由中国 人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该铁 路由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主持设计建造。 4、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 有”政策,将已经私有化的川汉、粤汉铁路 收归国有。 5、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了宏伟全面的铁路建设计划,设计了连通全国的3条主要干线,总长20万公里。细分为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等。? 6、1950年代初,新中国政府决定填补西部地区的铁路空白,建设成都到重庆的成渝铁路,1950年6月开工建设,1952年6月通车,成为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7、宝成铁路北起陕西省宝鸡,南行达四川省成都,与成渝、成昆两线衔接,全长669公里,1975年7月完成铁路电气化工程改造,成为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陇海铁路从江苏连云港通往甘肃兰州,1952年全线建成,目前全长1759公里,为I级双线电气化线路。 8、大秦铁路建于1985-1997年,是中国唯一一条煤炭运输专线铁路。铁路自山西省大同市至河北省秦皇岛市,纵贯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全长653千米。京九铁路,又称京九线,从北京通往广东深圳的铁路。 9、2003年10月12日, 秦沈铁路作为中国第一条客运专线铁路正式投入运行。专线铁路设计时速为每小时200公里,最高时速为300公里。 10、2006年4月27 日,上海磁悬浮结束两年 试运,正式投入营运。这 是世界上首条投入商业化 运营的磁悬浮列车示范线,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态度;一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相结合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千难万险,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功,就在于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重温历史,面对现实,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奋斗几十年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鲜经验,在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总的要求应该是: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必须把坚持与发展结合起来。不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体地说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的。 恩格斯反复告诫人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但是,无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都曾出现过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导致革命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的严重错误。例如,第二国际的思想领袖和理论权威考茨基,就是用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他在20世纪初,死抱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发生和胜利的教条不放,宣扬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不具备条件搞社会主义。他在十月革命前,鼓吹“和平过渡”,反对暴力革命;十月革命后,著书立说,大肆攻击十月革命道路。列宁在批判考茨基时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卡尔·考茨基、奥托·鲍威尔这类‘正宗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大错误和最大罪恶,就是他们不懂得这一点,不善于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最重要的关头按此行事。”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遭受过两次重大挫折,其思想根源,都是教条主义,理论脱离实际,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陈独秀的右倾主义就是照抄照搬俄国布尔什维克的教条,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王明的“左”倾主义也是照抄照搬俄国布尔什维克的教条,俄国是城市武装起义,中国也亦步亦趋搞城市武装暴动。毛泽东在1941年延安整风时,把反对教条主义提到这样的高度,他说:“这种作风,拿了律已,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一坚持、二发展,或既坚持又发展。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治党治国的根本。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就会亡党亡国。坚持什么?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论断。基本原理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个别论断是在特定时间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讲的,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但要讲新话。新话才能解决现时的新问题。发展有两种,一种是充实和丰富,一种是创新和突破,后一种是更大的发展,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工作,包括经验总结、理论升华、科学概括等环节。总之,坚持才能发展,反过来发展才能坚持住;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我们在政治课上都学过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下面是带来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四楼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两个概念,楼主问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

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 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讲座 教学大纲 授课对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 学 分:2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开课单位: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理论部 开课教师:张志忠教授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二、讲授提纲与内容 第一部分 (一)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与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困惑 2、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 1、唯物史观的发现历程及其伟大意义 2、经济学上的科学革命和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3、两个伟大发现的关系及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化和多方面的展开 1、《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2、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文艺观、伦理观、宗教观、军事观 3、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研究

4、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与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探索 5、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四)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及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1、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2、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3、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4、法国、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五)列宁主义的产生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贡献 1、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斗争 2、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3、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4、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5、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六)斯大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1、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2、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4、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与失误 (七)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及其剧变 1、苏联的改革及其“新思维”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与社会主义的严峻挑战 (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2、关于毛泽东思想 3、关于邓小平理论 4、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关于科学发展观 (九)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1、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2、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3、苏东剧变以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 第三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品格 (二)正确认识与评价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与互补问题 三、学习的基本要求 在明确开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意义的同时,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理论素养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学习本课必须做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